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护理与康复的关系

时间:2023-11-07 10:01:11

导语:在护理与康复的关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护理与康复的关系

第1篇

关键词 矽肺 自发性气胸 护理 康复

我院自2002年6月~2010年10月共收治矽肺患者1100例,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2~86岁,中位年龄67.4岁,合并气胸的76例,占6.9%,其中Ⅰ期矽肺并发气胸5例,Ⅱ期矽肺并发气胸31例,Ⅲ期矽肺并发气胸40例。

资料与方法

病因:①矽肺患者因肺组织纤维化使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通气量下降而出现代偿性肺气肿并逐渐形成肺大疱,当剧烈咳嗽或过度用力时,使肺大疱内压突然增加而破裂[1,2],气体进入胸膜腔而形成气胸。②随着矽肺病程进展,肺组织及胸膜的弹性不断降低,发生气胸的可能性逐渐增大。③矽肺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肺结核,76例矽肺患者有41例合并肺结核,合并率54%,抗结核治疗后病灶收缩,加重了肺组织的纤维化,从而增加了矽肺合并气胸的比率。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胸闷、胸痛、气急,伴有大汗淋漓、严重紫绀等。其中呼吸困难较平时稍重17例,胸闷、胸痛、气急24例,呼吸非常困难、大汗淋漓、有频死感32例,严重发绀、颜面水肿3例。

处理方法:76例患者均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引流时间2~60天,平均7.5天,76例患者均痊愈。

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①矽肺患者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再加上由于疾病折磨,多数患者伴有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随着气胸突然形成,恐惧心理更加严重,显得更加急躁,而这些不良情绪均能加重病情。护士应根据病人文化背景、心理状态,用温和、耐心、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配合治疗。良好的心理护理会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和精神负担,心理护理在治疗、康复中是十分见效的[3]。②病人发病后护士需及时向医生报告,及时准备胸腔闭式引流术的物品及药品,以快、轻、准、稳的技能密切配合医生手术。同时尽量在床边陪护,用指导性、安慰性、鼓励性语言说明正在采取的措施保证病人的安全,使其产生安全感,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4]。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①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是排除气体,缓解症状,促使肺复张。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严格按无菌手术要求插管,插管后密切注意呼吸变化,鼓励患者作深呼吸运动,适当咳嗽,以加速胸腔内气体排出,消除气道分泌物,使肺尽早复张。预防胸腔感染,引流瓶及引流管必须经过高压消毒,每日用灭菌的生理盐水更换引流瓶液体,密切观察引流瓶中液体的颜色、性状。水封瓶置于患侧床以下,低于患者胸部,防止瓶中液体逆流入胸腔。改变时固定好引流管,防止引留管扭曲或拔出。②保持引流管通畅,随时观察水封瓶中玻璃管排气情况,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胸腔内气体多、压力高时,管内连续冒大量气泡,胸腔内气体少、压力小时,气泡排出少或咳嗽时才会有气泡排出,表示引流管通畅。引流玻璃管必须在液平面以下1~2cm,若管插入水内过深则气体要克服较大阻力才能排出,过浅则易使玻璃管露出水面,气体进入胸腔。玻璃管末端连续数日无气泡排出,经X线证实后,可先夹管观察24小时以上,无气急等症状可拔除插管。

基础护理:①为病人营造一个温馨舒适、整洁安静、温湿度适宜的治疗环境。定时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防止忽冷忽热感冒而加重病情。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气管内痰液及分泌物,痰稠不易咳出时,可以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体质虚弱无力咳痰者,可定期翻身、拍背,叩击患者胸部、背部,使肺内分泌物及时排出。嘱咐患者多饮水,以利痰咳出。③进行有效呼吸的指导,教病人缩唇腹式呼吸或呼吸操,长期坚持可以改善肺的换气功能,有助于体内二氧化碳的排出。具体方法:一手放胸前,另一手放腹部,先缩唇,腹内收,胸前倾,由口徐徐呼气,然后用鼻吸气,并尽量挺腹,呼与吸时间比为2:1或3:1,一般5~7次后休息1次,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

合理用氧:氧疗不仅能改善缺氧症状,缓解胸闷气短,而且可以保护心脑。矽肺合并气胸尤其离不开氧气,氧疗非常重要。矽肺患者二氧化碳潴留较为明显,应给予低浓度、低流量持续吸氧,流量一般为1~3L/分钟,浓度为25%~31%,可采用面罩、鼻塞或鼻导管法给氧。湿化瓶、鼻导管,每日更换1次,两侧鼻孔更换吸氧,以保护鼻黏膜。

合理饮食、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矽肺病病程较长,病人因反复的病情折磨,抵抗力下降。因此,应及时补充营养,少量多餐,以蛋白质和糖类为主,供给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鼓励病人多吃蔬菜和水果,以使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咳嗽及屏气,忌烟、酒,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康复训练:气胸痊愈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一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抬举重物、用力咳嗽及屏气,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针对病情进行健康教育宣教,教会患者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深呼吸、缩唇呼吸、有效咳嗽、呼吸体操等。做好出院宣教,嘱病人多做散步、打太极拳等适度慢性活动。通过合理、健康的运动,增加活动耐受性,促进膈肌活动,改善肺功能,提高抗感染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莹,顾祖堆,张胜年.现代职业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17.

2 蔡际萍,赵莉莎.尘肺病合并自发性气胸28例临床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5,23(1):53.

第2篇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关节镜手术; 康复护理干预; 心理状态;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mental state after arthroscopic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Methods A total of 128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who underwent arthroscopic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They were p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mparison group by drawing lots. Both groups have implemented high-quality nursing care in the postoperative care,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increased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e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Barthel index, Lysholm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scores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mparison group after receiving nursing care. The dat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nursing care, the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and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 scores of the earth fish comparison grou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ata between the groups, P<0.05. Conclus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arthroscopic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knee joint function, pain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keep the patient positive.

Keyword:knee osteoarthritis; arthroscop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ntal state;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引起骨质增生、关节肿胀、局部疼痛等症状,是中老年人群常发生的骨科疾病,疾病给患者带来了非常大的痛苦,也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此类患者接受关节镜微创手术是有效的方法,帮助患者术后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是术后护理重点的环节。此类患者也需要科学、全面的康复护理,来改善预后。同时也要注意,患者受到多因素影响,术后的心理状态往往有较大波动,康复期间要予以重视,帮助患者进行疏导,避免影响康复质量[2].研究分析了康复护理干预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在本院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病例数量128例,时间2018年5月~2020年5月。纳入标准:均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均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等;膝关节手术史;肢体功能障碍;精神类疾病。将患者通过抽签方法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比组,每组各有64例患者。干预组患者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59.05±4.55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17±1.34年;男性、女性分别有30例、34例;病变部位:27例左膝,24例右膝,13例双膝。对比组患者年龄49~71岁,平均年龄58.23±3.15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01±1.22年;男性、女性分别有29例、35例;病变部位:26例左膝,26例右膝,12例双膝。相互对比两组基础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患者均开展关节镜手术治疗。术后护理方面两组均贯彻优质护理,包括加强生命体征和病情观察,加强并发症预防,进行饮食、用药指导,教会和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基于以上护理手段,干预组开展康复护理干预,细节内容如下。(1)认知干预:骨性关节炎以年龄偏大人群为主,这类患者常存在疾病认知缺乏的状况,会对康复依从性造成影响。因此通过持续的宣教工作提高其认知非常重要。术后向患者讲解手术情况,说明康复期各个阶段应当注意的要点,传授护理技能和自我观察技巧。(2)综合性干预:通过营养干预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告知患者术后康复阶段的饮食禁忌,列出对恢复有益的食物,保障在康复过程中患者有均衡、充足的营养和能量摄入。予以疼痛干预,可以通过冰敷手段缓解关节淤血和疼痛,利用注意力转移方法、引导深呼吸与放松方法,遵医嘱应用止痛药物。(3)术后肌力强化:初期康复重点是肌力的强化,可在术后6 h明确麻醉效果消失时开展,护理人员在旁引导患者对踝关节进行最大程度伸直,做10次为1组,每天完成3组练习,注意拉伸程度以稍感疼痛为宜,且不可频率过快,一般是在三餐后锻炼。手术后1 d可以教会患者完成患侧膝关节的伸直和健侧膝关节屈伸、屈曲训练,引导患者将股四头肌收紧促进腿部上抬,保持和创面角度为30°,5 s后放下腿部,数秒钟后重复,以此强化训练,以有疲劳感产生为度。(4)贯彻个体化系统性康复:在手术后的2~4 d,患者除了开展上述肌力强化,在被动运动器具的辅助下协助患者进行膝关节屈曲锻炼,应用的是连续被动运动装置,协助患者适当地外展下肢放置在器具上,将小腿、大腿妥善固定,以神经、血管不受到压迫为原则,从30°开始训练,2次/d,每次30 min.术后5 d开始,除了之前的训练,指导患者对股四头肌进行自主训练,包括有双腿夹枕头并持续发力,每次20 s;屈曲膝关节训练;髌骨活动等,3次/d.术后9 d开始,将连续被动运动装置训练强度增加到90°,同时增加蹬腿训练,保持平卧,用弹力带辅助,促进患肢伸直;下腿部下压训练,在床边处于坐位,患侧小腿由健侧小腿后压,保持20~30 s;站立训练,站立在床边两手抓住床栏,健侧为重心,由患者进行前后、内外抬腿;下蹲训练,站立在床边并抓住床栏,健侧为重心身体30°~40°下蹲。手术后12 d开始,着重进行器械辅助下行走训练,不予负重,且予以看护,保障康复安全性。(5)心理康复护理:关注康复期间患者的心理状态,向其说明不良情绪对机体和康复效果的影响,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做交流工作,注意护理时的细节,使患者感受到无距离的服务态度。术后患者因为疼痛可能有烦躁、焦虑情绪,需及时予以心理支持,并利用暗示方法增强患者的信心。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进行单一重复的训练,可能让患者感到疲惫、乏味,而且锻炼一段时间,可能因锻炼效果不如刚开始时显著,导致康复积极性降低,需注意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多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对积极康复所带来的功能改善效果及时向患者转达,予以鼓励,在患者能够下床锻炼后,也可以组织同一病区的患者一起进行康复,提高参与感。

1.3 观察指标

(1)在接受护理前后通过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膝关节功能越佳;(2)护理前后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 index,BI)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3)护理前后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 c a l e,VA S)评分,用以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高;(4)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得分越高,心理状态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实施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康复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Barthel指数和Lysholm、VA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接受护理后干预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Lysholm、VAS评分均优于对比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HAMA与HAMD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接受护理后干预组患者HAMA与HAMD评分均优于对比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患者工作、生活有严重影响,若病情严重会引起关节积液、关节弹响,也会因为治疗效果欠佳发生关节畸形,同时该病也是导致患者肢体长久疼痛和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3,4].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手术是相对有效的方法,术式选择也较多,目前关节镜下微创手术认可度较高,通过关节镜的辅助,可获得放大局部的优势,更利于施术者观察膝关节状况,进行精细化操作;同时该术式也有创伤低的优势,是患者术后良好恢复、并发症更低的基础保障[5].虽然关节镜手术可帮助此类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要保障最佳的康复效果,和后续科学的康复密不可分,同时也需要患者有积极的心态,高效配合,并能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将可能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降到最低[6].因为患者群体主要为年龄偏大人群,较多患者合并基础疾病,虽然手术创伤低,但也有较高并发症发生风险,需要加强基础护理;而患者群体对术式和康复认知普遍偏低,使得依从性、配合度不尽如人意,要重视对认知的干预;而患者因为疼痛、应激反应、术后活动受限、不理解枯燥训练等,难以保持心理状态稳定,容易有焦虑、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耐受能力降低,也可能体现出生理状态方面的问题,会影响康复效果,因此也要重视患者心理状态的调节[7].

常规的护理服务,术后只是重在疾病和遵医嘱的护理,在康复方面只是予以简单指导,缺乏针对性,也无法获得满意效果。因此加强康复护理的有效性非常重要,而新形势下的康复护理,不仅仅是重视肢体功能的康复,需要考虑得更加全面,重视心理功能的康复,同时要有更加多元化的干预手段,能够保障患者的营养状态、对疾病的正确认知等,从多个方面来服务患者,促进康复效果提高[8].此次研究提供给干预组更全面的康复护理干预,重视基础护理的舒适性、有效性,贯彻持续性的认知干预,通过综合性干预手段帮助患者减轻术后不适、疼痛,根据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强化肌力、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同时予以全程心理护理。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接受护理后Barthel指数和Lysholm、VAS评分均优于对比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证明干预组的康复手段更具效果,提高了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干预组患者接受护理后HAMA与HAMD评分均优于对比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证明康复护理中对认知、心理、舒适度的重视利于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镜治疗术后开展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疼痛症状和生活质量,同时能够让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许来霞。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肘关节炎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38(8):959-960.

[2] 张雯婷,。康复护理干预在膝骨关节炎患者行膝骨关节功能锻炼期间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8,26(17):73-74.

[3] 寇海燕。康复护理干预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症状和膝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19,28(9):704-706.

[4] 曾柳,陈银英,柯雪梅。康复护理干预在膝骨关节炎患者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期间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0):216-217.

[5] 胡光亮,徐迈,周伦,等。康复护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42(11):1497-1501.

[6] 袁芹。基于个性化理念的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20(11):282-284.

第3篇

【关键词】 系统护理; 股神经阻滞; 镇痛; 全膝关节置换; 康复训练

Effects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Analgesia on Aged Patients’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Quality of Life and Function Training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MU Chuan-lin,YANG Lin,WANG Ya-na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0):097-10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analgesia on aged patients’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quality of life and function training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Method:Ninety aged patients who ha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3 to August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group C),routine nurs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group(group D) an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group(group E),with each group 30 patients.The self-assessment lists of anxiety(SAS) and 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SDS) were used to evaluate postoperative anxiety and depression.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was used to evaluate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24 hours and 48 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the knee joint flexion angles were recorded when making the knee-joint had a passive activity of flexion and extension,VAS scores in quiescent condition and continuous passive flexed knee joint exercise were recorded.Result:Compared with group C,the SAS,SDS and VAS scores of group D and group E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th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scores and knee joint flexion angl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group D and group E(P

【Key words】 Systematized nursing;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Analgesia;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irst-author’s address:East Division of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Qingdao 26607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0.033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骨性关节炎(OA)终末有效的治疗方法,据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协会统计,每年有超过47.8万人接受膝关节置换术[1]。TKA患者中高龄患者所占的比例较高,如何完善术后镇痛、利于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并且对老年人生理干扰小、副作用少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2]。TKA术后抗凝治疗限制了硬膜外镇痛,近年来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FNB)因其术后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已逐渐成为TKA术后镇痛的主要方法[3]。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治疗过程不能仅仅关注躯体症状的改善,还应重视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指导患者掌握相关疾病的相关知识,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是近年来护理研究的热点[4]。但系统护理干预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能否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及功能康复尚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系统护理干预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及功能康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获医院医学伦理评审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硬膜外麻醉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90例。纳入标准:年龄65~80岁,性别不限,体重50~70 kg,ASA分级Ⅰ~Ⅱ级,无精神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及神经阻滞禁忌证。排除标准:(1)骨折术后

1.2 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入室后常规监测HR、SpO2及MAP,开放外周静脉。在神经刺激器(Stimuplex~HNS11,B/Braun,Germany)引导下于患侧行股神经穿刺置管进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腹股沟韧带下2 cm定位股动脉,Contiplex⑧ D包22 G 55 mm神经刺激针于股动脉外侧1 cm处与皮肤成30°角向头侧进针,刺激电流1 mA,出现股四头肌明显收缩或伴有膝盖跳动时,降低刺激电流至0.3 mA,股四头肌仍有明显收缩时经Teflon导引器送入导管10~15 cm。术后经股神经导管连接镇痛泵(美国Baxter公司)。药物配方:0.2%罗哌卡因+舒芬太尼1 ?g/mL。容量200 mL,5 mL/h,冲击量3 mL,锁定时间60 min,镇痛泵在术后第2 d晚拔除。三组病例均行患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C组术后只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内科治疗和常规护理,不使用术后镇痛泵,D组术后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内科治疗和常规护理同时使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E组术后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和运动干预护理等同时使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

1.3 系统护理

1.3.1 心理评价和心理护理 首先护士全面收集患者多方面资料,根据情况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知识教育,介绍全膝关节置换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提高认知水平,其次讲解情绪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影响,指导患者学会放松,对病人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和意向想像治疗;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指导家属予以体贴和关怀,以激发患者的生存欲望[5]。

1.3.2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根据患者的个人病情制定不同饮食方案,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戒烟戒酒,减少脂肪摄入量,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并且严格控制饮食中食盐的摄入量,每天总摄入量应

1.3.3 运动干预护理 术前通过评估患者膝关节的活动及周围肌力的情况,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踝泵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和引体向上运动。指导患者术后经常训练,以预防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坠积性肺炎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当天及术后第1 天用弹力绷带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将患肢用特制的下肢垫垫高;膝关节周围置冰袋冷敷2 d。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其进行踝泵练习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术后早期由于麻醉效应未完全消失,患者能够很容易地收缩股四头肌,使膝关节伸直,这在患者心理上形成暗示,收缩股四头肌并不困难,使术后股四头肌锻炼更加有效。此阶段的目的旨在控制疼痛、肿胀,预防感染。术后第2~3天应用持续被动运动(CPM)进行功能锻炼。开始活动范围为15°,以后逐天递增10°,1~2次/d,30~60 min/次,向患者说明进行CPM锻炼不仅不增加疼痛,反而能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不增加疼痛、肿胀的前提下发展肌力,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效避免TKA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第4~14 天指导患者进行屈伸膝关节锻炼。患者可移坐至床沿,双腿下垂,用健肢脚抵住患肢跟腱处,向前推动患肢做屈伸动作;也可在有人看护时,让患者坐到床边,双手抓住床沿,双下肢踩在圆球上,用健肢控制圆球前后滚动带动患肢做屈伸运动,此阶段的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大的肌力并提高肌耐力[7]。

1.4 观察指标

1.4.1 心理状况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8]。在干预前及干预后均进行评分,共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1分为没有或很少出现焦虑、抑郁情绪,2分为部分时间有焦虑、抑郁,3分为大部分时间有焦虑、抑郁,4分为几乎全部时间都有焦虑、抑郁,共80分,评分高于41分表明有焦虑及抑郁情绪,分值越高,焦虑、抑郁的程度也就越高。

1.4.2 生活质量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9]。问卷包括1个整体生活质量量表和3个子量表,共30个项目,满分100分,其中生活质量量表得分低于60分表示生活质量较差,60~70分为合格,71~80分为良好,高于80分为优秀。

1.4.3 康复功能 记录患者术后24、48 h进行持续膝关节被动伸屈锻炼(CPM)时关节屈曲角度,同时记录术后24、48 h静息状态和CPM时VAS疼痛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三组手术情况比较 三组手术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与C组比较,D组和E组患者治疗后SAS、SDS评分均降低(P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与C组比较,D组及E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P

2.4 三组患者术后24、48 h膝关节屈曲角度及静息状态、CPM时VAS疼痛评分比较 与C组比较,D组及E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屈曲角度增大、静息状态和CPM时VAS疼痛评分降低(P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康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而手术所致组织创伤是TKA术后引起疼痛的最主要原因,多数患者术后早期往往因为切口疼痛而不愿意主动进行锻炼[10]。因此,术后良好镇痛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此外,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既可尽早恢复患肢关节功能、提高手术的疗效和生活质量,又可以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11]。因此,围手术期系统的护理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进行良好的镇痛尤为关键。

焦虑自评量表集心理学、精神病学、多元统计学、人工智能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于一体,准确、迅速地反映伴有焦虑倾向的被试者的主观感受,为临床心理咨询、诊断、治疗以及病理心理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12]。抑郁自评量表(SDS),是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原型是Zung抑郁量表,其特点是使用简便,并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主要适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包括门诊及住院患者,只是对严重迟缓症状的抑郁评定有困难,同时,SDS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智力水平稍差的人使用效果不佳[13]。生活质量核心问卷共有74个条目,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四个维度来评定受评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14]。因此,本研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质量核心问卷较为客观地评价了患者术后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以保证测试方法的可靠性。

本研究发现C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生活质量降低,膝关节屈曲角度减少、静息状态和CPM时VAS疼痛评分较高,而使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联合常规护理后焦虑、抑郁情绪略有改善,生活质量略有升高,膝关节屈曲角度略有增加、静息状态和CPM时VAS疼痛评分略有降低,但是围手术期系统的护理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升高,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静息状态和CPM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由此可见,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和关节功能恢复不但与膝关节的病损程度有关,与术中的操作、良好的术后镇痛及围手术期全方位的系统护理干预也有重要的关系[15]。其可能原因有:首先,在关节手术后,“坚强固定,早期活动”的治疗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和临床医师的一致认可。但早期活动带来的疼痛使得患者需忍受一定的痛苦,这不仅影响了住院患者的医疗满意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患者功能锻炼的积极性[16]。连续股神经阻滞可放置较长时间,且由于是局部阻滞,可避免全身应用毒麻药物的并发症,安全性高,同样可以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和术后康复程度(如早期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和早期行走锻炼),是一种让患者非常满意的术后镇痛方式;其次,系统护理干预要求护士从心理状况、饮食护理和运动干预护理制定护理计划时,要充分体现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愿望,由于术后良好的镇痛可以使患者乐意接受和参与,从而提高了整体护理水平,为病人创造了良好的康复环境。

综上所述,系统化整体护理是新的医学模式下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是一种整体化、个体化、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联合良好的术后镇痛可改善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及促进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李小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87-88.

[2]李云霞,龚雅萍,邱瑾.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程序化疼痛护理规程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2):19-23.

[3]高升焘,孙爱娟,张鹏,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比较[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1):54-58.

[4]孙晶,王六尾.系统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疗效、不良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9):130-132.

[5]侯芳华,江素玲,李洪华,等.系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学,2010,16(11):1384-1386.

[6]尹红英.系统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9):1197-1199.

[7]汤舜銮,李惠卿,洪瑜玲,等.早期康复干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1):4-5.

[8]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427.

[9]柯梅,刘连珍,王瑞海.癌症患者抑郁等负性情绪的调查分析[J].医药前沿,2012,2(6):57-58.

[10]石英,鲁开智.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镇痛中的应用进展[J].重庆医学,2009,38(17):2242-2245.

[11]杨晓莉,巩雅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9(3):385-386.

[12]李玉芬,李彬彬.应用焦虑自评量表对临床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24):785-786.

[13]王秀梅,邹玉敏,朱劲松.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合并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效果及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7):136-137.

[14]谭诗生,李杭,罗健,等.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研制的生活质量核心调查问卷第3版中文版生活质量调查问卷测评[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23-27.

[15]杨景玲,杨永慧.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5):117-118.

第4篇

关键词:骨科;功能康复;护理干预

骨科患者的功能康复护理与治疗同样重要,若功能康复不好,今后的生活质量将受到很大影响。患者多为腰间盘突出等腰部疾病或下肢疼痛,近年来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探讨一个行之有效的护理方式是非常有意义的。现选取我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117例骨科住院患者,探讨护理干预对功能康复的影响,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117例在我院骨科住院的患者,其中男72例,女45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38.6岁,病程1~10年不等。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发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骨科功能康复护理模式,按照人体不同结构的不同功能分不同的功能锻炼方法进行锻炼操作。

1.2.2责任制护理方式 为每个患者设计一个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计划,按照患者身体状况恢复的不同阶段按步骤进行性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满足患者的需要,不断改进工作,做到患者满意。注重患者心理健康,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1.3观察指标 患者多康复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康复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骨科康复评定中优、良、差的评价。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依从性方面:观察组患者接受率达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2%,且差异有显著性(P

并发症方面: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8%,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的26.9%(P

功能康复:观察组恢复优48例(71.6%),良11例(16.4%),差8例(11.9%),总有效率88.0%。对照组优14例(28.0%),良27例(54.0%),差9(18.0%)总有效率82.0%。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3讨论

骨科住院患者功能康复严重影响着手术疗效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主要是术后康复护理对功能康复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而骨科患者的护理干预又不同于其他,须从基础护理入手,有针对性的行护理干预;还可能因病程长或疼痛遇到患者的不良情绪。

传统的骨科护理方式,分工操作,却缺少心理因素的管理[1]。现代医学强调整体护理,即从生理、心理两方面护理。负责制的全面的护理有计划、有步骤,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患者建立了和谐、信任的良好关系。而患者的良好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身体的尽快恢复,缩短病程[2,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依从性为90.7%,与对照组依从性67.2%,相比有显著差异P

综上,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并发症,促进功能康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陈风仪.干预护理对骨科住院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临床护理,2012,12(33):634-635.

第5篇

【摘要】

卒中单元是一种多元医疗模式,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尤其是护理工作。笔者的具体作法是:(1)加强护理人员知识培训;(2)建立适应卒中单元管理模式的护理制度;(3)建立和完善护理工作规范;(4)进行组织分工及调整排班计划。结果增强了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建立了新型的医患和护患关系;提高了卒中患者治愈率。

【关键词】 卒中单元 护理管理 培训

卒中单元是指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1]。针对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的管理,不是一种治疗方法,而是一种病房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种多元医疗模式,是多学科的密切配合。需要卒中单元人员掌握多学科知识,降低患者脑卒中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促进患者的恢复。循证医学证实,卒中单元是目前卒中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在国内较早(2003年)成立卒中单元,在3年多的运作中,我们体现以人为本,把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作为护理管理的重要临床护理目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管理措施和效果

1.1 加强护理人员的知识,适应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 护士是卒中单元中一个独立学科的执行者,在实践过程中,护士遇见的困难就是对卒中单元缺乏认识,造成工作效率不高,为了使其尽快适应新的模式,首先,我们开展了业务学习、教学查房、晨间提问、病区小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卒中单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其次,护士必须了解卒中单元的结构布局、人员组成、收治病种以及所担负的责任;熟练掌握卒中患者常规护理的内容:如何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治疗护理和康复方案;熟悉重症监护的管理,针对卒中单元的心理护理要点,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早期康复的理论、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的学习和培训。对护士进行分工培训,卒中单元的护士均能掌握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观察、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的指导。

1.2 建立适应卒中单元管理模式的制度

1.2.1 建立和完善卒中单元的护理工作规范 我们建立的是联合的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普通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心理治疗室、健康教育室、联合医院的中医及理疗科形成康复治疗室,使卒中治疗标准化和多学科医疗贯彻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患者急诊就诊,卒中单元医生立即进行评估,根据卒中的不同时间和严重程度立即进行分流,办理入院手续,主班护士在电脑中接受新患者信息后立即通知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及相关康复师,责任护士进行分诊监护卒中单元还是康复卒中单元,并对患者进行一般状况的评估,检测生命体征,检查各种管道及皮肤情况,同时对患者进行褥疮危险度的评分。落实主管医生根据查体制定的治疗方案,协助康复师实施康复计划,而且每周二召开卒中单元病历报告例会,修订治疗护理方案。一般监护卒中单元收治急性期重症患者,病情平稳后转至康复卒中单元,在康复卒中单元,患者不仅接受药物治疗,还接受康复治疗和健康教育,通过积极的教育和训练,使患者树立康复理念,主动配合和参与康复,减少残疾,提高生存质量。

1.2.2 强化调整卒中单元护理工作内容 卒中单元强调系统管理的模式,是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神经康复、语言训练全方位的服务。为此我们修订了详细的入院介绍表,包括病区环境、作息制度、主管医生护士、查房治疗时间、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等,做好入院宣教,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根据不同的病情做好护理评估,危重患者班班评估,一般患者每周评估,及时修订治疗康复方案,实施护理措施。定期召开病员座谈会,进行健康宣教。制定各种健康教育资料:脑卒中的基本知识,瘫痪患者的护理技能(翻身法、更换床单位法、便器安放法、搬运法、鼻饲喂养法等),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家庭护理,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

1.3 进行组织分工及调整排班方式 根据卒中单元的特点进行人员的组织分工并合理排班,共设病床88张,分急性卒中单元和康复卒中单元两组:重症监护护士担任急性卒中患者的救治和监护;康复卒中护士担任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各个小组分别设立一名负责组长、多名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护士长负责整个护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及质量监控,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卒中患者的整体护理工作,包括对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的带教和指导。排班实行三班负责制,各班均设立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确保护理人员的落实。

1.4 效果 建立以循证医学导向的脑血管病指南作为工作基础的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具有生命支持、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的功能[2]。通过入院宣教、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护士与患者能及时沟通,从而使患者的身心护理落到实处,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达95%~100%。由于护士加强了病房的巡视,及时地进行病情的评估,实施护理措施,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卒中单元使患者得到了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降低了死亡率[3]。据统计死亡率从2003年7.29%下降至2006年的5.26%;感染率从2003年7.69%下降至2006年的5.26%;抢救成功率从2003年78.57%上升至2006年的88.46%;平均住院日从2003年24天下降至2006年的22天。虽然平均护理工作量较前有明显的增加,但各项护理质量考评,尤其是病房管理和患者满意度均有明显的提高。

2 体会和经验

2.1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卒中单元是一种新的组织和管理模式,要求每位卒中单元的护士均有很强的独立工作的能力、扎实的专科知识和基础理论,因此,护士会自觉地抓紧时间学习护理基础理论和技术操作,学习为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科学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并将理论知识融入护理患者的工作中,而且护士从独立为患者解决问题中看到自身价值,增强职业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同时,护士重视和加强了小组成员间的协调和配合,赢得了医生的信任,密切了护士和医生、康复师等其他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

2.2 建立了新型的医护和护患关系 新型的医护关系是一种主动合作关系。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工作方法,摆脱了过去医嘱加常规的护理方式,改变了以往护士受医生支配的从属型的医护关系,现在护士主动与医生交流患者所需,共同分析病情制定更好的治疗护理方案。新型的护患关系是一种主动参与关系。护士的责任心得到强化,时时刻刻以满足患者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以解决患者的问题为目的,改变了以往患者受护士领导的绝对服从型护患关系,护士工作细心周到,与患者关系融洽,患者主动参与到护理活动中,患者的意见和感受成为完善护理工作的组成部分,真正体现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

2.3 卒中单元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虽然建立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迫在眉睫,但目前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1)制定标准:我国对卒中单元的治疗护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必须尽早制定我国标准化的卒中单元护理指南。(2)语言康复训练:我国医学护理教育中均没有专门的语言康复训练课,加强语言康复训练的研究和标准化是卒中单元的重要任务之一。(3)健康教育:我国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工作者,医院也缺乏社会工作者,应该尽快落实社区方面人才。(4)绿色通道:使卒中单元和CCU、ICU融为一体,建立急诊卒中单元的快速绿色通道,务必要形成卒中治疗的急救、急性期治疗及康复治疗的纵向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卒中单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2.

第6篇

[关键词] 社区护理;心脏搭桥;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4-139-03

有研究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而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诸如心脏搭桥术等手术也越来越多的在临床上开展起来[2]。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应用血管桥移植手段来改善远端心肌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不适合进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术时,冠脉搭桥可以有效治疗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对于心脏搭桥手术患者,其术后康复问题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亦有重要影响[5],而患者术后康复的主要场所就是社区[6]。本研究以我辖区2011年1月~2013年7月间的冠脉搭桥术后康复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就社区护理干预对冠脉搭桥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做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我辖区2011年1月~2013年7月间的60例冠脉搭桥术后康复期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指证,并且同意接受干预。为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我们要求所有患者术前未合并有严重疾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在干预期内未发现有恶性肿瘤等疾病,在手术方式方面,需排除进行微创切口搭桥及在术中合并有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者。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与B组,A组30例患者,男20例,女10例,患者年龄57~73岁,平均(62.2±5.6)岁,B组30名患者中其中男21例,女9例,患者年龄58~75岁,平均(62.4±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积极进行常规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社区护理干预。首先,是对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等疾病相关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对症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求患者定期来社区诊室进行复查,如患者实在不方便,也可由医生进行上门检查,如发现患者监测指标有问题,需在积极寻找原因的同时,上报医生进行处理。社区护理干预第二部分是运动疗法,应要求患者每天都进行运动,每次不少于20min,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发现,诸如健身舞、太极拳等强度较低的群体运动项目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另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及时发现患者心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心理症状进行有效的干预。

1.3 评价指标

1.3.1 两组患者心理症状的比较 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

1.3.2 两组患者疾病康复情况的比较 主要包括疾病康复知识、自我护理能力、治疗依从度三个部分。

1.3.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的比较 使用WHO公布的WHOQOL-100生活质量量表和我们自制的社区护理服务评价卡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Epidata1.10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A、B两组患者组间各指标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期心理症状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A组在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得分均低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期心理症状的比较()

组别 n 焦虑 抑郁 人际关系敏感

A组 30 2.13±0.43 2.02±0.35 1.87±0.65

B组 30 2.66±0.32 2.54±0.47 2.43±0.31

t 5.42 4.86 4.26

P

2.2 两组患者康复质量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A组在疾病康复知识、自我护理能力、治疗依从度三个方面得分均高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康复质量的比较()

组别 n 疾病康复知识 自我护理能力 治疗依从度

A组 30 87.58±5.48 91.17±3.32 93.26±2.10

B组 30 80.41±5.73 85.47±4.41 83.27±7.69

t 4.95 5.66 6.86

P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A组在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方面得分皆高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

组别 n 生活质量 护理服务满意度

A组 30 78.77±8.86 91.74±5.47

B组 30 70.38±6.58 84.33±6.60

t 4.16 4.73

P

3 讨论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最主要疾病类型之一,在我国,由于人们生活结构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一些由生活方式改变而引起的疾病的发生率正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其中心脑血管病就是一大类[7]。有研究报道,心脑血管疾病在威胁人类健康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负担[8]。心脏搭桥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其手术效果确切,患者术后临床症状会得到极大程度的减轻,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9]。但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且缺乏自我护理意识,患者在院外康复的效果并不理想[10-12]。就此,我们在社区心脏搭桥患者中开展了社区护理干预项目,旨在通过护理干预,提高心脏搭桥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使其可以拥有更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在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得分均低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社区护理干预对心脏搭桥术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其可以降低患者心理症状水平、提高患者康复能力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东生,顾东风.中国1980-2010年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回顾[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1):1059-1064.

[2] 朱雨富.冠状动脉支架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297-2299.

[3] 何丹青,王玲,赵晟,等.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左室收缩功能的二维斑点追踪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1):65-68.

[4] 何丹青,王玲,赵晟,等.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左室心肌纵向应变[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22(2):107-110.

[5] 安荣彩.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3):108-110.

[6] 高文根,胡大一,汤楚中,等.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随诊管理流程再造[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1):757-760.

[7] 施继红,郝雁红,吴寿岭,等.开滦研究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分布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1):62-67.

[8] 赵冬,刘静.中国心血管病:负担持续上升,预防任重道远[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3):177-178.

[9] 陈巧,夏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监护体会[J].重庆医学,2011,40(12):1194-1196.

[10] 马跃文,马庆平,杜宝琮,等.康复治疗对重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5):332-335.

[11] 张俊鲜,王美花.心脏外科手术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30(5):564-565.

第7篇

【关键词】 延伸护理服务;脑卒中;偏瘫;康复指导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180

脑卒中为突发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病症, 其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 且病情恢复较慢, 康复周期较长, 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脑卒中康复治疗是一个持久、连续的过程, 需要专业医师治疗与指导的同时, 还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偏瘫为脑卒中主要临床症状, 因患者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 易产生悲观、抗拒等负面情绪, 治疗配合度不高, 不利于康复治疗。因此, 选择一种合理有效的护理方式对脑卒中伴偏瘫患者康复指导尤为重要[2]。本研究在脑卒中伴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开展延伸护理服务, 取得效果颇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5年5月出院的56例脑卒中伴偏瘫患者, 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 各28例。常规组男15例, 女13例, 年龄43~82岁, 平均年龄(61.89±8.65)岁;研究组男16例, 女12例, 年龄44~83岁, 平均年龄(61.96±8.2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予以常规护理、康复指导, 出院时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康复训练知识、并发症预防、饮食指导及服药指导等。常规组出院后由患者家属进行疾病护理及康复训练。研究组出院后开展延伸护理服务, 包括:①建立护理档案, 于患者出院前, 收集其临床资料, 包含姓名、年龄、性别、地址、联系方式、家庭情况、文化程度、诊断结果、出院时间、责任医师等。②建立延伸护理服务小组, 由专科医师及护理人员组成, 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及考核。③制定服务计划, 依据患者出院时自我护理能力及功能障碍评估情况, 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计划及个体化锻炼目标。④随访与心理指导, 随访3个月, 第1个月电话随访1次/周, 第2个月短信健康教育1次/周。偏瘫患者多存在较大心理压力, 易情绪激动, 此时应及时予以患者人性化关怀, 尽量满足其提出的合理需求, 随访中, 应用沟通技巧, 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 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服务中, 消除患者负面情绪, 使其以积极心态面对治疗及护理。护理人员通过电话随访, 及时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宣传, 并指导、纠正患者康复训练, 讲解正规康复训练方法, 要求家属从旁监督, 定期提醒患者实施正规化训练, 并被动活动肢体关节, 促进其功能恢复。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由责任护士于患者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收集数据, 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ADL、FMA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其中ADL由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表和躯体生活自理量表组成, 得分越低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FMA评分越高, 说明患者恢复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延伸护理服务开展3个月后, 比较两组患者ADL、FMA评分, 出院时两组患者ADL、FMA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27, t2=0.038, P>0.05);出院后3个月, 研究组ADL、FMA评分均优于常规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63, t2=3.134, P

3 讨论

脑卒中为神经系统常见、多发病, 可引起失语、偏瘫等功能, 其中偏瘫对患者危害较大。脑卒中伴偏瘫经过临床治疗后, 可一定程度的提高其生存率, 但部分患者仍存在语言、运动功能障碍。目前, 多数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后, 回到家中无专业医师及护理人员的指导, 且康复过程漫长, 康复任务艰巨, 易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失去信心[3]。

延伸护理服务由康复护理人员执行, 其在住院期间已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保证患者康复指导连续、完整, 不受环境转换的影响。在脑卒中伴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开展延伸护理服务, 可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 消除其不良情绪, 使其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在专业护理人员的康复指导下, 患者始终保持正规化康复训练, 避免训练错误, 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及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 延伸护理服务可保证脑卒中伴偏瘫患者得到系统康复指导, 可保持其住院期间取得康复治疗的同时, 进一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参考文献

[1] 彭立伟, 谢仁明, 曹红桂, 等.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8): 2040-2041.

[2] 赵亮, 胡亚军, 朱江, 等.老年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介入与并发症的关系.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3):801-802.

第8篇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康复护理;健康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民医保实施和社区卫生的不断完善,医院康复护理作用日益突出。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大多都长期要在社区中治疗和控制,加强康复护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现将我们对社区DM患者康复护理干预的一些做法和效果评价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接受医疗服务的74例的DM患者,男38例,女32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52.1±4.6)岁;均符合1999年我国糖尿病学诊治标准[1],无严重急慢性并发症,能进行口头及书面交流。病程1~10年。

1.2 方法

1.2.1 定期体检,建立档案 对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测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及心肺功能,了解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心理、运动、用药情况、病情变化等,并记录入档。

1.2.2 健康教育 教育内容为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疗法、疾病监测、并发症的防治、自我护理技术。教育方法以集体授课为主,聘请糖尿病专科门诊的医生、全科护士授课、放VCD宣传片,并组织交讨论,每月1次,同时根据个体状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发放《糖尿病基本知识》、上门指导交谈,通过电话解答问题等。

1.2.3 上门护理 ①心理疏导;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指导患者疏泄情绪、自我放松、自我调节,通过具体分析和解释,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消除其顾虑和悲观失望,提高其自信心。②生活起居护理指导:要求患者保证每日有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避免劳累,避免熬夜,督促其每晚临睡前坚持用热温水泡脚。③饮食指导:要求患者平衡膳食,食用低盐、低热能、口味清淡,富含粗纤维和低脂肪食物,限制淀粉的摄入量,严格禁止饮酒吸烟。④观察病情及给药护理 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象、脉象和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如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对使用胰岛素者,准确掌握时间和剂量,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指导患者按医嘱严格执行给药时间、剂量,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防止低血糖休克。⑤运动指导:指导患者1次/d做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练气功等。

1.3 观察指标 ①问卷调查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有关糖尿病知识、态度改变情况。②测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体质指数等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不良生活方式及不按时服药等改变情况(表1)。

2.2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检测(表2)。

3 讨论

3.1 DM患者康复护理意义 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方法不只是靠药物,而是靠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来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2],从本次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结果表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可防可治的,只要根据患者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的康复护理,就能使患者加强自我保健、自我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3.2 DM患者康复护理内容 康复护理要根据总的康复计划,从有利于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纠正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进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功能的正常化,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提高和巩固治疗效果的整体目标来加强护理,重点要集中在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行为矫正、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3]。

3.3 DM患者康复护理措施 ①连续性的健康教育是坚持治疗的关键,要使患者及其家人对疾病治疗的要求、监测的要点、不良药物反应的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的防治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②定期的社区访视是康复护理效果的保障患者治疗环境在社区的生活场所,需要护士坚持定期的家访,除做好疾病知识教育外,还对患者的正确用药和监测有及时的指导作用,加强患者参与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提高患者的遵医率,保证用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4]。

3.3 对DM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本次对DM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干预虽然收效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社区护理人才短缺,难以随时随地满足患者的需求;②公众对社区护理缺乏信任;③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有待完善;④患者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存在的差异影响一定护理干预效果。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面向社会、进入家庭,可加强医护服务的连续性,方便患者,低医疗费用,能更好地满足多数患者的需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桂琴,刘立颖.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信息,2007,24(1-2):43-44.

[2] 林艳,郭雅娇,李碧华,等.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性健康教育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7,17(9):64-65.

第9篇

【关键词】循证护理;脊柱骨折;康复期

循证护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也称为“实证为基础的护理”[1],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原理,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护理措施[2]。随着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我科开始尝试在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实施循证护理。自2009年8月-2013年8月我们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对102例脊柱骨折患者进行了康复期护理,现将护理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204例均为临床确诊的脊柱骨折患者,病例来源为我院两个骨科病区,将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对照组102例。观察组男性86例,女性16例,年龄21-59(39.6±4.7)岁,骨折类型:颈椎骨折26例,胸椎骨折36例,腰椎骨折40例;受伤类型:车祸61例,摔伤19例,其他22例;闭合损伤89例,开放损伤13例;合并四肢骨折34例,合并胸部外伤21例,合并腹部外伤19例;手术治疗81例,保守治疗21例,对照组男性84例,女性18例,年龄19-58(39.3±4.9)岁,骨折类型:颈椎骨折25例,胸椎骨折38例,腰椎骨折39例;受伤类型:车祸59例,摔伤20例,其他23例;闭合损伤90例,开放损伤12例;合并四肢骨折35例,合并胸部外伤20例,合并腹部外伤18例;手术治疗80例,保守治疗22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术能力和临床经验,结合病人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制定适合患者个体的康复期护理计划。

(1)根据不同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个人家庭及社会地位、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出康复期存在的问题

(2)根据患者疾病的轻重,可预知的恢复程度,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康复期心理调适程度,对未来生活的愿望与规划,提出问题。

(3)针对问题通过查询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制定护理措施。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康复护理模式,在医生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康复期功能训练和指导,如膀胱功能差者给予膀胱功能的恢复锻炼,肢体活动障碍者给予肢体的屈伸锻炼及肌肉的推拿按摩锻炼,以及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三点支撑法、五点支撑法等。

1.3护理效果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功能锻炼良好,和医、护、病友间沟通正常,参与自己的疾病治疗、护理,乐观积极,有强烈的回归社会的愿望;好转:患者在护理人员督促下进行功能锻炼,和医、护、病友间沟通少,对自身疾病关注度低,寡言少语,对出院后生活方式无积极规划;预后不良:患者功能锻炼处于被动状态,和医、护、病友间无交流,对自身疾病漠不关心,消极悲观。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2.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其中治愈94例,好转7例,预后不良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期护理方法,治愈80例,好转14例,预后不良8例。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循证护理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得的科学证据进行辩证论证,然后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对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护理,该护理模式对病人而言,既能使患者得到最佳护理,又能通过科学的护理增加病人对治疗护理手段的依从性,提高患者治愈率。其次,循证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护理理论体系,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医护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性与信任指数,增强护理人员自我存在感。

传统的康复护理把所有脊柱骨折患者看做一个发病群体,一个共同的“病”,护士作为医生发出号令的执行者只去机械地做好分内工作,而没有把每一位患者都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观察、掌握其心理动态、生理病理变化,更没有思考过患者在康复期究竟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哪个层次,作为一名专科护士,又能帮助患者把心身健康程度提高到哪个层次。事实上,护士是和患者面对面最多的人,比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患者,知道患者需求,医生要对症下药,护士要对症护理,这样患者才能早日康复,所谓“三分治七分养”的道理就在于此。

总之,对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实施循证护理,不仅丰富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打破了护理人员固有的护理、思维模式,而且科学实用的护理模式使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从而进一步体现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和护理学的专业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