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职教育特色的内涵

时间:2023-10-27 10:41:24

导语:在高职教育特色的内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职教育特色的内涵

第1篇

在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时代,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崭新的、开放的发展环境。新的发展环境赋予高职教育新的发展思路。我国高职教育只有把握新形势、理清新思路、抢抓新时机,才能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内涵发展。

一、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背景

从现实实践中,我们看到,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有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两种。外延式发展路径指高职教育以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为目标的发展。内涵式发展指高职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础,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效益增加为目标,以特色打造为标志,以品牌建立为使命的发展模式。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成为经济发展主题的今天,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必须适应这些变化。显然,以追求数量增长、规模扩张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外延式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面临着发展路径的重新选择。

从政策导向来看,作为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明确提出了未来十年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转变思路,打造精品,铸造特色,走品质发展和内涵发展的道路。因此,作为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内的高职教育,也要变革过去注重办学条件与规模的外延式发展,选择以提升品质、发展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型产业的崛起及蓬勃发展,这种依靠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为基础而获得教育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发展模式暴露出很多弊端,已经很难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了。高职院校面临这种咄咄逼人而又催人奋进的发展形势,开始对学校航程的航向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迈出了令人欣喜的一步。走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追求人的发展为本质,以提升品质、发展特色、提高效益为结构模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目前高职院校的共识。

无论是从政策导向还是从实践出发,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职教育外延式发展很难服务和引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内涵式发展成为高职教育的现实选择。

二、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起点

(一)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起点

高职教育有自身的特殊性。只有搞清楚这一特殊性,高职教育才能找准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起点,走特色发展之路。

1.行业发展特殊性分析。高职教育面向不同的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必须弄清楚所依托行业的特点、特色、特征,了解行业过去和现在的变迁历程,为其未来发展走势和发展深度把脉;明确高职教育发展的哪些方面适应了所依托行业企业目前发展的需求,哪些方面滞后于行业企业目前发展的需求,根据这种状况作出积极调整;高职院校还要认真分析行业企业目前的人才结构体系和需求、未来的人才结构体系和需求,分析在这样的结构体系中高职院校所提供的人才所占的比例和结构。

2.目标培养特殊性分析。高职教育还要进行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分析,根据市场目前和未来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模、结构和质量;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高职人才所需要的能力结构是怎样的?行业发展向高职院校所提出的人才规格是怎样的?对他们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结构的满意度高不高?如果满意度高,高的原因有哪些?如果满意度低,低的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借鉴,学到什么样的经验?我们应根据分析数据进行实践考察、验证,及时?望到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所使用的新技术,就像一艘船在大海里航行一样,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实验及时调整我们航向与航线。

3.教师成长特殊性分析。高职教育所需的教师与一般高校所需的教师有着本质的不同。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教育的“高”规格和“职”业性进行选拔、扶持,促其成长、成熟。建立高职教师成长、成熟的正确路径,尊重高职教师的人性、人格,合理配置高职教师的培训资源,搭建立体化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对话平台,实现专兼职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互补和互换。

4.专业结构特殊性分析。现行专业设置结构中哪些专业失去了行业支撑,属于老化、萎缩专业?哪些专业失去了活力和特色?还需要增设哪些新专业?通过分析,我们砍掉老化和萎缩的专业,激活半死不活的专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专业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专业;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和市场化要求,高职教育要对现行专业结构进行系统化分析、修补和调整,以适应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面对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需要增设哪些新兴专业,要打造什么样的特色专业?复杂的专业结构体系应该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契合?怎样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怎样达到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与职业发展服务的目标?

(二)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价值目标

只有明确目标发展才有方向。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应以提升质量、发展特色和增强效益为抓手,以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工程,精心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高职教育品牌既能体现出高职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长期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也是教育品质、教育特色和办学效益的表征。在这个品牌体系中,我们必须确定哪些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品牌,核心品牌和特色品牌,从打造核心品牌和特色品牌入手,分门别类的进行品牌工程建设。要等一个品牌成熟了,推向社会了,被社会接受了,学校再去打造另一个品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和后为之别,千万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高职院校要注重成熟的核心品牌、特色品牌联动和辐射其他品牌的效应,从而实现学校品牌共同成长、发展。

三、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路径

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发展特色和提高效益搭建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结构框架,开辟了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稳定规模、实现科学发展

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着力点[1]。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体现的就是科学发展和稳定发展。对高职院校来说,具有一定的规模是其质量提升、特色打造和效益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是其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并不是说高职院校的规模越大越好,其发展规模既受其历史发展的影响,又受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定位、师资力量和行业背景的影响,可以说,高职院校的适度规模是学校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契合点。高职院校只有找到了自身发展与财贸行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基点,并围绕这一基点,建立起与市场共鸣的桥梁,才能产生规模效益,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高职院校的适度规模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总数要达到适度规模;另一个是院系和专业要达到适度规模。我们仅以财贸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为例。通过考察5所国家示范性财贸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总数状况,我们发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2个专业,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62个专业,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24个专业,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3个专业,北京财贸职业学院23个专业。除了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大类基本相同,专业个数大约在23个左右。从5所财贸高职示范院校目前的在校人数来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7300余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全日制在校生5105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近4000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近6000人。除了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校,其他几所财贸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规模维持在4000-7000人范围内。在目前全国大学适学人数逐年下降的背景下,在受内外资源约束的条件下,稳定高职院校的适度规模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严峻问题。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招生策略稳定办学规模,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质量过硬、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品牌专业来稳定办学规模。因此,高职院校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首先要稳定办学规模,以适度规模、最优结构和最高质量实现科学发展。

(二)优化结构、实现协调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协调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优化结构是其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的结构优化不仅包括其内部结构优化,比如:学生结构、教师结构、专业结构、管理结构、学生与教师比例结构、教师与管理人员比例结构、教师职称比例结构等协调发展,而且包括学校内部总体结构与外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协调发展。学校结构优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只有当学校自身的布局结构达到最优,才能保证结构内部的每一环节高效运行、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学校内部结构与动态变化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协调发展。

我们仅以5所财贸高职国家示范校的师生比例结构来反观高职院校最佳师生比例结构。教育部《关于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人〔1999〕10号)提出,到2005年,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全国高校教师总量基本保持现有规模或稳中略增;在保证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全国高等学校平均当量生师比达到14∶1左右[2]。对于财贸高职院校来说,其师生比例结构并没有严格的相关规定,在现实中各个高职院校也确实存在不同的师生比例。比如,浙江金融学院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约为1:14;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约为1:14;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约为1:12;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约为1:13;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约为1:13。5所财贸高职院校的师生比基本上达到了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所要求的生师比。一所学校要达到最优的师生比例结构,那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结构不断调整的结果,而且是学校内部结构不断适应学校外部结构的结果。

总之,财贸高职院校要达到最优结构,要以需求为本,把内部结构的调整与提升与外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与发展相适应,实行开放式办学和开放式经营,在这种开放式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与借鉴,达到发展的最优结构,从而实现学校自身、学校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提升质量、注重品质发展

提升质量,注重品质发展,是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品格。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实施精益质量运营的管理方式,以质量立校、以质量取胜。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应该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寻找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将学生的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将学校科技创新与行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创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打造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以适应和引领行业发展。

提升师资队伍层次。高职院校应该站在人才强校的视野,把师资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打造学校在专业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的高层次师资、特色师资和品牌师资;把现有师资的培养和未来师资的培养链接起来,以适应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需要,为高职教育的后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后盾。

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度发展。高职院校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规律和人的认知成长规律,把产业链、岗位链和人的成长链联接起来,加强区域经济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按照市场要求设置专业,提升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推动高职教育与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四)打造特色、注重个性发展

打造办学理念特色是先导。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3]。高职院校首先要确立自身办学的独特理念,根据这一理念进行设计发展思路,根据思路拓展自身的出路。要想路越走越宽,必须按照正确的办学理念确立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

打造专业特色是基石。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品牌和灵魂[4],对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发展是其发展的基石。专业只有是有特色的,别人无法替代和超越的,它才可以在社会上立住脚、站得牢,日后才会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打造人才培养特色是核心。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市场竞争,精干、特色、优良成为行业人才选择的方针,“做大面包”的人才培养思路不合时宜。“做精、做优、做特面包”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正确抉择。一个有特色的人才是一所高职院校最给力的名片和标签,毕业生走到哪里,宣传就做到哪里,学校特色就会飞到哪里。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名牌就会发挥蝴蝶效应,提高整个院校的声誉。

打造师资队伍特色是关键。办特色型的高职教育必须要有特色型师资队伍。他们不但表现出学校特色的风采风貌,而且体现出行业专家的气度风范,能真正做到是专业能手和行业专家。

打造校园文化特色是标志。成熟、稳定的办学特色最终会以精神文化的方式积淀下来,渗透进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信仰和行动之中,成为他们教学、学习和管理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发展,根据已形成的个性化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进行系统建设和提升。

打造经营管理特色是保障。高职教育品牌必须有相配套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作为保障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理性目标。高职院校管理层要有新视野、新理论,指导和管理内涵式发展这一新实践。从学校、市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的视角,用心灵、用智慧、用策略去经营管理学校,提高自身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

(五)提高效益、实现共赢发展

没有效益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失败的,注定要走向灭亡。因为,“高等职业学校另一个特性是经济性。它是职业教育的普遍和基本特征,也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职业院校办学和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在市场中生存、发展?

第2篇

1.办学特色

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是指在国家教育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选择遵从院校发展历史,结合院校发展实际,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特点的,能展现院校自我个性的办学路径,包括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诸多方面。

2.办学质量

高职院校要全心全意为社会、企业和学生服务。首先,办学要合法合规,满足政策要求,符合政策规定;其次,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需要通过企业上岗实践来检验教育成果,所以办学必须满足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再次,学生是学校服务的主要对象,高职教育要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以满足市场要求。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要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满足企业单位的需求;三要满足学生和家长群体的期盼。

二、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与办学质量的辨析关系

1.“特色”是“质量”的灵魂

为确保办学质量,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办学特色的定位,因此办学特色尤为关键。换句话说,高职教育没有办学特色,就不会有好的教育质量,“特色”是“质量”的灵魂。

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来说,它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学校联合企业“把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注重实践创新和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开展改革创新实践。除公共理论课,其他专业课都在设施设备先进的模拟仿真实验实训室展开教学活动,学生不但能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实践应用,从而加强动手操作的熟练度,学习、工作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工作经验。学生在毕业后一般无须经过单位的再培训适应环节,直接可以上岗工作,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有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或签约。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合作可谓是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也是学生和家长优先报考无锡工艺学院的重要原因。因此,没有独特的办学特色,就很难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质量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说“特色”是“质量”的灵魂。

2.“质量”是“特色”的基础

若没有质量保证,办学特色的层次和水平也不会太高。换句话说,办学特色是在有高层次、高水平的质量保证下形成的。部分高职院校不能合理地掌握“实践最重,理论够用”的度,有些过于注重实践教学,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学,觉得只要培养上岗就业的“机器人”即可,造成培养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与中职院校知识水平相差不大。缺乏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学生就会缺少相应的知识熏陶,人才品质也得不到保障,即使在一段时间内形成教育特色,也坚持不下去,这种质量就形成不了院校独有的办学特色。就高职教育培养的层次、水平来看,教育特色需要有扎实的基础作为保障,也就是以高层次、高水平为出发点的质量标准为基础。

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基础上,高职院校重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能不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都是看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这种技能的质量保证需要靠办学特色去扶持,包括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创建实践操作基地、设计上岗就业模拟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输送”合约、边工作边学习地适应教学等一系列办学特色。如果没有办学特色加以支撑,根本就培养不出高层次、高水平、高|量的就业型人才。换句话说,一些高职教育办学质量不高,归根究底就是因为其办学特色。所以,没有特色就没有质量,而没有质量就形成不了特色,质量是特色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特色”是“质量”的灵魂,“质量”是“特色”的基础,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现如今,高职教育竞争异常激烈,只有构建既具特色又有质量的教育环境,才能在众多高职院校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基本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效显著,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术和技能人才。但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解决和完善的问题。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抓住并解决好这些基本问题,是保持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在战略调整上坚持优质化,确保高职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1.在培养目标上做到准确定位.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特色教育、继续教育的有机统一体,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银领”人才,而不是通才、全才或研究型人才。坚定不移地锁定这一培养目标,不仅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更新教育观念、指导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2.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不少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盲目扩张,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严重不足,尽管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但社会认可度很低,社会效益不好,进而也直接影响学校发展的后劲。二是现实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国高职院校大都是近十年成立的,尽管都非常重视现实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但有不少院校往往是重外延扩张而忽视内涵提高,缺乏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至于到一定阶段出现步履艰难,困难重重,甚至走入恶性循环之中。三是重点发展与协调发展。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要重点建设—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使之起到示范、带头、引导作用,同时也能带动和保持其他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第二,重点建设、武装一批社会急需、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专业。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做到学科专业结构合理,重点突出。

3.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三个保障:(1)建立政府投入的机制保障。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并做到坚持不懈,形成制度。(2)建立吸收民间、企业资金投入的机制保障,动员民间,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补充政府投入之不足。(3)建立公办、民办高职院教育公平竞争,共同繁荣的机制保障。

二、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人本化,切实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之所以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特色,质量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上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没有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笔者认为,坚持高职教育的人本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应有以下几个涵义,这也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努力做好的。

1.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较好发展.高职教育必须确立全体学生都有可塑性、都能得到相应发展、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念,使每个学生经过2~3年的学习都能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一技之长。

2.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高职教育尽管培养的是高技能的“银领人才”,但这种人才内涵必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知识、技能、能力的适应性和迁移性,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及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尽快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3.使学生在专业平台上掌握技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广基础、宽平台、活模块、强技能”,要在学生学习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尽力给学生构建宽阔的专业基础平台,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素质。

4.使学生得到自觉主动的发展.高职教育既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做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地发展。

5.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在高职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特长特点,努力做到教育活动的针对性、灵活性、实用性,使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6.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职教育既是职业教育,也是基础教育。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和就业,更好关注将来的适应、发展和创业。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在功能发挥上走向多样化,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主要指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还很小,非学历性的高职教育也只是刚刚起步。但从长远发展看,高职教育要逐步走向多样化和终身化,这既是高职教育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积极拓展功能,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1.逐步有计划地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从学历结构的比例上,应该是金字塔形的。即培养大量的专科层次,适量的本科层次,少量的研究生层次,设定比例可为80∶15∶5,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可逐渐进行动态地适当地调整。

2.积极促进高职人才“超市”的发展。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应是多类型、多规格的。

3.高职教育在功能发挥上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这就是要做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重,协调发展,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在视野扩展上走向开放化,做到内外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新建高职院校大都有一定的职业教育基础,但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其办学设施、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仍有一定的差距,都需要尽快完善和提高。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拓展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走开放办学之路,充分有效地利用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实现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机互补与共享。为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三个开放:

1.人才培养理念的开放化.在当今这个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社会,培养的人才必须思想解放、生动活泼、全面发展、迁移性强、竞争意识浓,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2.办学思想的开放化.开展高职教育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地借鉴成功的办学经验,取长补短,择善而用;要广泛征询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科学决策;要广纳社会各界人才,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3.办学形式的开放化.要与市场接轨,根据社会需求,按需施教,科学设置专业,开展教育活动。要争取政府的支持,尽力吸收民间资金投资学校,尽快改革办学条件,实现硬件建设与办学规模的配套。要与行业、企业结合,充分利用它们的实验实训条件和专业技术人才,开展“订单教育”;要与其他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做到教育资源共享和互补,携手共同培养人才;要与国际接轨,要学习国外的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形式,教学组织方法,要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弥补自身之不足。

五、在内涵建设上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在内涵建设上下工夫,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1.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就业教育和顶岗教育,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坚持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必须正确理解产、学、研的深刻内涵,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学校与企业结合、产与教结合、教与学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业与专业结合、专业与产业结合、专业与就业结合、就业与创业结合。

2.根据产学研结合的基本要求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只有从产学研结合的角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建构协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第4篇

内涵式高职教育的发展一般来说有其自身的涵义,通常来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就是再最短的时间内将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凸显出来,这就需要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加大高职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通过质量的提高加强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高职院校做好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深入的来讲,就是要培养一种内涵式发展得特有文化氛围,做好办学理念的培养和坚持,使得高职教育体现出一种特有的文化属性并带给所有的高职生一种自豪的文化感受。这需要在培养人才上要严格要求达到相关目标的规定。高职院校要做好改革和完善的决心,不能因外界的行动所动摇。

二、加强优势专业建设,以此为推手做好内涵式高职教育

专业是高职教育的基点,是办学的主要内容。内涵式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以优势专业的建设与加强为主要任务,把内涵建设的基点放在专业层面是正确而科学的选择。深入来讲就是要加强推动一批优势专业的建设来促进内涵式教育理念的深入,为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助一臂之力,同时为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必须要有优势专业的建设目标,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并根据周围市场需求做好优势专业的正确定位。优势专业必须是一门有潜力的职业,能够有较长时间的市场需求,并且要完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不仅师资队伍要落实完善,相关的办学条件也有完备,并且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教学,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作为对于机械类和建筑类专业需求比较广泛的地区,我们可以加强金属材料、建筑工程、环境化学、机械自动化和电子专业的开设与完善,作为优势专业加强。其次对于优势专业的开设院校要与相关的政府支持部门做好一个优势专业建设的规划,做好优势专业的建设标准和相关支持办法。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区域的市场特点做好相关部门的协助工作,尤其多个高职院校并存的情况下,主管部门要做好相关专业的分工,推动每个高职院校的哦偶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并且中间可以互补互助。再次任何专业的开展与建设都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专业建设要做为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做好专业建设的办学机制,并且要有培养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办学方案,做到有特色的先进性教学。同时专业开展的过程中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和理念的传达到到位,其中最重要要吸收高素质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中必须要办成有特色的龙头优势专业,以带动相关专业的设置,提升社会影响力。最后优势专业的开展也要加强创新探索任务的开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没有明确目标的摸索阶段,有了一定目标的探索阶段,推进大众化的规模发展阶段和专科层次的内涵建设阶段,目前处于按照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要求,加强以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内涵建设阶段。

三、小结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领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2]

一、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引领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特出的地位,成功扮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角色,成就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招生来看,高职院校的生源既有高考生源,即三年制生源,又有中考生源,即五年制高职生源,还有单招即“三校生”以及自主招生生源。生源的多渠道显示了高职教育既能“上(应用本科)下(中职学校)承接”,还能“左右贯通”,成为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纽带。“数据显示,2010年和2011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3]就发展潜力而言,高职院校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使之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毋庸置疑的具有引领作用。

二、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引领什么

“引领”本意是专指事物的导引群体或独立的个体,内涵是引导和带领。发挥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就是让优秀的高职院校引导和带领高、中职院校以及职业培训机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探索出办学新路。

1、引领办学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方向。确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就是把高职教育办成有别于一般本科的突出职业内涵的新型高校,要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高职院校如果仿效一般本科的思路,就会发生方向性引领错误,就必然偏离高职教育的方向,背离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职业教育是最真实的给受教育者以真实本领和发展前景的生存教育,是实现人才强国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得最紧密的教育。现在一些高职院校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创新”冲动,玩的是急功近利的概念,误人子弟,捞取功名,浪费资源。

2、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生源的多渠道,决定了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的培养模式;而要达到“高端”和“技能”的要求,必须通过千百所不同区域的、行业的高职院校的实践来完成,试图用整齐划一的模式来规整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既不现实,也不必要,更不可能,因此需要有代表行业的区域的高职教育的优秀院校来探索、来引领。所以,职业教育体系内需要的不是某几种培养模式,而是需要适合众多行业的、适合本校校情的千百种模式,而且这些模式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千万不能成为发展的教条。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涉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运行、教学质量评价、专业建设(专业改造与专业开发)等,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引领头羊,就必须在诸方面成为行业的或区域的佼佼者,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3、引领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凭借的是特色专业实力,这种实力具体体现在专业带头人的身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地位决定了一所高职学校的专业在高等教育学术界的地位。换句话说,如果一位专业带头人能够在行业顶层进出自由,能够跟行业顶级人物称兄道弟,甚至能够左右行业的方向、决策,如果他领导的专业能够得到全球最好企业的认可,这种认可不是靠个人关系、不是靠饭局,靠的是真正解决问题、助推企业发展的实力,那他及其领导的专业一定能够在本专业高等教育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4、引领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如前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属性,决定其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性。高职院校科研要通过四个结合——科研内容要与办学特色相结合,科研重点应与特色专业及技术应用相结合,科研论文要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科研工作应与企业实际相结合,[6]以此突出高职院校的科研特色。高职院校科研应摆正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明确科研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要把应用研究和行业专业技术成果转化研究作为重点,为其他职业院校的科研起引领作用,最终提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水平。

5、引领合作办学。现代职业教育是开放教育和合作教育。没有企业合作的高职教育是残缺的,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就业为目标,成为引领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大趋势。“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紧跟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大发展的形势,紧贴地铁企业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紧迫需求,携手南京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从“订单班”到“冠名班”再到“地铁学院”,双方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程度不断深入,在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发展之路” [7]。

“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应的必须有一个灵活多样的运作模式即多元化模式。多元化模式基本内涵就是校企深度合作,强调合作过程的多元主体和“五位合一”,“五位合一”即产学研合作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创新、合作发展”的全过程”。[8]高职院校的合作不能止步于国内企业,还应走出国门,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教学交流,培养面向国际职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引领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2][5]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1.

[3]肖笛.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高过本科生[N].华西都市报,2011-12-06.

[4]范唯.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N]. 中国青年报,2012-02-2.

[6]吴宪洲.试论高职院校科研及其特色[J].当代职业教育,2010,(8).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教育质量

我国自1998年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院校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现已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高职办学特色不突出,定位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从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更加注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应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人手。

一、加强专业建设,搭建内涵发展的平台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核心。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要、吸引优质生源、提高就业率的首要环节,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且关键因素。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专业设置雷同,不顾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实际,追逐热门专业,缺乏特色;二是没有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设置滞后;三是缺乏总体规划,专业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长远规划,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未来的社会发展。

加强专业建设,推进内涵发展,就应遵循专业建设规律,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以市场为导向,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树立市场意识,注重市场分析,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设置要经过科学论证,不可随意设置,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二是在专业设置上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不能贪多求全。重点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和市场需求、前景看好的专业,建设与本地及周边地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形成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做到特色鲜明。对于没有发展前景的落后专业,该淘汰的坚决淘汰;对于有发展潜力、社会急需的专业,就必须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三是从本校实际出发,要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专业招生规模、教学改革协调一致,不能出现脱节。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教学、师资、设施优势,保证质量。

“让职业院校的骨干专业产生‘名牌’效应,正是职业院校增强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发挥专业的综合优势,建设精品专业,打造专业特色和品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并以点带面,从而增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实力。

二、创新培养模式,拓宽内涵发展的途径

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先进的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不鲜明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与企业之间关系的不紧密。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是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借鉴世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思想、理念、手段与方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四种培养模式:德国为主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美国、加拿大为主的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英国、澳大利亚为主的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国家主管的职业教育模式;韩国、日本为主的以职业学校为特征的职业教育模式。因此,要实现高职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就要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模式,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实际,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产教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从五个方面人手:一是“订单模式”,即根据企业对人才需要的质量和数量,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结构、课程及规模,有目的地为企业培养岗位职业技能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二是“2+1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两年,在企业实习、实训一年。三是“工学结合模式”,即理论与实践相互交替,企业全程参与育人过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采取学分制、弹性学制教育管理制度。四是“定向模式”,即针对艰苦行业、特殊行业特点,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五是“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即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制定双方技术合作计划,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推进校企合作,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联合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是“校企结合”办学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以本地的行业、企业为依托,共同构建具有各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内涵建设的途径。

三、加强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建设,夯实内涵发展的基石

提升学生能力是全球化时代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高职教育多年来一直沿袭普通高校学科式课程模式,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构成的知识型课程体系,过于知识化和学问化,强调课程的学科性和系统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种课程体系既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也不利于形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特色,忽略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知识型课程体系,按照能力为本的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课程模式。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体现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定性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二是从职业岗位的现实和发展需求出发设置若干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对应若干教学单元或基本内容,并分解每个教学单元里的知识点、能力点,据此对教学内容的主体和层次定位,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三是课程设置要考虑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的完整性而非学科系统的完整性,把握各教学模块内在联系,同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删除不必要的推导、求证过程,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始终以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四是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突出产学结合特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尽可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

总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设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形式多样的课程为保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办学特色与核心课程相结合,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当然,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要反映市场要求,而且要在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体现必要的前瞻性。

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突破内涵发展的瓶颈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双师型”教师缺乏。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学高”,还要“技高”,这是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提出的必然要求。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高职院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费投人,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和参加有关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二是要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中去,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三是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树立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聘请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高级技工等专业人才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功能,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要建立相应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坚持“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方针,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五、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内涵发展的品质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模式 创新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愈加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对职业院校管理的探索日臻深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迅速发展。然而现阶段仍存在着一些因素制约着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1]。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高职教育方向的指引作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最终目标的集中反映,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可使高职教育有计划地往正确的方向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提供了高职教育的奋斗目标与方向,给高职教育做了强有力的指引作用。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成了高职教育的有利架构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除了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它还构成了高职教育的有利架构。围绕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方能建立起一整套教育实施方案,而这些方案都是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设立的。这些方案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本身便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一起构成了高职教育的整体。

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是高职教育中的关键步骤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部分,没有一整套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实施,高职教育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高职教育中的必备阶段,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步骤,是高职教育的主体部分。

4.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独特性

中国的高职教育是从普通教育发展而来的,为缓解地区经济与人才紧缺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教育是中国教育体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区别于普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独特性与针对性,以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这也为进行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做强有力的推动。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培养模式理念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从教育哲学的意义上说,培养模式的理念就是要解决“以人为本、以人为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基本问题,达到在人才培养上的“公平、公正”。要回答并解决培养什么样的高职人才,如何培养高职人才,培养的高职人才如何等问题。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是如何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现在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培养目标描述,但大多数缺乏内涵实质。如果培养目标出现了问题,不但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还会丧失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造成社会资源和学生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从人才类型的角度来说,人才类型一般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其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这也是在考虑培养目标时必须要清晰定位的。

2.培养模式僵化

据有关学者研究分析,我国目前比较流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模式有四种,主要是“五阶段模式”、“产学结合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各有特点,在不同的学校得到了一定应用,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但是这些模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不断的修改、扩充、完善与提升,特别是每个学校都要依据自己的特色、依托的行业、所处的地理区域、主要生源等,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改革与创新方面绝不能生搬硬套、随波逐流,要关注对自己的“适合性”。这种“适合性”包括了学校的定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的发展趋势等方面[3]。

3.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不明确

提起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不谈其内涵,现在许多人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并不清楚,同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正确理解与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改革、创新、发展的又一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能充分展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科技飞速发展,职业岗位频繁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同时,高等职业培养的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及中职教育的区别在于,技能型的人才应该随时展,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提升、自我创新发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重视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提高,从而具备较强的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总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要突出高级性、职业性、技术性等特征。

2.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突出理论性与综合性,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形式单一,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这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因此,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注重技能培养,具有教学针对性,发挥学生个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室内教学与拓展训练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等;在教学评价上,要建立以提升能力为重点的平等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需要实践,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在两年的学校学习之后,最后一年到社会上参加实习。在创新人才模式之后,学校与企业之间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运用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论

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改革,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服务不断进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健康、长远、有效发展,从而开创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要]高职文化是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逐渐凝聚而成的,是高职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规范高职行为、提振高职士气、凝聚高职人心、引领高职发展理念的一种专门文化形态。在构建高职文化时,应该保持自身特色,多层次与全方位地学习世界文化,借鉴、引入适当的行业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最终提升高职文化的自主性和人文品格。

[

关键词 ]高职文化基本特征 高职教育 构建策略

[作者简介]何智明(1973-),男,四川南充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系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四川 德阳 61 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立项重点资助项目“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川建院[2012]66号)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25-03

近30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发展前景不尽如人意,造成高职教育后续动力不足,进而严重影响高等教育层次发展的平衡性。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职文化底蕴浅薄、内涵缺失。高职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应该抓住其特征,采取适当策略进行系统性构建,以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一、高职文化的定位及内涵

为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良性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服务品质,巩固高职教育的历史地位,构建系统的高职文化是必然要求。在我国,高职文化作为一种历史较短的现代高等教育专门文化,必须遵循大学文化的发展模式,在吸收行业文化、区域文化的部分内容和传承高职院校的源头——中职、继续教育的部分文化内容基础上,通过新型职教师资引进、校长遴选等途径,引人大学文化并逐渐积淀。正因为其历史渊源和植根环境的不同,使高职文化具有专门性、独特性。

理想的高职文化是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逐渐凝聚的高职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规范高职行为、提振高职士气、凝聚高职人心并引领高职发展理念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了高职精神、高职物质、高职制度和高职行为。虽然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高职文化的历史不长,底蕴略显单薄,但是自其诞生以来,高职文化就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自觉性。一方面,高职学人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阶段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掘新的构建途径,使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我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想要奠定自身名副其实的社会地位,在招生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增强吸引力,提高社会认同度,就必须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几个方面丰富自身内涵,主动构建独具特色的专门文化。

二、高职文化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文化形态,高职文化有着自己的一般性特征。

(一)高职文化是职业性与专业性相融合的文化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其专业是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而设定的,是为了培养某个特定领域的高层次从业人员。职业性是高职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体现为严守职业纪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方面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高职教育应“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里所说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就是对高职教育及其文化的专业性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这里的职业道德就是职业性要求,而职业能力则是专业性要求,把职业性、专业性同就业率一起作为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就是要求高职教育把职业性与专业性融合在一起。“可以说,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没有了职业性,就无所谓专业性。”

(二)高职文化是面对基层的高层次文化

高职教育的定位决定无论是其自身还是其培养的人才,都必须贴近社会基层和工作一线,为最前沿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服务。因此,高职文化从目标而言是面对基层的文化。1999年11月教育部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高职教育也肩负着知识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的重任,从这个层面来说,高职文化又是国家和民族高层次文化的一部分。虽然它的学术要求并不像普通大学那样的深远博大,但是在追求真理、塑造完美人格、实现技术创新与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上绝不亚于普通大学。实际上,高职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种类型,就是面对基层的高层次文化。

(三)高职文化是以实践为中心,结合理论建设的文化

“职业教育要特别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切实给学生以一技之长。”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职责。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可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来说,高职教育要把实践性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高职文化必须在实践精神的引领下,打造高职物质,构建高职制度,约束高职行为。高职文化必须富有实践性,这一点区别于一般的大学文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文化不重视理论建设。高职毕业生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学习了比较全面并富有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帮助高职毕业生不仅仅知道在工作实践中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求更加均衡的教育类型,也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更加紧密、更加合理的教育类型。

(四)高职文化是在区域和行业限制下的开放性文化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规模较小,招生和就业范围仅仅局限于一个省,甚至某一个市、县;同时,高职院校一般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依托某个行业建立起来的。因此,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区域和行业特征。但是,高职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分支,具有开放的本能,“惟其开放,才使大学文化引领社会进步。”高职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它一方面从自己所植根的城市汲取营养,继承并促进所在行业和区域不断发展、创新;另一方面,它还跨行业、跨领域借鉴其他类型文化,不断融合与创新,是一种在地域与行业限制下的开放性文化。

三、构建高职文化的策略

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文化的基本特征,妥善运用有效策略,通过对高职精神、高职物质、高职制度、高职行为的主动构建,扩大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进而树立高职教育品牌,确立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

(一)以专业建设为基础,深入借鉴与引进行业文化

高职教育为了使自己的毕业生尽快融入行业,为公司和企业更好更快地创造效益,就必须让自己的学生尽早学习企业文化,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在保持现有特征的基础上,把握行业发展的动向和最新技术,把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业企业文化纳入进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除了必须让学生参加企业的毕业实习外,在大一大二阶段还应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学习行业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同时,也可以邀请具有代表性的行业领军人物、著名企业管理者到学院作行业和企业文化报告,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企业行为,感受行业企业精神。此外,高职院校甚至可以适当引入行业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学习行业企业的制度文化。为促进行业创新,高职教育也可以以自我为中心,学习与引进跨行业文化。

(二)面对服务第一线,不断提升高职文化自主性和人文品格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毕业生耐心细致、脚踏实地地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作贡献。高职教育虽然以注重技术性和实用性为根本,但是也要防止滑向功利主义、唯实用主义、唯专业主义、唯技术主义和唯市场取向的庸俗化方向。高职教育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不能被市场和就业需要所控制和绑架。因此,在构建高职文化的时候,应当也必须面对服务第一线,通过文化创新和理论熏陶,不断提升文化自主性和人文品格。

(三)努力夯实基础理论,在实践中创新文化

高职院校肩负着传承文明、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责任,不过,高深的学术研究并不是其主要功能。基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高职院校需要夯实学生的基层观念,使他们能够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岗位,从思想意识上解决工作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高职文化又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文化,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会使既有理论显示出缺陷和不足,特别是传统技术很快就会被新技术所代替。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人工智能化的时代,知识创新体系和创造能力成为决定国家和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因素,是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石。而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来源,高职教育最重视实践,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首先应该尽到的职责,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高职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教育家黄炎培说:“我承认职业教育的贡献较大一点……物的方面,获得制造上的新发明,事的方面,获得方法上的新发明。”由此可见,高职文化必须涵括与提倡创新精神,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精神。

(四)保持自身特色,多层次与全方位学习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均立足某一区域,也基本局限于某一区域,在进行文化建设时,理应不断挖掘行业、专业和地域的历史,进行文化的自我再造,这是高职文化的自身特色。如果没有这种特色,高职院校及其教育与文化就将变成“四不像”。另外,高职院校要与全国甚至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沟通,保持开放性。只有开放,高职院校才能不断自我完善,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屹立于高等教育之林,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与高职文化必须在开放的基础上,保持中国特色;而在全球化时代,“高职文化的建构语境必须具有与国际高职教育相互吸纳借鉴的‘兼容采借机制’”。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组织,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之中,不可能绝世而独立。在当前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学校之间、行业之间、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是大势所趋,高职教育正好可以借助这样的发展机会,立足区域,以我为主,走出学校,走出行业,走出区域,走出国门,进行多层次与全方位的学习。

[注释]

①②⑤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21):8,8,8.

③曲克敏.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性与职业性的对立统J[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4.

④林永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特色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7( 18):42.

⑥刘晖,论大学文化的特征、嬗变与功能[J].高教探索,2006(3):30.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双元互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32-02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开始从规模的“跨越”转向内涵质量的全面提升。而高职教育在突出内涵发展,实现质量提升的过程中,迫切需要重视与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的建设。总结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校企文化互动”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特色文化构建之路,对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加强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需要。尽管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二者混称的现象至今仍部分存在;二是学校文化建设定位盲目“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本科院校的文化模式;三是学校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职业特色,导致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四是没有把学校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硬实力够“硬”,软实力太“软”。

二、“校企文化互动”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新取向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学院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互动。可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较为缓慢,目前国内在高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方面的研究较少、较肤浅,已有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比较抽象的认识论上,因而缺乏具体的研究方法,其结果也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建议。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学院精神应该是企业精神的前奏,而企业精神是高职学院精神的延伸,所以,高职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企业形态的高职院校文化具有岗位针对性、职业定向性和产业指向性三个特征,高职院校必须遵循这三个特征,文化建设才能在教学中、在学生毕业工作后立足立根。

我院(原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8月以来,随着新校园的初步建成和学院第一届党代会“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奋斗目标的提出,院领导自觉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谋划,以“文化建设”取代“校园建设”,并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双元互动”与此前提出的教学“三双模式”相融合,精心打造具有我院特色的“四双”育人模式,从而有力推进我院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校企文化互动要着力探究的几个问题

要推进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双元互动”,必须对“什么是校企文化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要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能够互动?”展开研究。

1.科学界定“一个概念”——校企文化互动的内涵

校企文化互动,简单地讲,就是指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彼此融合共生的趋势。校企文化互动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校企文化互动需要高职院校、企业双方的文化自觉和共同努力;互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从学校方面讲,一方面高职院校吸收、认同、效仿企业优秀文化以及企业规范和制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文化可以也应当被渗透和融合到企业文化当中。

2.金面把握“两个问题”——在高职院校文化特征的把握上,坚持高等性与职业性相统一,突出职业性,但不能削弱高等性,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应当“和而不同”。在校企文化互动的方向和作用上,克服单向引进或片面内化企业文化,主张“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双向互动,融合共进。

3.具体探索校企文化“三全互动”模式——“全程、全面、全员”的多维立体的互动与融合,即:(1)“全程对接”,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全面融合”,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学校文化的各个层面;(3)“全员参与”,调动全体师生的力量,做到全员参与,共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