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景

时间:2023-11-06 10:10:44

导语: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景

第1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资源管理;园林设计;科学合理

土地资源与园林设计是当今被非常关注、民众聚焦的热点。现在城乡建设速度迅猛,土地管理已提到法律的高度,园林设计正为人居环境的改变力求完美。因此土地资源管理要与园林规划合一,既要达到合理利用土地,又要园林规划科学化。根据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规划的现状

1.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1)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现在农村开始不断朝着城市化发展,使得往城市涌去的农村人口在不断增多,造成农村大量耕地闲置,同时当地政府并未及时对这类土地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所以导致耕地一直处于荒芜状态。这就使得这些土地资源产生严重浪费的现象。城市区域中,为了能够满足城市本身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土地面积都使用在建筑用地方面,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匮乏与紧张。所以,现在城市以及农村的土地资源结构都明显失衡,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展工作有所阻碍。(2)规划不科学。土地资源一直是国内的重点资源之一,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时候,需要预先开展规划工作,可是目前国内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大多数有关工作人员并没有进行实际土地使用情况调查以及土地变更方面的管理工作,这就产生土地使用实际情况与收集资料不符合的问题,这将直接对之后政府的土地规划工作造成恶劣的影响。(3)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彻底执行。目前国内与土地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较为健全,并且与实际情况有所符合,但是在法律法规执行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并未落实到实处,未能实际有效执行。

2.当前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树立现代化的园林设计理念。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主张大量种植灌木,就是少建造建筑物多种植花草树木,在园区的建造过程中单纯地注重植被覆盖率,忽视园林和人的和谐相处。现代的园林设计理念坚持自然、生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在发挥园林美化城市作用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人的作用。因此,园林的建设必须实现和人们发展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园林设计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现阶段园林的设计活动更多体现的是经济上的利益追求。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设计的方案完全从经济利益出发,园林的设计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3)园林设计简单模仿缺乏个性创造。(4)园林设计过程中园林绿化体系不完善。园林绿化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园林规划设计的论证基础之上的,这种对园林的规划论证必须是科学合理的,除了需要考虑园林规划设计本身的思路以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园林自身的特点以及功能,使其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协调。

二、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规划问题的解决策略

1.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制定并健全法律法规。如果要确保土地资源管理能够有法可依,第一步就需要将与土地资源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健全以及填补建立的工作,这样才能对依法管理工作有所帮助。(2)执法力度需加强。有关的土地资源法律法规健全之后,需要贯彻到实处,有关的执法力度需要全部加强。(3)土地资源管理需要提高。除了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保障土地资源处于合理使用状态,还需要将土地资源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2.园林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目前园林设计过程中在设计理念、价值追求、绿化体系以及设计者自身方面都存在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园林设计的发展前景,并影响到园林设计本身价值的实现与园林功能的发挥。为了真正实现园林设计的目标,更好追求园林设计自身功能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协调一致,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目前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转变园林设计理念,树立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从转变园林设计理念开始,树立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园林设计理念,使园林设计摆脱传统的观念束缚,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注重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科学考察,将人文因素融入原理设计中。(2)注重强调园林设计的社会责任。在今后的原理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起园林的社会价值,使得园林的设计能够满足社会公共的审美以及娱乐享受。(3)解决园林设计者存在的问题。对设计者要加强专业上的培训,提高设计者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4)建立完备的园林绿化体系。在园林设计的前期规划活动中要进行科学的论证,考虑园林设计的整体性思路,使得园林的设计符合区域性的自然特征、人文气息,和本区域的气候和水文状况相适应。综上所述,在搞好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上,把园林设计规划合理化、科学化。园林的建设营造就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园林空间的游憩过程中能够得到美感享受和放松需求。因此,我们要在充分分析现代园林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更好地实现园林设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给予.浅谈土地管理与园林设计.园林规划.江西出版集团,2017.2.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地图;国土资源管理;日常工作

一、数字地图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数字地图存贮和记录的形式为数字形式,具有便于更新、复制、存贮、传输、分析和共享的特点,在电脑的显示器上可以直接查看,并且经打印机可输出为纸质地图。随着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地图逐步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推进了管理方式从“以数管地”向“以图管地”的转变,不仅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数字地图在日常工作中应用的优势

国土资源部门的主要管理对象为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涉及的领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对其进行管理时应用的地图必须有较高精度,因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所在工作过程中使用数字地图的频率逐步提高,数字地图不仅应用于土地利用管理、地籍管理、基础测绘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同时在土地矿产执法监察、规划实施、地质灾害预防、规费征收、地价评估等方面也有延伸,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

(一)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在日常工作中,国土资源部门工作人员频繁的使用地图,如果涉及的范围较大时则需要多幅地图,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模式,国土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必须根据需要查看全部地图,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工作强度大、工作成本高,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同时出现差错的机率也相对较高。如果采用数字地图,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查阅,既能提升工作效率,又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二)有效减少工作失误

国土资源部门传统的管理方式都是以纸质地图作为依据的,但经常会因纸质地图的精度不高而在管理过程中难以作出准确的决策,此类情况多出现在土地矿产执法监察、地籍管理、矿业权管理等工作中。在认定及处罚违法用地和超层越界开采矿产资源时,必须有精度较高的地图作为依据,由于数字地图的精度高于纸质地图,避免了因精度低对工作产后负面影响。

(三)有效降低工作成本

纸质地图由于其存储介质的原因,需专门的场所进行存放,且图件数量太多时不易检索。数字地图是以电子文件形式存在的,可以在计算机中进行存储,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数字地图由于以电子形式存储,所以进行贮藏、携带、运输和管理时比较方便,与纸质地图相比有效的降低了开展工作所需的成本和地图的制作、使用、运输、保管等环节的投入。

(四)有效增强表达效果

数字地图的表现形式与传统的地图相比,能更进一步满足有关工作需要,可以更直观从图件中提取出所需的要素。例如地形图中等高线用来表示地貌形态,但非专业人员很难直接进行判读,如将等高线与遥感影像套合,地形地貌就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这种表达效果是纸质地图无法达到的。鉴于国土资源管理精细的客观实际,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量较大,通过数字地图附带的属性可添加相关字段,使用者可以通过浏览图件就能获取到所需的相关信息,使数字地图具备了纸质地图无法比拟的优势。

(五)有效促进信息化建设

数字地图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多幅图件进行拼接,待国土资源“一张图”建成后,将各类型专题图件进行叠加后,可实现在数字地图上查询、添加、读取属性数据等多种功能,又可根据管理权限浏览局部区域、整个地区乃至更大区域,使国土资源信息化渗透到日常工作中。

三、数字地图在国土资源管理日常工作中的应用展望

尽管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使得国土资源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但在国土资源日常管理工作中应用的范围及深度还不够,在个别工作中甚至还是空白。因此,虽然将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地图的有机结合逐步改变了国土资源的管理方式,已经实现了从“以数管地”向“以图管地”的转变,但其可拓展空间广阔。

(一)准确审批方面

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传统的审批都是依据纸质地图进行的,往往会造成审批范围与实际开发建设范围不一致的情况,甚至会造成审批的土地资源或矿产资源出现交叉重叠的现象,成为了土地资源管理和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隐患,今后可能会出现群众上访的情况,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如果在审批过程中采用数字地图作为审批确定的依据,由于它具有精度高、定位准等优势,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出现。

(二)地图叠加方面

在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成果时,需向各职能部门收集发展规划等相关资料,不同部门提供的规划图件比例尺可能不一致,对于纸质地图来说从小比例尺转换为大比例尺后是难以反映真实情况的,如果能够提供数字地图就可以将比例尺设置一致进行叠加,这样就能使收集到的资料在应用时不仅准确、而且方便,能够减轻规划编制人员的工作量。

(三)合理处罚方面

国土资源执法以往对违法案件进行查处时,主要依靠纸质地图和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从而作出的处罚决定有时会产生差错。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普遍应用,国土资源执法在对违法土地及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行为进行处罚时主要以卫星遥感影像与数字地图叠加作为重要依据。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相关行业与产业背景分析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土资源系统的摇篮,其所属专业国土资源调查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大国土,包括国土资源、地矿系统、测绘行业的基层一线单位,主要从事资源调查、国土资源勘察、土地测绘、土地管理等技术工作。同时也面向林业管理部门、工程勘察与设计、铁道勘察规划部门等,从事工程测量、土地管理与评估等工作。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高职专业的开设瞄准的是市场,市场常常需要行业和产业来支撑。如今市场经济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相关行业和产业有哪些?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土地调查、地理信息、土地数据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等等,这些都是新兴的产业,这些产业正是当前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为了进一步掌握更加详实而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土地更新调查和数据变更、土地数据入库,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国土资源调查人员。因此,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二、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岗位需求分析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涉及专业门类较多,专业知识也较复杂,因此就业面非常广。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规划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大多学生在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地矿局下属地质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工程测绘与测绘公司、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土地估价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国土资源调查的规划设计、土地调查、地理信息等相关工作。近年来,本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先后与多家省内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工作。湖南省先后陆续开展了基本农田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居民宅基地测量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大量的国土资源调查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

通过调查,国土资源调查行业及相关产业刚性需求较大,湖南工程学院所培养的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能适应市场需要,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及农村土地流转和管理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前景。[1]

三、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近年来,国土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涌现很多新的技术工作,从单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与开发,逐步走向土地调查、地籍测绘、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各种工作的开展紧紧围绕土地这一主题而进行。根据市场调研及专业背景分析和岗位需求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发展只有跟着市场走,才能走出一条灵活多样、适合市场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因此,我们结合学院“德技共举,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结合国土资源行业发展前沿,制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主线”、“双循环”、“三平台”、“四技能”、“五岗位”。

一主线:以土地调查与规划设计为主线。近年来,因“土地”所产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城市内部如何合理利用好每寸土地,更好地集约节约土地是我们土地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掌握一手的土地数据,土地数据的获取以及如何规划和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本专业结合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了以土地调查与规划设计为主线。

双循环:理论与实训循环;学校与企业循环。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训学习循环交替;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循环交替。

三平台:人文素养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核心平台。人文素养平台:注重课程的学习,提高和培养个人人文素质和个人修养,通过开设的两课教育及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对社会、环境、职业的责任。专业基础平台:通过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国土资源所需要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并能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谋得一席之地。专业核心平台:立足国土行业,突出教学特点,通过所设置的专业核心和拓展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分析国土资源管理技术问题的基本技能,能利用专业知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技能: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通过对国土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能力的调研,本专业开设了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土地调查与评价技术、土地整理技术、土地信息系统、数字化地籍测量、房地产经营与评估等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核心能力[2]。

五岗位:土地调查员、土地管理员、地籍测绘员、土地规划与整理技术员、地图制图员。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资源系统及行业,主要从事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等岗位。

四、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的开设往往都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设立,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更是立足于市场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核心课程。因此,每年学校都组织专业老师开展市场调研,形成市场调研报告,并结合学生从生产单位带回来的《企业用人单位需求表》、《企业对人才调查表》等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措施的制定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和需要。从毕业生带回来的就业信息和市场调研来看,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人才刚性需求量大,立足于湖南省内的具体情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要有比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国土专业知识和测绘能力)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有比较强的识图、判图、绘图、数据处理的能力;三是要有比较好的与人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四是要有比较强的吃苦精神和自学能力。

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特别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院校训和“三光荣”精神的理念下,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实训过程中注重分析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图件的识别和数据处理上也要注重训练,使每个同学能独立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参加各种社会企业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高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1.61-64.

[2] 李玲,冯新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0)70.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大类招生模式;公共管理类专业;专业认同

0引言

我国高校的招生模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改革。它是指将同一或相似的学科、相同或不同部门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在实践中,大类招生模式较好运转,扩大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填报志愿的精准性,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中,专业认同是大类招生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我国实行公共管理学科大类招生模式后,建立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等多个二级学科,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划分。安徽财经大学实行公共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模式,包括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三个专业。两年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生活,笔者发现,公共管理类学生转专业比例很高,认同感较低。因此,为了深入理解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笔者以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类招生模式公共管理类学生的认知与学习状况。并实行二次分流,分别于大一下进行一级学科分流和大二下开展二级学科专业分流。

1基础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以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2016级、2017级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其中大一学生150人,大二学生46人,大三学生24人,共220人填写电子问卷。在调研中发现涉及专业认同问题时,大一与大二、大三在专业了解程度上差距过大。大一普遍不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不清楚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有76.6%的同学表示不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60%的同学表示想要换专业学习;大二与大三中,80%的同学表示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71.4%的同学内心已经认同这个专业。

2学生专业认同感低的原因

2.1非自主选择此专业,调剂专业占比大接受调查的同学,其中53.75%因高考志愿调剂进入本专业,7.5%是因父母或其他人意愿选择这个专业,只有37.5%是从兴趣而选择这个专业。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是非自愿的,自主选择的学生较少。在专业认同的调查问卷中,自主选择专业的同学中认同率达到80%,非自主选择的同学中认同率仅为40.6%,这种差距必然会形成广泛的影响,导致学生对此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对未来缺乏信心,同时转专业的期望高。

2.2大类招生模式的影响(1)分流政策标准单一,专业日益冷门。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模式,按照大类授课,不分小专业,统一开展通识教育,大二时再进行专业分流。在分配过程中,虽然不同学校的分流政策不同,但大多数高校根据录取后1~2年的学业成绩进行排名,并设定了一定的专业分流比例。此外,学生的从众心理和父母意愿的影响,大多倾向于选择热门专业。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学生多选择转专业到会计、经济、金融等优势专业。同时,若成绩达不到转到优势专业的要求,大多学生会选择较为热门且限制条件较低的专业,如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中的财政类专业,导致公共管理类专业日益“冷门”。(2)开展通识教育,专业特色不显。进入大学后,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通识教育,学习基础通识课程。但因为原先报考此专业时对专业了解较少,加之统一学习基础课,使公共管理类专业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学生容易跟随潮流,转专业学习所谓的“热门”专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经济、政治、社会为主线,从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公共管理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专业知识针对性不强,涉猎面太广,学生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体会到专业的精髓。(3)缺乏专业引导机制。大类招生模式的初衷是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每个专业的内涵和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首先,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前提下,学生大多接触通识课老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老师接触较少,缺乏本专业老师的引导,每次分流前虽进行专业分流指导会,但并不能解决广大同学的对本专业的疑惑。其次,在以分数为主导的大学分流政策下,学生会通过成绩高低定专业,而没有考虑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专业,当然,也因为缺乏了解专业的平台。

2.3社会认可度较低在专业认同调查中,无论是大一,还是大二大三的同学,对今后从事的职业以及专业前景普遍不了解,并有75%的同学担忧今后的就业问题。大二、大三的同学,虽已慢慢接受公共管理类专业,但仍有60%的受调查同学对未来充满迷茫,对本专业持有怀疑的态度。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有三大专业,分别为行政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虽有其特色,但总体区别不大。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其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较为突出,倾向于“技术+管理”复合型应用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差异较小。行政管理专业定位较广,社会保障、土地管理专业范围较明确,但学生对三个专业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而且,真正进入党政机关、社区机构的学生毕业后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大多本专业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如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从事管理工作。就业与专业的匹配度低导致学生对专业的前景不看好,对职业规划模糊不清。

3三方合力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志愿、大类招生模式和社会接受程度共同导致了学生对专业的接受度较低。心理上的分歧使得学生很难主动学习专业,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未能真正培养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个人、学校与社会三方合力探索解决措施。

3.1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兴趣和就业。在分流前的一学年,应该多渠道了解专业信息,加深对大类专业的认识,明确自己是否对专业感兴趣。(1)保持探索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读专业书籍,多参加学术讲座和专业实践,并与专业领域的师生进行交流,以拓宽和深化对专业的理解。只有当我们对专业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才能明确自己的兴趣,才能认同所学专业。(2)坚持刻意练习。通过刻意练习,发现自己与专业匹配中的优势和不足所在,从而培养相匹配的个人特质,从内心上认同公共管理类专业。在练习中,经常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景,增长专业知识。(3)坚持参加实践活动。在专业学习期间,要根据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能力,体验专业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就业能力。

3.2学校多方面支持学校应在大类招生模式下,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了解专业的渠道和平台,制定合适的分流政策和人才培养方式。(1)拓宽专业认识的渠道和平台。通过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如专业交流会、新老生交流会、学术沙龙等,将师生联系起来,将不同年级的学生联系起来。此外,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如社会实践。高校可以加强与公共部门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踊跃引进具备实践经验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通过开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实践、练习。(2)制定科学的分流政策。目前大多学校将成绩作为分流的主要标准,吸引了优秀学子到热门专业,虽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其弊端不可忽视。其一刀切的做法加深了学生的从众心理,不利于他们对专业的选择,同样也不利于专业的健康发展。(3)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应根据大类招生模式的特点,结合本校本专业发展和就业的状况,从而调整专业培训方法,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方面,结合公共管理的社会需求,本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原则,梳理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特色课程,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各门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准确向学生传达本课程在专业知识框架中的地位,使学生既知道要学什么,又知道为什么要学。

3.3社会提高包容度学生对公共管理的认识深受其就业前景的影响。但是,由于公共管理发展较晚,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程度相对较浅。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社会包容,这包括政府引导社会观念、用人单位改变就业标准。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培训,他们不仅初步掌握了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而且培养了一定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公务员行列,其更有优势,更能发挥公共管理的作用,促进事业的发展,社会治理的进步。总之,提高学生、学校和社会对该专业的整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职业认知环境,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提高职业认同感是培养应用型公共法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芮化勤.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问题探析———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6,(4):48-50.

第5篇

关键词:零星土地;速生杨树;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83-2

1999年8月,农业部颁发的《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的若干意见》,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提出,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指导思想,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一是不仅要调整生产结构,还要优化生态环境;二是不仅是数量的增减,更突出质量的提高;三是不仅要满足农村地区市场需求,还要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四是不仅要使农民的综合生产力提高,还要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达到优化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农村农业农民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1 开发零星土地营造速生杨树,主要原因是

农村地区多半属半丘陵半低矮山区及半平原地区,由于丘陵多、山坡多、沟多、河多、滩多,零星土地资源丰富,为速生杨树林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其实散生杨树也是一笔巨大林业财富,农村很多地区已营造成片杨树速生林。不能小看和忽视零星土地栽植速生杨树林在农村地区生产中的经济地位,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重要内容。零星土地散生杨树虽然每年各地区村民都进行栽植,但仍有很大的种植发展空间,虽然发展杨树产业已受到农村各级部门的重视,但各乡镇路旁、河旁、村旁、宅旁、沟旁和其他零星土地营造杨树利用率仍然很低,如果把这部分闲置的零星土地进行充分改造,加大营造力度,充分利用起来,对振兴和繁荣农村地区经济和促进农民收入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零星散生杨树林木生长迅速,成材早

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路旁、河旁、村旁、宅旁、沟旁等零星土地散生的杨树具有比成片杨树林分成材早、材质好、生长快、经济利用价值高等特点。经调查统计,在近似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河南省南阳地区唐河县某一个村路旁散生10年生小钻杨平均胸径29.1cm,单株材积0.452m3;生长量远远超标,而该村河滩地成片营造的10年生平均胸径只有21.1cm,单株材积0.1483m3。勉强达到河南省技术监督局规定的杨树速生林标准。

1.2 散生杨树在瘠薄土质有很容易成长

虽然喜水喜肥是杨树的生物学特征,但是只要能满足水分要求,散生的杨树对瘠薄土质有很强的适应性。即使在无土层的石砾河滩,杨树的生长速度仍相当快,同样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在土质瘠薄的立地条件下,为什么散生的杨树也能生长发育正常、速生丰产?可获得充分的光照是散生林木正常生长的首要条件,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四周无竞争树木,能够保证散生杨树侧根的延伸扩展可吸收到充分的养分和水分。此外,散生杨树都属个体农户分散管理,由于面积小,株数少,便于经营管理,常常管理例如追肥防治病虫害及抚育管理、客良、旱时灌水,这些必要的经营管理措施而成片林木却难以实现。所以,瘠薄土质营造的杨树仍可达到或超过规模经营的速生丰产林标准。

1.3 开发营造零星杨树的前景和经济效益的前景十分广阔

具体情况可以参照农村各乡镇村民利用零星土地栽植或营造杨树速生林。以唐河县的一个镇为例,在2000年前,该镇人均拥有杨树仅一株多一点,全镇杨树总数仅为3万株左右。经十多年开发建设,现在这个镇拥有杨树林100万株,已成为该镇村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初步预算,到采伐期人均仅杨树纯收益可达5000余元,每株可获纯收益百余元,可称为投入少,收益大的一项重要脱贫致富措施。

2 散生杨树产业与当地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实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共赢

杨树是农村地区的适生树种,也是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虽然是速生杨树培育的基本目标是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滩涂、河堤、田埂种植的树林,同样具有增加覆盖率、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生态屏障的作用,同时兼具生态、防护效益。由于杨树生长寿命较短,种植培育砍伐周期快,一到时期就必须更新。发展速生杨树,平原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河流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城镇绿化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这些项目的主要造林树种都是杨树。根据不同林种设计不同的造林模式,农村地区种植速生杨树,适时利用,及时更新。不仅仅获得培育林木应有的经济效益,而且保证相对高质量的、稳定的生态效益,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使林业发展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3 营造速生杨树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当前,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存在于农村地区速生杨树产业发展,存在生态和经济风险。一是因为树种太单一,因为市场需求不是单一的,单一种植杨树,其市场和经济风险也是相当大的。现在市场对杨树的需求很大,将来林业市场需求一旦发生变化,影响将是巨大的。二是农村地区大多数是速生杨树,生态防护林也是种植速生杨树,大面积纯杨树林,一般级的病虫害,易迅速传播,一旦有毁灭性的病虫害,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三是现有木材加工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规模小、设备落后、新产品开发迟缓等问题。这就造成资源浪费、木材利用率低等问题。另外就是需要进一步强化资源管理,特别是对外地区调进木材的管理。

3.1 对宏观调控精确把握,对市场需求全面预测

林业资源的培育和成材利用需要较长一段的时间,有一定的滞后性。速生杨树等林业产品市场的需求稳定是相对的,而变化是绝对的。政府部门特别是当地林业部门,要组织各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员,对宏观调控精确把握,对市场需求全面预测,为林农、林产品企业及时提供市场需求信息,让他们树立市场意识,把握市场的变化,确保他们对速生杨树林种植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职能部门还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协调好各种产业政策,建设并完善好市场体系,对当地产业发展规划进行详细而充分编制,对相关的林产品标准进一步完善。

3.2 探索当前形势下的税费政策和资源管理政策

新形势下农民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的经济选择,是在农田发展杨树速丰林。农民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取得经济收入,而只是把种植杨树看作一种长效的经济作物而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杨树作为林木,必须按照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方式来对它进行管理。农民交了农业税后是否还要交农业特产税和育林基金,农田里种植杨树采伐指标如何管理,采伐后是否一定要更新造林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如何认识、管理种植杨树后的农地和农地上种植的杨树,值得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及早制定出相应的规定和办法。

3.3 推进多树种、多品系的混交造林

尊重自然规律,合理规划多林种协调发展,无论对于速生杨树林还是生态杨树林都非常重要。首先,生态防护林国家有一定的投入,造林树种选择一定要在兼顾景观和经济价值的同时,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采用多树种造林。其次是要多品系混交造林,定向培育的杨树速生林的同时,应适当引导发展一定比例的速生树种例如泡桐、刺槐等。另外,随着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四旁造林其绿化美化的景观价值要大于木材的价值。要多树种乔灌结合,注重四季景观搭配,积极引导、示范和推广美化庭院造林绿化方式。

4 结论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农村各地区没有绿化、闲置的宅旁、河旁、路旁、村旁、沟旁零星土地随处可见,大小不一,规模不等。见缝插针种植杨树,不是难事,只要通过修坝拦洪或挖沟排洪,甚至易受洪水冲袭的河滩地,都可以加以利用,产业前景不可小觑。如果农村有政策将这些闲置的零星土地承包或拍卖给当地村民栽植杨树,不但可实现绿化,而且又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郑世锴.杨树大径材培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

[2] 史广海,等.杨树人工林集约经营技术[M].沈阳:新华印刷厂,1997.

[3] 郑世锴.杨树丰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第6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用户化 需求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2

系统用户化是实现用户与GIS软件之间交换信息的过程,软件使用者通过用户化所提供的便捷有效的途径来调用GIS资源、高效实现GIS功能。

同样,GIS软件也是通过实现用户化来实现用户的功能请求。因此,GIS用户化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GIS的理念和技术都的得到了空前的发展。GIS软件开发人员由开发原本功能单一的用于特定目的的软件发展到通用的、可扩展定制GIS软件,再到如今面向特定领域用户的系统。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GIS用户化的理念也由最初的用户界面定制发展到如今的面向特定领域用户的IS设计(包括用户界面、工具软件、数据管理和数据库)。

1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现状分析

GIS用户化在体系上包括测绘生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公众的应用。公众应用包括城市电子地图、房地产信息等应用;行业应用主要是在各行业基础地理信息框架基础上,研制开发出面向本行业用户的各种应用系统:企业应用包括企业物流配送、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政府部门的应用包括电子政务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如应急事故指挥调度、人口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与动态监测、城市综合防灾与突发事件处置、社区服务与社会保障、旅游资源管理系统等。

图1 用户化现状分析

1.1 资源管理

资源的清查、管理和分析是GIS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也是目前趋于成熟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森林和矿产资源的管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土地资源潜力的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来源的数据和信息有机的汇集在一起,GIS软件能在一个连续无缝方式下管理大型的地理数据库,这种功能强大的数据环境允许集成各种应用,最终用户通过GIS的客户端软件可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显示、统计、制图,以及提供区域多种组合条件的资源分析,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如可以通过地球图形显示某鸟类在全球范围内的迁徙路径,通过GIS分析森林火灾的受灾面积、损失程度等。

1.2 城市规划与管理

空间规划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证绿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如何保证学校、公共设施、运动场所、服务设施等能够有最大的服务面(城市资源配置问题)等。通过GIS我们可以实现规划方案设计辅助决策、规划土地管理及划拨、市政道路规划与管理、市政管线规划及管理、城市设计辅助方

案等。

1.3 人口普查与统计

把GIS引入人口普查,极大地推进了人口普查技术的发展,在宏观调控、数据汇总统计、查询分析、专题图制作、分析结果输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用GIS,不但可以提高人口普查的工作效率,更给人口普查工作融入了先进的管理方式。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数据采集、自动地址编码、数据检查和质量控制、数据汇总统计、查询分析、制作各种专题图、查询分析的结果图,并可通过Internet在网上人口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普查数据的利用率。

1.4 城市应急指挥

解决了在发生洪水、战争、核事故等重大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如何安排最佳的人员撤离路线、并配备相应的运输和保障设施的问题。

1.5 土地和地籍管理

土地和地籍管理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地籍权属关系变化等许多内容,借助GIS技术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这些工作。例如GIS能以三维方式显示城市的建设现状,并提供城市相关的信息分析功能。

1.6 交通与通讯

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带来交通运输的空间繁忙和各种车辆的迅速增加,由此带来的交通问题也日益严重。空间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在道路交通领域实施智能交通系统不仅能大大改善交通问题,而且能改善全球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7 生态与环境

GIS在进行区域生态规划、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削减分配的决策支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环保设施的管理、环境规划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需求分析

如该文中所论述的,用户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土测绘及教育科技等方面,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很强烈。而市场上的成熟软件由于价格过高或功能无法满足用户化需求等原因,致使无法满足部分用户需求,因此GIS用户化开发是必不可少的。GIS用户化常常涉及以下这些方面的需求。

2.1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需求

我国的城市规划成就辉煌,但城市规划的现状却并不总是令人满意;在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中,事故时有发生;城市建设的市场不规范,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城市交通、土地、水资源、能源、灾害管理和决策的水平急需改善和提高。为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广大城市规划师和城市决策者迫切希望能够更完整、准确和全面地把握城市及其周边环境的动态空间特征。

2.2 GIS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发展和完善,电力、水利、房产、规划、环保、交通、市政、金融、物流、商业等领域的面向应用的GIS用户化的增长大大推动了我国GIS产业的发展。

2.3 培植新型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需要

在GIS产业发展的同时,随着GIS用户化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会不可避免地利用其技术与产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的产业部门,例如测绘、地质普查、石油勘探、地籍测量、林业普查、土壤调查、环境调查、水利水文测量等等,都是一些野外工作量大、生产效率低的艰苦行业。利用先进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全行业的全面改造,已经客观地摆在了这些行业决策者

面前。

2.4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目标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面对世界经济、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中央及时作出了把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十一五”计划期间乃至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

2.5 电子政务发展的需求

人类正进入信息时代,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一种新的、虚拟的政府形式即“网络政府”或“电子政府”正在出现,政府常规的行政管理方式正发生根本的改变。“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和“政府网格化管理”战略的提出,使得“电子政务”工程成为社会信息化最活跃、最受瞩目的领域。

3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利弊分析

用户化给GIS用户和开发者同时带来有利与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其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1)从用户需求出发,建立基于面向特定领域的GIS应用系统可以为用户进行直观的地图显示、方便的数据查询,可以实现多种方式的空间数据分析和演算,为各领域用户提供规划、管理、研究、决策等方面的解决方案。(2)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建立高度集成的计算机辅助系统。(3)实现了信息共享与互动发展。(4)随着GIS现代化信息管理的发展,面向领域的GIS用户化的将会不断深入,GIS用户化将趋于大众化,产业化效益日趋明显。(5)对用户来说,主要的好处是他们可以得到符合其应用领域标准并能严格满足他们特定需求的专业GIS系统平台。对开发者来说,将通用系统和用户化相结合,开发面向中小市场的应用程序在成本上是合算的。

4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理论和技术支撑分析

GIS用户化的理论基础包括地理空间认知理论、空间决策理沦、人机交互理论、软件工程理论等等。

地理空间认知是研究了解地球表面各种事物与现象的相互位置、空间分布、依存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是知觉、注意、表象、记忆、学习、思维、语言、概念形成、问题求解、情绪、个性差异等有机联系的信息处理过程。空间决策理论涵盖了对空间决策过程、空间行为决策、空间模型、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等方面的研究。GIS用户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以GIS为代表的3s技术、基于3S技术的海量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空间分析、宽带网络技术、分布对象技术、互操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间数据挖掘、空IN辅助决策和可视化技术、软件重用和组件技术、ICASE方法等等。现在国内GIS用户化的技术支持水平一般,需要不断的对各技术在GIS用户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更快的推动GIS的发展。

5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特点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的目的是让用户和GIS之间更有效地交流信息,以便GIS尽可能完整地获取用户的需求信息,并让用户参与完成GIS的开发。结合RS,GPS等相关技术,提供给用户一个友好、高效的GIS应用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具有以下

特点。

(1)GIS用户化:就是基于一个通用GIS系统开发出一个面向特定需求、面向特定应用的GIS系统的过程。目前,主流的开发方式是集成二次开发,如基于ArcObject,MapObject,MapX,Supermap Object等组件包的开发实现;基于ArcIMS,MapXtreme,Supermap IMS等地图服务器的WebGIS等等,这些都是基于一个通用的原型GIS系统针对用户需求而开发出的面向特定应用的GIS系统。(2)GIS用户化涉及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地理信息共享技术以及新型GIS如WebGIS、组件GIS、三维GIS和嵌入式移动GIS等技术。(3)GIS技术有着良好的空间分析、辅助决策、可视化功能,可以让用户更好地理解GIS,有助于用户更好地展开自己的应用。(4)用户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用户可以与开发人员进行交互,并且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所处行业应用背景对GIS应用系统提出用户化需求信息,可以极大地吸引、激发用户的兴趣,从而提高GIS应用系统优势。(5)GIS用户化重点考虑的对象是群体用户、定制用户和特殊用户。(6)GIS用户化是GIS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表征。适应GIS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测绘工程技术;地籍测量;实践应用;主要特点;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178-01

引言:社会不断进步,地籍测量慢慢的和测绘工程技术联系了起来,在根本上将地籍测量工作进行了改革。现在的地籍测量工作主要采用的是测绘工程技术,通过精确对土地所有权和境地进行测量,反映出土地的质量及分布的情况,为以后土地的管理提供更准确、规范和全面的数据,在地籍测量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测绘工程技术的主要特点

1.1 数字化程度高

在对外业中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应用测绘软件和计算机进行整理、分析等,进行相应的处理后能够将数字地形图自动测绘出来,并且在地形图的测绘过程中,不容易犯错,还可以对距离、坐标等数据信息进行自动提取,也有极高的准确度。

1.2 数据精度高

由于动态GPS、全站仪拥有非常高的精度,因此进行外业采集时,可以保证数据的高精度。对测量到的数据,不仅能够实现自动的记录、传输,还可以对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并成图,在作业的全过程时,不会使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受到影响,在方向、图像等方面的误差也能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可以准确的将外业测量的数据体现出来,使测量结果的精确性有了极大的保障。

1.3 测绘成果更加全面

在数字测图方面,需要对地形界址点等坐标进行测定,能将测点的属性明确出来,对测点的编码、连接信息等进行准确的记录,在成图时,在库中调出与测点编码相一致的图示符号,通过数字测图技术的应用,将信息进行连接、定位,能够为查询、检索提供技术支持,得到更加全面的测绘成果。

2 测绘工程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实践应用

2.1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其技术理论是利用电磁波,通过传感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综合处理后得出地籍信息。遥感技术对最终成像进行分析,可以更加精准的掌握地面的情况,是一种具有极强综合性的技术。遥感技术一般使用绿光、红光及红外光三种光谱波段进行探测。通常情况下,遥感技术所成的影像技术可以分为影像―影像对比判读技术、影像一矢晕地图对比判读技术等多个种类的技术。由于影像技术种类较多,适用范围也较广,各自也有各自的优势、特点、缺点等,因此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测量工作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技术,还可以将各种技术进行融合,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以提高测量的精准,实现高质量的测量,以较好的完成目标区域的动态监测。

2.2 数字化内业扫描技术

此种技术主要是对已有的地基图纸、地形图纸等地籍要素数据信息和已有的坐标数据等,将其导入计算机系统中,利用相关软件进行整理、叠加、调整等处理,以进一步得出所要测量的地籍图册与信息,还能够利用所得地籍图纸和信息等将目标区域中涉及到的路线情况、街道布局等事项进行具体划分,并及时的对目标区域内的门牌号码、房屋布局以及地名等详细信息进行变更和填补,将地籍信息情况正确、全面、详细的表现出来。因此跟其它技术相比,数字化内业扫描技术具有更为准确、全面、完整的优势,能为接下来的地籍测量工作的施行和管理,提供更为专业、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持。

2.3 GPS卫星定位技术

GPS定位技术的最大优势是利用网状结构对地籍测量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观测,不会受到测量工作地点的影响,打破了制约地籍测量开展的外在影响。只要能够保证GPS设备实现等级控制、设备运行良好、精确度符合规定以及网状结构位点的选取符合技术要求,就能够保证使地籍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满足我国对于地籍测量工作的标准和要求。

2.4 全野外数字测绘技术

利用数据采集软件,对各种地籍信息数据进行预处理,并按一定的格式进行储存和编制,同时根据数据信息将地理信息编册成草图,使地籍信息数据更加智能化的反映到直观表面上,特别是全野外数字测绘技术能够实现角度、距离的自动计算,但也有一点的缺点,保证不了系统硬件设备的质量,进行草图绘制时,就容易出错,还会极大的影响其所起到的作用、效果。因此,为了保证地籍测量工作的有效展开,就需要提前确认好系统硬件设备,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2.5 RTK定位技术

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产生了GPS―RTK定位技术,GPS―RTK定位技术要有两种方式:GPS―RTK接收机+测图软件,能够实时、动态的接受地籍信息数据,经过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GPS―RTK接收机+全站仪+掌上电脑+测图软件,克服集中数字测量模式的缺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可适应任何地形环境条件和任意比例尺地籍图的测绘,实现全天候、无障碍、快速、高精度、高效的内外业一体化采集地籍信息。不同与以前的测量方法,不需要在经过一系列的测量后再进行事后的解算才能得到精确到厘米的精度,而是直接就在野外的测量中就可以及时得到相同精度的信息,主要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应用前景则随养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广阔。与其他技术手段相比,具有数据信息实时提供、技术操作简单、省时、自动化、集成化程度较高,功能较为强大、作业精度较高等明显的优势。因此,GPS―RTK定位技术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 测绘工程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重要作用

资料分析,对测区已有的地籍数据进行分析,熟悉测区地形,根据本身已有的设备和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的要求确定采用何种测量技术;数据获取,通过资料分析,直接利用已有的资料,如原始的正确的地籍档案资料等,野外直接采集与收集,数据采集根据建立数据库的要求,得到适宜的数据格式。数据获取的内容,包括全要素地形数据、地籍数据、地类数据、控制数据;数据编辑、整理、入库,对于获取的各种数据,按照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进行编辑、整理、入库,并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汇总,最终建市地籍数据库,形成地籍管理系统。现代化测绘技术的应用,为地籍测量工作带来更准确、更详实以及更加全面的信息,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地籍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有效的降低了工作成本和人力投入。

结语

在地籍管理工作中地籍测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的为土地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地籍测量工作中积极应用遥感技术、数字化内业扫描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全野外数字测绘技术、RTK定位技术等现代测绘工程技术,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地籍测量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土地档案,档案管理,开发利用

土地档案是国土资源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并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光盘、声像、电子文件等材料。它是一种很重要的信息,是城镇和农业用地发展的真实反映。我们要想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加强土地档案的管理,同时对于它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开发利用。

1 规范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1.1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

这是档案工作规范化、完善化的基础。首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国家关于档案的法律法规如《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要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其次,对于档案管理、档案资料的保护加大宣传工作,单位也要不断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工作人员对档案负有责任的意识。档案工作人员要自觉遵守档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档案工作者的位置上,把档案收集和保管工作做到最好。

1.2 文书处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点

文书处理在档案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实践表明,文书处理与档案工作虽然任务不同,但两者之间是联系密切的一个整体。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把握文书处理的规范,用纸质量好的公文纸张,尺寸规格统一,使用横写横排的格式,在左侧装订。检查制发公文是否符合签发的规定,是否在审批权限以内,所写标题是否准确无误,主送抄送单位与要求是否一致,同时注意标明日期等。另外公文字迹一定要清晰,不要选择易褪色的材料,方便以后长久的保存。整篇行文要文种合理,格式规范,不使用简称和不规范的字。

近几年,国土资源利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为了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方法的改革,政府在土地档案建设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土地档案是确定土地归谁所有,怎样管理土地的根据。利用土地档案可以进行征用土地,对于土地纠纷、查处违法占地也要一次为凭证。土地档案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重要的技术资源,根据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管好、用好土地。

总之,土地档案汇集着各个时期的土地制度和措施,记录着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科技成果。可以用它作为一个根据来进行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有效地配置土地资源。土地档案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档案的一部分。现在社会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和科学,各种新型技术也陆续出现,导致我们更要加强土地档案的综合利用率。因此,社会发展的新局势下,我们对土地档案的开发利用也要越来越全面。

2 提高土地档案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2.1 做好土地档案的收集工作

2.1.1丰富馆(室)藏量,优化馆(室)藏结构。

大量的研究表明,馆(室)藏量的大小与档案利用的效果呈现出正比例的关系。为了增大档案的收集范围,丰富馆(室)藏内容。我们要做到以各种法律法规为参考对机关文书等档案进行整理和规范。在土地占用、土地审批、建设用地补偿使用费征收及使用上我们要更加地重视。努力增加馆藏量,建设一个门类齐全,分类正确的档案体系。我们还要注重档案鉴定,及时销毁已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做到保管的成本最低。

2.1.2规范土地档案的管理

(1)在土地档案的收集、整理上我们要下大工夫。使档案信息量形成一个充足、完整、真实的档案系统,为整个社会更好地服务。

(2)土地档案要制定成标准化的文件。使档案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标准可以进行参考。

(3)完善的土地档案检索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社会各界在土地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4)加大土地档案在编研工作上的培训,是档案服务更具有针对性。

2.2 加大土地档案的科学性指导

处在新时期我们就要有新的要求,我们要把科学的技术运用在在土地档案的管理工作上。这要求我们大力推进计算机在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新世纪已经到来,各行各业都要求效率的提高,所以信息化就变成我们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土地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加要求其实现信息化。我们可以将土地档案与土地信息系统两者相结合,通过分门别类的形式把各信息录入系统中,比如地籍信息,用地信息,监察信息等,同时我们对文本、影像、图表等信息载体进行统一管理,彻底提高土地档案服务的高效性。在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同时,进行土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的目的还包括从在平时工作上杜绝工作人员在土地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随意涂改、修改等的不良习惯,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延期档案材料的保存期限。

2.3 加强土地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的培训

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管理,是档案的直接接触者。档案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服务水平都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档案人员素质的培训工作。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能否保持优良工作作风的根本,我们要给档案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一个合格的档案工作人员要有档案相关的知识背景。这要求其不但要学习档案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的知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其他社会、科技知识都能融会贯通。这说明一个档案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知识及熟练的专业技能才能做到将档案材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开发利用。档案工作要讲究与时俱进,档案人员的服务观念,文化知识,都要及时地创新,跟上档案事业发展的步伐,做到时时在发展、时时在创新。档案工作人员要遵守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甘于奉献的职业操守,严格保守档案机密、必要时宁愿自我牺牲也不出卖国家,保护档案的信息安全。另外,我们还应合理地利用档案,从而更好地提高土地档案的利用率。

3 提高土地档案利用率的意义

改革开放让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城市建设项目开展的如火如荼,土地档案工作已不满足与已有的整理、保管和利用,更多地是要进行档案的开发利用。我们加强对土地档案的管理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还可以作为凭证和依据进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确定。土地档案利用的越充分,其得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会越大,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能带来越大的好处,我们要重视土地档案工作,提高土地档案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其中土地档案利用的合理合法是充分提高档案利用率的重要途径。

我国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土地档案的合理开发作为一种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的工作,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下,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大力开发利用,来增强档案管理在整个社会中的生存活力,使国土资源事业发展变得越来越好,使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利用档案资源为规划土地事业服务兰台世界-2000(8)

[2]论地籍档案管理效能提高之我见兰台世界-2013(z2)

第9篇

关键词:测绘技术 土地开发 应用

开展土地开发最基础、最原始的资料数据来源于测绘工程活动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土地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一个土地开发项目的实施主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土地开发专项规划阶段、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土地开发项目施工及管理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具体的每个阶段又可以分成若干个细节,在各个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应用到测绘技术。土地开发测绘工作不同于一般所指的地形、地籍、工程测量等相关测绘,因为它比这些工作要求更加细致,认真和具体。特别是随着GPS、GIS、光纤等先进测量手段的引进,从技术手段上弥补了以前进行测量时手工误差大,测量过程繁琐的缺陷。鉴于现代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在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各个阶段的应用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土地开发各阶段测绘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

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阶段

土地开发专项规划基础图件是土地利用现状图,在规划基础图件土地利用现状图基础上制作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图。对于数量占绝大多数的市县级土地开发专项规划,其图件的比例尺一般要求为1:5000――1:10000,是在国家测绘部门提供的中、小比例尺航测地形图基础上,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利用航片、调绘片绘制而来。目前,市县级实际使用的土地详查图都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或者中期成形的。变更调查又不能较好的到位,不能及时反映实际土地的利用变化,因此导致图件的现势性较差,进而影响了规划成果的准确性。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当前对于较大区域的土地开发图件基础组件,可以利用3S技术进行测绘,从遥感影像图片中提取有效的土地利用信息,或采用GPS实测现势性较强的数据。再用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数据,并对采集到的这些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以有效克服专项规划基础图件的现势性问题。

二、土地开发规划可行性设计阶段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室项目进行施工前的框架性基础研究。这个阶段需要对土地的面积、长度等精度要求并不是很高,可采用专项规划中的相应图件作为工作地图,也可以到项目区进行现场实测。可以使用平面精度小于15m的手持式GPS,现场进行项目规模、土地权属界线、道路、沟、渠等的测量。这个阶段对项目区边界的要求较高,要求边界控制点的平面及经纬度坐标要严格准确,建议采用GPS测量方式精确测定项目区边界控制点。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涉及项目规划方案的优劣判断,对沟林路渠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土方计算达到精准的程度,因此对项目区地貌的准确性、现势性要准确无误。对面积、长度、高程等数据的要求也很高,通常要求绘制比例尺大于1:2000的全要素地形图作为设计底图。对这个阶段的测量可以先采用GPS进行布设控制,再利用全站仪进行野外数据采集,这样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首级高程控制点要采用四等水准进行联测,对采集到的数字和资料进行处理生成项目区高程数字模型,再利用模型辅助计算出每个小部分的设计填挖土方。池塘、河道、沟渠等测量水底高程,水闸应注明高宽和孔数,以便于水利工程的后续设计,同时对农业基础设施也要格外注意,以便农田道路的后期施工。

土地开发施工及管理阶段

在项目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只要根据前两步中的图件为依据,采用工程施工放样测量的方法进行施工即可。项目竣工验收时,要提交土地开发项目竣工图,其比例尺的设计要与规划设计图一致,其测量成果一般都作为工程项目及各管理部门的存档和管理资料,从设计阶段而言,必须达到很高的精确度和全面的内容。在土地开发后期管理阶段,可充分利用项目竣工验收的测量资料和图件,与施工前的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及施工设计图进行对比研究和跟踪整理,如果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复杂的沉降、变形等需要再次进行测绘的现象,要由专业的测绘机构进行施测研究。

四、对于土地开发中技术的改进

(一)要保证测绘的实际范围比项目范围大。一般情况下要求实际测量的区域半径要大于项目区域50m――100m,这样才有利于仪器测量精度的提高。(二)采用专业成图软件进行作图。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便于资料的保存、携带和处理。最好采用AUTOCAD软件或者其他专业制图软件进行成图。同时应该尽量将该地区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包括进去。(三)测绘工作应该有重点的进行取舍。对机关学校等建筑用地只需要绘出地类界线即可,而不必要对每一处建筑都进行详细的观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每个村庄和城镇的周围都要有明确的规划用途和范围界线。侧重对项目区内沟、林、路、电力设施的地类界线的测绘,对于独立物要按照比例尺及规程规范进行必要的取舍。(四)水是土地开发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要对这项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即使是旱地农业区以水稻为主的都要保证灌溉率在70%以上,这就要求项目区的水系要准确无误的绘制出来,这是保证土地开发规划的重要方面。对于池塘、沟渠等的测绘,不仅要求其位置的绘制准确无误,而且要保证其深度测量的准确性。这些深度数据在土方计算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五)加强对关键点的测量。对高程点实施的测量要合理,严格控制测量间距,保证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对平坦的平原地区以60m左右为网格进行测绘;地形枝离破碎,地表形式复杂多变的测量高程点的网格间距不能大于40m;另外还要加强对高程变化、坎顶、坎角线的位置和标高的测量。在测绘区埋设足够的标石,便于测绘施工的进行。(六)权属界线的测量是土地开发测量的重点,应该结合土地权属调查时的结果和资料权属界线进行。在实际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要与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共同进行界线的详细准确指定,在一些土地开发项目地形图上,经常发现地形地貌测量的很详细,图面也很整洁,但是土地权属界线却没有划定。根据实践经验,在施测1:1000或者更大比例尺测图时,采取实际测绘来进行数据搜集的做法是可行的。

五、结束语

精细准确的测绘工作对于土地开发项目的施工具有全程的指导意义,在不同的项目阶段,对测绘的要求也不一样,由于将测绘与土地开发整理结合的手段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的地方,包括土地开发测绘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化文件、图示标准制定等一系列技术和程序上的步骤。但是,将测绘手段应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践中,大大节省了劳动成本和施工精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应规范的出台,测绘在土地开发上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薛莲春.浅谈3S测绘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

[2]韩冀吕.成生权.张红凯.测绘如何在土地整理中发挥作用[J].中国土地.2003.

[3]张金亭.试论土地整理测绘国土[J].资源科技管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