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

时间:2023-10-26 11:29:30

导语:在初中历史课程理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

第1篇

一、新课程理念教学优势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历史教学,基于新课程理念,进行创新教学,教师对学生的管制越松,学习自由度越多,自主学习途径越足,就越方便学生进行学习,甚至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提升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以及文化底蕴。

二、创新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在初中历史教学观念上,教师能够转化教学位置,开放学生的思维与潜能,能够让初中历史课堂中充满活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出相关历史教学情境。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对学生给予引导、点评,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通过提出相关历史教学问题的方式,设置课堂教学悬念,以此来吸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注意力,不及能够抓住课堂中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也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将历史课作为对史料的简单罗列,不仅要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也应该将学生作为历史的见证主体,使学生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师要与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不断改善师生关系。

三、创新教学观念模式,优化教学情境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之中,可以落实、讲解基本历史知识,创新教学理念,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行为渗透和教学影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印象,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的时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去记住派别知识,分别有大资产阶级以及雅各宾派,还有热月党人等知识,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趣味。基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自我教育的能力,“鉴古知今”,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师应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入宽松、平等、自由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身心发展、思维方式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可以展示自身的平台,给出正确方向引导,使课堂充满活力。

四、运用现代化技术教学,创新教学手段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结合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材料,调动初中学生的感官与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初中历史创新教学中,可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中,老师可以向学生定期的开放现代化教学资料网站,基于新课程理念,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为其实施创新教学。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初中历史教学条件,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中的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历史教学;利用组织网络组织教学,开发以及制作初中历史课件,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的认识。

五、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导入法教学

第2篇

一、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

1、以培养人文素质为宗旨。新课程提出,“历史与社会”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愚,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人文素养,它有利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造就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因而“历史与社会”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重要渠道。

2、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代表着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因此,该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学习常识性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特别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有见识的行动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

二、贯彻“历史与社会”教育理念的策略

1、以教材为本,挖掘人文视点;“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地理、文学、艺术、科技、国际关系等,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散发着人类许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视点,结合并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仁爱、和谐、自省修身、谦让礼仪等一些我国古代传统美德,都是我们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视点。对这些人文视点的挖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纪念馆所,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人文视点,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

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运用发散思维,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因为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一个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在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中学生发展的知识,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中学生如何选取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收集资料是“历史与社会”中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但我们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台上,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仔细分析这些精美的资料,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使收集的资料具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并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对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参与,及时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

第3篇

一、引导学生加强课前预习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潜能

1.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a、科学搭配,合理分组。这既使他们认识到相互协调、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能力。b、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c、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觉不到老师的重视,产生消极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2.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和学生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丰富学习形式,积极举办第二课堂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实验是基于物质性具体化形态辅助学生认识相关物理概念,将其对应物质运动变换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认识、总结以及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也就是说,物理实验是以“物”认“理”的,通过“物”探索出对应的“理”的过程。实验教学本身就是基于各类实验作为主要方式的一项教学活动。

一、实验与物理教学

实验在相关物理教学活动中有着关键性意义。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及深化,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有了很大的革新,将传统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型为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在探索中学习、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式,便于对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意识以及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与精神的培养。现有的各类物理知识均是基于物理实验为根据的,实验、物理两者是共存的,一方缺失另一方就没有了该有的意义。物理教学过程中,丰富的实验教学课程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以及生活能力。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1.实验设备简单。总体而言,大多数中学相关设备均是十分简单、简陋的。对于最简单的电学实验来讲,很多铜丝的表面都已经严重生锈,这样的器材会导致实验出现极大误差。滑动电阻也不灵敏,在实验过程中滑动改变电阻时,电流的变化极小,应该说已经没有了最原始的作用。这样的实验器材、设备对物理实验教学非常不利,更会对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并且最终的实验误差也会误导学生。

2.教师资源缺乏。对于实验教学教师,大多中学都有十分缺乏的情况。通常学校实验的专项教师均是自己物理教师承担、代替的,没有专门的物理实验教师对学生展开专业性讲述与辅导。这些状况都是中学教学师资匮乏,较好的教学资源总是分配给中考成绩相对良好的科目,这样就必定会忽略物理实验部分。并且,在相关物理实验完毕之后,教师并未对学生进行较为详细的辅导,这也就是最典型的头大尾小式教学误区。任何教学过程都不是随心所欲的,不可以以自己心情展开教学,物理实验过程处理一定要呈现有始有终。大多的教师对实验善后工作处理程度较低,这会导致学生对相关实验理解深度不够,进而致使学生做实验的真正意义被淡化,这样各类教学资源就会浪费了,发挥不了其真正意义与作用。

三、初中物理教学强化策略

1.强化新课标实施。随着近年来新课标实施不断深化,物理实验已被列为中考的考试内容。由于物理实验是考试范围之内的内容,很多学校才有了该项教学活动的安排,让学生们开始接触到物理的各类实验。这最终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提升学生物理实验的各方面能力及技能和学生对于实验的自身灵敏度,只是为了要应对国家的考试。这样的教学安排完全有悖于教学革新的最终目的。

2.重视实验教学启发性。要不断的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便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因为物理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并展开一系列综合性学习过程,因此务必要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刺激,强化实验教学启发性,并努力促使对应实验中所产生的实验现象或是结果以激励学生对其展开深层面思考。物理实验对于被动学习者来讲,自身就具备新颖性及趣味性,物理实验自身就具备较强启发性,能以出乎意料的现象去吸引并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与操作,并主动的进行深层面的反省和回味。

3.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应不断的去改革当下教学模式,将以往演示性实验转型为探究式实验。以往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应课堂的演示性实验通常都是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说是旁观者,并未进行直接的参与,这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极为不利。要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以及动口,并体现学生是主体,这样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非常有利。

4.教师要有所专。这要求着中学的物理实验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常识以及自身素养,若是教师各个方面都较弱,这样则会导致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学习变成了生硬、刻板、教条以及机械式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违背了学生能力培养以及素质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实施下,教育在科学知识传授以及技能培训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改革,不过更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思维、精神的不断培养。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再经过物理知识形成以及应用过程的强化,感受认识及应用科学去探索各类实验方式,便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激发,有效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及探索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1围绕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有一项关于中外青少年的创造能力上的比较调查发现: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远远不如外国学生。为什么?原因是在基础教育中,西方注重探索,而中国注重知识的记忆。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在观念、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例如:把教学过程看成了教师的个人行为,学生只需要接受就是了。忽视了教学是一项师生交往、师生互动的双边性活动,抹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应有地位。新课程理念下,上课不再是教师单向的教学模式,而是师生互动式的一项活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观念,才能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学生需要,又能真正挖掘学生的各种创造潜能的教学模式。

1.1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历史课堂就显得特别的琐屑、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的历史知识,但付出的是孩子的生机与灵气的泯灭,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乏。而这恰恰违背了学史最基本的功能:“学史使人明智”。教育活动是要求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人”。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大动力,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

1.2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是有差异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所采取的教育办法,也应有所变化。面对平时学习态度差,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学生,如果采用惩罚的办法往往达不到我们追求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应摸清学生学习不好的症结所在,然后心平气和地和学生座谈,“对症下药”,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从而转为主动学习的源泉;对于学习成绩不错,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教师又要起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加强心理疏导、增强其耐挫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学习必胜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收获丰收。

1.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本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观,我们要相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干,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环境。针对不同意见的学生我们应以一种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去对待,尤其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看法,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使教学课堂变为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基地。

2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微观应用,解决“如何教,怎么学”的问题,使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融入教学过程中去,成为教学的“主人”,这对于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无疑是重要的。

首先: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兴趣越大,学到的东西便越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充分利用其声、色、形、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历史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秦朝的统一》一节时,首先以影片《英雄》中秦统一历史必然性和深远影响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紧接着提出问题:残剑为什么要无名放弃刺秦呢?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学生们就议论开了,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踊跃发言,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化学科学素质;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能力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初中化学实验中大部分为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实验现象、结论与所讲授的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分析总结。

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看,长期、单一地选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妥当的。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与人的实际思维过程相悖的,它不能使人的创造得到发展,而只能使人的头脑成为仓库。而且这种情形与我国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背道而驰,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新课标在教育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列出来,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不是只重结果,也不只是进行单一的智力的培养。这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实验教学中的化学科学素质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形成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教材中的实验尽量全部让学生动手去完成,并且再补充一些拓展性和探究性实验。如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以后,再让学生学习氢气的制取及性质,氢气的爆炸性实验。学习了炼铁原理以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完成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化学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补充了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如新学期第一堂课给学生做了个小魔术“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等。“化学真是太神奇了“学生禁不住窃窃私语,对化学充满了好奇,这样实验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样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虽然说化学实验准备起来非常麻烦,但是只要付出定有收获。学生在实验中收获了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学习信心,比起空洞的说教和夸夸其谈会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化学实验,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也逐渐形成。

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阶段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提高实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九年级学生带头美好的憧憬和好奇走入化学的第一课,必要创设一些富有情趣的化学实验来刺激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新奇中产生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我努力地研究化学教材,设计在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的化学实验。学生就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重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虽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考虑到教学的进度和经费,在教学中还是以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主。因此,设计并做好演示实验,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个演示实验尽量做到课堂演示实验现象明显、操作规范、讲解到位清晰、实验设计新颖、生动、有趣。

3、做好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

教师可根据课程安排,有计划地进行分组实验,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也只有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才能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不少学生认为化学实验有毒、有腐蚀性、易爆炸等,因此,对做化学实验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动手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的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按规范进行操作。只有提高的学生的认识,才能增强他们做实验的自觉性;只有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才能排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实验的操作兴趣。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巡视,及时防治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切忌要求上的低标准,确保学生正确的进行实验。在学生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

4、设计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化学实验具有通过某些化学现象的再现,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的功能。但由于传统教学中,化学实验多以验证为主。学生通常是利用它们来死记知识,因而很难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需求,注意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特殊功能,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并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灵感和兴趣。

四、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美术;初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美术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由原来简单的理论学习发展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新的教育模式体现了更高的教育目标,也对初中美术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该紧跟素质教育的步伐,转变教育思想,钻研教学方法,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美术教育在培育人格、塑造人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 新课标与旧模式的冲突

新的初中《美术课程标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新课标改变以往以美术门类划分学习内容的方式而以学习活动的方式划分学习内容,这些改变虽然从课目的转变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伸展,但令美术教师迷茫的是,如果说按照以前的课目划分和教学模式,他们还能用规定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话,那么现在用老的课时模式让学生既要掌握造型又要学会表现,既要了解设计又要尝试应用,既要懂得欣赏又要展开评述,既要综合知识又要探索新知,恐怕最后每一个课目都会是半拉子工程,试想以现在初中普遍运行的每周1课时的美术课程安排,除去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哪有时间去体验和探索。因此,在中国应试教育尚处强势的教育体制面前,新课标的理想无疑是与现实冲突的弱者。

2 新课程对美术教师的新要求

2.1 提高人文素质

任何艺术活动的发生及其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如果我们抛开艺术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品影射的时代内容甚至艺术家本人的主客观条件,就事论事,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如凡高的《向日葵》,如果不了解这位荷兰画家的强烈个性和坎坷的经历,是不可能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对人的生命、对人的精神的追求的;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如果不了解德国法西斯屠杀无辜的格尔尼卡居民,以及毕加索当时的境遇,是不会了解作品的伟大象征意义的。初中美术教育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并能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知识,使学生在文化情景的熏陶中认识美术。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师应该主动转变以往的应试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的立足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和审美情趣。

2.2 提高专业技能

由于美术教育具有独特的“视觉艺术”性特征,所以它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没有高专业技能的美术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好的审美情趣和素质的,也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就目前大部分地区初中美术教育的情况来看,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较好,而问题大多出现在会不会“教”上,这主要是由于以往的高师教学中,过分关注美术技能教育而忽视教育技能教育所造成的。作为初中美术教师必须在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方面下功夫,从课堂导入、教师教态、板书设计、课程演示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地担负起初中美术教育的重任。

3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

3.1 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庭、学生和学校的统一,其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参谋,因材施教,也要有不断探索、寻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个性。新课改要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我理解,自我发挥,培养人才的创新、实践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实践规划管理工作。创造力包含了知识、想象和评价的能力。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持久地重视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构建具有开放性的教学观,形成创新型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途径。可以建立长期合作的教育实习基地,采用全方位的见习模式,使学生经常性地参与美术课外实践活动。

3.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所以美术课教师应注重开发信息资源,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教学,较好的完成了有些通过讲授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应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的变革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想取得成效,必须经过对艺术课程计划的研究、反思综合实施。美术教师要能领会它的精神并运用到教学中,紧跟时代的步伐,责无旁贷地担起课程改革的重任。将自己融入课程改革的洪流中,不断探索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综合运用先进的美术教育思想,使初中美术教育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3.3 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素质教育到今天的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美术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示出如何通过美术这个平台来塑造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的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确实,美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相比其他学科,有着天然而独特的优势。通过实践我们完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阶段的绘画课教学都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创作,主要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考虑。在绘画中要使作品出色,就必须画自己的,画有自己的想法。有的虽然临摹得很好,作为教师还是要引导他们自己想,自己创造。这样慢慢通过作业,使学生的创新理念得以渐渐树立,并逐步实践,不断提高。

4 总结

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角色,教师对所授课目的掌握水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虽然当下初中美术教师的整体素质已有很大提高,而且大多都接受过专门培训,但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教师在本专业领域内会各有所长,而在我国大多数初中里,美术教师常常是一人负责一个年级,这种方式无论是针对新、旧教学内容都缺乏灵活性,“师源共享”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师源共享”是指打破原来的年级负责制,根据教师的专长并结合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内容编排教师任课表,在考虑课时负担均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对师源进行优化配置,各年级的美术课教学由多名美术专业教师穿插任教,虽然这种方式未必能达到完全的取长补短,但在新课标倡导的校际师源共用思想难以落实的情况下能做到校内师源共享,最大限度使现有师源学有专攻、教有所长。

参考文献:

[1] 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 刘芳.美术教育课改革刍议[J].山西科技,2009(1).

[3] 范迎春.关于我国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J].株洲工学院学报,2011(2).

[4] 谌薇.科学管理高师美术科研[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S1).

第8篇

自然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自然科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确立都依赖于实验,新课标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无疑是提高自然科学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学科学教学大纲中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不难发现,这些实验存在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验教育思想理念落后。把实验作为传授科学知识和训练实验技能的工具,演示实验数量较多,作业侧重理论计算,轻视实验数据的处理。

2.课本中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都讲得十分清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样的实验只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很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目前课本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懂了书上的定律,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验。这种安排违反了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智力发展前面的原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在实验内容的改革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增加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的数量。不论是在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在学生实验或小实验等方面,平均增加60%的实验。其中有一部分新实验,并把一部分演示实验改做学生实验。

2.重视实验误差讨论。科学实验离不开测量,测量是实验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结果准确的实验就是成功的实验,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实验。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实验误差的基本知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求学生尽量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在选择实验器材时考虑它的精确程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采用尽量科学的方法。

3.加强重要实验方法的教学。实验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方法,比如减小实验系统误差的方法、减小实验偶然误差的方法、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迂回测量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不是在个别实验中,而是在许多实验中都有应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方法。必要时,我们甚至根据实验方法安排实验内容,集中安排几个某种方法体现比较典型的实验,这样便于学生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某一种实验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研究。如我在讲功率一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目:要求测定一个人骑自行车由静止到启动的过程中,人做的功除了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之外,还要克服空气阻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学生根据自己骑自行车的经验,认为空气阻力很明显,不能忽略,而地面和车轮之间的滚动摩擦一般比较小,可以忽略。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测量人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顶风骑车时,骑得越快风的阻力越大,因此可以设风的阻力和车的速度成正比。车的速度怎样测?风的阻力和车速成正比的比例因数是多少?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被大家一个接一个地解决,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实验方案。接着全班同学兴高采烈地到操场上做实验,最后回到教室里,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得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验题目是由老师提供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因此他们觉得很有意思,收获很大。

2.在实验的教学类型上增加探索性实验、定性实验、兴趣性实验、课外实验等。我校有一批进口科学仪器,性能比较好,涉及的实验内容比较广。这批仪器的说明书是英文的,我指定一名学生准备某一个实验,要求他先翻译好说明书,准备好器材,然后带领其他同学做实验。这个主讲的学生还要准备好一些讨论题,实验后供同学讨论。学生对这样的实验非常感兴趣。此类实验虽然有时和考试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种带有研究性的实验对优秀学生很有好处。

第9篇

一、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助理者和服务者

以前的实验都是教师按教材向学生灌输。一切知识、结论都由教师讲解告诉,学生机械地接受,依样画葫芦完成任务了事,无需多动脑筋,使学生最初满怀的浓厚的实验兴趣,逐渐减退下来,实验的探索功能和思维能力也最终被淹没。新课标提出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不管是学生实验,随堂小实验,探究小实验等,学生应处于绝对自主地位。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实验的必要条件,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素材。由学生自行提问,设计实验方案,亲手实验操作,自行评估和交流,亲身去体验实验探究。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指明学生实验探究的方向,主动参与评估与交流的活动,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指出成功与不足。还应注意以表扬为主,实验探究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树立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主的思想,为学生做每一个探究实验,当好助理者和服务者。

二、由按步骤实验向设计探究实验发展

以往的实验都是教师按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实验器材,学生按实验桌上的实验用品和教材上的(或教师拟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基本上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停留在表观层面,缺乏足够的思维。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目标是:“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教材中也有多处设计实验的内容,例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等。这些实验的开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由人为的实验界限向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转变

以往的物理实验常被分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等。实验分类的自身并无不妥,但实际教学中常导致观念上的障碍。课外实验课外做,课内实验课内做;学生实验学生做,演示实验教师做。学生失去了许多动手的机会。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应鼓励学生自己亲手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实验教学应不受器材、场所的束缚,要勤俭节约,开动脑筋,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

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实验的有益探索,是指导学生创建“家庭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实验有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科技发展联系起来,扩充学校教育资源;有助于改变学生不易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同时家庭实验也满足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学生家庭实验应遵循就近、就简取材,可操作,安全可靠,趣味性与直观性,互助合作性的原则。从八年级学习物理开始,指导学生创建家庭实验室。并随着学习的深入,根据知识内容逐步完善。到学完初中物理全部课程时,“实验室”里的东西应有尽有,既有废注射器、小药瓶、塑料盒,自己制作的卷尺、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还有家长帮助找到的导线、小灯泡、电源等。课外,学生可用这些器材,根据自己的兴趣设想进行实验、创新;课内,学生可利用这些器材广泛地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四、由课本、课堂、学校走向生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