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2 15:56:01
导语:在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商誉;会计核算
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商誉的会计核算的不确定度非常高,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商誉的会计核算一般是按自创与并购两种情况来分开处理的。企业自创的商誉属于无形资产,是各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判定哪项支出是为了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且支出所得到的回报也无法判定,因此很难对之加以量化确认。并购商誉一般是在支付结算时当作当期的支出来处理的。当一个企业并购另外的企业时,商誉由其所付的价款超出获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
1. 商誉的概念
商誉是指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的经济潜在价值,也可以指一家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超出可判定的正常化获利能力的经济价值。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誉本身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且商誉的形成非常复杂,有关企业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商誉也经常被定义为一个企业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估算价值,也就是超过了其他企业投资相同资本的盈利水平所剩余的价值。每个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关于商誉概念的说法不一。但共同的是所有学者都一致认为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2. 商誉的特点
2.1没有实物形态。
2.2商誉融入企业整体,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其他各种可辨认资产分开来单独出售。
2.3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商誉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2.4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商誉的实际价值,但它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按国际会计惯例,只有外购的商誉才能确认入账,即在企业合并时才可能予以入账。自创商誉不能入账,即使有费用的发生与商誉的形成有某种关系,但也应确认为费用,其理由在于,无法确定哪笔支出是专为创立商誉而支出,无法确定发生的出生地同多少商誉以及发生支出的受益期有多长,根据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将这些支出均作为费用处理。
3.常用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3.1 永久性保留法
永久性保留法要求将并购的成本进行资本化,但并不摊销,而是将其作为一项永久性的资产保留于账本。当商誉所依赖的企业被出售或者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商誉确实发生了永久性的贬值时,才能将其注销。商誉属于一项无形资产,必须对其资本化,商誉与企业整体密切联系,只要企业仍在经营,则其商誉是永续存在的。商誉的价值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增加,不摊销可以有效避免双重计量。
3.2 立刻注销法
立刻注销法要求在购买的当日将并购的商誉进行立刻注销,以冲减股东所持权益。商誉属于一项具有特殊性的无形资产,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也不能够兑现,其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商誉是由企业所付的价款超出所得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的,是企业资本损失的一部分,应当立刻冲减资本公积或者类似的资本准备金,相应地对会计报表中股东权益进行调减,按照谨慎原则,不应该将并购时所支付金额的差额的资本化作为一项独立的资产,应该用股东权益来弥补合并造成的损失。
3.3 逐年性重估法
逐年性重估法要求将并购的商誉进行资本化,然后逐年性地对其总的投资金额的净值进行评估,在相应地调整了资产与负债之后,将剩余部分应归类于随投资而并购的商誉范围。当进行会计核算后的商誉小于其账面的价值时,要对其进行摊销,反之则不摊销。
3.4 系统性摊销法
系统性摊销法要求将商誉当作一项单独的资产进行入账,并在核算的有效期限之前进行系统性摊销。对商誉的成本进行系统性摊销非常必要。商誉的成本是指预测的超额盈利能力的真实值和预期的净收益所超出有形资产而正常获得收益的价值差额。把并购的商誉作为预期收益的一部分来进行提前核算,应在核算商誉并购支付的有效期限内,进行系统性摊销,在收益中抵减这一部分差额,有利于正确地估算预期收益。
4.目前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
4.1 不符合责权发生制的原则
责权发生制原则规定要以应计制来对企业当期支出与收入的情况合理地进行核算。在创业初期,企业用在形象宣传方面的支出会非常大,收入往往很少,企业盈利的能力也比较差。通过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知名度逐渐打响,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大大提高。而目前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切实地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忽视了商誉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把企业后期收入变化纳入核算范围。
4.2 不符合重要性的原则
对企业做决策时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如企业投资的重大决策、企业的经营方针转变等,应该对其进行分项反映和分别核算,并要在会计的最终报表中明显标记。但是目前会计核算的一般做法是:在企业没有进行转让或者清算前,既没有对商誉资产进行特别反映,也没有在会计的单体报表中加以标记。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经济的具体信息,导致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4.3 不符合全面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原则
会计核算是以会计报表形式向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投资者则通过分析会计报表以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投资。而无形资产所占企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对于企业盈利的影响也不断增大,使得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投资者不能单从会计报表上全面了解企业,其投资的方向容易受到影响,有可能因此遭到损失。
5. 改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建议
5.1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要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必须要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只有突破了传统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对于自创商誉进行会计核算已经逐渐地成为了业内的主流,随着资产的概念不断发展,会计核算标准的不断突破,解决好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指日可待。会计核算应该加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改善其理论体系, 以适应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需要。
5.2 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
商誉要比无形资产产生得更早,无形资产都是基于商誉而逐渐地被认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逐渐得到确认并从商誉中分离出来。而两者重要区别在于商誉的不确定性,商誉的会计核算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远比无形资产复杂。由此看来,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显得非常必要。并购商誉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应按重要性的原则, 将商誉与无形资产严格区别开来, 制定独立的商誉会计核算标准, 并在最终会计报表上对其进行单项披露。
5.3 制定企业商誉会计核算的标准
商誉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判断商誉的标准应是企业是否具备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 并且将企业的获利能力大小定做商誉大小的标准。企业超额的利润不是凭空产生的,商誉在企业中肯定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等量的投资资本产生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的利润, 则是负商誉,反之就产生正商誉。
5.4 制定商誉会计核算的原则
商誉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可实现的原则, 要以会计报表上反映的资产及负债作为依据来进行核算, 而不是仅以主观的判断来将企业未来盈利的水平当作商誉会计核算的数据。商誉的价值不宜在短时间内频繁地调整,为了简化会计核算, 可将商誉会计核算的时间定为一年。
6. 结束语
随着商誉会计核算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对于商誉研究的逐渐深入, 商誉的会计核算会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是,当前我国商誉会计核算的框架结构还不完善,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完善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琴芳.对新会计准则下的合并商誉进行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 2011(07)
【关键词】企业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一、商誉的概念
商誉是指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的经济潜在价值,也可以指一家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超出可判定的正常化获利能力的经济价值。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誉本身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且商誉的形成非常复杂,有关企业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商誉也经常被定义为一个企业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估算价值,也就是超过了其他企业投资相同资本的盈利水平所剩余的价值。每个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关于商誉概念的说法不一。但共同的是所有学者都一致认为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商誉的特点
(一)没有实物形态。
(二)商誉融入企业整体,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其他各种可辨认资产分开来单独出售。
(三)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商誉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四)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商誉的实际价值,但它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三、常用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一)永久性保留法
永久性保留法要求将并购的成本进行资本化,但并不摊销,而是将其作为一项永久性的资产保留于账本。当商誉所依赖的企业被出售或者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商誉确实发生了永久性的贬值时,才能将其注销。商誉属于一项无形资产,必须对其资本化,商誉与企业整体密切联系,只要企业仍在经营,则其商誉是永续存在的。商誉的价值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增加,不摊销可以有效避免双重计量。
(二)立刻注销法
立刻注销法要求在购买的当日将并购的商誉进行立刻注销,以冲减股东所持权益。商誉属于一项具有特殊性的无形资产,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也不能够兑现,其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商誉是由企业所付的价款超出所得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的,是企业资本损失的一部分,应当立刻冲减资本公积或者类似的资本准备金,相应地对会计报表中股东权益进行调减,按照谨慎原则,不应该将并购时所支付金额的差额的资本化作为一项独立的资产,应该用股东权益来弥补合并造成的损失。
(三)逐年性重估法
逐年性重估法要求将并购的商誉进行资本化,然后逐年性地对其总的投资金额的净值进行评估,在相应地调整了资产与负债之后,将剩余部分应归类于随投资而并购的商誉范围。当进行会计核算后的商誉小于其账面的价值时,要对其进行摊销,反之则不摊销。
(四)系统性摊销法
系统性摊销法要求将商誉当作一项单独的资产进行入账,并在核算的有效期限之前进行系统性摊销。对商誉的成本进行系统性摊销非常必要。商誉的成本是指预测的超额盈利能力的真实值和预期的净收益所超出有形资产而正常获得收益的价值差额。把并购的商誉作为预期收益的一部分来进行提前核算,应在核算商誉并购支付的有效期限内,进行系统性摊销,在收益中抵减这一部分差额,有利于正确地估算预期收益。
四、目前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
(一)不符合责权发生制的原则
责权发生制原则规定要以应计制来对企业当期支出与收入的情况合理地进行核算。在创业初期,企业用在形象宣传方面的支出会非常大,收入往往很少,企业盈利的能力也比较差。通过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知名度逐渐打响,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大大提高。而目前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切实地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忽视了商誉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把企业后期收入变化纳入核算范围。
(二)不符合重要性的原则
对企业做决策时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如企业投资的重大决策、企业的经营方针转变等,应该对其进行分项反映和分别核算,并要在会计的最终报表中明显标记。但是目前会计核算的一般做法是:在企业没有进行转让或者清算前,既没有对商誉资产进行特别反映,也没有在会计的单体报表中加以标记。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经济的具体信息,导致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三)不符合全面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原则
会计核算是以会计报表形式向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投资者则通过分析会计报表以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投资。而无形资产所占企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对于企业盈利的影响也不断增大,使得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投资者不能单从会计报表上全面了解企业,其投资的方向容易受到影响,有可能因此遭到损失。
五、改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建议
(一)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要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必须要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只有突破了传统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对于自创商誉进行会计核算已经逐渐地成为了业内的主流,随着资产的概念不断发展,会计核算标准的不断突破,解决好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指日可待。会计核算应该加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改善其理论体系, 以适应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需要。
(二)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
商誉要比无形资产产生得更早,无形资产都是基于商誉而逐渐地被认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逐渐得到确认并从商誉中分离出来。而两者重要区别在于商誉的不确定性,商誉的会计核算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远比无形资产复杂。由此看来,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显得非常必要。并购商誉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应按重要性的原则, 将商誉与无形资产严格区别开来, 制定独立的商誉会计核算标准, 并在最终会计报表上对其进行单项披露。
(三)制定企业商誉会计核算的标准
商誉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判断商誉的标准应是企业是否具备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 并且将企业的获利能力大小定做商誉大小的标准。企业超额的利润不是凭空产生的,商誉在企业中肯定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等量的投资资本产生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的利润, 则是负商誉,反之就产生正商誉。
(四) 制定商誉会计核算的原则
1 电算化环境和传统环境下会计核算方法对比
1.1 账户设置方面的对比
通过研究发现,会计科目核算的实际方法就是账户,结合会计科目名称来设置账户,有一定的差异存在于账户和会计科目之间。会计科目主要是从更深的层次来划分会计要素,结合会计科目来设置账目,以便有效地管理所有会计对象内容,这种方法比较重要。在电算化环境下进行,已经淘汰掉了传统的会计核算途径,如建立账套等,进而发展了会计科目设置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会计科目的形式、内容等,建立了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
1.2 复式记账方面的对比
会计电算化实现之后,人们就开始考虑是否要保持复式记账,很多工作人员借助于记账凭证,通过数据文件记录在电脑中展示记账,记账工作可以通过单式记账的方式来完成。但在数据库文件中,通过记录来记载记账凭证中的借贷双方,这种方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是通过借贷双方来展示所有业务的详细情况。从本质上来讲,复式记账和单式记账之间是没有关联的。
1.3 凭证编写与通过的对比
会计凭证作为一种重要的书面约束文件,主要记载经济业务和职责划分等相关内容,在开展经济业务的过程中,所有机构都需要编写和获得会计凭证。因此,需将会计凭证的编写和通过作为会计核算活动的出发点。相较于传统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式,可以直接输入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凭证,也可以利用系统来完成。
1.4 账簿登记方面的对比
以传统的会计环境进行分析,首次会计确认指的是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会计核算形式。因此,在会计中,书面记载也属于账簿,但在手工会计中,账簿没有存在,因而无法制定有效的会计报表。
2 基于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
2.1 电算化会计中的建立账套的途径
在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在营造企业体系的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于会计软件实现于会计数据体系中。会计主体有着不同的核算方式,主要是结合软件来划分会计对象所采取的会计途径。因此,如果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的是会计核算软件,就需要将真实的系统核算信息给输入进来,并且制定一系列的注意事项,促使企业的核算标准得到实现。
2.2 电算化会计中的初始设置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中,完成了建立账套之后,就需要将核算筹划活动给开展下去。在这方面分为三个任务:设置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在系统中输入初始余额。结合实际途径来开展三个任务,会计核算会受到这三个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在初始设置过程中,只有准确地开展初始设置工作,才可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3 电算化会计中设置账户的方法
会计科目的应用,可以更加深入的划分会计要素,通过会计科目来开设会计账目,来有效管理会计对象中的所有环节。通过会计科目,可以得到很多会计资料,借助于本种方式,来营造系统核算体系。
2.4 电算化会计中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的方法
在电算化环境中的,会有很多资料产生,如账簿、凭证报表等。在开展电算化会计体系工作时,关键是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电算化会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会计档案途径,在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过程中,需要恰当调整工作对象的属性。
2.5 电算化会计中的自动转账方法
具体来讲,自动转账指的是结合用户定义,系统对转账凭证自动生成。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系统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式就是自动转账,它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结合相应的函数进行预算,方可以对凭证中需求的数值进行获取;另一种是直接从账簿的数据中获得相关数值,这样记账凭证就可以被直接生成出来。
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可以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为了避免出现舞弊现象,将相互制约和牵制的作用给发挥出来,就需要对职责分工制度和组织机构等进行合理构建。为了避免破坏或者更改会计数据,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对计算机程序和会计数据进行保护,以便会计核算各个系统活动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得到保证。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影响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生的变化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主体以及会计要素的改变
从会计要素这方面来看,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其划分不清晰。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等同起来,因此,原来的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时主要包括资金的来源、资金的运用以及资金的结存这三大类。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收入、支出、资产、净资产、负债这些方面,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是以坚定的理论依据为基础的。由于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时将工作重点放在预算资金管理上,从而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难以得到真实可靠地反映,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够全面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因此,与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更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除此之外,从会计主体来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体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它更能够体现财务会计核算的全面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体是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业务,并且它渗透到的事业单位的各个层面,因此,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在会计核算中能够得到全面而又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核算方式的改变
对于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通过固定的资产以及固定基金来反映,这种核算方式核算固定资产计量不精确,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通过去掉固定基金这科目,增设相对应的科目,并且核算固定资产时,进行相对应的冲减。除此之外,通过引入“虚提”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摊销,使非流动基金有所冲减,并且将其不计入支出中。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核算内容的增加
就财政补贴以及非财政补助的结余核算方面来说,原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对这两种方式的结余核算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增加了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在新的会计核算中增添了这些内容,比如国有资产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等,这样就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国家财经法规之间搭建起了桥梁。除此之外,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了对非财政资金进行单独核算,从而增加非财政以及财政个别账户,这样就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管理向精细化发展。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围的影响
就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围来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生了变化,会计核算内容包括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外部投资核算更加细化。除此之外,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增设累计折旧,拨款会计科目取消,并且行政管理特点也消除了。会计核算范围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事业单位常用的传统会计核算方式已经无法适用于会计核算,因此,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方式需改变。在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将因短期投资获得短期投资现金股利作为事业单位增加的利润。但是,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下,短期投资现金股利并不能算作是事业单位的投资收益,只是作为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而事业单位的投资收益是在短期投资出现转让的情况下才被确认。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这方面的变化,从而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出现变化,对核算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的影响
随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间的变化,财务报告方面也相应有些变化,从而影响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作为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料以及依据的财务报告,它是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完成提供了保障。就财务报告来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财务报告要求多,因此,其核算过程与原核算过程有着很大的出入,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主要是通过报表向上级或者拨款单位进行财务汇报,从而使得相关单位能够全面而充分的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以及管理情况,因此,报表并不具有公开性。但是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财务报表则是公开的、透明的,这增添了编制的难度,相应提高了核算内容的要求。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核算主体的变化,从而使账目处理工作发生了变化。在每月的账目处理过程中,实现了事业单位基建账目与会计大帐的统一核算,并且会计核算受到这种账目处理方式的影响,这具体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由于这种并账处理必须每月按时完成,因此,会计核算人员受其限制,必须定期完成核算工作;二是在将事业单位基建账目与会计大帐的统一核算时,为了实现并账的质量与效率,必须采取高效的会计核算方法,因此,这整体上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给会计核算方面带来诸多的变化,并且给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会计人员应该不断地研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中不断落实新会计制度,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率。
参考文献:
[1]姜红梅.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11
[2]彭静.试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J].时代金融(下旬),2015,4
[3]惠迎.探讨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8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43-02
1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随着商品经济不断的走向成熟,多数生产者为了能够得到更高的利润,前后已经试用了两种措施:一方面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将原材料消耗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是通过技术改进确保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减少过多的人力消耗。我们通常将第一种利润潜力称之为“第一利润源”,第二种利润潜力称之为“第二利润源”。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对“第三利润源”,也就是物流,有了更多的关注。物流费用的高低对企业实际利润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影响。物流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将企业成本不断降低,确保其具有较高的核心竞争力。
1.1企业实施物流成本会计核算,能够避免无效作业现象的发生企业实施物流成本会计单独核算,能够及时的发现存在的与规范要求不相符的、没有必要的物流活动。通过对成本分析与管理,能够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效作业及无效作业反映出来,以此消除无效的作业,进一步优化作业链与价值链。比如,制造业的产品实际加工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不合理的产品搬运与库存作业存在。那么,在实施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时,就必须对这些不合理的作业而花费的人力及资金占用的成本加以核算,而企业要想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就必须除去存在的不合理的作业。一直以来,企业都对生产与销售两方面的事项比较重视,忽视了流通的重要性,致使企业物流成本不断上升。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降低物流成本要远比提高销售额更加的容易些。这就充分的说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要物流费用得到降低,成本也就会降低,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拔得头筹。
1.2企业实施物流成本核算,能够确保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际上,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根本性要求就是用最少的消耗,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一个切实可行、高效的物流管理对于物流成本的降低及物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做好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能够确保运输的合理性,降低装卸搬运与储存费用。能够将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以及和员工间的关系加以有效的协调,以确保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工作中属于核心部分,对企业所有物流活动进行成本核算,能够使得成本信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
2现阶段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2.1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内容和范围不够完整
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具有较广的涉及面、内容十分的复杂,对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有着较大的隐含性。所以,绝大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通常情况下,企业所注重的是对货物的实际生产物流环节、销售运输物流环节以及采购物流环节这三方面的外部成本进行核算,对内部所形成的物流成本没有过多的关注。比如,仓库管理物流成本、物流工作人员的费用、逆向物流成本等,没有将这些环节纳入到核算工作中。所以,最终使得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可靠性不断降低,不仅对物流成本信息的真实反映造成了制约,而且也给物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严重者会对企业管理层决策的科学合理性造成影响。
2.2和物流成本有关的财务报告方面的问题
当前,企业中所制定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还无法提供较为完善准确的物流成本金额,并且,在采用报告物流成本方法时仅仅使用了标准成本法,虽然这种会计方法被经常用到,但是根本达不到物流成本管理要求。比如,会计中所制定的运输成本报告,依旧使用的是在零售会计上的实践方法,也就是说,把运费当做了货物成本的一部分,然后从整体销售额中进行扣除,最终获取一个总利润额的方法。所以,运费不只是单独的成本,其也在产品价值范畴中。根据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实际需求,必须将所发生的一切物流服务费用集中起来进行核算,然而,现阶段,企业成本会计主要是为了财务报告目的而计量存货,无论是成本核算,还是分类,都是为了财务报告实际需求的实现,并不是为了满足物流成本管理目的而对所有产品的资源消耗情况加以全面的描述,所以,最后所提供的信息和企业决策以及管理间缺乏相应的关联性,制约了成本物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与其他成本的会计核算混淆
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物流活动,从产品开始生产一直到最后的销售环节均涵盖了物流活动。而由于物流活动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的特征,导致物流成本费用经常和其他领域的费用混淆在一起核算,使得核算信息出现了混乱。比如,将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要素纳入到了产品生产成本中进行核算,将物流管理人员的劳动资金纳入到了行政管理费用成本中进行核算。如果物流成本信息和其他成本信息发生了混淆,那么,就会使得获取物流成本信息的工作量进一步增加,最终导致物流信息反映的时效性不断降低,对物流成本管理工作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3解决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的具体措施
由于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具有特殊性以及复杂性,所以,为了能够运用物流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的具体措施。
3.1新增物流成本科目
在不影响企业原来的财务会计框架的前提下,分别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以及财务费用等各科目下新增“物流成本”二级账户,同时,还要设立关于采购、企业内部、销售、废弃物这四方面的物流成本三级账户。首先,采购物流成本指的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输送给企业这一物流过程而产生的费用,具体涵盖了采购部门人员工资、办公费、验收入库费用等;企业内部物流成本指的是从原材料的领用开始到成品的完成入库这一物流过程中而产生的费用,具体涵盖了内部搬运费、实际生产中物流设施折旧等。销售物流成本指的是从产品完成入库阶段到提供给消费者这一物流过程而产生的费用,具体涵盖了库存工作人员的工资、仓库费用、运输人员工资等。废弃物流成本指的是企业在处理及回收生产时而排放出的废弃物所产生的费用。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对各项费用科目进行细分。这样一种物流成本核算方式不仅可以及时的为企业提供所需的物流成本资料,核算方法简便、便于操作,而且,还能第一时间进行物流成本会计信息的传递及反馈,并且加以有效的控制。
3.2构建完善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制度
要想确保物流成本核算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就必须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制度。要在企业内部特别是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机构中构建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会计核算制度。首先,企业应积极的制定核算方法、审批程序等诸多阶段的制度规范,从而推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朝着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迈进。其次,划分各自的岗位职责;构建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划分各工作岗位的责任,各自承担与做好自己的职责;另外,进一步加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监督力度;指的是进一步强化物流费用开支的审计、审批手续的监督、健全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以避免发生各种浪费、违法违纪的情况。再次,构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统一标准;当前,制约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完善的、统一的物流成本核算标准。各个企业所选用的物流成本核算确认标准都不相同,对物流成本的高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的研究和构建一个统一的物流成本核算标准。
3.3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以选出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要想确保企业物流成本信息被充分地反映出来,就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一套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及方法。现阶段,只有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可供选择,首先是单轨制模式,指的是在已有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基础上新增与其相匹配的物流费用科目,将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的成本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是双轨制模式;指的是在之前混杂的成本核算中将物流成本核算提取出来,设置一个单独的账目进行核算,要求财会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另外,物流成本二级账户模式;指的是在现有的成本项目科目下设立一个二级成本核算;这一模式具有核算方法简便、工作量小、容易操作等优势特征。对于企业而言,必须在遵循经济效益的原则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业务特点以及会计核算模式、信息化、会计电算化程度,以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4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水平,就必须开展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物流应用研究事项还不够深入,所以,企业应积极地寻找各种有效途径将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加以全面的改进与调整。突破层层阻碍,确保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完整性,从而全面地反映出物流成本及其活动信息,强化物流成本控制力度以及减少其的成本费用,推动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唐海燕.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J].经营管理者,2010(24).
[2]郑成宏,聂淼.浅析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J].商业会计,2009(22).
近年来已有众多学者致力于探究基于不同行业下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本文以制造业为切入点,研究其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制造业存在大量的物流业务,有效的物流成本会计可以提供信息支持企业优化整合企业的物流,为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关键词:制造业 物流成本 会计核算
一、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构成
要对制造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以及有关账户的设置进行一个正确有效的选择,必须首先对制造行业的物流成本进行分类界定。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按成本范围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物流成本(指将企业所需生产材料通过采购从供给方输送回企业所发生的物流费用)。
2.生产物流成本(指产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物流费用)。
3.销售物流成本(指从产成品包装—入库—销售网点—客户,及其反向的退货物流活动过程所发生的成本)。
4.回收物流成本(指退货、返修物品和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从需方返回供方的物流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费用)。
5.废弃物流成本(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的物流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费用)。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因素
目前,学者们对物流成本会计的核算还存在相应的分歧和不一,但是综合概括来看,物流成本会计的核算模式大致可划分为两大派别:单轨制与双轨制。如何选用单轨制还是双轨制,很多的学者已经从是否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是否符合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需要,收益与成本是否匹配,是否与企业现有成本核算方法相适应,以及是否符合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和比较全面的比较分析。对于这两种模式,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势。在不同的企业环境下都有自身的优势。有学者认为对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更适合采用双轨制,也有学者认为采用单轨制和双轨制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合理。对于生产制造行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选择比较:
1.企业的规模大小,或者说是企业与物流成本相关的业务量的大小。一般规模较大的制造企业与物流相关的业务项目又多又繁琐,因此利用双轨制能够更系统全面、准确真实的单独反映出有哪些项目费用(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但是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制造业来说,可能与物流相关的成本项目类比较单一和简单,这个时候也可以采用单轨制。在遵循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下,直接在一级科目相关成本费用下增设一个二级科目,如物流成本,然后再在下面分设各个明细科目。期末成本会计核算人员再根据二级科目和明细科目进行常规的账务处理之外,还要形成一份物流成本费用的报告,更好的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物流方面的决策时提供数据支持。
2.会计人员和管理决策者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单轨制顾名思义即企业全部采用会计电算化的形式来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抛弃传统下的手工记账模式。这对于很多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充满了挑战,很多人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的教育背景或培训经历,使得公司的成本核算信息的编制人员没法有效地在信息化条件下及时有效的向管理者提供物流成本信息。
此外,单轨制的实施和有效运转需要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决策者对会计电算化有一定的了解,支持公司的信息化建设,适应这种信息的呈报方式——电算化下的成本信息呈报格式与传统手工下的信息汇报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管理者对信息系统缺乏了解,不会运用便捷的信息系统,便难以及时有效的掌握到信息系统提供的更为及时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其决策缺乏数据支撑。
而双轨制对于公司的会计人员和管理决策者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要求要低一点。因为在一段时间里公司的物流成本会计信息有两套系统同时运转,给会计人员提供一个转型的时间差。这也使得公司渐变式的适应IT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和呈报方式。但是双轨制也存在自身的缺点——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若该局面长期存在,会使得决策者对信息的把握程度降低。
3.操作简便性以及人工费用角度考虑。一直以来,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就是一个复杂且繁琐的工作。实务界素来存在“物流费用冰山”这一形象说法,即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在总物流成本的比例很小,而在企业内部形成的各种物流费用才是构成企业物流成本的部分。但是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具体设置“物流成本”这一科目,而是把相应的物流成本归入相应的资产(原料的运费)、成本费用(企业各个工厂协作生产的运费)以及其他科目中去,致使物流成本会计不能很好地核算企业的实际物流的耗费情况,更无法完整的反映企业物流活动的全貌。使得具体核算的操作性和人工费用也不容易得到合理的控制。传统成本核算法与作业成本法(ABC)是现有的最常用的两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这两种核算方法在单轨制和双轨制下均可实施。如果能匹配好,则可以简化物流成本的核算工作,了也使人工成本无形中得到了节约;如果不能很好地匹配,则核算工作可能费时又费力,使企业的会计工作不便于整体高效地开展。单轨制可以实现在同一信息系统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而在双轨制下可能不能有效的刻画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所以,企业在进行选择时,一定要考虑到核算工作的操作简便性以及人工费用。
三、制造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思路探讨
基于上述对比分析可知,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单轨制和双轨制各有优势:单轨制则充分考虑到当前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简单易于操作,能大致反映出企业的物流成本,对于费用的核算更擅长,便于费用管控;而双轨制则可以借助两套信息系统来分别提供不同的信息,能更具体、客观、全面地反映企业物流成本信息,便于企业诊断物流问题,优化整合企业物流供应链。但是考虑到制造业的特点以及客观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这两种方法的优点,将这两种方法融合,不改变现有的的成本核算体系,通过增设新的会计科目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此外,为了使其即能达到现行的成本核算体系的要求,又能明细地反映出物流成本费用,可以借鉴双轨制的优点,一方面,提供传统报表,另一方面,增设物流成本费用相关报表。
1.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会计科目的设置。根据前述分析,可以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增设 “物流成本”和“物流费用”两个一级会计科目,其中“物流成本”科目用以核算能直接对象化或者可以间接分配的物流成本费用,其成本项目类别主要包括包装成本项目、装卸搬运成本项目、运输成本项目、仓储成本项目、流通加工成本项目、物品损耗成本项目、保险和税收成本项目等;而“物流费用”是指需要间接计入或者分配计入物流作业的一些日常费用,其主要费用项目有折旧费用、物流信息费用、通讯费用、会议费用、管理人员差旅费用、办公费用等日常的管理费用。仿照“制造费用”的设置方式,“物流成本”也可以在分解为间接物流成本和直接物流成本两个二级科目来核算企业的物流成本,如仓储、装卸以及运输等环节发生的各类成本。同理,“物流费用”也可以按企业的核算的需要来进行下一步分解。这样就可以更加细致的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便于企业的监管。
2.物流成本账务核算流程。与常规的企业会计核算不相同,物流成本账务核算有一定的特殊性,当然其仍然是遵循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的。物流成本的核算需要区别成本的习性,即按直接物流成本和间接物流成本来分别核算。根据发生的业务原始凭证,把物流活动直接耗费物资人力直接计入“物流成本”及其对应的“直接物流成本”。会计分录如下:借记“物流成本——直接物流成本”,贷记“相关科目”。对于那些为物流活动而耗费的又难以直接对象化的费用,则计入“物流成本——间接物流成本”账户,归集之后到会计期末再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或者其他分配标准)转入“物流成本—— 间接物流成本”。会计分录如下:借记“物流成本——直接物流成本”,贷记“物流成本——间接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流转归集分配完毕之后,可以按“制造费用”的分配方式将物流成本转入相应的产品成本中去;但是对于那些物流管理决策中会考虑的机会成本等隐性物流成本,他们不一定实际发生也不在企业两大报表中反映,可以按照规定的物流费用计算公式以及存货统计资料计算物流费用,比如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可以用库存占用资金乘以一定时期内投资者的期望报酬率即可,这些费用发生的时候即可计入当期“物流费用”, 并直接列入利润表,和其他的期间费用一起冲减当期损益。
3.物流成本报告。此外,为了更加系统的呈报物流成本信息,也是便于管理者决策,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当基于上述会计数据来编制 “物流成本报告”——详略兼顾,信息充分。这样避免在分析物流成本时陷入碎片化的境地,便于综合把握和监控企业的物流成本。
所以有必要在企业内部编制物流成本报告,报告的主体部分是“物流成本报表”。这样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物流成本费用的项目和支付形态,此外辅助文字与图表进一步形象化呈报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通过这些会计核算方式和管控措施促进企业的物流优化和整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当竞争越过国界,各国各地区的区域市场日益呈现全球化融合的态势,国内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企业的管理要越来越精细化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生存和成长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物流供应链扮演者机器重要的角色,企业必须时时刻刻能监控自己的物流运转情况——主要反映在物流成本上。企业需要设置相应的核算制度,构建核算体系,来实现这一目标。物流成本核算的有效进行才能确保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完整,核算体系的完整有序才能保证企业经营者的合理决策,才能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稳定。
当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未能结合案例进行分解物流成本会计这一思想和理念。这在未来的研究中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在数据允许的情况下还进一步展开大样本的档案式的实证研究,探究物流成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雍兰利,魏凤莲.《物流管理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
65-176
[2]王翊,谢合明.《制造业物流成本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51-90
[3]胡利民.论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J].物流技术及应用,2010,(3)
[4]穆海平.企业物流成本分析及控制措施[J].价值工程,2011,(27)
[关键词] 产品成本 成本核算 成本报表
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仅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对成本会计核算有些零星规定。财政部在2010年会计管理工作要点中着重提到要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可见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重要性。
一、国内企业遵循的成本核算方法
实践中企业采取了从比较简单到较为复杂的多种成本管理方法,目前所遵循的主要方法如下:
1. 传统方法――品种法
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均采用完全成本法,其中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品种法。品种法是一种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财务部印发的《国营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对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指出产品成本核算是以单纯核算对象的物理形态――产品品种为起点归集相关生产费用,即产品实物的形成过程便是全部的财务资金的转化过程,产品成本大致按料工费来核算。2006年的新准则对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计量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基本与国际准则接轨,间接计入费用和制造费用采用与产量或工时有关的分配标准计入产品成本。
2. 较为综合物理形态的方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由于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以及成本管理要求的不同,一些企业在成本核算上由单纯的物理形态核算法逐渐向综合物理形态核算法方向发展,如分批法与分步法,这两种方法将最终完工产品总成本这一综合信息在加工或制造过程中分环节体现成本信息,目的是实现加工对象的实物变化与其成本信息同步。这种对称反映局限于物质形态上。
3. 较为先进的方法――作业成本核算方法
美国会计学者首次提出的作业成本法,在美国、日本和西欧被普遍采用,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我国现阶段也有少数企业采用其核算产品成本,但仅仅基于间接费用配置的部分作业成本,其他项目仍按传统方法计量。作业成本核算的出现,初步突破了“物对人的包围”,将实物结果背后人的动因一定程度地揭示出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必要性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目前除制造业以外的成本核算制度鲜为少见,另外产品成本核算成为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反倾销案件中被申诉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已势在必行。
1. 制造业产品成本核算较为混乱的现状
对制造业产品成本的核算,新会计准则的推行使得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标准趋同。据有关研究显示,我国企业对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通常都有恰当的记录,并按实际成本和消耗计入各产品,对直接人工有的企业采用标准成本分配,最终都核算为实际成本,直接人工中涉及的福利费处理在新准则实施后也与国际标准趋同。制造费用的归集范围确没有严格的界定,有的企业将一些间接生产费用归集到期间费用,在当期损益中进行扣除;对制造费用向各产品的分摊方面各企业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采用传统的分配方法,有的采用作业成本法,有的采用标准成本法来分配;对辅助生产部门成本的核算则更为混乱。由于没有统一的核算规定,致使企业对这部门成本信息的反映存在差异性,各企业的成本信息缺乏可比性,大大影响了成本决策的相关性和科学性。
2. 制造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急需相关政策的出台
现有会计制度中作出相关规定的仅局限于制造行业,对其他行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少有提及,只是在新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核算作了一些相关规定,而对诸如:大中型冶金矿山企业、医院、学校以及IT行业、电信行业等的成本核算均无相关法规制度可循,尤其是一些特殊业务如软件外包等,因其将无形智慧转化为有形资产,会计成本核算更具特殊性,统一核算流程更具必要性。
3. 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是我国反倾销成功的关键
我国已连续十几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因此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人民币。经分析,遭受调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国内企业往往不能提供有关产品生产成本的准确核算资料,产品成本与是否存在倾销直接相关联。《反倾销协定》明确规定:“成本通常应以被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者保存的记录为基础进行计算,只要此类记录符合出口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并合理反映与被调查的产品有关的生产和销售成本。”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通行并且是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产品成本核算的制度,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常常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对我国产品出口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财政部在“2010年会计管理工作要点”中第三条着重提出:“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强化企业成本管理,为应对我国企业境外反倾销调查、实现‘走出去’战略做出贡献。”因此,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反倾销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大胆设想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各种新行业不断涌现,各种产品的成本核算便成为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重要问题,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制度也将面临种种因素的考验。由于各行业生产工艺和管理要求的特殊性,要制定一套统一、符合行业特点、与时俱进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难度相当大。现就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 分行业编制成本核算制度
在新会计准则的基本指导下,仍采用分行业编制成本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对制造行业、房地产行业、医院、学校、IT行业以及其他一些特殊行业分章节作出规定。专门设置相关成本核算科目,详细规定各行业的产品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统一每行业内成本核算口径,使行业内各企业成本核算数据具有可比性。
另外,针对大型企业尤其是央企有多个分属不同行业的主业的情况,应分别采用不同行业的成本核算规定,最终编制合并报表时再合并总成本。
2. 引入环境成本、人力成本等新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均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治理压力日益增大;另外人力成本与价值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也被理论界研究了近半个世纪,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时可考虑将环境成本与人力成本的计量和核算方法作出统一规定。但骤然将这些成本纳入到成本会计核算系统中面临的困难太多,需要有一种过渡的方式。
环境成本或称生态成本,包括生态维护成本、生态建设成本、生态事故成本和生态治理成本,对这些成本的核算可不纳入成本会计核算系统,不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体现,仅规定设置相应的科目,在财务报告中附注或设置单独的成本报表来反映。
人力成本也可采用环境成本相同的做法,与会计核算系统同时进行核算,不体现在现行报表中,只在相关报告中进行成本信息的披露。这样更有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3.关于成本报表的设想
(1)成本报表种类和结构的设想
从种类上看,我国企业目前常见的成本报表主要有产品生产成本表、产品生产销售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明细表、财务费用明细表、营业费用明细表以及其他成本报表。统一成本核算制度可将此类常用的报表格式和编制方法进行统一规定,另新增环境成本和人力成本报表的格式和编制方法。
从结构上看,我国成本报表所反应的信息主要有产品上期生产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目的是为了便于管理者分析比较企业上期与本期、实际与计划的成本变动情况以及成本变动的原因,为降低产品成本提供参考依据。主要涉及的内容是较为简单的成本比较分析与核算,几乎没有涉及财务管理的相关思想,统一核算制度可引入西方设置成本报表的做法,放弃传统的产品生产成本表和产品生产销售成本表,将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等内容综合体现在一张报表上,这样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全面,更有利于管理者进行成本分析。与之相对应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下可分别设置:直接材料存货、在产品存货和产成品存货三个项目,以明确报表与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更有利于企业对存货进行更好的管理和决策。
(2)适当公开部分成本报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成本核算 核算方法
随着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在高校发展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劲,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经费的需求与教育经费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职院校如何做到既重视教学活动规律,又重视经济活动规律,既重视办学的社会效益,又重视办学的经济效益,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概念
“教育成本”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经济学产生时出现的。舒尔茨(1963)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他认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包括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尽管人们对教育成本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达,但对其本质内涵则有基本共识,即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下位概念,属于经济学的概念范畴。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是特指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仅指高职院校自身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投入的费用,而不包括高职院校以外的如家庭、社会等对学生的付出成本,如学生的上学交通费等。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的会计假设
1.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是指在什么空间范围内计量教育成本,计量谁的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考虑。具体到教育产品,其提供者是学校,学校就自然地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主体。
(2)持续办学假设
就高职院校来说,持续办学则指的是持续教学,与教学相关的各项业务活动都能在可预期的未来将无限期地、持续不断地正常进行,不会大规模的削减教学业务量,也不会停办或者撤销,并据此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这是进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时间性前提。高职院校是否持续办学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高职院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持续办学假定,否则教育成本就不准确,许多账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预提、待摊就失去了理论基础。有了这一假设,就能按照正常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能采用通常的方法提供会计信息,按照一定期间核算教育成本。
(3)会计分期假设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作为成本核算期间比较适当。教育产品具有明显的学年制特点,因此采用学年度作为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更为合适。高职院校教育成本计算期应与学生培养周期相一致,全日制高职大专学制一般是三年,将每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作为成本计算周期。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教学成本核算能够定量计算下去的基础,在教学成本核算过程中只有把跟教学有关的各种货币化和非货币化支出通过货币计量出来,才有可能真正的比较、分析和控制教学成本,同时要把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2.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高校会计核算既要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又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指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是以其归属期为标准,亦即根据收入和费用之间的权责关系确定。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或已经当期支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
(2)配比原则
指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益相配合,即将某一会计期内的费用成本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配合、相比较。配比原则既强调一个会计期内的费用成本与该期内的收入或产出配合比较,又强调一个项目的费用成本与该项目的收入或产出配合比较前者确定一个时期的成本,后者确定一项产出的结果。
(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指将与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的损益,将与当期以及以后多个期间的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有助于正确地确认当期损益和资产的价值,保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4)分类核算原则
由于社会岗位的多样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岗位要求技能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对于学习不同专业技能的学生来说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不同的,由此而产生的教育成本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准确核算教育成本,高职院校应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教育服务作为教育成本核算对象,针对他们分别设置教育成本明细账,将高职院校在一定期间内培养学生过程中耗费的全部教育资源价值进行归集和分配,从而可以向每一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核算期间内的教育成本。
3.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
成本计量对象,是指计量产品成本过程中,确定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的承担客体。为了正确计量产品成本,首先就需要确定成本计量对象,以便按照每一个成本计量对象,分别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来归集各个对象所承担的生产费用,计算出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教育成本计量的对象是指教育资源耗费的载体或目的物,即计量什么的成本。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学校的产品只是教育服务。知识、能力、价值等的变化是学生接受教育服务后的结果,是教育服务和学生自身因素结合的产品。所以教育成本的计量对象应是教育服务,是计量教育服务的成本。学校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不同的,因此应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分别核算其成本。在实际的核算中,应是先将各年级、各专业的学年教育服务总成本核算出来,然后除以年级、专业学生数,就可以得到向每一学生提供一学年教育服务的成本,即单位成本,也就是人们常用的年生均成本。将各年级教育成本相加就可得到全校的教育总成本。
4.高职院校教育成本项目
教育成本项目是指构成教育成本的费用类别。在核算教育成本时设置教育成本项目,目的是提供便于教育成本分析和控制的信息,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以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高职院校教育成本项目设置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人工费用
指教学单位直接从事授课、实习、实训的教师工资、津贴、奖金、福利费、医疗费、住房补贴等人员经费支出。能明确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受益对象成本;几个受益对象共同受益的,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成本。
(2)直接教学费用
指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费用,包括教学业务费、水电费、差旅费、资料讲义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修缮费等公用经费支出以及学生活动费、实验实习费、学生助研费等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其他费用。该项目能明确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受益对象成本;几个受对象共同受益的分配计入受益对象成本。
(3)教学辅助费用
属于辅助教学费用成本项目,反映高校教学部门、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等为管理和组织教学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辅人员工资、津贴、奖金等人员经费和办公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等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以及用于学生的奖贷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物价补贴等。科研经费中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经费也属于该项目。
(4)行政管理费用
指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和部分不宜实行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部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人员工资、津贴、奖金等人员经费、办公差旅费、邮电网络通讯费、水电煤气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缮费等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但不包括学校下属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校办产业人员支出和取得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后勤产业人员支出。
(5)特殊支出的处理
根据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高校只有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资源才能构成教育成本。高校投入教育的各种资源,如用于其他目的,而非用于培养学生的,则不构成高校教育成本。在教育成本核算中,有以下几方面的支出由于其特殊性,需进行特殊说明。
经营性用房和出租的房屋:学校用于经营性的固定资产和出租的固定资产不应计入教育成本,其耗费应由自身带来的收入弥补。
用于校办企业的支出:校办企业是企业法人,应当成为独立的会计核算主体。校办企业与学校的教育服务无关,学校对校办企业的支出是一种投资行为,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离退休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虽然是学校整个支出的一部分,但由于与学校教学工作无直接关系,且离退休人员各高校人数不一,为便于各校之间教育成本比较分析,离退休人员经费不应列入教育成本预算,应由社会保障部门支出。
校外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支出:一般情况下,学校为教学服务的科研项目支出应列入教育成本,因为这种科研支出一般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但对校外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其支出应由资助经费弥补,不宜作为教育成本。
后勤经费:学校后勤部门包括校医院、招待所、车队、维修队、修缮服务中心、托儿所、房管科以及水、电、气等管理部门,门类齐全,队伍庞大。这部分费用不应列入教育成本,否则就夸大了教育成本,导致教育成本的虚增。
用于学生的支出:包括贫困学生减免的学杂费、书本费和补助费用、奖励优秀学生的奖学金等,应由财政另行拨款或由上级专项拨款和由募集的奖学扶持基金解决,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与教学无关的附属机构的支出:对于学校兴办的附属机构,可以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独立核算,其支出不再计入教育成本。
5.记录、归集和分配费用
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审核,在确定这些费用是否符合规定的开支范围后,正确区分应计入教育成本的费用。同时确定成本的归属期间,按与教育产品的关系区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各项费用发生后,按用途和发生的对象,分别归集到各专业及各年级的相关账户中去。通过上述的费用归集和分配,最后将应由本期教育产品负担的费用,都归集到教育成本项目和教育计算单位上,并汇总计算各种教育产品总成本和生均成本。
6.汇总计算教育成本,编制报表
教育费用在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归集和分配后,要计算各教学单位的教育成本。根据汇总计算出的各项学校教育成本,绘制教育成本报表,之后还要进行成本分析,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三、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1.统计调查法
统计调查法就是利用现成的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或抽样调查获得的资料,经过适当调整而获取教育成本数据的方法。到目前为止的教育成本研究中,所用的教育成本数据基本上是用这类方法得到的。这一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它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教育成本数据;它还可以利用过去的统计调查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如教育成本函数、估计所需的特定时期、特定项目的教育成本;它还能通过经济统计资料,估算教育的机会成本。但其最大的弱点是得到的教育成本数据不准确、不系统。
2.会计调整法
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但各个学校都存在教育经费收支的会计记录。利用这些现存的会计记录,经过调整,可将教育经费支出数据转换成教育成本数据。因此,只要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的调整规则,将计算转换教育成本并编制报送教育成本报表作为学校的一项基础工作,就可以得到系统的教育成本数据这种转换调整的基础应是会计核算的成本计量原则,可以称为会计调整。只要遵循成本计量原则,转换计算得到的教育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就可以保证。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转换计算获取教育成本数据,工作量相对较大,其成本比用统计调整方法高,而且只能得到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而无法得到教育机会成本和学生个人(家庭)教育成本,因此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3.会计核算方法
教育成本核算,是利用会计系统,通过设置会计科目、登记账簿,记录教育资源的耗费,计算教育成本。该方法计算出来的教育成本比较精确,但工作量较大。
以上讨论的计量教育成本的三种方法,每种方法各有其长处和短处。对于计量宏观、中观教育成本、教育的机会成本、个人的教育成本以及特定时期的教育成本,采用统计调查方法较为适宜;对于计量学校教育成本、系统准确地计量教育成本,最宜采用会计核算方法;而在没有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情况下,要得到比较系统准确的教育成本数据,将现存会计记录中的教育经费支出转换成教育成本,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郑玲.高等教育成本的计量探讨.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8.
【关键词】汽车 销售 信息化 建设
财务管理就是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对生产资料的取得和占用、人力和生产成果分配过程。汽车销售行业具有资金需要量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之路,就要强化汽车销售企业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故管理在企业的重要作用。实现汽车销售行业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信息的共享。为了防止会计信息被修改,要规范了会计工作程序。完全实现了自动化计算,需要有一个专门的会计核算办法,填补汽车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的不足。但是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变化,汽车销售企业面临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与背景下,加强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入研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各类问题,积极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运用会计电算化可以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中寻求所需的有用信息。
一、汽车销售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汽车销售会计信息化模式单一。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上会计的管理目标是为了完成行政森林覆盖率目标。上报的报表和数据不重视生态和社会效益。失去了对销售全过程的反映和控制职能。很多的形成产品成本得不到及时补偿,汽车销售会计信息系统与外部信息系统向隔离。汽车销售部门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必要的信息。
二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准确度较低。汽车成本核算体系缺乏对资源的有效计量。无法披露对降价客观要求,燃油资源的消耗不能计入流动成本。使汽车销售部门无法实时了解会计信息,制约了每一环节的成本核算的有效控制。
三是科技信息化建设缓慢。企业还存在传统的账务处理与管理方式上,没有利用当今高科技信息化进行管理.致使整个应用水平都处在于一个较低的范围上。汽车销售企业仅仅考虑到管理上的方便,普遍存在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会计方法在不同企业之间不统一,会计核算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给国家的宏观调控造成很多困难,由于使用方法不一样,部门之间内部监督制度极不健全,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不严密,致使高科技水准无法实现统一使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本身均处于监督无力状态,致使大量违纪现象发生信息化的不同发展程度制约着会计信息的交流。造成数据查询不能适应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实施成为会计信息化财务工作的当务之急。
四是缺少复合型会计人才。林业企业要实施会计电算化,必须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目前,一些部门具有单一型会计人员,缺少复合型会计人才,一些地区的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的网络基本知识却很缺乏,一些财务人员欠缺财务软件的升级管理知识与技能,复合型会计人才的缺乏,直接阻碍了电算化在林业会计工作中的发展进程。
二、汽车销售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施的建议
一是财务特色软件的开发。商业性财务软件在设计中应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实现会计核算信息化及汽车销售专项资金的核算。以销售资产价值评估为基础,核算使汽车销售资产信息朝向更为真实性发展。其次是最大限度地做到各数据信息的共享性,使得企业会计软件信息不再局限于财务信息,要不断满足汽车销售行业的特殊性。
二是优化企业的融资方式,降低资金管理成本。要改变企业融资方式过于单一问题,通过借债实现企业资金的快速周转,按照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进行成本预算,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减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成本支出,对投资人进行经营项目。探索融资渠道和方式,大力发展融资投资等方面的专业领域,设立提供信息服务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需要大量信息化实施小组。通过网络进行财务检查和专项资金分析,运用资金节约生产成本有效地实施会计的基本职能,防止出现信息单一性能。进行财务软件操作培训,增强他们参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适应能力。
三是实现安全控制。采用不同方法保护计算机程序,避免数据泄密、更改或破坏,来实现林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系统管理人员根据不同人员的工作性质,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责任制,实行数据存储与处理相分离制度;建立定期检查管理制度;完善上机操作记录,防止会计人员随意更改数据。系统管理部门只负责数据处理,系统内部不得擅自更改,对于错误的数据应退还责任部门按规定更改后,再送职能部门处理,系统内部的系统分析、程序设计与计算机的操作等职责应予以分离。使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单位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更为广泛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处理控制的重点是对数据有效性检测、审计、线索控制、错误纠正控制等。输出控制的重点在于数据审核控制和打印程序控制等。
汽车销售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发展条件下,会计信息向动态化不断发展,实现会计信息的规范化、准确性、及时性,减少人为主观选择方法的机会,建立最优的核算方法,在销售部门注意“度”的把握,对不同企业的会计规定特殊的方法,而在一定的选择空间内合理规范会计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