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3 10:18:31
导语:在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铜川市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近几年,嗑药的多宝鱼、致病的福寿螺、苏丹红红心鸡蛋、瘦肉精致人中毒等农产品安全事件不时发生,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结合陕西省铜川市的实际,探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铜川市是典型的城郊农业区,优势农产品特色明显,仅苹果种植面积达60万亩,农民人均1.5亩,80%要靠外销,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但其他农产品(菜、肉、蛋、奶)产量低、自给率差,60%要从外地调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增强铜川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铜川市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安全,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铜川”的迫切要求。
一、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
当前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狠抓农产品质量认证,以认证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范化建设
近3年来,铜川市先后认证了2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个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占全市农作物面积的40%。通过认证,大大增强了种植业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同时,也增强了本市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农产品市场质量监管有序开展
在全市的重点市场开展了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加强了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监管。通过严格的农残例行监测,2004、2005、2006年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逐年上升,分别为88.4%、92.3%和94.1%;畜产品中“瘦肉精”检出率连续三年为零。此外,铜川市以“一瘟、二疫、五病”为重点,坚持认真开展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在动物疫病防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已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确保了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三)抓源头整治,对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按照农业部《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添加剂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会同工商、质检等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近年来,全市共开展农资市场执法大检查55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例172起,查扣伪劣种子3490公斤,没收各类假冒伪劣农药3266公斤,兽药2200公斤,有效地净化了农资市场,确保了农业投入品的安全。
(四)农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初具雏形
2004年,经铜川市编委批准,铜川市农业局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地市级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四个区县中有两个已成立了县级综合性质检站,在4个重点农产品市场都配备了农药残留快速监测仪器,使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初具雏形。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近几年,铜川市通过多方宣传和建设,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都明显增强。特别地,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措施,得到了大多数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响应和有效实施。
二、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铜川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形势依然严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地环境污染严重,增加了安全农产品生产的难度
经调查,不安全农产品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危害的直接性和隐蔽性。不安全农产品通常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但农产品质量危害的水平或程度仅凭感官往往难于辨别,需要仪器设备进行检验检测;二是危害的累积性。即农药、兽药残留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恶化;三是危害的多环节性。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均有可能对农产品产生污染。铜川市是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城市,煤尘、粉尘和烟雾等污染非常严重,前些年的地方发展片面注重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导致铜川市经济较发达的南部地区粉尘排放严重超标。由此还导致了铜川市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两个蔬菜基地――耀州区寺沟镇杨河村和董家河镇冯家桥村蔬菜基地一直未能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就是因为大气环境检测未能过关。
(二)农业投入品的不科学使用,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1、化肥。据典型调查,铜川市化肥施用量近30多年来持续增长。20世纪90年代的人均化肥施用量是70年代的6倍、80年代的4倍;而当前的化肥施用量又比90年代平均增长1倍左右。大量施用化肥减少了传统农业中有机肥的投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质量变劣,从而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
2、农药。近年来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多,农药的使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因管理使用不当给人类的生态环境以及赖以生存的农副产品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一是一些农民为了达到速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使用农药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超剂量、超范围使用;二是一些人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随意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三是未按国家规定的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以上三方面问题的存在导致一些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3、兽药及激素。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畜禽治病上使用抗生素,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甚至使用瘦肉精。食用此类动物产品,会使有害残留物质在人体内蓄积,导致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反应,产生过敏、畸形、致癌等严重后果。
4、塑料薄膜。近年来,地膜覆盖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白色革命”的广泛使用,增加了农产品的总量,满足了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但据调查,现在农用地膜多为不降解地膜,玉米地地膜平均残留量为1.5公斤/亩,蔬菜地的地膜残留量为0.5公斤/亩,大量的废地膜残留在田间不易降解,会使土壤环境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导致土壤失去供养能力。“白色革命”最终造成“白色污染”。
(三)农业投入品监控手段单一,“打假护农”亟待加强
按照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农业部门管源头(初级农产品生产),工商部门管市场(流通),质监部门管加工,看似各负其责,实则形不成合力。铜川市每年在重要农时季节开展的“农资打假”活动,就由于缺少有关部门的强力配合,对发现的假冒伪劣、禁用的农业投入品难以严肃查处,许多案件不是放弃查处,就是久拖不查,导致“年年打假年年假”、“前查后乱”现象不断发生。
(四)监管体系及设备不健全,从“农田到市场”的全过程监管不得力
一是从纵向看,市级虽已成立了农产品质检中心,但这种市场例行监测主要是速测仪器,不能定性、定量监测;在县区一级,虽已成立两个县级质检中心,但人员、仪器设备配备仍未到位,尚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在主要农产品市场,虽已配备了快速检测仪器,也培训了检测人员,但仪器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市场检测只能由市中心进行。二是从横向看,市一级都有一些农业投入品的检测仪器,但分属于种子、土肥、畜牧、植保、饲料等多个单位,利用率低,不能形成合力作用;县区一级检测设备性能差,有的区县还几乎是空白。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铜川市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之比为11,食用农产品(肉、蛋、奶、菜)相对较缺,大量从外地购进。由于缺口大,因而出现有关领导者追求农产品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导致在如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不能完全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影响到农产品质量。
三、提高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要求各有关部门必须明确各自职责,划清监管范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一)落实责任,加强产地和投入品管理,控制源头污染
首先,要抓好产地环境控制,加强城市近郊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的安全管理,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以及病源微生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其次,要加强对农药、兽药、饲料、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专项整治,依法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和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无证和擅自更改标签的行为,严格控制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销售渠道,逐步形成统一有序、协调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监管格局。
(二)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
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及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广泛深入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和限制使用规定、国内外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的安全技术水平,使农民自觉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档案记录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发投入品,推进产业化经营,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引导规范生产和科学消费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禁止质量安全不合格农产品入市销售,既能充分保障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安全,更能体现优质优价,有效的引导生产,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抓不住市场准入,就抓不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键。要在全市主要农产品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超市)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经过认证或检测,符合质量卫生安全指标要求的农产品,准许进入市场经营;对未经认证或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禁止进入市场经营销售。
(四)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有力保障,是依照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农产品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标准化生产到市场准入管理的重要技术监督手段。当前要多方争取,增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的投入,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训。要整合农业系统相关的检测机构和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建成以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主体、区县为补充,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及主要农产品市场为网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
参考文献:
1、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7(2).
2、粘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须全面提高[J].中国果菜,2007(1).
3、孙鲁威.让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新农村标志[N].农民日报,2006-03-21.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 源头监管;生产源头分析;问题;对策;陕西安康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271-02
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迫在眉睫。通过对安康市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三大类主要农产品生产源头实地走访调研,提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的对策,以期为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农产品生产源头分析
1.1 规模畜禽养殖场
截至2016年底,全市现有规模畜禽养殖场5 666个,其中养猪场706个、养鸡场630个、羊牛场4 100个、养羊场138个、其他养殖场92个。这些规模养殖场的出栏量和养殖量均达到全市总量的70%以上。抓住了规模畜禽养殖场这个生产源头,全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1.2 现代农业园区
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建成省、市、县现代农业园区416个,其中省级34个、市级146个、县级236个。园区生产的农产品与农超、农校、农机对接,直接进入市场或饭堂,其产量也是市场流通的主量,抓住现代农业园区这个源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局就得到了控制。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
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1 290个,其中国家级18个、省级72个、市级120个、县级1 080个,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组织。抓住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源头,这一板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企业责任意识不强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条款,农产品生产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必须按规范要求生产农产品,其生产过程必须建立完整的生产记录。但一些企业的安全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够,生产记录不健全,未按规定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和人员,很难保证农产品安全,导致农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1-2]。
2.2 缺乏标准体系
安康市是农业市,对农业投入品的需求数量大,尽管国家有明确要求,但由于没有完善的相关行业标准,不利于控制农业投入品的质量,更无法保证三大源头农产品的质量。
2.3 监管难度加大
目前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难以对农产品的生产、管理、采收、加工、包装等环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并且农业生产不同步,造成农产品容易受到间接污染。特别是生产企业关心的是成本、产量及价格,普遍存在滥用乱用农药的现象,无视农产品的安全、优质的生产要求[3]。
2.4 产地环境受污染
由于废弃物的倾倒和排放,造成产地的空气、土壤和水体受到污染,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农业生产环境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个别河沟水体变质,河中无鱼[4-5]。
3 源头监管对策
3.1 加快制度建设,规范监管行为
一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属地管理,建立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长效机制。市政府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县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各级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职责履行情况落实责任追究;对各生产企业实行利益挂钩,凡是1年内3次农药残留检测不合格的企业,取消一切扶持项目和奖补政策。二是建立农药、兽药残留自检制度。把农业园区、养殖场、合作社内部农残检测室建设当作一个硬指标和准入门槛,逐步形成政府例行监督抽检和园区业主自检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配备内检员制度。每个农业园区(养殖场、合作社)至少配备1名经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构培训并考试合格的工作人员(内检员),专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四是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制度。农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在进入市场前,必须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食药部门对进入市场的食用农产品实施市场准入,把查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作为进入市场的前提。实施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的有效对接,从而建立起从生产到市场的全链条追溯体系。五是建立健全农业园区、养殖场和专业合作社生产情况数据库,完善生产档案、包装标识等,对产地、产品进行编码[6-7],逐步实现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准出、运输和准入等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
3.2 实施“一对一”监管,落实监管责任
对于规模养殖场,采取官方兽医对接规模养殖场。全市现有国家畜牧兽医部门认可的具有资质的官方兽医共453名,他们主要分布在县、镇畜牧兽医站。按区域,1名官方兽医与1个或一片规模养殖场对接,住场“一对一”监管,以保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对于现代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安全监察员予以对接。安全监察员可以是农业技术干部或聘请的职业农民,进驻园区或合作社实行“一对一”监管,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3 加强环境监管,确保产地安全
以养殖场、农业园区及合作社为轴心,加强对产地环境的条件监管,全面掌握水、土、气等产地环境变化,加强产地污染防控,推进污染区修复治理。特别要加强对工矿业“三废”品、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管理,加强对农业废弃物排放区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监管。定点检测现代农业园区、畜禽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环境,每3年对产地环境普查1次。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步伐,推广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6]。
3.4 推进品牌认证,实行按标生产
一是制(修)订保障农业园区(养殖场、合作社)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及地方标准。坚持“制标”与“贯标”并重,做到有标可依、按标生产。二是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业主主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运行机制,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结合省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养殖场、合作社)评审活动,优先扶持并重点在园区(养殖场、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从生a环节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围绕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三品”认证和“绿色、富硒”名牌农产品认证,支持鼓励农业园区(养殖场、合作社)创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同时将“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等创建活动紧密结合,以品牌建设促进标准化生产。加大证后监管,提升品牌社会公信力。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园区(养殖场、合作社)可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来扶持,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品牌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档案记录、全程控制、包装标识、质量安全追溯等[6-7]方面的优势,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
3.5 强化专项整治,加大执法检查
围绕重点地区、重点产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涉及农业投入品环节的违法`规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全面落实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积极创建农资连锁经营、农资超市经营和农资经营标准化示范店;加大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监管力度,全面落实农资市场投入品使用检查登记制度[6]。对违法案件要从重从严从快处理,并及时曝光。
3.6 强化日常监测,实行动态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及时掌握辖区内农业园区(养殖场、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加强日常动态监测,适时公布农业园区(养殖场、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公告、农产品品质公告、农产品认证公告、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公告[7],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
3.7 抓好指导培训,提升业主素质
强化园区(养殖场、合作社)业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技术培训,为其提供综合服务(信息、市场、管理等方面),让业主们知道什么能用、什么不能用。提高养殖场、合作社的农业组织化水平,将分散的农户生产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范畴,推进养殖场、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提高业主们的技能[7]。
4 参考文献
[1] 王爱兰,蔡玉胜.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理论与现代化,2014(2):63-67.
[2] 解爱云.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的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14):17-18.
[3] 傅进,殷志扬.农业监管部门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4):432-434.
[4] 郑国龙.南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的实践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3):16-18
[5] 俞华芬.许思嘉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新模式[J].农业与技术,2015(10):231.
【关键词】食品安全;出口贸易;影响;对策
近年来,我国农业出口难度加大,国际上针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案件不断增加,食品安全问题长期以来影响着国民的消费欲望,同时,也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我们要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要能够认真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对对外贸易所造成的影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一、食品安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食品安全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对外商品的出口。食品出口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重要商品,食品出口在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中所占据的地位是显著的。但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日渐加剧,我国食品出口难度加大,食品出口受到严重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国家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为由不断发起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食品出口进行限制,使我国很多以食品出口为主的企业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面临出口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在农作物方面,由于农药残留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的农作物出口量出现大幅度下滑的情况。据统计,一些谷物产品的出口比例自2009年起,就因为农药残留问题,出口量在逐年降低,一些企业由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食品安全问题消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目前,国际社会非常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尤其是安全得不到保障,达不到一定的安全标准,其市场竞争力就会明显减弱。一旦某种农产品出现了安全问题,这种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大幅度下降,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曾经,我国的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是很强的,正因为安全问题,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一些存在问题的出口产品,由于安全问题,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问题产品所产生的影响会波及到中国出口的一些其他农产品,这样,中国农产品整体上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就会受到严重削弱。一些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达到国际食品安全标准,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产品的安全生产,这样,产品的成本就会上升,企业产品的价格自然会上升。这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竞争优势就会丧失。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食品安全问题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标准不断提升,人们的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在各国为了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都会制定严格的措施,控制不安全食品流入到市场中去,也会制定一些食品安全法规,对进口食品进行严格的限制。很多国家都建立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组织相关部门严格把控食品安全,一些国家也制定了关于食品安全评定的更为复杂的评定系统,对食品安全要求非常高。这样,在国际贸易中,就很容易因为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一定的贸易摩擦。这是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什么原因,只要食品出现了安全问题,都会使出口方处于被动地位。这不仅会影响到出口方的经济利益,使出口方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也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关系的和谐发展。为了自身的利益,出口方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往往会报复对方,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国际贸易纠纷问题,甚至引发一场贸易战争,发生国际贸易战争,结果必然会造成两败俱伤,必然会对国际间正常的贸易关系造成冲击,甚至造成贸易关系的破裂。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对对外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要提升我国食品的安全性,提升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削弱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有效的管理,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
1、加强对剧毒农药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剧毒农药的管理工作,不允许食品生产中使用剧毒农药,可以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农药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管理工作,杜绝国家禁止的农药在市场上流通,对剧毒农药进行市场监管。另外,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提升农民在农产品生产中用药的安全意识,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合理用药。这样,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
2、制定食品安全生产与流动的标准。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生产流通标准,根据相关标准,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严格管理控制,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中,要重视转基因食品的相关标准要求的设定,这个标准设定有一定的难度。国家要能够根据相关研究,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合理的标准。在标准制定后,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要求食品零售商必须要在标签上标明产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合理的选用权。
3、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行业协会对整个行业内的商业活动具有一定的管理和引导作用。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行业协会的相关成员是食品行业中的部分企业领导者组成的,行业协会能够有效了解食品生产和销售信息,因此,行业协会如果可以发挥作用,利用行业自律原则,自觉制约一些不法商贩是可以有效保障优质食品的供给的。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使行业协会能够发挥作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和处理,对不合格的食品进行曝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食品的生产的安全性。
4、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专门机构。要保障食品的安全,必须要加强管理,而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专门机构,才能保障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长期持久有效地开展。目前,我国的食品监管工作开展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持续地开展食品监管工作。因此,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专门机构也是现阶段迫切要做好的工作。目前,食品打假专项斗争协调小组承担着食品安全管理的任务,但这个小组工作开展不具有长效性和持久性,只是在社会上发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才会调查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对食品安全进行突击性检查。这样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国家要能够在小组建设的基础上,能够从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抽调部分力量,组成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对各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制定长期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定期走向市场,做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规范食品安全管理。这样,才能有效遏制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的发生,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生产,安全流入市场。
5、食品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国际上绿色壁垒的客观存在,我国的食品行业国际贸易额度出现了逐年下滑的趋势。作为食品企业必须要能够加强技术设备更新,能够采用国际标准进行食品销售,做好食品安全监测工作,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这样,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提升食品质量,我国食品企业必须要通过3项认证,只有通过了3项认证,我国的食品企业才能进入国际市场,才能有效突破规避绿色壁垒,提升自身的是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对外贸易额度。食品企业在取得3项认证之后,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能够熟练掌握世纪贸易组织的各项规则,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则要求开展贸易活动。第二,要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管工作,通过加强监管,保障每一个环节产品生产的安全性,保障产品的高质量。第三,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产品的质量,打出自己产品的品牌,能够做一些宣传活动,提升产品牌形象,打造国际品牌。作为食品企业,必须要重视产品质量,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要能够通过有效措施取得国际市场的信任。这样,才能保障我国出口食品在国际上能够占据有利地位,保障相关产品能够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目前,国际间的贸易竞争是很激烈的,在食品领域中,贸易竞争也是相当激烈。国际市场对食品安全问世质量的要求标准不断提升,我国的一些农产品要有效的走向国际市场,必须要不断提升其安全质量水平。要保障食品的安全我国必须要做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工作,要能够通过各种措施,加大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力度,提升食品品质和质量。作为相关出口企业,也需要能够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积极打破技术贸易壁垒。能够采用有效措施,提升产品品质,打出品牌,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产品真正走向世界,提升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沈迪.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0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 供应链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44-02
食品供应链涉及食品从田间走向餐桌的整个过程,我们日常消费的瓜果蔬菜、零食饮料等等无不处于复杂的食品供应链中。随着我国从农业大国发展成为经济大国,食品贸易增长迅速,食品供应链进一步延长,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将食品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相结合,抓好从源头到整个食品质量安全链条的监督管理,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整合,才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1 加强全程控制系统及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建设全程控制系统需贯穿从食品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提取消费者关心的供应链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食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便能通过这一体系溯本追远,进而达到从整体上掌控的效果。
以美国为例,在他们的食品外包装上都有一个编号,这个编号就如同产品的身份证明,包含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原料生产地、生产厂家等。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能通过食品上记载的信息找到问题所在。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食品行业存在生产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的特点,因此导致了监管难度大。为确保食品安全,在此背景下建立可追溯体系需与基层组织建立紧密联系,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做好生产记录、运输记录和销售记录,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状况的可监控,逐步形成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的信息网络,消费者可以上网查询相关食品的安全资料。
2 抓好源头监管
农产品种植、养殖的整个过程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是食品供应链的源头所在。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开发力度加大,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土地重金属超标、水源质量恶化,农药、化学激素滥用等现象屡见不鲜。农民严格按照各项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是做好农产品源头监管的关键。可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并逐步健全产品原料、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操作等的记录,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加工。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使用农资产品才能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一方面要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的监管,多进村试点,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指导,提高农民选购和使用农资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进行快速检测,可在生产面积较大的基地或大型批发市场设立监测点,一旦发现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即刻停止流通。
3 加强对食品供应链各环节进行整合
质量管理是整合供应链所有工作过程与合作主体关联性的系统环节,一项关于影响我国猪肉加工企业绩效的研究也发现,通过强化猪肉链的整合有利于提高企业肉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具体来说,可通过与上、下游食品企业之间实现纵向或横向合作、联合或合并等途径,建立长效联动机制的横向联合方式,有效控制或解决食品质量链上不确定性因素及其负面影响。
福斯特(Foster)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在供应链快速发展的时代,应该在采购、财务、会计、运营、人力资源、战略、工程等学科中,充分融会质量管理思想,消除组织中存在的质量感知差异,实现质量管理职能在供应链上的完全分配。[1]通过对供应链涉及的各相关学科、国内国际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评判标准等进行整合,可有效控制和降低风险。目前,世界范围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名目繁多,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科学整合,才能取得最佳管理效果。
4 坚持社会共治
全球食品供应链是农产品生产资料商、农户或农产品企业、加工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消费者组成的自上而下的供需网络。[2]涉及农业、动物科学、经济学、商业管理、加算机技术、食品科学等诸多专业学科知识。在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地方卫生局的许多部门都雇用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食品检查员以及其他食品科研专家,采取雇用食品检查员、食品科研专家、生物学家等相关人员进工厂,全面监督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构建了覆盖全国的监管体系。
在我国,食品安全供应链安全环节越来越多,安全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复杂,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采用地方向中央层层上报的形式,导致了“处理速度慢”,“欺上瞒下”等情况的出现。对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预警体系,明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等级标准,提高预警和应急能力,并充分发挥电视、网络媒体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监督,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使其做到及时、准确反映食品行业的呼声,为政府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实现“社会共治”。
近年来,消费者更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与此同时,误传、错传食品安全问题的现象也有所增多,相关部门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同时,还应培养科学的方法和观念,减少外界干扰。消费者辨别产品真伪大都依靠感官和经验,关于科学的鉴别方法了解甚少。“色谱法”是科学的鉴定方法之一,必要时可求助与专业机构,对产品真伪进行鉴定。譬如,国内某享有高知名度的名品折扣平台涉嫌出售假货,有消费者为证实这一猜想,分别从网站和原生产厂家购买了同等数量的产品,之后寻求专业机构帮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产品进行分离和检测,然后对色谱图进行对比,从而证实了猜想。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和因素很多,单纯依赖公共政策法规解决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应该不仅从政策法规上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监督,还应该从整个行业、整个食品供应链上去落实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使得企业自觉建立健全自身食品安全体系,同时进一步调动消费者、媒体平台等进行公众监督,综合施策,共建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食品安全 科学发展 农产品 社会发展
一、我国食品管理存在的安全问题
1、食品供应链长且复杂
从种植、养殖一直到形成消费,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首要特征,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环节,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从食品供应链源头来看,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而人体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农产品后不仅将产生直接的健康危害,而且还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增加。据商务部统计,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从加工环节来看,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管理混乱的问题在我国还是比较严重,这形成了影响食品加工环节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20011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突破了3万亿元,然而,国家质监局在对全国6万多家米、面、油、酱油、醋等生产企业的调查中显示,80%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门槛低、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此外,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
2、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
食品安全监管从食品原料的种养殖、采购、运输、储藏、加工、投放市场直到餐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链条,现在我国实行分段监管,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根本无法界定清晰的监管边界。在没有实行问责制之前,部门都在抢地盘、争利益,生怕管得少;实行问责制以后,又都往回缩,人为出现了很多监管空白。比如说《食品安全法》规定,生猪饲养属于农业部门监管,屠宰属于商务部门监管,但生猪收购和运输环节的监管主体就不明确;类似的问题还有豆芽生产,超市的现做现卖,食品仓储和运输,街头食品摊点,豆腐、粉条、馒头、年货的生产、销售、流通等都存在无人监管的现象。在基层的监管实践中,流通、生产、餐饮各环节的界限难以明晰,如前店后厂是属于店(流通),还是属于厂(生产)?街头食品是属于餐饮,还是属于流通销售,还是属于生产加工?农民自产农产品、街头屠宰销售自产牲畜肉由谁监管?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中出现的重叠、模糊和真空地带,也引起了社会对《食品安全法》和政府执行力的质疑。
3、农产品源头和加工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农村工业的发展让农村环境受到污染,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造成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饮用水中含菌量高、重金属含量高,由于这些污染,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即使是家禽家畜排泄的“有机肥”,与我们先辈时代的有机肥营养成分相比也大不相同。农产品生产工艺落后,也是农产品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人不能科学使用先进设备进行种植、加工,而是在他们现有条件下,生产出他们自认为没有问题的农产品,忽视了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未能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杀菌灭菌处理。二是过量、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非法添加物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二、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对策
1、积极推行实施标识管理和可追溯制度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场失灵。因此,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是增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通过食品优质优价机制激励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或者通过明确责任的潜在惩罚约束机制促使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运用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RFID(非接触式微型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质量认证和跟踪管理功能,在供应链中以精确、快速的方式检索追溯数据,对接收、生产、包装、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建立无缝的联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2、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和认证认可制度
通过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建立和完善食品的产地环境监测网络,保证产地环境符合安全生产要求;通过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杜绝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现象,防止不安全的农产品、食品流入市场和用于食品原料,保障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强化中介组织和横向联合组织的行业管理的作用,中介组织作为独立的法人行为主体和机构,以公正、公平、诚信的服务为宗旨,向社会提供有资信的质量管理服务,主要进行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的注册管理,推广、宣传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实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等。
3、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各个监管部门从自身需要出发,竞相增加食品监测设备和人员的投入,而要重新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特别是专业执法队伍的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结果是现有监督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大大地增加了行政成本,在具体监管中,各个部门缺乏协调配合机制,往往是各自为战,环节增多,必然会影响行政效率。现就整合食品安全监督力量,理顺食品安全监督体制,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食品安全监管应当坚持“统一、效能”的原则,整合原有的食品安全监督力量,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的各监管环节纳入一个部门监督管理并承担责任。二是在现行分段监管体制不变的过渡期内,采取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的综合协调,并赋予其综合监督管理的职能,有效消除“多头监管”造成的疏漏和不足,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统一、无缝监管。三是增强公民食品安全的意识,抵制食用污染食品,形成污染食品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良好局面。
4、媒体报道监管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食品协会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食品加工制造商中,10人以下的小作坊占70%左右,这应该是食品安全报道将其作为监督重点的原因之一。但是从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来看,知名大企业和民族大品牌甚至质量免检的标签也并不意味着其质量的绝对安全,这一点从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可见一斑。大企业、民族品牌不仅牵涉人数多、涉及范围广,而且代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一旦出现问题,其影响层面和引发后果的严重程度都远远超过小企业小作坊。从这个角度来讲,媒体对大企业大品牌实行合理监督,更符合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大企业大品牌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综述
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由食品供应安全向食品质量安全转变期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在食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凸显出来的全球性问题。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彻底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部门一个行业的事情,而是我们全民都应该及其重视的事情。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存问题;对策建议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食品,它是我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因此食品安全关系到我们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们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如果食品出现问题了,意味着我们也没有了生存的基本保障,那么我们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更是失去了保证。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1、我国的伪劣食品不断出现。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食品不断出现,并且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乡村地方盛行。例如在浙江省发生的白糖加硫酸镁事件,其中白糖只有30%,而硫酸镁也占30%。此外,还有用头发制作酱油、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用甲醇假冒为白酒等等假冒劣质食品。这些假冒伪劣食品无不严重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使食品安全现状日益恶劣。
2、我国转基因食品带来的危险。生物技术和重组DNA技术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的关键性技术,因此我国也广泛应用和发展。现在包括我国在内有十多个国家在种植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马铃薯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基因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物种之间转移,不可避免地给人民带来健康危害。因此转基因生物在遗传及技术学上的不稳定性带来了潜在危害,给食品安全带来威胁,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3、我国的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安全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污染、环境的恶化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很重要的方面。例如水源污染造成了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海域污染严重影响海产品的卫生安全问题,土壤污染造成农作物成为有害物质的富集体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由燃烧垃圾等因素产生的“二恶英”物质,它是一种一级致癌物质,危害性极大。以上的问题无疑给食品安全及现状带来严重的威胁。
二、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食品安全问题的新旧问题共存。我国的食品生产以及加工技术落后、经营环境条件等方面比较差,在食品生产、加工等过程没有遵从相关的卫生操作程序,从而让食品产生微生物、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作为经济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这些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使我国又出现了一些工业化国家所要面临的新的食品安全问题。
2、食品安全问题源头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有两亿多的农民在田地里进行耕种、种植初级农产品。但是由于历史等原因,这些农民很多都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严重缺乏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因此在农民心中没有食品安全的意识,有些农民一心想生产出好产品,不惜超量使用农药,致使出现蔬菜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3、中小型的食品加工企业多及加工水平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发达,大型企业数量远不上发达国家的数量。据统计,我国现有的50万家加工生产企业,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的企业。中小型的企业管理、安全意识等远比不上大型企业,还有小企业在生产加工等过程中不可能也不会完全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从而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存在,并引发“丰富多彩”的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出现。
4、食品的问题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从过去的粮油蔬菜肉类、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延伸到水果、酒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食品,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发展。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首先加强舆论监督引导,在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上介绍食品安全知识,向公民公布诚信企业和食品放心的企业。其次向公民曝光食品存在安全问题的企业,及时准确曝光食品安全违法事件同报道食品安全工作动态和食品检测信息。再次是设立食品安全专门网页,介绍食品放心工程的进展动态及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并可对食品安全问题实行网上举报。最后通过营造声势,扩大影响,形成良好的舆论和监督环境,使食品安全问题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政府应该成立一个专门部门来统一管理和协调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如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以统一协调、管理涉及国家食品安全的相关部门,彻底改变目前相关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协调不力、重复管理、执法软弱的局面。
3、加大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1)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来进行控制食品的污染。(2)严惩食品安全事件的企业和负责人,并且加大打击力度。(3)完善和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4)各监管部门要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增加抽查的次数和范围。(5)对造假、售假等不法行为,一概严惩不贷。
4、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是由三阶段(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组成的,因此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当围绕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习、损害控制处理以及事后恢复这5 个主要环节进行。所以需要建立应急计划系统、应急训练系统、应急感应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包括决策与智囊、应急处理小组和应急处理专家)、应急监测系统和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同时,国家应抓紧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则,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 杨劫,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J],中国公共卫生,2003, 19(2).
[2] 赵欣妍,关于食品安全调查研究及其对策[J],现代养生B, 2014(2).
总部设在德国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庞大、最权威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作为这个机构的专家,周泽江认为,如何辨别有机农产品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事实上,老百姓吃有机农产品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有机农业不是回归老一套
有机农业生产,首先要求不用农药、化肥和转基因技术。现代农业使用农药、化肥,使用不当会对土壤造成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氮肥是环境中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之一,亚硝酸盐有致癌风险,因此首先受害的是使用化肥的农民,“吃有机农产品,不光是为消费者自己的健康,也是为农民的健康做贡献。”周泽江说,农民在打农药的时候受伤害最大,农药会通过皮肤、呼吸系统、眼睛或其他暴露部位进入人体,而蔬菜等食品到消费者嘴里的时候,其农药的含量其实远比施用农药的农民所接触到的要少得多。
有机农产品还和土地、水和空气的健康有密切关系,“这是一个系统,生产农药、化肥等化学品需要消耗大量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资源,也会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所以有机农产品所带来的是一个大健康的概念。”周泽江强调,有机农业并不是简单地回归老祖宗的耕作方式。老祖宗刀耕火种的方式早已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合理的传统农作加上创新思维以及现代技术,比如有机农业可以用滴灌、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天敌等现代技术,也可以使用多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等等。
食品安全不是最初出发点
通常人们选择有机农产品,最直接的原因是追求食品安全。周泽江说,有机农产品在食品安全中其实只应该起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在我国却被很多人看成了“雪中送炭”,似乎只有有机农产品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事实上当初有机农业的发起并不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是为了保护生态和环境,是对现代农业中出现的种种弊病的一种反思。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的研究和推广,有5个生态农业成绩显著的村获得了联合国环境署颁布的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有机农业概念传入中国。1994年,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有机认证机构。”
周泽江介绍,与外国一样,我国有机农业的起步和发展,最初也是为了保护环境。但后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大家就想当然地把它拿来当作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万灵妙药”。
“很多人过分强调有机农产品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事实上,有机农业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不到百分之一,如果要依靠这百分之一来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那谁都知道是做不到的。”周泽江说,其实安全的食品很多,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只不过因为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是允许在一定条件下有限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而有机农业则禁止使用这些物质,因此监督的尺度比较清楚,要比其他安全食品容易评估和监管,因此受到了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更多关注。
有机农业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三个不允许”,不允许有农药、化肥和转基因。但让周泽江感叹的是“很少有人还会继续说不允许水土流失,不允许破坏生物多样性等”。据周泽江观察,在有机农业发展成熟的国家,很多消费者认为购买有机农产品是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贡献,也是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农民的健康负责。
周泽江认为,最佳的状态是让做有机农业和消费有机农产品成为人们保护环境和健康的自觉行动,企业不是因为要追求高利润才去做有机农业,消费者也不仅仅是为了关注自己的健康才去消费有机农产品。
有机农产品的真与假
“假有机”的问题,不仅中国有,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都有过,最近也还有发生,但这些国家对这类事件的惩罚手段很严厉。造假者不仅会被罚款,还要面临坐牢的风险,但我们国家还没听说过谁因为“假有机”而坐牢,恐怕现在也还没有如此“严”打的基础。
周泽江指出,必须群众监督和政府监管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有机农产品的真实性。“如果只是出事了才去打,或者想依靠不断提高标准来控制,这样不仅把坏的打下去了,往往也会把好的也打下去。”周泽江说,据他所见,绝大多数做有机农业的人是在认真地做,但像考试一样,有人得60分,刚刚及格;而有人则得到90分以上,做得非常好。及格的也是真的,只是真的里面有水平高低之分。我们现在的目标应该是挡住不及格的,监督和帮助及格但分数低的,鼓励、表彰和推广得分高的。
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有一些人确实是在按照有机的标准种植,但他们不一定都申请有机认证,目前比较成熟的模式有“社区支持农业”(CSA)和“参与式保障体系”(PGS),这些都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基础上的有机农业,此类种植基地一般都在城市郊区,消费者可以不定期轮流去参观和监督,同时也可以参加基地的生产劳动,消费者承诺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产品。在这种体系里,生产者与消费者是真正的朋友,这种做法是很值得提倡的。当然,如果是远距离的供应,例如要把云南的有机核桃卖到北京,新疆的有机葡萄干卖到广东,在一般情况下还是需要通过有机认证的。
“中国的有机产品追溯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周泽江认为,这个追溯体系建立后,没有经过认证的企业想造假就很难了,因为造假很容易被识破,而且每个消费者都可以监督,这样一来,造假的成本会很高。“我常常提醒准备做有机农业的人,最好不要抱着发大财的想法进入这个领域。有机种植一开始一般都会减产,只有当生产基地的生态系统达到基本平衡后,产量才会逐步提高,最终甚至能超过现代农业的产量。但目前还没收回成本的有机生产企业还多的是。没有环保、生态理念,没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实际上是不适合从事有机事业的。”
关键词: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质量安全;市场监管
一、引言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和中心环节,全国43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肩负着70-80%的鲜活农产品的流通任务,是城乡集贸市场、菜市场及超市零售网点的主要进货渠道。加强对批发市场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于保障我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新发地、回龙观、八里桥、锦绣大地、大洋路、岳各庄、石门等13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商户及购买者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实地考察,从市场管理者、商户、购买者的食品安全认知特点和行为等方面,分析了批发市场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安全监管任务主要由市场管理者执行,其手段主要包括制定规章制度、检查商户执行情况、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进场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把关等。此外,市场管理者还要搞好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为商户提供卫生良好的摊位和场内交易环境。批发市场通常有一名副总经理分工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及时处理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解决顾客投诉及商户和购买者之间发生的争执。各大批发市场都建有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室),负责进场农产品的取样检测,并记录检验结果备查,有的市场还要将检验结果上报市级政府有关部门。多数市场的日常化验检测项目仅限于果蔬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水产品中的甲醛含量、干货中的二氧化硫含量等,对其他质量安全问题的检查主要是凭市场管理员的感官和经验来判断。
从这次实地调查中发现,批发市场在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市场安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但执行力度弱
市场管理委员会及其业务职能部门是市场管理的主要责任者,各职能部门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等,市场都建有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并配备检测人员。另外,工商、公安、税务、银行等也进驻场内设点,或将部分职能委托市场管理机构代行。各大批发市场也都设立了与政府法律规范相一致的规章制度。可以说市场在机构设置、制度建立方面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的相关要求,这一点可以从对商户的调查中得到验证。
在市场访谈中发现,在具体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方面并不令人满意。市场各区主管人员对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对于商户的要求不严格。例如,一些市场对于刚入场的商户,要求一开始必须签订《商品质量保证书》、《商户规范经营责任书》、《市场卫生三包责任书》等协议文本,但对后期执行情况检查不严格。政府在批发市场推行购销台账制度,但市场管理者只看商户是否有账本,而对商户是否准确、完整、规范地记录并不细查。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面,不同经营区域的执行情况存在差异:猪肉批发区的猪肉都是来自定点屠宰厂的,票证齐全,质量安全有保证;活鱼类水产品交易区基本上能做到定期抽检,但检测周期较长;蔬菜水果区由于商户规模小、数量多、产品来源难界定,市场普遍反映检验难度较大,各市场的抽检范围和抽检率都不一致。
(二)市场仓储和交易设施较为齐全,但环境卫生问题多
调查发现,北京市批发市场内的仓储和交易设施较为齐全,但场内不同经营区域差异较大。猪肉、活鱼及海鲜冻货区的仓储设施建设的比较到位,肉类区低温冷藏库数量充足,活鱼区配备有中转鱼池,冷冻产品区有低温冷冻储藏库。在粮油批发区和干菜调料交易区域,商户的店铺一般兼具批发与仓储功能。蔬菜水果交易区的设施主要是遮阳大棚,但是多数市场由于大棚数量不足,新鲜的果蔬产品直接在露天交易,遭受风吹日晒,鲜度受损的问题比较严重。
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大多数未经包装,易在流通过程遭受污染,市场卫生环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直接影响。从购买者对批发市场内卫生环境的评价看,回答满意的占23.3%,一般的为58.7%,不满意的为18%,可见多数购买者对场内卫生环境不是很满意。
实地调查中笔者发现场内卫生环境方面问题也比较多:有的蔬菜水果区,变质、腐烂的蔬菜水果得不到及时处理,随处堆积,蝇虫滋生;个别淡水鱼交易区污水横溢,得不到及时处理,甚至有的运鱼车干脆直接将废水排放到路面上,导致行走不便;少数肉类区则缺乏排气设备,厅内空气流动不畅,气味难闻。另外,商户将产品随地摆放、垃圾随手丢弃、饮食就地解决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批发市场商户和购买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状况
(一)商户的食品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商户是市场内的交易主体之一,其经营行为对食品质量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调查发现,批发市场商户的食品安全意识不高、对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和法规不是十分了解。
据了解,商户在与市场签订商品质量保证书、规范经营责任书等协议文件时,并不清楚文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只是市场管理人员要求签字,他们就照办。在建立购销台账时,也是按照市场管理人员的要求走个形式,台账记录很不规范,信息不完整,经营的产品一旦出了质量问题也难以查证。
(二)购买者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但缺乏鉴别能力
在批发市场上调查的422人购买者中,有236人是自家消费,占56%。这些被调查者中有82%的人回答重视食品安全问题,80%的人认为市场有必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强。但是,购买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制度了解不够,在购买时缺乏鉴别能力。购买者对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概念比较了解,但对于农产品产地编码、市场准入、索证索票、产品可追溯等监管制度了解的还不够。
另外,大多数购买者在批发市场购买农产品时主要关注其新鲜程度、价格、生产日期等内容,对其他事项不太关注。有39.1%的人重视品牌,29.8%的人重视产地;67.9%的人在购买鲜、冻畜禽产品时会看是否有检疫合格章;约40%的人会看商户的营业执照等证件,并要求出示产品质量证明。
四、加强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通过对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者、商户和购买者的调查发现,批发市场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商户对食品安全重视不够等问题,需要从市场建设、制度落实、宣传教育以及全程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把好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关。针对存在问题,就加强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挥食品安全监管作用
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注重场地面积和客流量,追求人气度,强调市场的货物集散功能、价格形成功能、供求调节功能和结算功能。在新形势下,为保证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应该赋予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新功能,并通过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来保证新功能的实现。市场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仓储和配送冷链系统、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建立商户登记和商品准入制度、实施索证索票和台账记录制度、开展产品抽样检测等。只有从物质条件、环境条件、人员、经费等方面增加投入,才能充分发挥批发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管作用。
(二)市场不仅要建立明确的食品安全制度,还要狠抓制度的落实
虽然政府出台了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各大批发市场也都制订了自己的规章制度,但在具体执行和落实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狠抓制度的落实工作。有的市场与商户签订了质量安全责任书就算完事,有些市场为了稳定商户资源常常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这样下去只能导致有章不循、有令不止,安全管理制度难以奏效。因此,必须提高市场管理者的认识,不做表面文章,把食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市场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对执行制度好的商户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制度的给予批评和处罚,提高广大商户遵纪守法和诚信经意意识。
(三)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商户和购买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商户是批发市场上的经营主体,对自己销售产品的质量承担责任。但是,市场上的大多数商户都是个体经营者,文化程度普遍低,学习文件少,遵纪守法意识比较淡薄。批发市场应当不断对商户进行培训教育,向他们宣传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商户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批发市场要重视购买者的权益保护,帮助他们提高鉴别产品质量的能力,及时处理投诉,鼓励他们对市场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四)政府牵头构筑生产流通一体化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批发市场监管是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市场流通环节采取措施,通过监管发现问题产品、追溯其来源,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并确定责任者。流通环节监管能够对生产环节产生影响,促进生产者生产质量安全的产品。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产地源头开始,生产过程和流通环节一起抓,需要政府牵头构建从生产到流通一体化的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农产品。
参考文献:
1、安玉发.技术创新助力农批市场功能拓展[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6(21).
2、徐柏园.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7(3).
3、王登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分析[J].北方经济,2007(7).
4、丁建吾.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亟待立法和政策扶持[J].中国改革,2007(8).
5、吴干冰,陈本新.日本、韩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考察报告[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7).
6、魏国辰.对北京市建立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的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05(6).
【关键词】预警系统;食品安全;HACCP系统;调味品
【中图分类号】F407.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0114-02
1引言
近些年,国内市场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各种化学调味剂被应用到各种食品中,这对人的身体与整个人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针对当前市场上所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有关部门、有关食品生产企业需要改变策略,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科学客观地评价、紧急应对、风险预警,形成了企业、政府面临的新课题。
在这个情况下,社会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将成为“主动预防”社会上出现的食品安全危害的捷径,得到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企业在生产食品过程中安全危害问题的控制手段,对于引起当前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行主动监测、智能识别、分析和评价,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起到警示作用,并通过智能化、可持续化的解决方案以及危害后的应对措施等,实现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危害。
2当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马肉、毒奶粉、瘦肉精、塑化剂等产品事件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关注,每次市场上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都会导致一个产业或者一个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严重影响了市场健全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社会食品的安全性牵动着整个世界的共同关注,全世界人民为了有效的扼制社会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各国各地政府和一些有良知的企业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自身发展、符合国情以及企业实情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地将社会食品安全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对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
3调味品企业产品安全预警体系建立
3.1预警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当前市场上调味品生产企业的起点低、规模小、品种多,需要较长的生产时间。而面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消费需求,这对调味品生产企业的规模有了更高的要求。用于生产调味品的原料成千上万,同时这些原料主要来自于农产品或者进行初步加工的农产品。并且农产品加工在国级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
二是转基因技术的日渐成熟、新资源、酶制剂的出现,这些在产品工业中地应用给产品安全带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转基因技术在各个方面还未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这些对新技术在产品中的应用、产品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三是新型材料在包装方面的应用。自从工业革命以后,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包装材料不断的涌入市场,新型包装材料的安全成为了影响全球食品安全的新问题。面对中国目前产品安全监测相对落后的情况,越来越多的调味品将面临安全不能保障的风险。
3.2 调味品企业产品安全预警体系架构: 产品安全预警体系的建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风险分析、信息管理分析、危害评估、应急机制和监控体系等组成了整个预警体系,这使得预警体系具备了更加智能化、应用简单、使用灵活、运行快捷有效的特点。
3.2 企业产品安全预警系统流程操作: 一是建立预警小组,一些企业建立了包括质检部、法规部、研发部、生产部、工程项目部、市场部、采购部等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产品安全应急处理部门。这些部门对化学科学、生物科学、物理科学、食品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都有预防和应用机制。
二是危机分析及提出对策,部门成员对产品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彻底的分析,寻找产品安全信息隐患,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及时发现和反应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是启动应急机制和信息,各部门负责人收集的产品安全风险信息和各种产品信息,并交予上级部门进行审阅和审批,同时得到了上级部门的监督,并且及时的消除危机,解除预警。
4建立产品安全预警体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一是传统产业、技术落后,调味品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资金缺乏、生产设备落后、质量得不到保障,并且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检测。即使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二是产品生产原料生产地广泛,管理困难,调味品的原料都市一些农产品或者初级的农产品,当前有很多地方实行了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田管理,直接导致田地管理零散。使原料管理在很多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阻力。此外,各地政府对于农民的田地很少使用集中管理的办法,缺乏管理机制,使农民产品安全意识非常薄弱,这些都是这样产品原材料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现在随着我国所推出的《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各级政府已经形成了监管机制和职能分配。为食品的安全性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并且为提高产品安全监控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这对整个社会快速提升产品安全,提高消费者的信心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三是企业运营机制问题,很多企业管理不合理,对产品检测不到位,直接产生产品安全隐患。再者,各企业管理机制的不甚健全,这对于国家法律法规不能有效的执行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5结束语
产品安全预警体系,成为从源头监管产品安全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食品因为安全问题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我国政府部门也在加快建立相应的产品安全检测标准,以便于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同时本文中所讲述的调味品生产的过程中在安全方面的控制策略可以使企业能确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何健涛著,FOOD SAFETY对构建首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思考[J].世界标准信息,08:43-46,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