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1 16:34:10
导语:在微观经济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事业单位为紧跟时代的潮流,对各项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其中在改革中变化最大的是面对不同的环境问题我国事业单位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理。就在这内外交困的局势下,其经济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也随之凸显出来。就其问题可分为两方面,其一,单位管理体系不完善;其二,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本文,笔者对其进行了剖析,从而探究问题的关键环节,并根据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新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随之很多问题也逐渐凸显,我国事业单位怎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文,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经济管理的风险防范、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做出分析,以期对经济管理的发展有所帮助,进而推进社会快速发展。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和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事业单位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进行改革并对管理方法进行调整,使其发展更合乎社会需要。就现阶段的事业单位的工作状态看,其管理人员还没有认到改革的重要性,依然用着传统的管理模式,忽略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管理模式也应注入新的血液。其不足之处有很多方面,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项事业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唯独事业单位的发展节节倒退。究其原因,在于管理体系没有跟紧时代的步伐,还滞留在传统的管理体系中,影响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其二,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根据经验作出决策,从而使决策担负着一定的风险,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经济风险。进而使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所谓的事业单位是指人们所说的“铁饭碗”,事业单位的所有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致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继而使工作效率低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入,事业单位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就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参与到改革的大潮中,而其改革的重心则是经济管理。只有把经济管理体系做好,事业单位才能在发展中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周转,资金结构,资金使用率等问题。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才能在改革大潮中在做到在发展的同时也降低了其风险。
(三)事业单位与时俱进的经济管理人才较为欠缺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各个部门的分工不明确,致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低下。例如,在经济管理人才引进工作中,由于人事部和其他部门的分工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合作将专业人才引进单位,由于经济管理人才的缺乏,其管理任务就有其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对其管理仅仅局限于财政的管理,因此,其发展受到制约,其管理效果不理想。其次,在高层管理层中,没有专门经济管理层领导,在事业单位的领导层中,其出身一是行政,二是技术,而夹在技术和行政中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平时单位又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所以,致使经济管理的发展大大受到限制。
二、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改革
对事业单位进行彻底改革是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对其改革内容包括两方面。其一,人事部负责人才引进工作,要想引进人才,必须加强人事部部门的完善工作,只有加大人事部部门的改革力度,人才引进才能得到保障,进而使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其二,为了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建立经济监管机构十分必要。经济监管机构的建立是以整个事业单位为基础,再结合各个部门的工作需求进而建立的,它的完善与否对整个事业单位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经济监管机构的负责人在公司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要想改革,就要担负风险。怎样才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又将风险最大化的降低。这就要求单位通过对社会经济的洞察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要想改革,资金是第一大问题,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贷款的形式解决。但是,在贷款的同时,要对其单位整体结构进行充分把握,再在其基础上确定贷款的金额及期限。另外,为了防止风险的发生,单位可以建立相应的体系,以确保资金有计划的应用在改革的各个方面。另外,单位可以根据整体规划对资金的应用有合理的安排,并设立相应的标准。资金一旦有大的变动,就可根据其变动找出原因所在。再者建立辅助部门来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事业单位预防风险能力将大大提升,近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适应力。
(三)更新经济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在竞争激烈现代社会,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是科技竞争,科技的强弱将影响整个单位工作效率和发展前景的好坏。所以。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同时,引进高科技人才是十分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单位也要定期对公司员工进行专业培养,提高整体的素质水平。另外,单位的管理人员要时刻要关注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使单位的经济管理理念不断更新,使其不脱离社会发展的轨道。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管理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必须在改革的大潮中认清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对其进行采取补救措施,使事业单位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
作者:李慧 张强 赵蔚 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财务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白美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分析[J].时代金融,2012(12).
[2]门红伟.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03).
摘 要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又存在挑战。本文从财务预警的涵义出发,分析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种类、预警体系的构建,最后提出企业财务危机化解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财务危机 财务预警 财务指标 措施
一、财务预警的涵义
后危机时代站在企业财务的角度看,进行企业财务预警分析,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强化财务管理、避免财务失败和破产具有深远而又重要的意义。企业财务预警是指借助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损失,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二、财务预警体系的构建
(一)财务预警方法
1.Z-score辨别模式
Z模型的研究步骤是首先选定企业的样本,最初的样本由66个企业组成,分成两组每组各33个企业。 [1]其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式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反映资产的流动性与规模特征;X2=留存收益/总资产,反映企业累计盈利状况;X3=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反映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X4=权益的市场价值/总债务的账面值,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X5=销售总额/总资产。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
2. Logistic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以其假设前提少,判别精度高,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之一。其提出的理论依据是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应用了二元概率函数,来计算危机事件发生地概率。在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中,logistic模型如下:
Yi=β0+β1x1i+……+βkxki
Pi=l/(1+e-yi) 式中,Yi代表第i家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i=O或l,O代表正常企业。l代表财务危机企业,xki代表第i家企业的第k个财务比率,Pi代表根据Logistic模型所估计出来的第i家企业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3.BP人工神经网络
BP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是Rmealhart和Mclelland等研究并设计的、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一种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其结构主要由一个输入层、一个或多个隐含层、一个输出层组成,各层由若干个神经元(节点)构成,每一个节点的输出值由输入值、作用函数和阈值决定。[2]网络的学习过程包括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两个过程。在正向传播过程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含层传到输出层,经作用函数运算后得到输出值与期望值比较,若有误差,则误差反向传播,沿原先的连接通路返回,通过逐层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减少误差。如此循环直到输出的结果符合精度要求为止。
(二)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现代管理学理论研究,对于制造型企业的财务指标的选择,应着重考虑以下五个财务指标:
1.常用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1)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负债保障倍数=总资产/负债总额
(2)负债水平指标
净权益负债率=负债/净权益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钱利润 /利息费用
=(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
DFL=(EPS/EPS)/(EBIT/EBIT)
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
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税前利润(西方财务理论认为这是第二阶段杠杆效应)
(3)盈利能力指标
企业盈利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
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净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权益
=总资产收益率*资产净权益倍数
总资产净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
资产净利润率=净收益比率*财务杠杆系数*资产利润率
资产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
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收入总额*(1-折扣率-退货率-折让率)]
净权益周转率=营业收入/净权益平均值
(4)资产营运能力指标
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高低,即各项资产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既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反映了管理者的工作业绩,其指标反映如下:
存货周转率=消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1+增值税率)/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资产平均余额
(5)发展能力指标
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一个时期主营业务收入
总资产增长率=本年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
这些财务指标的比例关系分别反映了公司的获利能力、资金运营情况、现金偿债能力、企业股权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负债之间的关系、企业总资产创造现金流量方面的能力。
三、企业财务危机化解的几点措施
(一)加大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利用率
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务控制能力,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管理的能力,深入开展清欠清收工作。
(二)快速完成债务重组,解决当前主要问题
全面完成公司债务重组工作,积极推进公司债务重组工作,妥善处理公司逾期贷款及担保问题,为公司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大资产整合力度,实现资产经营创新
司应该进一步加大资产整合力度,盘活闲置资产与不良资产,力争在资产经营管理制度上实现创新,提高资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提升相关资产的经营质量和盈利水平
(四)以创新发展为主线,积极推进新品开发
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品质,积极研发高附加值的高端薄膜产品,做强公司薄膜主业。
参考文献:
[1]岳上植,张广柱.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研究.会计之友.2009(1):79-84.
[2]上官鸣,马邵利,陈小超.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两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比较研究.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26(2):143-146.
[3]王宗萍,张慧淑.关于几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比较.2006(4):136-137.
一、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1.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管理的客观需求。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校管理者对学校进行管理必须使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是学校做到培养人才的目标,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学校管理设计到方方面面,包扩教学工作,教学计划,学校后勤等。其中,学校后勤管理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础。
2.坚持以人为本是适应时代。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这就要求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创造力,平等和民主。而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中心工作就是培养人才,这就需要学校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3.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以前传统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存在着对于人性的忽视,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现在对于人才的要求培养不符合。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改变学校的种种弊端。
二、高校管理现状
1.高校管理缺少民主。在现在的高校管理中,管理过程中的行政化问题比较严重,缺少民主性,不能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的做出反应。在高校管理中,不能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往往是脱离实际,不能详细的照顾到每一个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利落实不到位。学校领导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彻底够了解。对于民主不能彻底的执行。在制度制定的时候,不完全的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考虑学生的发展。
2.高校制度不够完善。高校要想做到效果良好的管理,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虽然有着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难免还是存在着缺点。比如说:对于学生的管理中,出现任何情况还是一言堂,不让学生进行辨别。在管理队伍的建设中,还有一些考核制度和将成制度不完善。
三、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有效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要在高校的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对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进行了解。以人为本注重的是民主性和平等性。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了解学校的各种任务。在任务的执行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以人为本的实质,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民族和平等的观念来管理学校,才能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益。同时为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做到提供自己真实的建议和意见。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便于建立完全平等的校园。
2.注重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对象最多的就是学生,因此,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就必须从学生身上作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的人文关怀管理。第一,在对学生展开管理工作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地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的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矛盾,之后再进行解决,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第二,管理人员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尤其是新生出道学校之后对于校园生活的适应,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中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的学习能力。第三,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自由,建立一个良好的关机网络,是学生了解管理工作的不易,可以主动的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第四,在平时要大力提倡人文关怀的管理观念,创造一个美好,平等,健康的校园环境。
3.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高校的管理制度不是每个学校都是一样,需要体现自己学校的不同,尽心创新。管理制度是否符合人性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的关键。要做到使学生和教会四自觉主动地遵守学校的制度,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纳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制度的制定,需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强调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制度的制定,可以设立意见征集箱,在最大范围内收集学生们对于管理制度的建议,将学生的建议在修订制度中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学校召开职工大会来进行讨论。提前选出教师的代表,让教师对管理制度的修订有一定的权利,代表提出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制度和方针。第二,让教师和学生对于管理制度做出评价。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及时的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每学期末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恰当的评价。学校在每学期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评价,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及时的修订管理制度。第三,高校管理制度的修订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保障管理制度时刻坚持以人为本。
四、结束语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特色定位;问题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伴随着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形式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岁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居住区建设、居住环境也在不断提高,居住也正从“量”上升到“质”的追求。在“以人为本”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居住区建设逐步向以满足人的需求,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居住区环境的营造、居住区景观设计已成为众多设计、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但是,目前居住区景观设计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弊端。本文阐述了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特色定位和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
1、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居住区景观设计是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与利用,创造出一个符合场地文脉和特征的居住空间。其中包括种植配置、路网分布以及建筑小品和公共设施的布置等方方面面,既要突出功能意义,又要体现居民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具体原则是:
1.1整体协调性原则
从整体上确立居住区景观的特色是比较重要的,它是一个宏观的掌控,也是设计的前提条件。首先,作为现代化的居住区,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居住区的特色,才能与周围的环境和外部空间相协调。居住区的特色来自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现代表达,进而提炼出一种与居住活动紧密交融的景观特征。其次,居住区的设计风格要整体统一,不同的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应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而古典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具有地方和传统的语言的思路来进行塑造。
1.2人文和生态性原则
居住区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的景观融合了城市生活的许多要素,诸如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等。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除了需要城市的自然景观融入居住区外,还需要把人文景观吸收进来。从整体空间的把握到建筑小品的设计,都需要体现地域文化的特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类的本性,也是居住区发展的方向。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与文化地域的特征差异很大,居住区的设计要在把握好当地生态种植特色的同时,以居住区原有的生态地貌为基础,利用原有的地形和植被,合理地规划设计人工景观,从而达到物境、情境、人境和谐统一的宜居家园。
2、景观规划设计的特色定位
2.1有特色的景观规划必须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我国居住区从几乎不考虑景观到逐步注重满足人们的需求,突出“以人为核心”,并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和功能性,这个进步的过程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是设计的首要目的。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居住区的环境资源;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识,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祥和安全、优美的居家环境。
2.2有特色的景观规划必须突出文脉的延续性。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的重要性,注重居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在具体规划设计中,挖掘、提炼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还要注意到居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居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2.3有特色的景观规划必须注意发展艺术的个性。居住区环境设计不应盲目模仿、抄袭,尽可能创新。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
2.4有特色的景观规划必须注意可持续性和生态化。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层面外,还要体现生态的一面。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要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
目前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问题探讨
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区景观设计呈现出十分繁荣的景象,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开发商的单纯商业炒作面忽略了环境内涵品质,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的加人,使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出现了诸多弊端目前居住区景观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3.1盲目模仿跟风,缺乏和谐意识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最忌讳的是模仿,一味的模仿不仅体现不出设计的价值,更缺少诚信和创新。受欧陆风影响,无视建筑风格和周边环境,在景观设计中力推罗马柱、欧式线角与雕塑小品;当热带风渐盛时,置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于不顾,一味推崇热带风格的设计,将原有环境风貌摒弃殆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居住区周边环境特点以及居住者的喜好:在居住区中适当引人国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涉外企业及外籍人士曾经和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一点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审美需求会有所裨益,但决不应成为“风气”和“时尚”。
3.2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
由于居住区景观设计就是为人们服务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人性化的设计必须体现。
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体现在: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如防灾系统的设计,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除噪等问题;许多景观设计缺乏系统性,造成许多景观作品只可远观,不可亲近,缺乏亲切感。
3.3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与落实
长期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各行各业所倡导,景观设计也不例外,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大打折扣,得不到有效地贯彻与落实。其一,忽视地域环境特色和个性特色,模仿克隆者居多,抄袭雷同现象较为普遍,其风格与形式很容易过时,缺乏可持续性;其二,在绿地系统设计中,不注重树种的多样性,最终影响绿地系统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其三,在植物材料选用上过度追求植物的珍奇与奇特,忽视了本土植物的利用,也不利于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其四,忽视居住区景观的动态发展,随着树木花卉的不断成长,空间拥塞、比例失调的潜在问题没有引起重视。
结语
居住区环境承担了人们的很多日常活动,是人们日常活动、休闲和交流的场地。和谐、精美的居住区景观是现代人高品位的需求,通过对居住区景观整体和各要素的合理组构,使其具有完整、和谐、连续、丰富的特点,可潜移默化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修养、提升人的品质、培养人的情操,这是创造优美居住景观的更高追求。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规划应该回到对时代、现实的理解与尊重上。规划应该更多地关注自然特征及环境因素,需要强调景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景观中社会公平的体现,强调景观中对人精神诉求,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蔡学询《居住区景观设计相关问题探讨》[J] 中华建设,2008,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路径
一 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的说法,一般是指企业的人员规模、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与同行竞争者相比都比较小的企业。2011年我国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以工业企业为例,从业人员数1000人以下或者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1%。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从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后经济危机时代”,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则关系着企业的长期的生存发展。财务管理管理状况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将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等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问题一直不容乐观。如何更好地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已然成为企业实现长期快速发展需解决的的关键问题。
二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问题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前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就内部而言,不少中小企业单一追求短期利润和市场份额,忽视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粗放、无序,会计核算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低及管理成本高等现象普遍存在。此外,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更多地使服从于企业“老板”。就外部而言,虽然政府已出台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是政策支持力度远不及大型企业,如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的“心病”,它间接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无法完善,然而政府现有的政策却无法合理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并且地方政府对于中小企业财务短期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背景下,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缩小我国中小企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强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规划中所处地位不高。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在企业整个发展战略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中小企业中有较多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表现出较强的“集权”特征,企业经营者是即是公司战略的决策者,又是公司财务管理的统筹者。虽然公司经营者具有较强的领导力,但是他们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深刻认识,往往单纯地以公司利润为导向进行决策投资,从而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长期发展,无法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与此同时,财务管理者本身缺乏市场信息收集的参与行为,无法结合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意见,这也是财务管理的作用被弱化的重要要原因之一。因此经营者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和企业的“集权化”的管理结构导致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不高。
第二,缺乏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财会制度不健全。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一个完整的财会制度,无论是财会人员的岗位职责,还是财务的处理程序都比较混乱。一般大型企业都会制定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有利于整个公司的统筹规划发展,而中小企业的“草根式”财务管理往往会限制企业的壮大与长期发展。也有学者提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还包括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指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是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健全式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普遍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企业资产管理缺乏规划,资金周转利用率不高。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存在着资产管理混乱,缺乏科学管理规划的问题,表现突出为流动资金管理混乱,资金呆滞现象普遍、资金回收困难等问题。中小企业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的规划,往往会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会导致造成现金闲置,使企业资金无法参与流动周转;另一方面是会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使企业在需要大量现金支出时出现资金短缺的状况。此外,由于缺乏合理的资金规划,很多中小企业往往出现月末存货占用大比重资金的问题,从而造成了企业资金呆滞,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一个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很多产品销售出去后未能及时回收账款,往往只能靠财务人员电话催款,应收账款周转缓慢。以上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产管理缺乏一个科学的规划,资金周转利用率不高。
第四,企业财务部门“会计”职能大于“财务管理”职能。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一个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所设立的财务管理部门更多的是履行“会计”职能而非“财务管理”职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是按照收集的材料进行简单的财务上的记账行为,而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职能却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于此同时,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还需处理公司日常性的行政性的工作,这导致财务部门的职责不明晰,财务人员的精力分散,使得财务管理更加不专业,仅停留在“记账”这一简单会计行为上。因此,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仍停留于“会计”职能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现状。
第五,投资能力薄弱,缺乏风险意识。受企业规模和“集权”化管理结构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投资判断能力较为薄弱,缺乏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力。有学者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中小企业财务问题进行研究,发现39.2%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企业投资能力薄弱。目前,不少中小企业的决策权集中于企业的创立者,使企业的战略和投资受个人意志的主导,因而有时会因经营者自身的投资风险意识薄弱或者投资判断盲目而给企业的投资带来较大的风险。此外,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比较匮乏,再加上融资难,使得其投资能力比大型公司相比较为薄弱,这也限制了企业的壮大和成长。因此,投资能力薄弱也制约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
第六,企业融资困难,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融资难一直是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拦路虎”,它已成为“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并且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正规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导致金融系统不愿也不敢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即使提供,也总是提出比较苛刻的附加条件,这使中小企业常常出现“钱荒”的现象。同时,我国银行业还是以国有垄断企业为主,这并不利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以“重灾区”――温州的中小企业为例,新的“国家金融试验区”方案的出台效果还有待时间考验。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解决路径
1.提升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中地位
目前,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普遍不高,追其根源在于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传统的经营理念主导着企业的发展。然而在“后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财务管理应当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时间,“观念革命”是企业生存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经营者应该提高财务管理的自觉性,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积极引进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大对人才的投资和培养力度,建立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鉴于此,政府应该发挥政府职能,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定期性地组织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为课题的研讨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普及财务管理的知识,提高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经营者心中的地位。于此同时,中小企业经营者应主动学习财务管理理念与相关知识,可选择进入高校进修以增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以更好应对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建设专业化财务管理团队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如何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仍然比较弱,并且很多企业并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财务管理人员只是以 “记账”方式简单地运作着整个企业的财务。构建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升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感。这是对一个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唯有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使其对公司的发展壮大做成积极贡献;二是积极引进专业化财务管理人才,实施新的财务管理措施,从而打破中小企业原先陈旧的财务管理模式,带动整个财务管理的建设。三是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现代化财务管理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人才的建设无论对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发展还是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的构建是一项紧急且重要的任务。
3.建立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并没有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模式,现有的运作模式是传统的僵化模式,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来支持企业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制度。任何好的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一个完善的制度之上的,而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随意性比较大,个人意愿往往左右着财务的规范,这样对于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十分不利;其次,应加强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监控。现在多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大权是掌控在企业经营者手中的,而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有限,并且对财务的利用随意性较大,无论是项目的投资还是资金的流转都是由经营者所决定,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这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受限于企业的经营者。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4.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担保体系
资金是企业的血脉,如果企业融资出现问题,那必然会导致企业运作瘫痪,甚至致使企业走向倒闭。经济危机所产生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企业资金进入紧张状态,从温州中小企业“钱荒”就可见一斑。因此,必须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寻找新鲜血液。有学者提出政府可以建立一个中小企业的专项基金,这个基金的资金来源是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用等,从而为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问题时提供担保,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在于银行业对于中小企业贷款要求苛刻,导致正常的融资渠道出现阻碍。因此,政府需要从政策上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并且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担保体系,让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有可靠的后盾。
5.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利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良性发展的政策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已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如《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但是却没有提出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政策。政府可以立法的手段来规范化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定期地检查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化情况,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同时,政府还应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鼓励和优惠政策。此外,还应加大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近年来,我国虽然已一系列政策,但是政策的落实情况可却普遍不乐观。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中小企业反馈监督机制,来保障政策的积极落实。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提供经济的财务管理政策支持,将会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将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推助力。
参考文献
[1]张月玲、王静.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2009(1)
[2]胡玲燕.对浙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1(8)
内容摘要:目前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立各种更为准确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财务危机的含义,财务危机预警所警示的风险种类,多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使用效果,财务危机预警的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的局限性等几个方面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财务危机 财务预警 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 预警模型
企业的财务表现是企业状况的综合反映,财务危机预警作为企业风险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财务危机预警也称为财务困境预警,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危机所实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目前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立各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本文针对财务危机预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几个相关问题提出笔者的观点。
关于财务危机含义的理解
企业财务危机(financial distress)又称企业财务困境,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问题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但对财务危机的含义还存在不同的认识。
国外学者通常从偿债能力的角度定义和研究财务危机。学者们对财务危机定义的共同特点是企业难以履行其偿债义务,一些学者将财务危机定义为企业不能履行现时的偿债义务(Bjuggren P O,1995)。Altman(2000)认为,有许多在经济上接近于破产的财务危机定义,包括非司法强制的需要企业的债权人或其他外部力量接管企业或同意危机企业重组的极端流动性问题和债券违约等。国外学者通常以偿债能力出现问题的破产企业作为研究财务危机预警的样本企业。
我国也有学者从偿债能力的角度界定财务危机,谷祺和刘淑莲(1999)将企业财务危机定义为: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吕长江等(2004)认为,财务危机不同于财务破产,他们提出的财务危机定义为: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 即流动比率小于1,同时要求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应该是一个持续的状态, 这种状态应该是在1-3 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不能逆转。更多的学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将被特别处理(ST,special treatment)的上市公司作为陷入财务危机的样本企业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通常是连续两年亏损或巨额亏损的获利能力出现较大问题的企业。
笔者认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既面临危险同时也存在着化解危险的机会。而破产是企业的一种消亡方式,企业已经不存在化解危险的机会。财务危机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化解危机或企业破产两种情况。破产不应属于财务危机,而是财务危机导致的一种结果。企业的偿债能力或获利能力两者之一出现问题都可能会最终导致企业的消亡。笔者认为财务危机的含义应该是:从企业财务状况开始恶化到破产(不包括破产)之间的状态,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可见,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是处于财务危机状态中的一类企业。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警示的风险种类
杨淑娥和徐伟刚(2003)、张友棠(2004)及周春生和赵端端(2006)认为,财务危机预警是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向德伟(2002)认为,财务危机预警是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预警。这是由于学者们对这两类风险具有不同的理解造成说法上的不一致。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企业未使用负债时经营的风险(荆新、王化成、刘俊彦,2006)。是企业由于经营方面的原因如外部环境的变化,产品成本的提高,或者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变化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是企业所固有的,任何企业都必须承受这种风险。
我国财务学界对财务风险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财务管理教科书中普遍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把财务风险也叫做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筹资而引起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财务风险是由企业筹资决策引起的。如果企业不借债,完全通过权益方式筹资,就不会存在财务风险,只有经营风险(荆新、王化成、刘俊彦,2006)。这种按照国际通行的说法界定的财务风险被我国很多学者称为狭义的财务风险(下文中不特别指明的财务风险指的是狭义的财务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广义的财务风险可以看作狭义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财务表现之和。笔者认为,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财务风险的界定采用国际通行的财务风险的定义比较合适,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企业生存的主要威胁来自两方面:长期亏损(企业的经营风险大),是经营方面出现问题,它是企业终止的内在原因,另外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狭义的财务风险大),它是企业终止的直接原因。有许多企业盈利能力并不差,但是由于资金安排不合理引起资金链断裂,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最终导致企业消亡。这好比一个生命有机体各个器官都是健康的,但由于失血过多而死亡是很令人遗憾的非正常死亡,这也是企业在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二是反映企业狭义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大小的财务指标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企业的负债少,则企业的财务风险小,由于偿债困难而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小,但同时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获利的能力也相对差。由于企业并不是负债越少越好,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度负债,所以反映企业狭义财务风险大小的指标如流动比率并不是越大越好,资产负债率也不是越小越好。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通常比较合适的数值是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而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指标如反映企业营运能力、周转能力和获取现金的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如销售净利率、存货周转率和销售现金比率等则越大越好,表示企业的获利能力强,运行效率高。可见,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适合分别研究。
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警示的是哪种风险,笔者认为,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最终都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通过财务数据反映出来。因此,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对企业全部风险中那些能够在企业的财务表现中得到反映的风险进行预警,这些风险既包括财务风险也包括经营风险。
关于多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使用效果
1968年Altman采用多元判别分析方法,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将五个财务比率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判断企业财务危机程度的总分数Z值,称为Z分数模型(Z Score Model)。由于Z分数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没有考虑企业现金流量状况,周首华等人1996年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含有现金流量的财务指标,利用国外企业的财务资料建立了F分数模式(Failure Score Model)。这是我国学者研究出的第一个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此后许多学者以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将EVA(economic value added)、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等财务指标和审计意见、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等非财务目标引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建立了大量多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虽然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了很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而且Z分数模型研究的样本是美国的破产企业,我国学者研究的样本是我国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两者所选择的企业样本的财务状况恶化程度及财务上存在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但我国学者在利用已有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进行相关实证研究时认同度较高被广泛应用的还是Altman教授的Z分数模型,如周春生和赵端端及向德伟运用Z分数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进行实证研究(周春生、赵端端,2006;向得伟,2002)。这是值得学术界认真思考的。
多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使用方便,把企业的相关数据代入模型计算出结果并与危机预警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即可。它的不足是,模型是根据所选取的各预警指标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加和得出一个财务危机预警临界值,从而判定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如果企业的某方面的财务比率不佳但其他的财务比率很好,通过加权求和就很可能掩盖企业某方面的隐患,得出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的结论。另外,这些模型都是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具有一定的误判率。
关于财务危机预警的实际应用
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对财务危机预警应用的意图不同。其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同。
企业外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是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其掌握的企业内部信息相对较少,获得的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也相对较差。股东和债权人等企业外部人在进行投资决策前应对被投资企业的情况及其所在的行业多加了解,并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财务分析,判断企业提供的财务资料的真实性,掌握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已有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目标企业的风险情况进行大略的估算和排序。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计算的是企业的风险在财务上的综合表现,对于股权投资者而言,并不是风险越低的企业越值得投资。
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进行本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是为了将风险遏制在萌芽中,使企业能够健康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权威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辅助财务预警工作。但不会只根据财务预警模型来进行本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工作。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应根据自身及所在行业的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全面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现金流量及EVA等方面的指标。对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实时监控,指标体系中的某一个指标发生异常变动就立即查找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中。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局限性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对能够在财务上反映出来的风险征兆进行警示。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国家的产业政策等外部环境和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的经验、人品和大股东的背景和品格等都会对企业的风险产生影响。有些风险是企业的潜在威胁,还没有反映到财务上,如丰田公司的产品质量缺陷早就存在,但当时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是反映不出来的。可见财务危机预警只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长期生存就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结论及建议
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界定财务危机的含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对能够在财务上反映出来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预警,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在企业内部的财务危机预警实践中应该根据本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自身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今后应多从企业内部应用的角度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但财务危机预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现代企业应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Bjuggren P O. A transaction cost perspective on financial distress and capital structur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5,15(4)
2.Altman E I. Predicting financial distress of companies:Revisiting the Z-score and Zeta models, 2000 NYU Working Paper
3.谷祺,刘淑莲.财务危机企业投资行为分析与对策[J].会计研究,1999(10)
4.吕长江,徐丽莉,周琳.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与财务破产的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4(8)
5.杨淑娥,徐伟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Y分数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
6.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周春生,赵端端.中国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4)
8.向得伟.运用“Z计分法”评价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2(11)
9.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周守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J].会计研究,1996(8)
一、财务危机预警的相关概念
(一) 财务危机预警的概念
一般来说,所谓的财务危机预警指的是以财务会计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作为基础,借助于设置与观察的手段,来分析一些企业发展中的敏感性预警指标发生的变化,来对企业可能或者是财务危机做实时的监控与财务预测警报。
(二) 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方法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定性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标准化调查法、流程图分析法、管理评分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三个月资金周转表分析法等等。以企业的四阶段症状分析法来说,主要论述的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危机的爆发是逐步恶化的。因此,根据制造业企业的日常生产与发展的状况来看,就可以大概将其财务危机预警分为潜伏期、发作期、恶化期、实现期等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四个阶段进行分析,企业可以及时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避免企业朝着更加恶化的方向发展。
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说,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指的是用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作为基础的比率来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是企业财务状况量化的一种表现。在研究中发现,企业的财务危机是一种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变化主要是由企业的财务指标的变化来反映的。根据国内外相关的理论来看,财务危机预警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单变量判别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多变量判别模型等等。
二、制造业财务危机预警出现的成因
(一) 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不再明显
从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优势一直是我国地区或者企业吸引投资的因素,也是我国制造业与其他国家制造业相互竞争的有力优势。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我国政府上调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低收入阶层的劳动报酬等政策的颁布以及出现的民工荒问题等,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供需之间出现不协调,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人工成本,也压缩了企业的利润增长空间。除外,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展现出更具有优势的劳动力,使得一些跨国企业降低了对我国一些制造业的需求,如服装业的采购需求,并将加工的环节转移到了其他国家,从而影响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企业财务状况。
(二) 产业的集中度较低、规模效益不高
所谓的规模效益指的是在企业规模扩大的情形下,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以及它的经营费用会得到降低,从而能够提高竞争的优势。而产业发展的集中程度越高,就能够提升企业的规模效益。一般来说,制造业是最能够反映出规模效益的一个产业。但是,从我国的发展来看,在部分的制造业企业中,尚未形成具有技术化、专业化协作配套的生产格局,就无法显示出制造业企业的规模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在一个较为不利的地位,从而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 资源、能源等消耗大
就当前来说,许多的制造业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与能源资源,再加上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在生产过程中,资源与能源的消耗量大,且环境污染严重。而资源、能源等的消耗大,需求就增加,一些制造业企业为了维护企业的正常发展,会扩大进口能源的比例。但是,由于国际市场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汇率的影响以及资源、能源价格等的增加,反而会成为影响制造企业经营成本的最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其财务风险,增加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
三、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模型选择
为了进一步解决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危机,可以通过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的模型来分析其财务状况,能够对制造业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提前做出预警,来提高风险规避的能力。而所谓的单变量判定模型也被称之为一元判定模型。换个角度说,就是分析企业的财务报告,用其中单一的个别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危机出现的可能性的一个模型。企业采用单变量模型,需要选择适合的财务比率来作为建模的样本,并且进行排序,接着再利用多选取的样本进行分析,得出一个判别阈值点,再利用阈值进行检验。
而其选择的财务比率,既可以是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等等,从而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而提高对财务危机出现的预警能力,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制造业企业提高财务预警能力的方法
(一) 选择合适的模型分析法
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发展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其风险规避的能力,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制造业企业需要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分析企业经营发展的财务指标,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如单变量模型、Z 值分析判别模型、F 分数模型等等,来提高财务危机的预警能力,以实现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 完善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与企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预警的能力,就需要从制度入手,使各项活动的开展能够满足规范性的要求,保障各项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并且,还要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的模式,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与处理的水平,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从而避免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同时,制造业企业还可以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提高对财务数据的分析能力,从对财务数据的分析来挖掘出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的提出防治的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的危机预警能力。
基层单位加强档案管理的意义
基层单位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前线,也是我国发展档案事业的基础。同志在谈到学习中国文化时指出应“古为今用”,这说明了档案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基层单位档案是历史的沉淀,记载着单位发展的脚步,是与单位同步发展的无形资产。所谓“鉴往而知今”,重视档案管理,重视档案的开l利用,就是尊重历史,就是懂得从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这是单位管理人员应有的智慧。在具体事务中,很多时候单位面临着“口说无凭”的问题,不同的部门人员各执一词,此时档案就变成了裁决的依据。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档案工作与每一个布局都密切相关。基层单位档案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广泛性,能为单位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最原始的参考资料,帮助人们梳理事物发展脉络,进而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基层单位档案管理的普遍性问题
在我国建设经济强国、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档案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GDP”,只求在任内做出政绩,把时间和精力大多放在抓项目、抓资金、抓开发上,对包括档案在内的文化事业过问不多,很少到档案馆考察工作,许多地方的档案馆门可罗雀,处在“坐冷板凳”的尴尬位置。(2)档案管理模式落后。调查显示,我国有近4000个各类档案馆,仅保存的纸质档案就达4亿卷件,其中能够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的不足7%,主要原因就是档案开发利用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基层单位仍使用手工收集、检索资料,连基本的保管条件都难以保障,远远达不到“十防”要求,更别说引进先进技术,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了。(3)档案人员素质不够。受体制、投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人员未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或者身兼数职,对馆藏资料难以做到心中有数,其技能仅仅是“守好摊”、不丢失、不泄密,满足整理、归档、检索等一般性要求。
基层单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途径
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同志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档案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基层单位必须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加强组织领导,为档案管理部门添置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提供相匹配的工作条件,指派专门的人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及其开发利用应被纳入对领导的考核指标之中,使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发展。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自身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等建章立制,包括《档案保管制度》、《材料归档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借阅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立卷、归档、保管、借阅、传阅、利用、销毁、交接等进行明确规范,确保档案管理的严肃性和条理性。并且建立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方案以及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以落实档案管理制度,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实现信息化管理。档案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档案管理部门应根据自身定位,从广度、质量、特色入手,加大资料收集力度,做好鉴定工作,并且创新档案管理思想、手段和方法,加强对馆藏资料的优化,做好馆藏资料的系统整理和有序排列,按照历史脉络分类组卷,做到一目了然,保证方便查阅,力求做到标准化、规范化、有序化。档案管理人员应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数据化改造,实现多媒体存储和海量存储,并加强对工作流程的电子化改造,在档案整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方面应用计算机技术,加强机读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关键词: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环境污染。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以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为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中不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再加上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等共同作用造成的农业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省,更是受其影响显著。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体体现的农业循环经济,把传统粗放式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发展,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农村社会发展意义重大[1]。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的系统内,在资源投入、生产、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2]。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人类为摆脱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困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产物。
二、四川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和特点。
1.农药使用量大,对环境长期危害严重。近年来四川省农药施用的递增速度很快,全省年平均用药量8300吨(含量为100%),其中有机磷等高毒农药比重大,杀虫剂中70%是有机磷杀虫剂。违禁用药、滥用农药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农残超标,进而造成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由于农残经淋溶、溶解、沉淀,也加剧了对水体及土壤的污染[3~4]。
2.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盲目大量施用化肥。化肥被视为仅次于农药的污染源,其危害程度与农药相当。四川省化肥施用量多年居全国前列,其中以氮肥为主,达117.8万吨,而化肥利用率仅为30%。在化肥施用过程中,盲目加大施肥量,造成化肥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和生活用水的短缺,并因饮用被污染水而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大量的氮肥经淋溶、挥发等途径流失到水体、土壤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板结、土质恶化、土壤酸化等问题;化肥中的氮元素等进入大气后,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温度升高[5]。
3.农用塑料薄膜广泛地用于农业生产。每年有百万吨的废弃农用塑料薄膜进入农田生态系统,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现有塑料薄膜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以分解,长期留存土壤中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水肥的运移,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
4.农产品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严重。农业生产所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灌溉用水和养殖业的各类添加剂;居民的生活垃圾也是重金属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城市上空浮尘随着雨雪等自然降水沉降到农田中,也可以加重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重金属污染能够对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轻者影响生长导致减产、品质下降,严重的会导致绝产;土壤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体内蓄积到一定程度,会抑制生物酶的活性,引起疾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6]。
5.四川畜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相当严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规模化养鸡厂、养鸭棚、养猪场和养牛场等迅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危害也日益严重。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是农业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四川省年出栏8817万头猪、2140万只羊、1147万头牛。据估算,禽畜的粪便已达24.85亿吨,且相当一部分没有回田。畜禽粪便直接排放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严重污染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5,7~8]。
6.秸秆露天焚烧危害严重。由于处置方法不当,农作物秸秆对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许多方面产生了负面作用。秸秆焚烧下的高温使得土壤中有益虫体(如蚯蚓)与微生物无法存活,严重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每到夏收季节,浓烟滚滚,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也造成了事故多发,对高速公路、铁路的交通安全及民航航班的起降安全等构成极大威胁。
由此可见,目前四川农业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日益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说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改变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四川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和最有效途径。
三、解决四川省农业环境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把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放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门的办事机构负责发展循环农业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建立与环境保护监督相配套的管理机制;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县级环保、农业部门处于农村环保、农业发展工作的关键位置,应明确工作重点,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在国家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出台的同时,紧密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把发展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尽快制定配套的法规、政策和具体的实施细则。
2.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教育,普及农业生态循环知识,在全省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提高农民循环经济和环境意识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发展观意识;循环农业的最终实施者和受益者是广大农民,所以,还要引导农民接受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节约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3.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认真落实节约资源能源的基本国策,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以农业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倡导农业节约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农业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1)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或农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将农民集中管理,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种、养、加”一条龙生产。由于四川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规模小,只有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对资源进行相对集中处理,才可能既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又保证农户的经济利益有所增加,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是将生物产业作为子系统引入到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中,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寻求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途径。
(3)由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建设完成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园,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倡生物防治病虫害。同时加强农膜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积极开发农膜回收利用技术和可降解生产技术,严格控制农膜的生产和使用。
(4)总结各种生态园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模式特点,充分考虑四川农业的特点,建立适合四川发展、具有四川特色的农业生态园区。
4.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力度,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大力开发废弃物资源化和清洁生产技术等绿色技术体系,例如绿色耕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绿色”化肥、农业生产技术及其他现代高科技农用技术等[9],鼓励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5.加强农村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提升人居环境档次。切实加强四川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环境治理试点,依法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积极实施乡村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搞好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加快分散式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促进村容整洁。
参考文献
[1]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陈梅虹。循环经济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9):232-233.
[3]余谋昌。自然价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曾建平,彭立威。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的视点[J]。哲学动态,2004,(6):27-30.
[5]李秀艳。论西方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的转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4):101-104.
[6]韩立新。环境伦理对自由主义的挑战[A]。清华哲学年鉴(2003)[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7]吴忠厚。全力推进四川生态农业建设[J]。四川农业科技,200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