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7 10:41:25
导语:在视频配音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看美剧或者其他外语剧的时候,我们都是通过字幕组翻译的字幕来了解剧情,了解剧中角色所说的话。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能自己为剧中的角色进行配音,让剧中人物“言行一致”?(题号:20141901)
解题思路
对于有字幕的电影,可以通过软件提取出字幕文件,然后通过文字转语音技术将其转换成音频,最后导入到原视频中合成音轨,即可实现为视频配音了。因此解题思路依照“获取字幕转换为语音调整音频插入原视频”流程来完成。现在支持多音轨的电影大多使用MKV封装,下面以此格式的视频为例。
解题方法
提取字幕
首先到 http://suo.im/oktks下载MKVtoolnix并安装,再到http://suo.im/zs090下载MKVExtractGUI,下载后将其解压到MKVtoolnix的安装目录下。接着准备好需要配音的电影文件。启动MKVExtractGUI后点击“Input”后的浏览按钮导入电影文件,可以看到程序会自动读取视频文件中的视频、音频和字幕文件(图1)。
按提示勾选标记为“Subtitles”的字幕文件,点击“Extract”,将其提取到桌面备用。提取后的字幕文件可以使用“记事本”打开查看(图2)。
字幕转语音
接下来将字幕转换为语音,这可以借助“Excel”的语音转换工具来实现。首先从http:///n6psjqr下载语音引擎并安装。接着展开“控制面板轻松访问语音识别文本到语音的转换”,在打开的窗口中切换到“文本到语音转换”,根据男女不同选择“Microsoft LiLi―Chinese(China)”或“Microsoft simplifile―Chinese”作为默认语音转换引擎,并根据实际录制要求设置为较快的语音速度,使得播放的语音优先于原版语音,避免出现人物还在讲话却出现后续画面的不足(图3)。
在记事本中全选字幕内容,接着打开Excel,将全部内容复制到Excel新建文档中,点击“数据排序”,将所有文本内容排列在一起。继续点击“工具语音显示文本到语音转换工具”,然后点击“文本到语音”的“按回车键朗读”,这样每按一次回车键(每次间隔一段时间,方便后续对音频进行编辑,如果要转换男女声,则切换到控制面板进行选择),系统开始朗读其中的内容(图4)。
右击任务托盘的喇叭图标选择“录音设备”,将录音设备设置为“立体声混音”。然后使用系统自带的录音机或其他软件将字幕文件录制为MP3音频文件即可。
调整语音接近自然音色
机器的翻译毕竟机械、生硬,如果要让配音生动一些,还需要对生成的音频进行润色。润色操作可以借助CoolEdit实现,启动程序后点击“文件打开”,导入上述准备好的音频文件,可以看到每段语音之间的静音就是我们按回车键的间隔(图5)。
下面就要根据字幕文件的时间来调整音频,打开字幕文件后查看人物讲话开始时间,比如根据原来的字幕文件,是在电影开始时11.45秒开始讲话,现在选中音频前部的区域,点击“生成静音”,然后插入一段11.450秒的静音时间(图6)。
操作同上,继续根据字幕时间调整每段对话的开始时间,使得制作的音频播放人物对话的时间和原视频开始的时间一一对应起来,这样就完成了配音和视频的同步播放。接下来还可以根据实际剧情对音频文件进行调整,比如某段对话的音调较高(可以打开视频查看),则选中该段音频,点击“效果变调”,调整其音调(图7)。
同样的,对于一些特殊的对话,如高声尖叫、恐惧声音,我们则可以对其添加“淡入淡出”效果,以增强配音的效果。其他润色操作可以根据剧情的实际需要加以调整,完成后将其保存。
合成配音到原视频文件
启动MKVToolNix GUI,点击“添加”,将准备好的电影文件加到处理列表中。这里也可以看到程序会自动读取视频文件中的视频、音频和字幕文件,按提示去除原来音频文件的勾选,然后点击“开始混流”,重新生成没有音频的电影文件(图8)。
操作同上,再次导入没有音频的文件和自己处理好的中文配音文件,全部勾选后点击“开始混流”,重新生成新的电影文件,一个中文配音版的美剧就完成啦。
本期挑战题
题号:20142001
难度:3分
挑战题描述:每次重装系统后最让我烦心的就是安装各种软件了,因为现在很多软件并非绿色软件,每次重装后都得重新安装它们。有没有方法可以制作绿色软件,重装系统后直接导入即可使用?
题号:20142002
【摘要】互联网进入Web2.0 时代后,网络文化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网络创意配音团体“淮秀帮”将网络恶搞配音文化“发扬光大”,随着团队的成长与影响力的扩大,其作品也正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型。转型背后的原因,既有市场作用的结果,也有网络恶搞配音文化本身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关键词 网络文化 恶搞 配音 重构 后现代主义
“淮秀帮”成立于2010 年5 月8 日,是以网络为载体,由一群喜爱《新白娘子传奇》等经典影视剧作品的网友自发组织而发展壮大的网络创意配音团体。到目前已出品创意配音上百个,点击率合计破亿。这个团队是网络恶搞配音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们的发展与变化也反映着恶搞配音文化的解构与重构。
一、“淮秀帮”作品由纯粹的“自娱众乐”逐步转向有目的的宣传
从“淮秀帮”出品第一个恶搞配音视频至今,排除配音剪辑等技术方面的变化,其作品的内容与性质也发生着重大变化:
第一阶段,2010 年5 月成立至2011 年5 月。“淮秀帮”成立的头一年,恶搞配音视频作品少,制作技术较为简单粗糙,配音内容是依托经典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片段,配上团队原创的恶搞配音内容。这一时期,“淮秀帮”成员因为喜爱经典影视剧作品,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纯粹为了好玩有趣而恶搞。第一期为2010年7 月11 日制作的“新白娘子传奇”之《淮秀帮洗发水风波》,在片尾甚至标注了“纯属恶搞”的字样。此时的恶搞主要着重于文本和声音的解构,是一种纯粹的“自娱众乐”的性质。
第二阶段,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这一时期的“淮秀帮”作品出品制作愈发成熟,配音阵容越发强大(不少国家及地方级专业配音演员都会客串甚至加盟),配音质量越来越好,深受广大受众喜爱,甚至有作品被多家电视台引用播放(例如:2012年2月3 日出品的《年度荧屏大盘点——四爷很忙》)。此时的“恶搞”虽然依然是娱乐至上,但是却带有了观察的眼光,利用恶搞配音的方式去盘点、点评、宣传某一社会现象、某一热点事件等等。这一时期“淮秀帮”甚至开始了与影视剧团队。电视台的合作,成为国内最早承接大制作电影网络宣传的网友自发组织的网络团队,其中《让子弹飞——贺岁档三巨头亲密会谈!》、《画皮2宣传片——网络热点版》、《搜索体群星总动员——我的工作故事》更是成为网络视频与电影宣传相结合的经典范例,众多与其开展合作的导演都对宣传的形式和效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淮秀帮”在国内同类型创意团队中,率先与多档电视台节目展开台前幕后多方位合作,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等均与其合作配制了部分电视节目、电视剧宣传片。到2013年1月,“淮秀帮”是唯一一个与央视展开台前幕后全方位合作的网络配音团队。显然,此时期“淮秀帮”的作品,不再单纯对原作本身进行解构,还对社会中心话语进行了解构,不是为了纯粹的娱乐而恶搞,而是要重构自己的“新秩序”,去实现多元化,差异性。
第三阶段,2013 年3 月至今。“淮秀帮”作品的形式没有大的改变,但从内涵上出现了质的飞跃。如果说阶段二“淮秀帮”正在解构的过程中摸索“重构”的方法,这一阶段,“淮秀帮”就为“重构”新秩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方法依然是“解构”。3 月,国际影星李冰冰惊喜现身淮秀帮创意配音《翻滚吧,地球》,这是一线影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投身网络视频制作;5 月,羽泉、邓超、萧敬腾、林志炫、杨宗纬、周晓欧、黄绮珊、彭佳慧助阵淮秀帮母亲节特辑;2013 年6 月,王莎莎、宫傲等童星参与淮秀帮儿童节特辑。到同年11月,“淮秀帮”为河北卫视某档节目制作的宣传视频中,已有20 位明星亲身参与。可见,“淮秀帮”已经将恶搞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一种解构的文化行为,而其目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去做公益,去做宣传、去表达立场、态度和观点。
二、恶搞文化的后现代主义特质决定了“淮秀帮”作品的转型
“淮秀帮”的作品转型,让“淮秀帮”从纯粹为了娱乐的网络视频“恶搞”配音团队,演变成了发出一种新声音的网络视频“创意”配音团体。转型的背后与其生存的外在因素密切相关,如在初期,“淮秀帮纯粹恶搞时,单集作品网络播放量平均在一万到几万次的水平;而自从它开始关注社会、发表观点时,单集作品的网络播放量从几十万次持续发展到破百万次,影响力相当可观。从这一点上来看,是由于网络恶搞源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恶搞的目的是享乐,也是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目的。经济发展刺激了消费,人们在休闲、消费和感官满足中接受了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淮秀帮”作品转型的内在动力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恶搞”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行为,也是一种表达思想与情感、观点与态度的方式,是一种文化和内在的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恶搞文化的精神寄托于恶搞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恶搞”如果脱离了思想和内涵,只能称为“恶作剧”。“淮秀帮”的恶搞从单纯的个人思想与情感表达转变为注重文化、思想和精神,注重大众的情感表达,这是由恶搞文化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
其次,从更深的层次看,“恶搞”并不只是一种娱己娱人、褒贬不一的休闲方式,而是充满了后现代色彩的文化行为,是一种解构和颠覆。沈语冰在《20 世纪艺术批评》中指出,“后现代主义的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由此看来,恶搞是后现代主义的娱乐表述。而在解释何为“解构”时,德里达从语言观念的分析入手,认为每一次解构的结果都是产生新的结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倡导的解构主义不仅仅是消解、拆解,还有建立新的结构,也就是解构的同时又是“重构”的过程。
再者,不仅恶搞文化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行为,网络文化本身就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反权威性、反理性性、仿象性和从众性等。“淮秀帮”作为网络恶搞配音团体集合网络文化和恶搞文化的特质于一身,后现代性更加明显。哈桑在对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的相关表述中指出,后现代文化艺术特征主要包含“解构性”和“重构性”两个方面。后现代基于反思的立场,扮演反省和解放的角色,常常出现对立、抗拒、颠覆、去中心、解构或再重构的形式和现象。尽管如此,后现代的质疑、批判和重建绝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对立或否定思维。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淮秀帮”作品转型的内在原因,是由于“淮秀帮”作品本身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在推动。而后现代主义表现出来的“解构”往往并不是其目的,目的是为了在去中心化后建立多元化,是为了在颠覆之后去重建,为了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也就是用“解构”的方法来进行“重构”,而这一切在“淮秀帮”作品转型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极具代表性。
Web2.0 时代,大众对于草根文化、对于非中心话语权的诉求在互联网技术的推波助澜之下越发高涨。“淮秀帮”恶搞视频从最初的创作者个人恶搞,到后来的社会热点恶搞、商业宣传恶搞与公益恶搞,受到多家媒体、专业人士、著名导演等的高度认可与鼓励。也在社会热点话题、商业宣传、公益宣传等方面建立起了一种新的方式,获得了传受双方的肯定,实现了主流与“非主流”共存的后现代主义构想。互联网上不断涌现新型的文化现象,但往往很多都被一浪接一浪地盖过埋没而没有像“淮秀帮”一样成就新秩序。但“淮秀帮”的成功,可以作为一种借鉴,同时也是一种印证,证明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用“解构”进行“重构”的这样一种本质。
参考文献
①李兰,《从恶搞文化看后现代媒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②谢永新,《论网络文化的后现代特征》[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7)
③鲁俊,《试论后现代视阈下的网络文化》[J]《. 湖北社会科学》,2011(7)
④徐勇,《后现代社会文化与媒介的关系研究》[J]《. 长江学术》,2011(4)
⑤江卫华、李银铃,《Web2.0 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教育现象》[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6)
关键词 豪杰超级解霸;DVD;DAC;采集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91-02
Using Media Players Access to DVD Audio Discs//Li Zhijian
Abstract Audio is a multimedia production of the necessary material. A lot of audio sources, with the popularity of DVD discs a lo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hope to obtain from the DVD player they need the audio material.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wo kinds of use of “Herosoft Player V9”access to DVD audio discs method.
Key words Herosoft Player;DVD;DAC;access
Author’s address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音频是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电视教材以及听力训练教材所必不可少的媒体素材。获取音频素材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从网络下载,从CD、VCD抓取,从磁带转录等。而随着DVD的普及,DVD影碟也成为音频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
从VCD中获取音频的方法在很多教育技术教程中都有介绍,一般利用“超级解霸”的“音频解霸”从VCD视频光盘中抓取音频。基本步骤:首先用“音频解霸”播放VCD伴音,并使伴音“循环”播放,再设置录音的“开始点”和“结束点”,最后将循环段落保存为MP3。这种方法简单而高效,既能一次性采集整个VCD光盘的伴音,又能只采集其中的某一个片段。但是采用这种方法却不能直接提取DVD影碟中的伴音。不过,这并不是说就不能采集DVD影碟的伴音,“豪杰超级解霸”不仅提供了强大的媒体播放器,而且还附带一些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音视频采编工具。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找到2种通过“豪杰超级解霸”的附带工具与播放器相互配合直接从DVD影碟采集音频的方法。2种方法各有特点,用户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方法。
1 DAC转换法
所谓DAC转换法,即首先利用“豪杰超级解霸”附带的“DAC提取”工具把DVD影碟的伴音提取出来,保存为DAC格式,再转换成MP3格式。
DAC数字音频格式是豪杰公司从2000年~2004年历经3年研发、1年评测,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全称是“Digital Audio Compress”(数字音频压缩)。DAC压缩与解压缩技术基于声音的自然模型来编码,在8 KHz~1 MHz之间的任意频率范围内采样,没有频率数据丢失,很好地保留高频声音数据。以相同位率200 K~300 K(立体声)来作比较,接近CD原声效果。“豪杰超级解霸”从V9版开始全面支持DAC格式的提取和编辑,所以本文使用的软件版本为V9。
1)将DVD影碟放入光驱,关闭自动运行的播放器。
2)选择程序菜单中的“DVD提取DAC”命令(图1)。
3)在弹出的“DVD―DAC转换”程序窗口中添加DVD中的视频文件。如果要提取整张DVD的音频,点击“添加目录”按钮,将光盘中的“VIDEO_TS”文件夹整个添加进来。如果只提取电影中一个较长段落的音频,选择“添加文件”,添加单个vob视频文件(图2)。
4)添加完成后,需要设置输出目录、频率、量化、位率等参数。如果需要提取整张DVD的伴音,“输出目录”则应选择有较多可用磁盘空间的分区。提高采样频率,生成文件数据量有小幅增大的趋势,音质得到提升;提高量化级别,生成文件数据量会大幅下降,音质明显变差;而提高位率,生成文件数据量有大幅增加,音质明显得到提升,尤其是高频段表现优异。
由于提取的DAC文件不能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和非线性编辑软件直接调用,所以要将其转换为MP3格式。提取的DAC音频质量直接决定最后生成的MP3音频质量。
5)使用“DAC专辑”中的“DAC转MP3”命令将提取的DAC音频转换为MP3格式(图3)。
6)转换结束,将MP3音频重命名后便可作为素材保存。
这种方法对于提取整部电影的伴音或是其中大段影片的伴音十分方便,但如果要提取的只是影片中的一小段伴音或者几句话,使用这种方法便不太适合。并且这种方法在提取伴音时不能选择语言的种类,也就是说只能提取电影的原版配音,这对想要利用配音学习外语的用户就很遗憾。下面介绍另外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2 同步录音法
所谓同步录音法,即在播放DVD影碟的同时,使用“豪杰超级解霸”的“MP3录音机”工具通过“立体声混音”的方式把影碟中播放出的声音录制为MP3。
1)使用“视频解霸”播放DVD影碟,播放时选择好配音语言的语种,并在要录音段落的起始处暂停播放。
2)调整音频属性,设置“录音”方式为“立体声混音”( 图4)。
3)打开“音频工具”中的“MP3录音机”工具(图5)。
4)新建一个文件,并设置其保存路径(图6)。
5)设置相关参数。选定输出格式和输出路径后,从“设备”菜单中打开“当前录音属性”命令进行设置。“回音时间”设置越短录音起点越精确,这里设为10毫秒,其他参数为默认值(图7)。
6)设置完成后,单击“录音”按钮,然后快速播放影片,开始录音。等待录音结束,先单击“录音停止”按钮,再停止影片的播放。采用这样的顺序主要是为了使录制音频的长度恰到好处。
在使用“同步录音法”获取音频的过程中有2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播放DVD影碟的播放器不一定用“豪杰视频解霸”,只要是具有DVD播放功能的媒体播放器均可使用;二是播放时应先选好配音语言的种类,因为很多DVD电影提供多语种配音,如英语、中文、日语、泰语等。如果外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利用某一语种的对白进行范例教学或是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DVD影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 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取得最佳成效的有力保障。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多媒体课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等特点编辑文本、插入图形、声音及加载视频,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创设情境时在幻灯片底版上创建文本信息,插入课文相关图片,简介文章背景,插入配音朗诵,导入视频片段……多管齐下,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缅怀先烈,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思想教育。
2 积累知识,强化训练
网络资源的开发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密集的的信息源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为开阔。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提供了实践的空间,可以凭借其优势使知识的积累与强化训练变得更及时、更直观。如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强大的图片功能、数据功能、交互功能组织教学:1)让学生检索与“小兴安岭”有关的文章、图片、信息;2)让学生交流汇报(包括信息搜索的方法、途径);3)教师总结,进行激励性评价,师生资源共享;4)布置作业(利用资料画一幅小兴安岭的图画等)。这样就能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件优势对知识进行梳理,对精选的片段进行编辑:通过计算机的交互作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点拨和评价,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技能,从而实现知识的储备与迁移,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另外,在进行单元复习时,也可以把一些经典的片段、典型的习题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3 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技能、口头表述技能、写作技能等都能借助多媒体技术得到提高。在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反复播放配音朗读,让学生反复练习、仿效、体味,帮助学生更快地形成各种技能;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其认知主体作用,这也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智力。比如教学《我们爱祖国》,可以展示图片,配音朗读;可以播放音频,学生跟读;可以字正腔圆地读,可以有声有色地仿读,可以带动作读……在读书之余,可以布置说话、写作任务:1)说说我们的祖国美在哪里?2)写一段话,表明家乡的变化……
4 导入网络资源,拓宽视野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特点,开发网络资源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时空的局限,起着延伸感官、增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在教学中适时导入网络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接触更广泛的学习空间,使语文和生活、社会联系起来,实现大语文教学。
在PowerPoint中利用热字超文本链接,是最常用的网络素材引入方法,利用它可以把存储在电脑上的文件引入课堂,从而进一步利用音频、视频的穿插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比如在学习古诗时,可以把作者介绍、诵读技巧、相关图片、视频迁移阅读等链接、保存在电脑上,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空间内了解更多的资源,进一步培养并激发起其求知欲望。再如在学习中导入视频。学习《飞夺泸定桥》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片段,让学生在血与火的战斗画面中想象泸定桥的易守难攻,体会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大无畏气概。这样就给学生上了珍贵的一课:珍惜美好生活,牢记革命先烈。此外,还可以利用该软件制作特效字幕,直接为课件配音,运用画笔圈点批注,给自定义对象设置动画效果,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等。通过这些途径激活、装点语文课堂,让PowerPoint课件切实进入课堂,服务于教学并最终推动教学。
总之,只要教师能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善于发掘并利用资源,语文课堂就会灵动起来、亮丽起来!
参考文献
[1]刘瑞挺.计算机应用基础[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首先打开火山小视频,点击主界面下方“加”号;
2、拍摄一段小视频;
3、拍摄完成后,点击确认;
4、点击上方的“音乐”符号,点击进入“在线音乐”,搜索自己需要的音乐,找到并确定音乐;
5、在对其进行剪裁,剪裁完成后,点击“确认”;
关键词:数字化,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电影
一、数字化传播概况
数字化传播形式,范围广内容丰富,即为通过媒体方式进行文字、图像、音乐、影像等组合的传播。例如新媒体、短视频、直播、AR技术、纪录片、微电影等。纪录片作为数字化传播的常用手段,具有思路简单清晰,纪实的特点。现代纪录片传播就是把传统风格的事物“消化”,用风格平实的剪辑风格去阐述剧情,有节奏,有风格,有思想地介绍人们所遗忘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故事。中国纪录片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电影发展简史历程(图-1)。从最早1905年的由中国人拍摄的《定军山》纪录片《到农村去》,再到1983年《话说长江》发展到中期的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纪录片《农奴》一直延续到1991年《望长城》和《沙与海》,为中国文化纪录片影视产业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真正地使文化类别纪录片产业融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纪录片艺术表现真实作为创作本质,并以专业的制作方式对素材的加工和运用,进行艺术展示。所以不难看出纪录片是以真实故事作为拍摄核心。新媒体本身应该是被称为一个数字化的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的张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就是微电影(microfilm),即微型影视电影,又称小型微影。微电影的“微”和纪录片的“实”非常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传播,由此可知,微电影和记录片作为优秀的传播媒介,能达到极好的成效和功能。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1.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但在继承和传播上仍存在问题:从宣传上来讲,人们对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没有推广导致关注度不够。例如桂林市兴安县的华江瑶族刺绣,它的宣传方式还停留在口口相传,以及较少新闻的报道,没有数字化的影像来作为非遗传播的杠杆,传统文化正在不断地丢失。从文化上来讲,传承人的缺乏,以及非遗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是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以川县阳氏石雕技艺传承人为例,这种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家族式非遗,因为石雕工作辛苦且粉尘较大,没有年轻人愿意拜师学艺。从阻碍上来讲,没有广泛的群众的参与,没有国家的大力扶持,自身魅力不够大,并缺乏文化的保护机制。例如国家级的广西非遗“桂剧”,全靠着十余名七旬以上的老人来进行表演,服装、道具妆容全部都由老人们自己负责,“桂剧”作为广西非遗的地方特色剧种濒临灭亡。总而言之,数字化形式传播方法面对宣传问题、文化问题以及阻碍问题时,使用微电影的记录传播方法是有效的处理方式,不单单体现在微电影作为媒介的优秀记录功能,更是以其易于传播,通俗易懂的特点来面对大众。
2.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调查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形式的传播过程中,需要进行何种方式的数字化形式传播也是需要进行数据调查的,针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受到青少年或大学生的关注较少,多数人说不上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技艺。对此进行了市场调研,其中调查对象以18-25岁的100名年轻人展开。分析调查数据图表(图-2)发现大多数年轻人更喜爱喜欢数字化的形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例如网络、小视频、微电影、纪录片等形式进行学习,大多数年轻人更希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微电影形式来获得更好的学习和观看体验,以微电影或者纪录片的形式所纪录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的用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并且更能被年轻群体所接受,因此在数字化传播形式上,选择微电影或纪录片的传播方式更适合非遗的实际需求或应用。
3.广西非遗微电影案例分析
以《侗听》微电影为例,这部微电影以侗族大歌为主题,将其作为核心进行介绍,通过视频风格,传统音乐,镜头语言,丰富的文案和当地人民实际演唱的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潘萨银花的采访,对她以歌声对侗族大歌传承的故事的进行概述,讲述她为一千多个学生教唱侗族大歌的故事,侗族人民唱歌作为他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以声音模仿大自然,以侗族大歌人数众多来表达震撼的感觉,以侗族小歌歌唱年轻男女谈情说爱,并有相思情歌、麻雀歌、蝉之歌作为代表等两三百首歌,将侗族大歌的音乐,故事情节,人文情怀分析,用较少的时间来展现民族的文化风采。通过分析这部《侗听》微电影,得出非遗微电影制作的大致流程图(图-3),通过对其流程进行梳理,分析其重要特点。①非遗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剧本创作,分镜头绘制以及拍摄计划传承人访谈等都需要在前期的调研工作中完成,非遗的田野考察更需要一些较为特殊的资料,例如:家族故事,民族特色语言,祖上传说等一些区别于传统调研的资料。针对不同非遗类型所做出的前期准备,非遗的类型多种多样,针对这些不同的非遗来进行的拍摄方法及所运用的拍摄手法,声音语言及画面感的颜调等,都有一定的差异性。②非遗拍摄:非遗的拍摄是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进行的步骤,在确定剧本、分镜头拍摄计划之后完成的重要步骤,在非遗的拍摄中基本包含五个类别:人、景色、物体、声音和饮食。非遗的纪录片中选取主要拍摄对象,并根据其原有特征来使用不同的拍摄手法进行拍摄,例如侗族大歌,该非遗对象最主要的部分即为人和声音,在针对人物以及声音类别的对象拍摄时,人物的面部特征,嘴唇,神态,或以故事性为主题通过声音引出人物,引出故事的发放往往多被采用于纪录该形式的方法,对不同非遗对象使用最表现其特征的拍摄手法以及镜头语言能使成片效果更加丰富。③声音语言:声音语言也是非遗纪录片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一般我们将声音分为三个部分:原始音频、配音音频、配乐音频。原始音频的使用在特定场合下所纪录的声音能够极大的还原其真实性,并引人入胜,例如歌声,乐器声和人声,自然声和特定场景下进行活动的声音。配音音频一般为专业配音员进行配音或拍摄人物的画外音及旁白。配乐的选择则直接决定视频整体质量的高低,“合适的配乐”将更能凸显视频风格及沉浸感,例如年味为主题的纪录片对接为喜庆欢快的配乐,制作工艺类通常是较有节奏感配乐,而故事性纪录片配乐好比循序渐进的配乐。配乐音频还包含拟音师所作出的音频,模仿视频中所需要的特定声音等,对声音语言的掌握将抓住观众的听觉感受,丰富听的“美感”。④视频调色:画面的颜色将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于视频的最直接的感受,眼睛是最主要的用于感知外在颜色变化的器官,非遗记录片的调色也将最直接的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对于画面的颜色最基本的区分即为暖色和冷色两个色调,暖色多用于饮食文化、室外晴天等,冷色多用于室内、冬天、金属等,对画面协调而不同的冷暖变化,将提高画面的丰富程度,也是提升画面质感和补充画面效果的重要手段。这部微电影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对侗族大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基本概念,且让侗族大歌在《侗听》这部微电影的情感表达得到发挥,让微电影中的传播优势能得以体现,这也是适应时展所需要的表达。(1)微电影流程案例应用以《中山国青铜器》这部微电影为例进行流程分析,使用非遗为电影的制作流程图为拍摄方法进行梳理,首先前往非遗调研,确定拍摄对象,后进行微电影的剧本创作,准备拍摄设备、资金、摄制组、拍摄计划并确定该非遗微电影的拍摄地点,并进行实地考察。在中期拍摄期间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体内容的拍摄,在《中山国青铜器》微电影中,突出表现为非遗传统制作技艺具体流程,并拍摄成片中所需的空镜头,根据非遗文化的梳理具体组成微电影的大致顺序。在后期剪辑中最先进行拍摄素材的整理,对素材按照剧本需要的风格进行剪辑,并对音频进行处理,例如;配音(低沉),背景音乐(传统),音效(环境声:蝉鸣鸟叫)等,最后进行字幕制作和非遗微电影成片的调色。(2)案例的一致性分析在个人微电影《中山国青铜器》的拍摄过程中有与《侗听》非遗微电影中有较多相似的流程,详细分析如下:①拍摄方法,在拍摄方法的选择上,两部微电影都使用了人物类特写,以及面部表情刻画,分别体现在《侗听》中老者在进行歌唱时,对老者详细进行了歌唱表情的刻画,歌唱欢快歌曲、悲伤歌曲、劳作类歌曲等,不同歌曲在老者进行歌唱时的面部表情被刻画下来,表现在镜头内。体现在《中山国青铜器》这部为电影中的则是传承人认真对待青铜器具花纹的刻画,在详细刻画的过程中,汗滴流下,将此画面表现为工艺的繁琐、困难及人物神态刻画。人物神态的特写拍摄都是能重要体现人的美感,认真的态度,通过画面展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流泪、流汗等,这些丰富的表情都能触动观众内心,并提升画面效果。②故事性记录,两部微电影都使用了故事性记录的方法,从《侗听》微电影中通过侗族歌声引出故事,从一位老者的身上不断作出故事的体现,并穿插以访谈、歌声、故事,通过故事性记录的方法不仅贯穿整部微电影,也让视频变得更加整体,有故事,有看点。在《中山国青铜器》则体现为从历史中引出故事,中山国青铜器由位于赵国和燕国之间,后迁都灵寿。一句话引出之后的传承人故事,两部微电影都使用了故事性记录的方法,并分别由传承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也是微电影中较为重要且具有说服性的方法。③传承人访谈,两部微定影中出现了传承人访谈的较多镜头,传承人访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不仅体现在影片的效果上,通过解说词和旁白进行故事性说明或旁白说明都不具备说服性,而由传承人本人访谈过后,能得到其从业多年的心得体会,而不同于普通剧本和解说词,其具有一定的人物色彩和特殊意义。(3)镜头应用镜头的应用作为视频类中最基本的操作方法,能体现出高水准与低水准的区别,因此拍摄镜头的语言也是拍摄技巧的重要方法,在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根据不同的拍摄主题则选择不同的景别和镜头,长镜头、短镜头、空镜头都是最为基本的拍摄方法,特写镜头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中的重中之重,例如,通过拍摄特写镜头来展示其工艺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这里以《中山国青铜器》中的特写镜头举例(图-4),特写镜头也包含与人物特写等,增强其细节体现,不仅将细节放大,也增强了非遗的传统魅力。
结语
1广播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概述
在广播电视制作过程中,后期制作主要包括的方面有编辑、特效以及配音和后期录制等四大方面,在过去的节目中,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部分人对于电视广播节目的要求也不高,通常录制结束后,进行简单的剪辑就可以了。但是随着电视广播媒体在人们生活中地位越来越高,各项技术的日臻完善,人们对于电视节目的品质要求也在逐渐提升,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给我国传统媒体产业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因此节目后期制作的水平也有了革命化的提升。现阶段,后期编辑制作基本有插入以及组合两个基础类型,主要就是对前期节目进行处理与编辑,依据脚本对于素材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良和编排,其中后期配音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它要求配音要根据映像中人物的口型进行同步配音,声音与画面必须是同步的,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就是后期录制,录制的时候,同样需要注意声音以及图像信息的问题,必须要达到规定标准,特效的加入是为了提高节目的吸引力,根据节目情况适当加入,渲染画面效果。
2广播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方法
传统的编辑系统中,工作人员通常都是人工操作,所有的节目制作都是机械运动,针对节目的衔接方面,同样也是如此,一般让磁头比磁带以25-30帧/秒的速度来对磁带进行信号控制,实际上这样的操作在精度方面是很难保障的,并且效率不高。而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引入,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能够将不同的音频与视频的信号进行转换,比如A/D格式,之后在采用硬盘数字化技术实现信号的压缩,存入硬盘,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衔接的精度,比如电视节目的的子栏目之间要互相衔接,就要求节目的时间长短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而非线性编辑技术就很好地打败传统的编辑技术让节目长度配置中做到丝毫不差。同时,非线性编辑技术在视频中还可以对其进行字幕的添加,在衔接过程中速度非常快,还可以进行修改,也可以进行音乐的断点,让音乐在衔接和断开之间非常精准的衔接,而这些功能在传统的编辑系统中都是没有的。
非线性编辑的板卡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节目信号质量,专业的板卡价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不等,并且在压缩方面是没有被压制到20:1的。从调整角度来看,可以把其调整到可区分与不可区分之间。信号质量受到压缩比的影响,如果被压缩的越大,说明质量越差,在采集信号时就会损失的越多,对磁盘的占有率较小。因此,在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压缩时,应根据节目的需要进行压缩采集,压缩比一旦设定,无论在编辑过程中对素材进行几次使用,其信号的质量也不会发生变化。对传统的系统格式化而言,其编辑的系统格式具有高端和低端的区分,其高端机器的质量远远高于低端机器的质量。
2.3信噪比
在以往的后期制作中,编辑技术受到预卷以及寻迹等技术放慢的制约,机械设备往往会出现错误或者是磨损过大的问题,进而降低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削弱了信号强度。换句话说,传统的编辑系统的编辑会使得信噪比明显的下降。但是目前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应用,实现了节目制作的数字化,因此制作过程中的噪音较小,对于节目质量的影响也不大,并且音频以及视频的处理上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同时具有非常优良的信号储存能力,能够实现视频以及音频的多次使用。2.4从非线性编辑制作周期来看2.4.1非线编的快速编辑功能非线性编辑利用数字化进行编辑,加快了后期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速度,缩短制作周期。对于传统的编辑系统而言,在编辑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时需要多个程序和步骤,不仅麻烦而且费时,增加了制作周期,而利用非线性编辑进行编辑时,只需在操作时将素材拖拽到具置,并用剪辑手柄固定它的长短和位置,在剪辑完成之后,想要对时间或位置进行修改,只需点击鼠标移动即可。电视节目的剪辑主要有三个阶段:初剪、半精剪和精剪阶段。对于传统编辑系统而言,剪辑的过程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挑选素材———剪辑———处理合成特效,从而完成节目的制作,这些操作的步骤不可以被打乱,需要一步步完成制作,而非线性编辑在进行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时,只需将三个阶段合成剪辑,不用考虑粗剪或精剪,并且在节目制作时可以随意调整画面的长短和位置。2.4.2非线性编辑的修改功能非线性编辑系统的高效率还体现在对广播电视节目的修改上。在进行编辑时,编辑信息会出现在两台清晰度较高的显示器上,编辑完成的成片也可以进行大段落的修改或是增删,不用考虑时间的连续等问题。例如,编辑成片之后让相关负责人过目,提出修改意见,只需将需要修改的部分从编辑菜单中单独找出,进行编辑即可。另外,配音出现错误时,可以从之前的配音中找出相似的音节,进行复制即可。
3结束语
全媒体时代为电视传媒带来技术的革新
在“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节目的立意、策划、技巧、手段和方式方法都有更新,例如电视采访,以前只能记者当时当地亲临现场采访,现在可以通过网络采访到远在异国他乡的采访对象。在音频视频素材使用的技术层面上,全媒体时代为电视节目采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从画面来说,电视记者在采访中,经常需要拍一些采访对象的照片或其他画面资料,但采访对象通常当时手头并未准备。在全媒体时代,电视记者可以要求采访对象事后通过网络或手机邮箱、彩信等方式把照片和其他画面资料传过来,既满足了节目采编需要,又打消了物主担心原物造成损失、不能及时归还等顾虑。今年4月,荆门第一代女兵覃玉英从北京回家乡探亲,笔者前去采访。覃玉英老太太在荆门只是做短暂停留,过去的照片都在北京家里,如果像过去那样等到回北京再邮寄照片过来,节目制作完成最少要等到十天之后,时效性会大打折扣。在采访的当天晚上,笔者和覃老北京的女儿联系,请她把母亲年青时的照片扫描后发到我的电子邮箱里,收到邮件后,节目快采快编快播,时效性强,画面丰富,受到采访对象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从音频来说,如果电视节目制作环节上只需要一个配音环节,可以在网络上和播音员联系,不需要播音员专门到电视台配音室,播音员可以在自己家里配音后,通过软件传声音过来,这样,也使远程合作成为可能,可能相互从未谋面,互不相识,但可以顺利地合作。
关键词: 韩剧 韩国语教学设计 方案设计
一、引言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的教育特点,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但随着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面临生源质量不断下滑的困难与危机,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状,无法保质保量地实现培养目标。
二、为什么要以韩剧为中心
首先,根据对本院2013级和2012级新生入学时的问卷调查,在回答“您为什么选择应用韩国语专业”时,65%和67%的学生选择了“喜欢看韩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韩剧是学生学习韩语的重要原因,也是学生学习韩语的主要动力。
其次,韩剧与其他教科书相比,在短时间内给学习者营造仿真的现实生活环境,收获比图片和文字更多的信息,通过对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效果事半功倍。还可以通过电视剧中仿真的文化体验,了解韩国文化,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大帮助。另外,韩剧的语言大部分是生活用语,简短易学,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再次,高职的学习对象大部分基础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薄弱,没什么创新精神,但是他们比较擅长形象思维、行动学习和互动学习。与教科书相比,韩剧更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以韩剧为中心进行教学,不仅是看韩剧,更是通过台词、出场人物的表情或者手势,或其他肢体语言,以理解对话的内容或者剧情,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所以在选择韩剧时,应当选择无方言、语速较平稳的生活剧,尽量避开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和古语使用较多的历史剧。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设计方案。
1.配音
在配音练习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跟读练习,有效地练习和纠正发音。此外,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到某句话应该在什么场合下使用,以及在适当的文化氛围中进行恰如其分的意思沟通和交际。
设计方案:教师先将选好的视频播放一遍,边看边让学生观察出场人物的表情、语音语调、待人接物的行动等。播放第二遍时,一句一句断开,让学生跟读,跟不上的部分将台词展示给学生看。结束后将台词文本发放给学生,边看边讲解。讲完后给些练习的时间,然后播放视频分组进行配音,配音时要求声情并茂、流畅。
2.分角色表演剧情
将电视剧中出现的台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作为演员直接参与表演。通过角色的成功扮演,学生可以获得对话的自信心,增强交流与沟通能力。
设计方案:首先将学生每两人分一组,分别发给台词,观看一遍要表演的部分。讲解一下生词和句型,之后再观看两三遍,稍给一点练习的时间,然后进行表演,表演后进行发音纠正和评价。
3.描述电视剧场景
在观看一段视频后暂停一下,让学生描述当时的场景,如出场人物的面部表情、服装、周边环境、与其他出场人物的比较、围绕的中心事件等。
设计方案:课前教师需选定几个特定画面,这样的画面要内容丰富、有趣一些,一边播放,一边描述。同时,由这项设计方案可以延伸出贴近生活的一些活动,如让学生准备一张照片,对当时的相关情形进行描述,这些活动都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填空
让学生边视听边对台词空缺部分进行填空的训练方法,可以同时提高听力和书写能力。
设计方案:首先视听一遍教学内容,将印有台词的文件分发给学生,边看边写。填空部分可以反复播放两三次,确认正确答案后,针对生词和新语法进行讲解,讲完后再视听一次以便巩固与加强。
5.视听后回答问题
不看视频只听声音,听完回答问题。听之前,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收听教学内容。这项训练活动既可提高听力能力,又可提高会话能力。
设计方案:只给学生播放声音一两次,听后对内容进行提问。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之后展示视频台词,讲解新单词和语法,再观看一遍。
6.陈述文化比较
韩剧作为展示韩国文化的载体,可以让我们无需走出国门便可体验。通过视听,可以让学生比较两国的文化差异是什么,如何不同,减少或者避免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偏见和学习语言的障碍,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对韩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实现中韩两种文化的对接。
设计方案:教师将准备好的文化特色比较明显的韩国电视剧播放给学生看,讲解完台词中出现的生词和语法后再试听一遍,看完让学生查找两国文化差异并口头陈述,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韩国文化想象给予指导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韩国文化。
除此之外,设计方案还有很多种,如只听声音推测内容、挑选带疑问的台词进行问答练习、推测以前或后续内容、视听后台词改错、单词竞猜等设计都可以运用于电视剧视听授课当中。
四、结语
高职学生对于单词的死记硬背是弱项,而且他们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通过以上设计方案,比起单纯地讲授单词和语法要生动有趣得多,除了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外,还可以增强他们“动口”的能力。基于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当下各学校展开的教学改革,能力的训练是主流,也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因此,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设计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 韩国中央大学硕士论文, 2013.
[2]. . 硕士论文,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