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10:46
导语:在高等艺术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 键 词:艺术教育教学评价 评价体系 评价比较 发展趋势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切有效可行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和影响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经历了“心理测验时期”(19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目标中心时期”(20世纪30—50年代)、“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和“结果认同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四个发展阶段。随着教育的发展,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既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主流,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教育评价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有教育活动,哪里就需要教育评价”。当前,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导致了教育目标的泛化,这给教育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中获得一些启示,冷静思考教育评价该何去何从。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重新确定适合中国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理念、建立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艺术教育教学评价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是以艺术教育(包括美术、音乐、电影、戏剧和舞蹈等)为对象,研究各类艺术教育目标与相应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学科。从宏观的层面看,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为研究艺术教育思想评价和艺术教育制度评价。从微观的层面看,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为研究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评价,如学校办学思想、学校领导管理质量、教师教育和教学质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质量的评价等。它的基本范畴包括艺术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模式、类型,以及教育质和量的规定性评价,教育质和量变化的度的评价,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等。
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教学评价,一是推动艺术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方向,促使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教改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有效调节教师教学行为,为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借助于反馈信息,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增进教师间的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内在需要和动力,增强热情和信心,形成个人教学特色与风格。
二、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评价体系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既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考察一种新的评价活动是否合理、有效提供了评判标准。具体来说,一是评价的理论或政策要强化自身合理性诉求;二是评价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三是教育评价要与其他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协调一致。
1.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指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评价,包括学校资格的鉴定、学校各方面工作及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价等。
现行学校评价制度限制和误导了学校发展路径的选择,要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就需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发展性学校评价倡导质量提高型的内涵式发展,注重在潜力分析评断基础上的目标定位评价,关注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立这种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整体评价观念,从艺术教育的要求看,学校评价应树立整体观念,可以通过外部的评价为学校创设优良的环境,学校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评价;二是注意评价标准的弹性,协调好统一标准与艺术特质的关系,办学特色是在一定教育理念下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艺术特质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统一、独特性与普遍性统一、抽象性与实在性统一、稳定性与变动性统一的特性。它在客观上要求一种弹性的评价标准,具有弹性的评价标准能照顾到不同艺术学校的自我理解与追求,使评价面对实践时具有实效性,较好地适应了各种学校的特质与不同要求,有利于从多角度、多层面促进艺术教育事业的整体推进。
2.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的素质、职责、行为、教学绩效四个方面进行评定。教师评价的重点就是和教师一起分析工作中的长处与不足、收获与失落,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行动计划,目的是形成一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制。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制包括:一是建立突出个别差异性的艺术教师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在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个性化评价之间取得平衡,关注艺术教师个体差异和人格特征,形成个性化评价;二是重视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三是以专业发展为教师评价的目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如果教师评价总是停留于对教师过去和现在表现的评定,教师评价则没有意义。要根据这些现有的表现制定一些新的评价要求,就是从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求,制定出的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向专业发展的方向努力。
此外,各种网上论坛也是教学绩效评价的重要参考。事实上,在网上活跃着许多学生评议课程教学、评价授课教师的论坛,在这些论坛上由于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往往能流露出一些真实的看法,可信度较高。但是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只能将网上的言论作为参考,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上述三点得出综合的结论。
转贴于 3.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指对学生成长发展情况的评价,包括对学习情况、态度、情感和身体发育情况等的评定。树立合理评价观念,选用合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采取多样的方法来形成一种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一是树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观念,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内容。要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首先就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整体的、全局的,具有价值追求的学生评价观念,要确立发展性评价观、强调过程性评价观、倡导参与性评价观、操持评价情境观和树立评价伦理观。同时,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发现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二是评价突出个性,强调专业表达能力。个性发展是保证艺术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评价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建立一整套适合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和评估的评价体系,个性化的、创新性的艺术类学生才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另外,艺术类学生的能力评价要强调专业表达能力。专业表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艺术学科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专业表达的绩效评价(即课程成绩考核)中,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系统、规范和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制定评分标准。
三、不同学科的教学评价比较
艺术学科的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评价标准的非客观性。首先,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更具灵活性。我国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艺术教育的评价过程中,就在不断调整。比如,评估的学校中,南京某艺术学院和北京某美术学院由于培养模式的不一样,一所是优秀而一所是不合格,但两所学校的学生则都受到社会的认可。注重过程还是注重结果,在教育评价中,这个“度”应该是不断研究和调整的,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过程往往决定结果,艺术教育则有所不同。其次,人才评价的标准具有多重性。其他学科的人才评价,应该说评价方式可以标准化,但艺术人才的评价则是多重性的,多样性的,它的标准可能是现代的,也可能是传承的;可能是国际的,也可能是民族的。最后,不同的艺术学科的成才模式也不一样。比如,音乐的人才在小学阶段则基本定型,而纯美术的绘画等人才可能在大学毕业的很多年以后方成建树。因此,教学评价可能注重过程,可能注重结果,更可能注重潜力和发展的因素。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传承性、现代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它没有一致的标准,也不能用一致的标准评价。在这一点上,中外的艺术教育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发展的模式应该说也是趋于一致的,只不过欧美的艺术教育发展得更成熟些,评价的理念和模式可能更合理和科学。
四、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以前的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是机械唯物主义,本来“四代评价”对其评价是很科学很客观的,但从批判实证主义的不足到完全信奉建构主义的相对本体论,排斥世界客观性,“四代评价”创立者竟跌进了自己思维定势的怪圈之中——使其陷入唯心主义泥淖。教育的教学评价发展趋势势必改变这一不足,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同样也面临这样的发展趋势。
1.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的多样化,评价标准和功能的多元化
随着人们对教育评价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教育评价包括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和教育活动的过程;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发展以及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发展。教育评价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分析评价和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等。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本人,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教育评价标准可分为效能标准、职责标准和素质标准。效能标准包括效果标准和效率标准;职责标准主要对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素质标准是教育活动各部分对活动主体素质的要求。要协调考虑各种标准,否则会导致教育评价功能实现的失败。同时,现在教育评价越来越重视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力图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了解他们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建立艺术教育自主性评价体系
艺术学科缺乏自主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在各种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科评估体系中,我们看到充斥于各种评估指标的,只有“科学研究”“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之类的科技行政术语,却很难见到与人文艺术有关的称谓。在“科学研究”一栏中,只认“被SCI /EI/ISTP 收录的论文”和“被SSCI/CSSCI 收录的论文”,而对在艺术专业期刊上发表的作品和论文,以及参加的各种展览,则基本不予认可。这种现象暴露出“科技至上”的观念对艺术学科的贬抑,而在现实中则造成对广大艺术教师的专业积极性的挫伤,非常不利于艺术学科的发展。
强调艺术的主观性、个性、多义性,突出艺术是审美的、非功利的、人格化的本质,实现艺术的重个性化的感性体验,重心灵的沟通与感悟。因此,在成果评价上,艺术则以善和美为指归,落实为人性的关怀与人格的提升,往往没有实际的效益和可以量化的指标。由此可见,根据不同学科的规律与特点,制订出自主的相对合理、相对多元的学科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是确保艺术学科健康发展的前提。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艺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哪里有教育活动,哪里就需要教育评价”,因此,重新确定适合中国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理念,建立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既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考察一种新的评价活动是否合理、有效提供了评判标准,主要包括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具体来说,就是评价的理论或政策要强化自身合理性诉求,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与其他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协调一致。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不同,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更灵活;其次,人才评价的标准具有多重性,不同的艺术学科的成才模式也不一样。同时,从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看,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更现多样化,评价标准和功能更趋多元化,更加重视建立艺术教育的自主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梁玉娟等.教育评价的前沿研究调查.blog.online-edu.org/wujuan/cat_aaoeeau.html.
[2]李冀.教育管理辞典.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3]孙孔懿.学校特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8页.
高等艺术教育的概念可以通过高等教育在学制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高等教育的性质这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从高等教育在学制体系的位置的角度看,它与初等、中等教育相比是最高的一个阶段;从高等教育性质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是一项专业的教育,能够根据学科知识进行专业的分工。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是指按照规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规划的艺术教育,力争培养出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艺术设计教育主要由艺术设计创造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鉴赏能力的培养和艺术知识的传授这三个方面构成:艺术设计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希望激发人们对艺术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人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艺术设计的鉴赏能力主要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设计的作品,使艺术客体能够在人们的头脑中映射,它是审美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拥有好的艺术设计鉴赏能力能够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艺术书籍和各种艺术展览;艺术设计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一些艺术设计课程等进行讲解,也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艺术社团活动和文化竞赛活动进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主要分为基础艺术设计学类、交叉艺术设计学类和应用艺术设计学类这三个主要部分。基础艺术设计学主要涉及艺术学科的基本理念。艺术思想等设计概论;交叉艺术设计学是在建筑、装饰、环境和广告等学科交叉的前提下,不断充实和规范艺术设计知识;应用艺术设计学类主要是针对学生就业问题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进行艺术设计的分类。
二、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1.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理过于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很多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的氛围不够,而过多的重视艺术设计,这样就发挥不了理论的指导作用。学术氛围过于浮躁从而造成恶性循环,社会各界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满意。艺术设计专业高等学校中很多都是拿示范演示或者是一些好的作品展示代替艺术理论基础教材进行授课,这样的话就使学生形成一种艺术理论不重要的意识,甚至有的学生干脆就不上课,造成学生对艺术理论知识的严重匮乏,这样就难以培养出高专业素养的高等艺术人才。
2.艺术设计的专业方向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受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向比较少的影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的专业方向更新的很慢,这样就与国外的艺术教育水平产生了极大的差距。例如国外一些著名艺术高等院校开展的一些新的专业方向,“多媒体制作和软件开发”“数字成像和网络视频技术”等带动了艺术发展的新的,吸引了大批国内的艺术专业人才,从而对我国高等艺术人才的损失。因此我国应当根据当前的现状,可以扩大艺术设计的学科方向,可以多借鉴一些国外的成功案例,使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学科更加丰富多彩。
3.我国高等艺术学校的学生的德育教育比较落后,由于学生生源的质量逐年下降,招收的一些学生文化课程分数越来越低,因此学生生源的整体素质相对落后。加上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与以往也不相同,很多学生攀比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使高等艺术设计学校的德育水平远远落后。
三、对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措施的思考
针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国开始着手进行改革,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开设专业课程人文与科学交叉的课程艺术设计学科应当与人文或者科学等这些学科相互结合,我们可以使课程设置包括以透视学、图案基础、图形创意等专业课程为主,以市场营销学、心里学、广告学、传媒学为辅的这样一种新型课程体系,使用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艺术教育的内容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艺术设计等方面我国取得很大的成就,因此,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应当增设这些方面的内容。例如,中国书画的技法,应当将重点放在中国古典艺术思想和其展现的意境中。
关键词: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72-02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河南又是中国的人口大省,这其中不乏人才。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份宝贵遗产,并使今日的河南逐步迈入文化艺术大省的行列,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经过努力,近几年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类院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艺术专业,并逐渐成为热门,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各种民办艺术高校也蓬勃兴起,中原大地的艺术“热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河南的艺术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艺术类教育有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潜力。近几年来高校设计教育发展很快,河南省100多所院校几乎都有设计艺术教育学科,但是纵观各学校的教学内容、机制和体制几乎都是大同小异。不但没有任何创新,而且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所以对于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相差甚远。
1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河南省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校内学习,学习模式为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另外一种模式为校外学习,学习方式为在学校以外的地方进行教学活动。
校内学习是河南省艺术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主要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地点均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其中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学生在课堂里接受艺术教育理论方法的指导和学习研究,通过理论的学习,熟悉教学内容之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课程教学方向,利用理论知识进行课程内课题的实践练习。教师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达到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
在校内课堂理论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成为了现在的主要授课形式,多媒体教学包括图文教学法、图片一语音教学法、视频捕捉教学法、图形一动画教学法、在线游戏教学法。根据艺术设计教学不同类型的课程特点,对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整合,发挥其各自优势,形成多感官并用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艺术设计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方法更生动,主次清晰,更好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河南省艺术教育的校外学习一种是带着学生进行写生,或者是考察风俗、建筑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是让学生们学会独立,还可以增长见识,体会民风民俗。使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还有一种是让学生校外实习,提前接触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回到学校进行更好的充实自己。这既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也是强化课堂教学成果,检验和提高学生独立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要从艺术院校和教学的特点出发,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但是目前河南省很多学校的校外学习管理还不规范,艺术教育的校外学习蜕变成了简单的带领学生到各个地方进行风景写生和文化考察,使得原有的教学安排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高校艺术招生“大众化”的两面性
最近几年河南省的艺术类高考考生的人数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长,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使高校艺术面临“大众化”培养的新问题。
“大众化”的可喜之处从目前来看体现在如下方面:
(1)体现了社会对于艺术需求的一种态势,说明我国当代社会对艺术的需求在扩大。从教育的层面上讲,它可以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从整个社会调节与发展的大视野来看,可谓是文明演进的表征。
(2)体现出为我国当代艺术人材展示了更广阔发展天地的可能。随着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往那种在文化系统内部“对口”就业的单一去向被打破,毕业生有了更多的择业途径和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许多行业对艺术人材的需求不断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3)就是为艺术院校(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生源数量方面的保障。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可喜现象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忧虑。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热门现象,必定存在着可忧的一面。高校艺术类专业计划猛增,其增长一是说明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量大;二是高校结构调整的需要。高校向综合性和多学科方面发展,一些高校存在着没有艺术专业就不算综合性院校或不能突出多学科发展的心理,所以纷纷设置艺术类专业;三是艺术类学生的学费高,不排除高校为利益所驱而设置艺术类专业;四是我国的专业设计教育归入艺术学科,因此,在招生时“享受”着降低文化录取分数线的“优惠”。文化课程学习不好的学生转而报考艺术类考试,通过“突击学习”的形式考取艺术院校。这种情况的产生也是河南和全国艺术类考试火爆的根本原因。
3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师资的现状
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办学空间、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等。在前几年,还存在着教育投资的增长远远不适应在校学生的增长,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这些反映在艺术专业情况更加突出,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专业招生人数少,占地面积少,师生比例低,而且有其专业教学的特殊性。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也还跟不上发展,教室拥挤,实验设备不齐全,专业老师缺乏,师资水平良莠不齐。这些都是河南高校艺术教育必须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就是当下,河南高等艺术教育的教育资源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很多大学都从市区迁址到了大学城,在办学空间上满足了艺术生需要办展览、独立的阅览室、模型工作室、多媒体机房等很多需求。老师可以带着20多个学生自己上小课,每个人都能辅导,知识能够更好的传授。教学设备有设计学生专用的计算机房,再也不用跟其他专业共挤一个机房,不用害怕找不到最新版的设计软件,因为硬件、软件都是有专业的人员保护和操控。师资队伍更是上了一个新高度,专业院校的研究生,甚至还有博士,副教授、教授也越来越多。
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学术氛围,丰富的办学内涵等,曾经我们认为不可能解决好的,现在都通过河南省各部门的重视得到了改变。
4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
我省艺术教育专业本身的教学机制,专业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几年新设的艺术专业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也效仿专业艺术院校,片面强调技能训练,导致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淡化。课程脱离学生本体、以学科门类作为课程设置主线、“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思维天地狭窄。
要逐步改变高等艺术院校某些专业设置过细、过窄以及专业方向、课程内容同文化建设和社会需求脱节、不相适应的状况。要从调整专业方向入手,有计划地改造和调整现有的专业设置,改革和更新一些陈旧了的专业和课程,使艺术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在整体结构上更趋科学、合理。
要根据经济文化建设实际需要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拓宽专业范围,拓宽的基点应放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必不可少,加强和拓宽设计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已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及我省设计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教育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大致上是沿用过去绘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虽然有些学校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实质性改革不多。设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特别审美能力的设计应用型人才,所以目前我省高校的设计专业基础课必须是传统艺术与审美相结合的教育,必须让学生具备传统艺术审美、现代艺术审美和审美能力创新的新教学内涵。
高校艺术教育对于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艺术人材方面,高校教育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理应肩负起振兴河南艺术的重大责任。高校艺术教育同时又是一种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是一种具有潜能的后续勃发的教育力量。用积极地态度去探索高校艺术教育和教学方面的新课题,使高校艺术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董远骞.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教学的理论与艺术[M].成都:人民艺术出版社,2007.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多种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国家整体艺术文化的一种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是允许文化艺术存在差异,并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科学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艺术的尊重。这种多元文化思潮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台湾学者郭祯祥就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学生能够通过欣赏不同艺术文化的过程对不同的文化艺术背景及其社会价值进行认知。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由于我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处在起步阶段,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就整体状况来看,虽然我国在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两种现象:部分文艺工作者过度重视国外文化,认为国外文化才是最先进的;还有部分文艺工作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这两种极端的一元文化论都是不科学的,会阻碍我国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使我国艺术教育缺乏多元化视角的创新精神,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复制品。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我国高校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整体的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日渐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各个高校举办的艺术文化研讨会,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视。这种多元文化发展意识的增强也符合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宗旨。新课标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逐渐形成平等、尊重的多元化文化观念,进而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这对当前广大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多元文化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其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多元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促进以往教育模式的转变。
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我国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无论是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讲授丰富的知识内容,以符合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改变以往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当前时代需求的艺术专业人才。
其二,有利于学生艺术情怀的塑造。
美作为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的内在魅力,这个学习的过程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学习,进而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价值与时代特征,这对于学生的自身情感陶冶和艺术个性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三,促进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发展。
多元文化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艺术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交融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思想,涵盖了不同的创作历史、人文情感和地理风貌。如,要想理解长城的艺术价值,就要从其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最终体会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对埃及的古建筑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样要如此。只有将这些艺术作品还原到当时所创立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思想。艺术所具有的学科交融性的特点,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促进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议
其一,改善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施教理念,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该改变以往教师作为主角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一切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作为基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从学生角度展开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文化艺术学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渴望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是极为重要的。
其二,重视本土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提倡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本土文化,而是强调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国,本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本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本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的凝聚体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我国当前的一些艺术教育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存在不足,对西方文化存在过度崇拜,这就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立足于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同价值观。
其三,创新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美,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在丰富的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拓展,这也是获得艺术思维的过程,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是以这种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因而艺术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鉴于此,在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魅力,创新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认知,进而由抽象的艺术概念理解转变为具体的艺术价值领悟,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学生创新。
其四,开放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艺术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这就要求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前沿知识的传授,设计出多元文化的艺术教学活动,使艺术课堂呈现出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从而提高学生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拓展思维和艺术视野,进而增加对艺术学习的激情。
五、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反映了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与渴望。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市场经济秩序也由过去的不完善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在这种经济环境大变革的形势下,这种条件为设计艺术教育带来了发展空间。在近十年间,人们己经意识到设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设计艺术与经济建设的密切关系。通过社会发展的变化人们不难发现,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甚至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空间和生活方式,许多发明创造和新生事物的出现更是引人注目。今天,科技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能使民众普遍感到生活显著变化的便是商品的丰富,这种变化大多与设计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设计艺术已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同步发展,并以鲜明的形象融入社会发展之中。
设计艺术本来是以艺术学为主干的交叉学科,特别是现代意义的设计艺术专业,应是学科兼融或有针对性的汲取相关专业有益成份而发展的新兴学科。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和美术教育的影响,部分院校继承或沿用了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和绘画专业的教育模式,从基础课到专业课都是以绘画、绘图为主的训练手法,教学片面单一,缺少必要的艺术设计理念的渗透与移植,造成了涉及设计艺术教学必须的营养缺失。设计艺术的发展还应该与工业生产、科技进步、城市建设、民众生活等诸方面因素密切联系。设计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它要求必须提高设计艺术家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所设计产品要直接投人市场,并适应市场的选择,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等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是设计艺术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专业导人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走向社会以后尽早适应。因为设计艺术在艺术学诸学科中属于应用学科,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厂家,直接参与设计实践是必要的,但要当学问去做,从中认识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诸多社会因素,反过来验证自己所从事的设计。
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设计艺术教育不过20年的历程,我们虽然在设计艺术创作水平上有长足的进步,并不能说明着我们设计艺术教育的总体水平已达到了完善的高度。设计艺术及其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与其他学科相比,仍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完善。设计艺术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绘画教育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它需要师资、图书和相关软硬件的基础办学条件。要努力提高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规模和质量以及设计艺术总体水平,要尊重现实的客观条件,尊重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脚踏实地的投入到一个学科的发展和成熟当中去。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是个新兴的学科,应针对我国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合理设置艺术设计的教学点与学科,积极在教学硬件与师资上进行合理的配比,了解我国教育的实际状况,才有可能计划实施各学科的发展规模,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仍缺乏严谨的学科规范和合理的专业布局,它关系设计艺术学科如何更健康的普及与提高。如果仅仅依靠招生数量的增加和教学范围的扩大,而忽视教学研究的现实条件,或者仅依靠引人国外设计院校的部分课程体系求得改革发展并不是对设计艺术教育的真正关爱,而将会使设计艺术教育步入另一个误区。
一、“五动”
1.多动手: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上,受美术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校几年用于素描、色彩、构成及其他基础课的学习和训练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许多学生对产品设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一种与绘画相关的技能,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能画得一手好画,能拿出几个理想的效果图方案,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艺术设计除了要多画,还要多想、多做,要把设计构思、创意变成产品实体。不能只强调点、线、面和画的要求,还要掌握艺术设计产品的制作工艺和材料的选择,以及市场的营销和生产管理等。
2.爱动脑:解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创新意识。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必须培养学生懂得把握时代的脉搏、对社会环境的敏感观察和时尚潮流的捕捉。强调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训练学生具有敏锐的感观力和感悟力。艺术设计的灵感与创新,应通过人脑有意识、理想化的思考,积极地、频繁地动用脑筋,思维就会越用越活,越用越巧。
3.勤动脚: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走出课堂,深入市场。学生必须对各种场所不同的群体,不同层次人群的生活需求,以及对国内外市场现代艺术设计走向进行调查,写出较详细的调查报告。市场是实现商品价值的主要所在地,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阵地,它是课堂无法取代的,课堂必须与市场连为一体。
4.善动心:产品设计是先有设计构思后有成品制作,做到“胸有成竹”。当我们设计的时候,首先,思想在前,心中是先有产品的轮廓,经过设计者反复酝酿之后,通过思维传达给手,最后成形在纸上。心手相印,心想则事成。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心胸博大,有鸿鹄之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好动嘴:解放学生的嘴。学会经商,学会交际,学会展示自我。在生产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教学中,应把怎样做一名合格设计师,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怎样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与团队合作,怎样学会经商,怎样学会表现自我等作为课题或主题班会、答辩会等,采用多种形式,内容做到具体化。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亲自去体验:业务员、售货员、推销员、促销员、管理员等角色,与客户交谈,与消费者沟通,现场拍卖,现场应聘等。
二、“五模拟”
1.模拟投资者。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可以模拟产品设计行业中任意一个项目“假如我是产品企业投资者,假如我是品牌专业店投资者,假如我是材料投资者等,我该怎么样去做?模拟投资商(生产商)即投资人,直接承担经济投资的压力,设想投资项目的规模、计划方案、过程以及投资回报,我该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如何面临市场的自负盈亏及竞争的挑战等。
2.模拟岗位责任人。假如我是总经理、部门经理、厂长、部门主管、设计师、工艺师、业务员、员工等,我应该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何承担自己的岗位责任?如何为企业(公司、厂部)分担解忧?如何为企业创汇盈利?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员工关系等。学会我是集体中的一员,我应以身作则,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的管理理念。
3.模拟一线服务员。服务员是面对消费者,代表企业或公司的“第一门面”。“客户就是上帝”,怎样做才能让客户满意?他要有饱满的热情,微笑的面孔,温和的语调,积极的工作态度。设想在工作中遇到种种困境和突发事件,该如何独立处理?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又如何精通自己的业务?
4.模拟消费者。消费者有大众消费者,个性消费与特殊消费者(追星族)。怎样把握市场流行、怎样表现个性?怎样做“群众专家”、怎样获得自己的消费权益等作为知识点加以学习。
5.模拟专家,质量监管员。中国加入世贸后,关税下调,又面临国际品牌,国际产品的进入和挑战。严酷的事实,让新兴的艺术设计产品及设计师们也认识到来自艺术设计文化、设计理论、艺术设计与工艺、产品市场和管理、艺术设计教育和信息等,各层面的成熟和发展,以及与国际艺术设计行业发展主流的差距,意识到我国产品市场的脆弱,不得不使他们对中国产品市场的未来,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艺术设计成为艺术教育的一门热门学科,一时间,全国各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技校、民办学校、职业学校等各种层次扩大办学,相继成立了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或相关专业,成为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版画教学;艺术院校;现状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54-01
在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中,美术教育相关课程在设置上一直都是借鉴其他教学形式来进行的,大都是将以前的美术学院已经出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沿用和借鉴。学院最早有版画是从延安鲁艺开始的,到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立的版画系,之后十几年间各美术学院先后建立版画系,版画一直是较为关注的一门课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版画教与学有着非常高的学习研究热情,有的教师在版画教育的岗位上奉献了一生,从这之中就可以看出,版画教学在高等艺术院校相关教育体系中其实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当今高等艺术院校教育中版画教学的情况
(一)教师大多以自己经验进行教学
在国内大多数高等艺术院校中,版画教学主要都是以教师自身的经验作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将自己多年在版画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传授给学生。教师通过自身教学几十年的积累,总结一些比较重要的技术和创作方法,并以作业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有的教师还会手把手的帮助学生完善稿子,并一直到作品的完成。这种教学方式会使有惰性的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无所适从。对于自主意识比较强的学生是一种负担,往往学生的一个想法被老师改的面目全非,最终变成为老师完成的作品,从而增加了教与学之间的不稳定性。
(二)版画教学主要以技术传授作为主要内容
技术作为版画存在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大都将主要的技术要点和技术纲领进行总结并传授给学生,从而忽视了画面思想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进行版画创作的过程中,沉浸在技术里不能自拔,大学几年只是技术的精进,对于创作方法及内容还是一头雾水,在每年的毕业创作中可以发现这个问题。重技术轻思想和方法是版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失语的主要原因。
二、完善版画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一)再谈因材施教
在高等艺术院校中,每一个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因此对事物的喜好不同。就如艺术家有的喜欢做历史题材,有的则喜欢社会学题材,有的喜欢从个人情感入手一样。教师们如何能在尊重学生的想法的前提下,不断的帮助学生完善想法是最重要的。在当今的艺术教育中最普遍讨论的是能不能教出艺术家的问题,大部分人认为艺术是不能教的,笔者也认为不能教,但是教师可以教学生一些适合个人的艺术方法,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学生更了解自己,从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版画教学同样如此,每一个学生心中对版画的定义理解都是不同的,只有教师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才能发掘出学生内心对版画的热爱,使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自己的版画艺术观念。
(二)教师应不断的完善自身修养
在我国历史上版画一直是以师徒传承和父子传承为手段延续下来的,但是在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学习的手段不断多元化,学生可以从网络、书籍等方式学习,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当今世界出现的前沿技术,新的艺术形式,新的艺术语言,教师如何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关起门自娱自乐,最终导致教师和学生都落伍。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在当今艺术形式多元化的前提下,了解艺术的前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每天可以接收到新的东西,从而对未知领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不断的去探索钻研,使他们爱上艺术,爱上版画,主动的去学习艺术,学习版画。
三、高等艺术院校中提高版画教学重视度的意义
创作型版画在中国发展仅仅80多年的历史,但其在历史上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却产生过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因其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效果被艺术家所喜爱。而当今世界艺术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艺术的跨领域和跨学科成为必然,版画艺术作为其中的一员,必然要承担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责任。因此,版画艺术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艺术院校以培养艺术人才为己任,版画系科以培养版画人才为己任,从长远的版画系科发展及培养优秀的版画专业人才的角度来说,重视版画教学是不可忽视的。
四、结语
在了解与认识了版画教学在国内高等艺术院校相关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之后,我想高等艺术院校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版画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思维,版画艺术的发展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艺术教育;以人为本;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88-02
学校的办学宗旨、价值取向,大多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这本身无可非议,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所倡导的。但时展到今天,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树立一种把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的教育价值观,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每一个学校应有自己的亚文化,它不仅和人文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综合提升的基础。因此,教育,尤其是人文艺术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担负着历史责任,也拥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一、高职院校中的人文艺术教育现状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这样的办学定位往往使一些职业院校“矫枉过正”,过分强调是技能型、应用型、实用型、实践型的教学,从而忽略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诸如《美术欣赏》、《艺术概论》、《音乐欣赏》、《电影欣赏》、《公关礼仪》、《传统美术》、《体育美学》等等内容的艺术、公共选修课,虽然这种教育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素质教育起到了一定帮助作用,但就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来说还远远不够。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应该包括:职业素养教育、人文艺术教育两大模块。职业素养在常规的专业教学当中已经能够基本解决,而人文素质不是几门选修课就能完成的任务,它需要的是一套完成的教育教学体系。人文艺术教育培养的是人文素质,是指学生经过学习相关的人文知识而形成的内在修养和品质,它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形式和内容。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面对各方面的社会压力之下,除了要具备必需的职业能力外,还更需要加强人文艺术教育,“内外兼修”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加强人文艺术教育,也是当前职业院校应该具有的独立的培养人才模式。
二、人文艺术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国家与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文艺术素质教育。高职教育人文性的发展在推进高职教育融入高教体系并发挥其作用是实践中体现。国际教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高职教育发展决定了这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能走多远。作者强调高职教育中人文艺术的教育,是认为高职教育中技术与人文融合必须在遵循现代高等教育规律,注重社会功效,在服务、生产、发展的实践中推进。这种融合是要加强高职的应用性、技术性,进一步强化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推动现代化的一支主力军,更好地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理论上讲,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还只停留在摸索研究状态。我们要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构建一个新平台,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职业技术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主要阵地。因此,职业技术院校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最基本的任务之一,从而响应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和要求。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努力践行人文艺术教育,注重教学形式、把握教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成果,把人文艺术教育和学生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完美的人格,使之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无害”的人才。
三、加强人文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的作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人的素质反映了教育的成败。中国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引导中国产业发展的新人,关键是能否创立起科技与人文兼容的高职教育文化。培养的人才能否真正在职业技能、文化素养、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人文修养等方面体现出从业素质的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文发展要参与推进技艺性,科技性教育融合的实践,其关键指标是在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艺的一代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美育也叫做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感更多地是诉诸想象或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作为人类两种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两者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人类认识史上,形象思维产生在前,原始的形象思维孕育了后来的抽象思维。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艺术创作,都离不开这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艺术教育培养新模式
提高学生人文艺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研究的问题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认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不能完全遵循本科院校的理论经验,更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先进国家的教育模式,而是针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情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一)确定评价标准。
人文艺术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科学、规范的、具有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在常规教学中发挥导向作用,是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使人文艺术教育演变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重组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论证和建设人文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搭建课程框架。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去。使学生在艺术欣赏、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都能涉及。同时在人文艺术教育应当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孝、宽、诚、责、毅”等方面都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三)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在人文艺术教育方面一直以来沿用都是选修课和必修课的“灌输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味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学的严谨性,这样的局限反而影响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我们必须打开思路,打破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内外结合的教学方法,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以基础素质教育课程为主,理论研究、素质拓展、兴趣创新等课程为辅的人文艺术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行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式,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四)实施多元化教学
兼顾高职教育特点、兼顾学生职业培养要求、兼顾各校办学模式。组织开展各类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有时间、有能力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展示创作作品、展示自我风采。各类艺术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艺术活动独特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把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内化诚一种自我需求,影响及于终生。
同时各个高职院校在人文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应时而变、应发而变”,成阶梯状层层推进,不断更新,真正形成具有本源、本位特色的人文艺术教育。学生精神价值观念的提升,增强了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从而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营造校园人文艺术环境
加强校园人文艺术环境建设,改进学校教育工作方法,增加设备、人力等的投入。加强宣传和组织,加强人文艺术教育软硬环境的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建设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场所,使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濡艺术的熏陶。同时高职院校要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以人为本的提高人文艺术教育的质量。
教育的作用是培养人,人的素质反映了教育的水准。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
人文艺术教育(美育)是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及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都迫切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美育。加强人文艺术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体现一种根本性的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玉清.职业技术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0,05.
[论文摘要]考察近几年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的大量问题都根源于我们关于艺术教育价值目标缺乏应有的深入思考,以人文教育统领技艺教学,以大众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以审芙教育超越功利教育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全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表里反差。在表层次看来,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令人乐观的.从生源基础来说,中小学基础音乐的教育的积极广泛开展,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雄厚的招生来源;从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来看,各大音乐(师范)院系的持续扩招,各大综合高校乃至于理工科院校普遍新增艺术院(系或者专业)I从高校艺术教育的推广普及来讲,各级各类高校文艺活动如“艺术节”等节庆如火如荼。以2006—2008年全国的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为例,自2006年全国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过百万以后,艺术类高考热潮迭起,全国每年以约20%的水平递增。高考大省河南2007年更是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创纪录的四成增长,2008年继续递增19.4%。同期,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已有逾700所高校新设或则新增艺术类专业。但是,从深层面来看,对于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和调查的人士都能够体味到,我们时下的艺术教育教学存在着巨大的隐忧。首先是高校艺术类教学水平在扩招形势下出现下滑;在就业形势压力下,许多高校(尤其是新增艺术类专业学校)的艺术专业办学出现萎缩局面,更为危险的是许多艺术类专业教师乃至于教学主管领导,没有把艺术教学的目标确立为开发学生自我创造潜力的独特活动,视艺术教学为校园中令人愉悦的装饰品,把艺术教学的存在看做可有可无;在各种艺术具体教学活动中,艺术类教学的发展为技巧技能的强化训练所左右,教学效果服从和服务于少数人(精英)的成功,教学创造力的培育受困于教学主体——学生缺乏人文精神的理念和对于艺术作品和生活审美感知的淡漠。这些问题最终必将导致我们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和素质教育支柱的功能缺位,作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自己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这一课题加以思考,并寻求应对之策。
一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体制分为专业和非专业(公共艺术类教育)两个层次,分别针对于艺术专业学生和广大非专业学生。但是无论专业和非专业教学中,我们都有意无意地把技能训练,技法技巧的强化作为重点。因此无论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数的安排,还是大学生广泛参与的社团文学艺术活动中,只讲求专业忽视技巧背后对于艺术美、人性丰满的追求。这必将导致艺术教育教学陷入对于技能技巧的无限崇尚,对于时尚艺术的跟风模仿(这对于感知敏锐而又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实践修养的高校学生是具有自身合理性的)。高校学生艺术设计表现出来的无生机的雷同,音乐创作演奏演唱中呈现出来的刻板的“神似”,这可以在如火如茶的高等学校校园各级各类文艺活动中屡见不鲜。在这种教育教学氛围内发展的艺术及其作品必然缺乏对于思想的表达,无力于情感信息的表现,更加无法成为透射大学生人生的信仰、理想、情感、人格追求、审美趋向的强力音符。在这种技能技巧教育主导取向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必然导致“习艺愈勤,修养愈浅”。这种所谓的艺术教育在许多教育学者必然是看来是非人文的,非人性的。
由此,以人文精神统领技艺技巧教育就成为艺术类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当代科学史奠基者萨拉将科学、宗教和艺术视为人类对自身的真、善、美探究的结晶体,将之喻为一个三棱锥体的三个面.从锥体底部的各个侧面看去,它们之间似乎相距甚远,但愈往锥体顶端攀登,它们的距离愈靠近,及至顶端,达到了完整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的技能技巧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对于自我的生活中“真”和“善”的理解,以自我独特视角的审视、统领和构造自己的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也只有在融入自己对于特定对象和作品的创造性理解之中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因为只有这样,艺术才具有创造者个体的属性,才具有内在于人自身生命的人文意义,这就是现代意义的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统一。所以,有必要加强艺术史、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特别是美学的教育,打破以往技能技巧训练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通过广泛而深人的人文学识修养教育和引导,实现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这是走出‘‘艺术创造一技艺训练”这一教育教学困境,培育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
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因此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即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提升整个受教育群体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创造力为最终目标标,这就是艺术教育在高校内的大众化。但是基于我们传统的艺术教育的目标取向,艺术只能是一部分人的高雅享受,艺术是一部分人天才的创造,艺术教育只能为一部分人服务,无论是闲暇阶层,抑或是天赋异禀者。这种艺术教育的“精英化”实际上否认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大众化。鉴于此,美国音乐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BennettReier)曾经基于传统音乐教育中五线谱的教学作过这样的论述:“五线谱是非常复杂的,哪怕是单行谱表.如果我们想要普通音乐课上所有的在校孩子们都培养起实际使用它的能力,即使只用于学生们在这样的课上唱歌和演奏比较简单的音乐,那我们也必须花上过量的时间来教读谱技能。事实上,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大约两个世纪了,结果却是令人羞愧.只有极少比例的学习者的乐谱读写能力真正超出了入门阶段……,这不是我们现有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吗?特别是面临时下商等学校持续扩招,我们将面对着越来越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兴趣爱好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我们的艺术教育的对象受到越来越多的置疑。许多艺术教学工作者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工作目标也越发模糊了。高等学校文化艺术活动,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领域,总是只有一部分人,而目总是一少部分人愿意和能、够参与的活动。这必然导致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宗旨的错位。
以上问题的解决的关键在于我们转变对于艺术教育的“精英化”观念,实现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更需要我们对于艺术教育的内涵上作更深层次的理解。首先在艺术教育教学的对象上,我们的专业教学和公共艺术类教学应该注重发掘大多数人的艺术潜能,善于激发少数优秀者的才智,以多向度的发掘代替单一的技能技巧评比,最终实现艺术教育对于大多数人的本来意义——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其次,在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我们要特别注意将具有表现力的,能够激发起学生活力的各种作品,无论其风格特色抑或是来源地域,都应该引入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而不是与此相反,以在我们现有许多学校的专业音乐教学中,一味排斥所有的流行音乐和“非主流音乐学习外国音乐的兴趣仅仅局限在欧洲文化圈之内;更没有能够充分尊重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许多优秀的本土音乐文化,近年来高校专业音乐教学对于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的“失语症”的根源就在于此。所以,高等学校应该将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尤其是重视普及,加强公共艺术类教学的师资,改革教学体系和内容,为最广大的高校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潜能发掘展示和培养的环境。
三
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尤其是专业艺术教育,存在着强大的社会功利性惯性。由于传统社会中的艺术教育是少数人享有,艺术教育强调技能技巧的专业要求,许多人把艺术等同于一种奢侈的享受品。在市场化经济的作用下,人们思考艺术教育的功能时往往与经济利益挂钩。对于许多考生而言,艺术类高考录取分数较低,以后能够获得高薪的期盼,往往是他们涌人艺术类高考群体的重要原因。同样,许多高等院校在艺术专业设置和教学中,片面强调的是投入产出效益比,追求的是艺术类教学的模式化流水线式教学,无不是功利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体现。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许多综合性、理工类院校中,包括大多数艺术教育工作者乃至于高校的教育主管领导在思考艺术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时,仍然把艺术教育功能的基础建立在以艺修德,以艺开智,以艺促体之上,简而言之,艺术的功能只能够依赖依附于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具惯性的功利化取向呢?这些取向的存在对于许多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行为发挥着强大的导向作用。由此,我们在高等院校看到的艺术教育教学和校园文艺活动的违背艺术发展规律种种表现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