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历史知识点

时间:2023-11-02 15:56:01

导语:在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历史知识点

第1篇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原子的核式结构)

3、光子的发射与吸收: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hν=E初-E末{能级跃迁}

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5、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α粒子是氦原子核)、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α衰变与β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

6、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学习和认识历史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历史,才能感知历史的荣辱,明确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内心中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怀。新课程改革给推广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探究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主要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做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一、 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及缺乏有效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在教师自身素养方面,许多教师没有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致使不能通过不同的角度讲解历史问题,导致学生不能深层次的理解历史问题。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这一历史知识点时,如果历史教师不能明晰的掌握我国古代所用的工具,也就无法将此处的历史知识与所讲述的古代不同农业政策相连接,只能将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点讲给学生,而且不能深入的挖掘一些潜在的知识点,致使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如果教师没有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无趣,还会将学生带到一种“不知所云”的教学环境中,这样对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有效性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多数教师的教学仍采用板书教学,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单一的板书教学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的时,需要给学生讲解许多的事件,而不同的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时间不同,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采用表格总结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及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前对不同事件做好分类和总结,课堂上做出详细的讲解。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可以节省很多的教学时间,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上。

二、 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养,把握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培养自身教学素养,为此,教师应针对所要讲授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积累。教师可以通过翻阅文献及网络搜索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点,也可以旁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与优秀教师的对比,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自身教学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应要认真的分析课程标准,明确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记忆的;然后根据课程的标准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的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做到有规律的讲解历史性问题。例如,在讲解“在中国如何传播”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的目标、历史性问题、教学方法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述中国思想解放的阶段及出现的关键性人物,让学生自主探究各阶段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选用有效地教学手段教学

与初中历史知识相比,高中历史具有较深层次的理论性,根据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应选用新型的教学手段,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针对一些抽象的理论性问题,可选用一些教学手段,将理论性问题转变成形象性问题,方便学生的理解。目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导入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解“我国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选用一些热播的明清古装剧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电视剧的讨论中对“君主专制”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再根据这种现象分析其中的本质性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将一些理论性问题形象化,进而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性问题。

三、 总结

高中历史是学生整个历史学习重要重要部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明确当前历史教学出现的问题,并不断的探索有效地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讲述的历史知识,进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薛振军.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阅读

第3篇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文艺复兴产生原因一、物质基础

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商业城市的兴起,手工工场的发展,经济繁荣。

二、文化基础

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从东罗马帝国传到了意大利。

三、阶级基础

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

四、人才优势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

五、地理位置

意大利相对邻近东方,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造纸术,印刷术)。

六、导火索

黑死病在欧洲流行。

七、深层原因

教会严格控制人们思想,激起资产阶级与平民的不满。

文艺复兴作品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彼特拉克《歌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然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义者开始用研究古典文学的方法研究圣经,将圣经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因此在历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

文艺复兴的影响1、文艺复兴是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和准备。

2、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

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

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革命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发生的主要原因①意大利半岛最早萌发了资本主义经济:14、15世纪,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城市,工商业发达,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他们具有新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满足于当时天主教会控制下的陈腐、呆板的生活。

②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带,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遗迹,容易使当地的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拜占庭帝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许多学者逃到意大利。他们带来了许多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这其中有许多是意大利文手抄稿,他们还在意大利各地讲学,促进了意大利人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

③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各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富商巨贾竞相延揽才智之士,汇集了众多的博学才子。可引用佛罗伦萨美第奇的话:“应该把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们作为天上的神仙对待,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驮畜。”

人们正是在研究、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过程中,发现了它与教会文化的不同之处,并加以改造利用,掀起了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表象,实际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文字史料 应用 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98-01

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问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历史也不单是线性状态的呈现,而是逐渐向专题化、模块化转变,于是文字史料成为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重点,也成为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突破口,文字史料教学被放置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充分借助文字史料,转变教学理念,寻求多种文字史料运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字史料,从而促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 注重教材史料,有效链接知识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处于不断修订的过程之中,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突显专题化、模块化编写特点,教材的变化也影响着知识考核模式的转变,促使高考命题也发生着改变。目前,历史知识的考核内容也多以文字史料的方式呈现,很多时候,文字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已经成为学生解开历史知识谜团的金钥匙。

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托,其中有很多文字史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文字史料解读的训练,对文字史料的解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现象,对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文字史料,立足于教材,并向课外拓展,实现教材文字史料的课外延伸,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现象、解答历史知识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教师若能够活用教材文字史料内容,并使之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那么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2 秉持适当原则,合理选用史料

文字史料的科学选用,是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依凭。然而,长期以来,文字史料的运用深陷误区之中,如过分堆砌、选用的史料偏、怪、难,脱离教学实际,缺乏层次性和思考价值,与教学知识点的关联度较低等等,这样文字史料也就失去了运用的意义,甚至导致学生苦于海量的史料阅读而削弱了学习效果。

对此,在文字史料的选用方面,教师应秉持适当的原则。一是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要结合高中生学习能力实际、并以解决教学重难点为目标,如对高一学生可选取一些故事性较强、通俗易懂的文字史料,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对高三学生可选取难度较大的文字史料,从而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二是要有多样性。文字史料可划分为表格史料、撰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丰富多样的文字史料,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解读史料的兴趣;三是要有典型性。在文字史料的选取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控制史料数量,务求少而精,尤其是古代史部分的文言文史料,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应科学筛选,使得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具有典型性的文字史料。

3 解读文字史料,深化知识探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史料是基础,核心是以文字史料为依据,而关键环节是解读。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

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信息提取是文字解读的基础,主要针对文字史料中涉及(明示或暗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方面信息点警醒提取。现象描述是文字史料解读的过程,是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立足史料信息对历史情境进行还原,梳理出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等内容,从而全面把握文字史料内容。成因分析是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围绕问题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地点,发生了材料中所发生的事件,使得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本质揭示主要促使学生从材料内容出发,深入到文字史料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内容,从而综合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要考查的重难点知识。

4 综合分析考量,恰当组织答案

文字史料是学习与考查知识的重要媒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字史料解读之后,并不是意味着史料学习的结束,对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来说,组织答案,最终落实到笔端。此前,学生已经带着问题对文字史料进行了仔细阅读和分析,对问题答案已大致心中有数。在很多教师观念中,只要学生吃透了史料、找出[含知识点,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文字史料和问题理解很透彻,分数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答案无法做到有效组织。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字史料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提炼要点,找出史料指向的核心知识点;其次,以问题设置的分值为依据,做好采分点的分配;第三,充分结合文字史料,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答题时间,又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分析与运用能力。

总之,文字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分析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注重文字史料的运用,能够筛选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并立足于教学重难点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字史料,建构具有深度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为高中生更高效的学习历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朴爽.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运用与问题研究[J].文理导航,2015(5).

第5篇

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国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中国高中地理知识点1中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①耕地——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②林地——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即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③草地——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以及东南部低山丘陵区的草山、草坡。

2.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三多三少一大”。

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

4.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A、自然原因:①多属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少,河流径流量小;

②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B、人为原因:①人口和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对水资源的污染和人为浪费严重;③缺少水资源综合利用设施,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5.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一是开源,包括①建设水利工程(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②开发地下水;③设法用最经济的办法淡化海水;④人工增雨;⑤开发利用冰川;⑥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二是节流,包括①节约用水,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耐旱作物,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等);②保护水源,防治水污染;③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6.南水北调三条线路及优缺点

A、东线(长江—京杭运河—天津):①优点——水源充足,可调水量大;有京杭运河和天然湖泊可利用,修建快,投资小。②缺点——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需建火电站,运转费用大;水质较差,也易受污染;易使沿线地下水位上升,发生次生盐碱化。

B、中线(丹江口水库—郑州、石家庄—北京):①优点——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送水;水质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水源有保证,可调水量较大;封闭输水,不易被污染,也不易引起沿线盐碱化。②缺点——新挖渠道或铺设管道,工程量大,投资大。

C、西线(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黄河—西北地区):①优点——输水线路短;水质好;可改善黄河上游生态环境。②缺点——地形复杂,工程巨大,投资大;可调水量小;可能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7.我国水能、太阳能、风能的分布

A、水能资源:①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西北地区;西南最多,华北最少。②河流分布——长江水系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黄河和珠江水系水能蕴藏量也较大。

B、太阳能资源:①丰富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及新疆。其中,青藏高原西南部最丰富。②贫乏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部及湖南一带,其中四川盆地最贫乏。

C、风能资源——①东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岛屿;②西北内陆地区(新疆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③青藏高原北部;④东北地区和河北北部。

8.我国北方和西北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①冬季亚洲高压势力强大,形成强劲的偏北风;

②该地靠近亚洲高压中心;③春秋季,冷暖空气在此相遇形成锋面,因暖空气干燥易形成大风沙暴天气;④或因地形起伏大而多峡谷风,或因地形平坦开阔对风的阻力小。

9.我国东南沿海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海陆风;

②夏季风偏南风强劲;③夏秋季节多台风;④海面对风的阻力小。

10.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①大陆架宽而浅,太阳光可直射海底,水温适宜,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

②有众多的河流注入近海,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海洋鱼类提供足够的饵料;③有寒暖流交汇(日本暖流和沿岸南下冷水),海水容易发生搅动,下层的营养盐类泛到上层,使上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特别丰富,吸引大批鱼类到来。

11.舟山渔场的成因——①有台湾暖流与沿岸冷海流交汇;

②长江、钱塘江带来有机质和营养盐类;③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类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④位置适中,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地带,是多种经济鱼类回游的必经之地。

12.影响渔业资源的因素:①水中营养物质的含量;

②水温;③光照;等。

13.海水晒盐的条件——①有大面积平坦的泥质海滩;

②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晴天多,雨天少,光照充足,蒸发旺盛)。我国主要盐场——长芦盐场(最大)、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14.我国主要矿产的分布

A、煤炭:北多南少,60%以上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也不少。山西(最多)、内蒙古、陕西、新疆等省(区)煤炭资源丰富。

B、石油、天然气:①石油——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大陆上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沿海大陆架也蕴藏着较多的石油。主要油田有——大庆、辽河、华北、胜利、中原及塔里木盆地的塔北和塔中油田等。②天然气——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盆、准盆)、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鄂尔多斯)四大气区,以四川盆地最多。

C、铁矿——铁矿,南北平分:鞍山、本溪、迁安、白云鄂博、攀枝花、大冶、马鞍山、石碌。

中国高中地理知识点2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我国内、外流区域的界线——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mm的年降水量线。

2.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水位(汛期)、流量、含沙量、冰情、流速或水能。

3.河流的水系特征——指源地、流程(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与河网密度、河流弯曲系数、水系形状等。

4.我国四类地区河流的判断:①春汛、夏汛东北地区河流;

②流量小、冬季断流西北地区河流;③流量大、汛期长南方地区河流;④流量小、汛期短、季节变化大华北地区河流。

5.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有:①地形起伏大小;

②气候因素中的降水强度;③植被覆盖状况;④土壤质地;等。

6.长江中下游的洪灾及防治

A、洪水的来源——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上游的干支流,二是南面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三是北面的汉江。在有些年份,若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

B、长江中下游洪灾严重的原因——①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这是因为:流域内气候湿润,雨季长,暴雨多,加之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使长江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干支流多股洪水汇合在一起,长江干流就会出现特大洪水。②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原因:一是人口稠密,用地紧张;二是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③河道宣泄能力不足,原因:中下游地势低洼,且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等),使河水流速较缓,水流不畅,排洪不畅;中上游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此外,由于人们破坏植被导致的水土流失,还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可见,造成长江洪灾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但首先是自然因素,其次才是人为原因,人为原因起到了加剧洪水灾害的作用。

C、防治措施——①中下游加固江防大堤;②中上游兴修水库,中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③重点治理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分洪等);④长江上游造林和水土保持(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⑤修建三峡工程——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7.黄河下游出现断流的原因——①径流量小。

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且流域面积较小,支流少,使黄河年平均径流量较小;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少有支流汇入,使下游水量更小;另外,黄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使枯水期和枯水年下游易出现断流。②工农业用水和人口生活用水量大。黄河沿岸工业以煤炭、钢铁、纺织、化学等工业为主,耗水量大;农业灌溉多以漫灌为主,需水量大;黄河流域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极大。黄河沿岸大量的用水消耗,使下游径流量进一步减少。③由于节水意识不强和管理及技术落后等原因,使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的浪费较大。④由于蒸发和渗漏损失,也是下游水量逐渐减少。

8.黄河水害及治理

A、黄河水害及成因——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形成地上河。

B、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治黄的根本是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C、治理黄河水害的措施——①水土保持。在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生物措施(造?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和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工作。②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如小浪底水利枢纽,对拦沙、调沙、防洪、防凌、解决下游断流问题将起到作用)。③兴修、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9.黄河凌汛

A、发生河段——①上游河套一段(宁夏、内蒙古境内);②下游山东境内一段。

B、发生时间——冬季(河水开始封冻时)和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

10.黄河下游流域狭窄,几乎无支流的原因——河床高出两岸地面,形成地上河,支流无法汇入。

11.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①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原因:地势起伏大,或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地带);

②河流径流量大(原因:气候湿润,降水丰沛)。

12.建设水电站(基地)的条件:一般从方面进行分析:①水能是否丰富;

②建坝难易及工程投资大小(地形、地质条件);③移民规模及难度;④淹没损失(耕地和城镇等)大小;⑤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或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等。

13.河流洪涝灾害的一般成因

(1)自然原因:①水系特征:a、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b、地势低平,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c、地上河两岸河堤易决口溃堤;d、扇状水系或东西对称水系使各支流洪水同时汇入干流,使干流洪峰叠加;e、河道泥沙淤积或入海河道单一,使排洪不畅。②水文特征: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b、河流含沙量大,淤塞河床;c、干流汛期长,水量大。③气候特征:a、气候湿润,降水丰沛,多暴雨;b、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

(2)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使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②围湖造田及植被破坏导致的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14.河流洪涝灾害的治理原则、措施

(1)治理原则——上游:调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2)治理措施——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15.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因素(即发展内河航运的条件):

(1)自然因素:①地形——水流速度:地形影响落差进而影响水流速度。流经平原的河流河宽水缓,有利通航。②气候——径流量及变化、结冰期或封冻期:a、降水——影响河流水量、水位及季节变化。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利于航运。b、气温——影响水温,从而影响结冰期或封冻期,影响通航时间。③水系特征——河道宽阔,河网稠密,有利于航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程度: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促进航运发展。

16.我国的两大湖泊分布区是: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17.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

(1)干旱地区的湖泊——①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使湖水减少(或由于全球变暖,蒸发加剧,使湖水减少);(自然原因) ②工农业和人们生活大量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水量减少。(人为原因)

(2)湿润地区的湖泊——①流域内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湖泊中淤积;②人类大量围湖造田,使湖面缩小。

中国高中地理知识点3中国的气候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①冬季:特点——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成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少于南方,气温低得多;同时,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②夏季:特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成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较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的时间长,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此外,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所以,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我国的一月均温0?C等温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

3.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成因——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最低。

4.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成因——①深居内陆,受大陆影响增温快;

②海拔低,气温高;③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气流越过山地进入盆地时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④沙漠广布,吸热快;⑤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我国跨温度带最多的省(区)——甘肃,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垂直温度带四个温度带。

6.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成因——因为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得到的海洋水汽多,降水多;向西北方向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得到的海洋水汽越来越少,所以降水量逐渐减少。

7.我国几条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①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②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③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青藏高原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一线。

8.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9.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阴贺巴冈”一线,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10.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①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②推移规律:五月——夏季风在南部沿海登陆,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华南地区进入雨季;六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移到长江流域,雨带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持续到七月上旬),4—6月华北出现春旱;七、八月(七月中旬以后)——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先后推进到华北、东北,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九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南撤到长江以南;十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在大陆上消失。(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11.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火烧寮,成因——①冬季位于东北季风的迎风坡,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冬、夏季风均带来大量的海洋水汽;

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③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有台风雨;④附近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该地还是我国少有的多冬雨的地方。因为,冬季该地盛行的东北季风来自海洋,饱含水汽的海洋气流受到地形的抬升,就形成绵绵冬雨。)

12.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成因——深居内陆,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1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我国跨四类干湿地区的省(区)——西藏、甘肃、陕西、内蒙古。

1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①位置的影响(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②地形的影响;③季风的影响。

15.我国的气候特征——①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②雨热同期;③气候复杂多样。

16.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A、有利影响:①夏季高温,使需热较多的作物水稻、玉米等种植区大大向北扩展;②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③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B、不利影响:①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②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③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④高寒、干旱气候区广,不利于农业发展。

17.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有——①江淮地区六、七月份的梅雨;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份的伏旱;③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的台风;④华北地区春季和初夏的春旱;⑤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寒潮;⑥全国大部分地区春季的倒春寒(春季的强低温和雨雪天气);⑦东北、华北、西北春季的风沙天气;⑧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的暴雨洪涝;等。

18.我国旱涝灾害与夏季风的关系——①受夏季风进退影响的锋面雨带的移动,导致北方的春旱、夏涝,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正常年份);

②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19.华北春旱的成因——①春季,夏季风尚未到达华北地区,降水少;

②春季太阳高度增大,升温快,又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③春季正是华北地区小麦返青和春耕季节,需水量大。

20.长江中下游伏旱的成因——7、8月份,夏季风和锋面雨带推进到了华北、东北一带,长江中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或反气旋)控制,形成高温、晴朗、干旱的天气。

此时,正是水稻旺盛生长极需要水的时期,所以,伏旱往往会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

21.华南及西南冬、春干旱的成因——①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②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③农田有作物生长,需水量大;④西南地区易发生干旱还与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渗漏损失有关。

22.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有——①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②800mm年等降水量线;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④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界线;⑤≥10℃积温4500℃等值线。

23.描述某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及变化)和降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两方面描述。

24.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主要从气候类型、气温(高低及变化)、降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水热组合状况(如季风气候的雨热同期),以及其它突出的气候要素特征(如光照、风、气压等)等方面描述。

25.影响气温的因素有——①纬度(或太阳辐射);

②下垫面状况(包括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植被状况、地面性质等);③大气运动;④天气状况;⑤人类活动;等。

26.影响降水的因素有——①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季风的影响);

②天气系统;③地形地势;④海陆位置;⑤洋流;⑥人类活动;等。

第6篇

学习知识容易,转化成为能力很难;提出问题容易,得到圆满答复很难;点评别人容易,身临其境去做很难;指责同事容易,正确评价自己很难。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1人口与城市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 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 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

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发展中国家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10、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①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促进力量。

②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城市化;

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私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边贸发展的云南德宏模式;靠资源开发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东北模式。

11、城市地域结构

功能区 地位 分布 特点

商业区:占地小,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工业区:占地较大,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住宅区:占地最广,分布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12、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

城市等级 服务范围 职能种类 服务级别 城市数目 相互距离

高级城市 大 多 高 少 远

低级城市 小 少 低 多 近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2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靠天吃饭);密集农业(劳动密集与资金密集型)

③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考虑市场需求量,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2、农业的主要区位:自然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3、农业地域类型:①水稻种植业(自给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②商品谷物农业(商品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③大牧场放牧业(地广人稀,交通便利)④乳畜业(靠近市场)⑤混合农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4、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

南方:水土流失(水热充沛) 华北: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足)

东北: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 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

5、我国农作物分布:①东耕西牧;②南蔗北菜;

③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

④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 ⑤温带水果---苹果、梨、桃

⑥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宁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

⑦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

6、①原料指向型工业: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

②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欧美在中国建芯片厂(汽车厂)

③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

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

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

7.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位于最小风频风的上风向;

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8、传统工业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东北工业区。

9、新兴工业区(企业规模小或技术水平高):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的“硅谷”、日本的北九州等

10、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

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11、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

12、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13、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

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

1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

②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③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

④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条件; ⑤侨乡

15、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问题: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①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 ②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

③市场腹地不够广阔; ④工资和地价水平提高;

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6、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升级。

②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③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④加强规划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17、五种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

铁路:运量大、运速快、运价较低、连续性好;

公路:灵活性好,但运量少,适于短途运输;

水运:运量大、运价低,运速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管道:连续性好、运量大,投资大、灵活性差。

空运:运速快,但运量小、运价高;

18、港口区位:①河港要布局在河宽水深(侵蚀岸一侧)地方;

②海港要布局在水深(等高线密集处)、泥沙淤积少、风浪小、地形平坦处。

19、商业中心区位:①市场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②交通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市区环行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3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一、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

1、秦岭—淮河:一月0°C等温线,800mm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亚热带与暖温带、南方与北方、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2、大兴安岭:400mm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农区与牧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三、主要的区域特征

1、高原盆地—――①青藏高原(冰川冻融地貌,光照强、热量不足,河谷农业);

②内蒙古高原(风力地貌,荒漠化);③黄土高原(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地貌,水土流失)

④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形、多峰林、溶洞,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塔里木盆地(风力地貌,光照强、温差大,水分不足,绿洲农业,荒漠化)

⑥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光照弱、热量足,紫色土)

2、平原丘陵--①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沃野千里);②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淤积、恢复生态植被、退田还湖);④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红壤、红色荒漠)

3、我国资源的分布:①南方:水能、有色金属与铁;

②北方:煤、石油、铁;

③西北:石油、天然气; ④青藏:太阳能、地热能、水能

四、资源跨区域调配

①原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②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③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④西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经过的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川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⑤西电东送:a北路(火电为主)供应京津唐和华北;b中路(水电为主)供应华中、华东和长三角;c南路(水电为主)供应华南和珠三角

五、河流开发

①流域治理—修大坝—拦洪蓄水—中下游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泥沙淤积量减少—海浪侵蚀作用增强

②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梯级开发(控制水位,疏通河道,治理洪涝)

a:――防洪、灌溉、养殖――农、林、渔等第一产业水平提高

b:――航运、旅游业――第三产业发展

c:――发电(火电、水电、核电)――发展炼铝、化学高耗能工业――形成工业走廊

六、山西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开采便利,且位置靠近东部,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②问题:山西产业结构以煤炭工业为主,十分单一;由于国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将改变过分倚重煤炭的局面;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破坏地表,加剧水土流失,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③措施: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建立清洁能源生产体系;调整产业结构,重化工业(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好矿区复垦绿化工作,治理环境污染。

七、荒漠化的防治

①荒漠化的实质---土地退化;表现耕地、草地、林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②我国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③防治对策: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C、调节农林牧之间关系;D、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E、控制人口增长。

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①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对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②水土流失的危害:⑴侵蚀土壤 (跑水\跑肥\跑土),农业减产;⑵河湖淤积加重;⑶旱涝灾害增加

③治理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恢复植被

工程措施—-修水库\建梯田\打坝淤地――蓄水保土

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蓄水保土

九、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①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雨林生物循环旺盛,土壤肥力较低。

②雨林对调节全球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雨林被毁,会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雨林众多物种的丧失,这对全球人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③目前对雨林最大的破坏来自于雨林的农业活动(迁移农业、过度开垦、放牧)和商业性木材采伐(往往由跨国公司主导)。

④另一值得关注的生态系统:湿地(含河流、湖泊、滩涂、沼泽、珊瑚礁、红树林、水田、水库等)

十、地理信息技术

1.遥感技术(RS):利用一定技术装备在航空或航天器上对地物进行感知。

技术装备: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系统。应用:1.资源调查:2.灾害监测与环境监测:(水污染、森林病虫害、大气监测和天气预报、旱涝灾害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森林火灾监测等)

2.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技术装备: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等各种信息的统计、分析、评估预测、表达应用等。

第7篇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注意其侧重点,做到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统一)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1)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注意其侧重点在“决定”上)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原理):

A.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注:作为分析大问题时不常用)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故事 使用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重视的科目,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接受历史教学,在学生的观念中,历史都是比较神秘的,导致学生害怕进行历史的学习,但是历史故事的使用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历史故事能够让学生生动地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点,让学生改变对历史学习的观念,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历史故事的使用需要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究,需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但是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故事是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接下来我出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行问题的解决。

一、历史故事在教学开端的使用

历史教学相对高中其他的学科显得较为枯燥,学生很难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导致学生在历史课堂的一开始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教师很难建造高效的学习课堂,这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课堂教学开始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在教学开端使用历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历史故事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让学生通过听故事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学习并不是非常困难,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的魅力,慢慢地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接下来的历史教学中也会变得更加顺利,所以教师在教学的开端需要重视对历史故事的使用。高中生的求知欲普遍较强,对于事物很容易产生好奇心,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征,在教学的开始讲述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课堂效率的提升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更加顺畅的进行学习。例如,我在对学生进行“商鞅变法”的教学时,我会在课堂教学开始就给学生讲述商鞅最后被五马分尸的故事,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想知道商鞅为什么要帮助了变法之后还要被处以极刑,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问题的探究,我这时候再讲述相应的历史知识点会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课堂的教学氛围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教师在教学的开端需要重视历史故事的使用,这样的教学能够帮助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能够在本质上得到提升。

二、历史故事在课堂中的使用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错误的将自己定义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一味地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学生的注意力会分散,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地转变的自己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重视对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慢慢培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历史故事就是一种很有效的保证课堂教学氛围的方式,当学生注意力开始从课堂中转移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关于教材知识点的有趣小故事,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课堂中,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升,保证教学的高效进行。

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还有很多好处,历史故事能够承载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听故事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之后学习也会更加高效,很好的满足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需求。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故事表演的方式进行教材知识点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三、教学完成前历史故事的使用

教学是一个整体,需要环环相扣,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因此,教师需要重视教学中过渡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对下堂课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使得学生对下堂课的教学有一个较为充足的准备,不会在教学的一开始非常生疏。历史故事在教学结束前的使用也是需要重视方式,不能够脱离教学内容,需要把下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当作是故事的基础,然后再设计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不会产生突兀的感觉,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一直保持到下一节历史课。例如,我下节课会进行“十月革命”的教学时,我会在本节课上讲述中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向W生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是受什么的启发形成的?学生也会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下节课知识点的预习,这就达到了我想要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充足的准备。

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使用的好处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增加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课堂的使用满足了当下的教学要求,能够让学生自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历史知识的探究上,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历史学习基础,这对学生未来的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好处。本文论述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历史故事,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对其他教育工作者有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不被重视 激发兴趣 课堂效率

引言

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历史事件,开展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要认识到教学的现状,以及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增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高中历史课的特点及教学的现状

1.高中历史课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从内容上看,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从其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上看,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的历程,具体到某一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地点、发展过程及历史意义。高中历史教材包括了数千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经过,因此具有涉及知识面广泛及知识点多而琐碎的特点。基于此,学生要想将历史学科学好就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学习,课前做好预习,课上做好笔记,课后再进行有重点的复习,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效果。

2.高中历史课教学的现状

(1)学校对历史课不重视。在整个高中教学活动中,历史课长期不被重视。具体表现在课时安排上明显少于数理化等学科。在种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历史课在客观上成为了副科,成为了其他学科的补充,但事实上,历史课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

(2)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学校对历史课程的安排,也使得学生们在心中认定了历史课是副科,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课不够重视,认为历史只需要在考试前死记硬背,能记住就够了,因此在平时很少花时间学习这门课程,而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数学、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上。学生将历史课程的学习放在次要位置,这也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开展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索

1.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摆脱传统观念对教学的影响。首先要改变的是在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而对历史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思维不够积极,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讲课的进度。而新的教学理念是要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优化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充满探究的兴趣,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再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发现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探究、解决不能理解的内容,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3.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探索和思考时间,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展开历史课的学习。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放任不管,而是要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再通过积极互动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发现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要及时予以纠正,使学生在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历史知识能够不断的得到积累,促进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

4.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所有的事件都是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真实发生过的。由于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久远,与现实的生活差别很大,因此在学习时,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将历史事件的再现,让学生得到最直观的感受,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也愈发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的做出改。教学方法得当,能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和作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

总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历史课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培养了学生更多的技能,实现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通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学生课下学习时间,减轻学生课后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苗家瑞. 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J]. 成功(教育),2013 (05):206.

[2] 王涛、胡娜. 高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构建途径[J]. 中国校外教育,2013 (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