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金融危机的实质

时间:2023-11-04 09:37:29

导语:在金融危机的实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金融危机的实质

第1篇

一、研究背景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准确来说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而是被用来乐观估计金融危机最危急的时刻已经过去,世界金融现在处于恢复时期的时代。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由于其经济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其会对全球经济的复苏过程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对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所发生的主要变化而展开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欧洲各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也即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不确定性”。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影响,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形势都受到了巨大影响,虽然随着金融危机时代的离去,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相继到来,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全面复苏的机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继续存在着。例如,美国陷入“格林斯潘困境”的可能性很大,即为解决时下的问题,而埋下未来引发更多更大的问题的隐患,而这些隐患很有可能是全球性的。另外经济虚热实冷,虚拟经济不断加温,实体经济却持续变冷,然而很多政府的经济缓解政策却是首先针对虚拟经济的,所以由于实体经济受到重创却没有率先得到缓解,其发展形势愈发严峻。当然,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还有很多,它们都一同影响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欧洲各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自然也受到相当的冲击。

近年来,欧洲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都为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出了很大的力量。但是,由于这次经济危机的冲击,大量工作人员相继失业,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难以与社会相应的行业接轨,大批职校毕业生都“漂浮”于社会之中,这样就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减弱,发展受到制约。同时,另一方面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也大大缩水,职教的正常运行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在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的确是处于一个“难上易下”的局面,其发展的滞后是必然的。而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却又必然会加重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使经济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同时社会的闲散人员必然会急速增多,试想这种局面如果长期存在其必定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还会威胁到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正是认识到了这种危险性,欧洲国家纷纷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期能够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早登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点。

二、欧洲主要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

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资金技术条件外,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无论是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技术手段的更新,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实现,这些成败的关键都在于职业教育。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经济的起飞和高速增长都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现在这个关键时期,欧洲国家还是十分重视对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的探索,并积极调整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以促进职业教育的继续良好发展。

1.丹麦。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国家,经济危机给丹麦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丹麦教育部职教司司长索伦•汉森介绍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从企业中减少了20万个职位,更多的学徒失去了到企业学习的机会。为此,丹麦政府及时采取了针对企业的激励机制,给每个接收学徒学习的企业提供了1万欧元奖金,并采取了灵活的培训途径,通过增强在学校的培训,作为企业培训的补充。如今,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丹麦学徒的数量上升了20%,更多年轻人接受了相关技能培训。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吸纳更多的青年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并最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2.英国。作为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英国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相当深刻的。金融危机使英国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预算缩减了25%,当然这就会直接阻碍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由于师资和学校技术设备都会直接受到影响,所以,进一步就会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降低职业学校的吸引力。面对这种局面,英国公布了政府开支审查报告,叫停“培训获利”项目,重新把资金投向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的学习,同时还大力改革了学分和资格框架。目前,英国保证了职业资格反映用工单位不断变化的需要,实习学员增加到7.5万个。这样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得到了增强,更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也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3.瑞典。在瑞典这个高工资、高税收和高福利制度的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瑞典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适合于本国需要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新体制,成为北欧的典范,后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其职业教育也一直在改革和发展。但是,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受到了严重制约。面对这样的形势,瑞典政府继续坚持其典型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即用人单位和政府共同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用人单位要能够影响教学内容,比如开设课程前明确用工需求,参与设计课程;授课过程中,承担学生在工厂实践学习的有关费用,参与修订课程设置,并发挥影响力,如加入课程管理小组等。这样权责分明,各自承担,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高效发展。

4.德国。金融危机对德国产生了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而其中就业岗位的降低就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难以就业直接使得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减弱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同时德国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冲击,这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面对这样的状况,德国继续鼓励职业学校推行“资格认证标准”的办学特色,强化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和标准,增强其办学质量,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强化了企业的用人标准,进一步深化了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联系,有利于企业和职业学校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这样职业学校就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力的人力资源,进而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总结与启示

纵观欧洲各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举措,可以发现欧洲各国都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点,因为在这经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如何发展好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本文所谈到的欧洲各国都采取了实质性的政策措施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主客观条件,同时各国政府都还积极鼓励各个行业团体来与学校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使职业教育高效而稳定地持续发展。在对欧洲各国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新的举措进行总结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并对其发展概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欧洲国家相同的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世界性范围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影响,虽然目前这次危机似乎已经离去,但是它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却仍然存在着,而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例如,随着出口的大规模缩减,许多行业的劳动力也不得不大规模流失,大量劳动力的失业使得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机会更加渺小,“上学不上学都失业”的观念在当前的许多职业学校或校外人员中都相当普遍,因此,离开了企业的支持与合作,职业教育就失去了支撑,即少了学生实习和工作的机会,同时也少了来自企业的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此外还有许多方面的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仍在继续影响着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所以,对于同样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来说,是很有必要像欧洲国家所采取的职业教育的新举措学习和借鉴的,充分吸收其合理因素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利用,开拓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适宜经济转型升级新常态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道路,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帮助我们的职业教育和经济走出困境。

(一)政府鼓励企业承担责任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只是职业学校的事情,更多地它还和企业密切相关。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都缩减了生产规模,这样也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到企业学习的机会和学生参与直接培训的机会。当然这种局面就会直接妨碍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企业和学校都只能孤立地从事自己的生产和学习。这样学校得不到企业的实习岗位和资金技术支持,企业也不能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去,其用人理念自然不能得到灌输,其所需的各种人才也难以得到满足,这种局面一旦循环便只会产生严重的恶果并直接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像欧洲各国学习,政府应采取相关的激励措施,去鼓励企业接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给他们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企业的专业人员还应给予学生科学的职业指导和技术指导,以弥补学生在校学习的不足。例如,丹麦的政府给每个接收学徒学习的企业提供了1万欧元奖金,并采取了灵活的培训途径,通过增强在学校的培训,作为企业培训的补充。只有实践才能够真正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同时,政府还有职责鼓励企业与学校签订长期的用人与合作合同,这样才能使得双方都有明确的责任,企业的资金、技术、实习岗位支撑职业学校的发展,而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现企业用人要求,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最后在这种权责分明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有根本的保障。当然政府的鼓励措施可以是多方面的,给企业提供资金补偿、适当减少企业的税收、必要的强制措施等都是被欢迎的,前提是只要能适合双方的共同发展的措施政府都应坚决地执行。

(二)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个行业企业的繁荣与消逝变化无常,企业的用工要求也不断变化。要使职业教育跟上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强技能培训,使学生的就业有保障。在这样的形势下,怎样使职业资格能更好地反应并体现企业的用人要求则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所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传统的职业资格认证已经不能完全科学地反应出企业的用人标准了,这样职业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一旦这种不一致长期存在下去,企业则会失去劳动力来源,而学校培养的人才也只能被白白浪费,所以,国家理应加强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以此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人才所提出的新的要求。职业学校还需进一步加强“可证融通”的教学方式,将课程教学与整证书考试有机结合,同时还将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样就能实现取证与课程教学的良性对接。

(三)鼓励创新加强合作职业教育的发展深受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在当今这个经济发展变化莫测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应紧跟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培养出对口的专业人才,最终保障学生的就业。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个特殊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敢于打破常规,积极创新。首先是创新教学计划,必须保证创新性教学计划的内容符合新的经济发展领域的人才需求,符合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计划的指导下,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才能够得到前提保证。其次是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这里创新的要求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是否符合现代生产技术的要求,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是否能够带来企业主所期待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变化。最后就是创新性的教学管理体系,职业教育向来就和企业的发展关系密切,所以,企业理应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来,企业主应计划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对学校毕业生的最后考核,参与对学校教学工作人员的考核。在这样的合作下,企业和学校才能获得双赢。

第2篇

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显现。美国财政部长盖纳在候任期间曾指责我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这与布什政府拒绝认定我国为汇率操纵国的态度显着不同。但美国当前的主要目的,是要迅速走出金融危机、摆脱经济衰退,而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总体上有助于美国达到这一目的,起码不悖于这一目的。因此,新一届美国政府在危机中应不会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采取实质性的对抗行动,从摆脱实体经济衰退的角度看,人民币大幅升值对美国缩小贸易逆差不会产生实质影响。当前以中美贸易差额为代表的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根源于美国有较大的储蓄缺口(储蓄不足),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则有较大的投资缺口(储蓄过剩)。从全球经济平衡的角度来看,拥有较高储蓄率的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是集体性地被迫与储蓄率较低的美国保持贸易差额关系。显然,这种失衡根源于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即使人民币大幅升值至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大幅下降的程度。鉴于美国的储蓄率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其贸易逆差将依然存在,只不过转变为对其他国家的逆差而已。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的贸易逆差一直存在且愈演愈烈,只是其贸易顺差对手国顺次由日本转变为“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然后转变为我国而已。

从摆脱金融危机的角度看,人民币大幅升值并非美国解决金融危机的出路。近期,西方学术界流传着一种“祸水东引”的谬论,即将人民币汇率制度与美国次贷危机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是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主要成因,我国将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这压低了美国长期利率,进而低利率刺激了美国金融创新并使其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大量事实表明,金融发展和风险认知之间的不匹配才是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不断深入,尽管金融风险认知在同一时期也有进步,但明显滞后于实践的需要。金融发展和风险认知的不匹配大大降低了原有金融稳定安排的效力,金融机构内控、市场纪律和金融监管的效率下降与此均有密切关联。从这一视角看,次贷危机爆发具有必然性,它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没有必然联系。

事实上,维持现有包括人民币汇率制度在内的中美经济模式,对美国化解金融危机是有利的。当前,美国政府在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同时展开行动来化解危机。在实体经济领域,美国主要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在金融领域,美国主要通过金融机构救助、收购金融机构有毒资产、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三种方式来稳定金融系统。美国的危机化解方案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这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大量发行国债。在美国国债投资需求中,外国投资者的地位举足轻重。2008年,美国政府净发行国债1.47万亿美元,其中外国投资者就购买了7720亿美元。中美之间的经济交往模式以人民币“软”钉住美元、我国对美保持大量贸易顺差和我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为主要特征,这一模式有助于美国筹集资金、稳定国债市场。应当说,危机加强了中美经济模式的“捆绑性”,即我国需要美国市场实现劳动力就业,美国则需要我国的资金来稳定其金融系统。破坏这一模式的稳定性,对中美双方都没有好处。

二、金融危机不会根本威胁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

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问题引起国人广泛关注。部分国内学者认为,美联储向金融体系不断注入流动性,使得美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通货膨胀威胁,我国外汇储备也极有可能因此遭受重大损失,人民币汇率制度应该加速弹性化改革。为应对危机,美国货币当局不断放松其货币政策。美联储的最初反应是,通过更积极的储备管理使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与目标水平一致。随后,为缓解定期货币市场和回购市场的压力,美联储延长了银行再融资期限,扩展了合格抵押品和交易对手的范围,扩大了证券融资范围。鉴于金融市场混乱还在继续且实体经济出现衰退,美联储迅速调整了其货币政策立场,将联邦基金利率在短期内由5.25%下调至0-0.25%。在缺乏利率下调空间的情况下,美联储开始实施所谓“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即货币政策直接关注货币投放数量而非利率。从货币供应量的角度看,以上货币政策操作并无特别之处,所有操作都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当面临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出售其当前购买的国债和其他类型金融资产以收缩流动性。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美国这样一个贫富较为悬殊而又实行议会民主的国家,美联储不可能为了损伤我国外汇储备价值而故意推动通货膨胀。转贴于

主要是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和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刺激了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膨胀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全球在次贷危机中投放的大量流动性在危机后大部分不会直接进入实体经济,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极有可能是从谨慎状态转为投机状态,这为全球收缩流动性提供充裕的反应时间。我国没必要进行大的储备币种结构调整。反而,由于我国在美外汇储备数量较大,任何急切的币种结构调整很可能会因交易成本过高和外汇市场的博弈性反应而损害我国外汇储备的价值。例如,如果我国迅速将美元国债储备转换成欧元储备,则大量抛售很有可能会使美元国债收益率迅速上升,这将导致我国继续持有的美元储备的贴现值下降。更何况,在当前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中,美元的安全性仍然居于首位。

三、不宜采用人民币大幅贬值来摆脱当前经济紧缩

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均衡水平,理论界存在很大争议。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均衡水平应该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从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看,人民币应该大幅升值。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根本目标,包括人民币汇率政策在内的一切宏观调控政策都须以此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换言之,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均衡水平应该首先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总目标,其次才能考虑平衡国际收支。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剧烈下滑,对外出口和投资的增长率同比皆有大幅下滑。由于投资下滑主要是由出口下滑导致的,此轮我国经济紧缩可以归为外部需求冲击型的经济紧缩。为保持经济增长,我国政府及时有力地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汇率政策领域,我国迄今为止尚未采取大的举措。我国是否应当采用人民币大幅贬值来摆脱当前经济紧缩,这也是我国汇率政策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表明:全球真实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3.5%下滑为2008年的1.7%,其中,除了中东的真实GDP增长率上升了0.2%,北美洲、中南美洲、欧洲、独联体、非洲和亚 洲的真实GDP增长率分别下滑了1.0%、0.9%、1.8%、2.9%、0.8%、1.0%和2.9%;全球真实商品贸易增长率从2007年的6%下滑为2008年的2%,其中,北美洲、中南美洲、欧洲、独联体、非洲、中东和亚洲的真实商品出口增长率分别下滑了3.5%、1.5%、3.5%、1.0%、1.5%、1.0%和7.0%。全球真实GDP和真实商品出口的全面萎缩表明,在所有导致我国出口紧缩的原因中,贸易对象收入的全面下降肯定居于首位。

在人民币“软”钉住美元的汇率安排下,美元2008年对日元和欧元大幅升值,间接推升了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可以讲,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危机期间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中国当前具有人民币贬值的潜在动力。

第3篇

关键词:非接触传染;羊群效应;CCK

一、08年金融危机分析

(一)08年金融危机的起因及传染过程

2007年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使得金融巨头们的各种计算看似严谨的数理模型已经无法解释现在的危机。伴随这雷曼兄弟的破产清算,金融危机彻底爆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应用,尤其是CDO的过度使用,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但是华尔街的投行们眼中只有收益,而对风险却过度的自信。最后随着美国投行的亏损倒闭及美国股市的崩盘,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

1.金融市场间的传染机制

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如上图所示:

1.随着经济逐渐转冷,利率上升,房贷市场的违约率大幅度上升。次级债房贷机构(不吸收公众存款,资本充足率水平低)就受到了直接冲击。由于金融机构无法把全部抵押贷款证券化,从而导致这些房地产金融机构承担大量违约成本。

2.再次受危机冲击的是购买信用评级较低的CDO的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抵押贷款违约率的上升导致CDO的持有者(中间级或股权级)无法及时获得本息偿付,从而增加了CDO的信用风险,同时信用评级机构下调该类产品的信用评级,如此便会引起投资者纷纷赎回投资,商业银行提前收回贷款,出于流动性的考虑,对冲基金不得不抛售优质资产,而这样就会降低资产收益,加大市场上其他资产的抛售压力,更进一步降低对冲基金的资产价值。

3.另外受冲击的是持有信用较高的CDO的保险公司如AIG、养老保险和商业银行。大量对冲基金无法清偿的负面消息致使投资者开始担忧优先级证券的风险。加之评级机构调低了次级债券的信用等级,以至该类机构为了符合投资标准不得不变现减持,其资产价值缩水。当商业银行受损,其不得不提高贷款标准,紧缩流动性,另外,投资者纷纷要求赎回基金。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些机构为了满足流动性的需求,只能变卖其他资产,导致商业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大幅波动。

2.实体经济之间的传染机制

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以VAR为基础的资产风险管理方式,导致危机从信贷市场传染到资本市场;基于商业银行的财务杠杆比率与其承担的整体风险反比的关系,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上升,只能去杠杆化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为了降低风险资产的比重,致使商业银行惜贷,危机从资本市场传染回信贷市场。具体如下所示:

首先,美元大幅贬值造成别的国家以美元购买的外汇储备大幅缩水,这减轻了美国的财务负担,却以其他国家的国民财富为代价。而美国的救市政策单纯是救助其银行业,却把损失推给了其他国家,特别是拥有大量美元储备的中国。

其次,美国消费需求下降。国民收入降低导致美国的进口需求下;另外美元的贬值,促使其出口扩大。由于其进口需求的下降导致那些依靠出口导向经济体出口额大幅度下降,从而拖累其宏观经济的增长。

最后,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人们普遍预期经济发展进入经济周期的下行期,全球消费者节减开支,控制消费,而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这样一来,不仅是各国虚拟经济如金融业受到危机的传染而且实体经济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08年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理论分析

1.接触性传染机制

金融危机的接触性传染,指金融危机在与危机初始国有直接或者间接经济要素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的传染机制,一般包括贸易传染和金融传染。我们统称其为金融危机的“溢出效应”。它又包括“贸易溢出效应”和“金融溢出效应”。

所谓贸易溢出效应是在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贸易和依附于贸易的资金流动是密切联系的。故,金融危机的传染必然会通过贸易途径传染。具体而言,是指当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便恶化了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贸易总额,并导致这些国家逐渐发生危机的传染机制。

金融溢出效应是指传染主要有银行部门的借贷和债务、直接投资和投机冲击以及资本市场的资产重新组合等传染途径。

2.非接触性传染机制

非接触性传染机制是指金融危机在与危机初始国实质经济联系相对薄弱的经济体之间相继发生的危机传染。虽然现有的各理论体系研究重点不同,但他们普遍认为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变化和相联系的金融活动构成了金融危机传染的主要路径。

在非接触性传染中有“羊群效应”、“季风效应”等。所谓“羊群效应”就是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私人信息,简单的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而“季风效应”是指金融危机在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国家(或地区)相继发生,表现为金融危机的传染。换言之,在没有金融传染和贸易传染的情况下,金融危机在这些国家之间也可以传染。

本文主要选取“羊群效应”进行研究。

二、CCK模型的设计

(一)方法的选取

三、实证检验的文献综述

孙建全和陈小龙(2011.9)选取2006年1月4日到2010年11月19上证A、B股的日收益率数据,采用羊群效应测度的CCK模型,分别用最小二乘法和分位数回归法对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上证B股市场的羊群效应始终强于上证A股,上证A、B股市场中上涨和下跌行情的羊群效应是不一样的。最小二乘法显示:上证A股在下跌过程中的羊群效应要强于上涨过程中的羊群效应,而上证B股上涨的羊群效应要强于下跌的羊群效应。而用分位数模型,其结果显示:A股在上涨过程中的羊群效应要强于下跌过程中的羊群效应,而上证B股上涨的羊群效应要强于下跌的羊群效应。

刘波,曾勇和唐小我(2004)以CCK模型为基础,运用CSSD和CSAD两个个股收益率偏高指标建模,分别对沪、深股市的羊群效应进行了独立和联合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沪深两市及我国股市整体上存在显著的羊群效应,且市场下降时的羊群效应比市场上升时的强。

蒋学雷,陈敏和吴富国(2003)通过使用截面收益的绝对偏差(CSAD)指标,提出一种检验羊群效应的方法,即通过检验个股截面收益的绝对偏差(CSAD)与市场收益的非线性关系,来判断羊群效应是否显著。利用沪深两市公开的价格数据,建立具体的ARCH模型(异方差),对我国沪深两市的羊群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沪深两市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效应。

孙橙(2009)采用CCK模型对上证50指数在2008-7-1到2009-7-31以及2009-7-1到2009-8-31这两个时间段的横截面绝对偏离率与市场组合的平均收益率进行了非线性模型检验,发现了中国股市在中期比短期存在更为明显的羊群行为,追涨的羊群效应要高于杀跌的羊群效应。

四、对我国股票市场抵御金融危机的建议

首先,进一步规范市场,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程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确性较差,我国证券市场上披露虚假信息,欺骗上市的情况层出不穷。鉴于我国微观信息的缺乏且准确性较低,加之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流动性较差。对于普通的股民而言,尽管也想及时掌握市场相关信息,但由于实力弱小。一般只能根据市场价格涨跌来进行信息的判断,而如此得来的信息中难免存在噪声,这部分普通股民成为了噪声交易者,其交易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其次,培养发展理性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大多数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的目的并不在于期末的分红,而是获得资本利得,个人投资者短期投机行为严重。显然我国的投资者还不是理性投资者,羊群行为比较突出。

最后,减少政府的干预。我国股票市场向来被称为“政策市”。政策的干预过于频繁,致使我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很大,股票价格不是真实的反应投资者的买卖力量的大小,而是更多的体现了政策干预等系统性风险。(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曦济.彭建凯.吴雪清《金融市场羊群行为研究综述》[J]金融前沿.2012.4

[2]孙建全.陈小龙《上证A股与B股的市场的羊群效应比较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9

[3]傅亚平.王玉洁.张鹏《我国沪深两市证券市场“羊群效应”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8

第4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0-0122-02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世界相继暴发了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等金融海啸,其烈度之强,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且,金融危机不仅对金融体系产生不利的影响,更会对各国的金融监管组织与体系产生一定的破坏。当前我国,以银行为主的资本流通体系和银监、证监、保监会为主的金融监管体系承担了我国大部分金融监管组织责任,那么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机制体制改革,才能充分发挥监管体系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1 金融监管组织的职能与作用

金融监管组织指的是为了帮助国家实现既定的金融管理任务,而设立的可以对各金融机构施加一定指导作用的官方机构的总称。我国经济开放时间较晚,因此金融监管组织的建设方式和完善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在我国,主要是以银监会为主的监督组织建设。银监会在2003年成立之后,迅速接管了央行的部分监管职能,以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三会”分工的金融监管原则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督与管理。

对于金融行业来讲,金融监管组织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创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金融操作平台,促进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及时预见和防范金融危机,并在危机后利用自身的背景与引导力帮助金融市场的恢复与发展。国际上之前流行的金融监管组织以其自身的资本实力来进行背书,这无法支撑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金融监管缺位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对金融监管组织进行补充与改革,才能确保金融秩序的长期稳定。

2 后经济危机时期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监管组织的适用性法律不完善

根据凯恩斯的相关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存在政府或其他组织的监督与管理,因此金融监管必须以法律的形式来保证其监督权威与地位。从金融组织的监管职能来看,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应该包括:金融机构组织方面的规范,如:金融监管组织的法律地位、性质、组织机构行驶等;金融监管职能方面的规范,如:金融机构门槛、审批流程、准入与退出机制、运行法则等;交易保护方面的法律。如:确保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但是,我国虽然已经搭建起了金融监管组织的法律构架,但是在具体内容上还有很大的欠缺,有的内容甚至已经落后当前的金融发展局势。

2.2 市场化程度较低

当前我国三大金融监管组织(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督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行情的作用,但是由于该组织带有行政机构的色彩,因此在市场化的程度上,严重不足。在经历数次大的经济危机后,该机构最大的特点仍然是以行政手段来应对市场变化,缺乏灵活的市场调节手段。对于金融机构的准入、内部管理、资料监督、账目变化等,都缺少严格的监督,因此使得我国在后经济危机时代金融监督管理组织体系依旧存在较大的缺陷,难以迅速转入正轨。

2.3 缺少对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保护

金融监管组织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监督部门,其主要运行任务是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换而言之,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金融投资者的利益。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后,金融投资者与金融机构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规范、盈利能力差距较大等因素,使得金融平台稳定性较低,导致规则内的投资者利益保护较少。当前,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综合金融经营模式发展趋势正逐步加快,之前的金融监管组织凭借类型划分监管对象的监管方式难以发挥作用,导致金融监管“真空区”的出现。极大地损害了部分投资者的利益。

3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完善措施

3.1 完善法律法规

首先,完善各种与金融监督管理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理顺各种法律体系内部的矛盾,加强对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的研究,制定符合经济规律的金融法律法规,增强组织的监管能力了,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如:金融机构破产、风险应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等,为金融监管组织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时增加法律保障。

3.2 建立健全金融监督管理组织体系

根据我国的国庆与金融发展程度,必须加快改革,度过金融监管组织市场化改革的深水期。明确组织目标,转变监管理念,提高监管效率,增强执行力度,从各部门协调配合的角度来提升监督管理组织的监管效率。

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方面,监管组织要把之前的防范措施向预警措施进行转变,保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另一方面,金融监管组织要从以往的政府权力部门向服务部门转变,努力实现由行政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的转变。

3.3 增加监督制约能力

在当前“一行三会”的监督管理组织基础上,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应该成立一个类似于金融监管协调工作小组或者委员会之类的组织。

一方面,这个部门可以增加对尖锐监管组织的监督,促使其一直维持在一个高效管理的状态下;另一方面,该部门也可以协调市场新增金融服务项目与监管机构之间的矛盾,促进金融监管组织对新增金融业务的监督与管理。

3.4 对具体金融问题进行针对性改革

当前我国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在金融行业内,还存在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影子银行问题、金融公司控股问题、保险制度、证券市场、地方政府融资等问题,都需要金融监管组织探索对策,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4 结 语

综上所述,对于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监管组织,需要解决身份与管理的双重问题。再次,笔者在经过深入分析后,认为只有建立健全一个集微观审慎、分业监管与宏观审慎、系统性风险监管的金融监管体系,正确处理实体金融与虚拟金融之间的关系,稳步提升金融监管创新程度,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加强对金融危机风险预测,才能真正实现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孙延杨.关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2,(4).

第5篇

宋恺:中央对宏观经济结构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要求,但纺织品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目标尚不够明确;是否只要生产高档品就是转型升级,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这次的金融风暴尚未平息,从我们这里的感觉来看,欧盟市场对于中低端产品需求有所增加,价格越低就越畅销,而欧盟本土出产的大牌服饰、奢侈品绝大多数却是被中国游客大包小包的从欧洲买回国内。因此如果只是把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升级为生产高档产品的企业,或者希望短期内使国内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其结果可能丧失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又失去了既有的国内消费者。因此如何升级,采取哪种比例结构都需要进行研究。

像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如纳米技术,实际上很多学者都承认这一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即便是未来进行推广应用,也绝不是所有一般性的产品都需要使用的,可能仅有一些特定产品、功能性产品需要使用。碳素纤维技术同样如此,这一技术的研发生产大国是日本,他们垄断了这一前沿技术。日本对应用此技术的产品的出口也是严格控制的。因此以上这两种技术应用到服装领域,对其进行科研攻关,是否具有普遍的市场意义值得探讨。

从国际上看,一些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行业并未提过所谓转型升级目标。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是世界服装业的领跑者,这些国家从未提出过该产业的转型升级,他们只是提出过服装设计中的创新主要是理念的创新。所以我认为纺织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应当更多的指向理念的创新、设计的创新。

《时尚北京》:请您谈谈在2010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宋恺: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无论从成本还是市场,对我国国内的纺织服装企业都有很大的挤压。从出口角度来说,服装并非食品,如果经济形势不好的话大多数消费者会减少服装的消费。去年圣诞前到今年3月份左右,美国市场有补货的需求,但从4月份开始直到今年年底,又出现了一系列更为明显的问题,这里面有实质性的问题,也有美国居民信心上的问题。从失业率这个美国社会的关键数据来看,非农业人口的失业率始终在高位徘徊,保持在9.8%左右,创近年来新高,打击了美国居民的信心,使得他们改变了以前的消费习惯,尽量节俭开支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欧盟大市场今年1月份以来就较为疲软,4月份后由于多个欧盟国家发生债务危机,消费市场反复波动至今也未稳定下来。在这个时候,美国为摆脱国内经济低迷,又祭出货币“量化宽松”这一非常规手段,使得美元对其他国家货币进一步贬值,这就使得欧盟的对外出口雪上加霜,延缓了其经济复苏的速度,从而影响了欧盟内居民的消费。

我们同欧洲市场的客人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他们反映:今年的圣诞节没有圣诞气氛。根据往年的经验,现在应该是西方国家的采购高峰,但今年由于信心低落差了很多。

《时尚北京》:您对明年我国的纺织服装市场的预期是怎样的呢?

宋恺:国际市场如此,国内内需也并不稳定。有报告指出明年我国国内可能出现滞涨。这种迹象在今年已经显示,物价走高、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就业压力增大,对经济走势的判断不应过于乐观。现在的高房价、高油价、医疗教育的高收费几乎掏空了国内中产阶层的消费能力,压缩了他们对于服装产品的消费开支,而从中获益的群体大多数选择到国外消费享受。今年原材料涨价明显,纺织服装企业势必要提高产品价格,进一步降低了整体销量。

第6篇

摘要:本文拟从道德风险的性质和风险源的视觉,阐述企业道德风险与企业管理行为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在分析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的同时,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导致企业道德风险的非伦理管理行为的原因,以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道德风险治理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企业道德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4012505

第7篇

【关键词】现金流 记账方法 存货 汇兑损益

目前,虽然我国整体的经济形势向好,但通胀压力依然很大。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对于我国的外贸企业而言,在全球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总体趋势依旧疲软,还未完全复苏的大背景下,如何减少在货币兑换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控制好自身的现金流,意义重大。本文将从会计层面分析能对现金流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比较国内外进出口企业对于现金流控制的异同,提出当前如何加强现金流控制的建议。

一、影响现金流的若干因素分析

(一)财务费用对现金流的影响

对于外贸企业的经营者来说,最头痛的事情莫过于外汇汇率的变动。在对外贸易中,要求经营者对汇率变动进行预估。估价正确,自然从中收益,使现金流增加;反之,估价失误,造成亏损,现金流就有可能受影响变为负数。

在进行国际贸易过程中“财务费用――汇兑损益”是经常出现的会计科目,因为外汇的变动是每时每刻发生的,而在现实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很难做到如资产减值准备那样的定期进行减值测试,即使做了也未必准确。同时经营者的预测也无法做到每次都很准确。外汇的汇率变动如同股市,变化多端,即使采用了远期交易、提前支付、延期支付、外汇期权等金融工具,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风险。所以说,“财务费用――汇兑损益”是对整个外贸企业的现金流影响较大且相对频繁的因素之一。

(二)应收账款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应收账款对于外贸企业而言是资产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国际贸易的特殊性,一般都无法实现商业交易中最理想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结果,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也造成了应收账款占据外贸企业会计账户的极大比重。一般来说,外贸企业在会计处理上会进行坏账准备的计提工作,但这不代表可以完全解决所有的坏账,如何能够将坏账的比例控制在外贸企业现金流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对于管理者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目前,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的作法是买卖双方预先支付定金或者预付款,货到之后再付清余款,或者采用银行信用证的方式。由于我国外贸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资金量少,相对于大型企业从银行那里所获得的贷款也有限,所以经营者为降低风险,往往采用缩短支付款期限,小单多批的做法。

但是,随着中小企业业务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型客户大的单子需要延期付款。于是就对企业的现金流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企业必须有一定的现金保有量,或者可以马上变现的金融资产等相关流动资产,作为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之内无法获得外来资金时候的基本运营保障。其次,需要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财会部门针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风险管理,起码要保证60%~80%的应收账款能够按时收回,一旦超过两个月,就需要提出预警,同时要计提坏账准备。企业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对应收账款进行催收和监管。要做好对客户的信用等级的评估工作,一旦出现有拖欠货款的行为,立即降低信用等级,建立客户的信用记录。

(三)到期债务对现金流的影响

偿还到期债务是企业现金流的主要流出项目之一。大多数的企业都喜欢负债经营,这样可以利用财务杠杆,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本的优势,获得更大的收益。然而,债务是把双刃剑。金融危机时候的冰岛债务危机历历在目,至今冰岛政府乃至总统仍然不肯就偿还相关债务的文件签字,可见其巨大的影响力。

资产的折旧在会计上可以按月份进行分摊,但到期的债务一般情况无法允许企业每月进行偿还,毕竟不是买房按揭。西方的企业非常倾向于举债经营,喜欢提前消费,这就给了企业更大的现金流负担,造成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反观中国的企业,因为起步晚,底子薄,每一个单子都是如履薄冰,反而更加灵活安全。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实力的增强,负债经营会是一种趋势,因此,对于债务的控制和管理需要引起中国外贸企业的重视。

二、对外贸企业加强现金流控制的建议

(一)改革现有的企业内部会计记账方法,改善现金流量表的功能

因为我国的外贸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经营灵活、手段多样,应该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会计记账方面也加以改进,将现金流量表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使其具有预警、监测、控制等功能。通过使用比目前更为详细的现金流量表,建立一个可以反映现在及今后若干月份现金流的预测表,从而让企业经营者、财务部门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状况有一个相对及时和比较准确的认识和预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潜在风险。

(二)对债务工具进行有效管理

目前大多数外贸企业都是负债经营,债务的杠杆作用对于企业财务活动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但必须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类似前年迪拜的债务危机,就是因为短期债务比例过大,而投资回收期又很长,结果导致债务危机。我国的企业应该引以为戒,对于债务应保持适度原则,要严密监控到期债务的时间,做好资金周转的相关准备。

(三)及时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对财务费用账户进行监控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资产减值测试,以确保财务报表中所出示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此外,对于外贸企业常用的“财务费用――汇兑损益”科目要进行监控和专人管理。

(四)进一步完善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特别是强调其现金流控制的职能

风险管理部门应派专员观察、监督企业在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中的现金流进和流出状况,若能得到授权,可以直接干预应付账款和催讨应收账款,及时发出现金流预警信息。部门主管必须及时直接向企业高层报告企业运作中的现金流的风险及控制状况。各级企业业务人员应明确其在现金流控制中的权利与责任,风险管理与员工的薪酬挂钩,使其从主观上客观上都能接受风险控制的理念。

(五)建立权威的国际贸易相关数据的信息共享系统

建立可以供广大外贸企业共享的信息平台,将各种可能影响汇率、大宗商品价格、油价等方面的数据信息收集分类,及时。可以通过EMAIL、短信等通讯方式及时告知外贸企业管理人员,从而使众多没有能力去收集资料情报的中小外贸企业能够从中收益。政府部门也可以及时掌握各家企业的状况,从而及时地了解把握整体的外贸形势,这有利于决策者能够做出及时、准确的举措。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向军.基于现金流量指标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09(5).

第8篇

一、201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生产率偏低

虽然我国制造业近年来有了快速的发展,但发展的主要动力还是来自于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制造业整体素质与竞争力的提升速度滞后于规模扩张的步伐。与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及附加值较低。这仍然是高速成长下的中国制造业所无法掩饰的核心问题。最新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的特点被概括为“两高一低”:即制造业增长速度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低。这种“两高一低”的现状,一方面说明我国制造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制造业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是突出的制约因素。

(二)研发投入一直不足

我国制造业之所以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专利较少。以信息产业领域的核心部件集成电路为例,我国申请的专利数仅占世界的1.74%。而在我国申请集成电路专利最多的是日本企业,占43.5%,其次是美国,占15.8%,居第三位的韩国占13.9%,而国内本土企业申请的仅为8%。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制造业企业迅速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在自主创新体系中,占首位的因素是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在产业和企业层面,中国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距甚远。例如,国际上大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一般在5%左右,甚至在10―15%,而我国企业中除了华为等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达不到5%的水准。即使以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精华――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来看,同样离这个标准较远。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统计,2005―2010年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研发投入比重分别为1.88%、2.29%、2.41%、2.13%、1.95%、2.03%。

(三)“大企业病”的困扰

所谓大企业病,一般具有机构臃肿、多重领导、人才流失的特点,而机构臃肿是“大企业病”的基本特征。“大企业病”是不少世界知名企业由盛而衰,甚至走向死亡的主要原因。以通用汽车公司为例,“大企业病”也是通用汽车走到今天的根本原因之一。与欧美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早地染上了“大企业病”。以家电生产企业长虹为例,长虹集团前CEO倪润峰曾指出长虹得了“大公司病”,表现为:“高烧”,企业的高速增长让管理者头脑发热,缺乏冷静;“肥胖”,企业组织结构膨胀,管理层次增多,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四)工资推动成本上升

伴随着我国制造业高速成长的、增长更快的是制造业成本的上升。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近期的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按照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0.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66.3%)。在对制造业成本有重要影响的三大因素―劳动力工资、原材料与燃料的价格、人民币升值中,劳动力工资上升的影响一直未消失过。特别是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及实行严厉的最低工资标准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就更是无可避免了。

我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始终得益于充分发挥国内劳动力资源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但美国咨询公司Jassin O’Rourke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它7个国家。中国沿海地区的平均劳动成本是每小时1.08美元,内陆省份则为0.55―0.80美元。排名第七的印度是每小时0.51美元,劳动力成本最低的是孟加拉国,价格仅为上海和苏州的五分之一。进入2010年以来,工资水平上升对成本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许多省市自治区相继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有的省份超过了20%。

二、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1、不断提高研发投入

经验表明,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要务。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首先是研发投入上的差距。即使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情况下,许多国外企业宁肯更多地削减生产和销售领域的支出,也不愿削减研发投入。据对日本246家大公司的调查显示,2010年度研究开发总投入比上一年度增加5%。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具备高投入的实力。应抓住机遇,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在研发模式与投入结构上做相应的改进,确保研发高投入的可持续性。

2、注重原始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不同的创新方式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迄今为止,我国制造业企业更多的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以引进技术再创新与集成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企业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其差距已经有了明显的缩小。引进带来的“红利”已经大为降低。今后的发展需要更多地靠自身的原始自主创新,只有通过原始自主创新,我国企业才有可能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二)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利用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机遇,制造业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飞速成长,以“后发优势”极大地提高了产业层次与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我国制造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仍然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对不同产业实行不同政策

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使之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服装纺织产业和消费类电子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在大力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在国外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使这类产业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对于具有高成长性和较大市场空间而又缺乏技术优势的产业,要继续实施“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成长。对于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要采取在引进产品的同时逐步引进相关产业和技术,逐步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要充分利用好国外资源,加快培育一批面向21世纪的新兴制造产业。

2、产业转移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

一方面需要国内尽快建立、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禁止污染严重且无法治理的项目向我国投资和转移,严格控制有一定污染但国内有治理技术保障的项目引进;并要求执行其母国环保标准;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国尽快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逐步由传统GDP考核向“绿色GDP”考核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官员生态政绩考核制度。以彻底防止和杜绝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迫于招商引资的压力,急功近利,未经严格考察审核和项目环境评估就匆忙上马,给国外产业向国内进行环境污染性转移提供机会,损害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在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的同时,采取各种手段鼓励其向我国转移关键技术,并不断提高承接转移产业的技术层次。逐步完善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竞争环境,逐渐由单纯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厂转变为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使我国逐步由跨国公司的“加工基地”向“研发中心”转变。要切实增强我国相关产业对技术引进的吸收消化能力。在引进过程中要重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并加大对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形成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三)推行扁平化组织变革

1993年,MIT教授M・哈默与J・钱皮在其合著《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中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而企业再造的重点就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再造。许多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不良业绩与危机后的调整充分说明了企业再造理论一直指导着全球化及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组织结构变革,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在信息化时代,由通讯与计算机技术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扁平化。一般认为,扁平化组织具有快捷、灵活、高效又富有弹性等优良特性。但在实践操作中应当避免走入把扁平化与扁平型的组织结构形式混淆的误区。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企业是否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形式的变革及如何进行扁平化变革,是企业的外部环境、技术条件、人员素质、工艺水平、企业文化诸因素与组织结构形式相互配合协调的结果。企业进行扁平化变革的基本条件是要有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良好的信息化工作基础。

(四)制造企业服务化

1、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

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发展生产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形成了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美国许多著名的制造业企业中,服务业在企业收入和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已经很难判断它是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业企业。典型的代表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惠普公司、思科等企业。通用电气在2008年仍然能够取得180亿美元左右的盈利,主要是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品牌、技术、内容开发、全球化、人力资源、财务实力等关键能力,执行“重组”战略,捕捉“全新机会并获得利润增长的业务”,把服务渗透到了日常作业管理之中,依托制造业积极发展商务金融、消费者金融、信息技术等利润丰厚、发展前景广阔的生产业,使企业的制造功能和服务功能融合为一体,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从提品成为提供服务和方案

当今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个性化以及产品使用的便利性与服务的附加值增加。国际上一些大型的传统制造企业积极发展各类与产品相关的服务业务,向服务业渗透和转型,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作业管理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服务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为这些传统制造企业赢得了竞争优势。许多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功能已经融合在一起,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IBM公司是此领域的典型代表。IBM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的战略转型,其服务业务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集服务提供、外包提供、咨询提供和产品支持于一身,创造了科技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五)实施有效兼并重组

规模经济是现代制造业最重要的特性。对企业而言,要实现规模效益,就必须做大规模,而从扩张路径上看,兼并重组历来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和国际同行比较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这是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成本偏高、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在兼并重组别注意两点:

1、不唯规模是论

规模增加要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不是扩大规模后反而背上了包袱。机制改革要优先于规模重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首先会是机制落后的企业被市场淘汰,而不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被淘汰。规模重组要有利于叠加优势与成长潜能的发挥,要十分注意不同企业不同的历史背景、隶属关系的沿革、专业的特性、企业文化、产品结构等状况,要将这些方面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的企业合并重组,才能达到发挥叠加优势的效果,如果拟合并的企业在这些方面互补性不强,反而互相抵消、互相牵扯的可能性更大,则合并重组应该缓行。

2、注重后期整合

许多统计表明,大部分并购最终都归于失败,并购成功的案例中只有20%运作比较稳定,80%不太好。如果无法整合目标企业,融入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文化体系之中,并购之后的经营通常会失败。另外,发达国家的兼并重组与行业集中局面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在一个行业里,稳定的3―5家龙头企业的形成,少则经历半个世纪,多则经历一百多年。而国内目前由国资委主导的央企整合重组计划在3年之内就必须完成。因此,注重后期的整合,对达到既定目标、实现预期效果就更显重要。

(六)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企业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1、找准投资方向

企业在进入新兴产业时,切忌跟风与盲目投资,要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与相关的产业路径,找准投资方向与行业制高点,防止重复建设。例如,江西省就把新能源产业、绿色照明产业、新材料产业、大飞机制造产业四个领域定为本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带动传统产业

第9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与中国证监会等五部委在北京联合举行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会,宣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此规范的,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对推动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近期,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蔓延却对我国经济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股市暴跌;近7万家企业倒闭;大面积人员减薪或下岗等。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高校成为独立自主办学的专人实体,并已形成多渠道办学模式。 自1998年后,我国很多高校就已负债累累,存在严重的财政危机。在这种大环境下,积极依照此规范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力度,有效解决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的紧迫任务。

一、当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不健全

为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高校必须按照《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下文简称《基本规范》)制定完整的会计控制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然而,很多高校建立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不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仅靠单一或片面的方法,有的高校重视对财政性资金的控制,对预算外资金却疏于管理;有的高校强调对货币性资金的控制,而对实物资产及对外投资的控制存在漏洞。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或者即使建立了也不健全,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账外账”、私设“小金库”等现象普遍存在。还有的高校没有严格执行授权控制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不相容岗位主要有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与执行、货币资金的保管与盘点清查,固定资产采购、验收与款项支付等。某些高校的内控制度甚至形同虚设,虽建有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践中没有严格执行,使控制制度仅限于理论的展现。

(二)高校风险意识差,债务负担加重

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全国高校截至2005年底负债达2 001亿元。有调查认为,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 000亿元到2 500亿元,另据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透露,保守估计高校负债为4 000亿元。由于高校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大部分高校均以未来的学费收入和财政拨款作为还贷资金的首选来源和主要资金,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近7万家企业倒闭,企业减员,大量的员工下岗或面临下岗,国家的财政拨款自然会适当减少,由于现在高校学生家长的年龄基本为四十几岁左右,所以很大一部分家长面临下岗或投资损失,导致迟交学费或学生贷款缴费,必然影响到高校的学费收入,加重高校的债务负担,还贷的压力日益增大,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 500~2 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2008年两会期间,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坦言,“巨额债务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个别学校甚至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显。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很有可能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危机。”可见,高校缺乏风险意识、盲目扩张、过度举债是一个非常严重而且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预算观念淡薄,执行不严格

预算是财务工作的指挥捧,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内容。高校各项经费收支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1.预算观念淡薄。有的高校没有严格遵循预算法规,存在预算归预算、执行归执行、管理松散、控制不严的现象。还有的高校在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对教育事业经费预算编制的重视不够,认为学校预算管理就是预算编制,是按上级财政部门审批确定的预算目标编制出一套预算报表,报表编好后就算完成了预算编制任务。事实上,对一套切实可行的高校预算而言,没有相关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作用,没有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组织指导,预算的执行必然会出现问题。2.部分高校由于预算时间过短、粗略预算,使预算不准确或预算不全面,只考虑某些重要的部门或支出,而忽略一些小部门或预算错误,给学校的财务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3.执行不严格。学校财务预算一经教代会批准或党委会批准,便具有权威性、约束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更。但有的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学校的财务预算,不严格按预算使用经费,造成预算执行刚性不强,预算也丧失了约束性。

(四)高校信息沟通不畅,职责不清

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一,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适当的信息沟通是高校中有关层级之间相互了解掌握情况的主要手段。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沟通不及时必然会影响决策层的正确决策,从而造成高校的财物损失。往往高校的信息沟通渠道过长,高校组织机构过于庞大,层次过多,信息的传递要通过层层机构进行,不仅延误了时间,信息也可能会失真,难免做出不符合群众意愿的决策。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基本规范》强调内部控制是一个全员参与实施的过程。从高校来说,内部控制不仅仅是校领导的事情,每个学院的负责人、各专业教职工也应了解该校内部控制的有关内容。但是有些校领导干部不愿意沟通,更不愿主动联系群众。正因为这样,高校由于没有及时、适当的沟通而出现职责不清的现象。当出现问题时,总是互相推卸责任,最后不了了之,无法追究到底是谁的责任。由于高校内部缺乏信息沟通,信息不透明,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是犯罪行为。在一次高校职务犯罪调查中,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反贪局局长王长林统计,高校行政管理类人员犯罪比重显著上升,发案率由9%上升到54%,这说明有必要在高校行政部门推行“校务公开”政策,必要、及时的信息沟通是极其重要的。

(五)高校财务人员知识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知识经济和高校的发展使信息传播、处理、反馈及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方法,工作内容日益复杂,工作量也日益增大。高新技术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高校中的部分财务人员年龄老化,高素质、能力强的年轻人少。虽然老龄财务人员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是知识陈旧,对新的知识、技能不够了解或掌握不熟练,缺乏敏锐性和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

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各高校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制度,其建立、健全和实施效果是高校财务好坏的关键。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职权分离,互相监督。高校应按照职责分离原则分配工作,特别是一些不相容职务要实行严格分离,同时要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例如,货币资金的保管人员不能进行盘点清查等。2.加强对银行账号、票据和印章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不得由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3.控制内容范围全面,即符合《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的全面性。要求高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覆盖高校所属的各单位和各项经济业务。4.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强化内部控

制、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二)增强高校风险意识,加强贷款管理

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高校的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其内部控制的执行也深受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增强风险意识,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要对筹资方向、筹资渠道、筹资规模、偿还来源、存在风险等方面实施全面控制。由于现在众多高校负债严重,加强贷款管理势在必行:1.高校应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校园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2.高校应明确本校的财力情况,合理安排贷款本息的偿还时间,承担还贷责任。3.时刻掌握学校的财务风险状况,当达到风险警戒线时,要及时和校领导商议,研究解决对策,并暂停贷款的资金筹集。4.高校在面对财政赤字时应尽量选择有效、切实的解决办法,如开源节流,而不是立刻又向银行贷款,盲目举债。5.规范贷款的投向。高校贷款资金应用于解决制约学校当前和未来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对学校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贷款资金不得用于对外投资、捐赠、支付罚款以及平衡预算、抵补日常经费开支的不足等。

(三)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制度

预算控制是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构成的系统。预算控制要求高校从预算编制开始,严格按照部门预算的有关规定进行基本数据收集,按照高校计划、高校规模的有关规定准确地编制部门预算,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的部门预算严格执行和有效控制,并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预算调整。高校要根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编制年度财务预算。高校在不断完善预算编制办法的同时,应加强预算执行的控制与分析,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预算执行情况,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为学校加强财务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对预算资金进行控制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控制与管理,要做到财务公开化,避免出现私立“小金库”的现象。

(四)建立高效、开放的信息沟通系统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沟通系统是否畅通,决定着高校能否收集到大量、及时的外部和内部信息,能否实现信息在高校各层、各部门之间迅速的传递和交流,能否率先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把握机会。确保信息沟通系统畅通的前提是校领导干部、教职工持有积极沟通的态度,每个人都应拥有一颗尊重、合作、分享的心。在高校中建立一些简单可行的沟通渠道也是很必要的,如定期举行领导及教职工座谈会;利用高校内部媒体,如报纸杂志;开展教职工和学生意见调查等。总的来说,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开放的信息沟通系统,应当成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中之重。

(五)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控制环境是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其他控制发挥作用的基础。财务人员的素质是控制环境的一部分,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财务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对高校财务人员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对他们进行分期培训,不仅使他们发挥其特长,还能使他们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更重要的是促使财务人员注意自身知识的更新,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努力拓展知识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技能。一名高校财务人员应当在工作实践中,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刻不忘廉洁自律,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恪守会计职业道德,切实履行岗位职责,按照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要求,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做好学校财务工作,全面提升自身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总之,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中国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高校应该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增强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及抵抗风险的能力,使教学、科研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 龚宝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2007,(09).

[2] 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与探讨[DB/OL]. 中华会计网校. 省略

[3] 李玉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J].会计之友,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