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9 09:29:21
导语:在英美文化差异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英美文学评论;语言;文化;策略;影响
纵观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英美文学评论受社会环境、文化内涵、语言特征、生活习惯、知识结构、文学家主观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文学评论家依据的评论方法不同,从而造成评论的结果不同。因此,正确认知和理解英美文学相关概念,对加强英美文学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英美文学评论概述
英美文学评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英美文学的形式和作品中,通过研究英美文学的特点或者英美文学中存在的特殊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来鉴定英美文学,从而得出英美文学差异的具体表现。英美文学评论的形式具有多元化特点,根据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差异可以将文学评论的形式划分为以下三种: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戏剧评论。在英美文学评论体系中,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一个全面性、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品读与鉴赏是英美文学评论的最终目的。比如在评论英国著名文学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两部文学作品时,评论家们就需要对这两部文学从作者写作背景、思想内容、文学表现风格和形式等方面对文学进行理解与鉴赏,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专业性的评论方案,从而为提升其鉴赏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相较于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英美文学评论的层次更加鲜明。文学评论家们对英美文学作品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分析是英美文学评论的基础,也是英美文学综合评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评论家们要想完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就需要对作品从背景、时间、题材、创作风格等方面做出深刻的文学评论。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文学评论之间的最大差距是英美文学评论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艺术表现特点。因此,文学评论家们要将评论的着重点放在英美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属性上,全面综合评价文学作品。
二、评论视角选取策略
1、时效性策略
时效性是文学评价家评论视角选取策略考虑的首要策略,其原因是英美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后世文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评论家要想达到英美文学评论可以启发文学创作思维的目的就需要把握时效性策略和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为英美文学的发展提供保障。时效性策略研究是以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作品特征、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作为研究内容,以文学作品自身艺术属性和作品特色作为时效性策略的研究重点,以推动英美文学的发展作为研究目的。因此,重视英美文学评论的时效性是推动英美文学评论得以快速有效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发挥英美文学评论加快精神文明建设脚步的重要策略之一。
2、差异化策略
文学表现形式和文学作品体裁的多样性赋予了文学作品文学样式的多元化特征,因此不同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属性,这也是区分文学作品差异的主要方式。针对文学评论体系中的文学作品差异认识,评论家需要正确把握差异性策略在文学评论体系中的应用原理,把提升英美文学评论质量作为差异性策略研究的主要目的,以提高英美文学评论水平、提升英美文学评论的整体效果、帮助文学阅读者正确理解文学内涵作为差异性策略研究的方向。由此可见,评价家要以差异性策略研究的方向作为提升英美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从全新的角度把握差异性策略,从而为英美文学评论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1、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之一的语言,在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英语是英美文学作品创作的工具,也是传达文学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主要方式。英美文学作品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表现形式、抽象概念表达方面极具鲜明的主观色彩和浓厚想象力。英美文学评论家就需要利用英语传达出文学作品的精髓,为文学阅读者们提供简洁、华丽、通俗或者高雅的评论与见解,帮助文学爱好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内容。由此可见,作为语言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英语,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极强的语言表现了和文体风格。
英语与汉语一样,在表达文学思想内涵方面会受到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英语在英国和美国的发音、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了“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造成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之间的差异元素有很多,主要包含谚语、典故、俗语等。谚语、典故、宗教的不同,一方面造成英语的语法结构不同,另一方面使英语表达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他国家理解别国的文学作品含义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英语是英国的母语,国家在传承与发扬英语文化的过程中会根据英语文化的“正宗”结构和表达形式来表达文学作品。虽然正宗的英语表达形式会给文学评论家和文学阅读者们带来方便,但是也会造成英国文学作品没有美国文学作品的随意洒脱。其原因是作家在表达语言时严格遵循英式英语的正规表达结构,使作品带有浓厚的“庄严”色彩。
相较于英式英语而言,美式英语在表达结构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没有完全遵循英式英语的传统文化,在美式英语结构改革方面加入了创新元素,使美式英语充满“叛逆性”和“革新性”。另外,美式英语的历史背景没有英式英语那么浓厚,人们在传承语言文化时没有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因此作家在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方面更加开放、随意,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美国文学评论的特色是自由、创新,与英国文学评论相比,美国文学评论不仅可以激发文学家们的创作热情,还可以促进美国文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作用
相较于美国文学评论而言,英国文学评论家们在继承英语传统文化与坚持自由开放、创新的评论体系之间挣扎。英国文学评论创作手法在17世纪与18世纪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遵循浓厚的宗教色彩向创新的创作表现方向发展,从思考历史文化向思考人性力量方向发展。创作手法在英国文学评论体系中的不断变化表明文学家和评论家在以一种创新发展的相关思考文化差异对文学的作用,以传统文化内涵作为依托,将传统文化理念结合后现代文学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想向独立、个性、自由的文学方向发展。作为英国文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解构主义,在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想体系中具有引导作用。文学是文学评论产生的理论基础,英美文学评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英美文学研究结构体系息息相关。在文学价值方面,英国文学评论和美国文学评论具有相同的文学价值:构建一个独立自由、共性与个性并存、富有独特魅力的文学评论价值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国文学评论在语言、文化、结构等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大,相较于英国文学评论而言,美国文学评论注重创新思维理论的应用。英国文学评论与美国文学评论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英国文学评论体系遵循的传统语言文化对美国文学评论体系具有指导作用,美国文学评论是对英国文学评论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视角的英美评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晶.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J].才智,2015.03.282-283+285.
[2] 李晓旭.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品牌,2015.03.123-124.
前言:在当代多元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因素有很多,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应当是文化差异的因素。因为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学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寄托,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因而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也存在着极其突出的影响。
一、英美文学与英美文学评论
文学是民族文化展示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各族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而英美文学是让世界人民认识英美文化的一个窗口。
英国文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多个阶段,其在每一个阶段上都绽放着独特的光彩。自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文学逐渐趋于多元化。美国文学起源于英国文学,很大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刚开始只是一味的模仿其他民族的文学,直到19世纪末才脱离其他民族的影响,走向了独立。到20世纪初,美国文学达到繁荣状态。自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旧文学的激烈斗争,引导美国文学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英美文学评论是以对作品分析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之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和评论,也因为英美文学评论比一般的文学分析更加的深刻,因此其并不等同于作品分析。英美的文学评论所注重的是对作品的文学艺术表现和外在表现进行思考和评论,而文学分析则关注的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二、英美文化差异对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美文化差异主要在文化发展载体差异,文化内涵差异和文化历史差异这三个方面对英美文学评论存在着影响。
1、文化发展载体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之一。所以从语言这一载体之上就可以看出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文学作品当中的语言大都是作者经过提炼而产生的,所以作品当中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更为突出。该种文化差异对英美的文学评论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从语言这一载体去理解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就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英语是英国历史发展的语言正宗,正因为这个原因,英国文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对语言的运用上更加精炼。也正因为考虑到这点,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之时,其语言的运用会异常的小心翼翼。在笔者看来,这应该是文学评论者在潜意识中就将英国文学所使用的语言作为英语的正宗,自己作为外来者语言很容易使用不当,从而亵渎英式英语的正统地位。因此他们在评论英国文学之时会缺少了评论英国拥有的个性张扬。
美式英语是从英式英语发展而来的,与英国的英语相比,在本质上并没有差别。然而,美国在争取成为独立自主国家的同时,也对语言进行了必要的改变与发展。美式英语作为一种新式语言的存在,在通过文学作品展示之时,就受到了文学评论家的反感。具体的表现就是针对美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之时,就具有较强的张扬个性,没有了在英国文学作品评论中的小心翼翼。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总是在传承文化与挣脱传统文化束缚之间犹豫不决。尤其是在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所采用的手法都体现了继承与打破传统文化之间的抗争。进入20世纪之后,英国文学评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的文学评论家通过对文学评论的历史经验进行整理与审视,继而所出现的文学评论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评论家对文学评论历史经验进行总结,重新构建了适合当今社会的文学理论。
美国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文学体系。即便美国文学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学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文学有着独特的魅力。正因为美国文学收到了多种文学的影响,它的独立性才更加引人注意。美国文学起源于英国文学,却与英国文学有着巨大的差别。这份独立也彰显着美国这一个国家的独立。而相对应的美国文学评论也有着明显的独立特色。
3、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化历史有着人本主义的传统特色,但是该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神权主义和金鱼主义而言的。由于英国在文化历史方面的革命具有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因此英国文学评论对人本主义趋于保守。随着社会的发展,英国的文学评论家逐渐认识到,创新才是社会文学发展的条件之一,保守的人本主义并不能引导文学和文学评论的发展。
与英国的态度不同,美国文学评论对于人本主义持有较为激进的态度。不仅如此,美国也拥有其一贯存在的独立特性。因为美国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历史遗留问题,而且因为美国所特有的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令美国文学评论家发展中能够更加的轻松。
结语:文化差异是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英美文化差异的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的,英美文化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有着支配性的影响。在读者接触英美文学评论之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英美文化差异对它们所带来的影响,以便对文学作品内容有着更加准确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李玉梅.浅谈影响中国大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因素[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02).
[2] 刘艳艳;周玉忠.英汉差异与翻译的局限性[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3] 江万灵.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合作”[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6).
对于中西方国家来讲,由于地域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模式等的差异,导致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别。但由于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人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英美文学作品的汉译工作,必须以中西文化差异为视角,正如我国当代语言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理论的研究,必须考虑文化与语言两个方面。”基于此,对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汉译进行思考分析极为重要。本文在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对英美文学作品汉译进行思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相关人员进行英美文学作品汉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1.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某事物整体把握之后作出的心理评价。西方人的价值观主要重视个人,主要倾向于英雄主义。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英雄救国或者是英雄在逆境中孤军奋战的作品特别受欢迎,譬如佐罗、蝙蝠侠等都是美国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中国人最重视集体主义的构建,中国的文化主流便是“为人民服务”,代表作品则是以雷锋、焦裕禄等为原型的红。但这些作品在欧美国家则不受欢迎。因此,对于英美文学作品汉译的工作者来讲,必须重视由于价值观差异所引起的翻译差异。
2.中西文化风俗文化的差异
风俗文化是各民族内在的集中体现,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社会习俗。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文化,全世界具有很多的民族,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很多不同的民族风俗文化,这使得翻译不同风俗文化的文学作品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中西文化风俗文化的差异,使得翻译人员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遇到很大的困难。譬如中西方语言中同一文字具有不同的意义,在进行翻译时,单纯对词语进行翻译,会使文章存在偏差。因此,对英美文学作品汉译的工作者来讲,必须重视由于风俗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翻译差异。
3.中西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
对于文学作品来讲,其表现的重要依据便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物质以及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中西文化的差异最主要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从文化来讲,极小的思维差别便可能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实际上,思维模式对文化影响极大,由思维模式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不可忽略。在西方文化中,更多重视逻辑思维,更多侧重于对事物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对这一见解进行反复试验验证。在中国文化中,则更多表现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多侧重于中庸之道。在中国文化中,万物都被认为有可取之处,因而中国文化属于中性共性优化决策理论。对于中西方来讲,其思维模式已融入骨髓,因此其创作的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对英美文学作品汉译的工作者来讲,必须重视由于思维模式差异所引起的翻译差异。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汉译
1.西方文化作用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既受到基督教思维的影响,又受到古希腊以及古罗马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所以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者来讲,要对西方文化背景有相关了解。只有了解了相关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古希腊以及古罗马的传说中,存在很多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望以及说明善恶有报的哲理。受这些文化熏陶,英美文学作品中也存在很多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都有很深厚的情感表达。譬如,英美主要文学作品《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作为莎士比亚的长诗的主要代表作,便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题材进行创作的。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巨作,对英美文学作品影响巨大。英美文学作品很多都取材于《圣经》,譬如《失乐园》,弥尔顿的代表作以及拜伦的《该隐》均来自于《圣经》的《创世纪》。特别是《圣经》中的一些名词,比如所罗门、犹大之吻等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应用广泛,如果对其不了解,翻译人员便很难对其翻译。
因此,翻译者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古罗马古希腊文化,要充分了解基督教,了解《圣经》。
2.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汉译
在所用语言中,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地位最重要。与此同时,英美文学作品地位变得举足轻重。英美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西方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从本质上讲,属于文化传递。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主要是为了明确作品内涵,了解作品的意境,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由于影响因素多,如果不充分了解英美文学作品内涵,不了解西方文化特点,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汉译时,并不能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现今,很多翻译人员采用单字或者是单个词语的翻译模式,对于词语的意境描述不足,无法让读者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境。这样翻译出的文学作品缺乏生气、文字也比较枯燥。这将降低翻译的质量,影响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也降低了读者对该文学的认知度。
现今,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汉译有两种翻译模式,即异化和归化,也就是意译和直译两种模式。但这两种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模式也不存在独立性,在具体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都是两者相互结合,共同进行英美作品翻译的。
譬如,张谷若先生在翻译《德伯家的苔丝》的时候,便采用了异化与归化互为补充的模式。比如对这句话的翻译:The May-day dance for instance, was to be discerned on the afernoon under notice, in the disguise of the club revel or“ club-walking” as it was there called.(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译文为:譬如现在所讲的那个下午里,就可以看出五朔节舞的旧风以联欢会(或者像本地的叫法,游行会)的形式出现。
同时张谷若先生还对五朔节舞作了注释,即五朔节舞是一种英国风俗,在五月一日的时候,吹奏乐器,吹响号角,并用树枝和野花进行门面装饰,还在草地上竖立五朔柱,人们为五朔柱舞蹈,然后选取最好的舞者作为五朔后。
(1)归化翻译。归化翻译指的是将源语本土化,将目标语或者是译文的读者视作归宿,翻译的语言模式采用目标读者惯用的表达方式,也即是说,让作者向读者靠拢,从而提高译文可读性,又助于读者了解译文。
归化翻译主要有省译、解释以及替换等方式。在“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pleasant king”中,郭沫若便将其翻译成“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其中king一词本来不存在特殊含义,尧舜意义深远,郭沫若先生通过尧舜形象地表达了春天的美好。这便是归化翻译。
(2)异化翻译。所谓异化翻译指的是读者向作者靠拢的模式,也就是说读者对外来语进行迁就,接受其表达模式的翻译方式。异化翻译的特点在于:能够保留异域的民族文化,译文的异国情调更加浓郁。异化的翻译模式有音译、注释以及直译等。
譬如对“Blue Toyota Camry, it’s all I saw”的翻译。在这句话中,Toyota Camry代表的是丰田公司的凯美瑞品牌,如果采用归化模式进行翻译,则译文变成为“我只看见辆丰田凯美瑞款的蓝色汽车”,很繁琐,但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译文便成为“我只看见辆蓝色丰田凯美瑞”就很简洁。
结 论
由于中西方存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模式等,因此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特别是英美文学作品时,如果不考虑中西文化差异,译文意思可能造成极大反差。所以,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汉译时,必须考虑中西文化差异。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西文化差异,包括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风俗文化的差异,其次对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汉译进行思考分析,指出两种翻译模式,即异化和归化。
参考文献:
[1]姚璋:《刍议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英语广场(下旬刊)》2012年第11期,第52-53页。
[2]李萍:《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华章》2013年第27期,第156-157页。
[3]李金涛、孙艳洁:《归化与异化――以〈楚辞〉典籍英译为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4]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论文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既懂英语又通晓英美国家文化的复合型商贸人才。英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学生应在课上课下多学习英美文化和相关的商贸文化的内容,使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为将来在贸易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跨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因此,既熟练掌握商贸知识,又具备较强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贸易人才就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并且社会上的许多培训机构也都开始从事商务英语的培训服务,共同来满足我国贸易经济发展对上述人才的需求。这种现象固然可喜,但是许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虽然他们的商务贸易知识和英语交际能力都很过硬,但是在从事实际的跨国贸易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沟通上的困难,主要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有时会严重阻碍贸易的进展,需要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这种形态的存在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语言是文化产生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包含着该国的文化因素,文化的发展也会带动语言的发展。所以,要想成功的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只掌握该语言的四种基本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与该国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真正的把语言融入到与之相应的文化之中,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为语言交际的成功概率增加砝码。
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把语言的四项基本能力:听、说、读、写摆在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上,课程设置中培养英语基础能力的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确实可以系统的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形成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但是,语言交际并不仅限于语言本身,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强的英语学习者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本国人交流时遇到障碍是屡见不鲜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语言教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文化在语言交际当中的重要性,有关英美文化的课程往往很少甚至没有。这也是本文引言部分最后提出的问题的症结所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掌握跨国贸易中必要的文化知识与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么说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知识是有强烈的需求的,并且应该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识,以便在未来的跨国贸易中获取更多的胜算。
二、英美文化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如前文所述,英美文化,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文化因素在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贸易主动
进入21世纪,国际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当中开始愈发的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及内涵建设。企业文化也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并取得良好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际贸易当中,能否了解对方企业的文化内涵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贸易策略,对贸易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各个方面必定来源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能学好英美文化,则定能打下理解英美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在国际贸易事务中掌握先机与主动。
2.减少交流障碍,提高沟通效率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各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注定了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行为、礼仪和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比如说,一些贸易往来中最基本的一些礼仪和礼节是必须要掌握的,包括不同场合的着装、打招呼的礼节,用餐时的礼仪等等。这些非语言的交际因素一旦缺失,是不能用语言沟通来弥补的。再如,在时间观念、公私划分、做事流程以及问题处理方式等方面,中国的企业与英美的企业肯定也存在着差异。另外,商务谈判也是贸易中常见的重要环节,除去必要的谈判技巧,关乎于文化方面的谈判礼仪,如穿着打扮、举止言谈以及尊重对方的谈判流程、制定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谈判策略等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上述内容都是在国际贸易中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要素,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果在贸易的某一个环节中严重的违反或侵犯了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就极有可能影响本次贸易,甚至断送了将来贸易往来的可能性。所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如能掌握必要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尊重对方文化背景,努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交流的障碍,提高沟通的效率,就能为未来职场中取得贸易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高自身素质,赢得良好声誉
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里所教授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所学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举手投足反映出来,形成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这也是衡量在当代文明社会中人们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时可以使人形成更加成熟世界观、事业观,从而就会形成好的工作理念态度,如以人为本、讲求效率、积极稳健等。西方很多企业的都非常重视员工自身素质的建设与发展,因为人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文化氛围、工作理念、发展策略以及核心价值观等都只有通过人自身才能得到展现。所以,向西方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较高,企业发展的空间才得以延续。同样,拥有高素质员工的西方企业更倾向与同类的企业合作,因此,国内的国贸从业人员就必须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以便在国际贸易中展现中国人较高的文化素质,为企业和自己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从而可以增加贸易伙伴,拓展贸易渠道。
那么,对自身文化素质的建设应该从学生时代抓起。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未来职场上的贸易精英,应该自觉地深入学习英美文化,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与贸易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自己铺好未来的职业道路。
三、商务英语学生的英美文化意识培养
1.在基础课上扩充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无论英语专业侧重于什么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的一个重心都是以提高英语实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基础课,例如精读和泛读等。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可谓琳琅满目且各有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在课文的选材上,有很多都涉及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甚至有的单元就是以文化差异作为教学目标。这些都为教师在基础课上向学生渗透英美文化的内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的unit 7 the sampler和unit 8 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都是以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为故事发生背景的,而且还分别包含了贫困、亲情以及老年人社会地位等文化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讲解课文的契机,向学生们讲解关于这些方面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也为更好的掌握语言点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或者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先点出来,让同学们回去查阅这些文化的资料,自己去吸收理解这些相关的文化内容。
2.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英美文化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与国际贸易和商务相关的文化知识,所以应该适时的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文化课,例如商务文化、贸易(谈判)礼仪等。这些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都要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最好聘请有丰富实际相关经验从业者来进行授课,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他们从业时的丰富经验是课堂上绝佳的实例,能让课堂知识更生动具体,并使学生从实用的角度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文化现象在贸易实务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在每节课设定一个文化方面的话题,教师对话题首先进行讲解,然后举出实例,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倒过来,先以一个实例作为课堂的首项内容,然后鼓励学生思考这个例子要反映的是什么文化现象,这个文化现象在中国和英语国家有什么不同等等。最后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笔者比较偏爱后者,因为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并且通过在课堂上更多的亲身参与,使得学生对所学的文化内容理解更深刻,并能在以后的实际贸易操作中更注重这些文化现象,达到满意的结果。
3.鼓励学生在课下多渠道了解英美文化并定期在课上进行交流
语言是一种实用的工具,仅仅依靠课上学到的内容是无法快速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样,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也只能是管中窥豹,要想更多真实的深入了解相关的英美文化和商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就应该走出课堂,在实际的生活中多方位的接触英语,体会其中蕴含着的文化元素。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多观赏英美的原版电影,尤其是那些写实题材的生活片和情节剧,其中必定有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英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英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身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英语现在越来越多的可以在商店、网站和报纸杂志中找到。生活中的语言最贴近语言的本质,也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元素,多留意这方面的内容,必然会对英美文化的深入理解有推动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定期的对一段时间内所搜集的语言文化素材进行汇总讨论,达到资源共享,事半功倍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英美文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从自身的素质培养和未来的职场发展两个方面考虑,都有必要掌握足够的英美文化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商务贸易活动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学生应在课堂中重视英美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学好英语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自己能在未来商贸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如何适应英美企业文化和用人理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学习英语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历程,当然也是一个可以不断开阔视野充实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而且应该培养优良的文化素质,做到学以致用,用得恰当。因此,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学习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与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侧重点。
一、确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辞海》云:“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具有地区差异,因此具有传播文化和道德观念,传承文化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社会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而文化也影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不同语言从表面看是形式的不同,即语言规律性、稳定性和脱离语境而单独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不同;就其本质来说,还是语言功能的不同,即其表现的交际意义的不同,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这种差异。因而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这种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单纯学习语言,是不能保证有效、无误的沟通和理解的。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融语言与文化及人文精神为一体,应该对英语语言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引导学生文化概念的形成,引导学生形成鉴别不同文化的能力。“这种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就是跨文化意识(Cross— Cultural Awareness or InterculturalAwareness),也称文化敏感性,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因素的了解和敏感程度,是跨文化交际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1.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导入
众所周知,英语承载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语学习理应强调英美文化的导入。在大学里,不少学校已经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有《英美国家概况》、《美国社会与文化》和《英美文学选读》等课程,对学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使用语言。而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也应主动发现,逐步积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种不同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积极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说,教师在讲解“weather'’这个词时,英语论文 可有意识的举这样的例子:“weatherthe storm”(战胜暴风雨),“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修帆趁天晴),这些都是英语中的习语,学生会觉得比较有兴趣去学习和记忆,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些习语都是和海洋及航海有关的,而且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海洋及航海有关的习语,这样就会启发学生联想已有的地理知识,顿悟原来英国是个岛国,所以英语才有这个特点。如此一来,学生无论对英国、英语还是“weather”这个词,都会留下深刻印象,既学到了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英国国家概况的了解,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讲解翻译时,遇到“像头蠢猪”这样的话语,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做,相信很多同学会翻译成“as stupid as a donkey”,事实证明也正是如此。从字面看,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pig在中国人心中是好吃懒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笨的跟猪一样”、“猪脑子”等等说法表示对猪的蔑视,然而,事实上很多美国人对pig偏爱有加,甚至以pig做宠物,认为它们聪明、温顺、通人性,所以英语中往往用“as stupid as a donkey”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学生经历了把donkey和pig搞混的笑话,就避免了在以后的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这类尴尬。还有“He works like a dog"这样的英语句子,如果学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对狗钟爱有加,就会把这句话译成“他像狗一样工作”,在我们中国人听起来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这句话是对一个人工作的极大肯定。由此可见,正确的运用一门语言必须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在平时上课时,教师可逐步向学生介绍一些日常交际中的习惯,比如在英美国家,每日与熟人见面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寒暄,通常点头打招呼,做告别等,这被认为是最简便、礼貌的致意动作。在听报告时,中国人喜欢低头倾听,而英美人士会注视对方鼻子以上的部分,这是在表示礼貌和倾听。人们常说“出国问禁,入乡随俗”,这都是跨文化意识的体现,了解了这些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轻松应对,做到礼貌得体。
2.重视英语变体
虽然英语承载了英美民族文化,但随着英语全球化发展,它都带有了本土文化特点,出现众多英语变体,发展成_门体现多民族文化的语言。例如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墨西哥英语(Chicago English)和亚洲美国英语(Asian-American dialects)。还有社会结构引起的语言的层次变体,不同社会阶层和集团在语言使用上是有差异的,比如ain’t是居住在美国南部的黑人的方言,如果在纽约等大都市里听到这种语言,我们就会知道说这种语言的人大都处于社会底层,遭受歧视。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观念,留学生论文英语学习是国际通用语的学习,学习者应该具备在汉语文化和汉文化之外的文化现象间进行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教材中所选文章和题材涉猎广泛,其中不乏有英语变体的出现,尤其是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遇到这些变体时要特别提及指出,并向学生简单介绍英语中存在的各种变体,鼓励学生去接触不同变体的英语,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比如推荐给学生难度适宜的不同民族的英语原著,建议学生去听不同英语国家的音乐,看他们的影视作品等等,这样在以英语为媒介的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才能使学生从容面对文化差异,顺利进行交际。
3.合理处理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关系
语言学家弗里斯提出,交际化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都应该建立在本族语和外族语比较的基础上,只有强调异域文化才能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掌握异域文化,也只有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深入的对比和探讨,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认知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被渗透异域文化的同时,不能忘了对汉语文化的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工作总结 不仅要结合自己所用教材内容及学生兴趣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异域文化知识扩充,还应进行文化间对比与分析,与汉语文化知识及表述方式进行比较,留给学生辨证思考的空间,不至于盲目全盘接受或否定。通过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方完全遵守另一方的文化习俗,相反,不管是在群体间还是个体间,跨文化交际总是两种文化接触,冲突,协调的动态过程”。我们没有必要放弃自身文化去附和另一方文化习俗,而是在相互理解协调的情况下,达成谅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有效吸收外来文明,并努力把中国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 课程设置
1.研究背景
在我国,英语课程自诞生之日起便服务于经济领域,尤其是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于是出现了如洋泾浜英语等专门用于商业活动的语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与各国间的商务交往日益频繁,国际间的经贸合作不断扩大。然而,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我国与其他国家国间的文化差异却成为跨国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障碍之一。可以说,文化差异会渗透在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甚至决定整个活动的结果,因此,跨国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因素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经济发展的商务和英语复合型人才,国内各高校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势头正劲。然而,大多数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虽涉及语言文化知识的讲解,但偏重单纯、片面的英美文化知识,缺乏国内与国外文化差异的对比,培养出的商务英语人才不能完全胜任跨国商务活动的工作。因此,本文试图构建一套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旨在提高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的实践能力。
2.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
首先,教师和学生应该明确教学和学习的目标,即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另一方面传授商务活动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以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的原则以及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设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等。
具有跨文化交际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在西方文化下顺利使用英语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为目标。同时,遵循应用语言学的原则,将在文化差异的环境下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培养和商务知识的传授及英语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探究如何将跨文化交际理论融入已有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真正将语言技能应用于实践中。
由于商务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的实际交流技能,如谈判、书写信函等,英语文学方面的知识,如阅读、修辞等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教材选用上应该选择突出商务交际能力培养的英语教材,涵盖商务知识,商务谈判技巧,商务活动定的英语表达方式。此外,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商务活动交流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别等相关教材也应在选用范围之内,并尽量使用题材多样,涵盖商务活动整个流程的教材。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全英文授课,营造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商务活动氛围,将商务知识传授和英语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模拟真实的商务谈判场景,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尽快适应国外商务活动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流意识,积极寻找机会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实践,消化课堂中所学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文化差异,提高谈判能力。
课程安排方面,由于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很少接触西方文化,文化差异意识不强,因此,在第一、二学期就应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包括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英美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选读、英语语言学基础等。此后,将所学习的跨文化知识转为在商务活动中实际操作的能力,增设商务环境下英语表达方式的学习,以及相关的实训课程,如商务礼仪、商务报告、商务会议、国际营销和企业管理等。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知识上进一步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前进修所开设的课程,提高自身在商务活动中的实践能力,全面了解企业和市场在跨国贸易中的英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初步具备跨国商务谈判的素质;其次,教师应集体研究如何构建具有跨文化交际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讨论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并在初期共同备课,探索出更能锻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案。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和数据库等资源,实现立体化和全方位的教学与管理,积极开发和利用教学软件,发挥网络的作用,营造真实而生动的商务活动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
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其他因素
首先,在校园内外可建立相应的实训体系。在校内,可创立模拟跨国商务活动中心,借鉴真实的跨国商务谈判案例,安排学生扮演谈判过程中的各个角色,要求全程使用英语,亲自参与客户接待、商务参会、商务礼仪活动策划等,教师陪同指导,以保证模拟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校外,学校可以积极与进行跨国贸易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和实习,让学生感受真实而全面的跨国商务活动,切实体会文化差异在商务活动中所带来的问题,增强跨文化交际和沟通素质。其次,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复合评价机制。教师可以依托课堂,随时下达与商务活动相关的主题任务,并记录和管理学生在校内及校外实训环节的表现,及时总结,为将来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参考。最后,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型交际性学习活动,考查学生的商务知识掌握程度,语言技能水平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结语
总体而言,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课程的设置应主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手段上的革新,同时兼顾实训体系的建立及评价体系的形成。所有环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课程设置的各个方面重点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及多元化的复合型评价体系也保证了整个课程体系的运作,最终达到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目标,为真正的跨国商务活动扫除了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江春,丁崇文.商务英语交际能力需求分析及其对课程设置的启示[A].第五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赵军峰.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外语,2006(5).
关键词: 英美文学 大学英语教学 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1]文学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哲学、人文、美学等方面的价值,还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同时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地完美人格、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个人素质的过程。[2]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新世纪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1)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功训练有素,特别是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应比较强。(2)中文基础好,能讲能写。(3)语言和文化知识比较系统,综合素质好。(4)有较好的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学和文学的基本理论素养。[3]由此可见,外语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学教育。但长期以来,国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填鸭式”教育,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对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往往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不够重视大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以往,大学英语在教学上更多注重的是词汇、语法等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对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考量也只是着眼于四、六级考试的成绩。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忽略了作为文字载体的文学语言所能传导的人文讯息,而且更加肥沃了应试教育,相应地,创造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大学生,这不利于大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学素养。如果大学英语教学轻文学而只重语言,单纯性的语言传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变成了单调乏味的训练符号。也就是说,语言这个工具,应是在接受并理解内容的前提下相对牢固掌握的。
二、英美文学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能够良好地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对于一门外语的学习过程,就是对于一种新的文化深入了解的过程。所谓灵活,除了书面表达能力以外,还有口头表达能力,这包含口头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有着良好的掌握外,还需要对使用目标语言的国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目前,各高校中,大学英语的授课对象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存在诸多特点,如:人数众多、专业多样,学科各异。自从我国加入了WTO,国家各个方面的对外交往与日俱增。这就迫切地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出大量的各行各业的国际化人才,而这些众多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今后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觑。虽然世界在不断地变小,但要融入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首先要有能力与使用目的语的人进行交往,必须了解其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语言的问题而影响深入的沟通。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璀璨而又独一无二的,正因为它是独特的,所以,从词汇的含义、价值观及文化习俗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果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语言上传递的表层含义,而忽略了其文化背景方面的引申义,就会引起误会和矛盾。如:Mend the fence when the weather’s better.依照中国文化背景,我们会自然地认为句意是天气好时修理篱笆。实际上,从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句意却是:未雨绸缪。这是由于词汇而引起的误会,勉强可以被谅解。但是,如果违反了用语习惯,如:询问对方的隐私,像年龄,就很可能招致对方的反感,甚至破坏已初步建立起的良好关系。如: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朋友相遇,大多会问:上哪啊,啥事啊?而遇到外国朋友这样问,会招致对方的反感,认为是在询问对方的隐私。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授学生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必要的。以往的英语教学大多注重句型的背诵,而它的直接产物就是死记硬背的“语感”。语言学家L・R・帕墨尔指出:“语言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要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首先要使他们掌握目的语文化的基本知识,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脱离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只会让学生偏离到Chinglish(中式英语)的轨道,对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事倍功半。
三、英美文学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及改革
许多高校的文学课主要的教学模式由两部分构成:文学史外加选读,选读是作为文学史的补充内容。首先由教师把文学史知识“填”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吞”,并加以死记硬背。即老师的文学史知识便是学生的,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被抹杀了。而文学选读只是作为文学史的补充,所以在课堂上,大多体现出来的都是文学片段的赏析,由于时间等关系,根本谈不到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加之,有些授课老师把重点又移到文学片段的句子、单词的分析上,导致学生大都认为英美文学课乏味透顶,所以对于英美文学课应适度加以改革:1.适度缩短文学史所占课堂的比重,读完整的文学作品,可以将文学作品与由其改编的电影作品相结合,从多角度激发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2.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欣赏作品,如: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写阅读鉴赏的读书笔记,加深学生的分析与总结能力。4.转变学生被动的角色为主动的角色。如: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自主学习自己归纳分析,并表达出来,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对于文学课程可以采取灵活的评估方法,可以设置课堂讨论、展示、学期论文等多种方式。这种较为开放式的评估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四、结语
新世纪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英美文学课的开设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学文学不仅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更是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渠道[4]。可见,英美文学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倡导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探微[J].外语教学,2000,(3):52-55.
论文摘要:在外国文学中,英美文学文化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通过透视《圣经》剖析英美文学的来源及文化背景,研究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以期提高欣赏外国文学的能力.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
要了解外国文学,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圣经》,中世纪的文学很多地方都搬照了圣经故事,如《亚伯拉罕潘祭献子》搬照了亚伯拉罕祭献以撒的故事,《挪亚及其儿子们》搬演了洪水方舟故事。它们主要演绎圣经故事,宣传教义,间或也穿插了世俗生活的内容。弥尔顿三大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三孙》的主体材料都得自圣经,其中《失乐园》的题材主要取自伊甸园神话,《复乐园》的题材取自《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等。对读者来说了解这些成果无疑是一件大有稗益的事情,本文重点就国外文学中的英美文学谈谈与《圣经》之间的联系。
一、英美文学与《圣经》的联系
中国研究圣经与西方文学关系的先驱朱维之先生曾指出:“许多欧美第一流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其中密密地交织着圣经的引句和典故,我们读者若没有一些关于圣经的知识,便不能了解并欣赏这些杰作。”的确,西方不管是中世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都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语语言的形成与完善和《圣经》有很大的直接联系,宗教改革以后,为了顺应时代形势,西方各国都开始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来翻译《圣经》,《圣经》的翻译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发展。用英文译成的《圣经》有许多版本,其中revisedversion是标准的英语范本。它的词句、章法对应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在基督教宣传其教义的过程中,以及在《圣经》的一些故事中,出现了一些宗教术语,大大丰富了英语词汇。现在有些宗教名词已民俗化,运用到全民语言中。比如,god , devil , heaven , hell , Christ , Jesus ,date n这些基督教中的术语,已被人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英美文学大多源于《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基督教起源于希伯来人创立的世界上最早的神教—犹太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期,基督教徒们把记载基督教的传播、发展等文字,起名为《新约》。《新约》和犹太教经典《旧约》合二为一,就成为现在的《圣经》。《圣经》对英语语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英美语言的一大源泉。所以要研究英美文化、习俗、语言等儿方面,有必要谈到基督教及《圣经》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关系。《圣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赋予英美两国人们的世俗生活一种神圣色彩,它以独特的象征意义显示出它在世俗生活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著名诗人弥尔顿的三部伟大史诗《失乐园},K复乐园》以及《力士三孙》都直接取材于《圣经》。除《复乐园》以《新约》为基础外,《失乐园》和《力士三孙》都以《旧约》为基础。拜伦的诗剧也是根据《圣经》中该隐毅弟的故事写成,只是其侧重点不同罢了。美国作家梅尔唯尔的成名作《白鲸》的主人公艾哈伯就是以《旧约·列王记》中的以色列国王亚哈为原型去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人能否把握自己命运的问题。亚哈一意孤行、刚傻自用的形象和《白鲸》的主人公艾哈伯不谋而合、如出一辙。更重要的是,该小说的叙述者,唯一生还的水手的名字和《圣经》人物伊希梅尔完全一样。另一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在其短短的抒情小诗《人生颂》中,就直接引用了“你本是尘土,仍要回归尘土”这句原话,“上帝”的字眼也经常提到。
(二)英美文学大多取材于《圣经》
英美文学是英美人对自己人生体验的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人们了解西方文化,了解到西方文化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看待世界的认知态度。英美文学是对时代和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富有乐律性的语调和丰富多彩的语汇语言运用方法。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 《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兼诗人艾米莉·勃朗特的成名作,马乔里·伯恩斯教授曾评价说:“在这部小说中,伊甸园本身并未被直接提及。但是,通过纯洁与和谐、诱惑与堕落的重现,使得这一令人喜爱的与世隔绝之境的意象得以体现。”
许多模仿伊甸园故事或参照天堂与炼狱而设计的情节在《呼啸山庄》中并存着。第六章中,当人们第一次透过艾米莉再现的窗户看到画眉田庄时,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令人安享舒适的世界,简直就像是到了伊甸园。在田庄里寻求快乐的埃德加和伊莎贝拉即是这座“伊甸园”中的居民。相反地,回顾第一章中对呼啸山庄的描述,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那座“可怕的房子”所具有的地狱般的特征:“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一年到头的风暴天气;房屋尽头有几棵矮小的极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在正门的附近,上面雕刻着许多残破的怪兽。山庄里的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两个备受责骂、不被宠爱的野孩子就是撒旦的化身。他们闯进画眉田庄这个圣地,打破阻碍,搅乱了这座“伊甸园”中的平静氛围。在这4个角仁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关于爱情与复仇的纠纷之后,画眉田庄这座“伊甸园”又重归平静,由小哈里顿和小凯瑟琳这一对新生代的“亚当’与“夏娃”所掌管。
通过此书,艾米莉把一个多元的伊甸园展现在人们面前,即危机四伏的伊甸园、失落的伊甸园以及重新构建的伊甸园。在此,她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无论是粗暴的反叛者还是激烈的骚乱最终都将臣服于上帝的荣光。
另外,20世纪美国文学还常常借用基督受难的形象作为无辜的人为众人受苦的象征手段。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结尾处老人肩背桅杆的形象就是借用了耶酥被钉在十字架的故事。显然,耶酥这一形象表明圣地亚哥像耶酥一样受苦,但他有超人的毅力,将不惜千辛万苦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福克纳把《八月之光》的主人公取名裘·克里斯默斯,使他名字的首字母与耶酥的相同,并使他在耶酥受难日星期五被杀害,借以说明,即使耶酥生在现世,仍然不能见容于世人,仍将遭到世人的杀害。还有,许多现代英美作家的作品标题均直接取自《圣经》。美国戏剧家米勒表现现代人的社会生存问题的《堕落之后》,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都寓意于人间并无乐园之说。海明威的著名战争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其标题就直接取自《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
二、透视(圣经》剖析国外文学特点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都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和文学的隔膜,中国读者往往并不了解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圣经典故。对圣经的盲视使读者付出很大的代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解圣经对理解文学的重要性,并积极投人到圣经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中,拨开迷雾,进人到我们过去理解的黑暗的角落中去。
首先,读者无从体验作者的用心,从而造成作品意义和美感的大量流失及阅读体验的缺失。其次,读者会对那些与圣经关系极为密切或隐晦的作品感到茫然,根本无法深人进去。再次,读者可能会因此而误解或歪曲作品的意义,并影响对作家的评价。此外,它还可能影响到我们对东西方文学史的理解和认识。实际上,我们长期以来对圣经和基督教的集体无知已经为欧美及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和评价积累下了很多错误的认识和偏见,而这些“成果”也已经成为许多读者的前理解,引导新的错误的偏颇的阅读。
语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圣经中的语言,这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文学都是在圣经翻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时圣经阅读和宗教活动就是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因而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到处渗透着圣经的因素,小到一个词,大到一个句子,一段话,甚至是整个篇章。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以各种方式援引圣经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往往能收到特殊的效果。比如,简·爱被舅妈送到劳涅德学校后,虽然生活条件恶劣,但却赢得了自尊和自信,于是感叹道:“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在和罗切斯特深深相爱时,她说自己是丈夫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当得知罗切斯特已经结婚时,她描述自己的心境就像《出埃及记》中埃及一夜之间家家被杀尽第一胎男婴的一片哀号。这些语句都恰当地表现出了简·爱的感受,而语句背后的圣经背景更强化了它们的表现力。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差异
论文摘要:在贸易、文化、政治交流日益繁荣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主题曲,所以, 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英语教育理当为跨文化教育中的先行者。本文结合相关语言现象来谈所涉的文化差异,并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的内涵,层次以及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一、跨文化教育概述
(一)跨文化教育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是指横跨两种文化的相关教育活动的总和。其英语同义词翻译过来,还可以表示为“多种文化的教育”和“异文化的教育”等。而换个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而教育的载体便是特定的文化基础,也就是说教育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础上。进一步来讲,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个或多个特定的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衍生不同的教育制度,因此,跨文化教育,就在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学生教育、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属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畴。也就是说,在单一层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实施异文化教育的现象,都可以视为跨文化教育。
(二)跨文化教育的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并逐步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基于跨文化教育研究的英语教学措施
在实施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要使文化教学取得效果和进展,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充分咀嚼课程中的文化因素
在现有的英语课程设置中,贯彻实施文化教学最可行的一条途径就是充分利用、挖掘各个课程中的文化因素,把文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以精读课、听力为例。精读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从选取的材料中获得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教育方式,家庭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听力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许多的功能对话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如问候、看病、度假、聚会、打电话等等,这些对话本身就为进行得体的交际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而且,通过一些真实的社交语境,学生可以更容易掌握一些词的文化内涵。
2.积累丰富的经验知识
(1)角色表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角色表演需要学生创立真实的交际语境,考虑社会文化习俗、与讲话者的关系,评价语言表达与行为表达的得体性。通过此类练习,学生可以主动地认识、感受文化差异,在实践中培养符合交际准则的行为习惯。
(2)鼓励与英美人士交往:学校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鼓励学生多与外籍教师交流接触,学生在与外教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到西方人士不同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也可以学习到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东西。
(3)开展与文化知识有关的讲座讨论: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讨论和讲座,介绍英美文化的各个侧面内容,并可以对照汉语相应的文化内容,通过介绍、讨论、对比、分析等有意识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善于发现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
3.结合现代化手段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以事实为中心,必须就有关当地的文化等通过授课、讨论、照片、录像带、文献等,使当事人获得必要的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原版的英文影片,因为影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他们注意某些文化现象,注意了解和学习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学习和了解文化知识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一些英文报纸、杂志和英文原版小说,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布置几个文化话题,让学生在课余通过因特网等各种媒体收集相关材料,然后开展讨论。
4. 其他辅助教学方法
(1)从当地文化的观点对一些文化现象的原因加以阐明,并指出因为行为方式不同而易带来误解,尤其要摆脱自文化中心的评价和判断;
(2)树立正确文化观,要对当事者指出自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特征;之后,阐述当地文化的这些特征,从而使其了解在进行文化交流时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
(3)修正认识上的偏差,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到跨文化的研究中。如利用赏与罚的心理学原理,使学习者更容易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做出适当的修正。
参考文献
[1] Hinkel Eli.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