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市管理建议意见

时间:2023-10-27 10:41:25

导语:在城市管理建议意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市管理建议意见

第1篇

1.城市公共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1.1城市管理的含义[1]

 

从最基础的管理来切入,一般来说,管理(Management)是一切组织的根本,它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活动之中。就城市管理而言,管理有多重含义。第一,管理不仅仅是施政。管理的概念涉及承认政府正式当局内部和外部都存在有权力。在许多文献中,管理包括政府、私人部门和民众社会。第二,管理是一个中性概念。管理可以有多种表现:专横或仁慈,有效或无能。第三,管理强调的是“过程”。它确认、决定的做出是基于许多参与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做出的,而那些参与者均有着各自不同的、有时是相互冲突的优先事项。

 

现代城市管理是指多元的城市管理主体依法管理或参与管理城市地区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属于公共管理范畴,所以也叫城市公共管理。目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管理的内涵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管理的内涵有明显的不同。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管理既包含了以城市政府为主体的城市管理者依据国家法规体系、通过国家计划和发展规划对城市运转和发展所进行的控制行为和活动,也包含了城市政府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城市管理法规对城市企业、城市公民、城市非政府机构的生产生活所进行的组织、控制、协调行为和活动。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现代城市管理还包含着城市政府管理职能与非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市民等参与城市管理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结合。[2]

 

1.2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健全的城市管理必须使居民都能享受到城市公民的利益。基于城市公民资格原则上的健全的城市管理,强调任何人,无论男女老幼,均不得被剥夺取得城市生活必要条件的机会,包括适当的住房、房屋租用权保障、安全的饮水、卫生、清洁的环境、保健、教育和营养、就业、公共安全和流动性。通过健全的城市管理,使市民们得到发表意见的讲坛,充分发挥其才智,以便改善其社会和经济状况。

 

1.3城市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综合性(2)管理的开放性(3)管理的动态性(4)管理的参与性[3]

2.城市管理方法

 

2.1城市管理的一般过程

 

管理是一种人的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过程。城市管理过程实质上是由各个管理环节组成。城市管理是个人和公私机构用以规划和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众多方法和行动的总和。这是一个调和各种相互冲突或彼此不同的利益以及可以采取合作行动的连续过程。它包括正式的体制,也包括非正式的安排和市民的社会资本。

 

2.2城市管理的目标和手段

 

2.2.1城市管理的目标。城市在空间上高度集聚,高度集聚使得城市中人口和环境的平衡受到影响,造成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的发展急需有力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控,合理的人口密度和疏导,有效的资源配置和使用,灵活的产业结构调整,持续的改善交通状况,不断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因此,城市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实现城市整体的协调运转。

 

2.2.2城市管理的手段。城市管理作为过程,包括调研、决策、计划、实施、协调、反馈等环节,在现代城市社会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其管理手段应该是综合的,应该建立“以法制为规范、以行政为主导、以社会自治为基础”的城市管理的手段体系。

 

3.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问题及改进建议

 

3.1问题

 

3.1.1经济管理手段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的各种经济手段还不能很好地衔接和配套,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在对个人进行控制时,往往过多地使用了经济杠杆,尤其是过多地使用了罚款,这成为了有关部门变相谋取收益的重要途径,也成为被控制对象不服从的理由。针对部门之间的管理,常常由于过多地照顾到了企业经济收益对地方财政收入的作用,而忽视了生产过程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罚款的手段进行控制显得很乏力。

 

3.1.2行政管理手段问题。城市行政管理的权威来自管理者的行政级别和被赋予的权力。因此,很多管理者为了行使更大的权力,往往千方百计地提升本部门的级别;或者为了使某一个问题能得到彻底解决,往往安排比较高层次的官员前往,高级别的管理者在行使行政手段时往往更有力度。但是,由于责、权在很多部门都不对等,很小的事情往往也需要动用比较高的级别解决。

 

3.1.3法律手段问题。目前我国城市管理中的法律法规涉及的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认为需要立法的领域。虽然制定了众多法律,但我国在执行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城市管理人员把执法简单化,对违反规定的人员抱有敌视情绪,使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紧张,在我国很好的表现就是“城管过街人人喊打”。[4]

 

3.2解决问题的建议

 

3.2.1明确城市管理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科学的城市管理体制,就是要组织、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城市管理各系统、环节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目标及任务,调动各方面加强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3.2.2变执法为管理和服务推动和谐执法。城市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处罚,更需要管理。城市管理者应该变原有的执法观念,以为民服务、便民服务来推动执法,把执法和服务融为一体。城市管理不是治民而是便民。

 

3.2.3保证企业独立,兼顾各方利益。只有当企业具有独立经济利益时,经济杠杆才能对各个经济主体起到调节作用,如果企业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也无从谈起。此外必须同时兼顾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三方的利益,不能顾此失彼,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2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

楼区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区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安置、物业管理等工作;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相关计划审定、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督查以及目标考核等工作;审定区级征收安置房房源使用和调拨;对区内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标准、安置标准等标准的制定;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规划(方案)的审查。

领导小组下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办公室和征收安置房建设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研究提出需要领导小组决策的建议、意见;督查联席会议议定各事项的落实情况;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负责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数据统计、信息通报等工作。

各乡、街道办事处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协调、管理等工作。

二、确定工作目标

根据市、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政办号文件精神,制订我区3-5年的征拆计划、选址计划、供地计划、建设计划、安置计划、配套计划等六大计划,强化统筹安排,着力加快我区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含洞庭新城征收安置房)建设,努力实现“房等人”目标。各项目实施主体根据年度目标任务,制订详细的年度建设计划,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并按月报送计划完成情况。

三、明确职责分工

区征收安置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的工程质量及安全监督管理;基础设施和小区物业管理综合协调、指导和监管工作;制定城市居民拆迁计划和统计拆迁、安置进展情况;指导、协调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的人防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等工作;指导、协调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的监督检查、竣工验收、接收和管理等工作;农转非居民征收安置房的统筹管理和建设工作;洞庭新城、城市居民征收安置房及“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

区房产分局:负责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项目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征收安置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组织协调各类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申报工作,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提出建议和措施;组织筹备领导小组会议和根据实际情况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相关协调会;做好宣传工作,总结和推广各地保障性住房先进经验和做法,编制工作简报;组织开展保障性住房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负责保障性住房考评工作,制定相应标准和评选办法,汇总初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报领导小组审定。

区规划分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的规划定点、配合项目的规划审批;批后监督检查及竣工验收;参与规划论证等工作。

区国土资源分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征地拆迁管理和协调工作;集体土地拆迁计划制定及拆迁进展、安置情况统计;审核安置资格。

区发改局:负责协调配合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的立项申报;根据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计划,优先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项目计划上报。

区城管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环卫设施的验收、接管等工作;行使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范围内的城市亮化、环境卫生等城市管理工作。

区监察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行政监察工作,监督检查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建设各部门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执行情况;监督、纠正各部门不正之风;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等工作。

区审计局:负责对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进行跟踪审计等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平衡地块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指导和监管等工作。

区环保分局:负责办理、指导、协调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的环保审批和验收等工作。

区安监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等工作。

区卫生局:负责指导、协调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的卫生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等工作。

区局:负责涉及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安置过程中的接待工作。

区控违办:负责组织、协调涉及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的违法建筑的行动,履行拆违工作的督查、考核、协调、指导等工作。

区公安分局:负责指导并依法监督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的安全保卫工作,以及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维护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的治安秩序,依法对危害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的行为进行处置。

区消防大队:负责指导、协调帮助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的消防审核、验收备案等工作。

交警楼大队:负责指导、协调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的交通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等工作。

各项目实施单位:负责具体实施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的建设、管理等工作,定期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工作进度,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等;负责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进展情况报表报送工作。

各乡、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的征收拆迁和腾地;牵头负责本辖区内的拆迁统计、安置资格审核和表格填报、安置房建设需求汇总、回迁安置、各项目接收后的物业管理以及对拆迁户慰问等工作。

四、完善工作机制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做到“六个统一”,即全区征收安置房项目由区征收安置局统一发文成立建设项目管理部,统一监管、协调、指导、服务全区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建设,统一委托市、区规划部门进行项目规划,统一比选中介招标公司,统一参与各项目招标事项(融资单位或建设单位、监理公司的招标,比选建筑设计方案等),统一项目资金调度、征收安置房源的回购(移交)、制订和组织落实全区征收安置房的分户及安置方案。建立区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例会制度,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每月开一次例会,统筹协调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工作。如需例会协调相关问题,在例会召开前一周报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例会将及时通报全区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相关情况,并对会议决定事项形成会议纪要,统一印发各相关单位。

(二)建立信息通报机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每月将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进展情况,以及征收、安置、例会交办事项落实情况汇总后报区级领导,并通报相关单位。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材料报送,明确专人负责,在每月规定时间内将材料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建立规划方案审查机制。在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方案设计和规划完成后,由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论证,通过论证后,相关方案进入报批程序。在建项目重大设计变更的,要及时报领导小组研究同意。

(四)建立督查考核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对全区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项目的质量、进度和安全等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报区政府督查室,作为年终考核指标。

1.考核实施

对各项目实施单位的考核:主要考核各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计划任务完成情况。各项目年度、月度工作完成情况由领导小组签署意见后,报区政府督查室。项目开工以取得施工许可证为依据,竣工以取得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为依据,交付以抽签摇号为依据。开竣工和交付量统一为项目总建筑面积数(含地下室面积、商业面积和公共配套设施)。

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除各项目实施单位外)的考核:主要考核各单位对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情况,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项目实施单位,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进行评分,并报区考评办,做为综合目标考核依据。

第3篇

城市建设管理相关部门、单位应当建立信息告知制度,共享信息资源,互通工作情况,强化协作配合。

1.市执法局审批设置大型户外立柱广告后要及时告知市规划局。

2.市、区执法局在巡查中发现私自建房、违规建房的,要及时告知市规划局。

3.市规划局在单位建设项目放线后,个人建房项目、建筑物立面装修、建筑物改造工程审批后,要及时告知市、区执法局。

4.市国土局在集体土地收购储备及储备土地挂牌出让确定建设主体后,要及时告知市执法局。市、区执法局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未经审批占用耕地开发建设的、或向储备土地倾倒垃圾、毁坏围墙、进行违法建设的,要及时告知市国土局。

5.市发改委在城市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后,要及时告知市规划局、市住建局。

6.市工信委、市招商局在城市工业项目立项审批,招商引资项目签署协议后,要及时告知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住建局。

7.市、区住建局对挖掘城市道路、迁移拆除城市公用设施的工程项目,在项目审批后要告知市、区执法局;对办理的建筑施工许可、临时占用或挖掘城市道路许可,在审批后要及时告知市、区执法局。

8.市、区执法局在巡查中发现毁坏、丢失的市政、园林设施、绿化苗木等问题,要及时告知市政、园林部门,由市政、园林部门及时修复或补植。

9.市政、市区园林部门在市政设施维修施工、园林绿化栽植、修剪、维护时,要提前告知市、区执法局施工地点、施工范围和工期。

10.市政管理部门在日常巡查监管中发现擅自占用、挖掘、毁坏、偷盗市政公用设施的,园林部门在日常管护中发现擅自砍伐、损坏绿化苗木和园林设施的,要立即告知市、区执法局、公安局、规划局予以查处。

11.市、区水务部门在每次治理河道环境时,要提前告知市、区执法局。

12.市规划、住建部门在审批电力、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部门架(埋)设线路施工项目后,要及时告知市、区执法局。

13.市、区执法局在巡查中发现违反“门前五包”责任制的门店,要及时告知市、区工商局,由市、区工商局督促落实;市、区工商局在巡查中发现违反“门前五包”责任制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商场等,要及时告知市、区执法局,由市、区执法局督促落实。

14.各管理单位对巡查中发现的卫生清扫不彻底、垃圾堆积、污水溢流等问题和乱倒垃圾、乱泼污水等行为,要在第一时间告知区执法局,由区执法局督促整改或进行查处。

二、联合执法协调机制

1.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未经审批挖掘占用或毁坏城市道路、桥梁、城市公共设施和园林绿化设施等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办理的重大行政执法案件,城管执法、公安、工商、住建等部门要开展联合执法活动。联合执法活动的牵头部门为行政主管部门或行政处罚实施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前,牵头部门要向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报告,并制定详细的工作预案,主动与配合部门衔接。配合部门要主动参与,按照执法工作预案,全力以赴做好配合。

2.建立执法反馈机制。联合执法活动结束后,牵头部门要对执法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市政府,并反馈相关部门。

3.建立执法保障机制。公安部门要依法保障联合执法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威胁联合执法人员或暴力抗法的,要及时出警处置,对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依规查处。

三、管理行为沟通机制

1.建立行政审批沟通机制。各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对市容环境和市民生活有较大影响的行政审批时,应根据审批内容,主动征询相关部门的意见。审批后要及时告知相关部门,以便于事前监督和批后监管。市执法局审批大型立柱广告的设置,要在审批前征询市规划局的意见。市、区工商局审批修车、洗车、理发、废品回收、石材加工、饮食、娱乐等营业证照时,要事先征询城管执法部门的意见。对符合市容和环境卫生要求的方予审批,审批后要及时告知市、区执法局。食品药品监督、环保、卫生、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把前置审批关,对经营场地、设施条件、环境影响等,要实地勘查评估,不符合条件的,不能予以审批。

2.建立日常管理沟通机制。各部门要建立信息备案制度,对相关部门告知的信息认真登记,对涉及本部门、本单位的管理事项,要强化监督管理。对本部门监管事项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整改解决。对其他部门承担的监管事项,发现问题要及时告知,相关部门要立即进行处理。各部门接到举报、投诉时,对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要立即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要负责通知责任部门,责任部门要立即处理。

3.建立行政处罚沟通机制。市、区城管执法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对需要缴纳赔(补)偿费、恢复原貌的,要主动征询相关部门的意见。按照先赔偿、后处罚的原则,由各相关部门督促落实赔偿、补偿、恢复原貌等工作。

四、重大问题会商机制

城市管理领域需多部门共同办理的事项、重大突发事件、重大行政执法案件、部门管理职责划分和界定等重大问题,要采取联席会议、现场会商等形式进行,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联席会议或现场会商由市上分管领导或市城管办召集。联席会议或现场会商议定的事项可形成“会议纪要”印发相关部门、单位执行。

第4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1施工前的科学管理与充分准备

1.1充分做好技术准备

现代建筑工程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工艺复杂、技术先进、新材料应用、材料品种多的特点。这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管理人员务必做好技术及工艺的事前准备,必须熟悉施工图纸,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工程,同时考虑自身企业的具体情况(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各种气候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前组织计划,确保每一项工程、每个工序都能够控制在计划范围之中。

1.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各项工作应该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实施,施工前组织和资源配置是搞好施工其间现场管理的有效措施。

1.2.1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即施工阶段,是把设计图纸和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是实现建设项目使用价值的主要阶段。建筑施工现场现代化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筑产品的质量和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1.2.2根据工程特点精心设计、绘制工程平面图,放置在醒目处。对搭设临时设施,安装机械设备、堆放材料构件、水电线路铺设等都认真进行预先规划,并在平面图上予以标识。对现场安全通道要设计醒目的标识牌。做到施工前计划周全的设施布局,材料区域与工艺特性科学布置、机械操作范围明确、车辆进出方便、工序衔接紧密等施工科学化管理,使整个现场不仅仅是施工前的计划还是施工过程中都显得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1.2.3合理配置施工资源是保证施工现场动态投入生产并在施工过程中达到最佳组合,获取较大经济效益的关键。在施工过程中,人力、材料和机械都需求量不断变化,在施工前的配置施工资源时应力求均衡。要根据进度计划编制人力、材料、机械进场计划;根据材料供应与使用情况决定材料储备量;根据主导机械配置与之能力相适应的附属机械。

2认真抓好现场施工阶段的综合管理【3】

2.1认真做好工程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施工项现场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施工质量是施工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靠质量赢得信誉,靠质量赢得市场,靠质量增效益。

2.1.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和领导体系,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并强化技术质量统筹管理,及时对员工进行技术交底,强化员工的质量责任心,同时层层签订质量责任保证书,明确质量与责任的关系,使质量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个人,并按规定建立奖罚制度,与各级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

2.1.2严格执行质量验收制度,对工程质量进行巡回检查,做到质量的全过程管理无缝隙,对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追查责任,并跟踪检查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同时在全面抓好施工质量的同时,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管理措施,严把材料采购和进场质量验收关,杜绝不合格品材料混入现场。

2.2制定严格、科学的现场管理办法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现场管理办法:所有进入工程现场的施工人员,必须统一着施工企业工作服和安全帽,并从专用施工通道出入现场,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严格按照施工作业时间进行施工,严禁超强度工作和蛮干。企业全体成员必须服从现场的管理人员指挥和管理,遵守现场的警示标志、标语,以及隔离标志。严格控制现场的环境卫生,做到施工工序完成后料清场地清,每天的施工垃圾运至指定地点集中堆放,定期处理。必须保证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实际有效控制,不能流于形式。交叉作业必须有安全员与工程质量员忠于职守的监督管理,因为工序衔接部位也是质量和事故多发区域。【2】

2.3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场管理优化水平,代表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的综合表现。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内抓现场综合管理,外抓市场有效竞争,以市场促现场,用现场保市场,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科学有效的优化企业自身的现场管理。建筑施工企业优化现场管理应该遵循经济效益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原则、标准化规范化原则等三个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原则。那么,科学的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施工作业与现代管理接轨、物资流通管理与信息网络接轨、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与岗位责任制有机结合。通过对上述施工现场的主要管理内容的优化,来实现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的优化目标。在目标确立后,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建筑质量,全面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二是彻底消除施工生产中的浪费现象,科学合理的组织作业,真正实现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三是优化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四是加强定定额管理,降低物耗及能耗,减少因物料周转时间而占用资金现象,不断降低成本五是优化现场协调作业,发挥其综合管理效益,有效地控制现场的投入,尽可能地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六是均衡地组织施工作业,实现标准化作业管理;七是加强基础工作,使施工现场始终处于正常有序的可控状态;八是文明施工,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作业。

2.4建立施工企业激励、约束、监督机制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1】

(1)建立竞争机制。建立全员的竞争上岗制度,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一要有效促进全员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管理层工作和办事效率;二要有效激发员工对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热情;三要提高广大员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和潜在力量,有效地促进施工生产和质量意识。

(2)建立企业内外部的综合激励机制。从改革员工最关心的分配政策入手,彻底打破大锅饭,将员工个人收入与施工产值、质量、安全、成本等指标挂钩,按贡献给予应有的价值获得。

(3)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施工企业必须有章法“章和法”才有说服力,避免传统的家长制,让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发生效力用制度激励人、用制度约束人。

总之,由于建筑施工的管理涉及到人员、设备、材料等多重因素,是一项复杂的管理体系,因此只有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的全方位监管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管理模式优化,是建筑施工管理水平不断迈进,实现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谢艳艳.浅议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8,23.

第5篇

管理,提高项目的运作质量,也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就施工管理过程中以下几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the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basis points, is also the source of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s, wel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quality control goal.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mprove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 quality, also i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necessary conditions. This paper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the following point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The scen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施工管理指建筑项目从准备开始、建设施工、竣工验收到回访保修等全过程的管理活动,是一种具有特定目标、资源及时间限制和复杂的专业工程技术背景的一次性管理事业。建筑施工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施工面较宽、流动性较大、不可预见因素较多、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等特点,而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对于工程质量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施工管理

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包括进度、质量和成本控制,三个控制没有轻重之分,同等重要且应有机结合。

1.1施工进度管理

1.1.1建高效团队,实施科学管理

有必要在项目开始时就选择建立一支高效的项目团队——包括项目经理部的领导和主要成员。在进度管理上以项目经理为进度目标责任中心,对进度目标合理分解,使责任分配到人。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对成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上下功夫,向管理要进度要工期。营造一个积极的工作氛围,保证进度目标的实现。

1.1.2以进度计划为主,制定其他计划

进度计划的制定是进度管理中的重点工作,计划定得好不好自接关系到后续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多承包商在开工前并不重视计划,为了满足合同工期,草率的编制了一份施工进度计划。在满足了业主的要求以后,计划就搁在一旁了,更谈不上用计划来指导今后的工作。导致后面的工作杂乱无序,无法有效开展。因此在工程开工前,承包商一定要编制一份详细的、经过论证可行的进度计划。以施工进度计划为主,制定其他的劳动力和材料供应计划、机械设备需求计划、采购和租赁计划、质量控制计划、安全环保计划、资金供应与支付计划等。

1.1.3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工程计划,进行项目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评价。

这计划不仅要包含施工单位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包含业主的工作、设计单位的工作、监理单位的工作,以及充分考虑与施工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工作的影响。建设方根据各方计划,合理拟定现场工程项目总计划,再反馈各方实施,并及时听取各方意见,及时调整。

1.2施工质量控制

1.2.1严格按施工程序施工

所有隐蔽工程的记录,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等有关验收单位签字认可,方可组织下道工序施工。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部位设质量控制点,专人负责。施工过程中,除按质量标准规定的检查内容进行严格检查外,在重点工序施工前,须对关键的检查项目进行严格的复核,按程序施工。

1.2.2坚持“三检”制度

即每道工序完后,首先由作业班组自检,再由施工员项目经理组织有关施工人员、质检员、技术员进行互检和交接检。

1.2.3建立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以专职质检员、技术人员作为信息中心,负责搜集、整理和传递质量动态信息给决策机构(项目经理部)。决策机构对异常情况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将新的指令信息传递给执行机构,调整施工部署,纠正偏差,形成一个反应迅速、畅通无阻的封闭式信息网。现场质检员要及时搜集班组的质量信息,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法、分层随机抽样法、整群随机抽样法客观地提取产品的质量数据,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3成本控制

项目施工的成功与否,利润率是一个重要指标。利润=收入-成本,由恒等式可知利润的增长,就要增加收入、减少成本。收入在施工单位竞标以后是相对固定的,而成本在施工当中则是可控制的,因此成本控制是建筑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3.1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成本控制是“三全”控制,即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控制。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人人不管。

1.3.2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

1.3.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各部门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项目管理应注重抓好“早、实、严”,组织项目班子深入一线,切实抓好现场安全,坚持倡导质量一步到位环环紧扣。

2.1落实现场施工方案

工程开工前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将企业技术部门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报送监理单位审核。对于重大或关键部位的施工,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要提前一周提出具体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保证措施,以及新技术新材料试验,鉴定证明材料报送监理单位审核。

2.2精选施工现场起点建设所需材料

对施工现场起点建设所需材料进行选择,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如果材料选择不合适,就会给以后的现场管理带来无穷的后患。拿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所需用的配电箱、电缆来说,坚决不能贪图小利购买不合格产品。在现场管理中,各个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从企业实际和工作环境出发,制定一系列实际可行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各种行为。例如:施工现场考勤制度,施工现场例会制度,施工现场档案管理制度,施工现场仓库管理制度,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制度,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制度,施工现场保卫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文明卫生制度、机械操作制度、材料采购验收制度,消防制度等。使现场管理的每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3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的组织管理必须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突出抓好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预防阶段,做到“未雨绸缪”,从建章立制人手,制订安全管理措施、增强安全意识教育,引导教育施工者按照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工操作。同时,施工管理者也要切实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监督,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重点是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

2.3.1基础施工对于不能采取放收的深基础,应根据土质情况,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每项措施都要进行设计计算。在雨后、解冻或复工前,要对已挖完成部分基坑仔细观察土的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排除险情才可施工。利用大直径钻孔对底桩进行人工扩孔时,机械成孔后应及时安放钢筋笼。人工下孔前,注意要及时排出孔内有害气体。灌注桩做好孔后、浇筑混凝土以前,必须在洞口明显位置设立标志,或者加盖板、防护栏。

2.3.2高空作业高空作业应根据需要划定,设置围栏,挂牌示警。

高空作业的外沿必须在行人处支搭防护棚。建筑物的预留洞、电梯井口、楼梯口、阳台口等均要设置防护围栏。脚手架必须先经设计计算,并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搭设。

3.结语: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活动的组织管理是一项庞大复杂、实时动态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建筑施工安全有序、质量可靠,在其整个的管理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发挥长处,克服不足,牢固树立“科学、严谨、安全”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施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细化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刘华。浅谈国内外建筑施工的管理。安徽建筑,1998(1):78.79.

[2]夏茂兵。建筑施工项目管理[J].安徽科技,2005(6):45—46.

[3]侯天顺。施工项目管理及项目成本控制[J].河南科技,2005(3):35—36.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四新”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四兴”发展战略,以加快农村流通产业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兴业惠民”战略为目的,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强化和拓展服务功能,全力打造新型农村商品流通网络,通过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新型“农家店”,强化配送体系建设,实现双向流通,提升网络终端建设水平,逐步使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向现代化、网络化、标准化健康轨道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服务“三农”的原则。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满足广大农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二)坚持方便群众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积极做好农家店新建、改造的具体工作,让更多农民享受到健康、安全、舒适的服务。

(三)坚持责任至上的原则。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完善农村购销市场,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创新经营,确保农民满意。

三、目标任务

(一)强化配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已建“日用品配送中心”的配送设施、信息化网络系统,强化原有配送中心的管理;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配送,努力完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一体化服务为核心的营销体系;积极做好由商务部审批备案、具有配送资质的县级配送中心项目的申报工作。

(二)加强农家店建设,提高网络终端建设水平。按照“六统一”原则指导农家店更新经营理念,多方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提升农家店服务功能;严格按照“五项标准”进行新建和巩固已建农家店,确保网点质量与数量的同步提升。今年计划新建农家店20家,其中新建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农家店10家。

四、时间步骤

(一)开展调查摸底(3月1日—6月1日)。县社合作指导股分别深入各乡镇、村、屯调查摸底,对已建网点进行指导、规范。对乡、镇、村、屯空白网点开展新建,做好配送中心项目建设的申报工作。

第7篇

为加快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稳定蔬菜价格,确保城乡市场的蔬菜供应,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快速增收,现就加快我市蔬菜基地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蔬菜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蔬菜是城乡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对蔬菜的需求呈品种多样化、品质高档化和数量不断增长的趋势,市场潜力巨大。大力发展蔬菜业,既能够稳定城乡市场供应,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快速上台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加快蔬菜基地建设,促进蔬菜生产的标准化、产业化,实现农业生产“工厂化”,是加快推进“工业立市”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蔬菜基地建设,继续加大投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明确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按照建设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总体要求,以满足城乡人民“餐桌”需求,稳定蔬菜市场价格为重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蔬菜种植规模。继续加大投入,引导和支持优势区域建设蔬菜基地,推行蔬菜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加速蔬菜产业化经营,提升技术水平,扩大加工能力,实施优质品牌战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把群众投资重点引导到发展蔬菜生产上来,引导工商资本、城市资本等社会资本参与蔬菜基地建设,实现我市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市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到117万亩,比2005年增加44.5万亩,平均每年增长10%;总产量达到206万吨,比2005年增加103.6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5%;本地蔬菜在合肥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蔬菜业成为我市现代化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蔬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实现蔬菜无公害化,全市绿色蔬菜、有机蔬菜比重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

三、实施保障措施

(一)培育优势产业区域。在已初步形成的设施栽培区域化布局基础上,结合新农村示范乡镇、村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继续扩张设施栽培和露地菜生产,重点建设20个特色新、规模大、档次高的标准化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或多乡一业的优势区域化生产新格局,使蔬菜业发展成为我市现代化农业的支柱产业。

(二)发展蔬菜产业化经营。发展蔬菜业龙头企业,逐步实现每一个蔬菜主导产品都有龙头企业,按照“基地+龙头企业”的经营摸式,扶持适度规模经营的蔬菜种植农户。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引进蔬菜保鲜、加工、包装等先进技术,促进蔬菜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提高蔬菜产业的综合效益。重点扶持建设10家脱水、冷冻、净化蔬菜(食用菌)等加工企业。结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引导和扶持蔬菜种植农户发展蔬菜生产。至2010年,打造5个国家级、15个省级蔬菜业产品品牌。

(三)提高蔬菜业科技水平。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和蔬菜专业机构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组建2-3个机制灵活的蔬菜业产业研发中心,加强新品种培育、生物技术开发,建设引种、试种、繁育和营销一体化基地,推进全市蔬菜栽培技术和品种的不断更新,解决一家一户的育苗难问题。以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因地制宜引进建设一批智能化大型温室,探索、积累现代化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蔬菜工厂化生产。加大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力度,结合生产实际,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技术培训。优化环境、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人才,参与蔬菜业生产经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四)实施安全优质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将“农残”检测点向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延伸,加强源头控制,提高“农残”监督检测水平,不断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五)加快流通体系建设。统一规划,优化环境,积极引导各类经济组织、个人参与市场建设,形成市、县、乡(镇)和主要生产区四级市场体系。规划建设4个县级、10个乡(镇)级、20个生产区的蔬菜业产品批发市场,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培育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通过中介组织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结起来,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流通。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传输的信息化,逐步推广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加强蔬菜专业协会建设。以蔬菜种植大户、农民经纪人为载体,提高蔬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蔬菜业生产向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我市蔬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加大投入力度

继续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每年将蔬菜基地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农业产业化资金和农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要重点支持蔬菜龙头企业发展。结合农业开发、扶贫开发、江淮分水岭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形成资金优势,集中投入,重点扶持优势产业区域、优势产品的生产发展,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引进、试验示范以及技术培训的投入。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蔬菜基地建设。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ace of our country reforming and opening continued to accelerate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steady improvement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ushered in the goo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hitherto unknown.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management work, and then st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int of view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随着建筑市场经济发展,过去市场的竞争已转化为工程质量的竞争。提高工程管理与控制对于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变得至关重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立足之本。我们应运用管理的职能,促进工程技术工作的开展,正确地贯彻国家的技术政策和上级有关技术工作的指示与决定,科学地组织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施工过程符合国家技术规范、规程和技术规律,以保证高质量地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达到统一。

一、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全面实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时间还比较短,而且相对缺乏系统、专业、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导致了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弊端、漏洞较多,急需得到有针对性的改进与完善。总体分析,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尤为突出的重点问题之一。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要设置功能齐全的项目管理部门和机构,并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分别配备数量不等的人员,以满足工程管理中各项具体工作的要求。但是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项目为了节省人员开支,大量削减工程管理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数量,这就造成管理部门和人员的残缺,甚至引发了管理人员不得不身兼数职的现象。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2、管理制度深入性不足

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建筑行业主管部门逐渐加强了对建筑行业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并相继颁布和出台了一系列建筑工程管理文件和相关规定。建筑行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全部是由国内著名的建筑行业专家、学者、主管部门领导、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管理人员共同研究、讨论,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下来的。但是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在下发到各建筑工程单位以后,大多变成“一纸空文”,其作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建筑工程管理制度浮于表面、难以深入,是我国建筑行业管理工作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二、工程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质量原则

工程建设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息息相关,搞好工程质量管理,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繁荣富强,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必须树立强烈的“质量第一”的思想。

2、预防原则

在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中,应从过去消极防守的事后检验变为积极预防的事先管理。因为好的建筑产品是好的设计、好的施工所产生的。必须在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事先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种种不合质量要求的因素,以保证建筑产品质量。如果各质量因素预先得到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就有了可靠的前提条件。

3、用数据说话原则

质量控制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必须依靠能够确切反映客观实际的数字和资料,否则就谈不上科学的管理。一切以数据说话,就需要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工程实体或工作对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从积累的大量数据中,找出控制质量的规律性,从而研究工程质量的波动情况,寻求影响工程质量的主次原因,采取改进质量的有效措施,掌握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的客观规律,以保证工程项目的优质建设。

三、做好建筑工程管理的几点措施

1、做好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管理理念是管理水平提升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也是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元素之一。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表面层次的内容较多,而相对忽略了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这是极其不利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发展和进步的。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而言的,即对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进行适当的革新与完善,并要不断的填充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以彻底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但是,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发展的速度与方向,创新发展的速度要适中,既不要冒进,又不要停滞不前;发展方向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不要片面追求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而是要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2、加强成本管理

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确保施工质量。发挥质检部门和质检人员的监察作用,提高质检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成本管理,对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成本降低了,企业可以用同样的钱力做更多的事,以同样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使有限的物资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关企业的发展。成本低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工作,是企业各项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情况的综合反映。降低成本主要是指减少材料的消耗,减少施工中水、电和机械设备等方面的费用。

3、施工技术创新

当前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已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我国的国有工程建设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实行放权让利,承包经营,项目法施工,进而探索所有制的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从而使全行业融人了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中,成为全国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步伐较快、活力较强、充满生机的行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是不断创新,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激励不够,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施工管理的实施,必须通过创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建立适应生产力和市场需要,走一条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代的巨大变革,迫切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我们不断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何将其及时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中,对于企业而言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第9篇

【关键词】 成本意识 成本管理 作用 构建成本意识

1. 成本意识与成本管理的基本含义

企业成本管理是以企业的全局为研究对象,在企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相结合的基础上,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进行核算、分析、决策、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和。

成本意识是现代成本管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包括节约成本观念和控制成本观念。而职工的成本意识是指人们在以某种资源组合方式达到一定目的或完成一定任务的过程中,为了减少代价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的总和。

2.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多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落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成本管理范畴狭窄

具体体现在: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而忽视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重投产后的成本管理,而忽视了投产前产品设计和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只注重财务成本核算,而忽视了管理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核算等。

2.2 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在传统成本管理的思想中,企业将成本管理直接等同于减少支出、降低成本,然而,成本不可能无条件、无限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效益。因而这是一种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成本管理。

2.3 成本管理手段老化

目前,我国大多企业的成本管理仍采用手工操作方法,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因而,很难获得及时的、全面的、准确的成本信息。

3. 成本意识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成本,即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所失去或放弃的资源。成本直接影响着收益,成本越高收益越低,成本越低收益越高,因此,要提高收益就必须千方百计的降低成本。特别是伴随着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精确的计算产品的成本和加强成本控制尤为重要。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首先获得成本优势,继而发挥和保持这种优势,这是实现成本领先战略的主要途径。而成本优势的获得不限于成本本身,必须从管理的高度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力。只有企业的每位员工,都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时刻秉着降低成本的思想,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注重节俭,节约一度电、一升水等,一线生产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减少操作上的失误,虽然看起来都是小事,但这些细小的环节加在一起,就决定了一个公司的成败。

因此,在成本管理地位日益凸显的今天,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构建企业的成本意识。鉴于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成本意识的构建更为重要。

4. 如何构建企业的成本意识

企业成本意识的构建要以全体员工为对象,以培训教育和管理主体的带头作用为媒介,树立现代成本意识,建立企业节约文化。

4.1 在员工的培训教育中强化成本观念

加强成本费用控制,首要的工作在于提高广大职工对成本费用控制的认识,增强成本观念,充分认识到成本与收益的密切关系;贯彻技术与经济结合、生产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同时向员工宣传组织的成本理念,使每个员工都能理解组织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是相互联系的,形成“视公司为家”的态度。

4.2 抓好成本管理主体的带头作用

虽然全体员工都有参与成本控制的义务,但是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是对公司成本的形成和发生负有责任的影响者和参与者。因此,公司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应将与成本的发生密切相关的诸如决策阶层、部门负责人等视为成本控制的主体,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成本降低的重要作用,从而带头树立起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而这种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同时,管理主体要加强与下属的沟通,在与下属的谈话中及时发现企业的问题,解决问题,免遭不明的损失,降低企业的成本。

4.3 树立现代成本意识

现代成本意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十分重视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不受"成本无法再降低"的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这种降低必须建立在维护企业效益的基础上,因此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扩展成本控制的范畴,以管理部门牵头,扩展到设计、生产、供应等部门,要求每个部门、每位员工都树立良好的成本意识,形成贯穿整个企业的“组织化成本意识”;同时提高成本控制的定位,将成本控制的理念向决策领域渗透,从选择项目的种类、规模时就注入成本观念,确立具有长期发展性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4.4 建立企业的节约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企业作为社会资源的主要使用者,更应当成为节约的主体。

荀子曾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总理在关于“节约中国”的重要讲话中也提出,要在全社会生产、流通等各个领域,注重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由此可见,节约对于个人、组织的重要性。而“节约型”的企业文化,可以转化成具有持久优势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不断带动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4.1 形成节约的价值观

企业节约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拥有共同的节约观点和勤俭办企业的责任意识。这与当代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当节约成为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成为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信念和行为准则,才能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服务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然而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是一个长期酝酿的过程,特别是由诸多人员组成的企业,职工间的相互影响力巨大,因此,在形成节约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注意:节约价值观的确立要以企业目标为基石,结合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发挥其对员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价值观的确立要以企业运营为内容,做到贴近生产、贴近经营、贴近管理。

4.4.2 加强节约制度建设

对于少数员工而言,靠个人的自律效果不佳,只有以节约价值观为核心构建节约的制度,通过行政约束机制、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来保障节约文化的建设。因此,在建设节约制度时,要立足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检查监督体系建设三个基本点,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起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共同参与的企业节约文化建设运行机制,对企业各层次员工严格要求,落实责任。

4.4.3 创新技术,节约成本

面对金融风暴,宁波万华聚氨酯公司MDI装置技术创新,每年可为公司节省成本300万元。由此可见,不断更新技术、淘汰落后工艺是企业实现节约、保持长久效益的关键。

企业要树立技术创新理念,不断引进技术人才、先进技术设备,实现产品的升级改造;同时注重营销模式的创新,合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参考文献:

[1] 夏艳琴.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