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竞技运动的好处

时间:2023-10-30 10:29:35

导语:在竞技运动的好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竞技运动的好处

第1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学生;运动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24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体育课内的学习和体育课外的锻炼、训练、比赛等活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三维健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体育教育唯有让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有效地动起来。为了让学生动起来,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着力点来考虑。

1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制度,让学生动起来

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是规范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制度能有效地规范体育课堂内外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广大师生的体育教育意识,激发广大师生的体育热情,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更多的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必须做到有效,有效的制度必须是客观的、有前瞻性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可度量的、通过努力可部分或全部达成目标的,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全力支持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总体可以归纳为体育课内和体育课外两个方面,体育课内主要就是体育教学,体育课外主要是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两操两活动),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和体育组要共同协商、制定和完善的体育工作制度。年段长、班主任和体育教师要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共同做好体育教学、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确保绝大部分学生能参与到体育课堂内外活动中来。

除了做好以上各项任务的工作制度外,学校还要考虑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体育教育方面的激励制度(如,奖教奖学制度),创造条件激励广大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比赛和体育教学方面的技能比赛,创造条件激励更多的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参与到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并确保这些制度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通过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制度,鼓励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内外,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和引力,让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接触到体育,亲自参与体育运动,在运动中体验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我幸福,在运动中体验更快、更高、更强的心理活动。

2 开展学校体育竞技运动,让学生动起来

竞技运动是比赛性的体育活动,是竞争性的身体活动。竞技运动普遍存在于学校体育教育中,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育中我们经常采用比赛性的体育活动这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活跃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氛围,同时也能有效地帮助完成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任务。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展竞技运动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同时起到吸引一部分学生首先主动参与到体育竞技运动中,具有以点带面的功效。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展竞技运动应考虑以下情况。

其一,学校开展体育竞技运动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案,要把一学年中的各项体育竞技运动内容安排到学校的学年工作计划中,指定某个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组织具体实施和运作。

其二,学校开展体育竞技运动要做到连续性,初中、高中可以以三年为一个时段,开展的竞技项目应相对固定。

其三,学校在开展竞技运动的时候要责任到人,人人有责任,主抓落实,确保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技运动中来,确实让学生动起来。

其四,开展竞技运动要落实到年段和班级,让年段长、班主任和学生充分了解本学年要开展的体育竞技运动项目、时间、地点和要求以及项目责任人和职责。

其五,学校开展体育竞技运动要结合学校自身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挖掘该运动项目的潜力,努力打造自己的体育特色和品牌,注重发现和培养各项体育竞技运动项目的特长学生,拓展这些学生的潜力或输送到高一级学校深造。

其六,学校开展竞技运动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合理地应用现有的竞赛规则,在办学条件允许下能应用现有的竞赛规则的要坚决应用严格执行。若办学条件受到限制,则要根据校情和学情制定相关的竞赛规则,比如,可以降低规则标准、简化规则要求,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体育竞技运动中来。

3 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是伯乐,其主要的任务是寻找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在体育兴趣的导引下自觉的运动起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的着力点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可以从几个着力点来考虑。

着力点之一,在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体育课堂上,老师必须认真地组织教学,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特长,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让学生在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体育知识、方法、理论等方面都能有所学、有所掌握并具备参与的能力和意识。具备从事基本体育活动的能力,能参与到其他同学的体育活动中去,融入到其他同学的体育活动中,从而不由自主地产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和兴趣。学生在具备“融入”这个条件后,就会从容、自信的加入体育活动行列中,展示自己的特长。

着力点之二,在于调和学生的体育需要。兴趣来源于需要,体育也是一样的。学生有了体育活动的需要,他就会克服一切困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其实,学生的这个体育需要也需要我们体育老师去引导和寻找。比如,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在繁忙的复习间歇(特别是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一般会自觉地到体育场所散步、快走、跑步以及进行其他的身体练习。在这复习迎考的紧张学习中,只要体育老师、班主任就体育运动的好处相关方面多加说明和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身体练习的需要马上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是很乐意也会很自觉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着力点之三,在于大力实施新课程标准,改革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体育教研组要组织全体体育老师认真学习和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方案。在条件允许下要做好模块选项教学的工作,让学生能自主地参与到自己喜爱、有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中。有相同运动兴趣的学生在一起就有共同的语言相同的讨论话题,那么,学生自主参与运动的氛围自是不能同日而语,体育课堂自是别有一番景象。改革体育教学的内容,在模块选项教学中能大胆地结合当地的体育特色,把具有地方体育特色的运动项目引入体育课堂,既能传承地方传统体育特色项目,又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一箭双雕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着力点之四,在于体育老师的体育课堂教学要善于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首先,体育老师要不断地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开拓自己的教学思路,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其次,体育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创新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如,教学中如果能将教学目标和体育游戏有机地结合,那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又比如,可以在五人制足球场上拿着排球应用足球、手球、篮球的相关竞赛规则(可根据需要简化、调整规则)组织学生运动起来。

着力点之五,在于建立“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色”。建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形成学校的体育特色,做到班级、年段、学校都有特色项目代表队,这样就能有面积比较大的学生参与到班级、年段和学校的特色项目代表队,实现以点带面的作用。实施一生一特色活动,尽可能地使在校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掌握一到二项运动技能,能和具有同样兴趣的学生一同参与身体练习和比赛。推进“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地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号召,自主参与体育运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为“健康工作五十年 快乐生活一辈子”做好身体储备,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

4 举行公益性体育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到阳光底下,亲近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习得一到二项能为自己所用的运动技能,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为了能够达到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妨可以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举行公益性体育活动,以爱心体育活动的名义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展“环保跑步活动”。这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社会公德,还能调动整个班级、整个年段甚至整个学校适合参与运动的学生全员参与,达到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

总之,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动起来,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转化成日常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为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使绝大部分学生能从体育教学、体育比赛、体育锻炼和身体练习中受益,是学校体育教育所追求的。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为让学生们能够动起来,学校领导、年段长、班主任、体育老师和全体学生都要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关注体育、关注体育运动,上好每一堂体育课,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双赢的效果。积极参与两操两活动,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体育实践中来,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俊. 小学音乐教育德艺双馨的探究. 课程教育研究,2015.1.

第2篇

关键词:竞赛规则;演变;影响

一、规则的演变对羽毛球战术的影响

1.计分方法的修改对羽毛球战术的影响

1988年羽毛球的计分方法出台了新规定,取消了13、9平再赛的计分方法,在双打中和男子单打中,哪一方先得15分哪一方获胜一局,在女子单打中,先得11分的队伍为胜一局。如果在比赛中,双方的比分为14平或在女子单打中比分为10平,可以进行选择:比赛直至15分或女单11分,不加分;比赛直至17分或女单13分,则加分。计分方法的修改,从规则本身来看,在过去的旧计分方法中,如果在双打及男单打中,比赛13平,可以选择原来的规则赛制15分,也可以选择再赛5分,如果在赛制中14平,可以选择继续比赛制15分,也可以再赛3分。在女单中,每一局11分,如果在比赛中赛制9平,可以选择按照原来的规则赛制11分,也可以继续赛2分。这种旧的计分方法,观众在观看比赛时难以理解相关规则,失去观看的兴趣,而新的计分方法,简单明了,且与时俱进,符合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在羽毛球比赛中,从2011年6月开始,实行7分制,其试行期限是一年。在一年的试行中,7分制没有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大多数认为7分制的实行,不仅没有使羽毛球的比赛时间缩短,还丧失了羽毛球本身的魅力。在7分制中,羽毛球比赛在比赛中没有了铺垫,力量比较大的选手在比赛中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刚柔相济的运动员能取得从未有过的好成绩,比赛中大起大落的情况经常出现,最终,7分制没有良好地实施下去。7分制的实施为羽毛球计分规则提供过了前车之鉴,急迫需要科学合理的计分规则指导羽毛球比赛,使羽毛球比赛的计分规则更加科学合理,促进羽毛球运动的发展。

2006年5月,正式启用21分制计分方法,21分制的实施,是羽毛球计分制度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在羽毛球比赛中,比赛的时间缩短、节奏快,一次失误就会造成失分,在21分制下,新的羽毛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会减少顾虑,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而一些平时比较优秀的运动员经常会出现爆冷现象,这样,在新的计分体制下,会给新运动员带来新的机会,为羽毛球的队伍带来新的活力;面对新的计分机制,教练员应对新的羽毛球比赛计分进行分析、研究,寻求新的训练方式与方法,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水平;21分制,对裁判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裁判员要严格注意运动员的发球方式,对其进行严格的判罚,所以,裁判员要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对判罚尺度进行良好的掌握,体现出比赛的公平、公正;对于观众来说,21分制,缩短了比赛时间,使比赛比以前更加精彩、紧凑,挑动观众的兴趣,提高羽毛球比赛的观看率;在媒体方面,新赛制下,比赛的时间具有预测性,所以,可以极大地提高电视的收视率。

2.居间休息时间的规定

新的规则体系明确规定了在羽毛球运动比赛时,第一局与第二局之间的休息时间不能超过90秒,第二局与第三局之间的间歇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相关比赛如果要进行电视转播,裁判可以在比赛前做出相关决定。居间休息事件的明确规定,使羽毛球比赛更具有合理性,相比于过去的休息规则,运动员可以在比赛中更有利地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短暂的休息时间,使比赛更具有公平性。对于传媒方面来说,针对羽毛球比赛过去无休止的间接比赛,使羽毛球的比赛时间没有预测性,电视传媒无法预测羽毛球的比赛时间,因而不愿意转播羽毛球比赛,客观上,对羽毛球体育运动的传播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居间休息时间的规定,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使电视传媒愿意转播羽毛球运动比赛,其既获得了商业价值,又对羽毛球运动进行广泛的传播与普及,促进羽毛球运动的健康

发展。

二、规则演变对羽毛球发展的促进作用

1.使比赛更加公平合理

羽毛球规则的不断改进,为羽毛球比赛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

战,在新规则体系下,极大地削弱了羽毛球强队的领先优势,而弱队在比赛中的得分几率在大大增加,这样,羽毛球比赛的胜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样,可以提高羽毛球的关注度,同时在新规则体系下,可以吸引更多的羽毛球爱好者参与到此项运动中,使羽毛球运动得到广泛的传播。

2.公平、公正比赛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使各项体育运动比赛公平、公正、公

开,切实体现比赛者的运动水平。羽毛比赛规则正是为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而不断改进发展的,在现在的羽毛球规则体系中,在羽毛球比赛的器材设备、加分规则、居间休息时间等都具有严格的规定的时间,使羽毛球比赛更具有公平、公正性,诠释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

3.提高商业价值

在羽毛球新规则体系下,对羽毛球课间休息的时间作了明确的规定,在21分制下,羽毛球比赛的时间明显缩短,这样,对电视的转播带来极大的好处,满足了电视转播的需求。通过规则的改进,羽毛球的比赛将会更激烈,胜负悬念更高,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比赛,切实提高电视台转播的收视率,使电视台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同时,为羽毛球运动带来了广泛的传播、普及。

羽毛球赛制的不断改进,使羽毛球比赛更加公平、公正、合理,适应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同时,也为羽毛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带来活力,在新赛制体系下,羽毛球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改变训练方式,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周雯.竞赛规则的演变对现代羽毛球运动汲取技战术的影响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1).

[2]谢宇航.羽毛球规则演变对羽毛球技战术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5).

[3]夏宇.羽毛球规则变化史及其对运动员技术战术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第3篇

关键词:武术 竞技武术 观赏性

武术起源于狩猎和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传统文化的熏陶,演变成武艺,如今的武术套路其实就是武艺的延续。历史中《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酒宴上以舞剑来表演,但其中却暗藏杀机。由此可见,武术在古时就作为观赏性节目展示在宴会中。现今,武术以套路形式作为表演性节目展现在大家眼前,而在套路比赛中,现场观众的人数并不理想,但实际上全国热爱武术的练习者却有数千万人,这种反差是值得关注的。而在影视节目上,动作片很受大众欢迎,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因此在保证武术技击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怎样提高武术套路运动的观赏性尤其重要。

1 武术套路编排的合理性

武术比赛套路是由多个组合构成,而组合又是有武术基本动作构成,在这些基本动作中又有简单的基本动作和难度较高的难度动作。随着武术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发展和提高难度动作成了技术创新的生命。但是仅仅追求单个动作的难度系数来得高分,提高观赏性是不现实的。武术套路更重要讲究协调性、连接性,腿法,步型,跳跃等动作怎样恰到好处的组合能够充分体现出武术发展的高,难,美,新特点,并能够在比赛现场冲击到观众的视觉。近几年,为追求高分,大多数运动员都把难度较高的动作放在一二段,略显空洞,忽略了武术基本的技击特征,对武术基本动作重视度不够,失去了武术的内在精髓,那么观赏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武术套路编排中不仅要要求难度的质量,更要牢记基本动作的重要性,动作组合的连接性、协调性,从动作质量,演练水平,动作难度、肢体的伸展度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以此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套路比赛的观赏性。

2竞技武术套路中的音乐伴奏

武术套路除了肢体动作的表现外,更重要的是武术的精、气、神,武术的神可以通过与音乐的结合更充分的渲染观众。从《武术竞赛规则》中不难看出竞技武术的套路内容进一步规范化,难度化,并向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适合舞台表演和量化评分,促使武术与现代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吻合,更着重表现武术的艺术性。音乐是一种听觉上的艺术,蕴含着人们在生活中的思想情感,它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帮助我们释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武术来源于生活,它的每个动作同样承载着独特的含义,武术套路中节奏的编排充分考虑了该拳种或器械的本身特色以及运动员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在武术套路比赛中给套路配上音乐,可以使套路中动作,组合衔接的更加协调。音乐的高低起伏,以及节奏的快慢可以与套路中动作的节奏巧妙地结合,无论是长拳的快速有力,还是太极的柔和、轻灵,都能够与音乐相辅相成,更充分的表达套路演练者的情感和套路本身所具有的特色。

3竞技武术套路中服装的设计

武术服饰源于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使武术项目的神韵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武术服装之美为武术套路演练者的展示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武术服装也传达出武术文化的内涵和武术套路的本身特点。由于武术服装是为武术这一专项运动服务的,所以武术服装的标准化是必要的,这也是武术竞赛评判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越来越追求精神食粮,在武术比赛中,观众更想让自己获得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这就需要武术套路的编排,音乐,以及服装三者和谐的展现在观众面前。那么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武术服装应该怎样创新才能吸引观众是服装设计不容忽视的考虑因素。竞赛服装需要根据运动员的外形,个性,以及比赛套路的风格选择比赛服装的面料、版式,以及图案和颜色的搭配。例如长拳的主要特点是舒展大方,节奏鲜明,那么服装就应该以合体为宜,而服装的袖子也大多是半截袖,以此次来突显演练者动作的伸展性,和轻。由于现在比赛大都在室内,灯光四射,许多运动员在服装上点缀亮片,不仅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为整套动作大大加分。

4运动员个人独特的技术风格

竞技武术套路核心内容就是技术,运动员自身的技术风格可以彰显自身的个性,能够充分表达自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观赏性。每个运动员的气质类型都有一定相适应的技术风格,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确定所选择的竞技项目。依据这些特征,教练员从套路技术特点出发,在较长的运动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独特的技术风格。运动员掌握了自己独特并擅长的技术就会更加凸显自己的竞技风格,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得到裁判员的高分和观众的喝彩。特别是在自选套路中要根据运动员自身特点编排套路,扬长避短,勇于创新,使动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在个别动作练习上要进行反复训练,扎实的掌握技巧,充分展示自己的亮点,只有这样竞技套路才具有观赏性,观众也才能更加喜欢武术运动。

结束语

武术套路运动是民族文化遗产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欣赏价值。武术运动要想为人们所接受,没有观赏价值和感染力是不行的,充分表现武术的内在特色和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技术风格,研究和创新武术竞赛服装和套路配乐,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将这些要素融洽和谐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推动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套路竞赛规则[Z]·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第4篇

摘 要 本文详细的探讨了羽毛球运动技战术核心思想的制胜规律,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微观上更好的掌握该运动核心技战术的特征,更客观的认识、理解该运动,为提高竞技运动能力而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

关键词 羽毛球 技战术 致胜规律 分析

一、羽毛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羽毛球运动是比赛时用网将双方选手隔开,各据一方持羽毛球拍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的合法击球。无身体接触,靠时间、空间的优势取胜,比赛场地相对较小,通常比赛时间也没有限制,球不能连击和停留,双方的攻防转换非常快,只要是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各种技术动作都有可能造成得分或失分。取胜的关键是要让自己多得分少失分。

二、羽毛球运动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一)技能与战术能力特征

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在基本功扎实、熟练、全面、准确,特点突出,并在技术发展中不断创新、形成绝招等方面,也就是所谓的“全面加特长”。战术能力则主要反映在个人战术与集体战术结合、进攻战术与防守战术以及攻防转化的全面上。

(二)体能特征

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掌握各项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是比赛中运用技术与完善战术的前提。该运动的重点素质包括力量、移动速度、挥臂速度、灵活性与灵敏性等,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弹跳力与爆发力。

(三)心理和智能特征

该运动各种技术动作失误就有失分的特点,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敢斗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根据球速快、变化多的特点,又要求具备良好的时空知觉和反应速度的能力。在智能方面的要求也较高,运动员要灵活善变,应付与处理场上各种复杂情况,为此,需要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场经验[1]。

三、羽毛球技战术核心制胜的利器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这是羽毛球的技术与战术全面发展的时期,男子技术优势从欧洲全面转向亚洲,形成了亚洲人在世界羽坛上称雄的局面。在手法上突出了动作小、出手快,爆发力强的特点,在步法训练方面大胆改革有新的突破,使技战术水平突飞猛进[2]。80年代,世界羽坛技术与战术向快速进攻、全面、多变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讲,中国选手在那一时期的特点是速度快、步法移动积极,争取高点击球,技术动作完成小而快,进攻意识强,善于快攻、发球抢攻和快速突击,加强了控制和反控制能力,把平高球和吊球也作为进攻的手段运用,从而使进攻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克服了过去单调的杀上网的快攻打法,创造条件抢攻而闻名。80年代中后期,我国羽毛球将“快、狠、准”的打法发展成拉吊进攻和变速突击的打法[3][4]。1992年羽毛球运动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运动员们的技战术更上一层楼,而新的技战术也随后形成。“快、准、狠、稳”成为中国羽毛球核心技战术的高度概括。从1996年我国实现奥运会羽毛球零的突破至今,大部分的奥运金牌都被中国垄断,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羽坛的霸主地位。这充分体现了羽毛球的核心技战术制胜规律牢牢地被我国所掌控,我国正在走一条以快为主,以攻为主,以我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羽毛球道路。

羽毛球运动项目竞赛的根本特点可概括为“快”和“全”。所谓“快”,最主要的是球速快,扣杀球又是球速当中最快的,是得分的有利武器,也是突破对方防线的重型炮弹。当然,仅仅有球速快也是不够的,还得起动快,移动快,回位快,击球快等。在比赛当中杀上网快才有扑球的机会,脚下移动快才能抢到最高的击球点,击球才有攻击性,才能主动得分。在速度上压制对手是羽毛球运动制胜的法宝。“全”是羽毛球运动项目的另一特点,全面的攻防能力是优秀羽毛球运动员须具备的,高超的控制和反控制的能力是羽毛球比赛胜利的基础。控制和反控制能力体现在羽毛球的“准”字上,落点精准,弧度、力量、线路控制的恰到好处,都能使对手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判断准确才能提前起动,抓对方的球路,占据有利地位。“狠”即主动击球时凶狠,扣杀有力。防守时还击球很顶,使对方无法连续进攻,达到攻防转换的效果。“狠”还体现在霸气上,不但击球力量大,球速快,气势上也要占绝对优势。相关的研究表明,羽毛球运动的得分多数来源于对方的击球失误(受迫性失误和非受迫性失误),而不是本方运动员击球进攻直接得分。这体现羽毛球运动项目特征的“稳”字。就算不能主动得分,减少自身的失误,迫使对方多失误往往也能赢得比赛的胜利。失误少击球稳定在比赛当中能提升自身的信心,使自己出手更加果断,同时也能造成对手毛躁的心理而失误增加。

羽毛球发展至今,比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速度与力量的较量。速度快的基础是有力量做支撑,要想速度快,必须先下手为强,主动进攻,频于下压,增加扣杀球在比赛当中的频率。同时也要加强防守的能力,高水平运动员不但有进攻还有防守,攻守均衡,以攻为主,能攻善守,攻守兼备。羽毛球运动攻守转换非常快,运动员只有技战术全面才能达到巅峰,“全面加特长”是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步法灵活,体能充沛也是羽毛球运动核心技术的保证。

四、结论

在比赛中,双方都是通过控制与反控制在制约对手,最终是通过击球的力量、速度、落点等这些物理要素所体现出来的。羽毛球的核心技战术制胜因素是“快、准、狠、稳”;总结在一起就是挥臂快、出手快、球速快、移动快、反应快。因此,羽毛球运动的核心技战术制胜规律就是运用体能与力量的优势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快”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乒乓球、手球、垒球、羽毛球编写组.球类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l):393.

第5篇

李健和太太美珍宣布全家总“动”员计划时,姥姥提出了异议,“我是生过大病的人,现在洗衣服、买菜做饭都是锻炼,这个计划就不用考虑我啦!倒是你们这些天天坐在教室和办公室的年轻人应该多练练”。

和李家姥姥想法一致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都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人的身体活动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可能有维护和促进健康的效果。而且,像买菜、做饭这样的一般生活活动不能替代体育运动。

什么是身体活动,

生活活动和体育运动?

身体活动包括体育运动和生活活动。体育运动大家都很熟悉了,指的是有计划和有组织地为了竞技、娱乐、健身等目的进行的身体活动,如快步走、骑车、打球等。生活活动既包括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身体活动,如扫地、做饭、陪孩子玩,也包括职业相关活动,比如上下班路上的活动(步行、骑车),工作中的身体活动等。

日本厚生劳动省2∞6年公布的运动指南强调:“为了达到维持和促进健康所需的身体活动量,每周应该做23健身活动量以上的活跃身体活动(所谓活跃的身体活动,是指3代谢当量以上的身体活动)。其中至少要有4健身活动量为活跃的体育运动。”

这个目标是日本厚生劳动省根据一些有关身体活动与慢病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制定的,针对的就是日本生活习惯病(即慢病)流行的状况。这对于同样面临严峻慢病问题且同属亚洲人种的中国人具有借鉴意义。

生活活动不能代替体育运动

第6篇

关键词:排球运动;九人制;教学;优势;可行性

在现行的中职体育教学中,排球运动作为中国传统运动项目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直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传统上,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多采用常规的六人制比赛的形式来对同学们和排球爱好者进行训练,即把参加比赛的同学分成两组,每组派六名队员上场比赛,分前后排站立,前排三名队员,后排三名队员,在比赛中队员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轮换。采用六人制排球比赛的优势和好处是由于场上人员较少,比赛的气氛紧张激烈,比赛的观赏性要强一些,但是由于每位选手都承担着一定的场上职能,在比赛中都发挥着相对重要的作用,比赛对每一位选手的技术和战术要求都较高,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难度较大,不容易很快把握。排球比赛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对场上的每个队员都有要求,如果某一位选手排球基础技术不好或者临场状态不够好,在比赛中接不到对方的发球或者接发球频频失误,都会导致比赛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比赛气氛会越来越冷而导致无法开展下去,久而久之比赛成了观看失误的比赛,参赛选手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和信心也会大打折扣,不利于这项运动的长期开展。

学校排球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大家增强体魄,寓教于乐,并不是为了选拔顶尖选手去参加比赛。很多学生之前根本没接触过排球,对这项运动也缺乏兴趣,一开始就采用六人制排球来训练和要求他们的话,会导致部分同学感觉压力过大,产生畏缩心理或者排斥的情绪,这就非常不利于排球的教学和运动的开展。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可以向排球俱乐部学习,采用更适合学生们的九人制排球训练方式,即每队选九名选手上场参加比赛,分成三排站立,前排三人、后排三人、中排三人,比赛中九号位球员的位置是固定的,其他八名球员按照顺时针方向轮换。

首先,相比六人制排球训练方式,采用九人制后因为参加场上比赛的人多了,所以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活跃场上场下气氛,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试想和原来同样面积大小的一块训练场地,现在由九个人来分别占据和把守,每个人所承担的任务和防守区域相对减少了,接发球的要求降低了,每个队员肩上的担子变轻了,心理压力就减轻了。当人在比赛中卸下了思想包袱,心理在放松的状态下往往会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做到开开心心地运动,在运动中健身,在运动中娱乐。

其次,在九人制排球比赛运动中,位于场地中间的九号位的队员位置是固定的,他不参与场上的位置轮换,有着相对固定而明确的职责分工。九号位球员由于接发球较多而角色重要,所以在布置人员时要挑选排球技术相对较好、发挥比较稳定的同学来担此重任,扮演比赛的轴心球员,盘活整个比赛的气氛和节奏,使得比赛能稳定进行,不至于像传统的六人制比赛那样出现一边倒的情况。

另外,从比赛的承接性上来看,采用九人制排球训练的目的只是为了向六人制正规比赛过渡,采取九人制比赛训练只是由于入学时学生们的排球基础参差不齐,为了照顾大多数并且培养学生们对排球运动的兴趣来让更多人参加到场上的比赛中采取的权宜之计。等学生们喜欢并接受了这项运动,并且等他们的排球技术成熟了,有一定基础和比赛经验之后完全可以参加或改用六人制正规排球比赛形式。

采用九人制排球比赛的优势是简单易行、容易操作,对学生排球技术基础要求不高,是一种适合大众的健身和娱乐方式,在教学比赛的初始阶段和前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们和排球爱好者轻轻松松地触摸排球,不知不觉地爱上排球运动,在运动中提高自己,逐渐找到比赛的感觉,再去朝着竞技比赛的思路和模式训练。

采用九人制排球比赛尽管比六人制竞技比赛对技战术的要求降低,但是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可放松,九人制比赛也是比赛,比赛就是要分出胜负、定出战术的,所以我们要像参加所有正规比赛一样对严格要求学员们,使他们刻苦演练并进行赛后反思。作为排球老师或教练,要在每堂课之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的教学目的、准确的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具体的技术和灵活的战术,而不是像放羊一样让学生自己去抱着球玩。比如,在发球时要强调击球的手法、发球部位和腰腹力量的运用,不能用蛮力;在比赛中要果断叫暂停,指出不足,重新布置战术;在比赛后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找到改进的办法。

总之,采用九人制排球比赛形式能够以学生作为运动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排球运动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畏难退缩心理。在教学前期和初始阶段恰当采用九人制,可以使得所有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排球运动中来,促进排球运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普及。

参考文献:

1.王俏英. 排球基本技术动作要领的教学方法[J]. 凯里学院学报, 2008, (03) .

第7篇

【关键词】柔道;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可持续发展

柔道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柔道项目发展的基石,其培养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柔道事业的发展前景。然而,当前我国柔道运动员的数量状况和培养情况并不乐观,甚至呈现出低水平和不平衡的发展趋势。现阶段,为了迅速提高我国柔道运动的竞技水平,培养和壮大柔道后备人才队伍才是硬道理。

一、柔道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基层训练体系被逐渐削弱

我们知道,基层体育训练是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问题导致训练经费越来越少、招生生源受限严重、教练员自身素质不够高等不利因素,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和削弱了基层训练体系,阻碍了柔道后备人才的培养。[1]

(二)柔道人才资源开发欠缺

当前,在柔道人才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学”、“训”矛盾十分突出。不少柔道运动员要想取得优良的比赛成绩,但是却没有充足的训练时间,显然这是不行的。这一矛盾的形成一方面源于柔道运动员自身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源于当前我国教育理念的陈旧,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这些都可能造成大量竞技天才被埋没。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影响

先前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很多家庭都生育了独生子女。众所周知,柔道后备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从小抓起,但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我国的青少年数量锐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整体竞技体育的战略发展,间接影响了我国柔道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四)部分家长的观念落后

体育竞技工作者都是十分辛劳的,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训练,容易受伤,社会地位并不算很高,淘汰率高,退役后还可能面临无法安置的情况,甚至部分家长认为搞体育是“不务正业”,因此他们反对子女从事柔道运动,这也使柔道后备人才数量减少,造成了柔道项目人才资源的短缺。

二、柔道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严峻的人才队伍背景下,要想真正培养起一个高素质的柔道后备人才队伍,实现我国体育竞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相关部门对柔道人才的培养在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方面并不完善。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参考设立柔道后备人才专项奖励基金,最大限度地挽留和培养那些具有发展前途的柔道苗子,适当地对优秀柔道教练员予以奖励。同时,在教育部门方面,可以对具有柔道运动天赋的学生在招生时给予政策倾斜,比如降低录取分数,采取选修学分、奖学金等方式吸引优秀的柔道运动员,相信这样的激励机制会著有成效。此外,对柔道运动员建立一定的社会保障机制也很有必要,比如建立柔道运动员伤残制度、运动医疗保险制度等,对于柔道教练员,应当扩大基层专职柔道教练员的编制,建立相应的职称认证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2]

(二)创新和改变我国的运动员训练管理体制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制都是单轨制,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改为多轨制很有必要,这样一来就实行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可以在全国大范围内建立起纵横交错的培养体系,实行多轨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和发展竞技体育的态势。另外,在后备人才的管理方面要实行人才开放、交流的政策,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联系,争取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环境。

(三)开启“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竞技体育既有运动技能的较量,也有智力上的较量。而体教结合的模式就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说它是未来我国培养和造就优秀柔道后备人才的必然选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柔道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教为本”的理念,不仅要加强学校与体校的协作,还要转变传统观念,本着对所有柔道运动员前途负责的态度,坚持体育素质为学生德、智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争取更多的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广泛支持,要真正以教育为依托,挖掘、开发并培养柔道后备人才,使他们真正在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

(四)把握当下生育政策,逐渐转变家长观念

当前,我国的“二胎”政策已经全面施行,这对柔道人才的招揽很有帮助,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抓住机遇,对有潜力的柔道青少年予以特别培养和关注。当然,青少年学生的家长在柔道后备人才的培养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大对家长的宣传力度,真正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有必要加强学校、教练员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从事竞技项目的好处,意识到柔道训练对学生本身、对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3]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柔道后备人才的队伍中来,才可能繁荣我国的体育竞技事业。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柔道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广大的青少年、家长、学校、政府、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面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形势,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和改变我国的运动员训练管理体制、开启“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当下生育政策,逐渐转变家长观念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我们的柔道竞技项目才可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只有这样,我国的体育竞技事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国际比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初守宁,李强. 论山东柔道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J]. 科技视界,2013,27:264.

第8篇

关键词: 体育舞蹈 运动学价值 生理学价值 心理学价值 美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一项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是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它兼有文艺和体育的特点,是介于文艺和体育之间的边缘项目,是以竞赛为目的,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行为的杠杆”。体育舞蹈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它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已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深受人们的青睐。体育舞蹈在我国得到如此迅猛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其自身功能与价值所决定的。为了能使体育舞蹈在我国长期稳定的发展,我们应对其价值进行研究。

1.运动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以达到自娱自乐和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舞蹈作为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实现体育目的手段与方法,是体育文化系统中的新生事物,是体育研究的对象。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了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人们体力劳动量减少,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增多,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必然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我需要的高级精神享受和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体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以求在娱乐中运动,更好地完善自我、改造自我,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运动学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是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把运动知识化、系统化、理论化,更好地指导体育运动实践,实现体育的目的。体育舞蹈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形式,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内容,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和可靠方法。体育舞蹈动作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的增强,满足肌肉负荷后的需要,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具有明显的体育运动学价值,因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是当今社会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2.生理学价值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的学科。根据运动负荷的价值或理论,学术界曾提出如下结论: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的下降;心率增加到160―170次/分之间,虽无不良的反应,但不能出现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一般人的健身效果的最佳区间是心率在120―140次/分之间。生理学实验证明,心率在120―140次/分情况下活动,身体各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华尔兹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2.8次/分,探戈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2.6次/分,恰恰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5.2次/分,以上三种舞蹈对健身效果相当明显,具有一定的生理学价值。

3.心理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一项全身性娱乐运动,对参加者的身心很有好处,有明显的心理学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和依照音乐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力的转移,其它部分机体能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体育舞蹈具有消除疲劳、康复机体、陶冶情操、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另外体育舞蹈还具有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由于体育舞蹈是一种群体运动,在集体场所进行,因此参加者能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起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4.美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一项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其综合性、艺术性很强,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

美学观认为,美既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产物,又不是纯自然进化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在今天,现代体育运动许多项目对美的要求愈来愈高,如艺术体操、健美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而体育舞蹈是美中的佼佼者,它为人们创造了大量的审美客体,其运动过程还是创造美的过程。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人体外型会更加匀称和谐,体态会更加刚健、优美,动作会刚柔相济。另外,体育舞蹈中的团体舞更是美不胜收,群体的配合位置,队形的变化,伴以悦耳的音乐,构成一幅幅优美、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一个人的审美能力除了与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有关外,还受着自我身体条件的限制。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可以改变自我的形体、姿态等身体条件,并在体育舞蹈优美的音乐和优美动作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扬威,袁水海.当代国际标准舞蹈教程[J].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第9篇

篮球运动是极具竞争性、对抗性,也具有极高的锻炼和健身价值以及欣赏和审美价值的运动项目。中学生参与篮球校本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技能、基本战术、简单配合与比赛方法;更是为了通过身体练习提高身体运动能力、体能和智能等多方面的能力,以达到健身健康的目的。

通过对本校学生篮球学习认知水平调查表明,目前,中学篮球教学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其一,现代竞技篮球运动的技战术及规则都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对参与者的身体、心理、技战术素养以及场地器材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学课堂很难开展;其二,当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状况、技术技能水平、体质健康状况及参与时间,都很难适应现代篮球的学习要求。因此,我们对篮球运动的发展进行再认识,对篮球运动的游戏本质、娱乐属性、健身功能、竞赛品质进行再思考,并对本校学生年龄特征、身心特点、体能状况和技能水平进行针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慎重确定篮球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二、将篮球运动植入校本课程对当代中学生影响

1.生理层面的影响

篮球运动的自身魅力以及当代社会的明星效应使得中学生内心热衷于参与该运动,由于场地的限制和学生自身知识技能水平的原因,该运动难以有组织地开展。而将篮球运动植入校本课程刚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开设篮球校本课程的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可将课程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基础班以趣味性篮球游戏为主,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慢慢熟悉球性,从而在玩中学、学中乐;提高班以简单的技战术为主,为身体素质较好或有篮球基础的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发展平台。在不知不觉中这些学生发展了体能,促进了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发育等。篮球是最好的有氧运动的形式,打球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是安静状态下的8倍。

2.心理层面的影响

在篮球校本课程中,学生经常处于起伏不定的多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如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和队友间的友谊感交织在一起,使学生的心理活动经常激起、迅速、深刻,超过一个人正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变化过程。如一名以前在课堂上经常调皮捣蛋被老师训斥的学生经过篮球校本课程的学习后,自身成为班级的“小姚明”,成为在学校各类比赛中的“核心人物”。由此他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上专心听讲,对待老师及同学热情大方,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在其他学习方面变得积极主动。可知篮球校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技术、战术,还有心理素质。对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性格和改变学生的气质、特征都有很大的好处。

3.对中学生的社交、意志、团结意识和自信的影响

(1)篮球运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质意志

篮球运动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在这种需要具有积极的主动性和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中,非常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机智、勇猛、灵活、果断的意志和精神。在篮球校本课程教学中,因学生需要长期面对竞争、面对失败,因总是为追逐各种不同的目标,而挑战各种艰难困苦,因遵守竞赛规则而受到约束和限制,为了最终获得胜利而需意志坚定、坚韧不拔等十分有助于培养人的精神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人生的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也是一个美育的过程。

(2)篮球运动培养青少年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由奋斗目标而诱发的主动性的群体思想。为了取得胜利,它要求每个队员必须同心协力、密切配合。青少年时期好胜心非常强,常常为胜利激动、自豪,为失败惋惜和懊悔。由于当代独生子女普遍自私,缺乏团体协作精神的现象,校本篮球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为了争取胜利,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争取让技战术发挥到最大限度,以争取竞赛场上的胜利。青少年常处于这种动静结合的环境,通过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可以加强组织纪律性,非常有利于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和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综上所述,将篮球运动植入校本课程对初中生各方面均有深远的影响。学生在参与篮球校本课程学习后,不仅增强了体质,提高了体能及技战术,而且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及良好的品质精神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这与其他校本课程单一的作用有明显的区别,参与的学生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表现均与之前有很大的差别。课堂上由于基础提高,变得乐于参与篮球运动,课外主动加入校队练习的学生也日益增多,校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