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历史教学案

时间:2023-11-02 15:56:02

导语:在初中历史教学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历史教学案

第1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生;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96-02

新课改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所以就产生了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来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

一、学案导学的概述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的载体是学案,方法是导学,即一种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指导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一起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案导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导学是学案的主要中心以及实践,将二者相互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导学指的就是利用学案,再加上教师有效的指导,在合作的学习方式下,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方案,主动的阅读教材内容[1],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根据学案的模式来完成学习的内容,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加深教学与学生的交流,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1.准备好学案导学的设计工作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前,应该先设计好学案导学。导学方案的主要内容应该根据三个功能来设计:第一、教师应该利用一些方法,例如:问题情境的设计、知识回顾等,将自己要在课堂中要讲到的知识点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到怎样开展整个学习活动。除此之外,就是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例如:教师讲解《》这一课时,应该明确的设置教学目标(让学生找出的时间以及的起因经过等);第三、教学目标的明确设置,可以提升教学的导向作用,并且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促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2.以学案导学为主进行小组讨论

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小组探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小组对学案的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可以获取一定的知识,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该让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中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讨,这样就会使学生很快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对学生内容理解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措施,就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以前学过的内容,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样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2]。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学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采取指导或者是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运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课堂评价

教师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小组评价方式,对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以及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虽然让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可能不是很准确,但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会不断地质疑自己,并且不断的完善自己。这样不仅有效的缩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4.利用学案导学进行扩展学习

教师利用学案导学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靠教材很难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3]。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历史材料,在课堂上适当的加入一些课外的内容作为教材的补充。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拓展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历史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已经被很多教师所运用,并且也在教育中不断的拓展完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不仅改进了历史教学的模式,同时也为其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苏丽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5):136-136,137.

[2]刘兆欣.“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166.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学案导学”模式

初中“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应包含学生的积极思考、探究成因,创造性解决问题,不但学会知识,而且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而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支配者,枯燥的背诵、练习、考试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工作。显然,在素质教育走向教育主流模式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脱离实际,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所以,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法应运而生。“学案”顾名思义,是相对教案而言,主要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导学”实际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拟通过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概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教学,一般要分为五个步骤,包括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教师组织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精讲释疑、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巩固。在整个“学案导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优化师生关系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现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为核心;尊重差异,分层教学为方式。教师要充分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历史课程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学案导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过去教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充分发挥作用。

二、初中历史课程应用“学案导学”模式的主要思路

1.以丰富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当前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课堂内容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的方式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型的材料、信息进行导入。这一导入类型是依赖丰富的资料和新颖的信息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初中历史课本、载有许多祖国悠久历史、世界灿烂文化和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充分应用这些篇章所涉及的延伸知识,比如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奇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或者带着兴趣去听课,这也是趣味教学的另一种方式。

2.以图文并茂的情境导入课堂。

情景导入法创意课堂,主要是教师有目的为知识创造设计一些和课程知识有关的虚拟情节,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对知识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设计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情景剧,在条件允许的学校也可以配合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比如学习中国近代史“”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林则徐》等经典的影片。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参观一些近代史博物馆,再加上语言渲染,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备受欺凌,以此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3.以真实的实践感悟导入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导入法是“学案导学”模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因为以往的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说、学生听为主,即使采用各种方式,也离不开课堂这个固定的地方。而实践导入法则一改传统模式,将课堂推向生活、社会。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总结与丰富经验,得出各自的结论,在课前进行展示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清朝历史“康乾盛世”的时候,可以在课前让同学们查阅寻找有关康熙帝与乾隆帝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咨询整理。待上课之时由各小组分别展示,由教师统一分类整理。对那些整理的资料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同学,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对于搜集的素材不够丰富、代表性差的同学,教师要指出差距在哪,并告知其提高的方式,但要注意对其已做工作给予肯定。最后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康乾盛世”的影像资料,以此通过听觉、视觉的立体式冲击,带给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体验。同时,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习“阅读”、“文献查阅”、“资料整理”的很有效的途径。

4.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案例式教学 应用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内在深刻联系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反映。问题教学活动是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教师落实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题海”战术,在问题案例的选择和设置上,“眉毛胡子一把抓”,未能根据教学目标、能力要求,以及学习重难点,设置典型、生动的问题案例,导致问题教学活动的效果“事倍功半”。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探知和解答活动中获得学习技能和学习素养的有效提升。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中,所选择的问题案例要紧扣教学要义,开展的教学活动助于能力提高,进行的评析活动有利于学习习惯养成。下面我结合近年来的问题案例式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案例式教学活动进行论述。

一、紧扣教学目标要义,案例设置具有典型性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教材内容、学生主体开展和实施。在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设置问题案例时,存在脱离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现象,不能设置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学问题案例,导致教师问题案例教学活动效能降低。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时,应将设置典型性的问题案例作为实施有效案例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设置具有典型生动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探析问题条件内容中,领会问题设计意图,掌握教学内容。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涵,灵活运用该知识内容,在向学生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及学习实际,设置了“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ACED为平行四边形,DF垂直平分,BE甲乙两虫同时从A点开始爬行到点F,甲虫沿着A-D-E-F的路线爬行,乙虫沿着A-C-B-F的路线爬行,若它们的爬行速度相同,则谁先到达?”的教学案例,要求学生开展探析教学案例活动。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认识到该问题要求的内容,实际就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知识,此时,学生通过问题条件,构建A-D-E-F与A-C-B-F路线之间的关系,建立数量关系,从而进行问题解答。这样,初中生在典型案例的探析过程中,对该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更深刻和准确。

二、凸显能力培养目标,案例教学具有发展性

教是为了不教。案例教学作为新课改下问题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素养,是其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之一。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将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将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就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要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和要求,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转化为能力培养的过程,实现案例教学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探析、解答案例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学习素养的提升和进步。

问题:如图,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ABC=∠AED,点F是CD的中点,求证:AFCD。

上述问题案例是教师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知识点内容时所设置的一道教学案例。在该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学生在自住探析和合作探究双边活动基础上,认为“要证明AFCD,而点F是CD的中点,联想到这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性质,于是连接AC、AD,证明AC=AD,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结论”。在探寻解题策略过程中,采用合作探析的方式,共同讨论得出“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构建全等三角形”的解题策略。最后,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解题策略。解题过程如下:

证明:连接AC,AD,在ABC和AED中

∠B=∠E(已知)∠ABC=∠AED(已知)BC=ED(已知)

ABC≌AED(SAD)

AC=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ACD中AF是CD边的中线(已知)

AFC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初中生开展探究式和合作性学习活动,将案例教学的过程转变为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改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实现了案例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效统一。

三、放大评价辨析特性,案例评价具有指导性

第4篇

关键词:学案式;教学方法;教学相长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老师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正符合这一教学需要。

一、“教案”变“学案”的必要性

传统观念认为,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而事实并未如此,相反传统教案教学有它的缺陷,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 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由“教案”变“学案”,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一)知识结构和基本线索: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就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现状,不可能自主地对知识体系、线索进行较完整的概括,一般先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适当留出部分让学生做学习笔记,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份量。

(二)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每一节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事件起因:如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事件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项、过程、标志、特点等;事件的影响:如性质、作用或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等。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学生以此指导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在“学案”相关条目上,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

(三)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能力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年来各级考试所涉及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老师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设计其它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本节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或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题。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三、“学案”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强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首先,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自学预习中没完成的内容。接着,采用提问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

(二)运用能力的检查和指导: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一些同学上来解答“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再让另一些同学加以补充或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适当进行点评总结,在传授解题方法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

(三)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前在“学案”中准备好的,也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感发现、设计的。具体操作可参照上述能力训练的方法。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不要急于解答,可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再由设题同学说明,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对学生提问题要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一些复杂性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课题总结或小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四、“学案”教学的优势

(一)具有可调节与兼容优化性:“学案”教学程序的操作,可根据各堂课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教学中,要求老师、学生都要及时做好笔记,课后进行总结。“学案”兼容了师生在教、学中的智慧和才能,老师根据每一课时教学实践,修改、优化“学案”的知识结构;调整运用能力训练题,把学生设计出的或收集到的创新性题目编入“学案”;追踪学生探究问题的新趋向,及时进行指导和总结。学生借助“学案”,而不拘泥于“学案”,可以从老师、同学的教、学中,吸取先进经验,又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个性,通过教学互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总结的不断反复和提升,进一步优化“学案”结构,优化课堂教与学的过程。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模式得到了相对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精心设计,保证它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紧扣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还要注意保障教学案例的发展性,在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另外,相关教师还要注意对教学案例中的指导性进行重点关注,保障教学案例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可以体现出指导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一、案例式教学的含义

随着教学模式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案例式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而衍变而成的,其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改变了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是中心。其中,所谓的案例,就是相关的教师在课程开展之前,结合相关的教学知识,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进行综合以及挑选,在新课标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编写的课件教案。

其中,由于数学教学的特殊性,作为其教学的核心,问题可以看做是数学知识的生动反映。在案例式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设计编写,在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时候,对这些教学案例进行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训练以及培养,促使他们在对案例进行解答以及探知的过程中得到学习技能的提高。另外,在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对案例式教学进行运用的时候,相关的教师需要保证案例能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实用性,促使它和教学要义仅仅相连,从而对教学活动开展进行有效的提高。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案例式教学的应用

1.案例教学的典型性

在初中数学就教学中对案例式教学进行运用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教学素材,将学生作为实施的主体。其中,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某些教师在对初中数学教师在对案例式教学进行运用的时候,其案例的四设置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都不符合,教学案例中的典型性得不到保障,从而导致教学活动在开展的时候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达不到相关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案例式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在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突出,为教学案例的典型性提供保障,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探析以及解答,对教学相关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

2.案例教学的发展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案例式教学进行运用的时候,其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素养、学习技能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的实施下,教学活动在开展的时候还要注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还要注意对这一理念进行贯彻落实。这样的教学理念就致使了教师在对案例式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案例式教学的运用进行统一,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素养以及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3.案例教学的指导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案例式教学进行运用的时候,还要注意对其相关的指导性进行保障,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注意评价教学,促使相关的教师对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判、思考以及辨析。在利用案例式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开展的时候,相关的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注意与评价教学相结合,对学生之间的相关评价以及小组评价活动进行及时开展,促使学生对学习经验以及解题经验进行及时总结以及归纳,鼓励他们对自身的看法以及见解进行积极表达。另外,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在不断学习以及反思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案例式教学得到了相对较为广泛的运用,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能力的提高。其中,在初中教学中对案例式教学进行运用的时候,相关的教师还要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抓住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进行选取使用。另外,利用案例式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重点关注,对案例式教学中指导性进行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反省,从而使他们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东.案例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23(12):192-193.

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生态学

案例教学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后流传于欧美和其他国家,它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其后运用于管理学和其它学科领域。在师范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相对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教师教育案例教学方法才进入较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阶段[1]。1980年,我国引入案例教学,目前已在管理学、法学和其它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广泛应用,MBA教学更是广泛采用了案例教学模式。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频、文本形式的教学案例与视频文本复合体的案例已经开始同时出现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实质上说就是随着历史发展人类对自然逐步认识的过程。传统的生态学教学是讲授式教学,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明显。讲授式教学虽然很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由于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而忽略了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教师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将生态学概念理论具体化、生动化,一方面可以增强课程魅力,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效果。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改变了讲授式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地位,无论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有助于掌握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及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必要与合适的。本文主要探讨案例教学法在生态学教学活动中的实施及优越性,旨在为相近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一、《生态学》案例教学的设计原则

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获得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自身对实际情境中的具体案例分析而主动构建的,获得知识的方式更为有效主动,不再局限于被动地听教师的讲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设计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首要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案例教学的教学主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不同。后者的主体是教师,前者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中心,由过去传统教学的“重教”转为“重学”。

2、典型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的设计中,必须遵循案例的典型性原则。案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态学的教材内容,因此所选案例不能脱离教材知识点,在贴近生活的前提下代表生态学的普遍规律和主要原理。学生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将相关知识点融合贯通。

3、启发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时还必须符合启发性原则。由于教学主体已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学方式也应由传统的注入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教育,充分发掘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个具备良好启发性的教学案例,将会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利用网络学习技术查阅背景知识、讨论热点问题、开阔学习视野,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生态学》案例教学的基本步骤

生态学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有清晰的教学思维以及较高的教学设计水平。一堂优秀的案例教学课需要教师付出比常规教学更多的精力与准备。其教学步骤主要包括准备、实施、评价反馈三个环节。

1、案例教学前的准备

备案例:在进行案例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在众多的案例中精选适当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要求案例必须与生态学教材的重要内容密切相关,能够反映生态学的理论框架,除了典型性与启发性外,案例还应具有时效性,选择与学生所处时代相关的案例,一方面能够反映生态学理论发展前沿,另一方面更容易在学生内心引起共鸣与关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备学生:考虑到学生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储备不够,教师应预先将案例布置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段时间准备。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相关材料,让学生熟悉案例,但更鼓励学生扩大视野,主动利用网络资源查阅与本案例相关的数据资料,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写出讨论时的发言提纲等,以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

备老师:案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自身素质决定的。教师除了具备收集、整理、选择合适案例的能力外,还必须充分预测到课堂实施中可能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意外情况,并针对这些问题对课堂组织进行预设计及应对办法,从而起到总体引导、调控教学进程的作用。

2、课堂具体实施

小组讨论:在讨论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案例材料进行研究探讨,主要表现为根据生态学课程中的理论问题,以及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研究问题。此环节主要侧重生态学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强调学生互相启发、相互补充,集思广益,使案例分析更加丰富完善和全面[3]。

集体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由不同小组的学生选出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该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此环节主要侧重由生态学现象到生态学理论原理的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深入案例。

教师辅助:在学生汇报之后,教师进行点评并给予补充,强调一些重点和被学生忽略的要点,即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讨论,但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提出教师自己的观点或解决方法,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此环节主要侧重生态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

3、评价与反馈

第7篇

关键词:乡镇教师 教学瓶颈 教师专业发展

在对某乡镇教学情况进行考察后,本文就针对这所高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则案例进行分析,对乡镇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讨论。第一位是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这里就用A老师代之这位老师。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比较混乱,A老师怒斥了学生一顿,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但是很快课堂就又是一片混乱了。B老师是教初中三年级语文的,当B老师走进教室中,学生都是比较安静的,课堂就在朗朗读书声中有序的开始了。C老师教的是初中的二年级语文,这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直接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学习,最后掌握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也有条不紊的进行着。[1]

一、教师发展专业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课堂的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手段,这个过程主要是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以及学生进行问答的形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有专业素养都是各不相同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不只是让学生成长的场所,更是可以让老师成长的地方。在案例中,A老师就很少会参与到语文教学的改革中去,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采用照本宣科比较枯燥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最终教学效果。B老师对于教研改革活动会比较积极的参加,在教学方式上也是与时俱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都很高。C老师是自我学习型的老师,其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以及一些资料不断的自我学习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2]

现在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已经能够意识到课堂的教学,是教师发展的最好展现平台。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语文教师在专业性方面的发展,不只是在阅历方面经验的增长,更是教师在专业方面内涵的不断革新。

优质的教学过程不只是要提高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更是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同时教师只有不断的对自己严格要求,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会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增长教师的自信心。

二、乡镇教师在职业方面发展的阻碍因素

目前国内研究对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主要有社会因素以及学校因素还有个人因素等三方面重要因素。但是也有专家认为对其职业专业性发展阻碍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教师的自主性,还有学校进行教学实景演示。总体来讲教师职业发展是由其自身还有客观环境所决定的。

乡镇教师工资待遇普遍比较低,同时没有一定社会地位,教学环境也并不理想,有一定家庭负担等多方面原因,都直接影响着乡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但不论是哪一种理论,对乡镇教师专业的发展,都是受外界因素以及教师自身因素两方面所互相影响的。

在当前的乡镇中学普遍存在着,教学环境比较落后,经费不充裕,学校也不重视教师参加教学方面培训等诸多问题。从主观上来看,教师缺少学习提升的机会,同时在教务方面又得不到相应支持,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在职业中的发展可以主要的分作是五个阶段。在案例中的这几位老师都已经过了最初教师的预备生涯阶段,是在向专家生涯阶段进行过渡。但是怎样进行过渡,掌握不好度,很容易会提前进入到退缩生涯阶段。这种现象不论是对教师自身职业发展,还是对学校在教育方面的工作都将是一种挫伤。[3]

在这一阶段的老师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在对教学工作熟悉以后,逐渐对教学工作产生麻木心理,从而在工作中比较没有激情。对于这种现象,应该及时同这些教师进行沟通,及时将这种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下。在案例中的A老师不愿意参与学校教学改革活动,是典型的处于职业懈怠期。B老师主动提高自己专业方面的素养,同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这样积极的工作热情是应该及时给予肯定的。C老师与时俱进的进行一些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增加自己信息储备量,这样的教学方式改革也应该是学校所大力倡导的。[4]

三、对乡镇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的实现路径

对于乡镇语文教师来说对专业发展的实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是否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在基于对乡镇中学客观条件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只用通过教师主动参与到学校教学改革活动中去,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教师要在自己职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自我知识储备的完善,以及时刻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教训,才是能够有效提高专业技能的最佳途径。另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同其他同事进行学习探讨,同时取得学校的支持与理解,还有就是学生家长也要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校是作为一个集体形式出现的,只有建立起全校老师共同努力的目标,才能够使得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能够有所提高。通过集体协作也可以有效打破个人在思维方面的局限性,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乡镇教师专业性的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强乡镇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认识,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不断调整教师的精神状态,相信在这一系列的努力过程中,乡镇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同时学校以及社会也要重视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学校的校本教研也可以从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使乡镇学校的校本教研逐步走向正规化,语文乡镇教师专业发展才不会成为空谈,乡镇语文教育的明天才会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张瑞祥.延边地区初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D].延边大学,2012.

[2]万丽君.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第8篇

一、学习目标的定位要有一定的准确度

数学“学案”的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所以确定学习目标时,应根据学情准确定位,学习目标的内容应明确具体,要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性、可检测性。

如《5.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的学案确定了如下三个目标:①理解直线与圆有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②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③在观察与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使用“分类”与“归纳”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能力。

这个学案学习目标的定位采用了“理解”、“掌握”、“培养”等模糊语言,这些词很难明确表达学生应有的具体行为和应有的达成的程度,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该做到什么程度,导学效果欠佳。

二、学习内容的预设要有一定的效度

学案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预设问题的效度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问题性、层次性,力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度。

如在设计《3.1二次根式(第一课时)》学案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内容:请自主学习课本P58-P59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举例:说明满足怎样条件的代数式叫二次根式。②思考:当a<0时, a有意义吗?你是怎样认为的?结合实例说说你的依据。根据这一问题你认为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③探索: a(a≥0)与0的大小关系。由此你发现 a(a≥0)具有什么特性? 请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④猜想、验证:当a≥0时,( a)2= ?和同学们交流你是如何验证其正确性的。

上述案例中4个问题的设计,笔者力求知识点的导学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而没采用单一的填空方式,大量使用了“举例”、“思考”、“探索”、“猜想”、“验证”等引导性极强的用语,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明白自己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该学到什么程度,因此导学性极强,层次特别分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极大地提高了学案预设的效度。

三、自学检测的训练要有一定的梯度

《自学检测》是学生对自主学习效果反馈、进行自我肯定的最直接的形式。选题时应注意控制梯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反馈自主学习成效,暴露自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交流的素材、质疑的资料,同时也为教师的精讲点拨提供着力点。因而题量要适中,紧扣学习目标,注重基础性,体现反馈功能。

如在《3.1二次根式(第一课时)》学案的《自学检测》部分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1、说一说,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吗?

(1) 32

(2)6

(3) -12

(4) -m(m≤0)

(5)  5

(6) a2+1

(7) 4

(8) xy(x、y异号)

2、自主学习例1后尝试完成书59页练习1。此题是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检测,共6小题,学生可根据自主学习情况选做3题,注意参照例1的解题格式哟!

3、尝试完成书59页练习2。此题是对性质当a≥0时,( a)2=a的应用,共4题,学生可根据自主学习情况选做2题,注意参照例2的解题格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指导学生尝试解答课本习题,一则巩固消化学习的知识,二则检验自学的效果,三则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变式练习,以达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和培养迁移能力的目的。

四、自学反思的感悟要有一定的高度

反思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反思自己学习中的得与失,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二是反思所学内容与其它知识和本身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三是反思某些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要在反思的基础上对某些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引申与拓展,把学习内容和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后,提高感悟的高度。

第9篇

1.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相对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大胆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举一反三,在与教师的提问应答的过程中,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反应能力。 

2.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晦涩难懂,对于学生的理解掌握的情况缺乏了解,不能根据学生自身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而在师生互动式的学习模式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需要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方向性的作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适度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 

在师生互动式的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学生主要的学习路径就是在不断地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与同学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交流与想法的碰撞发散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师生互动有助于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解答、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具体方式 

1.课前引导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对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并且通过模拟性的小测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开展这一堂课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调解课堂气氛,还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在严肃的课堂氛围中听老师讲课,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多,而学生只是一味的被灌输,致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也没有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学习和掌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自身带着问题的情况下,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鼓励提出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一个宽松、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下,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踊跃提问。只有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学生才有勇气在课堂上提出质疑,大胆猜想。而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会带着求知的欲望自主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学生就会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建合作小组,增进学生交流 

在以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编程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发挥方向性的引导作用。同时,每个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刑法和特点,通过合作小组的建立,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通过与学生之间的相处、交流,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体现。不仅如此,他们会在注意保留自己意见的同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有利于合作意识的树立。 

5.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力开发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繁琐的问题运用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生动形象的对立体几何的数学难题的解题思路形象化,构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三、结语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靠的是单纯的记忆与练习,更多的是靠学生自我思考与学习。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前进行回顾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鼓励与引导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在自己不断的思考与探究中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的知识,才能不断的转化成一种学习的能力,真真正正的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做自己的主人。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田东县油城学校) 

参考文献: 

[1]佐彬.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研究[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