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9 09:52:29
导语:在梯队人才培养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 要 构建成熟的梯队模式,形成良好的优秀运动人才选拔模式是高职院校运动队取得优异名次的重点。高职院校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的特殊性,所以运动队的人才选拔培养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两年,除了队员本身努力外,还需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如何加强田径队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促进比赛成绩提高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梯队建设 田径队 队员培养
一、我院田径队梯队建设背景
我院田径队梯队建设受建队初期管理制度和省内竞赛力度的影响,1998-2012年是有竞赛任务临时组队为主,培养没有梯队性。从2013-2016年,随着浙江省高校田径比赛与交流的增多及管理部门重视程度提高,在人才的培养上出现了重点、次重点,梯队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至今我院田径队梯队建设逐步完善与提高,建立了备战各级比赛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较强的目标性。但与专业运动队人才培养相比,仍有差距。从事高职田径队训练的学生基础性差,个体在训练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训练时间统一管理难,主要是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人为主的特性所致,种种现状影响并制约我院田径队的发展。
二、田径队梯队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预备型队员培养
对于刚参加学院运动队的队员,相对身体素质较好的,作为预备型队员培养。加强最基本的专项素质以及基本技术等。
1.制定田径基础训练计划。首先,从队员的基本情况出发,发展最基本的跑、跳、投等相应的素质练习。从速度、耐力、灵敏、力量、协调等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素质练习。2.培养队员专项素质。其次,为每一位队员选择好适合的项目,针对该项目技能的身体素质特点,制定基础的专项素质训练方法。3.注重形体训练。最后,在素质训练的过程中,应根据队员的运动项目来注重队员的形体训练。
(二)后备型队员培养
对曾经训练过或者具有一定基础训练的队员进行后备型人才培养。在训练的过程中,根据每一位队员的基础训练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
首先,培养每位队员良好的智能,学习每项技能或动作时,在今后参加比赛的临场发挥等,良好的智能都是最基础的保障。其次,需相应提高训练难度,每次基础技术训练后需要提升训练难度来检查队员训练效果。并在增强难度的同时可有效提高队员自身要求及心理预期目标。最后,还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学习能力培养。一直以来总有错误观念告诉学生,运动成绩好,学习就会差。其实不然,较高的理论教育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队员才能接受更高、更难、更艰辛的训练氛围及文化。在今后参赛与更多的社会活动中才有更好收获。
(三)参赛型人才培养
对于已接受一定训练并具有较高专项运动能力的队员进行参赛型人才培养,在这阶段中以培养创造良好竞赛成绩为目标。根据比赛具体任务,加强心理素质水平、促进比赛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培养。
1.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能力训练。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来自平时日积月累的心理培养训练,通过各种有效训练手段,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心理平衡能力的方法,以获得最佳心理状态。
2.加强比赛交流与视屏教学。通过参加和观看比赛及视屏教学,提高队员心理平衡能力、专项素质能力,对比赛动作与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田径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多参加比赛能增强院校间的交流,加强师生共同学习,促进高职院校田径项目迅速发展。
(四)奖励处罚机制的完善
在梯队建设过程中,保障良好梯队建设。制定良性奖罚机制,对从预备队到入选参赛队的优秀运动员给予日常训练补贴及学分奖励。对参赛队员获优异竞赛成绩后给予一定奖励。对平时训练作风不正,偷懒的运动员给予相应处罚。
(五)成效
自2013年组建特色队以来,学院田径队一直坚持队伍建设,梯队管理方针。不仅在学生管理,精神面貌及队伍的竞赛成绩都有着突出进步。
1.学习上:自特色队梯队建设以来,从思想上纠正学生体育好文化差的落后思想观念,每年学院综合测评奖学金,田径队队员都能获得三等以上奖学金。自2013年,学院田径队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有2人,获得过一等奖学金的有15人,获得二等三等奖学金的更多。
2.竞赛成绩:自2013年以来,学院每年参加省级或国家级比赛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2013年浙江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获9金6银7铜,女团第二、男团、总团第一。2014年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十项全能冠军,女子标枪冠军。2015年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200米冠军。2015年浙江省第十四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收获11块金牌,包揽男团,女团,总团冠军。2016年获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团第一,男团第七,总团第二。梯队建设以来,总有优秀队员从预备队、后备队中不断涌现。
三、结论
为保证高职院校田径队向高水平持续发展,人才梯队建设是个必要的历程,只有建立科学的梯队建设体系,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人的潜力,才能推动田径运动队的发展,才能越来越多涌现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参考文献:
[1] 房杰,刘争眷.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3(5).
关键词:曲棍球;人才梯度;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7-0062-02
一、曲棍球人才梯队培养模式构建
曲棍球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为确保曲棍球项目长期开展而进行的有计划的人才储备,其特点是在学校里大多数学生中进行曲棍球运动的普及,分梯队选拔、培训使用优秀的曲棍球队员,在这期间队员不断优胜劣汰,再选拔补充优秀队员,以保证曲棍球队员不断层,曲棍球水平持续稳步提高。
和义学校的曲棍球人才梯队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中小学一体化的学制基础上的,使中小学之间曲棍球队员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突出了持久性与系统性。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九个年级分别都有一个班级是曲棍球教学班,曲棍球教学班的学籍、学制、课时及文化课程与学校其他班级相同,不同的是其他班的曲棍球学习是由学校的体育教师教,曲棍球教学班的专业学习是从社会曲棍球俱乐部中聘任的专业教练员教,教学和训练与比赛水平更高。这个模式实现了学校教育与曲棍球专业运动的结合,弥补了学校教育不够专业和专业运动基础教育不足的缺憾,具有较好的运动与教育相结合的优势。
二、曲棍球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实施规划
根据学校曲棍球人才梯队建设培养模式的需要,确保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对有关人员及其职能进行了整体规划。
首先,确定了由学校主管校长负责招生,专业教练参与选拔,曲棍球班主任负责学生家长协调的招生机制,努力拓展招生途径,扩大招生范围,力争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学生参与进来。
第二,学校曲棍球社团是以独立教学班的形式呈现的,对曲棍球教学班的管理融入各个年级组管理当中,曲棍球班参与同年级平行班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各学科课时与平行班一致,上课教师安排与平行班一致,学生的学籍纳入学校统一管理。
第三,学校成立了曲棍球教学研究课题组,以曲棍球研究论文、案例、教学研讨课、曲棍球训练公开课等形式引导曲棍球教师和教练做专家型、学者型体育教师和教练。
三、曲棍球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实施措施
学校曲棍球人才梯队培养是一个立体培养模式,依靠相关政策为曲棍球特长生的长期发展考虑,和义学校曲棍球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的入口、过程、出口见表1。
梯队培养模式的思路,即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共划分为四个梯队,即一、二年级为第一梯队,三、四年级为第二梯队,五、六年级为第三梯队,七、八、九年级为第四梯队,在各个梯队范围内,以曲棍球运动为基础,以本梯队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进行曲棍球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与训练方法的运用、训练时间与训练强度的调控、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知识的拓展,具体培养重点见表2。
四、曲棍球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实施保障
和义学校曲棍球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的整体工作是在学校领导机构的组织与管理下运行的,为了使保障工作全面系统,顺畅有力和及时有效,和义学校曲棍球人才梯队培养模式保障工作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的目标:
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完成符合曲棍球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购买器械器材,具有开展训练和比赛的必备基础条件;
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完善和丰富训练及比赛的日常素质训练的辅助器械器材、外出交流比赛用车和经费的筹集;
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形成相对稳定的日常训练、既定及临时赛事交流的服务保障机制。
和义学校曲棍球人才梯队培养模式保障工作的任务是:利用假期,改建学校曲棍球训练场地,形成南北向两块5人制标准场地、6个球门;购买曲棍球杆、球、球车、包、队员及守门员护具;完善社团球员的用餐机制。
和义学校曲棍球人才梯队培养模式保障工作的长期思路是:前期合理规划、中期重点推进、后期全面完善,适时创新特色,确保及时高效。
在和义学校曲棍球人才梯队培养模式这个保障工作下,学校曲棍球人才梯队培养工作突飞猛进,在3年多的时间里,相继完成了硬件设施的初期建设,完善了班级管理机制,确保了社团的日常训练,曲棍球社团在全国中小学曲棍球赛事上取得了冠军的好成绩,一起步就站在了中小学曲棍球教学与训练的高点上,和义学校曲棍球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效果明显。
摘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特别是对于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其重要性更是举足轻重。本文就如何选择、培养、使用和保留战略人才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从战略人才的界定、配置规划、战略人才队伍梯队规划、管理规划等四个步骤,探讨企业战略性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企业;战略人才;建设
“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到,因为不管什么战略,终归是由人才来制定的,由人才来实施的。因此,在人世间任何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本,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但对于企业来说,更实际的问题是,对于人才特别是对于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才,怎么去选择、培养、使用和保留,从而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呢?本人以为,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着手:
一、战略性人才队伍界定
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人才界定问题。只有明确哪些是企业所需要的战略性人才,才能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从而抓住人才管理的核心和重点,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对于战略性人才队伍的界定,可借助企业核心岗位界定模型(见图),根据岗位的战略价值和可替代性两个维度,判定核心岗位,从而明确企业的战略性人才队伍。
对于战略性人才队伍界定应破除以下观念障碍:第一,破除求全责备的观念。要敢于启用不是全才而在某些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才,用人关键在于“用人如器”,扬长避短。 第二,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要根据单位的发展战略去选择人才,让有战略价值的年轻人,在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敏捷、最少保守且很容易干出一番事业之时,委以重任。歌德曾说过:“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和创造力相联系在一起的。”第三,破除唯学历论的观念。实践证明,只有经得起实绩考验的人,才是可以选拔提升的人,这是一条用人铁则。美国硅谷人才开发的一条秘诀,就是不看学历,也不看资历,唯崇尚精于业务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二、战略性人才配置规划
战略性人才一旦界定清楚,就需要根据企业人才队伍现状和未来发展战略要求,对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进行配置规划。企业必须有一个在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个性心理素质结构等方面,取长补短、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人才队伍,才能相得益彰,开拓局面。
首先,人才队伍盘点是掌握企业人才配置现状的基本性工作,通过建立包括企业人才技能清单与管理技能清单的人力资源信息库,准确及时掌握企业人才现状,并需要根据分类分层的理念,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配置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明确人才短板和差距,为人才配置规划提供依据。
其次,人才测评是判断企业人才特别是战略性人才素质能力的重要工具,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队伍的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组合,对现有人才进行评价。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的甄选,选拔出能够胜任现有岗位、有强烈进取精神、真正具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战略人才。我们认为全面科学的人才测评指标有:定量指标(在单位服务年限、年龄、专业、工作经验、资格证书、获奖证书等),定性指标(工作业绩、知识、能力、品德、突出贡献),参考性指标(变革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判断和决策能力、计划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协调控制能力、全面领导能力、执行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品德素质指标(责任心、忠诚度、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积极性),知识指标(专业知识、学识、相关知识)。
最后,需要根据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要求,建构符合行业和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预测模型,对各类战略性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进行预测,从而明确发展目标。
三、战略性人才队伍梯队规划
确立了发展目标,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些人才从哪里来。无非两条路,一是外部招聘,二是内部培养。前者可在短期内迅速补充企业所需人才,但直接成本高,还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而后者培养周期长,间接成本高,但从长期来看,人才对企业忠诚度高,有利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因此,企业短期内人才补充可借助外部招聘,但长期应立足于人才培养。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体系,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流程,从而为人才供给提供可持续的保障。
人才梯队体系建设,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1.人才评价体系。人才评价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建立人才评价体系,可以为人才选拔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人才评价体系可以通过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作为标准,按照不同类型和层次岗位和人才对素质能力的要求,明确岗位所需要的全员核心、序列通用和专业能力,建立人才评价标准。同时,人才测评工具的合理使用也是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2.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是人才梯队建设的核心。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的评价标准,设计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人才培养所涵盖的内容很多,简单地讲,单位战略人才可采用两种培养模式。一是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宜采用宽口径培养模式,即采用轮岗工作(不同系统)+挂职锻炼(不同部门)+新项目工作+继续教育多科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二是业务技术管理型专才培养模式。对于业务技术管理型专才,强调业务管理与技术管理上深度培养,宜采取交叉培养模式,即采用:业务或技术领域内轮岗+项目运作+继续教育+内部指导人培养等多种培养方式进行培养。
3.人才库。人才库建设是基础性工作,需要根据企业人才梯队的基本框架,利用信息化手段,分类分层,对各类战略性人才的基本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人才库管理工作。
四、战略性人才队伍管理规划
在界定清楚战略性人才队伍、明确发展目标并构建人才梯队体系后,如何对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进行日常管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难点。本人认为,战略性人才队伍管理规划是根据企业长期经营的需要而制定的,实际上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在资源保障与人力资源供需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分解,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和贡献程度,以及人才的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包括管理模式、薪酬绩效以及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如经营管理人才需要采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技术人才要有专业发展通道,技能人才要加大绩效考核的力度等等。
企业建立起战略性人才队伍,对企业而言,找到了合适的员工,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减少了核心员工的流失;对人才而言,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平台,实现了个人的职业规划和组织的职业规划统一,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将有利于形成高效率——高士气——高效益的良性循环,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25-03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需要。
一、教学团队建设意义
高职院校基础兽医学课程包括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兽医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和兽医微生物学等课程,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只有牢固掌握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合理地饲养、繁殖、改良家畜和防治家畜疫病。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对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的整体建设目标是立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课程和基地建设等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建设的核心队伍。具体建设规划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人才梯队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科研和教研活动等。
1.人才梯队建设。教学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扩大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范围和力度。建设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形成梯度,老、中、青结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9人,校外兼职教师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高级兽医师1人。到2016年,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要求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达到50%,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60%,外聘兼职教师增加到6人,专职教师双师素质比率达到100%。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加强教学团队教师的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行公开课制度、开展教学能力竞赛、优质课评价、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活动。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教师听课制度、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科研新秀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具体要求。为提升教学团队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历,采取鼓励措施,督促他们到“211”国家重点农业高等院校攻读学位、进修学习。定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2.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所服务的专业(群)建设坚持与服务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紧跟畜牧及兽医类相关产业发展的动态要求和发展前沿,把握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不断改革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以主要就业岗位确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克服按学科设计课程体系的惯性,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认真实践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改革,从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下功夫,全面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合理设计教学评价项目与考核方法,如技术应用课程考试采用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复式考试法;实训考核采用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相结合;顶岗实习考核要全程评价,填写生产实习考核表;毕业考核进行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或综合考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4.教学资源建设。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结合动物生产和兽医疫病防治技术岗位技能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材建设规划工作。编写符合现代兽医发展要求、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科学实用的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类规划教材,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精品课程为基础建设公开课程网站和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站,着重加强专业群和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与相关专业网站合作,多方位互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5.教研和科研活动。教学团队教师围绕专业及其服务领域,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团队成员要积极申请厅级和省级科研项目,每年发表1~2篇教研和科研论文。积极进行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促进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以此扩大专业教师的社会和行业影响力,逐步形成团队的科研优势。
三、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研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引导教师为企业服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整体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实习空间,工学结合,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培育团队协作精神。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的设计,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专业技术优势,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方面,注重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的优化组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相互团结协作,才能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团队成员共同工作,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团队成员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形成具备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教师队伍,以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的任务。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学团队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技能和执教能力。因此,专业教师应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实践,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具备“双师型”素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要求青年教师每年假期到企业熟悉岗位实践,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并且在职称评定时将到企业实践锻炼半年的经历,作为必备条件。支持教师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条件,参与企业课题的研究,积极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或产品技术开发,依此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核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教学团队建设的综合成效的一个主要方面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的。学校和企业是产、学结合运行系统的主体,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技术与产业开发、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合作。学校可聘请企业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开设专业。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职业功能性。学校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可在企业内建立“场中校”,使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接触实践,指派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可在学校设置“订单班”,企业每年投入一定经费,设立企业奖学金,根据学校实习安排,批量接受学生专业实习;教师为合作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开展科研活动,申报科研课题,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网络视频同步教学系统等教学资源;校企双方联合开展企业冠名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就业环境,促进学生的就业。
教学团队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团队带头人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教学改革方向。团队成员要积极进行教学研讨,开发教学资源,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加强新技术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团队内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评指标体系和奖励方式,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学校应加大对教学团队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保证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明江.浅析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与趋势[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9):104-106.
[2]巴世光,古光甫.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5(711):63-65.
[3]崔景艳.加强高职教育教学团队建设[J].职业时空,2012,8(12):69-70.
[4]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14-15,23.
[5]花美莲.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2,(1):79-80.
[6]陈丽金.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4):52-5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hina's gymnastics project gradually develops toward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overall layout is more optimistic. But reserve tal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 still has inadequacies, so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and enhance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deeply discuss the statu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reveal its n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and establish a set of effectiv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training system,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mpetitive gymnastics talent.
关键词:竞技体操;格局;人才培养
Key words: artistic gymnastics;pattern;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66-03
0 引言
竞技体操项目在我国竞技项目布局中属于优势项目,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失利,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实现历史的突破,我国体操从低谷逐步走向了辉煌,从而确立了体操强国地位。为了进一步保持这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国内开展此项运动的状况做以总结分析,同时通过对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基本特征分析与研究,揭示后备人才培养的本质特点与规律,从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和训练体制,为全面制定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2006-200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和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体操比赛的团体和单项前八名的单位和运动员、部分省、市地区从事竞技体操训练的教练员、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
2 分析与讨论
2.1 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集团的划分依据 团体金牌反映一个国家竞技体操的综合实力,历来是体操强国追逐的主要目标。因而,每个体操强国势必会全力以赴去争夺这枚份量最重的金牌。我国体操队继兵败雅典奥运会后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第39届体操世锦赛、中国体操队成绩斐然,男女团体高居金牌榜首位,尤其是女队自从中国体操队成立50多年以来,第一次获得女子团体世界冠军,对于中国女子体操队可谓意义深远,创造了中国体操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1]。因此,团体金牌的争夺也是我国不同省市争夺的重中之重。本文依据2006—200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十、十一运会的比赛成绩,拟对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比赛团体前八名进行赋值(按名次依次赋予8-1分),作为划分集团的依据,以期对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梯队的构成进行对比(详见表1)。
据表1统计资料表明,从2006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十运会、2007年全国体操锦标赛、2008年全国体操锦标赛,2009年十一运会共有5次大的全国比赛(因200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作为十一运会体操预选赛故未统计),共有15个省市的男女团体进入前8名,其中广东队以绝对优势获得7枚团体金牌,究其原因注重普及和梯队建设。这一阶段,不论是从获金牌单位数量还是获奖牌单位数量来看,其范围都有所扩大,从历届参赛获奖单位排名来看全国体操比赛垄断式的格局基本上是固定的:广东、湖北、四川、江苏、北京、上海、八一、湖南一直列前八名,强者更强的竞争态势不但没有根本变化,反而呈扩大趋势。
考虑到单纯的依据团体成绩划分集团会出现集团划分的偏差,鉴于此,本文又统计了2006-2009年五次国内比赛个人全能和单项的奖牌数,对前三名依次赋予3-1分(详见表2)
全能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在展现出运动员的个人技能高低的同时还标志着该国家的体操发展的程度高低,也可以说,全能金牌的价值完全能够和团体金牌的价值相当。由于各种体操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省市比较注重开展体操比赛,所以全能金牌的竞争就越来越加是激烈。那些体操队伍建设的比较好的省在不断的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增强运动员的全能竞技水平,与此同时还进行了促进全能成绩提高的相关科学研究。这之中的研究侧重点就包括两个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各单项训练水平和探索寻求全能与单项及各单项之间的关联,由此来有目的性的对影响全能成绩相对较大的单项采取着重训练,进而促使另外的单项的一并提高,这样一来才能加快提高全能成绩的速度。
2.2 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集团的划分结果 为了更全面准确的划分集团本文将2006-2009年国内五次重大比赛的团体前八名、个人全能、单项前三名赋值后数据处理后再排名,依据此把我国竞技体第一集团主要是广东、湖北、四川、北京、江苏、上海、八一、湖南;第二集团主要是浙操队伍划分为三大集团,以便于对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梯队的构成进行对比,江、贵州、河北、天津、广西、陕西、安徽、山东、广西;第三集团主要是云南、福建、河南、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
四川队近些年竞技体操实力有所增强通过2008年体操锦标赛、十一运会一跃为第一集团第三位。山东队通过在十一运会上的强劲表现跃进到第二集团,云南、江西、福建省近年来有些退步,其余各省市自治区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竞技体操水平较低,在历届奥运会及国内比赛很少有奖牌贡献。
这次对我国竞技体操集团的划分,主要还是依据2006年-2009年五次国内大型比赛的情况而定,从宏观上有一个认识,但是真正反映实力水平的还是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它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国内水平层次最高,从十一运会比赛可以看出,首先从成绩来看,各省市都非常重视,广东、上海分获男、女团体冠军,单项四川队、上海队各获三金,北京、安徽、江西、陕西都有金牌进帐,上海队成绩更为突出,四川队紧随其后,说明各省市都重视了体操后配人才的培养,比赛竞争激烈,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2.3 我国各省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现状(表3) 竞技体操后备人才资源是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对竞技体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具有十分丰富的人口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口资源发展我国的竞技体操事业,对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竞技体操训练主要分为一线、二线、三线3个层次。一线为高水平运动队,二线为体育运动学校,三线主要包括业余体校、体育中学。从表1可以看出,在我国当前的多级训练体制下,一线、二线、三线在训练人数上基本呈现“金字塔”结构,从2003年至2005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人数的规模发展未有明显变化。
从2005年我国各省、市竞技体操人才分布情况表2统计结果看,优秀运动员人数,占总人数6.14%;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人数,占总人数14.23%;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人数,占总人数79.63%,而优秀运动员人数占的比例很少,各层级的运动员人数也偏少,这与我国竞技体操发展水平极不相适应。而且,各省、市在一线、二线、三线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各省竞技体操人才数量的排序前10位是广东、湖南、四川、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云南、广西。这主要是各省、市、自治区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基础,自然环境,基本条件等因素,发展各自的优势项目和具有潜力的项目。
3 结论与建议
3.1 通过近五年国内大赛的调研,发现目前我国竞技体操发展布局不够均衡,总体来看,主要还是以广东、湖北、四川、江苏、北京、上海等队开展状况较好,后备人才布局较为合理,以天津、浙江、贵州等省份在体操项目布局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2 我国竞技体操优秀运动员人数占的权重比例较小,各层级的运动员人数偏少,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从我国竞技体操队伍总体的情况看,一线、二线、三线的结构特征总体呈现“金字塔”结构,但各省、市和自治区在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各层级的队伍建设与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3.3 我国竞技体操人才培养表现出区域性的差异。从各省、市竞技体操开展状况统计数据的比例来看,反映了我国竞技体操的整体布局不合理,各省、市地区竞技体操项目开展具有不均衡性,这主要以各省、市、自治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4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突破原有人才培养体制的束缚,深化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扩大竞技体操人才培养的途径,积极开拓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和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竞技体操人才结构梯队,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3.5 根据国际体操联合会新周期竞赛规程和比赛规则的变化,各个省份在体操训练方向上应由单项训练逐步向全能型方向转变,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向富有特长的单项型运动员倾斜。
3.6 加大体操基层基本技术的训练,应加大少儿体操基本动作技术的训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体操意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过硬的基础。
3.7 随着新一轮训练周期的开始,体操新规则的实施,建议尽早制定各省内下一轮体操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少儿体操训练大纲,集思广义,按照规则,深思熟虑的规划好下一步工作目标,详细制定出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和管理措施等,使其形成管理措施完善得力,责任目标明确到位,奖惩分明有章可循,尽最大限度的调动起省内开展体操项目的积极性,为我国体操事业的长盛不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骆意.广东、湖南两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比较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4):45-47.
【关键词】动画专业 教学团队 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17-02
教学团队是建立优秀的教学队伍、提高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整体水平、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力组织形式,是培育骨干教师的有力平台。在高校动漫专业,组建教学团队尤为重要,因为动漫制作本身就需要一个团队的整体协作。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动漫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笔者觉得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和落实教学团队的职责
教学团队应以实现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以实现动漫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具体任务,以老、中、青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与协作为纽带。以深化动漫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举措,通过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完善管理制度,创造宽松而严谨的教学科研环境。建设创新意识强、教学质量高、科研水平突出、协作精神好、制度管理健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动漫教学质量。
教学团队建设应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最终实现资源共享、聚集优势力量、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研究队伍。具体而言,教学团队应结合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动漫专业、动漫行业现状,追踪动漫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认真履行创新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负责课程、教材和实验室的建设,开展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规划、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加强学术研究与教学的结合,探讨研究性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自主创新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组织申报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改项目及教学成果奖等;落实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等,建立教学团队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努力构建“两型四类”式的教学团队
在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以教研室为主体,院系为主导,根据动漫专业、专业方向和课程为建设平台,确定要建立的教学团队,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向教研室提交担任团队带头人和加入相应团队的申请,每个教师至少选择一个团队,院系参考教研室主任的推荐,结合专业发展实际确定带头人人选和成员人选。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团队建设要有明确的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目标和培训计划,要着眼于团队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两型四类”式的教学团队即:“两型”是指本专业“教学型”教学团队及“双师型”教学团队;“四类”是指与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列出的通识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或课程群、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社团活动等)四种课程类别相一致的教学团队。即:以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为主的教学团队,以重点(精品)课程建设为主的教学团队,以实践教学建设为主的教学团队,以应用型人才能力素质建设为主的教学团队,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建设为主的教学团队等。
三、优化帮带教学梯队
通过梯队建设,为优秀团队建设搭建交流和研讨的学术平台。形成配置合理,学术背景互补,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术梯队和充满活力、勤奋进取、坚忍不拔的团队。吸引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发挥好这批人在学术梯队中的作用。学术带头人要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很强的研究能力;要有开阔的视野,带领本学科始终走在学科建设的前列。聚集高水平的力量投入学术工作,以学术研究促学科建设。
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育对象为课程(课程群)教学有经验、有研究,且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并且创新意识强,教学效果好,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相应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的骨干教师,帮助培养对象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形成专业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示范、指导、引领作用。为培养对象参加培养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为他们创造继续学习的条件。使培养对象在教育理念、教学理论、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教学业绩等方面尽快达到教学名师规定的条件。从而引领一支数量适当、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的教师队伍。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在以往的动画专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适合当前行业的需要。我们必须要紧跟行业需求,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念进行动画人才培养,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需要“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兼有教师资格和其它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学任务,也能担任专业技术指导的“讲师+工程师等”教学人员。
相关院系可以采用五种途径进行“双师型”老师的培养:一是通过学习获取证书。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取得本专业实际工作中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二是“走出去”。鼓励教师脱产、半脱产到动画公司挂职顶岗锻炼。三是“请进来”。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动画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老师进行培训。四是校内实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校内动画工作室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安排教师主持或重点参与横向项目。五是“传、帮、带”。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安排有实战经验的名师在教学、实训,以及科研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通过这些途径促使教师得到实践锻炼,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创作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另外,要加强教学团队之间,尤其是校内教学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竞争不可避免,合作亦是时代的呼唤,实现双赢是合作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捷径,教学团队之间的合作最终会产生更好的研究成果。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实现团队的内部交流和外际合作。
五、着力加强团队制度文化的建设
制度文化是实现教学团队价值目标的保障系统。制度文化的核心是唤醒人、激励人、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限制人。然而团队制度文化的缺失,就会导致团队成员的潜能不能充分挖掘,团队精神难以弘扬,创新成果不易产生,造成团队整体优势难以发挥,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
为此,首先要培育有利于团队成长的文化氛围。团队带头人要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促使团队成员善于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意见,在平等交流中激发团队的智慧;团队领导者应以尊重、沟通的态度协调、汇集成员的意见,使成员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中奉献个人潜能。其次要设法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团队凝聚力是教学团队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主要是从增强教学与学术内聚力、提高文化维持力、降低人际离散力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创造良好氛围,引进和培养教学与学术权威,保持合理的团队结构,提高团队整体教学与学术水平来增强团队教学与学术内聚力;通过培养团队成员坚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团队成员的意志力,营造团结、融洽、民主的氛围来提高团队的文化维持力;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促进成员之间的坦诚交流,防范和化解内部矛盾,以此降低团队的人际离散力。从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形成相对稳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固化,每个专业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兴趣。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是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统一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必将阻碍学生的学习热情,使部分能力强的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而能力差的学生又望而生畏,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和兴趣实行分层次教学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教师应在实验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当前遇到的状况及难题,并将启发式、问题式、探究式、案例式和体验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层层问题的驱动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探索热情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以校企合作为手段,建立产学研基地,及时更新分层次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达到双赢
1.建立产学研基地,将各专业部分教师和学生引入课题研究中,构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要想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首先应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建立产学研基地,资源共享。学校让教师深入企业,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提高生产效益。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融入企业,培养其实践能力,构建科研团队,并通过分层次教学,将各个专业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引入产学研基地复合型科研课题中,提高学生的研究视野,培养其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构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2.通过校企合作,实时更新实践分层次教学培养方案,使实践教学各环节相互衔接,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同步,教学方法更具针对性。目前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基础性实践课程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各环节间无太大关联。引入校企合作,可建立稳定的企业和产学研基地,以作为学生认识、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支撑平台;让教师与企业共同制定、更新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扎实理论根据的实践教学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实时更新实践教学大纲,采用自下而上的顺序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任务分解,建立各环节的相互关联,使得各环节自上而下地服务于后续实践教学;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在各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分层次教学措施如下:(1)在基础课程实验环节,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型三类,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完成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并开放实验室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实现实验要求,同时激发学生潜能,促进他们对后续问题的进一步探索。(2)在课程设计环节,根据学生层次将课程设计内容分为基础型、应用型和研究型,分配基础型课题给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理论和实际的简单联系;对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分配应用型课题,使其及早接触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激发其探索热情;而对于具备较强理论基础和一定动手能力的同学采用研究型课题,使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理解,激发创新意识,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3)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根据毕业生的兴趣和两种主要流向:考研和就业,分层次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如考研同学根据自身拟定研究方向,在产学研基地进行毕业相关实习,使其提早进入研究阶段,并将参与的相关教师的科研课题作为毕设课题;而就业学生则根据其应聘情况,安排学生在有工作意向的企业或合作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并将在毕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毕设课题,使其毕业设计实题实做。3.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大学生实习力度,将实习落到实处,同时为企业储备人才,实现产学藕合。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基地,加强学校和企业的紧密联系,确保学生实习执行到位。针对当前工程人才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必不可少,特别是在学生生产实习阶段。学校可利用大二到大四年级的暑期时间,使其在稳定的合作企业里,每年进行一个半月的实习,实习单位解决学生的吃住问题,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实习活动熟悉企业运作方式,发现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企业也可通过实习考查学生能力,在长期稳定的合作中发展员工,并通过高校短期培训提升员工素质,最终达到产学藕合。
(三)以建设高素质、多元化教师团队为动力,采用导师梯队制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指导力度
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实践能力,将企业工程师引入学校教学,构建多元化教师团队。目前高校教师大都源于高校,理论知识强,而社会实践能力薄弱,要想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首先必须从教师的社会化做起,只有教师具备了相应的实践能力,才能将其融入课题,指导学生。因此,校企合作可使教师深入企业,加强教师和企业的沟通,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将企业骨干工程师引入学校举行讲座和实践教学指导,构建高素质、多元化的教师团队,扩大学生与社会的契合点,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动力。2.采用梯队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力度。根据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情况对教师考核进行分级,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兴趣,采取“分级导师—研究生—本科生怕勺梯队导师制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引领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及各种大赛,如机械设计创新杯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竞争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为培养拔尖创新工程人才提供环境。
(四)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97―03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专业定位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其人才培养无疑要通过专业建设来实现,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才培养方案则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化,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包含有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招生对象与学制、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学分分配、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实施、课程考核与评价等相关内容,也成为了这些院校实施教学管理,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基础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我们在编写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依据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能力,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和构建课程体系,并围绕课程设置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此需要明确的是,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和个体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必然受到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所产生的社会需求的影响,以及学生个体对就业的期望与前景产生的个性需求的影响。因此,高职教育要特别关注国家和地区在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改革主题、建设重点等一系列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定期对专业的职业面向和服务面向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及时跟踪区域行业与产业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专业建设的可能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以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相吻合。
同时,我们要走出校门,主动融入社会,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并组建由行业、企业、学校等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目标、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教学计划安排、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对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这是使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实时接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另外,要组织专业教学团队跟踪分析和应对产业结构变化对专业的影响,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滚动修订,使人才培养方案更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
课程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是学生获得相应职业能力的基础。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有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现时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发展个性,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使之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从而为获得更有效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加快课程建设,优化教学过程是职业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提升的迫切需要。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必须看到,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其观念、思想、行为等,都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建设的成效,对课程改革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有着强有力的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逐步跟进,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建设。因此,我们要让教师理解、接受并在课程教学中真正贯彻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使教与学的方式走向职教化。要让教师主动投身课程改革建设之中,变外部引领为内部激发,变行政驱动为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驱动,变被动参与为主动进取,变要我改、要我建为我要改、我要建,增强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前瞻性,强化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实现由外部驱动向内源发展的彻底转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在课题申报和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和功利化倾向,从而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长久的、持续的、不竭的动力。
目前我院的课程结构分为四块: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职业拓展课。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道德素质、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基础课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课培养学生就业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拓展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优化课程结构,就是要充分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课程实施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课程内容与项目任务的融合、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融合、课程体系与学科体系的融合。从而,使教学和人才培养真正达到培养目标明确、市场需求明确、就业岗位明确、工作任务明确、人才规格明确、课程设置明确、教学进程明确、师资配备明确、实训场所明确、合作企业明确。
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根据职业岗位( 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职业标准要求,以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要求为导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着力开发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打造专业精品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层面:宏观上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中观上以工作任务或过程导向的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微观上以理论教学内容围绕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的专业基础与职业知识,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技能的获得及胜任工作为目标构建具体课程的课程体系。同时,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三、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专业特色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把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的具体实施者,团队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已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组建了相关专业教学团队,实践表明,专业教学团队对专业建设和办出专业特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团队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有效建设。
首先,抓好专业带头人建设。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专业教学团队领军人物的专业带头人,其素质和能力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其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先进的职教理念,能站在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有较强的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要利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带头开展社会服务,带领专业教学团队参加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咨询、承接生产任务等社会服务项目,要以专业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以团队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把实训条件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相融合,使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与行业企业全面、深度合作,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多主体,达到多方共赢与良性互动,更加紧密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形成专业的办学特色,实现专业的社会价值。
其次,形成合理的团队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由多重结构组成,包含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梯队结构。知识结构指团队成员的知识涉及面需有广度,形成知识互补,能够融通多元知识,以满足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需要,并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层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技能结构强调团队成员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工作经历丰富,能实现技能互补,因此建设一支拥有“双师型”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要着重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现有教师,除了提高教学能力外,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要制订相应的团队计划,安排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学技术、练技能,经过几年的团队建设,使本专业教学团队的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要从企业聘请若干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吸纳进入专业教学团队,担任稳定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真正符合职业岗位要求。梯队结构指团队构建的层次,第一梯队为专业开发和建设的带头人,学术领先、理论深厚、远见卓识,是专业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第二梯队是专业团队的核心成员,由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组成,除了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外,更要有团队协作意识和进取精神,是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中坚力量;第三梯队是专业发展的后续力量,由精力充沛的优秀青年教师组成。总之,一个结构合理的团队必须形成合力,才可能在专业建设中取得成绩,有效推进团队的各项工作,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水平。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三位一体”实训体系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应该看到,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开设实训课,建立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优势所在。通过实训环节,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养成职业素养。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实训设施不足、实训课程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鉴于资金、场地等因素,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应根据专业建设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训基地建设规划,通过实训内容的整合及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起校内实训、模拟实训与企业实训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立体实训体系。
一是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合理进行实训资源整合。在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可对现有实训设备进行梳理,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共享资源。另外,对那些可以自建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其动手自制实训设备,自建实训室,自做教学用具,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提供教师实践的机会和平台,锻炼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表明,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实训。计算机模拟仿真教学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实际的工作及社会环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将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目前,商科教学模拟实训软件、创业模拟实训软件等已被许多高职院校运用于教学中。应该看到,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具有成本低,时间、空间不受限制,模拟环境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变化等诸多优点,因此有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在平时的教学中开始引入教学实训模拟软件。目前,教育部也在组织各领域专家,加强专业课程模拟软件的开发,更多地实现从计算机辅助教到计算机辅助学,为实训操作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提供了有效途径。可见,将购置实训模拟软件和开发虚拟实训软件结合起来,不失为实训基地建设中节省、经济、有效、快捷的办法之一。
三是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是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习、实训,是获得应用型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应该看到,校企合作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找准机会,结合实训和顶岗实习需求进行合理布局,提高基地的利用率,并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瑞昌,刘德强,李寿冰.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推进教育教学内涵建设[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8(02).
[2]赵海燕,孙景余.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内涵、构成和特征浅析[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3]陆建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规范的探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关键词 冰球运动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6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冰球运动很好的结合了足球和曲棍球两项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不但具有速度快、对抗性强、比赛激烈等特点,同时还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并因此在发展之初就吸引了众多人士的关注。我国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成功的举办过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而且当时我国的冰球运动水平也是相对较高的,尤其是我国的女子冰球曾经一度是世界上的一流强队。但是,近些年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冰球运动的发展状况却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了短暂的低谷。面对这种状况,如何突破困境实现我国冰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鉴于此,本文就从现阶段影响我国冰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策略两个方面入手,针对我国冰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现阶段影响我国冰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职业化的程度和社会化的程度有待提升。国外冰球运动之所以在近些年发展迅速,很多都是因为采用了职业化的发展路线。例如:加拿大的冰球运动采用的就是职业化的发展路线,冰球运动员在代表国家参加比赛之前不但要经过全国的选拔赛,而且很多出色的运动员都是有自己的经纪人团队的。而在我国,很明显现在冰球运动职业化的程度还是较低的,再加上在民间普及的程度也有限,使得我国冰球运动的社会关注度多年来始终不高,从而影响到了我国冰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科学化训练的水平较低,有待提高。在现代竞技体育运动中,运动员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运动员自身素质和能力之间的较量,实际上也是各国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之间的较量,缺乏科学、高效的训练活动做支撑,运动员自身的素质即使再优秀,也难以具备高水平的竞技能力,这一点对于冰球运动来说也不例外,运动训练的科学化同样也是我国冰球运动竞技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冰球运动训练的现状可以发现,相较于其它冰球运动水平较高的国家而言,我国在冰球运动训练和冰球运动比赛上的科技投入还是明显偏少的,关于冰球运动的、有价值的研究文献也非常有限。而这种情况,不但会影响到我国冰球运动训练的方法、模式以及理念等较为直观的问题,甚至还会影响到我国冰球运动从业人员进取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我国冰球运动训练长期以来原地踏步,无法跟上现代冰球运动的发展步伐,并造成了我国冰球运动成绩和冰球运动发展现状堪忧的状况。
最后,后备力量不足,人才梯队建设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国家队冰球运动员的年龄结构偏大,人员老化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以我国女子冰球运动队的队员为例,相关研究表明,女子冰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高峰期一般是在23-26岁之间,但是,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国家队几个主力队员的年龄均已经超过了这个界限。而之所以会出现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据分析,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冰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二是,冰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模式上有待完善,没有与教育系统建立应有的对接和合作,从而使得学生这一广大的后备人才潜力群体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和利用,人才梯队的基数过小。以上种种问题最终使得冰球运动后备人才力量不足,成为了现阶段影响我国冰球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促进我国冰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重视我国冰球运动的职业化、社会化发展,推动我国的冰球运动走上职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路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化、社会化发展是实现我国冰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积极构建我国冰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体制,并鼓励和支持各系统、各行业、各社会组织以及各级学校和个人积极组建各种类型的冰球俱乐部、社区冰球组织、冰球运动协会等等,才能够突破现阶段我国冰球运动的发展困境,实现我国冰球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构建我国冰球运动科学化训练体系,提高我国冰球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要实现这一点,一是要注意提高冰球运动教练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确保在开展训练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以科学的训练计划为依据、以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模式为手段,实现训练活动的科学组织;二是,要注意新的科技成果在训练中的应用,例如:运动训练监控系统、运动损伤预警系统等都可以运用到冰球运动训练之中;三是,要加大冰球运动科研的投入力度,鼓励冰球运动科研项目的开展。
最后,加大冰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借鉴国外的人才梯队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逐渐的完善我国冰球运动人才梯度的建设工作。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注意制定和完善我国冰球运动员的培养、输送体制;二是,要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以举国体制为后盾,确保冰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要注意借鉴国外优秀的人才培养经验,例如:可以参考国外大学生运动队的建队模式,建设我国高水平大学生冰球运动队等等,以解决现阶段我国冰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