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1 10:26:23
导语:在农林畜牧业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023-02
一、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缺陷的基本内涵
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农业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质的联系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两个方面的结构,从横向看,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林、畜牧、渔业及其内部的组合比例和相互关系。从纵向来看,农业产业结构是指现代农业产业中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或者是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1]。
农业产业结构缺陷是指农业产业结构的落后性以及结构升级、演变的不适应性、滞后性。落后性是指农业产业结构的水平层次低于其他地区或全国平均水平;不适应性、滞后性是指农业结构演变过程同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不相适应,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够,升级动作迟缓,赶不上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步伐、节奏[2]。
二、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缺陷
(一)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2010年湘西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8亿元,增长4.1%,占湖南省比重2.2%,其中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分别增长4.6%、0.7%、3.6%、4.6%和5.8%。农、林、牧、渔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例由2009年的66.5∶7.2∶24.1∶1.6调整为69.8∶5.9∶22.2∶1.5。从总体上看,湘西州的农林牧渔业结构在1995—2010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3.5%上升到2010年的69.8%,林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16%下降到2010年的5.9%,牧业的发展不稳定,有升有降,先由1995年的26.1%上升到2008年30.5%,再下降到2010年的22.2%,渔业比重由1995年的3%下降到2010年的1.5%。以当年的价格计算,在1995—2010年间,农林牧渔总产值从1995年的302 564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818 091万元,年均递增11.4%。其中农业(种植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195 28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570 900万元,年均递增12.8%;林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15 28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48 327万元,年均递增14.4%;牧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83 373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82 143万元,年均递增7.9%;渔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8 61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1 960万元,年均递增2.6%;农业、林业总产值的递增速度快于农林牧渔的增长速度,牧业、渔业总产值的增速比较缓慢。
(二)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1.农业经济总体构成水平和层次较低,畜牧业所占比重过低。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不断下降,其他各产业特别是畜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农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和规律。这一规律表明同一国家(地区)或资源禀赋类似的不同国家(地区)畜牧业和林业、渔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越大,农业结构层次和生产力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说明农业结构层次和生产力水平就越低[4]。
2010年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的产值比重占到69.8%,而全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比重仅占50.71%,湖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比重仅占54.38%,高于湖南省和全国的比重;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中牧业的产值比重占到22.2%,而全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牧业比重占32.25%,湖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牧业比重占29.52%,低于湖南省和全国的比重(如表2 所示),湘西州农业经济总体构成水平层次还是比较低的,畜牧业比重过低,不到总体的1/3。
2.种植业内部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远未形成。2010年湘西州的玉米种植面积为38.87千公顷,饲料作物仅占到总播种面积的10.8%,相比以前种植面积降低了,且同畜牧业的发展相比也是不适应的。在种植业内部,一方面烟叶、椪柑、药材等效益好的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小,仅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85%,另一方面收益率较低的传统作物比重仍然较大,占到56%,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远未形成。
三、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调整农林牧渔结构,实现农林牧渔协调发展
种植业要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增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重,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重点发展特色品种,打出特色农产品品牌。现阶段,一方面,应稳定现有的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种粮效益。小麦以改善品种、品质为突破口,通过产量提高来稳定总产。玉米在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压缩普通玉米,大力发展优质饲料专业玉米,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形成种植业与畜牧业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同时要加大玉米品种的调整力度,适度扩大高蛋白、高油、高赖氨酸、鲜食等优质玉米的生产。另一方面,继续发挥特色种植优势,如油料、烟草、茶叶、药材、柑橘和猕猴桃等,以外向型的加工企业带动结构优化升级。畜牧业要在稳定猪鸡饲养量的同时,加大牛羊等草食型、节粮型动物的发展,适度发展奶牛、水产及特种养殖业,加快饲草资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林业要扩大经济林的种植范围,加强“八百里绿色行动”的推动力度,增加义务植树基地个数,力争使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要保护发展生态林,改善扩大干、水果经济林,推广新优苗木品种,推广粮果、果药、果菜等间作模式,适度发展用材林。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基本农田标准化改造。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连片治理、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逐步把基本农田建成“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地力高”的高产稳产农田;加快村间道路硬化建设,完成200个行政村村间道路硬化,加强村级公路管养,提高村级公路养护标准;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新修集雨节水窖1 000口,抓好1 700万元的烟基工程建设,完成25座病险水库治理、2万千瓦小水电装机,继续实施四县亚行防洪工程;抓好人饮安全工程,新解决1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抓好生态建设,造林1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5.1万亩,中德合作森林经营4.3万亩,长防造林0.6万亩,搞好“八百里绿色行动”抗旱保苗、补植造林、抚育培蔸工作;积极发展农业装备,完成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面积220万亩,向上争取农业补贴2 000万元以上,推广新农机具8 000台套以上。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在湘西州7县1市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专项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运用专项资金开展信息、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活动。
2.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在机制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在机制的核心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和组织机构的建设与完善,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章程;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等,真正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公平的利益分配。
3.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提供和培训服务。政府相关部门应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与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军民.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11-12.
[2] 朱涛.昌吉市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2003,(6):13-16.
关键词 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关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 S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91-01
近年来,畜牧业生产不断持续稳定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5%,畜牧业收入约占农民收入的40%,畜牧业也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畜牧业生产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畜牧业发展也同步呈现良莠不齐、规模不一、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体系不完善、疫病防控形势严峻、抵御风险能力差、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规模养殖与农村散养长期存在、畜禽养殖污染处理能力弱、生态环境影响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因此,逐步解决当前畜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促进畜禽健康养殖,保障生态环境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今后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1-4]。
1 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1 对生态环境影响
当前,我国畜禽养殖对粪污等废弃物污染处理投入普遍不足,设施设备水平低,更多中小企业与养殖户对粪污直接进行露天堆放或直接排放河流湖泊。依据测算,1头猪日排猪粪2.5 kg、尿4 kg、污水8~10 kg,1个1万头猪场日排粪污约150 t,规模养殖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较大,已成为广大农村地区主要污染来源之一。
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一是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渗入地下后对地下水形成严重的污染,水质恶变,人畜不能饮用及利用;二是粪污堆积发酵后产生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对空气形成污染,异味难闻,危害健康;三是粪污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疫病流行,引发疫情;四是大量滋生蚊蝇,滋扰人畜,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1.2 对畜禽产品自身的影响
由于我国大部分养殖场企业化程度不高,片面追求养殖数量及经济效益,缺乏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以及科学的养殖技术,加上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与条件,一部分养殖场,乱用兽用生物制剂、添加剂、兽药、防腐剂、抗生素等,甚至使用违禁品,如瘦肉精、激素等,造成畜禽产品有害物质超标,不仅严重危害群众健康,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损害了自身形象,无法出口国外、赢取外汇。
1.3 社会公众印象的影响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断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居民对食品需求早已更加注重品质,而近年来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曝光,其中就包括了曝光的畜牧业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引发了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担忧,加之畜禽养殖卫生状况不尽理想,社会公众对畜禽养殖业认同度较低。
2 生态健康养殖概述
2.1 概念
笔者认为,生态健康养殖应该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畜牧生产、动物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应基于畜禽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饲养与粪污处理同步,以先进的畜禽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进行指导,生产个体健康、无残留的畜禽及其产品,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打造以生态、安全、优质、高效为主要内涵的健康养殖业,实现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
2.2 内涵
生态健康养殖概念包涵2个方面重要内涵:一是畜禽养殖应不破坏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取得生产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畜禽养殖应该提供卫生、健康、安全的畜禽及其产品。符合这2个基本条件,才可以称之为生态健康养殖。
2.3 有关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研究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安徽省近年也推广了不少实用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笔者接触过的主要有以下几项。
(1)发酵床养猪技术。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将土著微生物与秸秆、稻壳、锯末等按比例混合成发酵垫床养殖生猪。该技术不仅利用微生物充分分解和转化猪排泄的粪尿,较大程度地解决了粪污污染问题,而且也符合了生猪爱睡、爱拱的生物学特性,利于猪的活动和休息,节省了人力和粪污处理费用。
(2)林网化生态养殖技术。该技术在笔者所在的青阳县区域推广普及率较高,主要技术特点是利用丘陵地区良好的植被,放养当地土鸡品种。土鸡性活泼,善奔走,林间放养符合土鸡特性,土鸡以林间青草、昆虫、果实为食,辅以饲料,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土鸡原有的风味和优良品质。良好的植被为土鸡养殖提供了较好的疫病保护屏障,鸡粪又给林木提供有机肥料,不会污染环境。该技术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
(3)畜禽—沼—渔—农作物循环利用技术。该技术通过养殖畜禽,产生粪污,进行沼气发酵,产生沼液、沼渣,一部分用于渔业饲料,另一部分用于农作物肥料,农作物收获后可出售,可作畜禽饲料。整个循环过程充分利用了粪污,产生畜禽、沼气、水产、农作物多重经济效益,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4)种草养畜技术。该技术通过栽植优质牧草,饲喂草食畜禽,减少饲料与添加剂的投喂,不仅节省了饲料成本,而且减少了某些残留,保障了畜禽品质,也利用了部分粪污作有机肥,减少粪污污染。
(5)疫病防控技术。通过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疫病防控方案,严格兽用生物制剂、兽药、添加剂使用,拒绝违禁药品,执行停药期,严格检疫与卫生监管等措施,保证出栏畜禽个体健康安全。
3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我国畜牧业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继续地发挥作用,并寄希望于走向国际市场,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必然要逐步摆脱当前“小、散、乱”和非健康的状态,走一条生态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适时地调整畜牧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实行农林牧渔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三是走绿色、无公害畜禽产品道路,创立知名品牌;四是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创建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高的龙头企业,走产业化体系发展道路;五是大力进行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大幅度提升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六是政府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建设,进行宏观指导,适时制定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4 生态健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健康养殖满足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重目标要求,使养殖业逐步摆脱投入大、产出低、风险高、污染重,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下滑的恶性循环状态。实施生态健康养殖,促使畜牧业不断走向经济效益好、环境保护好、发展前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健康养殖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基石、是保障;反过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必将提高生态健康养殖水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5 生态健康养殖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走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改变自身“脏、乱、差”形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既可发展农林牧渔结合、循环利用的适度规模经济,又可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企业,从而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提供安全、放心、无公害的畜产品,有助于创立知名品牌,有助于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提升经济效益,促使畜牧业进入发展前景广阔、后劲充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四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完善自身行业管理,改革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健全法规制度、政策保障体系,以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促进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五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6 参考文献
[1] 吴梅阶,余舒.规模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与控制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0(10):99-100.
[2] 郑强,王维民,刘德敬,等.规模化猪场“猪—沼—渔—作物“处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当代畜牧,2006(6):42-44.
关键词 畜牧业;问题;建议;贵州威宁;东风镇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275-01
东风镇位于威宁县城东南面,全镇平均海拔1 790 m,总占地面积109.96 km2,位于东经104°34′~104°45′之间,北纬26°46′~55°46′,距县城49 km。东风镇东邻居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西与炉山镇为邻,西南面与威宁县二塘镇接壤,北面是威宁县板底乡和赫章县朱市乡。全镇辖15个行政村120个村民组。全镇10 185户现有人口46 48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12.78%,共计5 195人,共包括汉、彝、苗、水、白、穿青等8个民族。镜内地貌破碎崎岖,地型地貌类型多样。高山与低谷海拔相差800~1 000 m,温度相差4~6 ℃。境内的河流以鲁章大河为主干道,另有拖倮、拱桥、格书3条小河。流经镇区汇入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大河流域,皆为乌江水系源头。东风镇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全镇年平均气温11.8 ℃,降雨量在800~1 100 mm。东风镇土地面积10 996 hm2,耕地1 172.27 hm2,人均占有耕地不足333.33 hm2。东风镇有林地109 hm2,荒山2 836 hm2,草地3 546.67 hm2,河域面积173.33 hm2,垦荒面积2 133.33 hm2,荒地及耕地中的采煤废区及污染面积800 hm2。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入,畜牧业不断体现了其重要地位,畜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针对如何在此良好的发展环境下,不断扩大畜牧业的产业规模、提升综合效益进行探究与分析。
1 东风镇畜牧业生产状况
纵观近几年东风镇的畜牧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增的良好发展态势,东风镇通过将政策驱动与科技驱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遵循市场调控规律,大力推动猪、牛、羊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肉类产量年均增幅在10%以上,人均占有逐年攀升,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逐年上升。目前,全镇共有0.9万左右劳动力从事畜牧业生产,畜牧业占农户总收入的1/5左右,可以说,畜牧业已经逐步发展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也逐步成为农业中最具潜力的产业。根据2015年数据显示,畜牧业养殖数量稳中有升,具体数据见表1。
总结起来,东风镇畜牧业具体如下几个特点:首先,饲养数量多,每年出栏总量超过5万头(只);其次,地方特色突出,在畜牧业生产上,形成了以牛、猪、羊、鸡四大产业为主,其他产业竟相发展为辅;再次,规模养殖持续发展。目前,全镇养殖大户30户,其中养猪11户、养羊15户、养鱼2户、养鸡与养兔各1户,且饲养量呈现逐年递增态势;还有,饲养技术中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不仅带来了更高的收入收益,还能够降低成本、缩短饲养周期。最后,农户收入逐年提高。养殖业带来的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的占比已经不断扩大至20%左右,已经初步发展成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持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根据2015年数据显示,东风镇农村人均畜牧收入为320元。
2 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东风镇目前畜牧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仔细分析发现,当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归纳如下:首先,科技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较低。目前,东风镇畜牧业仍以传统的散养为主,尚未形成完善的规模化、产业化体系,对病疫的有效防控、畜禽产品的生加工等多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制约,也大大增加了产业的风险性。成熟的规模化饲养应当在饲养、管理、病疫防治等多环节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其次,畜产品有待精细化加工,质量有待保障。由于主要还是以传统饲养方式为主,在饲料添加剂、违禁药物的使用方面不规范,存在安全超标隐患,严重影响畜禽产品质量。最后是治疗体系不够完善。防疫经费少,防疫网络不健全,一些疾病如猪瘟、鸡新城疫等病时有发生。
3 建议
东风镇在畜牧业发展上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和潜力。首先,自然条件优厚,东风镇具备良好的气候条件与土壤环境,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等多种经济作物,草山、草坡多,可以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饲料资源,且当地气候条件适合饲养多种畜种。二是人力资源比较充足。东风镇共有村级防疫员15名、技术人员2名,可在规划、选种、饲料搭配等多方面提供服务。
3.1 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发展健康的畜牧业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了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应当从政策、资金、执法,以及舆论等多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与服务,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保护力度[1]。
3.2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
首先,建立健全疫病防治体系。为了更加有效对疫病的发生以及传播进行控制,需要积极探索新型防治服务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其次,加强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大对信息化宣传、服务手段的建设,逐步完善服务体系。最后,加强对高科技能力的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途径促进科技能力的提升,通过与高校、农业科技部门等机构进行合作方式有效提高畜牧业的科技水平[2]。
3.3 提高产业化水平,拓宽发展渠道
首先,以持续发展为原则,应当明确发展方向。重点发挥养殖大户的带头作用,扩大规模化,培养养殖小区,通过一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全镇畜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其次,不仅关注发展量的提升,更好注重产业品质的提升。再次,不断完善经营方式体系,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利益最大化。最后,拓展发展渠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宽融资渠道,为全镇的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3-4]。
3.4 发展牧草种植,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牧草种植业将有效推动种植业从二元结构转变为三元结构,从而提升土地利用率、产出率。要想有效推动牧草种植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点加以重视。首先,加强牧草种植宣传力度。将牧草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积极传播给广大群众,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其次,做好技术支持服务工作。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途径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最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牧草种植与畜牧养殖有效结合起来,走农林牧一体化的生态型发展[5]。
4 参考文献
[1] 张自和.高寒草地畜牧业的意义、问题与发展建议[J].草业科学,2001(6):1-5.
[2] 付蓉.对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137-138.
[3] 戚世林.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当代畜牧,2013(15):64-65.
关键词:云计算 物联网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畜牧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012-01
物联网与云计算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热点,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科学技术,将对各行业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变革。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当抓住机遇,大力提升科技生产力,提高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畜牧业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主导产业,有其独特资源优势,应用物联网与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促进其向现代畜牧业快速转变。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使得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随着物联网业务量的增加,对数据存储和计算量的需求将带来对“云计算”能力的要求。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把云计算平台和物联网的发展都作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引起各行业的巨大变革。
就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来讲,会带来更及时更准确的海量信息,要求实现智能化的远程监控与跟踪,这是目前的系统平台所无法处理的。目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大力建设3G、GPRS、光缆、固话、互联网等通信设施。通过“金农工程”推进电子政务,初步建成门户网站群和信息采集系统,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信息服务。在未来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单纯的信息服务是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的,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利用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可以进一步完善畜牧管理部门职能,实现OA办公、视频会议、生产统计、疫情监控、畜产品安全、监测预警、动物溯源、草原防火、专家资源、“3S”监控调度等。可以达到集约化自动生产,实现圈舍监控、饲料配方、牲畜投料、牧草收储、耳标脚环溯源等精准化、科学化和智能化。
目前关于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理论成果和应用工具。中国畜牧业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了“首届现代奶业信息化管理及云计算研讨会”,并了我国首个奶牛牧场云计算管理系统―― “新牛人X6”,通过牧场管理系统,RFID智能识别系统,在畜牧业养殖、畜产品加工及流通和食品追溯领域提供智能化产品与解决方案。励源公司研发了多款牛用RFID电子耳标、监测计步器、自动电子秤、智能手持设备等。还有“肉牛育种数字化云服务平台”,利用智能设备在各育种场采集数据并上传到全国育种数据平台,育种平台可以对数据进行综合运算,并允许畜牧所的专家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将育种选种结果反馈给各育种场以指导生产。“禽育种云服务平台”,客户端利用智能手持机及RFID笼位标记卡,各种重量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将鸡舍的信息、种鸡产蛋信息自动实时上传到服务平台中来,平台即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供选种育种信息。新的成果和新的技术应用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必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特点,合理应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适宜的管理平台和管理模式,显得非常重要。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落后,存在人才缺乏、资金投入少、设备技术手段落后,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尽管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但薄弱的基础设施仍然与其迫切的发展需求存在巨大反差:此外,交通不便、气候环境多变、农林畜牧为主业、地域分布宽广、多民族聚居、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基于以上因素,其畜牧管理迫切需要信息化的高水平、高速发展。但恰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却非常落后,与其他地区差距特别明显。因此急需高度重视,发现关键问题,针对性的解决相关瓶颈限制,加快其信息化进程。未来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重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应落后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必须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现代信息化畜牧业。
参考文献
[1] Lei Chen;Mitchell Tseng;Xiang Lian, Development of foundation models for Internet of Things[J].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2010(3).
[2] 朱会霞,王福林,索瑞霞.物联网在中国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310-314.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治理 问题 草业科学 发展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
我国土地面积位于世界第三位,但是用于种植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少,仅占据土地总面积的10%。人均耕地面积小,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非农业用地面积的增大,此外,还出现了土地资源污染和废弃用地增加等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耕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耕地荒漠化严重,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导致我国的一些干旱半干旱的地区耕地面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外加人为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我国的荒漠化面积加剧,并且一些草场的生态系统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生态种类的组成减少。人口的密集性和畜牧业的无计划繁衍导致草场退化严重,使得畜草之间失去了平衡性。除上述原因之外,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逐渐减少,森林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净化城市空气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由于人类的保护意思不强出现了毁林开垦的现象,使得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重要的生物物种面临着消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稀有物种的灭绝和濒危物种的增加导致我国经济损失严重。
2草业科学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草在农业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我国作为草地资源大国需要借助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对我国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针对我国西部环境恶化问题,利用草业科学技术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从而达到城市绿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对于经济建设和环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草业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在农业发展以及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对于我国农区以及农牧交错区环境的治理能够提供一定的解决措施。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新型技术进行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甚至是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利用他们学到的基本理论持续高效的对草业资源实施规划和管理,设置人工草地或者是进行草产品的加工,不仅能够增强我国草业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在草坪绿化方面也能够体现基本的能力。草业科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从业的岗位是一些规划管理部门,例如城市绿化或者是草种生产等企业,从事草坪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利用学习的技术对草业进行推广管理,也可以负责公共绿化带,例如城市小区或者是公园的绿化工作,或者是负责学校甚至是公用绿地的建设,凭借其专业知识进行详细的设计,怎样灌溉排水或是怎样合理的设置草坪的种植面积,能够更好地为城市的绿化做贡献。我国在城市绿化管理方面的人才相对较少,并且这些仅有的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会面临众多的问题,因此,开设草业科学专业能够培育出一批高技术的管理人才,才能为城市化建设更好的出谋划策。
3基于治理问题的草业科学专业发展的方向
草业科学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方向是关于草坪的护理工作,人们将其称为城镇园林绿化。该专业的开设能够在花卉和草的利用方面培养出一些优秀人才,学生能够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对草坪进行管理,并且能够负责城市绿化工作,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科学化管理。第二个是畜牧业养殖的方向,主要在生态畜牧业和农林养殖业方面做出贡献。该发展方向是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发展的基础性方向,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农业畜牧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是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国民经济的发展。草业科学的发展对于畜牧业的规模和发展效益起着制约性作用,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学习主要是研究牧草的栽培以及草种的培育,如何进行改良种植等,该方向学习的范围比草坪管理的范围更加宽广。
基于环境治理的草业科学专业发展方向可以将草坪的护理和畜牧业的养殖相结合。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开放强度较大,而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技术的管理方面比较落后,外加一些管理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深,生产企业的高排放和高生产加重了环境污染。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逐渐开始蔓延并且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对环境全面进行治理,应该加强对草坪的护理,同时确定畜牧业养殖的正确方向。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专业的草坪管理技术,方便在以后的城市绿化过程中加大草坪绿化面积,更好的规划城市绿地占地面积,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学习畜牧业养殖的规划策略,对我国畜牧业养殖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减少牧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还给自然环境青山绿水。
3结语
环境保护关系到人们的长远发展和切身利益,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需要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管理人才,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保护环境的法宝,合理的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舒适的场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效畜牧业;发展现状;潜力;区域布局;措施;安徽颍上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03-02
颍上县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目标不动摇,着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进一步增强畜禽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保障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在现代农业中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1-2]。
1 颍上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底,全县畜牧业生产的各项指标全面增长:全县大牲畜存栏7.01万头,同比增长2.79%,牛存栏7.02万头,同比增长2.79%,其中奶牛存栏1 060头;生猪存栏43.45万头,同比增长3.5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12万头,同比增长4.59%;山羊存栏17.49万只,同比增长5%;家禽存栏279.80万只,同比增长2.2%,其中蛋鸡存栏137.64万只,同比增长0.97%。期末累计出栏生猪91.97万头,同比增长5.22%,出栏肉牛7.39万头,同比增长6.96%;山羊出栏32万只,同比增长4.5%;出栏家禽522万只,同比下降2.93%;肉类总产10.02万t,同比增长2.2%。禽蛋产量2.87万t,同比下降0.4%,较大规模养殖场达到820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2%,畜牧业总产值29.36亿元,畜牧业产值比上年增加4.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9%;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牧业产值2 110元。
2 发展潜力
颍上县高效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主要表现:①颍上县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省生猪改良体系建设项目县,国家、省每年安排省级肉牛生产大县奖补资金700万元以上,对全县养殖业将起到加速器作用。②颍上县水草资源丰盛,发展养殖业的基础得天独厚,加之农作物秸秆的转化利用率不高,发展畜牧业的饲草资源有一定的扩展空间。③全县有2个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个省级和6个市级示范场,可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④国际小母牛项目已落户垂岗乡,将扶持300户发展连片规模养牛生产。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建扩建养殖场用地困难。适合建养殖场的不是基本农田的地块很少。二是养殖场贷款难。养殖场建设畜禽舍及购买种畜投资大,目前又不能作贷款抵押。三是畜产品加工企业少、档次低,不能使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四是养殖场的污染问题不易解决。规模养殖场的污染物处理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政府项目投资少、养殖场自身难以承担治污设施的建设费用[3]。五是畜禽无害化处理需要一定的财政资金补贴。
4 畜牧业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做到“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质量安全与规模扩展并举、生产增长与市场开发同步、发展速度与产业效益同步”。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立足资源优势,稳生猪、保家禽、促牛羊、加快发展奶牛业[4]。
5 发展目标
2015年,肉蛋奶总产达16.5万t,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5%,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比“十一五”末增长50%以上,农民人均牧业产值达2 500元。2018年,肉蛋奶总产达20万t,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5%,农民人均牧业产值达2 800元(表1)。
6 畜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6.1 区域范围
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小区)创建活动,启动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优化区域布局,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五大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即以慎城、六十铺、江店孜、新集、五十铺、建颍、十八里铺、西三十铺、耿棚、八里河、夏桥、王岗12个乡镇为主的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到2015年出栏优质猪50万头;以迪沟、陈桥、江口、谢桥、古城、黄桥、红星、盛堂、润河、十八里铺、江店孜、黄坝12个乡镇为主的优质肉牛生产基地,2015年出栏优质肉牛4万头;以南照、红星、盛堂、半岗、润河、关屯、王岗、垂岗、赛涧、杨湖、刘集、陈桥12个乡镇为主的优质肉羊生产基地,2015年出栏优质肉羊18万只;以王岗、鲁口、慎城、古城、江口、杨湖、黄坝、迪沟、半岗、关屯、润河、南照12个乡镇为主的优质肉禽、蛋禽生产基地,特别是利用谢桥、迪沟、古城等乡镇的塌陷区大水面大力扶持发展水禽生产,2015年出栏优质肉禽400万只,饲养蛋禽100万只;以迪沟、黄桥、谢桥、润河、建颍、杨湖、刘集、江口、陈桥等乡镇为主的兔生产基地(表2)。通过推进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搞好优质畜产品生产。到2015年,全县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到1万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80%以上;申报创建畜牧科技示范场,国家级5个、省级20个、市级60个;全县畜牧业优势区域布局基本形成,示范带动能力显著增强,规模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
6.2 主攻方向
以县种公猪站为核心,全面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力争三元商品猪生产全覆盖;以苏皖良种奶牛繁养公司为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成存栏万头的奶牛生产基地;依靠沿淮的资源优势,借助项目辐射,建立优质肉羊生产集聚区,力争年出栏山羊占全县总量的50%以上;在现有60个规模牛场的基础上,使用项目资金奖补,新建扩建一批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实行科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提升肉牛的出栏率和优质率;在与立华集团、六合集团、新希望集团合作的基础上,打造一批蛋鸡、肉鸡生产基地。
7 重点投资建设内容
在红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的六十铺镇,依托县种公猪站,从国外或国内核心育种场引进祖代种猪,以繁殖纯种母猪为主,满足本县及周边生产二元、三元杂交猪需要,项目总需投资1 000万元(含引种及自动生产设备、猪舍建造等),建成后争创国家级核心育种,填补阜阳市空白;建设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包括生猪屠宰场扩建、新建肉鸡屠宰加工厂和禽蛋加工厂;新希望集团投资5 000万元在六十铺镇新建5 000头奶牛场。
8 已执行的财政扶持政策
生猪调出大县奖补;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建设项目;“菜篮子”产品畜牧生产项目;安徽省肉牛生产大县奖补;安徽省振兴奶业计划奖补;生猪、肉牛良种补贴;动物强制免疫建设项目。
9 保障措施
9.1 加强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畜牧业发展领导小组,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用地、用电、贷款、环保、技术中的具体问题。
9.2 出台优惠政策
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积极争取中央、省政府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和外商投资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对其在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9.3 加大投资力度
县财政每年拿出18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规模养殖发展,并随着县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整合支农资金,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资金支持畜牧业发展。
9.4 加强融资服务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肉羊产业投资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农民和养殖业主利用自有资金建设养殖场、养殖小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引导民间等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产业。引导金融部门提高对畜牧业的贷款额度[5],积极推广联户担保等各种有效的方式着力解决 “贷款难”问题。
9.5 落实用地政策
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用地,将规模养殖场(小区)生产和管理设施、附属建筑物建设用地视为农业用地,并将规模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优先安排,养殖用电按农业用电计价。
9.6 强化指导服务
强化宣传引导,积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深化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综合管理。积极开展科技进万家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和推广。创新体制机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开展科技推广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科技水平。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强化疫病预防,严把生产场地、运输流通及产品的消毒检疫关,确保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0 参考文献
[1] 俞建奎.中卫市发展高效畜牧业的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2(12):125-126,178.
[2] 孔繁孝.海北州现代化高效畜牧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垦,2006(12):34-35.
[3] 索南.加快海晏县高效畜牧业发展的思路[J].中国畜禽种业,2011(12):20-21.
一、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落后,招生不严格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确立了科学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学校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部分职业院校学校建立之初,为了扶持职业院校学校的发展,学校的钱财、物资及招生指标都是政府给的,学校领导不用花太多的精力去考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学生毕业后都是由当地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即使差点也不会影响学校招生。
(二)教师积极性低,专业教师缺乏
由于学校发展前途不明确给教师带来的生存压力,以及生源质量差造成教学成绩没有明显的提高,在社会同行面前没有地位等因素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产生了职业怠倦。有些教师课上应付学生,课下应付领导,教案不写,作业不批;不关心教学,只关心放假、发奖金等问题。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职业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缺乏的状况未根本改变。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到学校除学习文化课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专业课。但是,现在很多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通师范院校的生物系毕业的。而农业院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没有教师资格证难以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加之前几年国家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上的不足,使职业教育师资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再加上教师自身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轻视。这些原因造成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专业动手能力弱;学科带头人缺少,尤其是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操作动手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更缺乏。这些师资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陈旧
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以及教师工作积极性低。教师很少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而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是按学科教育体系进行设置的,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由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课程设置门类繁多。在这种传统的课程结构下,一年级学生学的是基础课程;二年级主要是开设专业基础课,除了抽象的理论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之外,他们并没有多少职业氛围的感受;到了三年级学习专业课的时候,许多学生已是学习疲劳,只好随便应付了事。
二、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对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的思考和分析,特提出以下解决对策。一是转变办学理念,多种形式办学。学校领导要转变办学理念,在办学形式要勇于进取敢于开拓创新。经常到声誉、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参观学习,积极探索校校联合和校企联合的办学道路。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要重视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样,既解决了当前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可持续发展打下雄厚的基础。三是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材内容。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与市场经济有着十分广泛、紧密、直接的联系。判断职业院校畜牧兽医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毕业后适应本专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快慢,以及工作应用中所学专业知识的程度。四是建好实验室和生产实训基地。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畜牧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劳动者,建好专业实验室和生产实训基地对保证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三、前景展望
伴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发展,畜禽养殖数量快速增长,特别是大规模集约化饲养为主的方式,为疫病的传播和流行提供了条件,一些烈性传染病的频繁发生与流行,严重损害了国民经济和养殖者的利益及人民的健康,成为制约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兽医工作者是以保障畜禽健康,、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为基本任务,所以当前畜牧业与疫病防治,正需要大批具有实践性和综合能力强、基本素质高的基层综合型畜牧兽医人才。因此,只要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走好政策路线,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及时发现、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能促进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淑菊.畜牧兽医职业教育发展对策[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N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牧战略,以建设节水型社会和落实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为目标,认真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努力破解快畜牧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固有矛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为动力,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农牧民收入,实现草畜产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围绕生态立县战略目标,按照“稳粮、扩经、增草、兴牧的针,坚持“两抓两建,抓大户、建小区,抓品种改良、建防疫体的发展思路,稳定猪鸡生产,适度发展肉牛,重点突破养羊”施“科学改良品种,扩大养殖数量,规范饲养管理,舍饲圈养育加速出栏销售,打造优势品牌,提高经济效益,战略,重点发养羊业,以健康畜牧业和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畜牧布局区域化1草场户营化、草种优质化、牲畜良种化、圈舍暖棚经营产业化1生产标准化、服务信息化,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
三发展目标
养殖目标。年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9万头1150万只、24万头和202万只,年均增长6.5%115%17%和8%,年分别达到126万头、200万只、288万头和242万只o
产量目标。年全县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02万吨,1500吨、800吨,年均分别增长12%、2%、23%,年分别达到29万吨、2000吨、1000吨。
综合目标。年,全县畜牧业增加值达到256亿元,年均增长15%,年畜牧业增加值达到3.26亿元;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年均增加4个百分点。年达到33%以上;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1050元。净增160元,年均增长15%。年达到1380元,净增330元o
质量目标。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高.畜牧业科技装备水平明显改善,科技贡献率大幅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整体效益明显提高o
暖棚建设目标。全县每年新建暖棚圈舍1000户。6万平方米车分别新增3000户、18万平方米o
小区建设目标。年新建养殖小区。18个;年养殖小区累积达到100个,通过三年努力创建全省养殖小区建设示范势严业。
一良种奶牛
1优势区域:以具有发展基础的种子公司奶牛场1畜牧站奶牛场和三雷镇、苏武乡城郊的饲养户等为优势产区,逐步带动东坝镇、泉山镇、西渠镇、红沙岗镇等小城镇的奶牛饲养和鲜奶供给。
2预期目标:年,全县奶牛饲养量和牛奶产量分别为600头、800吨。奶牛平均单产由目前的1200公斤提高到1300公斤年,全县奶牛饲养量和牛奶产量分别为800头11000吨。重点产区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分别达到400头1500吨。
1优势区域:以具有发展潜力的蔡旗、重兴1收成等乡镇为优势产区,蔡旗、重兴为重点建设区。以千家万户为基础,育肥小区建设为抓手,走好养、扩、繁肉牛品牌这盘棋o
2预期目标:年,全县肉牛存栏和牛肉产量力争达到7万头、2500吨、肉牛出栏率由目前的25%提高到35%;2个重点产区肉牛存栏和牛肉产量分别达到12500头、600吨;年3全县肉牛存栏和牛肉产量力争达到96万头、4000吨1肉牛出栏率提高到40%;2个重点产区肉牛存栏和牛肉产量分别达到1.8万头1900吨。
三肉羊
1优势区域:以具有发展潜力的夹河、南湖、昌宁、大坝、红沙梁、西渠、东湖、收成为优势产区,夹河、南湖、红沙梁、西渠、东湖、收成为优势产区,夹河、南湖、红沙梁>西渠、东湖、收成为重点建设区。
2预期目标:年,全县肉羊存栏和羊肉产量分别达到100万只、6000吨、肉羊出栏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48%;9个优势产区肉羊存栏和羊肉产量分别达到54.2万只、2400吨,6个重点建设产区肉羊存栏和羊肉产量分别达到45万‘只、1800吨。
四瘦肉型猪
1优势区域:以县白猪育种场为支撑,苏武、大坝、东坝、双茨科、泉山、大滩为重点产区。
2预期目标:年全县瘦肉型猪达到24万头,猪肉产量达到7500吨。6个重点产区达到10.3万头,猪肉产量达到3750屯;年全县瘦肉型猪达到28.8万头,+猪肉产量达到10800吨。6个重点产区达到12.4万头,猪肉产量达到5200吨。
五良种鸡
以城郊良种鸡发展为重点,依托西湖养鸡小区、东坝中岔等专业村社和养鸡规模大户进行区域布局,以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发展为目标,带动农村小城镇养鸡小区的发展,使全县年养鸡达到202万只,禽蛋产量达到1500吨,年全县养鸡达到2424万只,禽蛋产量达到2000吨。
三、紧抓工作重点,促进草畜产业发展
一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发展
一是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关井、压田、调结构”总体思路,立足于节水这一基本原则下,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压减高耗水作物,适当种植经济经作物和种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沙生植物和原生态牧草,使良、经、草三元种植结构达到科学合理。
二是调整畜种结构。按照“稳定生产猪鸡,适度发展肉牛,重点突破养羊”发展方向,今后我县畜牧业生产要重点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特别要扩大羊的饲养量,做强做大羊产业,全县羊饲养量达到畜禽饲养总量的70%以上,羊只达到200万只,牛饲养量达到1.6万头以上。
三是调整畜群结构。重点扩大牛、羊、猪等基础母畜的饲养量,奠定扩大畜牧业再生产的基础,牛、羊、猪基础母畜要分别达到2万头、90万只、1.2万头。
四是调整区域结构。按照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力p陕建立具有县域特色的五个畜牧产业带,即:以重兴、蔡旗为重点的肉牛产业带;以等为重点的肉羊产业带;以等为重点的生猪产业带;以为重点的优质蛋一肉鸡产业带;以城区奶牛养殖户为重点的鲜奶产业带。
二抓大户建小区,引领产业发展
一是实施养殖大户带动工程。抓大户,带小户,村带村,户带立足千家万户养殖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基础好,群众积极性5村社和农户,进行重点扶持,突出抓好千头猪场,500只羊场,100头牛场及万只鸡场的建设,整村整社推进,发展专业乡,专业村,广业社和养殖大户7利用3年时间建成专业乡2个,每乡每年建成1个专业村,每村建.成3个专业社,力求规模效益,带动全县草畜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规模养殖。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方向9实施好以养羊为重点的气223一村一品工程,即一户一座暖棚,一户饲养基础母羊20只,人均牧业收入2000元以上。
三是建设养殖小区。从年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看,建设养殖小区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一条有效途径,从分散饲养走向,集约饲养的一种过渡性养殖方式,既可以解决集中饲养,人畜分离的问题,又能适应家庭生产经营形式,因此,要根据省政府《关于力口‘陕全省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意见》精神和《省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要求,坚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3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循环的三进三退”原则,各乡镇要把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全面提升养殖业档次的重点,按照统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规模适度,人畜分离,规范管理,综合利用的思路,突出环保设施建设,小区内污染源处理要列入沼气项目优先安排,小区周围环境要设立绿化带,做到环境优美,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建立养畜—沼气—有机肥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生态养殖小区。按照“温暖并举,种养齐抓,湖坝互补,协调发展,思路,实施好1132工程,即小区内1个农户修建暖棚羊舍100平方米户均饲养基础母羊30只,户均牧业收入2万元以力,陕畜禽“种子工程”建设。落实保护母畜政策,控制牛羊适龄母畜外流,全面淘汰劣质种畜,打好发展基础。生猪生产上要以白猪育种场为依托,引进优良种猪,扩大生产规模,年饲养能繁母猪达到500头以上,以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为父本,以地方品种为母本,开展“三元杂交”和“多元杂交,改良,年生产杂交商品猪1万头以上。以保证商品猪重点产区的仔猪供应,同时要扶持发展三雷、重兴、东坝、大滩、泉山、双茨科等乡镇能繁殖母猪专业村社和农户,引进投放优良种猪,扩大商品仔猪生产量,以保证县内农户养猪的需要。养牛生产上,要依托省家畜繁育中心,健全和完善重兴1蔡旗1收成、东坝、夹河等黄牛人工授精站,全面普及黄牛人工授精冻配技术,年全县肉牛全部推行人工冻配杂交改良。养羊生产上要在稳定本地土种羊及小尾寒羊饲养数量的基础上,立足市场需求,积极引进特克赛尔、萨福克等肉用羊新品种3对现有种羊场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建立绵羊人工授精站点以小尾寒羊或土一寒杂交羊为母本,开展“二、三元杂交,改良,提高肉羊生产能力。养鸡生产上,要坚持外引内孵相结合约办法,重点推广罗曼、海兰、艾维因、正大等蛋肉鸡品种,提高蛋1产肉生产能力。通过“种子工程,建设建立起基本适应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原种场、扩繁场、人工授精点三级配套的畜禽扩繁本系。系Ⅶ好乡站建设,改革管理体制,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村级防疫人员,建立一支布局合理的骨干防疫队伍,提高畜牧业服务水平。加强疫情测报网络建设,完善以县、乡、村为主干以防检疫人员为支点的疫情测报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科学指导疫病防控,推进动物免疫标识和疫病可追溯制度。建立推行防疫责对行政和科技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严格奖罚措施,严肃处理防疫失职人员。不断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落实资技术物资“三项储备,制度,动物防疫资金要列入财政预算,首先保证养殖小区1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的防疫需要,逐步配齐应急物资的储备,加强应急预备队伍建设,提高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能。
五开发饲草资源,夯实发展基础
按照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睾求和“关井、压田、调结构,I作思路,实施退耕还草和植被自然恢复,走立草为业、兴草富民草灌结合和林草一体化妁路子。集体、个体农林场要转变经营方式,逐步从种植业走向养殖.业,发展草畜产业和草地农业,实行井定草3以草定畜,以畜建棚,作为节水基地和发展健康养殖业的示范基地。移民收缩点要搞好整社推进的养殖业。红沙岗镇退出的耕地全部用于种草。要以草原“五配套”点建设抓好小区规模养专业大户的示范工程建设。湖区等水质差的村社,已解决了人畜饮水的鼓动发展养猪业,其它村社主要发展养羊业。把东湖镇正新村作为种草养羊试验示范村,达到户均1座暖棚,人均1亩草。积政策和措施,构建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执法体系,把畜牧养殖业纳入法制化轨道。引导农民走“种草—养畜—致富,和“草多—畜多—糙
三、草地生态农业之路。鼓励发展饲草料加工专业户,努力增加质饲料的供应量,逐步扩大配合饲料的入户率。大力推广秸秆青微m1氨化等技术,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规模养殖场、羊小区和养殖牛羊咋专业村专业社的农户要配备青贮窑,引进购提高饲草料利用率。置必要的饲料加工机械设施。
六加强草原建设,治理草原生态真贯彻落实《草原法》和县政府制定的民勤县草原管理暂行办法》落实草原承包工作,积mg施“退牧还草,项目,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力争到全县围栏封育天然草场300万亩,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牧民开舍饲半舍饲饲养。禁止开垦草原,制止采集发菜、采樵等对固沙物的破坏。要加大草原鼠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加强草原防火的官完善草原防火各项制度,充实防扑火设施装备,提高草原防扑
四、保障措施
一创新工作机制、服务产业发展
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两级畜牧科技服务体系,增强为农厂务意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租赁、承包、指导、询草畜产业经营项目,要实行农户贷款、财政贴,息、银行提供贷等渠道筹集资金。实行干部包联带责任制,就是干部带大户,大带小户,村带村,户带户,最终带动全县草畜产业大发展。加大有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3重点推广规模养殖集约化饲养技术、暖棚技术、配方饲料饲草调剂和疫病防治技术等。抓好草畜产业项目建设和科技示范点建设,加大草畜产业新技术、新儡种的引进推广力度,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攀亲结缘,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行院校、科研单位与畜牧技术服务机构的长期挂钩,抓好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难点技术的攻关,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畜牧技术和成果。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的办法,组织专业大户、乡镇干部走出民勤学习养殖经验和新技术,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提高草畜产业科技装备水平,加快和推动草畜产业发展。
二落实优惠政策,激励产业发展
坚持以群众投入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三位一体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每年列入一定资金用于品种改良、小区建设、科技推广、市场建设以及对养殖大户,运销大户进行扶持,乡财政每年也要列+入一定数量的资金,扶持壮大本乡镇畜牧产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外商投资发展畜牧业,积极动员各企业、个体工商户、畜产品运销户及农民自筹资金,以股份制、合作制、独资等方式加大投入,加快全县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计划,扶贫、科技、水利、林业、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将一些涉农项目的资金向畜牧业倾斜,扶贫资金要重点用于扶持贫困农户发展养殖业。金融部门要力口大信贷扶持,积极组织资金,扩大信贷规模,按照畜牧业生产特点,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对畜禽养殖业的额度也要适当增力口。畜牧’业用地要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主÷竺基本农田以外的养殖业用地均可视为农业用地,对利用闲滩竺兰产甲有荒地进行规模养殖的可无偿划拨土地,对利用集体:往划足区域内发展养殖的要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三完善投入机制,扶持产业发展
农行1信用社1发展银行等金融部门要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额步增加畜牧业信贷比例,适度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主子千款期限。资金投入上,要突出重点,集中使用,农牧为±的原则,重点是投放在小区建设、良种畜引进、良种繁;平平竺现代畜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基础项目上。用于发展畜财政资金1扶贫资金要捆起来使用,并用于农牧民贷款贴息,兰主拔千斤的作用。对外地客商、经营大户来参与规模养殖、模种草畜产品力口工开发的投资源共享建设者,享受同本地农户、相同的优惠政策;开辟第二市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持农民1个体户1下岗职工参与草畜产业,为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职工就业开辟新的途径。
四建立经合组织,带动产业发展
真贯彻落实有关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弃措施,积极引导畜业合作经济组织1专业协会的发展,县级技术月艮务机构要组织成女养牛、养羊、养鸡、养猪四大养殖专业协会,各乡镇要以村为单积极组织养殖农户成立养牛、养羊、养鸡、养猪及畜产品经销专合作经济组织,工商1畜牧、民政等部门要切实力口强对合作经济织的登记管理,充分发挥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加强行业自律、拓市场1解决翠营争端中的作用,力争到年,全县农村畜牧五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发展着力培育龙头力口工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提高草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树立大畜牧1大产业、大发展的观念,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运营,聚集民间资本,兴办草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强加工增值能力,提高草畜产品商五率。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1起点高1带动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由畜牧局牵头,发改委1招商局1财政局参与,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制定优惠政策,釆严多种招商形式。把着眼点放在引进知名企业上,务求取得实效。要重视对现有的畜禽加工、营销、冷藏、储运企业的扶持引导,通过认真调查摸底1分类排队,对有发展潜力的给予积极扶持,使其尽快发展壮大。对能够显著带动周围群众养殖的营销大户,各级政府要为他撑腰壮胆1实行奖励,并引导其逐步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尽长为带动一方的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和借鉴“龙头企业+基地养殖户”和“反租承包”等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形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养殖场户,四位一体的新型形式,推动畜牧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
六搞活市场流通,激活产业发展
以县城西关市场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依托县境内各主要公路干线,完善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扩大经营范围,拓宽经营领域,逐步建成有一定影响能力的畜禽及其产品加工销售集散中心,形成较完备的草畜产业交易市场体系。积极旨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介入草畜产品营销,形成上联龙头企业,下联生产农户,外联交易市场,内联政府调控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广辟销售渠道,鼓励各类草畜产品购销服务组织及养殖专业户积极参与流通,采取自产自销,代购代销,长途贩运,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经营方式,逐步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加强畜牧信息队伍和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草畜产品信息收集和制度,做好中长期畜产品市场信息的预测分析,充分利用政府信息网站以及省内外各大新闻宣传媒体,及时准确向社会提供国内外草畜产品供求信息,架通生产与市场联系的桥梁”加快草畜产品销售,促进草畜产业发展。
七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产业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畜牧部门都要力口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体系,规范监督管理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动物防疫、草原资源保护和监理、兽药和饲料生产、销售、使用环节的监察管理。积极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健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体系,加强畜牧兽医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强化队伍素质,堤高依法行政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加大对现行畜牧业法律法规及捆关法律的宣传贯彻力度,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制定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相关。
近年来,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粮食稳定增产,生猪养殖、食用菌、蜂蜜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为巩固和发展这种来之不易的好形势,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对全县的生猪、食用菌、养蜂产业化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1、生猪:全县有养猪户6122户,生猪饲养量15370头,存栏9640头,出栏5710头。其中:能繁母猪84头,种公猪34头。10头以上大户80户,50头以上4户。
2、食用菌:全县食用菌代料栽培75万袋,食用菌干品年产量160多吨,产值800多万元,食用菌生产是我县农村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其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0%。
3、养蜂:全县养蜂9761箱,养蜂大户67户。使养蜂户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蜂蜜以质量好、营养丰富、无污染、药用价值高的特点迎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二、资源和区位优势
1生猪:猪肉是山区群众肉食消费的主要品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群众对猪肉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并且生猪养殖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三成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生猪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食用菌:我县森林覆盖率95%,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无任何污染,适宜发展食用菌生产,发展袋料食用菌栽培,可充分利用农作物挤秸秆、果树和林木枝丫、杂草等废弃物变废为宝,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增加了农业收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3、养蜂:一是我县位于亚热带和暖温气候交接处,植被繁茂,种类繁多,大宗蜜源植物和零星蜜源植物交替生长,花期及流蜜期长,一年当中就有八个月的花期,为蜜蜂越冬提供了蜜粉源。二是由于山区地形复杂,高低差异大,形成许多小气候,蜜粉源植物分阴坡、阳坡、低山、中、高山先后交替开花,秦岭山区成为天然的蜜库。三是我县山大林深,地广人稀,农药、化肥用量少,为发展养蜂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存在问题
(一)生猪:
1、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商品率低。养猪户占农户的90%以上,但养猪大户仅占养殖户的 1 %。大多数农户仍在沿用传统的“吊架子”方式饲养,平均饲养周期10 个月左右,商品率仅占 30 %。
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的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方式,不能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面对市场的变化,只能被动应付,一旦因为行情变化而亏损,便丧失了养猪的积极性。
3、疫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大。复杂多变的疫病形势与传统分散饲养方式,加之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有待完善,给疫病防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会不同程度造成动物疫病风险增大,影响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
4是动物防疫体系亟待完善。工作经费匮乏、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断层、疫苗运输、保管条件达不到要求,使用无效苗的情况发生、防疫过程中免疫程序不到位、基层防疫员总体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5、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由于地理交通等因素所限,我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加上市场行情和疫病等影响,母猪饲养量持续下降,自繁自养能力减小。而外调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成本和疫病传入可能增加。多年来,我县在生猪品种改良上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因投资少,品种改良规模小,加之我县生猪饲养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疫病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二)食用菌
1、在资源保护上和利用上的片面性。栎类资源是传通的周期永续利用的资源,周期性合理采伐利用,有利于调动广大菌农保护栎类资源的积极性,过分强调,不允许周期采伐利用,只会挫伤菌农的积极性。
2、龙头加工企业少,缺乏专业市场的引导。
3、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县内现有规模生产的产品都属香菇类,品种单一,导致市场受限,难以满足多样性需要,一部分农户栽培技术不熟练,技术标准不一,导致同一菌种,质量差别却很大。
4、品牌意识差。产品质量好、包装不规范,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低,价格上不去。
(三)养蜂:
1、养殖技术落后,产量效益低。我县的中蜂生产以传统的老式圆桶为主,占整个蜂箱的70%以上,养殖方式具有较大的历史惯性,养殖技术落后,平均每箱产量5公斤,产值仅100元,产值只有新法饲养的1/4。中蜂活框新法饲养每箱产量15-20公斤,产值400元 左右,只占整个饲养比例的20-30%。
2、养蜂人员素质不高,家庭收入低下,影响了养蜂业的发展。我县养蜂人员中高中以上的人员只占调查总数的6%,养蜂人员素质低下,养蜂技术难以推广。同时,很多养蜂人员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制作蜂箱、蜂具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更谈不上进行养蜂技术的培训,从而影响了我县养蜂业的健康发展。
3、蜂蜜掺杂使假,影响我区蜂蜜的品牌形象。
我县蜂蜜远近闻名,产量相对较少,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一些小商小贩和蜜农开始掺杂使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掺杂使假行为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我县蜂蜜的品牌形象。
四、发展建议
(一)生猪:
1、切实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组织领导。把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内容,并结合新农村建设,把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细化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充分发挥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奔小康中的重要作用。
2、加大对畜牧业生产投入力度。要把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经费和畜牧兽医技术部门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依托财政支农资金和涉农部门支农资金,搭建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融资平台,确保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来源。
3、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科技培训,示范带动等形式,大力推广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技术、优质畜禽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高产优质牧草栽培技术、快速育肥技术。加大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畜牧科技推广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强化科技支撑,强力推进畜牧业生产发展。
4、抓好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循环利用、标准化建设”的原则建立圈舍,大力推广绿色无污染养殖技术,努力改变传统养殖业脏、乱、差的状况。
5、强化网络信息,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一是建立健全畜牧业信息平台,利用乡、村信息网点,及时采集和畜牧业生产、销售信息。二是引导和支持养殖户积极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
6、狠抓良种繁育工程,着力提高生产性能。重点扶持和奖励引进良种繁育的养殖户,在实现良种母猪饲养总量及仔猪生产总量满足县域需要的前提下,达到我县生猪饲养总量的扩张。
7、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抓防疫就是抓生产,就是抓公共卫生安全”的观念,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强化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二)食用菌:
1、重新认识和估价食用菌生产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食用菌是真正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和绿色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增强,人均销量增加,市场潜力很大。二是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山区大量的栎类资源及清林丫材,为木类菌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源。三是有广大菌农积累的比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四是只要各级政府认识到位、加强领导、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服务跟上,把食用菌当作产业来开发,食用菌生产必定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2、健全服务体系。食用菌生产涉及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要积极做好开发、科技公关、信息传递、技术培训与指导,真正为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食用菌生产健康发展。
3、规范菌种生产程序,坚持食用菌质量标准。质检和农业部门要按照规范性的技术要求,抓好检查落实,保证菌种质量,为食用菌发展保驾护航。
4、合理利用资源。栎类资源丰富的地方,林业部门部门应按采伐周期有计划的批准菌农合理采伐利用,点种食用菌,提高木生菌品质量和效益,调动菌农保护林木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修林后的枝梗和木材加工后的木屑等农林废弃资源进行袋料生产,变废为宝实行生态良性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生态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5、开发利用名贵珍稀菌种。我县山地菌种资源丰富,在海拔800 -1200米 的松栎混交林是松茸、鸡油菌、牛肝菌、白灵菇和竹荪等珍贵菌种的适生区,这些菌类香味特殊、营养丰富、出口价值很高,应当积极开发利用,同时加以有效保护。
(三)养蜂:我县虽然有较好的自然资源,蜂蜜品质优良,养蜂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好,但也有许多突出的问题,要发展养蜂业,壮大养蜂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科学规划,加强培训,强化领导,增加投入,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造独具特色的蜂蜜品牌,促进养蜂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是按照《畜牧法》,加强养蜂业的领导,做好全县养蜂业的各种规划、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养蜂人员的技术培训、养蜂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二是强化养蜂协会职能。养蜂协会由专业人员和养蜂大户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养蜂的技术交流,增强养蜂业生产的科学化,减少和杜绝养蜂业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养蜂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2、加强培训,提高养蜂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在人才培训上,要有计划的轮训和培训,利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强化养蜂技术人员和蜂农的培训,提高养蜂技术人员和养蜂农户的素质,提高其饲养、生产、加工、销售的技术水平,造就一批既懂得养蜂技术,又懂得经济管理的新世纪养蜂业人才,促进我县养蜂业的大发展。
3、建立示范样板户和示范场,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在全县养蜂比较多、开展比较好、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选择一定的农户,大力培植示范户、示范场,在“专”字上做文章,以点促面,通过示范户和示范场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中蜂改良技术。养蜂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全部农户掌握四季管理技术,特别是冬季补饲、春季奖饲、过箱操作、养群蜂养大群夺高产的养蜂技术,60%以上农户掌握基本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促进我县养蜂业的全面发展。
4、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开发。我县林草覆盖率高,植物品种繁多,药材品种齐全,境内无任何污染,空气洁净,生态环境保护好,蜜粉源植物丰富,适合养蜂业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发展无污染的养蜂业基地,努力生产绿色蜂蜜产品,培育蜂业产品基地,培育蜂业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含量,加强品牌开发,树立本地的特色品牌,加大蜂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开展蜂蜜、蜂蜡、蜂王浆、蜂花粉、蜂毒和蜂胶的开发,大打我县绿色品牌,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做到以开发促发展。
5、加强部门配合,强化市场监管。一是强化外来蜂种引进的管理。二是密切与工商、公安和质量监督部门的配合,加强蜂产品市场的管理,实行严格的检测和准入制度,净化我县蜂产品市场,杜绝假冒伪劣蜂产品,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蜂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农户发展养蜂制作蜂箱所需木材,林业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大力支持,给予适当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