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

时间:2023-11-07 11:28:53

导语:在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单元整体教学

以单元主题为中心,展开教材的编写与整合,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一大特色。如此编写教材的优势是:有利于老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制定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手段,同时便于老师理解、分析教材内容,从而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单元整体教学的本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么,何为效率,它并非是一味追求教学进度,而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协调学生“理论知识、情感价值、学习方法”三方面的平衡发展,综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应用原则

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全方位地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这是老师在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老师把“素质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要求老师平衡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将老师的引导与W生的自主性相互结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主置,顾此失彼,忽略了老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教与学”应该在一条平行线上,师生并肩前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仍然处于“首席”位置,其作用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二、如何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作用

1.分析语文教材,保证教学效率

教材是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立足于“单元主题”,老师需准确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用意,从中找出“读写练习”等内容的重点,将各个独立的“单元”串起来,明确单元主题的教学目标,并且对教材各个部分的内容做进一步分析,把握“单元”与“内容”两者间的结合点,把握好该单元中各部分内容的定位与作用,尤其是课文内容,要求老师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笔特点以及中心思想。基于此,以“单元主线”为中心,重新整合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层层递进,把握教学节奏,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准备。

2.“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写”,长期以来,如何平衡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老师都在思索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若要达成“阅读、写作”二者的相互促进,老师必须了解小学生的“读写”规律,分析其“读写”心理。从人教版单元主题的教材特色来看,阅读和写作的练习在单元教学中非常突出,可见这便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阅读”的表现有二:首先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积累阅读经验,理解文本内容。其次延伸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外读物,丰富阅读内容。“写作”的表现同样有二:一是写读后感,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做好记录。二是练笔,课文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结合单元主题,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文章写作,是阅读经验的内化与输出。

三、应用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1.对比教学

例如:《白公鹅》与《白鹅》两篇课文描写的都是动物,老师可同时教学,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中白鹅的特点,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从而让学生体验同样的动物,在两个作者笔下的不同描述。最后在本单元其他几篇描写动物的课文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喜欢的小动物以及它的特点,先用语言描述,再进行写作练习。

2.朗读替代讲解

小学课文文笔优美、内容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教学。比如,《日月潭》一文中,在学生同时理解了一些名词、成语之后,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日月潭的美景,配合优美的音乐,指导学生饱含深情大声朗读,感受日月潭的壮丽秀美,并让学生单独朗读文章中自己喜欢的段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进一步升华单元整体课文的思想与情怀。将分析课文的时间用来朗读,以读代讲,事半功倍,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3.课堂练笔

以“读书”为主题的单元教学,目的是让小学生理解读书的意义。随着课文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也在深化,老师应充分利用课堂练笔的机会,让学生抒发感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用文字表达心中所感,在写作中加深对课文思想的领悟。

4.常规与创新的结合

常规的单元教学是首先进行口语习作,在学生有了初步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后,再回顾课文,交流感想,升华文章精神。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把“回顾升华”的部分提到“口语习作”之前,灵活调整教学模式,在实现“教”的创新的同时,引领学生创新学习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效率。

整体单元教学有两个主题:读写练习和内容主题。前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后者体现了人文性。在教学中,老师应把握好双课题的融合与渗透,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汪美琴.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8).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写作指导融入的意义

1、激发学习动机,扫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

不少小学生惧怕写作文,作文中存在着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等普遍性现象。学生阅读量少,造成其写作知识面狭窄,感到写作文困难是必然的。因此,为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教师要精心备课,设计训练内容,备教材、备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养成习惯,一上作文课就头疼,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写作训练,则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水平。

2、以读促写,从阅读教学中迁移、转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习课文前,教师应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并把这当做"死"任务,要求人人做到。确保每个人达到读正确、流利之后,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出感情。每篇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可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还会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并背诵积累,再在日记、作文中运用。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同时,学生也能在阅读和写作两种学习中实现互补,形成良性迁移,即在阅读教学中的许多训练都可以迁移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一把钥匙开两把锁,一箭双雕。

3、勤说多写,激发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说话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但一到写作文时却思路不明,条理不清,不知道说什么、写什么。因此,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可以让这样的学生先说后写,即在平时就让学生把自己见到的、想到的、说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写作文时,让学生理清思路,把平时积累的素材通过语言叙述,边说边写。为此,我们建立了小组,在每天第一节课的课前十分钟让每组选一名学生到前边进行演讲,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最想表达的事情讲出来,可以是自己的见闻,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改变的小故事,可以是身边的好人好事,还可以是所学课文的续编......只要是学生想说的就可以。周而复始,学生想什么说什么,说什么写什么,降低了写作难度,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积累了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写作指导融入的具体措施

想要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整合教学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做到尽职尽责,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意在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阅读和写作活动中来,而不是将阅读和写作当做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说阅读的本质是一种知识获取方式,目的是为了对知识进行应用,而写作作为一种知识应用方式,是需要借助阅读来实现的。因此,如果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进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那么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从学生的写作训练入手,再辅以阅读能力培养,通过自作练习形式来达到加强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可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和写作整合教学方法。

1、文章改写。就是在保持原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加工和改造。可以改变体裁,可以改变人称,也可以改变表达方式。比如:《赵州桥》这一课,它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向我们介绍了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独特的建筑特点。那么在写作训练中,第一,可以用"我"的口吻去叙述,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会更加生动;第二,还可以改成导游解说词,也能很好地激起同学们说话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另外,还可以把古诗、现代诗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2、文章补写。补写也可以说是补白。补的是课文中有意不写,或者写得比较简略的内容。它需要透彻地领悟课文内容以及铺垫、暗示和照应等写法,并通过想象与描写才能完成。比如:《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文中说智慧的女儿引导三个青年去寻找幸福,十年后他们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一回顾他们十年的经历时,只是说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了好处。因此,感到幸福。但是,他们是怎样在外边历尽艰辛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又是怎样用自己的所学,用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的?文章里没有具体地写,这就留下了一个"空白"。而恰恰是这种"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老师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写作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出来,从而起到获得知识上的融会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

3、文章续写。有的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如《景阳冈上颂英雄》一文,是对《景阳冈》一课的续写。课文把武松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事写得形象具体,突出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的英雄性格。文章结尾说武松打死老虎后,已筋疲力尽,往前走怕再遇到老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那么天色已黑,武松挨下冈来必会再次经过冈下的旅店,但是此武松已非彼武松也,他已没有了上冈前的神勇,而是"手脚酥软",踉踉跄跄,满身是血,那么店里的人看到这样一个武松会有什么反应?当人们知道武松打虎以后又有怎样的表现?这些都有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并能激起同学们想象的兴趣。因此,学生写作《景阳冈上颂英雄》、《夜宿客栈》、《武松夜下景阳冈》等续写故事都写得非常精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用眼睛去体验文本,用诵读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用大脑去思考,用文字去表达自我。还可以通过写日记等方式帮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从而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目的,真正做到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1]黔西县锦垦镇庆丰小学熊兴友.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将生活点滴融入到教学中[N].贵州民族报,2013-08-21C03.

第3篇

关键词:开发;分类;整合;有效;使用灵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新教育改革理念下,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之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都展开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建设内容丰富多样、可以便捷地访问、有效地运用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库,成了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完成的现实任务。

一、转变理念,用技术学习

当前,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不仅是一种实施教学流程的手段,更应该是“教”与“学”中学生思维碰撞的源头和实施课外探究的纽带。上海大学社科学院李梁教授提出: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应当从“向技术学习”转型为“用技术学习”,不能片面地将媒体技术视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而是让多媒体技术升华为一种“灵动”的具有生命力的传递桥梁,成为课堂教学的“左右手”。“向技术学习”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应该是被动接受的,教师被动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被动情境中只能是被动接受。而“用技术学习”充分强调人的主动性、创造力。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就是要“用技术学习”,可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媒体技术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师在工作中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而展示教师教学的独特魅力。

二、概念呈现,理解整合

课程资源也可以说是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和与教学相关信息资源,包括“教”与“学”中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可以是校内资源,也可是校外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库,需要教师将教材知识资源和大量的非教材资源整合起来,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必备条件,建设成立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库。教师要正确地树立合理、科学的观念,促使语文课程资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达到对课程实施产生实效的目的。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下,教师可利用空余时间,收集、制作大量剪报、图文、图像、视频信息以及微课录制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整合这些材料就可组建一个小的资料库。逐步完善,使它成为容量大、内容充裕的语文教学资源库,这样既有利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又方便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与学中交流、探究,为教师使用课程资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提供多重服务和深度支持。

三、整合资源,建立成库

语文资源库的建立,是一个从知识点到素材资料的捕捉、积累,再到素材资源整合过程。教师就某一类型或单元主题挖掘教材,寻找与这一类型或单元主题相关联的知识、素材,包含文本知识点、下载搜集的图片、PPT课件和Flash资料,丰富教材内容,以及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从而形成与语文教学相匹配的、主题突出、富有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通过整合大量素材、资源,建立这一知识类型或单元主题的课程资源库。不过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水平不同,在建立语文某一类型或单元主题的资源库时,教师要考虑这些因素,决定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确立课程资源建立的深度和广度。低年级学生从兴趣着眼,建立以形象、直观为主的语文教学资源库。在素材收集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他们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形象性思维的资源,确立选择富有“儿童化”的语文学习资源。高年级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建立课程资源库时相关知识的范围要广泛,注重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教学辅助素材更要注重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增大拓展、延伸素材所占的比重。

四、梳理归纳,分类整合

针对语文课程资源容量大、内容繁杂的特点,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类型和主题择取,对大量的文本文献类资源、超文本的教学资源、图片、音视频、微课等进行必要、合理的梳理和归纳,建设成立主题鲜明、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延伸有度的课程资源,切实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什么,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搜索和择取,即为教师节约了大量时间,也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反复使用。由于资源库中的资源充裕丰富,数量多、品种全、形式多样,教师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教材取舍资料,这样建立者再根据使用频率、与课程知识的关联程度、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分类成最常用库、次常用库和扩展库,进而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作用,便于教师和学生有效地运用,并进行深层的探究和体验。五、有效使用,促进教学媒体教学应以积极思想为导向,通过语文课堂上具体的教学案例,利用编码和解码的方法,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分析,选择有用的教学素材建数据库,并把文本语言多媒体化,让课件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资源内容的丰富多彩,呈现形式的多种多样,以及原创语文教学资源中优秀成果的不断涌现,教师将资源的使用和语文教学实际相整合,着重整理一些优质资源。根据语文学科的课程需求,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自学需要,有效地使用资源,促使资源的使用既迎合教材特点,适合教师特色,又在学科性和实用性上有效地贴近和满足教学需求。总之,增强师生使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让教师研发的语文教学资源既能体现语文知识、文学特点和学生需求,又能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境和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情况,也使教师在使用课程资源时,能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对资源进行取舍,巧妙设计运用,使语文课程资源库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有效教学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黄允娟.浅析小学语文个人教学资源库的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13(3):8.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系统要领;归控效应;衔接原则

前言:无可厚非,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具备特殊的界定标准,在遵循合理性规律环节中,依照特定对象进行理念疏导,使得摆在面前的各类隐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整个过程当然需要匹配极度稳定的调试原则。此类方案的制备要诀其实是在尊重小学语文沟通原理基础上,释放动机探索效应,使得暂时处于分散形态的元素有力规整,为阶段情感交流和文字修饰功底奠定适应基础,这是教学设计原则存在的基本价值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内涵标准鉴定

教学设计任务是我国长久实践开发的一项综合型学科项目,其主张依靠科学方式实施课程资源整合任务,对于个体之间的联系效应开展合理设想,最终达到动机标准,至于整个结果的塑造流程,就还是需要设计主体予以详细说明。而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就是需要在授课活动开始前期,对单元组合思路和协调方案进行客观审视,使得后期任何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的,杜绝突发状况的一再侵扰。

在目标内涵的规划上,需要联合知识素质和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解析,使得目标范围下的基层要素得到改良,这种过程化的目标记录手段已经成为语文知识讲解的重点任务,属于一种隐性界定指标。知识运用能力是价值维度拓展的最终结果,形式意外的具备外显特征,是推动阶段学习基础的动力能源,也是人员素质规划的必要疏通媒介。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各类目标对应放置,更重要的是透过系统维度进行综合审视,使得单位侧重点之间能够融会贯通,不致于遗留任何偏移对待效果。教师在规划这一内涵标准环节中,应该要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全面性发展诉求,关注其全程发展结果,使得语文学习任务特征与单位学员身心健康协调交流,这样后期差异特征的界定工作就更加轻便一些,在相对轻松的气氛中满足学生求知欲望。令整个主观探索、进取思路一触即发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仍旧需要联合教学设计原则进行间接调试,这样遗漏危机就得到暂时性压制,何乐而不为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则分析

(一)主体效应的强调原则

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基础能力以及学科传授特征共同表明,在细化设计原则过程中,必须围绕主体个性形态进行有力疏通。首先,学习者动机标准就是设计流程的重要支持元素,人的学习动力呈现外放形趋势,根据知识、写作能力和主观认同态度标准进行层层包裹,所以大部分教学活动就是针对这部分群体内在潜能实施深度挖掘。此类设计活动应该围绕学习能力以及核心潜质进行动机效应探索,全程予以正确的引导方式,使其行为习惯能够贴合设计要领,内部主体地位自然不断提升,所谓的素养架构也就更加清晰、完整地呈现了。另外,语文知识本就秉承人文情感元素的实效,任何工具以及人文传统的协调效应,都在彰显学生主体交流的动机诉求。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将异质化人员的个性、人格梳理完全,切实把握其心理动向,使得教学设计基础点恒定效应保留,后期学习主体全面性发展目标设定自然水到渠成。

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活动,主体性特征具体围绕下列层面内容拓展,具体包括学生主动参与计划制定和评价规范活动;学习流程中充满动力效应的支撑,认知、监控行为互相协调;语文知识学习就是情感基础建构的过程,是贯彻主体性能效的出口,学习主体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无疑能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成果。

(二)整体性呼应原则

依照传统语文知识综合特征审视,关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会联合整体架构审视流程进行逐层延展。在既定原理规范空间内部,整体衡定效应永远强于分散元素之和,当各类节点效应瞬间集聚时,整体架构也就获得重新组装,后期延展意义就获得新生。课文资料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必要载体资源,其构成的整体性原则告诫师生,设计教学方案环节中,应该主动规整基础读写能力和情感交流成果,并将其视为某项整体架构。例如:在设定教学目标活动中,要做到三维效应共同包揽,使得整体推进效应勃然壮阔;教学内容调试上,要利用既定语文素养标准调试,使得能力形成规律与教材编排实效合为一体,课文内部机理关联性与外部情感环境得到有机协调;在教学策略的规整上,应该联合初始动机、过程疏导方案和后期评价机制进行系统审视,使得统筹规划效应全面扩散。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基础内容、扩散情境或是目标整体元素的协调性价值,都是围绕整体优势进行开发、设计的,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准则,更是贯彻全新素质型标准的必要渠道,全体师生应该对其实施有效认知并全力秉承。

(三)启发性诱导原则

主要就是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架构描绘,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兴致。这就要求教学主体本身对教材机理有着深入的认识力度,并且能够跟随学生思维动向进行结构调整,维持观念交流的积极实效地位。理论架构提炼过程中,要具体围绕文字精炼和准确效果进行关键节点烘托,力求表现形式能够标新立异并且具备合理存在特性,能够符合儿童审视需求;符号应用得要恰到好处,使得中心思路贯穿效果更加显著。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围绕人员性格特征以及知识适用潜质进行系统开发,利用各类先进设备以及演练技巧进行中心理念的传输,使得单位学生素质架构形态和认知标准能够得到进一步校正,为后期贯彻人文情感深度交流指标提供疏导渠道。这是此阶段教学目标的基本趋向,教学人员应该时刻秉承,不得产生任何消极对待情况。

参考文献:

[1]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31(27):203-210.

第5篇

一、整体入手,抓“三维目标”,把握方向

“单元整体教学”,顾名思义要以全面解读教材为突破口,把握单元内文章之间的关系,打通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以苏教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为例,它表达的英雄主题,显然对孩子们来说遥远而陌生,以往的阅读教学难以让他们在课堂这短短的时间内深刻领悟英雄的本质。所以,我们另辟蹊径。

整个单元的教学分十课时完成。预习模块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单元主题,并思考编者把他们放在一个单元的用意,自主探究提出主题。导读模块中,他们在学习单的指引下自主疏通课文的字、词、句、段。第三到第五课时依次学习《七律?》《和他的大黑骡子》和《大江保卫战》三篇文章。第六课时的领悟表达模块开始,我们拔高要求,旨在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第七课时我们从单元整体目标着手设计一次“诵读群英会”的展示活动。孩子们将诵读小古文、小小说、新闻报道等体裁。从不同文体中进一步挖掘,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凸显英雄本色,把人物形象丰满起来的,这与本单元的习作主题一脉相承。紧接着的八、九课时为习作篇――我心目中的英雄。运用前几节课所提取的主要写作素材积累,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从而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最后一课时,我们将结合口语交际影视剧评说,拓展延伸进行辩论。经讨论,我们把辩论的人物确定为三国中形象最复杂、争议最多的人物――曹操。整个辩论并不指向于结果,而是旨在让学生在过程中提高认知,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物。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批判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对英雄人物的一个理性、个性化的认识。

纵观整个单元的设计,我们的目光已全然不局限于三篇课文,而是打通了生活、阅读、习作的通道。随着学习的步步递进,话题也一步步深入,指向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也愈高,潜移默化地完成由吸纳到倾吐的迁移。

二、讲究“取舍”,活化学习形式,聚焦精彩

有了单元整体的思考,教学的策略更为灵活,重点也更为突出了。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认真钻研教材,改变原先行课的模式,整合相应的环节,撇除低效的语言,净化40分钟的课堂。

李振村老师提出的“三精三补”更是让我们豁然开朗。“精”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补”相关美文佳作、相关文化背景、相应人物资料正是单元整合教学所需要的。为此,我们将这种思考深入每一次语文大组的教研活动中,引发老师们的头脑风暴,让大家对单元整体设计的删选和补充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逐渐从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去。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

《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安塞腰鼓》。“民族文化”是本单元的主线,而每篇课文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精神、力量就好比这串“项链”上的“珍珠”。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认民间工艺、民间故事蕴藏的民族文化与精神,感受作者丰富的语言表现力所产生的回味无穷、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路途中,我们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有的放矢,善于取舍,找准教材中的精彩处。依据学段目标,结合单元特点,从整体入手,按感知、理解、欣赏、实践这样的学习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平台,设计教学。

三、高屋建瓴,找准“切入点”,对比阅读

在单元整合教学中若碰到不同文体、主题类似的课文,可以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如此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使得他们在阅读时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为灵动的思维。

在“英雄篇”的单元教学中,我们发现,英雄的定义是丰富多彩的,有气壮山河令人敬仰的,有悲歌慷慨让人扼腕的,有不屈于命运令人佩服的,也有就在我们身边平凡普通中见品质的……单篇教学后,我们以《大江保卫战》为主做了一个对比阅读,重点引导学生注文本的表达形式。例如,《七律?》中比拟、夸张手法的运用;《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围绕“杀与不杀骡子”矛盾冲突的匠心独运;《大江保卫战》在刻画保大堤的场面时,运用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写法;在写救群众的场面时,又是将虚实相间的写法及排比、比喻、借代修辞巧妙结合。因此,我们抓住这些契机,在前面重点指导细节描写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更多描写英雄的方法。

第6篇

一、采用主题单元整合教材,发挥主题单元的协同作用

主题单元,指的是将几篇具有相同主题的课文整合成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将单元内的练习内容也进行分类总结,凸显本单元的主题。首先,教师在教学前要做好单元备课,备课的关键是树立整体观念,掌握教材中各个单元的主题,并熟悉各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组合规律,将单元模块作为整体进行规划和设计,根据单元整体切入点设计教学活动。其次,“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也可以利用传统的逐篇施教教学设计,但要树立整体观念,发挥教学的整体效果。最后,实施“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并不是淡化教材,而是优化教材,提升教材文本的价值。

二、设计“群文阅读记录表”

“群文阅读记录表”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起到及时记录感悟和想法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阅读。教师在授课之前设计出适合本单元主题的记录表,记录表的内容项目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情况,根据记录表反映出的问题给出合理建议。

三、采用五步教学法,突出单元的主题性

以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例,采用五步教学法开展教学,具体流程包括:主题回归、阅读内容概括、精彩内容分享、作品赏析、主题拓展。

1.主题回归。

笔者引领学生简单回顾本单元内《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及《古诗两首》,组织本班学生采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将“人间真情”这一主题概括出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阅读内容概括。

笔者组织学生阅读学习本单元课文,并延伸到课前准备好的课外同步阅读资料,在单元整合的基础上同时完成课内、课外群文阅读,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要配合填写“群文阅读记录表”,提高教学效率。

3.精彩内容分享。

精彩内容分享这一教学环节是重点,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交流,创建出全员读书的浓厚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笔者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也是平等的,不管学生的阅读感悟是否深刻,都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和观点,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在这个环节中,采用“聊书”的形式让学生感觉很轻松,激发了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4.作品赏析。

在与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笔者从课文重点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环节笔者需要根据重点内容设计话题,话题要紧密围绕本单元“人间真情”的主题,又要具有趣味性,体现学生的生活实际,触动学生思维和心灵的琴弦。

5.主题拓展。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的大门。主题拓展是在学生课内阅读基础扎实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内容,使学生在本单元感悟到的爱国情感,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中生根发芽,硕果累累。

第7篇

近年来,情境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上应用十分广泛,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对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首先,不是每堂课的教材内容都能设置完美的情境,有时一堂课要设置多个情境,费时费力;其次,每堂课要设置不同的情境,对教师的要求高,学生角色转变难度大,教学组织时间长。因此,体育教师面临着情境转换过频的问题。语文学科中新兴的“单元主题教学”恰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一、概念的界定

情境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设置相关的故事情节、场地器材和情感氛围,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情趣,从而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一种教学形式。

单元主题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相关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模式。

体育单元主题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创设相关的主题情境,以主题情境为线索,重组、整合、开发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模式。

二、体育单元主题情境教学的特点

1.主题性

体育单元主题情境教学,以确定主题情境为先决条件。以往的体育情境教学,虽然也有情境的设计,但在教学内容编排中并不注重内容与主题的关联,或是一堂课中有多个情境,或是前后几堂体育课设置不同的情境。而体育单元主题情境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首先设置一个鲜明的单元主题,然后每堂课、每个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和操作都是围绕着单元主题展开。比如,先设置一个单元主题情境为“我是一个兵”,那么学生在这个单元中的角色就是一个军人。课时的安排上就可以以“新兵训练”“传递情报”“冲过封锁线”“翻雪山过草地”“轰炸敌军司令部”等为课时情境,这样就巧妙地把队列训练、运球接力、曲线跑、障碍跑、掷准等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单元。

2.激情性

单元主题情境教学,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而不紧张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情意系统的功能,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单元学习。通过各种手段的情境渲染,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不断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情境的不断延续和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不断地探索。

3.连贯性

单元主题情境教学,以一个主题情境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中,体现了知识、技术、技能教学的连贯性。避免了教学情境、内容、形式的频繁变换,节约了教学组织时间,也使在同一个主题情境中培养的意志品质得以延续。

4.德育性

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中,学生都会扮演一个角色,教师应该利用“角色”的特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三、单元主题情境教学设计的步骤

1.确立单元主题

创设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主题。

2.确定连续课时数

笔者认为连续课时数以4~6课时为宜,连续课时数不宜过多。

3.筛选教材内容

根据主题和课时数选出符合教学主题,符合体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教学素材,分析其与主题的关系进行有目的地选择,并合理组合、编排每课时的教学内容,用树型设计图排列。

4.设计情境发展的过程

情境的发展要合乎情理,合乎逻辑。根据每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好情境发展的经过,有利于利用情境的合理发展引导学生投入到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中。

5.设计连接语

在同一情境主题下,每个课时之间以及课时内各个教学内容之间必须要有恰当的连接过渡语,才能使情境的发展合乎情理。

四、单元主题情境的确定

1.根据生活创设主题情境

体育源于生活,许多竞技项目都源自人类的生活劳动,比如投掷源于古人类的狩猎。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获取主题情境,如可以用“田间劳动”为主题安排跑、跳、跨、投等教学内容。

2.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主题情境

主题情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和主题情境有关联,我们可以用“NBA训练营”为主题情境,将篮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单元主题。

3.根据时事创设主题情境

国内外,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特别是有些事情被所有人关注,包括我们的小学生。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些事例创设主题情境。比如,“北京奥运”“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等。

4.根据学生兴趣创设主题情境

情境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打破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而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因此,符合学生兴趣的情境,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比如,学生对《西游记》感兴趣,我们就创设“梦幻西游”的情境来重组教材;学生对《喜羊羊和灰太狼》感兴趣,我们则可以利用动画片的情境来整合教材。

5.根据特定节日创设主题情境

一些法定的节日来临前夕,学校都会采取各种形式的庆祝和教育活动。我们在体育课上也可根据各种节日创设主题情境,如国际劳动节的前夕,我们可以创设“劳动最光荣”的主题情境;儿童节的到了可以创设“欢度节日”的主题情境。

五、单元主题情境教学的要求

第8篇

一、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语文教学则不然,它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能够顺利的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还可以让学生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二、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积累少,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使问题很难解决。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接触语文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大量交互性很强、更新很快的语言和语言文化信息使广大师生应接不暇。网上可共享的信息为语文的教育和师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文化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拓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师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检索、阅读各类书籍,可以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获取到更新的信息和资料。如,学习《有趣的发现》,从海岛上昆虫翅膀的有趣特点,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适者生存的实例。学生结合网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此而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知识,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丰富了表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又如在学习《桥》这一课时,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大多数学生对此都不太熟悉,所以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于祖国一些著名大桥的图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桥梁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憧憬,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其课程进行学习和拓展的探讨能力。

三、有利于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9篇

几年来,我一直进行着读写结合的研究,即针对每一课课文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学生通过这样的每课练习,习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这样的读写结合研究中,从来都只是就“文”论“文”,很少去分析自己所要学生练习的是属于哪一个系列,哪一个版块,完全属于“一课一得”。到头来,学生也只是机械地完成我布置的练习,没有形成系统的习作知识体系。虽然达到短期的所谓“实效”,而习作教学的长远实效真正达成了吗?这成了我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个盲点。

纵观我国习作教学现状:现行教材对习作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非常清晰的目标达成序列及作文能力培养序列,习作教学序列化究竟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二、我的读写结合序列化研究起点和方向

“新基础教育”团队成员吴亚萍教授在语文教学变革的策略中提到基于教学要素关系把握的资源的开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讲到了学科教材知识的结构加工策略:以条状重组的方式、块状重组的方式、条块融通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这种方法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于是,我有了探究目标,从我的“读写结合”实践开始研究习作教学的结构化,我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读写结合的探索,使教学内容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板块。

三、我的读写结合序列化研究的新探索

1.单元读写结合结构化探究

人教版小学语文在编排上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在编写中加强了教材的整合性。每册分八个单元,不仅在课文内容上体现了单元整合,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活动上也体现了单元整合。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作文、日程月累、宽带网、展示台等,都是围绕专题内容,各项活动一以贯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然而,认真分析开来,却发现,每一个单元几乎都是在情感价值观上的一个统一、整合,而对语言文字学习的知识化方面,一个单元的知识却是无序的,如哪个单元重点学习的是哪种修辞、或结构、或表达方法、或文章法等,知识点不如理科清晰、落到点上,是穿插交错的。因此,在尝试读写结合的结构化方面,除了针对每个单元情感价值观的统一以外,我还试图从一个单元的章法等一些小小的知识点来进行研究,理清单元学习重点,逐步做到一单元重点训练一个点,一学期逐步突破一个面,从而让学生在全册的学习中学有所重,学习并落实语言文字的表达。

以人教版四年级六单元《走进田园》为例:我仔细琢磨六单元的课文《乡下人家》《牧场之国》《麦哨》来,发现三篇文章的结构各有特色:《乡下人家》采用分―总结构;《牧场之国》采用总―分结构,中间几段采用并列式结构,每一自然段采用了“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作为每一段的中心句;《麦哨》采用首尾照应结构。我还发现这三篇文章都以无数个乡村生活的各个角度各个层次的场面组成,每一个片段都足以让学生们陶醉其中。

于是,我将三篇文章以表格形式出示,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讨论、交流,完成下面的表格,使学生对三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了清晰的条块认识。

2.全册读写结合结构化探究

为了让学生不仅对每一课、每一个单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还试着从全册的课文入手,让学生对每一期的内容有个块状的了解,我试着从每篇课文的不同角度、不同描写点进行类结构教学,实现书本与学生生命实践的沟通,也就是获得过程形态知识。

以四年级下册“写人记事类记叙文”为例,可以按不同标准对全册的记叙文进行分类,如按记叙的观察点:旁观、亲身、听说;按叙述方法结构:顺序、倒叙、插序等等。

以下是我按参与的事与人结构的写事记叙文和写人记叙文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