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灾害防御措施

时间:2023-10-29 09:52:30

导语:在灾害防御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灾害防御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樱桃;主要气象灾害指标;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S6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08

1 樱桃的生物学特征

樱桃喜光,需要在特定的低温条件下才能停止休眠,特定温度一般在0~7℃范围内,在樱桃的生长期间需要充裕的阳光,樱桃生长地区的平均温度一般在10~15℃的范围内,降雨量一般大于600mm,海拔范围在600~1500m的范围内,樱桃生长需要对气候具有严格的要求,但是樱桃对于土壤的要求较低,避免使用黏性较大的土壤,并且对于盐碱化的土地完全不适合樱桃的种植。

2 樱桃主要气象灾害指标

2.1 成熟期连阴雨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气候灾害对于樱桃的产量、质量等因素具有不容小觑的打击,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气候灾害对樱桃的打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2.2 花期低温寡照

樱桃在一般情况下,雄花与雌花同时绽放,并且雄花的数量要远比雌花多,花期在10~16d范围内,根据相关信息表示,樱桃的花期一般在3月份,在花期时间,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条件,若温度过低,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花朵的开放与传粉,甚至会导致花朵柱头的受伤等;若遇上多日的阴雨天气,不仅会导致气温降低,还会导致樱桃生长所需的日照不足,这同样会影响樱桃的产量,甚至会导致樱桃颗粒无收。

2.3 幼果硬核期干旱

在4月份的上旬,一般是樱桃的幼果硬核期,在该段期间,樱桃的果实成长较快,因此,该段期间的樱桃生长需要大量的的水分,若产生干旱,就会导致樱桃的果实发育较小,果实干瘪,果核无法正常硬化,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果实发黄脱落,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当年樱桃的产量。

3 樱桃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3.1 搭建防雨棚

若在樱桃的成熟期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就必须对樱桃采取必要的防雨措施,可以搭设临时的遮雨棚,降低雨水对樱桃的危害;可以在阴雨天气的隔隙及时对樱桃提前摘取,在最大范围内降低阴雨天气对樱桃果实造成的损害。而对于已经受到危害的果树,应该防止积水,并将果树的根据土壤扒开,增强土地的通透性,达到对于果树抢救的目的。

3.2 加强保温

在樱桃面临低温寡照问题时,做好樱桃的保温防冻具有不可忽视的必要性,对于大规模的樱桃种植地,可以通过烟熏的方法对樱桃达到一定的保温效果,对于规模较小的樱桃果园,可以通过薄膜包裹以及石灰刷树干的保温措施,且以上措施的成本较低,操作难度不高。

3.3 加强灌溉

在樱桃的幼果硬核期,水分对于樱桃的正常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避免干旱对樱桃产量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若樱桃在幼果硬核期产生干旱,就务必需要采取一定的补水措施,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使用沟灌或者畦灌的方式,而在部分先进地区则采取喷灌技术,有效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少了水源浪费。

3.4 加强对于灾害的防御建设

气象灾害对于樱桃的生长而言具有较大的危害,大部分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降温、干旱以及阴雨天气等,这些气象灾害对于樱桃的花期、果实形成等都存在一定的威胁,因此,加强对于气象灾害的防御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例如建设自动站,加强对于天气的预测,尤其在樱桃生长的重要时期,果农更应该密切关注气象的最新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损失,提升樱桃带点的经济效益。

4 结论

综上所述,气象灾害对于樱桃的正常生长具有不可预估的危害,因此,对于樱桃主要气象灾害的指标以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樱桃的生物学特征进行简单介绍,并系统分析了樱桃主要气象灾害指标,例如成熟期连阴雨、花期低温寡照以及幼果硬核期干旱等,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搭建防雨棚、加强保温、加强灌溉以及加强对于灾害的防御建设等,希望能为我国农户的樱桃种植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提升我国樱桃的产量与质量,降低气候灾害对樱桃生长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山洪;泥石流;防治;灾害处理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5-0093-02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山区居住的居民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质问题,而山洪和泥石流则是地质灾害中非常常见的,也是给居民生命和财产威胁较大的地质灾害之一。所以,处理好这些潜在的威胁,是山区居民的迫切需要。

1形成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因素

山洪泥石流灾害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地域性和季节性。由于地形地质因素、水文气象因素及水利设施落后等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其集中爆发在汛期的丘陵地区和山区。

之所以在山区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根本上是由其山高坡陡的地形条件决定的。调研泥石流地质灾害高发区可知,山洪泥石流大多顺着高陡的山麓地区坡度大的狭沟流动。通过地形及地质的分析可知,高山地区复杂的地质构造,在长期的外界环境作用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出现了大量风化破碎的岩石和厚厚的地表砂壤土,这种粘结性极差的土为山洪和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大量的固体物质来源,加之高俊的山峰和深谷等地形条件的存在又为山洪泥石流的奔流带来了巨大的势能和动能。

山洪泥石流爆发的又一诱导因素便是由于持续大量降水等原因导致的在灾害形成区内聚集大量的雨水,这一因素即为山洪灾害产生的气象水文因素。通常西风带环流的南北移动、副热带高压的南北移动或季风的影响都有可能造成复杂气候的形成,进而导致一定范围内的连续强降雨,急剧汇集大量的降水致使地表流水的水位骤涨,水流冲刷碎石、壤土以及崩塌的岩石形成了强大的山洪泥石流。

一些山区缺乏必要的防洪设施是导致山洪泥石流灾害产生严重后果的外界因素。很多山洪泥石流高发区分布在地表水系发育复杂且防洪防汛等水利工程设施匮乏的地区。经常可见有些地区的河流随意流动没有固定河岸,没有拦河坝等水利设施,有些地区虽有小型防洪水库,但往往由于建设等级低或年久失修而难以胜任防洪防汛角色。

2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根本原则

《全国山洪和泥石流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全国性的保障山区构建和谐型社会的安全的规划,它规定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山区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根本。它体现了山区努力提高人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水平、努力发展社会经济和努力保护山区环境的要求。为了使防御治理山洪泥石流的水平提高,为了能够使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关系的得到促进,不难看出探讨和做出全国性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治理措施的迫切性。

奉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通过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的措施,来增强群众防灾和自救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坚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制度。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积极开展集体互帮互助活动和监控预防等山洪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工程以外的措施。做到提前预防,迅速带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对于有保护意义的重要地方可以依据当地情况施以适当的工程保护措施加以重点保护。

奉行“以重点为主,以一般为辅”的原则。防御治理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工作,应采取统一规划设计,分层实施,保证以重点为主,以一般为辅。实行重点与一般结合的原则,按照各地区灾害的严重性、急迫性,有条理的完成灾害防御系统的建设。一步一步完成规划目标。

奉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人类的各种活动不但是人类自己的安全遭到威胁,同时非常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环境。这也是诱发山洪和泥石流的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防治的根源是人类本身。所以,我们必须强化人的管理,使人的各种活动趋于合理化,禁止再对防洪排洪措施的侵占和破坏,改进耕种的模式,“退耕还草、还林”,防止水土的大面积流失,从而进一步改善我们所居住的环境。

奉行“兼顾统筹,全面治理”的原则。可以各个不同的山区的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特点,全面顾及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及群众自身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将各方面与生态环境的提高进行统筹兼顾,做好全方位的规划。

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采取适宜于本地区的防治措施。由于我国的自然地质情况相差悬殊,山洪和泥石流灾害需要防护的地方非常多,而且各地经济水平良莠不齐,所以山洪的防御治理工作应根据当地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方面,再有能力有必要的地区可以采用当今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区可以采用较为经济实用的技术手段,同时可以大范围的采取群测群防措施进行防治。

3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治理的方法

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危害大等特点,但是如果对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区内的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采用的保护措施是工程措施那显然是不经济不合适的。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御治理要以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采用非工程措施为首选,工程措施为备选的综合性防治模式。通过对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特点以及分布等方面的探索,我们把灾害地区用重点和一般防治区两个标准来区分,并将小流域作为基本单元,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规划。通常我们防治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措施有:

3.1工程方法

当城市、较为大型的企业和矿场或是较为重要的设施受到山洪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时,为了保证重点保护对象不受威胁,经过相关的经济技术方面的评估,我们通常采取相应的必不可少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治。工程措施有:保持水土、加固病险水库、山洪沟泥石流沟的疏导等。

3.1.1兴建防洪设施

为了有效地拦截洪水,起到削弱洪峰的效果,最大限度的降低山洪泥石流爆发的可能性,应考虑在泥石流形成区兴建如引水渠、截水沟、防洪水库等水利设施。

3.1.2泥石流沟的疏导

当遇到比较重要的保护对象或是泥石流沟受到的危害较为严重时,我们通常采用工程治理的手段。修建挡墙、疏通及治理泥石流沟和蓄水为泥石流沟疏导的基本手段。今年,计划对2 359条泥石流沟进行治理,计划疏导9 210km、施工挡墙15 730座。

3.1.3洪沟的疏导

当城镇、大型企业和矿场、农田或基础设施的安全受到威胁时,我们通常采用工程手段进行治理。修建排洪沟和护岸和疏通洪沟是主要的治理洪沟的措施。今年,计划对19 230条洪沟进行治理,约102 450km的护岸和堤岸需要加固、建设。洪沟工程约138 250km。

3.1.4滑坡灾害的防治措施

当城镇、大型企业和矿场、基础设施的安全受到危险滑坡的威胁时,或滑坡的稳定性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通常先论证经济技术的合理性,然后采用涮坡、挡墙、排水、锚固等手段对滑坡进行整治。今年,计划对1 549个滑坡进行治理,修建挡墙1 003.5万m,排水沟405 320m。

3.1.5保持水土

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的成因、特征、分布等因素和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治理规划采用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和生物工程手段综合起来治理。今年,有约1 520 000km2的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区继续治理。

3.2非工程方法

宣传灾害预防知识、进行灾害知识普查、编制预警方案、建立和完善灾害预报系统、危险地区居民迁移等为非工程方法。

3.2.1宣传灾害预防知识

由于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这就要求我们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每个人都有义务参加灾害的防治工作。《全国山洪和泥石流灾害防治规划》中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型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普宣传,以此来强化人们的防避灾的意识和灾后自救的本领,使得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御治理成为灾害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为。

3.2.2进行灾害普查

《全国山洪和泥石流灾害防治规划》中规定有关部门要全力展开灾害普查。探索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状态和规律,以供灾害预报之用。依据临界降水量,我们初步将降水引发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为低中高三级。在我国降水引发山洪泥石流的高可能发生地主要有:四川盆地,云南西南,湖南南部,湖北西部,太行山等地。遗憾,因为规划的局限性,还有很多地方存在灾害或灾害隐患尚未被发现,而且由于自然以及人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新的灾害还会出现。所以,灾害普查的范围和力度急需进一步加大。

3.2.3实行躲避迁移

规划将对住在灾害区或是难治理的地势低洼地的居民实施长久行迁移规划。尽量为原本散居的居民制造更多机会,加以政策上的引导,促使居民迁移在安全地带建立村镇。但在此之前必须评估新选地址的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保证居民迁入地不会发生新的地质灾害防治再次迁移发生。

3.2.4建立和完善监控预报系统

对降水的全过程进行监控,通过分析监控信息进行山洪灾害的预报,并且能够及时公布预报结果,这是目前最有效最好的防灾避灾方法。水文、泥石流、气象、滑坡等专业监控为主要的监控手段。今年,计划开建气象观测站4 051个,雷达观测站45个,雨量观测站9 132个,简易的人工观测站13.2万个,水温观测站455个。

3.2.5编制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编制具有可行性的防治方案,建立由社会各界组成的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当有灾害发生的前兆时,广大居民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通知,同时能够遵照原定方案迅速井然有序的对群众进行转移。尽可能减少人员的伤亡数量。

参考文献

[1]毛罕平.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装备技术,2007,33(5):4-9.

[2]刘述丽.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3):8-10.

[3]袁巧霞,蔡秋月.温湿地区温室集雨系统效果的研究[J].节水灌溉,2008(6):19-20.

第3篇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防御措施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areas of climate change, disastrous weather directly affect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limate change will cause China's most major crop water deficit, shorten the growth period, the decline in output, and make our current agricultural cropping systems and crop layout change. Therefor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yp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impa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uts forward some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weather; disas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前言: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所有自然灾害中, 气象灾害占了70% 以上,其中60% 为农业气象灾害。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增长等因素造成的压力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10年来, 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出加大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灾害类型

洪涝灾害农业洪涝可分为洪灾、涝灾、湿害,这3 种类型的洪涝密不可分。洪涝的形成与降水量、地理位置、土壤结构、植被、以及季节、作物生育期、防洪设施等密切相关。但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洪水泛滥淹没或冲毁作物,造成减产或绝收。全国大部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风雹灾害。风灾害是一种局地性很强的农业气象灾害,它对农作物枝叶、茎杆和果实产生机械损伤,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形成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分布特点总体上来说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 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我国雹日最多、范围最广的地区。

冷冻灾害。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而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低温冷害主要是指作物在生长期间因温度偏低, 影响正常生产,或者使作物的生殖生产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是在植物越冬期间,在低于0 ℃的严寒条件下,作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现象。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冷害发生在春、夏、秋季。

台风灾害。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低气压,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2 km·s-1 时,成为台风。它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热带气旋,台风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影响,主要发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象灾害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瘟疫、环境污染、虫灾、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也将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二、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连阴雨连阴雨之所以能形成危害,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不仅使农作物因水分过剩形成涝灾,同时使农作物的光照不足而引起烂种、烂秧、三麦赤霉病、棉花幼铃脱落、大铃霉烂和霉絮。由于它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特别是春秋季连阴雨发生在农业关键时节,其形成的灾害极为严重。如1963年4—5月连续出现了累计44 d的连阴雨,有1/3的台站总雨量大于300 mm,江苏省夏熟作物渍涝面积达16万hm2,成灾面积5万hm2,严重减产或基本绝收面积达2 000 hm2,给当年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失。2、高温高温会使水、电等的需求量急剧上升,造成供需矛盾,严重影响生活和生产。持续性高温还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7月上旬高温干旱,淮北地区稻田龟裂;淮河以南地区水稻受旱脱水面积达20%~30%,稻田干枯开裂面积占10%,农作物普遍枯萎,生长受阻,蔬菜减产3~5成。3、冻害从生产危害情况看,冬季三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经过深秋和初冬的低温锻炼,作物处于越冬停长期,抗寒性较强。一般最低气温为-5 ℃时,叶尖叶片受冻,且恢复快(1、2级冻害);严重冻害能冻坏茎叶、分蘖节,以致死亡(3~4级冻害)。秋霜冻害出现越早危害越重,一旦发生,影响棉花、花生、山芋、喜温蔬菜等晚秋作物的后期成熟,未吐絮的棉桃遇秋霜冻害,棉绒变黄,烂桃、铃,产量下降。

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

1、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

针对具体作物品种开展气象灾害指标研究, 提高指标确定性和针对性。加强病虫害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减少病虫害造成的危害和污染。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 提高农业气象灾害产品的服务效率。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知识科普宣传, 提高农民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 天气预报是其重要的条件. 至今, 人类还无力直接阻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起的气象灾害的发生, 但是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手段监测分析大气变化, 捕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发生的前期征兆, 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 如可应用卫星遥感技术, 雷达探测技术提高预报精度, 延长预见期. 目前, 我国已建成了4 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 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 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双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和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全球定位系统探空站、飞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气象卫星信息服务与保障利用多种气象卫星开展夏粮和秋粮长势遥感监测分析,提供生长期内卫星遥感作物长势及其变化动态。气象气候预测产品应用服务与保障针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气象问题,充分运用多种气候监测信息,综合现代数值天气预测、雷达和卫星遥感信息分析预测、现代综合统计预测和中期集合预测方法以及长期气候预测方法等,发展直接针对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和关键性农业气象灾害的中、短期综合预测技术和长期预测新技术,以及将加工处理的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产品更迅速分发到农业生产的决策指挥和服务部门,为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各类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防灾调控技术的实施提供咨询服务。

做好各天气状况下的防御

2.1干旱防御一是栽培措施。根据干旱规律安排农业结构,调整插播期;合理灌溉,采用喷灌、滴灌、浸润灌溉等节水方法;平整土地,深耕改土;抑制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主要采取用草、秸秆等覆盖土壤表面,或采用土面增保剂、保墒增湿剂等乳膜覆盖等。二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在干旱严重时期,人工增雨[6]是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进行防旱抗旱的有效手段。气象台要做好天气过程的预报,抓住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气形势,选择有利的增雨时机,与水利、农业、民航、军队等部门紧密配合,在省人工增雨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争取最大程度地缓解旱情、减轻损失。 2.2洪灾防御措施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减少农田积水灾害;对低洼地区进行改造,提高排水标准,增加泵站或加大抽排功率;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径流系数,减弱由于雨水急骤汇流而形成的积水灾害;加强基建项目管理,严禁建筑材料堵塞进水口,影响排水设备发挥功能;关注天气预报,在强降水来临前,预降城市周边及市区河道水位,利于泄排。安排挖掘机在各设施农业园区开挖排水沟,使园区和外来水能够排出,消除洪水对大棚的侵害。2.3霜冻防御措施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在霜冻来临前浇春水保苗;多雨时应及时清沟排明水、滤暗水,加强根系活力,防治病害;加强水肥管理,重施小麦穗肥,促进壮秆大穗;巧施油菜花肥;淮北及江淮地区处理好棉种等,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播后覆盖保温,适温炼苗。

第4篇

关键词:广东仁化;农村雷电灾害;现状;防护措施

引言

广东仁化县地处珠三角西部,属于雷暴活动和雷电灾害比较频繁的县市之一。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和雷电灾害的多发区,是防雷管理工作的簿弱环节,目前,农村大部分房屋无防直击雷装置;电源线路、有线电视线路、电话线路都没有采取任何防雷措施,造成农村雷电灾害多发。据有关部门防雷减灾调查资料分析,农村雷击灾害约占总数的3/4左右,同时雷击导致农民电视、电话、有线电视等损坏和引发火灾的事例也很多。特别是雷击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例,农村占80%以上。数据表明,雷电灾害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危害程度上都是触目惊心的,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甚至盲区。因此,让广大农村了解雷电相关知识、增强防雷意识、强化防雷措施对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十分有利。

1、仁化县雷暴日数分析

大量的气象资料统计表明,雷电活动规律大致如下:热而潮湿的地区多于冷而干燥地区,如山的阳面多于阴面,雷暴频率是山区多于平原,平原多于沙漠,陆地大于湖海,各地区雷

暴日极大值和极小值差不多出现在相同的月份。

图1 雷灾事故所在地理位置地闪次数月分布图

本文雷电参数利用闪电定位分析软件录入所在位置经纬度导出雷电数据(如图1、图2),同时选用仁化县近30年气象资料,以及逐年雷暴日数、雷暴初终日,持续期资料以及累年值得出如下结论:仁化县近30年来(1983――2012)年平均雷暴日为71.3天,属于多雷区;从前汛期(3-4月份),雷暴日开始出现,雷暴活动活跃月主要集中在4月份至8月份,11-12月、1、2月几乎无地闪现象;雷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14时至20时,由此可知本县雷暴活动持续时间相当长。

图2 雷灾事故所在地理位置地闪次数时分布图

2、雷灾事故原因分析

我们通过对农村雷电灾害分类分析,总结出了仁化县多次雷击的四个原因:一是科学的防雷意识淡薄,封建迷信在农村较为普遍,一旦遭了雷灾,村民认为是老天报应,经常隐瞒雷击事实;二是不懂寻求专业部门进行雷灾调查或鉴定,找出雷击事故的原因;三是农民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野外作业无雷电防护措施,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四是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农村相对比较广阔,农民居住也比较分散,通讯设施相对落后,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到农村,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提前预防,很可能给农民群众带来雷击事故。农村防雷减灾行政管理的约束力薄弱。

2.1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限制

农民的日常生产活动主要在田间进行,田间周围较为空旷且平坦的水稻田,正是水稻种植季节,水稻田均蓄满了水,水域面积增大,土壤电阻率明显下降等处在一个空旷且水域面积大的环境当中,这些地方一旦遇到雷雨大风天气极容易受到雷击。田间空旷缺少躲避雷雨的安全之处。下雨时缺少雷电知识的农民经常在树下避雨,增大遭雷击的概率,因此很多雷击事故是在田间农民耕作或躲雨时候发生的。

2.2农村防雷基础设施建设差

农村房屋基本都是由农民自行建造,在设计时没有考虑雷电防护措施,建造时没有安装防雷装置。农村电力、通讯设施的防雷装置不合格,电视天线普遍架设在屋顶,遇到雷雨天气,雷电流就沿着天线进入屋内,电源线、电话线、信号线随意的架空引入住房,雷电经过这些架空线窜入屋内,造成家用电器设备损坏,甚至人员伤亡。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防雷装置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防雷设施,学生上课时,教室一旦遭受雷击,后果不堪设想。

2.3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

农民野外作业遇到雷雨天气缺乏自我雷电防护措施,常常把旷野上的独立大树、亭子当作避雷雨的“安全场所”,这正犯了避雷的大忌,很容易遭受雷击,从而酿成悲惨事故。在野外遭遇雷电来不及躲避时切勿奔跑,要双脚并拢蹲下,双手放在膝上,手臂不要接触地面。不宜在旷野高打雨伞等物体。高举铁锹、锄头等物体都会带来雷击的危险。雷雨天气没有将门窗关闭,造成球形雷电入室引发雷击。使用设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收听、收看以及接打电话都很容易造成雷击。

2.4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农村相对比较广阔,农民居住也比较分散,通讯设施相对落后,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到农村,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提前预防,很可能给农民群众带来雷击事故。

3、农村雷电灾害防护对策和措施

1)加强农村防雷管理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防雷主管部门应当高度关注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农村雷电防御安全管理,有效减轻或避免农村雷电灾害的危害。从而达到进一步推进农村雷电防御工作,保障农民群众的防雷安全。

2)加强防雷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普及防雷知识。农村雷电防御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广东省气象条例》、《广东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等防雷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防雷减灾意识,增强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

3)加强雷电监测的预警预报服务。气象部门要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立雷电灾害预测预警子系统。以雷电监测站网为依托,建立雷电信息接收和处理平台,实现雷电信息实时显示、历史雷击灾害资料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开展雷电灾害预警和对策服务[4]。加强雷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雷雨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手段,及时向农民群众传播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广大农村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尤其是偏僻的山区。

4、结语

考虑到农村雷电灾害的实际情况,从导致农村雷电灾害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中吸取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雷电灾害防护对策和措施,能有效减轻或避免雷电灾害给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董德文,申红石.农村防雷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硅谷,2009(1):192.

第5篇

关键字:疏附县非工程措施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疏附县地处新疆西南边陲,雨季经常形成大范围的洪水灾害。由于山洪沟所在的浅山区纵坡较大,植被稀疏,对洪水的滞洪作用很小,每年雨季遇较雨,雨水快速汇集,形成峰高量小的暴雨洪水,急速下泄,横冲阿瓦提干渠、引克济盖渠、二级电站引水渠,破坏水利工程、公路、桥梁等公共设施。预防和治理山洪灾害,减轻和避免其危害,已成为疏附县的防洪当务之急。

一、 县域概况

1.地理情况

疏附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帕米尔高原东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古老的喀什噶尔绿洲上土地面积3323.16km2,东西长113km,南北长91km,中央夹地区首府―喀什市。县城东北距喀什市15km,距乌鲁木齐市1482km。全县有13个民族,2010年底总人口数31.70万人,其中维吾尔族31万人,占97.79%;汉族6163人,占1.94%;其它民族有850人,共占0.27%。

2.河流水系

克孜河属典型的帕米尔高原融雪混合型河流,水源主要由冰雪融水补给,另外还有将水和泉水补给,水源补给情势比较稳定。克孜河径流年际变化较小,年内分配不均。盖孜河径流主要由冰川融水补给,所以,最突出的表现是年内分配极度不均匀,从克勒克站实测径流资料分析来看,四季变化为春季(3~5月)水量占14.4%,夏季(6~8月)占61.4%,秋季(9~11月)水量占18.4%,冬季占6.2%。

3.水文气象

疏附县地处殴亚大陆中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平均气温为12.3℃,气温年较差为30.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2℃,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2.3℃。年平均降水量71.6毫米,年最多降水量191.6毫米,年最少降水量16.2毫米。

4.历史山洪灾害

2003年10月11日站敏乡15村遭受山洪袭击,山洪共淹没29户27间房屋及36间圈棚,倒塌围墙1210米,冬麦885亩,玉米35亩,棉花295亩,青贮窖25个(青贮饲料219吨),冲毁土渠4800米,各级道路5000米,渠系建筑物9座等。

2010年7月28日塔什米里克乡遭受山洪袭击,山洪共淹没4户房屋、各类农作物50余亩、冲毁山洪坝2.5km,土渠0. 5km,供水管道100m,乡村道路1

二、非工程措施建设目标任务

1.建设目标

疏附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总目标是以山洪灾害信息监测与预警为核心,将数据采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和预报预警技术与山洪灾害防治业务需求紧密结合,建成一个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建设任务

为达到上述建设目标,本工程主要建设雨水情监测系统、县级预警系统、乡村级预警系统,初步形成疏附县山洪灾害防御监测预警体系暨防汛指挥决策系统,达到有效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有效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三、预警系统建设

疏附县雨情监测系统以雨量监测为主,水位监测为辅同时辅以流量监测等。

1.监测方式

1.1 简易监测站。(1)简易监测站。为扩大水雨情信息监测的覆盖面,充分发挥村组白防自救的作用,因地制宜地配置简易的雨量、水位监测站,采用有雨定时监测,大到暴雨或水位上涨加密监测,利用手机进行信息,达到群策群防的目的。

1.2自动监测站。

为及时掌握山洪灾害威胁区的雨水情信息,在人口较多、经济发达、受山洪灾害威胁严重的镇、村,设立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点,采用增量随机自报、定时自报、事件加报和召测兼容的工作体制;采用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应的雨量、水位传感器,以及遥测终端及通信终端设备,使用公网组网,实现水雨情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

2 .站网分布

在山洪灾害严重的区域按照20 ~100 km2/站的密度布设自动雨量站;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山洪灾害特别严重的乡(镇)、山洪灾害频发及人口密度大的村组、山洪灾害易发区的暴雨中心,按照20~30 kin:/站的密度布设自动雨量站。流域面积超过100 km 的山洪灾害严重的流域,且河流沿岸为县、乡政府所在地或人口密集区、重要工矿企业、小型水库等布设自动水位站

通过对乌帕尔乡牙勿山洪沟、吾鲁瓦提山洪沟、塔什米里克乡吐孜塔格山洪区、铁日木乡山洪区、萨依巴格乡山洪区、站敏乡15村山洪区、兰干乡山洪区、木什明尧勒山洪区山洪河沟进行了现场勘察了解,在对这些山洪河沟内的天气、水文、地形、人口、耕地、影响范围等特征做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本次疏附县山洪灾害防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水雨情自动监测系统,拟布设8个雨量自动监测站、5个自动水位监测站共13个自动监测站;拟布设10个简易水位监测站,对疏附县主要的8条主要山洪河沟、涉及7个乡(镇)、25个村庄的雨量、洪水进行实时有效地监测。

3.信息采集传输通信网

通过对疏附县公共通信资源的调查,根据现有通信状况以及可利用的通信资源,在疏附县境内,移动、电信的信号覆盖都比较好,以及运行费用计算,所以选择采用GPRS信道实现本系统的雨水情信息传输,采用SMS信道作为备用信道,将数据传送到达疏附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四、预警指标的确定

临界雨量等预警指标的确定是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历史暴雨及山洪灾害情况,结合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类型等,初步确定临界雨量,并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修订完善。疏附县预警指标分为准备转移、立即转移两级指标。

1.雨量预警指标的确定

由于疏附县的暴雨资料及灾害调查资料有限,在进行河沟洪水引发的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推求时,采用合并进行分析计算,主要以河沟洪水为主。

考虑到实施区内雨量站点稀少,临界雨量分析计算难度很大。因此,在计算临界雨量时,首先确定典型区域,在分析计算典型区域内单站临界雨量的基础上,再分析典型区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

2.水位预警指标的确定

疏附县恰热克镇、亚喀艾日克乡、喀群乡、达木斯乡、霍什拉甫乡等,由于所发生的山洪灾害多为暴雨所引起,加之山洪沟缺少水位流量等历史数据,所以重点考虑降雨预警指标,其水位流量预警指标待项目实施后,在实际运行中不断的完善。

五、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农业低温冷害防御;防御低温冷害;抗灾促早熟;低温冷害;促早熟

中图分类号: S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82-1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属于风沙干旱地区,是一个靠农业维持生活的农业县份,多年来,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一直受到干旱、低温冷害等恶劣的自然条件的侵袭,这些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收成,更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因此,要想让农业增产增收,就一定要战胜各种不良的自然灾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长足发展。

1 我县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县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短促而炎热,这种气候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县份,低温冷害对于农作物的影响更是很大,在我县低温冷害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低温多雨型、低温干旱型、低温早霜型、低温型。所有关资料分析,粮食总产量与5-9月积温的相关系数呈正相关,总的趋势为粮食产量随着5-9月积温多少而上下波动。大体为每减少100℃积温粮食就减产6-10%。根据我县多年的经验来看,丰年都是出现在生育期长的年份,所经验来看,凡是在年份5-9月份积温高于2990℃的都是丰年,而积温高于历年平均值2880℃的都是偏丰年。欠年都是出现在低温、多雨、生育期短的年份。凡是在5-9月份积温低于2750℃的都是严重欠年,低于历年平均值的为偏欠年。

2 适时早种是抗御低温、早霜等灾害的有效措施

从我县的经验来看,适时早播种对于抗御低温、早霜、春旱、夏涝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我县的农作物播种情况分析,适时早播种有利于抢在三前,具体地说就是种在旱前、管在涝前、熟在霜前;同时要躲过四灾,具体地说就是低温、早霜、春旱、夏涝四种灾害。在我县可以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低温冷害,从而夺取农业的大丰收。在我县适时早种的抗灾作用有以下几点作用。

2.1 抗旱抢墒,促进苗早苗全

我县春季多风干旱,对于大田作物出苗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争取大田作物出苗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因此说争取大田作物丰收的关键就是保全苗。通过我县多年农作物的种植条件和播种情况来看,适时早播种可以抢墒,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这样就可以避免种得晚,春季土壤水分迅速蒸发而失墒,造成出苗晚或缺苗断条而减产。在我县的多数砂土壤上主要作物种子发芽的适宜土壤湿度为15-18%。我县春季降雨少,春季的土壤返浆主要靠上年秋天降水贮存下来的水分,而在我县的春季4、5月份气温迅速回升,春风大,土壤水分急剧蒸发,据资料介绍,在秋翻并且及时整地的田块上,每天散失的水分,4月份中旬平均为1.1mm,5月份上旬为1.9mm,5月份中旬为2.2mm,而整地不好的田块则蒸发更快。每蒸发1mm,就等于每公顷散失10t水。每公顷地的土壤水分,每天以10-20t的速度急剧蒸发掉,肯定会引起春旱。一般来讲在我县4月上旬开始返浆,4月末就容易失墒。在我县的一些沙坨子地块,谷雨过后就更有失墒的危险。由于一些农户不懂得这些情况而造成田块失墒抓不住苗,从而在秋季会减产。因此说,抓粮必须抓苗,抓苗必须抓墒,抓墒必须适时早种抢在失墒之前把地种上。

2.2 促进农作物生育,抗御低温冷害

旱田农作物主要是延迟型冷害。适时早播种出苗早可以促进苗期生育,延长农作物的生育期,使生殖生长期处于湿度较高的有利条件之下,这样能充分利用温度、日照等气候资源,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质,获得高产量。农作物在4月25日播种比5月20日播种,玉米要早出苗10天,生长期长7天,积温就多106℃,日照多53.4小时;谷子早出苗15天,生育期长6天,积温多94.2℃,日照多44.4小时。不同品种发芽要求的温度也不相同。玉米早熟硬粒型品种比晚熟马齿型品种在发芽时的耐干旱能力强,根据实验同样是在4月27日播种,早熟硬粒型的吉单1号播种后14天出苗,需积温197.2℃;中熟半硬粒型的吉单101号播种后16天出苗,需积温228.5℃;晚熟马齿型的丹玉8号,播种后18天出苗,需积温257.4℃。因此适时早种主要延长的是出苗到抽雄时的营养生长日数,为后期的生殖生长打下基础。

2.3 对于农作物早起大垅,有效地抗御夏涝

在我县雨季一般在7月份中旬来临适时早播种可以早出苗,早起身,能够在6月末结束铲趟,拿起大垅,这对于农作物提高抗涝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2.4 促进农作物提早成熟,促进秋霜春防

根据有关试验材料介绍,4月25日播种比5月20日播种,玉米可早成熟4-5天,高粱早成熟9天,谷子早成熟7天,大豆4月28日播种比5月18日播种早成熟9天。从以上的实验看,适时早种,作物可以早成熟有利于秋霜春防。

第7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 地质灾害 危害 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34-02

在我国社会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对于工程施工建设活动以及各种资源开发等工程活动力度不断扩大,为我国的地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同时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地质灾害的频率不断的上升,对此,该文就针对岩土工程中地质灾害的特征、地质危害以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的预防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说明。

1 地质灾害的相应预防措施

1.1 地质灾害工程的实践措施

(1)避让的措施,其一是搬迁避让的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以及防治的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者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应该采用搬迁避让的措施;其二是雨天的避让措施,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应该采取的措施是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要作出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把受灾害的者转移到安全地带。

(2)工程防范的措施,地质灾害工程预防措施是预防地质灾害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地质灾害工程预防的措施应该适应方式和条件,绝大部分工程切坡导致的小型土质发生滑坡的现象,应该选用削方减载护坡、前缘支挡或者后缘的地表排水等工程的措施,是相对适应的,针对中型的滑坡,应对地质灾害区进行仔细的勘察和监测。

(3)生物防范措施,生物防范具有的特点是投资小、应用范围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自然生态平衡,措施主要指的是种植护坡、植树造林以及合理的耕牧。按照调查地区地质灾害中存在的特点以及自然经济条件,地面塌陷区、泥石流区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等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进一步降低地质灾害的产生和造成经济损失的影响。改进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已经长时间可以实行防治作用等一系列特点,并需要一定长期才可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1.2 充分的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范措施设计,一定要按照滑坡、崩塌以及不稳定性的斜坡的运动模式、成因机制以及防范措施的目标制定。

(1)要按照地质灾害的发生程度和预防措施明确预防措施的工程量和强度;

(2)要按照导致地质灾害原因确定主要的预防措施的方法。

1.3 地质灾害预防主要的预防措施

按照地质灾害防范工程中相关的规范资料研究分析,我国预防地质灾害工程主要的种类有:支挡工程、排水截水工程、护坡工程、加固工程、压脚工程以及减载工程等,针对地质灾害防范工程采取的措施如表1。

2 地质灾害和岩土工程的内涵

地质灾害主要指的是由于人为的生产活动和自然灾害造成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破坏,并且是人类发展和生存资源和环境发生重大破坏的地质灾害现象。相关条例中规定,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山体崩塌、地面塌陷以及地面沉降等灾害。人类起源于自然,但是又高于自然,人类在产生到现在就一直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从原始社会中人类利用天然洞穴不断的学会挖土建筑房屋,直到今日,人类已经可以将建筑高楼大厦、巨塔以及高坝等。在这样过程当中,因为地质地基处理的需求,不断的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技术是岩土工程。岩土工程施工技术是基于工程安全、工程地基改良发展而形成的,但是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缺乏降低地质灾害的思想观念、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但是总而言之可以说是缺乏一定的地质灾害保护的概念。

从岩土工程施工观点为根本出发点,从中会出现大量尚未牢固的工程边坡和工程地基,从而造成了岩土层更大的灾害。例如:水电站,矿山等当面的灾害。

3 地质灾害特征以及危害

地质灾害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主要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地质灾害,被称之为第二类环境问题,并属于人为的地质环境灾害;(2)由自然环境因素造成地质环境问题,还可以称之为第一环境问题,属于自然地质环境问题;而这些灾害不以人的历史所所转移。在这些灾害中,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善待,造成了如今很多的灾害,特别是人类不合理的挖掘能源造成的。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公路、铁路、水坝、航运、通信以及堤坝等工程受到破坏,并导致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地球生态环境变化多样,地质构造相对复杂,加上人口资源众多的农业生产大国,但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承载能力弱、经济条件落后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最后形成了地质灾害分布广、强度大、种类多、频率高、经济损失严重以及影响面宽等格局。根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缝等灾害种类。其中滑坡、泥石流和崩塌在我国国土的一半,西北和西南地区最严重。

3.1 地面的塌陷

(1)地面变形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①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②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③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

(2)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①是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②是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3.2 滑坡

造成滑坡的原因是:地震、融雪、降雨、地表水浸泡、冲刷、蓄水排水、乱砍乱伐以及大量堆填造成的。滑坡主要是指斜坡上的岩体和土体受到地下水活动、河流冲刷、人工切坡以及地震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带或者是软弱面,分散式或者是整体式的顺坡向下滑动的一种自然现象。滑坡发生的规律:在岩土工程地质构造地带中,例如地震带和断裂带;地带一般情况是多发地区和易发地区,江河湖泊等地带、地形高并且差的峡谷地带,山区公路、铁路、工程施工建筑物边坡等;土层分布区、易滑坡地区以及暴雨多发地带等异常的强降雨的地区等。

3.3 泥石流

造成泥石流产生的原因是:不合理的弃渣、弃土、弃石;不合理的乱砍乱伐。泥石流主要是一种高浓度液体和固体的混合沙砾。并且降水产生在上坡或者是沟谷中的形成的大量的砂石、泥沙等固体物质的一种特殊性质的洪荒流。

3.4 崩塌

造成崩塌主要产生的原因是:挖掘矿产中的资源、工程道路施工进行边坡挖掘、渠道渗漏以及水库蓄水、强烈的振动以及废弃土堆积。陡坡上被直立的岩土体,由于跟部是空的,局部移动滑落和折断压碎,失去一定的稳定性,脱离母体向下的翻滚、倾倒、堆积在沟谷或者是坡脚的地质中产生的现象被称之为崩塌。

4 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形成在不断增加。我们有必要进行探讨和研究对其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技术,从而确保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岩土工程的顺利开展。在岩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力求将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使其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峰,娄方旭.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今日科苑,2010(12).

[2] 王克峰,胡旭峰.浅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5).

[3] 成绪光.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实践分析[J].江西建材,2012(3).

第8篇

关键词 地质灾害;形成原因;防治措施;山区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57-01

按照灾害的形成原因分为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异常引起的灾害,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抗拒性,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洪水、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在诸多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较大,其发生率和对人的伤害程度仅在气象灾害之后。地质灾害是指与地质有关的各种人为或者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塌陷、地裂缝、火山喷发、泥石流、崩塌以及滑坡等。我国不仅国土面积大,地形也较为复杂,约70%以上的国土为山地、丘陵以及高原,加上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泥石流、塌陷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也连年增长,是世界上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安庆市地处山区,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多年来安庆市国土资源局山口国土资源所致力于地质灾害研究,并开展了多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且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将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以期能为广大工作者提供帮助。

1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形成原因

1.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部分土体在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某一界面向下运动的一种现象。滑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斜坡土体和岩体的岩性较弱,在水或者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使该斜面上岩土体的平衡受到破坏,进而发生滑坡的现象,滑坡体通常都有一个联通的滑动面和临空面,再加上斜体总下滑力大于总抗滑力,因此导致了滑坡的形成。滑坡多发生在山地、丘陵和河谷单独的地貌内。滑坡的发生不仅受到斜体底层岩性和地形地貌的影响,也受到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以及人为因素等影响,其中水的作用和地壳内部运动也是诱发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滑坡中有90%以上与水的作用相关,且随着水进入斜体岩体或土体后,不仅增加了岩土的重量,也对岩体和土体进行了软化,同时对覆盖岩体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进而导致滑坡的发生。因此,高强度或长时间降雨常诱发滑坡,火山喷发、地震等地壳震动也会诱发滑坡。

1.2 崩塌

崩塌是指陆地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向下崩落的地质现象,根据崩塌地质的组成分为岩崩和土崩。崩塌的发生受地形地貌条件、岩性条件以及地质构造等条件的影响,崩塌多发生在斜度大的斜坡或者悬崖上,崩塌一般发生在坡度>50°的斜坡上,且坡度越大越容易发生崩塌。此外,崩塌的发生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冬季与夏季、白天与黑夜之间的温度差导致岩石发生风化;地表水对岩体或者土体不断地冲刷、溶解等导致岩体或者土体的质地变得松软,或者水分浸入到山体内部,增大了山体内部水的压力,进而形成崩塌;人类不正当的工程建设和强烈的地震也会破坏山体的平衡导致崩塌的发生。根据崩塌落体的体积可以分为特大崩塌、大型崩塌、中型崩塌以及小型崩塌4类。安徽省皖南山区在梅雨季节由于降雨量大、地貌高差大、构造运动频繁等特点,是崩塌高发地带。

1.3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质灾害,它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在地形险峻的山区或沟壑内发生携有泥沙、水以及石块的一种山体滑坡。泥石流具有时间短、发生土壤以及破坏力强等特点,对人们的财产危害较大。根据泥石流中固体的含量将其分为稀性泥石流(含有10%~40%的固体物质)和黏性泥石流(含有40%~60%的固体物质)。泥石流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发生需要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一是地形地貌条件,泥石流一般发生在丛林密布、地形陡峭、地质复杂、沟纵坡相对高程大以及山谷形成容易发生泥沙和水流汇集的地貌,泥石流的发生一般分为形成区、流通区以及沉积区;二是发生区要有充足的松散物来源,如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的发育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等;三是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大量的水分,所以泥石流多发生在强降雨、暴雨、洪水以及冰雪融水等情况下。

1.4 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地层发生变形,导致地表水平面标高降低的现象,地面塌陷多表现为松散土层中发生的突发性断裂陷落。地面塌陷的发生多是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表岩体或者土体向地面下方塌陷,形成塌陷坑的一种现象,其中城市附近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是造成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如果在一个区域过度抽取地下水,在取水点周边一定范围内会形成沉降漏斗现象,随后出现压密现象,继而导致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

2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应该认真贯彻并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群策群防”的方针,并严格实施以下措施: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各级领导应该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成立预防地质灾害工作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安排预防地质灾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1]。二是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利用科普画廊、宣传栏、公开栏等社区文化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2]。三是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预报,在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当天气情况发生变化时,立即将相关信息通知到辖区各有关单位、企业、地灾监测人和受威胁的群众,并做好有关防灾减灾工作[3]。四是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由于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等特点,因此应该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各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4]。

3 参考文献

[1] 薛丁炜,刘海涛,李婧,等.地裂缝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2013,25(3):93-94.

[2] 林斌,赵法锁,石碧波,等.陕西韩城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与防治[J].灾害学,2004,19(4):35-39.

第9篇

[关键词] 玉米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 措施 创新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71-01

玉米的适应性较强,产量较高,增产的潜力也很大,生产成本较低。近年来,我国对玉米的生产越来越重视,加大了对玉米栽培与管理的力度,由于玉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不同,因此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要进行不同的施肥措施、不同的玉米浇灌方法、不同的病虫害防治手段。需要在种植管理上不断加强研究和创新

1 玉米栽培技术

1.1 选地。玉米是喜肥水、好温热、需氧多、怕涝渍的作物,过酸、过粘和瘠薄的土壤都会使玉米生长不良。因此,选地最好以排灌方便、便于管理、肥力中等以上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宜。

1.2 整地和施基肥。整地应在秋季尽早进行耕地,使土壤有较长时间的熟化,同时利于冬季积雪,保持墒情,沉实土壤因此秋季及时抓紧灭茬,进行深耕。施足基肥是玉米增产的重要措施,玉米基肥应以迟效有基肥为主,为了排灌方便,结合整地还应开沟作畦,修好四面排水沟。要求做到畦平沟直,沟沟相通,排灌畅通。

1.3 选种。玉米的选种应该根据当地土壤的肥力和气候状况进行选择,土壤肥力较好的,可以选择具有较长生育期的玉米品种,而对于一些土壤肥力相对较低的地区适合选择生育期较短的品种。病虫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主要是与土壤养分分布均衡程度有关。因此,选种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种。另外,选种时也要注意种子的外观,优质的种子,其外形、大小和色泽均匀一致。

1.4 玉米种的处理。用于栽培的玉米种子需要经过充分的晾晒,这样的种子在栽培后会快速吸水,发芽又早又齐,具有较高的出苗率。播种前可以用清水浸种,主要目的是为了供给玉米种子水分,加速其发芽的过程,另外,如果选择化药浸种需配好浓度,浓度过大可能使种子中毒。

1.5 合理密植。玉米的产量来源于对光能和地力的利用,在一定范围内,叶面积系数越大,光能利用率越高,产量也越高,因此,合理密植才能高产。种植密度须从品种、播期、土壤肥力、栽培条件等多种因素考虑。玉米株型有两种:平展型和紧凑型。平展型品种宜稀植,紧凑型品种宜密植。玉米播种方式主要有等行距和宽窄行两种。等行距种植规格是行距75厘米。宽窄行种植规格是宽行140厘米,窄行40厘米。

1.6 田间管理技术

1.6.1苗期的管理。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做到苗全、苗齐、苗壮,为穗粒期的生育打好基础。定苗、间苗:掌握“去弱留强,间密存稀,定向、留匀、留壮苗”的原则,定苗一般在5片真叶时进行,每穴留一株壮苗,同时进行查苗补苗,带土移苗,并浇足定根水,保证幼苗成活。如缺苗过多,可用补播种子的办法解决。中耕除草:玉米苗期中耕可进行1~2次,并结合施肥,适当培土。中耕的深度要求做到苗旁浅、行中深,定苗前浅,定苗后深,同时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水肥管理:在5~6片叶时,第一次追施苗肥,每亩施尿素7、5~10公斤,于畦中间开沟条施,然后盖土。苗期如缺水,应及时进行灌水,宜沟灌。在雨天、土壤潮湿、积水的情况下,要注意开深沟排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

1.6.2穗期的管理。水肥管理:在8~9片叶时,进行第二次追肥,即施攻秆肥,这次肥量占总施肥量的25%左右,施肥方式为条施。在14~15片叶时(大喇叭口期),进行第三次施肥,即施攻穗肥,这次肥量占总施肥量的35%左右,结合大培土施用。在9片叶和15片叶时分别进行一次根外追肥。玉米从拔节到抽穗植株开始进入旺盛生长,需水分多,尤其抽雄前后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这时期应保持土壤持水量在70―80%。中耕培土:一般拔节到抽雄前进行1~2次中耕,在行间进行2~4寸的深中耕,切断部分毛根,刺激多发新根,增强抗旱抗倒能力。在抽雄前的“大喇叭口”期,再浅中耕1次,并培高土垄。抽穗结实期的管理。主要抓适量补肥、抗旱与排涝、人工辅助授粉等工作。抽穗开花和灌浆时应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满足植株对水分的要求,但灌水切忌漫灌,以灌跑马水为好。玉米开花期,如遇不良天气,应进行人工授粉2~3次,一般在晴天上午9~11时进行,可减少缺粒和秃顶。

2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药剂拌种。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玉米种一般都是经过种衣剂包衣的种子,具有较强的抗虫害的作用,基本上能够抵御地下害虫和大部分的苗期害虫。如果对购买种子的种衣剂不放心,可以通过药剂拌种来进一步加强玉米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

2.2 及时除草。没有麦茬的玉米田地可以进行封闭性处理,可以选择浓度分数为40%左右的乙莠悬浮剂,每667m2施用200mL左右,在玉米播种之前喷到土壤表面即可。而对于贴茬直播的玉米田地可以采取苗后防治措施,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有机磷类杀虫剂与除草剂合用会产生药害,建议这2种药物使用间隔在1周以上。

2.3 褐斑病的防治。对玉米褐斑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在玉米定苗后到小喇叭口期间可以选择浓度分数为12、5%的烯唑醇药物,湿粉2500倍后喷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