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微观经济问题

时间:2023-10-31 16:34:10

导语:在微观经济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微观经济问题

第1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事业单位为紧跟时代的潮流,对各项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其中在改革中变化最大的是面对不同的环境问题我国事业单位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理。就在这内外交困的局势下,其经济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也随之凸显出来。就其问题可分为两方面,其一,单位管理体系不完善;其二,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本文,笔者对其进行了剖析,从而探究问题的关键环节,并根据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新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随之很多问题也逐渐凸显,我国事业单位怎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文,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经济管理的风险防范、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做出分析,以期对经济管理的发展有所帮助,进而推进社会快速发展。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和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事业单位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进行改革并对管理方法进行调整,使其发展更合乎社会需要。就现阶段的事业单位的工作状态看,其管理人员还没有认到改革的重要性,依然用着传统的管理模式,忽略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管理模式也应注入新的血液。其不足之处有很多方面,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项事业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唯独事业单位的发展节节倒退。究其原因,在于管理体系没有跟紧时代的步伐,还滞留在传统的管理体系中,影响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其二,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根据经验作出决策,从而使决策担负着一定的风险,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经济风险。进而使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所谓的事业单位是指人们所说的“铁饭碗”,事业单位的所有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致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继而使工作效率低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入,事业单位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就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参与到改革的大潮中,而其改革的重心则是经济管理。只有把经济管理体系做好,事业单位才能在发展中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周转,资金结构,资金使用率等问题。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才能在改革大潮中在做到在发展的同时也降低了其风险。

(三)事业单位与时俱进的经济管理人才较为欠缺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各个部门的分工不明确,致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低下。例如,在经济管理人才引进工作中,由于人事部和其他部门的分工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合作将专业人才引进单位,由于经济管理人才的缺乏,其管理任务就有其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对其管理仅仅局限于财政的管理,因此,其发展受到制约,其管理效果不理想。其次,在高层管理层中,没有专门经济管理层领导,在事业单位的领导层中,其出身一是行政,二是技术,而夹在技术和行政中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平时单位又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所以,致使经济管理的发展大大受到限制。

二、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改革

对事业单位进行彻底改革是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对其改革内容包括两方面。其一,人事部负责人才引进工作,要想引进人才,必须加强人事部部门的完善工作,只有加大人事部部门的改革力度,人才引进才能得到保障,进而使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其二,为了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建立经济监管机构十分必要。经济监管机构的建立是以整个事业单位为基础,再结合各个部门的工作需求进而建立的,它的完善与否对整个事业单位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经济监管机构的负责人在公司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要想改革,就要担负风险。怎样才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又将风险最大化的降低。这就要求单位通过对社会经济的洞察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要想改革,资金是第一大问题,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贷款的形式解决。但是,在贷款的同时,要对其单位整体结构进行充分把握,再在其基础上确定贷款的金额及期限。另外,为了防止风险的发生,单位可以建立相应的体系,以确保资金有计划的应用在改革的各个方面。另外,单位可以根据整体规划对资金的应用有合理的安排,并设立相应的标准。资金一旦有大的变动,就可根据其变动找出原因所在。再者建立辅助部门来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事业单位预防风险能力将大大提升,近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适应力。

(三)更新经济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在竞争激烈现代社会,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是科技竞争,科技的强弱将影响整个单位工作效率和发展前景的好坏。所以。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同时,引进高科技人才是十分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单位也要定期对公司员工进行专业培养,提高整体的素质水平。另外,单位的管理人员要时刻要关注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使单位的经济管理理念不断更新,使其不脱离社会发展的轨道。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管理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必须在改革的大潮中认清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对其进行采取补救措施,使事业单位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

作者:李慧 张强 赵蔚 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财务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白美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分析[J].时代金融,2012(12).

[2]门红伟.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03).

第2篇

摘 要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又存在挑战。本文从财务预警的涵义出发,分析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种类、预警体系的构建,最后提出企业财务危机化解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财务危机 财务预警 财务指标 措施

一、财务预警的涵义

后危机时代站在企业财务的角度看,进行企业财务预警分析,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强化财务管理、避免财务失败和破产具有深远而又重要的意义。企业财务预警是指借助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损失,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二、财务预警体系的构建

(一)财务预警方法

1.Z-score辨别模式

Z模型的研究步骤是首先选定企业的样本,最初的样本由66个企业组成,分成两组每组各33个企业。 [1]其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式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反映资产的流动性与规模特征;X2=留存收益/总资产,反映企业累计盈利状况;X3=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反映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X4=权益的市场价值/总债务的账面值,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X5=销售总额/总资产。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

2. Logistic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以其假设前提少,判别精度高,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之一。其提出的理论依据是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应用了二元概率函数,来计算危机事件发生地概率。在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中,logistic模型如下:

Yi=β0+β1x1i+……+βkxki

Pi=l/(1+e-yi) 式中,Yi代表第i家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i=O或l,O代表正常企业。l代表财务危机企业,xki代表第i家企业的第k个财务比率,Pi代表根据Logistic模型所估计出来的第i家企业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3.BP人工神经网络

BP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是Rmealhart和Mclelland等研究并设计的、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一种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其结构主要由一个输入层、一个或多个隐含层、一个输出层组成,各层由若干个神经元(节点)构成,每一个节点的输出值由输入值、作用函数和阈值决定。[2]网络的学习过程包括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两个过程。在正向传播过程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含层传到输出层,经作用函数运算后得到输出值与期望值比较,若有误差,则误差反向传播,沿原先的连接通路返回,通过逐层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减少误差。如此循环直到输出的结果符合精度要求为止。

(二)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现代管理学理论研究,对于制造型企业的财务指标的选择,应着重考虑以下五个财务指标:

1.常用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1)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负债保障倍数=总资产/负债总额

(2)负债水平指标

净权益负债率=负债/净权益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钱利润 /利息费用

=(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

DFL=(EPS/EPS)/(EBIT/EBIT)

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

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税前利润(西方财务理论认为这是第二阶段杠杆效应)

(3)盈利能力指标

企业盈利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

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净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权益

=总资产收益率*资产净权益倍数

总资产净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

资产净利润率=净收益比率*财务杠杆系数*资产利润率

资产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

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收入总额*(1-折扣率-退货率-折让率)]

净权益周转率=营业收入/净权益平均值

(4)资产营运能力指标

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高低,即各项资产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既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反映了管理者的工作业绩,其指标反映如下:

存货周转率=消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1+增值税率)/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资产平均余额

(5)发展能力指标

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一个时期主营业务收入

总资产增长率=本年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

这些财务指标的比例关系分别反映了公司的获利能力、资金运营情况、现金偿债能力、企业股权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负债之间的关系、企业总资产创造现金流量方面的能力。

三、企业财务危机化解的几点措施

(一)加大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利用率

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务控制能力,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管理的能力,深入开展清欠清收工作。

(二)快速完成债务重组,解决当前主要问题

全面完成公司债务重组工作,积极推进公司债务重组工作,妥善处理公司逾期贷款及担保问题,为公司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大资产整合力度,实现资产经营创新

司应该进一步加大资产整合力度,盘活闲置资产与不良资产,力争在资产经营管理制度上实现创新,提高资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提升相关资产的经营质量和盈利水平

(四)以创新发展为主线,积极推进新品开发

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品质,积极研发高附加值的高端薄膜产品,做强公司薄膜主业。

参考文献:

[1]岳上植,张广柱.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研究.会计之友.2009(1):79-84.

[2]上官鸣,马邵利,陈小超.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两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比较研究.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26(2):143-146.

[3]王宗萍,张慧淑.关于几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比较.2006(4):136-137.

第3篇

一、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1.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管理的客观需求。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校管理者对学校进行管理必须使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是学校做到培养人才的目标,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学校管理设计到方方面面,包扩教学工作,教学计划,学校后勤等。其中,学校后勤管理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础。

2.坚持以人为本是适应时代。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这就要求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创造力,平等和民主。而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中心工作就是培养人才,这就需要学校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3.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以前传统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存在着对于人性的忽视,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现在对于人才的要求培养不符合。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改变学校的种种弊端。

二、高校管理现状

1.高校管理缺少民主。在现在的高校管理中,管理过程中的行政化问题比较严重,缺少民主性,不能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的做出反应。在高校管理中,不能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往往是脱离实际,不能详细的照顾到每一个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利落实不到位。学校领导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彻底够了解。对于民主不能彻底的执行。在制度制定的时候,不完全的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考虑学生的发展。

2.高校制度不够完善。高校要想做到效果良好的管理,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虽然有着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难免还是存在着缺点。比如说:对于学生的管理中,出现任何情况还是一言堂,不让学生进行辨别。在管理队伍的建设中,还有一些考核制度和将成制度不完善。

三、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有效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要在高校的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对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进行了解。以人为本注重的是民主性和平等性。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了解学校的各种任务。在任务的执行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以人为本的实质,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民族和平等的观念来管理学校,才能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益。同时为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做到提供自己真实的建议和意见。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便于建立完全平等的校园。

2.注重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对象最多的就是学生,因此,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就必须从学生身上作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的人文关怀管理。第一,在对学生展开管理工作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地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的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矛盾,之后再进行解决,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第二,管理人员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尤其是新生出道学校之后对于校园生活的适应,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中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的学习能力。第三,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自由,建立一个良好的关机网络,是学生了解管理工作的不易,可以主动的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第四,在平时要大力提倡人文关怀的管理观念,创造一个美好,平等,健康的校园环境。

3.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高校的管理制度不是每个学校都是一样,需要体现自己学校的不同,尽心创新。管理制度是否符合人性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的关键。要做到使学生和教会四自觉主动地遵守学校的制度,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纳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制度的制定,需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强调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制度的制定,可以设立意见征集箱,在最大范围内收集学生们对于管理制度的建议,将学生的建议在修订制度中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学校召开职工大会来进行讨论。提前选出教师的代表,让教师对管理制度的修订有一定的权利,代表提出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制度和方针。第二,让教师和学生对于管理制度做出评价。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及时的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每学期末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恰当的评价。学校在每学期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评价,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及时的修订管理制度。第三,高校管理制度的修订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保障管理制度时刻坚持以人为本。

四、结束语

第4篇

一、管理会计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的管理会计研究与企业实践不相符

尽管当前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对管理会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很多的研究都是在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我国的国情并不是十分的符合,如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味的相信对这些研究,那么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种现象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还有就是虽然一些研究人员在不同的角度上对管理会计进行了研究,但是其在研究的过程中对管理会计的概念以及准则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对管理会计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研究领域过小以及消息滞后的问题。如果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足够的重视,那么管理会计就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很大的阻碍。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小

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大多数是属于经营型的管理方式,相关的工作人员进管理会计工作的时候经常将企业的销售量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常量,并且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的时候将销售额作为最主要的条件。但是当前在企业中管理会计主要应用在成本核算当中,这就会使管理会计应用的范围受到很大的影响。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是在我国很多的企业当中,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当然也没有设置专业的管理会计师,企业中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比较低,其只是参与到企业的账目处理中,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以及管理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发展没有足够的帮助,

(三)企业中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具有的工作素质比较低

通过对管理会计进行研究我们能够知道,管理会计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应用重点以及跨级相关工作人员、管理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之所以这样说,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下,企业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现代企业家不仅应该熟练的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技能,还应该具有足够的管理能力。但是当前很多的企业家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并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并且具有的管理会计意识也不是很强,同时在企业中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的观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过于重视企业的账目管理工作,管理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忽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就不会产生相应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在大多数的企业当中,会计工作人员对相应的会计知识并没有足够的掌握,并且在进行工作之前也没有对财务活动进行合理的预测,会计工作人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比较差,导致管理会计工作没有办法正常的进行,所以说企业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比较低的问题应该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好地发展。

(四)企业应用会计管理很容易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管理会计在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其理论的研究力度也不是十分的充足,所以将其应用在企业当中就缺乏相应的操作性以及实用性。另外,由于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经验不是十分的充足,因此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就没有足够全面的指导。还有就是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并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会计研究机构,因此对其进行研究的时候并不是十分的规范,管理会计在应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如果想要使管理会计发挥足够的作用,就应该为企业静音管理提供一些科学的数据,并且要保证其在公平、公正的市场当中进行。不同的企业具有的组织形式一般是具有一定的差别的,对增值税的处理方式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因此不同的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当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并不是十分的健全,执法的力度也不是十分的充足,因此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

二、解决管理会计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对管理会计的理论需求进行调整,使其能够与实际相结合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有着很大的矛盾,如果这种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那么我国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小这种影响,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符合本国国情以及本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体制。我国的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相中立足,就应该在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与实际的情况进行结合,并且相关的工作人员所提出的管理会计模型应该与我国的市场环境相结合。另外,还应该保证理论与实际进行密切的联系,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管理会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将这些案例与企业的实际操作进行那个结合,从而对这些成功的案例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其能够更好的在企业中应用。例如,在日常运营中可以以此来进行业财融合。假设我们把一批价值800万元的商品,在2016年1月8日以1000万元的价格出售,一般人很容易得出我们赚了200万元,但是这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说是错误的―――什么时候收回?以什么方式收回?如果不明确上述问题,我们就无法得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这1000万元我们按5年分期收款,每年末收取200万元,假设企业的资金成本为5%,则第一年企业将增加40万元的资金成本,第二年增加30万元的资金成本,第三年增加20万元的资金成本,第四年增加10万元的资金成本,这笔业务的利润根本就没有200万元。我们以现金流以及净现值为基础进行考虑,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的判断。

(二)在企业中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环境

如果要想使企业中的管理会计应用得到加强,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内部企业环境进行健全,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从而使企业在实践的过程中水平得到有效地提升。要想在企业中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环境,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该对管理会计的应用重点进行适当的转移和扩大,同时还应该鼓励企业对会计管理进行全面的落实,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具有的管理会计软件也能够具有更加强大的功能,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就能够更加的便利。另外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该适当的推动战略性管理会计的应用,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企业中的组织体系能够得到健全,企业也能够因此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定期的对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企业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想要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对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获得更好的应用,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相关的管理人员还应该保证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具有足够的管理会计意识,同时还应该保证其对我国相关的法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工作人员还应该对企业中的工作流程进行足够的熟悉,从而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业务咨询。

(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突破,就应该为管理会计应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同时建立一个良好的竞争体制,对企业的经营体制进行适当的转变。另外还应该加强对其的改革力度,为企业构建一个良好的决策环境,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除此之外,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构建一个推广管理会计的平台,从而使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够得到有效地加强,企业管理会计应用就能够更加的规范。

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路径

一 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的说法,一般是指企业的人员规模、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与同行竞争者相比都比较小的企业。2011年我国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以工业企业为例,从业人员数1000人以下或者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1%。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从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后经济危机时代”,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则关系着企业的长期的生存发展。财务管理管理状况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将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等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问题一直不容乐观。如何更好地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已然成为企业实现长期快速发展需解决的的关键问题。

二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问题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前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就内部而言,不少中小企业单一追求短期利润和市场份额,忽视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粗放、无序,会计核算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低及管理成本高等现象普遍存在。此外,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更多地使服从于企业“老板”。就外部而言,虽然政府已出台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是政策支持力度远不及大型企业,如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的“心病”,它间接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无法完善,然而政府现有的政策却无法合理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并且地方政府对于中小企业财务短期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背景下,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缩小我国中小企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强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规划中所处地位不高。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在企业整个发展战略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中小企业中有较多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表现出较强的“集权”特征,企业经营者是即是公司战略的决策者,又是公司财务管理的统筹者。虽然公司经营者具有较强的领导力,但是他们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深刻认识,往往单纯地以公司利润为导向进行决策投资,从而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长期发展,无法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与此同时,财务管理者本身缺乏市场信息收集的参与行为,无法结合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意见,这也是财务管理的作用被弱化的重要要原因之一。因此经营者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和企业的“集权化”的管理结构导致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不高。

第二,缺乏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财会制度不健全。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一个完整的财会制度,无论是财会人员的岗位职责,还是财务的处理程序都比较混乱。一般大型企业都会制定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有利于整个公司的统筹规划发展,而中小企业的“草根式”财务管理往往会限制企业的壮大与长期发展。也有学者提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还包括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指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是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健全式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普遍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企业资产管理缺乏规划,资金周转利用率不高。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存在着资产管理混乱,缺乏科学管理规划的问题,表现突出为流动资金管理混乱,资金呆滞现象普遍、资金回收困难等问题。中小企业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的规划,往往会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会导致造成现金闲置,使企业资金无法参与流动周转;另一方面是会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使企业在需要大量现金支出时出现资金短缺的状况。此外,由于缺乏合理的资金规划,很多中小企业往往出现月末存货占用大比重资金的问题,从而造成了企业资金呆滞,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一个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很多产品销售出去后未能及时回收账款,往往只能靠财务人员电话催款,应收账款周转缓慢。以上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产管理缺乏一个科学的规划,资金周转利用率不高。

第四,企业财务部门“会计”职能大于“财务管理”职能。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一个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所设立的财务管理部门更多的是履行“会计”职能而非“财务管理”职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是按照收集的材料进行简单的财务上的记账行为,而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职能却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于此同时,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还需处理公司日常性的行政性的工作,这导致财务部门的职责不明晰,财务人员的精力分散,使得财务管理更加不专业,仅停留在“记账”这一简单会计行为上。因此,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仍停留于“会计”职能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现状。

第五,投资能力薄弱,缺乏风险意识。受企业规模和“集权”化管理结构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投资判断能力较为薄弱,缺乏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力。有学者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中小企业财务问题进行研究,发现39.2%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企业投资能力薄弱。目前,不少中小企业的决策权集中于企业的创立者,使企业的战略和投资受个人意志的主导,因而有时会因经营者自身的投资风险意识薄弱或者投资判断盲目而给企业的投资带来较大的风险。此外,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比较匮乏,再加上融资难,使得其投资能力比大型公司相比较为薄弱,这也限制了企业的壮大和成长。因此,投资能力薄弱也制约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

第六,企业融资困难,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融资难一直是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拦路虎”,它已成为“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并且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正规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导致金融系统不愿也不敢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即使提供,也总是提出比较苛刻的附加条件,这使中小企业常常出现“钱荒”的现象。同时,我国银行业还是以国有垄断企业为主,这并不利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以“重灾区”――温州的中小企业为例,新的“国家金融试验区”方案的出台效果还有待时间考验。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解决路径

1.提升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中地位

目前,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普遍不高,追其根源在于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传统的经营理念主导着企业的发展。然而在“后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财务管理应当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时间,“观念革命”是企业生存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经营者应该提高财务管理的自觉性,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积极引进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大对人才的投资和培养力度,建立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鉴于此,政府应该发挥政府职能,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定期性地组织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为课题的研讨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普及财务管理的知识,提高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经营者心中的地位。于此同时,中小企业经营者应主动学习财务管理理念与相关知识,可选择进入高校进修以增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以更好应对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建设专业化财务管理团队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如何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仍然比较弱,并且很多企业并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财务管理人员只是以 “记账”方式简单地运作着整个企业的财务。构建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升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感。这是对一个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唯有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使其对公司的发展壮大做成积极贡献;二是积极引进专业化财务管理人才,实施新的财务管理措施,从而打破中小企业原先陈旧的财务管理模式,带动整个财务管理的建设。三是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现代化财务管理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人才的建设无论对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发展还是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的构建是一项紧急且重要的任务。

3.建立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并没有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模式,现有的运作模式是传统的僵化模式,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来支持企业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制度。任何好的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一个完善的制度之上的,而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随意性比较大,个人意愿往往左右着财务的规范,这样对于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十分不利;其次,应加强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监控。现在多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大权是掌控在企业经营者手中的,而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有限,并且对财务的利用随意性较大,无论是项目的投资还是资金的流转都是由经营者所决定,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这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受限于企业的经营者。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4.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担保体系

资金是企业的血脉,如果企业融资出现问题,那必然会导致企业运作瘫痪,甚至致使企业走向倒闭。经济危机所产生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企业资金进入紧张状态,从温州中小企业“钱荒”就可见一斑。因此,必须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寻找新鲜血液。有学者提出政府可以建立一个中小企业的专项基金,这个基金的资金来源是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用等,从而为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问题时提供担保,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在于银行业对于中小企业贷款要求苛刻,导致正常的融资渠道出现阻碍。因此,政府需要从政策上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并且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担保体系,让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有可靠的后盾。

5.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利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良性发展的政策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已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如《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但是却没有提出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政策。政府可以立法的手段来规范化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定期地检查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化情况,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同时,政府还应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鼓励和优惠政策。此外,还应加大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近年来,我国虽然已一系列政策,但是政策的落实情况可却普遍不乐观。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中小企业反馈监督机制,来保障政策的积极落实。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提供经济的财务管理政策支持,将会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将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推助力。

参考文献

[1]张月玲、王静.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2009(1)

[2]胡玲燕.对浙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1(8)

第6篇

内容摘要:目前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立各种更为准确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财务危机的含义,财务危机预警所警示的风险种类,多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使用效果,财务危机预警的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的局限性等几个方面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财务危机 财务预警 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 预警模型

企业的财务表现是企业状况的综合反映,财务危机预警作为企业风险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财务危机预警也称为财务困境预警,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危机所实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目前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立各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本文针对财务危机预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几个相关问题提出笔者的观点。

关于财务危机含义的理解

企业财务危机(financial distress)又称企业财务困境,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问题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但对财务危机的含义还存在不同的认识。

国外学者通常从偿债能力的角度定义和研究财务危机。学者们对财务危机定义的共同特点是企业难以履行其偿债义务,一些学者将财务危机定义为企业不能履行现时的偿债义务(Bjuggren P O,1995)。Altman(2000)认为,有许多在经济上接近于破产的财务危机定义,包括非司法强制的需要企业的债权人或其他外部力量接管企业或同意危机企业重组的极端流动性问题和债券违约等。国外学者通常以偿债能力出现问题的破产企业作为研究财务危机预警的样本企业。

我国也有学者从偿债能力的角度界定财务危机,谷祺和刘淑莲(1999)将企业财务危机定义为: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吕长江等(2004)认为,财务危机不同于财务破产,他们提出的财务危机定义为: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 即流动比率小于1,同时要求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应该是一个持续的状态, 这种状态应该是在1-3 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不能逆转。更多的学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将被特别处理(ST,special treatment)的上市公司作为陷入财务危机的样本企业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通常是连续两年亏损或巨额亏损的获利能力出现较大问题的企业。

笔者认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既面临危险同时也存在着化解危险的机会。而破产是企业的一种消亡方式,企业已经不存在化解危险的机会。财务危机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化解危机或企业破产两种情况。破产不应属于财务危机,而是财务危机导致的一种结果。企业的偿债能力或获利能力两者之一出现问题都可能会最终导致企业的消亡。笔者认为财务危机的含义应该是:从企业财务状况开始恶化到破产(不包括破产)之间的状态,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可见,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是处于财务危机状态中的一类企业。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警示的风险种类

杨淑娥和徐伟刚(2003)、张友棠(2004)及周春生和赵端端(2006)认为,财务危机预警是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向德伟(2002)认为,财务危机预警是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预警。这是由于学者们对这两类风险具有不同的理解造成说法上的不一致。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企业未使用负债时经营的风险(荆新、王化成、刘俊彦,2006)。是企业由于经营方面的原因如外部环境的变化,产品成本的提高,或者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变化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是企业所固有的,任何企业都必须承受这种风险。

我国财务学界对财务风险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财务管理教科书中普遍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把财务风险也叫做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筹资而引起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财务风险是由企业筹资决策引起的。如果企业不借债,完全通过权益方式筹资,就不会存在财务风险,只有经营风险(荆新、王化成、刘俊彦,2006)。这种按照国际通行的说法界定的财务风险被我国很多学者称为狭义的财务风险(下文中不特别指明的财务风险指的是狭义的财务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广义的财务风险可以看作狭义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财务表现之和。笔者认为,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财务风险的界定采用国际通行的财务风险的定义比较合适,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企业生存的主要威胁来自两方面:长期亏损(企业的经营风险大),是经营方面出现问题,它是企业终止的内在原因,另外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狭义的财务风险大),它是企业终止的直接原因。有许多企业盈利能力并不差,但是由于资金安排不合理引起资金链断裂,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最终导致企业消亡。这好比一个生命有机体各个器官都是健康的,但由于失血过多而死亡是很令人遗憾的非正常死亡,这也是企业在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二是反映企业狭义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大小的财务指标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企业的负债少,则企业的财务风险小,由于偿债困难而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小,但同时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获利的能力也相对差。由于企业并不是负债越少越好,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度负债,所以反映企业狭义财务风险大小的指标如流动比率并不是越大越好,资产负债率也不是越小越好。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通常比较合适的数值是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而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指标如反映企业营运能力、周转能力和获取现金的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如销售净利率、存货周转率和销售现金比率等则越大越好,表示企业的获利能力强,运行效率高。可见,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适合分别研究。

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警示的是哪种风险,笔者认为,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最终都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通过财务数据反映出来。因此,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对企业全部风险中那些能够在企业的财务表现中得到反映的风险进行预警,这些风险既包括财务风险也包括经营风险。

关于多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使用效果

1968年Altman采用多元判别分析方法,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将五个财务比率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判断企业财务危机程度的总分数Z值,称为Z分数模型(Z Score Model)。由于Z分数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没有考虑企业现金流量状况,周首华等人1996年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含有现金流量的财务指标,利用国外企业的财务资料建立了F分数模式(Failure Score Model)。这是我国学者研究出的第一个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此后许多学者以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将EVA(economic value added)、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等财务指标和审计意见、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等非财务目标引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建立了大量多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虽然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了很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而且Z分数模型研究的样本是美国的破产企业,我国学者研究的样本是我国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两者所选择的企业样本的财务状况恶化程度及财务上存在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但我国学者在利用已有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进行相关实证研究时认同度较高被广泛应用的还是Altman教授的Z分数模型,如周春生和赵端端及向德伟运用Z分数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进行实证研究(周春生、赵端端,2006;向得伟,2002)。这是值得学术界认真思考的。

多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使用方便,把企业的相关数据代入模型计算出结果并与危机预警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即可。它的不足是,模型是根据所选取的各预警指标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加和得出一个财务危机预警临界值,从而判定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如果企业的某方面的财务比率不佳但其他的财务比率很好,通过加权求和就很可能掩盖企业某方面的隐患,得出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的结论。另外,这些模型都是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具有一定的误判率。

关于财务危机预警的实际应用

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对财务危机预警应用的意图不同。其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同。

企业外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是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其掌握的企业内部信息相对较少,获得的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也相对较差。股东和债权人等企业外部人在进行投资决策前应对被投资企业的情况及其所在的行业多加了解,并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财务分析,判断企业提供的财务资料的真实性,掌握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已有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目标企业的风险情况进行大略的估算和排序。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计算的是企业的风险在财务上的综合表现,对于股权投资者而言,并不是风险越低的企业越值得投资。

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进行本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是为了将风险遏制在萌芽中,使企业能够健康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权威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辅助财务预警工作。但不会只根据财务预警模型来进行本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工作。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应根据自身及所在行业的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全面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现金流量及EVA等方面的指标。对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实时监控,指标体系中的某一个指标发生异常变动就立即查找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中。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局限性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对能够在财务上反映出来的风险征兆进行警示。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国家的产业政策等外部环境和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的经验、人品和大股东的背景和品格等都会对企业的风险产生影响。有些风险是企业的潜在威胁,还没有反映到财务上,如丰田公司的产品质量缺陷早就存在,但当时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是反映不出来的。可见财务危机预警只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长期生存就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结论及建议

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界定财务危机的含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对能够在财务上反映出来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预警,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在企业内部的财务危机预警实践中应该根据本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自身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今后应多从企业内部应用的角度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但财务危机预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现代企业应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Bjuggren P O. A transaction cost perspective on financial distress and capital structur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5,15(4)

2.Altman E I. Predicting financial distress of companies:Revisiting the Z-score and Zeta models, 2000 NYU Working Paper

3.谷祺,刘淑莲.财务危机企业投资行为分析与对策[J].会计研究,1999(10)

4.吕长江,徐丽莉,周琳.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与财务破产的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4(8)

5.杨淑娥,徐伟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Y分数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

6.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周春生,赵端端.中国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4)

8.向得伟.运用“Z计分法”评价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2(11)

9.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周守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J].会计研究,1996(8)

第7篇

关键词:环境;旅游企业;管理;柔性化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6-0140-05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任何企业都处在风云莫测的动态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危机。美国著名的管理咨询顾问Steven Fink曾对财富5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进行过一次调查,高达89%的被访者认为,现代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危机。零点调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2003年8月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项“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也同样显示有超过半数的被访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之中,其中40.4%的被访企业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的被访企业处于高度危机状态。

旅游企业外部环境是受技术、资源、经济和社会诸多因素制约的复杂系统。旅游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可分为一般外部环境和行业特殊微观环境。一般外部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环境、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和外部微观环境(供应商、旅游消费者、竞争者等诸多行业环境内容)。行业特殊环境是由旅游企业特殊性带来的,一次旅游活动会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需要诸多环节的协调配合,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影响旅游企业的经营。因此,旅游企业与其它企业相比较,更容易遭受危机侵害。同时,由于上述环境中的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导致旅游企业系统的不确定性,表现为系统初始条件的一点小变化,最终能带来行为结果的巨大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即一个原以为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小变化,可以造成结果的面目全非。如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风暴就对旅游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9年入境旅游的外国人数2193.75万人次,比2008年下降了9.8%。三峡游轮目前的订单情况显示,2010年境外客源减少近50%。维京公司承销的新世纪游轮公司的两条游轮,2010年可能放弃一条,公司在各国的游客量已下降20%。因此,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与内、外环境互动,并能动地适应环境,进而持续地塑造环境或者进行有效的调整,以增强旅游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为特点的管理柔性化必然成为旅游企业管理的趋势。

一、柔性化概述

《未来的组织》一书中,关于“推动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年营业额达5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中,85%的公司把管理柔性化作为2010年的一个主要竞争优势。可见,增强管理的柔性化已成为21世纪企业组织的管理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

关于管理柔性化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哈特(Hart)、梅森(Mason)与贝克曼(Backman)等人关于经济周期的震荡对企业影响的关注,其后,由于公司官僚制的出现与集中化体系的失效,企业柔性化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主要基于快速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柔性的重要性问题上,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安索夫等学者开始利用价值工程理论、信息理论等对企业过程柔性、企业柔性的价值、功能和成本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定量研究,以期增强企业柔性。80-90年代,学者们开始从企业家创新、学习、时滞、组织成长等层面理解组织柔性化问题。在这些研究中,学术界关于柔性的内涵界定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柔性是指企业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有学者认为柔性是企业通过协调的政策和行动从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以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的能力的衡量指标;还有学者认为柔性是组织满足更加日益多样化的顾客预期而无需过多的成本、时间、组织混乱和损失的能力。管理学上关于柔性争议最少的定义是指“对变化的反应、处理和适应”,因此也可定义为“对变化的反应能力”,即应变能力,指一个系统或组织面对外部刺激(环境变化、市场机会)能迅速做出反应并采取应对措施的能力。一个组织拥有的这种能力越强,其柔性越好,竞争优势越强。

二、旅游企业管理柔性化的基础

由于旅游企业环境的复杂性经常引发旅游企业的危机,导致旅游业发展的大起大落,因而业界人士把其总结为旅游业的“脆弱性”或“易波动性”。显然,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并没有对引起这种“脆弱”或“波动”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如果增加旅游企业管理的柔性,就可能较大程度地减少这种“脆弱”或“波动”,况且,旅游企业本身的经营特性也非常适合柔性化管理。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企业的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管理的规范性较差,因此,现阶段加强管理的柔性化(而不是柔性管理)更为切实可行。

第一,适应旅游业的现状是旅游企业管理柔性化的客观要求。中国旅游企业至今仅仅走过了30年的时间,而这30年里又有长达20多年的政策性保护,真正自主面对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不到10年,与西方旅游企业几百年的管理经验相比,差距明显。尽管近几年中国旅游企业借鉴了许多国外管理的先进理念、技术和方法,但由于没能将这些理念、技术与方法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现状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起到的效果甚微。增强管理的柔性会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更加灵活,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更加灵敏,避免出现较大地损失。中国旅游企业的规模偏小,适合柔性化管理。基于水平分工体系下形成的旅游企业,多数规模较小,2008年,全国星级饭店共有14099家,共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353.25亿元,营业收入总额1762.01亿元,每家星级饭店平均拥有固定资产仅为4087万元,年营业收入只有1250万元;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0110家,资产总额521.8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665.48亿元,每家旅行社平均拥有固定资产仅260万元,年营业收入只有828万元。尽管近几年来成立了几个大的旅游集团,但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基本没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在复杂的国际旅游竞争环境中捉襟见肘。但是,所谓“船小好掉头”,可以通过增加管理的柔性化抵消规模小所产生的弊端,增强与国际大型旅游企业竞争的能力。

第二,旅游企业的产业特殊性是增强管理柔性化的有利条件。旅游企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并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环节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行业,具有依赖性、综合性、脆弱性、波动性、季节性、涉外性以及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等特点。旅游企业的这些性质和特点表明旅游企业的发展比其他产业更容易

受到危机的影响,造成一损俱损,引发全行业的波动。增强管理的柔性,能够有机地协调各个要素间的联系,并有效地化解部分要素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三,旅游企业的高文化性是增强管理柔性化的基础。从旅游者的角度看,一次旅游所要获得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是对自身素质的再提高,具有高素质劳动力再生产的特性,文化含量较高。因而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产品必须围绕着旅游者获得精神愉悦的需求而展开,能否使旅游者获得预期的感受是衡量其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各部门和各类从业人员必须密切配合、相互支援才能够动态地适应旅游者的不同要求,高质量地完成经营任务。这种经营性质是管理柔性化的基础。

第四,旅游企业人本化的管理是管理柔性化的核心。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多数为服务产品,其产品质量本身受提供服务者本身各项因素影响较大,因而具有较强的波动性,不适合使用硬性考核指标加以控制,必须通过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实行人本化的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服务产品的质量。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隐含了管理的柔性化内容。

三、旅游企业管理柔性化的内容

旅游企业管理柔性化主要包括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生产和组织结构等四个方面内容。

1、旅游企业文化的柔性化

旅游企业文化的柔性化是旅游企业管理柔性化的前提。文化的柔性与文化的硬性是相对立的。文化的硬性是指具有高牢固度、一致度和系统和谐性,但缺乏开放度和宽容度的文化。该类型企业文化在不断的自行稳定过程中,逐渐僵化,并通过一种文化的“超社会化现象”不再让人觉察到改变它的必要性,只有当突然出现危机时才会从根本上怀疑基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管理氛围。中国的旅游企业发展历史比较短暂,因此,旅游企业的文化多源于其他企业的传统文化,还来不及消化、吸收和改进,况且,迄今为止,旅游企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还远没有西方旅游企业那样成熟,因此,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多数还停留在跟随、效仿西方企业经营理念过程中,并没有动态地审视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提出的挑战。可以想像,当与企业有关的环境发生变化而需要变革,而该变革又与现有企业文化相矛盾时,企业成员根据目前占统治地位的企业文化,没有准备接受也不可能接受战略变革,更不会付诸实施,企业文化所应具有的原始和衍生功能遭到破坏,以致成为一个有副作用的企业文化。

为了解决旅游企业文化与管理柔性的适应性问题,企业应该不断改变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等文化因素以适应管理柔性化的形成及实施。文化柔性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及经营理念在动态环境下的不断创新,以期形成相应的企业使命和有利于管理柔性化的氛围。

2、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

旅游企业是旅游服务人员借助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硬件向客人提供各项软。旅游企业的投入除资本外,重要的是服务人员自身所具备和掌握的热情、技巧和知识,通过服务人员与游客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沟通,以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赢得游客的认可与赞同。人员因素在整个行业中占主导地位,设施设备处于从属地位。无论设施、设备的现代化、自动化程度多高,都不能完全取代服务人员面向游客提供机械式的标准化服务,它只是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手段。人是旅游企业发展的最终依托和实现企业目标的最佳途径。由于旅游中包含着一种亲情因素,游客要求各服务部门所提供的服务都能热情周到、关怀备至,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些难以物化的心理感受需要具备一定服务技能、服务知识、服务意识的服务人员通过自身的活动来传达出来,表现出旅游国(地)、旅游企业的特点和对游客的尊重,使游客在旅行途中获得愉悦的心情和精神上的享受。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是旅游企业管理柔性化的基础,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观和组织成员能力的柔性。

(1)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观念,因为观念左右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观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对管理柔性的认识及所表现出来的支持程度。现代旅游企业处在一个动荡变化的环境中,旅游者消费需求多样化、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使得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客观上要求企业成员必须重视、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必须对变幻不定的市场做出灵活、迅速、及时地反应,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和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柔性观念基础上。

(2)增强组织成员能力的柔性。精干、灵活是现代旅游企业的用人观。自从丰田公司推出一反传统的“定员制”,开创了随生产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弹性配置作业人员的用人模式,并取得了骄人业绩后,西方旅游企业就开始了从业人员能力多样化的研究,利用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扩大化等手段增加组织成员的柔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生产节拍、作业内容、范围、作业组合以及作业顺序等更加灵活,要求从业人员要成为熟悉各种工作的多面手,每个成员应是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多种业务的需要。那种只能做导游不能承担计调业务、只能从事餐厅客房管理不能承担营销业务、只懂财务不懂生产的单一型人才已不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需求。

3、旅游企业生产的柔性化

外部环境的复杂化、旅游者旅游动机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短期化以及旅游企业竞争对手经营手段的丰富化,要求旅游企业必须因人而适时、适地、适质地进行有效的生产调整,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制造和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或服务,满足旅游者多变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在客观上要求旅游增强企业的生产柔性化,包括品种柔性化和时间柔性化。

(1)旅游企业时间柔性化。这里的时间主要是指旅游企业从发现市场机会或接到订单到旅游消费者得到了其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这一系列过程所持续的日历时间,其实质是指短时间内快速满足旅游消费者需要的能力,即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越短,则系统的时间柔性越好。旅游企业时间的柔性还具体地体现在旅游消费者旅游过程中对时间分布的要求上。通常,旅游消费者期望“旅宜速,游宜缓”。这就要求旅游带队人员能够根据旅游消费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把握时间节奏,做到张弛有度、快慢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2)旅游企业品种柔性化。品种柔性是指生产系统能在不做大的改变(或不增加过多的额外成本)的基础上,尽可能提供(或储备)多种旅游项目或服务,以便能够灵活组合旅游产品。在需求多样化的今天,旅游产品品种柔性决定着旅游企业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的程度,进而影响着旅游企业的市场地位。

(3)旅游产品质量柔性化。由于旅游者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会出现差异。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高的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就高,反

之,要求就低。旅游企业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应该能够根据旅游消费者的经济实力,灵活地进行产品质量组合,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4、旅游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化

组织结构规定了企业活动和各项业务的基本流程,是组织各项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这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决定着企业内部的流程。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业务流程,而不同的业务流程又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需要旅游企业之间及内部各部门相互协调才能完成,其合作性生产的特征十分明显。如旅行社的外联部把招揽的游客交给接待部,接待部选择导游,安排司机,根据合同的要求设计线路、预订饭店、安排餐饮,以及确定购物次数和购物商店,并根据合同或游客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娱乐活动。这就形成了一个以游客为中心的临时工作团队。它在一定的时间内由来自不同等级、不同部门以及具有不同技能的工作人员共同组成,成员相互配合共同促成一次旅游活动的完成,获得的评价是对整个旅游活动的综合评价,强调的是集体绩效。当旅游者离开旅游地,这一团队的使命也就完成并解散。如果再接待其他客人,会形成另一个不同人员构成的团队提供各项服务。这一特点使旅游企业在组建之初就已具备了组织结构柔性化的特征。但是,依据马克思・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而建立起来的金字塔式(或称为科层组织)的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多数为直线职能制结构,其容错性差、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低、应变能力弱、管理协调成本高等缺陷越来越突出。每个部门只顾及本部门的利益最大化,而很少关注整个流程或全局的整体利益,各部门之间虽然分工明确但缺乏快速统一的沟通协调机制,再加上各部门间相互隔离,信息流动受到部门边界的限制,很容易形成信息壁垒。这种几乎“刚性”的部门设置与以游客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很不匹配。同时,森严的等级制度极大地压抑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使旅游企业无法对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和旅游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发现曾经辉煌一时的大企业迅速衰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组织结构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因此,旅游企业要在激烈变化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组织结构柔性化建设。

旅游企业组织结构柔性化主要包括部门设置的柔性化、部门边界的柔性化和职权分配的柔性化三个方面。

(1)旅游企业部门设置的柔性化。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的部门设置刚性较强,往往强调结构的稳定性以适应较长时间的经营管理需要,在环境稳定的市场条件下,有利于部门工作的长期规划,便于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规范性。但在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技术变革的不连续性、技术诀窍和知识的快速扩散与交叉渗透、产业边界的日益模糊,使得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市场不断细分、企业竞争不断激化,由此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竞争规则和竞争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经营环境变化。因此,“刚性”较强的部门设置明显不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甚至阻碍了企业与环境的动态协调。必须加强部门设置的柔性空间,实时地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增减或重新组合部门。

(2)旅游企业部门边界的柔性化。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的部门设置,是依据亚当・斯密的专业化分工理论,部门间通过清晰的界线界定以便于责权划分和归口管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频繁变化,清晰的部门边界对信息传递和团队建设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旅游企业必须通过在企业内部各子系统(各部门)之间建立“网络结构”、“虚拟组织”、“工作团队”等柔性化的部门,来模糊企业系统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边界,使得企业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富有“弹性”,不同层次的部门都能同等地面对环境,相互并行地协同并适应环境变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境,惟有如此才能增加企业系统的开放度,提高企业系统适应系统环境变化的能力,激发每个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整体提高企业的经营活力。

第8篇

说到金融危机,很多人对这一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却二、金融危机的危害 并不了解什么是金融危机,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金融危1.破坏国家经济金融危机的发生,首先会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使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本国货币对外的汇率降低,这会给国家的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对外汇率的降低,会阻碍进出口贸易,进出口贸易是我国的经济来源之一,一旦进出口贸易衰败,自然会使国家整体的经济受到影响。

2.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

金融危机一旦发生,随之而来的就是货币的贬值,而当货币贬值后,人们用同样的钱,只能买到更少的东西,人们的消费水平降低,企业所生产的商品就无法卖出去,只能滞销,为了保障企业的利益,企业不得不采取裁员的方法,如此一来,就会使大量的人失业,失业的人越来越多,企业产品滞销,一部分企业会因此而倒闭,人们连最基本的消费都成了问题,金融危机的产生,极大的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降低,使许多人不具备购买力,这会使国家的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的状态之中。

3.影响社会稳定

社会是否和谐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金融危机的出现,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当金融危机出现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会因此而下降,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连维持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人走向极端,做出一些危害社会安全的事情,社会的稳定将无法得到保障。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也会加剧人民和国家的矛盾,人心涣散,国家的稳定也难以确保。

三、金融监管的内涵

金融监管,指的就是对于金融的监督和管理。金融监督,指的是相关的监督机构要定期对金融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金融机构的工作进行督促,使金融机构能够依法运作,保障金融机构的运行安全。金融管理,是指相关的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的工作进行协调和管理,以保障金融机构工作的顺利进行。金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金融业的安全平稳运行。一般来说,金融监管的方式可以具体划分为三种,分别为公告监管、规范监管以及实体监管。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十分重视金融监管工作。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的危害极大,若想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必须加强金融监管,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我国是法制国家,任何工作的开展都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金融机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在此基础上,为了保障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但是目前我国的相关法规并不完善,在法律法规中对一些经营行为并没有明确的规范,一些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够详细,过于笼统,不能为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提供有效的指导。

2.监管不够全面

金融监管的不全面主要体现在对银行的监管上,在对银行进行监管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银行的工作进行审批,另一方面是监督银行的工作是否符合规范,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风险,然而我国的金融监管对这一问题缺乏关注,也就是说,对风险的监管不够重视,即使对风险进行管理,也只是集中在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上,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是多样的,不仅有信用风险这一种,还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由于国家金融监管不够全面,加大了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3.监管效率低下

我国在进行金融监管时,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监管效率低下,这是由于我国金融监管的形式单一而造成的。我国在进行金融监管时,采取的都是重点监管的形式,只对金融机构中的重点工作进行监管,而忽视了日常的监管工作,这种监管形式的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在这种监管形式下,难以发现金融机构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小问题不断累积,最终给金融机构的安全带来隐患。除此之外,在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时,流于表面,监管工作不够深入,只是通过收集数据、资料等来完成监管工作,在收集完资料、数据后,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整理,使金融监管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我国加强金融监管的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进行金融监管工作的前提,我国在法律法规的建设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相关的立法部门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金融市场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2.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

我国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要对金融市场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披露。同时,要重视对金融机构内部机构的监管,对其内部进行合理的控制,提高金融监管工作的效率,从而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平稳运作。

金融危机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为了维护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我国必须重视金融监管,努力解决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

[1]叶莉.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DOI:10.7666/d.d048922.

第9篇

关键词: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环境污染。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以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为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中不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再加上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等共同作用造成的农业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省,更是受其影响显著。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体体现的农业循环经济,把传统粗放式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发展,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农村社会发展意义重大[1]。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的系统内,在资源投入、生产、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2]。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人类为摆脱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困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产物。

二、四川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和特点。

1.农药使用量大,对环境长期危害严重。近年来四川省农药施用的递增速度很快,全省年平均用药量8300吨(含量为100%),其中有机磷等高毒农药比重大,杀虫剂中70%是有机磷杀虫剂。违禁用药、滥用农药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农残超标,进而造成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由于农残经淋溶、溶解、沉淀,也加剧了对水体及土壤的污染[3~4]。

2.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盲目大量施用化肥。化肥被视为仅次于农药的污染源,其危害程度与农药相当。四川省化肥施用量多年居全国前列,其中以氮肥为主,达117.8万吨,而化肥利用率仅为30%。在化肥施用过程中,盲目加大施肥量,造成化肥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和生活用水的短缺,并因饮用被污染水而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大量的氮肥经淋溶、挥发等途径流失到水体、土壤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板结、土质恶化、土壤酸化等问题;化肥中的氮元素等进入大气后,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温度升高[5]。

3.农用塑料薄膜广泛地用于农业生产。每年有百万吨的废弃农用塑料薄膜进入农田生态系统,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现有塑料薄膜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以分解,长期留存土壤中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水肥的运移,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

4.农产品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严重。农业生产所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灌溉用水和养殖业的各类添加剂;居民的生活垃圾也是重金属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城市上空浮尘随着雨雪等自然降水沉降到农田中,也可以加重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重金属污染能够对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轻者影响生长导致减产、品质下降,严重的会导致绝产;土壤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体内蓄积到一定程度,会抑制生物酶的活性,引起疾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6]。

5.四川畜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相当严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规模化养鸡厂、养鸭棚、养猪场和养牛场等迅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危害也日益严重。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是农业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四川省年出栏8817万头猪、2140万只羊、1147万头牛。据估算,禽畜的粪便已达24.85亿吨,且相当一部分没有回田。畜禽粪便直接排放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严重污染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5,7~8]。

6.秸秆露天焚烧危害严重。由于处置方法不当,农作物秸秆对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许多方面产生了负面作用。秸秆焚烧下的高温使得土壤中有益虫体(如蚯蚓)与微生物无法存活,严重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每到夏收季节,浓烟滚滚,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也造成了事故多发,对高速公路、铁路的交通安全及民航航班的起降安全等构成极大威胁。

由此可见,目前四川农业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日益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说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改变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四川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和最有效途径。

三、解决四川省农业环境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把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放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门的办事机构负责发展循环农业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建立与环境保护监督相配套的管理机制;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县级环保、农业部门处于农村环保、农业发展工作的关键位置,应明确工作重点,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在国家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出台的同时,紧密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把发展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尽快制定配套的法规、政策和具体的实施细则。

2.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教育,普及农业生态循环知识,在全省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提高农民循环经济和环境意识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发展观意识;循环农业的最终实施者和受益者是广大农民,所以,还要引导农民接受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节约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3.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认真落实节约资源能源的基本国策,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以农业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倡导农业节约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农业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1)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或农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将农民集中管理,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种、养、加”一条龙生产。由于四川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规模小,只有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对资源进行相对集中处理,才可能既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又保证农户的经济利益有所增加,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是将生物产业作为子系统引入到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中,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寻求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途径。

(3)由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建设完成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园,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倡生物防治病虫害。同时加强农膜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积极开发农膜回收利用技术和可降解生产技术,严格控制农膜的生产和使用。

(4)总结各种生态园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模式特点,充分考虑四川农业的特点,建立适合四川发展、具有四川特色的农业生态园区。

4.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力度,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大力开发废弃物资源化和清洁生产技术等绿色技术体系,例如绿色耕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绿色”化肥、农业生产技术及其他现代高科技农用技术等[9],鼓励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5.加强农村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提升人居环境档次。切实加强四川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环境治理试点,依法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积极实施乡村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搞好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加快分散式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促进村容整洁。

参考文献

[1]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陈梅虹。循环经济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9):232-233.

[3]余谋昌。自然价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曾建平,彭立威。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的视点[J]。哲学动态,2004,(6):27-30.

[5]李秀艳。论西方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的转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4):101-104.

[6]韩立新。环境伦理对自由主义的挑战[A]。清华哲学年鉴(2003)[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7]吴忠厚。全力推进四川生态农业建设[J]。四川农业科技,200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