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4 10:35:58
导语:在儿科常见护理项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I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6-013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linical pathway of bronchial pneumonia in high-quality pediatric nursing. Methods A total of 110 children with bronchial pneumonia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55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high-quality care, 55 childre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the high-quality care. The nursing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health education, assessment intervention,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Bronchial pneumonia; Pediatrics; High-quality nursing; Nursing satisfaction
小儿支气管肺炎为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气促、咳嗽、发热及呼吸困难等[1-3]。为了进一步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本研究对我院儿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儿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5例,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1.5~7岁,平均(4.1±1.2)岁;病程1~3 d,平均(1.3±0.5)d。观察组55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1~8岁,平均(4.4±1.3)岁;病程1~4 d,平均(1.5±0.3)d。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环境护理:注意保持病房清洁、安静、舒适,温度保持22℃~24℃,湿度为50%~60%[4]。将病房布置的富有童趣,消除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②密切病情监测: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一旦患儿出现焦躁不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刻报告医生[4]。要对患儿衣物及时进行更换,保持衣物及床上用品清洁,嘱家属让患儿多饮水。③健康教育:对患儿及家属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知识、护理要点、注意事项等,让其能够更好地了解疾病知识,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治疗与护理依从性。④心理护理:注意关爱患儿,对患儿及家属的焦躁、恐惧、不安等情绪及时进行疏导,积极安慰患儿与家属。⑤呼吸功能护理:注意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对患儿进行定时调整。对呼吸困难患儿,取半卧位,指导家属拍背,以及时清除患儿呼吸道的分泌物,在拍背时要把患儿直立抱起,拍背手蜷起,轻拍肺脏上中下各叶。
观察组患儿按照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护理路径开展优质护理,具体如下:①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小儿内科19各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5],内容主要为护理方案的选择、进入路径的标准、疾病观察指标、特殊与变异记录、健康知识宣教及治疗护理处置等。②护理人员培训:成立领导小组,对护理人员开展培训。组织所有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学习,并就护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应改进措施进行探讨。③护理实施: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表的要求,对护理项目逐一进行实施。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胜任力[6]:以Meretoja量表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胜任能力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括应急能力、评估干预、健康教育、人际交流、沟通合作5个条目,每个条目满分100分,得分越高,则胜任能力越强。②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治愈:7 d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临床体征、症状完全消失;有效:7 d内,患儿体温降低,临床体征、症状明显改善;无效:7 d内,患儿体温恢复、临床体征、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③以卫生部制定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中对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8]。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22.0软件包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胜任能力比较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后护理胜任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P
2.2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P
2.3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除护理技术水平外,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小儿支气管肺炎为儿科常见病,多发于冬春交替,因小儿免疫力与抵抗力差,容易发生再次感染,再加上小儿的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对护理的要求比较高[9]。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护理模式,针对特定患者及特定目标进行详细描述、说明及记录[10]。研究显示[11],在儿科优质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效果较为理想。
本研究中,除应急护理外,观察组其他项目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P
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了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而赋予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整体护理实践中最成功的环节之一[1-2]。卫生部健康教育中的儿童保健包含了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喂养和营养指导、预防接种、疾病的筛查、佝偻病的预防、贫血的预防等多项内容[3]。医院儿科的儿童保健教育是实施儿童保健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目前医院儿科的现状是只重视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很少涉及儿童保健教育。
本文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两个不同等级的3所医院的儿科护士,就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找出医院儿科儿童保健教育的薄弱环节和误区,为今后加强儿科护士儿童保健教育的培训,提高儿童保健教育的工作质量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两所二甲医院和一所三甲医院的40名儿科护士。其中工作5年以下13名、6-10年11名、10年以上16名;学历:中专10名、大专22名、本科8名,年龄20~48岁,平均31.55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设计 依据卫生部颁发的《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4-5],选取在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儿童保健相关知识,设计成调查问卷,共设计6个问题,每个问题给出多个选项答案。
1.2.2 判定标准 (1)依据《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儿童体检:①1岁以内:3个月一次;②2~3岁:半年一次;③3~6岁:一年一次;(2)儿童开始添加辅食的时间:4个月[6];(3)含铁量较高的食物:鸡肉、猪牛羊肉、豆腐、绿叶菜[7];(4)依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基础免疫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5)疫苗最常见的反应为发热、硬结[8];(6)肺炎疫苗主要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依据疫苗说明书)。
1.2.3 调查方法 分别向两所二甲医院和一所三甲的40名儿科护士发放问卷(三所医院儿科护士人数分别为12名、13名、15名)。采用打钩的形式答卷,40份问卷全部有效。依据判定标准,(1)、(2)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题选对4种食材为正确,选对2~3种食材为基本正确;(4)题选对5种疫苗为正确,选对3~4种疫苗为基本正确;(5)、(6)题选对2项为正确,选对1项为基本正确。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表格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情况 由表1可见,这40名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简单的儿童体检时间的知晓率较高,平均达到了78.33%;对儿童保健中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率次之,为55.0%。
2.2 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儿童保健中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则较低,如基础免疫正确和基本正确率仅为30.0%;最常见接种反应,正确和基本正确率仅为27.5%;而对含铁食物的了解也较差,回答没有完全正确的,基本正确率仅为27.5%,欠缺较多,且存在着较大误区。
表1 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情况
项目名称 正确(例) 错误(例) 正确率(%)
1岁体检时间 28 12 70.0
2~3岁体检时间 34 6 85.0
3~6岁体检时间 32 8 80.0
辅食添加时间 22 18 55.0
表2 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
项目名称 正确
(例) 基本正确(例) 不正确
(例) 正确率
(%)
较高含铁食物 0 11 29 27.5
基础免疫 4 8 28 30.0
最常见接种反应 6 5 29 27.5
肺炎疫苗 5 25 10 75.0
2.3 不同年龄对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调查情况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的儿童体检及添加辅食的时间,除了31~40岁的护士对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率较低为59.1%,其余人员对上述问题的知晓率均达到了66%以上。通过对上述各年龄段回答正确人数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年龄段之间对体检时间及辅食添加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不同学历对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调查情况的比较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专学历的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的辅食添加时间知晓率低为40.0%;本科学历的护士对1岁以内儿童体检的时间知晓率较低为55.6%;而大专学历的护士对上述问题的知晓率均在70.0%以上。由此可知,中专和本科的总知晓率与大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不同年龄之间对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比较 由表5中可知,将正确和基本正确都视为正确来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护士对儿童保健中贫血的食补指导、基础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主要的反应及肺炎疫苗预防的细菌等这部分知识的知晓率总体较低,说明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较欠缺。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了解太少,且有较大误区。从表中可得出,≤30岁和31~40岁这两个年龄段对上述知识的知晓率差异不显著(P>0.05);≤30岁和≥41岁这两个年龄段差异不显著(P>0.05);而31~40岁和≥41岁的护士对上述知识的知晓率则有显著差异(P
2.6 不同学历之间对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比较 在表6中,通过对不同学历的护士进行儿童保健中较高含铁食物、基础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常见的反应及肺炎疫苗预防的细菌等内容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专学历的护士知晓率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的护士(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健康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各医院普遍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且许多医院还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考核。健康教育的形式已被广大护士、患者广泛接受。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掌中宝,家长对儿童保健越来越重视,对儿童保健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儿童保健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儿童家长除了在科普书中、网上获得一些儿童保健知识外,更希望从专业医务人员那里获得有针对性的儿童保健知识。对于健康儿童家长来说,主要从儿童保健医护人员的儿童保健教育中获得保健知识;而对于住院儿童的家长,仅能从儿科医护人员的儿童保健教育中获得极少的保健知识,因此,医院儿科所提供的儿童保健教育严重不足。
护士是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主体,儿科护士对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率高低,直接影响着儿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儿科护士和儿童保健工作人员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不同,且未建立沟通机制,儿童保健教育内容、标准又不一致,直接误导了儿童家长,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得儿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方面,很容易使家长产生迷茫和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情绪,进而使儿童家长对接种疫苗产生抵触情绪,使很多孩子错失了接种疫苗的机会。例如,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注射过肺炎疫苗(7价肺炎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23价肺炎疫苗统称)的孩子得肺炎,一些家长就错误地认为肺炎疫苗可以预防所有肺炎,因此而出现不满的情绪,儿科护士由于缺乏对此疫苗的了解,无法纠正错误的观点,也无法对相关疫苗进行宣传,使得儿童家长对接种疫苗产生抵触情绪,使很多体质较弱的孩子错失了接种疫苗预防相关肺炎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儿科护士对相关喂养知识的缺乏,不能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就使得儿童贫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
如果儿科护士在患儿住院期间和出院前的健康宣教中包含一些简单、常见的儿童保健知识,不仅可以起到满足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需要,促使儿童积极保健,减少可预防疾病的再发病,还可以提高儿童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进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儿科护理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目前家庭独以生子女为主,患儿家属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对护士期望值不断提高,对小儿的护理要求近乎苛刻,这些都是对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所以,在当今强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下,如何培养具备较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是中职儿科护理教师的紧迫任务。
1 护士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着劳动者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我国对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世界护士协会(ICN)将护士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专科护士为提供安全及合乎伦理准则的护理服务所要求的特别知识、技巧、判断和个人特质”[1]。而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2-3]。随着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儿科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儿科护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范围也得到扩展,国内普遍采用评判性思维/科研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伦理/法律实践、专业发展、教育/咨询等7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4]。
护生是护理学的实践者和继承者,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以后在临床工作中的护理质量和安全。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应当把过去强调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进一步发展成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培养,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新时期护理事业长足发展的需求。
2 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虽然有比较好的教学基础,但是却鲜有中职院校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儿科护理学科建设的侧重点,护生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仍存在不少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科学
长期以来,中职儿科护理教学都是依附于临床医学存在,仍以疾病为中心,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仅占20%,并且与内、外科护理学部分内容有交叉重复但缺乏横向联系,教学目标未能突出整体护理观念,也未能体现儿童护理的专业特色,没有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加之普遍存在课时安排较少,很多重要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和实践,导致中职护生在儿科护理方面理论薄弱、实操能力差,严重缺乏职业竞争力。
2.2 教学模式落后
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课比例很大,由于课时限制,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方法,一体化教学、TBL、PBL等新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实践教学比例少,重流程细节,少沟通关怀,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2.3 教学资源匮乏
对于儿科护理学这样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临床学科,需要非常完善的实训基地才能满足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近几年来,虽然各中职院校不断加大投入,加??儿科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但是实训室和技能训练模型的配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没有标准化的NICU和PICU实训室,很多教学内容和临床稀缺病例还只是用一些陈旧的录像和图片来讲解,缺乏大量的标准化电子教学模型。同时,因为缺乏见习阶段,造成教学和临床实际严重脱节。
2.4 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中职儿科护理教师大多临床经验不足,从事教学工作后更是较少深入临床工作,教学的内容多受教材的限制,对于临床新的疾病、医疗技术和护理操作不了解不熟悉,无法及时将这些新的知识与传授课程内容结合起来,造成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从而影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5 考评方式不客观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于儿科护理学的考评方式仍然以理论考试为主,即便少部分学校把操作考核单列,也没有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设置客观全面的考核,不利于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6 学生对儿科护理工作心存畏惧
由于儿科疾病发展变化迅速的特点,以及患儿不能及时准确表达,加之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儿科护理评估和治疗难度较大。同时,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见习政策落实不到位,儿科轮转时间短,使得学生缺乏现场观摩和实战经验,很多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甚至毕业后都对小儿的护理心存畏惧,信心不足。
3 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若干途径
3.1 提高对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中职学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前提下,应当充分重视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儿科护理教研组必须把核心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努力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综合教程》,带动学科建设,引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同时,将这种教育理念贯穿在教、学、做的整个过程,让护生充分认识核心能力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参与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
3.2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合理改革整合课程
课程的改革和整合应该以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围绕学生为中心,倡导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对中职护生的核心能力进行细致的分析,精选教学内容,有机的对基础课、护理专业课程中有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体现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儿童的健康需求为主线,重点突出生长发育评估技术和健康指导;突出小儿病情观察和整体护理的观念;突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技能训练的强化。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和课间医院见习,适当延长儿科临床实习时限,除了普通儿科病区,增加儿童保健门诊和社区儿童健康体检以及预防接种的内容[5]。在教学规划中体现儿科医疗涉及的法律及伦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内容的渗透以及人际沟通、护士礼仪等方面内容的灌输,使得护生能力多元化发展。
3.3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
儿科护理教研组应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研究重组教学内容,设置多个教学模块,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儿科护理教学实际,可以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考虑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一体化教学:如小儿体格发育、新生儿护理、头皮静脉输液、光照疗法、儿童心肺复苏等内容,特别适合设置成为床边教学模式。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学生及时操作练习、回示,教师及时了解教学反馈和效果。(2)TBL、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先导,采用自学结合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评价紧密结合,特别适合一些在内外科护理有交叉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比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结核、小儿贫血、泌尿道感染等内容;(3)微课教学: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没有学习的空间和实践限制,教师制作后上传至班?QQ群、微信群,满足护生个性化学习和微型移动、重复循环学习的需求,比如新生儿沐浴、臀红护理、小儿约束法、喂乳法、小儿氧疗法等学习内容,可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更能熟练操作和拥有更强的爱婴观念。(4)组织课题讲座:如人际礼仪、儿童常见心理精神问题(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以及临床一些新的疾病等内容,以讲座的形式拓展教学。
3.4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利用各种契机,加大对儿科实训基地的投入,购置添加与临床同步的新的医疗设备和高仿真情景模拟设备如MicroSim医学模拟培训系统等,建设标准化的NICU、PICU实训室。合理选择实训项目,精心设计实训方案,既要强化基础训练项目(新生儿沐浴、头皮静脉输液法等),又要充分利用高仿真情景模拟设备设置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充分锻炼护生的评估技术、观察病情、临床应变、沟通技巧、健康教育等整体护理观念。临床见习也是提高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改变“理论-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实践-理论-实践”的工学交替模式。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没有附属医院,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学校与见习医院路途遥远以及医院接受见习生困难不断增加等多种原因,临床见习课的安排一直是中职学校一个突出的难题,所以笔者建议将传统的阶段式见习模式调整为集中式见习。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按2-3人一小组安排集中见习,从晨间护理到晚间护理结束,连续3-4天时间。这样的见习模式减少班车接送次数、减轻临床带教压力,全面见习到儿科护理整体程序,并且小组间可以在PICU、NICU和高压氧舱轮转。
3.5 以核心能力为依据完善考核体系
完整的考核体系是对核心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客观的反馈。提倡多元化的考核,理论与实践分开独立考核。理论考核可以开卷与闭卷结合,实践考核采用多站式,由护理评估、技能操作和健康教育组成,以考核护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核中应该增加一些如仪表、操作前准备、操作后整理与分析理论、操作进度等方面细节。另外,研发一些设计性考核项目,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共同完成考核项目,不但为学生创造了模拟临床的实践机会,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多元化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牢固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
我叫,女,年月出生,年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程度,现任医院科护士长。年月获得主管护师资格,年月聘任为主管护师。任现职以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以良好的医德医风,熟练的操作技能,全面的专业知识为病人服务,工作中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绩。
重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够认真对待医院组织的每一次业务考试、考核,而且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在年市卫生局组织的《护士长相关理论》考试中荣获二等奖。充分发挥护士长管理职能,做好本科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几年来,本科各项护理工作指标均能达到标准要求,认真学习了防治“非典”的有关知识,学习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通过学习提高了安全意识,增强了责任感。在工作中既注意了把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又注意了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不断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任现职以来共撰写论文篇,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另外和其他医务人员一起发明了一项预防、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和制备方法,年被科技局评为“十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专利。年月国家专利局颁发了专利证书。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勤奋扎实工作。时刻牢记“以人为本,诚信服务”,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维护病人权益,提高医院的整体形象。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积极投入一线工作,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努力为病人提供优质全面无缝隙护理,全面提升护理质量,打造护理名牌,时刻牢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神圣使命。在工作中做到了服务热情、周到细致,关心病人、体贴病人。为了更好地给病人服务,减轻病人的痛苦,苦练基本功,对操作技术精益求精。在工作中磨炼了遇事沉稳的性格,具备了快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处理各种矛盾,做好各项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医院一系列有关卫生改革的文件精神,以改革求发展。工作中以身作则,服从领导、团结同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每项工作都能够善始善终、高标准地完成,从整体上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护理水平。能够解决本科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参与危重病人的抢救及护理,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组织本科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对护师的业务给予具体指导,不断提高护士对健康教育指导的实际效果,认真做好带教工作,年担任卫校《外科学及护理》的授课教师。
每月组织本科的护理质量和差错事故分析讨论,并制定防范措施,能够熟练掌握本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掌握常用的急救药品的药理作用、副作用,掌握常用急救器械的性能、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心电监护、各种插管及抢救等。机关门诊每年都有流感大流行季节,针对病人多、任务重,尤其是儿科病人多、输液穿刺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带领护理队伍加班加点、从容应对。通过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顺利完成了繁重的工作任务。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护理技术吸引了大批的儿科患者,赢得了病人的赞扬以及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病人最满意的护士等称号。为自己,同时也为医院赢得了荣誉。护理质量和差错事故分析讨论,并制定防范措施,能够熟练掌握本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掌握常用的急救药品的药理作用、副作用,掌握常用急救器械的性能、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心电监护、各种插管及抢救等。机关门诊每年都有流感大流行季节,针对病人多、任务重,尤其是儿科病人多、输液穿刺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带领护理队伍加班加点、从容应对。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儿童护理;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增长,21世纪,护理工作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儿科护理将向着高质量、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儿科护理学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教育实施改革和优化。根据护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及就业的需要,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设置能力培养模块,与临床对接,成为我们改革探索的趋势。
《儿童护理》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干课程之一,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儿童护理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预防及临床护理的一门护理专业课程。研究对象是从新生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和技术为儿童提供整体护理,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1]。
教学改革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适应“必需、够用”和“整体护理”的职教理念。按照职教思想和现代护理理念构建教学内容,淡化学科与学术观念,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和学生技能培养。
一、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
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以“必须,够用”为度,我们按照这样的理念选择、重组、整合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遗漏和重复[2]。我院儿科护理教研组负责人组织所有儿科专业课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共同商定授课计划,将儿科护理学与其他课程有交叉的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情特点,将学生缺乏的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增加临床实例和实验教学内容,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了理论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病理组织教学内容。在讲述较难理解的授课内容时,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导出第一病例+讨论病例(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措施)+提出第二病例+总结本节内容”的模式进行。一节课以一个病例开始,以另一个病例结束,激发学习兴趣,降低了理论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为更好的达到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出不仅基础理论扎实,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优的专业型技能型高素质护理人才,应注重校内外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1、注重理论教学服务于实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强化校内实验室建设,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更多内容选择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师讲解+示范教学+学生操作的形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理论结合实际,使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
2、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加强学院和医院的合作共赢,使学生在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护理,应用护理程序对急慢性及临终病儿进行护理;熟悉医院儿科的各项护理操技术;在实习结束时完成一份儿科护理大型病历[3]。
3、开发适合本校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教材
结合学院软硬件设备,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原开设的儿童护理实验和母婴护理实验项目进行筛选整合,再开发新的实验项目,编写适应本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实训指导,作为校内自编教材。
三、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早实现角色转变。在教学模式上,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提出护理问题为焦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例如,计算机、幻灯机、视频、光盘、模具、挂图等辅助教学,以提高临床教学的形象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为护理活动的执行者、健康知识的宣传者、健康教育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四、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儿童护理人员对儿童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为儿童护理事业奋斗终生的医德修养。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更是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和谐状态。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4]。
儿童护理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咿咿学语不能明确表达感情的儿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交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应交给学生谨慎、诚实、有爱的服务态度。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与成人有很大差别,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身心方面发展也不均衡。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儿童的年龄分期和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健康与家长的日常看护和指导密不可分,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教会学生对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技巧。使家长能够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吮手指,勤换内衣裤等等,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
五、小结
儿童从生命开始到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均与成人不同,儿童护理工作者责任深远,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和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初步探索了《儿童护理》的教学改革和教学优化方法,即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旨在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儿童护理(卫生部护理教改课题研究成果)[M] ,崔焱,程志军.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
[2]李敏艳,马慧玲.高职高专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改革初探[J].青年科学,2012.10.
【摘要】 目的 在儿科护理中实施沟通,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方法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沟通,包括预防性的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统一沟通以及学习沟通的注意事项。结果 增加了护士的知识,满足了病人家属的需要,医疗纠纷明显下降,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结论 护士是医疗活动中的主要成员,是医患沟通的桥梁,护士通过换位思考,提供优质的服务,可融洽护患关系,使医患沟通得到保证。然而要真正持久的改善医患关系,还需要医、护、患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沟通儿科 护理 应用
【关键词】 沟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流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一个要求人们广泛沟通的时代。沟通既可清除误解与冲突,也可促进医护者工作者的信心。近年来,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特别是儿科病房,孩子是家中的小宝贝,医患矛盾较成人更为突出,为此,我院于2009年在全院推行了"优质护理服务,增强医患沟通制",通过1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在儿科护理中实施沟通的必要性
儿童是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较多见,加强沟通可使医患双方互相理解和配合,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加强沟通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护士在与病人沟通时,需涉及许多专业知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者的心理,如果护士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就无法取得家属的信任,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加强沟通可督促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
2 实施方法
2.1具体方法 (1)预防性的沟通:在护理过程中,主动发现可能出现问题的苗头,并把这类家属作为沟通的重点对象,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沟通,如对医疗费用有疑问的家属,可将医疗费用清单上的项目向其作详细解释,并与物价局制定的收费标准作比较,让家长相信收费是合理的,对病情重的患儿家长多给予安慰。(2)集体沟通:采用公休座谈会的形式,对某一季节发病率高的疾病对患儿家长进行集体沟通、宣教,讲解本疾病的病因、治疗、预防、护理措施以及家属如何护理患儿等。(3)书面沟通:将本科室的专科疾病和常见疾病的病因、主要治疗、预防措施、护理措施等制成小册子或宣传单的形式,护士与家属进行口头沟通后,将小册子或宣传单发给他们,让当时不在场的家属阅读,知道如何配合治疗和护理患儿。【4】统一沟通:对某些疑难病例,护士无法将病情解释清楚的,由主治医生、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一起与家属沟通。患儿入院2天内,护士根据患儿和家属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沟通内容和沟通方法,注明沟通对象与患儿的关系,护士长随时进行检查指导。
2.2沟通时的注意事项 沟通时应耐心倾听家属的叙述,不要中途打断话题,对病人家属的提问要耐心解释,不要搪塞应付,不懂的应请求医生或护士长解释;在穿刺过程中尽量不要讲与穿刺无关的内容,以免穿刺不功时家属认为是心不在焉而产生矛盾;避免强求家属接受自己的意见;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和对方听不懂的专业语言;对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解释应与医生的意见一致,避免医护意见不统一,让家属产生不信任和疑虑。
【教学目的】
1、知会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科护理 学的发展与展望。
2、掌握儿科护理特点、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概念和特点。
3、熟悉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
【教学内容】
1、儿科护理学的概念、任务和范围。
2、小儿护理的特征。
3、小儿年龄的分期。
4、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趋势。
5、儿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1、儿科护理特点
2、小儿年龄分期、各年龄期特点及各期护理重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提问、多媒体互动式型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儿科护理学呢?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儿童保健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五官端正、身材匀称,特别是在实行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孩子的今天,更盼望有一个健康的儿童。如果一个家庭生了一个畸形儿,家里人背包袱,也影响我们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作为医务人员,我们的责任就是生一个,活一个,活一个, 壮一个,这样才能使千百万儿童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好儿科护理学。另一方面,儿科护理学是临床专业课,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必修课程之一,与内科、外科、妇产科护理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护士执业考试的必考科目。从小的方面来说,学好儿科护理学对你们自身也是非常有好处的,你们也会为人父母,那么当你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你们就知道怎样科学抚育孩子,孩子出现了情况,怎样处理。
什么是儿科护理学呢?从这门课程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知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在本次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什么是儿科护理学,其任务范畴,儿科护理特点、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概念和特点。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展示目的要求
1、了解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科护理 学的发展与展望。
2、掌握儿科护理特点、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概念和特点。
3、熟悉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
学习新课(提问:在你们的印象中儿科护理是不是就是护理生病的孩子) 一: 定义: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及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解释生长发育(体重、身高)、保健(合理喂养、卫生习惯、加强安全、运动、爱护眼睛等)、疾病防治(预发感冒、传染病等)及护理),服务对象是从胎儿时期直至青春期。
二:儿科护理学的任务
是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各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儿童,充分利用先进的医学、护理学及相关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儿童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增强儿童体质,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治愈率,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素质。
宗旨: 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健康
近期任务: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实施系 统的整体护理,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
远期任务:全面提高儿童整体素质(身体素质,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等)
三: 儿科护理学研究的范围
凡涉及儿童时期健康和卫生的问题都属于儿科护理学的范围,包括儿童生长发育,正常儿童身心方面的保健,儿童疾病的防治与护理。
年龄范围:精卵细胞结合--青春期结束(约18 ̄20岁)我国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服务对象:出生至满14周岁
内容范围:1. 正常小儿身心方面的保健和健康促进
2. 患病小儿的护理与疾病预防
3. 与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广泛联系
四:儿科护理的特点:
儿童是一个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机体,由于小儿的年龄跨度大,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预后、预防等方面与成人不同,各年龄阶段的小儿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我们要掌握小儿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
1.解剖特点:随着体格生长发育的进展,小儿外观不断变化,如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等的生长,身体各部分比例的改变等;小儿各器官的发育亦遵循一定的规律,如骨骼的发育、牙齿的萌出等.因此护理人员应遵循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正确对待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现象,以正确鉴别正常与病态现象.护理人员应将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渗透在护理工作中,如新生儿和小婴儿头部比例相对较大,颈部肌肉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抱婴儿时应注意保护头部,平卧时在其肩下垫软枕抬高2-3厘米,使颈部稍后伸至中枕位,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新生儿胃呈水平位.奶后易溢乳,因此奶后应将小儿竖立并轻拍背部直到打嗝后再放下,最好取右侧卧位.小儿髋关节附近的韧带相对松弛,臼窝较浅,易发生脱臼及损伤,护理动作应轻,避免过度牵拉.小儿骨骼比较柔软并富有弹性,不易折断,但长期受压易变形。
2.生理特点:
(1)小儿年龄越小,生长越快,所需营养物质和液体总量相对比成人高(婴儿热量需要110kcal/kg,成人60kcal/kg,水需要量婴儿150ml/kg,成人40-15ml/kg)
(2) 不同年龄小儿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各不相同,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
清和其他体液的生化检验值等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举例心率 呼吸 血压 红细胞,小儿与成人不同点)
(3)婴儿代谢旺盛,消化功能及肾功能差,故比成人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腹泻时易发生脱水,低钾血症,)
(4)我们只有熟悉这些生理变化特点才能正确的对待临床出现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给予正确的诊疗护理.
3.病理及临床表现方面 小儿病理变化、疾病种类及临床表现与年龄有关,同一致病因素,小儿与成人不同,甚至不同年龄小儿的病理反应和疾病过程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如幼儿稍受疾病的刺激,即可出现异常血象,甚至肝、脾肿大.婴幼儿患肺炎多是支气管肺炎,而青少年和成人多见于大叶性肺炎.维生素D缺乏时婴儿易患佝偻病,而成人则表现为骨软化症.(临床表现方面举例:新生儿肺炎与年长儿肺炎临床表现不同点)
4.预后方面:小儿患病时起病急,变化快,病情转归有正反两方面倾向.从正面而言,如诊疗及时、有效、护理恰当,疾病恢复快.由于小儿修复和再生功能旺盛,后遗症一般较少.从反面而言,小儿病情危重可能在未见明显临床症状时既发生猝死,因此,小儿患病时应严密监护、随时发现病情的微小变化,做好随时积极抢救的准备.(举例:8岁小女孩)
5.免疫与预防方面
(1)小儿出生后6个月内.因从母体获得特异性抗体IgG,暂时形成被动免疫,很少感染麻疹等传染病.但3-5个月后逐渐下降,而自行合成IgG的能力一般要到6-7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
(2) IgM不能通过胎盘,故小儿易患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SIgA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
(3)小儿皮肤粘膜娇嫰,淋巴系统发育不成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不如成人健全,因此护理中应注意消毒隔离以预防感染.
(4)开展计划免疫和加强传染病管理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6.心理行为发育方面身心未成熟,依赖性强
(1)身心发育和生理功能一样也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2)小儿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受教育最佳的时期;但小儿往往缺乏适应及满足需要的能力,依赖性强,多不能合作,尤其在患病时更需要特别的保护和照顾。
(3)小儿心理发展过程要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护理中应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与小儿父母、幼教工作者、教师等共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小儿身心健康成长,提高人口素质.
五.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护理方面: 三分医疗,七分护理
如果护理不当会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作为一个儿科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素质,全心全意为病儿服务。在护理中应该以:
1、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
2、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3、减少创伤和疼痛。
4、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
六.小儿护理特点
1评估难度大 ①健康史资料收集较困难。 ②体检不配合。 ③标本采集及其他辅助检查多数不会配合。
2. 观察任务重 小儿不能及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痛苦,病情变化快,处理不及时易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故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
3.护理项目多 小儿自理能力较差,护理过程中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教养内容,同时,要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4.操作要求高 小儿认知水平有限,护理操作时多数不能配合,操作难度大,对护士的操作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七.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不同年龄时期的小儿在解剖、生理、病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各具特点,为做好小儿保健工作,人为地划分为7个时期。
1.胎儿期:从受精卵的结合开始至小儿出生为止。约40周.临床上将胎儿期分外3个阶段:妊娠早期:此期约12周,此期是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如受感染,放射线,化学物质,或遗传等不利因素影响,胚胎发育受阻,可导致流产或各种先天畸形,甚至胎儿夭折.妊娠中期:自13周-28周(共16周)此期胎儿迅速成长,功能逐渐成熟,至多8周时,肺泡发育基本完善,已具备气体交换功能,出生者存活希望较大..妊娠后期:自29周-40周.此期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积累为主,体重增加快,出生后大能存活.
主要特点:生长发育迅速,完全依赖母体,孕母状况对胎儿发育影响极大。 保健要点:加强孕期和胎儿保健
2.新生儿期 从脐带结扎至生后满28天。围生期:胎龄28周至生后7天。(我国)此期包括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国际上常以新生儿期和围生期死亡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卫生保健水平的标准.
主要特点:胎儿离开母体开始独立生存,生理调节及适应能力差,免疫力低,易患窒息、感染等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约占婴儿死亡率的1/3-1/2,尤以新生儿早期为高。
婴儿死亡率:是指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在一岁以内的死亡人数。国际上通常以其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卫生水平的指标。
保健要点:加强保暖、合理喂养、预防感染。
3.婴儿期:从出生至满1周岁。
主要特点:生长发育迅速,对能量和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的需要量相对较大,但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被动免疫渐消失,主动免疫不足,易感染;运动功能和感知发育快,条件反射渐形成。
保健要点:提倡母乳喂养及科学喂养;完成基础免疫程序;预防感染;加强锻炼;培养良好习惯及早期智能开发。
4.幼儿期:从1周岁后至满3周岁之前。
主要特点:体格发育减慢;活动范围渐广,智能发育快,言语发育快;对危险的识别能力不足,易发生意外伤害;饮食已从乳类逐步过渡到普食。
保健要点:加强安全护理;促进言语和智能发育;合理喂养;加强预防接种;早期教育,培养习惯和人格。做好安全监护,避免意外.
5学龄前期:从3周岁后至6 ̄7岁入小学前。
主要特点: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趋完善,好问,个性开始形成;共济运动发育较好,模仿力强;开始出现免疫性疾病。
保健要点:促进智力发育,满足求知欲;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习惯和个性;预防免疫性疾病及意外伤害。
6学龄期:从入小学起至青春期前。( 6~7岁至12~14岁)。
主要特点:体格发育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发育已接近成人,智力发育逐步成熟,是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
保健要点:保证足够营养和睡眠;保护视力和牙齿;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防止心理和行为问题。
强生公司于1885年创建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布仑兹维克(New Brunswick),是
>> “强生婴儿抚触日”诞生等 婴儿抚触 浅谈婴儿抚触 浅谈婴儿抚触技术 婴儿抚触与婴儿健康 婴儿抚触的临床应用 婴儿抚触(一)头部按摩 婴儿抚触简单有效 婴儿抚触的研究探讨 呵护婴儿从抚触开始 如何给婴儿洗澡和抚触 强生婴儿润肤产品不合格? 婴儿抚触对产妇和婴儿的影响 探讨婴儿抚触对婴儿的益处 婴儿抚触对婴儿影响的研究 婴儿抚触传递妈妈对宝宝天生的爱 抚触对婴儿身心发育的影响 婴儿游泳与抚触的护理及体会 婴儿抚触的方法与效果分析 婴儿抚触在护理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成效
1999年,婴儿抚触获得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的联合推荐,并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培训讲座。婴儿抚触逐渐在全国有较大范围的应用和推广。在项目实施的七年中,强生婴儿抚触项目已经被推广到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厦门、深圳、海口、兰州、太原等200多个城市的1000多家医院。全国有超过500万名新妈妈接受了医护人员教授的婴儿抚触技术,并为她们的宝宝进行抚触。
据2008年统计,“婴儿抚触”已经与“母乳喂养”和“早教”并列成为中国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育儿理念,其知晓度高达95%以上,这个结果是来自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与强生婴儿日前联合进行的一场调研。此项关注“过去十年中国婴幼儿护理和教育科学发展”的调查在母婴人群和医护人群中进行,结果发现,80%以上的家庭正在实践或曾经进行过“婴儿抚触”,尤其是在0-3岁的婴幼儿家庭中,“婴儿抚触”的实践率达到91.9%。
强生通过调查发现,公众对强生的认知度和好感度及顾客满意度都有明显提高,2005-2008年,强生在行业领导地位提高了30%,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16%,社会信任度提升12%。同时,媒体对强生的反馈非常正面积极。
关键词:院校合作 儿科护理 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是国内外职业教育成功的本质与精髓,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典型体现是医院和学校的合作,简称院校合作[ 1 ]。《儿科护理》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培养具备儿科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护理人才,形成护生、医院、学校三赢的局面,我院以院校合作为切入点,自2008年起与襄阳市中心医院、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院三家三甲医院合作开发岗位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实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1 院校合作开发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的模式
“4343”模式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即把课程开发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三个步骤、四个核心环节和三个转换。“四个阶段”是指学习培训-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课程开发;“三个步骤”是指改革课程建设理念-开发任务引领型课程-构建保障体系;“四个核心环节”是指岗位调研确定相关专业岗位-分析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单元-反复论证形成任务引领型课程;“三个转换”是指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职业能力的转换-从职业能力到课程单元的转换-从课程单元到教学活动设计的转换。
2 院校合作开发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的具体做法
2008年上半年,我校儿护专职教师和行业技术专家组成课程开发组,学习高职教育改革相关文件,转变教育理念。首先,对襄阳市三家三甲医院和我院历届毕业生进行社会调研,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所对应的专业岗位。然后,课程开发组对儿科护理岗位
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提练出典型工作任务。随后,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参照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充分考虑小儿生长发育特点,重构教学内容,确立课程单元。最后,在我院07级、08级高职护理班中选取2个班按照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在实践中论证和推进改革,体现出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相对接,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相对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3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的构建内容
3.1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序化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保证,课程内容重构是高职护理教学改革的关键[ 2 ]。本课程以儿科护士主要就业岗位新生儿ICU病房、儿科病房、儿童保健站、防疫站4个工作岗位的主要护理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为载体,参照护士执业资格标准,选取教学内容,按照新生儿期到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进行序化,确立本课程的4个课程单元:新生儿护理、社区儿童保健、儿童疾病预防、儿童疾病护理。在课程内容选取上紧扣培养目标,淡化学科意识,以典型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克服了传统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或围绕知识内在逻辑设计课程内容的缺陷,改变把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相剥离的传统格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整合,实现了学习内容由学科性向职业性的转变。
3.2教学活动的设计
3.2.1教学活动模式教学活动模式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为主线,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来组织教学。本课程每个学习任务均是由临床真实病例导入,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患儿存在的健康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制定护理计划,并辅导学生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后对护理结果进行评价,按照护理程序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真实工作过程展开学习与训练,将知识和技能学习融入到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把学习与工作过程联系起来,解决了学习与岗位工作脱节的问题,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3.2.2教学活动形式依托校内仿真教学环境和行业资源优势,将教学活动合理安排在学校和医院交替进行,具体教学形式包括:校内课堂教学、床边与现场教学、周末临岗见习、顶岗实习等。教学进程采取学生入学后先临床见习1周、校内学习配合周末临岗见习、顶岗实习三个阶段,这样让学生早期接触患者,增强岗位体验,巩固专业思想,体验护士角色,培养在特定临床情境中质疑推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3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本课程形成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样式教学法,即案例教学配合实战演练、回忆学习、捆绑式教学、仿真教学、床边教学、换位教学、角色扮演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科学地选择最优方案进行教学,以达到最佳效果。如儿科常见疾病的学习以案例教学和床边教学为主,在教学中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工作任务挂起钩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解决实际护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如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的学习以案例教学、捆绑式教学和实战演练相结合,学生3~6人为一捆绑小组,到社区幼儿园为不同年龄小儿进行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项目的测量,以小组展开讨论,评估小儿的营养和发育状况,给出健康指导,在习得知识的同时,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如青春期健康指导的学习以回忆学习和换位教学相结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正处于或刚刚经历过青春期,由学生回忆自身的健康隐患,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样式教学法,改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
3.4考核体系的构建考核体系的合理构建有利于保证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本课程采用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并用的考核体系。终结性考核仍以期末笔试为主,形成性考核包括操作抽考、阶段测验、临床见习表现、平时学习表现的综合评价,考核场地以学校和医院相结合,改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技能单一的考核方式,坚持“注重过程考核、突出技能培养”的原则,真正做到了淡化知识,突出能力,注重过程。
3.5学习资源的建设专职教师和行业技术专家合作开发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基本学习资源和扩展学习资源。基本学习资源有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校本教材、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教学活动设计、PPT课件、综合测试等,扩展学习资源有动态指导、技术图库、病例库、热点专题等。所有学习资源均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儿科护理》精品课程网站上,学生可在学校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通过网络进一步学习《儿科护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平台。
4 讨论
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其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重新构建课程。本研究以院校合作为切入点,开发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体系,实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其成功首先在于学校领导对教学改革的高度重视,并编制了《课程开发指导手册》作为课程开发的工作依据和行动指南。其次,襄阳市三家三甲医院有“依靠教育贮备人才提升能力”的理念,重视人才、支持教育。最后,课程开发组成员有明确的课程开发思路,有较强的改革与创新意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工作经历。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足之处在于对教学过程考虑过少,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很好地将改革成果引入教学,目前,我们正在考虑将改革成果上升到操作层面和实践层面上进一步探索,以利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陈敏,冯维希,张海云,等.院校合作下学习情景建构与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3):209-211.
[2] 涂明华.高职高专教育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