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音乐学科知识

时间:2023-11-04 09:37:30

导语:在初中音乐学科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音乐学科知识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阅读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92-02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用怎样的思路和方式来教阅读呢?这是每个英语教师非常熟悉但在思路方面非常混乱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阅读”这个词的含义,阅就是用眼睛去感受去体验。“看”是通过看去检验,去检查,读就是看,阅,默读,包括朗读,我们在阅读之中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呢?如何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呢?比如说我看书阅读文章,一定要有观察,感受,预想,同时应该去想象去思考等等。从默默地去看书的时候同时要识别和记忆,还要思维和理解,在阅读的进行中对文字的领悟,在悟得透的情况下才阅读得好,朗读是表达的基础,因为语音,语调为自主的表达奠定基础,同时抒发人的情感,表现人的创造力。阅读这个词替我们找到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去研究的方向,那么我认为新课标指引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途径实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阅读教学中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

当前我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蓬勃发展,如何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动机、兴趣、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动机,培养阅读兴趣在初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1)教师在制定阅读课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制定好情感态度目标,并要把它落实到整个教学环节中。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每个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学习的乐趣。

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诱因。

例如:学习反馈、设计抢答、竞赛等学习活动,合理地科学地运用一些奖惩手段,激发阅读动机。研究表明反馈、奖惩、竞赛等因素都有激发学生活动动机的诱因作用。在指导性阅读理解之后,教师要做好及时反馈。反馈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所了解、有所把握。教师归纳、整理、概括、总结文章内容,以便让学生重新构建阅读文章的知识网络,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轻而易举的转化为综合英语运用的能力。在构建知识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握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看到不足之处,从而激发他们再次探索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提高学习的热情的目的。

二、阅读教学从阅读的角度来看,一定要有词汇的准备和词汇的发展

词汇与语篇之问题存在很多障碍的,教英语不等于教词汇,Teaching English is not a matter of teaching words.语言是实践词汇到语篇之间飞跃的助力,语感只有在语篇即会话与课文和其他英语信息的感觉与学习中才能形成并得以强化和发展。培养阅读语感,在阅读中理解词汇,值得教师思考的。If words are lonely ,They are nothing.词汇在语篇中才有生命。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增加及运用词汇的能力的提高,通过七次以上反复见到并运用从而能够理解,如识别单词的意思 在说话和写作中选择合适的单词,在语境中猜测单词的意思等。教师普遍比较忽略学生词汇能力的培养。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和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学生要熟练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词汇量的获得,首先是课本上的必须掌握。在记单词时不要单独记生词,那样很容易忘,最好把它放在句子或文章中一起记忆。把单词同整句话一起记,不仅记住了单词的意思,也记住了它的用法。其次,广泛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泛读时不要求对内容完全掌握,能看懂、能接受信息、进行简单总结,能就所读内容进行问答就行。广泛阅读可以是老师向学生指定阅读材料,然后统一检查、提问。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阅读,老师不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读物选择方面老师应给予指导,作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比赛看书多少、难易程度、词汇量的大小来激发读书的乐趣。

三、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

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1.以话题为中心,语篇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篇章阅读理解能力,2.整体粗线条阅读能力入手,由表及里多层次去阅读理解。3.分轻重缓急地解决词语和结构的问题。4.把词汇和语法教学融合于阅读,对话和表达活动之中,围绕所获信息先获得泛化的图像,反复阅读,最终获得清晰的图像。5.灵活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整体阅读

要求着眼于文章整体内容。全力捕捉文章中心思想,对文章有个总体印象,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文章题目是内容的高度概括,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加速理解过程,提高阅读速度,在阅读前,根据文章题目推测文章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遇到文章开头的关键词时,大脑立刻开始预测文章内容;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证实,改进,充实最初的预测,或者对它否定而产生新的预测,最后达到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通过整体阅读训练,多数学生都能放弃原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逐字逐句阅读法。掌握整体阅读法后,学生阅读水平提高很快,在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方面进步尤为明显。

2)略读

即快速阅读,指读者以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概,领会主旨,找到主题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确定作者的态度倾向,可以跳过细节、不重要的例子,找到文章的主要观点,提高阅读速度。

3)跳读

跳读也是快速阅读的一种。跳读和略读两者的不同在于:略读是了解文章大意,而跳读是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找到所需信息和线索,从而解决问题。它要求学生学会跨越句子、跨越段落的阅读方法,从材料中获取特定的信息,放弃大部分无关的内容。此方法加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明确了阅读重点,加快了阅读速度。

4)细读

客观信息题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观判断题则需要读者对文章深层理解。整体阅读,略读和跳读可以对文章的大意和思想有大体的理解,但对于细节,还不是很清楚,这就需要细读或称为精读。通过深入细致地阅读,弄清细节,找出主题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与问题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再对相关部分进行分析对比,准确获取信息,使学生对篇章结构有更深的理解,再做出判断。

5)正确判断推理能力阅读活动不仅要了解字面意义,而且要了解隐含意义。这需要具备对事物进行归纳分析的能力,在获取信息后能将一些细节加以分析,从而得出合理判断。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对关键词的理解,找出词句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语气和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对文章中的事实、现象进行归纳分析推理,了解作者意图,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去发现,运用和验证阅读技巧,教师要评价学生阅读的成就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生;音乐;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事实上正是如此,音乐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正因为如此,很多初中生对音乐都充满了无穷的兴趣。在课间的时候只要认真观察,总会发现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小声哼唱着自己喜爱的歌曲。遗憾的是:虽然初中生如此喜欢音乐,但是却有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初中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所造成的。如何有效激发初中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传统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往往只对一些枯燥的音乐知识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完美的。在没上音乐课之前,很多学生都是满怀希望地盼望音乐课,音乐课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轻松愉悦。但是,当他们真正上音乐课之后却非常失望,他们发现音乐课仅仅只是一些抽象的音乐概念或者是音乐知识的堆砌。试想这样的音乐课堂怎么可能会激发起初中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呢?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初中音乐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全新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们必须要时刻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引导同学们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传统的教法就是播放音乐让学生用心体悟。事实上,对于音乐知识相对贫乏的初中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也很难激发初中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了有效激发初中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我在播放这首音乐的时候,还配以故事朗诵。故事的梗概大体是: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听到这个故事,同学们再去欣赏音乐自然能很容易体会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正是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有效激发了初中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运用学科整合,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音乐学科与很多学科教学是相互联系的。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妨运用学科整合的方式来激发初中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这一点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已经进行了多次验证。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运用学科整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初中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例如,在执教《大海啊,故乡》的时候,我首先是要求同学们进行听唱练习。由于这首歌很多同学以前都听过,因此,很快同学们就学会了。学会之后,我还运用了合唱、领唱以及男女生伴唱等形式,让同学们对这首歌进行反复练习。做完这些练习之后,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为了有效激发初中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我要求同学们在听歌的时候配以《大海》这首诗进行朗诵。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朗诵得非常有感情。而正是这一小小的举动,却有效激发了同学们的音乐学习兴趣。下课很久了他们还不愿意离开教室,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在执教《春之声》一课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不浓。看到此种情况,我略感失落,但是又非常庆幸。幸亏我之前准备了一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春之声》这首歌曲与《春晓》这首诗有效地结合起来,并配以了若干动画。面对这样的教学形式,同学们的眼前一亮,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除此之外,我还利用美术知识,把《春之声》这首歌曲的曲谱画得有声有色。这样的学科整合方式,不仅有效激发了初中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同学们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三、发挥学生联想,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模糊性特征,而正是因为音乐的模糊性和自由性也给予了人们更多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初中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是要死板地进行音乐教学,而是要更多地发挥学生的联想,让同学们在联想的过程中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组织学生欣赏《九寨沟音画》的时候,同学们纷纷被这首美妙的歌曲所吸引。看到同学们如痴如醉,我适时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让同学们利用这首歌曲自己再根据其他一些风景名胜自编歌词。这个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大家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联想。于是就出现了诸如:“美丽的武陵源,田园风光,秀美和谐,翠竹依依,炊烟袅袅,令人陶醉。”“美丽的丽江古城,郁郁葱葱,花木清香,古朴壮丽”等美妙的歌词。歌词虽然很短,但是也足见同学们的用心良苦,他们是真正用心去写的。再如,学习新疆民歌《青春舞曲》的时候,我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了很多类似的歌词并创造了类似的几个小节的音乐节奏。同学们对于完成这样的任务都非常感兴趣。音乐是一门艺术,而艺术都离不开联想,这也是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音乐学习兴趣的真正原因。

爱因施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初中生缺乏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那么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根本是不能实现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多进行有效激发初中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的研究。为初中生创造一个乐学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刘秀芹.初中音乐教学随笔[J].考试周刊, 2012(40).

[2]封喜花.论中学音乐教学[J].新课程,2011(8).

[3]张云霞.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J].科学教育,2011(4).

[4]侯亚敏.让创新的火花在音乐课堂上绽放[J].教育教学论坛,

第3篇

一、 内容选择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课标实验教材是在分析了当今社会形势的前提下以新的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编写的,它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到了现代社会的新需求,主要有如下特点:

1. 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原有教材在曲目选择上偏于保守传统,多是离学生年龄特征及生活经验较远的革命歌曲或欧洲古典音乐,学生觉得和他们平时接触到的音乐相距甚远,心理上产生距离感,难以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实验教材遵循《标准》中关于教材编写的“以学生为本”和“开放性”原则,保留原教材中经典老歌和古典音乐,分别组成不同的单元,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大。同时增加了新近创作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歌曲,比如:《东方之珠》、《难忘今宵》等。这种“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编选方法,不仅使学生们觉得亲切,提高了学习兴趣,使主动学习有了前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脱节的问题。

2. 注重音乐的审美特性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首先教材的内容应该是美的。原有教材由于对音乐教育价值理解有所偏差,一方面过分强调音乐作品的政治性、思想性,另一方面在要求上追求系统、全面的专业技术性,而审美性处于弱化的地位。除经典老歌和古典音乐外,一部分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作品缺乏美感,歌词像在说教,旋律也或是平淡,或是拗口,学起来有困难,扼杀了学生对音乐原有的兴趣和耐心,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普遍现象恐怕与教材曲目选择的审美性不无关系。

实验教材中选择的曲目在音乐上、歌词上都更具有艺术的美感,学起来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正是渗透到孩子心里的音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选择的都是一些富有艺术美的乐曲,孩子们一定会对音乐课上学的歌百唱不厌,音乐教育真正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 注重音乐的多样性

音乐是一个拥有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声乐和器乐就可以涵盖的,亦不仅仅是欧洲古典音乐可以代表的,它应该包括广泛的音乐题材和形式,全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等等。原有教材曲目多集中在声乐曲,每个歌唱的单元自不必说,在欣赏单元也是以声乐曲为主,器乐曲占不到30%的分量,其他的音乐形式就更是鲜为一见。在内容多样性方面,原有教材本民族音乐占到75%,欧洲古典音乐占15%,其他民族音乐仅占10%,这样的内容结构,很少涉及世界其他民族与地区的音乐。

实验教材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在音乐体裁形式方面除了声乐作品还有大量的器乐曲,几乎与声乐作品数量持平。补充了平时学生接触不多的别具风情的外国民族民间音乐,比如第14册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介绍了非洲各国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也让学生了解到非洲音乐的总体特点及各地区音乐的差异。此外,还有中国戏曲、曲艺音乐,比如专门开辟《梨园金曲》单元,介绍了京剧的概况。这些内容的选择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也为他们更好地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4. 强调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

《音乐课程标准》把内容标准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这是对音乐学习内容知识体系的重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原有教材没有将艺术实践与创造单独提出,用了“思考与练习”这一标题,主要是针对本单元的乐曲作一些技术层面的练习,例如说出几种音乐体裁之间的异同,或是听辨音高、调性等。而在实验教材中明确提出“实践与创造”环节,在培养学生以上四个方面的能力上提供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实践机会。具体到从音乐各种表现要素来把握音乐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如:为图画设计适当的音乐,感受不同的速度、力度对音乐表现的作用。由易到难的亲自参与音乐创作活动,初级程度以单独的音乐要素为训练内容,如专门的节奏、力度等;而稍高程度则是综合各音乐要素进行创造性音乐实践。通过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不同音乐的比较,把音乐与地理、历史、民俗结合起来。把以前教材中的“思考与练习”单调的音乐听音、写谱等技能训练变为有趣的创造活动。

二、 内容安排更为合理、科学

教材选择了合适的内容,如何安排它们才合情合理是教材编制的又一重要问题。现代课程设计理念有注重知识因素的设计、注重社会因素的设计、注重学习者因素的设计三种取向,他们分别反映了课程的不同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本属性。事实上,现实课程设计多是综合三种取向设计与实施的,只是各有侧重。新教材根据现代课程设计理念,遵循音乐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 关于内容框架线索

原有教材偏重于注重知识因素,这根源于我国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困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需要快速发展,特别是需要大量的知识内容来充实受教育者,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对于普通音乐教育而言,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最重要的目的。而原教材受整个社会趋势的影响,内容结构安排上以知识体系为线索,是一个以音乐知识由易到难的学科体系。学生唱歌、欣赏的音乐学习活动其实都是为了掌握这些音乐知识而不是为了真正的感受、表现音乐的美。分析原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初中音乐教材有两根线:其一是从认识五线谱到学习节奏、节拍、调性、和弦、曲式等一个基本乐理的线条;其二是从民歌、舞曲、进行曲到协奏曲、交响曲等等音乐体裁形式的知识线条。

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文科学被提到一个更高的地位,以社会和学习者因素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因素的观念得到肯定和重视。实验教材以儿童生活经验为线索,更确切地说这个线索是隐性的,显性的是与学生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生活经验组,即一个一个的小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是以一个内容为主题展开的,如:《难忘岁月》、《长江两岸》、《乐海泛舟》等富有诗意的标题。这些主题看似没有严密的学科体系逻辑,却是学生应该积累的生活经验的方方面面。

总体来说原有教材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线索的纵向的串联,实验教材则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单元的横向的并联。

2. 关于音乐知识的安排

基于以上谈到的从学科知识体系向学生经验体系的转变,重点改变的是对于音乐知识学习的安排。原有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音乐知识”这一小部分,不难发现把这些小部分连缀起来就是一个逻辑严密的音乐知识体系构成的知识线,而这条线是如此清晰而明确地划在了音乐教材上,受到强调和重视。

实验教材中的音乐知识放在了教材的最后“音乐小网站”部分,这种编写思路是力图贴合现代学生上网查阅的新需求,就好像这些知识是学生由上网查找到的资料一样,富有时代感。另一方面,这里的音乐知识,清晰明了,孩子们一看就会明白,不需要老师单独提出来刻意地讲解。最重要的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这些音乐知识早已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是渗透在平时的学习中的,这时集中的一个小部分,其实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唤起、梳理、重新建构。这样,既不至于过分强调知识体系而使学生学习没兴趣,失去了音乐教育的意义,也不会由于没有从感性到理性的调整、总结,而使知识内容混乱不清。

三、 实验教材仍存在的问题

尽管实验教材与原有教材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但毕竟它只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因而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与改进的方面。

迄今为止的课程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将课程整体结构从分散趋于整合;其二,将教育的内容从学术性转变为生活性;其三,将教学方法从注入式转变为尊重学习者的自我活动。

第4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互动方式;情感互动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本质

课堂师生互动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它在掌握音乐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开具体的音乐教学。师生互动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以此作为教学调整的依据,从而有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时效性。我们不难发现,师生的课堂互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更多地表现在对教学效率的提升上,它将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最大化地结合并相互促进,在一个良性循环中实现对课堂的动态控制。此外,师生互动也凸显着它在师生心理互动中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音乐的认知,甚至是学生人生观的树立,都能够在师生互动中得以体现,教师通过互动对学生的心理成长状况有了一个翔实的了解,从而能够进一步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教学质量。

二、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缺陷

1.互动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往往局限于传统的互动方式,即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学生回答、教师解答补充。传统的互动方式有其优越性,但音乐教学若只限于这一种互动模式,不仅缺乏多样性,也不符合音乐教学的特征和具体需求。所以,我们有必要丰富互动方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互动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情感互动不充分

音乐教学中,情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情感的介入,才能够使音乐更具有情感性,让人能够从意识层面深入体会和学习音乐。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也需要重视并引入情感的互动,这也是符合师生心理互动本质的。但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部分,导致师生互动偏向于单一,而互动效果和教学质量也不甚理想。

3.师生互动容易受教材限制

目前,我国初中音乐教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对互动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和发展,但教材仍然是初中音乐教学中重要的依托,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材的作用,在设计师生互动环节的内容时也更多地按照教材内容来进行。没有脱离教材的互动,往往被学科知识和教材框架所限制,并不能充分体现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本质,也大大影响了师生互动的效果。

三、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互动氛围

初中生虽然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但由于心理不够成熟,所以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交流中难免会存在焦虑情绪,而为了改善学生的互动情绪,鼓励学生参与交流,我们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互动氛围,使学生的焦虑感得到消减,从而敢于与教师互动,大胆思考和表达。对于教师来说,要始终以宽容、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互动,在科学设计互动问题的基础上,能够耐心对待学生的回答,多采取鼓励学生的态度,以激发学生互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增强师生情感互动

音乐并非是具象的知识理论体系,而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它在对客观对象进行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加工建立,形成直观形象的音乐作品。所以,音乐教学离不开感性层面的教学,帮助学生从情感角度体验和认知音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初中音乐教学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在学习理论和技术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音乐观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要增加感性的成分,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鼓励学生对音乐进行情感体验,并创设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大胆表达和交流,以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音乐感性体验。

3.丰富互动形式和技巧

歌唱是音乐课堂中师生形成互动的最主要方式,作为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歌唱能够通过身体的互动来帮助师生在情感上进行交流,并且直接增强了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的方式是拉近生生距离和师生距离的有效互动手段,新课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予以肯定,而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我们也确实能够从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学生合作学习,不仅仅是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过程,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小组合作的互动形式,更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小组也为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提供了一个更加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平台。

总之,初中音乐教学需要不断增强师生互动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并借鉴先进的互动模式和教学手段,丰富我国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从而在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催生情感;素质教育;提高效率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性发展,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催生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情境中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增强履职能力,关注学生发展,在亲师信道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兴趣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自身素质、人文素养对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具有深远的影响,教师要把音乐教学作为一种事业追求、人生目标,通过报纸杂志、网络传媒上学习前沿理论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和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将教材内容、知识要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话、交流、互动,营造“宽松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学会运用各种音乐要素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笔者在教学《哦,林中那间小屋》内容时,指导学生用抒情柔美、充满激情、连贯圆润的声音和丰富多样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在激情引思中催生学生的认知情感,使其体会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运用,从而引导学生探究音乐语言的表达特点,提高声音表达能力,使学生深刻体验作品的情感,突出表现歌曲所要表现的音乐情感和音乐形象,在优美的旋律、朴素的语言中体会两代人传承着保护大自然的精神,感受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赞美与向往,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热情,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二、创新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注重转变教学策略、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不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音乐技能。教师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创设开放式、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旋律”等学唱音乐、表现音乐,不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学,学有所得。如笔者在教学《蓝天白云》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我的手势,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进行演唱,使学生感受音乐要素,产生丰富的联想,用自己的歌声展现新时代少年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升与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结合起来,可提高音乐教学的质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的方法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技能,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发现、创造、享受音乐,提高学生感知音乐、认知音乐的能力。

三、拓宽教学渠道,链接现实生活,在结合实际中放大音乐教学效用

第6篇

一、《 新课标 》下初中合唱教学的新理念

《 新课标 》较以往更注重音乐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一个高效而有活力的合唱课堂,应该全面体现《 新课标 》的精神。我认为,《 新课标 》下初中合唱教学的新理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通过合唱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 新课标 》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到要“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在初中合唱教学中,我们要由过去偏重于人文审美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审美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即关注音乐本体的同时,重视音乐技能的学习。具体到合唱训练中,就是要重视学生的音准、视唱练耳、节奏、气息、发声方法、歌唱姿态等的规范,并尽可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以音准和识读乐谱学习为例,《 新课标 》规定初中生不但要“具备识谱能力”,而且还要“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那么在初中生的合唱训练中,五线谱教学应尽量采用首调唱法。它的唱名和音程有着固定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音高的概念和提高识谱的能力,即能唱准音的能力。借助柯尔文手势或者简单的肢体动作来帮助学生唱准音高,有利于学生对音乐旋律、情绪的把握。比如柯尔文手势,它对每个音的稳定性和倾向性都做了简洁生动的阐释,对学生唱准、唱稳每个音都有肢体上的指导。这种方法的运用比仅用器乐教唱识谱的教学方式容易控制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学生在没有钢琴伴奏的情况下也能把歌曲唱准了。在教学中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强化音高概念,真正掌握音乐基本知识。

以节奏感的培养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语言的停顿和律动特点,来让学生感知音乐的节奏。比如初中生对三连音比较难把握,它容易和切分音型或者前十六后八的音型弄混淆,那么可以通过念“电灯泡”这个词来找三连音的感觉,也可以选择有鲜明节奏的歌曲来进行演唱训练。比如《 阿拉木汗 》里面就有着丰富的切分音节奏,反复演唱它能够强化学生对这类型歌曲节奏的感知和把握。

2.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运用到合唱教学中

《 新课标 》提出“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即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对音乐艺术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要通过音乐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如舞蹈、影视、美术、诗歌等)和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民俗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的有机联系。这样,教师才可以将不同的学科知识合理地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比如,教师对民俗学、语言学有研究,就可以在合唱教学中依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特点,对作品的语言、情感做出更贴切和更细腻的指导。《 五哥放羊 》是一首陕北民歌,想要味道纯正地唱好这首歌,教师需要掌握陕北人的咬字发音的特点。比如,“正月”在普通话发音里,是行腔饱满而圆润的“zhēng yuè”,在陕北方言中则念成“zēn yuè”,发音时舌头略微靠前且偏扁。这样的处理能让音乐作品更鲜活并更具表现力,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进行探索的兴趣,由此学生也就能了解陕北地区的生存环境和民风民俗。总之,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3.通过合唱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唱是集体的音乐实践活动,要想很好地表现一个作品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具体来说,首先,它需要大家在合唱时统一速度、音准、感情、咬字、呼吸及基本唱法。在做好这些细节后,大家的音色才容易融为一体,情感上也才容易引起集体的共鸣。其次,它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比如各个声部与音乐总体之间的平衡关系,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之间的关系,领唱与合唱的平衡关系等。要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学生长时间的排练与磨合。学生在合唱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演唱的水平,增进彼此的情感,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 新课标 》下初中合唱选曲的新理念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由于没有固定的合唱训练教材,加上有的音乐教师对合唱训练不够重视,选曲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造成演唱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师应该以《 新课标 》精神为指导,对合唱曲目进行慎重的选择。

1.唱“美曲”——选曲要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

伴随着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逐步成熟,初中生在唱歌方面的水平也相应提高了。但是由于他们正处于变声期,声带稚嫩脆弱,教师在选择演唱作品时应该多选择一些以中音区为主、音域跨度不大、难度较为适中的经典“美曲”,如《 阿拉木汗 》 《 二月里来 》 《 雪绒花》 《 乘着歌声的翅膀》 《 铃儿响叮当 》等。这些都是经过岁月的洗礼而流传下来的经典曲目,它们在旋律、结构、意境上都极具美感,歌词也具备口语化、形象化、诗意化的特点。它们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2.唱“俗曲”——选曲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初中生对于各种流行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唱歌也不例外。《 龙的传人》 《 明天会更好 》 《 我相信 》等旋律流畅生动的通俗歌曲,由于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深受学生的喜爱。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些“俗曲”带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宣泄性,在现代快节奏生活背景下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由于学生喜爱这些歌曲,加上它们内容积极向上,教师可以主动教他们学习。由于有兴趣学,学生自然容易学会、学好,他们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也会相应得到快速的提高。

3.唱“异曲”——选曲要注意文化多样性

在《 新课标 》的“总目标”里提到要“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选择初中合唱曲目时,也可选择国外优秀的合唱作品。这些与我国歌曲风格差别很大的“异曲”,能让学生了解全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域的音乐传统,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如印度尼西亚民歌《 星星索 》、苏格兰民谣《 绿袖子 》和奥地利名曲《 蓝色多瑙河 》等,它们是世界各民族不同音乐风格的优秀代表,它们能让学生在了解不同民族风情的同时,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

4.唱“乡曲”——选曲要注意体现民族性

在《 新课标 》里提出“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因此,在选择合唱作品时,我们也应该选择具有本民族、本土特点的音乐,如《 瑶山夜歌 》《 三峡·我的家乡 》等。广西素有“歌海”之称,这里有丰富的“乡曲”等着我们去传唱,如《 老友记 》《 赶圩归来啊哩哩 》等。这些歌曲唱不尽的是家乡的山水和风情,承载的是浓厚的乡土文化和情感。演唱这些歌曲,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5.唱“红曲”——选曲要注意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第7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有效拓展;策略设计;实践反思

音乐课的有效拓展教学是指以文本为载体、以发展音乐素养为目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堂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迁移延伸,以促进学生扩大音乐视野、增进感知体验、建构新知识,同时促使学生在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与创造能力以及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认知、理解能力方面能获得充分地发展。总结多年来对音乐课堂教学拓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初中音乐的有效拓展教学主要可通过“丰富表现形式的‘感受式’拓展、加强审美体验的‘活动式’拓展、开阔人文视野的‘文化式’拓展、触发创新思维的‘思考式’拓展、优化教学手段的‘纵横式’拓展”五种策略来实施。

一、有效拓展的策略

1.丰富表现形式的“感受式”拓展

根据教学内容对作品进行多种表现形式的拓展,是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和发挥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在拓展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特长,搜集到的不同表现形式的音像资料、教师的优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围绕音乐作品进行相关表现形式的拓展设计,使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有充分地体现,容易被学生所感受、所理解。

2.加强审美体验的“活动式”拓展

根据拓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音乐体验的重要手段。在拓展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设计与上课主题相关的拓展活动,比如:拓展欣赏时的聆听活动、评价交流活动,拓展表现时的创编活动、表演展示活动等,引领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知识、体验活动的乐趣。这样不但可以拓宽知识面,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与情绪,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与创造能力。

如:我在人音版实验教材第13册“天山之春”单元《青春舞曲》一课的教学时,在学生学会歌曲的演唱后,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到歌曲的演绎活动中。学生有的用铃鼓、串铃、双响筒来设计简单的小合奏为歌曲做伴奏,有的用舞蹈来表现,有的则二人组合,用口琴吹奏加拍桌子模拟手鼓的节奏来表现。

在整个拓展表演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创编欲望被激发,以亲身参与体验的方式表达了自我的审美、表现能力。

3.开阔人文视野的“文化式”拓展

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标准的弹性尺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相关的音乐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文化式”拓展,帮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渗透相关文化的素养、理解多元文化的特点,养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在人音版实验教材第16册第五单元“化蝶”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我针对本单元的越剧选段内容《十八相送》加以拓展,以拓展课的方式为学生专门上了一堂地方戏曲综合课《乡韵越剧》,使学生通过听、看、唱、演的方式体验了越剧的念白、唱腔与程式化的动作表演,增进了他们对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

4.触发创新思维的“思考式”拓展

在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问或讨论,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的重要环节。教师以预设性和随机性的设问,引导学生根据音乐作品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以及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上。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的方法,表达对问题的认识,是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

在设计相关问题时,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包括学生的阅历和文化程度)以及本学段的教学内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次,教师要关注教材内容的主题,在相关音乐、相关文化以及音乐情绪、音乐形象、音乐表现手段等方面进行思考;再次,教师要注意问题表述的准确性与艺术性,面对学生设问时,教师要注意表述的方法和态度,以引导为主的方式,鼓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善于归纳和整理学生的认识和见解;最后,教师要注意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想象力的发挥,可以运用评价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整理。

5.优化教学手段的“纵横式”拓展

在拓展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从拓展的使用手段角度,灵活运用“纵拓展”与“横拓展”,以优化拓展的手段。

“纵拓展”即围绕教学内容从相关文化、表现形式、音乐游戏、模拟活动等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和拓展,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如:同一部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以作品内容创编的音乐场景等。“横拓展”是围绕教学内容,引申拓展的相关民族、相关文化、相关作品、相关的场景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地域音乐、中外音乐在音乐风格对比上的印象,提高音乐修养。如:同一民族的不同作品、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唱形式与不同的演唱方法、同一乐器演奏的不同作品等。

如:在人音版实验教材第17册第二单元“西北放歌”第一课时《黄河水手歌》的教学时,在学生通过学唱本课歌曲,初步体会到陕北民歌音调粗犷高亢、节奏自由悠长、方言韵味浓郁的特点后,我用“横拓展”的方式,让学生来听辨《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三十里铺》《紫竹调》《走西口》《马灯调》中哪几首是陕北民歌,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对比歌曲间在音调的高亢与否、声腔的粗犷与否、方言的咬字特点方面,有了之前的学习经验,能很快地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实践反思

1.建立有效拓展的教学途径

(1)依据拓展层面,寻求拓展切入点

音乐教学中开展有效拓展,其内容应紧扣文本的中心,帮助学生感悟音乐作品的内涵。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依据三个层面去寻求拓展的切入点,即:拓展文本的表现层面,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文本的知识、技能层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力、创造力;拓展文本的情感层面,升华学生的情感,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

(2)围绕拓展切入点,设立拓展方式

在做拓展教学预案时,教师可围绕不同的拓展切入点,设立相应的拓展教学方式,如:激发兴趣的主题式拓展、落实知识技能的训练式拓展、升华情感的情境式拓展、发展潜能的自主式拓展,扩大人文视野的综合式拓展等。

(3)选择最佳切入点,确定拓展内容

围绕文本的教学内容,在深度挖掘出多个可行性拓展切入点后,教师可结合课前预测学生对主体教学内容的兴趣点与关注度,综合考虑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师生的技能特长、拓展内容的音乐性,最终选择一个最佳切入点,来确定相关的拓展教学内容。

(4)根据既定内容,合理安排时段

确定最终的拓展内容、方式与形式后,教师应合理安排相应的时间段来开展拓展教学。比如:预习新课时,查阅有关音乐信息、搜寻相关音像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况及主要代表作品等就可安排在课前拓展。

(5)精心组织过程,及时反馈评价

除了做好课前预设的每一项工作,在实施拓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处理好应课堂的生成状况而进行的随机提问,做好组织学生进行音乐体验、表现、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另外,根据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教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后再及时地给予孩子们一个活动的反馈信息,对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态度、效果等方面作出客观的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导向性评价。

2.把握有效拓展的关键点

(1)拓展要守本

音乐课与其他课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课的音乐性。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在动听的音乐中完成的,课堂上丰富的音乐活动,教师自身充满音乐性的教学行为,使音乐课时刻给人以美的享受。初中音乐课中所涉及的综合式拓展教学内容,既可以是加强情感德育的,也可以是姊妹艺术知识的关联,还可以是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但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拓展内容与形式,都只能是作为一种辅佐手段,必须与音乐文本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为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而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守音乐的本位,凸显拓展教学内容、方式、行为的音乐性。

(2)拓展要务实

在我们的音乐拓展课堂中,让学生学得快乐固然提倡,但在快乐学习的背后,教师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喜好,追求课堂表面形式上的热闹而进行肤浅化的拓展。教学中既然有拓展的必要和空间,那么,教师就应通过实质性的拓展内容,有深度的拓展来帮助学生养成储备丰富的音乐知识的能力、扎实的音乐表现技能与敏锐的音乐鉴赏能力,而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通过几个趣味性的音乐游戏、活动来获得心理上一时的愉悦与满足即可。因此,对于实施拓展教学,教师唯有追求拓展设计上的翔实,拓展操作上的扎实,才能实现拓展的实效。

(3)拓展要灵活

在实施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现行的初中音乐教材的框架,以教材各章节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作为切口来进行发散性、辐射式的拓展教学。尤其是有时在某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会遇见学生倍感兴趣却又觉得陌生的教学内容。此时,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专题“拓展课”的形式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使学生通过拓展课的学习,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空间。

适度、合理地开展有效的拓展教学,不仅是对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与变革,同时也促成教师对教材处理极富创新性,学生的音乐能力获得长足进步。深度挖掘教材资源,灵活、适当拓展文本相关的内容,可以为有效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有益途径。“拓一方教学乐园,展你我才能智慧”,让有效拓展教学似锦上花,赋予初中音乐教学以无限灵动的课堂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娟妙.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04-01.

[2]龙卫军.音乐教学中教材与拓展教学的思考.音乐天地,2007(2).

[3]石国锋.例谈如何有效开展音乐课拓展教学.中国音乐教育,2010(6).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音乐 不足 对策

就目前来看,新课改逐渐深入到地方教育当中,教育界人士开始对新课程改革给予更高的关注。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通过实践发现,现今的中学音乐教育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同时针对不足,对现今的音乐教育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求对新课改环境下的音乐教育提供帮助。[1]

一、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不足

1.音乐教育受重视程度低

现今,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应试教育仍然对中学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中学将音乐课程视为副科,主要还是以学生的语文、数学等为主。课表上排有的音乐课程经常被其他课程所占用,通常是有上级进行检查时,才会按照课表上排列的课程进行上课。还有部分中学也上音乐课,但是安排的时间较少,音乐教师充当多角色,一旦有其他学科的教师请假等等,音乐教师就要去补充,甚至于学校的打印等等工作也需要音乐教师去完成。[2]

2.教师技能素质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现今我国的中学音乐教师在8万人左右,但是上岗所要求的学历只有百分之六十的教师能达标。教研室需要教师提供教案时,音乐教师草草落实,随便抄袭一些参考用书,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过于传统、单调,缺乏创新,教师都是按照既定模式一套下来,因此能授予学生的知识寥寥无几,知识受限于课本,没有进一步的发散。更多的学校根本没有配备相应的音乐教师,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教师资源失衡现象。一部分教师在从事一段音乐时间后,因为收入或者是某种原因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转行到了其他行业。另外,学校对于音乐课的不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音乐教师的待遇远远低于其他教师,导致中学的音乐教师流失。

3.教材针对性不强

国外中学对于音乐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国外中学一直将音乐教育摆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但是与国内比较,明显可以看出我国音乐教学模式的薄弱。国外在开始进行音乐教育前,都会有专门的人员对学生进行调查,然后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模式以及目标,制作的教材也不单一。我国借鉴国外这种编制教材的模式,编制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音乐教材。学校按照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但是有很多因素限制,同时我国的音乐教材与国外的音乐教材有很多相似之处,没有考虑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教材,这就导致了我国初中音乐教材缺乏针对性,使得学生吸收的音乐知识较少。[3]

二、新课改环境下对中学音乐教学提出对策及建议

1.提升音乐教育的重视

中学音乐教育想要得到发展,首先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课改在我国实行以后,虽然中学音乐课程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教育部门应当制定出详细的方案,并使得方案能够切实地落实下来。另外,在中考考试门类中可以适当的加入音乐考核分,这样也能够带动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力度。另外,观念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现今我国的国情要求学生要认真学习像数学、语文这样的课程,才能够在未来的高考中脱颖而出,在国家出台了提升音乐教育的相对政策以后,教师以及家长也应当认识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这对于社会对音乐教育重视的程度有着直接影响。[4]

2.提升音乐教师个人素质

现今的音乐教学对音乐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不单要能够胜任中学音乐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相应的也有必备的专业知识。教师能够将我国的特色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增宽自己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同时要具备这样一种理念,音乐的学习是终身的。

教师在上课时,要主动课程的互动性,要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在传统观的教学模式上有所转变,应当对学生给予应有的尊重,使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音乐,能够与学生进行深层的沟通,这样才能了解到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所遇到的困难和不解之处,然后才能对其进行辅导。

学生的积极性高低关乎教学目标的成败,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比较好的方式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音乐游戏,比如说音乐接龙。这样的方式既拉近了学生的关系,同时也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果就好,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5]

3.合理选择教材

无论音乐教师多么优秀,如果音乐教材不合理,教学设备过于落后,音乐教学活动想要开拓创新无疑是十分困难的。鉴于此,笔者认为务必要切实地认识到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中学才能吸收更多的音乐教学资金和设备,来满足音乐教学活动的需要。学校应该在设备上的购置上加强,比如说小提琴、钢琴的购置等等。

其次,在选择音乐教材时,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音乐知识进行备案,然后进行音乐教材的选取。另外,还需要注意音乐教学活动针对性一定要强,学校可以与当地政府沟通,开展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习了音乐知识,同时还能促进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如上述所言,音乐教学是我国中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是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中学中占据的课时量很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增加了对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从而才能够在根本上提升我国中学音乐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胡媛媛.新课改教学下的多媒体为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J]. 科技信息. 2009(12)

[2] 吴红.对新课程标准条件下中学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J]. 歌海. 2008(05)

[3] 万秀媚.中学音乐教育与流行歌曲的探析[J]. 中国音乐教育. 2000(09)

第9篇

一、营造音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型师生关系。因此,我决定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在平时课前准备时,我总要对导入部分的语言和背景音乐精心选择,力求我的音乐课在优美的语言和轻松的音乐中开始,积极营造优美宽松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音乐的世界,美妙的意境,我得的课堂教学也就成功了大半。在教授的过程中,我保持热情洋溢的精神状态,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在学生练习时,我总是用亲切的态度,给每个孩子以鼓励,让他们大胆参与。我是每个孩子的朋友,每当我走在校园,总有甜甜的问候,在课间,常有孩子和我说自己的“小秘密”,在音乐活动课时,总有踊跃参与,希望能被优先挑选去参加活动的学生。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因为我是每个孩子的朋友。一名音乐教师,在唯升学指标影响而不重视副科的大环境中,能有如此融洽的师生关系,难道不觉得幸福吗?

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放手让他们自由地想象,大胆地质疑,积极地讨论交流,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别出心裁,多方面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我认为美的教学环境是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因为美的意境它能直接感染每位同学,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使其愉快的,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音乐教室的黑板墙报我都精心设计,每周更换,学生可以在音乐课的前五分钟,自主阅读墙报上的作品介绍,音乐家的小趣事、名人名言,以及音乐小常识等。这使学生能自然的、无拘束地参与和体验音乐美感,了解相关音乐知识,拓展学生音乐视野。教室里摆放绿色植物,四周墙上张贴着音乐家的画像及音乐教学图案,还有学生平时的作品,使音乐教室充满浓浓的艺术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某种意义上就是音乐的美。

音乐教室布置得美,音乐老师仪表的美,课堂上语言的美,都会潜移默化在学生心中扎根,都会影响学生审美的情趣,这种无声的教育,恰恰体现着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今后成长意义深远。

另外搭建平台,利用学校的广播,网络载体,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优秀乐曲,定期在校园橱窗里列出乐曲作者、演奏乐器、作品的背景及曲式等,让学生在课堂外也带着内容去欣赏和理解作品的魅力。正如歌德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说校园中并不缺少音乐,而是缺少给学生创设音乐氛围的园丁。如果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除了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暇余时能细心地融进音乐的精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又不失优雅的音乐氛围,让真善美的、格调高的音乐充实我们的生活,让音乐这朵绚丽芬芳的鲜花,开放在每位师生的心田,开放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二、选择多种教学手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难于集中,学习缺乏主动性,但他们好奇心强,领悟力快,万事爱问为什么。因此,我在教学中提醒自己,要根据教材,学生的年龄特点,去选择课堂教学资源。

上初一新生的第一节课时,我选择的拓展课题是“神奇的音”。我认为与新同学见面,一开始就采用平时的教学惯例――唱歌、欣赏,会让学生有倦怠感,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会失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影响师生情感的培养。而我却一反常态,在这节课上,我先从神奇的“哆来咪”的故事引入,告诉孩子们在音乐的森林里住着七个小矮人(多来咪发索啦希),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音的性质,我让学生将带来的杯子中的水倒入盆中,聆听倒水声;将黑板刷丢在地上听物体落地声;听远处火车声,听教室吊扇“呼呼”的风声;听人们上楼的脚步声;听老师弹琴声,之后让学生辨析每种声音各具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共同点,哪些具有音乐美,哪些是噪音,哪些是乐音,它给人们怎样不同的感受。看似普通的现象,经我的点拨,却成为学生们一个有趣的讨论话题,课堂学习氛围达到我的预期效果。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分三小组展开讨论,把刚才那些音响蕴藏着的意义,选一代表针对某一点发表意见,效果很好,每组学生代表都能把刚才的活动和生活的经历结合起来,说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

在这节课上,学生注意力集中,既受到美的教育,又让我在学生的不经意中,考察到每个学生的音乐知识掌握得程度如何。他们的主动参与,使其对初中音乐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客观的认识,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

针对高年级学生,课堂不爱唱歌的特点,我采用互换角色的方法,去提高他们参与的意识。每学期音乐课有六个单元,课型主要分唱歌课、欣赏课和音乐实践课。我基本上在每单元把声乐课上完后,就交给学生了,我把它叫做“自由教学模式”,比如欣赏课,课前我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拓展的资源给指定的一组学生,让他们课余去准备,等教学过程写好后给我审核,审核通过后,下节的欣赏课,我就做学生,而那个小组就要选出两位学生做老师来上这节欣赏课。开始,我的审核次数很多,比我自己备课上课还繁杂还辛苦,可是我觉得放手更能让学生发挥自己,增强对音乐自然的、无拘束的参与和自主体验,让学生喜爱音乐,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通过我的这种尝试,欣赏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学期在音乐活动课上我更加放心的放手了,民族打击乐的活动课上,同学们手持自制乐器,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有序地展示表演。无独有偶,想想前几年,我的那节打击乐的活动课,顾此失彼的失控场面,真是有太多感触。今天,小组的主持人很从容地引导同学表演,场面一旦有问题,他还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帮助,这比起我当时“一言堂”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进。所以整个一节课的效果极好,同学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小组都盼着下节音乐课的到来,都希望在同学面前有很好的表现。

三、利用综合学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紧扣教材,合理取舍。在十几年的教学中,当前音乐教材的内容都是一些古今中外的名曲,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学生却不领情,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等诸多原因,他们却意识不到其中的重要性,认为都是老掉牙的土歌,认为“很难听”。针对这种现象,我的做法是在课堂中适当加入流行歌曲学唱或欣赏,比如奥运会期间《北京欢迎你》,四川大地震时的《相信爱》等,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健康流行的歌曲给人们带来激情和鼓舞,这些歌曲不仅学生喜欢,我也很喜欢,对教材的合理取舍,让学生感受到我的通情达理、民主平等和情感认同,学生们自然会“爱屋及乌”地接受我音乐课上的其他安排了。

它山之石,可以改玉。有些偏科的同学不太重视音乐课,经常还会带作业进音乐课堂。我告诉学生,在我的音乐课上,你会发现其他学科的“影子”,让他们每节课都用心去找,找的越多的同学,老师会给你奖励,说明你是聪明的会学习的孩子,很多同学在音乐课上找出与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影子。我抓住他们找出的“影子”,比如我的音乐课堂内容与语文《快乐的泼水节》《安塞腰鼓》相衔接。民歌的分类又与地理相联系,歌曲《西部畅想》和地理、思想品德相衔接等等。总之,让学生觉得音乐课是全方位地,是博大精深的,它不仅涵盖了音乐知识、音乐能力、音乐心理素质,还有其他各门学科的许多知识。

整合资源,服务教学。要把每个学生融进音乐课堂,我觉得还要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设施,丰富音乐课堂,每节课都要以“达优课”的标准去要求自己。近几年,我校增加了很多电教设备,给我们音乐教学带来了便利和生机。几年来,我熟悉了各种电教设备,掌握了好几种教学软件。平时备课时,利用软件整合各种资源,有了这些做好的资源,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听、看,动的兴致很高,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学实验课”,每个小组在课余都认真地作PPT,在每节课上都得到很好的展示。计算机老师很开心地告诉我,自从我给学生开“教学实验课”后,他的计算机课上学生们学得可认真了。还有我给小学部的学生加上的英语歌曲,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地把英语课本上的歌唱好了,英语老师们开心地说,现在英语课堂的歌声动听了,再也没有跑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