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3 10:18:32
导语:在谈谈生命的起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素质;道德;使命;企业业绩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166-01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已经不再仅仅是国内企业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不同国家企业间的竞争。而在所有这些竞争企业中,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最重要法宝莫过于人才。人是根本,是管理企业,创造业绩的智者。但是这里的人才不再局限于拥有出色的管理才能、优秀的专业技能等等,还在于个人的思想,这里的思想,指的是员工包括企业管理者的素质、道德、使命。而这三者中,最基本的是素质。素质教育从我们开始迷迷糊糊明白事理的时候,就受到父母、老师等的教育,而这些教育或多或少对我们保持良好的素质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现实来看,我们的企业大多数员工并不具备较高的素质,如不爱护企业公共财产、不为公司节省开支、员工之间为了点点利益勾心斗角等等,这些都或多或少与素质缺乏有关。其次,就是道德。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其影响深刻,在完善人的健康思想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企业甚至很多高等教育机构都不能清楚的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忽视道德教育,其理由可能源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道德教育显得不合时宜。 其实,正是没有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才应该去学习,而不应该受到环境和时间的限制。最后,使命的重要性。使命相比较素质和道德更高一层次,因为它不仅需要具备主观的意识去实践,更需要拥有实践的能力,如果没有,站在使命感上的员工也会主动去学习,所以国内企业应该注重强化员工使命感。知道《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的人,都会被罗文的使命感所深深震撼,因此在日俄战争时期,俄国军队中从长官到士兵,每人身上都揣着一本俄文版《把信送给加西亚》,而日本从俄战俘中得到这本书后随即翻译成日文,天皇诏书“国民人手一册”。可以想象,对于使命感学习的重要性。一个成功的企业,不是光靠几个成功的管理者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员工,需要整个团队都具备“罗文精神”的使命感,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企业这艘巨轮成功驶向彼岸。
现实当中,素质、道德和使命,三者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但是在企业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分别强化,进而促进企业向前发展。
1 强化员工素质
我们的企业在员工招聘时,尤其外部招聘,很难清楚的了解即将参与公司发展的成员是否具备高素质,而这点只能通过完善招聘程序来弥补。另一个就是日后的员工素质教育,这点不能缺乏,员工的素质就彰显了公司的形象,我们不仅要提倡在企业里保持员工高素质的状态,更要求员工在企业外做到这样,这点特别针对那些经常出入公共场所以及需要经常和投资者、债权人、顾客接触的管理层、普通员工等,他们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良好的形象。因此,在强化员工的素质时,应使素质考核融入到绩效考核中,以及员工的升值、加薪、岗位调离等都需要考虑员工素质,彻彻底底使员工重视个人素质。
2 强化员工道德
中国的道德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儒家道德思想,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像日本松下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其管理文集经常引用孔子的言论,处处体现儒家道德思想,还有在日本被称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同样认为道德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内目前也有许多企业和行业都制订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但是并不是很规范,也没有按照条例认真执行违反道德准则的惩罚,而且大部分管理者不以身作则,忽视道德的重要性。著名的麦道公司之所以成功,其成功之道离不开它的道德准则。麦道公司的员工道德准则如下:“为了使诚实和道德成为麦道公司的特征,作为公司的成员,我们必须努力做到:在我们的所有交往中都要诚实和守信用; 我们所说的和所写的一切东西都要真实和准确;可靠地执行公司分派的任务和责任;经济地使用公司的一切资源;在我们的一切活动中都要遵守法律。”“正直和道德有时可能会使我们失去某些生意机会,但是我们要坚信,我们做正确的事比做错误的事能获得更好的结果。”可以看到,麦道公司规范的道德准则可以使员工很清楚的明白哪些事情是合乎道德的,也是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因此,我国的公司应该重视道德准则的重要性,招聘高道德的员工,同时加强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思想的学习和教育,制定详细而规范的道德准则,严格要求企业管理者、员工遵守,对违反道德准则的要施以严惩,最后通过组织文化的作用,使道德准则贯穿于整个公司上下,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对道德准则的遵守进行考核,纳入到薪酬体系中,真正达到以德治企、提高公司业绩的目的。 3 强化员工使命
3.1 使命及使命感
使命乃是指所要奉行的命令,所要担当的任务;使命感是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实现理想的心理状态。人在现实中的职业和工作,就是一种天职,你要有这样的信念。当你视工作为你生命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使命时,你就会更容易认同你所从事的职业,并且长久地保持工作热情。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阐述过组织使命的重要性,而现在这种员工使命也是组织使命在个人当中的体现。只有完成了组织赋予的使命,才能说个人的价值得以体现,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组织的使命落到实处就是要靠员工来完成,也就是把组织的使命分化为组织中员工的使命,只有所有员工认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任务,组织才能说完成了组织的使命,可以看出,员工具有了使命感对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组织中的每个人都知道本组织的使命,并把这种使命落到个人身上,去思考怎样去更好的完成任务,不去计较个人利益而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相信拥有这样员工的企业一定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使员工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建议
(1)使员工明确自己的目标。
企业必须清楚地让员工知道他们的工作是什么,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只有他们清楚了自己要做的事,他们才能更好的去完成企业赋予的使命。
(2)使使命感深入员工内心。
企业要将使命感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要让企业的每个层级,每个组织,每位员工,都明确自己的使命,都在自问自答:我要干什么,我为什么这么干,以及如何干的更好;也要让他们明白出色的完成任务是件多么荣耀的事,并适当的时候对管理者、员工进行使命感教育、宣传,甚至奖励,使使命感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员工心里。
(3)使使命与组织任务同步。
在企业下达任务到组织时就要将组织的使命切实的落到员工身上,使员工明白自己将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所应具备的能力。只有这些做到了,员工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实现企业的目标,最终使企业健康的发展,
因此,通过对员工素质、道德、使命的强化,可以使员工逐渐地融入到企业这个大家庭中来,从内心深处为公司的发展着想,并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徐耀强.企业的使命管理[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4).
一、让学生体会生命的艰辛
生命教育离不开生物学的知识。初中生物第一课“认识生物”,就让学生在开始接触生物学科时了解生命的特征。纵观整个初中生物教材,很多知识与内容都和生命密切相关,详细地告诉学生生命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如“生物圈中的人”(七年级下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八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八年级下册)等,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这些知识点,引导学生去体会生命从开始孕育到最终诞生的艰难过程,让他们学会珍爱生命。
例如,在讲授“人的生殖”这一内容时,笔者制作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和卵子结合及婴儿出生时的画面,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每一个生命都来之不易,每一个母亲都非常伟大,认识到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所以对每一个来之不易的生命我们都应该用心呵护。又如,在讲授“人的由来”这一章节时,笔者告诉学生在怀孕期40周的280多天内,胎儿发育需要的一切营养都来自于母体,胎儿的排泄物也要通过母体排出体外,母亲的各种器官由于胎儿的存在加重了生理负担,最后分娩时母亲还要承受剧烈的疼痛。由此教育学生要认识到母亲孕育生命的艰辛,父母把孩子养大更不容易,我们每个人都要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师可把以上相关教学内容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体会生命诞生的艰辛,抓住时机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感恩父母,这不仅是对自己个人负责,也是对父母养育劳动的负责。
二、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通过实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珍贵。
例如,在教学“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这一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每一个鱼鳍的特殊作用,这时也许会有学生说“把不同的鱼鳍剪掉看看鱼有什么不同的变化不就行了”,这里笔者及时地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笔者和学生一起探讨剪掉鱼鳍的方法:“把鱼鳍剪掉的确可以完成实验得到结果,但被剪掉鳍的鱼肯定会死亡,这种以伤害动物生命来完成实验的方法是不值得倡导的。我们能否重新设计一种不伤害它们生命的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以因势利导地告诉学生生命的珍贵,爱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爱惜其他的生命。又如,在教学“动物行为”这一章节时,学生看到野牛在遭到虎、豹等凶猛动物攻击时,身强力壮的公牛会围成一圈,主动保护老弱病残的野牛。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类呢?笔者借此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要呵护生命。此外,在讲授“生命进化”这一章节时,也可以抓住机会让学生明白各类生物在生存的过程中是要经过激烈的竞争的,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注定会被淘汰。
三、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尊严
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要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领悟生命的尊严。初中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来达成这个目的。
如笔者在讲授“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以及“遗传变异”等内容时,经常以此教育学生尊重生命。例如,可以让学生观看“人与地球”等视频资料,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深深触动他们。从原始生命起源那一刻到现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种类繁多的物种,这些生物在地球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是生物世界中平等的一员,它们的生命同样也是值得我们用心尊重的,我们不能随意地去扼杀任何一个生物,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别的生命。
一、 主题目标,启动"生命的探索"
关于"生命"的主题探究中幼儿可以认识生命并萌发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在身体、个性、人格等方面,为幼儿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经验,科学合理地分析主题蕴含的价值,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该主题的目标做了如下预定:
1.知道生命的起源与 延续,健康地发展生命。
2.珍爱生命,发展和掌握简单的生存技能。
3.感恩生命赋予的一切,愿意付出回报。
二、 预设与生成结合,丰富"生命的旅程"
为了更好地向主题目标靠拢,需对各方面要素进行分析后对整个主题活动进行前期预设,教师需要收集从孩子在多方互动、探索中反馈想法或迸发出来的信息,将预设与生成有机的联系起来,构成一张丰富的主题网络图。
三、融合多元素材,加深"生命的思考"
(一) 集中、游戏中的"说"与"乐"
通过回家与家长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小组交流讨论、扮演成长历程的不同阶段的自己和家人的模拟体验等方式,大班的孩子们用他们特有的多元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参与到这个有趣、温暖的主题,实现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对生命的珍爱,享受活动带来的独特乐趣。
(二)绘本、视频中的"阅"与"思"
多姿多彩的生活总能被作家们用曼妙的画面、精辟的语言浓缩在绘本或影片中,尤其是关于生命的主题作品,更能我们沉静和思考。例如:在《小威向前冲》知道自己是父母爱的结晶,感受浓浓的爱意和不放弃的力量,并正视自己身上不完美的秘密;《白羊村的美容院》有助于帮助孩子正确欣赏自己的独特性,不一味追随别人,明白做自己最幸福;《谢谢大家》中关于"死亡"的话题在绘本中并不回避,在孩子内心深处播下颗生命的种子,慢慢感悟生命的珍贵。绘本中不断出现的一句话"托您的福"是在感谢生命,无论将来的道路平坦或坎坷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微笑面对。
公益广告《家》、《责任》、动漫《孝》都可以让孩子在欣赏之余品味"恩情"、让感恩之心如涓涓细流滋润孩子纯洁的心灵,除了享受被爱的甜蜜,同时懂得珍爱生命的责任和回报的义务。
(三)家园互动中的"听"与"做"
家长资源是主题探究中缺少不了的重要资源,但其相对零散和隐蔽,需要教师精心挖掘和利用。我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这让课程变得丰富又具有动感。
《成长故事会》中家长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聊着过去的种种幸福、甜蜜,也有家长聊到了艰辛、坎坷。台下的孩子和妈妈听得认真,许多妈妈因为感同身受所以留下这幸福的泪水,孩子也体贴地紧紧搂住妈妈。又如:妇女节的亲子活动,孩子们在妈妈的怀里读着自己"写"的第一封信,孩子们露出来的是可爱的笑容;而妈妈们读得满足,幸福的泪水也在当下夺眶而出,瞬间泛滥,大伙都能从信中的字字句句中深切地感受到孩子的爱和点滴成长。再如:《小小的抚摸》,这是在亲子活动中设计了孩子帮妈妈涂护手霜的环节。伴随着《妈妈的手》的歌声,孩子们小手捧起大手轻轻抚摸,凉凉的护手霜慢慢滋润着妈妈的手,当孩子们把妈妈的双手合并,贴在自己的小脸蛋的时候,妈妈的心慢慢融化,那两行眼泪泉涌般流出,母子之间暖暖的温情通过紧握的双手来回传递,孩子们单纯的抚摸,让妈妈收到了简单又丰富的快乐。
4.家长志愿者--教育新能源
通过家长联系到了社区公益团队来到班级,为小朋友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感恩活动,孩子们知道要从小学会感恩妈妈爸爸,感恩老师以及所有关心自己的人。此外,家委会还组织孩子进入消防教育基地进行实地仿真演习,在模拟火场中顺利逃生,在紧张刺激的游戏之余孩子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四、 真实情景的体验,真切感悟生命的旅程
根据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原则,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要尽量让孩子去观察、去动手、去表述,从而得出感悟。我在引导幼儿进行的生活中实践中发现进入情境状态的的孩子,更能体会成长的旅程,并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例1:我请孩子将皮球塞进衣服里放在腹前,完成"当一天妈妈"的体验活动。孩子们由刚开始当妈妈的"很兴奋",到上厕所和上下楼梯的"很不方便",逐渐升级到户外运动时"太累,不想带球",最后演变成"恨不得马上把球拿出来"的过程,从孩子们和家长们过后的记录表中不难发现:孩子都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一天的活动和遇到的一些不方便的事情,以及心理上的一些变化,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发自内心地对妈妈们表达浓浓的爱与感谢。
例2:为了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而给自己带来的幸福生活外,我还带领孩子参与爱心公益。平日里,我带领着孩子们收集生活中的废品,一起变卖废品,将所得购买学习用品帮助山区或者社区里的贫困小学生,尽一份力量,奉献一份爱心的孩子都会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五、注意事项
1.了解幼儿水平,师幼共同探究
开展生命主题探究,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兴趣、能力发展、已有的经验水平有充分的了解,只有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融入活动,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探求生命中的问题,收获新经验的同时感悟生命,绽放生命的光彩。
2. 体验式学习,让主题回归生活
体验,是幼儿生命教育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如:幼儿参与体格检查记录,体验成长;在健康活动、安全演习中习得保健与逃生的技能;在家中做个小帮手,即感受父母长辈的爱的同时也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感恩,可见,亲身感受与体验能让孩子对成长有较深切的理解。
3. 生命繁衍的接力,中华孝道的传承
在活动中我发现:有些家庭对于生命的繁衍和死亡的话题十分避讳和幼儿感恩意识缺乏的现象,因此,我们还应与家长沟通,在呵护童心童趣的同时也要让幼儿正视生命,让孩子懂得惜福感恩是教师与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年为了换取多一天的生命,第一天世界上消失的是手机,第二天消失的是电影,第三天消失的是时钟,第四天消失的是猫。每天消失的东西都是一个象征,手机象征着爱情,电影象征着挚友,猫象征着童年与亲情。电影由此展开,以此回顾青年的一生。
随着记忆一点点消失,那些男主所爱的、所恨的都不复存在,他记不起任何人。世界上没有爱,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猫,只剩下吃饭和睡觉,如行尸走肉一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死亡绝不会在我们做好准备时才来临,面对生命的终结,我们如此卑微,更多的是无奈和手足无措,像男主一样,害怕死亡,希望多争取一线生机,不惜代价地与“恶魔”交换,直到最后才发现失去了生命的真谛,而选择顺其自然。如同电影中最经典的那段台词,“假如我从世界上消失了,那些未完成的梦想和思绪,活着的时候没能完成的事,一定会有些遗憾,但是有我和没有我的世界一定会有所不同,也许只是很小很小的不同,但那也是我存在过的证明,是我挣扎过、烦恼过的证明。”
电影最末的场景是男主的父亲对刚出生的男主说了一句“谢谢你来到这世上”。或许这就是存在过的生命的意义。
脑瘤――
吞噬生命的“魔爪”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在上升,肿瘤已成为吞噬人们生命的主要杀手,人们往往谈“瘤”色变。年轻化的趋势明显,儿童脑肿瘤也呈增长趋势,接下来我们谈谈关于脑瘤的一些基本知识。
脑瘤,又称颅内肿瘤,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主要疾病,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脑肿瘤起源于颅内各种组织,如脑膜、脑组织、脑神经等;继发性脑肿瘤往往来源于身体其他部位经血液等途径转移至颅内,或源于颅腔附近结构直接向颅内侵犯的癌肿,如常见的肺癌,最终会有20%~30%的概率转入颅内。原发性脑瘤依其生物特性又分良性和恶性,基本各占一半。良性脑瘤生长缓慢,包膜较完整,不浸润周围组织,分化良好;恶性脑瘤生长较快,无包膜,界限不明显,呈浸润性生长,分化不良。肿瘤由于其膨胀的浸润性生长,在颅内生长到一定大小,占据一定颅内空间时,不论其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势必会使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导致中枢神经损害,危及患者生命。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青壮年发病最多。其中,恶性脑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脑瘤之一,占同期全部脑瘤的19%。脑瘤的年发病率约7/10万,占全身肿瘤的2%。死亡率居12岁以下儿童的第1位,成人的第10位。近年来,颅内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颅内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5%,占儿童肿瘤的70%。
脑瘤的早期症状
脑瘤的早期常见症状如下。
偏 瘫 表现为一侧半身或单一肢体力弱或瘫痪。
头痛、恶心、呕吐 脑肿瘤患者大多数出现头痛,头痛一般发生在夜间和清晨,尤以晨起痛感最明显。在咳嗽、打喷嚏、排便r头痛症状加重。呕吐一般为喷射性呕吐,呕吐后头痛稍微减轻,这种呕吐一般与饮食无关。
偏身感觉障碍 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感觉异常,并有位置觉、两点分辨觉、图形觉、质料觉、实体觉的障碍。
小脑及脑干症状 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等。
智力精神改变 变得迟钝、懒散,近期记忆力减退甚至丧失,严重时丧失定向力和判断力,或出现脾气暴躁、易激动、淡漠等。
癫痫发作 包括全身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
听力下降 患者通常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甚至发生听力丧失。
内分泌紊乱 女性出现月经失调、不孕、泌乳等。男性出现障碍,主要表现为下降、阳萎等。有的患者出现肥胖、肢端肥大、面容改变、巨人症等。
视力改变 原因不明的进行性视力下降,视野改变。
语言功能减退 丧失语言表达能力或不能理解语言。
其 他 如出血等急性意识障碍等。
脑瘤的早期症状多种多样,不能单凭个别的症状和体征诊断脑瘤。出现以上症状,应该尽快到正规医院脑科就诊,进行头部CT、磁共振平扫和增强扫描等检查,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脑瘤,以取得最佳疗效。
积极治疗,与生命“续约”
手术切除肿瘤是本病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但离彻底根治尚有较大距离,为此必须加用其他辅助治疗以提高疗效。现将各种治疗简要介绍如下。
手术治疗 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已使手术的适应证有所扩大,手术的病残率有所减少,全切除率有所提高,对部分良性肿瘤患者可到达痊愈。但仍有部分病例由于涉及重要结构或位于特殊部位,无法进行手术切除。对于这种病列可采用姑息性手术,如脑脊液分流术、内外减压术等,以暂时缓解增高的颅内压,为其他辅助治疗创造较好的条件。
放射治疗 适用于各种胶质瘤、垂体腺瘤、胚细胞瘤、脊索瘤及部分转移瘤的治疗。
化学治疗 近年来虽有不少抗癌新药问世,但由于神经中枢有血脑屏障存在,很多药物未能进入脑内而效果不佳。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靶向治疗也给部分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一定期望。
免疫治疗等对症疗法 适用于定位诊断尚未明确或术后的患者,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的症状及暂时降低颅内压。可根据患者的症状选用针对性药物。
中医药治疗 中药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癌细胞分化和凋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同时对于减轻肿瘤术后及放化疗的副作用有明显疗效。
改善预后,
愿我们都不遇见“恶魔”
肿瘤的预后实际上取决于两个问题,一个是肿瘤是什么性质的,恶性还是良性;另一个则是肿瘤的生长部位。脑瘤预后与病理类型、生长部位、病情早晚、肿瘤治疗方式关系很大。目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许多部位的肿瘤能完整全切,预后良好。但恶性脑瘤,如多形胶质母细胞瘤等,预后不佳。同是患星形细胞瘤,生长在小脑的预后好于生长在大脑的。一般儿童恶性肿瘤的预后不佳。
生命伦理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展最迅速、最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生命伦理学中的生命主要是指人类生命,但也包括动、植物生命乃至生态系统;伦理学是用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领域中人类行为的规范性进行检验。因此,生命伦理学具有生命科学与哲学双重身份。
在我国,生命伦理学起步较晚,很多人对它还很陌生。虽然诸如医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生命伦理教育有一定的存在规模与发展,但是在中学中,系统的生命伦理教育尚处萌芽状态。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初中生正处于活力四射的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初中阶段无疑是学生伦理意识开始形成并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在初中阶段的各学科中,又以生物学科最有可能也最有利于渗透生命伦理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生物学教育,应当担当起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重任。生物学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的优势,利用生命科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生命伦理观的教育。下面以北师大“新世纪”(版)初中《生物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版)八年级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发挥学科优势渗透生命伦理教育。
1 挖掘初中生物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在传统教材中,学生更注重的是理解科学知识,忽略了对生命的思考。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教材比较全面地讲述了生物学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在生命伦理教育方面,并不是纯粹传授生命伦理知识,而是注重增强学生的生命伦理思辨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命伦理道德水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八年级教材中生命伦理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北师大版教材第19章专题阐述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有关生命延续的基本特征。“我从哪里来”是学生小时候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他们渴望了解自己的出生之谜。所以,本章教材在第1节首先讲述人的生殖和发育。“新生命的孕育”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由来,从而理解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优秀的个体。生命来之不易,非常珍贵,值得人们去珍视、善待。此外,本节教材的“小资料”介绍了人体受精、早孕危害、避孕等性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第19章第3节呈现的内容是植物的生殖方式。学生通过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过程,懂得被子植物的繁殖要经过开花、传粉、受精的过程,才能结出果实、产生种子来繁殖后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如花的雌雄蕊受伤或未传粉,就无法形成种子。学生初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才能珍爱、珍惜生命。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不易,引导学生去体会生命从开始孕育到最终诞生的艰难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文情怀。
1.2 利用生态学知识,进行生态伦理教育
教材基于对生命伦理的广义理解,在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渗透了着生态伦理、环境伦理教育。第23章第4节提供了一份资料:位于北美的凯巴森林,原本是一片和谐安详的景象,印第安人和各种生物在这片森林中和谐地生活着。后来,凯巴森林被列为国家禁猎区,政府严禁在林区内捕杀黑尾鹿,却允许猎人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野兽。30年后,凯巴森林失去了往日的宁静,面目全非。学生通过寻找凯巴森林变迁的原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有限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了分析。正是由于人类的不恰当干预打破了凯巴森林的安宁,使得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然后进一步分析生态失衡的其他因素,主要原因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如森林被砍伐,草场遭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从而造成全球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地球所能维持人类生存的能力正在衰减。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必须要引起人类足够的重视,由此教师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1.3 正确的认识和应用生物技术才能为人类造福
随着科学水平的飞速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在向人们展现美好未来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伦理难题。例如人类已经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生物的性状,甚至培养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物种。大量的人工培育会不会影响物种的发展?是否允许人们通过改变基因来选择自己喜欢的的性状,甚至根据自身愿望来选择未出世孩子的特征?……这些问题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
现代生物技术种类繁多,原理复杂,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第25章“生物技术”仅选择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克隆技术”部分的教材内容从“寻找科学家培育克隆羊‘多莉’成功的奥秘”的活动入手,使学生对克隆技术有所了解,接着阐述了克隆技术的应用意义,但克隆技术引起的伦理之争是存在的事实,如克隆哺乳动物家族的日益壮大让“克隆人”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教师也可以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赞同克隆人吗?为什么?”这些道德评判对于培养学生面对生命伦理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生命伦理的独到见解大有裨益。
2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伦理观念的方法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助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可采取讲解、讨论、实践活动、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在接受生命伦理教育时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还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融入伦理冲突,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2.1 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主渠道
生命伦理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倾向于塑造人格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让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道德观念培养和形成较好的途径和办法。如第25章第2节介绍了转基因产品带给人们巨大的利益,同时又质疑“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引起中毒或过敏反应,转基因生物或其他产品对其他生物或生态环境是否构成潜在的不利影响”,要求学生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懂得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带来的利害得失需要权衡,有利于学生对生命伦理的认识逐步趋于规范和理性。
2.2 联系生物学知识、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良好途径
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并获得亲身的感悟。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例如,在学完“植物的生殖方式”一节之后,笔者利用我校科技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培育植物来体验生命的历程。当学生看到自己亲手播种、施肥和精心呵护的植物由小长大直至开花结果时,他们不仅取得收获满怀欣喜,更在这个过程中知晓了生命的萌芽、发育、成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受损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敬爱生命之情油然而生。
2.3 拓展其他方式让生命伦理教育更丰富
教材并不是通过简单说教进行生命伦理教育,安排了许多建议活动促使学生透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如“写科幻文章――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参加爱鸟周活动”、“角色扮演――研讨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等。教材还提供了不少小资料和课外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学生的观念。如“慎用抗生素”、“早孕的危害”促使学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远渡重洋的屎壳郎”、“加强农药的环境监督刻不容缓”等有利于学生生态伦理观的构建。这些建议活动和课外阅读内容都能提高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活动进行生命伦理观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素养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燕尾服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段话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也就是说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的语言素质,心理素质、品质素质、审美素质和智能素质。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学生思维素质、能力素质和人格素质的培养最为重要。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浅薄的看法。
一、抓住语文课堂,促发学生的思维素养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读教材,其实就是与文章中的人物,文章的作者进行对话,这背后就是思维的碰撞,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钱钟书的《读》时,我针对学生难以理解钱钟书讽刺、谐谑的语言风格以及作者对现实社会文人式的批判方式的情况。在授课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伊索寓言》,让其各持己见,不拘原意,生发新的寓意。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关键语句,解读钱钟书对《伊索寓言》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伊》的寓意——钱钟书的寓意——(学生)的寓言,就引导学生自然地对比出自己与钱不同的思维角度,自然地就把握了作者的用意。这是学生阅读思维的训练。
其次,抓住课堂的阵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讨。比如:学习《剃光头发微》一文时,我采取小组抽签讲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研读教材,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只做补充点评。同学们竟有自己对课文独特的理解,他们认为《剃》一文“权”(主旨)就像花瓶,作者六处事例(留发不留头;鲁迅的小说;对联理发师;古代刑法;外国罪犯剃光头;头发的保护美观作用)的联想就像六枝花插于“权”的花瓶中,以此设计出了形象生动的板书。同时总结出了本文写法(以小见大)和写作选材(大中取小)的特点,看似对课文的解读,实则是对自己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抓住课内外,重视学生人格素养的作用
古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的终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人格,为社会培养有健康人格的人材,也就是借助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去发展个性,形成伦理、道德、心智、身体全面发展的人。语文学科是实现学校教育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主要方式有:
(1)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内涵借此来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起近《我与地坛》,与学生一起体 沉沉的母爱,体验史铁生破茧成蝶的心路;走近《物种起源导言》,与学生一起感受达尔文为科学的严谨、奉献精神,学习了解《物种起源》的来龙去脉;走近《祝福》,与学生一起同祥林嫂共历命运的波波折折,感受着鲁迅严峻深刻的伟人情怀;走近《鸿》和学生与末路英雄项 共抒胸怀,深味着司马迁的良苦用心……。
(2)借用写作的自主性,以此丰富完善学生的人文情怀。利用周记,让学生自由抒发心灵感悟借用作文,加强写作技法的训练,利用假期,布置学生给父母写周记,考察积累延川文化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如:学习完《胡同文化》了解了民居文化特点,布置学生利用寒假调查延川窑洞文化,形成调查报告。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发现了解文化资源的热情。不仅如词,借用语文学科,使学生能够孝敬父母,热爱生命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让学生在讲情飞扬中体味成长的万般滋味。如学习《兰亭集序》,我结合自己对生死的看法,让学生来谈谈对生死观的看法。同学们的写作一个比一个精彩,令人赞叹不已。
人出生了就要面地死亡,关于生,我没有多大的理解,只是感觉有了生命真好,可以拥有亲情、友情、爱情及世上所有平凡或深刻,也会偶尔感叹生命原来如此的奇妙,而对于死,则更多的是对生的依恋,对眼前一切的不舍,以及发自内心的不安。我们出生了意味着我们也要死去生命的轮回只是自然的规律之一。——邓薇
生命不是一份标有日期的合同,人在偶然中降生,也在偶然中消亡。所有的人都曾为人子女,所有的人都会为人父母,所以有人说:活着的时候当愉快些,因为你将死得很久。在父母眼中,儿女的诞生是上天的恩赐,他们的生是为了儿女的生更加美满,加此,所有的儿女应该努力追求完美的人生,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的爱负责。当然,人在追求完美人生的过程中,应该学会珍惜,珍惜你爱的与爱你的,珍惜你的朋友,也珍惜你的对手,这样偶然的消亡也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而自然的生老病死,我们更该坦然面对。——刘小希
有一段时间,我异常热爱死亡。觉得死是每一个的归宿,只不过是时间不同而死。然而当手臂上的血流出来的时候,不痛,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是在留恋这个世界了。
不要问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这是一个高难度的问题,但一问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干什么,这就是生的意义了。活着是一种幸福,因为每一个下都有未知的精彩在等待。
死亡也并非是痛苦,当一个人在这世上走了一遭,体验过悲欢 乐,爱恨情仇,也就该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刘 婷
三、语文课程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影响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课程,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仅仅依靠教材,学生要提高能力是很困难的,所以,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能力素养,既要加强课内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又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的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重视课前三分钟活动,把课本的内容向课外迁移,如:学完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及时布置学生自主组织“颂母爱”诗歌散文演讲比赛,让学生互相协助,自主准备,取得了异想不到的感人效果显著。
“这个夜晚\ 我是一株苦枫\ 长在想你的地方\ 沉默\\渴望你是月光\纤弱地出现在夜空\我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会说话的\眼睛\\并不祈求什么\只想在你孤独的时候\以植物的方式\和你\静静交流。”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陈群洲和他的诗歌。一个偶然的特殊场合。美酒、爱情,还有这些打动人的诗篇。让我有些惊讶地对眼前只有一面之交的诗人群洲生出了兄弟般的情愫。
“以植物方式和你静静交流”。植物的方式,在我看来就是天然的神的方式和自己的同类对话交流,借助于充满神性的诗歌。陈群洲的诗歌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以他天然的内在语调跟一个异性一个爱的人或者一个梦幻对话,而深沉的内在的音调呈现出诗人高贵的灵魂。这也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很多时候,诗人其实就是天使,他身体里飞翔着神的精灵。兰波曾说过一个诗人就是通灵者,他的精神和身体沟通了一个神秘的存在。超凡脱俗,一个诗人是栖居于神与尘俗之间,一个中介,它把神的指令传达人世。
我注意到《陈群洲爱情诗选》中的一个小辑“吹琴的少年”。那一辑里是用诗散文这时陈群洲在1999年就提出并长期进行探索和实践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的形式来写他与诗中一个最初爱情相遇的情景――吹琴的少年;成群的白鹭;青石板小街上不知名的小女孩;故乡白桦林旁一个女人望着远方,她那永远忧郁的神态;撒哈拉沙漠中三毛的背影、油纸伞;永远亮着的小屋里灯盏旁的小姑娘。箫的曲子――这些诗中的词和场景营造出一个个神秘的浪漫、充满幻象的世界。一个美丽忧伤的诗的世界。作为读者,我进入一个扑面而来的动人的纯化了的诗意的世界。
陈群洲说过:与一朵花的接近,其实就是纯化灵魂的过程。可以想见陈群洲的创作为什么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滥文明到来之前的宝贵年代!复兴的新时期中国文学正处于上升阶段。文学以其神秘的光晕彰显神奇无比的魅力。很多人应该还记得那个年代的常用词:激情、浪漫、抒情、理想主义、真理、思想、使命感等。而非以后时代的新词:现实、金钱、叙事、商业、资本主义、焦虑、可能性等。80年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深刻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诗人和诗歌。群洲的诗中渗透出一种纯洁高贵与脱俗唯美的气质。这可能与某个初夏黄昏的一段美丽梦幻的爱情经历有关,或者说某个女孩唤醒了他的脱俗的气质和对美的感知与倾心,使他找到了诗歌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诗歌的写作又深化了他对美的观照与激情。
他的爱情诗章传达出他对存在的一种诗意的幻念。他的诗肯定不仅仅献给某个异性,应该说他诗的背后站立着他自己广泛的美善精神。诗中的女孩仅仅是借助意象和倾诉的对象,而诗最终指向的是对广大存在的理悟和感怀。群洲将他的爱情诗提升到了对存在的解析和观照,也就是从男女之情引入对深奥内心和外部世界的诗意解读。这自然而然提升了他诗歌的品质和格调。他的《碧,有些话我想和你谈谈》,诗里的意象不是泪水、约会等简单的表象汇集,而指涉的是乡下。如,冷峻的高楼;籍贯和贵贱;城市的前身:荒原、林莽、蚂蚁和我们共同的祖先;诗人在诗中和一个叫碧的女人谈的是存在;世界的起源;泥土的颜色和我们共同的没有走出乡村的父母;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里尔克的名诗《杜依诺哀歌》,诗人从起落的情爱最后指向的是对生命的认知和浩淼宇宙无穷诗意的追问。
对于爱情,诗人黑塞有着他独到的见解:我爱上的不是女人,而是爱情。黑塞谈到流浪和浪迹天涯本身就是一种爱情,我们这样的流浪者总将爱情深藏。只因爱情无法实现,我们才将本该献给女人的爱,投诸给村庄、山岳、湖泊、桥上的乞丐、草原上的牛羊、鸟儿和蝴蝶。黑塞说他的爱是为了爱而爱,因了一个人他爱上了整个世界。殊途同归,群洲的爱情诗我想也是这样的,是他对存在的赞美之诗和忧郁之情,像他诗中的某位瘦女人凝望远方的忧郁,像他诗中所写的:“一只螳螂缓缓地爬行\ 在竹墙之上\为寻找远去的爱人以特有的方式\怀念消逝的那片夏天的竹林\和那无法重复的爱情。”
诗人在不同的层面呈现着审美追求和精神品质。沿着一条质朴的小路慢慢深入陈群洲的诗歌世界,我们就会发现,那是多么广阔的精神原野和独特的思想高地。“为什么海向往着岸又放弃了岸岸诱惑着海却拒绝了海”(《家园》);“因为河流的存在我们隔河而居我们才懂得生命的真诚与宝贵懂得孤独。痛苦和什么叫相望不相及”(《隔河而居》)。在《一棵水草浮在夏天的中央》的结尾,他又这样写道:“这个夏天,人们不约而同\接近一棵水草;美丽如斯的你\而我就这样静穆地守在岸旁\在湖泊之隅,为你而存在”。可以说,他的诗中比比皆是对美的执著追求和对高贵精神的解析和渴望。他的许多作品到处表现出了这种宝贵的品质。
陈群洲早期的爱情诗看重的精神性,呈现在他另外内容迥异的诗章中,可以说在他所有创作中保持了对诗的高贵性精神的追求。比如他写列宁、蒲松龄、还有屈原这些人物的诗中,着力于颂赞人的超迈与卓越。他对伟人的理解展现出他的另一个自我,潜藏了他一个诗人的激情和超脱的情怀。写到这里,我想到他的一首写《浪》的咏物诗:
【关键词】生物教学 学生 “爱心”
据燕赵都市报2008年10月12日报道:2008年10月9日晚11时30分许,衡水五中高一女生宿舍楼内发生一起暴力事件,多名女生殴打一名女生,参与殴打的女生人数有10名,暴力手段包括打耳光、罚跪等。事件起因就是因为在考试时,有一个女生借一块手表,被打女生没有答应,然后女生们回宿舍后就开始打她……
据燕赵都市报2008年10月21日报道:2008年10月15日深夜,河北医科大学成教部女生公寓发生暴力事件,一年级护理专业17岁女孩小青(化名),惨遭同伴数名女生殴打、用烟头烫。所有参加人员都是刚刚入学不久的新生――一年级护理专业的学生。起因大概是受伤女孩小青拒绝借钱给别人,于是,打人事件就开始了,先是推搡,后从宿舍打到楼道,又从楼道打到宿舍。
闻听许多这样触目惊心的事实,人们一定会思考,现在的孩子还会不会去爱,他们对同学、师长、父母,还保留着多少爱心。许多人都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去关心别人,缺乏爱心,作为教育者如何去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呢?“人之初,性本善”,何以维护他们本性上的爱心,使他们的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爱心呢?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夏沔尊在《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序中,留下的一句名言,那就是: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不应该只是一种情感,而应该是一种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独生子女教育的负面影响,现在的中学生爱的能力十分低下,以至于许多中学生还无法理解最基本的爱。他们往往只知道爱自己,而从不为别人着想,甚至无法表达最基本的爱,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心灵成长。若一个学生不知道爱、不会爱,就无法欣赏和表达爱,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弊之甚多。试问:这样的学生怎么能成为一个好学生?一个对人对事感情麻木,只关心自己不顾别人的人,如何成为合格公民?所以,在中学阶段来培养学生爱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爱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了当务之急。在教学之初,我意识到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及班级管理上做了很多尝试。
我经常利用学科之便,教会学生爱自然,爱万物。我所任教的生物学科,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讲起,在各个知识的传授中,我经常把这种爱与平等的理念渗透到知识中: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无论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讲到细胞,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我们人类、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人类没有向我们自身想象的,比世间万物高级,同样都是蛋白质为肌、核酸为本。
比如,讲到蓝藻,我讲蓝藻出现以前,地球的大气中并没有氧。在距今30亿~20亿年以前,蓝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地球的大气中才逐渐含有氧,从而使地球上其它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得以发生和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蓝藻,就没有今天形形的物种,也就没有物种之一的人类。此时,立刻就有学生说:“这么说,一直向前追溯,我们还算是蓝藻的后代了”。此时,学生思想升华了。讲到进化,我们人类只是地球的一分子,曾经有个时代是恐龙统治着地球,现在是我们人类。人类和花草树木,每一个物种一样,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种、一分子。在这些思想的渗透下,学生对待花草、动物都有了爱心,更何况同学、朋友、师长、父母。当别的班级盆花不久就枯萎时,我班的总能鲜艳如初,在我班里的一花一草,偶然进入的小生物,每时都能很好的生存和安置。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他们怀着这样的情怀一定会对自然、对万物都会怀有仁爱之心的。
由于担任班主任,我还利用“回家周”的时间,完成了对学生爱的教育。
在第一次“回家周”,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两个任务:(1)观察父母的容颜,看看父母脸上有没有皱纹,额边的白发有几根;(2)用心感受父母看自己的眼神,用心感受父母普通的话语。回来在班会上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说:我妈说让我多吃点,别打架;有的同学说:我妈就问我在学校冷不冷。有的同学发言说:我觉得仔细看父母,他们没我当初想的那样年轻,对我说的话也没大道理,但是却凝聚了他们对我们的爱。这个同学说完,大家都静默了,班级里的气氛达到。同学们开始认真思考父母亲给予他们的爱。
在第二次“回家周”,我给同学们布置的任务是:回家和父母谈谈心,问问父母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问问父母在家累不累。回来的晚上,我没让大家讨论,只是让大家把“回家周”写成日记,教室里很静,只有簌簌的笔声,同学们思想升华了。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并不保证每一位学生的观点都是正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搭建一定的平台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从而交流讨论、辨析筛选,提高学生领悟能力和思想发展水平。例如在《我是中学生了》一课教学中,笔者运用交流表达法让学生踊跃走上讲台,讲述自己成为中学生之后的感受。既要从中学生的角色定位、初中生活的特点、肩负的职责使命等方面着手,又要从学生内心的感受等个性化角度出发,讲述自己成为中学生之后的想法,有哪些决心和打算,等等。交流表达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兴趣,大家都踊跃发言谈谈自己成为初中生之后的感受,表达出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将要怎么做。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初中生的权利义务和自己将要如何开展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活,有了更加明确的思想认识,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运用媒体演示法组织政治教学
多媒体手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具有较好的促进辅助功能,和其他学科一样,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演示灵活形象的显著特征,每一位教师都要重视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与政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成效。例如在教学《生命只有一次》时,笔者从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珍惜生命,一方面从生命孕育的过程切入,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给予了自己生命,在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吃苦才发展到今天,让学生明白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生命是珍贵的。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演示了一些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惨烈场景,让学生明白生命也是脆弱的,经不住各种危险,通过演示让学生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多媒体的辅助让教学工作拥有了更多信息量,也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灵活。有了新颖的演示手段和丰富的信息作为基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也会更加活跃。
三、运用专题讨论法组织政治教学
在初中政治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要拘泥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参与。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是对学生成长有价值的内容,可以通过专题讨论的方式,针对其中某一方面或是某一段进行教育,这对学生加深理解、接受教育会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让人三尺又何妨》一课教学之后,笔者为了培养学生宽容之心,和学生进行了专题讨论一些矛盾纠纷,实际上是案例中当事人之间缺乏宽容之心,缺乏肚量,缺乏豁达的态度,这些才是问题的根源。对人宽容谦让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也能够获得相应的对待,让学生从这些典型案例中受到教育,明白人与人之间应当建立相互宽容、相互礼让的关系。经过这样的专题讨论,学生在政治学习中能够受到思想的强烈熏陶,宽容之心在学生内心扎根并蓬勃成长。
四、运用典型警示法组织政治教学
初中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又有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内容。针对学生思想或行为上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警示提醒,让他们不以恶小而为之,特别是要通过典型案例的警示,使学生从思想上牢固建起防护墙,让行为习惯、言行举止都更加有规矩。例如在《筑起“防火墙”》一课教学中,笔者精心选择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四个案例,从这些案例着手让学生深入分析,分析犯罪行为的起源、思想根源,让学生树立遵章守纪守法意识,同时要培养他们及时反思自我、认真寻找学习生活中存在问题的习惯。知不足然后能改,鼓励他们从自我反省中发现问题,体现对自身成长的约束自律功能。
五、运用案例分析法组织政治教学
初中生学习生活遇到的各种问题,只要是代表性的共性问题,就可以选取案例分析法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更加接近生活化情境的案例分析受到教育引导,对自身的思想成长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例如在《成长不烦恼》一课教学中,笔者选取了两个案例,讲述的是初中生在学习成绩下降、与人交往困难的案例,他们的烦恼是什么,造成烦恼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破解这些烦恼,这是笔者交给学生分组研究的三个问题。所选取的案例在学生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更加接近他们的生活,从案例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更是对学生生活态度的指导,让他们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烦恼,能够以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方法、巧妙的措施予以化解。有了生活化情境的分析与引导,学生在思品中所探讨的内容,某种程度上更是内心的思路想法,对生活中出现类似问题的解决能够起到较好的引导示范作用。
六、运用观察研究法组织政治教学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需要,鼓励学生课后自主研究,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走访座谈等形式进行研究。例如《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浏览、向父母咨询等方式,搜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本地区发展的差异,从经济总量、工业产值、财政税收等大的经济指标,到基础公共设施、学校医院建设水平、群众收入水平、交通工具与通讯工具的变化等方面,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资料搜集法与对比分析法相结合,进一步感受改革开放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通过观察分析所研究出来的结论能够入脑入心、记忆深刻,是建立在理解分析基础上的答案,同时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深入分析的能力。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