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10:43
导语:在基础护理实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近几年,独立学院护理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而教育教学资源却未相应增加。生源及师资队伍构成的特殊性,尤其是专任教师的短缺,严重制约着独立学院护理专业的发展。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多采用“演示—模拟练习—指导”三段式实践教学方式。学生技能学习,除课堂观看教师演示之外,主要依靠课下的实践训练。但由于独立学院授课主要依赖于母体院校和外聘教师,这些教师只负责课堂演示,课下只有专任教师督促和辅导学生。学生人数及实践课时数的增加,导致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很难发现差异较大的全体学生的所有问题,学生也不易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有效提高操作技术水平。
2资料与方法
2.1前期准备
2.1.1“小老师”的选拔以自愿报名加考核的形式选拔“小老师”,学生按照要求报名后,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综合评价报名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与操作技能水平,成绩优异、操作技能娴熟者入选;入选后再经过现场技能操作和相关理论知识考核以及综合素质评测,最终确定“小老师”人选共24人。
2.1.2“小老师”的培训在“小老师“正式上岗之前,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对其进行规范化培训(包括技能培训、理论培训和考核方式方法培训),同时就制定好的“小老师”岗位职责向其作出说明,以保证“小老师”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2.2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1级和2012级护理系两届学生为研究对象,2011级学生为对照组,2012级学生为实验组。两组学生的入学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开设的基础护理学课时数相同,均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为期一年,授课教师相同。
2.3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训法。实验组采用“小老师”指导与考核法。教师课上演示后,学生10~11人为一小组,在小组内自主训练;同时由高年级学生中选出的“小老师”,对其进行指导并监督练习,训练中及时记录、汇总存在问题,每项操作练习后由“小老师”逐一考核。为了不影响“小老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采用轮流值班方式,周一至周五每天有4名“小老师”值班,另外4名机动,以备不时之需。
2.4评价标准
期末考试时,任课教师对学生使用同一评分标准进行技能考核,比较两届学生的成绩及各项操作扣分点出现的频率。
2.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3.1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
(1)独立学院自有专任教师严重短缺,而外聘或母体院校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有限,“小老师”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经过严格培训的“小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向教师反映,从而查找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个别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进行一对一辅导,保证低年级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从而提高低年级学生整体技能操作成绩。(2)“小老师”对于他们学习时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辅导低年级学生时会特别注意,使低年级学生得到及时纠正,减少了其出错的次数,提高了低年级学生技能操作水平。
3.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除了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素质外,“小老师”自身素质也得到很大提高。辅导过程中,“小老师”需从细微处发现低年级学生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小老师”不断提高自身观察能力,以及时发现问题。另外,“小老师”要解决低年级学生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全面掌握知识,所以辅导前他们要先看书、练习,增加自身知识储备,更好地辅导低年级学生,这也无形中提高了“小老师“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当遇到各种问题时,尤其是教师不在场情况下,需要“小老师”想办法处理,因此“小老师”处理问题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在与人沟通方面,更加懂得使用技巧与方法,其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3有效解决独立学院专任教师不足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专任教师短缺,学生实训时不能保证教师随时辅导,而“小老师”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在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值日的“小老师”会全程辅导学生实训,保证了低年级学生得到正规的指导;“小老师”将发现的问题统一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集中处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恰当处理个别问题,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3.4不足之处
(1)某些扣分点(未戴口罩、穿脱隔离衣低头污染口罩等)两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原因是学生未进入临床,对于戴口罩等存在一种无所谓的心态,而“小老师”对于这些方面也未加注意。今后必须加强无菌观念教育,使学生端正态度。(2)有低年级学生反映,“小老师”水平不一,个别“小老师”可信度较低。可见“小老师”毕竟不是教师,也没有临床工作经历,在知识掌握方面不够灵活,所以今后选拔“小老师”更要严格把关并加强培训。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实训 危险因素 防护
护理学基础实训常见的职业损害因素
物理因素:学生最常见的物理性损伤是锐利器具伤、负重伤、针刺伤、烫伤、其他机械伤害等。其中针刺伤是护理系学生在护理学基础实训中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化学因素:药品过敏试验,如青霉素过敏试验或者用维生素B12肌肉注射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
生物因素:感染是医护人员常见而又严重的一种威胁,在接触病人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其中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和丙肝。
预防与对策
锐器伤的预防措施:①进行安全技术和方法教育:老师对学生一方面讲解自我防护的具体措施,使其熟悉医疗锐器的安全使用和操作原则,保证任何操作都符合规范流程,以防止自己及他人遭受意外锐器伤;一方面必须建立严格的防护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培养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及时处理使用过的医疗器械的良好习惯,这是预防针刺伤发生的最基本措施。②加强实训的教学管理:教师应严格规范每名学生的基本操作,杜绝学生在实训课堂上用注射器等锐利器具嬉戏,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如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可能接触乙肝或丙肝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量体温,改用测量腋温。③教授学生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锐器伤后,应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对伤口进行压迫止血),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然而用碘酒、酒精消毒后包扎伤口。针刺伤者,若确定是被感染病人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应立即做好局部的处理,再根据情况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血清或接种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并随防观察,避免交叉感染。④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及反馈制度:当被锐器伤后,在迅速处理伤口的同时,马上报告带教老师,再由带教老师上报,并通过校医、医院联合监测学生的受伤情况,以便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健康权益。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学生在入校时,体检与接种乙肝疫苗是防止疾病传播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接触病人具有传染性分泌物、血液等时,应遵守消毒隔离制度,认真洗手并进行消毒,以便防止和控制交叉感染。为减少患血缘性疾病的医源性传播,对从事护理工作人员,应设置相应的行业准入制度。
药物过敏试验引起的过敏反应:用药前教师应询问学生是否有过敏史,对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止做过敏试验,在进行皮内注射时,可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代替青霉素,达到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同时实验室应准备相应的抢救设施及抢救药品。
各种注射、静脉输液、操作不熟练致疼痛、头晕、虚脱、晕针等症状:实训操作前,带教老师应充分做好学生心理护理,减轻同学的心理压力,对存在恐惧感的学生,应充分示教,用鼓励、支持及严谨的态度帮助同学完成实训任务。
讨 论
从以上几种因素中可以看出,最具威胁的是锐器伤害。
由于学生在实验课中,缺乏实践经验及防护知识等因素,学生常会发生锐器损伤及交叉感染等危害,其结果可能引起血液性疾病的传播,特别是乙肝病毒(HBV)感染。
如在学习静脉输液操作时,穿刺部位一般选择在手背,因操作不熟练,穿刺成功率很低,几乎每个同学都可能被穿刺2~5次,伤口又未作消毒、包扎处理,然后又用受伤的手,给另一个同学进行穿刺,无形中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目前有关专家指出,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取决于人群中血缘性传染疾病的流行率。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丙肝感染率为3%。为此,加强实训的教学管理和自我防护的措施、规范操作行为、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和保持良好的习惯,避免或减少学生受到各种伤害,同时为减少患血缘性疾病的医源性传播,对从事护理工作人员,设置相应的行业准入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崔焱,主编.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7.
关键词:工学结合;医学信息技术;操作考核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医疗领域也不例外,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处理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区域医疗、移动医疗、远程会诊、医疗康健云等新兴应用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和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使得新兴的信息科学与古老的医学科学及其他相关医疗卫生学科相互融合,诞生了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卫生信息学[1]。
医院信息系统是指针对医院使用的一些院内共用功能的程序组成,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物、财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
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她们毕业后将走上临床工作岗位,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医院信息平台。因此,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为他们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1资料
选择2011级1~4班随机抽取学生共120人,分成两个学习小组。对照组60人采用传统实训教学法,实验组60人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法,年龄(18±0.5)岁。
【关键词】 实习护生;护理职业能力;培训
实习护生培训是指在完成护理专业院校基础教育后所接受的护理专业化培训, 使实习护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深入提高的教育和实践过程[1]。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围绕护理岗位的要求,研究构建了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岗位职业化培训体系,以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对护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化培训。对象112 人,均为女性,年龄20~25岁,中职生52 人,高职生15 人,本科生45人。培训时间均为一年。
2 方法
对所有入选对象开展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现介绍如下。
2.1 系统化岗前培训
2.1.1 岗前医院概况介绍 上岗前由人事处、医务处、护理部等职能科室人员介绍医院基本概况、科室设置,医院的理念、发展前景,护士行为规范,岗位纪律及工作制度,基本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使实习护生尽快熟悉职业化环境,较快地进入角色。
2.1.2 岗前专题教育讲座 岗前培训期间,举办专题教育讲座。讲座内容主要有护理服务文化新理念、护士服务礼仪规范、护患沟通技巧、护士职业化风险意识及防护能力等。
2.2 轮岗培训 对实习护生,我们安排每3 个月轮转一个科室,一年内轮转内、外、妇、儿各科。在轮岗期间,实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模式。带教老师首先让其熟悉科室环境及各类物品的放置,讲解各种规章制度、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并培养他们与其他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使其循序渐进地适应护士角色的转变。本培训体系通过岗前技能训练和系统化轮岗培训,在知识与具体工作要素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2]。
2.3 特色带教队伍建设 带教老师是执行培训任务的“细胞”,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3]。带教老师竞聘上岗,提高教学质量。带教老师若缺乏严格规范的培训,非但自己不能以身作则,还常把不规范的操作教给实习护生,埋下安全隐患。本院从2007年开始,实行带教老师竞聘持证上岗,优化了师资力量,保证了教学质量。
2.4 考核评价 利用护理部制定的轮转实习护生手册,评价实习护生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的操作能力。另外,各科室需自行拟定理论知识考题,完成对实习护生的出科理论测试。
3 结果
通过系统化培训,我院实习护生在进入临床后,很快适应了护士角色,护理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100%实习护生认为我院的特色培训对提高护理职业能力有帮助;培训效果和实习护士的工作表现受到护理部领导、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及护理对象的肯定。
4 讨论
实习护生岗位培训是培养实习护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时期。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较好地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护生护理从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希望今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 科学技术出版社:1265-2721.
论文摘要:在阐述了目前我国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及中等卫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本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原则及建设内容尤其在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和产教结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作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建设背景及意义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呼唤护理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及对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护士总数为147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1.4%,平均千人口护士比例为1.113,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经达到3以上;我国目前的医护比严重倒置,只有1∶0.61,而全球平均医护比为1∶2.698,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1∶6;我国目前平均护士床位比为0.4∶1,而世界许多国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因此,我国护士的数量明显短缺,据此推算,至2010年,我国每年护士缺口至少在15万人。为此,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将护理专业作为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四大人才紧缺专业之一,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认识到建设好实训基地的重要性。2008年初,教育部和卫生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应不断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在前不久刚召开的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周济部长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还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职业教育教学要走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前头。要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所有这一切既说明了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如何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做优、做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我校创建护理示范专业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建设意义重大,既是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又是为社会培养大批熟练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职教特色的体现。我校创建于1974年,护理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至今已培养护理人才四千多名,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不少学生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这生骨干。目前,在校的3000多名学生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占1/3,因此,做强、打响护理专业品牌是我校既定的办学目标。2008年将申报省示范专业,并以护理专业为龙头创建省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但是,对照护理专业的培养要求及有关标准,学校现有实训场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有相应的实验室、模拟练习室,但仍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停留在模拟操作层面上,缺少真人实境的训练。学生的教学见习实习医院难以按要求完成任务。同时,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护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机会大为减少,实习的条件受到了更多限制,从而造成了学科教育要求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一局面,显然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科学地构建校内外相互沟通的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建设目标及原则
以建设三大实训基地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以创建省级护理示范专业及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巩固我校护理学科传统优势,构建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外院校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三大体系建设。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人民群众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以三个共同发展为原则(1)校内校外共同发展原则。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构成有两个环节,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缺一不可,不可相互取代。校内实训是基础、是前提,校外实训是整个实训教学的最终环节。所以我校的定位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完善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同时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做到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2)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原则。基地建设将着重从实训基地的硬件和护理人文环境的软件设计上进行规划。硬件建设就是以工作实景为规划依据布局实训基地,同时与教学环境设计相结合做好基地的整体布局,做好实训室及实训区域的划分;实训设备、工具、材料应根据完成各实训模块任务的需要确定。软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护士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规划实训项目,以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开发实训模块;二是把护理人文环境建设融入基地建设中。(3)通用与实用相结合原则。由于护理专业分科较细,有较强的专科性,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基础护理工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所以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规划应以护士开展基础护理的各项工作为基础,设置无论在何级别的医院或社区或家庭都普遍通用的实训任务,从而适应不同护理岗位的共同需求。
建设的主体内容——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关键,根据护理专业的学科教学要求和操作技能学习掌握过程分析,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完成。第一阶段:在校内基础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反复的、无风险的练习;第二阶段:在掌握一定操作技能之后,在校内产教结合实训中心或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实训,为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三阶段: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完整的临床实习。通过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思路,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主要内容由以下三大体系组成:
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我校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已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训基地共五层,总面积4700平方米,总投资八百多万元,设有医学基础实训区、基础护理实训区和专科护理实训区三大区域。医学基础实训区包括尸体解剖室、标本陈列室、药物实验室等。基础护理实训区包括基础护理多媒体示教室、基础护理实训室、护理形体训练室、ICU抢救室、模拟护理站等。专科护理实训区包括外科模拟病房、内科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健康评估实训室、母婴同室模拟病房、产科分娩模拟病房、综合技能考核室等。该实训基地投入使用三年多来,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校内基础模拟实训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护理示范专业评审、卫生部中高级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中,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同行的好评。
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据人口调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比例高等特点。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这些养老机构都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机构养老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根据上述情况,同时结合学校近年来护理专业办学规模扩大,已有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的情况。我校以产教结合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在原门诊部的基础上,创建了“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护理康复医院)。为方便学生见习、实习,基地选址在校园内,已于2008年5月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总投入1000多万元。服务对象主要为康复病人、慢性病人、家庭照顾困难的老年人,结合医疗市场状况,开设内科、外科、妇科、理疗科、康复科、心理咨询指导科等科室,有床位100张(按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分区收住),配备医师、护士、护理员等工作人员,配置相应的医疗护理用具和设备。该实训基地建成后,将造福我市及周边地区的人民,满足各类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及老年人接受康复治疗、专业护理、维护和恢复健康的需求,同时,也可为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方便。
校外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护士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是护理操作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所以医院临床实训是学生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关键时期。早在1992年,我校就在本地六家市级医院聘请了一大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药)师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崭新路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更加重视抓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医院的设备资源,学校现已与周边地区三十多家综合性医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和对实习生的管理,学校和医院专门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了规范实习基地的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更好地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学校不断健全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实习医院、带教教师、实习生等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为了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学校特设以分管副校长负责,由学校实训指导处、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的管理机构,定期与校外实训基地联系沟通。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外实训基地临床带教工作座谈会,增进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带教教师的合作联系。平时邀请医院护理部主任等参与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通过院校双方共同努力,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春燕.新形势下卫生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6上).
基础医学不仅理论性很强,实践性也很强,实验实训教学是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短腿”和“不足”,已成为制约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和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利用Internet技术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实训平台十分必要和重要。
1.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护理学等。上述主干课程每门课都有实验实训内容,一般医科大学教学大纲对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都有明确的比例规定。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教学大纲也对实验实训课有明确的规定,实验实训课占相当的比例,因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其毕业生在理论上要达到各医科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而且要求其毕业生在实践上也要达到各医科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职在岗医学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如护理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她们中有的已经在临床护理岗位上工作多年,有一定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再提高,而且迫切需要提高学历层次,以适应医院升级和个人技术职务升级的需要。同时,经过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提高指导下级开展护理工作的能力,规范自己和下级的护理操作。鉴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不仅要培养理论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样,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实验实训就更加重要了。但是,目前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难以“个别的”、“自主的”到学校实验室完成实验,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她们有的工作繁忙,还要上大小夜班;有的家庭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在时间上的确存在困难,难以适应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二是一般的基础医学远程教育院校都缺乏实验实训基地,缺乏实验实训的设备和器材。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主干课程较多,实验实训内容也相对较多,购置繁多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器材所需资金太大,一般讲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开设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院校基本上都没有基础医学各相关课程的实验室。三是远程教育院校也缺乏基础医学各相关课程实验实训的老师。现有的状况是,开设基础医学远程教育院校的教师,或是自有的,或是外聘的,其中外聘的专家教授所占比例较大,其理论和实验教学水平较高,但实验实训准备、实验实训管理的人员几乎为零,实验实训教室更是缺乏,因为远程教育院校的教师数量受编制和资金条件的限制,不仅如此,其实验实训教室更是缺乏。
所以,我们说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短腿”和“不足”是实验实训教学,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采取措施,研讨适应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VirtualLaberabry)的概念最早由美国Vir-ginia大学的WilliamWolf教授于1989年提出,能够提供给实验者一个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操作、技术交流的平台,具有灵活、安全、低成本等特点[1]。在国内,目前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已有起步,少数高校在有的专业建立了虚拟实验室,例如,清华大学的虚拟汽车发动机检测实验室,华中理工大学的虚拟工程测试实验室。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虚拟实验室已有了长足发展,比如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MBL虚拟化学实验室,就很有代表性。这就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构建虚拟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奠定了基础,并有了可借鉴的样板。对于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性教育,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构建虚拟实验实训教学平台,运用Internet技术进行远程实验实训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一大趋势和重要的发展方向。
2.升级改造现有校园网络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虚拟实验教学平台
2.1升级改造校园网络
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一般是在院校校园网络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的要求是服务器高并发处理能力,TPMC至少75000,而且要具备高稳定性,365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能力,同时做到高容错能力,如多机群集,单机故障无缝切换到其它群集节点,并具备强扩展性,如CPU数量扩充、内存容量扩充、硬盘容量扩充,以保持快速的响应能力。数据库采用双机集群方式,应用数据库采用双机软件集群和负载均衡,以避免因硬件和软件原因所造成的事故,也可以采用数据访问中间件等技术,以保护数据核心库。
2.2系统设计框架
基础医学本科远程教育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一般采用三层体系架构,核心应用系统架构采用JAVA+Oralce10gRAC,以JAVA为开发语言,利用IBMWebsphereApplicationServer6中间件的群集和Oracle10gRAC数据库群集,以确保应用系统的高性能和高扩展性;客户端用浏览器访问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读取数据,再返回给客户端,从而避免了后台数据库的危险,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确保各子系统的独立性,使系统具有灵活的结构、良好的扩展性和很强的适用性,一般是运用Jsp、Servlet、EJB等开发技术,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设计的[2]。
2.3建立平台管理系统
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一般要采用模块化设计,建立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平台系统[3]。原则上可设四大模块: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对整个实验实训教学平台进行数据的初始化,同时实施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并分配相应的权限;基本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系统所能提供的实验实训项目的基本信息、实验教师的基本信息等;实验实训教师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实验实训项目管理,虚拟实验实训软件上传、实验实训资料的管理等,该模块内容较多,应分为若干个子模块;实验实训学生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学生注册管理、学生课程管理、学生实验实训管理,该模块内容也较多,也应分为若干个子模块。
3.构建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内容上要精化优化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物理课程 护理实训中心 对接 教学研究
物理是自然学科中的基础学科,物理课程是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肩负着传授物理知识、衔接后续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所以物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护理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一、本校高职护理专业物理教学现状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物理学习现状
笔者分别从学生性别、物理理论学习兴趣、物理实验操作兴趣、物理学习对生活的用处、学生期望的物理学习课堂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一年级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女生420人,男生48人,共468人。调查物理理论学习兴趣,13.6%感兴趣,48.1%一般,38.3%不感兴趣;调查物理实验操作兴趣,54.7%感兴趣,38.7%一般,6.6%不感兴趣;调查课堂上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8.2%活跃,57.7%一般,14.1%不能;调查学生期望的物理学习课堂,89.9%例举生活实例,86.5%增加趣味知识,90.8%补充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内容,70.1%增加课堂实验。
结合问卷分析、学生物理中考成绩和学生学习态度,我们发现学生基础普遍较低,厌学情绪大,但是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实验操作,希望物理课程能够与专业对接学习。
2.高职护理专业物理教师教学现状
笔者对高职护理专业物理教师进行访谈,现物理教研室教师都缺乏对护理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要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教师有些力不从心。但是教研室老师始终认为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是可行而且是必行的。如何保证物理学能紧密而有效地与专业的特点相结合,与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动态及专业发展的方向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物理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3.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师意见
笔者对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师进行访谈,护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要学会正确使用护理临床仪器设备,要开展多种护理操作,参加各类护理技能大赛,学生能记住教师传授的操作步骤,却不明白操作的原因,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错。因此专业课教师明确提出,学生有必要知道医用仪器设备的原理以便正常使用,这些原理是物理知识的应用,借助物理原理更深刻理解常用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同时架起物理与护理专业的桥梁。
二、高职护理专业物理教材现状
目前在全国职业教育中所使用的物理教材多数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的学制特色,尽管这些教材都很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但却忽视了职业教育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存在许多不足和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内容陈旧,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二是缺乏特色,物理课与专业课不能很好地衔接,内容重复、脱节现象严重,有些知识过于偏、重、难,缺乏适用性;三是对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吸收与借鉴不够,忽视学生本身的素质状况和专业需求情况。
三、制定与护理专业课程对接的物理教学实施计划
物理课程的讲授内容要从学生的专业需要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要紧密联系护理专业,认真分析护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合理选择物理课的教学内容。
在为护理专业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护理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研究和学生就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对物理知识的需求,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系,促进学生在后续专业课学习中对物理知识的应用和吸收,使物理的科学基础性和应用性充分展现在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整个过程中。
四、围绕护理实训中心,优化护理专业物理课程教学
对于与护理专业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相关的设备原理,如:输液的原理、洗胃机的原理及使用、B超原理、核磁共振原理等,由于物理实验室没有这些相关仪器设备,采取多媒体进行理论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已远远滞后护理专业的要求,当学生在今后实习、工作中真正接触到这项操作时,虽然物理课讲过,但依然感到陌生和茫然。
学校护理实训中心拥有内、外、妇、儿、五官科、急诊科等常规科室以及护理基础训练实验室,拥有B超,X射线,内窥镜等现代化的各种医疗器械和设备,护理基础训练实验室并配有多媒体投影仪,是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地。
围绕护理实训中心,优化物理教学内容。根据护理实训中心硬件条件,结合校护理实训中心实际使用的现代医疗仪器和设备,重组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兼顾物理课程的性质又考虑到护理专业的特点,合理配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淘汰、更新与实际应用脱节的内容。
五、依托护理实训中心,开展护理专业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操作动手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护理专业的物理实验课是在物理实验室进行教学,实验内容没有根据“必须、够用”的原则而开设,实验内容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应用性,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依托学校护理实训中心,深化护理专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以护理实训中心的硬件条件为基础,结合护理实训中心实际使用的现代医疗仪器和设备,将物理课程中的若干教学内容为研究专题,以实验项目的形式,重新整合物理实验内容,编写实验指导书,运用物理原理、方法和技术,解决医学问题,开展护理物理实验的学习活动。
六、利用护理实训中心条件,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1.1对象
山西中医学院护理学院2011级本科护生154名,均为女生,年龄19~22岁。均为高中起点通过全国高考的普招生,学制4年。现正进入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程学习。带教老师均为本科毕业,并获取教师资格证,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将第1组75名护生列为对照组,将第2组79名护生列为实验组。两组在年龄、基础理论课程成绩、带教老师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由老师进行操作示教,再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实验组采用革新的教学方法,①对带教老师进行护理美学和护理礼仪的培训;②课前进行集体备课,尤其对于上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护理美学体现环节加以强调和统一。③结合PBL教学方法,检验学生对于操作和美学融合的程度。1.2.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4],通过带教老师考核护生,来填写对护生的人文素质和操作等方面的评级,调查问卷采用好、较好、一般、差4级评分,好和较好合计为优良。问卷由专人监督发放,教师填写好后立即收回。向带教老师发放问卷共154份,收回154份,有效回收率100%。1.2.3统计方法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将“仪容仪表形象”、“行为举止”、“与患者的交流能力”、“操作完成程度”、“操作总体得分”等5个变量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分析。
2结果
结果显示,所研究的五个因素(仪容仪表形象、行为举止、与患者的交流能力、操作完成程度、操作总体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采用革新的教学方法后,学生仪容仪表形象提升;更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与患者的交流能力增强;操作整体完成好;操作总得分高,护理美学等人文因素的潜在影响确实可以提高护生操作的质量。
3讨论
3.1教学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形象观念
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予以护理美学人文课程的结合,提高了护生操作时对于自己仪容仪表形象的要求,护生一改以往仪容仪表不整形象,懂得在仪容仪表方面重要性,真正做到了维护自身形象。
3.2完善操作动作,提高学生素养
以往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过程中,护生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操作步骤的学习上,忽略自身行为举止,操作动作虽没有错,但却缺乏美感,没有护士应有的气质[5]。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予以护理美学人文课程的结合,以身作则,做每一项护理操作时都注重行为举止的端庄得当,以积极影响护生操作时的举止规范,使护生不仅操作正确,同时还注重自己动作得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3.3实训教学结合PBL教学法
在旧模式的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给学生演示操作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往往忽略与患者沟通,若以病历方式考核,往往发现学生对于和患者沟通这方面总不知所措,除了简单查对,没有任何沟通技巧的使用,操作的完成程度一般,甚至丢三落四[6]。但在结合护理美学的PBL教学法后,学生和患者沟通的练习也多了,越来越善于与患者沟通,在操作前就进入沟通,并且可以使用一些沟通技巧说服患者与自己的操作配合,考核中实验组学生明显善于与患者沟通,使操作显得更加完善。
3.4实验组学生操作完整,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在考核中发现,第1组学生主要是单纯模仿操作动作,机械化而且很被动。而第2组学生则从仪容仪表、举止谈吐、与患者沟通等方面深入操作,更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7],对考核教师也落落大方,给人以美感,让人舒心,整体操作完整。尤其在操作过程中语言得体,充分体现了护士语言治病的特点。
3.5通过对学生操作考核测评
第1组护生的整体成绩低于第2组护生的整体成绩,护理美学在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确实收到实效。
4结语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体系
2004~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分别资助各地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至今已建成一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以下针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及评价体系谈几点认识。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主要问题
装备更新迅速,管理理念滞后 依赖政府投入,短期内实验实训设施装备条件明显改善,但装备规模扩增后的管理矛盾突出。表现在规章制度不全,人员配置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理念滞后,措施方法陈旧。
招生规模扩大,实训工位不足 职业院校连续几年的扩增招生,部分已建成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结构布局与功能已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学生人数。
依赖国家支持,缺乏后续增资 上级财政支持的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实训装备。其特征是导向性、一次性,而非经常性的资助。各校应该根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就业需要等,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追加投入,保障可持续发展。
部分资源冗余,设备利用率低 过分豪华、不切实际的高档装备,至今作为实训陈列展示,没有发挥应有的实训功能。平时闲置并不参与实训,成为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时的摆设,时间久了又要面临淘汰或更新,造成资源浪费。
开放时间不足,实训服务不够 实训过程缺乏开放性、综合性,不能高效合理地使用实训室。由于管理协调、信息反馈、服务准备、实训耗材等因素,实训过程不能向全体护生全天候(包括双休日、节假日等)开放;学生不能自选实训项目;影响护生实训时间的自我掌控,不利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法陈旧,实训项目欠新 实践教学仍采用教师原本熟悉的教法,没有紧跟临床护理技术的最新进展;教材依旧,教法照旧,项目陈旧,有的脱离临床实际,有的临近淘汰;新的临床路径和护理程序没有进入实训基地,尤其是专科护理技能实训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深度不够。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指标构建
(一)评价目的作用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的目的,取决于不同的评价主体。财政部门是教育投资方,依据投资目标的实现与否,评价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与运行效益;教育部门是职教的监管方,依据基地的社会性质,评价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学校是经营方,依据行政管理的目标任务,评价其执行及完成任务的经济与社会效率;教师与学生是实训基地的使用方,评价其实用性、方便性和创新性。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评价目的归纳为如下几点:(1)总结成绩,发现问题。(2)判断质量和运行成效。(3更新理念和调整思路。(4)争取达标,赢得信誉。(5)以评促建、促改、促管。(6)吸取经验,以利再建。不同的评价目的,会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产生不同的评价结论。但无论何种结论,越是客观公正和切合实际,越能产生积极影响和预期效应。
(二)评价理论依据
欲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掌握科学的评价理论是基本要求。它是统一评价认识,制定适宜标准,作出公正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结论发挥积极作用的内在力量。各地抽调的评估专家,其评价理论的知识储备不同,所以各有所长。分组时,评估专家应取长避短,各司其职。常用的评价理论如下:
实证主义理论 认为凡事物总有数量,有数量就可测量;经测量可知量变,有量变就有质变。以测量数据作为分析判断依据,以数据说明问题,做出基本评价。不可测量的部分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部分,再进行论证评价。
目标分类理论 依据评价目标,将评价对象先行分类。分类后由于性质相同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易于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避免一概而论的模糊评价,使评价更为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便于依据评价结论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整改与完善。
知识构建理论 凡评价,总是选择事物的某一进程,进行时间横断面的随机抽检分析,不必等待相关知识与经验完备以后进行。投巨资建设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近五年内的事情,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既需要时日,又分成阶段。根据构建主义理论,评价中的分等分级更符合事物发展的阶段论。
社会需求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社会需要。社会需求常可用作评价标准,用来评价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社会服务功能越好,符合社会需求程度就越高。
科学发展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科学发展,指在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普通护理与特别护理、疾病护理与康复护理等实训领域,实训项目的衔接、融合和配套;管理模式的选择与运行机制的构建;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技能培养与就业导向;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评价重点在于人的作为而非实物装备。对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设施与装备、数量与质量、管理与效益、规划与发展的评价,最终是对人的管理能力、创新水平和工作效能的评价。因此,评价的重点不是事物的数量,而是工作的质量;不是设备的多少,而是发挥的价值效应。
上述理论在评价中配合应用。理论不能以偏概全,单一理论在实践应用中,总有自身缺陷和盲区。
(三)评价原则要素
理论与实践一体原则评价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即“理念要新,实践要行”,说到做到,做到写到,写到看到,看到评到。
软硬兼顾原则软件指管理、效益和效应,硬件指装备、设施和设备。软件是质量价值所在,硬件是数量实物基础。基础扎实,管理到位,则能产生效率和效益。评价时要更看重质量和效价。
内外结合原则评估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眼光要关注校内校外两方面。加强内涵建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并服务于校外需求。评估专家不应仅按照主观认识评价,更应依据其他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不仅横向评出高低,更要纵向评出服务满意度。
量效转换原则等级对应评分,评分对应等级。教学评价应以数据测量为据,难以量化的绩效考核,可通过量效转化公式或量表,折算成统计数据,再进行分析评估,做出定级评价。
(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理论和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方案制定
(一)评价标准等级
评价标准很难有统一的评价标准。(1)评价标准由评价主体确定,依据评价目的而变。(2)评价标准应需而生,因时而异。(3)现代评价标准正向“由刚转柔、由量转质,由物转效”演变。所谓标准,只是变动的量标,而非固定的钢尺。可在上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参考标准。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制定的评价标准,较适宜校内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评价,尚不适宜校外医院临床教学基地的评价。
评价等级有的地区将评价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与优秀三级;有的采用星级法分为五级(一星至五星)。前一种方法有明显的定性态度,后一种方法分级排序而不定性表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易为大家接受,利于继续努力晋级。星级标准应预先制定,评价结果对号入座。即使自评,也能预测自己所在等级,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评价策略方式
评价策略客观公正的评价应采取相应策略。(1)明确评价主体。评级主体可由出资方、承办方、用人方三方组成的专家群体担当,也可聘请专业中介评估机构主持。(2)预先公布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时间、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量表、评价程序、评价方式、评价等级、评价用语等,形成完整的评价执行方案。(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宜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由硬到软、由量到质的递进策略。先从硬件环境切入,转入实训项目,再看管理效益,细审创新规划。(4)集中评价结果排序分级。做到全面掌握信息,总结特色亮点,理出成功经验,写出评价报告。
评价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内审自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根据评价标准,先期内审自评自纠。内审自评应严格把握评测积分要点,从严入手,账物对应,数据准确,计算正确。(2)外援参评。聘请兄弟院校护理专业负责人组成外援同行评审组,对本校实训基地进行模拟评价。外援参评借助外脑智力和经验,较能发现问题和缺陷。因是专业同行,评价更为中肯求实。(3)专家点评。由临床护理专家、护理教育专家、护理管理专家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点评。他们平时参与护理实践教学,熟知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内部情况,能够抓住要害、缺陷、问题进行分析点评。(4)上级抽评。由国家或省级教育评估院组织专家现场评价。上级抽评程序严谨、科学规范,评价权威,效应明显。尤其是他们的评价意见,可作为指令,贯穿于后续整改实施之中。
(三)评价过程报告
评价过程 听取基地建设情况汇报、查看过程文件资料、测量核查硬件数量、调查取证管理效能、观摩实践教学授课、座谈创新发展理念、交流各方评价观点、撰写初步评价意见、集中反馈建议信息。每一过程均有材料纪要,以便综合分析评价。
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分会议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会议报告也称即时报告,一般于评价结束时,当面反馈给受评实训基地管理人员。书面报告也称事后报告,一般于评估结束后,各路专家集中比较分析,广泛听证意见,综合评分论定。书面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1)评价组织过程描述。(2)评价意见汇总(包括分类评价意见和总体评价意见)。(3)成绩亮点归纳。(4)缺陷问题指点。(5)整改意见建议。(6)重点努力方向。(7)评估专家签名盖章。评价报告应注意读者一般为专业负责人以上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报告的语言应言简意赅(1000~1200字为宜)、规范流畅,意见应实事求是,态度要真诚坦率,亦应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常唐喜,侍杏华,王艾兰.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7,(21):169-170.
[2]陆秀华.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3):26-27.
[3]华危持.护理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2009,(3):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