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5 10:56:33
导语:在移动通信概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3GIMT-2000WCDMA-FDD/TDDcdma2000TD-SCDMA
经过多年的努力,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建设已经指日可待,3G也已经从专家口中的一个术语,变为社会大众口中的一个常用词。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如AMPS和TACS等}是采用FDMA制式的模拟蜂窝系统,其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系统容量小、业务种类有限,不能满足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的需要。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如采用TDMA制式的欧洲GSM/DCS1800,北美IS-54和采用CDMA制式的美国IS-95等)则是数字蜂窝系统。虽然其容量和功能与第一代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业务主要限于话音和低速率数据(9.6kb/s),远不能满足新业务和高传输速率的需要。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系统,它最早是国际电联(ITU-R)于1985年提出的,当时命名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由于当时预期该系统在2000年使用,并工作在2000MHZ频段,故于1996年正式改名为IMT-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大致目标是全球化、综合化和个人化。全球化就是提供全球海陆空三维的无缝隙覆盖,支持全球漫游业务;综合化就是提供多种话音和非话音业务,特别是多媒体业务;个人化就是有足够的系统容量、强大的多种用户管理能力、高保密性能和服务质量。
一、IMT-2000的技术要求和提供的业务
1、IMT-2000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对其无线传输技术提出了以下要求。
(1)高速传输以支持多媒体业务
①室内环境至少2Mbit/s;
②室外步行环境至少384kbit/s;
③室外车辆运动中至少144kbit/s。
(2)传输速率能够按需分配
(3)上下行连路能适应不对称需求
移动通信从第二代过渡到第三代的主要特征是网络必须有足够的频率,不仅能提供话音、低速率数据等业务,而且具有提供宽带数据业务的能力。
2、IMT-2000提供的业务
根据ITU的建议,IMT-2000提供的业务类型分为6种类型
(1)话音业务:上下行链路的信息速率都是16kbit/s,属电路交换,对称型业务。
(2)简单消息:是对应于短信息SMS的业务,它的数据速率为14kbit/s,属于分组交换。
(3)交换数据:属于电路交换业务,上下行数据速率都是64kbit/s。
(4)非对称的多媒体业务:包括中速多媒体业务,其下行数据速率为384kbit/s、上行为64kbit/s。
(5)高速多媒体业务:其下行数据速率为2000kbit/s,上行为128kbit/s。
(6)交互式多媒体业务:该业务为电路交换,是一种对称的多媒体业务,应用于高保真音响,可视会议,双向图像传输等。
3G的目标是支持尽可能广泛的业务,理论上,3G可为移动的终端提供384kbit/s或更高的速率,为静止的终端提供2.048Mbit/s的速率。这种宽带容量能够提供现在2G网络不能实现的新型业务。未来也许会出现一些现在无法想像的业务。
二、IMT-2000系统的组成
IMT-2000系统构成如图所示,它主要由四个功能子系统构成,即核心网(CN)、无线接入网(RAN)、移动台(MT)和用户识别模块(UIM)组成。分别对应于GSM系统的交换子系统(NSS)、基站子系统(BSS)移动台(MS)和SIM卡。
从图中可以看出,ITU定义了4个标准接口,如下所述。
(1)网络与网络接口(NNI):由于ITU在网络部分采用了“家族概念”,因而此接口是指不同家族成员之间的标准接口,是保证互通和漫游的关键接口。
(2)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RANCN),对应于GSM系统的A接口。
(3)无线接口(UNI)
(4)用户识别模块和移动台之间的接口(UIMMT)。
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相似,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分层方法也可用三层结构描述,但第三代系统需要同时支持电路型业务和分组型业务,并允许支持不同质量、不同速率业务,因而其具体协议组成较第二代系统要复杂。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流制式
在标准征集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电信制造商都积极准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发和研究,我国也积极探索提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提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一些国家提出的标准先后出局,剩下了几个影响比较大的标准草案,包括由欧洲和日本支持的WCDMA标准,美国支持的cdma2000标准,以及由我国大唐集团提出的TD-SCDMA标准等。在技术上,由于各个标准草案都是理论上的系统,没有哪个系统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在政治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竞争互不相让,各公司之间的竞争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我国提出的标准———TD-SCDMA在这一过程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一方面,我国的TD-SCDMA在技术上有着巨大的优势:第一,TD-SCDMA有最高的频谱利用率。因为我国标准是一种时分双工(TDD)的移动通信系统,只用一段频率就可完成通信的收信和发信,而WCDMA和cdma2000采用的都是频分双工(FDD)的移动通信系统,需要两段不同的频率才能完成通信的收信和发信。第二,TDSCDMA采用了世界领先的智能天线技术。基站天线可以自动追踪用户手机的方向,使通信效率更高,干扰更少,设备成本更低。第三,我国政府和运营商给予我国提出的3G标准以巨大的支持,同时,大唐集团也采取了广泛的联合策略,使这一起步较晚的标准得到了广泛的支持。经过艰苦的努力,2000年5月5日,TD-SCDMA被ITU正式批准为国际标准,与欧洲和日本提出的WCDMA以及由美国提出的cdma2000标准同列三大标准的行列。之后,TD-SCDMA又被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组织正式接纳,成为全球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选择方案之一。
在全球,经国际电联(ITU)确认的三大3G主流标准分别为:由GSM延伸而至的WCDMA;由CDMA演变发展的CDMA2000;中国大陆大唐电信和德国西门子合作开发的全新标准TD-SCDMA。
四、我国3G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于2004年实现了在TD-SCDMA终端核心芯片领域的群体突破。从2004年4月至今,陆续有展讯、凯明、T3G、大唐/ADI、重邮信科相继推出了终端基带芯片,目前已开发的芯片经过各项测试,设计达到预期目标。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经有基于上述几款芯片的数十款终端、数据卡研发成功。伴随着TD-SCDMA终端芯片领域的群体突破,我国TD-SCDMA终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也步入了快车道。经过TDSCDMA产业化专项测试的检验,这些终端的通话功能已经基本稳定,目前正在进行复杂环境及切换、数据业务的测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铁;系统设计;通信覆盖
1主要设计要求
(1)系统功能要求
能支持CDMA800、GSM900、DCS1800、3G等移动通信信号的接入,以及在将来扩容时能支持PHS、DTV等其它通信系统;
满足包括站台层、站厅层、商业层和所有地下隧道区间的覆盖;
保证沿地铁线路的地下链状蜂窝小区,以及地铁各站与站外蜂窝小区之间的可靠切换。
(2)主要系统指标
信号覆盖电平≥-85dBm(95%覆盖区域);
C/I(GSM下行)>30dB;C/I(GSM上行)>12dB;
Ec/Io(CDMA下行>-12dB;Eb/Io(CDMA上行)>7dB;
上行噪声电平
切换成功率≥99%;
覆盖可通率≥95%;
通话质量:等级不大于3的测试点的数量应占95%以上。
2覆盖方式
地铁系统的覆盖方式可以分为两类:地下车站站台层和地下隧道区间为第一类;站厅层和商业层为第二类。前者适合采用泄漏电缆方式进行覆盖;而后者则可采用吸顶天线方式进行覆盖,典型的地铁覆盖系统原理图如图1。
3场强计算
在地铁移动通信覆盖系统的设计中,可分下列三种不同环境进行场强计算:
3.1隧道中列车内的场强
覆盖示意图见图2:
以距漏缆4米处的边缘场强不小于-85dBm为前提,计算出GSM900系统信号在漏缆末端的信号电平值,用于计算信源的功率输出要求,并确定是否加装放大器。下面以GSM900系统为例进行分析:
95%泄漏电缆耦合损耗:64dB(2米处)(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漏缆耦合损耗不同,本文取13/8″漏缆的典型值。);车体及人体损耗:9dB;宽度因子:20Log D/2。
设泄漏电缆末端需要的功率为P,则:P-(64+9+20Log2)>-85dBm。计算得到P≥-6dBm,即泄缆末端输出功率为-6dBm,则能满足地铁列车车厢内的覆盖要求。
3.2站台内场强
在额定信源输出功率的情况下,计算出站台内GSM900系统信号最弱处(站台中线距信源最远处)的信号电平值,确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对于站台的覆盖尽可能利用隧道壁上的泄漏电缆,如图2所示。也可用吸顶天线、定向天线作为补充,本文以纯漏缆方式进行计算。下面以GSM900系统为例进行分析:
信源的输出信号功率:30dBm;设站台长度为200米,宽度为25米,隧道宽度为5米;则站台中线距隧道壁上的泄漏电缆的距离:D=17.5米。
95%泄漏电缆耦合损耗:64dB(2米处);13/8″泄漏电缆的百米传输损耗:2.2dB;车体阻挡损耗:20dB(考虑最差情况即列车靠站);宽度因子:20Log D/2;其它损耗(含线路损、器件损耗等之和):4dB。
则距站台内最弱处的信号电平为:
30-(64+20Log17.5/2+2×2.2+20+4)=-81.2 dBm。
可见该值大于边缘场强-85dBm,满足覆盖区要求。
3.3站厅及商业层内场强
考虑到地铁空间是受限自由空间,可选用的传播模型为室内自由空间路径损耗附加因子模型,并得到在半径为20米处的总损耗值,在满足边缘场强(-85dBm)的条件下,考虑损耗储备及天线增益后,可计算出天线口功率。并可进一步反向推算出相应信源输出功率,确定是否满足需求。下面以GSM900为例进行分析:
传播模型表达式为:PL(d)=P L(d0)+20log(d/d0)+β×d。
式中PL(d)为距离信源d米处的传播损耗;PL(d0)为距离信源1米处的自由空间传播损耗;β为路径损耗因子,取1.25 dB/m(站厅模拟测试值);d取20m。
由上式可得20米传播损耗PL(20)。
天线增益Ga为2.1dBi,衰落储备为11.2dB,
则可得吸顶天线口功率:
P=-Ga-85+PL(20)+11.2=6.6 dBm。
4泄漏电缆长度的计算
泄漏电缆的长度决定了覆盖区间的距离和是否加设干线放大器等有源设备,在这里以隧道中两相邻小区信号交叉点的场强值为-85dBm为前提,充分利用信源能量,使覆盖范围尽可能大。下面以GSM900系统为例进行分析:
13/8″泄漏电缆百米损耗为2.2dB;
由4.1节计算知覆盖场强大于-85dBm时所需最小功率为-6dBm;
从POI输出30dBm,线损及无源器件损耗4dB;(30-4)-(D×2.2)=-6dBm,得D=1454.5m。
即在隧道长度为(1454.5×2)=2909m内的隧道区间,GSM信号可满足覆盖要求,大于2909m的区间需加装有源放大器。
对于3G系统用类似方法可计算出大于1040m的隧道区间需加装3G放大器。
5切换分析
在具体工程项目中,一般有列车运行在隧道内的切换和行人进出地铁站两种情况,有时还要考虑列车进出隧道时的切换。
以GSM900移动通信系统为例分析如下:
(1)列车运行在隧道中的切换
隧道内的电磁环境相对比较纯净,且在隧道内信号强度变化比较规律,当列车运行在A、B站区间时,从A站――>B站,A站的信号越来越弱,B站的信号越来越强。因此,切换测量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都较高,启动越区切换测量的场强门限值可高一些,这就可以使越区切换测量计算可以早一些进行。
这样相邻小区信号电平与本小区信号电平的差值可以小一些,就可以在相邻小区信号质量C2略好于本小区信号质量C1时启动移动台进行快速切换。
另外本小区和相邻小区的信号质量C1和C2的测量计算时间可短一些,这可以使移动台尽快找到合适的相邻小区并尽早进行越区切换。
参考国外隧道内无线通信越区切换场强参数的选取,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当满足切换时间6秒的要求下选取下列隧道内越区切换参数:
启动越区切换测量计算门限电平,高于移动台最低允许接收电平10~15dB;
本小区与相邻小区信号质量差值C2-C1:5~10dB;
本小区与相邻小区信号质量计算总时间:5~10秒。
根据切换要求,隧道中切换区内场强大于允许接收电平15dB,考虑列车运行设计时速为80km/h,则场强重叠区的最大值为:S=V×T=(80×103/3600)×6=133m。
在理想情况下,本小区与相邻小区的信号在漏泄电缆中的传输损耗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场强衰减特性曲线相对于它们的交点是对称的,所以漏缆的切换损耗余量可由本小区与相邻小区各负担一半,即:66.5m。
对应于泄漏缆在900MHz频段的传输损耗22.6dB/km,越区切换损耗余量为22.6×66.5/1000=1.5dB。.
(2)列车出入隧道时的切换
个别工程需要覆盖地面隧道,当列车在出入隧道时,由于隧道外的空间传播衰耗及隧道内泄漏电缆终止,使隧道内信号强度在隧道口外锐减,造成信号重迭区域(切换区)不够,易造成用户通话中断,因此移动终端在进出地铁站同样有信号切换问题,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利用在隧道口加设定向天线,通过向外溢出信号,延缓信号强度的衰减,从而延长切换区,保证列车出入隧道时信号得以正常切换。
行人出入地铁站时的切换是慢速移动,属于一般室内外切换,不作重点描述。
6上行噪声电平分析
在覆盖地铁隧道区间较短时,信源功率足够覆盖相应范围,不需另加有源放大器,故不会引入噪声;而在覆盖长距离地铁区间时,需要加装有源放大器,从而引入了有源噪声,以GSM900系统为例,当区间距离超过2900m时需加有源放大器,分析如下:
有源设备(如干线放大器)的热噪声为:NT=10log(KTB);
其中,K:波尔兹曼常数,等于1.38×10ˉ23J/ok;T:参考温度,取293ok;B:工作带宽,等于200kHz。
NT=10log(KTB)=-121dBm
干线放大器的噪声系数为NF=5dB,则其基底噪声NA为:NA=NT+NF=-121+5=-116dBm。
干线放大器到达基站的上行噪声电平为:NBS-R=NA-L+GA。
式中,L:干线放大器到基站间的上行损耗;GA:干线放大器的上行增益。本例干放输入-4dBm,输出为26dBm,干放增益GA为30dBm,设上下行增益相同,L为34dB(POI输出电平30dBm与干放输入电平-4dBm之差),由此可得干线放大器到达基站的上行噪声电平NBS-R=NA-L+GA=-120dBm,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7多系统接入平台(POI)的应用
POI是整个地铁信号覆盖系统中的重要设备,位于基站信号源和分布系统之间,其主要功能是将各系统基站的不同载频信号合路后,输出到共用的分布系统,同时也将分布系统的上行的不同载频信号分路后送往各自基站。POI的主要性能包括系统插入损耗、系统间隔离度、无源三阶互调以及是否具有监控功能等所决定。
8系统间的干扰和隔离度分析
由于多个不同频段的信号通过POI接入同一天馈分布系统,存在干扰问题。为了尽量减少干扰的影响,保证足够的收发隔离度,一方面除在POI内为各频段滤波器增加电路隔离外,另一方面采取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分开,以增加空间隔离。根据频谱图分析和实际测量,下面两种干扰影响较大:
CDMA800下行带外杂散辐射对GSM900上行信号的干扰;
CDMA下行信号通过POI后产生三阶互调对GSM900上行信号的干扰。
(1)电路隔离
共用天馈分布系统应保证CDMA800的带外杂散辐射不会干扰GSM900接收,必须使其干扰电平值小于-124dBm/200kHz,应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个是CDMA800带外杂散辐射小于-67dBm/100kHz(在885MHz测量,按无委2002年65号文要求);另一个是双频段合路器隔离度应在60dB以上,如图:
2)空间隔离:
有效减小干扰的另一方法是通过上下行链路分开,即空间隔离的办法满足隔离度要求,将两泄漏电缆并排安装在隧道壁上。
根据隔离度要求(如60dB),由侧向距离损耗公式(由漏缆生产商提供13/8″漏缆典型值):LISOC=64+20 log(D/λ),可计算出上下行泄露电缆的间距D=0.3米时,就能满足隔离度要求。
9结束语
关键词:实训教学改革 基础教学改革 虚拟化教学 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72-01
1 改革目标
主要培养目标是从事通信设备生产、维护及通信业务类、服务类型人才。通过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 教学体系改革
2.1 教学内容改革
(1)专业课程总体内容改革。从高职类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上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多以“实训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原则,在进行理论教学中以够用即可,原理简单化,侧重实训教学环节,多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教学内容体系具有高职教学特色。
(2)专业基础教学内容改革。为巩固学生职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及提高专升本学生升学率,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要进行强化训练,采用适当性、实用性、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如《工程数学》、《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具有实际用途、针对性强的章节,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加以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3)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教学内容采用“层进式”量化课程内容体系,按照行业需求在掌握基础技能后,以多元化形式对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并能够模拟实际工作进行操作,提高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2.2 课程体系改革
近几年来,随着通信领域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满足不了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上加以改革。它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要实时按部就班地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研究,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引导课程体系不断改进,适应通信行业人才需要。
(1)认真研究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衔接性。随着教学内容模式的转变,整体课程体系要系统化、层次化、递进化,即每门课程教师之间要认真研究课程内容与下一课程的衔接。
(2)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法”,最终考查效果以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体现出来,使课程体系具有完整性。
(3)让课程多元化,删减老旧课程,增加新课程来满足通信行业需求,扩大就业面。如从市场人才需求上来看,在学生考取技能证方面,将《手机维修》及《市场营销》转变为符合大多数通信行业要求的《电信业务员》,就可以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从通信行业发展前景来看,增加了《天线技术》、《通信工程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了他们对工作的选择性。
2.3 教学方法改革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1)“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理实一体化”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最先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此种模式,教学效果良好,逐渐形成一套移动通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以前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法。多数课程的专业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很多无法实现的硬件环境得到了模拟,知识结构更加清楚,学生接受较快。
(3)在一些专业课程中采用虚拟化教学手段。例如在《单片机》这门专业课程中,利用虚拟教学将真实的单片机电路用虚拟软件在电脑中运行程序,并进行效果演示,即节约了仪器购置成本,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起来易懂好掌握。
(4)项目教学法。最近几年许多院校都在采用此方法进行教学,其特点是通过目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前教师在讲台上源源不断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讲解着,学生在下面听,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与教师有互动,而多数学生都在消磨时间,一学期下来没有任何收获。项目教学法强调全体学生与教师要产生互动,教师需要抓住本节课要点、难点对学生发问,学生要靠自学过程解答问题,注重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考核方式是将学生分组进行计分,加强学生团体意识。项目教学法实施时要以专业教学体系为整体构架,各科课程也要分阶段的对项目计划进行实施并检验,最后通过毕业专业综合考试和毕业设计对整个项目教学进行检验。
2.4 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方法的改革力求做到考试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发挥自身潜能,使学生具有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项目教学法将考试成绩分阶段进行考核。例如《通信原理》、《通信工程制图》等课程,根据章节或项目划分内容实时对学生考核,可以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学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防止学生在期末考试前期利用短时记忆背题蒙混过关。
(2)实行期中实训考试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有些课程如《数字电子》、《模拟电子》等,因为实验内容较多较杂,将课程的实训考试分成期中、期末两次完成,两次各占实训总分的50%。目的是提高学生牢记知识要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永动性,避免学生在考试考查过程中投机取巧。
(3)毕业前专业大综合考试。通过一次专业大综合考试,了解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对3年来专业知识的基本情况,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一初步性的认知。具体方法是在各科专业课程中提炼精华,建立专业题库,给学生分发复习范围,并从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考试,由专业教师集体判卷,将成绩进行排榜,并作为学生应聘优选条件。此做法可以使学生知己知彼,提高学生就业信心和对自己就业方向有所选择。
2.5 课程建设改革
(1)精品课建设。在学校带动下,加速精品课程建设进程,组织好精品课团队,向省级精品课迈进。
(2)教材建设。选取适合高职特点,配有实践内容的教材。由于国内移动通信专业的高职教材不多,为了更好的面向我们学生的教学,在教材建设中鼓励专业教师自编高质量适用于高职现状理实结合的教材。
2.6 实训室建设改革
提高实训室利用率,做好实训室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要求各专业教师对所授实训内容要不断创新,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根据专业需要组建新的实训室,如光纤实训室。
参考文献
[1] 赵利平.高职机械类专业课课程设计最优化教学方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
[2] 马骁军.论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
【关键词】4G通信 发展现状 探索
移动通信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需求,每一次通信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更加高效便利的应用技术,对生产、生活诸多方面产生影响。4G技术作为继3G技术之后出现的新通信技术,代表着更高水平、更快速度与效率的通信体验,通过分析当前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对于探索未来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1 4G移动通信技术
目前对于4G通信技术并未有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多数描述还是更倾向于其功能应用,该技术可直接接入通信系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满足用户诸多通信需求,方便用户自由分配个人网络活动,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可有效提升联网程度。4G技术主要由物理结构、中间结构与应用结构三层次构成,每个结构肩负着不同的通信任务,通过出入口连接不同网络层次,具有高效率的数据传输表现,因此备受欢迎。4G技术比起以往3G技术具有多种典型优势,比如信息传递速率提升了五十倍左右,目前还尚有较大的进步空间,4G技术不仅自身表现出色,还可与多种通信技术兼容,智能特性明显,工作方式逐步趋于高度智能化;4G技术突破了以往3G技术的局限,覆盖面积更加广阔,支持全面应用,可连接多类型媒体,融合多种传输类型,速度有保障,传输可靠,因此成为了目前通信行业技术革新的先锋,在通信领域促进了技术的融合应用与实践探索。
2 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到现在,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分析其技术发展现状对于未来改善探索有重要意义。
现行应用的4G通信技术主要以通信服务为主,比如IPv6为该技术提供统一地址支持,通过自动配置功能实现地址唯一,其高级别的服务能力满足移动用户不同位置同等通信信号的服务质量,保障了信息传输速率与质量;4G通信技术中SA(智能天线)技术可有效屏蔽外界干扰信号,保障技术运行的健康环境,还可对相关数据信号做自动跟踪,有利于通信定位服务;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利用信息算法通过改变正交分割信道完成高速信号的转化,形成具有低速特性的信息流完成信道的合理分配,在增强信号传递能力的同时也保障了高速传输效率,避免了不同信道之间的交叉干扰。的联合运用共同构成了现今的4G移动通信技术,引领着当前通信领域行业发展,不仅超越3G技术带来更加优越的用户体验,且为通信服务的升级、服务形式多样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是未来移动领域通信技术实践的主要方向。
4G技术当前的基本应用可以从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中窥见一二,对4G技术的应用认知更多的还是集中在通信领域,虽然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该技术的推广、普及与应用效率,但是假以时日,通过改善探索那些阻碍4G技术发展的瓶颈必然会被突破。比如当前移动通信行业备受关注的4G通信服务,以移动、电信、联通等为代表的通信运营商在取得4G牌照后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几大运营商对于4G通信技术高度重视,在OTT业务发展影响下用户黏性的降低意味着4G技术应用竞争必然会面临更加严酷的挑战,因此如何与OTT业务发展保持平衡、解决收费问题成为了未来竞争的关键,也是真正发挥4G通信技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践探索核心。
3 4G移动通信技术改善探索
鉴于4G移动通信技术的诸多优势,在未来其必然有更多的技术突破,对通信行业产生变革式影响,诸多运营商在体验到4G技术的巨大发展潜力时无疑将会持续推出更好的通信产品,以改善用户体验,提升通信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比如移动通信4G基站的建立,越来越多的4G基站代表着不断提升的通信服务水准,也意味着4G技术的应用发展与市场需求、用户体验密切相关,这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先进技术会被投入到4G研究中,为通信领域行业变革服务。
4G技术将会更好的实现用户的精准识别,在保障技术工作效率的同时,在用户识别方面持续升级,尤其是精准识别的应用,在用户信息管理方面将会发挥更大价值,通过拓展终端设备储存量可逐步缩减基础装置数量,实现网络基站的升级变革。4G技术在自动报错与修复方面表现出众,通过利用相关处理器完成节点故障处理,避免信号过敏,还可利用自动修复技术及时排除故障,保障通信质量与效率,这也是未来该技术的改革探索重点。4G技术在抗干扰方面的卓越表现促使通信零干扰成为发展主流,确保了通信质量有利于营造良性的通信环境,是未来技术探索改革的一大侧重点。除此之外,4G技术在多区域漫游、技术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也是未来持续改革探索的主要方面,最终目的还是为提升通信服务质量与效率,保障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正经历着诸多考验,作为一种具有诸多优势的全面通信技术,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压力,研究技术应用现状将对于技术未来的改善探索提供了诸多参考助益。
参考文献
[1]牛一,宋美玉.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综述及展望[J].移动通信,2013(05).
[2]张玉龙,李志峰,赵勋.对4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展望[J].信息通信,2013(01).
[关键词]技术标准;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信息
目前,通信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很多国家的支柱性产业。技术标准视角下的全球4G移动通信技术,智能化的终端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同时4G移动通信技术也彻底地改变了上网的模式,实现移动数据的数字化、多媒体化、可视化,数据传输效率的提高也推动了网络发展的速度。
1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信息概述
4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述:移动通信行业作为三大新兴的通信手段(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仍可以保持比较稳定的发展趋势。移动通信技术由目前第一代的模拟通信(1G)、第二代的数字通信(2G)发展到当前第三代准宽带的移动通信(3G),之后第四代的移动通信技术(4G)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现如今,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定义为只要对3G技术进行了实质性改进的技术都是4G。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信息发展概述:我国很多学者已经开始研究4G移动通信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王欣、孙丽丽、杨瑞丽于2012年通过信息检索分析了LTE技术涵盖的TDD和FDD标准的专利信息;孙艳芳、王怀宇于2012年讲解了4G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在2012年中国拥有了TDLTE-A标准,李雨思提出了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建议;石纬林、韩伟于2012年探究分析了日本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易水英、王欣、孙丽丽于2012年分析了第四代移动通信专利的申请情况;梅康、杨超、朱军、陈金鹰于2011年分析了第四代的移动通信的应用前景;郑玮于2011年结合了国内外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探讨了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的发展战略。但是,如上文所述,由于缺乏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统一界定,很多研究的结论还是存在一些差异。
2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信息在全球的分布分析
通过统计相关数据发现,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申请方面,中国享有的专利数量最多,美国居第二,韩国居第三,日本居第四。这当中,中国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其通信市场的潜力巨大,给4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提供了环境条件;美国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其H04L12/00(数据交换网络)领域的专利领先于世界,美国的高通公司和爱立信公司也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具有4G移动通信技术优势和实力的企业;韩国和日本的经济较发达,其国内的消费者对通信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接受能力同时较强,所以其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活动就很频繁。
3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信息的专利强度分析
评价专利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专利强度,应用Innography平台进行专利强度的计算,其综合了专利权利的要求数量、专利被引用的次数、引用的先前技术的文献数量、专利诉讼、专利年龄等多方面的相关指标,计算得出专利强度,并将区间划分为[0~10]。其中,计算得出的专利强度越靠近10,则说明越重要。通过统计专利强度由0变化到10时,专利数量分布的情况得出,如果把专利强度为8~10之间的专利视为核心专利,全球范围内的4G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专利仅450件左右。
4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信息的年度趋势分析
通过分析整理全球、中国、日本、美国等国的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的申请信息,发现1994到2006年期间,全球的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申请的数量只有1043件,每年的专利申请的数量都低于100,其中只有2006年达到了100以上;2007年后4G移动通信的技术专利的申请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中国的专利申请量也是2006年前较少,2006年后才开始赶超美国、日本等;美国则从2001年才开始有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申请活动,而日本的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活动比美国略早。
5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信息的IPC分布分析
所谓IPC分类号是国际上通用的专利文献分类法,采取的是等级分类的形式,把技术内容按“部—分部—大类—小类—大组—小组”逐级进行分类而形成的分类体系。分析检索资料得知,全球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申请的IPC分布特点如下:主要集中于物理学和电学上;从大类来看,全球的IPC主要集中于电通信技术,而从小类来看,则主要集中于数字信息的传输技术、无线通信网络、电通信技术的传输等;从大组来看,全球的IPC主要集中于H04B7/00(无线电传输系统)、H04W36/00(切换或重选装置)、H04L12/00(数据交换网络)等。
6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信息的综合竞争力分析
全球范围内4G移动通信技术的综合竞争力分析的主要是申请人专利的竞争力和申请人市场的竞争力。其中,专利的竞争力是指评价分析专利的持有量和核心专利的持有量等;市场的竞争力是评价分析营业能力、市场的认可度等。我国的中兴和华为都是全球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的数量最多的公司之一,但是和美国的英特尔公司、高通公司等对比,其专利诉讼、营业收入等情况的综合竞争力就并不高。
7结语
【关键词】 通信技术 计算机技术 融合
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普及3G,大范围使用4G,并将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将逐渐扩大。计算机在通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之间的融合将促进信息处理的效率提高,将推进社会的发展。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应正确认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特点,以及二者融合的过程。
一、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概述
1、通信技术概述。通讯技术是利用信息的传输完成的一项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人类已经离不开通信技术,这一技术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递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作用。4G移动无线网络的发展迅速,并且具有多样化功能,如视频传递功能、语言传递功能。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使用晚于一些发达国家,但是发展迅速。早期的移动通讯技术与现代通信不同,主要是靠无线电报或者电话完成。目前,4G网主要是靠光纤传递,这种传递方式不仅确保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也保证了安全。当下,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是由3G、4G网和WiFi无线网构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通信业的发展。现代无线网络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模拟信号制式下的通信技术;第二阶段是以数字信号为主要处理手段的移动无线通信技术;第三个阶段,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现代通信技术将朝着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2、计算机技术的概述。计算机技术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科技产业中,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将朝着更高效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运算速度要不断的提高才能满足发展需求,计算机目前可以在每秒内处理几十万的指令,运算端和存储端的强大功能都将为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也遇到了瓶颈,需要进行重点的改革,应从技术上去分析和研究。
二、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
1、二者融合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在经济发展、技术更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通信技术的更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二者融合将成为一种必然。并且本着移动通信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可逐步改善现代移动通信中存在的问题。大容量和远距离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计算机将为通信技术的更新提供保障,要求支持窄带和宽带,也就是在不增加带宽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信息传输。计算机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了信息处理能力,运算功能以及信息的分析与存储功能,为实现高安全性,高灵活性的移动网络宽带提供条件,大数据时代也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通过计算机可以提高数据分析的可靠性。计算机的作用则是通过移动光纤的信息传输和通信过程来体现,可见二者结合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通信服务安全性提高。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移动通信网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计算机为其提供了完整的数据体系,并且支持多媒体信息传递方式,将发送端的信息转化为二进制编码,进一步确保信息传递的安全性。而在接收端的信息则还原成多媒体信息,这样完成整个传输过程,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传输过程中信息不易丢失。信息的传递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目前的移动通信技术都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只有综合运用以上技术才能确保移动通信传递的稳定性与高效性,以至于为人类提供优质的服务。
3、移动蓝牙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的另一大表现就是移动蓝牙技术,蓝牙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机中,蓝牙传输的媒体介质包括音乐、视频等,一般传输距离在10m以内,主要设备为蓝牙专用IC或者蓝牙通信协议,其中蓝牙IC为其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硬件平台。蓝牙技术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只要通过视频模块和基带处理模块就可以完成设计,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蓝牙技术已经可以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中,并且具有较好的效果。
4、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集合形成了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涉及信息收集、研发、传递和存储等多项功能,并且信息的形多样化,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技术形式。电子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核心,人们在日常生活会中广泛使用的微博、微信以及网络视频是电子信息技术的直接表现形式。信息的转化和呈现形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电子信息技术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未来这项技术将进一步拓展,应用于我国军事和航天业中,进一步验证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总结
总之,我国信息科技将不断的发展,通信技术也将在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下快速的发展,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将广泛的应用于多个领域。在两种技术结合的过程中,依然要分析二者不同的特点与各自的优势,以便于使二者完美的结合,发挥通信技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软件无线电 ; 3G ; DSP ; 智能天线 ; 算法
正
文
1 概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社会将以移动通信和巨大全球性市场为标志,移动通信业务将向企业和个人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和娱乐,涵盖话音,视频和高速INTERNET接入。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开始了3G业务的营运,向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话音和多媒体数据服务。3G为通信业,信息科技业和媒体业带来了重大机遇,从根本上改变了移动通信仅仅是固定电话的便携式替代品的传统观念。
:6000多字 有参考文献
170元
备注:此文版权归本站所有;。
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将会成为支撑网络发展的重要的一方面,并会向网络的方向发展,且未来通信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目前现有的网络服务水平;③未来的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当中,移动通信重要的一个服务发展方向就是物联网以及人机通信,并且移动通信将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物联网和人机通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24G移动通信技术的要点探讨
2.14G移动通信技术
目前,在通信行业中,对4G移动通信技术并没有做出比较系统统一的概念与定义,而是从4G移动通信的使用功能等方面对其做出了一定的限定。一方面,4G移动通信可以不用考虑时间、地点,只要打开网络通信,就可以接入网络,且较2G、3G移动通信技术而言,网速较快,如图1所示的就是2G、3G和4G移动通信的速率对比表,而且4G移动通信比较自由,可以自由的对业务进行选择、应用;另一方面,4G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对其他网络、体系和系统进行适应,并开展互联网等方面的业务。4G移动通信技术是在2G、3G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的发展,并有其创新之处。与2G、3G移动通信技术的系统不同,4G移动通信技术的系统是以路由技术为主构成的网络构架,而在先前的移动通信技术的系统中,仅有一个核心网络,就是移动网络所发挥出来的作用。4G移动通信技术就跟一个固定而又统一的网络一样,不仅具有移动管理的相关功能,而且能够与有线、无线连接起来使用。4G移动通信与无线连接在一起时,它的接入点有很多种不同的选择,比如说蜂窝系统基站和无线局域网等,它们虽然有细微的不同,但是具有相同的指令结构,通常情况下,有IP分组和ATM信元两种信息格式。除此之外,无线接入点也具有多变性,用户可以随时的接入网络,在通信的过程中,还可以实现接入点之间的转换。但是在4G移动通信技术中,必须要注意到的是,核心网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必须要实时地对用户所在的位置进行掌握,并要鉴别各用户的身份。
2.2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
4G移动通信技术是将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多功能地集成在一起,它比3G更加能够接近于个人通信。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4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的特点
在上述图1的表格中,可以清晰地看出2G、3G、4G移动通信技术的速率,并能够较为明显地看出4G的信息传输的速率比3G要高出一个等级。
(2)4G移动通信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
4G移动通信技术采用的是智能的技术,能够自己适应地对资源进行分配。对信道条件各种复杂的环境采用智能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信号的正常收发。因此,4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图12G、3G、4G速率对比智能性强、灵活性强、适应能力高等特点。
(3)4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用户可共存性的特点
4G移动通信能够依据网络的状况和信道的条件自适应地进行处理,能够使每个用户和设备相互依存,从而能够满足多类型的用户的需要。
(4)4G移动通信技术能够随时随地的接入系统
4G移动通信技术利用各种多媒体业务的接入方式,例如无线接入技术,广播和娱乐,提供话音和高速的信息业务等,因而,使用4G移动通信技术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入系统。
(5)4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自治的网络结构
4G网络能够对自己的结构进行自动地管理、动态地改变,从而满足系统的变化以及发展的要求,因而4G网络是一个完全自治并自适应的网络。
2.34G移动技术的要点
目前,虽然3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开始走向规模化,但是人们也已经开始逐渐注意到第三代移动通信(3G移动通信)所具有的的技术上的局限性。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4G移动通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运用了一系列新的移动通信技术: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SA(智能天线)技术、SDR(软件无线电)技术等。下面就对4G移动通信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这些新技术进行简要的概述:
(1)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对信号的传输和接入是利用多载波来实现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原理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系统通过对已经设置好的信道进行划分的方式形成多个正交子通道,在子通道上完成的工作就是传输和窄带的调制,通常来说,信号的快带比信道的宽度要略窄一些。对窄带进行调制,能够使高速串行的数据的速度降低,从而成为较低速度的子数据流,并对转换后的子数据流通过借助子载波的方式进行调制,进而使她们能够相互正交,从而实现OFMD技术。
(2)SA(智能天线)技术
SA(智能天线)技术是4G移动通信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具有侧向和调零的功能,并能够自适应地实时地对信号进行跟踪,同时还能够抑制信号的干扰,从而提高整个通信系统的整体功能。
(3)SDR(软件无线电)技术
SDR(软件无线电)技术是4G移动通信技术的微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通过开放性的平台,方便的升级以及重新配置的方式,构造出开放、标准的通用化硬件的一个平台,并且SDR(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允许多方运营的介入。
3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来看,除了0FDM和智能天线等核心技术外还包含一些相关技术,例如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容量以及覆盖的范围,从而确保4G移动通信技术的服务质量;可重构性自愈网络,这个技术的应用会使4G移动通信网络达到自动排出网络故障的目的;无线接入网(RAN)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大容量的特点,无线接入网(RAN)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使电路交换向基于IP分组的交换发展,设备分集是向网络分集的方向发展。
4结束语
在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过程中,ip节点技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这项技术应用在移动通信网络中,能够有效避免出现移动终端在移动过程中的信号不稳定现象,大幅度提升移动通信质量。与此同时,将ip节点技术等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到移动通信工程中,必须做好工程工作,确保这些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二、ip节点技术概述
2.1ip节点技术工作原理在移动ip技术中,隧道技术共有最小封装、ip封装以及通用路由封装三种封装方法。为了实现数据的通信,我们需要在隧道入口处对需要通信的数据进行封装,将这些数据封装成数据包,这些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传输到隧道出口处,并在此进行数据的解封装,最后将这些数据传送到移动节点。数据包在隧道中进行传输的过程中,有可能存在路由环,将数据包送回隧道入口处,在隧道入口处进行数据封装时都要封装一个ip报头,并且每个报头都有一定的生存时间,能够使数据包不断增大。为了避免这种递归封装形式的出现,我们可以将预封装数据包的地址作为隧道入口,用于假设已经出现递归封装。与此同时,在对数据包进行解封装时,需要去除数据包的新报头,恢复原有报头,比较容易实现。在移动IP中,移动节点的隧道出口处已经保存了注册信息,能够将解封装后得到的数据报路由给移动节点。这样,就完成了从一个节点向移动节点发送一次数据的全过程。2.2移动节点的基本工作方式移动IP节点的通信方式基本有5种。第一,搜索。搜索实际上是一项前期工作,有助于将移动节点通信保持在正常状态,为移动节点准确找到自己位置提供保障。第二,注册,当移动节点的外地链路确定后,会将UDP包重复发送给家乡带理,这样可以达到告知当前IP地址的目的,只有在收到服务器的反馈信息才会停止这项操作。第三,注销,如果移动节点得以返回到家乡链路,还会将相关的UDP包发送给家乡带理,并一直重复这项操作,直到收到反馈消息。第四,接收数据包,移动节点与固定节点处在家乡链路时,二者接收数据包的工作机制不存在任何差异。第五,发送数据包,当移动节点处在家乡链路时,也会使用TCP/IP协议,可以将数据包进行直接发送,不必进行额外处理;否则,就需要移动节点对发送包的源地址进行修改,用家乡地址来代替当前链路的转交地址,完成地址修改之后,才可以进发送。
三、移动通信工程尝试
虽然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起步更晚,但是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近十年来,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有了很明显的提升。但是,由于移动通信工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其他因素影响,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政府管理不够完善,这造成了工程单位接触到的项目不全面。但随着体制的不断改革,政府的管理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有了突破性发展,这些管理部门规章标准时,不仅是站在各自立场考虑问题,而且各个政府部门之间也不进行充分沟通,所以企业在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业主行为不规范。作为新兴的领域,移动通信工程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前景,但是,由于企业的起步比较晚,企业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只有在很好很适合的环境里,通信企业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以及快速发展。但能够从培养合作对象角度出发,能为行业创建发展环境的建设企业非常少。最后,移动通信单位自身存在着不足之处。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通信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挂靠、低价抢业务,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通信行业的形象,导致一些业主对企业不信任。即使一部分单位得到了些许的管理业务,也只是局限于施工范围之内,而并非完整意义的项目管理。随着移动通信工程市场不断发展,需要工程项目管理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由于细化分工以及提高了专业要求,并且市场也更加规范化,所以要求项目管理的工作水平也要更高。尽管站在理论角度分析,业主有能力自行完成某些任务,可是,结合技术、经济以及合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能够知道,业主与专门项目管理企业之间还有着很大的距离。
总而言之,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ip节点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提高移动通信的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发展此类技术,促进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
作者:吴增霞 单位:昌乐县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万亮新.移动通信中的移动IP节点技术分析[J].企业导报.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