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10:44
导语:在服装纺织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过渡开关柜、电力系统、改造
中图分类号:TM727;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Renovation of the Power Distribution Equipment in Urban
GUO Zhen1YOU Min1HE Jan1
(1.Hangzhou Electric Power Bureau, Hangzhou 310009,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grid, Most old distribution Equipment are need replacement, But, Power distribution Equipment in Urban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er, so it need temple Voltage Switchgear to reduce the risk of power grid. This paper made a research on the replacement of distribution Equipment with temple Voltage Switchgear.
Key words: Temple Voltage Switchgear; Power Grid; Renovation
0引言
根据电网规划,近年国家电网公司将有大量市区重要变电所10kV配电设备将进行整体改造,改造工作大多涉及到馈线负荷转移、旧开关柜拆除、新开关柜安装和电缆敷设等工作,现场安装时间较长,不免对用户供电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改造期间,用户的可靠供电,需将10kV供电网络进行临时割接至过渡开关柜。目前,过渡开关柜在工程改造中使用的很少,如何在割接过程中保证供电可靠性、提高割接后开关柜改造的安全性并且减少施工时间,就是一个需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同时,如何优化实施方案,使之在保证项目质量,安全施工和工期的前提下,达到工程成本最低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施工内容及方案研究要点
本次施工地点为杭州市110kV文化变,此站为常规变电站共设两台主变,10kV侧采用单母分段接线方式,本次工程安装过渡开关柜三套(两套一次柜,一套二次柜);将负荷暂时割接至过渡开关柜并更换44面10kV开关柜;更换部分控制保护屏、更换直流屏;全站保护自动化改造安装调试;更换完成后再将负荷割接回新开关柜。
实施工方案的研究应从两个层面的进行的:一是对方案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指标的研究;二是对施工方案具体内容的研究、尤其是施工阶段的主要管理内容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保证方案制订的各项指标能够确保实现,或者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基于安全指标考虑,综合优化成本、进度和质量等主要指标是方案研究的主要内容
2实施方案优化
方案优化中,对于主要的停电方案、施工技术方案和场地平面布置方案的优化主要是选择最适宜的方案,即在满足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指标下,成本最优的方案。方案的选择要涉及到适用的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适用的决策方法
2.1停电方案及电网风险控制
由于配电系统处于整个电力系统的末端,直接和用户联系,是整个电力系统的供配电能力全部体现和集中反映。放射状的树状结构,对单个故障比较敏感,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用户对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配电系统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安排调度停电方案应以目前的可靠性指标评价体系为参考依据,应以线路所带负荷重要性为首要考虑因素,要遵循重要用户后停先恢复的原则安排停电方案。为了有效缩短II母线上10kV调中888线等重要用户线路停电时间,安排停电顺序为先停#2主变,割接10kV II段母线,后停#1主变,割接10kV I段母线;恢复用电时先送I段母线,后送II段母线。10kV I段母线相关线路改造割接结合过渡柜割接同步实施,母线存在停电过程,为了提高母线停电期间电网供电可靠性,采用从华海站引入应急电源的方式降低割接过程中电网风险。该条线路应在10 kVI段母线相关10kV线路割接前接入临时柜;在文化变改造工程结束后拆除。保护整定应提前考虑转供方式提前进行整定计算和定值安排,确保应急线路紧急情况下及时投运。所用电由两路市电400V电源直接供电,两路电源须来自不同的110kV变电所。2.2施工技术方案的内容
l)确定施工方法与工艺流程
施工方法与工艺流程的确定要兼顾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尽量采用工厂化和机械化生产。采用在工厂预制或在市场上采购成品或半成品,减少现场制作;采用机械化施工,减少手工作业。对于单项工程中的关键工程部分,应通过技术比较,确定其关键分部工程的方法与流程。
2)主要施工机械的选择
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和工程结构情况,合理选择机械型号和数量。尽可能做到一机多用、连续使用,做到统一调度、集中使用。对于采用租赁形式的机械设备,应严格控制进退场时间,以节约机械费用。应使机设备械的性能在各个单项工程上能够实现综合流水作业,减少其拆、运的次数,充分发挥施工机械的作业效率。
3)施工技术组织措施
施工技术组织措施是在施工技术方案中针对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所制订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保证质量措施、降低成本措施、保证安全措施和文明施工措施。应针对单位工程施工的主要环节,结合施工具体情况和条件,依据有关章程、规程和施工经验进行。
2.3场地布置与交通优化
本工程在总平面布置时,利用多层次决策进行施工临时设施和道路的布置优化。在首要层面上,结合场地分区,将临时设施和道路分为施工生产设施、施工附属设施和场内运输设施三个方面。在第二个层面上,承包商根据本工程施工生产的特点,首先确定了主要的施工临时设施,并分析其布置的规模。
本工程的临时设施主要有生活办公设施、材料仓库、机械修理厂、预制构件厂、钢材加工场、材料机械场地等设备安装场地等。临时设施的确定应兼顾工程需要和节约费用的原则。其次,确定施工主要运输设施。主要包括施工临时道路、垂直运输系统、建筑物内部的水平、垂直运输等。本工程承包商在运输设施布置时,充分考虑了临时设施与主体建筑物之间的施工联系。临时道路采用永临结合法施工,既方便施工,又节约建设成本。再次,分析临时设施相互之间和与施工道路之间的影响与促进作用,分析设施布置的效果。确定设施布置的备选方案,考虑设施布置的费用、效果、调整能力、对交通运输和环境的影响等指标,初步确定设施的规模和在总平面上的位置。最后,逐一分析具体设施的布置。在第三个层面上分析设施布置的决策指标,详细确定各个设施的规模与布置方案。
3施工计划安排
计划安排时首先要分析工程的施工特点和场地情况,从经济合理、安全可行、保护环境和施工便捷四个方面考虑,进度与工期控制是施工控制的主要控制之一。项目的工期、质量、投资成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比较复杂,单纯地追求某一方面的效益必将对其他方面的效益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选择最优施工计划时可以采用多属决策法来进行评价,从经济合理、安全可行、损失最小和施工便捷四个方面考虑评价指标。详细指标图1。
图1 评价指标体系图
在第三层的指标中,根据性质划分为成本型指标和效益型指标;根据标准互补[8,9]判断其权重并根据FMADM方法最终确定施工计划,施工阶段按停电范围不同共分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设备不停电,完成交流屏增加空开及搭接、老直流蓄电池移位及搭接直流系统安装、10kV临时柜进场安装接入通信网。
第二阶段:停电阶段,完成主变及相关线路二次回路拆除并割接至二次过渡开关柜,10kV馈线电缆割接至一次过渡开关柜;
第三阶段:不停电,拆除旧10kV开关柜、二次设备室保护监控屏、直流屏、所用电屏;10kV开关柜基础土建施工。
第四阶段:不停电,新上10kV开关柜安装及电气试验,新上二次屏的安装接线,继电保护及综合自动化调试。
第五阶段:停电阶段,完成I母线相关主变、临时#1开关柜内出线检修;I母主变及10kV馈线从过渡开关柜割回。
第六阶段:10kV段母线线路接回文化变新开关柜
第七阶段:停电阶段完成II母线相关主变、临时#1开关柜内出线检修;II母主变及10kV馈线从过渡开关柜割回。
4结论
本文阐述了过渡开关柜的作用及使用场合。结合110kV文化变改造工程研究了过渡开关柜工程方案实施的应考虑的诸多因素,并从停电方案、电网风险、技术方案、施工安排等方面分析了方案实施的要点,并采用多属性决策法进行施工计划安排,有效的指导了文化变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高辉大型工程项目施工方案优化研究:河海大学,2007
[2]刘发全.水利工程施工经济[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3] 齐照辉,张为华,范玉珠. 一种新型的多属性决策权重计算方法 [J]. 运筹与管理. 2006 (03)
[4] 虞晓芬,傅玳.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J]. 统计与决策. 2004 (11)
[5] 陆绍凯. 工程项目管理的联盟模式研究 [J]. 建筑经济. 2004 (11)
[6] 阎长俊,齐宝库,武世强. 工程总承包的项目采购模式及相关问题 [J]. 建筑经济. 2004 (10)
[7] 王健,刘尔烈,骆刚. 工程项目管理中工期―成本―质量综合均衡优化 [J]. 系统工程学报. 2004 (02)
1 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
1.1 办学规模情况
从当前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数量上看,目前黑龙江省共有各?高职高专院校43所;从办学规模上看,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学生总人数达20余万人;从专业设置情况上看,目前我省各类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中高职国家重点专业83个,省重点专业375个;从专业的覆盖范围上看,基本涵盖了黑龙江省的主要热门工种,基本上能够胜任为黑龙江省各类企业输送人才;为黑龙江省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任务。
1.2 专业结构情况
为了更好地适应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建设需要,黑龙江省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针对黑龙江省的行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积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另一方面以国家鼓励建设示范校为契机,积极建设试点院校、开设试点专业,开展各类教育示范及改革,并在短短数年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也为更好地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3 职业证书制度情况
为了进一步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吻合,更好地深化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优化完善,推动教师队伍的不断建设与壮大,黑龙江省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与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紧密配合,不断推进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资格鉴定的力度,强化职业证书制度,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与企业需求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能力以及提升广大学生未来竞争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2 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师资力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师资力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是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是教师数量上的无法满足。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数量不断增加,而教师数量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职人员的工作负载量。另一方面,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突出表现在年轻教师数量所占比重较大、兼职人员管理不够科学,因而出现了教学经验、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
2.2 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目前广大高职高专院校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性方面尤显不足,突出表现在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模式方面,依然沿袭传统的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组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上侧重于理论基础的掌握,忽视了实验才是真正检验与锻炼人才的练兵场。这一教学模式也导致了所培养的人才在实践上缺乏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在理论上缺乏灵活运用的创新能力。
2.3 现有制度不能满足校企联合的需要
校企联合是广大高职高专院校有效适应社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受制于市场规律的影响制约,企业出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在校企联合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校热企冷”的局面,而打破这一局面还需政府政策的有效保障。目前政策上对于校企联合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无法激起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制约了广大高职高专院校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3 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
3.1 转变教育理念,走理念促进发展之路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要求。黑龙江省的高职高专院校应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从传统的“计划培养”理念转变为“定制培养”理念;从传统的“升学导向”理念转变为“就业导向”理念;从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理念。
未来黑龙江的高职高专教育,应立足于市场、立足于现实需要,在课程与专业的设置、人才的培养标准、教学方式方法、课程体系的设计等方面,都应以适应市场与客观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坚持学校的自我评价与社会的综合评价相结合,通过教育理念的转变,促进黑龙江省的地方经济发展。
3.2 深化教育改革,走改革促进发展之路
深化教育改革,一方面是教师;另一方面是教学。深化教师队伍的改革,首先应优化现有教师结构,改变以往以学历为准绳的衡量标准,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既有高学历的理论型人才,同时也应拓宽招聘渠道,从一线聘请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技术性人才储备。其次,应加强兼职人员的管理,通过学校、学生的多向考评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提升其教学水平,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
深化教学改革,应以市场需求为指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结构,同时建立制度化保证,确保教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时效性,从而培养真正符合市场需求、能够适应社会的全能型、高素质人才。
3.3 创新培养模式,走创新促进发展之路
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特点和最根本任务。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要义就在于通过理论的讲授、实践经验的传授以及动手能力的训练等环节,培养出理论、实践、创新能力均具备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创新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功底与科学的实践经验,因而,实现培养合格人才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由学校提供场地、人员,企业提供设备与技术支持的方式,在为广大学生提供实践培训平台的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目前,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不断遭受国际贸易摩擦的重创,其中薄弱的创新环节是企业实现由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过渡的最大障碍,因此,高附加值的实现一直困难重重。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CTIC)在这几年产业集群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改变现状的方法,力求通过一系列实践来不断完善产业集群的创新体制,以达到推动产业升级的最终目的。笔者将“在产业集群进行趋势,进而衍生出周边服务”这种经验模式称之为“趋势信息的地方化定制”,本文在这一思路的基础上辅以生动的案例,对近几年不同地域所做的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的形式、方法及影响进行了总结,以期得到推广和借鉴。
趋势 走进集群
产业集群创新要升级,先看“趋势”
2001年, 在中国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上首次了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这次成为家纺领域趋势“零的突破”。正如当时媒体报道所言,的目的是为了“诠释家纺概念、弘扬家居文化、宣传家纺品牌、引导家纺市场”。 时隔6年,国内首次服装辅料流行趋势亮相于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如今,关于纺织品的各类“细分化”趋势出现在大小相关产业活动中,成为提升会展服务、行业活动、品牌形象等不可或缺的内容。
这些现象都反映了趋势已经成为了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而“趋势”作为产业信息,是否能有效地传播也将成为纺织服装产业是否能快速升级的关键因素。进一步说,产业集群的创新想要升级,要从“方向”上开始认知――即,需要有一个对消费趋向和心理方向上的前瞻性分析,并将这种分析结果进行“广而告之”。
结合当地产业特色,“趋势”更强调本地化服务
趋势信息的传递要注意时效性、权威性和针对性。
如果趋势的不能打出足够的“提前量”,就失去了的意义。尤其是纺织品的趋势工作要提早两年或更早着手准备,这样才能给下游的服装趋势以足够的准备时间。另外,趋势信息如果不能使某个权威变成一个“广泛参照”,其效用又会大打折扣,因为细分化趋势越多,其“趋势总特征”越不明显,而最终沦为“没有趋势”,因此,科学为本的“大趋势”如何细化到产业应用中,地方产业如何经过“消化”再以权威的形式出来,扩大其在产业集群中的影响,都是趋势研究最终走向应用的关键环节。
从这一方面来看,我国的专业机构一直在推动趋势引导地方集群提前把握市场动向,增强创新能力。从2005年只有一个产业集群地进行国内自主趋势开始,已经陆续有更多的集群地开始参与进来,从2006年的2家到2008年的5家,是个质的飞跃。
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也得益于流行趋势的能够结合当地产业和产品特色,为产业集群服务。比如江苏吴江盛泽是以涤纶长丝织造为特色产业的集群地,从2005年开始就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深度合作,在其秋季经贸洽谈会上做了以“时尚东方”为主题的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2006年10月,盛泽东方丝绸市场除了在“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暨2006中国吴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同步 “2007/08秋冬 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还组织了“创新 超越 合作――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论坛”,进一步深化了地方性的创新服务。
由于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连续3年在盛泽东方丝绸市场,大大增强了当地的地域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2007年还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的第一家产业集群“产品开发贡献奖”。
趋势 牵引创新
趋势内容与形式的立体化
2008年在第十一届海博会上的 “2009春夏中国纺织品面料流行趋势”展示产品包括150余家优秀企业的400多块“中国流行面料”入围企业的优秀产品/作品,结合流行色彩以及新季节典型面料进行展示,为服装企业提品开发的导向性趋势信息。辅料展示产品按照2009春夏辅料趋势信息展示国内辅料领军企业的优秀产品,展示突出福建当地企业的特色,并进行时尚化的组合与演绎。流行风格与纹样的概念也同期展示出来,结合成衣的流行趋势用不同的材质方法体现出来。
趋势信息服务更加人性化
除了静态展示区,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还通过邀请国内新锐设计师,利用福建石狮当地优秀企业资源,设计制作概念成衣,进行展示;现场还通过大屏幕不断滚动播放2009春夏中国纺织面料最新趋势信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强化效果。
另外,展会还设立了专门的小型新闻中心,提供本次流行趋势的新闻资料,并有专业人员对趋势信息进行专业、具体、形象的解读,回答专业观众在把握趋势方面的问题和疑惑。
集群 影响深远
在产业链上的影响不断延伸
趋势是产业链顺利衔接的有利保证。2008年开始,绍兴柯桥增开了国际纺织品面辅料春季博览会,并在其间开展中国流行面料创意时尚演绎活动。展会集中展示了纺织原料、纱线、面料辅料等特色产品,充分发挥地方产业、市场优势,突出产业链上游的“时尚创意”发展方向。
除了上游的面辅料产业,下游的服装产业集群也一直积极参与,今年的宁波国际服装节上,宁波服交会组委会和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联合主办了以“融入全球化,提升产业链”为理念的“合作与跨越――09/10秋冬中国流行面料时尚创意展示”,受到了中国国际服装服饰交易会组委的表彰,并获得了“最佳创意奖“和”“最佳现场活动奖”。为带动宁波乃至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的升级,努力投身于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的提升,以第十二届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为平台进行流行面料的时尚创意展示,分别以“面料流行趋势”、“服装创意展示”和“流行时尚视频展示”三种形式,为展商及专业观众提供更立体、更直观的引导和解读,受到现场观众和采购商的关注和好评。
因地因时制宜的服务不断获好评
广州国际轻纺城今年分别进行了09春夏和09/10秋冬两个季节的“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专场,这也是与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开发的周期相吻合的。单位收集展示了150余家国内著名企业针对09春夏市场开发的400多块中国流行面料入围产品,他们是中国纺织行业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企业;这些面料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市场的流行趋势,是具有市场价值和开发潜力的优秀面料。同时,亦加入符合2009春夏辅料趋势信息的国内辅料领军企业的优秀产品,进行时尚化的组合与演绎,更形象地展示了未来季节的产品特色和面料开发的方向重点。
[关键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世界贸易格局;替代价格弹性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针对美国加入TPP的动机加以研究;(2)TPP对美国以外其他成员的影响;(3)从实证的角度对TPP的福利进行分析研究;(4)关注TPP对中国的影响。
TPP的重要成员国之一美国是中国主要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而TPP的成员中东盟、墨西哥和加拿大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额也都排名靠前,因此,我们推测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将因TPP其他成员国的产品享受免税待遇而受到冲击。为了分析该影响程度的大小,本文选取东盟作为比较对象。这是因为:东盟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额巨大,且增速极快,加之东盟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其竞争优势日趋明显。此外,中国和东盟的纺织品出口产品的相似度也较高。可以预见,一旦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正式实施,东盟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将享受关税减免,直到最终零关税,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中国输美纺织品服装贸易造成冲击。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双方纺织品服装的相似度、双方竞争力分析等进而定量分析中国将来会受到的影响,为今后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尽可能地减少TPP的实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双方输美纺织品服装产品相似性分析
由于TPP目前还处于谈判阶段,虽然纺织品也是谈判的一个重要议题,但具体条件还没确定,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覆盖全部类别的纺织品服装(HS编码50-63章),对其总体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双方的产品结构相似度很高,则说明相互竞争性较强,一旦东盟的纺织产品享受优惠关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可能会遭遇冲击。反过来,如果双方产品结构相似度较低,则说明双方产品竞争性较低,这样,即使东盟享受优惠关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也将是有限的。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我们需要寻找一个能够量化的指标来对双方的纺织品出口结构相似度进行精确地测度,本文将采用Finger&Kreinin(1979)设计的指数。这是两位学者最先在商品域内提出的出口相似指数的测度方法,其具体定义如下:
为了全面比较双方纺织服装的相似度,本文不仅计算纺织品服装总体的相似度,还将总体分为纱线、面料、服装以及纺织成品来分别计算其相似度。为了动态地考察相似度的变化,我们计算了2005--2012年的数据。
(二)结果分析
根据WITS(World Integrated Trade Solution)提供的数据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和东盟输往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总体产品结构相似度相当高,并且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2005年双方产品总体相似度为68.00,2012年达到72.36,表明双方产品结构近年来越来越接近,预示着双方的竞争性很强。
从组别划分来看,纱线、面料、服装和纺织成品的相似度低于总体,从变化趋势上来说不完全相同。其中,纱线和面料的相似度从整体来说呈现出下滑趋势,表明在该两种产品组别上中国和东盟的竞争性在下降,产品各有所长。而服装的相似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从45.64一路上升至77.08,上升了43%,充分说明在服装这一产品上,双方产品结构极为相似,竞争性越来越强。双方纺织成品的相似度上升幅度虽然不及服装,但其相似度也从42左右上升到了55左右,其中在2010年以及2011年都超过了60。因此,双方纺织成品从相似度来说还是趋于收敛的,双方未来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将变得越加激烈。
我们的分析发现,自2005年以来,中国和东盟输往美国的纺织品服装结构总体都很稳定。中国出口最多的是服装,接下来依次是纺织成品和面料,纱线几乎不出口;东盟出口最多的同样是服装,其次是纺织成品和面料。与中国不同的是,东盟的服装出口比例高达90%以上,数量上占总出口的绝对优势,纺织成品比例与中国相比也很低,同时东盟有一小部分的服装比例近年来由面料所代替。可以预测:双方的服装产品竞争激烈,一旦东盟享受美国的优惠关税甚至是零关税,那么势必对中国的服装出口美国产生负面影响。
三、中国-东盟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关系分析
在对中国-东盟出口美国的纺织品服装的结构相似度加以分析之后,我们进一步继续考察中国-东盟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关系。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区域差异;Theil指数
我国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增长迅速[1]。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974.63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13538.1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8.16%,远高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率。纺织服装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发展具有支柱性作用,也为我国增加就业、提升城市化水平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将有利于认识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制定相关发展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一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Theil指数是衡量各地区之间空间发展差异的常用指标之一,并通过分解成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可进一步解释纺织服装业发展空间总差异的主要来源,其表达式如下[3]:
其中,TP为纺织服装业省市间的总差异,TWR表示地带内的差异,TBR表示地带间的差异,Y为全国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之和,N为省市总数,yij为第i个地带第j个省市的工业总产值,ni为第i个地带的省市总数。当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平均分配于各省市时,TP为零;当集中于一个省市时,TP达到最大值lg (n)。
根据通常的划分方法,东部地带主要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包括安徽、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西和山西等8个省份,其余划为西部地带。由于数据缺失较多,故未包括在分析样本内。所用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和就业人员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二 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以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各省市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水平,并在Matlab软件中利用Theil指数的计算程序,可得2005-2011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1)。由于分析的样本数为30,故Theil总指数的最大值为1.477。对比分析结果可知,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很大,具有高度的集中性,但随着纺织服装业的地区间转移,这种集中性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即Theil总指数由2005年1.181逐渐下降到了2011年的0.919。实际上,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其工业总产值之和在2005年占全国的78.72%,发展到2011年,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为69.06%,故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的区域不平衡性。
进一步由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的分析结果可知,这种高度的区域不平衡发展主要来源于东部与其他地带间的差异、以及东部地带内部的差异。而东部地带间差异与地带内差异的不断降低,也是全国区域差异不断缩小的主要来源。再者,中部和西部的发展水平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故其地带间的差异为负数。从地带内差异及其变化来看,中部与西部的区域内部差异较小,但总体上都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
表1 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三 纺织服装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
再以各省市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比其就业人员数可得劳均总产值的数据,从而可衡量各省市纺织服装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通过计算Theil指数可得2005-2011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2)。总体上,我国纺织服装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较小且具有所缩小的态势,总差异指数从2005年的0.078有波动地下降至2011年的0.072。
进一步地,总差异主要来源于中部地带间的差异和西部地带间的差异,即2006年之后,中部地带间的差异基本在0.040~0.060之间,历年都贡献了总差异的50%以上,发展到2011年,其差异贡献率甚至达到了90.16%;另一方面,西部地带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东部和中部的差异明显,故其负值也较高。由之可知,尽管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劳动生产率的地带间差异仍十分明显。这与规模经济的作用也不无关联,即相对发达地区的纺织服装业通过规模生产也可以提升其劳动生产率。
表2 我国纺织服装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
四 结语
近年来,随着产业分工的快速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也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巨大以及劳动生产率地带间的差异明显表明,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转移过程仍较缓慢,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仍未有效发挥,纺织服装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未显现,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也有待提升。在纺织服装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应注重规模经济效应的提升与资源优势的发挥,这不仅有利推动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也有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从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卫小鹃. 纺织服装行业的现状及分析[J]. 山东纺织经济, 2013, 202(12): 9-10.
[2] 李伟舵, 何昱.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及政策――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33(8): 90-97.
[3] 苑林娅. 中国收入差距不平等状况的泰尔指数分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24(1): 30-37.
作者简介:
目前国内企业的面料开发因开发成本高,投资的收回周期长,款式流行周期变化大,而趋利于与某些服装生产厂家建立合作关系,根据服装厂家的订单组织并开发生产。这种途径固然消除了面料生产厂家直接面对市场的恐慌,但同时而来的问题是,面料厂成为服装企业的加工车间。
在目前市场经济不利的条件下,由于服装厂的整体利润也很低,没有自我设计的面料开发则会使面料厂的利润被压低到几乎无法承受的地步。法国、意大利,英国等纺织业发达的国家高度重视面料的设计与开发,拥有许多著名的面料品牌,其面料一直以符合流行时尚、品质高等特点得到高档时装厂商的青睐,获得高额利润。这与这些国家拥有一批专业水平高,富有创新能力的面料设计师分不开。
因此,培养优秀的面料设计师是目前国内面料厂家改变命运的方法之一。
纺织面料设计师要具备哪些本领?
一名合格的面料设计师必须具有纺织面料设计基础知识,掌握织物来样的分析技巧善于捕捉流行产品的特色与设计手法;拥有市场调研,品牌策划与产品推广的能力_在面料流行图案与色彩搭配方面融会贯通并能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产品创新。
纺织面料设计师的工作是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进行流行要素确定及流行趋势研究;进行产品定位;设计织物。面料设计的本质在于传递美感,提升生活。单纯从利用面料能够卖出几套服装上来考虑设计问题,将成为面料设计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好的面料设计能够起到“启迪消费者”的作用。
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面料设计师李伟曾在2007年获中国流行面料优秀设计奖,在谈及设计灵感时他说,设计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要与世界接轨并将民族的设计元素融于国际流行趋势。设计师的创意来源于对趋势和日常生活的理解,是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的。作为新设计的面料即便眼下不一定符合市场的需求,也应该是具有瞻性的,是符合市场需求的。
服装设计师需要什么样的面料?
服装设计师对服装面料的要求大致上有四个方面:首先,面料纤维的组合应有流行变化:其次,面料的质感应是崭新的,不应有似曾相识之感;第三,一种面料应有流行色的不同系列的主要色组,提供较大的选择余地:第四,花色面料应有成系列的一组花样,以适应不同款式和风格的服装。
这四个方面都要兼顾国际流行和民族流行,都要兼顾消费流行和行业流行,并在此基础上表现出设计师的个性。吴海燕认为,认识和掌握服装及面料流行的趋势就是设计师的职责。成熟的服装及面料市场一定是具有一定文化特色的市场,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市场。欧美一些比较成熟的服装及面料市场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衡量因素。比较而言,我国一些看起来有层次的市场则缺少适应大众的文化品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日渐成熟,盲目追随欧美服装的流行趋势已成过去,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和惯性,使其正以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姿态走向国际化。这是现今我国服装流行趋势的基本规律,服装面料的设计与生产也应遵循这一趋势。
面料设计师有四个等级
纺织面料设计师职业共设4个等级,分别为高级纺织面料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纺织面料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助理纺织面料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纺织面料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纺织面料设计师职业共分3个模块,分别为:机织物设计;针织物设计;图案设计。
一名合格的面料设计师应具有较强的审美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艺术理解能力及染织图案设计,印染工艺处理,色织面料设计、绸缎织造设计能九必须在了解染织装饰纹样发展史的基础上,对传统染织设计和现代染织设计的知识及科学技术有较全面的理解,并掌握纺织面料设计的工艺制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事织物面料、织造,染织图案领域的设计。
而名优秀面料设计师应该是整个面料生产链条上几类或几个环节设计师的总称,至少是织造,染整,印花三个环节设计师的总称,而且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师不只要掌握本领域,本环节的技术,知识,还应对其他环节也有所了解的。好的面料设计师延伸下去应该也是个好的服装设计师,他应该具备从服装设计角度开发面料的能力,同时应该了解纱线,了解织造,了解工艺,了解市场,能够从实用的角度把握时尚的尺度。好的产品一定要具备较高的市场价值,是受到服装设计师、消费者喜欢的面料,而不只是为了自我欣赏,这同服装设计是一样的。
相链
纺织面料设计师职业定义根据消费市场需求及流行趋势的变化,从事纺织面料色彩、纹样、质地、风格等设计的人员。
纺织面料设计师这一新职业,是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提议,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按新职业评审程序和标准严格评审并经公示后正式的。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实行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化管理体制,即按照国家法律政策,在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领导下,由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对劳动者技能水平实施鉴定。
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按美元计,6月纺织品服装出口253.49亿美元,同比下降1.13%,降幅继续收窄。其中,纺织品出口94.68亿美元,增长2.31%,3月以来实现首次正增长;服装出口158.81亿美元,下降3.08%。按人民币计,纺织品服装6月出口额为1550.77亿元,下降1.86%。其中纺织品出口579.23亿元,增长1.56%,服装出口971.54亿元,下降3.80%。
按美元计,今年上半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为1283.8亿美元,下降3.10%。其中,纺织品出口529.12亿美元,下降0.70%,服装出口754.68亿美元,下降4.70%。按人民币计,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为7869.07亿元,下降3.13%。其中,纺织品出口3243.79亿元,下降0.70%;服装出口4625.28亿元,下降4.80%。
从今年上半年纺织服装出口情况看,除1、2月受春节影响出口大幅波动外,3月起已经连续4个月下跌,但跌幅正不断收窄,6月纺织服装出口跌幅已收窄到1.13%。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天津纺织装饰品工业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7-8789
国内刊号:12-1266/T
邮发代号:82-86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中纺圆桌论坛第十届年会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消费及投资需求、生产组织方式、市场竞争格局、资源环境因素等方面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的变化。纺织服装行业当前正处于深化转型升级,加快强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使发展的任务更显得紧迫和艰巨。全行业必须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新常态下自身所面临的外部形势特征和内在特点,进一步明确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任务,更好地适应新常态要求,谋求实现更高水平的新的发展。
新趋势
王天凯表示,从外部形势看,纺织服装行业主要面临4个方面的新常态趋势。
首先是内需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纺织服装个性化、多元化已取代数量扩张,日益成为新的消费趋势特征。满足消费者对衣着产品时尚性、功能性、生态性等方面高品质的要求,成为纺织服装行业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纺织服装的内需潜力不断转化为现实的市场机遇,积极加强跨产业链、跨部门合作,促进市场机遇成为现实生产力,也是纺织服装行业的重要任务。
其次是国际竞争格局调整重构。国际市场长期处于缓慢复苏周期。发达经济体进入了理性消费常态,市场需求端增长平缓,发达国家重启工业化进程,加强控制纺织产业链高端,新型经济体深入参与国际产业布局调整。纺织服装制造能力快速提升,逐步加强纺织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国际竞争更为激烈。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成本比较优势显著下降,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凸显。需要通过资本输出拉动跨国研发设计、品牌渠道和原料及加工基地建设,并以技术、人才、高水平的引进等方式,深度参与国际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再次是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改变。我国劳动人口增长进入拐点,大众就业偏好改变,使纺织服装行业人力资源结构短缺成为常态,用工成本快速提升,比较优势基本不复存在,天然性的短缺矛盾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日益凸显。国内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纤维原料供给的素质、品质、价格等仍是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行业发展必须更多依靠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和技术、支持、管理等非物质要求投入,才能有效地破解要素制约和成本压力。
最后是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增强。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不断增强,国家对水体、大气污染排放的控制标准更趋严格。行业现在的软硬件实力与强制标准之间存在着差异,使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行业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各种资源稀缺以及成本提升,使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再生,日益成为企业的常态选择和自觉行动。
新特点
面对这些外部形势的新变化,纺织服装行业自身发展将主要呈现4个方面的新常态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逐步减速换挡,但随着外在市场环境和要素成本的改变,行业经济总量增长已开始从高速向中速逐步转变。行业纤维加工量、工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利润总额等指标,“十二・五”以来增速明显低于“十一・五”时期。到2014年已减缓为一位数的增长。“十三・五”期间的行业增长、总量增速仍处于趋缓的空间,但这不意味着衰退,行业调整深化和行业竞争力提升,仍将在中速水平保持发展。
二是结构调整支持纺织服装行业稳定发展。行业在新原料、终端产品、产业布局、生产能力、企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逐步强化海外产业布局、生产业等新增长点对行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化解阶段性产能过剩、中小企业竞争力不足等风险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的效益提升,将有利于对冲行业经济增速下行的影响,成为行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支撑。
三是创新驱动行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创新驱动是行业有效满足内需升级的要求。破解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制约,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行业适应新常态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