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镇现代化建设

时间:2023-10-25 10:30:31

导语:在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镇现代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城镇;城镇规划;管理;阐述

1 城镇规划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1.1 系统协调

系统协调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1.2 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

我国具有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城市少实力弱和城镇多规模小等特点,因此城镇发展方针必须合理发展核心城市,积极发展地区中心城市,改善提高小城镇,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明确把发展城市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城市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有序。

1.3 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资源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包括土地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水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旅游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我国城镇用地的发展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突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地域之间分配不均,因此,城镇规划时需考虑各省市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和实际,使资源与城镇发展相互协调。

1.4 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区域基础设施的重点在交通,交通是联系着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因此,要发展城镇经济,必须考虑拓展扩大经济和接受经济辐射的特点,加快铁路和公路的出省通道建设,将核心城市建设成为综合通枢纽,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区域通枢纽,加强各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通过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协调、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成。

1.5 科学整合

1.5.1 空间的整合。就全国范围而言,城镇特别是沿海城镇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利用各地区位条件,立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强化合作的中转和通道作用。一方面要合理发展核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改善提高小城镇,大力扶持中心城镇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

1.5.2 小城镇整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以小城镇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特征呈现的。所以,需对小城镇加强科学整合,并加快中心城镇的发展,对中心城镇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将小城镇按照地域或交通特征分类指导。

1.6 整体提升

整体提升是城镇体系规划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也成了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2 我国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场观念狭窄

我国大多数城镇的职能构成还停留在为周围农村提品交换、物资集散的初级阶段。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型城镇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作为城镇集聚所需求的二、三产业仍处在次要地位,产业结构还在一、二、三或者一、三、二的阶段。城镇的市场发育处于低层次的阶段,长期得不到改善。多限于与上一级和下级的市场之间的交换,而未在更大的环境中寻求发展机遇与空间,没有形成跳跃式的发展。对市场动向与体系外部的机遇把握上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市场结构单一,彼此不能协同发展,反而进入恶性循环之中,导致风险加剧。加上地域文化习俗和陈旧观念的制约,“靠山吃山,靠地种地”的小富即安的价值观在潜意识中断绝了穷则思变的创新思想,安于现状的行为准则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异质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从属关系上对家族和土地的依赖。

2.2 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出现,对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体系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城镇(市)体系结构被打破,世界城市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育,促使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体系变得更加开放。一些地方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没有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对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影响,忽视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不顾区域城镇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就区域论区域,片面追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和规划编制的意义。另外,从全国情况看,不论是独立的省域规划,还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所作的市域和县域的规划,真正能指导城镇发展,发挥作用的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规划指导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方式需要转变和调整。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地方自扩大,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是当前城镇体系规划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区域规划重视不够,规划的宏观和长远效益未被充分认识,也严重制约了规划发挥作用。

2.3 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镇规划研究的范围扩大了。而且因为城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人口、资本、技术等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不确定因素增多,城镇的发展规模(用地和人口)在区域中的地位很难确定,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流动性增强,有的地方外来人口数量要超过本地人口数量,甚至出现了移民城镇,城镇人口预测难度增大。城镇住宅除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民的需求还要满足大量外来投资者、外地人士生活、工作、商务活动的要求。以往根据城镇人口未来发展来确定城镇用地规模的传统城镇规划方式受到挑战。

3 一体化趋势下城镇规划管理的对策

3.1 构架城市联盟协调机构,做好保障措施

城镇体系规划就是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促使城镇协调有序地发展。从而避免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行政壁垒、生态恶化、重复建设等问题。从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不同行政区划之间在产业结构分工、基础设施共享、生态环境保护、城镇空间延续等方面的衔接和协调。针对实施机制、政策、措施研究与制定普遍不被重视,缺乏规划实施必须的后续手段,对新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在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各城镇之间边缘空间布局等区域性共同的问题上应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建议建立由省级机关和市、县政府组成的城市联盟协调机构负责跨行政区域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协商解决发生的重大问题,确保城镇体系规划付诸实施。

3.2 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的重要作用

为切实发挥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在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必须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城镇体系规划在体现宏观规划的政策性、指导性和战略性的同时,要加强规划文本的规定性和条款性,提高规划执行的力度。要把城镇体系规划转化为政府宏观管理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真正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必须纳入市场运作的轨道,在实践中接受各方面利益主体的评判,定期对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价,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编制某个地区或某个方面的专项规划,使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城镇体系规划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应该把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区域各部门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依据,并把它作为引导区域城市化与城镇合理发展,协调和处理区域中各城镇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合理配置空间资源,防止重复建设的手段和行动依据,对乡村地区发展起引导作用。城镇体系规划不应只考虑“点”,即城镇的发展问题,而应点、线、面结合,即不但要对单个城镇、城镇网络进行研究,更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城镇发展过程统一研究。从一个大的区域范围来分析研究,根据资源的合理配置来确定符合区内大多数城镇发展的方针,尽可能达到一种利益最大化的状态,这是城镇体系规划在区域规划中担负的重要角色。

3.3 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全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城镇建设的重点仍是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主要是一路二水三防洪四绿化和住宅小区的建设。建设的思路就是在“量”的提高上,重点是“质”的突破。城市水、路、热、气、讯、绿化是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加大建设力度。同时,要注意城镇基础设施的质量,城区道路、给水、排水、供热、供气、防洪、园林工程设施建设要纳入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序列,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质量监督和认证,未经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项目不得交付使用。同时还要提高城镇园林绿化水平,加快住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城镇住宅建设关键在于变革现有城镇住房分配体制,培育个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费市场,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根据目前全市的住房现状,合理确定“搬迁安置、经济适用、舒适豪华”三种类型住宅的比例,以此满足各阶层的需要。工作的重点是老百姓愿意买房,买得起房,买得到房。而以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有赖于城市建设资金投入问题的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在现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要切实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城市维护建设税要足额收缴,全部用于城市建设,此外,要引入市场运行机制改革,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方式,从福利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改革的着眼点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价格关系和有偿使用三个环节上,寻求城市建设资金良性循环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1]陈先林,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城镇规划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7.8

[2]高松,戴明忠,窦贻俭等创建环境优美城镇规划初探[J].四川环境,2008.5

第2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职业化农民;公共服务

农业现代化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面对着人多地少的资源状况,如何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这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国外发达农业国家和地区的基本经验。尽管农业经营规模有差异,但是细碎化经营的状况显然是无力承载农业现代化的。

经营方式上,现代农业是集约化农业,应当适度规模化经营。单家独户的小农经营面临着诸多困境,不利于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也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小农经营更显得十分脆弱。尤其是在地形平坦、耕作便利的粮食主产区,应当适度推进规模化经营,扶持种粮大户、农业公司、合作社等。

生产方式上,现代农业追求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共同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将会显著下降。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即单个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出会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方是利用工业化发展成果来支持农业发展,如化肥、农药、良种、农田水利、农业机械等。这些现代要素进入农业,才能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显著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农业综合产出。

二、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是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也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民以食为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离乡进城,由农产品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肉、蛋、奶等粮食转化产品消费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耕地和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需求增加和资源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因此,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将低产低效农业建成高产高效农业,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基础。相反,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就无法保障,全面现代化就无法实现。

(二)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市的客观要求。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是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及市人大六届一次会议做出的战略部署,其核心发展目标就是要建立农业产业发达、农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殷实,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现代农业强市,这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实现发达的农业、富庶的农村、良好的环境的基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农业产业化是发达农业的重要体现,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强市的过程,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它充分体现了建设农业强市的客观要求。

(三)农业现代化是保持社会长治久安的稳定器。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民收入增长明显,特别是近几年更是连续快速增长,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不仅如此,农村人口的交通、教育、医疗、医保、养老等社会化服务水平与城市人口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无法真正实现农民的体面劳动、惬意生活,就没有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稳定。

三、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新道路,带来了新机遇。新型城镇化将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现状,在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后,既能增加可耕地面积,还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因而将是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良好契机。

(一)适度集中居住,增加可耕地面积。在农村地区规划修建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农民集中居住后,首先是原有的宅基地、村庄空地可以进行复垦,变为良田,而新社区的多层住宅也节约了农民的住宅用地。这样,国家基本农田不但不会减少,还会有所增加,为工商业发展和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提供了充足土地。

(二)加速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各个新型农村社区都具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社区附近通常也规划产业聚集区,帮助农民本地非农就业,将更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新型社区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也免除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更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大户种植。应当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完善公共服务,加速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改善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

1、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备要素,是任何经营方式都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原农业的现代化应当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上文所述,L村的农业公共服务建设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要整合惠农资金,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显著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立公益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指导农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化肥,提高有效性;推广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正确使用农药,提高科学性。培育和推广优质种子,改善农作物品质。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农田。有条件的地方尝试发展有机农业,推广无公害生产,创造农产品自主品牌。

2、培养职业化农民,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只要加大投入,合理规划,严格落实,即可在短期内显著改善,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农民却不易大量产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经营更加集约化,应当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完整的科技推广体系,将新的要素引入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

四、进一步强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强市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措施作保障。

第一,要努力增加农业投入。不断开辟新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畜牧业发展基金、保护地蔬菜开发以奖代补资金、榛子产业开发以奖代补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的作用,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和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特色乡镇、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推介以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力度,积极拓展农业信贷业务领域,放宽农业抵押贷款和担保限制,落实小额贷款政策,增加农业信贷投放量。

第二,要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一是要切实把农业项目招商作为项目年活动的重要内容,与二、三产业项目招商同等对待。要把农业项目招商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围绕所分管的产业积极招商,拓展招商空间和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方式,吸引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基地,特别是要鼓励采取有偿转让集体与农户土地使用权、转让集体闲置存量资产、转让农户承包地和自留山使用权等多种农业招商方式,加快引进一批农业生产加工项目。同时积极包装论证和贮备一批农业生产加工项目,建立农业招商项目储备库。二是大力培育农产品优势品牌,积极开展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争创活动,着力抓好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发挥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积极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产品展洽会,全方位包装、策划、推介名特优新农产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四是积极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建立农产品域外销售窗口,发展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农产品进超市。搞活农产品营销。五是切实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第三,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抗旱水源充足、排水渠道畅通、防风固沙林带成网”的生态农业体系,大力开展以防洪、排涝、灌溉、水土保持、饮水安全“五大”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以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世行贷款项目造林、农田防护林建设等九大重点林业工程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建设。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战略研究

中小城镇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可以为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还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中小城镇建设的黄金时期。城镇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镇化概述

1.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必经阶段。表现为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产业的转移。核心是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业结构的变化过程。

2.城镇化的特征

(1)人口转移。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完成空间转换。

(2)产业经济转移。主要产业经济由农业经济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经济的转移。

(3)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1.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成绩

(1)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较快,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教育不断得到改善。

(2)城镇化发展体系逐步成熟。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化发展的体系也逐步走向成熟。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托大城市发展。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城镇群落。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几个大的城市群。

(3)转移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城镇化进程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转移,大量剩余的劳动力被转移出来,并形成了跨省流动的趋势。这些劳动力占据了流动人口的80%以上。并且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大城市,近年来逐步向中西部转移,某些省市出现了劳动力回流的状况。

(4)推动中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城镇的经济建设依托周边城市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推动。一些小城镇依靠当地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大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部分中小城镇根据当地的农产品优势,结合政府优惠政策,将生产、加工和销售集为一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依靠地域优势,将周边城市发展为销售市场。

2.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分割严重。户籍制度对城镇化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虽然我国的户籍制度即将改变,但是在现阶段,户籍制度造成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在户籍制度的限制下,农村居民无法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受到差别待遇,制约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2)规划制度不健全。规划制度不合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制度的不合理。我国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但是在所有权的归属方面,对集体成员的界定不明显,农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所有者。土地在流转的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转让土地的收益分配不公平。二是指城镇规划不合理。我国城镇规划没有从整体出发,城镇的规模规划不合理,难以依托城市发展。经济结构也不合理,不重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3)保障制度不完善。城镇的保障制度难以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缺少法律保障,同时社会保障主要覆盖在城市地区,对农村地区覆盖较少,而且城乡地区社会保障的差距很大,政府对农村保障的投入较少。

(4)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仍然是我国中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势,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弱,对劳动力的吸收比较少,造成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严重制约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三、加速中小城镇建设促进城镇化的发展1.中小城镇的建设有利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建设中小城镇可以有效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只有实现城镇化,才能发展中小城镇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中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2.加快中小城镇建设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将从事农业经济的劳动力大量转移出来,为其它产业提供劳动力。加快中小城镇的建设有利于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完成经济的产业升级,将经济的发展模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源集约型转变,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中小城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小康社会的总体质量。

3.中小城镇的建设有利于协调城乡的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人口分流。建设一些有特色的中小城镇,能发挥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将城市经济与中小城镇的经济有机结合,优化资源配置,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加速中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实现工业化。加速发展中小城镇经济对于促进农村的工业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工业企业向中小企业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同时经济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实现中小城镇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四、结束语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加速中小企业的建设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加速中小城镇的建设是当前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魏晓峰.浅谈对于中小城镇的建设规划与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2):20-20

[2]熊凤平,张勇.加速中小城镇的建设是当前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现代管理科学,2015(3):54-56.

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职业教育;任务;发展

十报告:”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农民、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两大重要任务:首先要培养具有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农民人才。其二是要培养适应中国城镇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有效转移。

(一)面向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

“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农民按照合同生产、交货;企业按照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在各个环节中合理分配,生产者、加工者和销售者结合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营共同体。我国这种农业产业现代化就意味着整个生产过程包括耕种、运输、收割、排灌等都要采用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新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如使用生物技术杂交育种、基因工程,改良新的农作物品种;还有改良土壤、消除病虫害,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等。

因此农业产业现代化的进程对农村广大的农业劳动者包括管理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型的农民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应的科学文化水平,要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同时还要熟悉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管理经验。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则必须由农村职业教育来完成。作为知识和科技等的载体,农村职业教育只有为农村产业现代化服务,才能够实现其振兴农村经济的目的。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在实现“科教兴农”中发挥作用也已成为摆在农村职业教育面前。

(二)城镇化过程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的有效转移

随着中国“四化”的发展,中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也就是说中国农村存在着一支数目庞大的滞留失业大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有效的转移?是影响未来社会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国家目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政策是“控制流动的规模,就近转移为主”。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多种经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广开门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有步骤的实现农村城镇化,就地实现农转非。

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实现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亿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分离出来,寻求新的职业,同时职业教育要适当调整专业结构,校点布局及培养层次,以适应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的需求。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就业。

二、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它是从属于社会发展大系统的,社会发展需求和资金的投入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动力和保证。与普通的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直接为产业部门输送各类劳动力为根本宗旨。农村职业教育在“四化”的大的前景下,更加应该把培养农业现代化所需的人才及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目标进行大力发展。

(一)进一步端正教学方向,明确办学目标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要明确培养新型农民这一目标,办学、专业设置要把重心体现在“农”上。首先,要根据办学对象特殊性因材施教。开发新的产业,推进了产、学、研一体化,把校园扩展到农村的田园,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紧密结合。其次要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发展。在能力教育的基础上启动弹性学分制、分层次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够自主的选择专业、课程、任课老师和学习进度,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使学习期限有较大的弹性,真正体现职业教育个性发展的优越性。

(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更新要紧跟时代,掌握相关科学领域的新成就,把最新的知识与技术以及该科学领域未来的发展动向写入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把握学科的最新动态,以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新的案例进行教学。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拓宽专业内涵和扩大专业外延。改革专业定向模式,不以具体岗位定专业,不以狭隘的专业定课程。农村职业教育要把实习基地建设成教学基地、生产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使其成为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和学习窗口。

注释:

① 张睿,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甘肃农业,2005.12

第5篇

一 城镇建设规划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 城镇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城镇建设规划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依法管理和建设城镇的重要依据,是各级政府指导和调控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城镇规划工作必须遵循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始终把规划工作放在首要位置,采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确定城镇性质,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确定城镇发展方向,对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住宅和市政公用等各项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洽理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必须坚持依法管理逐步实现城乡规划的法制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 现阶段我国城镇建设规划发展要求

1 城镇分布必须顺应自然资源的约束,城镇化必须立足于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我们的现状是人多、地少、水缺,石油储备短少,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要适应这种现状,必须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水源地、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等宝贵资源。建设部1998年《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通过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2 坚持“紧凑型”的城镇规划建设方针。我国现正处在城镇化与机动化同步发展时期,必须在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调控下做到较密集的城市开局,城市必须要成为紧凑的城市,与开放的生态空间相结合。我们坚持每平方公里一万人的城市人口用地标准,尽可能地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实行最严格的城市规划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适当混合。居住地与工作场所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接近,避免再出现工作与居住明显分区的现象,贯彻紧凑社区、就近就业、较低的开发成本和环境成本、尊重自然生态、混合土地使用等规则。

3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以下几条:A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小于或等于其自然再生率。例如对淡水、森林、草原、渔业资源的开采占用的数量不能大于它们的自然再生率。B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在基本资源和技术进步的替代性基础上,实现最优。例如石油、矿产、土地等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开采量应在最小的数额内。C废弃物的产生小于或等于环境的自然降解率,杜绝制造环境不能容纳的垃圾。D需要一个多元的、协商的社会体制,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信息交流,以期找到更少物资消费和污染产生的循环经济型的城镇化道路。

三 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采取的对策

1 提高规划的前赡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各行各业提供资源环境允许的发展空间。按照现代化进程发展的趋势,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各类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突出强制性内容,维护公共利益和安全。要将事关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利用、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等内容作为强制性内容,强制执行,增强规划的刚性。

2 明确远景目标,协调近期建设。要重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相协调。远景规划应根据合理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城市化发展规律,明确城市规划结构及形态,城市远景空间布局轮廓及发展规模。近期建设规划应突出时效性,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总体规划实施时序问题,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建设发展,确保总体规划实施的严肃性。

第6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现代化;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提速,党的十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国家。当然这个现代化水平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就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明确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也就是现代化建设的每个阶段都有可望又可及的奋斗目标。[1]在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工业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我国社会现实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何合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服务于我国现代化进程是当今需要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现代化进程对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1、市场化对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市场所带有的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得人们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在生活、习俗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思维与时代接轨,真善美在生活中的体现更加鲜明,中国传统美德的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在资源配置方面,国家部门仍然起着主导作用。

尽管如此,在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市场自发调节的功能越来越强,然而市场所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是不可避免的,在供求关系、价格、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不诚信、不公正、权钱交易、金钱至上、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的思想道德观念也油然而生,社会犯罪率、失业人口逐渐增加,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官本位”的思想仍然是需要扫除的一个障碍,因此,在市场化的过程,探索一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齐头并进,经济进步和道德提升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之路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应有之义。

2、城镇化对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所谓城镇化,即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科技、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整体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是比较落后。由于农村地方比较偏僻,交通也不便利,农民与外界的交往不多,信息闭塞,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封建思想、小农思想比较普遍,农村惯有的淳朴民风也保存的比较完整。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思想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现代城市的信息化速度非常惊人,与时俱进的国际化信息,带来了开放进步的全新观念,农民在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先进思想文化信息的洗礼,潜移默化地摒弃了内心固有的落后思想观念,积极、进取、自信、包容的品质不断完善,道德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经济基础、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农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障碍,成为城市的“边缘人”,有些农民急于改变自身的地位、经济状况却又没有合适的途径,于是,他们心里引发出一种不公平感,有些人在这种意识的刺激下容易违背基本的道德约束和法制观念,做出一些为人不齿的事情,影响社会的安定。

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民都是比较善良淳厚的,城市居民在与农民的社会交往中,深受这种传统美德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使社会正能量的传递不断壮大实力。

3、国际化对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由此,中国迅速走向了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也进一步加强。在我国整体综合实力比较强大的基础上,思想文化的渗透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首选,他们利用互联网这个实体社会的延伸平台,以生动的形式不断输出西方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迎合了我国相当一部分人的需求,并将这种泊来的道德观念作为自身生活中的标准与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现了偏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各种矛盾、冲突、争端也会日益显露和升级,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加趋向于多元化,在西方个人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等资产阶级道德意识的影响下,思想道德观念的建设将会面临更多的难题和挑战。

二、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现代化进程的对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利用思想政治工作来改善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把全国人民的道德文化素质提升到一个高水平、高品质的层次上来,以此来指导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向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是非常有必要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现代化进程

教育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幸福的思想和行为,给市场经济本身和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因此,一定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第一,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还不是很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觉悟还有待提高,因此高校一定要仔细研究大学生当前的思想和行为动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道德文化的洗礼。同时学校和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认真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对于社会而言,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都是人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每一个人都要在这个大课堂里严于律己,以优秀的道德楷模为榜样,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社会营建一个团结上进、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2、建立思政工作制度服务现代化进程

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形成了三大作风、三大民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2]所以,现在我们也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形成工作的制度化。第一,在时间、内容、形式上形成制度化。杜绝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随意性,做到每次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都能落实到个人,每次活动的内容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经费也能够有所保障。第二,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机制做到专业化和制度化,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规健康发展,切实构建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利用网络道德建设服务现代化进程

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但是,网络的时效性、便捷性、海量性、开放性等特点,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有益的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新兴平台的独特优势,进行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第一,网络把关人要切实做好把关工作,紧紧围绕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发现有恶意中伤我国主流价值观的言论,要立马清除,破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分化”。第二,作为社会成员,每个人都有责任来把我们的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要主动关注网上体现主流价值观、健康向上的内容,并将其传播开来,使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传递到每一个角落。第三,各企事业单位要经常组织策划公益活动,使人们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先进的观念、传统美德的美好,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扩大效果,影响到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洪银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启现代化新进程[J].江苏社会科学,2013(01).

[2]孙丽红,梁莉.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04).

第7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现状;优秀经验;三四线城市的交通和城市规划;对策

1 导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从国家政策上说,我国要在20世纪中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就是东西部的发大水平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而东部和西部的发达水平差别不大。用40年的时间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必须要有良好的对策和科学的规划。城镇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2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近代中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工业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摸索中前进。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为了更好地进行城镇化建设,在此有必要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做一个简洁的分析。

2.1 环境污染与城镇建设相伴而生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相对于土地承载力,人口明显过剩。要解决人口过剩,城镇化建设是唯一的出路。虽然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空前绝后地进行着,但环境污染与城镇建设相伴而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严重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严重地影响着国民的正常生活秩序。治理环境污染成为城镇化的战略任务。同时,城镇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也占用了大量的可耕地和山林,这种急功近利进行人工改造居住环境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平衡也造成了影响。

2.2 重数量而轻质量,布局严重失衡

如今很多地方为了提高城镇化率,颁布各种政策法规鼓励民众由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一味追求数量上的表观改变。而没从本质上改变这些民众在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和生活问题。相应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关乎民生的大问题,在城镇化建设中也相对滞后。再者,配套的城市功能设施建设不齐全,大的格局不平衡。从一二线城市的规划来看,有180多个城市制定了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蓝图,各种资源过度集中,造成了人才的大范围流动。而从三四线城市来看,各种建设都相对落后。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布局严重失衡。

3 国外城市建设的优秀经验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行了几百年,虽然我国的城镇化与西方的城市化有所不同,但是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像法国的巴黎,韩国的首尔,以及美国的城镇化布局等等,都对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1 国际时尚之都― ―巴黎: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巴黎既是建筑艺术的代表,又是古城保护的楷模,也是文化环境的典范,更是生态文明的样板。巴黎自中世纪以来,一面保留了过去的印记,甚至是历史最悠久的某些街道的布局,一面形成了统一的风格,并且实现了现代化的基础建设。从卢浮宫到埃菲尔铁塔或是从协和广场到大小凡尔赛宫,巴黎的历史变迁被看作源于塞纳河。各种古典建筑和现代的摩天大楼井然有序地分布于塞纳河的两岸,而在巴黎城市的各个社区中,到处可以看到博物馆、花园、喷泉和雕塑。这些让奔波于高压下的现代都市人在闲暇之余,穿梭于时空转换之中,有一种与历史和未来对话之感。这对于中国“六朝古都”的城市建设具有实质性的借鉴意义。而在奥斯曼巴黎城市改造中拆除了巴黎的外城墙,建设环城路,在旧城区开辟出许多笔直的林荫大道,并建设了众多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广场、公园、医院、图书馆、学校,以及公共喷泉,还利用巴黎地下纵横交错的旧石矿建造了城市给排水系统。这对于中国的城市改造建设也有很深远的借鉴意义。

3.2 星罗棋布的美国现代化城镇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因此美国的城镇建设也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特点。美国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较为全面。州与州之间的城市建设较为平衡,居民建筑与居民建筑之间有严格的距离限制。近年来美国开始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地区则提出“精明成长”的城市改造和城市发展道路,其本质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圣何塞市政府的“精明城市”理念和大波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其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在制定紧凑型城市规划中注意保护土地和环境,如森林,水源地、河流、湖泊的生态保护;二是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强调节能、节水、节材。这些对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新兴城市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根据目前中国国内状况,以及对未来规划展望。应着重加强三四线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建设功能完善的小城市群。严格执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指导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4.1 以大局为重合理定位

在我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无论这是城市的硬性规划还是执政者吸引眼球的宣传手段,于情于理都偏离了城镇化的指导方针。一个城市的国际化,不只是规模上的大,而是经济、政治、医疗、教育合理的全面发展。城镇建设要有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而影响它们的主要因素是这个城市整体经济水平、地理位置、环境、气候、人才模式等。城市有合理的定位,对整体大局来讲,可起到“取长补短”的功效。

4.2 要致富,先修经济之路和人才之路

目前,中国在交通道路建设方面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崭新时期。中央政府或者是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这对中国整体城镇化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对中国的三四线城市经济水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央规划部门,应参考交通路网的基础上,总揽全国城市化大局,并深入细化到各个城市的城镇化上,通过研究每个城市的先天基础,确定每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得以合理地完成城镇化建设。

4.3 以小城市群为重点

中国是人口大国,拥有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同样他们也是庞大的消费群体。小城市群的出现,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科学的规划,可以把环境污染指数降到最低。倘若广大农民工在家门口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可以缓解每年春运对全国交通运输系统造成的巨大压力。同样也可以有效避免农村留守儿童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小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青年知识分子,可以改善全国就业严峻的局面。同样青年知识分子对于一个地区的整体精神文明也会起到巨大的提升作用,如文化、教育、医疗等都会得到快速发展。

5 总结

总而言之,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必须以小城市群为特色,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即节约能源,提高新能源利用的比重;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向空中和地下延伸发展空间;加强“三四线”城市的教育、交通和城市规划建设,培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职业处的城市文化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魏立华. 中国城市规划应立足于中国国情. 城市规划学刊,2005,(6).

[2]王瑞. 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的研究. 农业经济,2007,(3).

[3]王元庆. 快速城市化地区公路网规划方法探讨. 交通科技,2005,(2).

[4]杨家栋. 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陈爱民. 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6].小城镇大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7]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

摘 要 本文主要基于笔者研究,重点就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问题 发展策略 思考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结构不合理

在农业结构中,虽然较以前单一的种植业相比畜牧业的发展也逐渐增强,但是林业和渔业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在整体农业经济中所占有的比例还是很低。在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中,过分重视粮食作物,而对于经济作物的培养却疏于管理,导致在农业生产中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失调。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造成了农业产品品种严重不足,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进一步制约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缺乏合理的营销手段

对于产品的信息化管理不到位,大多数市场没有相应完善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平台。市场中缺少大型电子显示屏幕及时更新外界市场中的各种变化。其次就是对于产品的宣传不到位,只有对产品加强宣传才能逐步形成品牌效益,进而增加产品的无形价值。比如:我国吉林省盛产人参,但是却不能卖出好人参应有的价格。就是因为吉林省市场的内耗现象非常严重,在重要的人参产区都会有几个自己的品牌,各品牌之间会进行内部价格战,由于这些人参的销售市场有限所以商家就只能通过互相压价来争夺市场,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市场经营模式。

(三)农业生产产业化建设不到位

目前农业的经营方式中虽然通过网络途径进行销售的业务虽然有所发展,但是目前的农业生产中仍然是以个体户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不能够形成大规模的企业,经营范围小,生产不集中。还有很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归农民所有的限制,种植业中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再者因为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有限,难以形成有效的商品意识,对于农作物的观念还停留在仅供食用的基础上,不能用对待商品的观点对农作物进行销售。农产品机械化进程的缓慢导致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不够,仅仅是对于农产品本身的出售不能完全体现农产品的价值,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市场中没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策略思考

(一)加强农业信息管理

要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经营首先要加强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达到农村。在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多方面搜集信息,保证信息途径的畅通有效。其次,对于外界搜集到的信息要经过筛选,将符合农民文化水平以及能力水平的消息及时。再者,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进行信息供给渠道的更新。在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接轨之后,信息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是如此。因此政府部门要保证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就要不断对传播渠道的畅通性进行检查更新。

(二)逐步建立企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生产企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有效经营模式,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生产企业化能够将分散的小户农业生产合并与外界的农业大市场联合起来,更容易获得较为准确的消息以及更为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在农业发展中,小型农户与外界市场的矛盾是制约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坚定不移的在家庭承包土地制的基础之上实施农业生产产业化才能不断推进全面发展。

(三)注重劳动与科技的结合

目前的城镇化水平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还是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在农村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某些l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因此不能一味的追求用科技代替劳动的生产方式。要坚持走将劳动力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同时进行,不能在城镇化建设完成后再着手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

(四)积极对农民进行培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进行操作,针对这一逻辑,就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变,整个转变过程要有规划,有次序;除此之外,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让相关人员意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例如,针对农村一些富余的劳动力,可以培养其职业技能,这样就能最大化地发挥其价值和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另外,还应积极争取得到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解决在这方面经费短缺等问题,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深化培训内容,还可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那么得到培训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发挥跟更大的作用,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三、结语

我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生产地,在国家经济发展以及保障社会安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中却出现了由于农民自己承包规模小,产业结构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管理,以及逐渐恶略的自然环境等的影响而产生的种种现象。在国内外的竞争环境中,只有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抓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才能跟上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第9篇

“三农”稳,全国才会稳;“三农”好,全国才会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业依然是短腿、农村依然是短板,只有稳固农业这一基础,才能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动权;只有农村和谐稳定,全国改革发展的大局才能稳定。

对于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安全始终是永恒的主题。尽管粮食生产迈上1.2万亿斤台阶,实现连续10年增产,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供需缺口在加大、进口持续增加,粮食生产呈现紧平衡。我们要打造粮食生产“升级版”,就要解决“谁来种地”这一难题,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推进农村改革,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的前提下,放活土地经营权,使基本经营制度更有活力。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持续注入人力支持和保障。同时,要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生产科技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要更关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改变长期以来在数量方面用心多、措施多而质量方面相对欠缺的状况,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从农产品生产源头正本清源,既要“产”好,又要“管”好,才能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