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通信技术课程

时间:2023-10-31 10:26:44

导语:在通信技术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通信技术课程

第1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教学改革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道路交通的建设蓬勃发展。铁路运营里程的大幅度增长、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兴建以及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轨道交通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行业需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作为自动控制领域和可靠性工程领域的一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1]通过学习该专业课程,学生可以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信号与通信技术的作用、原理、结构等有清晰的理解,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具备较高的实践水平,从而促进轨道交通领域高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

2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内容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在不同的院校定位有所区别,部分院校将其作为铁路信号、轨道通信、城市轨道运营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进行开设,其余院校则将其作为城市轨道通信信号专业的专业课程而开设,由此带来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的差异。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内容基本上都包含五个部分,[2]。

3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改革建议

通过对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的分析发现,当前该课程的教学上存在着一些较大的问题,如院校教育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教学设备落后、学生实践能力弱等,这些问题会导致学生就业存在困难或者在岗位的磨合期延长。因此,针对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方案,以期培养新形势下的高级人才。

3.1从实际需求出发优化教学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作为一项应用型技术,偏重于在轨道通信系统中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相应的工作人员能够对相关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有清晰的理解,能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摒弃“大而全”的内容,遵守“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企业需求与实际教学能力,参照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从而开展相应的教学体系改革。

3.2多方式多手段改变教学模式

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教育,而当前院校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偏重于理论知识,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项目流程为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在项目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强化相关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有能力的还可以借助3Dmax等三维建模软件对相关设备以及信号运行系统进行建模,以使学生对通信设备与通信系统运行等有更直观的理解。而在最后的考评环节,要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考核,严格把关其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掌握程度。此外,由于高职院校招生的生源多样化,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课程教授时可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学习,对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师也可以借助慕课等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来加强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进行具体问题的指导。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通信技术的和通信设备的发展变革速度极快,几个月的时间就可能有新技术或新设备的应用,新技术和设备一般在产生于企业的实际应用变革而非科研院校,因此院校教师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能力要相对落后,导致学生在进入岗位实习后需要较长磨合期来学习新技术。对此,院校教师需要积极跟进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动态,以新的知识来优化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院校也可以聘请具备相关新技术和设备操作经验的企业员工进行授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育与建设。

3.4强化专业实训平台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课程对学生实践水平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专业平台的建设。专业平台的建设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平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院校在教授过程中进行初步的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以使更快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了解相关设备技术与通信系统运行原理。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基地是在学生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初步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与一线工人进行混搭,实际参与整个系统的运行,增强其实践水平。

第2篇

(1)需要较好的数学演算推理能力。例如概率论、傅立叶变换、卷积等数学知识在通信系统的理论推导中会频繁的使用。

(2)需要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通信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很难把简单的建模框图与实际通信系统中的设备联系起来。

(3)需要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知识体系结构复杂,综合性强,学生不容易抓住重点、难点,难以理清头绪。

比如“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与“数字频带传输系统”和“数字信号复用系统”的知识点都有着紧密联系。但是,高职高专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弱,自学能力不强,课程知识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和消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较大的难度。所以,根据“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分析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实验内容的选择与设计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增加了仿真技术。

1“现代通信技术”理论教学教育改革

(1)教学内容的选择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主要介绍的是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实现过程和分析方法,但是模拟通信系统中的调幅、调频和调相的调制和解调技术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已讲过,因此“现代通信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数字通信原理为主,同时还要兼顾现有的先进的数字通信系统,如移动3G系统、移动4G系统等。

(2)教学方法的设计

“现代通信技术”的传统教学方法都是逐一介绍通信系统中各个关键技术的数学模型和原理,由于理论抽象、知识点零散,使学生学习起来很难有系统的概念,更不易将简单的系统框图与实际通信系统联系起来。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线带点”的改革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即以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图作为学习的总线路图,图中方框为“点”,有向线段为“线”,如图1所示。在授课时始终以通信系统的模型图为基础,以图中的节点涉及的典型技术理论分析为重点,以信号的传输流程为主线,以线带点,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综合分析方法。首先,讲解通信技术的实现过程不应求全求深,而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字通信技术的知识体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系统阐述数字通信技术中信源编码模块、信道编码模块、传输模块(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和同步模块等核心技术节点的说明以及每个节点在教材中的章节分配。其次,根据信号线的传输方向,对每个节点进行功能分析,例如,在调制器和解调器节点中应重点讲解数字调制技术2ASK、2FSK、2PSK、2DPSK的调制、解调、带宽分析、波形分析和抗噪声分析等内容,避免复杂的数学推导,要求学生掌握该节点基本理论、关键性能和指标以及分析方法。最后,教师应重点说明各节点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前后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建立数字通信系统的整体概念,同时将简单的系统框图与实际通信系统联系数字通信系统模型图起来。

(3)引入SystemView仿真软件

SystemView仿真软件是用于各种线性或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软件。“现代通信技术”的知识体系概念抽象,很多知识点单纯用口述很难直观的表达清楚,因此采用SystemView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在授课时将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的仿真结果利用多媒体投影出来,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清楚。比如在讲解AM调幅输出波形在改变调制指数的仿真波形时,如图2所示,教师通过调节参数来改变调制指数,学生能够很直观的观察到调制指数的改变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2“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教学教育改革

目前实验教学中大多是对已知原理进行验证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在实验箱上测试已预留好的测试点的数据、波形,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这种实验过程学生根本不考虑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出现错误结果的原因,学生往往是动手多、动脑少,甚至在没弄懂电路原理的情况下进行测试并写出实验报告,因此有必要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首先,对实验指导书进行修改,其中弱化复杂的计算,只需将各个模块的功能详细说明,引导学生能自主地对所做的实验内容的原理进行分析,并抽象出系统的框图,再利用模块连接实现功能。其次,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自行给定输入数据,比如HDB3的编译码,学生则自己随机给出编码的码型,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输出的码型和自己在课堂所学的编码规律是否一致。同时,当学生实验过程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按照“从后往前”的方式查找故障点,而不是简单地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实质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将软件仿真引入到实验教学当中并与硬件实验相结合。在做硬件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应做好SystemView的仿真,然后将仿真结果在硬件实验实现,这种软件仿真和实验验证同步进行的方式使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动手能力明显提高,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同时对理论学习也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3总结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通信技术应用;教学探讨

现代通信技术是通信产业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其内容复杂,教学以及学习难度大。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通信的概念、原理、方法以及计算应用等多个方面,内容较为枯燥,因此就要求教学工作者积极探索先进的、实用性强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和实践验证,现将具体的教学方法做以如下概述。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在学生学习中起引导作用,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较弱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课程上有着较多的问题,长此以往便会对该课程产生畏惧的心理,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工作者可从实际出发,用贴合实际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例如生活中常用的对讲机、无线蓝牙以及手机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GSM系统与CDMA系统相比,哪个更好?优势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ATM机可实现异地存取款?这类问题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因此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在进行激烈的讨论后教师可进行与课程有关的内容介绍,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度,并且能形成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二、应用类比法进行教学

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教学效果,因此提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是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课程教师的教学重点。学生对交通系统的认识程度较深,在进行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可应用类比交通法进行授课,进而提升学生对这种综合性且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的理解力。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将整个通信网比作交通网,将通信系统比作交通系统,再将交通方式类比成通信方式,如可将红外线、电磁波等比作交通系统中的公路、铁路等。可将信道类比为不同的道路,同理可将信道容量类比成各种道路的宽度,有关的传输信息可以类比成不同的教学方式。交通网由各个不同形式的交通工具组成,同理可将其类比为构成通信网的各类交通设备。教师应用学生对交通网的理解进行类比教学后,学生便可大概了解通信系统的构成方式,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三、强化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下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原理分析,但由于教学内容包含的理论内容过多且抽象、电路计算复杂,因此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所以教师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改革。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多为验证结论性的实践,学生并不清楚其所学知识的具体用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抛开教材,只将其作为简单的参考资料,再将重要的内容进行整合,结合实例设计可行性较高的项目。例如在学习模拟调制系统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调频调幅收音机作为实例进行讲解。首先让学生熟悉收音机的工作方式、工作频率以及基础的元件组成,再结合收音机讲解模拟通信系统的调制、混频进行讲授,然后引导学生计算、测量、装配焊接各个元器件,最后让学生对各个波点进行测量,并进行故障排除,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使其能实现正常功能。这一教学过程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还能提升其实践能力。下图是ZX05型调频调幅收音机的电路原理图,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下图完成组装及检验。

四、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实验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且多为验证性实验和结论性实验,因此实验价值不高,再加上部分学校的实验室设备不全,实验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较低,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隘。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进行实验教学创新工作,即落实验证+仿真+创新教学体系,指导学生高效的完成教学大纲中要求的验证性实验,再应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验设计及训练,最后指导学生自主创新研发小型实验项目。开展创新实验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再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独立完成实验的规划、设计、选件、排查等,让学生在自主训练中提升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加深,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本位的培养,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高职院校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媛.高职院校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2:106-107.

[2]廖伯勋.高职院校现代通信实验系统的规划构建与实训项目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4.

第4篇

关键词:传输技术;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2-0131-02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Means of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Course in Communication Major

QI Peng,WU Dong-sheng,WANG Li-li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of communication major,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ans in practice, for example, using heuristic teaching, making full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equipment, and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have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And the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practice ability also have been enhanced.

Key words: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 heuristic teaching; multimedia; reform

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传输技术一直处于迅速的变革和发展之中。而电信传输的基础理论在通信技术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是对学生的就业和再学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培养综合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越来越多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把《传输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传输技术》主要讲授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其先修课程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现代通信传输技术基础及发展趋势,包括电缆传输、微波传输、光纤传输等传输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涉及知识面广泛,与多门专业课程有交叉关联,并且理论性和知识性都较强,存在内容较抽象、知识点多、概念复杂等问题,并且一般课时安排较少。此外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际通信系统、通信设备联系在一起,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对课程容易失去学习的热情;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不够,没有把当前的新技术、新规范和热点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及时充实到教学中;由于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保守课堂教学模式,没有灵活运用多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1]

因此,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传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近几年一直承担我校“传输技术”课程的主讲工作,在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和反复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了解工程中的一些应用案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4]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传输技术课程涵盖了多门课程的综合应用,如微波技术与天线、光纤传输、通信原理等,因此该课程对理论知识要求扎实,同时又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面做出了一定的改进。

1)课程开始之初,增加了基础知识复习环节,帮助学生复习先修的微波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例如抽样定理,对传输中的传输速度、传输带宽等的计算非常重要。通过短短的一到两个学时复习,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帮助学生从前期理论课程顺利过渡到兼具理论和实用性的传输技术中。

2)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例如在SDH技术在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这一知识点,通过光在不同折射率物质中的传输情况,提出问题“如何能够让光在该物质中尽可能远的传输?”,引导学生思考传输介质、光信号要满足哪些条件以达到这个目的。总结出光在光纤中的全反射行进原理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光在光纤中传输会产生哪些损耗?”,让学生自主思考,分析传输过程中哪些环节会产生损耗,最终导出一定传输距离光纤长度的估算公式。[2]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传输技术这门课程由于其理论性和实验设备的局限性,教学中如果没有互动和实例演示,容易让学生留下“抽象、枯燥”的印象。例如通过演示“光纤制作和熔接过程”动画,帮助学生了解传输技术中传输介质和介质的损耗问题。通过安徽省教育网络中心SDH环形网络结构图,结合SDH网络结构知识点进行讲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通过类似这样的手段,使学生加深了对较抽象的知识点的理解,并产生对课程内容的好奇心,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和求知欲望。[5][6]

4)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通过增加实际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才能。目前许多院校已经开设了C诺拇输技术实验课程,一般采用可以提供多个实验、面向多门课程的综合实验平台。这些专业教学实验平台价格较高,并且由于该类设备多为集成好的、综合性较高的平台,面向某个课程的实验具体结构不对使用者开放,只能观察输入和输出结果的差异,一般无法看到传输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流程,学生无法在实验中深入的了解和体会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流程。学生在这类平台上只能做验证性和配置类的实验,不能深入到传输的内部结构与流程。[7]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与具有相关实验设备的高校或从事相关领域生产或运营的企业,建立校际、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其他高校开展实验,到企业参观或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等形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了解传输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提前接触到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同时还可以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为学生开展讲座,或教师参加企业开展的通信行业技术培训等方式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

《传输技术》是通信专业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课,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寻找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提高自主思考能力、夯实理论基础、培养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庆.初探电信传输原理课程的有效教学[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6).

[2]王艳芬, 王刚, 于洪珍.通信电子电路”讨论式启发教学方法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3).

[3]朱传喜,徐义红 探索高等数学教学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5(7).

[4]李明, 刘慧敏, 李艳芬, 互动式题库在冶金传输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2(14).

[5]张倩影,柳浩,吕俊杰 案例教学法在钢铁厂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1(5).

第5篇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将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列入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应是我们主要的教学目标。如果经过广大通用技术教师的努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展现其思维灵性,那么在实现智慧与价值的差异性自主构建的同时,使学生体验课堂学习的幸福,从而真正地喜欢技术课,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综合上述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为此我觉得应有两个重心:第一个重心在精心备课上,即备教材与备学生;第二个重心是应有学生意识,即重心在“学”上。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探索出以下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供参考:

一、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应依据《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既要研究教材又要了解学生实际,从实际情况出发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设计的优化是渗透科学方法的前提,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有力保障。

二、通用技术教学要与实际相联系

教师需要把技术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能把课堂演变为解题训练。否则易使技术教学的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丰富多彩的技术学就变成了枯燥无味,干巴巴的概念堆积,不利于学生兴趣与思维的培养,学生思维容易受到限制。技术是和生产、生活、社会现象密切相关的,因此加强理论联系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关键是让生活中的技术现象走入课堂,为此首先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技术学科问题。教师应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素材。例如在讲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一节时,我们就着重分析自行车,只有先拆开自行车的外胎,才能检查和修补漏气的内胎,这一顺序是不可以颠倒的。流程的表达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写出补胎的流程。自行车是学生主要的交通工具,学生感觉很亲切,原来技术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学以致用,这样效果很好。

在将技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尽可能选择身边的事例,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只有对所熟悉的事物才能引起共鸣;二是不能过难或过易,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缺乏探索性,激发不起学生兴趣;三是研究事例时所需知识与能力应与目前技术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要求相适应。

三、教学过程要渗透科学方法

渗透科学方法可以结合教材和技术发展史,着重介绍与中学技术密切相关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利于理解技术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典型方法,如观察、试验、理想化、等效、类比、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猜想与假设等思维方法,这些科学思维方法是打开新情境问题之门的金钥匙。

应将科学方法渗透在具体的技术研究之中,只有把研究过程充分合理地展现出来,学生才能看到其中所用的科学方法的特征、作用等。只有了解如何利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会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意义,进而自觉地学习科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可以在课堂上重点剖析一些综合性和探索性较强、能充分体现科学方法的新情境问题,实现方法迁移,使学生体会并领悟怎样应用,从而感受到科学方法的无穷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如:在讲系统分析一节时,优选法是快速寻找最佳方案的科学方法。具体的优选法很多,如黄金分割法、分数法、对分法等。例如要在某种合金钢中加入某元素以提高它的强度,假设试验范围是每吨加入量为1000~2000克,那么究竟应加入多少?若用一般的试验方法,每隔5克试验一次需要做200次,每隔10克试验一次要做100次,若用0.618法(即黄金分割法),只需做11次就可以找到最多加入量了。

四、通过有效的问题设置等方式启迪

思维

为了体现师生互动,一些教师上课尽可能多地提问学生,是否多就意味着师生互动了呢?问题提出后需要学生经过逐步思考甚至相互讨论后回答,才算是有效的问题,因此提问时要考虑到“最近发展区”,多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为此应有意识地精心选择一些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或方法、思维形式,有客观规律的递进式问题,同时要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关注班级间的差异,随时加以调整。这样通过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对比、分析归纳、探究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规律性问题,从而站在新的角度来看待技术现象的内在本质。

五、及时反馈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破冰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3-02

众所周知,高中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确立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阐释了新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从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设置、实施、评价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改革,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具有时代性的教育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校内呈现出一片你追我赶、各显神通的可喜景象。

然而,像任何改革并不会是一帆风顺一样,新课程改革亦不会一蹴而就。因为沿用了数十年的旧的课程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评价观念等还没有跟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相适应,特别是目前我国的招生、选拔、录用等制度和措施仍没有跟课程改革相配套。广大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只能在传统教育体制和时代要求的新课程理念之间的夹缝中艰难前行。

尽管如此,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它独有的学科特点,在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它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师生面前。

一、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性质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通用技术是指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二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是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时间能力;四是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五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这些性质和价值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和课程资源承载着新课程理念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确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建构理念,以及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拓展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服务的理念。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自身的情况不同,分别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式学习、合作互助学习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成为一个活泼多彩、生动丰富、有趣的事情。”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种学习方式并存的学习活动。如大量使用具有典型性、趣味性、知识性、及丰富性很强“案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通过丰富的感性走向深刻的理性。通过与课文融为一体的“马上行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课文阅读,而是愉快的交流和领悟平台,习得的知识与技能立即得到消化和巩固,并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课文设立的“技术探究”和“小试验”栏目,使学生从亲历的体验中领悟思想与方法,形成问题解决的思路至方法,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不怕困难、追求创新的良好态度与品质。“练习”、“综合实践”、“学习评价”等栏目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类化,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回顾和反思。“设计范例”贴近生活,就地取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的积极性。正是这样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支撑和承载着新课程理念。

三、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课堂形式实现着新课程理念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课堂形式和课堂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技术理论活动、技术探究活动、技术体验活动、技术游戏活动、技术制作活动、技术操作活动、技术评价活动、技术文化活动、技术管理活动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技术实践活动互相穿插,互相衔接,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从而使教学过程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通用技术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即使是技术理论课程中的问题也都是具有开放性的问题,问题本身不具有固定的答案,这样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第一章第二节“技术的性质”中有这样一道作业:

鞋子最基本的功能是保护我们的脚不受损伤。查阅资料,调查鞋子的发展历程,试着从以下方面分析鞋子为什么会得到发展:①按用途和材料分,鞋子大概有哪些种类?②它们分别满足了人类的哪些需求?③需要运用哪些技术?

同学们为了做好这道题,跑商场、站大街、查网络,收集和整理了五花八门的鞋子种类,通过课堂汇集和讨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如小台灯、小凳子的设计和制作使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蕴藏在他们之中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来的极大热情是成人无法想象的!这样的教学不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要达到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很好的实现方式吗?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而且通过主动的实践经历了过程与方法,形成了严谨科学、乐观好学、积极探究、努力实践、百折不挠的优良品质,更树立了热爱公物、积极环保的意识和态度。

通用技术课程的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形式确实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最佳途径。

四、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课堂评价强化了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核心就是关注、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教学评价的基本目标。新课程评价理念强调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进行多元化方式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有书面测试、设计方案及作品评定、技术活动报告等形式。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根本理念,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注重学生在技术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参与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状况。这样的评价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给予学生以更大的成长空间,全面反映了学生的成长历程。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新课程理念。

总之,通用技术课程是完全、彻底的按照新课程理念推出的一门崭新的课程,它不仅体现、承载、实现和强化着新课程理念,而且也为其他学科彻底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新课程理念起着破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7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课程整合是当前高中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二者都属于“技术”课,而信息技术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用技术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通用技术教学中,实现通用技术教学革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真正地融入教学课程之中,从而实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会对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的整合利于弥补通用技术教学资源问题

作为一门新学科,通用技术缺资料、缺材料更缺经验。而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课堂上的应用刚好可以弥补通用技术学科材料、资料匮乏的状况。网上海量的资料可以弥补通用技术学科教学资源的不足。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把传统的通用技术教育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是探索提高通用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二、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的整合将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反映出客观的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从而激励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兴趣可以说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之向往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的整合能改变传统教育,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是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课程整合进入课堂后,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使用计算机进行演示,这样能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设情境,既能重新组织教学情境,也能促进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为学生形成学习概念规律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信息技术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通用技术教学中较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的整合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创造性

在旧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消极被动地听讲,始终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而现代教育媒体走进课堂,以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丰富的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其中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信息资料,也为学习提供了多种参与机会,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和创造。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五、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8篇

统计所研究的问题一般具有不确定性.例如,应用统计方法由部分推断总体具有随机性.用统计来解决的问题,其结论往往是以不完全的信息作为依据,是可能犯错误的,这一点与确定性思维存在差异.经典的数学一般以演绎的方式来搭建平台,它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确定性思维.而统计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利用样本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的有关信息,它以归纳的方式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即不确定性思维或统计思维.统计思维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和确定性思维一样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思想武器.因为在自然界和实际问题中,严格确定性的事物十分有限,随机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由不确定的数据进行推理是普遍而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作出合理的决策,并能告诉我们犯错误的概率.

运用数据进行推断,虽然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有100%的把握,但它可以使我们在常识范围内不能作选择的地方作出某种决策,而且提供足够的信心.因此,统计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从不确定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数学内容,它能使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作出决策.例如,对于统计结果的随机性,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因此,由样本得到的平均数、方差等等,都不是总体的平均数、方差等等.这个区别十分重要,要让学生认识到样本的随机性.

也就是说,两个人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同一个问题时,他们抽样的结果一般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做两次,抽样的结果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由不同样本得到的结果也会不相同.换句话说,结果有随机性,下结论可能会犯错误.另一方面,虽然不同的人最后得到的结果互不相同,但由于随机事件频率的稳定性,当样本量很大时,许多问题的结果差别一般也不会太大.也就是说,虽然结果可能犯错误,但统计的推断还是有意义的.这也正是统计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关注对随机性中的规律性的研究,通过对表面随机的现象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的规律.当然,作为教师还应该清楚样本随机性产生的误差是可以估计的,也可以估计由此犯错误的概率,这和样本抽取不当以及故意制造误导产生的错误是完全不同的.

二、正确把握线性相关性的教学

在统计中,重要的是寻找好的方法,而不是套用公式计算.套用公式计算回归系数,对学生来说都不困难,但更应该让学生关注线性回归方程的意义和合理性.在线性相关性的教学中,如何刻画两组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是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教学中,建议教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空间,鼓励学生就“如何刻画”展开讨论,让他们自己探索线性回归直线的求法.而不是简单地直接引入线性回归方程.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将借助散点图探索出不同的估计线性回归直线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交流.学生进行了探索和交流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同学们的估计方法差别很大,那么我们应当选取一个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更合理些呢”,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讨论统计方法的合理性,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为最小二乘法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直观的想法(一种好的方法应保证求出的直线与所有点都尽可能地“近”),转化为精确的数学语言,由此体会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并得到线性回归方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利用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求线性回归方程并不是唯一方法,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方法的意义与合理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在不断引导学生利用统计解决问题、作出决策之前,从问题出发思考需要收集哪些信息、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处理信息等,让学生逐渐体会为什么要用统计,统计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第9篇

【摘 要】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其课程教学必须形成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通用技术;创新思维;策略思考

通用技术课程现在也已经开始是高考课程,虽然其考分的权重没有语文数学英语等那么高,但挤进去就已经是不简单的事。作为我们教师更必须认真思考其课程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相关问题。

一、实现学生创新思维需注重学生生活实际之联系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所提倡的理想智育,对我们又深刻的启迪意义和积极的指导意义。先生说:“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先生的话语指导我们的课程教学必须注重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学生的思维创新,这与当今通用技术课程之特点是相融的。通用技术课程已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技术课程,不就是单一技能的训练和掌握,而是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尤其必须立足于实践。立足于学生实践的课程,需要什么?这是大家所有目共睹的,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平时的课堂教学,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相关意义上讲则比较理想地实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技术将日益成为引导社会变化,塑造社会变化,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既注意展开教学程序的与学生生活之联系,又注意学生探究活动的尽可能与学生生活的相联系。教学时,不再以空洞的说教去强灌于学生,而是选取与学生相联系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则比较好地理解到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之间的关系;并从自身所经历的生活理解了技术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更为理想的是学生能够从通用技术上分析出一些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创新性、目的性、综合性、两面性和专利性等基本性质。由此派生出一些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和伦理意识等比较现实而又科学的理念。

二、实现学生创新思维需注重学生创新潜能之开发

前面已述通用技术课程的特征,作为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创造、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在力求超越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去逐步地走向智慧。怎样让学生能够去逐步地走向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是根本,是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学生才真正意义上健全起人格,也才真正意义上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了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譬如教学苏教版必修一第七章第一节“模型”,这是在学生完成了方案构思和设计图样绘制的学习后,进入模型或原型制作的过度环节,在教材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当然也同样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设计时,笔者本着这样的原则,让学生从模型学习中感悟出影响自己其他学科学习的潜在根源,从而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对学习通用技术有没有用、重不重要的认识问题。在教学时,从模型的概念入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模型的功能及模型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作用。由于教材中的案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 且数量较少很难开发学生创新理解的潜能。教学时便大胆地变榨汁机的模型为汽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渗透制作模型的重要性。由此,学生便较好地明确模型制作过程不仅是设计思想体现的过程,还是发展构思的创造性过程。尤其促使学生认识到:模型的功能和作用是人所皆知的,模型又是人生产出来的。那“做”对“模型”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由此,也更调动了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

三、实现学生创新思维需注重学生学习方式之多样

应当说,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虽然他们对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其快速的欲望比较强,虽然他们对时间是那样的分秒必争,容不得点滴时间的白白流逝,但他们也迫切需求学习方式的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严格意义上的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需求。譬如一些需要争鸣的学习内容,抑或就是已经形成定论的学习内容,不妨让学生去展开激烈的争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去形成争辩的理想基础;学生可以在比较激烈的争辩中借它山之石达成自身创新理解的攻玉目标。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锻炼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规划能力,从而使课程目标得以具体落实。譬如教学《告后人书》,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激烈的争辩,让全班学生去充分思考,为什么“一想到未来大家都忧心忡忡”,学生便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想到:对技术的发展必须抱有比较理性的认识,必须正确对待技术,也必须科学地使用技术。学生经过比较激烈的争辩,更为负责于社会和未来的情感油然而生,更有远见的、更具道德的理性对待技术的情感也油然而生。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应当说是完全可以充分实现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网上学习,这可能会引起我们教师的杞人忧天,窃以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仅是极少数,我们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其次,要充分引导学生,譬如我们完全可以在网上消息,引起学生的争鸣。平时的教学,笔者比较有意义地发现,学生围绕所的消息可以说是争论得喋喋不休,所争论的过程和结果都显得极有其意义。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实现学生创新思维与其他学科课程有其共性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独立之处。作为通用技术学科课程的老师,借他山之石有其必要,但寻求本学科课程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更有其必要。平时的教学,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创新,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亮丽奇葩将会绽放于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教育研究.1998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