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7 11:08:54
导语:在会计行业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我国;快递行业;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快递行业的行业结构及业务分布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我国快递行业呈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早在2010年,我国快递行业每日业务量就已经达到1000万件,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根据中国邮政局2013年10月公布的邮政行业运行状况显示:2013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70.3亿元,同比增长50%,异地业务收入累计完成641.4亿美元,同比增长29%;国际及港澳台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17.6亿元,同比增长30.3%。
在业务量上,中国GDP每增长1%,中国快递业就以2.9%,相当于3倍的速度在增长,快递业的发展对GDP的拉动作用很大,中国快递行业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在业务结构方面,快递行业包括同城、异地、国际及港澳台快递,在我国快递行业中,异地业务一直是主力军,无论是业务量还是业务收入都是占比较大的,而同城业务虽然在业务量上占比较大,但由于其费用较低,因此相对于国际及港澳台业务收入不高。
在快递业务的地区分布上,东部地区是我国快递行业的重点发展地区,2013年我国东部快递业务量占到全国的81.3%,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快递行业无论是业务量还是业务收入都发展较弱。
近年来我国快递行业发展势头十分良好,快递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不少企业打价格战抢占市场,快递行业销售毛利率下降。国际快递业务的利润较高,但大部分由外资企业把持。
二、我国快递行业主要企业及市场分布
1.以中国邮政EMS为主导的国营企业
中国邮政于1980年成立了EMS(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是中国快递行业国营企业的代表。
优势:政府的政策支持,依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建立完善的投递网络和综合运输能力,充裕的资金。
劣势:运行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灵活的价格机制,用人制度僵化,用工制度不灵活,没有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另一方面,缺少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决策不迎合市场需求和用户消费心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EMS也在不断探索着新的发展模式。上海邮政EMS与日本雅玛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于2013年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拓入网进境快件市场,共享在电商物流等领域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信息技术,这表明EMS也将在电商快递市场夺取一席之地。
2.“四通一达”(即申通、圆通、中通、百世汇通和韵达快递),和以商业快件为主占据高端市场的顺风速运两部分组成的民营阵营。
代表公司:上海申通和深圳顺丰速运公司
优势:速度快,服务质量高,经营灵活,口碑好
劣势:一定的资金困难,政策限制,良莠不齐,管理分散
以申通为首的民营快递企业阵营,在短时间内通过加盟的扩张模式,实现了快速扩张。
虽然民营快递的业务量以每年60%到120%的速度递增,但是行业内部的隐患也越来越大。因为加盟商和承包商的资质良莠不齐、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使得民营快递企业无法提供统一的、品质稳定的服务,无法相互协调、集中管理,从而导致了中国民营快递行业中企业规模偏小、物流管理十分分散、企业运营方式单一等诸多行业问题的存在。
而顺丰快递是以网点直营模式发展,主攻高端市场,因而价格也是行业内较高的。因此,大多数公司和网商不会选择顺丰。顺风采用直营模式,开设站点相对较慢;其次,而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商务快件的增长也不及电商包裹的增速;再者,因为人力以及其他费用的增加,顺丰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隐患。
民营快递企业近年来异军突起,已经成为中国快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外资阵营:以Fedex、DHL、UPS、TNT为首,占据着中国国际快递业务80%的市场份额。
优势:先进的管理理念,雄厚的资金,完善的全球调控网络
劣势:政策限制,中国的物流网络不够完善
根据中国社科院《我国快递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课题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高端国际快递业务市场,国际快递公司占据80%的份额。而国际物流巨头在占据高端快递市场的同时,还不断涉足中低端市场和细分市场,并开始通过并购等手段完善其网络资源。例如,DHL在中国国际快递市场占据主要地位,还在增设服务网点,开辟国内快递市场;Fedex及UPS抢滩中国航空快递份额;TNT利用连锁经营建成全国公路快运递送网络,中国国内民营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三、我国快递行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快递行业的发展是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的,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结合我国快递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快递行业将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行业品牌集中度加强
我国的快递业虽然规模较大,但相对于国外比较成熟的快递市场,我国的快递行业品牌集中度较低,整个行业比较混乱。未来快递行业面临新一轮的淘汰,整个行业格局会进行调整和改变,全球快递巨头已经占据了中国国际快递业务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且保持20%以上增长。外资的进入会使许多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被迫出局。
另一方面,快递企业间的并购也会增加, 2012年8月申通快递收购天天快递,强强联合成为了快递业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降低风险的有效措施。我国民营企业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发展如此迅速,得益于灵活的管理体制和对国内市场的熟悉,在以后的发展中,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民营企业将脱颖而出。
2、信息化、智能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我国的快递行业强劲的发展助力,电子商务的发展增加了网上购物的用户,快递行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加强也大大改善消费体验,提高快递效率。而未来快递业的发展中,信息化必定是其发展的亮点。智能化是为了克服快递行业派送延误、信息泄露等问题而产生的发展趋势,由于快递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机器人是快递企业取代人工作业的理想工具。
目前,亚马逊,顺丰速运等快递企业也都在进行无人机送快递的研发,亚马逊于2013年就公布其小型旋翼无人机送货上门的研发项目,快递业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
3、政府监管趋于完善
我国快递业发展三十年来其规模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快递业的监管还是不够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滞后。我国在2007年9月正式公布了《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但我国快递业仍存在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竞争无序等现象。完善法律法规,使得快递业有法可依,按照指定的法律法规对快递市场进行管理,保护快递市场的规范、有序,将是我国政府下一步要做的举措。(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程军.我国快递业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2] 王霞.我国快递业竞争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47-49+65.
关键词:中式快餐 波特五力 乡村基
一、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力:内外夹击
1.来自“劲敌”洋快餐
肯德基和麦当劳等洋快餐具有先天的品牌优势、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其高标准化的菜品,服务,环境等无一不是走在传统中式快餐前头。此外,高水平的资本运营和产品创新精神又加速了其本土化,开店的速度与规模往往令国内小型餐饮企业望尘莫及。但由于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营养和健康,而洋快餐又屡屡陷入“营养安全门”事件,加之中式快餐本身的口味地域优势,使其仍具备比较优势。
2.来自现有中式快餐之间的竞争
目前的国内快餐品牌按分布范围不同主要分为全国性品牌和区域性品牌,而这些中式快餐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产品、服务质量、就餐环境、企业文化等方面。
比如,细分市场情况可知,在国内快餐行业乡村基的主要竞争对手分为两类:
一是同做米饭加菜类套餐的快餐企业。这些企业数量较多,但大都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如筷乐民肴,东方既白等。其中与乡村基形成明显竞争态势的是目前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真功夫餐饮连锁。真功夫以“蒸出来的营养”为主要卖点,借“真”与“蒸”的谐音取名,既突出了品牌经营理念与产品特点,也巧妙地将中国元素“功夫”融入进来,助力形象推广。市场目标定位明确,短时间迅速发展至全国市场。与发展较早的真功夫相比,乡村基尚存在较多问题。
二是其他非米饭类做主食的快餐。这类快餐由于目标市场的细分,与乡村基之间虽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直接竞争但在产品种类上对乡村基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二、潜在的竞争对手力:进入壁垒低,市场需求大,潜在进入者多
由于中式快餐技术门槛较低,资金需求不大,加之目前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同期GDP,全国性的强势品牌较少,因而较长时期内还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到行业中来。目前一些外资企业和非快餐业企业都开始试水中式快餐。比如百胜旗下的“东方暨白”就早已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布局。
由此可见,乡村基的“菜+米饭+汤”的产品模式可复制性很强。因此尽早抢占市场份额,并长期占有领军地位应成为乡村基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短期内看,利用好上市资本,创新企业产品口味,使菜品川味特色化与进军全国市场的本土化策略相结合,打造中高端企业品牌,是实现快速发展的良方。
三、替代品威胁力:不同顾客群体有差异
就中式快餐而言,消费者对其需求主要是在较短的时间满足显性需求,即生理需求如解决饥饿,以及隐性需求如较好的就餐环境及独特的饮食文化体验等。因此单位食堂、低档中式饭店,摊点和家庭厨房为代表的低端日常餐饮和中式快餐之间构成了替代品的关系。但研究表明,不同的顾客群体对产品的替代性表现出了差异,以填饱肚子为主要目的的顾客群体容易转向替代品的消费;而追求饮食文化,就餐体验的顾客群体一般不会选择替代品。
对于乡村基而言,替代品的威胁是比较明显的:
一是米饭类快餐菜品烹饪方法的竞争。乡村基食品主要以“炒”为烹饪手段,相比真功夫而言,其以“蒸”为烹饪手段,并大力宣传蒸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而吸引了部分追求健康饮食的顾客。此外乡村基在产品种类上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二是米饭类快餐菜品地域口味的竞争。乡村基起源于重庆,主打经典川菜类套饭、甜品和小食等。但由于全国连锁的需要,它就必须要考虑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
四、供应商讨价还价力:有喜有忧
从可控性看,中式快餐供应商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可控性较高的餐具及饮料供应商。二者基于市场竞争的完全性,其及在快餐企业中的采购中的低比例,使其供应商的谈判能力较弱,因而快餐企业对其有较高的控制性。如据报道,百事已向乡村基主动提出长期合作意向。
二是可控性较差的原材料供应商。乡村基的供应商多为经营大米、蔬菜、菌类、肉类等原料的农民或企业。一般来说,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原材料市场也基本上属于完全竞争市场,供应商也不具备太大的议价能力,但是目前随着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快餐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采购价格,难以控制原材料成本,对生产经营造成不小的影响。因此,乡村基在未来的发展轨道上,必须建立稳定的供应商网络,将供应商纳入价值链的创造之中。
五、顾客讨价还价力:多方面因素提升品牌议价能力
顾客的议价能力主要分为个体顾客和团体顾客两类。作为个体顾客,通常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个体消费者选择某家中式快餐,通常表示已默认接受企业定价。但是团体顾客的议价意识一般比较强,所以针对团体顾客,快餐企业必须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价格需求弹性和感知价值来确定具体的价格。既要稳定零散的个人客户,又要获得团体客户的大单,需要中式快餐在创新多元化产品与保留精品上下功夫。
目前乡村基为迅速扩张而过快提价已导致部分原有消费者产生抵触情绪,且区域化价格甚至一个城市的市中心店与一环店的价格都有小幅差异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实现价格合理化上涨与标准化将是乡村基面临的一大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军,王海燕.基于波特五力模型对中式快餐业发展的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
1 我国会计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会计教育环境差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意识到会计教育和会计人才培养对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从当前会计教育现状来看,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会计教育环境相对较差。一方面,我国会计教育分布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科教育等多个教育体系当中,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形式陈旧,师资力量短缺。近年来,我国虽然大力倡导教育体制改革,但是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会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程,会计内容多且复杂,包括财务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很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于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提高。此外,会计教育环境差还体现在国家和学校没有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所必须的设施和条件,现有师资的学历和能力水平也不能满足职业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缺乏对会计教育的专业化研究和解读,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教育效果差。
1.2 会计人才培养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融入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并且开始开展本土化经营,这就使得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熟悉世界贸易规则的、实践技能型的金融、贸易、会计等方面的人才,会计行业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在这一关键时期,加强对会计教育的改革和研究十分迫切。目前,我国会计教育面临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在开展会计人才培养时缺乏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很多学校都没有对会计教育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也没有详细调查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状,导致现有会计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难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教学,忽视职业技能培养的问题,导致我国会计教育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会计教育行业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深化改革,以期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会计人才。
2 改进当前会计教育现状的对策
2.1 完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
要想切实推进我国会计教育行业改革,深化会计人才培养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我国必须不断完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会计课程体系建设。首先,作为培养现代化会计人才的职业院校,必须要摆脱行业和部门的限制,充分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而有计划地设置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合理安排,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的同时,还要实现会计学科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使得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要在现有会计体系当中加入学生就业相关的指导和技能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会计就业信息和发展前景,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在学科体系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完善会计课程设置,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效联系,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现代化会计人才。
2.2 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升我国会计教育行业的发展水平,深化会计教育改革,我国必须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会计教师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会计教育资源的整体水平。首先,学校要加强对高水平、高资历会计专业教师的引进,不仅要掌握现代教育技能,还要充分了解会计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具备较高的会计实践技能,进而在开展会计教学时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其次,学校还要对现有教师进行教育培训,强化校企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岗位实践;还可以聘请企业会计岗位的专业工作人员来校担任教师,从而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实践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要定期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开展教育研讨会,深入探究当前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而促进我国会计教育行业的创新发展。
2.3 强化会计实践教学
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因此这就需要现代会计教育改革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参与会计岗位实践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中熟悉会计软件系统的操作,提高实践水平。其次,教师还要建立会计校内实训基地,在现有课程体系当中加入会计实训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会计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证券期货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人才建设
一、引言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374家,其中总所7373家,分所1001家,证券期货资格会计师事务所40家(以下简称证券所)。本文将40家证券所定义为大所,非证券所定义为中小所。《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了推动大型事务所做强做大,成为行业发展的龙头骨干力量;引导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夯实行业发展的基础。显然,打造中国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目标已然很清晰,但是大型事务所如何朝着目标发展还有待实践。本文以证券所之间、证券所与非证券所之间的发展现状为基准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即便是证券所相互之间的整体发展水平差距也很大。
二、证券期货资格事务所发展现状及分析
1.证券期货资格事务所业务收入情况。截至2015年12月31日,会计师事务所全行业当年实现的业务收入达到627亿元(不含与事务所统一经营的其他执业机构业务收入)。从行业业务收入情况来看,40家证券期货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收入合计约为421亿元。其中,11家获财政部、证监会推荐从事H股审计业务的大型事务所(以下简称H股所)的总收入约为286亿元。除此以外的其他29家证券所(以下简称其他证券所)的收入合计约为135亿元。非证券所业务收入约为206亿元。从《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可得知,2013-2015年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收入呈小幅增长之势。值得注意的是,数量占行业比例仅0.5%左右的40家证券所囊括了绝大部分业务收入,占据了全行业总业务收入的半壁江山,呈缓慢增长的趋势。而证券所的业务收入占百强比例一直处于90%左右,较为稳定。由此可见,证券所业务收入水平远远高于非证券所,呈现出“以一搏百”的态势。
2.证券期货资格事务所人才分布情况。根据中注协官网信息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整个注会行业共有执业注册会计师101,376人。而2013至2015年间,执业注册会计师增加了6027人,呈平缓增长之势。2013至2015年间,约25%的注册会计师集中在40家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其中,H股所注册会计师人数占比由13.21%上升到13.83%,其他证券所注册会计师人数占比由10.4%上升到约11.93%,整个证券所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占比均呈现小幅增长之势。而非证券所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占比由76.39%下滑至74.24%,占比略有下降。再进一步分析,注册会计师在证券所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相比其他29家证券所,11家H股所注册会计师占比反而集中度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的聚合力更强、集中度更高。
3.证券期货资格事务所人均创收情况。根据2013至2015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可以看出“四大”的人均创收远高于国内其他证券所,在2013年及2014年均高出70%多,而此差距在2015年缩小了不少。究其个中原因,应与近两年大所之间的强强联合有关。即便如此,但仍可以看到,排除某些结构性因素,“四大”的人均创收能力依然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的会计师事务所,这与“四大”的品牌效应、服务质量和客户资源等密切相关。
三、证券期货资格事务所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几点的现状描述及分析,发现如下几点问题:
1.与“四大”的差距明显。随着我国会计服务市场不断开放,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业务结构和服务对象不断拓展,大型事务所方能符合时代的发展,而大型事务所的不断成长对会计服务的要求也将更加严苛。与此同时,大部分企业在寻求事务所的过程中,通常倾向于名声响、规模大的事务所,它们大多认同事务所的名牌效应。也正因如此,“四大”才能在收费高出本土证券所很多倍的情况下仍能够承接大型企业的业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四大”的起源比较早,具有历史久远、全球覆盖面广、管理系统完备等优势,这对国内其他的证券所仍然是不小的冲击。
2.分所地域分布不均衡。根据中注协披露的信息,我国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地域分布不均衡。截至2015年12月31日,拥有证券资格分所最多的省份及直辖市分别是:广东78家、江苏67家、山东50家、北京40家、上海33家、浙江28家、辽宁28家;拥有分所最少的省份及直辖市分别是:贵州1家、内蒙古2家、宁夏3家、青海3家、甘肃6家、广西6家、海南7家。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明显看出经济发达地区开设的分所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分所数量较少,这将不利于证券所机构队伍的扩大。
3.行业人才流失加剧。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智力型服务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人才。但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流失现象普遍都很严重。这与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强度大、相关激励制度不完善有关。大部分事务所有工作刚性的要求,规定员工必须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开展工作。虽然当今技术可以让员工在任何地点完成工作,但这类会计师事务所的刚性要求基本上是通过监控员工来审视员工绩效,这种不灵活的工作制度导致员工工作激情不高,再加上大部分事务所倾向于长期加班来加快工作完成进度更是让员工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大部分事务所的人才倾向于跳槽到待遇更高同时工作强度更小的岗位,将使得整个行业的人才基础和发展后劲受到影响。
四、证券期货资格事务所做强做大的建议
1.提高执业人员执业水平。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今后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而证券交易的规范必然少不了注会行业的监督,作为高端服务业的证券所面临的任务也将更加重大。为了缩小与“四大”之间的差距,本土证券所更加需要积极扩展自己的规模、增加人才队伍的储备。所以,建设拥有高素质员工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已经迫在眉睫。外部环境难以改变,这就要求本土证券所必须由内入手来提高执业人员的执业水平。通过尽可能将小型事务所进行合并重整,同时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制度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选择本土证券所为其提供中介服务,为自身建立良好的声誉。
2.引导分所客户资源均匀分配。从我国证券所总分所布局来看,大部分总所设立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域,尤其以北京为首的总部经济效应明显。政府对大型国有企业、央企这类客户资源分配的引导性,是造成我国证券所地区分布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建议弱化政府对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会计师事务所选聘中的行政干预,以市场机制引导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客户资源均匀分配,让竞争和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解决会计师事务所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3.施行激励制度和人文关怀。一要改革事务所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对员工的激励机制。激励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施行激励制度,就是在多劳多得和工作效率的基础上,适当拉开工资分配的差距,根据职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贡献来进行考核。二要重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这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企业,员工不仅精神压力大,而且每天久坐不动,长此以往很可能积劳成疾。因此,应通过开展趣味性的文体项目,将员工组织起来进行定期锻炼来舒缓员工的压力,达到员工身心健康的目的。最终,切实做到以优良的企业文化留人、以科学的晋升机制留人、以优厚的收入待遇留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课题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与发展报告2013-2015[J].会计研究,2015.
关键词:建筑会计 问题 对策
一、建筑会计行业的行业现状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会计也异常火爆,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数量也不断增多,大学专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也普遍开设了建筑会计专业。这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建筑业的繁荣,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建筑会计行业。与一般会计工作相比,建筑会计的要求更加细化,建筑会计是针对建筑企业的建筑原料、资金流动、施工现场的施工情况以及施工人员的薪资结算等方面来开展工作的。建筑会计在建筑企业拿地竞标时候就需要对整个工程进行预算,包括前期资金投入与中间的款项追加和后期的工程核算等。建筑会计在进行工程核算时,需要采取分级核算的模式,根据企业的整体规模,工程量的大小以及工程施工时间来确定。这就需要建筑企业对每一个环节都要配备会计,以便在工作中能够根据工程进度来决定不同环节的款项以及资金流向。可是实际上企业为了减少今后的资金风险,往往会增加会计人员,转而单独进行预决算,这个做法使得建筑会计行业越来越低端化,大量毕业生工作不如意与行业不断膨胀的人员编制,使得建筑会计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水平参差不齐。据统计,我国现有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中,约13%处于无证上岗状态,而我国《会计法》中规定,若是要从事会计行业,则必须要有会计资格证,但是行业的不规范却导致了大量的无证上岗人员,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建筑会计行业中。
二、建筑会计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会计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则,可是由于过快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建筑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低化现象严重
会计人员素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问题:一是道德素质,二是业务能力素质。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是放在第一位的,因为会计人员工作的特殊性从而导致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直接决定了会计工作乃至整个工程的资金差异。在当今的社会风气以及利益驱动下,许多人放弃了职业道德,转而隐蔽地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放弃诚信,放弃最基本的道德观,以金钱利益至上,做假账、呆账甚至坏账,使得企业蒙受经济损失。而业务能力的素质低下,主要针对无证上岗人员而定,建筑会计要求对财务知识的掌握比较深刻,对具体工作要非常细致和清晰,从业人员要细心,严谨地对具体问题进行核算,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的准确性,提高会计效率。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导致会计工作失误较多,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企业的工程运行。
(二)建筑会计人员在具体分配上不平衡
我国建筑行业会计人员在各个环节的分配十分的不平衡,会计行业是一个十分精细的工作,能够精于计算的人员很多,但是能够统领全局、对整个项目从整体的高度进行预决算的会计人员却非常少,大多数负责具体数据处理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并且配备的相对杂乱一些。往往企业在找不到负责统领大局的会计时,都会错误地任用一些会计人员,从而导致核算的误差概率,长此以往,那将会对也业带来巨大风险。建筑工程在施工阶段所需资金量大,往往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而各个环节在用人上又存在一定的不统一性,有时候数据会发生误差,这就需要大量的重复计算,这样不仅加大了工程量,浪费了时间,还延长了工期,导致资金的浪费。建筑会计工作是一项非藏重要的工作,建筑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人力资源配置,将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进度以及资金的流向。
三、建筑会计行业面临问题的对策
从上述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建筑会计行业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要规范行业发展,提高企业生存效率,那么就必须研究出相应的对策。
针对建筑会计行业人员道德缺失的情况,必须对其进行道德思想教育,提供行业标准。建筑会计行业缺失严重的主要是诚信,因此,在行业内必须加大诚信的宣传力度。企业在建立一支会计队伍时,也必须从严把关,尤其是要对从业人员的诚信道德素质方面进行仔细审核。在社会上努力宣传诚信作风,在行业内形成一种以欺骗造假可耻的风气。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诚信档案,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诚信考核,把会计人员的工作情况公布出来,接受大家的监督,使得其公正、透明和公开化,把不符合诚信标准的人员公布出来,让所有人员都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从而督促会计人员加强道德素质的建设。
优化人员配置,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使用。我国现阶段建筑会计行业人员配置混乱现象非常普遍,许多没有会计相关资格证的人员也进入了这个行业,同时在整体与局部方面的人员安排也不尽合理,需要重新调整和安排。尤其是对优秀会计人员,要充分发挥其特长,从整体入手,了解其特长,以便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对不能胜任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在培训或者离职处理,在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都要配置能够符合阶段工作的会计人员,这样才能发挥其特长,提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程项目。
从法律上要加强监督,从制度上要保证入行门槛。建筑会计的发展速度现在已经接近或达到建筑行业的饱和程度,可是高校仍然在扩招相关专业。这就需要国家从整体发展的高度进行调控,遏制住行业发展过快的势头,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以内,并且从法律上和制度上提高入行门槛,筛选真正的行业适合人员。同时还可以引入国外行业的竞争,敦促行业人员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四、结语
我国建筑会计行业的发展的确过于超前,从而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不过,前景却是美好的,只需要我们不断的发现问题,同时努力的解决问题,那么我国建筑会计行业的发展也就会不断完善和进步,从而促使建筑行业也稳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记账 发展现状 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已经发展成熟,社会分工非常细化,各种专业化公司也快速发展并日渐成熟,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如财务管理工作也逐渐由专业性强的财务公司去完成,相应的,记账业务也应运而生。经过几年的发展,记账业务的优势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一、记账形式
记账业务的发展有着很深的政策因素,许多国家在很多法律法规上对经营活动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国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规范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会[2004]2号文件、《个体工商户建账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批转国家税务总局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强化查账征收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等文件都对企业记账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目前在我国,记账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上下级单位之间委托记账工作,如集团下属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由集团财务统一管理,或由集团委托一家或多家内外部单位对整个集团多个或部分单位的财务进行管理;二是经营活动单位委托专业的财务公司来做财务管理,一般由委托单位直接和被委托单位签定记账协议,这种形式既包括全部委托,也包括委托单位将部门财务事宜委托给专业的财务公司。还有一种项目承办单位委托专业财务机构来完成某个项目,如国债或其他债券的发行、项目设计或者投融资方案的设计等。这种形式一般在政府项目或大型企业项目比较常见。
从以上几种形式来看,记账不仅适用于小企业,而且也同样适用于各类大型企业,只是在外包内容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二、记账行业的发展优势及存在的缺点
记账行业作为一种新颖的建立健全会计核算解决方案和新的社会性会计服务项目,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充当着众多企业的会计角色。促进记账行业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对于经营主体来说,记账的发展,满足了经营活动单位的日常管理及对外政策要求。企业本身只设出纳人员,负责日常收支业务和财产保管等工作。而将会计核算、记账、报税等工作全部委托给专业记账公司完成。委托专业公司建账记账不仅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经营主体的财务行为。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经营主体的法律责任。记账可以在合同中作出相应的规定,对于单位因主观原因产生的罚款以及其它相关责任都由记账单位负担,如双方发生纠纷,协商解决不了还可通过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法律途径予以解决,可减少单位的经济损失。最后,在直接成本方面,委托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费用。 单位设会计岗位,工资开支一般每月要1500元(不包括“三险一金”),根据本单位部门经理的收入水平,财务负责人的工资高的可达三五千元,而找记账单位,支付的费用与单位的工资水平无关,一般为300元~1000元。并且记账单位一般都兼有财务咨询的职责还能承担财务顾问的角色。
对于记账公司自身来说,记账公司的设立,大大促进了国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一程度上缓解了国家严峻的就业形式,对于财务专业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也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记账的发展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第一,进入门槛较低导致缺乏有力的管理监控。根据财政部以及北京市的有关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直接获得记账资格;但如果仅申请进行记账业务,只需要一名中级职称的会计师、两名具有会计资格证书的会计员在区(县)财政局报批即可。第二,供需不匹配导致行业服务质量低下。我国的记账公司的数量规模成基数上升,但总体社会需求没有得到相应增长,导致行业内企业进行无序竞争、不能保证工作质量。另外,由于需求主体负责人对财务的重视程度不同,大多客户在选择公司时也把价格放在首位去考虑。第三,审批体系不完善导致记账公司的人员素质整体偏低。相当一部分公司是以专业人员的名义雇佣大量没有实务操作经验的会计员来完成。他们可以在连常用税种的税率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去帮助客户完成所有的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在看不懂财务报表的情况下无完成报表申报,这样的业务处理水平是很多的需求单位并不能察觉到的。最后,没有可以执行的行业标准,行业发展没有政府在引导行业发展上还做得不够。各级财政机关在审批企业的需求时虽然都有完善财务制度、建立财务规范等要求,并且必须提交相关的书面文件,但后续没有任何监控和控制,这样导致为申请许可而制作文件,只能成为应付政府的工具。另外,国家对于记账也没有制定相关的服务标准以及价格指导,行业企业只能“自由”发展。
三、进一步促进记账行业发展的建议
建筑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建筑会计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大批从业人员。建筑会计是针对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施工情况、施工人员的工资结算、建筑原料以及资金流动等方面来开展工作的,它比一般的会计工作更加细化。对于整个建筑工程,从竞标开始就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对不同的环节、阶段进行分级核算,以便根据工程进度决定资金流向等具体事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通常会增加会计人员以减少资金风险,转而单独进行预决算,这样一来就使得建筑会计行业愈发趋向低端化,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水平良萎不齐,行业不规范也使得建筑会计行业存在大量的无证上岗人员。
二、建筑会计行业问题分析
1.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建筑行业领导者对建筑会计的重视度不高,致使相关的规范制度不够完善,这是由我国关于建筑会计行业关注的时间比较晚所导致的。目前,想要完善建筑会计行业的管理制度也由于建筑领导者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无法适应建筑会计管理制度的高要求,而存在困难。
2.建筑会计行业人员冗繁、素质偏低。
目前,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促使众多会计人员涌人这个行业,然而,只是数量的提升而没有质量的提升使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都偏低,整个行业人员素质良萎不齐,依照国家相关规定,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但仍有大量人员无视法纪无证上岗,而且大部分人员分布在建筑行业,建筑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现状堪忧。人员冗繁急需调整,人员素质急需提高。
3.建筑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结构失衡。
当前建筑会计行业财务系统的从业人员,在人员结构配置方面存在诸多的失衡问题。例如:负责财务管理的会计人员过少,致使管理混乱;核算部门的会计人员过多,责任不明,效率低下;整个财务系的从业人员构成复杂,尤以私有建筑企业最为突出,家族成员在财务系统中担当要务,制约了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4.建筑会计行业的信息失真愈发严重。
为企业提供信息室会计的基本职能,企业需要凭借会计信息来决定相关事项,为了正确的做出决策、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会计人员要确保信息的精确性及有效性,这对建筑行业尤为重要。建筑会计主要提供的数据包括:建筑行业的现金流量、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等内容。然而,在我国建筑行业中会计信息失真、信息造价现象普遍,信息无法真实的反映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动,误导判断,不仅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给企业、人民乃至国家都带来负面影响
三、建筑会计行业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析
综上所诉,现阶段建筑会计行业存在这许多问题,要规范行业发展,提高建筑企业生存效率必须要研究出相应对策,在此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领导者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建筑会计行业的重视度。
转变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是对建筑会计行业进行问题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前提和基础。领导者是整个行业的风向标,所有这一行业里的工作人员都是领导脚步的追随者,所以,领导者要意识到建筑会计行业的重要性,重视建筑会计的管理,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紧跟时代潮流,用现代化的眼光去审视整个行业、建设整个行业。具体的做法是:不管平时多忙,都要积极参与管理知识的培训,尽量抽空进行学习;多和年轻同行交流,尽管他们经验不是很丰富,对行业知识了解的不是很透彻,但是他们年轻、有朝气,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往往更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他们身上的到意外的惊喜。
2.健全建筑会计行业的管理机制,完善操作程序。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建筑会计行业井条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只有完善了管理机制才能使得整个操作程序规范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会计的操作离不开各个部门的交接,会计核算需要和人事部进行沟通交流,以统计企业员工的工资待遇,同时也需要和采购部门进行协调,以统计货物成本等待。这就要完善建筑行业中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衔接制度,并且将这些内容对全员进行定期培训,让大家都能够深刻了解规定,明确自身职责;其次,并不是所有员工的自觉性都很高,领导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对员工进行监督,因此,必须要把所有的管理机制进行明文规定,以提醒大家,也方便同事之间相互监督;再次,会计从业人员针对行业的特俗性和企业的差异性,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会计人员的具体职责也不一样,所以,企业必须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规定,以明晰责权。最后,需要完善会计的操作程序,尤其是对会计核算所涉及的相关票据管理,加以明文规定。
四、结语
记账;政府监管;行业自律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9-0033-02
记账通过会计团队专业化的服务,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会计核算成本,满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借助记账,中小企业还可以附带享受记账机构提供的其他增值服务,包括会计和税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因而记账是非常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一种较好的会计解决方案。但是,目前记账市场监管缺位,违规、恶意竞争的现象比较普遍,委托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的问题,已成为进一步壮大记账行业实力、促进其健康发展的燃眉之急。
一、我国记账行业发展现状
从1994年财政部颁发《记账管理暂行办法》对记账作出明确规定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记账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为中小企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
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然而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人力资源短缺,适宜于将记账作为替代的会计核算解决方案。记账业的发展,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人才短缺的矛盾,满足了其对规范的会计和财税服务的强烈需求,为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行业规模不断壮大
目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记账行业发展很快,有些记账机构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例如,近几年北京市记账机构的数量每年以100家以上的速度增加,截止去年末记账机构己达到上千家;南京市记账机构已有200多家,还不包括非法的“地下记账机构”。北京春雪会计公司服务范围覆盖北京所有区、县,从业人员达600多人;北京信海诚财务公司客户近千家;上海宜旺财务咨询公司目前有客户100多家,年营业收入达500万元;江苏太仓最大的会计服务公司已有30多个分部,记账业务已经延伸到乡镇。
3.行业监管不断加强
1994年《记账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凡不具备配备专职会计人员条件的小型经济组织,应当建账的个体工商户等,应当委托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社会咨询服务机构,办理会计业务,为加强对记账机构的管理、规范记账业务提供了依据。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也强调,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单位,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2005年修订的《记账管理办法》,更加全面地对记账工作进行了规范。目前已有10多个省、市相继出台了文件对记账行业进行了规范。这些法律和规范性文件,为记账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
二、我国记账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记账机构模小、业务单一、风险较高
记账机构规模普遍较小,主要局限于记账这一单一的业务,很少延伸到税务服务、内部审计、财税咨询等高端服务领域,财税一体化服务优势尚没有发挥出来。例如,江苏省盐城市财政局批准成立的88家记账服务机构中,有61家公司的从业人员都在5人以下,超过10人的仅有两家,基本上没有向客户提供除记账以外的咨询服务。
机构规模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对记账的认同度不高,对于记账机构的其他服务知之甚少,总希望招聘专职会计人员,认为这样既可以使会计人员全身心地为企业服务,又可以降低商业秘密外泄的风险。即便业务量很小,也愿意聘用专职会计人员,为了分摊工资成本,安排会计人员其兼职其他岗位工作,如后勤、办公室等。另外,有些地区的税务部门因税金征收压力大、征管手段落后等原因,在税款征收上“重定额、轻建账”,客观上压缩了会计市场空间,制约了记账行业规模化经营。
2.无序化竞争
由于缺乏高端服务项目,当前记账行业属于服务同质性比较高的行业,服务对象、服务价格的决定权掌握在委托方,具有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部分记账机构为了招揽业务,常常屈从于委托人的不合理要求,与委托人合谋制造假账,偷逃税款,而那些高质量的记账机构却有可能承接不到业务,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此外,大量非法的“地下机构”和个人兼职会计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督之外,加剧了记账行业的无序竞争,进一步压低了记账业的收入水平,也降低了记账行业的执业质量。
3.行业监管薄弱
小型企业会计产品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其信息具有一定的经经济后果,是利益分配的工具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依据。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通常是计算和缴纳税款的依据、向银行融入资金的根据。而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是分离的,即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所以对于会计信息既要借助于行业自律,还必须加强外部监管。
记账机构的审批部门是财政部门,但由于财政部门日常事务较多,监管力量不足,对记账机构的监管常常停留在批准和许可证年检时的审核上,对记账机构的工作程序、业务质量尚没有进行必要的督导,对记账机构的经营情况、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等也不能实施有效指导。记账人员从业资格,后续教育,诚信记载等容易失控,不能保证单位会计质量。
4.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从业人员质量与组织规模和收入水平有较高的相关度。记账行业规模小、业务单一,收入相对较低,对优质会计人才缺乏吸引力。由于收入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要员多,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因而记账机构大都不愿意并且没有能力负担培训成本,短期行为比较强。导致现有记账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难以完整理解会计原则精神,从业质量得不到保证。例如,江苏省盐城市记账机构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总数的8.7%;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总数的48%。
三、我国记账行业规范发展的对策
1.严格执行记账业务准人制度
对开展记账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营业执照》、《记账许可证》等,并对已经批准的准入许可证件实施严格的年检制度,规范企业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限制个人兼职记账,逐步减少乃至消除“地下代账”、“兼职会计”等现象。
2.加强自身制度建设
由于记账机构规模普遍比较小,很多记账机构没有最基本的管理制度,更不用说系统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表现为:业务分工不明确,操作程序不规范,员工行为守则、质量控制标准普遍缺失,业务档案管理混乱,承接业不签定业务约定书。因而,记账机构当务之急的是,要着手应建立健全记账业务规范,包括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执业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还要强化服务意识,重视培养人才,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在巩固记账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提供高质量的财税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助力,同时为自己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3.加强行业自律
成立记账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准则和监管机制,促进行业内各经营企业间联系、协作及互相监督。组织继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制定标准的工作指南,统一收费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一批有知名度的记账机构,树立行业标杆,带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4.加强行政监管
财政部门要进一步细化记账行业规范,加强行业监管,包括加强记账机构备案制管理,定期开展执业质量检查,建立健全惩罚和退出机制等,规范记账机构健康有序发展。为了提高记账机构的服务质量,可以考虑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为委托方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实行会计监督,定期披露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等。
5.培育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
财政部门在加强行业监管的同时,还要强化服务功能,给记账行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法律支撑,以保证其有序发展。与此同时,税务机关有责任通过税收征管方式的改变,引导和积极支持广大的小型经济实行记账,对符合查账征收条件的纳税人,要强制执行建账工作,促进代账行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会计记账机构做大做强,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财税服务。
[1]财政部.记账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2005]27号),2005年1月26日.
【关键词】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披露现状;年报
一、引言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anagem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以下简称MD&A)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的一种叙述性信息,其目的是对财务报告与其他必要的统计数据以及报告期内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与分析,以有助于投资者了解其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作出决策。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回顾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2007年修订)的通知,内容“不限于”是指“自愿性信息披露”。 200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改进财务报告:增加自愿性披露》报告中给自愿性披露界定了一个专业的定义: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的,而非公认会计准则和证券监管部门明确要求的基本财务信息之外的信息。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目的是向投资者介绍和解释公司的投资潜力,促进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以使资本配置更有效率,降低资本成本,在完善信息披露市场监督规则的同时更有效地与投资者进行沟通。
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自愿性披露方面的文献越来越多,自愿性披露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学术界对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多数研究虽然对自愿性披露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但研究多侧重于基本综述,缺乏对自愿性披露这一命题的框架式研究和深刻剖析。本文从上交所1 406只股票中,以广东地区上市公司股票进行研究,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以期推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有效性的提高。
二、我国上交所广东地区2009年年报中MD&A中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披露现状
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式演化进程看,信息披露方式经历了一个从自由选择性披露,到强制性信息披露,再到强制性与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螺旋式上升的演进过程。对于投资者而言,强制性披露的信息与自愿性披露的信息是相互补充的信息源,并不存在一类信息能够替代另一类信息,或一类具有较高价值而另一类价值较低的情况。自愿性披露信息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内容有别,包括无形资产信息、运作信息、经理人员自我评价信息、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信息、更新信息、公司治理信息等方面。同时,上市公司因所处地区不同,对应的经济条件、舆论氛围惯例可能有较大差异,因此,其相应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信息的重视程度也可能不相同,进而可能使公司承受不同的环境信息披露压力。
本文以上交所广东地区39家上市公司股票为例,分析广东地区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现状。采用自我构建指数法,逐项列出MD&A自愿性信息评论的项目,如果某个项目进行了披露则计1分,否则计0分,然后将得分进行累加,积分越高表示MD&A自愿性信息披露得越充分。
本文将MD&A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内容概括并分为9个分析项目:1.盈利预测信息;2.宏观经济与行业政策的信息;3.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信息;4.下一年度经营计划;5.资金需求、使用及来源情况;6.技术创新研发;7.公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8.经理人员自我评价;9.公司治理信息。将上交所广东地区39家上市公司股票分为6个行业,1.制造行业17家; 2.房地产行业6家;3.交通运输行业6家;4.农、林、牧、副、渔业1家;5.电力、煤气行业3家;6.信息技术行业2家。其中一家暂停上市和三家金融保险公司剔除,(金融保险业的共同的特点是,公司数量少,盈余变异程度低,进入壁垒高。所以,公司披露盈利预测的动机较强),剩下35家公司,得出的统计数据(2009年)如表1。
从统计结果看,上交所广东地区35家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具有如下特点:
(一)公司报告期内总体经营状况的披露现状
绝大部分公司披露了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的金额和同比的变动情况,主要出现在董事会讨论与分析的总体经营情况回顾中,并对前期已经披露的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现或实施情况、调整情况进行总结。
(二)公司报告期内对未来发展展望的披露现状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2007年修订)中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规定:应当从所处行业发展趋势、公司未来发展机遇、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资金需求和使用计划、公司面临的风险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为了不同公司的个性化特点,对部分条款未作强制性披露要求,由公司自行掌握。统计结果发现:有23家公司(66%)结合本身的发展战略,披露了下年度经营计划;有22家公司(65%)披露了公司资金需求和使用计划;有21家公司(60%)披露了行业地位或区域市场地位,分析公司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困难。有13家公司(占37%)结合本身的业务发展规模、经营区域、产品等情况,介绍了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宏观经济层面或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该结果表明,沪市A股公司广东地区2009年年报披露遵循较好,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1.MD&A披露的充分性和质量参差不齐
MD&A的披露质量包括“量”和“质”两方面内容。“量”是指MD&A披露的充分性,这是较低层次的质量;“质”是指MD&A披露内容的质量,这是较高层次的质量。从调查情况看,披露形式基本能满足要求,但在披露质量上差异较大,信息含量较低,披露流于形式。披露简单的公司像“新太科技”、“ 金证科技”等,对未来只是泛泛而谈,不做任何具体分析。披露详细的公司像“南海发展”则从技术、人才、市场占有率、未来的流动性、未来的资本支出计划、未来的风险及采取的措施、甚至内部控制的等方面的信息均详细加以披露。
2.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缺失
盈利预测是指在对一般经济条件、营业环境、发行人生产经营条件和财务状况等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按发行人正常的发展速度,本着审慎的原则对会计年度净利润总额、盈利、市盈率等财务事项作出的预计。盈利预测信息作为对企业未来和理性预期的相关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和不确定性,从而有助于人们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从统计数据结果来看,沪市A股公司广东地区35家公司只有“东阳光铝”披露了盈利预测信息。
3.报喜不报忧
国内外研究发现,在MD&A信息披露中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倾向。在自愿性信息披露9个分析项目中,发现35个公司只有在“宏观经济与行业发展趋势”及“机遇、挑战”两个分析项目中有不利的事件。其他七个分析项目35家公司要么没有披露,要么披露的全部是利好消息。再次从地域层面论证了管理层在进行披露时倾向于多披露有利的消息,少披露不利的消息。与Clarkson,Kaoand Richardson(1994)通过对加拿大TSE指数300个公司从1989到1991年报中预测信息的考察,认为上市公司在预测信息披露中普遍存在乐观倾向的证据的结论相符。
(三)其他自愿性信息披露现状
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不仅包括会计报表等财务信息,还包括公司治理、核心技术、营销网络、智力资本等非财务信息,以及管理层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结合对非财务信息的分析,投资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司当前的财务状况,并对未来业绩进行预测。通过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投资者可以了解上市公司的未来经营、筹资和投资计划,更好地理解公司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从而更好地对公司未来业绩进行预测。从统计数据看,有3家公司(8.57%)披露了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信息;有4家公司(11.42%)披露了技术创新和无形资产信息;有3家公司(8.57%)(调查发现,很多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予以了披露,但不是列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条款下)对内部控制信息予以披露;没有一家公司对经理人员自我评价信息予以披露。德国会计准则会员会(Deutsche Rechnungslegung Standard Committee,DRSC)明确管理层报告必须达到以下要求:从管理层视角提供信息;关注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力;完整性;可靠性;清晰和透明性。其中,内部控制信息、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技术创新等均属于从管理层视角提供信息以及企业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力。大部分公司较少披露这方面信息。
三、建议
(一)鼓励上市公司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程度
我国在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方面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及早建立“安全港规则”,鼓励上市公司披露更多的前瞻性信息,对于管理层可以预见的趋势、需求、经营事项和环境的重大变化,作出合理预期。
(二)研究我国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投资者包括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对于获取信息能力远不如机构投资者的中小投资而言,由于MD&A信息较容易取得,希望在传统的财务数据之外对其加以分析和利用;对于拥有强大信息获取能力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年报中的MD&A信息具有增量信息价值,更认为MD&A信息是重要和有用的。同时,与其它信息的披露一样,中国MD&A信息的披露和价值相关性都明显受到监管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监管者引导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另一方面监管者的态度决定了投资者对相关信息披露的监管成本的预期,从而相应调整投资决策。由此可见,作为信息监管者,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应积极鼓励和加以引导,力求为投资者更好的评估公司价值提供良好的依据,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三)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上市公司管理层诚信建设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制度、债权人监控及保护、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经理层的选聘和激励等方面。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要对公司业绩进行有效的监督,当公司业绩出现问题时监督者能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在信息披露方面良好的公司治理体现为“公司向公众披露更多有关公司表现的信息,包括提供有关公司的财务状况、流动性和偿付能力的资料等,并且确保这些信息的及时性与客观性、充分性与完整性以及真实性与准确性”。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管理层诚实尽责的内在保障,管理层要不遗余力的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并将其作为我国制定MD&A考虑的重要内容。
(四)加快MD&A信息审计制度的建设
中国目前对MD&A信息不需要经过由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加上MD&A文字信息的灵活性,留给上市公司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使得管理层对MD&A信息披露的操纵空间要比财务报表数据信息的操纵空间大。事实上管理层可以自愿披露下一年度盈利预测等信息,但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提供类似“审计意见”的评价意见。因为作为市场中介机构,公共会计师对公司盈利预测信息出具的评价意见实际上为投资者提供了某种形式的认证与帮助,他们具有普通投资者所不具备的会计专业知识。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昱熙.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陈郴.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自愿披露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李燕媛.如何编好年报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J].财会月刊(会计),2008(11).
[4] 张海霞. 上市公司年报“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现状与对策―基于IT行业的实例[J].财会通讯,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