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危机的导火线

时间:2023-10-29 14:57:44

导语:在经济危机的导火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对欧债危机的起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对其就行了全景式的分析。首先从欧洲各国二元结构、各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带来效率低下、国际评级机构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外贸易的影响、导致人民币“被升值”、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影响三个方面;最后总结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欧债危机;欧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监管

2000年以来,欧洲小国希腊的财政赤字不断的扩大,其发展严重依赖欧盟的支持,当2009年12月末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分别把希腊的政府债券由A档(低风险类别)下调到B档的(显著风险类别)后,成为导火线而引发了希腊的债务危机,从而把整个欧洲拉入经济危机的深渊。为了帮助希腊,欧盟向希腊提供贷款高达1100亿欧元,但是还是没有阻挡住危机不断蔓延的脚步。同年11月,爱尔兰爆发了债务危机,次年3月葡萄牙同样也爆发了债务危机,欧盟没有放弃,在2011年7月推出了第二轮救助方案,但是事与愿违,这次救助非但没有把希腊从经济危机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反而带来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权债务问题。面对这种境况IMF和欧盟只能选择暂时放弃对希腊的救助。发展到现在这个原本只有希腊一个国家的债务危机,已经演变成整个欧洲乃至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债务危机。

一、欧债危机的起因分析

1.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二元结构

欧元区在1999年1月1日成立之时,18个成员国统一了货币政策,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但是各个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并没有统一财政政策,各国的财政大权依然掌握在各个国家的手中,是各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这种二元结构其实从它创立之初各国就了解它的弊端,但是在没有经济危机的时候还是风平浪静,一旦爆发经济危机它的危害便被显现的淋漓尽致。

2.各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带来解决问题效率低下的弊端

发展到今天,欧盟的成员国已经有27个,有经济实力雄厚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也有希腊、冰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实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效果,从整体上看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当经济危机到来时,每个国家首先要考虑的是本国的经济利益,然后才是整个欧盟的经济利益,谁也不愿意在损害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去拯救别的国家,这样就带来了解决欧债问题的效率低下。

3.国际评级机构唱衰欧债

每当经济危机到来,主权信用评级机构都会起到一个加速器的作用,美债危机如此,欧债危机也不例外,从最开始的希腊债务危机降低希腊的评级,国际评级机构的评判一直伴随着欧债危机。由于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连续降低对欧洲主权国家的债务评级,导致欧洲大部分国家股市大幅下挫,金融机构动荡不安,虽然近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缓解了欧元区银行融资紧张的局面,主权债务利率已经有所下降,银行的融资市场已经重新开放,股价也有所回升,但是欧元区的金融体系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欧元的汇率也不断的下滑。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巨大

欧债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最大的,从2004年起,欧盟就已经发展成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在2007年更是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超过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20%,由于欧债的爆发及进一步延伸,欧盟内部经济的衰退,出口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导致人民币“被升值”

由于欧债危机的爆发,欧元不断地贬值,资本别无选择便流入美国,导致美元升值,从而导致人民币“被升值”。同时我国还拥有大量的欧债,欧元的贬值带来外汇储备的缩水。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多样化的现在,减少美元资产比重是一个重要的呼声,然而欧元的持续走软,加上不明朗的预期,如何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就陷入了两难。影响不可避免,是挑战的同时更是机遇。

3.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显着

外部经济一直以来一直是影响我国直接投资因素的重点,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欧洲各国普片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从而引发资本回流。2012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为1117.2亿美元,同比下降3.7%,是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下降。其中欧盟27国对我国实际投入外资额61.1亿美元,同比下降3.8%;亚洲十国/地区对我国实际投入外资金额957.4亿美元,同比下降4.8%,剔除香港的影响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来自欧盟对我国实际投入外资额的下降。

三、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1.福利政策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福利(welfare)一词,是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活的满足感。主要包括:收入水平是否合理、收入分配是否公平、自然人所享受的教育是否良好、人的身体状况是否健康、每个家庭的老人是否都能老有所养以及生活环境、治安状况等许多因素。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高福利制度的国家,良好的生育政策、免费的教育,提早退休和高额的退休金,但是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要借鉴欧洲高福利国家的教训,福利政策和经济发挥水平相适应,才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

2.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起于2009年的希腊财政危机,迅速扩散到欧洲的其他国家,最后升级为整个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实体,应该认识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相适应才能带来经济的协调发展。

3.加强主权评级机构的发展

欧债危机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信用评级机构的主权评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欧盟为此提出了主权评级监管的八项措施。对于我国来讲,评级业历史短、规模小,但可喜的是评级行业已经认识到主权评级对我国国际金融地位的提升和评级话语权的争夺的关键性,并且已经开始尝试性地开展主权评级业务。

4.加强对房地产业的有效调控,防止房地产市场形成资产价格泡沫

从美国次贷危机发展的美债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共性就是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与泡沫的破裂。如今我国房地产价格过高,房价收入比位列世界首位,其中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高达15倍,远高于一般认为的3-6倍的合理区间。也许房地产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一个地雷,将来一旦泡沫破裂,必然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所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严格的调控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苏原.欧债危机:欧洲衰落的开始.中国报道,2011(10).

第2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 成因 启示

一、欧债务危机的爆发及演变

2009年年10月20日,希腊财政部长宣布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达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此信息引起市场恐慌,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随之下调了希腊政府的信用评级。2010年4月,标准普尔将希腊信用评级进一步下调至无法融资的垃圾级别,从而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此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的信用评级也被相继下调。2011年9月,穆迪调低了法国两家银行的信用评级,欧债危机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

自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大幅贬值,金价上升,油价下降,避险需求激增;国际资金从全球房市和股市流出,资产价格大幅下降,全球股市普遍缩水。危机可能会遵循“欧元区债务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危机”的传导途径,形成金融危机二次探底,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二、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1.欧元区制度设计先天不足

欧元区成员国虽有统一的央行与货币政策,但在财政政策上却各自为政。这种制度架构上的缺陷为危机的爆发与扩散埋下了隐患。面对危机时,欧元区成员国无法依据自身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以熨平经济波动,只能借助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复苏。欧盟27国中22国的赤字比重高于《公约》规定的3%的上限,14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超过60%。过高的债务负担使政府产生信用危机,国债收益率急剧上升,政府融资成本大幅增加,偿债链条断裂,引发危机。

2.欧元区经济结构失衡

欧盟大多数成员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依靠周期性产业;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三产业;国民经济外部依存性高,易受危机冲击。金融危机爆发后,过度依赖外部需求使其支柱产业受到明显的冲击。缺乏内在增长动力使各国纷纷采取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大幅上扬。

欧元区各国之间经济状况存在差异,核心国家与国家的经济体系差别较大:核心国家拥有巨大的贸易盈余并向国家提供贷款,而国家负债较重。

3.缺乏完善的监管体制和救助机制

多年来欧元区成员国对《公约》三条基本财政门槛规定置若罔闻,27国中仅有3国达标。欧盟没有完善的监管体制,同时缺少具有强制力的政治联盟来确保成员国遵守上述规定[1]。

欧盟27个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利益诉求不相同。缺乏了完善的救助机制和退出体制使得成员国在政治、经济协调发展上失去了保障。希腊危机爆发之初,核心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在救助问题上相互推搡,错过了救援最佳时期。“蝴蝶效应”使小规模的希腊危机最终威胁到欧元区的生存。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欧盟既没有惩罚成员国的法律权限,又没有独立做出决断的政治权力,只得在听任各国在讨价还价中陷入一片混乱[2]。

4.老龄化与高福利增加政府负担

欧洲高福利、高工资、高消费的社会体制,增大了财政支出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高失业率,极大地抑制了欧元区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欧盟的平均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重达30%,远高于美国(16.3%)和日本(19.1%)。随着国民福利待遇日趋提高,经济增长缺乏内涵动力,依赖外债维持财政运行。当经济处于上行期时,高福利和高赤字尚可维持;一旦经济进入下行期,以债养债使希腊的信用风险逐步升级。与此同时,欧盟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生率降低。2015年起,欧盟整体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劳动力的大量缺失及高额的财政赤字成为制约欧盟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重视和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欧债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各国政府的高负债与高赤字。我国地方债务呈现规模大, 投融资平台数量多;政府多头融资的特征。2010年底中国政府总负债约占GDP 43.9%。其中地方政府性债务远高于中央,约占GDP 26.93%。

良好的债务体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们要坚持审慎原则,采取必要措施完善地方债务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强对国家财政预算和各级政府债务的监管,规范政府财政收入的规模、渠道和来源。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地方债发债主体向市场化方式转变,鼓励民间资本对较好盈利性项目投资。

2.加快经济结构转型

欧债危机与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缺乏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有待发展的问题。

2010年我国三大产业贡献率分别为3.9%、57.6%、38.5%,农业水平较弱,投资占比偏高,消费占比偏低。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中,我们一方面应尽快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以内生性增长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另一方面,应加快对科技创新和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努力推动优势产业持续做强。

3.建立适度社会保障体制

过于优厚的社会福利制度成为欧元区政府财政赤字最主要的负担,其导致的高失业率也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增长的障碍。

一国的福利政策、工资水平、社会保障措施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相适应。超过一国经济财政承受能力的社会保障体制将会使国家面临财政赤字;而标准过低也会使人民生活失去保障。我国只有建立健全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GDP增长的水平和国家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适度工资、适度福利、适度保障”的社会保障体制,才能保证社会稳定、持续、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 要 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现象,几乎各国经济都深受其害,中国经济也受到较大的冲击,世界经济陷入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困难的境地。本文对当期世界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进行比较,并提出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异同 措施

一、引言

金融危机指的是与金融相关的危机,也就是金融资产、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的危机,如股灾、金融机构倒闭等。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次贷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最终得出对中国的启示。

二、两次危机的比较

(一)相同之处:从宏观层面看,股票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部分地区局势动荡等。

(二)不同之处:一是两次金融危机发生地及影响范围、程度不同;二是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及表现形式不同;三是两次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同;四是两次危机的应对措施不同;五是两次危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同。

三、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中国加入WTO后带来的挑战增加了中国金融开放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脆弱的体系不堪一击,国际金融的动荡不安也同样构成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威胁。

第一,充分认识金融创新所伴随的风险,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金融创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是一场新型的金融危机,其产生的内在机理就是金融产品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被逐步转移并放大至投资者。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随着金融全球化,通过投资渠道和资本渠道从美国波及到全球范围。

第二,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当前的次贷危机是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而又缺乏监管导致的虚拟经济运作链条出现问题,继而导致连锁反应,发生大量的虚拟经济的破产最终拖累到实体经济,酿成世界性经济危机。无论是上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当前的次贷危机,都充分说明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容易产生严重的泡沫风险。因此,为确保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既要追求经济的较高发展速度,更要警惕泡沫经济。

第三,谨慎对待金融自由化理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各国对银行和金融业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的自由化政策,取消和放松了许多对金融业的管制、限制和强制性规定。泰国在保持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60%以上对外贸易势头的基础上,于1991年-1993年实现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自由化,即实现了金融完全自由化。之后不合时机的资本项目的开放通过开放廉价的短期外资融资渠道助长了信用的膨胀,促使银行过度冒险,而信贷膨胀的结果是巨额的贷款损失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从泰国因货币危机导致其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1-3年(甚至更长)的停滞和衰退来看,适度的金融自由化对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是过分的、绝对的金融自由化必将导致金融失控和金融秩序的混乱。因此,金融控制对一国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不加区别地推行金融自由化可能给我国带来的不是巨大的便利,而是巨大的风险。

第四,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发展的连贯性。1995年,泰国占70%左右的对外贸易比例,严重破坏了产业间比例的平衡,导致出现产业间发展关系之大忌。正是由于存在严重的产业结构单一和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东南亚各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色的国际分工地位有了重新调整的要求,由于缺少发挥缓冲作用的产业环节,产业重点变换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最终给经济金融带来了剧烈的震荡。我国也是一个处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较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应当考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梯度转移,确保在东部、南部地区进行产业升级的同时,维持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整体连贯性。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避免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有助于抵御外部冲击和干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

第五,次贷危机也给中国宏观调控提出了启示。为防止市场发生逆转而引发大规模的恐慌,有必要在源头上杜绝风险,通过适当的宏观调控控制金融资产以及实物资产的泡沫扩张,防止价格下跌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一方面,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因此,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美联储连续加息时,对房地产市场能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因此中国在实施宏观调控时应综合权衡各方面影响。

第六,建立国际间协调机制。全球市场的联动性日益增强,为维护本国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与宏观经济、社会大众联系最为密切的金融机构而言,危机中的互助至关重要,忽略社会责任,完全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决策,最终的危机可能是群体性的危机。如何保持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多样性,避免金融机构出现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决策冲突,是次贷危机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当他国发生金融动荡,为防止该国金融衍生品链条断裂引起本国金融市场发生恐慌性金融动荡,基于国际视角,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联合制定有利于缓解金融危机和流动性黑洞的货币政策,利用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恢复本国以及世界投资者信心,共同克服困难。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非关税壁垒 反倾销 区域经济

一、非关税壁垒的涵义与特点

1.非关税壁垒的涵义

非关税壁垒,是指一国政府为限制进口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对本国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从历史上看,非关税措施是在国际贸易市场问题尖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早在1929年~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筑关税壁垒的同时,就广泛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非关税措施以阻止国外商品的流入。把非关税措施作为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手段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率已由20世纪40年代的40%下降到7%。关税的保护作用大幅度下降。但是,发达国家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并不甘心放弃贸易保护政策。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导火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终于掀起了一场以非关税措施为特征的新贸易保护浪潮。非关税措施从此成为各国对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主体,并愈演愈烈。

2.非关税壁垒特点

首先,非关税措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关税的制定,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要调整或更改税率,也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和手续,因此关税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而非关税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则通常采用行政程序,制定起来比较迅速,程序也较简单,能随时针对某国和某种商品采取或更换相应的限制进口措施,从而较快地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其次,非关税措施的保护作用更为强烈和直接。关税措施是通过征收关税来提高商品成本和价格,进而削弱其竞争能力,因而其保护作用具有间接性。如果出口国采用出口补贴、商品倾销等办法降低出口商品成本和价格,则限制了关税保护作用的发挥。而一些非关税措施如进口配额,预先限定进口的数量和金额,超过限额就直接禁止进口,这样就能快速和直接地达到关税措施难以达到的目的。

再次,非关税措施比关税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关税措施,包括税率的确定和征收办法都是透明的,出口商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有关信息。另外,关税措施的歧视性也较低,它往往要受到双边关系和国际多边贸易协定的制约。但一些非关税措施则往往透明度差,隐蔽性强,而且有较强的针对性,容易对别的国家实施差别待遇。

二、美国主要非关税壁垒及其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1.反倾销措施及其影响

美国频繁利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对进口产品实施限制。自1980年7月美国发起首例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案,到2002年底,美国累计对中国产品提出96起反倾销调查和4起保障措施调查。美国的相关立法中存在歧视中国产品的规定,其调查实践中也存在大量不公正做法,这些均对中国对美国出口构成了重大障碍。

在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的反倾销调查中,美国一直无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歧视性地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运用不合理的替代国方法确定中国产品的倾销幅度。这种做法未能客观反映中国产品在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并导致裁定的倾销幅度很高,因此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反倾销调查中一直处于非常不利的处境。自1990年电镀螺母反倾销调查案以来的10多年间,美国在给予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待遇方面没有做出任何积极的调整。

美国《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第771节就反倾销调查中确定一国是否具备市场经济地位规定了6条标准:即该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可兑换程度;雇员与雇主谈判工资的自由程度;该国对合资企业或其他外国投资的准入程度;政府所有权或对生产资料的控制程度;政府对资源分配的控制程度与决定价格和产量的程度,以及行政当局认为合适的其他因素。如果中国应诉企业或产业能证明其具备市场经济导向,则美国调查机关不应采用替代国方法,而应采用该企业或产业自身的产品成本数据确定倾销幅度。但是,在实践中,美方在认定市场经济地位中采取了非常苛刻的做法,导致中国应诉企业从未获得过市场经济地位,但同一中国出口企业的同类产品(如挡风玻璃)在欧盟和加拿大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均被认定享有市场经济待遇。 2.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影响

美国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一方面表面上极为倡导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为维护自身利益,在技术标准、法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保护主义色彩,形成了巨大的技术壁垒。如美国利用安全、卫生检疫及各种包装、标签等规定,对进口商品进行严格检查,对进口商品制定了很多具体规定。如与FDA(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有关的法律法规就有《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公平包装和标签法》、《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婴儿食品法》等;而在药品方面,FDA又制定了相应的法规,该法规对各种药物的认证、包装、标识及检测试验的方法等都逐一进行了规定,就连非处方销售的药品和器械上的警告用语也有具体要求。对进口食品的管理,除了市场抽样外,主要在口岸检验,不合要求的将被扣留,然后以改进、收回或销毁等方式处理。据了解,由于各种原因,每月被美国FDA扣留的各国出口商品平均高达3500批左右。近年来美国采取的对我国出口影响较大的技术壁垒情况:

(1)针对中药和保健食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在对中国传统中药的贸易管理中,一直无视中国中药与西药的根本性差异,实施了多种不合理的管理措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通过不合理的药物充分鉴定等手段限制中国中药对美国出口。近年,FDA禁止含有他汀类充分的保健食品在美国作为非药品销售,这对中国基于中药原理开发的保健食品对美国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关于食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从1994年5月起,美国开始实施《食品标签法》,对所有的预包装食品实行强制性标签,内容复杂而烦琐。特别是该法要求食品必须加贴营养标签,每种食品为此进行的营养成分检测需花费约500美元~2000美元。虽然这一措施也适用于美国制造商,但由于外国制造商对此措施及其具体检测程序不熟悉,适应过程较慢,美国有关部门在审批时也存在拖延情况,给外国制造商增加了额外成本。

第5篇

结构性中年危机,简称中年危机,又称男性中年危机,是西方社会心理学探讨的问题之一,有不少心理学家都对此提出过不同的说法,上世纪六十年代,容格提出“中年危机”一说,他认为35~40岁时危机到达巅峰;后来,又有一位戴维提先生说,40~50岁之间较难度过。斯太福说,根据他研究的2100名男女,发现34~42岁的经理阶层人员有80%都不能幸免;耶鲁研究员李文逊则认为,35~45岁是明显的危机期。也有人认为,中年危机主要的不是由生理年龄所决定,而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有适当心理准备的人较能平稳地度过他的不稳定期。

荣格后期专门治疗中年病人,他发现,大多数病人都能适应社会,且有杰出的成就。“中年危机”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内心的整合,通俗地说,也就是缺乏个性,因而仍然不免感觉人生的空虚。

中年危机的具体表现

1.事业

沉默:对于许多中年男人而言,此时最看重的是事业上的成就。当事业遇到困境时,他们选择沉默与逃避来对待,再加上内心压抑,因此无法看到事情的关系,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甚至出现极端行为,情况严重者甚至会选择自杀作为逃避方法。特别是现今正处于全球金融风暴中,相当一部分人的事业正在走向下坡,作为中年男人,他们不会选择与周围的人分享与倾诉自己的遭遇,而是将所有的问题压抑在心里,如此将产生恶性循环,导致极端事情的发生。

案例:41岁的大刘最近一直失眠,同事们都在讨论公司可能会因为经济危机而进行大裁员。大刘进公司10年,好不容易做到主管的位置,往年的这个时候,他考虑得最多的是年终的奖金不知有多少,但现在他更担心会不会被炒鱿鱼,手下的张三李四最近工作状态大勇,随时都有可能取代他的危险。这种事没有办法跟妻子说,并且她也帮不上忙,说不定还唠叨添乱;父母更不能说,老人家受不起刺激;跟朋友也说不出口,太没面子了。他甚至就连以前喜欢在网上发发牢骚的习惯都失去了兴趣,连倾诉的欲望都没有了。

2.家庭

压力:40岁以上的男人如果成家较早,孩子也已进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他们需要背负的经济压力较大,而这种压力往往是导致家变的重要原因。步入中年的男人,不肯承认自己年纪变大的现实,他们会通过情感尝试证明自己仍然拥有征服的能力,但同时,他们又不愿意破坏家庭的稳定性,因此倾向于选择、泡夜店等形式。同时,由于社会原因,40岁以上男人与妻子间的年龄差距通常都比较小,他们的妻子也可能存在“中年危机”,双方发生冲突的几率更是大大增加,成为家变导火线。

案例:这天,老卫的老婆吃饭时看似不经意地告诉他,前几天在商场看到阿华与一年轻女孩子亲热地分吃一杯雪糕:“不知道他老婆知不知道呢?”老卫没有出声,这件事在他们那帮40岁左右的同学中早不是新闻,不但阿华,大头、小克、村长都有个“女朋友”,年纪都不超过25岁,现在的小女生真是开放,一早扬言:就喜欢成熟男人,不需要名分,开心就好。就老卫一个人还坚守阵地,但他自己也担心,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结婚15年,生活平淡得比白开水还无味,难保什么时候就想喝喝可乐雪碧。

3.学习

陈旧:中年人离开学校的时间太长,若是其间没有进行继续学习,提升自己,他们便只能用以前学到的知识来处理自己的工作与家庭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亲子关系可能会比较差,与自己孩子的相处仍是按照自己的父辈,即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父母与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而用四十年代父母的亲子关系去对待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的孩子,代沟障碍相当明显,容易导致恶劣的亲子关系。而在事业上,他们的知识体系没有得到更新,无法使自身的事业得到提升,特别是职场新人的不断出现,带来激烈竞争,很容易令中年男人被淘汰出局。

案例:朱家周末的时候闲极无聊,打电话给很久未曾联系的一个朋友,约他喝茶。对方在电话那头说:我下午要上课,没有空。朱家大惑:上课?你现在一把年纪还上什么课?对方说:年纪大才要多学些东西,不然跟不上时代了。放下电话,朱家颇不以为然。晚上朱家把这事当成笑话说给妻子听:40多岁了还学什么习!像我们这种年纪,早就过了学习的阶段了,书本上学的哪有生活积累的经验好用?在一旁的儿子插嘴:谁说的,学习是不分年龄的,要及时更新。朱家恼羞成怒: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

4.心理

逃避:这里指的是中年男人的个人心理情绪变化问题。现代人的更年期正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作为男人而言,生理上的“更年期”影响并不明显,更多的是出现“心理更年期”,包括沮丧、不安、容易发怒、疲惫、自怜、逃避等负面情绪,对生活感觉乏味。其中最严重的负面情绪是沮丧与逃避。与女人不同的是,女人可以通过倾诉来化解,但男人不会选择向周围的人倾诉。同时,中年危机的表现还在于他们逃避别人对其现在的评价,多数时候他们都会沉浸在缅怀自己的过去中,从中得到荣耀与自我满足,这便是他们对于现状的逃避。

案例:阿达年轻时是出名的DJ,风靡万千少女,而且作为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一批人,他利用网络创造了商机,也赚了不少。当然这一切都成为过去了,如今作为一个不得志的中年人,他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而且他也清楚知道,40岁一切从头再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女朋友声称并不介意他的事业与经济上的困境,但他知道不介意只是暂时的假象,但以他现在的能力,又实在无法给对方一个“家”,他不想给自己太多压力,所以他选择逃避,从不主动谈起任何事情,能拖就拖。

5.人际

第6篇

关键词:现阶段;通货膨胀;探析

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呈加速上扬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4.8%。已超过4%的轻度通胀的指标,接近5%。2008年二月份公布的数据中CPI指数同比增长8.7%,创下12年以来的最高值。因而,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未来发展趋势,产生的原因以及合理的对策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货币供给量是主要因素。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时、等幅地全面价格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从统计数据来看,广义货币1999年底到2007年二季度末,从12多万亿元增长到37.7多万亿元,增长了3倍多;各项贷款1999年底到2007年二季度末从9多万亿元增长到25多万亿元,增长近3倍。可以说,在这7年多的时间里,银行贷款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从而使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当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时,先是从房地产市场上寻找出路,推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当股市开始发展与繁荣时,大量的资金又流向了股市,从而“吹”大股市的泡沫。在这时,中国式通货膨胀就开始了。

2.资源紧缺导致需求拉升。我国过多的人口去抢占有限的资源,就会产生资源紧缺问题。这势必会产生供给小于需求的效应,那么价格上涨就是这一问题直接的表现结果。尤其是和自然资源相关的产品,价格上涨水平更高。

这些产品价格的上涨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产品的成本上升,尤其是一些初级产品或者中间产品价格的上升,最终使产成品的成本上升。不论企业产品成本大幅增加的原因是什么,也不论其是否合理,对于企业来说,用提高销售价格的办法来转移给消费者最为简便。由此可见,从需求拉动到产品成本推动两方面拉动了物价的上升,是中国式通货膨胀产的原因之一。

3.受国际市场的影响。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达60%,这一指标已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4%~20%的范围。目前,我国的多项涉外经济指标均已名列世界前茅,据海关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进出口总值已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其中,从贸易的主体来看,欧盟与我国的贸易额排第一,美国排第二,日本排第三。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呈现出高度的外向性。这种高度的经济外向性,使得我国经济遭受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影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对各种外部影响的敏感性也越来越高,从而外部的通货膨胀也就极易影响到我国。

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走上了升值之路。按理说,本币升值会带来通缩效应。但是,由于国际热钱对人民币升值幅度预期较高,大量涌入,再加上持续的贸易顺差,给国内带来了大量的流动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双赤字”背景下,美元采取不负责任的主动性贬值。前一阶段在美联储不断加息的同时,美元反而贬值,显然是过度发行了货币。国际上以美元标价的原油、金属、粮食等重要商品价格都大幅上涨。

二、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的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高不下,带动GDP增长率一直在高位运行。要防止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2006年,中央已经出台了清查新开工投资项目、加强土地管理、控制信贷增长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政策效果,应继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针对2007年以来高能耗行业盲目扩张在一些地区有所反弹的趋势,要综合采取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不断加大对高能耗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继续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稳妥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运用金融市场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治理流动性泛滥,防止资产价格泡沫

我国经济自2003年起出现流动性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2005年以来,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继续增长和货币创造能力提高,未来流动性形势依然严峻。国际经验证明,在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中,过剩的货币资金更多流入短期高收益的资产市场,会在短期内不断推高资产价格,积累泡沫风险,甚至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我国近两年房地产价格不断走高,股市的繁荣,明显呈现出“资金推动型”的特点。特别是受当前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世界性的金融风险不断上升,国际游资必定寻找避风港,中国将是首选,人民币升值或者提高利率对热钱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因此,中国有必要实施更为严格的资本管制,加大反洗钱工作的力度,防止热钱的大量涌入;同时,严格清查银行信贷安全,防范资产泡沫。

三、结语

对于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绝不能照搬照抄哪一个国家的模式,要认真分析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走一条适合我国的解决之路,同时我们要从根源上来解决问题,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良平.加息的宏观效应[J].我国统计,2007,(4).

[2]朱庆.解读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J].金融观察,2006,(12).

第7篇

关键词:企业;战略经营业绩;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7-0096-04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及其业绩的影响

就此次金融危机而言,是由美国金融创新带来的过度超前消费所不断积累的经济运行风险,过度的金融创新,最终使低收入水平、低信用等级的社会群体房地产贷款(次级贷款)的偿还链条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之后,迅速演变为金融危机,美国大批金融机构破产,进而不断向经济层面传导,波及到股市和社会实体经济,并快速向全球蔓延。这场金融与经济危机对企业及其业绩的影响集中体现在:

1 国内外企业的裁员风暴

2008年和2009年,美国的花旗集团、阿赛洛米塔尔、华盛顿互惠银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美国银行、微软、英特尔、sprint等裁员达16.67万余人;日本的丰田汽车、IBM日本公司、佳能、索尼、松下、东芝、日立、NEC、爱立信等裁员达7.46万余人;澳大利亚的力拓裁员为1.4万人;中国的联想全球裁员为2 500人。

2 国内外大量的企业倒闭

中国最大的玩具加工厂,位于全球第三的广东省东莞市合俊玩具厂2008年10月中旬宣布倒闭,成为我国第一家公开倒闭的企业;拥有62年历史的电器连锁店广东泰林倒闭;2008年,法国有54 820家企业宣布破产;截至2010年10月,美国倒闭银行总数增至108家。

3 国内外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

国际六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雪佛龙、康菲等,2009年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均在6成以上,最高的康菲达到76%,道达尔、BP下降幅度分别为54%和53%;比利时的苏威一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5%;我国的宝钢、武钢2009年中期净利润同比下降达到9成。

4 企业融资举步维艰

在这场危机中,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的一个关于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复苏中的作用调研显示,有40%的中小企业已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40%的企业正在死亡线上徘徊。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带给企业的有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金融危机之所以对企业及其业绩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第一,危机使得企业的融资能力大大降低。此次金融危机是由过度的金融创新引发的,没有资金保障的虚假金融繁荣的泡沫破灭,即资金供应链断裂导致的。这时社会上的资金严重缺乏,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得不到保障,企业不得不裁员、缩减生产规模,甚至破产倒闭。第二,危机使得市场迅速萎缩。危机使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消费者的持币观望或持币不足,导致社会购买力水平大幅度下降。这是企业缩减生产规模和裁员甚至倒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都会导致市场的萎缩。第三,这次危机的暴发快速且迅猛,许多企业来不及应变。这场金融危机对企业及其业绩的重大影响还表现在大规模的危机暴发非常地突然、快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波及到世界大部分国家,并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很多企业未能预见到这场危机,因此,准备不充分,应对不及时,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损失。

二、金融危机对企业融资和业绩的启示

根据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对国内外企业及其业绩的影响分析与总结,我们得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 融资能力及取得现金流的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

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如同人身上的血液,企业的筹资与取得现金流的能力,如同人体的造血功能。造血能力不好,必然引起血液供应与循环不畅的问题;造血功能的坏死,必将导致死亡。同理,企业经营所需资金的缺乏,必将导致企业的裁员和生产规模的缩减,进而使企业业绩下降;企业所需资金供应链的断裂,必将导致企业的破产和倒闭。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导火线是资金供应链的断裂,这是没有资金保障的虚假金融繁荣的泡沫破灭的结果。这时,社会上的流动资金严重缺乏,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的缺乏已成为生存的重大障碍。能否从容地应对危机带来的这一难题,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利用各种政策,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经营所需的资金。

2 带来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创新是企业立命之根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与保持的法宝。常态经营环境下如此,非常态的金融危机下更是如此,企业需要创新的理念,创新的经营和创新的产品,另辟蹊径,才能在危机中生存。这也是企业在危机过后,抢占发展先机的必要准备。我们知道,创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使企业保持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创新所带来的是短期的效益,长期的风险积累,那么,这种创新越多,对经济和企业的危害也就越大。以美国此次暴发的金融危机为例,它是由过度金融创新所带来的不断积累的经济运行风险的结果,这种创新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祸源。因此,制度、技术与管理的创新必须有利于经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种创新,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市场开拓能力是企业取得良好战略经营业绩的保障

马克思曾经指出,w’-G’是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里的w’-G’的跳跃是否成功,取决于市场,也即,企业创造的价值增值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可见,市场对于企业业绩实现的重要作用。这次危机带给企业的重创还在于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产品的销售难以实现。这是造成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生产规模缩减,甚至倒闭的重要原因。如何提升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寻求自身的商机,是企业取得良好战略经营业绩的重要保障。

4 按循环经济要求组织经营的能力是企业获取战略经营业绩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企业的本质属性是生产能力体系与经济契约关系的有机统一。事实上,企业的业绩是由制度、管理和企业能力系统因素综合决定的,也即决定企业业绩的能力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技术性能力体系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性能力体系(包括管理性能力体系)的统一体。

这些能力体系统一于公司的产销、研发等经营活动之中,决定着企业的业绩。如果说,这次的金融危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性能力体系中出了问题,那么如果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技术性能力体系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另一种形式的危机产生,即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对经济、企业的危害也将更大,带来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因此,遵循循环经济发展规律,坚持以“3R”原则为指导,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战略经营业绩的保持是至关重要的。

5 管理者的应变能力是企业在非常态经营环境中保持业绩的一种特殊能力

应该说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优秀人才中的关键人才,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虽说企业的业绩是由企业的职员与管理者共同创造,然而,管理者“领头羊”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领头羊”作用发挥得好,就能帮助企业平安度过危险期。就这次危机来看,关键要看管理者的应变能力。广东曾经有两家大型外贸玩具生产商,在这次的危机中,一家迅速破产倒闭,而另一家不仅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而且还吸纳了破产倒闭企业的大部分员工,扩大了生产规模。这家公司取胜的法宝是根据市场的预测及时开辟了新的海外市场,并快速地调整了玩具生产线,取得了大量的订单。由此案可知,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洞察力、对市场的敏感性及作出相应调整的应变能力,是带领企业渡过难关,走向发展与辉煌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管理者领导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管理者的这种能力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在特殊时期,则是企业能否胜出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

根据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应遵循的相关性、重要性和全面性等原则,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以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为核心,向影响企业业绩的重要影响因素拓展,形成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根据上述金融危机对企业业绩影响的分析与总结,对已有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作必要的增设与强化的改进。

第一,应设置评价生态化技术创新情况的指标,以突出评价带给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资源、能源消耗的节约、利用的高效,产品的可重复使用,废弃物资源化的技术创新,以及符合环保要求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创新等。这种创新构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取得密切相关,并成为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应增设评价企业融资能力及获取现金流能力的评价指标。融资与获取现金流的能力是企业取得战略经营业绩的前提和基础。金融与经济危机带给企业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资金供应的紧张或断裂导致的企业规模缩减、裁员或倒闭。通过融资能力及获取现金流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较好地预见企业在这些方面的问题,以便及早采取措施,减少危害。

第三,新增或强化市场开拓能力的评价指标。这里的市场主要是指销售市场,是企业实现利润的通道,在企业业绩的实现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通过市场的占有率及其变化,可以很好地评价企业业绩实现的保障程度。

第四,增设评价优秀人才储备、引进及管理者应变能力的评价指标。优秀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能为企业谋求巨大的增值,许多企业的品牌效应是由人力资源创造的。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储备了人才,就等于储备了财富。管理者的应变能力也是优秀人才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所有这些都是企业在常态与非常态下保持业绩的重要因素,应构成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具体作如下几方面的拓展与强化:

1 财务层面

强化资金周转能力评价指标,增设企业组织项目获得贷款能力、利用信托资金融资能力、新增贷款比率、销售贴现率、票据贴现率等指标。

2 客户层面

新增获得订单比率指标,客户保持率或变化率、销售增长率等指标。

3 创新层面

设置生态化技术创新研发费用投入、能源消耗节约研发费用投入比率、三废循环利用研发费用投入比率、符合一定标准的高科技含量新产品的研发投入等指标。

4 内部生产经营过程层面

增设反映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规律组织生产的指标,如三废治理达标率、三废环循利用率、资源开采的节约或高效利用等指标。

5 职员层面或学习与增长层面

设置关键人才保持率、为保持优秀人才的投入、优秀人才的引进率、企业的柔性管理能力、决策所产生的效益、生产线变更时间等。

第8篇

关键词:次债危机;信用评价;金融监管;信用评级机构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原因分析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美林的被收购,商业银行巨头RBS等欧洲大型银行纷纷国有化,全球主要银行市场的流动性出现了巨大的危机,银行业也出现了大范围大规模的亏损。这一危机不但使银行业受到重创,保险、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作为次级贷款的参与人,也受到了重大的影响。美国次债危机发生后,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的飓风。股市期货、外汇等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立即给予反应。股市连续暴跌,超过了至9.11之后最大跌幅。这次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一)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利率,联邦基金利率由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过低的利率引发了宽松信贷,也直接刺激了民众的贷款投资热潮,越来越多的生活状况不稳定的民众通过银行贷款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中,正是市场对美国房市前景普遍预期过高,极大的刺激了美国房市,房价在1996年至2006年飞涨了大约85%,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宽松的信贷条件导致了经济的过分繁荣,在繁荣时期,生产的高涨引起信用的扩张,生产企业借助于信用,譬如发行有价证券、利用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把生产尽量地扩大,并使它超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范围,于是促成爆发危机条件的成熟。

(二)华尔街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

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在近几年发展很快,其复杂程度日益加剧,衍生工具是柄双刃剑。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华尔街投行将原始的金融产品分割、打包、组合开发出多种金融产品,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出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或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最初的金融产品被放大为高出自身价值几倍或十几倍的金融衍生品,极大地拉长了交易链条。

(三)美国民众的消费观念

美国的民众从来都是今天花明天的钱。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在低利率的诱惑下,及时没有还贷的能力,他们也理所当然地和银行签约,住上了高楼大厦。正是这种理所当然埋下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祸根。

(四)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

次贷危机爆发后,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主要评级机构成为最直接的批评对象。各评级机构被认定过高的提升了次贷产品的评级,并极大地促进了次贷市场的发展,这些评级机构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证券发行商,却要求它们对市场投资者负责,这种评级制度上的漏洞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当市场评级机构这一环出现问题的时候,信任危机也便随之开始了。

二、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的失误

(一)失信的评级制度

信用评级公司给予次级抵押债券过高的评级,误导投资者。长期以来评级机构给予美国国债、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高质量的评级。特别是这次次债危机,2007年6月,惠誉曾给予贝尔斯登“A+”的信用等级,评级展望为“稳定”,这表明评级在一两年内不会变。2008年3月13日,标准普尔研究报告,认为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机构资产减值“已接近尾声”。但是在惠誉给予“A+”评级的九个月后,也正是在标准普尔的研究报告的第二天,美联储和摩根大通银行就宣布向贝尔斯登这家全美第五大券商提供应急资金。而另一方面经过层层包装的债券变得很复杂,而广大投资者并不了解这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只能依赖信用评级机构。当评级突然大范围大幅度的下降,迫使投资者补充超额的流动性或低价抛售这些债券,评级机构因而成为次债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二)信用评级机构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迟钝

对潜在危机的预警滞后,致使对评级结果调整相应滞后,且调整幅度偏大,放大了对市场的冲击。事实上从2006年初开始,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出现降温,房屋价格持续下跌,同时美联储不断提高利率,违约还款现象大量出现,抵押贷款市场开始恶化,但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直到2007年春季才大规模调低相关债券的投资评级。其调整严重滞后,显然加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另外调整幅度偏大。2007年7月份后,各信用评级机构大范围调低几乎全部次级债的评级,仅在7月10日一天,穆迪就调低了超过400种此类债券的评级,标准普尔在同一天将612种债券列为观望,并在随后两天内调低了大部分债券的评级。

(三)为追逐利益进行盲目评价

评级机构作为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中有着独立的地位,他是服务于投资者的,但是当前评级费用是评级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大部分评级机构采取的是向受评机构收取费用的模式。显然评级公司会受制于受评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一方面受评机构有可能通过付款来施加压力以获得更高的评级。另一方面评级公司有意提高信用等级作为巨额评估费的回报。以伤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评级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凸显。评级机构作为一个商业组织,其独立性和公正性受到了怀疑。

(四)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首先,流程存在很大的缺陷,且执行力度不大。评级流程的部分重大环节未能对外进行披露、某些重要步骤未能记录在案、评级流程中后期所执行的监控或持续监督流程不稳健等问题凸显。其次,评级模型不完善。证券化产品对于数据库和模型的依赖非常高,因此模型的准确性非常重要,而数据库和模型往往需要经济周期的检验。美国的债券市场从1996年开始扩张,一直到2007年,没有经历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模型存在很大的缺陷,使评级的准确性大大降低。

三、金融危机给我国信用评级工作带来的启示

(一)部分改变现用评级机构的赢利模式

应当采取措施减少证券发行人与信用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减少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发行人的依赖。拓宽信用评级机构的收入来源,让投资人支付部分费用,以增加信用评级机构注重评级质量的激励。

(二)增加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的透明度并及时披露评级信息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评级透明度,能够对评级机构形成有效的市场监督,促进评级机构更好地发挥风险揭示的作用,提高评级市场的运行效率。

(三)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评级行为对信用评级机构至关重要,评级机构必须在组织结构设置、业务流程、人员任用和业绩考核等各个方面考虑潜在的利益冲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评级机构在职能上的内在冲突,不但要求评级机构自身强化内部管理,而且需要外部监管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监管部门通过制度的制定和规范的检查,确保评级机构与债券发行人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

第9篇

[关键词]非关税壁垒反倾销区域经济

一、非关税壁垒的涵义与特点

1.非关税壁垒的涵义

非关税壁垒,是指一国政府为限制进口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对本国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从历史上看,非关税措施是在国际贸易市场问题尖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早在1929年~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筑关税壁垒的同时,就广泛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非关税措施以阻止国外商品的流入。把非关税措施作为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手段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率已由20世纪40年代的40%下降到7%。关税的保护作用大幅度下降。但是,发达国家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并不甘心放弃贸易保护政策。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导火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终于掀起了一场以非关税措施为特征的新贸易保护浪潮。非关税措施从此成为各国对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主体,并愈演愈烈。

2.非关税壁垒特点

首先,非关税措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关税的制定,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要调整或更改税率,也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和手续,因此关税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而非关税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则通常采用行政程序,制定起来比较迅速,程序也较简单,能随时针对某国和某种商品采取或更换相应的限制进口措施,从而较快地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其次,非关税措施的保护作用更为强烈和直接。关税措施是通过征收关税来提高商品成本和价格,进而削弱其竞争能力,因而其保护作用具有间接性。如果出口国采用出口补贴、商品倾销等办法降低出口商品成本和价格,则限制了关税保护作用的发挥。而一些非关税措施如进口配额,预先限定进口的数量和金额,超过限额就直接禁止进口,这样就能快速和直接地达到关税措施难以达到的目的。

再次,非关税措施比关税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关税措施,包括税率的确定和征收办法都是透明的,出口商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有关信息。另外,关税措施的歧视性也较低,它往往要受到双边关系和国际多边贸易协定的制约。但一些非关税措施则往往透明度差,隐蔽性强,而且有较强的针对性,容易对别的国家实施差别待遇。

二、美国主要非关税壁垒及其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1.反倾销措施及其影响

美国频繁利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对进口产品实施限制。自1980年7月美国发起首例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案,到2002年底,美国累计对中国产品提出96起反倾销调查和4起保障措施调查。美国的相关立法中存在歧视中国产品的规定,其调查实践中也存在大量不公正做法,这些均对中国对美国出口构成了重大障碍。

在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的反倾销调查中,美国一直无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歧视性地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运用不合理的替代国方法确定中国产品的倾销幅度。这种做法未能客观反映中国产品在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并导致裁定的倾销幅度很高,因此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反倾销调查中一直处于非常不利的处境。自1990年电镀螺母反倾销调查案以来的10多年间,美国在给予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待遇方面没有做出任何积极的调整。

美国《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第771节就反倾销调查中确定一国是否具备市场经济地位规定了6条标准:即该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可兑换程度;雇员与雇主谈判工资的自由程度;该国对合资企业或其他外国投资的准入程度;政府所有权或对生产资料的控制程度;政府对资源分配的控制程度与决定价格和产量的程度,以及行政当局认为合适的其他因素。如果中国应诉企业或产业能证明其具备市场经济导向,则美国调查机关不应采用替代国方法,而应采用该企业或产业自身的产品成本数据确定倾销幅度。但是,在实践中,美方在认定市场经济地位中采取了非常苛刻的做法,导致中国应诉企业从未获得过市场经济地位,但同一中国出口企业的同类产品(如挡风玻璃)在欧盟和加拿大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均被认定享有市场经济待遇。

2.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影响

美国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一方面表面上极为倡导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为维护自身利益,在技术标准、法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保护主义色彩,形成了巨大的技术壁垒。如美国利用安全、卫生检疫及各种包装、标签等规定,对进口商品进行严格检查,对进口商品制定了很多具体规定。如与FDA(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有关的法律法规就有《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公平包装和标签法》、《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婴儿食品法》等;而在药品方面,FDA又制定了相应的法规,该法规对各种药物的认证、包装、标识及检测试验的方法等都逐一进行了规定,就连非处方销售的药品和器械上的警告用语也有具体要求。对进口食品的管理,除了市场抽样外,主要在口岸检验,不合要求的将被扣留,然后以改进、收回或销毁等方式处理。据了解,由于各种原因,每月被美国FDA扣留的各国出口商品平均高达3500批左右。近年来美国采取的对我国出口影响较大的技术壁垒情况:

(1)针对中药和保健食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在对中国传统中药的贸易管理中,一直无视中国中药与西药的根本性差异,实施了多种不合理的管理措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通过不合理的药物充分鉴定等手段限制中国中药对美国出口。近年,FDA禁止含有他汀类充分的保健食品在美国作为非药品销售,这对中国基于中药原理开发的保健食品对美国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关于食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从1994年5月起,美国开始实施《食品标签法》,对所有的预包装食品实行强制性标签,内容复杂而烦琐。特别是该法要求食品必须加贴营养标签,每种食品为此进行的营养成分检测需花费约500美元~2000美元。虽然这一措施也适用于美国制造商,但由于外国制造商对此措施及其具体检测程序不熟悉,适应过程较慢,美国有关部门在审批时也存在拖延情况,给外国制造商增加了额外成本。

3.其他主要非关税壁垒及其影响

(1)政府采购:美国《1933年购买美国货物法》是美国政府采购的核心法律。它包含有很多歧视性的规定,如禁止一些公共部门从国外采购产品及服务,建立本地的特殊标准,要求为本地的供应商提供优惠的价格条款等。2002年,一家中国公司的美国合作伙伴公司于2002年8月、9月两次参与了美国内务部恳务局组织的水电站项目投标,但均被拒绝。美国内务部称,根据《1974年贸易协定法》的规定,投标公司在水电站投标项目中只能使用来自美国、加勒比海国家、NAFTA国家和部分其他指定国家的设备。美方关于政府采购项目中设备来源美国的限制不合理地损害了中国的贸易利益。

(2)区域经济壁垒:美国倡导并加入了一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组织成员间相互给予特殊优惠待遇,在客观上对非成员构成歧视。以纺织品和服装为例,根据NAFTA规定,美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取消了从墨西哥进口纺织品和服装的配额限制,并给予一系列的关税优惠。但是,中国此类产品对美国出口仍受配额限制并被征收较高关税。因此,墨西哥已于1998年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服装供应国,而中国服装在美国市场上份额不断缩小。

(3)对进口产品征收歧视性国内税费:美国海关对所有水运进口货物收取港口维护税(HarborMaintenanceTax),标准为进口额的0.125%。这一收费标准与美国海关提供的服务并不相称。近年来,美国海关未使用完的港口维护税额居高不下,2000年达到22亿美元左右,这表明港口维护税的收费水平超过美国海关提供相关服务所需的成本,增加了国外出口商负担。

(4)海关壁垒:美国海关等部门在进口产品通关时要求出口商提供所有的附加单证及相关信息,对某些产品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远远超出正常通关的需要。这些手续非常繁琐且费用昂贵,对新出口商和小出口商构成了壁垒。特别是进口纺织品、服装及鞋类的通关手续极为繁琐,且美国海关要求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信息中很多都与通关或贸易统计无关。

(5)原产地要求:关于原产地的衡量标准,国际上通行的是实质性转化标准。即一国在对产品的加工中,从原材料的投入到制成品是否使之发生实质变化为标准。如果发生了重大变化,足以列入关税税则表不同项下时,该产品就具有该国性质,被认为原产地为该国。采用这种标准的以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居多。

结束语: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则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以引人注目的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的“旧”贸易保护时代已经过去,以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为代表的“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悄然而立。目前我国企业在出口中几乎都遇到非关税贸易壁垒有关的问题和障碍,尤其美国频频采取各种非关税措施,对我国出口商品加以限制。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3年.人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