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2 15:56:02
导语:在公司财务资产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校 资产经营公司 财务管理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及《教育部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组建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见》,全国各地高校产业规范化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多数高校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并完成了经营性资产划转。如何有效利用资产经营公司这个平台,整合校办企业资产,防控经营风险,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重要课题。因此,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建立规范的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模式,推进校办企业持续有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自负盈亏、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企业改制的主要目的,而财务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力量,尤其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承担为唯一股东高校负责,为下属企业利润最大化负责的双重责任,其财务管理目标更需明确。
1.1对学校负责,确保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高校作为投资主体,通过建立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与董事会的托管关系,董事会对经营班子的委托管理关系、监事会对董事会及经营班子的监督制约关系,形成一种纵向财产责任关系,使高校对企业财产和收益拥有最终控制权。具体体现在公司的重大投资计划、利润分配,增减资本、担保及融集资、公司合并、分立及清算等重大财务决策必须经过董事会讨论,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审批,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1.2对企业负责,控制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
企业要取得长足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严格控制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投资、运营、收益的管理,保证企业从项目立项、评估、分析、决策到筹资、融资,从运营到财务核算及收益都有责任控制要求和效益评价体系,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1.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结合,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高校办企业,把高校学科优势同市场联系起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研发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向社会辐射科研技术,支持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2 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2.1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建立财务管理体系
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资产公司内部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控制和配置,实行资金定额,有偿使用、超额加息、利率浮动的规范化管理,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调控能力,减少筹资费用,更好地满足公司内部资金结算与资金管理的需要。
2.2以预算管理为主线,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参照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办法,在资产经营公司内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包括财务预算、生产经营预算,资本金经营预算、专项决策预算等,层层落实工作目标。公司下属企业根据批准的年度生产经营预算和资本金经营预算,编制年度现金预算,并按规定上报资产经营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配套措施。
2.3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宗旨,加强资本金管理
为防止企业行为短期化,维护学校出资人的权益,必须加强资本金的管理。在维护资本安全完整的前提下实现经营收益,是学校作为投资者对投资企业的起码要求,也是校办企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根本保证。为此,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建立以资本维护为主线的财务运行机制。
2.4以成本费用控制为手段,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成本费用是企业考核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它与企业效益的高低、竞争力的大小相连紧密,成本低,经营效益就高,竞争力就大成本费用控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即事前制定标准成本,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找出差异,并进行差异分析与处理,实现科学的成本费用控制,进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3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途径
3.1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首先转变资产公司财会人员的观念,确立新的理财观,增强风险意识和参与意识,跳出算账管账的思维框架,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同时增强财会人员责任意识,掌握现代企业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从思想上进行自我完善。其次转变学校领导及主管部门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资产公司不是学校“小金库”,随时可以支取,应制定相应的目标责任制,以股东身份享受投资收益。
3.2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财务分析与管理
对财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拓展知识面与知识结构,建立风险理财、信息理财观念。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划分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两部分,会计核算人员主要做好报账、记账等核算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财务管理人员对主要经济业务进行事前控制、事中跟踪,对会计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有效,准确无误的分析,在定期报送财务报告的同时,提交非专业人士可以看懂的财务分析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
3.3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
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学校委派,对企业和学校同时负责,既要抓好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又要确保学校股东权益不受损害,参与资产公司重大决策,并对投资决策失误承担相应责任。二级企业的财务负责人由资产经营公司委派,同样承担对资产公司及本企业双重负责的角色。对各级公司财务负责人实行纵向管理,待遇不与所在单位挂钩,同时对财务负责人实行年终考核制度。
3.4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评价体系
结合校办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有企业的指标体系,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从企业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评价体系,定量反应校办企业的潜在发展能力,正确判断校办企业综合实力,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现金资产流动性预测
所谓的现金资产,也可称为现金头寸,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及银行存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放同业存款和在途资金等四个项目。
流动性预测是预测内部流动性供给和流动性需求来源,估算可能出现的流动余缺,据以平衡流动性供求的管理手段。现金资产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保证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适度流动性。为此,需要进行金融行业管理者准确地计算和预测资金头寸,为流动性管理提供依据。流动性预测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法。资金来源与运用法是指通过预测资金来源与占用数量来预测流动性需要量,进而组织资金来源,满足流动性需求的一种方法。通常需要一方面根据市场变化的信息及时调整、修正相关假设条件,以便更准确地估计流动性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制定保护性应急方案,建立备用流动性资源,以应付预测之外的流动性需求。
资金来源与运用法是一种通过估算一定时期内(即流动性计划期)潜在的资金来源量与潜在的资金需求(运用)量的变动,以确定流动性短缺或盈余的方法。这种方法将计划期内存款和贷款的数量变化作为分析、测算的重点,包括季节性、周期性和趋势性资金需求变动三个方面的内容。这种方法的基本操作程序是:1、预测计划期(如1年)存贷款数额,通常是按月或按周计算存贷额的预测值。2、根据同一时期存贷增减额变动的估计,测算出流动性需求净额(短缺或盈余)。预计流动性需求净额反映了每一间隔期资金来源量与资金需求(运用)量的差额,即流动性缺口。当流动性资金来源量小于资金需求量(运用量)时,银行便存在负缺口(缺口为负号的数值),表示流动性不足或短缺,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及时筹集资金以满足流动性需求;反之,当流动性资金来源量大于资金需求(运用)量时,银行存在正缺口(缺口为正号的数值),即表示商业银行流动性盈余或过剩,这意味着银行可将剩余的资金运用于能产生收益的资产。
(二)资金结构法。资金结构法是指对于银行负债按照其稳定性加以分类,根据各自的流动性需求大小预测应保留的流动性准备,对合格贷款的增长保留充足流动性准备的预测方法。资金结构法的预测步骤如下:
1、负债类预测流动性需求
(1)负债的流动性需求预测。资金结构法将负债按照提取的可能性大小分为三类:1游资负债,是指那些利率敏感性强或者在最近将要被提取的存款,包括同业拆借的短期资金。2易损资金,是指那些在近期内有可能被大比例提取的存款,提取比例一般占总存款额比例的25%~30%,包括最大额存款和非存款负债。3稳定负债,是指那些最不可能被提取、稳定性最强的存款,即核心存款。
(2)新增贷款的流动性需求预测。大多数银行认为,银行必须随时准备发放高质量的贷款来满足客户融资的要求,并为其保留充足的流动性准备,即使流动性短缺,也要依靠借款来满足找上门的优质贷款需求。这是银行的客户关系准则。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贷款不仅可以带来利息收入,而且可以带来新的存款;一旦贷款发放,银行就可以有步骤地向客户提供其他金融服务,并与客户建立多方面的联系,从而为银行带来额外的服务费收入。
2、预测最有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需求。在实际当中,流动性需求可能出现最坏和最好两种状况。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性需求=出现a情况的可能性×在a情况下的流动性缺口+出现b情况的可能性×在b情况下的流动性缺口+出现c情况的可能性×在c情况下的流动性缺口。
(三)流动性指标法。流动性指标法是指银行根据资产负债表的数据,计算流动性指标,用以衡量银行流动性状况的预测方法。实践中很多银行都采用流动性指标法,根据经验和银行业的平均水平估算流动性需求。衡量银行流动性状况的指标有两类,即资产流动性指标和负债流动性指标。
1、资产流动性指标
(1)现金状况比率。现金状况比率是现金和应收账款与总资产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现金状况比率=(现金+应收账款)/总资产。该指标越高,意味着银行可动用的付现资产比率越高,在满足立即付现需求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
(2)流动性证券化比率。流动性证券化比率是指银行持有的一年以内的政府债券(包括政府机构债券)与总资产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流动性证券指标=政府债券/总资产。该比率越高,表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当银行流动性缺口时,可随时将其出售以弥补流动性缺口。
(3)能力比率。能力比率是指净贷款和租赁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获利能力比率=(净贷款+租赁资产)/总资产。该比率越高,表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越差,它是流动性的反向指标。
2、负债流动性指标
(1)游资比率。它是指银行的货币市场资产与货币市场负债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游资比率=货币市场资产/货币市场负债。货币市场资产指流动性极强的短期资产,包括现金、短期政府债券资产、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拆出及逆回购协议。货币市场负债是银行流动性极强的负债,包括大额存单、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头寸的拆入及回购协议借款。该比率反映银行平衡货币市场资金头寸的能力。
(2)短期资产比率。短期资产比率是指银行的短期投资与敏感性负债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短期资产比率=短期投资/敏感性负债。短期投资是短期内能够迅速变现的资产,包括在其他银行的短期存款、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的拆出和银行持有的短期证券。敏感性负债是对利率变化反映极强的负债,包括大额存款、回购协议中的证券出售、政府的即期票据和其他票据。这些负债对于市场利率变化的反映极强,很容易从银行中流出。这一比率越高,则银行的流动性越强。
(3)核心存款比率。核心存款比率是指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核心存款比率=核心存款/总资产。核心存款是存款中最稳定的部分,其特点在于利率敏感性不强,且不随经济条件和周期性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核心存款到期前被提取的可能性很小,该比率越高表明银行流动性压力越小。
(4)存款结构比率。存款结构比率是指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存款结构比率=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这一比率用来衡量银行资金基础的稳定性。活期存款的稳定性差,该比率上升,意味着银行存款的稳定性减弱,流动性需求增加。
在运用上述流动性指标时应当注意,这些指标受季节性和周期性因素影响很大。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贷款需求增加,流动性指标往往是下降的;在经济衰退时期,流动性指标又会上升。因此,整个行业的流动性指标不稳定。一家银行在运用流动性指标时,必须与同类银行进行比较,把握流动性变化的原因。
(四)现金资产管理的原则
1、存量适度原则。存量适度原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将现金资产保持在一个适度规模上。这里的适度规模是指以最低的机会成本满足经营活动对流动性的需求所需要的现金资产的规模。因为现金资产是非盈利资产,如果存量过大,势必造成财务公司资产的浪费,加大机会成本,降低资产收益率;如果存量过小,又会加大流动性风险,影响财务公司信誉,甚至危及安全。只有坚持存量适度原则,才符合我们经营方针的要求。
2、适时调剂流量原则。适时调剂流量原则是指根据业务活动中资金流量的变化,及时调节现金资产的规模。在业务经营中,资金的流入、流出总是不间断地进行。在一定时期内,若资金流入大于资金流出,会增加现金资产存量;反之,资金流出大于资金流入,又会减少现金资产存量。现金资产管理必须根据资金流出入的变化及时调整现金资产流量。
3、安全防范原则。安全防范原则是指为防止银行账户被盗,所以财务公司对现金资产要严加管理,健全安全防范制度,严格业务操作规程,保证现金资产的安全。
二、现金流动性管理
(一)现金流动性。所谓现金流动性,是财务公司生命线,流动性不但是整个财务公司金融体系,而且是经济体系顺畅运行的基本保证。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流动性风险是财务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流动性风险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的额度及其期限的不匹配引起的。当资产大于来源时,便需要从市场寻找融资缺口;当资产小于来源时,盈余的资金则需要寻找出路进行投资。资产和负债的差额被称为流动性缺口。通常我们认为流动性风险就是银行不能保持必要的资金来源或者不能锁定外部资金与资产规模保持平衡从而引发清偿问题的可能性。
(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目前,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方法尚无定论,流动性风险与银行未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以及信用风险等因素都有关系,衡量流动性的准确程度显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1、静态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指通过运用一些流动性比率指标来衡量流动性风险。
(1)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率。核心存款是指那些相对来说较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的存款,季节性变化和经济环境对其影响也较小。核心存款是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与其相对的是非核心存款,它受利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对同等规模的银行而言,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率越高,该银行的流动性能力也相应越高。
(2)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如果贷款不能在二级市场上转让,那么这类贷款就是所有资产中最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项目。因此,该比率越高,表明流动性能力较差,而该比例较低则反映了具有较大的贷款潜力,其满足新增贷款的能力也比较强。
(3)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是指那些投资到期限短、信誉好、变现能力强的资产。此比率越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越高,应付潜在流动性需求的能力也就越强。
(4)易变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易变负债是指那些受利率等经济因素影响较大的银行资金来源。这一比率越大,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也越大。
(5)大额负债依赖度比率。这一比率是大额负债与临时投资之差除以盈利资产与临时投资之差。此指标使用分析较大的银行,比值越高,说明承担的流动性风险越大。
以上流动性指标的共同缺陷是:它们都是存量指标而不是流量指标,都没有考虑能在金融市场上获得流动性的能力。
2、动态分析法
(1)流动性缺口法。它是指未来一定时期内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差额。当负债大于资产,即流动缺口为正值时,便出现资金盈余,这时不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当负债小于资产时,即流动缺口为负值时,便出现资金紧缺,这意味着银行具有较多的资金运用。此时,流动性风险已经产生。财务公司将面临无法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以及为满足资金需要必须支付比正常成本高的成本的风险。要估算流动性缺口,应该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新增贷款净值、新增存款净值以及到期的资产和负债等关键变量。
(2)现金流量法。它是指“实际和潜在的现金流量”概念。实际现金流量是指那些按合同规定发生的现金流量,如即将到期的资产和负债,还有实际业务中存在的大量现金流量,如到期的资产和负债可能会被展期、银行可能会出售部分资产,等等。
(三)流动性管理策略
1、资产流动管理策略。它是以持有流动性资产的形式保持流动性。当需要现金时,就将一些资产出售。由于这是将非现金资产转换成现金资产,因而也称其为资产转换战略。
关键词:公司;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公司对其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等权利,各分公司在授权范围内只有经营使用权和管理权,没有处置权。
一、公司新增固定资产业务办理流程
1.新增资产设备购置申请:由所需购买设备分公司提交书面申请,经分公司领导审核批准后将申请提交总部计划处报批,填写“投资(非安装设备)结算确认审批表”,填写新增资产明细表。
2.新增资产录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AMIS7.0:固定资产资产增加资产卡片资产种类、资产类型、资产编码(类中选择)、资产名称、规格型号、使用单位、计量单位、资产用途、增加原因、原值、净值、累计折旧、车牌(井)号、复合数量、资金渠道、经济用途、制造厂家、出厂编号、折旧日期、投产日期、使用情况、负责人、安装地点录入完毕保存。
二、固定资产报废及处置
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提足折旧并退出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可以进行正常报废处理。
1.资产使用单位填写“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逐级上报到公司财务处,财务处审核后交相关专业处室;相关专业处室对拟报废资产进行审查鉴定并签署意见,上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公司财务处将报废固定资产审批结果通知各单位,由各单位进行账务处理。
2.各单位上报处置申请及资产明细,公司财务处组织相关专业处室审查,现场勘察,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定价;财务处将申请处置情况报公司国有资产评估确认委员会审批同意,并报集团公司审查批准后,按公司处置管理规定进行处置。
三、资产变动及不良资产处置
(一)资产变动业务
1.已经入账的固定资产,当使用单位、使用人、存放地点等信息发生变化时,需要进行固定资产的变动处理。
2.由使用单位资产管理人员,通过中油财务管理AMIS7.0系统 “资产管理”下的固定资产-数据查改-资产台账- 固定资产卡片信息进行变更,修改完毕后保存。
3.如果公司内部各单位之间固定资产调拨,应由调出单位填写“资产调拨单”,首先由调出、调入单位领导、财务负责人、资产负责人签字并加盖本单位公章,其次由公司设备处领导签字并加盖处室公章,最后由财务处资产管理科领导签字盖章。 打印“固定资产调拨单”一式四份,分别报送调入、调出单位、设备管理处、财务处做账并按规定存档。
(二)不良资产处置业务
1.不良资产”包括企业已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已报废尚未处置资产、闲置资产、因业务调整拟退出资产。
2.资产使用或管理单位提出不良资产处置初步方案,报公司财务资产处,方案应包括不良资产的现状、形成原因、拟采取的处置方式、受让方情况、预计收益等内容,并提供符合规定的鉴定材料。
3.公司财务资产处组织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对不良资产处置方案进行审核及实地勘察,提出审核意见;公司财务资产处对处置方案进行复核,提出复核意见;公司财务资产处委托中介机构对不良资产进行评估作价并上报资产评估确认委员会审议。
4.物资管理中心根据公司国有资产评估确认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的处置通知,组织具体的处置工作;交易双方签订不良资产处置合同或委托协议。
5.资产使用或管理单位根据会议纪要和收款单据、处置合同或委托协议等进行账务处理。
四、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首先,要增强有关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
1.增强公司负责人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意识。《会计法》规定:
“负责人对本企业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必须认真执行好《会计法》,使公司主要负责人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的责任,这是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杜绝思想意识上的“重进轻管”、“重资金、轻实物”。
2.增强各分公司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有的分公司长期使用早该报废而没有及时做报废手续,账面上仍大量的反映。企业财务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不够,不能定期清查、盘点,造成企业“家底”不清。
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预算制度。每年应根据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及资金情况,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预算,并从严掌握。
2.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购置的审批权,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未经审批,不得采购。
3.组织责任制度。对购置、验收、接收由物资采购中心统一采购,分公司设备管理人员验收。明确其责任、具体工作要求,并相互稽核、职权分离。
4.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处置、报废制度。按有关规定,公司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调配要遵循“合理配置、有效使用”的原则,并办理内部调拨手续,及时进行变更登记。做好报废设备的处理工作,做到物尽其用,制订设备报废条件。
5.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定期盘点制度。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公司每年实地盘点清查一次资产,年底配合终审人员清查实物资产,资产管理员清查固定资产实存数量和固定资产系统录入的数量是否一致,做到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对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必须登记造册,查明原因,将差异情况上报公司财务处资产科。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公司的正常经营发展,因此加强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 “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 “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1 ERP的内涵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简称,ERP是企业重要的资源规划。在当今时代中,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得以广泛运用,企业必须要运用现代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实现对企业所有资源实施优化配置和整合集成,现代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设备维护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制造子系统、进销存子系统、财务子系统。该信息系统将财务信息系统作为关键和核心,通过利用和记录企业的日常管理和日常工作资金流动情况,建立起企业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方式和模式,有效实现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
2 ERP环境下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的特征
在ERP环境中,供电公司不管是生产计划业务信息,还是财务物资等业务信息,都会自动输入到供电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之中,从本质上节省了很多繁琐的手续和凭证,还有效保证了供电公司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相统一,保证供电公司财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将工作人员工作量减少,在整体上提升了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的水平。
供电公司运用ERP系统,能够制定全面的管理计划,对供电公司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采用预算控制措施的过程中,可以兼顾供电公司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从不同角度实施。针对供电公司的项目,根据供电公司项目的特点和性质,对预算实施监督和控制,注重控制供电公司项目利润、项目成本、项目资金流量,促进供电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ERP环境下,还有利于促进供电公司扩大自身的财务稽核范围。ERP环境下的供电公司管理系统各个模板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供电公司的财务稽核方式也多种多样,供电公司的财务控制模板不仅能够保证公司日常管理的稽核工作,还可以保证财务稽核工作的专业性,实现多个部门交叉实施稽核,还可以运用进驻稽核。通过供电公司内部全方位稽核,能够有效保证供电公司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规范性,从本质上将供电公司内部控制灵活性提升。
3 供电公司财务内控中ERP系统的运用
3.1供电公司财务会计系统
供电公司拥有现代、有效的财务会计系统,能够对供电公司资金增加变化情况进行反映、记录以及核算。在ERP环境之下,供电公司财务会计系统具有现金管理功能、财务控制功能、固定资产管理功能、应收账管理功能、应付帐管理功能、总分类账管理功能。
如图1所示,ERP环境下供电公司财务会计系统的财务控制功能主要增强预算管控。ERP环境下供电公司系统的应收账款功能、应付账款管理功能,主要是从供应商角度和客户角度出发,加强对于供应商和客户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管理,并且增强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账龄分析的重要功能。其固定资产管理功能主要是指对供电公司固定资产增或减等变动,以及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工作进行管理,通过固定资产管理功能,能够使使用者对国有资产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为管理资产提供有价值、真实的信息。总账功能主要在原有账务数据处理这一前提和基础之上开展,配置利润中心核算、预算中心核算、成本中心核算,增加了科目汇总表、明细账、凭证、表单等之间关联查询,增强凭证预制功能和冲销凭证功能。在凭证处理的过程中,增加了预算控制这一功能。
图1 供电公司财务模块各子系统联系
3.2供电公司管理会计系统
管理会计提供供电公司考核评价以及内部管理控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财务会计模块、库存模块、采购模块、销售模块的集成,把供电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信息实施比较和分析。
供电公司管理会计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利润中心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供电公司管理、获利能力分析、项目会计管理、成本核算、成本中心会计管理。管理会计系统主要加强对供电公司的预算中心和成本中心的管理和控制工作,根据责任的中心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会计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实现供电公司预算中心以及成本中心灵活的定义,实现供电公司预算结构体系定义,可以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地实施预算设置,还要实现多版本预算编制工作,例如供电公司项目预算、部门预算、科目预算等。
在ERP环境下,供电公司财务会计系统不仅能够为供电公司生产经营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外,还可以提供多种管理性报表以及相关的查询功能,并且为管理者提供分析模块和财务模型,使其可以更加全面、更加真实地掌握财务管理信息,为供电公司的业务操作层和战略决策层提供服务。在供电公司ERP系统初始化中,对大量的规范业务计量进行设置,使凭证得以自动生成,由系统自动完成相应的记录工作,报告中和计算中大部分工作也可以通过系统设置而得以自动实施。
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集团企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其规模巨大,子公司数量众多且业务差异较大,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当前集团企业子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子公司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集团企业;子公司;财务管理;策略
随着集团企业的快速发展,在许多集团企业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也更加重视,做好子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对于集团企业整体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目前来看,部分集团企业在子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损害了集团企业的利益,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和解决。
一、集团企业加强子公司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集团企业是指一种以大企业为核心,以经济技术或者经营联系为基础,通过集权和分权相互结合的领导体制,规模巨大、多角化经营的企业联合组织或者企业群体组织。集团企业中,包含着数量众多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在业务、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各自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其财务管理工作也呈现出复杂性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带动下,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着愈发复杂的经营环境,各种经营风险、财务管理风险、税务风险以及内控管理风险等层出不穷,在现有企业制度下,集团企业下属的子公司众多,而且产业链相对较长,如果缺乏合理完善的子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则无法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控制和约束,直接影响母公司的权益和利益。因此,加强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确保子公司经济效益的提升,为集团企业赢取更好的回报。
二、集团企业子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
在集团企业中,由于子公司数量众多,业务也各有差异,难以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各级子公司中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财务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无法胜任,只能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缺乏合理完善的预算体制
在财务管理中,预算体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一个合理完善的预算体制,能够有效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正常运作,对财务风险进行规避。近年来,母公司开始重视对预算体系的制定和完善,各级子公司也逐渐形成了相应的财务预算机制。但是从实际发展情况看,在母公司公司与各级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其各自的预算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难以进行有效协调,从而直接影响了集团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集团企业加强子公司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合理完善的财务制度是集团企业对子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要想使得子公司形成合理规范的财务活动,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必须从制度方面入手,提供有力的保证,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在财务制度中,应该明确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方法,明确各级子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职能以及具体的财务处理方法,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2.强化财务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有效措施,结合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集团企业可以实现对自身战略目标的分解,对企业整体的财务目标进行细化和落实,为子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提供相应的预算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和考核。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般是通过由上而下和从下到上相互结合的方法,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重视做好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母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出发,提出合理有效的预算目标,并将其分解落实到各级子公司;二是子公司根据落实到自身的预算目标,从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编制出相应的预算草案,确保预算目标的有效实现;三是将编制出的预算草案上报到母公司,进行统一的审核评估,明确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之后再次下放到各级子公司进行执行。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利益相互结合起来,促进集团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确保子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3.加强财务重点监控
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在集团企业整体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般集中在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方面,资金的合理利用以及资产的有效管理,直接关系着集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缺乏对于子公司资金和资产的有效控制,则必然会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增加集团企业的运营风险。一方面,集团企业的母公司应该加强资金管理,对各级子公司进行统筹安排,以子公司的正常发展为前提,切实做好资金的调度和分配,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资金的无谓浪费。而对于子公司本身而言,也必须及时更新观念,重视资金管理工作,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实际,定期编制相应的财务报表,为资金的有效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资产享有所有权,属于直接负责人。对此,母公司应该结合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资产管理办法,实现子公司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应该督促子公司对其下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资产进行合理利用,确保资产效用的充分发挥,减少资产闲置和浪费的现象。
4.加强财务监督考核
一方面,母公司应该定期对子公司进行内部审计,尤其是对财务会计工作,必须切实做好专项审计,明确子公司成本计算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成本开支范围、会计报表的数字是否准确、各项经营活动是否真实等,及时发现子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另一方面,应该结合子公司的具体情况,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子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对其经营业绩进行确认。
四、结语
总而言之,集团企业各级子公司数量众多,结构复杂,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应该得到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强化对于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推动集团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珉.集团企业加强子公司财务管理与控制研究[J].企业研究,2012,(8):78,90.
[3]刘志前.关于集团企业对其子公司财务管理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7):69.
关键词 财务精益化管理 县级基层供电企业 实施方案 预算 资产 资金
精益化管理讲求小投入、大产出、高效率的生产节奏,它在当今企业中被广泛应用,拥有成本低廉、质量上乘的特点,也能够助力企业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对基层供电企业而言,精益化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终为企业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一、某县级基层供电企业财务精益化管理方案设计
(一)某县级基层供电企业概况
本文所介绍的县级基层供电企业位于我国西部某省,由于省内工业与居民用电负荷比重的不断增大,该供电企业于2000年设立,成为该县的基层供电公司。该公司目前下设综合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安全运检部、营销部5个职能科室。目前公司管辖县内100kV变电站3座,线路总长度达到300km,变电容量800MVA,供电量22.1亿kW・h。
就管理层面来看,该公司目前属于相对粗放的管理模式,内控制度还不够完善,在装备水平、建设规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极大地限制了其自身的全面化发展。为了提高公司的运营发展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管理者应该在其内部财务部门广泛推广精益化管理模式,帮助公司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总结分析
该县级基层供电公司在内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预算、资金和资产管理三大方面。首先看预算方面,该供电公司的预算决策职能明显弱化,它主要体现在编制过程当中公司的各个部门都按照本部门意愿来进行编制预算,这样只能反映本部门状况,甚至存在个别部门高估自身预算的情况。这种“各自为战”就导致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公司整体财务预算缺乏全局性统筹的结果。客观上讲,这也要问责于公司整体管理职能的失控,因为其完全没有起到调控与监督作用,所以对该公司生产部门的日常生产运行与工作监控考核都是极为不利的。其次是资金管理层面,该公司在项目投资方面缺少评价体系,没有对投资项目的成果进行精细化衡量,从而导致了投资的盲目性和Y金管理的散漫性。笔者从调查中发现,该公司各个部门都存在投资浪费的现象,公司没有对财务资金进行集中化管理,现金流动也缺乏计划性,导致公司每年在资金周转方面都会出现状况,资金使用成本过高,但使用价值却过低。再次是资产管理层面,该供电公司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内部资产产权归属较为混乱,存在资产严重流失的现象。公司的设备管理与资产管理衔接也不够顺畅,基本无法实现对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控制。
上述三大内部管理职能方面的问题就是该县级基层供电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是目前该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提出精益化管理方案来解决其出现的问题。
(三)企业财务精益化管理总体框架设计
该县级基层供电公司主要基于自身财务管理现状,从预算、资金、资产产权三个方面来进行相关的财务精益化管理总体框架设计,它们也是该公司精益化管理的主要设计对象,以下为三个管理层面的总体方案规划。
1.预算管理层面。在公司中推行与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旨在提高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实现对公司供电经营活动的全面参与管控。它的预算编制依据就是业务信息与业务之间的紧密联系,希望为公司做到高效、准确的预算控制。
2.资金管理层面。主要希望强化资金的统一管理模式,同时提高资金的管理效率,做好公司内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过程,争取实现现金的集约化管控。在资金管理层面,还要合理预测其现金流的使用过程,同时提升现金的使用率,确保公司内部流动资金能够在规定的合理区间内流动,并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3.资产产权管理层面。主要围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希望达到产权明晰的目的,同时也要提升资产的使用率及价值,确保资产保值、增值,避免不必要的资产流失。
(四)企业财务精益化管理步骤
首先要合理运用精益化管理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该县级基层供电公司的主要运营特点,从实际出发来正确分析上述财务管理问题;其次针对所存在问题要查找原因,按照消费浪费、缺陷减少等常规原则来提出对公司财务的精益化解决方案;最后就是要对公司的财务精益化管理实施过程进行相应的过程监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精益化管理循环体系,并对实施效果进行总评,以此来完善设计方案。[1]
二、某县级基层供电企业财务精益管理具体方案实施流程的分析
如上文所述,某县级基层供电企业的财务精益化管理主要按照所设计的预算、资金和资产产权三方面来进行方案设计和相关流程解读,下文将给出具体分析。
(一)预算精益化管理方案流程分析
1.目标。预算精益化管理方案的主要目标就是完善和健全预算管理体系,整体提高公司预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实现对公司内部各类经营活动的全面管控,实现部门之间的调控,确保公司财务精益化管理战略的全面细化,从而降低公司经营与财务方面的各种风险。
2.方案流程。预算精益化管理方案主要分四步流程,即四项主要任务。任务一就是要大力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相关办法,主要针对公司财务收入、成本与效益筹划进行重点精益化管理。它主要交由财务部、市场部、生技部与工程部来负责,其管理方式设定为常态化开展。
任务二主要是建立预算项目库,对公司财务业务和项目预算进行细化。具体来说就是对成本费用项目、专项成本的细化。必要时也要建立成本费用中期项目库,按照公司的实际下达预算来实现项目评级,形成年度成本预算体系。它主要交由财务部、工程部与生技部来执行,管理方式设定为依据预算管理要求来按月度开展。
任务三为公司执行月度与年度预算偏差考核,主要管理内容为树立公司近三年的成本费用历史数据,同时构建消耗性日常费用定额标准与部门考核成本标准。它主要交由财务部、生技部、工程部、市场部与人事部来执行,管理方式为定期开展。
任务四为编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主要针对公司月度、季度财务预算状况实施报表化统计,跟踪财务差异状况来给出分析报告,提高公司的宏观经济政策水平,并重点分析预算的执行状况。当项目执行完毕后,主要对精益化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找到原因后写出报告上报到管理层。
(二)资金精益化管理方案流程分析
1.目标。该供电公司的资金精益化管理旨在推行统一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具体目标为走资金收支双线管理,实现全面集中化管理标准,降低公司的现金持有成本,并加速资金周转效率,为公司整体效益提高奠定基础。
2.方案流程。该供电公司在资金精益化管理方案流程方面主要分走3步。第一步要为资金安全管理实施制定相关细则,并合理测算资金的使用数量。资金利用部门应该在使用资金前就做好预测表,经过审核批准后才可以动用公司资金。第二步要明确资金的具体流程、职责与权限,严格按照公司现金使用申请审批流程来使用现金,为现金使用建立标准化的资金管理流程。第三步为项目投资后制定评价制度与相关实施细则,为投资效果做总结,同时也要为资金使用效果作出相应考量,建立供电公司的资金收支标准化流程体系,按照资金安全管理实施细则来详细展开工作。[2]
(三)资产产权精益化管理方案流程分析
1.目标。资产产权的精益化管理主要围绕资产产权流程标准的完善展开,它主要涉及公司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对公司资产管理进行了相应的结构优化,提高了资产利用率,实现了资产增值目的,同时也确保了公司的资产安全。
2.方案流程。资产产权精益化管理在该供电公司同样实施三步流程。首先是要梳理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同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开展工作常态化。其次要制定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明确无形资产的管理流程,规范其核算标准,制定相关制度,并实现以项目为周期的常态化精益管理。再次是规范对公司供电工程施工项目的现场物资管理,要固化其工程物资领用流程,并将精益化管理模式常态化,做好现场物资保管工作,设立专门人员进行现场物资管理。[3]
三、结语
本文从某县级基层供电企业的预算、资金、资产产权三方面探讨了它的财务精益化管理过程,也实现了理论结合实践的管理方案O计,为该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灵活性给出了有效建议,值得同行企业在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借鉴和推广。
(作者单位为陕西省地方电力有限公司神木县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同飞. H县供电公司财务精益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4:28-30.
关键词:财务管理 发展阶段 发展趋势
财务学已成为经济管理界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Corporation Finance)、投资学(Investments)和宏观财务(Macro finance)。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论述
财务管理的萌芽时期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规财务管理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 Legalistic Period)”。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美国洛弗(W•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罗斯(T• 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 Decision-Making 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 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马克维茨(H•M•Markowitz)“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克维茨出版了专著《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克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1958年,莫迪哥莱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 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64年,夏普(William Sharpe)、林特纳(John Lintne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