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时间:2023-10-27 11:08:56

导语:在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第1篇

[关键词] 企业 思想政治 工作方法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代的变迁以及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人们的思想意识面临着全方位的影响和冲击,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互相融合和碰撞,打破了过去许多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面对这种严峻情形,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渐渐失效,己经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甚至有时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都大大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企业的政治工作者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协调的环境。

二、当前企业思想工作应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

1.加强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

首先,现代企业政工人员应是既有基本理论,又懂现行政策法规,既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的人才。在政工人员较少,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比过去更加繁重的情况下,应建立以专职的政工干部为骨干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机制,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去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其次,加强专职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培训制度,通过脱产进修,集中培训和观摩考察等多种途径,大力提高政工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在培训中要注重提高政工干部的管理能力,把现代管理科学纳入政工干部培训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相关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更多地了解有关人的管理的规律、方法、原则,不断提高教育人与管理人的素质和能力。最后,企业要做好储备干部的建设,建立人才库,有计划地选调一批德才兼备、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物质条件。

2.切实保障企业员工的民利

首先,企业要使员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在企业的民主决策、选举、评议、评优以及组织发展等各项工作中,要经常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凝聚广大员工的智慧,进一步营造公正民主的工作氛围。其次,要做到诚信友爱。就是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教育和引领企业广大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努力构建企业和谐诚信的人际关系。要做到诚信友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诚信兴企”的思想意识,对职工要以诚相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关心人、体贴人出发,切实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所需,通过个别谈心,家庭走访,开调查会,民意测验等方法,摸清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人员的心理和思想,采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关心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与根本利益,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结合。

3.广泛利用现代媒介环境

现在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媒介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的优点,尤其在网络技术已经得到普及的情况下,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环境,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利用网络这一虚拟环境的特点,企业可以更好地跟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员工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同时,企业也能从这种沟通中获取员工的想法。比如,通过在企业网站上设立专栏,开设论坛,给员工开辟一片表述自己意见的空间;还可以在网上进行知识竞赛,这些知识可以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使员工无形中增进了对企业的了解。企业可以看开通企业BBS等内部网络交流平台,不但有助于职工之间的交流,还有助于迅速、准确的了解职工的思想情绪和职工所关心的问题,可以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在互联网上以第三者身份与职工进行交流,解答职工的疑问,增进与职工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另外,为了宣传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在网站上专门开设企业文化专题,采用论坛的形式,让员工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建议。如宣传企业先进人物事迹,定期进行先进人物评比,号召员工对企业目前存在的不好现象予以揭发,查证后以公示栏的形式登在网站显著的地方等等。

4.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新形式下,针对复杂多变形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须学会去经营人心,学会用“心”换取“心”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企业员工的年龄、文化、经历、兴趣、爱好不同,员工的观点、看法、主张也就不同,其行为方式也就不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理解对方、谅解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决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对方。一般来说:老同志在沉默不语的时候、技术人员在情绪不高的时候、青年职工在不说不笑不高兴的时候,这时正是需要做好思想工作的时候,要通过谈心拉家常等了解掌握情况,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解决职工思想和实际问题。如果你仅用简单的大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大道理的方式方法去说服教育他们,以期达到消除他们的思想情绪的目的,这一方法对老同志而言也许可能会有效果,但是对年轻人而言就不一定会有效果。其次,以诚待人。企业思想工作者要以自己的真诚使员工产生亲近感与仰慕心理,产生心灵的共鸣与感情的共振,从而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最后,以情感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员工付出感情,员工生病了,及时去探望,员工家里出现了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员工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帮助其克服,员工之间出现了矛盾帮助化解等等, “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向员工家属发节日慰问信、中秋节寄送月饼等活动传递亲切问候;在假期家属和孩子探亲期间开展各项家庭趣味游戏,创造其乐融融的氛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在感情上接近员工,用实际行动去温暖员工。

5.紧贴企业员工的实际需要

首先要贴近广大职工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例如:当前广大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企业发展要求,使自己不会被淘汰、下岗。对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观念上创新,必须要运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尽快帮助职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将之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和切入点。其次要贴近职工的现实思想需要。笔者通过与一线职工的长期交流,了解到当前职工最为突出的一个现实思想,是对分配差距越来越大所产生的种种困惑。认真解决好这个问题,对理顺职工情绪,推进企业的各项工作非常重要。要帮助职工转变分配观念,充分认识什么是“公平”和“不公平”,认识“按劳动价值分配”。使每个员工明白:唯有尽快提升自身素质,向知识型、智慧型、创新型转变,通过自己创新性的突出工作成果,才能获取最高报酬。再次要贴近职工求变的心理需要。要通过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职工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结语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有力度、有实效,必须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有力地推动企业的蓬勃、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大连,2005

[2]谭英华:《人性化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大连,2006。

[3]侯贵松:《企业文怎样落地》,中国纺织出版社,北京,2005

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

日前,在高等院校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必要。

新媒体又被称为“第五媒体”,是区别于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基于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手机短信、微博、微信、数字报纸、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新媒介。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1]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手机、电脑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它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

1.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分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其中,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随着手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的便捷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通过手机网络以博客、微博、微信、BBS等途径发表自己对事物、热点事件的看法。

1.2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2.1信息获取方式的多元化,交往方式多样化

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收入将首次超过报纸,网络也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大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的获取方式已从传统方式向网络延伸,信息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也已从传统的单面性、静态向多视角、动态转变。大学生通过手机网络、微信、微博等方式能够迅速地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和社会动态。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在线交流平台,缩短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距离。当前的大学生更愿意借助手机网络、微博、博客、微信等交互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从中找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满足与自信。但随着他们对新媒体的依赖越来越强,减少了他们在现实中与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导致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淡漠,造成现实中人际交往的障碍[2]。

1.2.2学习方式自主化

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的途径,正在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学习等多种学习途径来获取新知识。由于网络上面信息量大,这就要求同学们提升鉴别信息的能力,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懂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是,由于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等因素的限制,所以面对海量信息,同学们往往表现出不善选择,表现出批判有余而鉴别力不足的弱点。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2.1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的转变

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传统的面对面教育以及课堂宣讲等思想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要不断引进借助各种新媒体手段来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原有的互联网的基础通讯方式延伸出即时通讯、手机微博客的方法,丰富原有的教育手段。不断较强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课堂讲授等传统方式外,利用网络、博客、QQ、短信等新媒体手段来开展工作。[3]

2.2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教育过程道德引导

在理论方面要做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新媒体环境的有利手段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其政治敏感性。提高高校大学生对网络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健全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遵守新媒体媒介的法律规则。通过新媒体的交互平台,疏导学生中的不良情绪,将科学理论的知识灌输到学生心中。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高校红色网站的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了解和利用新媒体的水平,必须设法将网络技术手段和移动通讯技术手段运用到日常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来[4]。2000年以来,高校加快建立红色网站的步伐,很多高校探索出了一系列通过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学校通过互联网搭建了一个素质教育大平台。例如: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成立十周年,这是一个通过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典型。

总之,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影响着他们的成才与成人,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对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积极性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

[2]肖学斌,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9(7).

[3]刘帅.3G背景下手机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状与对策[J].学理论・上,2012(3).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058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互联网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的便捷使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高校学生每天都会接收到各种网络信息,在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灌输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世界观的构成大相径庭。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应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状况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金钱的地位逐步被拔高,这样的负面影响导致我国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偏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仍停留在口头阶段,学生被动地接受政治知识和原理,校园却缺乏政治素养提升的氛围。社会上的拜金主义者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很多同学认为所谓的知识课堂学不到实用的东西。网络中常出现的网络词汇、低俗语言,部分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可,还有网络上的不良新闻不断地被转载,新闻本身被粉饰化和扩大化,高校学生在这样的网络文化影响下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比较困难。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分离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的教育是不一样的。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信息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同时,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缺乏系统的理论机制,实践活动容易出现差错。网络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复杂和艰巨,传统的思想教育内容面临巨大的挑战。大学生在网络中接受的文化鱼龙混杂,老师灌输的传统知识与学生脑海中容纳的知识有所偏差,造成学生思想混乱。

2.2高校的教育方式落后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上课和考试为主,这种传统的形式显得很枯燥乏味。大学生的自由观点受到束缚,而网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我国高校的实践活动比较少,课堂上的多媒体使用率也偏低,发挥的作用远远低于预期目标。高校中的哲学课堂及概论的课堂普遍流于形式,比较常见的课外作业有手工作品制作、手抄报比试、辩论赛等等。这样单一的教育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动力不足。高校对所有学生的教育方式都是统一的,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年级的所有学生,甚至整个学校的学生使用一样的课件和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以及时间。

2.3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较低

学校的校园网站更新比较慢,内容主要涉及国家政策和校内日常的新闻,同时网站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网页制作简单,不够新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自身的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在网络发达的时代,老师的权威大打折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很多感兴趣的知识,而高校的老师忙于科研工作,关注的东西有限,精力也有限。因而学校的老师无法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的空间。加上网络上的时间和空间没那么大的约束,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逐渐降低,社会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3.1构建更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

网络的发展迅速,高校应顺应趋势发展,增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完善的教育网络体系,学校给学生和老师提供课外的网络培训,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网络上有很充分的信息,高校应建立一个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及时解决同学们的疑惑与困扰。运用政治学理论结合实际深刻分析热点问题,引导同学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高校需要不断地完善学校的网站,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3.2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高校的教育方式需要进行创新,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相关的活动。可以组织同学们参加网络上的讲座,或者针对某个主题进行讨论。高校可在公共场所的大屏幕显示屏上播放健康、积极向上的视频。高校应利用网络课堂引导同学们自主学习,学会辨别不良信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3.3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教师平时把重心放在科研工作方面,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的学习,网络方面的技能较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对网络教学的方式应不断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时,须熟悉该工作的规律,有效处理各方面的信息。教师应不断拔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严格做到以身作则,敢于承担和无私奉献。

4结语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它们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力是空前的,教育工作的改革需要落到实处,推进教育的发展,为祖国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

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文化的多元化走势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挑战

一方面,在当今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中,互联网的开放性使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在多种社会思潮并存的形势下,互联网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竞争的集中地。在大量的思想潮流中,有些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一种很好的补充,有些则是反和产党的思潮,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段一般是在18至22岁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容易接受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定会引起一些思想、观念的冲突和交锋,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利用机会把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进行传播,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一些学生由于放松对最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分辨不出对与错,因此在复杂的思潮和信息的影响下,迷失了自我,甚至在价值观取向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二)迎接社会发展与实现职业院校学生使命的需要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有两门必修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比本科院校少两门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这两门课中均有涉及,它是引领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就业的根本指针。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方面来看,用人单位近年来青睐的高职毕业生主要具备的条件是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很多已就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敬业精神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全面成才的自身需求。高职院校一般以培养现代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这里的提高素质离不开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三)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

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体现时代性。实践证明,运用最新理论成果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是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摇篮”。

二、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有两类,一种类型是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这支队伍里涌现出很多优秀教师;另外一种类型是深受学生喜爱,德才兼备的辅导员队伍。这支拥有近百人的队伍融思想教育、管理服务及科学研究于一体,活跃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领域,这两种类型的教师队伍都要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立足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核心价值观在2012年有更新,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学习并深入理解最新的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每一届学生的思想都有细微的差别,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对最新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大部分属于“双师型教师”,他们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和指导者,只有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才能将高职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担负着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教师要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元素,把专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可以采用教学相长式的理论教育与现实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使高职院校学生掌握最新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品质,向学生深刻挖掘其价值意义,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理论课教学中,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高职院校学生自觉并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的行为规则相结合,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成才相联系,例如: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爱国有很多仪式化的符号,包括升国旗、唱国歌和参加一些大型的集会等各种宣示对祖国忠诚的行为,此外还要告诉学生爱国要理性。因此,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的行为规则相结合,能够增加高职院校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在个人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要加强思政课体系和教学方法创新,使大学生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从大学生日常生活出发,结合现实中具体细微的场景和身边具体可感的故事,通过感知、领悟和实践,使核心价值观由“知识体系”转变为“情感体系”, 然后转变为“认同系统”,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指南针,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参加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学生了解社会、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如果要高职院校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地结合。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加深对我国国情和社会状况进一步的了解,从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高职院校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日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讨论会和成果分享会等,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项活动之中,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以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提升群的实际行动,锻炼提高综合素质,争取全面优质发展,同时也显示了新的和谐、文明的校园风貌。

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教育活动,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普及推向全面化。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

第5篇

一、“微”时代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新方法

1.利用微信即时传递,信息互通

微信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当中,可以对于这种工具善加利用。比如学生在开学或周末、小长假等返校后,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告知班主任已经到达学校,而班主任则可以立即回复并通知学生相关事宜。微信一般以手机为载体,可以采用文字、图片、语音及朋友圈等方式予以呈现,而对于学生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或向班主任口头说明问题时,可以采取“私聊”的方式,使师生保持亲密无间的沟通。

2.以微博为载体突出思想引领

学生对于班主任日常工作有一定的好奇心,对于与他们朝夕相处但每天略显繁忙的班主任老师的微博喜欢加关注、转发、评论、点赞等。利用这一特点,班主任可以将一些学生关注关心的时事热点、会议精神、安全知识、校园动态、身边榜样等以自我感悟、体会、心得等形式写出来,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微博教育中,更加快速地统一并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同时在思想上形成引领,事半功倍。

3.“YY”语音打破地点局限

随着学生年级的逐渐升高,他们能够聚集在一地的可能性也在逐渐降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业压力之外的各种日常事务需要处理。“YY”语音频道为我们提供了比较便利的交流通道,可以不受地点限制,开展一些小型的交流活动。比如寒假或者暑假结束后,例行开展寒假或暑假社会实践交流。学生喜欢利用“YY”语音频道进行小活动,偶尔没有什么交流也会自发组织一些小“歌会”。而作为班主任老师,除了正常组织学生经验交流外,也不妨多参加这种娱乐性质的小活动,增进对于学生才艺的了解,挖掘学生平时不常显现的文艺天赋,与学生增进感情、拉近距离,真正成为学生的益友良师。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工作方式外,谈心、查寝、晚点名等常规工作方式与方法还是要使用,QQ、E-mail、贴吧交流平台也要保持一定的使用频率。多种工作方式方法并存,并针对学生比较青睐的交流方式进行工作方法的改变,其目的是为了探寻更有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

二、新的班主任工作方法较传统方法的主要优势及其对于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影响分析

1.时效性强

集体班会教育效果差,分小班班会消息送达速度慢,如果班主任将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在自己的微博上,由看到的同学进行转发,覆盖面积和传播速度将大大提高,班主任教师也主动占领了思想阵地。尤其是在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的带动下,可以充分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优势,以最高效、最快捷的速度完成信息的。

2.可追溯性强

有些学生在参加班会时不愿做记录,班主任教师在班会上强调了“一、二、三”,班会结束后,学生只记得有三件事,却完全想不起到底是哪几件事情,问同学有时候也不能准确得到答复,往往出现“三人成虎”“以讹传讹”。有时候学生再打电话来询问,班主任教师只能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可是有时候出现群体性问题,班主任教师的电话就成了“热线”,很难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使得工作很被动。采用微信,将重要事务以信息的形式发送至每个学生,即使某些学生存在理解上的不同,也只是个别同学的个别问题,不会导致学生群体性误解,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

3.不受空间限制

学校的教学楼众多,教室也非常多,平时班会交流非常方便。但是学生一旦离校外出实习,沟通交流就很难采取面谈班会的形式,而采用新的方法可以解决这种问题。班主任在网络平台建立一个频道,学生可以采取收听的方式,也可以与班主任单独进行交流,以视频通话的方式面对面进行沟通。这样班主任可以跟踪学生的近况,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就业、成才、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当然,这些新的工作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病,最明显的就是依赖网络为载体,在偶尔出现网络问题时,师生交流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出现延迟或者中断。但随着网络维护保障系统的逐步完善,出现问题的概率越来越低,对于班主任工作不会产生较大影响。班主任只有不断尝试新事物,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辅导;管理;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232-02

0 引言

高等职业学院正处在新形势下,高校的扩招、高校的改革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给高等职业学院教学环境带新的变化,面对90后的学生,较之以往的引导,应该打破传统的模式,学生的特点要扬长避短。因此,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怎样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使学生尽快成才,这是每个辅导员所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个辅导员,结合本人的工作经历,笔者有以下认识和体会。

1 辅导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

辅导员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充当着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角色,辅导员的工作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自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定》以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办学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剧增,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提出了挑战,辅导员的角色,即辅导员素质的好坏,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直接关系到学校大局是否稳定和学生工作能否顺利有效的进行。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就应该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日常管理,是辅导员的工作重点,而涉及到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辅导员应该充当协助者的角色。

辅导员要认真落实学院领导的批示精神,要不断完善学生工作管理体系,明确辅导员的具体职责,利用好时间,保证充分的精力来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等问题,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的成效。

辅导员既要有指导能力,又要学会咨询,为学生服务是辅导员的宗旨,学会管理是辅导员的手段,做管理员要有爱心。作为一个管理员的角色必须操心学生的衣食住行,管理中疏忽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辅导员要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日常工作才能做到服务周到。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辅导员的工作要力求学生平安。诚然,辅导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这样的角色有大文章可作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科学学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措施的进一步加深,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完成的管理工作任务。过去的管理模式毕竟已经陈旧,这就要求新的辅导员在继承老的辅导员工作传统基础上,要更新观念,学会角色的转变,这样才能应付日益错综复杂的工作局面。

辅导员应该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对学生的思想应该扬长避短,要向有经验的管理员学会灵活的管理方法,避免单一的命令式管理方法。为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作为新辅导员应当从思想上、生活上以及感情上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做到对症下药。通过沟通交流,不仅能够很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为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创造了条件,因此,管理员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已达到有效管理的程度。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这样,学生碰到困难,才会主动寻求辅导员的帮助。

辅导员工作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思想而工作的,而学生的思想是多种多样的,要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学院的正轨上,就要了解学生不同性格和状态,对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高职院校学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文化基础大不如从前,此外,还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足,自卑心理严重,集体观念以及组织纪律性差等问题。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无疑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因此,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中要积累管理工作经验,要对学生不断出现的问题有所思考,有所探索,学做研究型的辅导员,把学生培养成生活上能独立自主学习上有奋斗精神的人才。

2 在工作中辅导员要把握的几个原则和关系

首先,辅导员在品行上应当热爱学生并且明确职责。辅导员只有做到谦虚谨慎以及不骄不躁才能更有爱心。对于一份工作做的久了,难免出现浮躁以及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为了做好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应当加强自身修养并认清岗位职责。辅导员作为介于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为了做好学院工作,不仅要顾全大局,更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其次,辅导员应当学会运用一些哲理并懂得辩证观点。如:在教师与学生关系上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育与管理的关系上,以教育为主而以管理为辅;在德育与智育关系上,注重德育首位与智育本位的统一。目前,在学生考核条例中淡化了德育的首要地位,综合测评实质就是智育排名。我们应当认识到,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才能在培养学生的其他才能。

再者,辅导员应当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学生会将老师在思想上当做一面旗帜,在学习上当做导师,在品行上作为自己的典范,而在情感上作为朋友。这就要求辅导员对学生要真心的关心,坦诚的交流,平等的对待。避免学生看不起你,甚至排斥辅导员,与辅导员“划清界限”,那样辅导员所做的一切工作和奋斗将毫无意义。要让学生自然地感觉到,在辅导员身边,能嗅到亲情的味道,感到无以名状的安全感。

3 辅导员工作中需要关心的几个问题

第一,面对社会转型以及信息开放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经常出现迷茫以及困惑。每当大学生遇见社会上各种复杂以及实际问题的时候,尤其是遇见那些特别具有诱惑力和难以辨别是非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判断不准以及把握不住的困惑。这些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大学生出现价值观扭曲、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除了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外,也让高校的思政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困惑。

第二,从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普遍情况来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旧是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一个误区,即认为只要引导至讲明白,学生就明白;只要学生懂得多就会信的多;只要学生信的多就会做得好。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使得引导者很难对学生进行了解。由于学生与引导者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从而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者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实际情况,从而使得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对现实生活没有帮助,仍旧对一些问题困惑不已。

第三,在目前全国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培养”的观念。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品德与技能并重的人才,要的是有思想道德以及健全心智的学生。可见,仅仅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能够适应时展要求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后学会怎样做人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因此,作为辅导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关心学生的政治思想进步。此外,辅导员还应当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的学习,以更好的诠释学生提出的一些政治思想问题。

由于学校活动能够有效的体现一个大学整体的氛围和品味,因此,辅导员要关心学生的一些活动。建立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在提高活动品味的同时还要打造品牌项目以更好的培养大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性。辅导员应当积极支持大学生参加活动,并且通过活动转变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辅导员更好的引导要学生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更好的达到搞活动的目的。

辅导员应当关心学院的一些方针政策,在增强对工作信心的同时也增加培养学生的信心。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只有大学生具有充沛的信心,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才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才会更加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和安排。虽然在新生入校时由于成长背景不同而层次不一,但是辅导员应当抓住这个时机做到扬长避短,将工作做细做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并且给予学生一些热情的帮助外,辅导员还应当做到不打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对于一些其他问题,如:辅导员也应当关心处于发育阶段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从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状况分析,如果不能处理好恋爱问题,将会对大学生的学生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其心理健康。传统的教育思想不会主动针对这个问题给予学生帮助,而学生也不会求助与教师。因此,辅导员有责任消灭这样的,让恋爱问题变得透明。对于大学生而言,明白爱的权利以及如何处理好恋爱问题十分重要。如果爱情已经萌芽,辅导员要做到让学生之间的爱能健康发展,让爱促进学习,促进思想进步,让爱长成参天大树。切记不要粗暴地把学生的恋爱一锄铲掉,或是把学生的恋爱看成是学生成长的毒草。

作为辅导员,每当看到当学生学习进步、生活愉快、工作顺利、思想充实的时候,应该高兴;每当看到学生碰到困难,遇到麻烦,感到困惑的时候,应该热情帮助他们。这样学生才会把你这个辅导员当做知已,想到辅导员时,他们就有安全感,作为辅导员工作才是成功的。

总的看来,辅导员对学生的服务,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除了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乏力的局面外,还释放出了大学生的主动积极向,从而培养其参与人文和政治的参与度。使得高校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真正担负起振兴民族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潘国廷.大学生成长随思——一位大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感悟[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3]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南[M].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4]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情境模拟训练[M].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重塑;“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开始占据各大高校大学生的主流。“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纳新事物,勇于接受新挑战。在当前形势下,新媒体因其内容丰富、方便快捷、自由时尚等独特的魅力,恰当地迎合了“90后”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特点,已成为当前“90后”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各高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客观分析与探索新媒体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影响,努力构建适应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体系,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观。

一、新媒体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变革

20世纪60年代,“ New Media(新媒体)”这一传播概念由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首次提出,用以指代和传统印刷媒介不同的、基于电波和图像传输技术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形态。[1]P15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到了新世纪,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今天所指的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触摸媒体、博客、播客、维客、微博等,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以及卫星技术等渠道,以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2]P4以网络、数字电视、手机媒体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典型特征:跨时空性、强交互性、超虚拟性。[3]P10-11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互联网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也即构筑起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性的“相互联系的人们总体”。[4]这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它使人类社会以往的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给人类的交往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当代,新媒体逐渐充斥着社会交往尤其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空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深深地打上了新媒体的烙印。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为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但随之而来的信息失控、人际关系脆弱等也给新时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挑战。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双重影响,在一方面带来的人际关系全新变化的同时,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面影响

1、新媒体提供了全新化的交往方式

新媒体逐渐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的交往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成为更贴近于现代信息时代的接收方式。充分调动了人们各种感官的自然平衡,使得接受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迎合了大学生对自由、自主、理想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更加符合大学生的交往需求。同时,数字化彰显网络科技魅力。这种数字化的交往方式,使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具有时代性、时效性。信息通过网络以超快的速度进行传递,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快速和便捷,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

2、新媒体丰富了人际交往手段

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人际交往的需要。网络人际交往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往方式,新媒体渗透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上聊天、购物、交友等,是大学生最常见的、使用最多的网络交往形式,网络不仅仅丰富了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极大的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热情。

3、新媒体培养了人际交往的平等性和自主性

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个体现有的社会身份、角色和地位等都可以得以隐藏。因此,网络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一种现实社会不可能实现的“虚拟”平等和心理平等。同时,在虚拟性的交往中,大学生的自主性显著增强,相对于传统的人际交往,个体更容易在新媒体的交往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和自我形象。

(二)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1、新媒体的弱监控性助推大学生交往的信任危机

新媒体自身有虚拟性。 90后”大学生在交往中,由于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正确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更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腐蚀,助推了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滑坡。在虚拟的世界中,大学生可以伸缩自如地张扬自我,就导致了大量不负责任的言论,虚假信息等失范行为。网络开启了个性化的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公民都能担当“记者”的角色,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信息和发表评论,使信息源头更广而难以控制。[5]

2、网络自律缺失导致大学生人格障碍频发,阻碍正常化的人际交往

大多数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人格发展障碍,他们在“现实中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满怀失意。他们在网上寻找的是自己的理想,寻求的是一种虚拟的价值实现和幻想的成功,”“他们选择的是逃避,选择的是暂时的满足。”[6]P105大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诱发各种人格障碍,突出的有两种:攻击性人格障碍和双重人格障碍。人格障碍问题反映到人际交往中,他们更容易选择攻击往以实现心理上的满足;他们可能会在交往中模糊或者混乱自己的角色定位,出现交往冲突和人际关系障碍,甚至导致交往能力弱化或严重退化。

3、社交网站弱化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影响交际质量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网络社交的自主随意性切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获得了广大学生的青睐。但是对于网络社交方式的过度依赖,大学生对于现实社交的漠视和疏远。不仅会引绪失落、丧失生活兴趣、精神萎靡等身体和心理问题,更会弱化其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就曾经指出:国际互联网会创造一个全是孤单者的世界。[7]

三、新媒体视域下 “90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塑

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网络人际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也可以简单概括为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这两种方式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说到底,人际关系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面对面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其固有的特征和重要形式。同时,网络人际交往作为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忽视任何一种交往形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积极引导,优化网络人际交往的形式和内容

1、倡导“慎独”精神,提高网络交往道德水平

儒家思想提倡“慎独”精神,它在本质上讲是一种自律精神。网络具有自主性。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道德呈现出了一种更少依赖特性和更多自主的性质,这种自主性必须呼唤“慎独”精神。同时,网络具有开放性,网络道德也从封闭的道德走向开放的道德,更需要“慎独”精神。“慎独”精神需要网络主体的大学生首先培养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前提。其次,要强化责任意识。黑格尔认为,自由的实现,必须在责任的限制内发生。“责任意识是主体对自身所担负的义务、职责、使命意识,它是主体自主地从事道德活动的内在动力。”[8]P322最后,还要加强规范意识,把“慎独”精神贯穿于网络交往中,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2、优化校园网络育人环境,强化网络交往的监管和引导

优化校园网,营造安全的网络交往环境。强化校园网技术控制,借助技术手段,提升网络功能,建立防火墙,不断更新杀毒软件,屏蔽和阻挡不良信息的侵入,净化网上环境。[9]P161-162同时要从源头上减少、杜绝有害信息,强化正面引导,净化媒体环境。

(二)、探索创新,重塑现实人际交往的平台

1、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引导、激励和约束的功能。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新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平台和条件,并逐渐形成丰富的校园文化。同时,在良好的校园生活中要注意渗透平等意识,积极鼓励、吸引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组织各种社团或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活动,使他们获得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体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可以使他们乐于现实生活,并逐渐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在大学校园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单元。大学生人格障碍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得不到老师的关心与关爱、得不到同学的认可与帮助,久而久之,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孤僻的性格,影响其健康成长。所以,重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必须从这两种关系抓起。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师生平等,尊重和爱护学生,进一步建立互相平等、相互关爱的师生关系。另外,要引导和谐的同学关系。积极营造同学之间互帮互让、团结和睦、友好和善的交往氛围,构筑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平等互助的新型同学关系。

3、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从“小社会”走向“大社会”

大学校园生活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称谓“小社会”。 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教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目的比较单纯,很少有根本利益和利害关系的冲突。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认识有限,更多的是从书本上学习和了解,实践经验不足,适应社会的能力亟待加强。因此,要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社会志愿、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使更多的学生走出校园,以开放的胸怀、开阔的眼界走向“大社会”,磨练意志,砥砺品行。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丰富人际交往的经验,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在实践中提高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 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 黄丹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塑造[J]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12.2.

[4] 李薇菡.罗艺方.黄建榕.试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1)2004.2.

[5] 周先进.邬丽.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1期)2011.2.

[6] 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第8篇

关键词:双高计划;专业;课程体系

新时代需要营销新人才,行业的高速发展催生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出现。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区块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的市场营销人才一定是既要懂市场营销业务,又要懂5G技术、摄影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能应用5G、大数据、直播等新兴营销手段辅助销售,提高销售业绩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营销人才。

1双高计划视域下市场营销专业职业岗位面向和综合素养要求

通过对网络招聘中有关营销岗位的统计发现:随着现代营销理念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众多企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销售战略是业绩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中国企业的营销职能从简单的销售部门阶段到现代的营销组织,职能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长期以来营销职能岗位的热度居高不下,尤其是近年来新型营销手段不断涌现,催生出新零售、全渠道等营销新模式,统计资料显示新零售的快速成长带动新型营销人才的需求在三年内增加了20倍,招聘网站资料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销售业务、新媒体运营和新零售导购等新型营销岗位的招聘职位数分别占22.62%、16.9%和7.79%,并保持增长态势,说明企业对新型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异常旺盛。

1.1职业岗位面向

通过调查,发现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一般从初始岗位—发展岗位—升迁岗位,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大三顶岗实习时接触到的最多的岗位就是初始岗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从初始岗位到发展岗位预计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学生从发展岗位到升迁岗位预计需要3-5时间,学生还可以在人力资源及管理岗、客服及管理岗等拓展岗位上实现就业和升迁。

1.2专业综合素养要求

(1)知识要求:掌握消费心理和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方法;掌握市场调查的方式、方法、流程;掌握商品分类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推销和商务谈判的原则、方法和技巧;掌握营销活动策划与组织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营销计划和控制等营销组织管理的基本方法。(2)能力要求:能利用现代市场营销的新技术实施新型营销;能有效把握消费流行与消费习俗,具备营销员/销售代表、营业员、市场调查专员岗位对消费者行为分析的能力;能组织实施营销产品、竞争者、客群的市场调查与分析,设计调查方案,实施市场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具备营销员/销售代表、营业员、市场调查专员岗位对市场调查与分析的能力;能借助商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组织实施推销,具备营销员/销售代表、营业员岗位对组织实施推销的能力;能规范商务礼仪,遵循商务谈判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组织实施商务谈判,具备区域/产品销售经理、店长/卖场经理/网点经理、小微商业企业创业者、市场主管/经理岗位对商务谈判的能力;能运用营销活动策划与组织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企业进行营销策划,并组织实施品牌和产品的线上线下推广和促销活动,具备区域/产品销售经理、店长/卖场经理/网点经理、小微商业企业创业者、市场主管/经理岗位对营销策划的能力;能对客户关系进行维护与管理,实现与客户有效沟通,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区域/产品销售经理、店长/卖场经理/网点经理、小微商业企业创业者、市场主管/经理岗位对客户管理能力;能运用营销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能对销售业绩、人员等进行有效管理,具备销售总监、运营总监、企业经理、市场总监岗位对客户管理的能力。(3)素质要求:熟悉与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市场营销新技术;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能对营销大环境非常了解,体现营销从业要求的观察力、分析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对市场动态、信息及数据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具有成本控制的意识与掌控能力;具备良好的谈判思维与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时间管理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2双高计划视域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适应当前行业的转型,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发新市场、吸引新客户、增加宣传新渠道,实现营销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营销的升级发展。切合双高计划改革要求对营销新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紧跟新媒体技术、新零售等营销行业发展,秉承“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推销技巧、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策划等知识,具备销售、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策划与执行、营销活动组织、销售管理等技术技能,面向零售业、批发业和商务服务业,培养适应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毕业1年能够从事商贸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区域/产品销售经理、店长/卖场经理/网点经理、小微商业企业创业者、市场主管/经理等岗位的工作,毕业3-5年能够从事销售总监、运营总监、小微商业企业经理、市场总监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将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进行重构,随着知识的积累、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价值观的开放和多元、“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创新,人类开始步入了快车道并越来越有加速趋势。紧跟时代步伐,按照培育智慧商贸精英人才要求,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增加了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顺应“互联网+”经济环境变化,在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及拓展选修课程中,开设商务数据分析、图形图像处理、商品采编、新媒体营销等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并融入新媒体营销、智慧零售营销技术、智慧物流技术,培育智慧商贸精英人才,让市场营销锦上添花。根据构建思路要求分四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素养、销售能力、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和思路要求,在市场营销专业构建了“四阶段螺旋递进式”的课程体系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

3双高计划视域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意义

3.1突出专业群共享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是我校现代物流商务专业群下的一个专业,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建议群内专业采用“共享课程+卓越课程”的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基础相通的要求,以“电子商务、营销、金融、物流”等专业技术领域相近,且都服务于现代物流商务领域,主要面向“电子商务、营销、物流网点经理、物流金融”等职业岗位,这些岗位工作内容相近,工作关联度高,以“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实训教学”等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现代物流商务专业群的“共享课程+卓越课程”的课程体系。努力构建三大共享课程:构建以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形式政策、体育健康、英语等公共基础共享课程,以应用文写作、演讲口才、计算机基础等专业基础共享课程,以“电子商务、轻松读懂财务报表、物流市场营销、现代物流概论、创新创业”等专业共享技能课程。努力构建两大卓越课程:构建以各个专业特色课程如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产品推销和商务谈判及配套实训等卓越能力核心课程,以公共拓展和职业延伸为中心的卓越能力拓展课程,以课内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卓越能力运用课程,分层递进,完成“共卓”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宏伟蓝图。

3.2彰显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办学特色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时仍可保留物流类课程比如物流市场营销、物流市场营销实务、现代物流概论、仓储与配送、运输实务、进出口货运操作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既具备从事一般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也具备从事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的能力,为更好地服务于零售业,保留职业店长实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就业,为学生毕业就业铺好星光大道。

3.3融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帮助学生编制好金色的七彩梦,在人才培养时重视金钥匙工程建设,突出学生商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注重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精简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安排,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专业课程对接高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标准,对接湖南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育各个环节,把课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到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把国家最新的法规政策、市场营销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4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施保障

4.1师资队伍

组建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该团队由2名专业带头人、10名以上专任专业核心课骨干教师,6名以上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30%,生师比不高于18∶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不低于80%,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40%以上,构建一支职称、年龄、专兼职结构更为合理,鼓励年轻教师积极提升学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形成学历(学位)层次较高、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队伍阵容强大的学术梯队,确保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工作的实施。

4.2教学设施

按照“校企共建+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原则,配备“四位一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实训室配备多媒体设备、投影设备、黑(白)板,计算机(1人一台)、路由器、交换机、常用办公软件、讨论工位,还可以选择配备服务器、无线路由器、打印机、相关实训软件等;能支持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物流市场营销》《销售管理》等7门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以及营销新技术相关实训,能支持《营销沙盘实训》《营销素养实训》《营销专业基本技能实训》《营销岗位核心技能和跨岗综合技能实训》《营销专业综合实训》等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匹配工学交替、分段式、学徒制要求。

4.3教学资源

建设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所有核心课程均建设在线课程资源,配备与课程相关的微课视频、思政素材、数字化教学资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动态更新,每年至少更新10%,每三年全部更新一次。我校在智慧职教(https://www.icve.com.cn/)MOOC学院建有几十门MOOC资源课程,其中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空间资源课程有物流市场营销、店长实务、商务数据分析、仓储与配送、运输实务等,这些课程资源均可用于日常教学。

4.4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技能抽查内容、以及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以典型工作项目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强调教、学、演、练、做一体化教学,实施线下+线上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在职教云、智慧职教MOOC学院等网络教学平台的自主学习。教学中注重学生营销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学生营销能力的锻炼教育、学生营销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主要采取课堂精讲多练+课外实训实践的形式开展教学,突出实训实践技能,使职业教育特色更加鲜明从而凸显实践性教学特点,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时超50%以上,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4.5学习评价

专业课程体系中构建的每一门课程,学生都要对完成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在形成性考核中突出多元考核,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有效促进教学目标达成。一般而言课程考核计分为平时成绩占30%(考勤、作业、单元考试等,含期中测验)、实验实训成绩占40%、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占30%;实习实训课程考核计分为测试成绩占60%、学习过程(实训报告、工作态度、出勤情况)考核成绩占40%(包括实训报告、工作态度、出勤情况占);对于已开设在线精品开放课程的面授课程考核计分为线上学习过程成绩30%(含线上学习参与度、在线测试、线上考试)、线下学习过程考核成绩占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30%;对于已开设精品在线课程的网络选修课程考核计分为线上学习参与度50%、线上作业占15%、线上测试占15%、线上课程考试占30%;总课时16课时以下的课程考核计分为学习过程考核占80%(包括课堂表现和考勤)、实践作业考核占20%。

参考文献

[1]姚亚锋,徐广舒.“双高计划”视域下专业群建设探究—以南通职业大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6).

第9篇

【关键词】 会计文化环境 会计文化建设 事务所文化环境 事务所文化建设

一、会计文化环境的涵义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从本质上讲,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则专著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会计文化环境中的“文化”指的是狭义文化,即精神方面的文化,所研究的重点应当是制约会计人员行为的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行为礼仪等。研究的目的是要营造一种为会计人员共同遵守的优秀会计文化,增加对会计人员的“软约束”,从而促进会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文化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对会计模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在个人主义盛行、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弱、权距较小、崇尚阳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会计模式在管理上强调行业自律,政府的作用有限;在会计准则上,强调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在会计职业上,会计职业地位较高,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财务信息披露上,偏向于透明公开;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真实反映,会计核算方法偏向乐观,并有大胆的创新。在集体主义盛行,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强,权距较大,崇尚阴柔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会计管理强调立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会计准则强调指令性、强制性、统一性;会计职业地位较低;信息披露偏向保守;会计核算采取保守的态度,严格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准备金”概念使用频繁。我们只有认识到文化环境对会计的这种影响,才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会计模式并发展这种会计模式,从而使会计工作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三、新形势下我国会计文化环境发生的新变化

1、价值趋向上个人主义有所增强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公开承认自我,个人主义有所增强。人们不再觉得为组织奉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其创造价值的动力更多的来自于回报预期。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员工个人选择的机会和渠道增多,企业对其约束力越来越弱。会计人员更看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及个人价值的更大实现,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进修和考证活动,工作勤奋,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参与管理和经营决策的意识也显著增强。但是,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由于受个人主义的影响,会计工作中也出现了损害国家利益、他人利益的现象,诸如造假账、挪用公款、贪污等。

2、对权距的认同感逐渐缩小

在计划经济时期,大一统的会计制度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市场经济体制下,各项会计制度的出台,尤其是各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实施,更多考虑了专家、学者、民众等各方面的意见和意愿。

3、性格特征上,阳刚之气开始形成

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很差,甚至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及会计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强调经济效益,讲究竞争和优胜劣汰,分配方式多样化,职工的社会保障、福利开始社会化,有了风险意识,人们普遍开始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勇于竞争,更富有成就感。

4、对不明朗因素反应减弱

计划经济时期,会计业务全部用具体的会计制度加以规范,会计人员不能变通地去处理一些新的会计业务。市场经济时代,开始鼓励会计界灵活地制定会计制度,力求在会计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会计人员也有了灵活处理会计业务的余地。

四、会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明哲保身,无原则“谦让”

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过度重视人际关系,对不公正、不公平事件具有较强的接纳和容忍能力,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原则。处理事务过程中,往往对领导言听计从,不愿造假但为了生存等种种原因而不得不参与造假。这样一来,容易以人治代替法治,会计监督不力,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2、与新形势不相称,高级会计人才出现断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会计工作中来。然而,随着电算化会计、网络会计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会计人员自身的技能也

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往往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甚了解,而新生力量又往往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导致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

3、会计人员团队意识亟待提高

从小范围讲,这个整体是指财务部门、某个单位;从大范围讲,则是指整个国家、社会。本文仅从小范围——财务部门来讲,财务工作是一个整体,其中再细分为若干不同的岗位。从单位来讲,财务部门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财务人员内部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具有团队意识;同时与企业其他部门也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做好诸如全面预算等工作。

五、立足行业文化环境特点,走出各种误区,积极推进会计师事务所文化建设

1、建设事务所文化

(1)筛选和梳理。现代社会的精神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事务所员工对这些精神产品的认同和追求也不尽相同。作为事务所的领导,首先必须从中选取合格的精神财富作为企业精神和理念的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合格的精神财富的标准,一是能促进事务所的经营业绩不断提高,二是促进员工人格健康地成长,三是能够增强内部凝聚力,四是能够增强与社会的亲合力。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进行梳理,对本所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总结、剖析和研究,以从中理出符合这种精神或超前于这种精神的事实。

(2)发掘和设计。对梳理出的事实,管理者要把它当作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加以发掘,找出事实的形成机理和孕育更高精神境界和理想信念的生长点。

(3)倡导和落实。文化是人们意识的能动产物。事务所文化是坚持宣传、不断实践和规范管理的结果,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新的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广泛宣传、反复灌输才能逐步被员工所接受。因此,事务所发掘和设计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主张后,要自上而下宣传、倡导和落实。事务所的领导层首先应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驱者,率先垂范,启发和带动其他人,逐渐形成事务所新的文化模式。

(4)完善和提升。事务所文化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提升和定型的过程。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借鉴别人的作法,不断充实事务所文化的内容,才能最终形成有利于事务所可持续发展的群体竞争意识。

2、走出误区,推进事务所文化建设

(1)走出事务所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一是认为事务所文化不存在。不论是兴旺发达还是苟延残喘的事务所,都有其特有的事务所文化。只不过前者有优秀的事务所文化支撑,而后者却因拙劣的事务所文化拖了后腿。而且,事务所文化的存在方式有外显式和内隐式之分。在一些事务所经常可见的如“靠质量求生存,靠诚信求发展”之类的口号以及事务所文化设施、文体活动等,这些实际上就是“外显式”的事务所文化。而一个事务所即使没有形成经文字提炼过的“文化”,外人也能从该事务所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以及员工态度、行为取向等方面透视其“内隐式”的事务所文化。二是认为事务所文化就是单纯做思想政治工作,以学习、贯彻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挂在嘴上,其实这是对事务所文化的片面理解。我们应当站在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和增强凝聚性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要看到理想的工作氛围可以为事务所创造更多效益,也可以为个人赢得更高的价值回报。三是认为事务所文化就是搞文体活动。于是就大建舞厅,成立球队,规定活动次数,并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来完成。实际上,文体活动确实是事务所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增进友谊、沟通情感。但决不能片面看待,要通过现象去体现事务所文化的核心效用,否则这种认识会把事务所文化肤浅化了。

(2)培育事务所文化的核心意识,推进事务所文化建设。一是培育人和意识。会计师事务所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管理应以人为本,时刻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位置,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建设人和文化,要求事务所的各级管理者特别是所级领导,在靠制度和机制保证事务所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入情感管理的成份,充分尊重和容纳个人的兴趣、爱好、脾气、禀性以及他们可能的发展方向。二是培育诚信意识。中外会计师事务所兴衰成败的范例表明,诚信文化是事务所文化的灵魂。构筑诚信文化,要以加强职业道德

设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和《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行业诚信建设纲要》,塑造诚实守信的事务所价值观。三是培育质量意识。要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合理制定和运用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和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在事务所全面质量控制方面,把好人员招聘关,严格人事管理,并不断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增加执业人员执行各种审计业务的经验,提高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应当要求并督促全体专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方面,不断完善业务承接、工作委派、指导监督、三级复核等环节的控制程序并严格执行。四是培育创新意识。创新是事务所发展永恒的主题。创新包括对现有的束缚事务所发展的机制进行改革、改变事务所的用人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在事务所经营管理中不断总结提高等。创新无止境,成功的创新会为事务所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五是培育危机意识。当前,事务所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内事务所各显神通,都在尽力扩大市场份额,而国外的事务所巨头亦在虎视眈眈,逐步打入中国市场。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事务所及其员工切勿小进即安、小富即满,要始终有一种生存的危机感、发展的紧迫感,在忧患意识下,不断鞭策、激励自己,顽强地生存,积极地发展。六是培育学习意识。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智力资本型行业。事务所要获得成功,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若木桶由高低不一的木板组合而成,那么,最低的那块木板决定了整个木桶的容积。“木桶理论”说明了一个道理:事务所中素质最低的员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事务所的水平。所以,我们要构建学习型的事务所文化,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改善薄弱环节,搞好后续教育,促进事务所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事务所的竞争力,增强事务所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刘开瑞: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特征[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2).

[2] 于玉林:会计学概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3] 刘冰:会计文化建设的探索[j].唐山学院学报,2004(3).

[4] 于玉林、田昆儒:会计基础理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5] 石晓磊: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优秀的会计文化[j].现代会计,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