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

时间:2023-11-06 10:10:42

导语:在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

第1篇

首先,知识管理是产生新知识的高智力创造性活动。知识管理它是一种创新的劳动,它反映了现在知识经济的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目前社会发展对知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并且还可以体现知识发展的新特点。相关人员进行仔细挑选和识别的显性知识,除此之外,这还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具有很大的要求,这要求工作者具有完整、严谨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还要求工作人员拥有丰富的相关的工作经验;还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要较高,对一件事情的认真态度足够好。然而,信息管理的特点和知识管理的特点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信息管理较为需要的是对物的管理,并不需要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投入。其次,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经济的原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深化,我国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一般来说,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面是,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所以,在知识管理的过程总知识管理的核心也是人;第二方面是,知识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的形式是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因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是不断的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知识管理的相关内容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第三方面是,我国的知识管理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因为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并且由于我国的知识管理又是受到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知识管理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总之,根据现在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对知识管理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必须要从多方面来对其进行研究,并且要更多的根据其发展趋势,结合实际作出相关的调整,实现更好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最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决定了我国知识管理的进步和发展。通常来说,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这已经促使我国的知识管理有了很大的转变。知识管理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并且,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来说,知识的管理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相关文化和信息的搜集、分类、整理和总结,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可以更好的丰富我国的文化信息的,甚至,我们也可以从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这一角度来说,企业更好的运用知识管理可以为其发展积累经验和促使其不断地创新、改进。总之,知识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重要意义。

2.图书情报学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第一,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不断向知识方面深化发展。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慢慢的向“信息”以及“知识”这两方面不断的深入和发展,现在已经逐渐演变成对知识资源的组织、建设和开发,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管理。也就是说,现在的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注重对知识管理的研究。

第二,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信息网络的发展下,图书情报学当中所说的知识管理更加注重的是怎样更加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不断的推动我国的知识管理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要促使我国的知识管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相符合。这样是为了可以实现我国图书情报学不断进步和发展,实现其价值,从而可以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3.图书情报学的变革研究

第一,图书情报学更加注重知识管理的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地扩充和完善,并且由于新社会的新情况出现,我国对图书知识管理方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整理,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知识管理已经有了新的结构和体系,还必须要更加的适合社会的发展。也正是由于我国知识管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所以我国的图书情报学也应该更加与时俱进,综合利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积极引用新的观念和看法,不断地推动图书情报学的进步和改革。从而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图书情报学的不断革新,从而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可以更好的推进社会的进步。图书情报学只有在更好的应用相关知识,才可以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推动自身的发展。新的观念以及思想会不断涌现。所以,图书情报学的发展也是不断的、持续的、进步的。在对图书情报学进行研究时要更加注重对知识的创新,从而实现图书情报管理的与时俱进。

第二,要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和创新,促进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我们对知识进行管理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在对知识进行搜集、管理、和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时,要注重这个过程的完整性以及其针对性、相关性。不断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处理。在对知识进行管理时,相关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要知道这些知识的产生、来源和发展,以及这些知识具有哪些特定的含义,它产生的背景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对知识进行管理时,这些知识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对知识的评价上。

第三,图书情报学要不断地引进新的知识和加强对自身的革新,不断地将其与社会相结合,促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情报学的变革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因为图书情报学的变革是和知识管理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在对图书情报学的体系和结构进行创新和发展的时候,我们不但要关注社会发展的最新变化、最新情况,还要积极引进国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从而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相关体系和内容的革新,进步与发展。图书情报学的发展状况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前我国应该据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再结合社会具体实际,以及相关知识管理的知识不断地推动其革新和发展。

4.结论

第2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教育 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它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传统的片面单纯追求高速经济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以牺牲后代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一种反思,并且为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能否按这种方向发展,则取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人,人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而“人又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要靠人的力量来完成。首先是要改变旧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其次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施。而人的观念改变和素质提高,教育是最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传统社会的发展观的载体——教育虽然对当代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它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现在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内涵之一,更应该与时俱进,有所反思、改革、发展和完善,使得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1 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 传承人类文化,培养创新能力的人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来实施,可持续发展观是不同与以往的传统经济发展观,它明确了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社会是否会按此进行发展,就需要具备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一定创新技能的人。而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发展几千年中所创造的成果。教育不仅仅要引导人们认识世界,还要引导掌握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它仅要承担前代人宝贵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人,还要培养、激发后代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充满信心、勇于开拓、持续发展,成为具有完整意义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

发展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若人均人力资本积累太少或积累的速度太慢,则它不仅难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甚至连摆脱经济停滞的厄运都是很难的。人力资本的积累还对收入分配的平等、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以及人口数量的下降都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努力提高加大教育的投入和扩大受教育的人数,使得大多数人受益,促使教育大众化、平民化,将使得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推动可持续发展。

1.3 担负着研究与开发的重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重要因素的新产业、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涌现,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的速度,所以传统的经济运行正在改变,投资向知识开发流动,对知识的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研究和开发的加速进行,产生更多的科技成果,推动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其落后的、低效率的技术运用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当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强调教育要培养人才,激发人们不断发现新能源、资源及替代品,发现已有资源的新用途和新的使用方法,开发提高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技术和成果,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样才能既使得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又使得经济的平稳高速的增长。

2 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2.1 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力量薄弱,可持续发展观的意识没有充分得到贯彻

发展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的首要重任,而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体现者和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它自然而然地要服从整个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大局。然而传统的社会发展观是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其所带来物资财富的增加,相应传统教育方式也就围绕着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展开,它在实际当中存在着“征服”观,即强调“地大物博,人定胜天”,人类可以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攫取资源;盛行“经济决定一切,财富是个人追逐的终极目标”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其后果就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负面效应,以及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伦理道德降低及社会不均衡发展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前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就不得不反思教育在以往社会发展中的错误导向,重新思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新的价值取向和引导。

2.2 教育缺乏直接参与社会实践,与实际相脱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传承知识、培养人才、造福于社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社会中各行业提供人力资源,整个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不会造成人才的隐性失业。受教育者不仅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还要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实际可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工作实习时间和减少就业压力,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和节约社会资源,从实际当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在当前学校教学中,课程设置与实际脱离甚远,注重的理论成分(甚至是重复过滥的理论),缺乏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是课本过时导致了知识的滞后,学生掌握不了最新的前沿专业知识。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 高校扩招带来的消极影响

有资料表明,自从1999年国家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1999~2001这三年连续扩招,1999年扩招51.3万人,2000年扩招60.9万人,2001年扩招29.4万人。但高校每年扩招,对教育本身来讲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其一,高校每年扩招人数递增,相比之下原有的教学资源紧缺,如师资力量、后勤保障等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使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其二,高校扩招,一方面表现于数量和规模的扩大,相应的教育投入就要增加。政府的财力投入有限,剩下的就只有学生来承担。剔除成本上涨因素,高校每年的学费也在增加,最终加重了家庭负担。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这一级的扩大,中学教育一级也相应扩大,特别是高中入学人数每年增加。而相邻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入学人数就相应的减少,这样就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4 科技成果与生产结合不够紧密

除企业自身建立的产品与技术的研发机构外,高校因具备集聚人才、技术、理论与设备等优势,其科研能力和产生科技成果的能量是巨大的。但在实际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意识和相应的机制,很多从高校实验室里出来的科研成果并没有被市场所接受和吸纳,迅速转化为实际运用和最终产生实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2005年由清华、复旦等国内20所高校联合完成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显示,由于受缺乏内在动力机制、缺乏外在经济载体、社会投资机制不畅等三大“瓶颈”制约,我国高校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从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能力培养角度出发,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没有与生产紧密结合就是对高校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不能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启示

3.1 突出对教育的主要职能,树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除教书育人这一功能外,教育在自身需要获得持续发展。因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突出以人为本,教育要认识到不能把人视为经济工具,而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目标加以对待,把人作为发展的最终受益者,这样才能既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促进人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中应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即以促进每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公平发展为目标,而不是片面地关注和培养成绩好的学生。因此教育的各方面均应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公平、全面地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2 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和提高环境保护与规划的意识

教育有责任培养和提高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这一可持续发展意识。否则,自然和生态环境就受到威胁,从而就谈不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要求“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在中小学中应进行控制人口生育教育、资源持续利用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中应开设有关可持续发展理论课程。可持续发展课程还要超越具体课程范围,渗透在一切教育活动中。环境保护教育与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学初级教育开始得到重视,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应始终贯彻与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环保意识,从小就懂得环保和节约的知识,培养良好习惯。并且在中等、高等学习和教育阶段中也要全面地、连续地不断贯穿与强化这种思想意识。这样才能使全社会都会受到环保教育,进一步的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

3.3 实现教育生态化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使教育应从更新、更高的角度来思考自身的改革与深化改革,以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一,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教育发展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一方面又要超越现实,应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性。若仅仅停留于适应社会这一层面,教育难以获得长期发展,只有在适应的同时又找出教育的新生长点,教育才能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对现有教育体制有所改革。当前过多的唯高分、填鸭式的教学、生硬的考试机制等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早已显露出来,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因此就要进行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更加人性化及充分适应人发展需要的教育体制。其二,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里的精华,使之发扬光大。尽管现在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阻挡,但一个民族不能因要现代化而丢掉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何况如今在世界范围形成“汉语热”。所以教育在吸收世界其他现代文化时,也要大力挖掘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 S.P.海尔曼.教育经济学:不尽人意之处和潜在作用[J].教育展望,1996(5)

第3篇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在即将到朱的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要有新的策略,要改革成人教育的结构,注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建立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具有了新的特点,要重视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社会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因为其自身的明显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者的欢迎。这是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擘习”学术研讨会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继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成人教育”学术讨论会之后,由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扬州举行。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会议讨论的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知识社会与远程教育、知识社会与社区教育、知识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阳春三月,美丽的瘦西湖畔,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工作者聚济一堂,听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于云秀教授(知识经济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顾问郭为藩教授《网络大学体制化的商榷》、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黄富顺教授(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等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和讨论、对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知识社会的特点及其挑战

黄富顺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中详细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其特征是:(1)知识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崭新的知识充斥整个社会,形成知识的爆炸;(2)知识的寿命快速缩短,知识老化日益加速;(3)知识的传输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4)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生产,他们不断开发脑力,激发创意,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

江苏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的专题论文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于云秀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意味着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和个别化。这些无疑对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成人教育的适应与成人学习的转型

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社会以及知识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是本次研讨会的丰要论题之一、黄富顺教授认为,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和策略是:(约倡导成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2)推动成人自学的运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民众参与学习,激发成人自觉、主动地学习。(3)加强成人的在职进修与训练.增强他们获得、积累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知识。(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养。(5)鼓励成人学会学习。(6)扩展网络学习。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凤英明确提出了知识社会呼唤成人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她从办学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性、灵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服务性。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本土化、国际化等方面阐明了成人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主要任务。

江苏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陈东瑜副研究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发了我国为迎接知识社会到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二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知识社会构建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教会成人学会学习,努力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不少专家关注到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张利民的交流发言通过玄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的实践.介绍了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强社区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3)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又})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5)开展活动.加强人文资源的整合。

吴江市成人教育协会王建平探讨了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问题二他认为,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形式,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促进城镇社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他分析了营造城镇学习型社区的障碍.井指出,开展城镇社区教育要注意加强城镇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管理体系、活动设施、网络队伍和经费给付体制的建设,推进城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海门市教育局黄志豪则关注知识社会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远远一下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因而,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转变农村成人教育观念.实现由单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转变,由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向大力培养农业骨干为主的转变。由教育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向一校多牌联合办学的体制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由传统的学校模式向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以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知识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成人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技术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准人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开放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个体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速变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全程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还要十分重视成人的素质教育,帮助成人提高素质.获得完满的发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祝诚教授在交流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部分成人学习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实施成人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其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知识社会以知识为核心,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台湾师范大学林振春教授对知识社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交流发言中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知识特性,把知识分为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4个层级;阐述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交叉性阅读等l1种阅读类型的不同特点和功用;提出了4种有效的阅读方法:01}4R法、SQ3R法、问题阅读法、十步阅读法;并认为,在知识社会中,有必要扩大阅读能力的范围,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4个方面。

三、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杜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知识社会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第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育质量的源头。第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七,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在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第八,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南通市电大如东分校缪新华探讨了县级电大在知识社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知识社会县级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模式建设意见。他认为,县级电大作为县级社区学习中心、有中央及省、市电大作支撑,通过有选择地引进高校的优质资源.必将发挥学习资源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习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和学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识社会成人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为藩教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网络大学体制化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网络大学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目前网络大学还很不规范,教学品质参差不齐,开设的课程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学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网络大学尚未制度化。(1)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趋颇繁的形势下,网络大学将率先实现跨国合作、成为国际大学的先声。所以,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维持其应有的学术水准及机构规模二(2)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或资源中心,有现代化的传播科技与教学科技设备,并拥有一支网络科技与传播科技的专业团队,配备相当人数的全时助理人员来支持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网络大学必须跟既有的大学合作,分享现成的师资与教学设施资源:在现阶段全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实为大多数学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学模式,包括电视广播、面授、教学套装对教学品质并不见得有降低之虞。网络大学的起飞,尚需一段时间。

台湾中正大学成教系扬国德教授则在他的交流发言中,着重分析了欧美国家网络学习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网络学习的优势明显:弹性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具有地球村与世界性的发展潜力;可以调适与应用不同的设备与资源;快速提供新发展的学习材料;容易更新内容与增加资料;以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发展不受时空限制的有效学习方式,特别是提供师生之间很多的互动。欧美国家正在努力地运用这些优势,发展成人教育。就正规教育来看,提供网络教育的机构有4种模式:与传统大学结盟、纯粹的网络大学、传统的开放大学和传统大学的延伸。网络学习的设计有2种模式:单一模式,即全部为远程教育而设计,如英国等设立的开放大学;多元模式,即指一般大学机构在进行校园教学的同时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在美国、澳洲、加拿大、法国,瑞典等以已相当盛行。就非正规教育来看,各种公私立机构,特别是企业界.运用计算机网络,规划在职进修教材,提供超越时空的学习与练这种新兴的媒介,由于国际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未来工作与学习的时代趋势。

第4篇

[关键词]人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陈亚兵,泉州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副教授,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叮―0164―04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致的。社会是由人类个体所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承担者和实现者;人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人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又在促进着人的发展,没有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就失去主体力量而无从实现,而没有社会的发展,人的不断发展也会失去条件支持和推动力量而成为不可能。在人与社会的互动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断迈向新的阶段、新的目标,由此实现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今天,我们党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正体现了党对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思想的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取决于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素质,如果一个社会的成员不具备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那么这个社会要实现发展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即将迈进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一方面是人的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将对人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为人的新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和条件,开辟新的道路。因此,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下,深入探讨和研究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是由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来承担和实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存在,人在实践活动中,把人以外的一切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也就使人自己成为主体的存在,从而具有了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这些主体性就构成了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是人的能力、素质。正是人的主体性的实现和外化,人的能力作用的发挥,才有人创造历史的活动。

人作为主体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创造社会历史的过程,同时就是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张扬的过程,是人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发展的历史,是劳动的具体表现形态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的创始人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而劳动过程不过是“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即在对象中灌注自身目的的一种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人要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在客体中,即把自己的知识、技能、目的意图等物化到对象中,最后达到占有对象的目的。人在劳动中改造对象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客体的同时,也把客体的属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力量。

人“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劳动过程,其实就是生产力实现和发挥的过程,因为生产力按其本质规定就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中解决人同自然的矛盾的能力,亦即人的生产劳动的能力。所以说人类社会历史是劳动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说人类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考察生产力及其变化发展时,我们会发现生产力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动力系统,其中最主要的实体性要素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因此,从内容上看,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是唯一能动的、主导的因素,是生产力的主体,生产资料的创造、运用、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人,正如马克思说的:“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是物化的知识力量。”物质生产过程是在劳动者的主宰参与下进行的,劳动者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产过程的进行,制约着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决定着生产的发展。完全可以说,没有劳动者就没有现实的生产力,没有劳动者能力的发展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是由劳动者来承担和实现的,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者的力量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历史”,也就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里,劳动者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能力直接体现在从事劳动的活的人体之中,包括体力和智力。在人类自身的发展史上,人的体力的变化是微小的,因此劳动者能力的发展主要就体现在智力上,而智力的提高和发展从来都是人类知识渗透和转化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综观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会发现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在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中,知识因素日益替代物质因素,成为决定生产力进步的主导因素。人们从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角度,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迄今已经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两大形态,并即将迈进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知识经济,人们普遍这样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这样的经济时代里,经济的发展不是直接依赖资源、资本、设备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利用,从本质上说,知识经济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形态。在农业经济时代,以体力为主的劳动力资源和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当时的生产活动也有知识的渗透,但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比较低下,其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在工业经济时代,作为生产力的附着因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已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马克思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但是能源、原材料、机器设备、资本等仍然是工业经济的主要因素,人们把科学技术作为外生变量来研究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则成了经济增长的核心,成为生产力进步的支撑

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明确的结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历史,是知识渗透、转化为生产力的历史,是知识不断取代物质资源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历史。

知识和其他物质资源不同,它不是世界上现存的东西,不是自然过程自发的产物,而是人的能动活动创造出来的,是人通过发挥主体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的成果。简单地说,知识是人的发展的结果。作为知识,其本质在于它是人类实践创造的产物,任何知识都是人的知识,离开人及其对象性活动,便没有知识的产生、积累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自然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很清楚,作为意识或精神产品的知识,是人的主体性实现和外化的结果。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在反映世界的同时,以各种符号形式创造出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的知识世界。知识的开发、更新与创新,表现着也推动着人改变世界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既然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而知识在本质上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的主体性实现和外化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人本身发展的结果,是人的能力、素质提高的结果。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结果,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人类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又必将从新的历史高度要求和促进人的进一步的发展。如前所述,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而人是社会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区分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特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可见,人的主体性不可能离开客体和实践而自发生成和发展,相反,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中获得和建构起来的,与实践的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发展。

与以往的经济时代不同,新的经济时代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获取、创新和运用,知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而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不是一种有形的实体性存在,而是人创造出来的一种无形的精神性存在,它总是依赖于人而存在,知识的作用是通过掌握知识、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人来实现的。因此说知识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实质上是说有知识并把知识运用于劳动而创造财富的人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也就是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本将是知识经济的最主要的生产资本。显然,以知识为核心的经济时代对人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具有更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一句话,要求人的主体性更加凸现,人的本质力量进一步发展。而作为社会发展的更新更高的阶段,知识经济也将为人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条件。

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知识素质的更高的要求,将促使人的劳动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的主体性、人的能力首先表现在他的劳动能力上,一般来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是同他的劳动能力成正比的。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人的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科学素质是知识经济实现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换句话说,知识经济必然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及其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知识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必将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知识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因此,知识经济中的生产劳动者必须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谁掌握了知识,掌握了高新科学技术,谁就能在社会竞争中掌握了优先权、主动权和决定权,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对于一个企业、一个个人也是如此。有人把知识经济又称为脑力经济、智力经济,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的知识在新的经济时代中的作用。社会发展对人的能力和素质的这种新的要求,必然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和氛围,充分调动人们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将极大地促进人的主体性的提高,促进人的发展。

第5篇

【论文摘要】未来的知识社套是以人为末、以知识经济为主体、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学习社套。知识社套的成人学习是与时惧进的学习,是普遍建立在远程开放厦网络条件基础上的学习.是伴随终生的学习.成人学习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是实现和展示人生价值的统一。

一、“知识社会”概念

20世纪中期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以来,利一学技术和知识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引起了社会观念、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和社会内涵的一系列变化。众多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表述及概念,例如:丹尼尔·贝尔,1973年提出“后工业社会”、阿尔文·托夫勒198b年提出“信息社会”,奈斯比特1982年提出“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社会”:90年代初c·温斯洛和W·布拉马则明确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i99s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名为(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中,第一次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主要因素的经济,自此人们也常把未来社会表述为知识经济的社会。

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虽然是社会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经济毕竟只是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一部分.知识社会比知识经济的涵义更广泛、更丰富,可以更准确地表述未来社会的特征。时代的发展和走向已经向世人提出了建立高文化、高技术、高知识的社会,或者说高度发达、文明、进步社会形态的历史任务,这样的社会似以知识社会表述更为准确。

最早采用“知识社会”这个术语的是罗伯特,E,莱恩,他于1955在美国《社会学评沦》第?1卷第5期发表了《知识社会中政治和意识形态衰落》,通过说明科学知识日益增长的社会意义,而证实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是正确的。彼得,德鲁克于1969年在毫不连续的时代》中也使用“知识社会”的术语。这本著作所展示的论点是将知识置于“我们社会的中心以及经济和社会行为的基础”的地位。他在1993年出版的毫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把“后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知识社会”,并认为人类社会的21世纪是知识社会长人并完成的一个世纪。丹尼尔·贝尔在对后工业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则交替使用“知识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贝尔的知识社会理论是建立在知识中轴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加拿大社会学家尼科·斯特尔对以往知识社会概念进行了社会学方面的批评性考察,对知识社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全面分析,以其广阔的理论视野对知识社会概念的使用进行了综合,因而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在20世纪中期由欧洲科学技术研究协会( EAST)和美国科学社会学研究协会(4S)联合组织的“知识社会的特征”国际学术讨论会,以及20世纪90年代德国对知识社会的讨论等都对知识社会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路和理论。

二、“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

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来说,人的发展固然具有工具、条件的性质与功能,但从根本上讲,归根结底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使_人生活得更美好、幸福、文明和健康。使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更高、更好。这是_人类社会为之追求、奋斗的根本目标、根本目的。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地位和价值,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当入类社会脱离蒙昧状态,步人文明的时候,就体现了尽管是初始状态.但毕竟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人本精神。奴隶社会视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任意杀戮,践踏人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集权专制,以权力为本位;资本主义社会视金钱为万能,以金钱为本位,特别是法西斯专制时期,滥杀无辜,灭绝人性;即将到来的知识社会则是以高度发达、高度文明为条件和标志的,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发展个性,关爱人生,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知识社会发展的历史的逻辑的结论。

问题在于,人的发展决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的、自然的发展,亦即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这一环境条件,所谓以人为本也是残缺不全的。工业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是以掠夺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剧增、南北差距等为代价的。这种片面的畸形的发展观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后果与危害已向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以罗马俱乐部1972年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为标志,说明世人对传统发展观及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觉醒。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1987年提供的咤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则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就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时候,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则进一步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别是这次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这一未来环境与发展的行动纲领,把可持续发展变成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共识基础上的发展战略、开创了一个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知识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高度理性的社会,而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入类社会张扬理性、追求文明的历史产物,同知识社会的本质与走向是完全一致的。知识社会必然会在深刻总结提升入类社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地把握可持续发展这个充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理念,呼唤并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促进并实现入和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文化价值观,而教育的实质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文化的生产与加工、保存与传递、深化与升华、发展与创新的社会功能,帮助人们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人生存、生活、发展需要,又顾及后代人长远的发展和根本利益的需要。

对此我国著名学者吴季松在他的《知识经济学》著作中,曾提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方程”,用于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定量评价,认为知识经济成分越高,可持续发展系数越高。可见知识社会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二)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经济为基础,知识社会的基础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经济的特征可以罗列数条,但最主要的有两条:

1.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韧识既是力量、素质和文明,又是资源、资本和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则是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动力。知识是首要的生产力,是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的因素。“劳动创造价值”的经典理论,从本质上我们应理解为智力劳动创造价值,或者知识创造价值。日本的介屋太一认为知识价值就是“用知识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价值”。知识价值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的灵魂。自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特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技术创新理论”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知识创新理论”.认为知识的源泉是科学技术研究,即著名的研究与发展(R&D)理论。他们把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这三者之间是一个环流.这个环流的形成使知识产量极大增加。从而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分布结构越来越向信息产业转移、倾斜。有资料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5 %以上,而建筑业,汽车业只分别为14% ,4%,可见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吴季松先生曾提出自然资源依赖型产业和非自然资源依赖型产业的概念,认为当稀缺自然资源指数e≤0.2时.这种产业就是非自然资源依赖型产业.亦即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知识经济应是知识产业占主导的或占主要成分的经济。

新世纪初,全球高技术产业继续呈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新的技术突破与融合,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一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信息技术产业继续保持主导地位:二是生物技术日趋成熟,将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食物、健康和生存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纳米技术在未来的10 -- 20年中将取得重大突破,引发新的技术革命乃至产业革命.可望成为21世纪新的主导技术之一。这些趋势将进一步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通向知识社会的智力与技术支撑。

2.知识与经济一体化。一方面知识的经济功能日益显著,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乃至决定因素,知识商品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经济愈来愈依赖知识,经济发展的知识取向、知识含量、知识作用愈来愈强烈。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的双向运行、相互渗透、交叉组合、融为一体,成为当代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

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一种必然的产物就是 知识产业化。知识产业化突出地表现在信息产业、教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设计产业、创意产业和策划产业等一系列知识产业的兴起。这些产业既是商品、经济产业的升华与理念化。又是文化、精神、创意的物化与实体化。知识产业化是知识经济的直接成果,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知识经济的最佳模式。有的论者指出:与人类已经经历的农业、工业、服务和信息产业四次浪潮一样。建立在日趋市场化的教育、传媒、体育、旅游等领域和企业导向的媒介经济迅速演进与互动结合上的“后三产业”,将作为第五次浪潮崛起。美国新一轮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建立以知识社会和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结构。更加全球化、个性化和休闲化的新消费结构.着力发展信息技术、航空航夭、国防工业和生化技术工业。

(三)知识社会足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不少学者多有阐述,角度不一,理解不一。有的强调“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有的强调‘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有的则强调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有的强调有效地发现现有知识、提供知识以产生最好的效果:有的则从信息、知识和人的相互关系理解;有的从信息的获取、选择、表述和角度解释,如此等等。综合各家之见,笔者以为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强调对个人和集体的知识、智慧.对已有的显性的知识和存在于员工头脑里的知识、智慧的挖掘、整合.变成一个组织的集体财富和无形资产;二是强调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使用知识创造最好的价值。获取最大的效益。世界银行研究局提出了一个关于评价各国如何有效地运用知识促进其发展的方法论框架。这一分析框架构造了一个矩阵,它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四个功能性变量,即知识的获取、创造、传播和使用,以及四个关键性的交互作用因素,即经济激励体制、制度、人力和技能、信息基础设施。笔者以为这可视为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知识管理对于促进知识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巨大的作用,微软公司有形的固定资产很少,但其资产的市场价值达2000亿美元.而通用汽车公司作为工业时代的特大型企业。其全球设施和库存量堪称世界首位.但它资产的市场价值只有400亿美元(亦说500亿美元),这就是知识管理不同于一般经济管理的奥妙所在:知识管理就是为组织和企业实现显性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的途径,取得巨大市场效益。显而易见,显性知识易于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和存储,隐性知识则储存在企业员工的脑子里,是员工的个人智慧和经验。知识管理的实施,其关键在于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的机制,把员工的个人智慧、潜在智慧变成集体的、现实的经营理念、经营决策;员工的价值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哪些知识,而在于他们要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员工的创新与应用知识,不仅能经营好今天的企业,而且为明天的企业研究出新的高招,因此知识管理应当特别关注员工的知识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的培养。

关于知识管理的战略,据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的调查,现行知识管理的战略模式有六种:①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②把知识管理作为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C;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④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⑤无形资产管理战略;⑥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战略。其实施方法为:①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②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人;③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④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⑤建立知识管理评估系统。

(四)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知识社会和工业社会在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方面的本质性的区别在于:工业社会的教育把人生划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教育只管人生学习阶段,教育又只局限于学校教育,为文凭而学、为考试而学、为谋职而学的功利价值观占主导地位,而知识社会的教育则以提供灵活开放、快捷便利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环境、条件、资源、服务为宗旨,以全员、全程、全面教育为本质特征,能恰当地把功利价值观和非功利价值观加以整合处理,因此,国际社会许多远见卓识的领导与人士都把建立与未来社会相适应的学习社会(亦称学习化社会)作为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教育发展的崇高目标。

学习社会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哈钦斯在《学习社会》中提出的新概念,继而1969年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试通向学习化社会》的报告书。我国学者张式谷指出:“所谓学习社会,就是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的社会”(《人民日报》1998.7.7) 。

笔者理解,学习社会是从一个角度对未来社会形态及其本质特征所进行的一种表述和概括,学习社会是学习社会化和社会学习化双向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是学习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主导或决定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主体及表征社会基本特征的要素是不一样的:农业社会重视经验,工业社会重视技术,信息社会重视信息,知识社会的核心要素则是知识。要获取知识,唯有学习,学习是获取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的基本途径。学习特别是终身学习是打开知识社会大门的一把钥匙,是知识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概念。对未来社会形态及基本特征的表述,学习社会与知识社会尽管角度不同,前者重在从途径、过程、活动角度进行概括,后者则更注重从本质、核心、本体角度进行概括,但在实质上都同样强调未来社会的教育化、学习化、知识化特征。在可预见的知识社会里,学习的过程终身化,学习的形式多样化,学习的态度自觉化,学习的工具智能化,学习的运行网络化,学习的行为社会化,将成为普遍的持续的社会现实。对这种社会现象该如何评价呢?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就高瞻远瞩地指出:-一个社会既然赋予教育这样重要的地位和这样祟高的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就应该有一个它应有的名称—我们称之为‘学习化社会,,”可见学习社会与知识社会本质一致,只是知识社会是对这个社会的总体描述和概括,学习社会则是从一个角度对这个社会的描述,是通向知识社会的必由之路,是知识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

三、知识社会背景下成人学习的特点

成人学习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现实、未来的概念。知识社会背景下的成人学习,究竟有些什么特点呢?笔者以为:

1,成人学习是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的学习。知识社会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是信息量急增、知识陈旧与更新、知识的生产、转化、创新周期进一步加快的时代,是加快经济全球化,并促使各种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创新的时代。是教育与社会经济、学习与生活迅速融合趋于一体化的时代。成人学习历来是与社会进步、时展结合最紧密、跟进最迅速的一种学习。在知识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比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培训比正规教育往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种学习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将潜在的经验类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数码化知识,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集体的智慧,转化为经营决策,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取得现实的成果与效益。成人学习还应把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作为主要内容和根本宗旨,帮助成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发展。成人学习这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品格,必将成为促进知识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2.成人学习是普遍建立在远程开放及网络条件基础上的学习。即将到来的知识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不会识别符号、图像的人就是现代文盲,不会学习、不会利用网络化进行学习的人也是文盲,既难以生存,更难以发展提升。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远程网络极大地突破了时空局限.使天涯若比邻,“地球村”成为现实,为各个地区、各个阶层和各类人员接受多样化教育和学习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因此,知识社会的学习观应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一种基于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学习,一种以计算机多媒体交互的学习.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之上的通过网络的学习。网络技术和网络学习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正象比尔·盖兹所说的那样:“国际互联网是一个浪潮。它将冲击计算机工业以及其它的工业.淹没那些在这一浪潮中还没有学会游泳的人”。有人疾呼在电子技术、国际互联网为即时和地球上几乎任何人进行通讯提供了可能。不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学习的人,就象我们的祖先拒绝使用文字印刷术一样。可见社会成员应当学会并善于利用因特网及各种可能的现代信息网络进行个别化、终身化的学习。

第6篇

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 作用

据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以及近年来未就业的大学生的人数,已达到1000多万。在这么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在就业的时候脱颖而出,首先,大学生就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专业能力、市场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让社会实践在就业时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实践,就是把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如果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实践可以为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就会不一样。学生们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地发展,尤其是加入了世贸组织后,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高,学生们要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二、大学生社会化意识淡薄,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少的原因

教育模式的局限,课上知识不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造成教育与社会的脱节,大学生缺少了对社会的认识,也就是社会化意识淡薄。面对社会,他们十分迷茫,不知从何入手,这样,大大降低了大学生投入社会的热情。而大多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仅仅局限于课程实习、社会调查等范围。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到位,甚至流为形式等,而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对实践的漠视必然会使其社会化程度受到阻碍。

三、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化意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了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动手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因此,我们要在深入发掘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更加注意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社会化意识,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四、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的有效舞台

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场是大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在这里,他们奋发向上、不断创造的精神被挖掘出来,他们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被展现出来,他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被大家认可,他们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风采被社会看到。实践活动参加的多了,大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

五、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它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中国的学生思维十分死板、缺少活力、缺少创新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大学生就要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就要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运用正确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确定,社会实践成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师。

2.社会实践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大学生一般都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范围内活动,所以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展现自我,给了他们一个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平台。同时,社会实践给大学生展现的是异于学校的枯燥课堂的生动讲堂,它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合为一体,完善了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素质,成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3.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今天,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结构也越来越复杂,那么,团结合作在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例如,中小学教师,每位老师都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在这同时,教师们还要互相配合,让同学们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如果,教师只注重自己的学科,而不顾其他学科,给同学们更加繁重的学习任务,这样,就很有可能导致同学们偏科。所以,团队协作精神和对集体的责任感能发挥极大的作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和同事相磨合,就能培养这种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然而这种意识和精神就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关键因素。

4.社会实践提高了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近距离地了解了社会。在实践中,他们在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在社会工作中不断吸取精髓的同时,大学生们会不断改变自己来适应自己的工作。大学生学会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学会在变化莫测的社会工作中,灵活运用自己的头脑,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大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六、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增加责任心、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

在大学的教育里,学生不仅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大学生们应当尽可能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和人民。所以,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增加责任心、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

[2]毕庆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第7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31-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经济管理为了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也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走向,如何有效地建立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当下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经济管理是一门对于现代企业发展进行管理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多个分支,比如财会管理、公共管理等都是经济管理中研究的重点。当今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也在不断地出现新的形势,同样经济管理思想也出现了新的趋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经济管理也要不断地发展并逐步完善,只有经济管理自身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现代化的经济管理

1.1少“管”而多“理”

经济管理的精髓不在于“管”,不在于掌控的程度多少,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企业和组织都不可能完全掌控所有的事情。管理是在于多规划、多思考,从实践中提炼问题、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去实施管理,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管理中的“理”。管理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重要的它是一门“宽泛的艺术”。

1.2能动性和创造性

任何一种管理都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的活动,经济管理就是为了使所有的人力及资源明确共同的目标,从事共同的工作并达到既定的效果。管理的策略并不在于管理的制度本身,僵硬的管理制度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有限的效果,然而,管理的艺术在于“人尽所长、物尽其用”,不在于我们对于人力及物资的管制,而是在于有效地去发现人力及物资的优势,提升其能动性,让其从自身来创造价值,从而达到经济管理的目的。

1.3专业化与民主化

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关键在于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作为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对经济理论、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生产技术方面,都要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执行管理。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在管理方式民主化的结果下产生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与管理方式的民主化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明显特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

14科学化与自动化

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我们对于任何一件事物的研究,都不能违背科学。科学化的管理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它能让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吸收和运用一系列的科技成果,更简捷更快速地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而且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将管理手段自动化,根据相关需要,借助先进的如计算机手段、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以及自动化的仪器手段等,就能更好地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有序的调控和指挥,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各种效率。

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然也将逐渐发展和完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内容,从而使其能够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样的形势下,经济管理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

2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1以人性化的管理行为优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管理模式一直随着管理需求的发展而变化,科学管理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经验式管理中的不足,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缺少人性化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当今社会正在向多元化迈进,我们的经济体系也越来越多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劳动,而科学管理制度已难以满足创造性劳动的需要。无论科技发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或是什么样的高度,生产的本质还是在于人。我们在经济管理的工作中需要以人为本进而开展管理工作,需要分析人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分析由这些因素而产生的需求,并采取措施来满足其需要。利用这样的管理行为,可以充分的调动生产者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够更加全心全意地为企业和组织去工作,去创造价值,从而达到管理的最终目标。人性化管理行为对科学化管理制度的优化已经被普遍认可,并在经济管理中深化,在未来经济管理的思想体系当中,具有核心的价值与意义。

2.2民主化的管理方式

企业及组织在结构扁平化的发展中会实现决策重心下移,在未来的管理中,实现组织核心价值是经济管理的首要职能。在很多成功的企业在其管理方式当中,他们往往会花上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来研究及讨论一个基层人员的任命工作,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你不花上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来判断人员任命上的正确与否,以后你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来承担这个任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为企业和组织想实现获取最大化利益以及体现其核心价值,最关键的在于其基层人员是否能迅速地实行民主化决策。

2.3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我们传统的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形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站在塔尖的管理阶层为企业和组织的权威基础,一个决策产生,是由高层的管理者直接决定,并命令式的传递到基层执行。被管理者则被要求服从上级,对组织、对企业忠诚,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这样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这样的结构体系越来越多地限制了企业和组织的发展。作为一个决策者,需要了解不同的信息,需要对企业和组织中不同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这就要求决策者能够快速且准确地掌握全面的信息和资源。当今社会,知识是最宝贵的资源,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能够让更多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去聚集知识、分享经验、创造财富,并能使基层的管理人员甚至普通员工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这样一种新型的组织模式,使企业与组织在发展中具备迅速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2.4以客户为导向

传统的经济管理多以生产者和技术为导向,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这样一种方式必然会向以客户为导向来转变。市场竞争的激烈会导致出现由消费者的需求来决定市场的格局,最终形成一种由消费者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是管理导向转变的重要缘由。企业和组织需要通过创造价值来实现其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之中,企业与企业、组织与组织之间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当今社会,科技与技术飞速发展,很难再有企业和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拥有长盛不衰的“武林秘籍”,在这种局面下,消费者的需求便成了企业和组织追求的核心。只有把握住买方市场,以顾客为导向,才能创造价值。所以,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发展必将由以生产者和技术为导向变成以客户为导向。

2.5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经济管理也随着人们的观念在逐步的发生转变,知识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已经成为企业及组织的最核心资源。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中,软件管理也逐渐取代了以“人”、“财”、“物”等硬件作为重点的硬件管理的主导地位。软件管理即是对“知识”、“经验”的管理工作,将所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成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发展的资源。任何一种优秀的管理制度都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理论及经验,在这些理论和经验上,不断创新,企业和组织才能不断良性健康、充满活力的发展。

2.6网络式的沟通方式

企业与组织需要更快更好地进行一系列的内部联系,需要更便捷地在不同的层次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发现和解决其在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产生的问题。网络式的沟通方式更有利于决策重心的下移,有利于各种信息更广泛的进行传播,也有利于让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人员都拥有更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机会。通过这样一种现代化的沟通方式,能更好地使企业和组织内部进行一种良性有效的运转。

2.7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及发展

团队协作永远是企业和组织不可或缺的部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亦是企业和组织发展的重要核心。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体系当中,团队协作所带来的效益和创造的价值,永远都会是“1+1>2”。在经济管理过程当中,我们要鼓励团队协作,融合管理者与操作者的优势,才能最大化的获取收益,达到目标。将团队通过任务来聚集,并根据任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有效的重组,让团队中所有的人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使其能积极地去为团队贡献其专业知识及技能,并使得这样的知识和经验能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共享,从而做出对团队有利的创新,完成企业及组织的任务。团队精神的培养及发展,会更进一步的推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的发展。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要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或者能一蹴而就的事情。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也必须不断地去进化。

总之,经济管理发展趋势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对经济管理的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苏兰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探析[J].现代商业,2011(14)

[2]赵志红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8)

[3]蔡文海试论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J].四川建材,2009(6)

[4]范广智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探析[J].现代商业,2008(17)

第8篇

关键词:数学;商业经济;应用

中图分类号:O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古往今来的经济发展中,数学知识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有很多杰出的数学家,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于数学研究和运用的历史悠久。在古代,数学知识的研究不够深入,人们在商业经济发展中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大多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的知识应用,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际间知识的融合和交流,人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研究更加深入,而数学也作为一门学科很好的发展起来,在数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数学学科的发展也秉承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发展,学科研究成果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也不断增加。

一、古代商业经济中对于数学的运用

在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中,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比较简单,基本上是运用加减乘除这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本数学知识的运用。在古代的商业经济的发展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比较突出的就是在明代。在明朝,对于数学知识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研究体系,在理论研究方面并没有取得什么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明朝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是非常重视的。明朝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开始有了比较快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时期,商品交流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流的加强,已经开始出现了使用珠算进行数学知识计算的记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非常重视数学计算的重要性。在商贾买卖活动中,由于大宗货品交易量的增加,对于计算速度的要求比较高,珠算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商人交易过程中对于计算速度的要求,这也是我国古代在商业经济发展中对于数学知识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除了普通的商品经济交流,在古代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都对数学知识有着很多应用。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在明代中后期和清朝时期有了比较突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虽然社会经济的主体结构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商品交换买卖的增加,小农经济也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到市场交换买卖的活动中,因此,在这个时期,商品经济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样,在经济活动中,商品的购买,材料的买卖,成本和利润的计算,合同的订立,契约的订立,货币的换算等活动,都需要大量运用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在其他一些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方面,例如雇工、借贷、典当、抵押、交租纳税等活动中,也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这些都是数学知识在古代商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运用。

明清时期,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这个时期,人们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运用方面了,数学知识的发展开始注重理论的培养,人们通过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总结出了很多数学公式,计算口诀等等,而且开始使用汉字计数,九九乘法口诀表的总结,就是古代数学知识运用的理论结晶。

二、现代商业经济发展中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

相比于古代经济发展中对于数学知识的简单运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要复杂的多,数学知识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数学知识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学科体系,有了比较完备的理论系统,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对于数学的运用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数学知识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中很多重要的方面。

在我们平时的商品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运用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商场中的商品促销。商场中的商品促销,首先比较重要的就是进行市场调查,在市场调查中,需要运用数学中的统计学方面的知识,这就是对于数学知识的典型应用。除此之外,商场的促销活动也是暗藏玄机的,需要对促销货品进行销售情况的统计,促销利润的研究分析等等,都需要应用到数学知识。商业经济活动中,特别是销售工作,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计算利润与成本的关系,把各种条件因素设为变量,通过对于变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变量值的大小对于利润,销售情况的影响,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变量对于销售利润的影响,然后通过变量和销售利润的函数关系,来确定最佳销售方案,这也是数学知识在当代商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运用。

当然,除了比较简单的函数数学知识的运用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高科技的行业,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比较深入,在一些金融行业会用到比较复杂的数学知识,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也会应用到数学知识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各种经济系数,通过这些计算,才能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变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比较好的数据支撑,以帮助国家更好地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在现代商业经济发展中,经济学是运用数学知识最为广泛的学科之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经济息息相关,我们国家的统计部门需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系数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这些统计分析活动,正是对于数学知识的很好运用。

除了经济学,和国家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划方面需要用到复杂的数学知识之外,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经济方面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比如,很多股民朋友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股市的走向趋势,以此来为自己的炒股活动提供帮助等等。

三、结束语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生活的社会都离不开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古代人们运用数学知识的范围比较狭隘,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程度也不深,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程度加深,范围扩大,数学已经成为商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计算工具,为我们的社会商业经济生活提供了大量的帮助。相信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人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研究会更加深入,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范围会更加广阔。

第9篇

首先,有必要解释为什么GDP不能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标准。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这个总量实质是指当期(一年内)生产的附加值的总量,是一个增量和流量概念。GDP越高说明整个国家的财富积累速度很高,但并不说明财富分配合理以及形成财富的各种资源运用合理(它们之间有相关性,但相关程度不是很高)。总的来说GDP只是一个量的结果而并非质的结果。正因为GDP存有这样的不足,才有GDP诞生却并没有实质性发展的情况。我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只有一百多位,我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率很高以及环境污染状况很严重都在说明这个问题。

但以GDP为指标进行衡量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而且是很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GDP的提高能够较为直接地反映为就业水平的提高,如果我国GDP像发达国家一样保持很低水平,我国的就业状况将非常糟糕,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压力甚至超过印度。随之而来会出现很多问题,诸如社会动乱,政权不稳等最终会导致经济崩溃。

然而,GDP的提高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中只能作为必要条件而不可作为充分必要条件,在参考GDP以及其指标体系的同时,当前必须有一个能够替代GDP的更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建立,经济发展的转型才有转型之目标。

本人经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时间的研究,一直致力于对“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个问题进行回答。经过学界长期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资源的开发而形成的财富不一定能够取代一个社会的发展,因为社会的发展有其综合性。然而,综合性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统一性来支撑,不然何以归纳而称之为“发展”?

我想我们有必要回到本源,直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追问。所谓人类社会的发展,必是人的发展,不然就是动物植物或其他的发展。而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达到今天这样区别与自然界的状态,就是因为人的的本质在不断凸显。我想这一点是具有绝对性的。那么什么是人的发展的本质呢?人的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思维水平的发展(思维水平是人区别与其他的唯一特征),即人的自我反映出人之本质的程度。由此而得,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这种资源的发展,即人力资源的发展。

事实上,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里就已经阐明人力资源对于价值创造的决定性贡献了,从长期来看,人类社会的一切产品(资本品和消费品)均是有人力资源创造出来的。而人力资源内部又可分为脑力资源和体力资源。由于生物进化非常缓慢,从整个社会来讲,体力资源的进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能力从根本上讲,是脑力的进步。

回顾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从一开始的引进外资,使整个国家的非人力资源得以有机会和人力资源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价值,到中途我国资本积累达到较高水平,GDP位列世界前列,这整个过程从严格意义上将并没有达到一个社会的质的转变,因为决定社会发展最根本和核心的人力资源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甚是缓慢。更为恐怖的是,当我们的国家富裕之后,社会各阶层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很令有识之士担忧,最近本人在网上看到一句流行语说,“2010年什么贬值最快,曰文凭;2010年什么升值最快,曰乌纱帽”,由此,当今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可见一斑。这一方面在于,知识分子本身的质量不行,很多大学生上大学是为了以后找好工作,赚大钱;很多教授发论文是为了评职称,这样所谓的知识分子是不能称其为知识分子的。另一方面在于由于我国前期的资本积累大部分不是由我国自主的知识和技术贡献而得的,致使大众盲目否认长期看来知识和技术创造财富的必然性。本人认为,在比较合理的社会人力资源水平状况下,文凭和乌纱帽是有高度相关性的,但必须保证文凭的真实和可靠性,我希望学界包括经济学家在怎样保证文凭的真实可靠性的问题上苦下功夫进行研究,因为这个问题能否解决一定程度上决定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真正的成功与否。

[1]王大勇,陈方正.论知识资本价值增值性质[J].南京理工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3.

[2]唐本佑.人力资源是可变资本[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

[3]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之比较[J].现代企业.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