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9 09:52:30
导语:在能源供给市场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9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份经济数据,CPI同比增长高达3.5%,创22个月以来新高,市场出现不对称加息的传言。基于此,股市开始恐慌下跌,9月14日上证指数第五次冲击2700点铩羽而归,随后3天一路下行,跌破2600点大关。
市场有悲观者,也有喜上眉梢者。9月14日当天,央视二套的市场分析室栏目中,以渤海证券为代表的券商机构全面唱空,提出“清仓”策略。而以京富融源为代表的私募机构,则表示“已经是重仓”。截然不同的策略,恐慌的情绪与冷静的投资人相映成趣。
从技术上看,这一波较大的下跌,主要是由于前期涨幅过高的中小概念股冲高回落引起的,尤其新能源、消费等概念股连续飞涨,短期已经进入了阶段性头部,有回调的需要。而市场的中坚力量――低估蓝筹,并没有强烈下跌的欲望。
占据市场40%权重的银行股也有下跌趋势,但幅度小、量能萎缩。同时,股价跌破2.68元“生死线”的农业银行,更有靴子落地的效果,去除神秘感后,反而更利于该股及银行板块定位。目前,国有四大行以及绝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市盈率都在10倍以下。分析人士认为,银行资产质量没有出现大的恶化情况,估值则处低位,即使走势不振,下跌空间也有限,对大盘逐渐企稳有促进作用。
市场对银行股的担忧,无非是考虑到加息和资本充足率。加息或不对称加息也只是传言和猜测,即使加息,对市场资金面的影响也只是心理上的,实质影响并不大。而目前加息的理由似乎并不充分。
从CPI指数来看,8月份3.5%的增速基本将成为峰值,这是很多机构的分析判断。巴菲特认为,由于各国政府释放出巨量货币,这一轮经济周期中通胀一定会出现,但不是现在。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期货创始人常清也持有相似观点,他说高增长和高通胀形影相随,除了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外,全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是低增长而高通胀的。由此看来,刚刚开始复苏的经济,难以出现高通胀,担心短期内加息或是庸人自扰。
另一个担忧是提高资本充足率。日前,根据银监会的定量测算,新的《巴塞尔协议III》不会对当前中国银行业产生直接冲击。当然,资本压力将是银行业长期需要面对的压力。银监会相关领导表示,中国银行业将实施更加多元化的经营战略,逐步改善“吃利差”的盈利模式。
贯穿2015年并延至2016年初的重要经济事件之一就是油价的暴跌。油价带来的冲击造成了市场的大幅波动,新兴市场和高收益资产都苦不堪言。
2016年春末夏初,石油价格一改颓势,原油价格甚至多次在50美元附近变动,但整个夏季,油价持续上涨之后便大幅回落,涨势如虹没能持续。进入8月后,油价先是达到一个峰值,然后一度从峰值锐降了20%――原油似乎要重回熊市。
经历了8月油价低点,原油期货价格如今已有超过30%的增长。今年9月,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了4个百分点,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价格上涨了8个百分点。
10月伊始,油价一路高歌猛进。10月10日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54美元,收于每桶51.35美元,涨幅为3.09%,达到了自2015年7月15日以来的最高点。同时,12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2l美元,收于每桶53.14美元,涨幅为2.33%。
原油的优异表现吸引了基金经理。有数据表明,基金经理有价值4300万桶WTI原油的头寸,在10月的第一周,石油净头寸的增幅非常显著。
支撑油价的好消息来自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产油国的冻产协议。
9月28日,OPEC终于同意小幅减产。该组织在阿尔及尔就3250万3300万桶的日产量目标问题达成一致,以加速原油库存消化,实现国际原油市场再平衡。这是欧佩克八年来首次同意削减产量,这意味着OPEC实质上已经抛弃了2014年所采取的自由市场策略。
OPEC将在今年11月决定具体减产计划;减产细节由OPEC的技术性委员会决定。在“大规模原油库存无法消耗”的压力之下,欧佩克也不得不屈服,9月的阿尔及尔协议标志着欧佩克恢复了更为常规的市场管理。
华盛顿大宗商品经纪商Powerhouse执行副总裁大卫・汤普森(David Thomgson)对《财经》记者说,最近,油价有两次显著的价格反弹,都是基于希望欧佩克成员国和俄罗斯达成新的冻产协议,将产量限制在某个固定的水平,以提振油价。今年四五月的会谈以失败告终后,油价降到了新的低点。如果当前计划中的谈判未能如愿产生具有真正影响的协议,那样的话石油价格将再次承压走低。无论是靠减少产量还是靠增加消费,即使供需不平衡开始减弱,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价格可能也难以高于55美元60美元/桶的价格区间。
油价多空拉锯
在经历两年的油价暴跌后,在各种“狼来了”的限产协议噱头后,9月底,欧佩克石油产量大会在人们已不大寄希望之际,历史性的限产协议出人意料地达成了。这个在长达四个半小时的会谈后促成的决定,宣布了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和美国抢夺市场占有率的价格战告一段落。
在水平钻井及水力压裂等技术革新的推动下,美国迅速成为全球石油市场上一支突然崛起的生力军。美国产油量在2009年为每日490万桶,2015年6月达到960万桶的高峰。
欧佩克在面对要么接受失去市场份额,要么接受更低石油价格的艰难抉择中,选择了后者。
油价经历了过去两年的拉锯,从每桶100多美元的高位一度急跌至26美元,到今年初开始逐步企稳回升。沙特阿拉伯作为OPEC最大的成员国,为维持原油价格,通常以减产来回应其他成员国的增产,但随着成员国的原油生产越来越多地超出OPEC配额,沙特阿拉伯最终放弃了这一做法,转而增产或维持产量。
自2014年8月以来,在低油价中勉力维持的沙特阿拉伯外汇储备蒸发了2000亿美元左右,本年度财政赤字更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5%,经济增长大跌至1%。
春季以来的油价回暖让饱经金融压力的OPEC国家得以松一口气,但是基本面的现实以及油价近五年都会在中间区位徘徊的未来,都使沙特阿拉伯面临艰难的政策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沙特阿拉伯也意识到美国产油业经此一役,大浪淘沙,页岩企业积极开源节流,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纽约一位不愿具名对冲基金经理对《财经》记者说,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冻产协议与其说是为了支持油价,不如说是与现实妥协――他们无法阻止美国页岩产业的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了OPEC成员国已经意识到了推高油价才是它们利益的核心所在。
如今面临的问题是,谁有能力左右原油市场?
在有“能源奥运会”之称的第23届世界能源大会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大会发表讲话时表示支持欧佩克所采取的相关努力,普京说:“我们认为,冻结甚至减少石油生产是维持能源行业稳定的唯一途径。”
俄罗斯是非OPEC国家中最大的产油国,俄罗斯准备加合行动、采取措施限制石油产出,恰逢人们对OPEC高调宣称冻产有所怀疑之际,所以俄罗斯振臂一呼,仅仅表个态便提振了油价。
但俄罗斯并不是一言定乾坤的产油国,由于其石油储量分布的地理位置的局限,俄罗斯对石油市场无法产生根本性的巨大影响。
俄罗斯能源部长亚历山大・诺瓦克表示,俄罗斯宁愿冻结目前水平的石油产量,而不是削减产量。这实际上意味着俄罗斯2017年石油产量可能与2016年平齐,甚至更高。俄罗斯能源部的初步数据显示,目前为止,俄罗斯10月已经生产了1120万桶石油,打破苏联解体后的最高纪录。
和俄罗斯一样,沙特阿拉伯也迫不及待地希望看到油价上涨,除了高油价外,沙特阿拉伯也希望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一方面,如果冻产协议执行到位,首当其冲的将是沙特阿拉伯,但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指出的,沙特阿拉伯亟须使其经济多元化。对于这个在影响力上已经失去了对石油市场的控制权的巨头而言,沙特阿拉伯需要石油价格稳定上涨,从而逐渐向市场的重新平衡靠拢。
油价上涨不仅有利于沙特阿拉伯,也有利于OPEC。OPEC控制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产量,而OPEC产油国都受到财政压力日益增大的威胁,油价上涨更会惠及整个石油行业。近20年以来,OPEC的减产协议在促成油价止跌反弹上均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尽管冻产协议仍受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但即便是口头上的意愿,也使市场愿意赋予OPEC以一定的权威。
最大的赢家可能仍是美国。事实上,始自2014年的低油价拖累原油市场,美国高成本页岩油的开采活动降温,美国原油产量下降,钻井平台数量持续减少。有数据显示,页岩油产量仅减少了50万桶/日左右,而规模较大的企业现在能够承受油价维持在每桶40美元的水平,若是60美元附近更可有利润地开采新油井。市场分析估计,如果油价达到每桶50美元左右的水平,足够让美国页岩企业获利。
艰难的供需平衡
2016年悄然发生的一个变化是,原油市场的供需基本面在快速扭转。国际能源署(IEA)称,若OPEC和俄罗斯达成协议的减产幅度足够大,则全球油市可能加速恢复供需平衡。
对石油基本面的解读,乐观者如英国石油公司(BP)的CE0鲍勃・达德利(Bob Dudley)在伊斯坦布尔的国际能源会议上表示,“石油市场差不多处于平衡状态,基本在500万桶的范围波动。”
悲观者则认为,即便是在OPEC达成冻产协议之后,石油预计也要等到明年年中、甚至更晚的时间才会实现再平衡――全球库存接近纪录水平,OPEC面临来自页岩油生产商的竞争,这些生78财经产商度过了油价暴跌的困难时期并能够在油价上涨时提高产量。
OPEC的9月原油市场报告显示,该组织在9月的日均产量增加了22万桶至3339万桶。欧佩克将2016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预期调升至每日124万桶,维持2017年需求增长预期每日115万桶。报告将2017年全球原油供应过剩预期由先前的每日76万桶上调至每日80万桶。在非欧佩克产油国方面,报告预测称,今年独立产油国的供应减少为每日68万桶。
EIA的最新月度报告认为,OPEC的9月原油日均产量增长16万桶,达到创纪录的3364万桶。另外,由于俄罗斯等国供给增加,独立产油国9月原油供给量日均增长近50万桶。9月全球原油供给量日均增长60万桶。国际能源署认为,由于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等因素,预计今明两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日均约为120万桶。
对石油基本面的具体走势的主流观点认为仍然供大于求,但也有部分从业者指出,现在市场上大概存在30万桶/日
40万桶/日的供给不足。
全球能源顾问公司WoodMackenzie宏观石油研究负责人的报告相对中性,该报告指出,随着需求增长和供应下降,原油市场将在2017年下半年收紧。即便OPEC没有实际的减产行动,原油市场也仍会继续平衡的进程。
舆论目前达成的共识是,重新平衡石油市场的努力异常重要,只有供需平衡,能源企业才能获得生机,风险偏好和通货再膨胀交易也能获得支持。
油价是否到了向上的关键拐点?
在OPEC冻产协议上看到沙特阿拉伯的战略转变外,市场对其具体执行仍然存疑。但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变化来自于库存的变化。
根据EIA数据,截至9月30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减少297.6万桶,市场预估为增加150万桶,连续五周录得下滑。美国精炼油库存连续两周下滑,降幅创四个月以来最大。
此外,美国原油进口下滑1.6%至771万桶每日,产量下降0.4%至847万桶每日。EIA预计OECD国家商业原油库存将在2017年末达到两年来的最低点。在报告中IEA指出,经合组织(OECD)8月原油库存今年3月以来首次下降,降幅为1000万桶至30.92亿桶。
不过美国石油学会(API)公布的报告则增加了不确定性。API指出,截至10月7日当周美国的原油库存增幅远超预期:原油库存增加268.9万桶,至4.709亿桶,分析师预估为增加28.6万桶。
BP的首席经济学家斯宾塞・戴尔(Spencer Dale)近日表示,相比电动汽车的影响,未来20年,不断增长的需求对原油市场的影响可能更大。电动汽车对空气质量会有很大影响,但即使这类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了得,未来20年也不会是改变原油市场的关键力量。和电气化运输相比,燃料使用效率提高可能对原油需求的影响更大,里程计算标准和改良的发动机将对原油需求产生数倍于电气化运输的影响。这个消息的价值在于,电动汽车被认为会不断取代原油需求,从而造成更大的影响。
在技术层面上,油价重新回到暴跌通道的风险在变小,供应和需求达到更好的平衡点需要油价达到60美元/桶。
一、以气代油,大势所起
以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以LPG)代替汽油作汽车动力燃料,在当今已是必然的趋势。
首先,这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早在一个半世纪这前,恩格斯就告诫人们: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同时,大自然也会向人类报复。如今人们已经深切地感觉到了这一“报复”。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类为此已付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代价,“世纪警钟”终于敲响了: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于是人们立刻注意到汽车所造成的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它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繁荣,车辆保有量剧增而越来越加剧。为了减少和控制汽车尾气中有害物的排放,人们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在所有的技术方案中,“以气代油”是既治“本”又治“标”;既有环保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好办法。
第二、汽油等石油产品作为传统的汽车动力燃料,面临着随石油资源危机而枯竭的威协。据报道,再有15年,全球石油产量开始资源性的下滑,全部石油资源只够用40年。若不未雨绸缎,届时整个社会经济会坠入灾难性的困境。而天然气储量丰实。有待开发。我国资源储量为39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达2.3万亿立方米,目前年产为170亿立方米,火炬放空几十亿立方米/年,丰实的资源远未开发利用,可以预计,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天然气(其中也含有液化石油气组份)将是接替石油产品的主体能源。并且,在目前已经是最现实的可以有足够数量供给社会需求的替代能源。
总之,由于能源资源结构的不可逆转的变化,天然气作为洁净燃料又符合环保的要求,所以国际社会都将天然气在一次消费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高低,视为一个国家的能源结构是否优化的标志。发达国家为30——40%,世界平均水平为21%,而我国只有2%左右。从这一差距,企业家和投资者将会发觉、他们正面临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
二、以气代油,清洁实惠
天然气和LPG汽车有如下优点
1.尾气排放中不含铅和苯,硫含量极微、与汽油相比,HC减少60-70%,CO减少80~90%,NOx减少30—40%,CO2少20~30%,噪音降低40%,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故当之不愧地被称为“洁净能量”,天然气和LPG汽车的推广应用被称为“绿色革命”。
2.抗爆震性好,辛烷值达103一11O,远高于汽油,有利于增大燃气压缩比,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3.燃料以气态进人气缸,燃烧较充分,热效率高,积炭少,这使发动机的大修期延长30—40%,使油更换周期延长50%,降低了维护费用和运行成本。
4.采取了多项有效的的技术措施和设施,使燃气在完全密闭的系统中运行,比汽油安全、如LPG汽车从投入使用至今未见爆炸记录。
5.比使用汽油便宜,具体经济指标须视当地天然气或LPG供应价与汽油价格之差而定,以LPG为例。大体上说,可使汽车用户省10—15%的燃料费,而对于LPG充气站的投资者来说,大约1年半能收回全部投资,推广LPG汽车是一项可以得到回报的投资行为,并不象附加尾气净化器或增加电喷反馈控制功能那样是单纯的消费支出、增加购置成本而无回收机会。
此外,对于燃气供应商而言,汽车应用燃气等于新开拓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销售面。供一辆公共汽车的LPG量相当于供50—70户居民用气量,而且前者经营成本低、利润高。
通常用LPG、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的汽车统称天然气汽车。它们之间各有特点在推广中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其中LPG汽车的特点是技术上最成熟,安全可靠性好、能量密度大(一次充气的行程与汽油接并),LPG的供应方便。
三、以气代油,已成潮流
为适应汽车能源变革的大趋势,世界上各汽车制造商都纷纷投资开发天然气汽车。如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组成“天然气汽车技术联合体”,计划于1998年将天然气汽车造价降低一半,德国宝马公司从94年11月份起按年产2000辆天然气汽车投产。目前已有500多万辆天然气汽车行驶在意大利、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法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印尼等十多个国家,其中近400万辆是LPG汽车。据报道,这一类汽车在美国的年增长率为13.46%。推动天然气汽车应用的主要力量是各国政府、政府将应用和推广天然气和LPG汽车作为能源战略措施并立为国策,通过制订法规来实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又配套制定了各项优惠和补贴措施进行鼓励。在政策、法规和优惠措施的支撑下,许多国家都制订发展计划。如美国计划到21世纪初有2000万辆汽车使用天然气和LPG。俄罗斯计划2005年前18%的小汽车、40%的公共汽车实现天然气化等等。
在我国,从95年开始,已作为政府行为来推动,推动力度逐年加大、这使从事多年天然气和LPG汽车开发和制造的企业受到很大的鼓舞。许多有识之士也都纷纷投入应用和推广的行列,各大城市都在部署和采取行动,这从近来各报纸的报道中已可以看到。
总之,“以气代油”,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一股现实的潮流。
四、以气代油,现实可行
在国外,LPG和CNG汽车经历半个世纪的开发、实用和改进,在技术上已成熟,并实现了商品化,LNG汽车目前尚处在商品化的过程中(美国近三年来以38%的速度在增长)。在我国,澳华公司自92年引进澳大利亚SMARTGAS公司的专利和全套技术,按照澳大利亚的国家标准和ISO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采用了九十年代水平的设备建成年产6万套LPG汽车成套改装件的生产线。前几年主要是出口西欧、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约每年1万套。近年来开始内销,国内有一些厂家也在试制部分部件,但澳华公司是国内唯一的成套制造车用LPG供燃系统设备和提供技术服务的专业企业(在澳大利亚没有开发部和生产线),可以为现有的各种汽车(包括化油气式和电喷式的)提供合乎要求的LPG改装套件,并解决其中的技术问题,此外,各城市还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口了一些LPG改装件(品种已近十种)开展试运行与对比试验,目前,国内大约有400多辆LPG汽车和2000多辆CNG汽车在试运行。
当前在国内推广LPG汽车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主要是要解决人们的观念的解放问题以及技术上解决改装套件产品与现有车型、车况的通配性问题,要着力于营造市场环境,创建LPG汽车的运行条件,包括建立标准与法规,建设车用LPG充气站的网点等。从经济性、市场的稳定和售后服务的及时可靠要求出发,国产化是必由之路。深圳市领导在该市的推广工作中一再指出了这一点。澳华公司已完成了国产化,并具备成套生产,装车设计,组织批量改装和售后服务的能力。这些环节,对于LPG汽车来说,是不或缺少的,因为这是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品。目前有些进口产品,进口商往往从不同的厂家选购货源。如此组合起来的套件,各部件之间是否适配,组合后是否适合现有车型与车况,供应商无法在供货之前妥善解决,此外,这类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安全,而且是人命关天,国外产品也经历了一个过程,目前已经发现,进口产品中有的是国外已过时的产品,早在70年代就因安全隐患处理不彻底而停止使用了,面对LPG汽车推广初期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关部门的重视,最近全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天然气和LPG汽车标准化分委员会在深圳市召开了成立在会,这对于推动我国的燃气汽车在正常,有序的轨道上加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我国各大、中城市推广和应用天然气和LPG汽车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良机在即,时不待人,这是一个有利于当代,造福于子孙的“绿色事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NGV与LPGV市场分析及对策
天然气(包括液化石油气)汽车为人类带来福音,也为企业带来效益,在我国正作为一个朝阳工业喷薄欲出,我们面临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现就NGV和LPGV的市场形势分析如下:
一、市场分析
当前天然气汽车(NGV)的市场形势是对NGV的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变化的进程已经开始,并已预示出较猛的势头,推动这一进程的因素有全社会环保意识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意识日益加强,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介入,气源供给紧张局面的缓解,改装套件的性能价格比已开始得到国内市场的认衡,技术保障碍以实现,以及项目本身经济效益等等,这当中,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住这一机遇,将上述因素凝聚、整合,在国内培育出一个坚实有序的NGV市场。总之,当前NGV市场已经在孕育,它正有待大力开拓面对这个市场的开拓,其有利因素有:
1.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00万辆,近二十个大城市的公共交通车辆超过万辆,可见NGV的潜在市场很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NGV产品的销售形态属于“完全新产品”(新型的供燃系统改装成套件)而使用形态为“不完全新产品”(定型产品的改装或改型),前一种形态意味着它将以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政策的支持下走向市场;后一种形态表明该产品有着肥沃的土壤具备了通向现实市场的通道;
3.近年来,NGV的质量,数量和价格已接近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正是这一供与求的合拍,可将其视为我国NGV市场开始启动的标志;
4.这是一种“不完全竞争”性质的市场,这类市场的要素虽然很多,但多数能够控制并有政策、法规作支撑和行政力量的辅助,因此预期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的实现比较有保障,投资风险较小;
5.项目良好的经济效益,使NGV市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经济动力。
不利因素有:
1.潜在市场的外表有一层保守性的心理障碍,对于新产品有本能的排斥性,特别是NGV有一定的技术密集度和涉及防爆品质要求,因此用户对NGV的了解与接受要一个过程,此外,还需要配套的售后专业技术服务。
2.系统的制约性使市场的开拓有一定的难度,如市场的规模受供气站的布局的制约,其布局的范围受城市规划及投资能力的制约,推广的进度受用户的观念和车辆组织和程度的制约等等。
3.改装车无现成的规范与标准。有关规范与标准的滞后,NGV的市场开拓要经历一个过渡期。此期间,产品的推广需要各个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以及政府的协调,而NGV市场本身也要经历一个无序的非规范的竞争局面的考验。
4.这个市场带有超前性,需要靠具备新型经营观念的市场开拓者去引导,去创造(这新观念在现代营销学中有的称之为“生活方式营用观念”)。必须造就一支新型的营销队伍以适应市场开拓的需要。
5.国内不少城市能用来发展NGV的资金不足,特别是对于推广新产品这类风险投资行为,相应的风险战略眼光及风险对策思维尚不成熟,使资金筹措存在一定的难度。
总的说来,形势很好,机会已到,优势与困难并存,成功与否取决于对策,“难得而易失也,时至击不璇踵者,机也,”如果我们能不失时机地利用这大好形势,采取有效对策,发扬优势,则我们就占住了“天时”,如果我们选准条件较好的几个城市,重点突破,造成发展格局,则就占住了“地利”,再汇聚人才,建立有效的决策和运作机制,不断更新观念造就一支适应性强的,讲究效率与效益的队伍,那么,我们就赢得了“天时,地利,人和”,届时发展NGV的目标,势在必得。
二、关于对策的建议
1.战略上立足于NGV整个产业,采取因地制宜,多模式发展的途径,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尽快制定暂行标准与规范,推进其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
2.建议尽早确立统管全国NGV产业的行政主管,尽早成立全国性的NGV行业组织,进而构建适合国情的NGV市场机制,建立与完善诸如“参赛”资格,“比赛”程序和“比赛”规则之类的市场规则以保证进入市场的产品性能和质量,保护用户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便于逐步规范NGV的市场竞争行为。
3.确立“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扶持和发展民族工业”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合理使用资金,让生产能力和规模随市场需要而发展,防止一哄而起重复引进、重复建生产线,以避免生产能力过剩,低价的次品冲击市场等不正常现象的出现。
4.规范化与非规范化的推广并举,“规范化”指车辆定型,建立标准,安排正规生产等。“非规范”指改装车辆,建立规章,规程或暂行标准等,在初期,宜以后者起步,但同时不放松规范化的工作,只是不能等一切都规范了再行动,“非规范。也不是蛮干,它只是相对于改装车与整车而言。
5.着眼于市场的开拓,以规模经济为投资目标,着眼于组建“改装一建站一供气一服务”一体化的系统工程,每发展一步均需保证改装的车辆都能得到越来越方便的、足够的燃气供应,都能得到及时的良好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亦即,每发展一步,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成熟。我们称此发展模式为“系统步进式”。政府将发展NGV产业列入正式工作日程,通过政策、法规、规划及协调等为该产业创造发展空间,疏通管理环节,以及提供资金支持,按规定优惠政策予以鼓励的扶持,而企业则在政府的引导下和支持下去操作每一个细节。
日本企业的商业智慧
目前,日本企业在全球的手机、数码相机、电视机、电脑等电子信息领域承担着重要的职能,牢牢占据着这些产业最核心部件的技术或材料的控制权和话语权。全球三大玻璃基板企业多集中在日本,全球最大手机芯片载板材料供应商在日本,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供应商在日本。实际上,经过50多年的积累、探索与革新,日本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战略布局和商业智慧,往往只是占据某个产品领域产业链上最尖端领域的一项制造技术或材料生产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手段以极小的代价获得整个产业链最重要的位置,最终获取最丰厚、最稳定的利润。
当年,正是在以索尼、松下、东芝、夏普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巨头,立足“精益化制造、全球化布局、产业化升级”等要素,积极立足于核心技术、部件材料的自主创新,实现了日本制造的升级转型,最终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
目前,索尼、松下等企业正在逐步摆脱低端制造业,开始退出像白色家电、手机终端设备、笔记本电脑等竞争异常激烈的整机制造领域,开始转向了产业链的最上游,即半导体芯片、存储卡、声光电核心部件等领域。与此同时,从传统电子信息产业的电视机、电脑向信息家电、智能家电、新能源家庭管理系统等领域快速扩张,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松下并购三洋发力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NEC与瑞萨整合发力半导体芯片市场,均折射出日本电子企业未来发展扩张的商业逻辑,即立足技术通过资源整合和架构重组,实现对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掌控。
至今,日本企业虽然只掌握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5%—10%的部件供应,却分享着整个产业链高达50%甚至更高的利润占比,这让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地区的不少电子信息企业只扮演着产业配角和跟随者的角色。
中国企业的转型压力
最近三年来,在中国企业的规模化扩张、价格战普及下,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大了全球变频空调、豪华多开门冰箱、液晶电视等高端家电市场,并成就了包括联想、海尔、海信、华为、中兴、美的、长虹、方正、比亚迪、长城科技、大唐、浪潮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的领头羊。
不过,在中国企业这一轮的迅速做大背后,最大受益者却是日本企业。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日本相关的电子信息企业恢复生产时间一直无法确定,将会对中国相关市场二、三季度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一旦中国在失去了日本市场的核心技术和材料供给量后,将在全球市场竞争中面临欧美韩等国企业的冲击和挤压,且无任何还击之力。
当前,三星、LG为代表的韩国电子信息企业,由于已经完成了全产业链的深度布局,特别是在上游最核心的关键部件和材料上实现了自给率,从而在这一轮的日本地震后,开始积极承担起对日本企业的转移和承接的商机把握,实现了新的战略体系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诺基亚、惠普、谷歌等欧美企业,则在积极建设“生态体系”,强调建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最终构建一种有利于企业可持续的“相对封闭却又有自足造血”的商业体系。
报告指出,2011年世界经济发展整体放缓趋势明显,全年呈现“前高后低”的发展态势。其中,主要发达经济体受债务危机困扰,政府债务风险上升,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而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面临持续攀升的通胀压力和不断恶化的外部出口环境,经济发展有所放缓。
报告指出,2011年尽管新船交付量同比有所缩减,但是受航运运输需求恢复乏力的影响,市场供需比例进一步拉大,同时受世界经济增长趋缓、航运企业竞争加剧、货主企业不断进入运输市场等因素影响,运价跌入冰点,市场整体处于低位运行。在如此低的运价水平下,航运企业又面临油价大幅上涨、企业管理成本不断上升、国际热钱不断流出航运版块、企业现金流短缺等不利因素,企业经营利润直线下降,普遍亏损严重,部分已经申请破产保护,甚至倒闭。
展望2012年,《报告》认为世界经济会持续低迷,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亚洲经济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印度、东盟经济的平稳发展将继续支撑亚洲经济保持较快增速,同时日本灾后重建也将为亚洲经济做出积极贡献。美国经济会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过受高债务、高失业率影响,经济复苏乏力。欧盟经济受高失业率、人口老龄化、高福利和高债务等影响,或将面临“二次衰退”。
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
受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和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日本等国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恢复缓慢,加之中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房地产开工率不足,主要钢厂把精力更多的转向国内矿山的开发与利用,国际铁矿石和煤炭贸易受到较大影响。预计2012年世界大宗散货的海运贸易量约为38.04亿吨,同比增长4.7%。尽管预计2012年老旧散货船舶拆解量会有较大增长,但是仍然无法抵消大量积压订单的集中交付,预计国际干散货船舶总运力吨位将达到7.13亿载重吨,同比增长14.9%。另外,考虑到以淡水河谷为代表的货主订造的部分船舶陆续交付,将会对市场造成较大冲击。预计运价大幅提升可能性不大,2012年的国际干散货市场仍将处于低位盘整的周期性恢复阶段中,预计全年BDI指数均值将在1700点左右。
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
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受政府高债务影响,部分国家开始降低工资和社会福利,加之失业率持续高企,预计欧洲、美国的消费市场会持续萎靡。同时,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些国家可能会更多的鼓励企业出口,双边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会越加频繁,这都不利于国际双边贸易的开展。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面临外部出口增长下滑、内部经济放缓的双重压力,这些国家开始把更多的视野转移到发展内需上来。预计,2012年全球集装箱海运量可以达到16012万TEU,同比增幅6%左右。2011年底,国际集装箱船舶订单保有量约为390万TEU左右。预计2012年全球有150万TEU左右的集装箱船舶交付,运力增幅为7~9%。各航线集装箱运价的好坏更多的取决于班轮企业的博弈,如果新的联盟格局能够达成默契,各航线集装箱运价会出现小幅上涨,预计运价能够达到盈亏平衡点以上,反之,班轮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市场将继续维持2011年下半年水平。
国际油轮运输市场:
虽然美国、欧盟的石油消费有所萎缩,高油价也会抑制需求的进一步增长,但是受中国、印度等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增加,日本灾后重建带动能源需求,亚太地区炼油市场的持续增长以及亚洲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因素影响,预计2012年石油海运量可以达到33.07亿吨,其中,原油海运量为23.87亿吨,同比增幅为2.0%,成品油海运量为9.20亿吨,同比增幅为2.68%。按照目前的油船订单来看,2012年油轮运力供给与需求的差距仍将继续扩大,运力过剩问题仍然很严峻,预计2012年市场原油油轮运力增幅在8%~9%间,成品油油轮运力增幅在5%~6%之间。预计油轮运输市场整体依然低迷,运价上升空间不大。
在金融危机导致钢铁需求大幅萎缩和钢铁投资快速增长的双重影响下,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矛盾已经相当突出。据估算,我国过剩钢铁产能总体规模已经高达1.5―2亿吨,产能过剩率超过30%。这样庞大的产能过剩,给钢铁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和冲击。
(一)破坏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在产能过剩特别是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钢铁企业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需求势必展开激烈竞争,相互杀价进行惨烈的价格战,甚至不惜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来进行销售,其结果必将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研发投入能力,进而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强化企业对价格战和恶性竞争的依赖,行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同时,在产能过剩的局面下,国内钢铁企业往往以大量出口为目标以谋求国内产能的供需平衡,这样国内市场难以消化的产能往往会流向国际市场,通过国际市场来为过剩产能寻找出路。在国际市场需求固定的情况下,势必引发国际钢铁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导致价格竞争加剧,贸易争端增多,国际钢铁工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遭到破坏。
(二)造成能源供应紧张
钢铁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能源消费的过快增长,加大能源供应压力,造成资源供应紧张。数据表明,从2005年到2007年,我国钢铁工业所消耗能源总量从35988.2亿吨标煤增加到47774.4亿吨标煤,增长了32.7%,年均增长15.2%,比同期整个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快6.1个百分点。受此影响,钢铁工业能源消费量占我国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从16.1%提高到了18.0%,提高了1.9个百分点。可以说,钢铁工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是加剧近年来我国能源供给紧张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加剧生态环境破坏
钢铁工业产能过剩,加大我国环境负荷。由于近年来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钢铁工业及其上游产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从80.1万吨增加到166.1万吨,增长了107.3%;烟尘排放量从48.3万吨增加到59.37万吨,增长了22.9%;粉尘排放量从86.4万吨增加到92.7万吨,增长了7.3%。2008年,我国39个工业行业中,钢铁工业及其上游产业的粉尘排放量居第2位,二氧化硫、烟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均居第3位,废水排放量居第5位。可见,钢铁工业产能过剩不仅破坏我国的生态环境,而且成为我国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阻碍因素。
(四)加大交通运输压力
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铁路总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只增长了47.7%和52.4%,而钢铁产品的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却分别增长了73.8%和73.6%,分别比货物总运量和总周转量快25.9个和21.2个百分点。如果把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材料――铁矿石和焦炭包括在内,钢铁工业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在全部货物运输中所占的比重还要高。数据显示,近年来上述3大货物运量占全部货运量的比重由17.7%提高到了22.3%,提高了4.6个百分点;周转量占全部货物周转量的比重从17.0%提高到了22.3%,提高了5.3个百分点。可见,钢铁工业的重复建设是导致近年来我国运输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治理对策
防止和治理钢铁产能过剩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既要解决产生产能过剩的体制机制问题,又要解决需求、投资等紧迫的现实问题。
从体制来看,一方面,产能过剩与钢铁产业内部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而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不足的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钢铁产生的刚性需求,使许多地方政府出于追求本地GDP等地方利益的考虑,鉴于中小钢铁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财政贡献”,仍纵容一些产能过剩、投资过热的甚至不达标、不环保的新钢铁项目开工,使原本已过剩的钢铁行业产能难以抑制甚至加剧。
可见,避免我国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问题,并辅以必要的政府宏观引导和调控措施,在市场与政策层面双管齐下,做到市场调整与政策调整两相配合、相互促进。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
政府要避免对市场的过度直接干预,发展新的钢材品种项目必须考虑各种型号钢材在国民经济中的实际应用比例,而不是一味地鼓励高附加值钢品。一方面,针对钢铁行业现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政府主管理部门要在完善市场机制上,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金融、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整治和调节。具体措施包括理顺土地、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机制,提高技术、资金、环保等方面的市场准入门槛。在当前产能过剩较严峻的情况下,政府还可以通过进一步上调钢铁技改和基建项目的自有资本金最低比例,加大投资者投资风险自担的责任。另一方面,为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问题,还应打破地域限制,发挥全国行业组织的统一规范和协调作用。其中,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对于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决策有着关键性的参考和指导意义,必须深入贯彻行业信息制度,加大行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力度,实现行业内信息共享,强化行业内部生产协调。
(二)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兼并重组,完善退出机制
我国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旨在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措施,坚决停止了许多在建单纯扩大能力的钢铁项目,并推动该行业进一步兼并重组,但是政策效果不尽人意。
经济危机的冲击让我国钢铁行业完成了去库存化,但去落后产能却并没有最终完成。要从根本上控制过剩,就要让落后产能自动退市。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各钢铁企业的所有制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也不同,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利益分配的矛盾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完善的退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退出行业的企业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使转产的企业人员有适当的安排。同时,各省级政府也必须考虑配套相应资金对本省淘汰落后产能进行补贴,减轻淘汰落后产能的社会压力。而在中小型钢铁企业集中地钢铁产区,政府可以考虑通过植入如高新技术产业等新产业来弥补落后钢铁产能淘汰后的空缺,以吸引大量从淘汰中游离出来的钢铁工人,避免加重当地就业困难和影响社会稳定。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推动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在淘汰过程中实现一部分经济补偿,如有偿转让模式等。
(三)推进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
钢铁企业应抓住当前产能过剩的契机,淘汰落后产能,以消费结构、提高质量、节能减排为基础,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以优化结构。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虽然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近,但在自主创新能力、工艺水平、质量控制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这造成了钢材产品的高度同质化竞争和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局面。所以,钢铁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创新能力,并坚持按市场和用户需求调整产品结构,由数量型向品种、质量、效益型转变,通过差异化竞争开发新市场,防止产能过快释放,造成严重供大于求的困境。
(四)培育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增长
国内钢铁行业长期通过出口贸易消化过剩的产能,此次国际经济危机造成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直接导致国内钢材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从而造成了产能过剩问题尤为凸显。从长远来看,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不能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贸易来拉动,应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出台更多的相关措施,发展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转变出口产品结构、开拓新市场等方式促进出口增长,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
(五)加强风险分析,提高风险意识
本刊综合
10月25日,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12月原油期货每桶上涨0.50美元,盘中一度触及55.67美元,刷新了10月22日创下的55.50美元的纪录。随着国际油价持续创新高价位,人们日益担心亚洲大量依靠进口能源的经济体,将无法抵抗油价每桶逼近60美元的冲击。
伦敦顾问公司的“资本经济学”首席国际经济学家杰沙普说,油价达到每桶60美元将对亚洲心理面构成重大打击。他说:“毫无疑问,60美元将会有重大影响。心理上,很显然那么高的油价会形成大问题。”市场分析家说,国际油价要冲破每桶60美元已指日可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曹玉书10月25日指出,中国国内能生产一亿多吨石油,国际原油进口渠道也是畅通的,目前中国石油市场供求还是平衡的。国际油价上涨会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但不必过于恐慌。
曹玉书介绍,国际油价暴涨已经对国内生产和消费产生影响,包括对整个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都不能低估。他说,国际油价暴涨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政府在下一个季度及明年制定政策时,将会注意到国际油价的冲击。
全国性油品紧张提前到来
在不断上涨的国际油价的冲击下,我国不少地方出现了油品供应紧张的局面。进入10月以来,山东石油市场形势突然紧张,柴油汽油批发价格一路上扬,从10月18日到20日这三天每吨就上涨了200多元,使当前的柴油出厂价格甚至一度达到了4500元每吨,远远高于此前国家确定的3900元每吨的水平。当前,山东全省柴油库存全面告急,已经接近了去年年底油荒时的最低水平。
油品供应紧张的现象,不止出现在山东。据报道,10月12日起,上海地区90号汽油批发价从9月份的每吨4500元调至4550元,到20日的市场价又上浮至4600元上下。在批发价格的挤压下,那些属于中石化与中石油之外的“社会办”小加油站已处于亏损状态。北京、重庆等地,车主都预测油价会继续上涨,纷纷大量购买汽油票。现在这两地已经基本停止发售油票了。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丰辰加油站的工作人员透露,,由于购销价格倒挂,这个加油站也从10月份就停止向社会车辆出售柴油,类似现象在非中石油和中石化所属加油站广泛存在。在广州,部分加油站已经采取了一部车一次只能加50元汽油的限制加油措施。
谁于幕后掀波澜
国际石油价格上周被推高至55美元一桶以上,国际炒家所持的一个理由竟然是中国公布的9月份经济增长率高过预期。与此同时,内地一些大城市柴油供应紧张的消息亦不断传出。无论中国政府怎么看,能源供应和价格问题正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挑战,却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中国能源进口增长的幅度,远远大过其经济增长速率。2003年前10个月,中国进口石油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10年,中国每天石油进口量将增一倍,达400万桶。到2030年,更增至每日进口1000万桶,接近美国目前进口量。如以每桶油价55美元的水平计算,中国每年须付出2000亿美元。
由于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从去年底开始,中国进口石油激增,一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然而,由于中国尚未建立符合国际能源署协约规定的相当于90天石油净进口标准的战略石油储备,又无健全石油期货机制,这就自然为国际炒家制造了推高油价牟利的机会。
中国目前已开始对国际油价炒作与中国的关系保持高度戒备。国家统计局发言人郑京平日前在谈到油价问题时指出,几次石油危机的实践证明,原油价格持续上涨,不仅损害消费国,供给者、生产者也会遭殃。而且,中国有自己的产能,今年原油产量大约1.7亿吨,进口大约1亿吨,因此对中国的影响有限。这样的言论,无疑已含有谴责和警告石油生产国和国际炒家之意。
在战略石油储备方面,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较早前表示,从根本上看,中国的国情既不同于日韩,更不同于欧美。在石油供应的总体方面,中国的总资源量是丰富的,可以从国内获得三分之二的原油保障。张国宝提供这样的数据,显然是要告诉世人,中国并不希望看到自身的强劲经济增长成为国际油价涨落游戏的筹码。
但也有国内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出现的油品供应紧张现象,部分的原因是需求增长旺盛、市场供应不足,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体制性原因,那就是当前国家严格控制的价格机制和原油产品流通体制。这个体制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国内油价被动跟随国际油价波动,不考虑我国企业的供求和成本,也不考虑国内用户的承受能力。此次油品供应紧张就是因油品生产和销售价格倒挂、社会囤积居奇、冬季用油增加三个原因所致,而前两个原因都是体制性原因。
高油价对中国能源结构升级有积极作用
但也有国内能源专家表示,一定时间内的高油价,对中国能源结构的升级或将产生积极作用。对中国来说,本次石油高价对中国能源结构的升级,节能工艺的顺利推广将会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主管王万兴表示,“在高油价的压力下,会促使企业、社会去积极探索节能设施与工艺,促进能源结构的合理升级。”王万兴还表示,由于石油价格处于高水平,石油消费者必然采取措施节约和替代石油,对促进提高能源效率、节约石油资源具有积极作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高世宪也对高油价产生的经济作用表示赞同。
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如果在一年内每桶原油价格持续上涨10美元,对中国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约为零点三到零点四个百分点。
目前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其实并未达到历史最高位。有外电报道指出,按可比价格计算,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国际市场上的能源价格相当于目前每桶原油80美元。这或许是众多专家对中国经济还保持乐观的原因之一。
利用期货机制保障石油安全
在全球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利用期货交易机制保障国家石油安全。中国有望在成功推出燃料油期货的基础上,逐步研究推出柴油、汽油、原油等相关期货产品,直至建立完善的石油期货市场。
中国抑制国际油价风险,对于平衡国际油价和促进国内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双重战略意义。对于如何应对国际油价风险,有专家建议,应密切跟踪分析国际石油价格走势,灵活运用现行石油定价机制,防止国际油价暴涨冲击国内经济;进一步放开准入,促进竞争格局和即时反映供求变化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加快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建设步伐,稳步推行石油期货交易,规避石油价格风险。
专家指出,燃料油期货的上市和平稳运行将使亚太地区燃料油定价中心自然而然地向中国转移。与此同时,燃料油期货市场的运行及交割仓库的建立,将吸引众多国际大油商来此交易,国际燃料油物流分布也将因此而改变。这将为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石油定价,进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奠定基础。
展望未来,供应充足,价格必跌
国际能源机构10月26日公布的《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认为,世界石油供应格局将发生变化。未来30年,全球能源供应足以满足需求,油价必然下跌,但能源安全在短期内将有更大风险。
《展望》预计石油需求增量的大部分仍将由欧佩克成员国供应。到2030年,欧佩克将满足世界一半以上的原油需求,比20世纪70年代的份额还要高。跨地区石油净贸易量将翻一番,到2030年达到每日6500万桶,略高于石油总产量的一半。
1.1市场主体分析
1.1.1煤炭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属大宗特殊性的原材料产品,其特点是生产相对容易,用途广泛,初加工度不高,产地获益较低,在流通领域内不断升值。
1.1.2煤炭用户煤炭产品的用户属于广泛分散的非特殊性用户,它是涉及各行各业和广大民众的产品。需求行业集中度较高的是火力发电、冶金、建材、煤气化和煤化工等。
1.1.3煤炭供应商煤炭产品供应商是分散的、非垄断性行业业主。供应商集中度比用户集中度高。煤炭企业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且投入回报周期长的行业。这决定了其投入主体大部分为国有大型投资企业。这一块具有较高的集中度。但在市场经济初期,经济快速增长,煤炭需求急增,煤炭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格局,导致了煤炭企业投资主体分化和多样化,出现了许多乡镇和个体煤矿企业。
1.2煤炭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由于用户、产品、供应商的特性各有不同,情况错综复杂,所以煤炭产品市场需求特性准确定位比较困难。这就要求不但要把握用户、市场和供应商本身,还要了解国家政策走向。如煤炭产品具有非短缺性、用户的分散性,供应商也是多样化的,且生产容易,产量无限制,那么其价格随市场供应量的增加而降低,具有完全市场特性。由于社会煤炭消耗量一定,剩余煤炭便销不出去,成为供应商存货,或堆积于中间商,或存积于需求商的场地。各种市场扭曲现象不断发生。其原因主要在于大中型煤炭企业属高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的行业,难以在市场供求发生变化时自我调节供应量。对于煤炭这种商品而言,市场营销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商品的销售,而是以实现可利用资源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一种企业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树立用户第一的现代营销理念的企业活动。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一行为,营销的目的是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利润,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前提。煤炭企业的竞争,突出的问题是煤炭市场的竞争,自己的产品能否占领市场,就在于能否搞好市场营销。
2对当前煤炭营销工作的几点思考
2.1促销问题当前煤炭企业多采取直销方式,不注重宣传,因此企业应加强新闻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报道企业改革,既宣传企业又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另外在媒体上不定期刊登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还可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既关爱社会又培育企业产品品牌,起到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作用。
2.2渠道问题选择良好的销售渠道,也是营销的重要环节,企业一般要求大量、连续地供应煤炭,所以,许多煤炭企业大多采用直销的方式来供应大客户。除直销外,还可采用设立办事处和总的方式,在客户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可使煤炭企业更加贴近客户与市场,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反馈客户的信息和意见,做好售后服务。
2.3服务问题煤炭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质量控制中可能因偶然因素发生质量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企业要有快速反应机制,售后服务立马跟上,把因质量问题对客户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企业还要查清原因,拿出整改措施。
2.4资金问题营销过程是销售产品、回收货款,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只将产品销售出去,而不能及时回收货款,只完成营销过程的一半,无法保证再生产过程的延续。我们在煤炭营销过程中,对信誉好的长期客户,可优先供货,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有钱不还的企业,在发货前,要签订完备的供货合同,明确还款日期以及违约责任,一旦发生拖欠,协商不成,可以诉诸法律。对于无力还款的企业,一定要严格把关,宁愿库存增加,也不予销售。要建立健全销售责任制,加强对销售人员回款考核,切实保障销售资金安全。
3煤炭企业的几点营销策略
3.1树立合理的营销观念
3.1.1树立需求导向的营销理念从目前煤炭市场情况看,煤炭产量实际增长水平大于消费增长水平,生产总量长期过剩,煤炭企业必须从传统的“生产—开发—销售”转为“需求—开发—生产”,认真研究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组织生产,以销定产,树立生产与营销一体化的营销理念。
3.1.2树立品牌的营销理念转变在原料市场无品牌、无广告的观念,树立品牌意识,加强煤炭质量管理,从方便用户、促进销售出发,扩大服务事项、延伸服务内容,实行销售、财务结算,发运“一条龙”服务,简化客户购煤手续,满足用户定点定矿发售要求,保证外运煤的质量,数量经得住用户的认可和检验。建立售前、售中、售后全程服务体系,把煤炭销售变为全方位的能源服务,逐步形成知名品牌。
3.1.3树立绿色的营销理念绿色营销是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环境保护三者相统一,来指导企业的产品设计到销售的全过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及绿色理念的兴起,要求煤炭企业的营销理念从“灰色营销”转向“绿色营销”,从“用户满意”转向“公众满意”。要注重用户观念,绿色观念和社会观念的有效统一。煤炭企业要加大洗选加工力度,积极开发低硫分低灰分高燃烧值的绿色煤炭,从而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营销对策
3.2.1产品定位策略确定目标市场,进行产品细分,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以差别赢得用户。首先根据市场的不同,确定产品销售区域;其次,进行市场细分,有针对性地进行销售;第三,认真分析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发现更多的市场机会。
3.2.2市场占有策略坚持以质量争得市场,以价格占领市场,以服务扩大市场,以感情巩固市场的营销策略。产品质量一定要以符合用户的需求为标准,要保持质量的长期稳定性,要稳定主要用户和主要市场价格,与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可以采用直销、、联营、易货贸易等方式,建立起多元化的市场营销网络。
3.2.3价格策略坚持量大从优,现款优惠、特户特价等既统一又灵活的价格机制。可以采用随行就市,适当降价,制定最低限价政策,对中间环节经营煤炭实行全额预付制,调整企业内部价格关系,提高重点定货合同以外的销售价格,体现重点定货的优胜,借以占领供需主渠道和重点用户市场,与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稳定企业的长期效益。煤炭企业要依据市场供需特性对市场结构和用户结构进行优化,扩大直供范围和比重,不断提高自身市场综合竞争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信誉水平。加强营销改革探索创新,积极探索股份制销售和联合销售工作,推进销售前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的增强,盘锦市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供需两旺的强劲势头。但同时,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发展的势头被遏制住,如何在逆市中更好地发挥房地产经济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保证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对盘锦市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对现存状况的深刻剖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盘锦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盘锦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一、房地产市场项目概况
盘锦市规划区内现状总人口为132万人, 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向海大道、305国道以及中华路两侧。房价近几年来涨幅较大, 这与市场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2008年下半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 房地产销售出现下滑, 资金回笼慢, 资金链出现脱节, 房地产景气指数大幅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区域分布、项目类型、价格分布和消费人群和四个方面对盘锦市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研究。
1、区域分布分析
2010-2011年间,盘锦市在售项目有58个,其中,兴隆台区26个,双台子区7个,大洼县18个,盘山县7个。其中,大多数的房地产项目集中在兴隆台区和大洼县,两个区域占到了整个盘锦市房地产市场的76%,而双台子区和盘山县仅占24%。由房地产发展的规律,我们知道,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集聚程度是吸引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两者相互依存,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引导房地产项目的地区分布,来调整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
2、项目类型
从对整个区域房地产项目的调研结果来看,大多数的房地产项目是综合性地产,项目规模较大,集低密度住宅、高层住宅、别墅、酒店式公寓、商铺等其中多项用途为一体。这其中,几乎全部的房地产项目都有低密度住宅、高层住宅和商铺;别墅项目较多集中于大洼县和盘山县与兴隆台相邻的地区;酒店式公寓多聚集在市中心商业中心区。
3、价格分布
总体来说,2010—2011年度盘锦市房地产项目价格集中在3000—6000元/平方米区间内。从区域分布来说,兴隆台区的房价最高,其次分别为双台子区、大洼县和盘山县;从项目类型上看,商铺项目单价最高,其次为别墅、酒店式公寓、低密度住宅和高层住宅。
由于兴隆台在盘锦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大多数的房地产项目聚集于此。兴隆台区的房地产项目价格主要集中在4000— 6000元/平方米区间内,房价最高的是红星国际广场的商铺,价格高达12000元/平方米,这其中以4300—4500元/平方米的项目最多。通过对兴隆台房地产项目的价格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各个项目的价格差异不明显,住宅类项目的均价为4500元/平方米,商住和酒店式公寓的均价为6000元/平方米,商铺类的均价为10000元/平方米。这一方面说明当前兴隆台区的房地产项目产品诉求较为单一,产品特色不突出;另一方面也说明兴隆台房地产市场产发展不均衡,产品价位单一,有极大的调整空间。
双台子区作为盘锦市的老城区,近年来虽然较兴隆台区而言发展较慢,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以及市民对老城区的深厚感情,双台子区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也较为活跃,价格在3700—4400元/平方米之间,多为居住类项目,配备一定比例的临街商网。
大洼县产业基础较好,加之与兴隆台区的距离很近,尤其是田家镇毗邻兴隆台区,土地成本较低,对发展房地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聚集了大量的房地产项目。大洼县的房地产项目价格在2000—7000元/平方米之间,既有低价位的普通住宅,又有高品质的别墅,能够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
相对于其他区域来说,盘山县的房地产项目较少,价格在2200—4500元/平方米之间,多为普通住宅。
4、消费人群
据调查,盘锦房地产市场的消费者主体仍然是盘锦本地人,不过,近年来,随着盘锦经济水平的提高,大项目的引进,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定居在盘锦市,构成了盘锦房地产消费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盘锦房地产市场有相当比例的房地产投资者,以倒卖房地产来取得高额价差。
从年龄结构上看,25—50岁仍然是购房者的主力军,一方面是年轻一代首次置业,另一方面是中年一代改善型置业。从所调查的项目样本来看,两者在购房人群中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从职业构成上看,2010—2011年度,盘锦市房地产市场消费者主要有公务员、教师、企业管理者、财务人员、技术员、销售员、农民、自由职业者等。
二、盘锦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从盘锦市的实际情况看,房地产市场还处于上升发展阶段。高、中收入家庭已持有住房, 主要在兴隆台和双台子老城区,现有的主要消费人群集中在中等收入家庭改善住房条件和年轻人的自住房。由于近两年来, 建筑成本增加,房价一直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发展, 居民收入的增加, 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初步预计房价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但目前来讲, 受大环境的影响, 市民普遍有着买涨不买跌的心理, 持币代购现象严重, 房地产市场处于买方和卖方高度博弈状态之中。
三、盘锦市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针对上文对盘锦市房地产市场的调研和市场形势分析,为能更好地指导房地产项目发展,摆脱房地产市场买方和卖方较量的焦灼状态,这里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盘锦市房地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
盘锦市的房地产发展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大趋势是息息相关的,它要求突破以往因经济发展而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无限索取,以及无节制对能源的损耗。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能源消耗问题,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在可能的范围和条件下,提高房地产项目的绿化率,以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
2、完善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
实现“居者有其屋”一直以来是我国各级政府执政者的执政目标。盘锦市近年来在提供保障性住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社会保障性住房还未普遍推行,经济适用房建设还不平衡,廉租屋政策发展迟缓,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住房保障基金,从各种渠道、调动各种财政资源,增加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屋建设的投资;通过税收减免和低息等优惠措施来提高困难家庭改善住房的能力;多造些“价格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的中低价房,使广大中低收入阶层能真正“安居乐业”。
3、科学合理增加土地供给
土地资产作为城市最大的、价值最高的资产,几乎被所有城市列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首选目标和重点突破口,但是在发展土地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的“圈地运动”,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则会造成对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从对盘锦市房地产项目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当前盘锦房地产项目多集中于兴隆台区,项目建筑规模大、容积率高,这一方面体现了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深入房地产运营后期,充分掌握各项目的空置率情况,以更好地指导今后房地产项目的规模布局,最小程度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