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公园景观设计

时间:2023-10-23 10:48:03

导语:在公园景观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园景观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引言]: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环境恶化严重,环境问题亟需改善。因此,城市建设必须要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才能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则也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设计根据,以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设计重点,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共同协调发展,建设一个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天然场所。

1、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意义

当今社会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生态问题也随之而生。而城市公园是城市重要的绿地景观,承担着净化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职能。城市公园化是城市重点建设的环境工程,其建设不仅要满足生产力的要求,还要满足人类生存的要求。公园植物景观的核心是植物。一方面,植物具备观赏性,能改善城市风貌,彰显当地独特的人文气息和自然气息;另一方面,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城市内各种燃油设备排出的二氧化碳及尘埃等,生成大量的清新空气,槌鞘猩存发展提供强力保障,而且植物的蒸腾作用也能有效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起到优化城市生存环境的作用;此外,城市公园中生态植物的存在,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需求,如培养青少年自身综合能力、陶冶老年人情操等,体现出城市公园“以人为本”的初衷,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2、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2.1以实际用途为依据,遵循自然规律

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应在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城市环境资源,设计出满足实际用途、贯穿生态理念的景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应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不同品种的植物满足的实际用途不同。此外,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还要根据当地地理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

2.2以经济建设为前提

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规划工作的一部分,是组成城市经济的重要成分。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前提,贯穿生态学理念,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减少资源损耗,杜绝浪费。

2.3充分体现生态系统多样性

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要符合生态学理念,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要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设置多层次、多样化的植物群落,提高公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优化措施

3.1因地制宜,营造本土植物氛围

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应符合当地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并立足于当地历史文化特点。本土植物是城市公园优良的植物资源,因为其存活是历经多年自然环境筛选的结果,本土植物能完美地适应当地环境,且后期养护工作消耗成本小,可以充分体现当地城市地域文化特点。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还要因地制宜,当前部分公园采取铺装的施工方式,这种施工方式不仅会对植物造成热辐射影响,还会限制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再加上未及时浇水,严重阻碍植物生长。针对此种问题应首要选择耐旱植物,如栀子、枇杷等。

3.2遵循生态规律,最大化生态效益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每一寸土地都得到了最大化利用,土地规划单位将怎样最大化利用土地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想在有限土地面积内将生态效益发挥到极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科学合理搭配植物。在公园植物品种的配置上,不仅要重视城市本土植物的种植,还要着重种植生态效益高的树种。其次,设计适宜的生态群落,塑造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交错生长的植物群落。如行道树的选择要结合当地地理位置、道路宽度等因素综合分析,具体设计如下:通常来说,主干道两侧应设置高大挺拔的乔木,可以考虑悬铃木及香樟等;公园游步道两侧应设置小乔木,可以考虑合欢等;道路两侧应设置高大彩叶树种或常绿乔木,形成独特的景观大道;公共设施周围应设置落叶大乔木,以减少冬季阳光的照射。园林的建设还要最大程度保留原有自然特征,如古树、造型树、河流等。最后,公园植物种类的配置要综合美学、生态学和栽培学三大类目进行设计。

3.3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单一的公园植物景观不仅很容易使人审美疲劳,而且还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稳定性。因此,公园中应包含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在利用本土植物的基础上,引入外来合理适宜的植物品种,充分体现公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植物品种的多样性。特别的,要重点建设地带性植物,加强其生态性和变种的挑选,保证地带性植物的生长存活,以发挥其美化绿化职能,构建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绿色景观。

3.4严格把控植被养护成本

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应遵循自然、节约、简朴、大气的生态理念,尽量减少后期频繁的养护工作。要控制投入资金和良好环境产出之比,使生态效益最大化,减少不合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消耗。控制养护成本的手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通过植物配植兼顾循环利用资源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资源损耗。第二,公园植物应重点突出其自然适应性,力求养护工作的简便与经济,避免后期养护管理植物资源投入过多。第三,在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应首选病虫害少、需要水分少的植物品种,以达到经济的目的。第四,设计时应注重公园植物种群的自然属性,一个科学、完整的生态链可以大大减少由养护带来的费用。

4、总结

公园植物景观洋溢着自然生机,透露着山野的浪漫气息,是现代化城市公园建设的主题。要想科学合理的设计公园植物景观,就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各项生态学理念为宗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在当今社会,建设生态化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可持续性环境发展的需要,公园植物景观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祝津津.浅谈城市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3):454.

[2]王斌.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策略分析[J].北京农业,2015,(23):71-72.

第2篇

关键词:秋澄公园;生态;文化 ;休闲

Abstract:Wu Yi Qiu Cheng Park located at the Wuyi city , south side faced with Shu Xi , it’s a greenbelt along the brook , area approximately 7.3 hectares , union actual topographical condition , design a city green garden as subject of ecology, culture and leisure.

Key Words: Qiu Cheng Park ;ecology;culture ; leisu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况

武义县素有“温泉之城、萤石之乡”的美誉,隶属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东南,“长三角”经济圈南缘 ,界于东经119°27′~119°28′,北纬28°31′~29°03′之间,南北 长59公里,东西宽50公里,总面积1577. 2平方公里。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330国道、44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干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武义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9℃,无霜期214―242天;年降水量1445.7毫米;年日照时数1963.7小时;年辐射总量108.3千卡/平方厘米。

本次设计位于武义县城区内,南面面临熟溪,为沿溪条状绿带,面积约7.3公顷。基址内有部分为荒地,还有一些未拆除的建筑,北面有一块地略有规划,但是现状较为凌乱,需要进行调节。

二、设计依据

1、总体规划及现状的相关图纸资料;

2、《公园设计规范》;

3、对现有场地的踏勘;

4、国家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规定;

5、有关领导的意见和指导精神;

三、设计构思

充分结实际的地形条件,设计以生态、人化、休闲为主题城市绿园。

四、设计指导思想

1、遵循本案的总体规划,以现代园林艺术构成理论指导园林规划设计,通过园林小品、水景、绿化造景等景观设计积极改善城市环境景观,创造富有生机、蓬勃发展的休闲旅游城市。

2、合理进行景观分区,各个区域有其特色的景观内容。

3、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吸收国外环境景观设计的先进理论,继承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充分发挥绿地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形成完整的绿化环境体系。

4、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重点处理好本岸集中绿地、地形设计、水体和小品,使之形成生态的、可持续的景观空间。

五、设计原则及目标

(一)原则

1、生态设计

生态是景观的灵魂。一个好的设计,必须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便是生态设计的体现。

本方案的设计中,始终坚持生态设计的思想:道路、小品建筑、基本设施以天然材料结合现代材料为主,或与主体建筑用材相协调,使之融于自然,融于环境;植物配置更是讲求生态性,植物造景采用多层次配植来进行景观空间的竖向分隔,创造出植物群落的整体美。以成片种植大乔木为主,配以小乔木和花灌木模纹色带,不仅可增加叶面积系数,提高绿化覆盖率,还可形成立体绿化景观,在色彩、质感和季相上形成对比,以满足植物配植的层次美和景观展示的条件,在有限的绿地中达到最佳的生态效果。

2、生活设计

任何设计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

生存、生活,给人的生活带来欢乐、悠

闲、幽雅的感受,既体现“以人为本”

的设计原则。线型流畅的园路,曲径通

幽,移步换景;绿荫、鲜花、清澈明亮

的湖水、阳光、小草、木椅……一切都

显得那么惬意,温暖、和谐,使人们心

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爱,对亲人、爱人

的情,对健康的向往。工作的劳累,生

活的烦恼,顿时抛入了那亮绿的小草中

间,“化作春泥更护花”。

3、创意设计

创意将平凡转化为永恒,好的设计还需用创意来点缀,通过各种手法来表现:小品点景、植物造景、或借景自然……使之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一首首隽永的诗篇,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或洒脱、或奔放、或雄壮,或委婉,与心共鸣,与心交流。创意设计是公园有别于其它的特色、特别之处。

(二 )目标

建设成武义县功能齐全、主题明确的城市绿带,为市民提供晨练、学习、休闲的空间,满足市民的对生活环境日益提高的心理要求,提高城市品位,创造优良的生活、投资及休闲旅游环境。

六、景观设计分析

本设计根据绿地的性质、用途、服务人群以及设计者的总体意图,结合总体规划的生态、人文、休闲原则,将整个公园分为以下几个区:主入口区、休闲步行区、自然丛林观赏区、生态溪流游赏区、童真天地园、康体健身区。在平面构图布局上使它们互相因借,有主有从,有节奏有韵律,以取得和谐统一、中西合璧、活泼古朴、庄重大方、野趣横生、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一)、主入口区

主入口区起始于熟溪桥,位置上需要解决和熟溪桥西面的城市绿地景观相衔接,功能上要满足公园入口集散的要求。沿桥下面做了一个下沉平台与桥西面相连接,将新造的公园和已有的西面城市公园联系在一起。平台向东为一条狭长的步行走道,通过地面的拼花铺地延伸到主入口广场。主入口广场也是一个餐饮美食广场,由于堤坝走道与道路有一定的高差,设计上考虑将道路与堤坝走道之间抬高,一方面可以使公园可以相对有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开喧嚣的城市交通干扰,另外抬高的绿地也能给城市道路景观带来立体的视觉效果。主入口原为一个停车场,地方比较开阔,为美食文化广场的建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广场中间为一个艺术照壁,照壁前面刻有“秋澄公园”,背面为一个浮雕墙面,上面镌刻“熟水秋澄”这个历史典故。广场内将熟溪水体引进来,形成江南小桥流水的布局风格,沿溪流布置建筑,建筑采用传统江南民居形式,居民、小桥、流水营造出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

(二)、休闲步行区

休闲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功能之一,休闲也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内容之一,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任何设计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生活,给人的生活带来欢乐、悠闲、幽雅的感受,一切园林要素的布置都要满足人们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最终体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休闲步行道利用植物与地面铺装之间的有机结合,让游人在游赏江景时能享受到足下不断变化的情景带来的愉悦。在这些景点设计中尽量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小品尺寸、视觉感受、亲水性与安全性等方面都做到最佳。

(三)、自然丛林观赏区

本区块内主要是体现植物景观。模仿自然界植物生态群落的生活方式,合理将乔木、灌木、地被和草坪按照自然生长规律搭配在一起;将阔叶、针叶等树种混交,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景观,如混交林、疏林草坪、孤赏林等。利用植物不同的观赏习性,将它们群植,分别形成以观赏开花为主的香溢园,以观赏果实为主的秋实园、以观赏各种颜色树叶为主的醉红园,以表达对松柏类植物不惧严寒的敬意的傲雪园。通过园路的组织将其联系起来,使游人在游赏过程中得到不同的视觉、嗅觉等感官享受。沿江边的步行道上采用膜亭休息处有序的排列,提供人们休息和欣赏江水的优美。在膜亭背后景墙上做了一些浮雕,内容为展示武义民间文化。如反应武义高超的根雕艺术,武义民间美术类石雕(凝灰岩雕刻、萤石雕刻)和泥水画(墙壁画)等。在小路边或者一个转角点,适当点缀一些武义民间文化类情景雕塑,起到丰富公园文化内涵,增强景观观赏趣味。

(四)、生态溪流游赏区

生态设计是本公园的主导思想。一方面要遵循自然规律,模仿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形态,将它们的具象状态在公园中体现出来,另外一方面公园也要将已经逐渐从人们意识中淡化的童年生活场景重现。在公园基址的位置曾经水网交错、水草丛生、百鸟低飞、游鱼翔底,这一切都源于水这个生命的缔造者。所以在本区内设计了蜿蜒曲折的自然水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人们童年的生活场景;同时水系的存在与熟溪形成了不同形态的水体之间的对比美,一者大,一者小,宽广和秀气,驿动和安宁交相映衬,共同组成一幅和谐自然美丽画卷。沿水系分别设置了供游人休息和游玩的公园景点:

1、假山跌水――此处为一个景观亭和假山喷泉相呼应,假山作为游览视觉对景,而景观亭是游人休息的精致小品。

2、亲水台阶――沿水系设置一些延伸入水体的台阶,水深为50厘米左右,可以提供游人亲近水体,同时又保证游人戏水时的安全。

3、休息广场――一个连接水体和绿地的圆形平台,提供游人在水边停留和休息。

4、水上木栈道――以枕木为材料,让游人体验水上行走的乐趣。

5、亲水平台――与木栈道相连接,木材质相互之间的连接,使游人仿佛置身于自然的环境中,体验不同的休闲方式。

(五)、童真天地园

儿童是公园游人里一个重要的人群,他们有着自身游玩的特点,所以在公园内为他们开辟一个童真天地园。针对儿童比较喜欢新奇的心理和好动的行为特点,在建筑上考虑造型比较新颖的管理房,里面可以做小卖部和提供滑冰的器具。管理房外是一个大型的溜冰场,以提供他们在里面进行玩耍。另外安排了一部分低年龄的儿童游戏场地,通过木栈道将各种游戏器具结合在一起,中间位上坑或者草地,起到保护作用。

(六)、康体健身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身体的锻炼却越来越少。作为公园设计不仅仅只考虑游赏功能,更应该关注人们不断增长的锻炼需求。结合当地的生活习惯,在本区设置了健身广场、康体步道等一系列运动场地和设施。这些设施包括了各个年龄段的活动需求,可以安排中老年人进行跳舞和晨练的运动场地、健身广场和康体步道;青年人进行户外运动的休闲广场等。沿熟溪岸边设置了一些游船码头,让人们可以荡舟溪上,去享受大自然悠闲时光。为了考虑与外面道路的衔接,所以在此处留有一个入口。沿道路分别设置了生态停车场,解决车辆停放问题。

七、竖向规划

由于公园内堤坝走道比城市道路要高,设计考虑在公园北面进行抬高,使地形与堤坝走道尽量齐平或者稍微高于走道标高。尽量在满足土方平衡,遇有高地形的地方尽量不动土方,保持原有地形,平坦的绿地区域可进行微地形塑造营造错落有致,地形起伏的园林空间,地形的改造要有利于绿地的自然排水,绿带与道路之间进行较大的地形起伏,以达到绿带内的的景观与道路景观的有效分割的效果。同时,竖向设计还要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良好条件。

八、给排水规划

(一) 、给水工程

本设计用水由公园给水管网供水,供水水压不低于0.25Mpa。

本设计用水以绿化养护用水、水池的用水及水景喷泉用水为主。

绿化养护采用自动喷灌和人工浇灌相结合的方式。在重要景点采用自动喷灌系统,其他地方布置洒水栓,、实行人工浇灌。

自动喷灌系统采用埋藏式旋转喷头(射程10.7~12m,工作压力:0.17~0.25Mpa,流量:0.86~1.13m³/h,弹出高度:100mm)及散射喷头(射程4.9m,工作压力0.21Mpa,流量0.82m³/h),电磁阀和控制器。在自动喷灌喷洒不到的地方及自动喷灌不工作时由洒水栓供水,实行人工浇洒.

洒水栓采用快速连接阀,管径为de25。

给水管采用PP-R给水塑料管(PN1.0),熔接,100mm砂基础,埋深不少于0.7m。

绿化用水量以2~4L/m(.d计,喷泉用水量以水池容积的10%.d计.

(二 )、排水工程

本设计雨水排除主要是中心广场及绿化内的雨水排除,设计时以有组织排水和微地形排水相结合,在自然排除有困难的地方布置雨水口,盖箅排水沟收集后排入雨水管或湖水中。

广场的排水坡度为0.3~0.6%,盖箅排水沟坡度为0.5%.管道坡度为0.3~0.7%。

雨水管采用UPVC加筋管,100碎石基础,粗砂回填至管顶,埋深不少于0.7m。

九、照明规划

绿地绿化面积较大,其电气工程的实用功能为整个绿化园区及景观小品等环境景观照明的供配电系统。

设计依据:国家有关设计规范JGJ/-16-8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等。

根据绿带各区域机电设备容量及增长性和其负荷等级情况拟定了本工程供配电系统方案。

由绿地配电房或城市供电系统的低压配电装置引出几路低压电源向各待定位及设计的区域动力柜提供低压电源。各区域机电设备及景观照明电源均由区域动力柜提供。根据园内特性,低压电缆所有电气设备外壳采用三相五线制输配电。电缆VV22-1KN铠装电力电缆埋地或电缆沟敷设,进出建筑物及穿越道路时均穿钢管保护,照线路采用VV型橡套电缆穿PVC管形式。

景观照明的设计原则:重点区域按亮化标准设计,其余按一般标准设计,照明灯是采用庭院灯、泛光灯、地埋灯、草坪灯等。(详见灯光布置图)

十、总体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景观设计在整个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景观环境设计的重点。要构架“自然生态、以人为本”休闲环境空间与场所,最重要的是植物生态景观群落的营造,它是自然化景观再现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局部性植物群落的构成,富于自然化的景观则是“无源之水”。

根据公园基础的气候,水文,降雨,土壤等的特点,植物群落是以常绿的阔叶树和常绿针叶树为主,与落叶阔叶树混交林相出现。但作为公共绿地植物景观与环境,应充分考虑冬日梅雨季节对阳光的需求。因此,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夏季的浓荫和冬季的充足阳光。中层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观叶,观果及芳香树种。下层采用耐荫的底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整个公园香樟为基调树种,以水杉、杜英、广玉兰、杂交鹅掌楸、枫香、银杏、榉树、白玉兰、二乔玉兰、柳树、乐昌含笑等。(详见植物配置图)

具体的植物树种的选择:

上层乔木:香樟、乐昌含笑、杜英、广玉兰、女贞、杂交鹅掌楸、枫香、银杏、榉树、白玉兰、二乔玉兰、柳树、合欢等;

中层乔木:桂花(金桂、银桂)、樱花、碧桃、红枫、鸡爪槭、海棠、紫薇、木槿等;

花灌木,色叶灌木:杜鹃、金丝桃、含笑、栀子、海棠、金叶女贞、红花继木、火棘等;

地被:书带草、麦冬、石蒜、二月兰、地被石竹等;

攀缘及藤本植物:紫藤、蔷薇、络石、爬山虎、花叶蔓长春花、常春藤等。

十一、建筑小品设计

在整个景观环境的设计中,除了一些必要的功能建筑和景观休息建筑以外,原则上不再出现人工建筑。出现的景观建筑一般也是小体量的,且是分散在绿色的环境之中。在建筑形式的考虑上,原则上以明快,轻盈,通透为主。同时,为了景观上的丰富,以及气氛的创造,选用了膜构,玻璃和木构架等形式。以现代的材料以及由此带来的建筑特有的自由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也给场地传达了一份活跃,自由的感觉。更多注意材质之间对比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散布出自在,轻松的氛围。园内设计了厕所、茶室、亭廊等多样的建筑形式,同时建筑的选材也是天然材料与现代材料的多样材料。但在整个建筑设计中以绿地的建设原则为原则,建筑在变化中求统一,体现了绿带的功能性,同时也塑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十二、园路设计

第3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 植物 景观设计

Abstract: The plant landscaping elements of Wetland Park is essential, according to the Wetland Park functional zoning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lanning of wetland ecological core protection area and recovery area, wetland buffer zone, wetland area, recreation areas, service facilities in different functional areas such as domain of plant landscape are elaborat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actual plant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etland park will be divided into the water, embankm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arden Road, surrounding, terrestrial habitat typ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lant configuration of the Wetland Park, wetland park and eventually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landscape benefits both in the design

Keywords: plant landscape design of Wetland Park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湿地是一个完善的自然系统,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涵盖生命、生境与生活。而多数湿地却割裂生命、生境与生活的关系或者片面突出其中一个元素。单纯的保护、消极的保护、过度的开发、忽视生命主体、生境主题与生活载体的湿地都是无生命力的。

设计拟将湿地作为一个系统而不仅仅是单独的景观表象,在湿地生境中导入活跃的生命与积极的生活。让生命维护生境,在生境中歌咏生命,于生活中思考生境——生境创造生命、生命造就生活、生活推动生境。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目标及原则

1.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运用对湿地公园景观构成要素组合,来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单元和划分丰富多彩的湿地空间,实现展示湿地自然特征,示范湿地合理利用,传播区域湿地文化等要求。同时,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提升生态修养、陶冶审美情操。

1.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最大限度的维持区域自然风貌,创造公众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场所和空间。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即公园景观设计应从湿地的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出发,尊重自然过程,合理利用乡土植物、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功能,尽量使设计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

(2)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内景观应满足人的亲水特性,提供多种可直接欣赏水景的途径,创造足够的可参与、体验的场所和机会,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全面感受水的魅力,应针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不可达性和湿地植物多以草本为主的局限性,注重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接性以及适当配置乔木使游廊达到遮荫的效果。

(3)美学原则

要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实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性、愉悦性、完整性以及奇异性等。湿地水体应注重动静结合。植物配置应实现虚实结合,姿态、色彩、质地协调统一,富于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湿地文化展示充分利用湿地水体和生物的特点,创造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审美境界。

2.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分区设计

2.1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及恢复区植物景观该区域以保护和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群系为主,以求满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保留自然的原始风貌,植物景观建设效果方面着重实现湿地的生态效益。该区域只允许公园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进入,避免游客的干预。

2.2湿地缓冲区及湿地展示区植物景观该区域植物景观的构建是在保留自然湿地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植物种类与数量的充实和完善,但要注意控制,避免引进植物种类的过度繁殖,造成生物入侵。公园游客主要是观赏该区域优美的湿地风景,而不能过多的活动于其中,该区域的设立避免了游人活动对保护区及恢复区的影响,起着缓冲衔接的作用。

2.3游憩活动区植物景观该区域以乡土植物为背景植物材料,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景观效果的表现,植物种类结合湿地类型应尽可能的丰富,合理配置观赏价值比较高的陆生、沼生、湿生、水生植物,并结合公园旅游项目的开展,使游客能够更多的参与活动其中。

2.4服务设施区植物景观该区域人流活动最为集中,同时在景观方面人工气息也最为浓重,一般位于公园的入口处或是一些景观节点附近,植物景观结合游客服务设施,应以引导、围合与创造开敞大气的景观特色为宜,注重乔、灌、草、地被不同层次植物的搭配,以丰富空间效果。

3.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根据生境以及周边环境的不同,划分为以下几种场地类型对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进行设计方法的分析。

3.1水体植物景观

水体中的植物,可以扩大和丰富园林水景空间,增添情趣。水面空间主要选用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浮水、沉水、漂浮植物,依据不同的水质、水深与水域面积合理搭配。同时要注意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能力,研究表明,一般沉水植物最强,漂浮与浮水植物次之,挺水植物最弱。水面的植物种植与水岸距离应有近有远,不宜等距,在种植量方面也应有疏有密,不宜均匀种植,以免呆板。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应布置在游客视线较为集中的地方,以充分展现其形体。同一水面配置多种水生植物时,应注意种类的选择与搭配,避免相互竞争与抑制生长。

3.2堤岸植物景观

第4篇

[关键词]环境认知;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

1研究背景

防灾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一种重要的避难场所,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可以迅速转换为救灾基地,开展救援、医疗救助、物资集散、信息传递等防灾减灾的功能,保护人们免受生理损害,同时它又起到良好的心理恢复功能,对于安抚受灾民众的心灵、恢复受灾者的生活信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在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理论研究与建设方面相对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尤其在如何快速进入公园、迅速融入逃生环境、有效使用环境内的防灾设施以及改善受难者心境增强受难者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控制感的心理问题研究方面一直处于落后与停滞阶段。长期以来建立的城市防灾公园的景观设计都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为主,心理需求为辅,缺乏人性关怀,忽视了避难者的逃生心理,致使在灾害发生时避难者无法定位以及灾后无法进行有效的生活避难。其次,在灾害过后,受灾群众大部分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悲观、焦躁、恐惧、抑郁等心理情绪。而城市防灾公园在如何通过环境改变和恢复受难者不安定情绪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被人们所忽视,这对于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正是由于人们对受难者心理的忽视,导致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例如受害者的自闭、自杀等现象。

2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是环境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分支,是指人对环境刺激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1]。在了解环境认知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环境知觉,因为对环境的知觉是我们认知环境的第一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感觉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结合我们自身的经验和相关记忆对感受到的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和解释,这就是环境知觉的过程。

2.1环境认知相关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布鲁斯威克的透镜理论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环境知觉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强调的是整体的组织规律,反对人为的进行单个的划分。例如一处景观,繁茂的大树、鲜艳的花朵、明媚的阳光、环境十分优美,这么一处美丽的风景有许多元素构成,而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这些元素简单的累加。生态知觉理论是由吉布森提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性。他认为知觉具有整体性,是在环境的刺激下环境客体所产生的某种生态特性。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的物质元素都具有各自特有的、恒定的功能属性。例如,水可以供人饮用、洗漱,但不可以供人类睡觉;木头可以用来烧火、防身,这便是客观环境的“可供性”。从生态角度来看,自然界的各个客体都有自身的特征和功能,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利用。而正确地运用这些客体是环境生态知觉理论研究的关键。其实不少动物其本身的知觉能力就是先天的,如鱼类生来就会觅食,人类就是利用这种特点来捕捉他们。人类的这种选择、创造、利用自然客体的行为就是生态知觉的体现。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中的应用相当广泛,首先环境客体本身就要为使用者带来便捷,其次是环境对象功能意义的全面展现,最后是环境对象对使用者需求的满足。例如公园里的厕所,如果厕所太隐蔽则不利于游客发现,如果太明显则会影响了环境的整体美观。所以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的位置;②明显的标志;③干净整洁的内部环境。透镜理论是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他的思想主张与吉布森相反,他认为外部的客观环境提供给我们的各种信息都是复杂的,并非反应真实的环境特征。个人在知觉过程中处于主动性地位,将客观的外部环境信息聚集于一点,将来自于外环境的刺激聚焦,并通过我们的知觉而被察觉。在知觉的过程中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在这里人是动态的、变化的,对环境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在环境设计与管理中,透镜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将环境根据个人需求不同,区分为不同的功能场所,不同的功能场所根据各自的使用意义而确定不同场所的知觉判断。在对环境认知的过程中,我们通常是通过知觉来了解环境,而环境则包含2种变量即时间和空间。在增加了时间的环境空间中,适应与变化知觉成为主要表现。例如长期生活在噪杂的市场的人们就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习惯并适应这种噪声,因为当刺激反复出现时,感受器官就会对这种刺激不敏感,进而忽视这种刺激。如果我们习惯了这种刺激,那么我们自然会注意不到这种刺激引起的变化,试想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空气被污染的环境自然觉察不到污染现象。如果我们生活在一处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良好的村庄,哪怕一丝的棕色污染气体都容易发现。另外,快速的变化总是比缓慢的变化较易察觉。

2.2环境认知

通过对环境知觉的了解,我们意识到知觉只是初级的人们的内心反映,而认知则涉及到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环境认知研究的重点是环境的表象、场所记忆与学习、环境的可意象性等。它所关心的是人们怎样识别物质环境,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形成环境表象,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赋予物质环境以特殊的意义,而这种表象和意义又怎样影响人的行为。例如标示小品、象征性雕塑等对诱导人们行为的积极作用。环境认知的对象包括环境中的物质要素、发生事件、个体或群体思想情绪、象征意义等。(1)环境表象环境表象是指使用者在环境认知过程中,心理产生的各种形象,当使用者感知到客观事物后,其形象保存在头脑中,形成原始记忆形象,即形成环境表象[2]。其核心是人们在环境中感知到的信息,结合主观的思维意识,从而形成的心理影像。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能否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环境的表象通常是由人的感官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综合感知后引起的,其中视觉感知是形成环境表象的主要知觉体系。人们在对环境表象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意象,从而指导人们在环境中做出正确的行为,满足自己的物质和心理需求。充分的环境认知,可以增添环境的适应性和控制感,建立起人对环境的安全感和可适性。这些所熟悉的感知信息,成为接受新环境的基础,有利于人们对环境的认同,提高环境的利用效率。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发展中,建立起怎样的环境表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防灾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塑造的环境则是与人们的记忆重合的表象化的外部空间环境。(2)环境的记忆与学习人们对环境的记忆与学习是通过感知活动把从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输入记忆系统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个体将这些知识和经验积累、保存并加以运用的过程,即环境认知的过程。在对环境信息进行记忆与学习的过程中,环境的相应变化自然会影响到记忆。研究表明,适当的环境变化,不管是愉悦的或是不愉悦的刺激都可以提高记忆,而一成不变的环境则会使人产生烦躁、智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事实证明,持续变化的环境总会使人产生某种程度的新鲜感,不至于单调、乏味,在期待新的视觉信息出现的同时会有助于增加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心理学家们经过了大量的实验表明,维持兴趣的最佳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更不是时刻变化的环境,而是中等强度的不定性的环境,人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既不会因为简单的秩序而觉得乏味,更不会因为感到严重的挑战而感到恐惧。因此,易识别并有相应区别的环境更容易被人们所感知,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促使人们对环境的记忆与学习。(3)环境的可意象性环境的可意象性即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任何观察者都很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环境中的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而这种形象的形成是人直接感知的环境表象与环境场所记忆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这些直接感觉的表象和个体记忆获得的信息形成“意象”,进而指导人们的行为。例如,一个清晰、易识别的意象可以方便人们迅速地找到目的地,消除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而环境的可意象性的形成则以建立共同的感知为基础。不同阶级、不同年纪、不同背景的人们拥有了共同的感知后,便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与外部环境相联系,并试图融入其中。事实上,形状的大小、距离的远近、色彩的搭配、空间的布局等都有助于创造个性生动、结构鲜明、高度适用的环境意象性,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可识别的外表,而是被人们所感知。良好的可意象性有利于对环境的认知,并且通过环境参与者长期的训练或是对周围环境的改善都可以增强环境的可意象性,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与理解。

2.3环境认知与人的行为、心理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通过行为来具体表现的,人在环境中的心理刺激必然会导致相应的行为特征。因此,人的心理状态成为决定人在环境中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根据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推出如今城市中存在的相应的客观环境的巧妙设计必然是以人们的行为与心理特征为依据而进行设计,赋予客观的自然环境以主观的认知,反过来人们从对客观环境的认知所获得相应信息,综合地反射到人的心理,进而指导人们的主观心态和个体行为。总之,人的行为、心理和环境认知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密。换而言之,人的行为、心理是环境认知的基础和依据。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只有充分地了解人们的心理,结合相应的行为表现,通过对环境良好的认知与理解,才能使环境更有效更合理地被利用。就环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而言,只有对环境深入地认知,才能起到抑制、强化、引导行为的作用。而环境认知与人的心理是分不开的,认知是心理活动的直接反映,是将客观环境与主观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3环境认知在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可认知的环境在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作用相当显著,包括认知与理解、引导与识别、缓解与恢复。因此增强避难人员对防灾公园的环境认知度对于提高环境的利用效率和可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1)认知与理解:在防灾公园的环境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在灾难发生前以及灾难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避难人员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在进入防灾公园之初就对公园的避难道路、功能分区、空间组成等有一定的了解,并深刻地认识到在灾难发生后的不同时序所需要进行的相应的避难行为,理解各级灾难标识以及防灾设施的使用方法。自然地形成一种逃生秩序,有效地进行避难生活,避免了二次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也减少了其他社会问题的发生。(2)引导与识别:在充分地认知与理解环境之后,受难群众能够快速融入到防灾公园的环境中,有效识别逃生路线,正确地引导避难人员找到临时避难生活区域,顺利地领取救灾物资,找到医疗救护中心,及时地得到救助,避免严重的伤亡。在灾难来临时,绝大部分的避难人员往往由于情况紧急而失去理智,行为不受思想控制,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造成逃生避难生活现场的混乱。环境认知在有效引导受灾群众脱离险境,寻找临时生活场所,得到有效救助以及形成相应秩序,防止出现社会混乱现象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3)缓解与恢复:对防灾公园环境合理的认同有利于消除在灾难来临时的焦急与恐慌心理。在这样一个具有共识意象的环境中,人们渐渐地融入环境,排除不安全因素,向有利的环境区域聚集。在灾后,由于大量的人员转移、食品和救灾物资不足造成了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同时由于情报不畅,指挥受影响加剧了避难人员精神上的紧张。周围环境的这些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灾民的身心状态,而高度可意象性的环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紧张、恐惧情绪,避免了主观和客观环境改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对环境的深入认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灾难所造成的混乱和不安的外部环境,对客观环境形成相应的秩序性和统一性,以及对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快速恢复有极大的帮助。环境认知在城市防灾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具有实用性、安全性和恢复。在帮助人们识别环境、引导行为、合理分布空间、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城市防灾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如何增强人们对环境认知的重视,增添环境的可意象性,成为防灾公园景观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

4基于环境认知的景观设计原则

综合分析城市防灾公园的防灾功能与配备设施,结合环境认知的相关性要求,在进行城市防灾公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要遵循相关设计原则,制定有利于人们识别、认知与有效使用的景观设计方法。

4.1安全优先原则

安全性是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宗旨和方针,也是环境认知对防灾公园建设的基本要求。无论从视觉、空间还是功能上来讲,确保避难人员人身安全,将人身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小是防灾公园环境设计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1)色彩选用与搭配的安全不同色彩与人的生理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有着自己相对应的情感特征,那些彩度高、波长较长的色彩会引起人们高度的兴奋,给人心理上带来强烈的刺激。而那些彩度低、波长较短的色彩则会使人心理上产生相对温和的刺激,使人趋于平和。从颜色搭配的角度来说,环境中不协调的配色总会引起精神上的躁动不安,使人容易疲惫和紧张,相反那些颜色搭配协调的环境则更容易使人精神愉悦,缓解身心的紧张与疲惫。(2)空间形式的安全城市防灾公园的内部空间形式也是决定其安全性的主要方式,一般开敞的空间形式总是给人以不安的感觉,而过于封闭的空间也会使人产生恐慌与压抑。尤其是在避难生活过程中,人们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获得相对的领域感,但也需要方便地获取一定的外界信息,增强对环境的控制感与可操作性。另外空间的明确划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相对的秩序感与可控性,在灾时能够让人们准确确定不同的空间,有效区别空间的功能可以建立稳定的秩序性,从而减少逃生程序的混乱,消除人们的紧张心理,营造安全的避难生活空间。(3)使用功能的安全首先考虑的是城市防灾公园的选址问题,必须避开地震活断层、岩溶塌陷区、矿山采空区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威胁的地区以及海啸袭击区。同时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核放射物、高压电线线路等。例如易引发地震灾害的地区要综合考虑主要灾害和次生灾害带来的直接危险和隐性危害,所以公园选址一般要在空旷、平坦的地方;而水灾频繁处的地区则要考虑公园中的避难生活场地必须要选在高地。针对不同的灾害,在考虑公园安全问题时有其共性和个性的特征,要综合全面地区分。此外,要保证城市居民进出防灾公园通道的安全、通畅,尽量避免交通拥挤。园内应有大面积的平坦、开阔、交通便利的安全地域,易于搭建临时建筑或帐篷,易于进行避难与救援活动,而且应创造必要的防火、治安、卫生、防疫条件,确保公园中避难人群的生命及生活的安全可靠。

4.2平灾结合原则

城市防灾公园具有“平”(平时)、“灾”(灾时)2种功能,必须坚持平灾结合的原则,即将平时功能与灾时功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将2种环境认知模式协调统一。因此不仅要了解平时的环境使用功能(满足一般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要求:美化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供居民游憩休闲,强身健体及旅游服务功能,)也要注意加强其灾时的环境认知与理解,即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防灾设施启用发挥防灾救灾功能。此外,进行防灾公园规划建设时要特别注意景观小品的设计,以防灾避难功能为主旨,在平时发挥作用的同时,防止影响今后的避难救灾工作的开展。例如防灾公园中洒水装置的设计,平时可以用于植物灌溉,造景设施,而在灾害来临时可以成为防火设施也可以用于生活用水设施,这就需要其设计的位置合理,在植物覆盖的周围以及生活广场的附近,而不是在一些无关紧要之处。

4.3可识别性原则

强烈的可识别性对于城市防灾公园的环境设计至关重要,也是环境认知中强调的重要环节。可识别的环境在建立人们的控制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人们准确定位,辩明方向,寻找目标,避免盲目地寻找造成混乱。尤其是在灾时的避难逃生阶段可以准确地辨别逃生方位,寻找救助中心,及时有效地获得救助。防灾公园中的可识别性体现于景观小品以及道路、植物等各个环节,比如道路的设计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与识别性,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图案、造型、宽度尺寸、色彩等元素设计尽可能有规律可循,层层相连、秩序统一,使人们能够迅速的找到方向,避免出现迷失现象。

4.4可达性原则

道路的通畅与便捷是城市防灾公园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保障避难人员及时有效避难、顺利开展救援活动的的关键,因此防灾公园的空间布局要通达灵活。一般其出入口和周边形态的合理设计,有利于人群疏散与通行,保证灾难来临时避难者可以从各个位置迅速进入防灾公园避难。其次,采用合理的色彩和材质增强道路的导向性,保证避难通道的可达性,不仅可以明确防灾道路的方向,而且有利于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形成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便于灾时的逃生行为与救援工作。

5结语

文章介绍了城市防灾公园以及环境认知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并概括了环境认知与人的行为、心理的关系,强调了环境认知在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环境认知在城市防灾公园景观中的设计提出了相关的原则,以期为我国防灾公园的建设有所启示。参考文献

[1]许玲.北京城市公园环境认知研究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6.

第5篇

城市垃圾的产生是我们无法避免,但是垃圾的分类处理才是至关重要,并不是所有的垃圾都一无是处,按照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置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其中可回收垃圾正是倍受我们关注。可回收垃圾的特征也决定了它本身的特性,废弃物存在着比较高的剩余价值,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再利用资源,创造更多的有用价值,而不是成为环境的负担;如何通过废弃物的自身去宣传自身,提醒大众、教育孩子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垃圾是可以循环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一味送进垃圾回收站,更不是掩埋和焚化。

废弃物在公园中的运用,不仅仅是独特的公园艺术造景,也正面的体现了废弃物的价值,从而良好的宣传垃圾二次循环使用。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变废为宝,其本身的意义就是可持续再生利用的具体体现。将废弃物融合于环境设计中,不但可以直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减缓对有限资源的开发,从而间接的对环境进行了保护。废弃物的再利用不仅为景观增加色彩,也能够传递出特殊的磁场,所以废弃物本身也具有独特的优点。其一,废弃物作为景观的设计材料能唤起大众的共鸣。不仅减缓对有限资源的开发,而且还产生了特殊的视觉效果、社会效应、环境效益。同时,也能够唤起大众的记忆情感,废弃物的再现,能够很自然的被大众接受,人们对废弃物包含了一种似曾相识的特殊感情,会无意识的与旧事物联系在一起,并随之被大众认同。无意识间宣传了环保循环利用理念,间接使大众下意识对垃圾分类思考并参与。其二,废弃物本身种类具有多样性、特殊性。

现代公园景观利用废弃物材料进行设计,可根据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废弃物,例如废铁、玻璃类、纸质类、木头、报废交通工具、废弃电器设备等作为直接的建筑材料和景观材料,创造出一个低碳环保的新型公园景观。此外,也可以将废弃物与其他景观材料相结合,取长补短,不仅可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加废弃物的景观寿命。废弃物在现代公园景观中再生运用具有多样化,表达的手法方式没有特定的限制,一个艺术雕塑,有趣的铺装雕塑,艺术小品等都能以它独特的一面打动你我,从而引起共鸣。其一,对废弃物材质特性的运用。部分废弃物经过多年发岁月洗礼之后,自身已经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语言和视觉效果,巧妙地运用到公园景观的构筑物、小品、雕塑、地面铺装等设计中,能够起到一种妙不可言的视觉共鸣、感知共鸣。它不仅能够营造一定的艺术氛围,而且具有生态和廉价的天然优势。其二,对废弃物特性的直接运用。有些废弃物本身就具有耐雨水、腐蚀等特征,灵活的利用废弃物的自身特性,不仅仅节约对新资源的开发,而且带有着独特的审美感受。不同废弃物材料利用方式取决于需要对园林景观的不同内涵表达。

例如该公园的设计理念是对人的废弃物分类意识的设计。该乐园是一个选址于在城市大型立交桥下方,由于立交桥下大量空地成为城市的死角,既无法发挥城市用地的功能,又容易成为犯罪滋生的温床。为使这种无用的城市“负资产”发挥积极的作用,扬其地处核心、交通便利之长,避免乐园对居住商业用地的干扰,充分响应“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建设理念,在立交桥下运用废弃材料修筑作坊,作坊分为养殖作坊、种植作坊、手工作坊、组装作坊等,通过对垃圾分类后为大众提供可以交换、制作、种植、养殖、展示等一系列平民化活动场所,该设计中主重要的设计理念不是对公园本身的设计,而是对人的废弃物分类意识的设计,通过在公园中玩耍的过程中侧面得到教育,下意识的受到影响,真正意义上的全民自觉行动变“废”为宝。通过探索实践证明废弃物作为景观材料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和独特性,不仅仅给废弃物赋予了新生命,而且生态环保,符合了可持续发展再生设计的思潮。废弃物通过设计创作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仅仅对废弃物的设计利用,被动的去处理、利用废弃物是非常有限,所以应该通过对废弃物的设计去宣传、去引导、去激发大众参与到垃圾的分类与循环。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废弃物的运用应该上升到教育的台阶,对废弃物进行分类、整合、再利用到再生设计等一系列宣传,公园废弃物的再生展示、参与、宣传必须是平民化的,大众参与的。通过有意义的参与形式去影响大众对废弃物的分类认识,从而尽早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产业化。

作者:徐又辉

第6篇

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下来的是城市物质存在与居民之间交流后留下的印记,而这一印记反过来影响着人们在这一城市的生活方式[2],犁江河滨水区是一个穿插在时空中的故事,向人们传达着城市、河流与人之间的联系。犁江河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把挖掘出的地方特色融入设计中,强化地块防洪、泄洪等河道功能性的同时,设计理念也注重植物和景观塑造以承载文化的传达。另外,地域特征中强调的是人、城市、自然之间的三者关系,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根本、和谐的关系,即“天人合一”[2]。

2总体布局结构

在城市未来规划中,河道周边有着不同性质的用地,其中包括商业金融娱乐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社区公共设施用地、商业性办公用地、一类居住用地以及商住混合用地,因此,在景观设计时应考虑不同河段的不同功能要求。根据兼顾河道防洪、泄洪的功能要求以及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休闲空间的设计原则,整个河道总体规划为:一带、四廊、四点。一带:整个犁江河滨河公园贯穿不同城市用地地块,将散落的绿地节点串联成蒙自建成区东北方向的生态轴线,整个景观节奏随河道的延生一一展开。四廊:不同用地性质决定着用地的不同功能,功能的不同影响着设计的目的。根据河道各段不同的要求,分别以沉香叠翠、岁堤曦韵、依樱乘风和云杉陇影为设计主题,丰富河道景观层次,提升城市景观水平。四点:景观设计,就是土地的设计[3]。四块较大面积的绿地根据其面积和周围环境的特殊性,设计为沿犁江河的4个街旁绿地作为景观亮点。

3主题景观空间的创造

3.1景观段落分析

犁江静如练,隽景散成诗。喧鸟覆凝翠,冠英满芳甸。生动的说明了犁江沉静悠远的静态景观,以及滨河生动自然的动态画面,呈现出一幅清泽雅致的滨河景观。整个滨河景观设计将以4个主题进行展开(图1)。(1)沉香叠翠。该段滨河区多为居住用地因此以常绿和棕榈科植物升华植物空间层次,葱翠与清香的乔木增加视觉与嗅觉的冲击,并在大片的绿地中揉入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和植栽方式,为整段河道唱响自然的前奏(图2)。(2)岁堤曦韵。该段滨河区周围多以商业用的为主,利用地形高差构思充满美感的空间立体感,拓展驳岸潜能,让现代商业与自然景观良好衔接,在岁月的传承和新记忆的形成中形成一道极具平衡感的视觉盛宴(图3)。(3)依樱乘风。本段除主要为居住用地外,还有零散的沿河绿地,对人与自然理念的表达创造了有利条件,枝繁叶茂的乔木中绚丽的花朵在苍翠中蔓延,随季节变化流淌过不同的景致,盛开的水葱、怒放的芦花都洋溢着生命的力量,这正是设计为居住区营造的氛围,为居民提供一个身心放松,延生幸福感的空间(图4)。(4)云杉陇影。此段与城郊相接,以云杉为主的植物配置舒缓了城市的节奏,河道中微风涟漪,水生植物新绿点点渗透进历史的长河中(图5)。

3.2设计元素分析

(1)设计元素。根据滨河绿地的特殊性和标志性,在设计中运用运用了示意水波的弧线设计,以及以河中浅滩的形式作为景观表现,增加滨河公园亲水的主题,并增加了木栈道可与两岸相连形成两岸绿地的环路交通系统。另外,米轨作为特色元素也穿插在设计中,增加整个景观的游趣(图6)。(2)文化元素。以图腾、景墙和雕塑等不同形式将民族特色的文化融入设计中,更显设计对文化的传承(图7)。

4植物景观规划

根据河道不同区段的景观风格需求,对每段的主要植物进行了对应的搭配。沉香叠翠段选择的主要植物有万年麻、旅人蕉、棕竹、黄金榕、蜘蛛兰、水葱、苏铁、肾蕨、黄花槐、蒙自合欢、水菖蒲、银海枣、狐尾椰、大叶冬青、木棉、假槟榔等,该段选择了常绿树种以及多棕榈科的植物作为主线来表达蒙自的地域文化。岁堤曦韵段主要选择了梭鱼草、葱兰、大花萱草、非洲茉莉、八角金盘、再力花、莎草、鸢尾、一串红、春羽、栾树、球花石楠、滇菜豆树、柳树、红千层、鸡嗉子等调和出绿意盎然的景观,强调堤岸自然的景观风貌。依樱乘风段主要选择了芦苇、花叶良姜、香蒲、红花檵木、蜘蛛兰、叶子花、鼠尾草、沿阶草、海芋、鹅掌柴、红叶石楠、假连翘、菖蒲、柳树、冬樱花、棠梨花等,运用开花落叶乔木强化驳岸的序列感,增强本段芬芳、色彩的喜悦感。云杉陇影段主要选择了万年麻、云南蓍草、棕竹、黄金榕、芦苇、扶桑、狐尾草、肾蕨、鸡蛋花、水杉、菜叶芦竹、瓜子黄杨、千蕨菜、柳树、小叶榄仁、红杉等,杉树和柳树的交替搭配赋予了此段新的生命和较色,云杉傲然、树影婆娑品味历史的痕迹。

5结语

第7篇

(一)湿地公园景观的基本内涵

湿地公园不仅需要充分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好湿地保护以及湿地保护工程恢复的工作,优化湿地资源配置并发挥湿地资源的优势进而不断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内涵。同时在进行湿地保育区外部建设的时候,我们需要将社会文化特性、艺术特性以及生态特性充分结合,构建适合社会公众群体休憩的湿地主题公园。

(二)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化景观、生物景观以及水体景观,只有实现湿地公园三要素的完美结合,才能够做好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

1.文化景观

湿地文化景观的目的是通过湿地的生态特征将当地文化传统、人文风情充分体现,以凸显湿地独有的文化特色。湿地人文景观主要是由各类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改造湿地的印记与文化结晶三个部分构成,下面进行分类阐述。

(1)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

湿地在人类生活生产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湿地自古便是人类重要的食物、住宅、服饰来源之一,由此而来形成一系列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衍生出的住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

(2)湿地改造的印记

人类在湿地上进行了大量生产活动,留下了数也数不清的足迹,如建造运河、桥梁、堤坝等,这些临水建筑均属于人类在湿地改造过程中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文化景观。

(3)文化结晶

湿地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过一系列的碰撞与交融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晶,如文学方面的交融形成了无数瑰丽的诗词歌赋,其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于湿地发展历史上;一幅幅描绘湿地景观的书法画卷又如同艳丽的骄阳洒下万丈光辉照亮整个湿地发展轨迹;一只只舞蹈、山歌又如同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于湿地发展的夜空中。

2.生物景观

湿地上生存着大量的植物,从类型上来看包括湿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由于不同类型的植物其形状、枝干分布、叶片轮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季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设计不同的植被景观,如我们在春季可以欣赏荇菜花与鸢尾花,夏天可以观赏凤眼莲与荷花,秋天可以欣赏芦苇与香蒲。湿地上同时生存着大量以植物、浮游生物为食的动物,常见的有湿地水鸟、昆虫以及观赏鱼。湿地动物是湿地景观中一道流动的靓丽风景线,为湿地公园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进行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湿地动物的生活规律来进行。

3.水体景观

湿地水体景观主要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近岸陆域景观、岸带景观以及水域景观。近岸陆域景观可以让游客在亲水亭台轩榭、栈道上欣赏各类亲水设施;岸带景观可以让游人在浅滩、沙洲上欣赏形态各异的驳岸、植物岸带与沙滩岸带,以凹凸不平、曲直相间、虚实互补的岸带景观给游人以美的享受;水域景观是通过水质、水流等因素,以或缓或急、或深或浅、或静或动等水流形成的飞瀑、小溪、浅谭等景观让游人寻找心灵的休憩。

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景观设计的目标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首先,设计者要确定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在秉承湿地自然特性的前提下要对景观单元做好主题创设和层次划分。此外,设计还要同时满足湿地文化的宣传作用和游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

(二)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在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湿地的蓄洪、防旱、污水自净能力,尊重湿地自然特性,避免因人为设计对其自然特性造成破坏或使影响最小化。

2.以人为本原则

设计者除要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外,还需考虑人们的亲水特性,要尽可能满足游人欣赏、亲近湿地水景的途径(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个角度)。

3.美学原则

景观的设计要与湿地自然景观在虚实、动静、色彩、协调度等上充分融合,要将湿地文化充分展示出来,真正提升湿地美的境界。

三、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及策略

就目前来看,湿地公园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服务管理区、湿地体验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保育区等。其中,湿地保育区主要对生态过程与生态特征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其环境容量与其他分区相比较小,而且景观建设的内容也比较少。所以,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以服务管理区、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体验区为主。

(一)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包含了湿地公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可以考虑从地形改造、水文联通等方面着手,建造大量的人工浅滩、溪流、喷泉、瀑布、沼泽、河流段等多样化的湿地景观,更为全面地体现湿地中存在的各类独特景观,要让游人也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到湿地特有的水体景观、农耕文化以及渔猎文化,通过合理的分布与设计,让游人能够一步步感受湿地景观并得到心灵的休憩。在湿地公园局部水体处理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设置宽度大小不一的溪流,然后在其中布置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块并点缀有相应的湿地植物,以形成充满活力的湿地水体景观。在驳岸的设计上,设计者可以使用自由曲线形态、自然力飘积形态、双螺旋曲线形态以实现虚实结合、曲直相间的溪流景观。以人工湿地为主的公园,在深水位,设计者可以依自然地势开凿成形状自然、岸带有起伏、高低错落的池塘,在湿地水体下游、浅水区域或在积水区布设水稻田,使游人可参与打渔、插秧等农事活动,构建类似于古典农家乐的田园生活氛围,以满足现代社会公众群体回归自由的根本渴望。

(二)湿地公园中湿地体验区景观的设计

湿地公园中的服务设施景观实质上就是按照人们在游玩活动中的具体需求进行设置,可以将湿地自然景观烘托出来,且便于人们对游览线路进行组织的景观小品、建筑物等一系列硬质景观,主要包括木栅道、游廊、园桥、舫、水榭以及景亭等。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以下3类:一是点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将湿地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出来,对湿地意境起到一个丰富作用,如将农耕湿地文化中的水井等多种农业设施表现出来,还能够将“渔舟唱晚”的船只表现出来等。二是动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动态赏景以及游览路线组织的需求,并且对院内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实现近景、远景、俯景以及仰景的有机结合,使观赏效果达到步移景异。三是静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充分满足游人在休息、静态赏景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公园构图中的艺术主体与中心,在公园中起到一个点景的作用,通过采用借景、框景以及对景等一系列手法,对院内中的经过进行丰富,如舫、水榭以及景亭等。

(三)湿地公园中湿地功能展示区景观的设计

第8篇

1屈原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将原临江公园改名为屈原公园,并在园内布置屈原雕像以及一些诗作碑刻,也赋予了整个公园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也为整个常德市增添了些许文化氛围。屈原公园利用沅江、护城河、九重天住宅区以及人民路分隔,不再另砌围墙,使人在城市道路上行走就有了到公园的感觉。结合到城市的发展,屈原公园应有长远规划,预留发展空间,分期按阶段实施。可以适当增添牌匾、石刻等点景,增加人文因素,激发游人在园中游览的艺术想象空间,从自然景观缓慢过渡到特色景观。

1.1异质性原则

屈原公园中,树种丰富,且有护城河环绕,与公园内各种元素结合,追求整体景观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根据整体带型地形环境,为追求景观整体的有机设计,与周围绿地结合起来,分段进行功能分区。

1.2多样性原则

屈原公园的绿化密度很高,同时也带来了动物景观的多样性,能诱惑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栖息。而城市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这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1.3景观连通性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学强调维持和恢复景观格局的连续和完整性,维护城市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等绿色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景观廊道,如水系、城市公园等廊道。在屈原公园中开辟廊道,除了作为文化与休闲娱乐走廊的功能外,还充分利用水系作为自然景观生态廊道,把园内各绿色斑块组织起来,形成景观连通的整体。在开敞的水体空间中,应该慎用明渠转暗,使市民充分体验到了水的肌理,达到亲水的目的。另一方面,少用钢筋水泥、混凝土等生硬材料,还湖以自然,维护城市中的自然生境,使之成为水生、湿生以及旱生生物的栖息地,使垂直的和水平的生态过程得以延续。同时,用自然的方法也可减少工程造价。为了减少亲水性与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之间的矛盾,采取挺水植物、浮水植物与沉水植物搭配设计。同时,通过设计临水栈桥随水位呈错落叠置变化,可以解决湖滨水位变化与植物配置方法之间的矛盾。漫步于屈原公园中,从东到西,除了给人感受到一种历史文化气息外,还有种街旁小游园的感觉。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园的造景艺术与园路的巧妙设计。

1.4路比绿化低

在屈原公园中,园路常是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灌木之中的。在山麓边坡外,暴露的园路会留下人行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设计者往往是让园路比绿化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然后是汇水的问题,园路两侧距路l米左右,一般要安排很浅的明沟,降雨时是汇水集中流入的雨水口,天晴时则化为自然草地的一种起伏变化。

1.5园路的曲折性

自然条件好的园林用地设计园路曲折不成问题,在屈原公园中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设计了很多的富有曲折有韵味的园路。采用这种处理手法,可以使游览路线延长,增加游览中的趣味,提高绿地利用率,有时也人为地创造出一些人工景点配合园路的曲折和起伏。比如,在转折处布置山石、树木,或者处理地势升降,使园路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避免三步一弯,为曲而曲,脱离实际情况。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同时,园路也可以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处理成不同宽狭;坐凳、坐椅处做成外延边界;小路旁的过路亭廊;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的互相结合等。这样宽窄不一,曲直结合,可以使园路多变,更加生动,使人们在一条路上休闲、停留、人行或运动互相结合,各得其所。

1.6风土民情

屈原公园加入了历史文化背景之后,改建后的公园也拥有了独特的地方特色,考虑了本地人所喜爱的活动、风俗、生活习惯等地方特点来设置项目内容,使湖湘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此次展旨在将屈原精神与深远的菊文化巧妙地融合起来,展示湖湘文化的厚重,体现常德的城市文化内涵。园内众多的诗作碑刻将屈原文化与常德当地的地方文化融合到一起,更为公园景观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临水造景,运用美学原理和造园艺术手法,利用水体的优势和独特的景色,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配置游憩设施和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小品,构成有韵律、连续性的优美彩带。使人们漫步在林荫下,临河垂钓,水中泛舟,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气息。

2屈原公园景观设计的问题与建议

2.1管理问题

在屈原公园的调研过程中,很多市民反映公园的管理政策不完善,很多设施得不到及时的修理,给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路旁的垃圾桶没有得到及时地清理,影响公园的美观和市民休闲的心情。

第9篇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表达地域文化须遵循三个原则。首先,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每个城市都有它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这种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轻易变更与改造,这就要求园林设计者在规划初期就应充分考察该区域的地形、植被、气温等自然特征,因地制宜,从而减少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阻力与成本。其次,突出地域文化风貌。文化是公园的精髓及价值所在,没有文化的城市公园如同复制的模板一样,呆板而枯燥,缺乏生机与活力。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将其作为公园的表现主题,可以有效地展示城市的地方特色。再次,倡导人性化,融入时代特色。人是公园的游览者,一个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主要由人的主客观评价所决定,从这个意义来讲,倡导人性化是公园景观设计内在要求。在塑造地域文化景观时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科学的设计理念、手法与技术,与时代衔接,有利于打造出完美的景观艺术。

2.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手法

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表达手法是多元化的,如直接、抽象、隐喻和模拟等。直接表达是无需经过任何艺术加工就能够清晰直观的展现给游客的一种表达手法,如小桥流水、雕塑、喷泉等都属于直接表达。抽象即通过对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与整合,改变其原有的形式,以不是文化内涵的全新方式呈现出来,给人一种历史文化的时代感。这种手法多用于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之中。隐喻是指在场所的设计中带有叙述主题或视觉上带有文化或地方印记,具有表述性,使作品会说话。用隐喻手法设计的景点通常带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的印记。模拟手法更加侧重对文化环境的营造和与游览者的互动性上,因此这种手法在运用过程中更加复杂,也更加立体化和富有趣味性。

3.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要素

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需要多种要素的相互配合。建筑、水体、山石、植被、地形、小品等景观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景观是定位公园景观风格、主题、特色的关键所在,建筑的形式、材质对地域文化的表现至关重要,中西方公园中的建筑形式截然不同,西方的建筑更多的是以尖顶拱门的石砌城堡为主,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建筑构建,如装饰多样的石柱等,中国的建筑则更多以斗拱为支撑的木框架结构为主,如亭、廊、塔等建筑形式。就国内而言,南北方的建筑也各具特点,带有浓厚的地域性。每个城市都有适合该地域种植的植被,所以在植物景观营造时,应该因地制宜的选载合适的物种,采用多种配置方式,如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从而达到各异的景观效果。植物的多种形态和剪裁方式对于地域文化景观的表现也有重要意义。如上海世纪公园的立体花坛《通向2008》,用植物花卉塑造出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长城、天坛及御道,形象生动的突出了北京城市与奥运文化。水体作为公园景观设计要素,可营造出体现多种地域文化和人文意境的水景,中国和日本的理水手法就有很大的区别,日本的园林艺术在经过本民族的历史融合后,其传统的水景更多的是以禅宗意境的枯山水形式予以呈现。而中国则是以河、溪、湖、潭的“有水”形式为主。中国的公园景观中离不开山和石,堆山叠石是公园造景的重要手段,自古而今,山石被文人与造园者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内涵,或以石作塑,或以石明志,表现方式别具匠心,耐人寻味。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小品虽然属于配套设施,但对于景观的氛围与环境营造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小品景观时,也须合理把握,贴切地域文化景观表达的主题。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