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学教研一体化

时间:2023-11-04 09:37:29

导语:在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学教研一体化

第1篇

[关键词]教学 科研 一体化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与科研是两个重要的功能,不能偏废一方。学校调整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教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实现有效转化,充分应用于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科研的一体化,促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一、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

在新技术革命到来,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各国都开始重视学校的科研功能。如英国大学几乎没有不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教学的科研人员;美国则将绝大部分国家科研机构设在大学,交由大学管理。而我国学校教育正面临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压力,学校教学与科研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目前我国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对待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误区,即重科研轻教学。部分学校为了自己学校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过分重视科研工作而忽视了教学工作;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就极为重视科研工作的参与,而相对忽视了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学校或院系教学第一线的力量难与科研第一线的力量相提并论,有些专业基础课则交给年轻教师甚至是研究生来教学。这对培养合格的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是非常不利的,迫切需要对此加以调整。

二、学校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必要性

学校教学与科研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然而,目前部分学校和教师却过分地重视科研而相对轻视了教学工作。如果想扭转这种局面,调整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更好地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统一,就有必要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实现教学科研的综合化、一体化。

1.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学校教育发展中,教学是中心工作,科研是重要工作,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不能偏废一方,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推进学校教育发展的长效措施。而要想更好地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就有必要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努力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学校评估既要包括教学工作又要包括科研工作,注重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两方面的考核。通过相应标准的制订,促进教学、科研的健康发展;通过硬性标准的实施,形成学校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从而促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2.教学科研一体化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不教课,就不是教师;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科研是教师自我增长知识的过程,它包括专业科学研究和教学科学研究,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教师掌握了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技,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授教自如、游刃有余。反过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所需自我学习、自我深造,将所学的新知识、所研究的新成果再用于教学。这种“科研―教学―再科研―再教学”就构成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从而使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对一个称职、合格的教师来说,科研和教学二者缺一不可。要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就必须促使教师既重视科研又重视教学,在教学和科研的领域都有所发展,这样可以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更有助于教师职责的履行与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学校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可操作性

1.更新观念,加强认识

学校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化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机制也越来越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标准仍具有很大的趋同性,科研成果仍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是评价的唯一标准。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不断积累与沉淀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举措都可能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学校领导应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指导思想。目前,大多数学校对科研活动的奖励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对教学活动采取的激励措施大多是设置教学成果奖,评选优秀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二者在劳动付出与收益所得方面的差别也是存在的。学校领导应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指导思想,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对学校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不可偏废一方,让教学与科研享受同等待遇,从而促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两者协调发展。

教师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学校教师的工作同一般教师的工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学校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在教学之外,学校教师必然要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教师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既包括科研工作又包括教学工作。作为教师,重点毫无疑问要放在教学上,对教师的奖惩、职称评定等应该侧重于其教学成绩。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必须充分体现教学工作应占的分量,联系实际的情况,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形成一个恰如其分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双丰收。

2.建立教学科研综合评价体系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研有助于革新旧的学科,催生新的学科,提高教学的知识覆盖面,而教学是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学校及其教师既要重视科研又要重视教学,不可偏废一方。学校建立教学科研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各项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以及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付出的劳动,给出一个合乎公平的客观评价。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是促使教学、科研两者协调发展,推进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措施。

参考文献:

第2篇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了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师资队伍、教学场地、教学评价等的一体化内容,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机电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职业院校;教学模式

研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从目前来看,国内研究一体化教学,普遍关注某门具体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对专业定位模糊和对新技术发展跟踪不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课程之间相互割裂,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严重削弱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整体效益。

1.一体化教学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在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引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逐步形成了例如产教结合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等教学模式。对一体化教学模式而言,教学信息的传递是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同步进行;同时避免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环节的不一致。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教学,形象、直观,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知。这种方式打破了普通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阵地”,强化实训实习的教学功能,并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2.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

在专业建设各环节中,教学实施过程承载着专业建设的思想与目标,最能体现人的能动性,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环节。为此,我课题组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为载体,探索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等内容。通过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成熟的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2.1一体化课程体系(1)基本结构。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灵魂是科学地序化与整合。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优化整合,分析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专业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对学习领域科学整合,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职业能力,形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实施校企合作,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3)校企合作,突出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和职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职业性,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必须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在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岗位工作调研、工作任务归纳等方面,必须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并进行论证。

2.2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是教学三要素为一体的教学方案设计。即基于学生主动行动的“学”、教师支持和咨询意义的“教”、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设定的“学习情境”等。基本流程为:根据选定的学习领域课程,通过教学过程分析,将其分解为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学习情境;根据不同的项目和任务,结合学生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作合为整体;采取分层次教学,在每个项目中分不同的阶段,逐段升级,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分层次考核。

2.3一体化师资队伍建立一支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够高效实施教学。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和融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组成了15人教学团队,具有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4人,聘请校外兼任教师10人。专业理论课教师到实习教学队伍中去,课程教材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了解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手段和特点,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先后派4名骨干教师到企业锻炼,增加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与行业企业需求协调发展,有利于“双师”素质的提升。

2.4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要有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与之相适应。按照一体化设计原则,必须融教室、车间、实训、鉴定于一体,将教学环境工厂化,使专业教室具有多种功能,例如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技能鉴定等,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具有鲜明特色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根据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将实训基地内所有的实训室进行优化整合,成为机电工程基础实训中心、综合能力实训中心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心;引进企业生产设备以及车间布局,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在一体化教室中设置理论教学区、资料查询区、小组工作讨论区、实验实训区等,建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教室与企业现场合一。

2.5一体化教学评价为了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理想效果,我院机电教研室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形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评定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将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建立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学检查、评价制度,充分体现了以实训为中心的考核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参加“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高级认证”等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核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结语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实施,将理论与实作合为整体。充分发挥了专业一体化整体设计的优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机电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增强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茹,张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04.

[2]张庆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51.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一、引言

会计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即既要做到传输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传输就是理论课程的教学,而实践性教学就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普遍存在实习经费不足、实习单位工作环境的约束、会计工作对实习单位商业机密安全性的影响等问题,导致校外实习效果并不满意。因此,许多高校为了改善校外实习遇到的困境,均在校内建立会计实验室。但会计实验教学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议及其实施途径。

二、会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含义

要想实现会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构想,必须使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将二者紧密相连、互相渗透,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作为对学生操作能力要求较强的会计学课程来说,理论教学起着促进实验教学目的、功能实现的作用;而实验教学也并不是对理论知识的简单验证,而是要根据具体的经济业务事项,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来完成的。同时,良好的实验教学又可以使学生深入思考会计理论和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对于相同的经济业务事项是否有更加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并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会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意义

对会计类课程教学方法及方式而言,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模式体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纠正了“重理论轻实践”的行为,改善了实验与理论分开开课的现象。

对财会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实验与理论教学一体化,为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的实际运用提供了平台。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被充分调动,自主性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潜力也得到提高。

对教师而言,实验与理论教学一体化,可以促进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只能进行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的教师,向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方向发展,成为独立学院需要的“双师型”教师。

四、会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校学生调查发现,学生未充分认识会计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重理论轻实验;同时,会计实验教学侧重于操作,忽略了实验的目的和原理的讲解。使实验教学与预期目标产生了偏差,导致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甚满意。深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一)实验内容系统性、层次性不够

会计实验教学体系按实验要求大体可分为:单项实验、阶段性模拟实验、综合模拟实验。目前独立学院的会计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及一些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等安排了实验课程。但大多属于单项实验,阶段性模拟实验和综合模拟实验还比较缺乏。即使安排了综合模拟实验,也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造成学生不能将各个知识点或者二级学科串联起来,缺乏系统地学习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学生也产生为了完成实验而做实验的心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二)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需要改革

虽然对会计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同学校、不同老师的会计实验教学方法和程序基本相同:按照实验教材所提供的“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实验结果处理”的流程进行。而教师大多只注重如何按照步骤操作及应注意事项的讲解上,对所运用会计软件中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联系只做简单介绍,学生不用思考,只需记住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就可以完成实验,这样根本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资源不足,实验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在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有了明显改善。但教学资源不足仍然存在。如学校开设的实验室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同时进行实验的要求,但为了落实实验任务和制定的教学进度,通常合班进行实验教学,导致学生降低了对实验重要性的认识,缺乏实际操作的积极性;电脑设备陈旧,系统运行、会计学相关软件更新过慢等问题,使得实验教学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

(四)双师型师资匮乏

双师型师资匮乏是实验教学的“短板”。高校一方面提倡提高学生生源,但另一方面师资又不够。就一些高校师资的现状来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许多教师理论有余而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用人单位的现状、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学生;二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不同的教师担任,不能融合沟通,使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和不协调。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制约了会计实验教学的发展。

(五)实验教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校认识到了会计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通过加大实验教学课程的比重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实验成绩之间关系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五、会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途径

(一)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大一进入学校首先就应该通过模拟企业实验室以定期轮岗的形式来认识财务会计在企业的地位、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后续学习的奠定基础。

大一下学期可以开设会计基础类实验(单项实验),如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并与理论知识教学保持一致。同时,辅以阶段性小综合实验,如对某个企业某个月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照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会计处理,既使深学生掌握和理解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其实际处理经济业务的技能;在大三下学期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包含至少两个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比如财务会计和税法,既可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运用,又能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模拟企业实验阶段,主要采取实验室开放而实验不开放的形式,如同企业的运作,每天都有新的任务。在阶段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阶段,可以既开放实验室又开放实验,给每个学生相应的操作账号,通过开放的实验平台,自主的完成实验内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主体,而只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独立自主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应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辅以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媒介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基础。为了改变会计实验室的建立大多依附于教研室,实验教学内容和项目也是由于相应理论课程需要的现状,独立学院应加强会计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

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在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也要对电脑等硬件设备进行更新,这是顺利完成实验的基础。对于会计实验课程来说,软件是至关重要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企业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由原来的手工做账转变成通过财务软件来实现,所以,应引进现代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软件,结合实际案例,设置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才能将学生培养为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就要求教师既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对于专任教师来说,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是比较深厚的,但大部分教师刚毕业就任教,几乎没有会计方面的从业经历和经验,会计教师的教学水平受到了制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因此可以引进企业中具有高职称、高技能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会计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来充实会计教师队伍,并通过他们与专任教师在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缩短独立院校与企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操作的距离,进一步提高和优化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改进现有考核体系,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每一门课程进行考核评价不仅是反映教与学实际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考试成绩不仅考核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增加会计岗位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要能运用于实践,所以对学生职业技能掌握程度考核是很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仍然采取卷面作答的方式,会计岗位实际操作部分可以选择围绕“账证表”进行会计基本技能的测试,要求学生通过使用财务会计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业务。这种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突出实践环节在会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推动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论

通过对会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独立学院会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提供参考意见。独立学院也应顺应经济形势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以培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为会计教学的目标,全面开展会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简冠群.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时间教学体系的构建设想.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4.

第4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实践;一体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各行各业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目前全球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平均在15%~20%,远远超过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近10年来,中国信息产业以平均30%的速度飞速发展,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预计今后几年国内软件行业人才每年的缺口将高达30万。然而,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现“橄榄型”,每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就业困难,企业却招聘不到所需要的软件人才[1]。同时,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2]。国务院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要求聚集社会所有力量,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培养毕业生的高校,更应该多管齐下,拓宽学子就业的渠道,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适当地调整教学模式,促进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为此,本文在分析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

1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分析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在现阶段应体现国际性、多元化、本地化和工程化的特点。软件行业深切感到这四方面人才培养的迫切性[3]。目前,企业对IT人才的

主要需求:(1)有编程开发经验的人――编程和测试人员;(2)有编程项目开发经验的人――系统设计人员;(3)有系统整合项目开发经验的人――网路架构设计人员;(4)有销售经验的人――销售前技术支持;(5) 有项目管理经验的人――项目经理;(6)有项目服务和技术支持经验的人――技术支持。

IT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对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需要到岗就能产生效益的人才。然而,现在45%的毕业生不能一次性就业;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更是面临着裁员,而对于所招聘到的人才,还需耗费3~6个月的培训,否则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尖锐化(见表1)[4]。

表1 传统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矛盾

一般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常见IT企业招聘广告

培养方向:从事计算机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与系统维护工作。

开设课程:计算机电子线路与逻辑、C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方法、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招聘职位:程序员

职位要求:

1.精通XXX编程语言,XXX Script;

2.具有应用Client/Server技术进行网络开发的经验;

3.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较好的英文基础;熟悉.NET或Java者优先;有相关IT认证证书者优先。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JG08094);广东省高校教改示范课程案例资源建设项目(GDCS023)。

作者简介:林惠强(1981-),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

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如图1),是指针对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几门核心专业课,虽然由不同的教师独立授课,分为几个学期或者在同一学期授课其中几门,但是并不是对其知识点进行条形的割裂,或者逻辑上一门课程跟其它课程只是知识的内

在联系,即课程之间对知识进行分层或者分阶段。应该在逻辑上让所有的课程形成一个整体,实现真正的“无缝联接”,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实用性和可对比性,而且让学生能够融会理论知识,利于实际项目的开发,把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培养的一个整体环节。

图1“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软件开发过程可概括为立项、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6个阶段。根据开发的方法和开发的指导思想可以分为结构化和面向对象开发。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系统测试”、“可视化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等7门专业课分别是对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或几个阶段的详细介绍,所以授课过程必须紧密互动,科学合理安排相关的知识点。

(2) 应重视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无缝联接。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授课可使用同一案例、实验可以使用同样的题目,甚至课程设计也是同一题目,只是在要求上进行区别。让学生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简单的理论知识和实验,不用简单地重复,从而节省时间,同时将实验实习时间加长、提前。

(3) 毕业设计与实习的衔接。所学的专业知识不仅是实习、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上应该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习中,注重过程之间的衔接,同时让学生体会企业文化、学会解决碰到的问题,最后,把这些知识和经验应用在毕业设计中,在实习的最后阶段直接过渡到毕业设计阶段。甚至在题目的设计上进行衔接,尽量减少简单重复的时间,让学生把时间用在能力的锻炼上,也保证了找工作的时间。

例如,若在“软件工程”的实验,要求使用“结构化”方法对某个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实验,要求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对另外一个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学生在学习上得花两倍的时间对项目的责任域和问题域理解,如果我们针对同一个项目让学生分别用“结构化”和“面向对象”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节省了前期的时间,而且通过对知识点的对比应用,能够更好地理解“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区别。而在“软件体系结构”课程中对前面的设计进行优化,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的实验,依次类推,所有的专业课理论、实验、课程设计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的学习和实验也更加有全局性。

3“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3.1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华南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对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基于“消化吸收SWEBOK,制定科学的软件专业教学计划”[5],每年学院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负责软件工程专业课授课的软件工程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讨

论确定教学计划:(1)结合前沿技术、企业需求等更新教学内容、授课案例、课程设计,如表2所示。并在课堂教学中统一介绍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和环境,如UML建模语言、Rational Rose工具等。(2)确定某一届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授课案例,联合所有教师的力量对授课案例进行细化、优化。(3)确定实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并调整实验指导手册。(4)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各专业课的授课内容及深度。

表2 教学计划表

课程 课时/实验 授课案例库 实验题库 课程设计题库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56/16 ① 北海道邮轮管理系统

② 图书馆理系统

③ 医药物流管理系统

…… ① 校园一卡通系统

② 科技信息化管理系统

③ 协同办公系统

…… ① 多媒体资源网络管理信息系统

② 酒店管理系统

第5篇

关键词: 公安院校 体育教学 一体化

公安院校是培养警务人才的专门学校,培养的公安专业学生也是从一名基层优秀警官所应具备的素质出发来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在教学与训练内容中时刻体现公安院校的办学特色,强调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高校必须开设大学体育课,全国公安院校分别在公安与非公安两个专业开设了大学体育课程。湖南警察学院组织以大学体育教研室为主的教师进行教学,完成全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任务。公安专业安排一年大学体育课,第一学期为体能训练,第二学期采用四个区队五到六名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安排体育项目进行选项教学。公安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与非公安专业一样,他们的选项也与非公安专业的选项一样。笔者从事警察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多年,本文旨在以湖南警察学院为例,通过对湖南警察学院大学体育课的调查,从理论上探讨警察体育、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一体化,以提高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逻辑性,使公安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既反映人才培养的需要,又反映学生个体需要,为制定科学的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提供参考。

1.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编制存在的问题,公安专业学生人才培养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要求。

1.1公安专业大学体育课教学内容没有考虑与警体课教学内容的衔接。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学校体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湖南警院四年制公安专业警察体育、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一体化是指各学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安排,使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警务技能水平的提高,使各学期的教学更加有特点、有重点,使教学效果更佳的工作。然而,公安专业四年制本科专业自开设大学体育课程以来,很少考虑与以后所上的擒拿格斗、射击、战术指挥课程内容相衔接,和非公安专业学生一样学习一些普通体育运动项目,而且真正学习运动项目的时间只有一个半学期,这样少的学习时间只能学点体育项目的皮毛,不但没有掌握与健康有关的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对日后警体课的学习也没有多少帮助。

1.2公安专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非公安专业相同。

从大学体育课程本身来讲,学习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这些体育项目的知识、技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编排的教学内容与非公安专业一样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例如:第一学期安排的是体能课,公安专业招进来的学生入校前必须进行严格的体能测试,并且每天都出早操,第七节课还要进行体能训练,体能明显要优于非公安专业学生,公安专业学生安排一样的运动量,如果运动密度和运动负荷不够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没有什么帮助。第二学期安排选项课,一个学期学习这些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时间太短。与非公安专业一起上大学体育课,因为同样的教学内容,经常会出现体育器材短缺,体育场馆拥挤,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的情况。

1.3公安院校学生人才培养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要求。

公安院校是所培养警务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在教学与训练内容中,强调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公安专业学生也是从一名基层优秀警官所应具备的素质出发来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因此,对待公安专业学生,大学体育课程应该贴近公安实战有效利用学院师资、教学场地、器材资源,安排教学内容,以实现培养合格警务专门人才的目标。

2.警察体育、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一体化构建的基本思路。

2.1建立包含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警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以目标统领内容。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教学目标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每个单元、每节课甚至每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从制定的依据来看,教学目标制定依据是具体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从制定的主体来看,教学目标主要是由教师来制定,相对课程目标而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在目标的制定方面除了重视学科特点、社会需求以外,更应该重视学生的特点。从适应范围来看,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它对局部的教学产生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教学目标最具实践性和实效性,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它是推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包括总的教学目标和各阶段教学目标,总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从课程教学内容本身和学生特点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它根据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而确立的。例如:根据公安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警察体育总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掌握和提高基本技能;熟练运用专项警务技能;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作风。

在确立了总的教学目标之后,就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各学期有所侧重地确立阶段教学目标。例如:第一学年,有针对性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第二学年,掌握和提高擒拿格斗基本技能;第三学年,掌握和提高警用射击技术;第四学年,掌握查缉战术基本技术和提高战术实战水平。通过上述步骤警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就基本完成,它是警察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基础。

2.2精选、优选实现警察体育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在构建好教学目标体系以后,要确定哪些学习内容,要掌握何种体育知识、健康卫生知识、运动项目技术能通过第一学年大学体育课程学习,形成意识、能力,实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与警察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由于实现同一目标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很多,特别是有关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目标,因此应从能实现目标的所有内容中精选、优选,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实战性。选择教学内容要考虑公安专业的特点,在学生选项时不再安排篮球、健美操等健身类选项,而应安排散打、摔跤、拳击等对抗实战性项目,训练学生摔、打、擒、拿等基本功。

2.2.2基础性。选择能为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一定的素质技能基础,例如:选择第一学期体能课教学内容,会用警体实战中更注重的腿部力量、手臂力量、耐力、腿部柔韧等体能训练内容代替一般体能训练,为以后警体教学打基础。

2.2.3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课程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体育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同时应从不同的地域、气候、学校场馆设施和器材等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2.2.4体现学生的主体需要。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学习对象,为学生所用、所好,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结论与建议

3.1公安院校警察体育、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一体化是指对公安专业的警体和大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安排,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使各学年的教学更加突出重点,加强连贯性,使教学效果更佳的工作,同时也提高公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3.2警察体育、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一体化构建的基本思路应是:首先,根据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学目的,建立包含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警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以目标统领内容;其次,遵循实战性、基础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需要等原则精选、优选大学体育教学选项和内容,实现警察体育教学内容与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3.3公安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编制过程中,发挥课程本身选择性和灵活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公安专业警察体育教学内容和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加强对其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6篇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终身体育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而建立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更加符合上述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具体表述如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交往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主导性的发挥。因此,就目前情况而言,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现状分析

研究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相关文章有很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理论研究,这类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对高校进行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意义、依据、现状、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等方面的研究;另一类研究则侧重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其论述主要在现状的基础上,围绕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指导思想、师资配备、场馆、器材情况、课程设置、组织管理等)、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等方面展开的,其主要结果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总结,涉及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的领域极少,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发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与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的发展规律。

第一,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一直还延用前苏联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健康的需求。第二,伴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的剧增,原本就不足的体育教学资源更是捉襟见肘。第三,受到高职教育突出的职业能力影响,体育课时量明显缩水,同时加上高职院校实训课这一特殊性,使得体育教学计划难以实施。第四,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造成大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第五,应试教育的延续,学生被动参与体育以及个性发展受到限制等。

二、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检索法。通过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百度等检索相关资源,收集各种相关文献资料。

二是问卷调查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三是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和实验数据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论证。

四是综合分析方法。主要指对文献资料以及调查、访谈等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综合,运用比较的、历史的多种方法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因素分析和实证研究。

三、研究内容

一是按照《纲要》构建体育课程新体系,打破传统体育课程固有模式。以整体化课程改革的思路将体育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将课外锻炼、运动训练、校外活动等纳入体育课程范畴,并以此构建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结构模式。

二是实行学生“三自主”制度,即学生自主选项目、自主选时间、自主选教师,突出参与自主性,构建宽松的体育学习环境。

三是授课形式改革。通过建立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教学,设体育俱乐部协调委员会,体育部(教研室)设体育俱乐部工作委员会;初级体育俱乐部主要是以体育教师负责教学管理,高一级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主管理,体育教师担任项目技术指导;学校运动会由体育部(教研室)主办,体育节、健身周、单项比赛由各俱乐部主办。初级阶段主要以教师为主,突出体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中级和高级阶段通过建立完善的体制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课外体现。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合二为一,从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各个环节,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对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

根据调查显示,有9%的学生从来不听老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有17%的学生偶尔不听,有74%的学生喜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据了解,学生只有在上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时,才有最好的表现,能够积极主动地练习,遇到难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开设的项目比较全面,能够较好地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在器材、场地、时间等方面也能得到保证。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自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及“素质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是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2.高校开设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学生的体育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学习与兴趣及特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方式生动活泼,所以它更多的是带给学生娱乐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开设项目与学生选项的制约。在部分热门项目中,学生过于集中,只能临时调整,有些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开设,因此学生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选项。二是师资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这就使得教师专业知识显得滞后或老化,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俱乐部的管理应规范化。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学生在各俱乐部之间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其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五、结论与建议

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在推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选择室内课程较多,由于俱乐部教学不再受教学班和课程内容统一的限制,这就大大增加了体育课的单元时间。一般情况下,除上午第一、二节不安排体育课外,其他时间都可以安排。这样,场馆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对体育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俱乐部课程相对于普及教学而言,对教师的专项水平和组织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志愿,应编写选课小册子,让每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授课时间、地点、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根据学生志愿统筹规划,提出每门课程的计划人数。要实行计算机选课管理,打破系、班的界限。

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转化。要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向提高整体体育文化素质转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技术水平,划分一定的层次。

完善教学体系。要在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建体育场馆,补充体育器材,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以生动活泼为前提,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将会是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优势互补,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才能得到显著提高,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达勇,汪海燕.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2]郑允勇,张英.山东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0).

第7篇

关键词 :汽车维修专业;小模块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15-03

研究的背景

针对以往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在课堂上讲汽车,在黑板上修汽车”等问题,我校大力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吸取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结合我校具体条件,重点解决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解决专业课程教什么,如何教,在哪里教,学生如何学等问题。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以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仅有兴趣学,而且能够学得懂,学了能用。

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模块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汽车各功能子系统来划分模块的,模块教学按周来安排。在一个模块中,学生要完成该模块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维修规范、故障分析与修复等学习内容。在模块教学中,以行动导向法为指导,将学生学习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建构专业知识和维修经验。学生的学习成绩按模块考核,考核采用面试、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按模块记录学生成绩和学分。

小模块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围绕汽车专业教学模式来探讨教学方法、专业建设、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构建符合学生实际和行业要求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的确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实训设备与实训室的建设,教学指导书的编写,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实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小模块一体化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实施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习技术和科学工作方法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

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克服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和维修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拉近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距离,体现技术特征和职业特性,让学生感受到职业氛围,实现“零距离”就业;有利于学校资源的调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有利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快速引入,保持教材、生产实际、学生和实训设备的协调。

研究的理论依据

行动导向学习理论 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静听”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同时确立新的课程观。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学校教材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缺乏学生直接从社会学习的东西。课程教材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且随知识的发展而发展。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将学生的认知学习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在一起,强调通过职业行动来认知知识,倡导调动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强调“在做中学”。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激励引导作用,设立典型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设定的任务中通过自身的职业行动来学习。

加涅的教育理论 罗伯特·加涅(Robet M Gagne)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因为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分类,也就是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即根据学习者在学习后所获得的各种能力来分类,教育目标是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来达到的。加涅认为不同种类的习得结果需要不同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学习条件。加涅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能力和倾向作为统一基准,在心智技能目标的各子目标之间,由简单到复杂排成层次,较低层次能力的获得是较高层次能力获得的前提条件,较高层次能力在累积低层次能力的基础上获得,具有层次性和积累性。加涅理论注重应用,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典型的指导教学模式,而且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即教师如何影响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

研究的主要做法

首先,对课程的模块划分及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参照美国的ASE标准,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2006年我们初步建立了我校汽车维修专业模块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12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包含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综合运用内容。学习场所定在各个模块教学站。按照学习工作计划,学生分别进入不同的模块教学站进行学习。实行小班化教学,教师承担本模块四个方面的教学任务。

其次,在学校原有的汽车维修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按照小模块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对实训中心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改造、调整,建立了一体化教学实训中心,并按照教学站所承担的模块任务配置了相应的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实训设备和相关的教学标准、教学资料。

研究的主要成果

建立了具有专业特色和独创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逐步建立了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方案,逐步建成了与课程体系配套的一体化教学实训室,编写了汽车维修专业实施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18本一体化教学指导书,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又有熟练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实训设备等密切衔接的具有独创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了独具特色的符合教学实际和生产实际的汽车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训中心。在全国率先采用小班(30人以下)模块化教学,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一体化、教学内容和工作内容一体化、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一体化、教学设备和工作设备一体化,教师和师傅二合一、学生和学徒二合一的独创性教学体系,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职业教育特点。

创新了专业课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一体化的实现,包括实际维修工作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有效结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既体现了行业和专业特色,又具有教育教学的功能和环节,同时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入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生产需要和产业发展趋势。一体化教学的理念首先从教学内容开始设计,从汽车维修作业中提炼学生课堂教学的内容,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教育教什么的问题,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学生学习工作任务,围绕具体的工作任务组织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学习能力、技能学习能力、情感认知能力、工作方法能力、组织与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为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工作中学习相关的知识,教师在教导学生工作过程中讲授相关知识,这改变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围绕工作过程系统化来开展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和“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这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了实用的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并具有广泛推广意义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 小模块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提炼的模块课程为核心内容,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教学,围绕职业能力结构,构建以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认知学习规律,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兼顾学生发展的需要,形成了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层次鲜明的课程体系。

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 汽车维修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以来,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职业能力显著提高。每年学生参加汽车维修中级工考证通过率达到100%,毕业学生就业率达到98%,一批往届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骨干。在近四年的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成绩斐然。此外,还有大批教师在全省全市的各类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我校面向全国出版职业教育创新示范教材6本,在全省、全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建立了有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培养了一支“双师型”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 在开展研究过程中,不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上课,组织教师到企业参观实践学生实习,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使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大大提高,使汽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出校门就能上岗,一上岗就能干活,一干活就能创造经济效益,深受企业的欢迎。此外,教师通过不定期到企业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使教师对学生的工作性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汽车专业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加大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校本培训,如丰田技术专项培训、通用技术专项培训、开展教师技能竞赛等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还派遣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师资培训。通过这些方法,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既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又有熟练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使教师不仅拿起粉笔能讲课,而且拿起工具能干活,真正实现了教师在“做中教”的教育理念。

建立了汽车专业技能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和标准 在进行小模块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汽车专业部根据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和行业特点,引入企业管理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实施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自律、自强)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多维度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标准,建立了教学过程有监控、有管理,实训过程有任务、有指导,工作过程有规范、有要求,教学结果有反馈的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价上,采用多维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学生的学习成绩按模块考核,考核主要采用面试、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改变了传统的以考为纲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设了独具特色的符合教学实际和生产实际的汽车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训中心 实训室建设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配置实训设备,使教学紧密围绕教学设备开展,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目前已经建立了功能齐全、性能先进的独具特色的汽车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训中心。

汽车工业与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新技术、新观念、新方法不断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还有一些问题,如核心模块的项目化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施;汽车电器一体化教学和仿真教学如何有效地结合,汽车电器教学指导教材如何调整,汽车电器实训中心如何完善;一体化教学评价如何提高可信度,特别是如何引入社会评价因素,将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等需要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3]朱晓斌.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文化分析[J].比较研究,1996(6).

[4]赵志群.职业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J].职教论坛,2003(4).

[5]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英)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第8篇

一、 优化新课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导入环节,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一堂新课来说,新颖、独特、生动、形象的开场白,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而且将会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的情境上来,为唤起学生潜在的有意注意,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心理准备,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创造情境,设置悬念”,采用小故事、小幽默、小实验等多种多样形式导入新课。如学习“运动的快慢”时,为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设置问题情境:一般情况下,兔子和乌龟谁跑的快?最终,我们能说兔子跑得快吗?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让学生做两个“漏斗”吹球球不走的小实验,把乒乓球放置于漏斗中间,一 个朝上,一 个朝下,往漏斗里吹气。事先让同学猜想:“球会不会被吹走,球会不会掉下来”,然后实验验证。尤其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今天,借助多媒体呈现内容的直观性导入新课,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 精讲精练,及时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该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应该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作为演员的学生是表演的主体。作为导演的教师应该通过主导性的指导、点拨,浓缩课堂学习过程,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但导演不能代替学生演戏,至多我们偶尔客串一下配角,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注意,以启发性、点拨性的讲授,做到点到为止;让学生充分去“演”去“练”,在充分地、有效地练的过程中进入“角色”、领悟知识,理解原理,发展能力。 导演在整场演练过程中必须根据演员的表现,加以引导,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保证“戏“(学习过程)能按预定的线索顺利发展下去,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并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自己所应得到的发展。 精讲善练与及时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讲不练,或无效的练,就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无法反馈。而要做到精讲精练,教师必须做到精心设计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竭力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精讲精练及时反馈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主动的练习中,认真体会教师的讲,进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三、 发挥实验魅力,揭示物理规律

原苏联教育专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在刚接触物理时,都有一种新奇感。这种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及时培养,可能很快就消失。所以我们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验魅力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实验可分为感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比如教材中的用正在发音的音叉去接触水面,用手指摸着自己的喉头并发出声音,让学生感受发声体在振动;让学生用手从衣服、桌面滑过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验证性的实验是在新课学完之后做,检验所学原理,巩固知识。如,学完密度的知识后利用天平和量筒去测量盐水、石块的密度;探究性实验是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探究物理的规律、特点,比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等等。

四、 联系生活,注重知识的应用

新教材强调让学生树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学生的物理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能否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应用知识的乐趣,这也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如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简单解释以下现象:火车站台都有一条安全线,火车行驶时为什么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海啸中海难是怎样发生的?提问:通过分析海难发生的原因。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请你分析诗中包含的物理道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了物理知识,解决了生活问题,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 分类指导,让学生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要想使学生产生物理兴趣,就必须设法为他们提供成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对学困生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允许学困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优秀生则允许他们超教材、超进度学习。课外作业分层设计。这样既缓和了学困生学物理难的现状,切实减轻了学困生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体验。

第9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传媒艺术专业群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重要性

专业群工作室化教学体系是指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室为单位,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并以此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考核的教学体系。合理有效的规划配置高等职业教育现有资源,设置当前和今后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及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方面的重要目标。我院艺术设计系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如何进行定位与建设,构建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又符合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

2目标计划

(1)项目工作室制的教学体系是应对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的要求而探索、实施的。目前,市场对传媒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传媒设计行业、企业的岗位在不断地细化,各岗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处于相对独立的态势,甚至有些企业为降低运行成本,将一部分岗位的任务进行外包完成,整体的项目实施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各岗位的协调与整合,待所有岗位任务完成再整合为一个完整成果提交给业主。由于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设计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一种非集约形式,这意味着岗位点不断细分的同时,设计企业还要求设计从业者具备整体的设计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给予了我们新的命题。因此,构建新的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标准,成为我院传媒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2)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成为整个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项目工作室的设立应以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岗位点作为依据,每个项目工作室及一个岗位点,为应对设计行业、企业分工日益细分的趋势,我们必须将整个设计工作流程按工作实际解构成为多个岗位点,并按照其岗位点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内容的标准,从而形成岗位能力点课程,再将各岗位点能力课程构建成为整个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是以真实项目作为课程载体,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项目的储备成为课程开发的重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题真做”;由于项目的时效性(例如,每年的项目工程都是从春季开始),一些项目的引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能与课程同步。从而,也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工作室必须具备相关项目的深度开发能力,完善项目工作室的课程体系,即能够做到“真题假做”。

(3)在新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建立的同时,我们还要建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管理上,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常见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统现状,通过“小组教学”的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交互式、互动性教学。一方面,“小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设计企业的日常管理方式,即依据项目来组织团队进行设计,这对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小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精神得到训练。而老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小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坚持“赏识教育”,即用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摆脱以往照本宣科地布置作业的形式,而是用任务书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解为一个或数个项目,用导入真实项目的手法开展教学。真实项目的导入必须是针对相应职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此外,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竞赛也可以导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可以成为设计公司的经理,引导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进行项目设计,也可以成为甲方的设计顾问,督促和监督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的项目设计,给予指导。学生在项目教学中成为设计师,需要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项目的完成贡献智慧。在这里,工作室的空间氛围为实现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保证。

在教学评价上,一是采用课程展示制,将一门课程完成后学生所做的项目作业集中展示出来,用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法,进行学生的教学评价,这侧重于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总结项目工作室对他们的意义。这两个方面的评价都基于发展性教学评价观,包含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应包含工作态度的评价、工作过程步骤与方法评价、知识的应用评价等。终结性评价应包含项目所涵盖的应知部分的评价、应会部分的评价、设计成果的评价等。

(4)作为一个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体系,要求的是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我们对专任教师的要求是,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对专任教师的培养是整个教学体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关键,兼职教师是学校与社会企业沟通的优质通道,我们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引进企业优秀设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我们所需要的是相对稳定的、高规格的,在行业有影响的兼职教师队伍。

3构想与策略

围绕我院传媒艺术专业群的内涵建设,构建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师资标准、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战略性转变,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型职业人才。随着我院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不断推向深层,传媒艺术专业教育已从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转向教学体系、培养模式等内涵建设。教学体系内涵建设围绕的是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师资培养等整个教学体系的建设,随着“传媒艺术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传媒艺术专业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传媒艺术专业职业技能教育体系”计划的落实和完善,就此,艺术设计系传媒艺术专业群工作室化的教育教学已初步建立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素质培养的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以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引领专业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初步建立,形成以专业群工作室项目化教学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教学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标准,培育打造一支“双师型”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高素质教师队伍等。传媒艺术专业群工作室化教学体系的初步建立以及在今后的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中将逐步得到检验和完善,专业的教育教学和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与研究还将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艺术设计系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借鉴优秀专业建设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个成功的专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是经历了初步建立转向深化发展的过程。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尽快建立和形成符合我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化教学体系,成为我们传媒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重点任务。构建我院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项目工作室化教学体系涉及到两个核心概念,即专业教学群体系和工作室化教学实训。对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教学体系我们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已初步得出研究结果,即我院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教学体系应面向职业岗位,与企业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这是符合当前我院我系发展现状的,传媒艺术设计专业群关于项目工作室化教学实训的研究也已展开。在专业群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工作室教学应该逐步加大比重,使其具有重要地位。课程设置上应该先进行专业基础教学,后进行专业设计教学,专业教学大多是以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工作室化教学是开展项目化教学最好载体。构建传媒艺术专业群项目工作室化教学体系,是一次新的定位。构建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又符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是一项紧迫且富有挑战的艰巨任务。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学习实训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实现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战略性转变,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型人才。

4目前进展

(1)专业群初步建立。组建的传媒艺术专业群由广告设计、摄影摄像技术、等专业组成,核心专业为广告设计专业。通过重点专业的建设,提升专业群的整体水平,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概括起来说,就是“资源共享、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灵活发展”。

(2)公共课程组初步建立。专业群公共课程组主要有: 广告文案与策划、 字体与版面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广告设计、印刷工艺、图形创意、 基础摄影、 商业摄影等。各个课程组根据专业特点, 开设不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3)专业群教研室成立。专业群教研室主要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 专业技能培养、 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等。

(4)工作室化实训中心初步建立。专业群现有四个工作室和一个多功能展示厅,分别是摄影摄像工作室、数字影像工作室、图形图像工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多功能教学展示厅。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

[2] 张学信,王加力.浅议高职教育任务和教育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