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16:23:46
导语:在法治及法制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问题;办法
高职学生是当代中国社会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他们同样肩负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法制建设。当前,受经济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不懂法甚至违法的现象屡见不鲜,曝露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弊端。所以,加强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牢固树立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高职学生的法制观念,提升高职学生的法律素质,是高职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深入研究新时期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独立性受到削弱
对专业知识教育重视,而忽视法制教育,目前高职院校普遍使用法制课教材是根据2006年课程改革形成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它将《法律基础》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整合,使“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统一在一起,导致《法律基础》从属于德育课,按照德育的方法开展法制教育,弱化法制教育功能,法制教育的独立性受到削弱,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的意味很浓,导致教师和学生对法制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正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比例关系的失衡,导致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淡薄,这样法制教育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教学模式有局限,忽视实践环节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法律知识本身体系繁杂、晦涩难懂,应用性强且抽象。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诠释律令,讲案说例,学生在教师的理论“轰炸”下记住所学的内容和知识点,空洞的讲解,被动的接受,结果是教师讲授法律知识不少,但学生只是记在笔记里、划在书上,在指导自己行为上很少得以体现,考试也只是对记忆力的考查而不是对知识的真正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方法导致了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培养出良好的法律素质,淡化了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3、法律知识教育多,法律意识培养弱
高校法制教育,更多的仅限于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简单,与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教师以诠释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主题往往偏重于防止违法犯罪,不关注隐含在法律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培养,不能准确理解法律课程开设的目的,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培养,导致许多高职学生只知法律的条文,不知把对法律精神内化为实际行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法知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守法的自觉性较差,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违法犯罪行为是有发生,影响了高职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
二、高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改善途径
1、把法制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分离出来
教育理念不改变、不到位,法制教育的深化和创新就无从谈起。我们要把法制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分离出来,树立独立的法制教育观,充分认识到法治和法制课在现代社会中的主流地位,这是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扭转被动局面的希望所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本质是以广大在校学生为对象,以法治和法律为内容,以培养其法律素质、传授法律技能为目的,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为主旨,展开的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合一。我们要从学生实际需要与未来职业发展出发,结合当今时代特征与高职学生特点,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业及各校的侧重点需要,除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还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行业)相关、与各类学生受体相通的法律课程,例如,可加以《劳动法》、《合同法》、《民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反不当竞争法》或有关工商、金融、会计等部门规章的重要内容,作为《法律基础》课的深化和延伸,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法制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融入大学生的内在性需要,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步入社会的用法能力。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不是让他们成法律专家,而是帮助学生在走上社会后懂得运用社会的法律资源,懂得寻求法律的保护,懂得法律上的是与非。
2、打破说教式教学,强化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的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法制观念的目的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较适宜的方法是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法律规范。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选择那些既有利于大学生法律知识的理解,又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通过对真实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更多的同学观察、分析、评论案件的起因和结果,最后运用法律知识进行评说的时候,会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多数同学都能参与案件的分析,容易从群策群力的多种方案中,鉴别、筛选、产生最佳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课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实用,也能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大学生到相关的法庭旁听一些大案、要案,参观监狱,组织下乡普法,增强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创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在重大节日在校园内外展开法律咨询活动,组织法律社团和校园法律援助机构,开辟法制园地宣传栏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理论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实现高职生在思想道德和法律规范上的知行统一。
3、重点不在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自觉守法、用法、自觉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法制观念。观念的形成仅依靠法律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必然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重点不在于课本知识,而在于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社会职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中,重点放在向学生们传播现代权利义务教育观念和法制精神,对大学生的法制价值观、法制素养、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中,通过课程中“量”的教育,在学生心中起到“质”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信念,内化为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实现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的转变,让他们知道不能超出法律的界限,违法必受追究,使他们对法律心存敬畏,克服侥幸心理,不敢以身试法,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学法、懂法的需求,自觉捍卫法制的尊严,自觉依法办事,促成他们在行动上成为一个守法的人。
高职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法制观念如何、法律素质怎样,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仅要以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更要注重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清楚的认识法律教育的现状,积极拓宽法制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增长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使高职学生呈现出遵纪守法、自立自强、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对高职生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徐燕:《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研究》,《商场现代化》2012年1月.
[关键词]高校教育;法制教育;大学生;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的非法学专业进行法律的教育,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更加重视理论教育,对于法律的学习,大学生并不是单一的认识和接受法律,更多的是探究和论证法律的相关规定,在大学师生法制教育中,学生学习态度并不是很好,在教学中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改革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求,我国确定采用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通过各种途径以及形式管理国家事务,逐渐实现社会主义民族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但是人们并不会自动出现民主的法制思想,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我国公民自身法律意识比较单薄,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中只有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才能实现法制教育工作。学校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换届,想要最大程度维护学生和学校的权益,还需要充分了解法律,大学生是社会成员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这对法律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只有加强大学生法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提供保障。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度,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社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法律修养,法制观念是人才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法制观念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求,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后融入到社会中,并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学生只有掌握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已经经过了好几个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已经开始出现各种负面思想,这些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有很多的要求。20世纪末期我国把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高校法制教育的核心,到21世纪初期有大学生法制教育开始逐渐完善,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育对法制教育不够重视,法制教育归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法律技术的内容被严重压缩,虽然知识足够,但是地位明显降低,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另外思政教育工作并不是专业课,学生不够重视,很少主动关注新闻,教学缺乏连续性。法律基础课程课时较少,学生在学习中就比较困难,教学效果不是很好。高校法制教育存在内容编排不合理的情况,相对缺乏生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内容比较广泛,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学内容也是相对比较广泛,内容不够详细,主动学习的学生非常少。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教学手段单一化的情况,教学形式局限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行动导向能力,很多高校很好实用校园网等教育方式,不能向学生提供足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改革遵循的原则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改革需要遵循目标与内容相一致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一致的原则、理论实践相结合等原则。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制观念相对而言比较缺乏法制教育理念,在教育中需要有意识的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引导公民养成守法精神,探索更加适合我国发展的法制教育体系。
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曾部分,在教学中需要全面提高法律意识,进一步明确行为的合法性,在提高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修正自己的行为,更深层次的理解法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法制教育中。我国虽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但是社会中的各种思想,影响了学生的法制教育,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实践中,部分学校过分强调法律知识的普及,影响法制教育的实效。高校在法制教育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身体力行,学会采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采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改革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针对以上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加强法制教育。
(一)提高法制教育的地位。受到我国传统法制教育的影响,我国一直存在重视道德教育轻视法制教育的认识,在社会中还存在很多就很多人轻视法制教育。从理论上来说,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密切相关,但是也需要看到,两种教育存在很大区别的。道德教育强调自律性,而法制教育则是重视强制性。高校在法制教育中只有结合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教育效果。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法治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从属品,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在高校的法制教育改革中需要把法制教育独立起来,并确定相应的配套教育机制,避免法制教育边缘化。从当前的教育体系来进行分析,目前法制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法律制度教育,导致法制教育没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法制教育虽然也存在思想教育的成分,但是需要看到两者之间并不能等同,因此高校需要借鉴国外法制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大法制观念教育,使法制教育独立出来,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
(二)改革法制教育内容。当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存在很多的问题,过分强调宣传法律条文以及守法意识的教育,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另外高校社会实践与法制教育结合不够,学生很难以参与到法律具体实践活动中,难以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改革法制教育是必要的措施。具体而言,大学生法制教育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强调内容的针对性,在符合我国法制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有意识的拓展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述进入社会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法律知识等。另外社会生活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避免学生对法制的观念认识失误。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重视网络以及就业等问题,因此需要向学生讲述一些劳动法等内容,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三)改进法制教育方法。在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中,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难以使用社会的发展。高校需要积极创新法制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理论,逐渐将法律素养刻到学生内心中。在法制教育实践中,高校课堂教育中可以尝试案例模拟的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讨论等参与方式,与专业的教师进行沟通,为学生营造热烈的课堂学习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结合社会现实进行点评分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法律教学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开展与师生之间的案例,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案例的选择中需要有意识的选择与学生相关的案例,如刘海洋杀熊事件等,引起学生之间的共鸣,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法律范畴的积极性。另外高校也可以利用学生会等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论文摘要: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技术特长、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技校毕业生工作在生产和社会实践的第一线,直接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因此法制教育对技工学校的学生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快速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1技工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1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办法。
未成年人自身辩知能力差、心理不成熟和易于教化等特点,在刑法上普遍采取了从宽处理的政策。但现在的情况是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
1.2 法制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教育内容。
技工学校学生多是初中毕业生,有的还没有初中毕业,学生来源复杂,学生的文化程度、自身素质普遍较低。有的学生甚至已经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担负着为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育,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情操的培养,特别加强了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其更加符合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和需要。
1.3法制教育是青少年个性发展和成材的前提。
素质教育、大众化教育促进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应该看到:“应试教育”虽然已受到社会的强烈抨击,但它仍有一定的教育市场;大众化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有待于发展和规范;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和充分利用,缺乏动手、生存和就业等能力。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使各具个性的青少年人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最终实现人人都成才,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是我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当务之急。
2 技工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技工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部门缺乏对技工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没能较系统地研究出一套将法制教育、德育教育、职业指导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
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积极参与性不高。现在的法律课教师多为带班上来的政治教师,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便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参与性可言。起不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目的。
教育导向错误。目前的学校教育虽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这是一种断层的教育概念,它和后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不衔接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东西,它必然异化了素质教育而使它形同虚设。
教育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有的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善于教育引导,未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作用;更有一些教师师德不彰,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在这种缺位教育的环境下,青少年未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处于诱发环境中,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
义务教育阶段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这就给技工学校的法制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技工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 3技工学校法制教育的对策建议
技工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薄弱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将技工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纳入整个社会普法的系统工程。将法制教育作为强化学生素质,深化德育教育,完善就业和创业的重点。
3.1国家必须承担起责任主体的责任。作为公权力的人,国家是应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负责的主体,因为它掌握了国家的所有资源,只有它有条件也应该为此负责。一要有明确可行的立法。首先要修改完善青少年立法,建立一个全面的青少年立法体系。其次要明确立法的主旨。从反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角度出发,青少年立法的基本理念应是对青少年进行保护,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因而,相对应的,应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受理机构的设置、处理原则的确立以及保护措施的制定等方面进行论证探讨,以期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控制体系。
3.2技工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体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泽被后世的好事。针对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加以重视的:要明确教育理念。尽快着手解决与“素质教育”这一理念不相配套的教学体系,以使这一理念切实落到实处;要增加学生的法律教育。把法律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培养一批法制教师,开展系统的法律教学,以期培养青少年具备法律素质;要重视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要改进教育方法,更加关心青少年的心理、思想发育状况,及时给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合理引导,保护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为青少年以后独立自主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教育内容要丰富。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的观念;教学要规范。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和中央两部“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教育质量要提高。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上要与主科同等对待,并列入考试范畴。
3.3社会和家庭要积极参与共同加强技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参与,学校要明确职责,给教师确定硬任务、硬指标,要将授课的效果与教学实绩挂起钩来,与年终考核、晋级、晋职挂起钩来。同时,家庭及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营造一个学法、守法、护法的社会环境。校外的法制教育要通过开展法律进万家、依法治家、依法治村、依法治区(片区)、依法治厂等活动,努力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要通过采取与政法等有关部门建立共育单位,聘请校外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卡、定期家访,向社会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校园周边治安进行集中整治,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健康的学习环境。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问题 对策
近年来,在刑事犯罪低龄化趋势中涉及中职生犯罪的时常发生,其中盗窃、敲诈勒索、伤害、抢劫居多,也有的属于非常严重的暴力犯罪,如:杀人、放火、等。这个问题已影响到中职校的生存与发展,影响中国社会法治化进程。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为我国培养数以万计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及一线劳动者的光荣任务。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大多数为未满18周岁的初中毕业生,应试教育条件下的失败者,年龄偏低,社会压力大,心理发展不稳定,易导致不良习惯的养成和违法事件的发生,给社会和学生本人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现代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
一、中职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对法制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次要组成部分,法制教育不能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学校德育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而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法制教育缺乏领导组织机构,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具体目标、计划安排,致使一些中职校的法制教育只是流于一般的号召,或作为解决某些突发事件的临时措施,“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整个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法律的教学课时仅有20多个课时,课时的不足,法律教学只能蜻蜓点水,根本不能保证教学的基本要求。有的学校甚至对这点少得可怜的课时都没有用足有好,在一些职业学校把法律作为考查课,考查形式是写篇学习体会就可以了,中职生的法制教育力度远远不够。
(二)中职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差
据调查,中职学生的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的比例高于学校教育。可见,学校的法制教育实效性差,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其主要原因是法制教育存在缺乏专业教师、教育方法简单、教育手段落后、教育评价偏激等问题。目前大多数中职校还没有法律专业教师,法制教育大多由德育课教师兼职,多数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缺乏法律专业知识培训,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方面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很有限;在教育方法上,法制教育的仍然采用灌输讲授为主的方式;在教育手段上 ,仍然采用以黑板、粉笔为主的传统手段;在评价方式上,仍然采用以考试成绩为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相当部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解领悟不透,不能形成与法律规范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不能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和行为,不能真正地自觉守法。
(三)中职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较低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职生犯罪也是由从一般不良行为犯罪倾向犯罪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当前,在中职生当中具有一般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喜欢与校外不三不四青年交往,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二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班主任的管教,我行我素;三是贪图享乐,追求高消费,沉湎于游戏室、录像厅、网吧等;四是不讲公德,为所欲为。表现为乱丢垃圾、乱涂乱画、破坏公物;五是喜欢与异性接触、早恋,甚至有越轨行为。六是称兄道弟、江湖义气,拉帮结伙,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七是损人利已,乱拿别人东西,小偷小摸,变相敲诈等。由于法制观念淡薄,部分中职生对于不良行为或犯罪倾向无正确认识,甚至放任其发展。
二、加强中职法制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一)完善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司法部等联合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这就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中职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生活的很多看法还不成熟。中职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学会从法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体验人生,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在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要把逐步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作为重要内容,要使广大教职工、学生认识到法律素质是自己所应具备素质中的重要内容,缺失了法律素质就是不全面的、不完善的素质。各中职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本校法制教育的总体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从学生入学至毕业的每个学期法制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及所有达到的目标。
(二)实行依法治校,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一是要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主体,法律地位也是平等的,任何不尊重和损害别人权益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因此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采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来规范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律氛围,使法律的权威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并产生强烈的法律效应。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教育,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学校法制教育的培养目标。二是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建立法制教育的校内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充分发挥其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寓法律教育于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中。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加大法律教育宣传力度,达到对学生违法乱纪预防和教育的作用,从而营造一个培养法律意识的良好环境。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法制教育专业水平
实施法律教育,要配备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法制教育除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法律专业知识,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他自身的特点,作为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要能够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活动。教育决策部门要重视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在法学院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或开设法律教育专业,从而保障师资队伍的快速发展。学校也要重视法制教育专门师资的引进和培养,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以法律课、德育课教师为骨干,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政法工作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同志担任校外辅导员的学校法制教育队伍,以保证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自身的法律素质的增强会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师表作用,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修养。而教师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对青少年法律素质的培养也会产生相当大的消极作用。因此要切实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依法施教的能力。
(四)改革法律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法律课程作为一个单独学科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应当在教学计划、教材选购、师资配备、教师考核、学生考试、等方面要严格按规定管理和执行,而且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法制教育不断推向深入。在教学方法上,应打破传统,注意应用性和实践性,把案例教学贯穿始终,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力求用法律来解决社会问题。在教学手段上,要致力于创新,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于法律基础教学, 将教学内容和典型案例制成多媒体课件,增强其直观性,增强教学的效果。培养公民的法津精神和对现代法律的信念是普法教育的根本战略目标。因此,中职校的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应明确为:通过对现代法律的宣传讲解,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据此,中职校法制教育的具体内容可以宣传讲解与中职校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相适应以及与其专业有密切联系的法律、法规为主。
(五)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法制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律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探求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利用学校现有的专业师资和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律智力资源,有针对性的在业余时间开展法制教育系列讲座。二是在学生中建立各种法律学习小组,协会,让他们自主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三是组织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四是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协助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认识和素质。五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请劳动保障部门结合实例专门讲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课程。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普遍对法制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计划中的法律基础课程设置来实施,把法律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简单地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教学,忽略了法制教育根本理念是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大学生通过法制教育,树立知法、懂法、守法、宣传法的价值目标。(2)高校法制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现阶段,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比较注重知识性,内容比较复杂,涉及到了法律法规比较广,但是该课程内容的编写过于抽象深奥,理论性很强,学生很难掌握和理解,更难领会其中的法律精髓,另外课程课时较少,又缺乏专业的法律教师,授课只能蜻蜓点水,这样很难起到良好的授课效果。(3)高校法制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法制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不仅需要知识的普及性教育,还需要有意识地实践性教育。但是,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传授的主要渠道是法律基础课,教学形式也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很少开展具有学生特质和时代气息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忽视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法治精神的培育,只是将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养成。(4)不良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冲击着高校法制教育。现实生活中很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如金钱与权力凌驾于法制之上;权钱交易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社会上屡有出现助人为乐反而被讹诈等等这些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不能辨明是非,更何谈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另一方面,新一代独生子女,尤其是90后的诞生,他们在家庭教育中集万千宠爱一身,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有困难和挫折,导致一批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的甚至不惜伤害别人与社会为代价。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及对策
(1)树立明确的法制教育理念。高校在法制教育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说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引导学生领会法律知识背后的法治内涵,建立起民主的、现代的法制观念,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摈弃人治的思想,最终建立起法治精神。(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进法制教育教学方法。现在各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不断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增强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是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关键。(3)适当地开展法制教育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法律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现象给予关注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得到教育和启迪;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法律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用法律武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停留在《法律基础》课堂上,一方面学校与学生会要多组织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活动,比如利用暑期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去法院旁听;去劳教所,戒毒所进行警戒教育等。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上也要进行法制教育的宣传,利用学校的橱窗文化、专业教室板报、教学楼里的宣传标语、团日活动的横幅、校园内的路标、路牌等适时适地的宣传法制文化教育,让大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中感受法制文化的熏陶,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校园文化环境,也可以通过大学生普法教育去改善社会法制环境。(4)高校法制教育应与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相结合。生命安全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因此,各高校应当把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结合在一起,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高学生对生命意识的尊重,和法律素养的培养,而且也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避免恶性的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罗南石.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思政课改革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与探索[J].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62~166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对策
一、我国当前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原因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一个危险的年龄阶段,思想单纯、识别能力低,经不起诱惑,容易被社会不良习气误导,从而步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笔者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近期播出的《天网》、《第一线》等节目中看到:2010年2月发生在湖南石门县的抢劫杀人案,4名嫌犯只为抢劫26元钱而致16岁中学生死亡;2011年2月3日发生在河南商丘的金店杀人抢劫案,4名嫌犯手段残忍,杀死看店的女子和其13岁的孩子,洗劫了金店价值40余万元的金银饰品。这两起恶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均是青少年,其中最大年龄23岁,最小的只有17岁。2011年4月,发生在陕西铜川的一个专门敲诈商家索要保护费的犯罪团伙被警方打掉,团伙14名成员中有7人是“90后”,最小的也只有17岁。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比较突出,根据百度文库中《青少年犯罪率》的资料显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率2011年为5.38%、2012年为8.12%、2013年为4.28%、2014年为7.05%。前三年未成年人平均犯罪率为5.93%,青少年平均犯罪率为24.04%。全国各类校园伤害案也时有发生,中职学生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
二、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一是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二是犯罪年龄呈低龄化;三是犯罪方式团伙化;四是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抢夺、抢劫、敲诈勒索、绑架、、伤害等几类。
三、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1. 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道德观念和意识低下;自控能力差;心理调节能力不稳定;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等。
2. 客观原因在于:家长过分溺爱和急于求成带来的负效应;父母离异造成感情上的偏执;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道德教育滞后;法制教育欠缺;学校与家长缺乏一定沟通;文化环境带来的诱发因素等。
中职生正值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身心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在经济上尚未独立时,却对社会时尚有着较为强烈的渴望和追求。而且中职生绝大多数在初中阶段都是所谓的“跳”学生,成绩也差,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考上高中而选择职业学校的。他们同时面临着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生活环境和学习、经济、就业等方面压力、以及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异往等问题,从而引发内心冲突和心理挫折。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面对未来社会、家庭、学习、就业的种种压力,一部分心理比较脆弱、心理素质欠佳的学生,容易在精神上产生变异,心理上发生扭曲,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心理挫折而产生的不正常行为,常表现出强烈的情绪色彩,如攻击性、冷漠、固执、焦虑等,此类不正常行为往往是引发违法犯罪的原因。
四、中职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重技能,轻德育。职业学校进行“订单式”教育,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培养学生,对中职生的期望值比较低,技能以外的各方面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法制教育进课堂迄今没有得以很好解决,有的学校法制教育开展得非常薄弱,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任何形式的法制教育。
2. 法制教育简单化。首先,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把法制教育当做一项基础性工作去抓。法制教育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计划安排,顶多是找个人作报告,或者办个短期宣传栏,搞几次活动,办几次讲座。其次,重形式轻内容。形式缺乏新颖性、生动性,没有根据中职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特点来设计,直观性、案例性和参与性不强,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而是照本宣科,搞生硬的说教,没有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实际以及中职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和思想状况相联系,对现实社会提出的许多新问题和中职生的思想状况研究不够,引不起中职生的兴趣,教育效果不明显。最后,有的学校未设法律课,更谈不上有专业的法律教师人才,也没有相应的法制教育机构或制度。
五、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面临着两大变化:一是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这对于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的意义,使得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重任。职业教育所倡导的“敬业与诚信”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键,而最大的诚信莫过于对法律的遵守。
法制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应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劳动者法律素质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加速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国家的政治进步和社会秩序的长治久安。职业教育不单纯是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是注重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宣传法律知识的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加强法制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社会价值观功利化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家长,对青少年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同时市场经济的转变给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带来较大的冲击,一些领域的道德滑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滋长、黄赌毒等社会各种消极丑恶现象和不良社会风气以各种方式反映到教育领域,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加上中职学生大多数年龄偏低,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社会分辨率低,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造成了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要设法转变青少年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低下,法律意识单薄的现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理想,向往和追求美好、文明、崇高,远离黄赌毒和暴力、虚荣。
青少年学生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国的法制建设,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是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1. 法制教育应制度化、规范化。中职学校应改变“重技能轻德育”的理念,建立相应的法制教育制度和机构,使法制教育纳入中职教育的总体序列,让法律知识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2. 营造法制教育环境。中职学校应构建一个适于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首先,应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形成一个法治环境。同时要强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其次,争取社会支持,公检法机关、街道办、居委会相配合,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3. 改革法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中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该是通过宣传讲解现代法律,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法律信仰,在学习和领会具体法律的立法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维护法律的思想感情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
总之,中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应该成为被社会忽视的群体。特别是我们西部经济文化落后地区更应该如此。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除了教给学生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还应最大化地创造条件,使社会、学校、家庭各方携手开展预防措施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奋发向上,建功立业,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 陈晓玲. 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的意义与措施[J]. 西部素质教育,2016(6).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农村法制教育,营造和谐社会”集中教育活动,是结合当前我县农村的实际,用发展的战略眼光,为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为此文章原创网站普及农村法律法规知识,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在全县农村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所实施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布署和英明决定。对全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法制集中教育活动一开始,我们就要求全镇上下都以高度的责任意识,着眼于转变机关作风,着眼于强化农村稳定,着眼于为民做好事、办实事来认识法制集中教育工作,来完成法制集中教育的各项任务,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上来。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这次法制集中教育活动驻我镇,共有4个局委,9个工作队,分包9个行政村。镇党委政府抽调了36名县直干部,入驻其它18个行政村,确保了法制宣传不留空白。同时,为了加强组织领导,我们镇成立了由书记、镇长为组长,主抓政法的副书记为办公室主任的8人活动领导小组,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法制集中教育活动实施细则》和驻村队员工作制度。以周密的安排部署促使工作队员能真正沉下去、蹲得住、安下心、扎下根,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做熟悉农村情况的“知情人”,与农民群众肝胆相照的“贴心人”,为困难群众解疑难、办实事的“热心人”;促使驻村队员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希望的事做起,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打开工作局面,推动整个工作的开展
(二),大力支持,严格督促。我们对工作队员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经常到队员所法制集中教育走一走,看一看,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明确要求各镇村干部,要认真配合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要求镇包村干部和工作区长,要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使驻村工作队员与村干部在工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大地发挥能动性,结下密切良好的协作关系。为了强化责任,严格督促,我们与各驻村工作队签订了目标任务书,为整个活动的开展和工作评价提供了操作依据;采用了“稳定风险抵押金”制度,工作区长、干部、包村干部、村两委分别预交一定数额的风险抵押金,抵押金与处理案件的质量挂钩,借经济杠杆的作用调动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实行了一周一汇报,一周一安排,半月一总结的措施,采取定期不定期入村明查暗访,深入农户进行调研,及时掌握各村活动动态,保证了县派27名工作队员和镇派36名工作队员,始终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我们按照县活动办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层层召开动员会,发动驻村队员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进行广泛宣传。一是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开展宣传发动,营造法制教育和学习的氛围。法制集中教育活动开展三个多月以来,全镇共组织召开动员会、法制骨干培训会等各种会议27场次,受教育培训干部达到900人次;组织各类报告和宣传58场,受教育人数达4000余人;张贴标语600余条,刷写固定性标语250余条,悬挂横幅10条,出动宣传车19车次,组织法制咨询9次,取得了明显效果。二是开展进村入户,送法上门活动。各驻村工作队员深入老党员、困难户、致富带头人、上访户等群众家中,与农民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给他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为此文章原创网站们讲解有关法律知识,解答法律问题,深入了解村里状况,探讨解决的办法,做到了解到户,宣传到人,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三是抽调镇派出所、司法所、教育办骨干人员组成法制宣传队,走进校园,在中小学生当中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通过上法制教育课、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演讲会等形式,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处罚管理条例》以及市委近期出台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了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过扎实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全镇呈现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制宣传学习,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狠抓落实,力办实事。我们在法制集中教育活动开展伊始,就把“促进依法治村,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组织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做为活动的根本目的,在活动中紧紧围绕这几项工作,狠抓落实,力办实事。我们抓住春节外出务工人员回家的时机,在正月十五前后举办了两期人事劳动法律法规培训班,受教育群众达二百余人,使外出务工人员提高了法律意识,增强了为家乡争光和自我保护的自觉性。镇派驻白庄工作队,在村上进行社会公道、家庭美德、移风易俗教育,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协助村两委协调资金6万元,准备硬化街道。镇派驻赵一村工作队,坚持把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推进依法治村;及时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各项制度,使村级事务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以“四民主、两公开”为主要内容,以规范村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为重点,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县法院驻商酒务村工作队筹集3000余元,邀请了“梨园春”部分擂主将法制内容编成戏曲节目,于1月12日在我镇大礼堂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制集中教育文艺晚会。县法院院长井慧宝带领班子成员亲自到会宣讲政策法纪。他们还利用腊月十八,商酒务村传统物交会的条件,在集市上设立了法律咨询台,以案说法,并接受群众咨询求助,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80多个。同时大力宣传涉法案件应走的法律渠道,杜绝了一起涉法上访事件。县法院驻韩庄工作队设立了“流动法庭”,结合该村实际,现场办公,既方便了群众,又解决了群众实际问题。该村74岁的赵老汉,老伴去世后,三个儿子相互推诿,不愿养活其父。老汉年迈多病生活困难,村民们怜悯他,可谁都没办法。工作队驻该村后,在副院长付克强的带领下,帮助老人召开家庭会,学习《民法通则》中关于赡养父母的有关条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三个儿子,每人每月为父亲拿20元钱,25公斤粮食。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了解决,工作组受到了群众的一致称赞。赵老汉适人便说:“感谢工作队,是工作队为俺解决了矛盾,寻找了活路”。县劳动人事局驻村工作队,在局长王福文同志的亲自带领下,在我镇召开劳务信息会,推荐优秀青年外出务工,并向全镇27个行政村发放劳动法规,劳务输出信息传单1500余份,为群众指导致富门路;并在王局长的亲自带领下,赴所驻村柳林实地考察建桥一事,现已筹措资金1.5万元,准备动工。县审计局驻焦楼村工作队通过以案释法、讲案学法、现身说法等形式,使法律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村民受到法律的感染和熏陶。并为百姓办实事,踊跃捐资建小学教学楼。县农科站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对村民进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帮助张洛庄村协调解决了因桃树引起的纠纷。
二、取得成效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通过活动的开展,使我镇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们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进一步增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缓解,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全镇大局保持稳定,各行政村发展的思路明确,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新世纪初期的我国高校法律教育
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民利,自觉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知法、守法、用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作为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宪法修正案郑重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些都为加强我国高校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政策理论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我国必将更加紧密地参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关系重构,这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世纪初期以来,各高校为社会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但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法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断裂的状况,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实际效果。法律教育尚未深入到法律的道德层面,法律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尚未沁入主体的内心世界,引导大学生从价值观上给予法治以道德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仍是艰巨的任务。
一是对法律教育重视不够。近年来,法律教育的地位虽有改善,但教育成效离预期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反映出主管部门和办学主体对法律教育投入不足、关注不够。依法治校流于形式、忽视师生个性需求、淡漠主体权益和诉求程序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教育和管理的被动接受成为主体权利意识养成的现实障碍。
二是法律教育功能发挥欠缺。校园文化对丰富学生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各高校非常注重发挥其育人功能。但在加强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通过各类活动开展法律教育,弱化了法律文化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潜在功能。
三是法律教学弊端比较明显。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各类部门法和程序法,教材容量过大,教学课时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简单罗列要点,无暇结合实例深入剖析;学生质疑精神不足,无法形成合理的法律知识结构;学校考核方式单一,缺少法律实务科目训练。因此,高校法律教育要着重培育学生优良的法律品格,让法律教育成为其内在需要。只有满足主体的内心需求,教育的目标才能达成。
二、高校法律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通过法律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准
德治与法治密不可分,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心灵,法律教育重在规范人的行为。提升大学生的品格与品质,应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通过法律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俞吾金教授认为,“必须在造就法权人格的同时造就道德实践主体,才能保持文化精神在生态上的平衡。”[2]我国宪法、高等教育法等包含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要求,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衔接。如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大学生就要自觉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良好道德习惯。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本着真诚协作的态度履行合同条款。诚实信用原则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道德调节与法律调节有机联结,体现了社会责任,理应成为大学生人生观中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通过法律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增强民族自豪感,做忠实的爱国主义者和执着的公民社会主人,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有保守国家秘密和依法纳税的义务等等。通过法律教育,弘扬宪法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爱国主义的精髓。爱国主义体现了主体对国家的情感、对民族的责任、对社会的义务,人们通过身体力行将爱国主义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高校通过组织学生观摩司法活动、开展法律服务、研讨法律规章,使他们了解我国的制度体系和国家结构,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动力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
(三)通过法律教育引导学生价值追求
法律价值是法律的灵魂和存在根基,是法律得以充满生机活力的精神源泉。法律的一般目的价值包括正义、自由、秩序、公平、效率、权利、安全等,法律的最高目的价值是人的全面发展。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的诞生是对人的自由的充分肯定,它使每个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发展权利,而法律则是这种权利享有的保障,同时也是对人的自由发展的一种制约。[3](P406-408)法律教育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好作用,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强化价值取向的引导,使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崇尚公平与正义、追求秩序与效率、向往平等与自由、维护权利与安全,进而影响社会整体的理念追求。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法律价值的追求是其自觉守法的内在动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校的和谐稳定、对法治社会的构建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通过法律教育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在格劳秀斯看来,权利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有法学家认为,权利是具有正当性根据的主体的利益以及为实现、支配、维护这些利益的保障手段。它包括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两大类型,通过法律的实施才能使法律权利成为实有权利。[4](P80)由于法律素养的欠缺,有不少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合法利益遭受侵害时,却不懂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有的甚至误用“对等侵害”的手段来回应,造成不少悲剧。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纠纷、依法维权,关键是培养其法律精神,增强其法制观念。法律教育实践性强,可以通过现实案例剖析当事人的行为和观点,以护法用法的正面事例感染学生,以违法弃法的反面案例警示学生,使其加深对法律的信仰。
(五)通过法律教育丰富学生综合素养
法律是培养和传播社会主义道德的工具,它把道德的基本原则确认下来,使之具有法的属性。道德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通过保护合法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打击犯罪活动,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可塑性强,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因为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苏力教授认为“21世纪初对法律人才的要求就不仅必须具有一般的法律知识,而且需要对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其他一些专业领域知识的基本了解。”通过法律教育,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其自然禀赋得以均衡发挥,文化视野变得宽敞明亮,能够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明显提升。
三、加强法律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举措
(一)坚持法律教育观
法哲学认为,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法律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有出色作为,就必须坚持法学理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指出,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从事物本身来探索、研究,这是因为在生动的思想世界的具体表现方面,例如,在法、国家、自然界、全部哲学方面……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研究对象本身,决不应该任意分割它们。[5](P10-11)我们应从法律教育自身发展出发,分析其特质、规律和运动方式。高校法律教育承担的责任,不仅在于推动法学研究,更在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人才。高校编撰法律教材要以法哲学观点为主线,遴选法学教师要注重其政治立场和政治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法哲学与其他法学观点的区别,用法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并指导具体实践。
(二)树立现代法律教育思想观念
切实转变法律教育观念,始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贯穿于法律教育全过程,努力培育具备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公民。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其权利义务意识,引导他们尊崇法律、信仰法律、守护法律,增强对法律条文和法律价值的理解,将法理论述化为精神追求。有学者研究表明,在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居民的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合理性意识都呈现出显著增强的趋势。[6]我们在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时,应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法律精神融入其中,促进法治与德治的协调发展,培养他们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法律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开展法律实践,使其能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作用和社会价值,自觉运用法律来规范行为,维护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合法权益。
(三)深化高校法律教育课程改革
法律教育是认同、接受、消化规范的教育,要增强教育效果,必须改革其课程。首先,优化法律教学内容。克服教学背离倾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授课效率,及时吸取新的理论成果,了解新的法律法规,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对宪法、刑法和民法等一般性知识普及基础上,根据学校类别、专业特点等开设专题讲座。其次,创新法律教学形式。通过多元化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科学精神和法律思维。利用各种资源、媒介、手段开展教学,活跃气氛,释疑解惑。鼓励学生依法维权,感知法律功能,培养法律情感,提高用法能力。再次,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在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考核其运用法律知识参与法律实践的情况。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增开司法实务课程,训练法律技能,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耶鲁大学法学院通过反思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发展出一套重视多学科理论交叉、重视公法研究、同时又回归法律现实操作的教学体系,使其摆脱了竞争劣势,最近10年连年排名全美法学院榜首。[7]这对我国法律教育有重要的启迪。
(四)加强法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决定着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成效,教师自身崇尚正义、信仰法律,才能以信念和行为影响学生。首先,强化教师的法律实践素质。法律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教育,要求教师有正规培训经历、具备法律理论素养、拥有司法实务经验。其次,提高教师的法律教学能力。高校要创造条件举办学术讲座、开展法学研讨、进行理论培训、安排技术训练,切实提高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再次,建立法律教育教师准入制度。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职与兼职、引进与外聘、专任教授与讲座教授相结合等形式,打造一支水平较高的法律教育师资群体,适当聘请德才兼备的长期从事司法实务的人员兼职授课和科研。建立严格的法律教育教师准入制度,进行必要的技能考核。
(五)营造高校法律教育文化氛围
1法律意识淡薄的危害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从清华大学刘海洋泼熊事件到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从伤动物到杀人,说明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硫酸泼熊是违法的,说明法律知识的缺失;另一个就因为一次打牌吵架,因为不满而痛苦,杀害了同寝室的四名同学,无知、荒谬、残忍、悲哀!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对现行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法律意识淡薄,导致高校学生违法乱纪,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1.1危害自己
由于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一方面因为不懂法,违反法律法规,有着大好前程的大学生锒铛入狱甚至被判处死刑,害人害己;另一方面,因为不懂法,不能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譬如:有些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打工,结果工期到了拿不到工资;有些学生对最基本的试用期都不清楚,毕业后找工作,合同也不签,有的签了合同也不规范,合同期两年,试用期6个月。这就违背《劳动法》规定不超过60日的规定。究其原因就是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基本法律常识不了解。
1.2危害家庭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带着父母的期盼、带着自己未来的梦想去上大学,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和谐的纽带。孩子犯罪,会毁灭一个家庭甚至更多的家庭,酿成家庭悲剧。马加爵事件造成四个家庭的悲剧,给他们的亲人造成永远的伤害,从而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
1.3危害国家社会
大学生犯罪率的不断攀升,且大学生犯罪属高智商犯罪,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我们的教育到底为哪般。因为大家都知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担负国家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目的是为了建设小康社会、强盛中国。而少数大学生却是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高科技犯罪活动,比如:卢某系北京某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2000年6月,卢某从网上下载了“黑客”软件,破译并盗取了北京创原世纪公司的上网账号及密码。卢某不仅自己使用该公司的上网账号及密码,还得意地告诉同学:“这个账号是黑来的,不要钱就可以上。”2000年10-11月间,卢某在网上消息,以每100元使用三个月的形式,将该公司的账号及密码在网上销售,从中获利4000多元。卢某行为获利4000多元,给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万元。当卢某因涉嫌盗窃罪被追究刑事责任时,他自己辩解并没有偷东西。在忏悔时卢某痛哭流涕地说:“要是知道是犯罪,也不会向同学、好友宣传此账户,更不会去叫卖了,以致对该公司造成重大损失。”[2]
从上面的事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违法的,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令人痛心。所以,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教育迫在眉睫。
2加强法律教育对策
2.1学校重视
首先,思想上重视。法律教育不仅是政治教师的事情,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其次,课时上满足法律理论教学。再次,实践教学。比如:宣传策划法制专栏、请法律专家开讲座、《今日说法》、《法治在线》讲课等措施,加强学生对法律理解的直观性。
2.2教师素质的提升
作为法律基础课的老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其次,建立对法律教师长期的培训体制。社会在进步,知识也是日新月异,教师如果不进行定期培训,知识就会短路。所以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再次,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对新公布的法律法规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及时地传授给学生。
2.3教材改革
法律基础知识教材进行不断的改进,从开设“法律基础”改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治社会应该加大法律教育、教材的改革,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减弱对法律知识的教育,原来的一本书现在改成主要两章内容,即:“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和“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课时各高校不同,从4课时到14课时不等,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教材的法律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只能是个大概,教师讲大概学生就更糊涂了。笔者以为“,法律基础”课应独立开设,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知识,降低学生因无知而犯罪的几率。
2.4改善教学环节
首先,丰富课堂内容。不照本宣科,注入新的内容,加大信息量,补充内容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具有针对性。其次,案例教学。课堂教学,案例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要以案例说明法理,使学生对法律产生兴趣。再次,互动教学。课堂引入讨论机制,让学生课后查找案例,师生分析、讨论相关的案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增强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