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级会计财务课程

时间:2023-11-06 10:10:44

导语:在初级会计财务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级会计财务课程

第1篇

(一)会计体系人才缺乏人才能力框架和评价体系

管理会计人才的技能标准、管理标准应该是什么?用什么方式来衡量和考核这种能力?考核的周期是多长?我国的会计培养体系中应该如何建立会计人才的培养标准?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都还存在此类问题。

(二)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目前会计学术研究中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比较多,而服务内部管理决策是不够的,管理会计发展比较滞后,主要的体现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和执行上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单位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包括人员管理、使用操作管理、维护管理、档案管理等各种管理及控制制度的建设。

(三)管理会计实践处于自发无序状

管理会计的体系缺乏严谨,导致实践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如会计电算化的要求中,对于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账目记载有明确要求: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为平台做好企业内部的财务账目。但是在实践中,较多企业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对于年长的会计人员来说,基本采用手记、手写的状态记账,导致电算化信息系统应用推广不全面,无法覆盖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

二、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完善管理会计人才的制度及考核体系

明确管理会计的体系及制度的细则,明确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及素养的考核,以细则要求会计管理人员,才能将会计的实践明确划分。管理会计的人才考核方法应该以多样化、全面化结合的方式进行,如目标管理法、排序法、对偶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关键事件法、行为观察量表法、行为锚定考评法、登记考评法、360度绩效考评方法、平衡计分卡法、关键业绩指标法等。根据企业划分的行业,要求会计管理人员的考核中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为绩效考核提供客观依据。每个维度的考核划分三个层次:优秀、合格、不合格,依照考核的维度进行100分制的评分,评分不合格者需要接受10小时以上考核周期的课程学习。

(二)逐步完善会计理论管理体系建设

会计管理系统是主打会计管理的指引,如管理会计体系的任务中有推动形成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支持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包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会计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明确会计产、学、研联盟,例如以武汉市为例,每年分为3个季度进行按区划分产学研联盟,以签订合作合同的方式将3~5个企业与会计管理协会产、学、研三个项目为基点,明确未来合作1~2年的经济创收效益,以企业扩大范围、经济效益为衡量的标准,以此为试点,有所成效后可以逐步在其他类似城市推广。

(三)加强管理会计体系的实践监督和监管

如明确初级会计资格证的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财务的管理中进行的操作需要统一由该辖区内的税务体系进行监管,企业财会经营中的会计操作失误、故意犯错等行为,应该以累计的形式进行统计,一个季度有3次以上,若连续2个季度则开设会计基础理论学习课程,学习及考核合格后才可重新上岗。若连续有2个季度达到5次以上,则可以提出从业资格的警告,情节更严重者可以直接取消会计资格,要求该会计重新考核。人才的制度考核依照每个企业对会计的要求标准而定,管理会计系统确定的统一标准不一定对每个企业要求的会计标准适用,个人建议以同一经济发展水平为基准划分标准。如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可执行统一的会计考核标准,企业规模在100人以上的可以执行统一的人才标准与考核。同时,以会计从业者所在的税务管辖范围,将所有的从业会计人员以片区划分,监督会计管理人员的行为。

作者:张薇 单位:甘肃平凉信息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关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5(6):18.

第2篇

论文摘要: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高校,和其他重点院校和有悠久历史的院校相比,客观上存在很大差距,但在培养人才方面同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在结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分析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和解决方法,探讨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原则、方式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和体现,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我校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会计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会计人才也成为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以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使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会计职业界的需求相脱离,这些都与我国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1.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关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界和教育界不断进行了讨论,而且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其中代表性的有:1993年,张为国《深化会计教学改革的设想》;1995年,朱小平等《中国会计教学改革走向何处——关于我国会计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1998年,李心合《论会计教育目标》;2000年,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2005年,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他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分析探讨了高职高专教育、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等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目标要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为激烈的国内乃至国际竞争,迫切需要一大批不同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只有按照各层次会计人才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意识,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往往过高、范围过广,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为其目标,过分强调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的培养。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大部分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又缺乏实际工作需要的熟练技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并且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强调高素质的同时,已渐渐突出“应用型”,注重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定位?应该是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的人才。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领导企业能力,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敬业精神。作为地方院校,理应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周边为目标”来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找准为地方服务的切入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因此,“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我校会计专业的最终目标。

二、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地方院校会计专业人员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相关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阻碍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过高,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其结果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未能达到社会的要求,最明显和直接的就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才能委以重任。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这无疑与其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有关。

2.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完善。会计教学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课较少,而且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而且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比如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方面都存在内容交叉的现象,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就成为必要的工作。课程体系安排的不合理,无形中就挤掉了实践环节的时间,因而总是匆匆忙忙走形式,实践环节效果也不好。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陈旧。会计教学仍然采用板书为主的教学方法,即采用教师写、学生记或者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会计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特别是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不相适应。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同样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4.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够。一支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俱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前提保障。没有“双师型”的教师,就不会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而实际的情况是: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自己缺乏实践的锻炼,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因此,会计专业应着力培养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三、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跳出理论教学的误区,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空洞理论的传授,才能使学生具备真正的实践技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007年教育部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加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方面作了重要规定,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构建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模拟实验中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2.课程设置体系应突出重点。为了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理论教学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重视学生手工模拟训练和电算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人员的分工合作和会计核算过程,熟悉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真正使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会计岗位都能快速达到岗位要求,胜任会计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曾提到:我们在课堂学了这么多知识,到社会上能用到多少?这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在现代的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是否应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为此,我们学校也进行了探索,不仅在相关的专业课中安排了实训的课时,而且单独设置了一门课程《会计模拟实验》,学时为18学时。通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反映良好。下一步需要进行的是如何把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进行很好的整合。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阐述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辅导与课外练习相结合,问题讨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科学安排讲授与学生讨论,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操作,提高会计教学的课堂效率和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会计专业建设应具有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既有扎实的理论素养、道德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加强会计教师的后续学习和教育,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定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学习指导,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担任社会职务。使其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双师资格,力争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四、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会计专业作为我校的传统专业,随着我国逐步实现教育大众化,如何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充分就业,其根本在于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其主要模式有:

1.走“校企联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更多单位注重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十分注重学生的经验积累。学生如果不经过产业实践这一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种经验的积累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实训来完成,而主要的可以通过走“校企联合”的路子。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观察,增强学生对会计财务工作的感性认识;也可以请合作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进行不定期的讲座,结合其自身的行业特点、业务范围、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纳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感觉到学习并不是枯燥的事情,而是与将来的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校已经建立的合作单位有:丰原集团、安徽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禾泉农庄、沁雅花园、华安证券公司等。

2.走“双证或多证”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大部分行业不同,会计行业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即所有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上岗资格证,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学校开设了证书培训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和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为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珠算等级、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等相关资格证书。为此,我校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培训和ERP资格证培训。鼓励一年级的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考,二年级学生参加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三年级的学生就可以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了,然后就可以参加初级会计师的考试。这种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配合,任何一个要素得不到保障,都会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会计研究,1998(09)

2.刘霞玲.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3.何军峰,黄红球.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6(03)

第3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事业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并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等,实现对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输出、分析、预测、决策等,它是一门融合了现代会计技术、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集会计学、信息学、计算机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会计电算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也就是说是运用会计软件完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会计工作过程。广义的会计电算化使指与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与发展,使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有了很大改变,它优化了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会计理论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会计电算化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减轻会计人员的繁重工作,提高会计核算的精确度。然而,会计电算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会计核算的方式和技术,还引起了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同时需要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变化、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会计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它对会计及会计工作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与发展

(1)初始发展阶段。在国外,会计电算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第一次运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开始了利用电子数据解决会计实务的新征程。而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一些。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于二十世纪70年代,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首先进行了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工作。随后,召开了以总结工作经验和成果为目的的 “财务、会计、成本应用计算机问题研讨会”。会上提出了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称为“会计电算化”的这一概念,标志着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起步,同时也加快了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会计应用的步伐。

(2)自发发展阶段。1983年至1986年这个阶段,是会计电算化的自发发展阶段。这期间,会计电算化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当时,计算机在国内市场上的大量涌现,推动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大量的公司在此期间纷纷开发新技术,研制新软件。但由于当时我国计算机在经济管理领域中还处于初级阶段,会计电算化工作也缺乏相应规范的政策与制度,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难见成效,进程缓慢。至此,我国开始总结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经验与教训,逐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培养全方位发展人才。

(3)稳步发展阶段。 1987年至1996年是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稳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号召全国大力开展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工作,会计电算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与运用。同时,会计电算化也走向了制度化,组织化的发展道路。各地各企业都制定了规范的制度与措施,使会计电算化工作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不仅如此,会计电算化也取得了技术上的支持。财务软件市场和产业初步形成,由于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今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大量企业都购买或自行开发会计财务软件,实现了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新局面。这阶段,在大中专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和人才的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创新提高阶段。1996年至今是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创新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由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大量开展以及在全国的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各软件公司也逐步壮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外与国内的软件公司争相开发新产品、新软件,以立足于国内市场。目前,财务软件用的最多的当属用友软件,而用友软件也在不断的开发创新,满足会计工作的新需求。此阶段的会计电算化的人才培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会计电算化方向设立的研究生、博士生正逐年增多。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已经基本普及,应用范围较广,多数的企业都采用了电算化核算方式。提高了会计质量与水平,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总的来说,还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导致会计电算化应用范围小,普及率较低,致使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不平衡,一般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效益越好的企业,会计电算化水平越高。东部发达地区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企业会计电算化,而西部地区却普及率不高。

目前,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现有的人才并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需要的既要懂会计知识,也要懂计算机知识。而目前,这种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一些经过培训的电算化人员虽懂得一些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但却不能灵活的掌握与运用会计数据分析与预测。

商品软件市场的发展有限,缺乏高层次高质量的财务软件。目前,市场上的财务软件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其信息采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软件在使用方法上存在巨大差异,兼容性差,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而有些企业的开发者为了自身利益,不顾现实需求,盲目开发,造成软件功能低,版本升级更新困难。

会计电算化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的企业缺乏严格而有力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与措施,我国颁布的有些法规过于死板,阻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许多单位领导及个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监管力度。从而使会计电算化管理体系出现一些问题,反而效率与质量得不到提高。

会计国际化进程问题欠缺思考。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电子商务与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资金流转迅速,竞争激烈。企业为自身发展,应加强产品更新,技术改造。而依照当前我国的会计软件水平,很难与国际接轨。

四、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完善与趋势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虽取得巨大的进展,但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还不容乐观。我们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完善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同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为企业经济发挥出重要作用。

提高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对其予以高度重视。虽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已基本普及,但还有一些地区和企业没有应用。其次,企业及个人也应该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单位领导应全面认识会计电算化,作出正确决策,制定相应制度,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大力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水平。人才是会计电算化的核心,人才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培养既具有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完善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提高会计软件质量。由于目前我国的会计软件参差不齐,种类多样,我们应该努力改善会计软件的质量,满足用户的需求。让会计软件向智能化、专家系统方向发展。

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制度与政策,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体系。会计电算化要拥有配套的法规,符合会计准则与制度,才能满足其一致性与安全性,为其提供制度保障。企业还应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制定与组织新的管理办法,向管理一体化方向发展,使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积极调整我国的会计政策、法律法规,使会计电算化能够加快国际化进程,与国际接轨。

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网络财务”。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出现,需要企业改善其经营管理方法与策略,以应对目前的态势。所以这就必然要求会计软件的网络化。这就是“网络财务”。的确,“网络财务”将成为会计电算化发展又一座里程碑。所谓“网络财务”是基于Internet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控制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财务的实行,将会改变财务会计工作的空间与模式,有利于信息多元化,会计核算及在线财务管理,以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五、结束语

我国会计电算化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缓慢发展到迅速普及的过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也应该看到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而且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此,我们要总结经验与教训,进行深入探讨,要积极努力,勇往直前,运用各种方法、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推进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使其愈加成熟与完善。大力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人才,提高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培养一批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会计知识的人员,加大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会计电算化人员要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制度中的一些法规和条例,以保障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化。为了完善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加速其向国际化迈进,我们也要吸取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不断总结、进步,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

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崭新的会计电算化时代即将到来。21世纪的会计应是一个革命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而不是一个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应当是在现代会计模式基础上,利用国际上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设计全新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并能为今后企业经济管理事业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亦平.高级会计电算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孙莲香.财务软件实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