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16:23:46
导语:在物流金融行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物流金融(Logistics Finance)是指在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我国银行的物流金融发展现状,结合当前环境和物流金融发展的趋势,对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发展的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金融已成为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来源,也成为我国银行拓宽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的新途径。现在我国银行物流金融的情况可以细分以下几方面描述:
1.运营模式。我国银行开展的物流金融主要有三种模式:模式、担保模式、自营模式。模式下多用于物流不发达地区,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从中银行也获得了高收益;担保模式则多用于物流较发达地区,相对于模式,风险由物流企业较大承担,银行相应风险较低,收益也较低;而物流企业的自营模式是在物流企业拥有自己完整成熟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情况下产生的,物流企业更有能力承担风险,银行在其中的风险和收益是三种模式下相对最低的。
2.业务类型。现在我国银行的业务有资产和资本等,资产包括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等,资本包括一些仓单和结算等。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物流金融高级模式还没有,现有多是传统的质押监管等业务,虽然在原有的贸易融资以及代收垫付等基础上不断推出一些新的物流金融产品,还是在层次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3.业务管理。我国银行起步较晚,在管理上,不够规范,没有在标准化、统一化上达到要求,与发达国家银行物流金融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差距。未来要注重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模式,合理运用在我国银行自身的物流金融管理上。
二、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出现的问题
通过了解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发展的现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物流企业的发展落后。物流企业的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物流金融的发展。由于整个物流行业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物流企业的整体规模和经营管理赶不上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商业、物资储运、运输等方面出现了物流服务行业,但仍未在工商企业中彻底普及,物流企业提供的数量和质量也都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国内的物流企业有规模小,服务单一,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企业管理不够,现代化程度不够等等问题。
2.缺乏专业的人才。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依托于大批的专业人才。我国银行和发达国家相比,在精通物流和金融,以及法律和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储备上差距很大。不仅是缺少精通物流金融的人才,就是懂金融知识的高级专业人才都很少。未来拥有大量熟悉精通金融和物流的人才将是我国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关键。
3.体制不健全。除了物流企业的落后、人才的匮乏,我国银行业开展物流金融的体制也存在问题。我国银行由于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时间尚短,还没有相对科学的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依据。银行没有专门的物流金融操作规范,也难以与物流企业在信息化上进行沟通,在监管跟踪上也存在问题,难以保证业务实施中的风险处理。除了银行方面的体制不足,我国银行外部环境也不足以保证银行实施物流金融的利益,大体表现在我国相关法律依据构建不足。我国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还不适合物流金融的开展,而且在处理业务纠纷的过程中执行效率低,成本高,不能保证银行的应得收益。
三、物流金融发展趋势和相应对策
我国银行的物流金融业务仍是初步的开展,今后的趋势分以下几点:流程上由静态质押向动态质押监管过渡;客户也从目前的流通型贸易商向生产型的客户发展;参与者增加,从第三方现货质押向第四方买房信贷发展,形成银行、监管方、贸易商、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实施中从原来的单一环节向供应链全过程监管发展。针对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当前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结合物流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除了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和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的外部因素,对我国银行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培养物流金融的专业人才。对银行从事物流金融服务的人员,不仅要加强金融知识培训,更要注重传授先进的物流知识和管理经验。在银行内部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普及国内外最新最先进的物流金融知识和管理经验,为我国银行物流金融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加强银行物流金融管理。加强银行物流金融方面的管理,有助于顺利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减少银行面临的风险,保证银行的收益。可以通过开展统一授信来提高银行对质押贷款的监控能力,优化环节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以及减少银行内部人员的失误并严防作弊行为,保证服务过程的准确等方面加强银行的物流金融管理。
3.注重风险的防范。银行开展物流金融服务,风险来源于服务产品的风险和物流企业带来的风险。必须通过银行科学的管理程序在质押品的来源和品质以及质押品的种类上加以谨慎,在仓单和提货单的管理上加以注意。一些中小的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足,管理不够也容易给合作中带来额外的风险,另外也要尽量避免同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带来的风险。
四、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未来我国银行应该注重服务内容的细化、业务模式的多元化以及完善信用体系,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更好地开展物流金融服务,规避风险创造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张墨晗.我国企业物流金融研究[J].财经研究,2010,(2).
[2]张蕊,洪国彬.我国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浅析[J].经济论从, 2011,(5).
关键词:物流金融;物流企业;质押;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4-0018-04
一、物流金融的内涵及模式
(一)物流金融的概念
随着物流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对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物流金融进行界定。近些年来,对物流金融的研究多从供应链角度展开。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在供应链中,相比于商品的生产制造,物流占据了更多的时间和费用,因此提高物流运营的效率关系到整个供应链水平。而要提高物流效率,就需要资金的有效支持。物流金融作为金融与物流相结合的产物,能够提供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集成管理的综合服务,解决供应链上企业的资金问题,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水平。一般意义上讲,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在物流业务过程中利用贷款、承兑汇票等多种信用工具为生产厂商及其下游经销商、上游供应商和最终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资金汇划、信息查询等为一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类服务往往需要银行的参与,最终使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银行各方都能受益,使资金流在整个供应链中快速有效运转。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金融的操作模式是在供应链中选择一家核心企业(一般为大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围绕核心企业向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将金融服务范围由核心企业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延伸。
(二)物流金融模式
1.金融与物流的结合模式。
一种是独立型。该模式指供应链上的物流企业收购银行,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各类物流金融服务。此种模式完全由供应链上的物流企业主导,并独立的提供金融服务。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UPS,UPS是全球最大的包裹运输公司,服务范围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5月该公司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并将其改造成自身的金融部门,提供全方位的物流金融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物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国际贸易融资等。
另外一种是联合型。该模式指供应链上的物流企业与银行进行战略合作,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各类物流金融服务。此种模式多为银行主导,物流企业与银行联合实施,因此称之为联合型。在该模式下,银行向企业提供动产或货权质押融资服务,物流企业由于在质押物监管及价值保全、资产变现、市场动态监测等方面具有优势而承担“物控”和“货贷”职能,这样双方能在物流金融平台上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2.物流金融主要业务模式。
一是结算业务。这是国外应用比较广泛的物流金融业务。最简单的结算业务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除运输外,在装车之后要垫付货款,待到提货人收货的时候再将货款返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另一种模式就是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发货人将货权转移给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货物的实际情况向银行提供信息,银行根据该信息和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贷款由提货人偿还,当提货人向银行偿还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还给提货人。
二是质押融资。质押融资业务主要包括两类:基于权利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和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
基于权利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现实中也常常称为仓单质押融资,指借方企业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出的仓单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信贷业务,是物流企业参与下的权利质押业务。在该模式中,仓单是物流企业(保管人)在与借方企业(存货人)签订仓储保管合同的基础上,对存货人所交付的仓储物进行验收之后出具的物权凭证,是一种可流通的、可背书转让的有价证券。
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现实中也常常称为存货质押融资,指借方企业以其拥有的动产作为担保,向银行出质,同时将质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物流企业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
二、西方物流金融发展概况及特点
从西方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看,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仓单质押模式为标志的初级阶段,在该模式下,银行直接向企业贷款,物流企业代为存储和监控质押物;以统一授信模式为标志的中级阶段,在该模式下,银行统一授信给物流企业,由物流企业利用自身信息优势,选择合适的企业放贷,同时履行对质押物的存储和监控职责;同一主体兼营金融与物流业务,这是物流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该模式下,银行兼并物流企业或物流企业收购银行,成立专门机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物流金融服务。西方物流金融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完善的制度环境为物流金融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如:美国早在1916年就颁布了《仓库存储法案》,并建立起一整套为家庭式农产融资的“仓单质押”系统规则,1952年出台的《统一商法典》在第九章重构了动产担保法律;20世纪60-70年代,加拿大仿效美国《统一商法典》建立了本国的动产担保法律制度。完善的法律框架有力地保证了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债权债务关系,提供了风险处理的法律依据。
二是规范的行业环境提高了物流金融业务效率。早在20世纪初,国外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就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范,对担保品进行产权认证、价值评估和监督控制的第三方机构以及为物流金融提供评估、仓储和监控服务的物流企业已经相当的规范和发达。近20年,专门从事物流金融业务的机构越来越多,业务操作更加规范,业务模式更加灵活。
三是物流金融业务模式丰富多样,业务范围覆盖面广。在西方国家,物流金融模式既有联合型,也有独立型,参与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主体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物流企业等多种机构。在担保物品方面,存货、应收账款、订单融资业务发展比较成熟,融资对象也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扩展到上下游企业。
三、天津物流金融业务现状与前景
(一)天津物流金融业务开展基本情况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天津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内外贸易物品集散地以及陆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的转换枢纽,物流企业云集,一些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纷纷与银行合作,探索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如:天津中远物流有限公司与银行合作,推出仓单质押、融通仓、保兑仓、海陆仓等物流金融业务,基本操作方式是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要求的产品向银行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对货物的监管及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物流的结合;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与深圳发展银行建立战略合作框架,双方在金融服务,动产及货权质押、抵押授信业务,市场开发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探索港口及港区内企业与银行间的新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现代化物流金融平台;滨海泰达物流集团利用从银行获得的信用额度,为众多生产商和贸易商提供采购融资及物流配套服务,物流金融业务收入占集团公司总营业收入的份额超过三分之一。除物流公司(集团)外,天津港也不断拓展港口物流金融服务功能,联手银行打造国内首个港口物流金融平台,基本做法是:由银行向客户企业授信,客户企业将天津港中转货物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实现资产盘活;作为物流中间平台的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则扮演货物监管角色。目前,已有十多家家银行与天津港达成合作意向,融资支持额度增至数十亿元。
从业务实践看,物流金融主要是两种模式:一种是银行向企业融资,并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借款企业和担保品进行评估和管理控制,中远物流公司、天津港的物流金融业务均是此类模式;另一种是银行对物流企业统一授信,由物流企业按银行的规定开展物流融资业务,如滨海泰达物流集团的物流金融业务。在这两种模式中,银行是提供资金和进行相关结算的主体,物流企业都不具有独立的融资功能,起的是辅助银行的作用。
(二)天津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优势
一是天津地理位置优越,港口优势明显,物流业务发展潜力巨大。天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位置,是环渤海区域乃至我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作为港口城市,天津拥有发展物流业务比较优势。港口尤其是对外开放的港口,是现代综合物流服务的提供者之一。天津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国际港口和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也是渤海中部与华北、西北地区内陆距离最短的港口,内外贸货物吞吐量大,巨大的物流使得天津港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的潜力。同时,天津港拥有较为完善仓储、运输设施和大量的土地,其周围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交易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商业基础优势。目前,天津物流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如丹麦马士基公司、日本冈谷物流公司、新加坡叶水福集团,以及中远物流、中外运公司、中储股份公司等纷纷落户天津,形成了一定的国际性物流企业集聚优势。
二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金融业改革先行先试优势,为物流金融业务开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将天津滨海的功能定位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同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金融改革和创新成为重中之重,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良好的政策环境为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自身业务,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合作共赢发展空间,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是市场主体需求巨大,物流金融业务市场广阔。物流金融业务涉及三方主体: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上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三方主体的需求是物流金融业务存在的必要条件,物流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作为支撑。从中小企业方面看,物流金融业务特点符合中小企业低不动产、高动产的资产结构,是解决其融资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对该项业务的认识与需求不断提升,目前天津中小企业户数超过14万,对物流金融业务需求巨大。从物流企业方面看,天津云集了众多物流企业,既有大型跨国企业,也有中小型企业,企业间竞争剧烈,除仓储和运输外,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尤其是金融服务,已成为物流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从金融机构方面看,天津拥有改革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新机构、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涌现,物流金融业务也已成为银行业的发展重点。
四、借鉴成熟经验,加快推动天津物流金融业务发展
(一)高度重视物流金融业务,为业务发展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物流金融业务,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物流金融的重要性。要紧紧抓住物流业被纳入国家“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契机,加快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能力强、有诚信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搭建物流企业与银行的沟通、交流平台,引导二者合作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并将物流金融列入政策扶持的内容,鼓励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对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较好、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较大的物流企业和银行,在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方面适当给予政策倾斜。
(二)建设规范的行业环境,为物流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要建立行业规范对物流企业加以约束:一方面,要根据行业特征,研究制定一套管理规定,主要包括行业准入标准、资质认定标准、服务收费标准等,并明确监管部门,加强管理,使其在合法合理的框架内有序运行;另一方面,应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实现企业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从而进一步加强自律,以统一的整体形象面向社会,更好地推动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其次,鉴于影响动产价值的因素较多,动产价值判断难度较大,因此要加快鉴价、评估等中介机构市场的发展,建立客观、公正、独立的鉴价、评估机构,统一价值评估准则,提高价值评估的专业化水平。再次,要建立有效的物流金融信息沟通和反馈网络,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业务流程电子化,使合作企业能够及时得到充分信息,进行有效协调,有效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提高物流业与银行业结合力度。
(三)鼓励开展金融创新,扩大物流金融业务覆盖范围
在我国,限于法律法规限制,由物流企业收购或控股银行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或由银行收购或控股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还不现实,且物流企业不具备贷款资格,银行也不具备提供物流服务和进行物流监控的能力,因此,我国的物流金融业务应由银行和物流企业合作开展,既采取联合型模式。在该模式下,物流金融的三方主体可探索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资金提供者可以是单纯的银行,也可以是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或者是它们的联合体;质押物的评估和管理机构可以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以是资产管理公司、中介管理公司;融资者应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扩展到上下游的供应商、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形成针对整个供应链的全方位融资体系。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加快开发物流金融产品,扩大可质押物范围,除存货外,应收账款、订单等也可用于质押融资。
(四)尝试组建专业物流金融公司,提高业务效率
在物流金融业务中,银行与物流企业更深层次的合作形式是联合组建专业的物流金融公司。可鼓励银行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状况、资产负债比例以及资产负债情况,选择有实力的企业联合建立专业的物流金融公司,并赋予其一定的信贷额度。物流金融公司可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并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全过程。由于物流金融公司集贷款发放和质物仓储管理服务于一身,省去了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间的许多工作环节,可提高物流金融业务效率。同时,设立物流金融公司使银行和物流企业的利益目标趋于一致,可有效防范物流企业的道德风险。
(五)强化风险意识,多角度防范物流金融业务潜在风险
一是加强区域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通过对客户的资料收集、资信档案管理、资信调查、信用分级等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二是建立健全区域性物流金融信贷资产流通转让机制,化解和分散物流金融信贷风险。如:实施标准仓单制度,建立仓单流通转让市场;建立贷款债权出售转让制度,使得与物流金融业务有关的信贷资产能够在市场上出售转让。三是银行要借鉴西方信用评级定量技术,将其应用于物流金融业务风险评估,并针对物流金融的特点,注重从供应链整体和担保品所涉及的贸易关系来进行动态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基于物流金融的第三方物流融资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3期。
[2]韩.《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综合运输》,2008年第10期。
[3]钱文彬、孙稚锐.《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9年第2期。
我国目前的银行体系是:中国人民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华夏、招商、光大、民生、浦发、深发展、渤海、广发、兴业、浙商及恒丰银行),l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合作银行以及住房储蓄银行。
根据我国银行的划分,本文主要对我国l7家主要商业银行进行调研,内容主要是目前我国使用物流金融业务银行的状况、银行物流金融产品名称、类型和特点、操作物流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发展现状经调研,17家主要商业银行均已开展了物流金融业务,认识到了其优越性,并且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有相关物流金融产品的推出,如保险公司等。从了解程度看,被调查银行普遍对物流金融有所了解,但深度、层次不一,有的银行还只是停留在对传统物流金融了解上。
从效果看,各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多家银行从中获利丰厚,深发展至年9月末,为物流企业创造的监管物流货值累计近8000元。中信,年供应链金融业务累计融资额超过3000亿元。华夏、光大、广发、民生、建行、招行等,都把物流金融当作重点业务。当然也有一些银行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宣传和推广的力度都不够,在使用范围和效果方面都不甚明显。
经调研,我国17家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产品情况整理如下。工行主要物流金融业务名称是“财智融通、供应商融资、钢/油贸通”;农行是“仓单质押、出口退税贷”;中行是“融付/融信/融易/融货/通易达、订单融资”;建行是“保理、动产质押、收款/订单/仓单/保单融资、保兑/现货/海陆仓、融货通”;交行是“蕴通财富”;中信是“银贸通、保理、出口退税贷”;光大是“保理、保兑仓、应收/应付账款/阳光融资、链式”;华夏是“现金新干线、共赢链”;广发是“保理、收款/动产/仓单质押、动产抵押、厂商/厂厂银、厂商银储”;深发展是“标准仓单/动产质押、保理、未来提货权/进口全程货权、池融资”;招行是“银关通、点金物流金融”;浦发是“供应链融资”;兴业是“金芝麻”;民生是“仓单/动产质押、保理”;恒丰是“全程通”;浙商是“动产质押”;渤海是“供应链融资”。
称呼定位上,一些银行网站上清楚地有“物流金融”或“供应链金融”字样(这里姑且把两者含义看作相同),但一些银行网站上,更多的是各种特别称呼和“质押”、“监管”、“垫资”等。当企业有需求时,要进一步分析理解,寻找物流金融的轨迹。并非所有银行对物流金融业务有明确的定位。
具体业务称呼也有不同。如资本流通模式中的仓单金融,称呼有“动产质押”、“现货质押”、“存货质押”等,客户比较各银行业务时,容易产生迷惑。这与我国物流金融理论体系不完善有关,但各银行同类物流金融产品都有各自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不同的命名也有合理性。业务类型上,根据银行主要公开信息,主要有资产(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资本(仓单、结算、授信)模式等。各银行早有物流金融初级产品,如信用证担保、代收垫付等,物流金融迅速发展后,这些业务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和活力,各银行都相继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物流金融产品,质押几乎是所有银行共有的业务。
业务层次上,各银行多是传统的贸易融资和代收垫付、质押监管业务。虽然一些银行相继推出了层次较高的物流金融产品,但我国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流通和资本流通结合的物流金融高级模式还未拓展。
业务特色上,各银行也在特色化业务,主推业务和倾向区域都有不同,有些银行定位发达新兴物流金融中心,如天津滨海新区;有些却着力于中西部。但大多数银行业务特色不是很明显,未来银行要考虑差异化策略,避免同质竞争的后果。
业务管理上,各类物流金融业务管理与国外物流金融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方面有待改进。
银行物流金融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物流金融服务没有广泛开展,除了银行自身经营的限制外,还在于缺少完善的物流金融组织。完善的物流金融组织要求专业化、独立性、广泛性。专业化要求组织了解物流金融整个业务体系,熟悉业务操作流程规范。独立性要求组织独立地服务于大中小型企业,能够迅速对各种企业做出合理的物流金融产品选择方案。广泛性要求组织涉及到各行业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提供针对性的物流金融服务。而现有的银行缺乏这样完善的物流金融组织,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的各种需求。
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还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控制机制,并非所有行业、企业都可以涉足物流金融业务。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影响了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影响着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速度。物流金融产品的改进和创新,都需要银行的创新能力来实现。然而我国银行的创新体制和创新手段有待改进,银行创新能力有限。
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和制度保障,而银行由于开展此类业务较晚,银行业也没有统一标准和制度来规范,故而在物流金融业务操作中就难免出现一些风险和损失,影响物流金额业务的正常开展。
银行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建议严格审查借款企业资信。重点审核其经营能力、信用状况和历史履约情况等。借款企业的经营能力主要从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充足率,业务份额增长率等来综合判断。信用状况和历史履约情况,包括不良信用纪录、履约能力和意愿等。
防范物流企业道德风险。一般选择实力雄厚、制度完善、网点较多、有良好信用记录的物流企业合作,并加强对其监管的规范监督。
在一些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推广业务时,可通过由其股东或母公司对物流企业的监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等方法来规避道德风险。
核实质押货物情况。银行要严格核实质押货物的权属、品种、数量和质量等,着重审核权属证明、物流企业质物出入库记录和质物合法性等。一些证明资料,包括买卖合同、付款凭证、增值税票、运输合同、物流企业内部台账和入库记录等,都要经过严格仔细核查。
操作流程规范方面:控制质押物市场风险;完善业务操作流程;加强贷后管理工作。
业务优化创新方面:优化物流金融产品设计方案。银行要积极优化改进设计方案,产品设计团队要了解物流金融知识,熟悉金融业务与有关法律,要注重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的需求,要注重物流企业和质押物的具体情况,要注重业务方案、操作方案、风险控制方案的设计。
创新物流金融模式。银行可将经营管理和市场前景较好,但因资金不足而陷入困境的物流企业超过一定年限的部分贷款转为对该企业的授信额度,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和条件质押融资和最终结算。
【关键词】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金融风险
一、物流金融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物流金融是指在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在物流金融体系中涉及三个主体,分别为物流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联合起来为资金需求方企业提供融资,物流金融的开展对这三方都有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
1.从客户方面来看,物流金融所面向的客户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央行不断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是“想贷不敢贷”,根本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过于分散和信贷风险较高。中小企业信用级别低,可抵押固定资产普遍较少,也难以得到大企业提供的担保,在经营活动中商业票据使用较少,要获得银行提供的融资服务在目前状况下仍然很困难。所以开发物流金融业务,利用中小企业的动产进行抵押实现融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可行途径。
2.从物流企业方面来看,拓展物流金融服务,构建物流金融体系,对提升物流企业整体水平起到很大作用。目前,物流质量总体水平比较低、企业内部优化整合较差。物流企业普遍规模小,业务水平低,服务模式单一,很难与客户形成战略联盟关系。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可以拓宽物流企业服务范围,物流企业的货物监管力和风险控制力也不一,物流金融市场高效的分配资金资源,才能为物流基础设施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保障物流过程中产供销的进一步循环,使物流企业应用最新的物流技术、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二、制约保定市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1.保定市物流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物流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效率低下。以保定市为例,物流企业“小、散、差、弱”特征明显,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兼容性、系统性比较差,资源整合能力、配套发展能力不强。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少,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难以及时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信息化程度低,人才匮乏,管理滞后。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目前,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这方面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还没有形成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车辆空驶率高,运输效率低下。
2.银行规避风险的需要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紧张的情况较为普遍,通过融资获得资金是主要的解决渠道。但是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经营规模有限,各项规章制度并不健全,不能保证持续经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了控制经营风险,通常会要求中小企业提供足量的担保,但是中小企业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半成品、在制品和产成品等存货却占很大比重。为了充分利用目前大量闲置的存货担保资源,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扩大动产质押业务,创新物流金融服务,构建物流金融体系非常迫切。
3.缺乏有效的价值评估和担保
在物流金融业务运作中,物流企业应该经银行审核授权后,以第三方的身份承担监管责任,受银行委托提供监管服务,对动产质押物进行监管。但由于目前保定市的物流业还相对比较弱小,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小、层次低,信用无法保障,企业变更不通知银行,银行很难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形成正式的监管。如果充当企业融资的第三方评估担保机构存在很大风险,所以银行为规避风险,对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发比较迟缓。
4.物流企业与银行对接困难
银行对物流企业实施担保要求较高,目前大部分物流企业经营不规范,规模小,不符合银行发放贷款的担保条件。而且目前物流金融业务缺乏成熟的业务流程,银行业务系统与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无法实现电子数据交换,物流企业很难参与到贷款业务中。
三、保定市构建物流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1.培育壮大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企业的实力
加快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支持重点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组建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集团。第三方物流不仅应该具备提供综合化、系统化物流服务的功能,同时还应该具备提供质押物储存保管的完备设施和条件,具备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资格和信誉,为银行评级授信打下基础。所以,物流金融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与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壮大是密不可分。
2.完善物流保险,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物流金融的运行,是以物流过程中的动产作为抵押物来进行融资,而动产质押本身风险就比较大,所以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是保证物流行业科学管理、顺畅运行的有效手段。在物流金融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应积极倡导保险业与物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在物流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合力,保险公司应针对物流业的风险特征,提供风险保障产品。物流企业借助保险服务轻装上阵,增强物流产品竞争优势,以保障物流业稳健经营、持续发展。
3.引进物流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
物流金融的发展无论对于物流业还是金融领域都是比较新的课题,目前从事物流金融业务的人才还比较缺乏,了解和掌握物流与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物流金融发展中最需要的。物流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离不开专业的人才,所以培育和引进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目前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迟宪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物流[J].物流技术,2005(03).
关键词:低碳物流;物流金融;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Low carbon logistic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ful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to address global climate change. How to make the logistics finance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the low carbon, is a worthy of serious exploration problem.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logistics financial operation model, combined with low carbon economy to modern logistics financial challenges, this work presents with some appropriate strategies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logistics companie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logistics.
Key words: low carbon logistics; logistics finan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四次浪潮。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自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世界各地纷纷提出环保、绿色、低碳的概念,我国政府更是做出了降低碳排放的庄重承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目前,中国已经确立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进入2010年,低碳成为热点词汇。各种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与低碳相关概念层出不穷。低碳概念也不可避免的传递到物流行业,由此产生了一个新词汇“低碳物流”(Low Carbon Logistics), 低碳物流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如何让物流金融业适应经济发展的低碳要求,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
1 我国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的现状分析
1.1 物流金融的概念
物流金融(Logistics Finance)是国内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物流增值服务,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界内多引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对“物流金融”的定义。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
物流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二者的结合,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创新的结果,是针对客户需求所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对业务参与多方(企业、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都是一个新的领域。物流金融业务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提升资本运营效率以及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更是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是“多赢”的合作。
物流服务过程需要金融的支持,物流是基础,资金流是保障,最终实现物流与金融的高效配合。如果物流与资金流之间产生滞后和脱节,不仅会降低物流的运作效率,也会增加资金的占用时间和周转成本。因此,现代物流服务要求物流与资金流高度统一、协调运转。
1.2 我国物流金融的现状分析
国内物流金融最初起源于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实践。推动创新的基本动力是广大中小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21世纪企业间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然而在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最薄弱的一环,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政策的逐步开放,我国与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在供应链上的竞争日益加剧,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物流和金融相结合,进而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平台――物流金融。物流金融不仅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而且正在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
2002年2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概念和运作模式,这是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
物流金融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中西部的少数省市已获得迅猛发展。我国一些企业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务,开展了一系列物流金融业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先后与中外运总公司、中国远洋物流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合作,建立了针对供应链物流控制与设计金融服务的稳固操作平台,将大型物流企业在货物运输、仓储、质物监管等方面专长与深圳发展银行的资金流封闭运作优势结合,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的物流金融服务。2006年,建设银行推出“现货仓”、“海陆仓”和“保税仓”等贸易融资产品,并与中国远洋物流进行国际贸易货押授信业务战略合作,联手推动国际物流金融和商品融资业务的发展。工商银行与中国外运集团在物流金融领域全面合作,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型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共同为客户提供原材料及产成品库存、在途货物的融资。交通银行也与中远物流、福建三宝钢铁合作,推行物流金融业务。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尝试通过物流金融运作,获得银行贷款授信以改善资金链,同时为国内众多知名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远、中储、宝供等开创了新的盈利空间。目前,物流金融已被许多专业人士视为物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前景异常可观。
1.3 物流金融的发展模式
随着现代金融和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物流金融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目前,物流金融按照金融在现代物流中的业务内容,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物流结算金融模式、物流仓单金融模式、物流授信金融模式和综合运作模式。
1.3.1 物流结算金融模式
物流结算金融是指利用各种结算方式为物流企业及客户融资的金融活动,主要有代收货款、垫付货款、承兑汇票等业务形式。
(1)代收货款模式
代收货款模式是物流企业为企业(大多为各类邮购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商贸企业、金融机构等)提供传递实物的同时,帮助供方向买方收取现款,然后将货款转交投递企业并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代收货款模式是物流金融的初级阶段,它直接带来的利益属于物流企业,同时厂家和消费者获得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代收货款模式常见于B to C业务。
(2)垫付货款模式
垫付货款模式是指“银行质押贷款业务”。发货人将货权转移给银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当提货人向银行偿还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还给提货人。从盈利来看,厂商获得了融资,银行获得了利息收入,而物流企业也因为提供物流信息、物流监管等服务而获得了利润。这种模式常见于B to B业务。
(3)承兑汇票业务
承兑汇票业务也称为“保兑仓业务”,在此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银行四方合作,经销商向银行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
1.3.2 物流仓单金融模式
物流仓单金融主要是指融通仓融资。融通仓是一个以质押物资仓管与监管、价值评估、公共仓储、物流配送、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它不仅为银企间的合作构架新桥梁,而且也良好地融入企业供应链体系之中,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随着现代物流和金融的发展,物流仓单金融也在不断创新,出现了多物流中心仓单模式和反向担保模式等新仓单金融模式。
1.3.3 物流授信金融模式
物流授信金融是指金融机构根据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及信用程度,授予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物流企业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
1.3.4 综合运作模式
综合运作模式包括了以上三种物流金融模式,是物流金融的高层运作模式,其对物流金融服务提供商有更高的要求。例如,物流金融服务提供商应具有自己全资、控股或参股的金融机构。如果物流企业拥有自己的金融机构,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向市场融资,然后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例如UPS公司(联合包裹速递服务公司)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为UPS金融公司,由UPS金融公司推出包括开具信用证、兑付出口票据等国际性产品和服务业务。
2 低碳经济对现代物流金融的挑战
低碳经济外延的低碳物流对我国刚刚起步的物流金融来说,是一场巨大的考验。这需要物流金融改变原有的运作模式或对原有的模式进行创新,从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过程两个环节来应对低碳经济的挑战。其中,物流作业环节主要包括低碳运输、低碳包装、低碳流通加工等;物流管理过程主要从节能减排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促进供应链上逆向物流体系的低碳化。在这两个环节中又涉及到了许多方面,众多的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部门、商业银行、物流企业、生产者、经销商,等等。
其次,低碳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低碳金融(Low Carbon Finance)的支持。采取发展低碳物流具有正的外部经济性,采取低碳物流方式,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原有运输方式和路线的调整需要较大的支出,单个企业难以完成,而且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也不一定会主动进行物流创新,实现低碳物流。
再次,低碳物流发展的主要障碍还在于我国现有的政府支持和政策基础不够。低碳物流基础设施需要国家大力投入,以更好地改善物流设施条件。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把低碳物流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积极进行低碳物流贷款管理机制创新。
我们应该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3 我国现代物流金融的发展模式和应对策略
在大力提倡低碳新理念,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这就要求我国不断挖掘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发展低碳的潜力,积极进行低碳物流金融的突破和创新,探寻一条可行的适合中国物流金融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国有些金融机构已经在低碳领域进行了探索,如兴业银行很早就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信贷品种,出台了《节能减排项目投向准入细则》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绿色信贷”的顺利开展,并于2008年10月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我国首家“赤道银行”。我国当前急需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加强低碳物流金融服务系统建设。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规范
在低碳物流发展方面,首先要树立低碳服务理念,以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树立全员参与的低碳物流金融服务意识。政府加强对低碳物流金融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主要包括对低碳物流企业提供一定程度的补贴,减免税收,提供一定数量的贷款援助、贷款担保及贷款贴息等,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援助,引导物流企业及相关企业发展。
其次,建立合理完善的低碳法律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关于物流金融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一方面,政府应积极改善现有的物流金融法律与制度环境,给物流金融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促进物流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结合低碳物流金融发展的特点、企业状况和我国的特征,及时制定扶持和保护低碳物流金融的法律法规,引导低碳物流企业发展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再次,建立合理的低碳物流金融服务监管机制。既要发挥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金融监管当局的积极作用,还应尽快弥补物流金融业务监管上的空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地赋予相关市场主体相应的业务操作和创新的法律空间。
3.2 物流企业的发展策略
低碳物流的发展要充分重视物流企业自身的创新。第一,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合作或兼并来扩大自己的规模。做大做强,废除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是一个很好的减碳措施。物流企业规模、实力和业务的扩张,从而加强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配合和利用效率。
第二,要实现物流形式的创新。涉及新型的配送模式、仓储格局等,如对运输线路进行合理布局与系统规划,缩短并精简运输路线和环节,综合考虑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利弊,使用清洁燃料,选择低污染车辆,合理选择仓库地址,科学布局仓储空间,降低仓储成本,对物品进行低碳物流加工、包装。
第三,物流企业必须增强信息的管理、开发和利用能力。针对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生产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完善低碳物流金融服务信息系统。低碳物流金融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在银行与物流企业及其他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基础上,建立合作沟通的信息系统,把所有信息归总形成信息库,使之成为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平台,促进相互间的知识共享与信息交流,减少空驶率和无谓的能源消耗,降低物流运作成本,降低并消减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因此,还应规范物流信息的存储和传递,对物流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等。
第四,严格控制物流金融的风险。风险产生的根源就是没有“诚信”二字。物流企业要重点控制客户资信风险,防止虚假的仓储、运输、质押等,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碳的消耗。此外,要建立低碳信用担保体系。低碳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减少低碳物流的金融风险,改善低碳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低碳信用担保体系需要建立风险担保的资金支持体系、风险补偿机制、社会信用体系等。
3.3 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
低碳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低碳金融(Low Carbon Finance)的支持。首先,商业银行应提高对低碳物流项目的支持力度,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包括银行低碳项目贷款、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等。
第二,加强低碳物流金融衍生品创新,提供多元化低碳融资方式。以金融创新支持低碳物流发展,提升低碳物流金融服务品种与内涵,提高低碳物流的竞争力。如通过发行低碳物流方面的债券、股票、期货、基金及商业信用等形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设计适合低碳物流企业特点的贷款品种,发展低碳信贷,促进低碳物流的间接融资(In-direct Financing)。
一、物流金融模式
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为降低交易成本和业务风险,在物流业务运行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对流通环节的货币资金运行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调剂的新型金融业务。物流金融业务运行过程中涉及如下业务:货物买卖主体和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业务,投资主体对物流货物或设施的投资业务,物流资产所有方和信托机构间的信托业务,企业之间有关物流的租赁业务,企业之间有关物流的抵押业务,物流企业的贴现业务,物流运作过程中的保险业务,有关物流企业的证券发行与交易业务,金融机构为物流运作效率的提高而开发的各类中间业务等。
整个物流运行过程需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但这四者有各自的特点,彼此间的节奏不可能保持一致,这种不一致的后果是运行节奏快的流体资源被浪费(如资金),而运行节奏慢的物流资源被积压(如库存),使物流运作过程中的成本、风险及信息不透明性有所增加,整个系统的信任度也较低。因此,需要一个整合物流机构、金融机构、买卖双方企业共同组成的业务系统来解决问题,这催生了物流金融。物流金融主要有以下业务模式:一是典型仓单质押模式。即金融机构先与第三方物流签订合作协议,然后融资企业以在金融机构指定的第三方物流开具的仓单向金融机构提出仓单质押贷款申请,金融机构进行价值评估后按照仓单价值的一定比例给予融资企业贷款服务。二是融通仓模式。金融机构首先对第三方物流进行信用评估并给予一定信用额度,第三方物流可不经金融机构审核直接将这些信用额度用在融资企业的短期融资业务中,贷款风险由第三方物流承担。三是保兑仓模式。首先经销商和供应商签订买卖合同,供应商给出相应承诺,然后经销商以买卖合同为依据向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但贷款的收款人不是经销商而是供应商,金融机构控制经销商的提货权,这样就解决了经销商短期的融资问题。四是应收票据的融资模式。中小物流企业以客户延期支付的应收票据为抵押向由金融机构和大型物流企业共同组建的融资平台申请贷款,及时补充流动资金。
二、我国发展物流金融的意义
(一)拓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开展信贷业务时主要关注企业的规模、固定资产、净资产及负债率等财务指标,按照这些指标对申请融资的企业进行筛选。这样,很多达不到财务指标要求的优质企业很难获得融资,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扩展。但物流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善这一局面,因为在银行信贷过程中,物流公司参与进来,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是业务关系,物流企业会全程跟踪融资企业货物情况并和银行共享信息,在执行过程中也能更加专业地对货物进行监控,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大大降低了风险,便于银行开展关系型融资业务。物流企业也可以帮助银行更好的对物流金融中的质押物进行价值评估,甚至帮助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扩大信贷对象和规模,提升金融机构运营效率。
(二)有利于企业融资
银行为控制贷款风险,一般实行严格的财产抵押担保制度,尤其是固定资产抵押制度,大大提高了融资门槛。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固定资产较少,库存、在制品等流动资产较多,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物流金融的发展大大降低了融资企业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企业利用流动资产抵押进行融资提供了便利,大大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提高融资的资金周转效率。
(三)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使其收入来源多样化
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物流金融的主要推动者,在参与物流金融之前,物流企业主要是以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为主,收入来源单一。但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使物流企业的业务更加复杂多样,除传统意义的物流业务外,还可与金融机构一起为客户企业提供部分物流金融服务,使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收入来源日益多样。
三、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的现状
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主要是从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开始。中国建设银行在2001年就开始在质押融资业务方面进行尝试,2005年12月22日又与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双方在监管货物、仓单质押、动产质押、指定付款买方信贷(保兑仓)等物流金融领域进行全面合作。此后,中国工商银行在2006年7月19日与中国外运集团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双方在物流金融领域的全面合作,双方还签订了《商品融资专项合作协议》,共同为客户提供原材料及产成品库存、在途货物的融资。深圳发展银行自2002年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以来,物流金融业务量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累计投放信贷资金数千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4%,成为该行一项风险低、收益高的业务。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并不断扩展合作业务范围,还与大连、天津、深圳、青岛、湛江等港口及200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并与多家担保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推动物流金融的发展。中国民生银行2013年1月推出“大商城”物流金融IC卡,该卡支持首批签约的57家物流公司代收贷款,商户发货时只需向物流公司提供卡面上的会员号即可获得发货单。通过会员号还可随时随地查询货物位置,实现定位追踪,真正做到货到收款。总体看,在物流金融业务发展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起步较早,存货质押、仓单质押等业务也在逐步开展,正在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物流金融业务体系。
国有大型物流企业较早地参与了物流金融,并取得一定成果。1999年,中国物资储运公司就与交通银行合作,完成一笔8000万元的自管库仓单质押融资和监管业务,开创了我国物流金融的先河。另外,各大港口也在2006年前后纷纷和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港口物流金融业务。民营中小型物流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业务单一,大部分从事代收货款等常规的物流金融业务。
四、我国物流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动产质押风险导致业务范围狭窄、效率低下
我国物流金融中涉及质押物的风险主要有质押物的产权风险、监管风险、市场风险和变现风险。产权风险来源于合同,监管风险来源于物流企业,市场风险与市场环境和质押物本身有关,变现风险来源于质押物价格波动。以存货质押为例,融资企业以存货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存货既是价值载体又是风险载体,贷款风险较大,而总信用额度有限,银行更倾向于风险更小的其他简单业务。即使银行同意进行动产质押,在质押物的选择上也只接受流动性强的大宗商品,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存货主要是原材料、半成品、非大宗商品的产成品,无法获得动产质押融资。从贷款规模看,银行发放动产质押的贷款额度多在1000万元以上,按照银行的质押率计算,融资企业的库存货值应在2000万~3000万以上,而中小企业的库存较少达到这个水平。从动产质押业务效率看,即使符合银行动产质押的条件,还需要层层审批,获得贷款周期在2~3个月以上。
(二)信息不对称导致物流金融信用体系脆弱
物流金融的发展需要物流企业、融资企业、金融机构紧密配合、相互信任。但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企业可能为自身业务的扩展而隐瞒融资企业的重要信息,甚至编造虚假数据,以帮助融资企业获得银行融资;同样,融资企业也会为获得资金而向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不完整甚至虚假信息。虽然在物流金融框架内,物流企业能参与到融资企业业务体系中,但仍无法避免融资企业的这种行为。2012年以来,上海、江苏等地相继爆发多起钢材仓储企业虚开仓单、重复质押的案件,就是因为在进行仓单质押业务过程中,一些出质人为获得更多的贷款,个别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牟取更大的利益,双方串通合谋,开具虚假仓单,向其他银行再次质押货物申请贷款,由此构成重复质押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体系的脆弱,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如果不加改善,整个物流金融市场环境将会逐渐恶化。
(三)物流企业金融服务意识和能力不强
我国物流业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还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意识地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物流企业更是很少。有调查研究表明,62.3%的物流企业没有听过物流金融,81.7%的物流企业没有用过物流金融服务。一些想要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物流企业往往由于自身能力不足而无法开展,而且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客户企业间并没有做到充分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使物流金融的运行风险不断加大。
(四)缺乏物流金融复合型人才
物流金融涉及的领域复杂而专业,涉及物流作业、银行业务及相关法律知识。因此,物流金融的发展需要精通物流、金融、法律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的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大多是专业而单一的,真正能把物流、金融、法律等业务融会贯通的人才较少。
(五)促进物流金融发展的配套环境不佳
首先,相关制度不健全。信用制度、质押制度、担保保险制度等存在缺陷,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从而增大物流金融风险。其次,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组织下,我国已陆续出台多部行业标准,但总体看,物流业仍处于相对混乱的局面,各地区、各企业都有各自的操作方式,突出表现在单据不标准、信息统计口径不统一、具体操作要求不明确等,成为物流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
五、促进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多方参与的物流金融平台
关键词:鲁南经济带;物流金融;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77-02
所谓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一、鲁南经济带发展物流金融的意义
首先,物流金融可以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随着鲁南经济带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难题,就是融资困难。中小企业虽然缺乏不动产,但是它的资产结构中却有很大比重的动产、存货及账单。在此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产生了利用存货融资的需求,由此催生物流金融服务创新。
其次,物流金融还可以为物流企业提供增值服务。鲁南经济带物流行业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国外同行的压力。在其物流业务中,基础性的物流操作如仓储、运输的利润率已越来越低,主要利润来源已转向各种增值服务,包括物流方案设计、包装分装等,物流金融业务更是新的利润增长点。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使物流企业在获得物流业务报酬之外还可以得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报酬。
第三,物流金融完善了银行结算支付工具,提升其利润空间。银行在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同时,也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培育了优质的潜在客户;银行与物流公司的合作,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风险,据有关银行的统计物流金融的坏账率低于0.2%,大大低于银行现有银行的坏账率。
二、鲁南经济带发展物流金融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优势。鲁南经济带包括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5市43个县(市、区),该经济带毗邻江苏、河南和安徽,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处在泛太平洋经济圈、中日韩经济圈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交汇点,也是华东与华北、山东半岛与中原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的结合部。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承南接北的作用,可以同时接受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的辐射。
2.交通优势。该经济带已经形成了海运、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纵横交错的立体运输网络。日照港吞吐量已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第九大港口;菏兖日铁路与京九、京沪和胶新铁路在鲁南境内相交,形成三纵一横铁路主框架;公路四通八达,以5条高速公路和9条国道为骨架,形成了11纵3横的公路交通网;区域内有临沂、济宁两处机场,临沂机场已成为国内中型机场中较为繁忙的空港;京杭运河济宁以南段航道通过能力达到2 500万吨。
(二)劣势
1.鲁南经济带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比较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够多,自身信用度低,技术含量较低,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2.鲁南经济带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金融产品不丰富,对外交流较少,电子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弱,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不足。
3.经济总量偏小,竞争力不强。鲁南地区人口、面积约分别占全省1/3,但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1/5,地方财政收入不到全省的1/6。在全省30个经济强县中该地区仅有4个,但在30个经济欠发达县中却占18个。
4.周边区域竞争压力大。近年来,苏、豫、皖3省出台扶持政策,边界经济发展迅猛,鲁南地区发展面临强大竞争压力。因此,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提高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对于山东省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中巩固战略腹地、拓展发展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三)机遇
1.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当前,国内板块经济日趋活跃,一体化进程迅猛发展。从山东省看,南面,长三角辐射带动范围不断扩大,淮海经济区发展步入快车道,苏北地区正在加速崛起。北面,“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日新月异,京津冀的区域合作日益紧密,环渤海经济圈逐步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西面,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和中原的发展热潮越来越引人注目。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对鲁南经济带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2.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为鲁南加快发展带来环境机遇。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统筹城乡和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鼓励和支持能源、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事业,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这些方面是鲁南具有独特优势和急需加快发展的重点领域,为鲁南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3.政府着力加强金融支持。第一,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到鲁南地区设置分支机构。加快邮政储蓄银行鲁南地区分支机构组建工作,合理调整机构网点布局。支持鲁南地区具备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到异地及省外设立分支机构。争取银监会同意我省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在鲁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新型农村机构的设立,建立鲁南地区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第二,做大做强鲁南地方金融机构。打破投资入股的地域限制,鼓励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省内农村银行类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国内外商业银行参股或控股鲁南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合格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鲁南地方金融机构进行股权投资。第三,扩大国家政策性银行对鲁南的信贷规模。农发行要在保证国家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的同时,大力支持鲁南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业务,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四,切实加大商业银行对鲁南经济带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充分发挥信托资金直接投资实业领域的优势,积极鼓励和引导信托公司到鲁南地区寻找投资项目。第五,加大省农村信用联社辖内资金调剂力度,充分利用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地域性、季节性差异,引导鲁东、鲁中农村合作金融的富余资金向鲁南地区流动,支持鲁南地区三农经济的发展。
4.“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鲁南加快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为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
(四)挑战
1.严峻的经济形势。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放贷更加谨慎;鲁南地区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乏力导致经济起伏的风险在增大。
2.跨国物流公司机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鲁南经济带,市场竞争日益加大。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与金融不断对内对外扩张,其强大的经济联动性,对鲁南经济带的物流、金融领域带来极大的冲击。鲁南经济带的物流业、金融业与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面临着国际化竞争的挑战。
三、鲁南经济带物流金融发展对策
1.加大对大型物流企业的培育。要发展壮大鲁南经济带物流企业的规模,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物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可借鉴银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对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同时,要实现和其合作伙伴、客户、金融监管机构协同作业信息化,方便银行对物流的监管,完善为客户提供的物流服务。。
2.积极探索物流金融业务的创新形式。在中国,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大多是仓单质押业务,融资企业、物流企业、银行要相互促进,对相关行业和社会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利用,积极探索开发物流金融的创新形式,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不仅仅是物流企业自身的创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也要创新,保险经营机构也要创新,金融监管等都要创新。
3.实施有效的过程监控,严格控制物流金融的风险。发展物流金融业务虽然能给物流提供商、供应链节点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共赢”效果,但是其参与者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运营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内部管理风险等等,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4.制定和完善现代物流金融相配套的政策法规。金融业属于国家特许经营,所有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必须局限于现有的现有的金融监管法规框架,法律操作空间有限。若将物流金融创新寄希望于商业银行,而不给予相应的政策措施,物流金融很难获得大的发展。相反,若将这一使命赋予现行法律框架下的物流企业,则又违反了金融服务专属的经营机制,并且也可能由于物流企业的不成熟和不自律造成物流物流金融业务经营上的混乱,因此,制定和完善物流金融政策和法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5.加强现代物流金融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鲁南经济带的物流金融业务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国际物流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模式在鲁南还未出现,物流金融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把鲁南经济带的金融业务向全国向国外高级阶段的推进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物流企业要通过短期培训、实地考察、跟班作业等不同方式和途径,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物流金融方面的技术人才。
总之,物流金融服务对于鲁南经济带来说,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摸索,距离形成规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要高度重视,顺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贵娟.环渤海地区发展物流金融SWOT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5):143-144.
[2]袁文.物流金融架起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桥[J].商场现代化,2009,(13):170.
[3]梁丽英,罗毅成.物流金融中的银行风险研究[J].现代商业,2008,(29):15-16.
一、物流金融价值分析
随着物流金融在国内发展迅速,成为物流企业与金融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它将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相结合,使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物流企业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
(一)对金融机构而言
首先,发展物流金融,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以往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老客户和大客户上,信贷额度较为集中,一定程度上增加机构信贷风险,并且抵押物多为不动产,存在变现周期长、变现成本高、手续繁琐等问题。通过物流金融,能使金融机构进行小额度贷款,改善信贷结构,完善金融产品组合,避免银行授信对象过于集中;在发生业务风险时,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网络和其他货物供需方的紧密联系,对担保品进行迅速变现,降低风险。其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的比重超过85%,其资金需求量大,金融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增长点,拓展物流金融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后,通过“供应链的融资模式”,银行由单纯的资金运营商向资金管理商转变,由专门的资金“出租”转化为资金“运营”,将银行和企业由原来的“租借”关系也变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获取物流产业运作和企业生产运作中的增值收益。
(二)对中小企业而言
首先,物流金融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银行贷款一般倾向于不动产、大项目和大企业,中小企业份额很少,再加上部分企业因自身厂房、土地权证不齐全等问题,通不过抵押贷款申请,加大了融资难度。但通过物流金融,企业可以在基本不改变经营现状(如厂家自有仓库、第三方监管)的情况下,降低融资成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资金占用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盘活存货,增强资金实力。
(三)对于物流企业而言
据报道,作为全国港口第一家涉足物流金融业务的天津港散货交易市场,到2010年6月为止,已与77家物流企业建立了紧密物流金融业务关系,累计为客商获得近48亿元的融资贷款,监管电煤、焦炭、矿石和木材等大宗商品400余万吨,实现收入1100万元。在这个物流金融实践中体现,物流企业通过物流金融服务,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上,也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源。竞争力来源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金融服务,从而获得中小企业青睐,促使客户关系更紧密。利润源来自于对物的处理提升到物的附加值方案管理上,因为随着城市的扩张,交通限行、燃油价格上涨、原有物流网络布局不合理、重复收税和物流企业入场门槛低等原因,使物流在激烈的竞争中仓储成本、配送成本等急速提高,使行业利润了下降到不足5%,而物流企业通过为金融机构提供质押物评估、监控、保管和咨询等服务获得的增值服务利润。同时,提供融资吸引到的客户群也成为一个固定的利润增长点。
二、物流金融的风险分析
1.法律风险。在物流金融业务因为涉及多方主体,质押物在各主体之间流动时容易产生所有权纠纷,但我国《担保法》和《合同法》中与金融物流相关的条款并不完善,且缺乏指导性文件可以依据,此外,我国尚未建立流动资产评估体系,使质押登记制度不健全,导致业务往来中容易由于标准法律合同样本的缺失引发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的法律纠纷。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从金融机构角度上进行分析,一方面指融资企业的信用,一方面指物流企业的信用。如融资企业在质押过程中使用走私物品,利用他人的货物进行质押或者在动态质押换货过程中以次充好,增大质物风险,也可能在垫付融资模式下,买卖双方对物流企业进行欺诈,骗取物流企业的垫付资金;物流企业信用指其为帮助中小企业为获取融资,提供不真实或虚假的数据等,造成金融机构的资金风险。
3.人才风险。物流金融业务操作环节复杂,业务品种繁多、质押物种类多、涉及客户多且市场环境较大,需要大批懂物流、金融、法律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而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时间较短,熟悉国内外金融知识,懂得物流金融且能开展物流业务的双重人才是少之又少。
4.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来源于政策环境和物流行业的市场资源。目前我国物流金融业物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融资方式容易受政策环境的影响,当国家采取银根收缩政策时,金融机构会缩小对中小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授信额度;提高企业融资门槛;缩短融资期限等,这都有可能导致物流企业或中小企业违约,引发供应链上的经营风险。其次,据调查,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在百人以下,受规模和资本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在员工素质、信息管理能力、风险防范和物流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现状,这将给物流金融运行带来市场运作风险。
5.质物风险。质物的风险来源于一是质物选择不当,银行没有选择市场需求量大、易储存、市场流动性强、价格变化小的质押物,导致发生风险时,质物不能及时变现。二是监管机构即物流机构保管不善,在质押期间,物流机构对商品性质认识不清,保管设备使用不当,温湿度控制不力,防偷防盗机制落实不到位等等原因造成质押物在数量和品质上发生变化,影响变现。三是评估体系不够健全,对质押物的合法性缺乏有效的识别,对质押物数量变化时价值的判定失误等都会产生质物风险。
6.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指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如设施设备陈旧、功能单一;信息网络技术落后,信息不完整,工作效率不高;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造成质物不足和落空;标准化程度低,在货物的仓储、装卸和运输等过程中缺乏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等等。
三、物流金融风险应对策略
1.加强信息化管理。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后,其客户的数量更多、客户的地理位置分布更广、客户价值识别难度提高、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导致服务方式变得更多元化等,这些变化迫使银行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以保证决策的可信度,对此,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将有效的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控制经营风险。同时,物流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利用内部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协调各个部门和环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防范和减少内部操作失误。
2.加强信用管理。对融资企业,通过对客户资料的收集、客户档案的管理、资信的调查实现客户信用分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等,对客户实现全方位的信用管理;避免和杜绝质押对象为走私、违禁物品、产权不清物品,防止质物风险。对物流企业,考虑其作为物流金融中的中间角色,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物流网络、质物评估能力、物流技术使用开发、信息系统完善情况等建立信用评价机制。
3.拓展物流金融的融资渠道。对银行,可以运用资产重组、资产并购、IPO、票据融资、产权置换、参股控股等方式扩大实力和市场规模;采取多种融资业务,增加资金利用效率,如针对物流经营相关的大型设施设备和关键技术进行进行实物型租赁和技术型参股。从物流金融运营的整体上,建立风险损失补偿基金,通过资金池,对物流业务中发生的风险承担赔偿责任。资金池可以通过物流企业面向出质人,对每笔融资业务收取一定比例风险补偿金形成,也可以通过上市的方法获得,不上市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企业多元化投资形成。
4.完善政策法律法规。随着金融物流业务的快速发展,参与到金融物流的当事人会越来越多,各当事人的利益诉求也会不同,政府部门应该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如市场准入机制;质物接收流程和监管监察机制;金融业务服务流程和收费标准等,从而理顺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同时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加大执行力度,严查违法违规行为,逐步完善物流金融经营风险的防范体系。
5.加强人才培养。人的因素是影响物流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业务中,需要员工识别和评估风险、监管质押物、向客户设计物流金融方案、进行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创新等,员工的素质将决定物流金融的风险,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和吸引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能从整体上规范物流金融业务,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降低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一)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研究 Lacroix和Varangis 对世界各国物流金融业务进行调查,总结了其主流的发展模式。Poe分析了担保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该融资模式适用的三个范围。Gertzof从银行业务创新角度,指出该业务对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有减低贷款业务风险的作用。Rutberg通过对UPS的分析,总结了物流金融融资模式的基本特征。国内与物流金融业务基础研究相关的文献也有很多,任文超认为“物资银行”运作模式本质是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从而最终解决企业之间资金相互拖欠的问题,实现物资的良性流通。罗齐和朱道立提出了融通仓模式,通过建立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同时为银行和3PL带来了收益,实现了多方共赢。陈祥峰、石代伦、朱道立等进一步讨论了融通仓的定义,给出了系统的运作模式。邓哲锋等在分析了仅有第三方物流参与的融通仓的局限性之后,分析了第四方物流参与融通仓业务的可行性,最后给出委托、统一授信及联盟三种基于第四方物流参与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冯耕中界定了我国库存商品融资业务的两类基本模式,仓单质押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李毅学、徐渝和冯耕中通过案例比较了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内外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演化过程。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评述了国内外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从物流金融的理论基础、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及风险控制三方面,总结归纳了当前的发展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千辉、甄学平针对供应链节点企业,提出了“先票后货”模式下收益驱动型供应链金融模型,研究了生产商的订单能力和融资决策。万媛媛、张颖分析了当前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及特征,从融资方式、融资平台、融资体系及机制等角度,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模式。
(二)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监控研究 Wright认为物流金融的存货价值及监控是开展该项业务的重点环节,如何准确评估存货价值及实施严格监管面临很大的困难和很高的成本,从而提出引入有实力的3PL的建议。Barsky和Catanach从物流金融业务特点出发,区别于传统的信贷业务,提出建立基于过程控制的风险管理思想。Diercks基于风险控制角度,提出物流企业参与风险监控的必要性。李毅学、冯耕中、张媛媛基于存货质押融资成本结构及监管模式,研究银行与融资企业之间的存货质押率问题,指出银行面临的下侧风险随着企业性质、质押率的改变而变化,与企业违约风险及质押存货的销售债项有关。李毅学从金融系统论角度,提出识别物流金融风险的技术框架,从风险来源、风险控制出发,给出了详细的风险分类,对深入分析物流金融风险提供了帮助。
(三)供应链资金约束研究 Birge、Birge和Zhang从采购具有的延期选择权角度,基于参与者的风险中性假设,运用期权定价方法,研究经营决策中的融资问题。上述研究都是从企业内部需求出发研究融资问题,没有考虑实际的外部融资约束问题。Buzacott和Zhang基于贷款的外部融资约束,建立了资金约束条件下的生产和库存相关模型,指出融资约束是影响企业最优决策的关键因素。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针对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问题,分析了周期性存货质押融资面临的主要风险指标,依据报童模型研究质押率的确定,并从下侧风险控制出发角度,讨论了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动态博弈过程,指出融资企业的初始质押率和再订购决策共同影响物流企业的最优决策。袁光从物流金融主体之间的合作角度,基于链条中三方参与主体之间的制约关系,构建了以各方利润为权重的总体目标函数,讨论了联合最优决策问题。但相关的定量研究还很少。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关于物流金融的统一准确定义,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与物流和企业融资相关的金融服务模式被宽泛的称为物流金融业务。本文中,物流金融是指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相互集成的创新综合服务。具体来讲,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为资金不足的供应链提供融资和物流集成式服务,解决供应链资金约束的问题。
二、物流金融参与主体分析
物流金融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其参与主体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及金融机构等。
(一)金融机构 在物流金融系统中,商业银行等提供贷款融资的机构,为规避贷款风险,通常需要企业用不动产作为抵押或质押。但是,供应链中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缺乏不动产,信用评级不高,通过传统方式很难得到贷款。因此,银行要扩展中小企业的市场,就必须开拓创新性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金融服务。
(二)物流企业 参与物流金融的物流企业目前主要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3PL企业主要提供质押物(指流动资产)的物流服务以及资产管理服务(包括监管、评估、拍卖等)。3PL企业作为物流金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供应链中的内部物流逐渐成为物流企业业务当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因此,物流企业客户与供应链中融资企业存在高度重叠。而银行与3PL企业之间的客户共享,实现多窗口客户的导入,则为物流金融业务的扩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涉及很多物流的控制环节,此时物流企业充当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人角色,负责质押物的监控,并就授信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向银行提供预警。
(三)融资企业 融资企业主要指的是供应链中资金周转困难,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从传统的授信角度出发,因其融资少且以流动资产作为担保,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较低,财务状况较差等因素,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但从供应链关系出发,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交易是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是相对封闭的,这为银行监控提供了可能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银行提供的物流金融业务获得信贷支持。
(四)物流金融核心企业 物流金融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体系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在物流金融中,核心企业的信用往往作为银行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授信的基础。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供应链中融资企业才得以获得信贷支持,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钢铁企业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分析
随着近年我国钢铁行业持续的高速发展,产能过剩成为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为拓展市场,增加客户群体,钢铁企业经常采取定金方式的营销策略,以扩大市场份额。这种销售策略的本质是,钢铁企业自身对供应链中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进行授信,为其提供的除定金以外的货款垫付,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以汽车、轮船、家电为代表的钢铁需求锐减,钢铁企业的风险库存迅速增加,企业的现金回流和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同时,由于钢材价格大幅跳水,之前以定金方式高价购入钢材的企业面对巨大的跌价损失,无力偿还钢铁企业货款,违约事件屡屡发生。面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钢铁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面临着资金缺口、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采用何种融资方式解决供应链中物流和资金流的匹配问题,将影响到核心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体系的运作效率和业绩水平。下面对三种新的物流融资模式进行分析。
(一)期货草约融资模式 如图1所示,首先,融资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需要的产品类型,形成贸易订单(如图中“1”,简称1,以下同),并根据自身资金状况选择融资方式付款,电子商务平台将融资贸易信息下传给贸易公司(如2)。贸易公司对企业的需求以及钢铁生产厂的排产计划进行评估,审核通过后,形成期货草约,并上传至融资平台(如3)。其次,融资企业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如4)。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在线评审并批准融资(如5)。融资批准后,融资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6),银行向贸易公司支付全部货款(如7),贸易公司收到货款后,期货草约转成期货合同并反馈给融资平台。贸易公司向钢铁生产厂支付货款,并与其形成期货合同(如8)。然后,4PL根据贸易信息以及3PL的自身资源情况,提出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3PL提供物流支持(如9),3PL将出厂的货物作为质押物运送至贸易公司的协议仓库存储(如10),协议仓库向贸易商提供具体的货物信息(如11)。贸易公司负责货物进行质押物监管,在对质押物进行评估后,贸易公司向融资平台上传质押清单等信息(如12)。最后,当需要提货向银行还款时,融资企业向融资平台提交赎单申请(如13)。银行确认还款后,通过融资平台发出解除质押的命令(如14)。贸易公司在接到银行指令后,向协议仓库发出放行通知(如15)。协议仓库解除质押,货物归还融资企业(如16)。
(二)定金入库融资模式 如图2所示,首先,融资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需要的产品类型,形成定金方式付款的贸易订单(如图中“1”,简称1,以下同),电子商务平台将贸易信息下传给贸易公司(如2)。融资企业向贸易公司支付定金,定金合同成立(如3)。贸易公司垫资,向钢铁生产厂支付货款,并与其形成期货合同(如4)。4PL根据贸易信息以及3PL的自身资源情况,提出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3PL提供物流支持(如5),3PL将出厂的货物运送至贸易公司的协议仓库中存储(如6),协议仓库向贸易商提供具体的货物信息(如7)。其次,贸易公司通知企业清库提货,当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时,向其提供融资方式,并将定金合同传至融资平台(如8)。在对质押物进行评估后,贸易公司向融资平台上传质押清单等信息(如9)。然后,融资企业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如10)。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在线评审并批准融资(如11)。融资批准后,融资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12),银行向贸易公司支付全部货款(如13)。贸易公司收到货款后,向融资企业归还定金(如14)。最后,当需要提货向银行还款时,融资企业向融资平台提交赎单申请(如15)。银行确认还款后,通过融资平台发出解除质押的命令(如16)。贸易公司在接到银行指令后,向协议仓库发出放行通知(如17)。协议仓库解除质押,货物归还融资企业(如18)。
(三)现货融资模式 如图3所示,首先,协议仓库向贸易公司提供库存现货的具体货物信息(如图中“1”,简称1,以下同)。其次,融资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需要的现货产品,形成贸易订单(如2),并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选择融资方式付款。电子商务平台将融资贸易信息下传给贸易公司(如3),贸易公司确认订单,形成现货融资订单合同并上传至融资平台(如4)。在对质押物进行评估后,贸易公司向融资平台上传质押清单等信息(如5)。然后,融资企业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提出现货融资申请(如6)。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在线评审并批准融资(如7)。融资批准后,融资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8),银行向贸易公司支付全部货款(如9)。最后,当需要提货向银行还款时,融资企业向融资平台提交赎单申请(如10)。银行确认还款后,通过融资平台发出解除质押的命令(如11)。贸易公司在接到银行指令后,向协议仓库发出放行通知(如12)。4PL根据贸易信息以及3PL的自身资源情况,提出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3PL提供物流支持(如13)。协议仓库解除质押,货物归还融资企业(如14)。
四、结论
本文基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探讨了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从目前我国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看,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多集中在供应链的下游阶段,即属于渠道融资的范畴。当前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成本压力不断提高,行业竞争加剧的问题。由于国家新产业政策的出台,钢铁企业可获得的信贷规模受到制约,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再加上产业升级对资金的需求,钢铁企业资金链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钢铁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面临着资金缺口、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采用何种融资方式解决供应量中物流和资金流的匹配问题,将影响到核心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体系的运作效率和业绩水平。作为供应链核心的大型钢铁企业可以利用物流金融的模式,借助4PL的配合,通过银行授信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缺口问题。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117104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1101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融通仓与物流金融创新》,《科技导报》2005年第8期。
[2]李毅学、冯耕中、张媛媛:《委托监管下存货质押融资的关键风险控制指标》,《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
[3]袁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间联合最优决策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9期。
[4]Lacroix R,Varnangis P.Using warehouse receipt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Finance & Development,199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