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时间:2023-10-25 10:56:31

导语:在对环境保护的看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城市建设的发展是日新月异,但很多政府的决策部门,在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有些顾此失彼,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往往是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城市建设,因此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号召下,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生态破坏的问题,深入思考加强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目前城市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从90年代以来,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建设性的破坏已是随处可见,各个政府部门急于创造政绩,不顾城市的地域特征,也不顾城市的人居环境,一味地追求建功立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如拆除古迹、挖掉古树、占用耕地等。不仅毁坏了许多文物古迹,而且极富地域特征,又适合人居的自然环境已经荡然无存了。

这样的破坏早在西安市明城区的建设中就有所体现,在2003年 年《建筑学报》期“西安市明城区保护展望”的文章中就有谈到,极具历史文化的西安,经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虽然取得了经济的发展,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富有历史文化的名城旧城的传统格局,改变了历史街区原有的容貌和文物古迹环境,而且许多具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业遭到了大量的破坏,致使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已经日益消逝。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酒泉市安西县也备受牵连。安西,位于甘肃省西部,古有“瓜州”之称。以前在安西县的入城口,公路两旁是绿树成荫,拥有长势奇特、形状怪异的“西北柳”,虽然算不上名贵品种,但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让这个地区极富地域性色彩。但在“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地方经济”的号召下,西安县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昔日的绿荫已不复存在,这不仅破坏了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而且在这个处于戈壁滩旁的小城镇埋下了生态安全隐患。

如今,我们该如何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使城市规划建设更科学合理,我们必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重视,真正了解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依照城市规划,对城市的人居环境进行改造,以及对城市系统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以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为最终的目的。从而为市民正常生活,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而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加以保护,促进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让生态环境为城市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各项功能,从而调节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存。

保护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建设密切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因此,要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必须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建设中加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融入各级政府部门所设立的建设目标中,通过分摊责任与义务而建立关于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通过严格实施环境考核机制,对城市环境进行考核,并且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工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进展过程,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首先,应该由相关的科研单位对生态环境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给城市建设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作为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其次,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鼓励科技创新,从而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再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最后,加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使环境保护人员能够提高各项能力,为保护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样,对于这项任务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督部门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分级管理,促使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将环境保护的计划积极落实到实处,以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

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要实现全面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其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整个城市建设的关系,才能维系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因此,从普及环保知识做起,加大关于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这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其途径:一通过社会媒体,对环保加强宣传;二通过建立相关网站,对环境保护加大宣传力度;三开展关于环保的舆论和科普宣传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环保的认识,还增加了人们自觉环保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必须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的计划,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合理的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洪力.林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2] 朱卫泉.论城市建设的生态施工[J].城市建设,2010,(8):175-176.

第2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替代方案 公众参与 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44601

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概况

(一)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历史回顾

环境保护一直是各国较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当然在各国的立法中也不同程度的予以规定。步入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愈演愈烈,针对环境保护的立法也在不断地完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是我国环境保护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原则[1]。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依据

1.宪法中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立法的角度上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纵观国内外国家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不少国家将环境保护的理念纳入到宪法的治理范畴,更甚者已经上升到一种宪法精神和理念中[2]。我国在多年来的环境保护中,尤其是在立法层面也有着重大的突破。

2.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的规定

所谓环境保护基本法,实际上即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作为专门规定环境保护的一部特别法,其吸纳了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并将对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上的监督管理纳入其中[3]。

3.行政法规和单项法中的规定

在上述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回顾中就提到我国众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行政法规和单项法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虽然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方面尚未形成健全完整的行政法规体系,但是国务院、环境保护部、财政局、物价局等都分别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定了有着不同侧重点的管理办法、管理条例、若干意见等等。单项法上面诸如《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都对环境影响评价有着明文规定[4]。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立法上的不足

虽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法律体系上已初具规模,但是在具体的立法过程中,尤其是与实际情况的切合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立法中法律责任的缺失或不明确着手具体阐述。法律责任的规定是环境影响评价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重要保障手段,在执行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对法律责任的规定却很不合理,或者说处罚力度较低[5]。

(二)法律实践中的不足

1.替代方案缺失

2.公众参与制度的不足

(三)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认知度不够

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认知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社会大众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将其视为政府部门的工作,与自身利益无关;部门建设单位也没能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将其看做可有可无的一项程序,大多数情况下,仅仅在领取营业执照或者进行建设项目受到阻碍时,在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告知下才意识到要补办环境影响评价。

三、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完善及发展

(一)立法上的完善

1.法律责任的增设

法律责任作为保障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重要的警示和震慑作用。然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当中对于法律责任的设置上存在着设置不合理与处罚力度较低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对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尤其是立法层面的完善,法律责任的方面要予以重要修缮。

2.加强生态脆弱区环评立法建设

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不同的环境保护方案,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也是如此,应当将着重点放到生态脆弱以及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

(二)实践上的完善

1.审批程序上的完善

审批程序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第一环节,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审批权限不明确、审批期限过长、审批单位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在实践中为了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要在审批程序上把关。

2.替代方案的完善

鉴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于替代方案尚未规定,在这一领域属于空白,因此,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健全也应当对替代方案予以健全和完善。具体来说可以在立法上借鉴瑞典、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方面的规定。

3.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在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方面,笔者认为各环保部门首先要加大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公众,尤其是建设单位以及建设项目周边居民的公众知情权,让公众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同时还应当健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司法审查制度。

4.提高全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认知度

在提高全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认知度方面,笔者认为各环保部门首先要加大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宣传力度,以各级领导干部为宣传主要力量,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将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予以广泛的宣传,尤其是将其与环境保护理念相联系,以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 何琴.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概念初探[J]. 法制与社会. 2011(12)

[2] 石磊. 中国战略环境评价概述[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5)

[3] 杨志恒. 国内外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进展及思考[J]. 生态经济. 2010(04)

第3篇

由当前初中生物教材看,所选内容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环境知识,为环境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和有效的资源,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空气质量与健康》、《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等等.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挖掘环保知识,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生物知识,形成环保意识.譬如,教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的知识;学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时,可让学生探讨“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教师可以恰当地渗透水资源污染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缺乏现状,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讲解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环境污染与保护内容,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以及预防手段,促使学生自觉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有效加强环境教育

知识源于生活,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融入生活实例,加强环境教育,灵活渗透环保理念,提倡绿色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小事做起,为节能减排尽绵薄之力,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比如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材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人类存在哪些影响全球的破坏活动?如水资源浪费、酸雨、土壤荒漠化、沙尘暴、汽车尾气、湖泊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工厂废气的随意排放而造成温室效应;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植被破坏等.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治理?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深化巩固知识.接着,设计小活动,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请你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小习惯可能会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我为环保献一策”的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这样,通过思考、探究、合作、归纳、总结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可以破坏生态环境,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责任,自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提高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亲身体验,全面践行环境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局限,注意拓宽教学渠道,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全面践行环境教育.第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校园环境进行仔细观察,对学校受污染情况和环境绿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调查统计,并指出其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和方案.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向课外,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体验中切实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组织学生开展公园、社区植树造林和水资源短缺、害虫鼠的危害、环境污染等情况实践调查活动,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以展示学习成果.第三,可以借助某些特殊日子,诸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2“世界水日”、4月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环境保护相关专题讲座,通过手抄报、演示文稿、校报、墙报、板报、网络论坛、贴吧等形式加大环境教育知识宣传度,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或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生活”的主题班会或者辩论会,组织“变废为宝”的环保创意制作比赛、“低碳生活科普知识”竞赛、“环境保护,从自我做起”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共建绿色生活环境,提倡健康有机生活.

四、结语

第4篇

1.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是“呵护地球、美化家园”的需要

目前,地球是最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唯一场所,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困扰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难题。环境是我们人类及自然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民族人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内容,从行为学上可以判定为社会文明卫生的标杆。培养新时期中学生环保意识,无论对当代或未来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未来的发展决策者,加强青少年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事关祖国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是千秋万代的大事。

2.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是培养全民“资源观、节制观、低碳观”的需要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资源观、节制观、低碳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刽子手。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予人类莫大恩赐:土地、阳光、空气、水以及广袤的空间,我们当感激不尽而报恩于她,并非子女肆无忌惮向父母索取或压榨。为此,必须向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例如,通过播放六盘水市喀斯特地貌环境石漠化宣传片,以及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表塌陷警示录,让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地形成正确的生活、生产观念。因此,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是非常适宜的。

3.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是地理学科教学效果的需要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的环境保护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确我们生活所及的任何环境都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也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或亲身体验增强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地理教材中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相关的内容丰富多样,地理教材直观形象,我们要注意充分挖掘中学地理课程中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把地理教学内容与法律法规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信息流的传递中把知识的传授与现实法律法规以适切的形式链接起来,在思想上促进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养的提高。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自然环境一直呈恶化趋势。由于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人口问题、地区经济差异等都与地理学科有很大关系,在地理课程中还涉及许多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保护世界自然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内罗毕宣言》、《南极条约》等。大气环境方面的如:防止酸雨的《远距离跨界大气污染公约》、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和防止气候变化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海洋环境保护的《海洋法公约》、《国际油污损害公民责任公约》和《大陆架公约》;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植物多样化国际公约》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显著等。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同资源、环境相适应,要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令等情感、价值观等内容。地理课程内容中有许多关于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如:《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国21世纪议程》、《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1996年》、《自然保护区条例》、《水土保持法》、《草原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修正)》、《循环经济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防震减灾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也有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内容。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要原则

1.主动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地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环境责任感,主动维护环境法律的尊严、养成环保习惯,不能嘴上一套,行动上是另一套。课堂教学是老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老师要努力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渗透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交给学生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必须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在课中进行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要从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教育。因为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都含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通过对我国人口状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以及出现的人口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3.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教育,联系实际也是必要的,把教材和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联系起来,是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方法。贴近实际、贴近学科、贴近学生的原则,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体现地理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途径

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没有固定时间,应当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在课堂中努力寻找环境保护知识的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作为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应熟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教师要在学法、知法上作学生的表率,更要在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表现出其应有的守法、用法、护法自觉性。同时,教师要钻研教材,努力寻求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结合点,结合课堂活动本身进行教育,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经常阅读报刊杂志,收看与地理有关的新闻节目以便增加对法制教育的了解,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适度地进行渗透。

2.在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必须要注意找准“渗透点”,掌握“渗透度”,把握“渗透时机”

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法制教育不能喧宾夺主,不能上成纯粹的“文化知识课”,也不能上成“法制课”,只有做到因材施教,适时适度,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课堂教学中,选择好渗透的时机,在最适当的时间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渗透时机的选择,有赖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法制渗透内容的理解,并考虑到课堂教学进程以及课堂可能出现突发状况,有备而为,信手拈来,适时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环境法制渗透时要把握好“渗透度”,即:渗透多少、渗透多深。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与环境法制的关联程度,以及学生对相关法制内容的认知程度,确定合适的量与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如讲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形成和危害时,就要适时进行《森林法》、《草原法》和《水土保持法》的渗透。

3.在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要注意结合实际。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与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明显地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地理学科的渗透教学中,从地理课的特点出发,自觉地进行延伸,使学生既较好地学到地理知识,又能了解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既要联系国家建设的实际和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环保事件;又要联系世界各国(或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现状等。这样进行联系之后,就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现实性,有利于生动地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如在学到高一大气环境保护时,就要采用导向式方法渗透《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和《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等国际公约,让学生各抒己见,从理论事实中受到教育。

4.利用主题班会,对班级进行环境问题的问卷调查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调查,我利用了主题班会活动的时间对本班5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具有环境保护意识,但受到环境保护教育的途径却较少,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重大。

5.开辟第二课堂,进行实地环境的考察

第5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将其分类为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主要由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山地景观、喀斯特地貌、丹霞景观、火山、冰川等)、水体景观旅游资源(海洋、湖泊、瀑布、河流和各类泉水)、生物景观旅游资源(森林、草原、各种野生动植物)、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热带景观等)、气候旅游资源(避暑、避寒胜地等)、天气气象类(极光、云海等)组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主要由人文景物(古建筑物、历史遗址、博物馆等)、文化传统(民族节日、民族艺术、宗教、本地风土民情等)、体育与娱乐(游览主题公园、参加或观看体育比赛等)、饮食与购物组成。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一.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必要性与其应坚持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是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促进旅游业全面发展的一项社会经济活动。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景区的规划与设计、旅游地形象建设与推广等工作。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大部门旅游资源只凭借本身的质量品质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不能达到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等级,或者由于各种设施的不完善,旅游者可望而不可即,或者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因此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打造鲜明的旅游形象,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充分挖掘老景区的旅游资源的潜力、创新各种旅游产品。这样有助于提升本土旅游的吸引力,进而增加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旅游资源开发即旅游经营者为了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开拓和建设的经济活动。

(二)旅游资源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我们在追求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时,也要重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积极寻找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只有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旅游业才能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良好发展。

二.本土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一)提高环保意识,建立正确的旅游观念

环境使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离开了优美的环境,旅游业将难以发展,所以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应该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为短期的利益而放弃了环境保护,确保在环境的承载力内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指出的:“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确保有序开发

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与本地环境保护的目标统一。在开发利用本土的旅游资源同时,必须做好详细的环境评价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出发。在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实现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进程中,应依据科技进步的成果转变资源的利用方式,不断实现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关政府部门作为旅游资源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应在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将有序开发和科学规划贯彻落实到本土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

(三)加强旅游资源的管理,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情况下,政府都是本土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主导者,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应注重对本土旅游资源开发的管理,尤其要加强对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景区的监督,要制定一套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并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在自然状态喜爱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但当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人为的影响会降低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因此在开发利用本土的旅游资源时,要注重环境保护。管理者要在遵守规章制度上起模范带头的作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旅游资源的管理有章可循。在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大力宣传,树立公众的环保意识

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注重科普工作的发展,大力宣传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旅游的深刻内涵,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各界人士认识旅游业的深刻内涵,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启发大家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建立旅游者和旅游管理者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营造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良好氛围。

总之,本土旅游资源的卡发与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一定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站在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本土旅游资源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阎蓓.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J].社会科学论坛,2006,(4).

第6篇

策略一:把握教材内容,有机渗透环境知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很多丰富的地理环境教育内容,所以我们应该立足教材内容,把握和运用课本现成的知识,在课堂上合理地渗透环境知识教育,使学生自觉地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 水资源 》一课时,在完成我国水资源的特点这个环节的教学后,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一组讨论:① 在学校应怎样合理用水?② 家庭中有哪些节水措施?③ 农业生产有哪些节水的方式?

这些问题跟学生的亲身经历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会有话可说,也非常感兴趣。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热烈的讨论中,让学生明白节水的重要性以及应该怎样才能更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策略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环境教育

在信息时代,现代化教育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要多利用互联网搜集丰富的环境保护资料,制作优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这样既可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又可以使环境教育更形象生动,学生更易于接受。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 水资源 》一课时,我先出示几组“闹水荒”的图片,然后用了一段感人的视频并配上抒情的音乐对学生进行节水教育,其中有一个画面出现一条正在垂死挣扎的小鱼。接着另一幅感人的画面又出现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跃然而出,突然,美丽的小女孩挣脱父母的大手,把旁边正在滴水的水龙头轻轻关上,父母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小女孩又奔向那片干涸的大地,把那条垂死的小鱼轻轻捧起,放进了一个盛水的容器中,鱼儿又畅游水中了。

学生在观看这组画面时,内心已经被深深地震撼了,有的学生甚至流下了热泪。至此,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水到渠成了,不用教师再多说什么,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教育效果。

又如,教学八年级上册《 工业的发展 》一课时,为了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学习,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活动:我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我国是否需要成为“世界工厂”?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总结自己的看法,可能有两种观点:① 需要。因为可以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② 不需要。因为农村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涌到城市工厂打工,导致城市人口压力增加;污染了我国的环境;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等。

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先不作任何评价,接下来给学生播放了一段flas视频,这段视频的内容生动有趣,画面中有一大一小两条可爱的鱼儿在水中飞快地向远方游动,大鱼说:“,快点!水脏了,我们要走了。”小鱼儿问:“爸爸,我们又要搬家呀?”“是呀!这回要搬到很远的地方。”“为什么我们总要搬家?”“因为垃圾占满了我们的屋子。”“哪来的垃圾呢?”“唉!都是人类丢弃的。”“人类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吗?”“他们的眼睛和心灵已经被垃圾污染了。”通过大鱼儿与小鱼儿通俗而生动的对话,不仅丰富了课堂知识,而且也容易使学生明白: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时,教师再进行归纳:“快速发展工业不能以污染环境、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为代价,工业发展还应与保护环境相协调。”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学习,同时,学生通过对“世界工厂”话题的讨论与探究,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责任感。

策略三:做好环境保护知识宣传

由于农村学生阅读面窄,知识面明显狭窄,特别是环境知识缺乏,从而导致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所以在平时的地理课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挖掘环境知识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如进行一两节地理环境专题课堂教学,出版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手抄报或黑板报,有条件的可以举行全校性的“环境知识”竞赛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正确看待环境问题,自觉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来。

例如,地理课堂可以进行一些环保主题的学习。如关于“地球环境日”,我搜集近年来“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内容,然后跟学生学习、交流、讨论,教育学生环境问题不容忽视。“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内容附录如下。2005年: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2006年: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2008年: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2009年:减少污染,行动起来;2010年:低碳减排·绿色生活;2011年: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2012年: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

另外,在地理课堂中经常利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漫画来渗透环境保护知识。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以迫切的心情去寻思其中深刻的道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

例如,在讲述《 水资源 》中有关水污染的内容时,可以选用《 就地取材 》这样一幅漫画,画面的内容是一个学生用毛笔直接取小河里的水当作墨汁练习书法。然后启发学生,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快就进入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认真思考分析当前的水污染现状,引导学生应注重环境保护。当然,有关环境知识的漫画还有很多,如《 小草的哀求 》这幅漫画的内容描画了几只绵羊正在啃着稀疏的青草,画面上方还写着“请你们嘴下留情吧!”不难看出,漫画所反映的情况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还有《 怪圈 》《 小鱼的哀求 》等,用这些漫画来渗透环境知识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策略四:让学生尝试做环境保护的主人

在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拥有一定的环境知识后,在地理课上还应该多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如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张纸等。鼓励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做环境保护的主人,如亲手栽一盆花、种一棵树,并定期向老师反馈相关信息。教育学生多关注社会环境,及时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如浪费及污染等现象,通过亲身感受各种环境问题,增强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信心和责任感。

我们学校就曾经发起过“我为校园添点绿”的主题活动,得到很多学生的响应,有的学生给学校带来了一盆自己亲手栽种的花,有的学生给校园的绿化带和花圃浇水、施肥,大家真正行动起来,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人。为引起大家对“低碳生活”的重视,学校拉出了一些宣传标语:“倡导低碳,呵护地球。”“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班级开展“请你针对‘校园中乱扔垃圾、摘花和践踏草坪等现象’写一份呼吁大家自觉参与保护校园环境的倡议书”等活动。

第7篇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让他们形成与社会相适应当价值观、时效观以及信念观,让他们明确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只有一直保持进步,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让他们树立起立志成才、刻苦钻研学习的精神,并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开展爱国、爱校、爱班集体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并为了班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二)结合本班实际情况,狠抓课堂、自习纪律与出勤,为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提高本班的学业水平,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找后进生谈心,了解他们对学习的看法、以及存在地问题,以便采取有针对的措施。 

(2)深入班内调查,并向班干部了解班级情况,随时纠正班内出现的“不正之风”。 

(三)加强班级体建设,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 

由于初一是新班集体,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互相之间了解甚少,这不利于班集体的良性发展,为此,我做了如下措施,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1)制定集体共同完成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以集体观念熏陶大家。如:打扫卫生,我安排了八人为一小组,负责一天的清洁与保洁,并有专人负责检查,并将每周的结果公布于黑板,对于优秀组每月进行表彰。这样有利于学生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努力。经过一学期来看,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2)对于晚修、自习的纪律和每天的出勤,也实行分组评比。本班共分为5组,每组一个组长,每天有专人对完修、自习的纪律和每天的出勤进行考核,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对于优秀的组,要表彰;对于较差的组,要集体批评。让同学们感到要与集体“共存亡”。 

(3)利用班会课,我也时常跟他们讨论集体的作用;也利用每周的文体课,开展一些集体性质的文体活动,让他们感到集体随时在他们身边。 

(四)结合时代的需要,我还十分注重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教育。 

(1)开展“爱护环境、从身边做起”的主题班会。通过观看vcd让同学们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小品等文娱活动,将环保的意识灌输给每个同学。 

(2)倡议同学们在生活当中做好环境保护的表率,并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教育同学们不乱扔垃圾,见到地上有垃圾要主动拾起来扔到垃圾桶里等。 

第8篇

小学语文教育更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就肩负起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观念与技能的责任,这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育中采取适当的策略进行有目的的环境教育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下面我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谈一下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结合语文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要想在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的内容,将语文教育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办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本内容,以保护环境为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小学课本里面有很多渗透环境教育的课文,如《春雨的色彩》《秋天的图画》《日月潭》等,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一些图片,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感受到中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和伟大,让学生产生护美的欲望。另一方面,向学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父亲和鸟》等课文时,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展开人和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最后再将现在的环境状况告诉学生,让他们产生危机感。如在学习《食物从何而来》的时候,让学生明白如果破坏了食物链,这个环节上的任何生物都不能活下去;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让学生牢记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发自内心地自觉去保护环境。

二、作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个可行的办法。首先,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写“环境保护的日记”,让他们记下自己每天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事情,哪怕是保护小动物、随手关灯等非常细小的生活小事。让他们时刻提醒自己。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对保护环境形成一种习惯,从而领悟到保护环境的可贵。

其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去写作。在安排每次写作前都可以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体会和领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把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来。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体会更能增加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小学作文中渗透了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也为作文提供了更丰富的写作题材。

三、开展实践活动,拓宽环境教育的范围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到环境的诗文,但还是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需要。因此需要教师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环境教育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的应用,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环境教育意义的影片、新闻报道等,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组织大家开展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让学生运用自己所了解到的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亲自参与宣传活动和体验活动。通过他们的实际参与来激发他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和对恶劣环境的厌恶之情,以此来增加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提高了语文能力。

四、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多角度环境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班会、晨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环保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比赛更多地了解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同时也要开展普及环境教育的讲座,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可以带学生去参加一些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完善管理制度

第9篇

转变观念,提高保护渔业资源环境的认识。多年来,县委政府和主管部门一直坚持树立“保护渔业资源是水产业的头等大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护渔业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政府各部门不断强化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推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渔业执法管理机制,加强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尤其是在沿江沿湖从事渔业生产者及广大渔民中形成了共识。

突出重点,加大保护渔业资源的力度。严格实行“禁渔期”制度。县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在充分利用水面资源优势,发挥水产生产潜力,使水面大县向水产大县迈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将水产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起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实际,确定禁渔期和护草期,划定禁渔区、养殖区、增殖区和实施轮休轮养的制度,实行鱼、蟹、虾等水产品的混养,通过食物链的有效连接,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草资源和渔业食物养分。开展普法工作。如何提高养殖单位、生产经营者和个人的法律意识,自觉地依法生产,以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和发展生产,这就要加大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每年,我县结合《渔业法》宣传及专项治理,印发宣传材料,在报纸、电视台同时刊载播放,提高了广大生产经营者的水面、资源国有化意识。人工增殖水产生物资源。为了有效地增殖大湖渔业资源,确保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产主管部门在对全县渔业现状的充分考察的同时,拿出专项资金对大湖进行人工增殖放流。使渔业资源保护费真正做到“取之于渔,用之开渔”。水产部门引导明星企业对大湖进行增殖,全面推行“种草移螺”工程,推广“湖泊生物资源快速修复与渔业利用技术”科研成果,加大资源修复工作力度。2008年度在泊湖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和大赛湖水产开发公司等明星企业的带领下,全年共注入“种草移螺”等资源恢复资金600多万元,投放螺蛳286万公斤,移植草种52900公斤,复植面积达25.1万亩,使大湖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修复,从而走出了一条开拓创新之路,创造了“投入小、产量高、效益佳”新的经营模式。加强国有水面监管力度,全面实施养殖证制度。县委、政府在转变工作思路的同时将规范国有水面使用权的管理作为产权改革的突破点和起步点,由直接指挥水产经营转到宏观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县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办法,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规定,提出新时期发展思路和操作原则,实现国有水面的使用制度改革。按照市场规则运作调整国有水面,实现国有水面政府高度垄断,“一个龙头放水”的基本目标,使国有水面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改变“甩手”承包、“官倒”的现象,遏制酷捕滥捞,“吃资源饭”的境况。开展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工作。××湖泊是长江河谷洼地经长江圩堤封闭而形成的水流冲积湖为过水型湖泊。湖内水质优良,无工业“三废”污染。ph.1—7.8,水体透明度1.5—2米。是养殖开发的优良水域。虽然目前境况很好,但主管局及渔政管理部门“居安思危”,通过深入细致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域检测标准,依法查处、监控生活污水、船机修理等对水域造成污染的案件,保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营造稳定和谐的渔区环境。县级水产部门及渔政执法管理单位是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的执法主体,本着“严查、严管、重点打击和普遍教育”的精神,采取划分区域、责任到人、普遍管理、重点突出、联防治理、死看硬守、经常管理与临时出击相结合的办法,确保国有渔业资源不受损失。

加强领导,形成保护渔业资源环境的强大合力。县委、政府和主管局均高度重视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每年的禁江禁湖、《渔业法》宣传及专项治理工作均由分管领导挂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水产、公安、司法、工商、宣传等部门各负其责、协同作战,制定切实可行的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方案、措施并加以落实,水产部门及其渔政执法管理单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切实加强监督执法管理。公安部门全力配合渔政部门搞好执法检查。工商部门协同渔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农贸市场、集市的有关水产品进行监督检查,司法及宣传部门广泛宣传渔业法律法规和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及时报道执法、检查情况。各沿湖乡镇人民政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采取可行措施,加强本辖区内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