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9 14:57:45
导语:在化学物质的化学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dehp是邻苯二甲酸酯(PAEs)又称酞酸酯,是邻苯二甲酸形成的酯的统称。当被用作塑料增塑剂时,一般指的是邻苯二甲酸与4~15个碳的醇形成的酯。
邻苯二甲酸酯品种较多(约有30多种),其中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是最重要的品种。被认为是生活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环境激素。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是脂溶性化合物,用塑料袋包装黄油、动物类脂肪食品,尤其是热的,会使人体的摄入量增加而不利于健康。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不等式;教学;策略;中职;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300-03
《不等式》知识是数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反映了事物在量上的区别,是研究数量的大小关系的必备知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工具。不等式性质是《不等式》教学的核心,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如何更好地开展不等式性质的教学工作呢?笔者根据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弱、理解能力不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而设计、运用了不等式性质教学的五化策略,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此五化策略简介如下:
1.名称特征化:此策略即根据不等式性质特征而给该性质命名。通过对于各不等式冠以体现其特征的名称,才能更好的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弥补学生记忆力欠佳、有意注意目标不明的不足。冠名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也有利于学生的联想应用,使学生学得较轻松。
2.导入形象化:此策略即用具体形象表述不等关系,使性质内容从具体的物质的关系中抽象出来。逻辑思维能力较低的学生,通过形象化的直觉效果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其对于不等式性质的认知自觉自然,在其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3.语言自然化: 此策略即用学生日常用语来表述不等式性质。数学知识的呈现与表达方式主要有自然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数学基础差的学生习惯于自然语言、图形语言,而对于符号语言却难以理解、且不能运用其表达自己的思路。此策略解决了学生对于符号语言在表达、理解、应用上的困难。
4.理解生活化: 此策略即运用学生有生活体验的事例诠释不等式性质。数学本身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由于符号语言表达的数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感觉枯燥,而贴近生活的事例把抽象的数学化了的知识还原,对于加深理解、掌握知识中思想内涵,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数学思考是很有帮助的。
5.表达解决数学化:不等式性质教学的目的是学会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今后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的学习奠定技能上和理论上的基础。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其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所以,最终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符号语言对不等式进行证明,学会运用符号语言进行分析、推理。
不等式性质教学的五化策略的具体运用:
例1,不等式性质2(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名称特征化:传递性。
导入形象化:(如下图),三个圆柱的体积依次为a、b、c,学生观察发现a>b,b>c,直觉告诉学生a>c。
语言自然化:第一量大于第二量,第二量大于第三量,则第一量大于第三量。
理解生活化:一块三角板重量大于一课本重量,课本重量大于一支粉笔重量,一块三角板重量一定大于一支粉笔重量等等。
问题解决数学化:
a>b
a-b>0(1)
b>c
b-c>0(2)
由于两个正数的和还是正数,得a-b+b-c>0
a-c>0
即 a>c
“两个正数的和还是正数,得 a-b+b-c>0”,学生想不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提问,为什么会想到将a-b与b-c相加?学生一般回答不出,这里老师要重点讲解。
例2,不等式性质3(可加性):如果a>b,那么a+c>b+c
名称特征化:可加性。
导入形象化:(如下图),三个圆柱的体积依次为a、b、c,学生观察发现a>b,直觉告诉学生a+c>b+c
语言自然化: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理解生活化:我的工资比你的工资高,老板同时给我们加一样的薪,加薪后我的工资还是比你的工资高。
问题解决数学化:
a>b
a-b>0
a+c-b-c>0(怎么会想到加C再减C,必须给学生分析清楚)
即 a+c>b+c
这种证法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或运用作差比较法:
(a+c)-(b+c)= a-b
a>b
a-b>0
(a+c)-(b+c)>0
即a+c>b+c
这种证明在于引导学生联想,巩固与运用作差比较法。
例3,不等式性质3之推论:如果a>b;c>d,那么a+c>b+d。
名称特征化:同向可加性。
导入形象化:(如下图),四个矩形的面积依次为a、b、c,d,学生观察发现a>b,c>d,直觉告诉学生a+c>b+d。
语言自然化:两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理解生活化:我的工资比你的工资高,老板同时给我们加薪,给我加的薪比给你加的薪多,加薪后我的工资还是比你的工资高。
问题解决数学化:
a>b
a-b>0
c>d
c-d>0
( a-b )+(c-d)>0(两个正数的和还是正数)
即 a+c>b+d
例4,不等式 性质4(可积性):(1)如果a>b,且c>0,则ac>bc;(2)如果a>b,且c<0,则ac<bc。
名称特征化:可积性。
语言自然化: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正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负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反向。
理解生活化:(1)一台某型号电脑的价钱比一辆自行车的价钱多,5台电脑的价钱显然比5辆自行车的价钱多。(2)某企业员工甲比乙每月的奖金多,由于甲乙在生产中出了事故,依规定甲乙都将受到从工资中扣出月资金两倍工资的处罚。显然,甲受罚扣出的工资比乙受罚扣出的工资多。
问题解决数学化:
(1) a>b
a-b>0
c>0(怎么会想到(a-b)c,必须给学生分析清楚思路是怎样形成的)
(a-b)c>0
即ac>bc
(2) a>b
a-b>0
c<0
(a-b)c<0
即ac<bc
例 5,证明不等式:>(其中a、b、m均为正数且a>b)
导入形象化:在一杯糖水中添加糠后,所得糖水一定比原糖水更甜。这个事例对于学生来说是显然的。
语言自然化:分式的分子分母加上同一个数,所得分式一定大于原分式。
理解生活化:在一杯糖水中添加糠后,所得糖水一定比原糖水更甜。
问题解决数学化:
证明:-==>0
>
参考文献:
1多酚黄酮类物质:常见的多酚黄酮类化合物有槲皮素、山萘酚、芹黄素、杨梅黄酮、木犀草素、白藜芦醇、原花青素、姜黄素、儿茶素、大豆异黄酮等。植物多酚可以保护基因免受致癌物或致癌因素的“毒害”,提高细胞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如姜黄素,有抗肿瘤、抗突变的功效。茶多酚(绿茶)和茶色素(红茶),对动物的皮肤、肺、口腔、食道、胃、小肠、结肠、胰腺、乳腺等多个部位的肿瘤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葡萄及葡萄酒中的原花青素、白藜芦醇,可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等肿瘤细胞的生长。大豆中的异黄酮,因其特有的类雌激素效应,对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水果中,多酚黄酮类物质含量最为丰富的是石榴、山楂、红提,其次为草莓、巨峰葡萄、芒果、猕猴桃、龙眼。
蔬菜中,以百合科葱属蔬菜(如大葱、韭菜、蒜苗、大蒜、洋葱)、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花菜、羽衣甘蓝、萝卜缨)和绿叶菜类蔬菜含多酚黄酮类物质较为丰富。
多酚类物质并不稳定,容易因果蔬的碰伤、久贮或削皮后被氧化损失,也可能因长时间的高温烹调而被破坏。因此,要选择完整、新鲜的果蔬,生吃或作简单快速的烹调后立即食用,可更好地保证植物化学物的摄取。
每天饮茶3~6克,有较好的防癌保健功效。但不宜饮用过浓或隔夜茶,也不宜在餐后或酒后大量饮茶。
2有机硫化物:民间有“蒜不离口,百病不愁”、“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之说,这些食物的营养保健作用离不开其中的有机硫化物。研究发现,大蒜能明显降低胃癌、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十字花科蔬菜,能明显降低前列腺癌、膀胱癌的发病风险。此外,有机硫化物还可通过抗菌杀虫、调节免疫等功效,间接发挥抑癌效应。
食物中的有机硫化物主要来自西兰花、卷心菜、菜花、甘蓝、荠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的异硫氰酸盐。简单快速的烹调有助于异硫氰酸盐的生成,而长时间的浸泡和高温烹调则会失活。
葱、蒜要在蒜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大蒜素才具有真正的抗癌与保健功效。葱、蒜切碎后放上一刻钟后直接食用,或加入到即将起锅的菜肴中为佳。直接高温煎炸会使蒜酶失活和挥发,失去应有的保健功效。
3植物甾醇:这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油、坚果、植物种子及水果蔬菜中,结构与动物胆固醇类似,但功能完全不同的一类植物化学物。植物甾醇除显著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外,还具有阻断致癌物诱发细胞癌变,降低乳腺癌、结肠癌、胃癌、肺癌、皮肤癌、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植物甾醇在植物油中含量较高,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玉米胚芽油、芝麻油和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
蔬菜中植物甾醇含量高的是菜花、西兰花、油麦菜等;水果中含量较高的是橙子、橘子、山楂等。
面粉中植物甾醇含量比大米高5倍,建议以大米为主食者,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应改为面食类,并增加杂粮摄入。
食物在精加工(如植物油精炼,精米精面加工)过程中植物甾醇损失较多,直接食用坚果如花生、大豆及其制品、瓜子和杂粮、糙米或面,能更有效地保证植物甾醇的摄入。
4皂苷与萜类化合物:食物中最为常见的皂苷当属大豆皂苷,大豆皂苷对肝癌、结肠癌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食物中萜类化合物,不仅具有抗肿瘤和维生素A活性,还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可降低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和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红色成熟水果中的番茄红素,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降低前列腺癌等发病率。
萜类化合物富含于深色(黄、橙、红、紫)蔬菜水果及藻类中(如胡萝卜、甘蓝、莴苣尤其是莴苣叶、苋菜、南瓜、红辣椒、芒果,以及螺旋藻等)。番茄红素富含于红色成熟水果(番石榴、西瓜、番茄尤其是番茄皮等)中。
皂苷与萜类化合物,对紫外线、氧、高温比较敏感,加工烹调时需要注意。皂苷具有一定的水溶性,长时间浸泡、水煮容易流失。萜类化合物如类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为脂溶性,需要加油烹调才有助于人体吸收,生吃吸收率明显降低。
关键词:生物化学;知识脉络;教学
生物化学的教材多以“章”的形式组织,介绍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代谢等内容。生物化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门化学。笔者长期从事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根据个人体会,从化学的角度提出了生物化学的几个重要知识规律,对于从整体、宏观上把握生物化学知识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一、官能团羟基的重要性
单糖的羟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多糖中,单糖通过羟基形成了糖苷键。如淀粉,葡萄糖是通过1号羟基与4号羟基形成糖苷键的。单糖成环之后除两个羟基用来形成糖苷键外,其余的羟基也会有各自重要的用途。以N-乙酰胞壁酸为例,1、4号羟基用来成苷键,2号羟基发生乙酰化,3号羟基用来与乳酸2号羟基成苷键。以核糖为例,成环的核糖仍保留有1,2,3,5号四个羟基,其中3号羟基,5号羟基与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1号羟基与碱基形成糖苷键,RNA中保留了2号羟基,DNA则脱掉了2号羟基中的氧以便和RNA加以区别。多糖与核酸都是依靠羟基才能形成高分子化合物。尽管脂酰甘油酯不需要羟基形成高分子化合物,但甘油是通过羟基与脂肪酸形成酯键的。对聚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来说,羟基虽然没有用来成键,但部分氨基酸,如丝氨酸的羟基作为必需基团,对酶的催化起重要作用。单糖、氨基酸、核苷酸都可以形成多聚体,对生命物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脂类分子虽然不能形成高聚物,但可以形成微囊,从而为细胞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 C、H、O、N元素的代谢
C、H、O、N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四种重要的元素,对人类来说,核酸中的N元素以尿酸的形式排出体外,氨基酸中N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外。氨基酸脱去N元素后余下的α-酮酸及脂肪酸进入到三羧酸循环进行代谢,羧基中的C和O元素以CO2的形式排出体外;H元素则传递给O以H2O的形式代谢,同时,在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质子浓度差,生成ATP。
三、空间结构与氢键
氢键在维持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中起重要的作用。多糖空间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碱基配对均与氢键相关。螺旋是一种最常见空间结构类型,部分多糖如淀粉、糖元都会形成螺旋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也包括α螺旋,DNA分子也是双螺旋结构。纤维素多糖与β折叠片类似,由氢键维持平行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四、生物分子物性的选择
生物分子的构型具有选择性,绝大多数天然的单糖为D型、氨基酸为L型。绝大多数的DNA都是右手螺旋。以上几点为笔者初步总结的四种生物大分子之间联系和区别,相信读者在学习生物化学的过程中,如果用心体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用心学习,用心体会,用心总结,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贯穿于生物化学之中的规律,就能化繁为简,学好这门课程。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废弃物 绿色化学 无害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165-02
近几年随着环保意识逐渐加强,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倡导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化学教育过程中也开始渗透环境教育,内容也涉及环境污染及保护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温室效应等内容。中职学生在此阶段也是比较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的阶段,教师需要让学生们了解化学实验所产生的污染情况,同时还要将绿色化学思想融入化学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新的预防化学污染的理念和新实践已经成为当今主流,需要加强此方面的教育。中职化学实验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实验垃圾,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如不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师生及学校环境,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这种绿色化学理念将越来越淡薄,有悖于我们教育的初衷。
1 化学实验的污染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中一半以上的化学知识都需要实验引入,但教材对实验设计往往只会重视实验现象明显、实验装置简单,便于教师、学生操作,很少考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而化学实验教学中,很多学校在建设实验室时也没有考虑化学实验对实验室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的污染,在完成教学实验后直接将实验室废水、废气、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影响到了人体的健康。
1.1 废液
化学实验废液多为实验残留液体、实验原料溶液以及清洗仪器、器皿的废液。几乎所有的化学实验都会产生废液,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废水污染。并且这些废液成分相对复杂,不但含有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甚至会包含细菌、有害微生物。有些废液甚至具有腐蚀性、易燃性、毒性,有的甚至还可以致癌。
1.2 废气
化学实验常产生具有污染的废气,例如酸雾、苯系物、汞蒸汽、有机溶剂蒸汽以及甲醛等。这些废气的污染性较大,对人体也具有伤害。例如硫化氢会严重刺激人上呼吸道以及黏膜;甲醛会对呼吸道以及人体造成损伤;苯系物可能致癌等。虽然很多实验室会设有通风系统,要求所有产生毒害气体的实验在通风橱中进行,但这样虽然保证了实验室中人和环境的安全,但却对实验室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
1.3 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是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物之一,且种类具有多样性,例如多余样品、消耗实验用品(棉花、纱布等)、破损实验用品(玻璃器皿)、残留化学试剂以及失效化学药品等。化学成分复杂的固体废弃物含有多种污染物,若处理不慎很容易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
2 绿色化学理念
中职化学教学中应当引入绿色化学理念,这是一种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化学理念,绿色化学要求化学活动应当友好地对待人类健康以及环境,其目的是寻找能够利用的无毒害化学原料进行实验,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材料用量,在节约能源的同时降低有害物质的使用、产生,从源头上消除化学污染物,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较强的化学理念。
2.1 化学课堂教学是最直接的h保教育基地
在国外化学教学过程中,比如在新加坡,化学教学实验室都会给每一个实验台专门设置废液回收装置,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后通过回收装置处理实验废物;并且每个实验台专门配置干净的抹布,可以及时清理实验完成后实验台上遗留的污渍,以免这些遗留污渍污染实验台。由于现代实验室设备大多较先进,很多实验借助仪器都可进行微量化实验,避免了传统实验对实验材料的浪费,也减少了污染环境的废物的产生。除此之外,实验室下水道也需要在出口设置专门的监测仪器,以方便随时监测实验室流出的液体,从而达到双重保障的作用,降低实验废液对环境的污染。
2.2 将环保由课堂延伸到校外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相关研究逐渐增加,但环保及环境治理相关教育内容却很少,并没有真正融入中职生的生活中。环保知识教育也只是一种普及教育,目的仅限于对国民素质的提高,而没有针对学校教育特点的专门性教育。化学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污染物造成的,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化学的方法来实现。中职化学课堂教学是最直接的环保教育基地,只有把环保教育贯穿于化学学科教学的课内课外,把中职研究性学习与环保教育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化学实验废弃物绿色无害化处理
3.1 通过实验改进从根源上减少化学实验废弃物
在化学实验中最有效的就是从实验根源入手,从仪器、实验方法、实验原料等方面进行改进,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比如,使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进行实验,试剂用量大幅减少。吸热反应的实验,药品减半;物质的量浓度配置实验,将用量由500 mL改为100 mL;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蔗糖用量减半;学生分组进行物质性质实验,均采用小试管或点滴板进行。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寻找一些无毒害的药品来替换有毒害的药品;寻找一些对环境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药品来替代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药品。如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盐酸和氯化钠在通电时会产生有害的氯气,将它们换成硝酸钠和稀硝酸,这样既达到了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目的,又避免了氯气的污染。又如用CuSO4溶液代替水与电石反应,产生的H2S气体就可以和CuSO4溶液反应而被吸收,从而减少污染。
3.2 废气的无害化处理
中职化学实验废气主要是实验中产生的尾气,尾气处理通常和某制取或性质实验结合在一起,相对研究较多。中职化学实验中主要出现以下十几种气体:O2、N2、H2、CO、CO2、Cl2、HCl、Br2、SO2、H2S、NO2、NH3、CH4等。一般的,教师和学生对有毒尾气处理比较注意,无毒气体如甲烷、氢气等就觉得好像不必处理,实际上这两种气体也是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之一;还有的习惯把实验产生的尾气通过通风橱排出室外,这样也会污染环境。尾气处理方法按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3类:液体吸收法(溶液或水吸收法)、燃烧法、袋装法(塑料袋或气球)。
3.3 废液的无害化处理
各类酸碱废液,含铅、溴、碘、汞、镉的废液和有机化学废液是中职化学教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几种废液。其中最为常见的化学废液便是酸碱废液。对于不含重金属的酸碱废液,浓度非常稀的可以无需处理直接进行排放;浓度高的则可以直接通过酸碱中和的方式进行处理,保证最终排放废液pH值为6~8;一般化学实验过程中会将酸碱废液分开贮存,最后相互进行中和处理。而含有重金属的化学实验废液则需要首先使用酸碱溶液,将废液pH调节到3~4,继而加入铁粉进行搅拌,搅拌30 min后将pH调节至9,再搅拌10 min,而后加入碱式氯化铝或硫酸铝对溶液进行沉淀处理,此时得到的上层清夜可以直接排放,而沉淀物则必须进行废渣处理。
4 结语
中职化学教学也是比较系统化的教学阶段,因此教学中必然会进行化学实验。教师应当在本阶段的学习中让学生明晰化学实验污染状况,并将绿色化学思想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同时还要有目的地将实验产生的废物、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融入教学中,从而达到绿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式;学习任务;教学分析;教学规划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0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02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具备不同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过程,否则学习将难于取得很好的效果。如九年级“化学式”,属于概念性、技能性知识,其学习过程包含建立物质宏观组成、微观构成及符号表征的联系以及化学式书写与计算相关规则的建构。这一内容的学习,既要具体物质化学式例证的支撑,又要化学学科思维的支撑。如果脱离这些支撑,仅按“给出概念―分析概念关键―记忆概念”的思路开展学习,学生将无法建构概念并提升概念运用能力。因此,化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习内容出发,在确立学习任务基础上分析任务类型、确立学习条件,从而做好教学规划(如图)。本文以沪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化学式”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活动规划,以期提升教学实效。
一、确定学习任务
化学式是物质组成的重要内容,“课标”将其放在“物质构成奥秘”主题中,强调应用化学符号系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认识物质的组成,建立起化学符号与物质组成间的联系;教材将本内容安排在第三章,在身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变化与用途等宏观学习基础上,转入物质构成的微观层次学习,并按如下线索组织:先让学生建立初步的微粒观、认识到微粒构成物质,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元素、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并建立元素观和分类观,最后学习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实现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等方面多角度认识物质。
通过九年级化学前两章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并记忆了一些化学式,知道物质由元素组成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这些内容的掌握,为本课学习奠定基础。然而,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微观内容,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感性水平。此外,教学过往经验表明,学生对于化学式的学习与应用,存在许多障碍或缺陷,如无法正确开展化学式的书写与计算、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化学式的微观含义、缺失“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这些方面的教学。
根据前述分析,提出本课如下六个方面的学习任务:任务一、能从实际情境中,感受学习化学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任务二、观察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得出化学式定义;任务三、认识化学式与物质组成的关系;任务四、能从宏观、微观上说出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任务五、能从给予的商品标签中看懂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任务六、初步建立起“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联系。其中,化学式概念的建立、化学式含义的理解、初步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联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习任务分析
从狭义的角度看,物质的化学式从属于化学用语范畴,属于“语义知识”。然而,本课的学习,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记忆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从化学课程目标看,化学式学习的核心与关键是使学生习得化学物质学习与研究的思维,由语言文字的形象思维转向符号的抽象思维和定量化的数学思维。这一认知思维的转化,需要认识化学式的概念及其含义,习得用化学式表征物质组成乃至结构的规则,识别具体物质化学式所反映的物质组成,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看待物质组成的化学视角,并能运用化学式相关知识与规则在实际背景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相关的计算。因此,本节学习的本质是习得化学式的概念与相关规则、应用相关规则解决用符号系统表征化学物质和从定量角度认识与研究化学物质等相关化学问题。
因此,对于本课六个学习任务,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来看,分属于“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等三类。具体任务对应的学习结果类型依次为:任务一为“态度”;任务二、三、四和五均属于“智慧技能”,并分别为“智慧技能”中的“定义性概念”“辨析”“原理与规则”“高级规则”;任务六为“认知策略”。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及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各学习任务对应的学习条件(或起点能力)如下:
三、教学过程规划
根据前述学习类型界定及学习条件(起点能力)分析,就可以进行教学过程规划。本课教学的具体规程规划如下:
环节一:导课――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展示两类盛有无色液体的试剂瓶。一类试剂瓶上无任何标识;另一类试剂瓶上贴有标签(含关于“水的”不同语言文字及其化学式的标示)。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聆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式的必要性,感知化学式的通用性和便捷性。
环节二:新知学习(1)――建立化学式的概念
教师活动:1.要求学生列举已学过的常见物质(涉及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并书写这些物质的化学式;2.评价、反馈(学生化学式书写情况);3.引导学生观察所写化学式,尝试给化学式下定义。
学生活动:动笔书写化学式;聆听、参与并回答;下定义、表达与交流。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为学习新知作铺垫;通过反馈和纠正,使常见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和记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通过观察与思考,抽提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下定义。
环节三:新知学习(2)――认识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及数字的含义
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图3-24及P82关于水、氯化钠和铁等微粒构成的相关内容,分析如下问题:①三类不同物质对应化学式包含哪些元素符号、元素符号分别表示哪种微粒;②各物质化学式所包含的微粒数目或不同微粒数量关系(比例)是多少、数目或数量关系表达什么的含义;2.阅读表3-6“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探讨化学式是如何从构成物质微粒的种类及其数目两个方面来反映物质组成的。
学生活动:阅读、交流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化学式所包含的两种符号(元素符号和数字符号)所表示的含义,进一步巩固化学式的概念、认识化学式的含义,初步建构起对“化学式反映了物质的组成情况”的理解。
环节四:新知学习(3)――认识化学式反映物质组成的客观真实性
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的化学式是H2O,而不是H2O2?2.展示水的结构模型,从构成水分子的微粒的种类和数目角度理解水的化学式;3.引导回顾电解水实验、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讨论水的组成是如何确定的;4.阅读P65图3-7和3-8,结合生活经验,尝试建立起自然界中的水、水的微观构成、水的化学式三个方面的联系。
学生活动:思考、观察、交流与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化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通过对实验事实及微观过程的分析,认识物质的组成是如何确定的,体会实验在物质组成确定中的重要作用,感知化学式如何客观真实地反映物质的组成;最后,尝试建立起“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联系。
环节五:新知学习(4)――深化对化学式意义的认识
教学活动:1.通过实物、图片、晶体模型展示,以H2O、Fe、NaCl为例,探究、归纳化学式的一般意义;2.变式训练:(1)教师提供一组不同的符号(符号周围有数字),由学生说明符号周围数字的不同含义;(2)有人说:“CO2和O2中都含有氧分子”,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解答时,可出示CO2和O2的分子模型进行对比,体会所代表的意义不同);(3)请区分H2O和H2的不同。
学生活动:推测、交流、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体会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其化学式的意义不同;从分子原子离子,层层递进,逐一建构,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完整阐述化学式的意义,并通过变式练习来强化理解。
环节六:学以致用――识别标签中的化学式
教学活动:展示商品标签,根据标签中的化学式设置问题,要求学生从组成元素、构成微粒及其数目(数量关系)等角度认识化学式所代表的物质。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运用习得的概念原理去解决实际情境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标签中获取有效信息,能从化学视角看懂标签;贴近生活生产实际,感受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环节七:课堂小结――建构知识网络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突出重点,起画龙点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山东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重温】回顾已学乙醇的化学反应,从而总结乙醇的部分化学性质。
2.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结合前面的复习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氢氧键和碳氢键的断裂,根据醇的结构特点分析并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并能够熟练写出相关方程式和反应类型。
3.结合前面的学习,能够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4.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体会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一)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4个教学任务,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10(山东省)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分析:考察消去反应。
2008(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B.乙酸
C.水D.苯
分析:考察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
(3)(II)的反应类型是。
分析:考察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10山东)
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烯和苯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B.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
C.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
D.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
分析:考察取代反应
(2012山东)
10.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休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分析:考察取代反应
2009(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BI的反应类型为。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考察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12山东)
10.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分析:考察官能团和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能够列举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课堂小测和交流订正检查学生对乙醇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乙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
十一、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组织小组内交流预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的1、2
【投影】学习目标1、2
1.醇、酚的区别;认识几种常见的醇
2.总结饱和一元醇的通式、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订正答案,提出质疑。
【教师活动】【投影】【目标1评价】
1.醇酚的区别(填序号)
下列物质属于醇类的是 属于酚类的是
【目标2评价】
2.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
下列每组物质的沸点高低比较不正确的是()
A.乙二醇高于2-丙醇B.丁烷高于丙烷
C.乙醇高于甲醇D.乙醇低于丁烷
3.【学业水平考试试题】2010(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D.氢氧化钠溶液
【教师活动】学习目标3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明确下一个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二、醇的化学性质
小组结合57页的【交流研讨】及以前的知识基础,以乙醇为例,预测醇能发生哪些类型的反应,反应时生成何种产物。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举出相应的实例,填写58页表格。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醇在不同部位断键发生反应的类型:
⑴与金属钠发生取代反应
⑵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⑶消去反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羟基中的取代反应:引导学生从反应进行的条件和反应过程中断键的角度来区分分子内脱水和分子间脱水的联系和区别。
【练习巩固】写出1—丙醇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1.羟基的反应:
【关键词】生化实验 设计性 教学模式 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70-02
21 世纪是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全球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力求得到普遍性方法的能力。植物生物化学实验是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实验课程,是研究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实验性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环节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内容陈旧,综合性和开放式实验少,实验教学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化,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本文针对传统生化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探索新型科学合理的生化实验教学新体系,以期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并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一 基本思路
首先,植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建立了基础性实验(训练)、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验体系,注重加强基础性实验,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经验等方面都获得发展。同时要大力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型实验,两者比例分别约占60%与40%,强化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二 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
具体实施步骤包括四方面:首先是注重基础实验;其次使综合性实验成为基础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过渡环节,然后重点通过设计性实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以综合考试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1.提升对基础性实验的认知,打好基础
基础性实验是理论强化的过程,同时更是学生对各类仪器使用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环节,在基础性实验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可为以后进行综合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基础生物化学技能方法。本课程以层析技术、离心技术、电泳技术、分光光度技术等生化实验的基本技术为基础,以多项技术组合对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进行定性与定量测量。同时,为使学生了解基因工程的发展,适应林业工程培养现代应用人
才的需要,相应编入了基因组DNA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实验。其内容包括从植物中分离纯化糖类、蛋白质和核酸的定性和定量测定等。增开了包括天然生物活性大分子的纯化及活性测定等内容。基础实验课开始前,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并对学生在实验仪器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及实验手段的把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例如在生物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组分鉴定的实验中,要求学生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生物分子提取、分离及生物大分子的定性定量分析法,为以后复杂的综合性生化实验奠定扎实基础。又如,蛋白质的提取和定量实验不仅要求实验最终结果,更强调对实验原料的原始重量,细胞破碎后体积确定,抽提后体积的记录。实验中,不同的同学记录体积数的差别很大,导致最后的植物组织中蛋白质含量差异很大,实验结束后全班讨论共同探讨实验现象,此时,使用多媒体将实验内容形象化、动态化,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强化综合性实验,做好铺垫
在学生对基本理论强化、基本熟悉各种实验仪器原理、掌握规范操作后即进入综合性实验环节。综合性实验是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综合性实验设计,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理论知识与联系实际水平,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如在木本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实验中,对金龙油和第二代食用调和油在不同温度和注水量的实验结果讨论,提升学生用不同分析方法去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活化学生知识,使学生在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
3.全面打造设计性实验,提升学生能力
设计性实验环节实验题目,由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或只由教师给定,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此环节首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初步的设计性实验要求老师广泛调研,由教师给定与学生知识程度相适应的实验题目更进一步地设计实验,可由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验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不论哪一类设计性实验,教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给予正确指导,对实验结果给予准确的评价。通过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学生将从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实验结果的讨论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同时也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学生可自由结合成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实验报告。
如在脂肪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同学们总结的方法主要有:(1)索氏抽提法;(2)酸水解法;(3)巴布科克法;(4)益勒式法;(5)罗斯―哥特里法。对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后,证实发现索氏抽提法对于某些样品测定结果偏低。而酸水解法测出的脂肪为游离态脂和结合脂全部脂类。从实验材料开始,都是由学生自己准备,可以使用各种食物,如牛奶、坚果、豆制品和饼干糕点等。分别对不同食物进行了脂肪含量的测定,并对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有的同学对油炸食品前后的脂肪含量进行了比较;对市售的乳制品中脂肪含量与商标标注的含量进行比较;还有的同学对脱脂和全脂奶粉进行了比较……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会进一步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创新思维和能力均获得了全面培养。
4.综合考试模式的建立
本课程的考核注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检验实验教学效果,反馈信息,我们建立了综合考试模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采取实验操作和理论考核结合的方式,分别占50%的成绩。闭卷理论考试占50%分值,所涵盖内容包括数据分析、原理掌握、操作中的关键技术等。实验操作考核中平时实验操作占20%分值,实验报告占10%分值,其中综合及设计性研究占20%分值。平时实验操作中,实验预习提问按10%计分,实验前对本次实验的内容、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提问。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辅助补充,同时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分析典型相似或相关的实验实例,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设立创新分奖励制度,对实验中回答创新方法、有建设性的操作等给予创新分。
实验报告按10%计分,主要考查其书写能力,科研求实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于有实验中现象的分析,实验结论的讨论及自己对实验应用和改进等方面的讨论可追加创新分。在实验报告中不强调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试剂、实验操作过程的书写,也不强调实验结果的好坏,而要注重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和实验报告中的讨论与分析。
综合及设计性研究占20%分值(尝试新方法得5%分值,回答正确综合性问题的得5%分值,合理解释实验现象占5%分值,完成实验并撰写报告占5%分值)。总之,该考试模式能有效地检验教学效果,通过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与综合考试模式结合,能显著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通过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实践,全面锻炼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其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植物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提升了生化实验教学质量,更进一步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对促进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有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剑敏.生物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的研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79~81
[2]陈怀侠、蔡火操、黄建林等.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1):105~107
[3]崔大练、石戈、马玉心.建立探究性生化实验教学模式,培养科研创新人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87~90
【关键词】高中生物 化学知识 渗透 有机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79-02
自从50年代以后,学科之间发生了本质的改变,综合型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运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应的教育课程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必然要在高中课程安排方面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作用,例如,生物和化学知识的有机整合被称为生命化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认识综合性问题、解决综合型问题的能力。
一、化学中以C元素为基本元素合成的有机物
我们都知道,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中,C元素是最基本的组成元素,通过引导学生了解C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由其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来研究:C元素的结构、电子层、共价键,正是由于这些共价键的存在才能组成有机物,进而研究结合H、O、N等元素组成的有机物糖类、脂类、核酸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生物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二、化学中的极性键,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等知识点
水是生物体其中的一个化合物,这是因为水作为极性分子的关系,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水分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明白水分子的极性,它可以和多种极性分子和极性表面结合,在活细胞中,水可以和纤维素、淀粉和蛋白质等多种分子结合。
具体到原生质,由于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蛋白质分子形成空间结构时,疏水基包在分子内部,而许多亲水基(如-NH2,-COOH等)暴露在分子的表面,则原子层具有显著的亲水性,其表面吸引着很多水分子,这些水分子不能自由流动,成为结合水,成为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份。另外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也与水分子的极性有关。生命系统中很多分子都是电解质或是极性分子。如:糖类分子,它们都能溶于水。而没有极性的分子,如:脂类分子不溶于水,是生物膜的主要成份,由于它们的疏水性,膜才能存在而不被水溶解。
三、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很多,其本质是通过电子的转移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渗透到生物教学中的例子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公式为:6CO2+12H2O+能量(条件:酶和叶绿素)C6H12O6 + 6O2 + 6H2O;呼吸作用的公式为:有氧呼吸:C6H12O6(一般为葡萄糖) +6H2O +6O2 (条件:酶)6CO2 +12H2O + 能量;无氧呼吸:1.植物: C6H12O6(一般为葡萄糖) 2C2H5OH(酒精)+ 2CO2+能量;2.动物:C6H12O6(一般为葡萄糖) 2C3H6O3(乳酸)+ 能量。上述两个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反应过程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是否发生还原,有没有氧化剂等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际是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四、细胞膜的功能
学习细胞膜的功能时,知道脂溶性的物质可以通过自由扩散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类物质的溶剂溶解。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的实验中,提取色素为什么用丙酮等有机溶剂,分离的色素在滤纸条上的位置为什么由上而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分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其表面是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内部是磷脂分子疏水的脂肪酸链。使膜两侧的水溶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脂溶性物质易通过。而叶绿体中四类色素都是脂溶性化合物,在叶绿体中与类囊体膜类脂相结合不溶于水,可通过范德华力与有机溶剂相互吸引,故必须用有机溶剂提取。而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扩散速度不同。胡萝卜素分子最小,且是单纯的碳氢化合物,溶解度最大,扩散速度最快。叶黄素中有两个-OH、极性增加,其分子量稍大于胡萝卜素,低于叶绿素,所以扩散速度仅次于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都有一个亲水的“头部”,扩散速度慢,但叶绿素a扩散速度快于叶绿素b,所以叶绿素b扩散的最慢。
五、环境污染
另外,环境污染的危害,可渗透的化学知识点有:化石燃料、臭氧的化学性质、臭氧的生态意义、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卤代烃中氟氯烃的化学性质,以及它破坏臭氧层的原理,尾气的吸收、污水处理、废渣利用可迁移到生态环境保护内容上。高三教材在阐述生物膜的意义时,提到科学家研制的透析型人工肾(一种人工合成的膜材料)替代人体的病变器官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其透析原理同化学上讲的胶体的渗析类似。发酵工程中产品的分离提纯,酶工程中酶的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吸附到离子交换树脂上),可渗透化学知识,离子交换法、蒸馏、萃取。让学生联系化学上硬水软化的方法——离子交换法等。
还有许多化学教材内容与生物教材内容部分重叠,有的较为深入。教学中可将二者综合,引导学生讨论。使获得的知识更加丰满。如:化学中酸雨的危害、空气中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污染源的治理,以及环境保护水污染物的种类、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问题、碘化物的用途(在人体中的生理作用)。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具备综合型的素质和能力,这点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受教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具备综合型的能力,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提供学生综合型的教育理念,而学生需要接受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带给他们的好处。随着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逐渐增加,在21世纪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学科知识的划分,虽然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但过分强调学科知识反而使人们局限于分割的条块知识,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了片面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高中理科是采用分科教学,我国高中和大部分初中,虽然未开设综合理科课程,但高考开始了理科综合考试。面对改革作为中学教师,在生物单科教学中,既要加强生物学科基础,也应有意识地进行综合渗透教学,把其它学科知识内容融入到生物教学中,要突破学科的封闭性,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同样也要注意与生物知识的联系,从而使两门学科的教学相互促进,打破学科界限,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