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7 11:28:53
导语:在地理专业学科评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都出现了镜子。从本质上说,都和光学有关。
大到探月的嫦娥卫星,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单反相机、CD光盘,无论是国家进步,还是你我的生活质量,都与光学工程息息相关。由于光学工程的应用实践要求十分严格,相关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无力承担与光学工程科学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工作。因此,每年有大量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
由于光学工程是一门高层次、高门槛的学科,相较于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并不多。总体看来,光学工程专业的考研竞争比较激烈,尤其是在一些光学工程名校之中,2012年浙江大学光学工程的报录比就曾高达17∶1。
目前,我国具有光学工程博士一级授予资格的高校共38所。具有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共有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9所,具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高校有上海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两所,具有博士培养资格的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主要有长春光机所、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上海技术物理所、安徽光机所、成都光电所等6所。
我们如何在为数不多的顶级名校或科研院所中选择一所最适合自己的院校呢?
第一,重视院校综合实力,避免依赖单一数据。
各种评估结果中的得分、排名等数据往往只能反映院校的宏观指标,且不同机构均有不一样的标准,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院校的全部情况。各院校的研究方向独具特色,互有长短,具体到每个研究方向,实力强弱更不相同,比如,光学设计这一领域,普遍认为实力强弱依次为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同样的道理,单纯地看重院校的院士、长江学者数量、实验室规模、研究经费等指标也是不科学的。院校研究水平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院校的导师构成、地理区位与就业环境、同学本科来源的层次与学术氛围等软实力也不是量化指标可以衡量的,然而这些因素对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成就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往往比宏观数据具备更大的影响,万万不可忽视。
第二,光学工程不是什么院校都能“玩得转”。
在考生中广泛存在“211高校未必比985高校差”的思想,从而选择考研难度相对较小的“211工程”院校深造。不可否认,一些“211工程”院校在其传统优势学科上的确不比“985院校”差,甚至更有优势。但是,光学工程是一门“高富帅”的学科,只有高层次的院校才能承载光学工程这门学科,而优秀的光学工程人才往往也出自优秀的院校。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光学工程精密程度非常高,对实验仪器设备和资金的依赖性比较强,缺少国家重视和资金上的倾斜,院校很难承担昂贵的实验仪器设备,从而限制研究生的发展;第二,“985”院校导师的视野更加开阔,对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更加严格、培养目标更高,甚至某些院校的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也能在诸如Optical Letters等国际顶级光学期刊上。此外,高层次的院校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出国深造、就业等方面也具备更大的优势。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光学工程相关院校及其考研情况进行深度解读。本文将以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的上海光机所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浙江大学:为强者而生
学科地位: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设立于光电信息工程学系内,该系前身为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是中国光学工程学科的诞生地,具有雄厚的学科实力。在2007―2009年、2010―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
学科特色:有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目前设置有光学工程研究所、光电信息及检测技术研究所、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光电显示技术研究所、先进纳米光子学研究所和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光学惯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
研究领域:浙江大学光学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包括微纳光学与介观光学与器件、光学光电子薄膜、光电显示技术、高精度光纤传感、光电成像技术、微纳米精密检测技术、生物光子学、新型激光与光电子技术、光电子集成器件与系统,光通信技术与系统和新颖人工光电介质等。
师资力量: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以长江计划特聘教授何赛灵为领军人物,大部分导师均为杰出“海归”或外籍教授,在光子学和电磁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获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
地理区位: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规模庞大的光电产业集群,具有国际化、起点高的特点,相较于珠三角地区以封装、为主的光电―半导体产业而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竞争情况:浙江大学就读光学工程的研究生中超过半数来自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的推免生。考研竞争极为激烈,从近年报录比便可见一斑。
考试特色:浙江大学光学工程考研参考书为郁道银、谈恒英著的《工程光学》。浙江大学光学工程的专业课考试较其他学校包括的内容更多,报考的同学需要复习几何像差、傅里叶光学等本科阶段较为薄弱的知识板块。此外,也会考查一定的激光原理知识。
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传奇
学科地位: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近年来发展迅速,实力雄厚。尤其是在筹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是我国目前仅有的几个国家实验室之一,学科地位非同一般。华中科技大学在2010―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与浙江大学并列第一。
学科特色: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设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激光加工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电子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B类)、教育部敏感陶瓷工程中心等研究机构。其中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是由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建,依托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共同组建,已投入4亿多元建立了12个科学研究平台以及1个光电公共测试平台。
研究领域:华中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测控技术、光电信息存储、光通信技术、基础光子学、激光科学与工程、光电子器件与集成、纳米光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能源光子学、太赫兹技术。
地理区位:华中科技大学地处著名的武汉光谷,当地产业集群形成的产学研体系研究水平很高,产业价值巨大,尤其在光通信、激光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就业前景看好。
竞争情况: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复试分数线2013年为330分、2012年为340分、2011年为330分。招生人数60人左右,随当年推免生比例有所波动。
考试特色: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课考试偏向物理光学、电子学、激光原理相关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有两个单位可以接收光学工程的硕士生,分别是光电学院和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天津大学:精益求精
学科地位:天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设立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是我国较早设立光学工程的高校之一。天津大学光学工程在2007―2009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二,2010―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此外,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也是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的15个全国试点学院之一。
学科特色:所在学院设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仪器中心、现代光学研究所、光电子研究中心、传感工程研究所、照明技术研究所、光电测控技术研究所、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生物光学研究所、安全防伪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和开发机构。
研究方向:超快激光理论与应用研究、光学信息处理及其应用、光学技术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光学传感器技术、先进固体激光及非线性频率变化技术、光电子学与光通信技术、激光与光电子应用技术等。
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4人。天津大学光学工程的师资队伍配置十分合理,老中青年教师比例合理。老年教授如姚建铨院士、王清月教授等可以保证该学科的顶级实力,中年学科骨干如刘铁根教授近年来在光纤传感领域硕果累累,超快激光实验室的胡明列教授是天津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学术前景十分光明。
地理区位:既紧挨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的天津滨海新区,又毗邻首都北京,就业环境较为优越。
竞争情况:就读于天津大学的研究生中,本校生源占有较大比例。天津大学工学复试分数线2013年为330分,2012年为335分,2009―2011光学工程报录比如下:
考试特色:天津大学考研参考书目为郁道银、谈恒英著的《工程光学》和周炳著的《激光原理》,建议欲报考的同学参考天津大学蔡怀宇教授编写的《工程光学复习指导与习题解答》。
南开大学:虽小而精
学科地位:南开大学光学工程设立于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内,隶属于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由光学工程元老母国光院士创建,是全国高校中最早取得光学和光学工程两个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在2010―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南开大学光学工程名列第五。
学科特色:设有教育部光电信息技术科学重点实验室以及博士后流动站。
师资力量:南开大学光学工程规模较小,共有教师28人,教授、研究员18人,副教授8人,其中有院士1人,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3人,但导师队伍水平相当优秀,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欧美名校留学、访问研究的经历非常普遍,近年来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最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令国内同行为之拜服。较为出色的是青年教师刘海涛教授,在Nature发表两篇论文,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两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等离子体等微纳光学的相关理论。
培养模式:南开大学光学工程招生规模较小,几乎与导师人数平齐,每个研究生均能得到导师的大量指导,研究生教育接近于精英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南开大学光学工程的专业型硕士培养计划与学术型硕士培养计划基本相同,这与其他学校的培养模式有所区别。
研究领域:相比其他高校,南开大学光学工程的研究方向的理论特色较为明显,其研究领域主要有:光学/数字图象处理科学与技术、光学处理与光计算技术、激光与非线性光学科学与技术、现代光通信技术、光波电子学、光子技术、眼视觉光学和共焦显微技术、飞秒激光技术、微纳光学。
地理区位:与天津大学相同。
竞争情况:南开大学近年来考研报录情况如下所示,可见相较于其他院校,南开大学光学工程的性价比较高。
考试特色:南开大学光学工程往年专业课参考书是赵凯华、钟锡华编著的《光学》,专业课考试风格自2013年起有所变化,并且2014年考研没有提供参考书目,需要考生注意。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卧虎藏龙
学科地位: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
学科特色:上海光机所现设8个研究室,分别是: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空间激光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含:中科院空间激光通信及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全固态激光器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高密度光存储技术实验室、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光机所建成了国内仅有国际上也为数不多的“神光”系列高功率大型激光装置,用于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激光与光学系统、超短超强激光系统、激光原子冷却装置、空间全固态激光器研制平台。在各种新型、高性能激光器件、激光与光电子功能材料的研制方面,也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现代光学和激光与光电子领域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单位之一。
研究领域:强激光技术、强场物理与强光光学、信息光学、量子光学、激光与光电子器件、光学材料等。显而易见的是,上海光机所的研究方向非常偏向于理论研究,因而十分适合于光学工程理论方向的深造。
地理区位:地处长三角的核心上海,地理区位优势相当明显。
竞争情况:每年有许多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学府的毕业生通过推免进入上海光机所,研究所人才济济。近年来上海光机所光学工程的复试分数线为:2013年320分,2012年325分,2011年330分。每年招生人数在40―50人,随当年推免比例有所浮动。
培养模式:上海光机所的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培养计划相近,且第一年是在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
关键词 地理学;地理实验;地理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123-03
Promote Geographic Teaching by Means of Reinforcing Geographic Experiment//Chen Xiujie
Abstract Because Geographic experi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eographic teaching, many scholars of normal universities have explored this area. Based on interviewing the research of Geographic experim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he paper firstly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Geographic experiment, then, analyzes the actualities about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Geography in China, in the end, makes out the effective measures about how to promote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Geography.
Key words geography; geographic experiment; geographic teaching; ability of innovation
Author’s address Lab Centre of Rizhao Campu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China 276826
1 地理科学的特点
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它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由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因此,地理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1],在当前的大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地理学突出的特性是综合性、PRED性(区域性)、软科学性和工程性[2]。高等师范地理教育的主体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但未来的中学地理教师不仅仅只是教书匠,应当成为社会建设者和教育家。这种地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决定了大学地理教育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既要有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传授,又要重视实践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地理实验的重要性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空间距离大、时间跨度长,现代人所能涉猎的空间和时间范围远远不能满足其研究的要求;另一方面,现代地理学引入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国民生产建设中起到很大的战略指导作用。再者,学科要发展单单依靠现有书本上的知识和前人的经验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去发现新的知识和理论。因此,不管是对现有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还是学科的发展,都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完成。对于高师地理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野外教学实习和室内实验教学两大块,在目前课程改革、学时压缩、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实验教学在整个地理教学中更加举足轻重。实验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2.1 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实现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涉猎的内容时空范围非常广泛,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各个部门,比如地貌的形成过程,时间久远,范围广大,而人们生活的空间却非常局限,单靠前人总结的书本知识有时很难理解。目前高师地理专业的教学经费又不允许大量的野外实习,因此实验教学地位凸现。在实验室内观察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运用多媒体演放地貌的形成过程,根据书本的基本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成因、找出规律。这样,学生如同亲身感受到地理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实现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2.2 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是科学创新的平台,如果没有很强的实验技能又何谈科学的创新?实验技能就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从专业基础实验开始到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现代地理学引入许多新技术、新理论,更需要在实验中验证和突破,如果没有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做不到的。
2.3 通过实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地理学科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有非常强的优势,地理实验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发展学生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的素质,具体表现在使用仪器设备的能力;分析成因、总结规律的能力;查阅资料、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勤奋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 高师地理实验现状
3.1 实验室状况
轻实践、轻能力是多年来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培养人才的弊端。由于多数人对地理学科的不了解,使其对地理实验教学产生偏见,因此地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受到严重的阻碍,大多数师范学校的地理实验室欠缺或不健全,更不用说其中的软硬件了,致使地理实验不能按教学要求进行。近些年来,各级高校大范围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剧增,地理实验教学更是不堪重负。
3.2 实验课程项目设置
为了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在不断改革,专业课程的比例相对下降,特别是自然地理课程从门数到学时都大大缩减。实验课程减少,在仅有的实验课程中,由于总课时的缩减致使实验项目随之减少,实验学时也已压缩。
3.3 实验教材
实验教材是实验教学的保障,地理科学的区域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的重要性。但受地域等因素的限制,一直没有规范统编的实验教材,制约了地理实验的规范性操作。有的院校实验教师自己编写实验教材,但形式、要求不统一,项目简单,而且多年不变,跟不上知识的更新,根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陈旧落伍的实验教材不但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而且消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 实验队伍
实验师资缺额少编,部分素质偏低。据了解,各个师范院校的地理实验队伍普遍不健全,大多都是兼职教师,有些人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只是为了应付实验课。而高师地理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高师地理院系,本身在接受本科教育时实验技能就没训练好,现在又来带学生,效果可想而知,只能是恶性循环。
4 加强地理实验,促进地理教学
4.1 更新观念,建立高素质的实验队伍
首先,让各高等师范院校的实验主管部门充分了解和认识地理科学的性质和重要性,对地理学实验室的建设能够有高度的重视,这是地理实验进行的基础保障。
其次,地理教师和地理工作者更应充分认识地理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地理科学的发展需要一代代地理人的努力。实践才能出真知,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尽可能地做好地理实验。
第三,目前地理实验队伍不健全,有的兼职实验教师理论课讲解非常出色,但实验操作能力较差,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有的实验技术人员根本不是地理学科出身,对地理实验内容一知半解;有的实验教师在地理知识方面堪称专家,但在教育理论和方法、师德品质等方面还有欠缺。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法提高现有实验队伍的整体素质。比如:教育部高校师范司应定期举办地理实验培训班,让地理实验人员有计划地参加培训,提高操作水平,不断更新知识;各高等师范学校也可以选派实验人员到实验设备和实验水平较高的院校进行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尽快造就一支业务水平高、敬业精神强和师德品质好的地理实验队伍,为地理实验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4.2 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
有了合格的实验队伍没有实验场所,就好像士兵没有战场,无用武之地。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场所,其中的软硬件是实验的物质基础。因此,地理实验室的建设应引起高师实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实验室建设的具体要求,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搞好地理实验室的建设;购置先进的软硬件,并且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保障地理实验的顺利进行。
4.3 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
实验室管理体制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秩序保障,它包括实验室主任岗位职责、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安全制度、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条例、实验教学考评规则、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实验用品管理方法、实验室开放规则等。对制度不能重形式轻管理,学校实验主管部门或院系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实验室评估的要求,定期检查。特别是实验教学考评工作和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工作要深入细致地去做,把实验教学成绩纳入教师的教学评估,把实验成绩纳入学生这门课的总评成绩。
4.4 增加实验课程和项目
以往的地理实验基本都是自然地理和地理技术各课程的实验,这符合自然地理是基础、地理技术是手段的规律。但现代地理学在研究自然地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研究,以便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应在继续做好自然地理实验的基础上,加强地理技术课程的实验,增加人文地理课程实验。
实验教学要按基础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分层次开展,使其成为与理论教学既相互协调又相对独立的,由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实验课组成的教学体系。
各实验课程要编写实验大纲,明确实验目的、学时、方法、使用仪器和工具等,淘汰与删减陈旧的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尽量多涉猎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选好实验教材,最好是与教科书配套的统编教材,如果没有统编教材,实验教师可自编。
当然,课程改革削减了总时数,实验项目和课时却在增加,必然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产生矛盾,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可以在计划实验学时内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对于教材内容的延伸项目可利用实验室的开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
4.5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过去的地理实验大多是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学先是教师把实验步骤一一交代清楚,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去做,整个实验成了一种机械操作。加上地理实验又不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必须步骤正确才能出结果,而且实验一次结果也未必正确,所以有的学生态度不端正,走马观花应付上课。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不闻不问,造成实验教学质量不高的后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没发挥出来。
实验课程和项目改革后,使实验由过去单一的模式变成有演示、验证、综合、设计、创新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模式。实施新的实验模式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实现实验教学的现代化[3]。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实验原理、方法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
1)对于演示、验证性实验,教师不光要讲清实验原理和步骤,还要设计问题,让学生边做边思考,最后除了实验过程和结果,还要把问题解决的情况写在实验报告上。这样有助于督促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地貌类型判读这一实验,首先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观察各种地貌类型,然后区别其特点,分析其形成机制和形成过程,最后利用多媒体把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进行播放,既可以纠正学生的想法,又加深了直观印象,能够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2)对于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只讲清设计原理,给定实验项目和实验目的,至于实验方法、实验过程、所需仪器设备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例如地图编制这一实验,要求根据所学过的地图基本知识和理论编绘一张电子地图。此实验的原理即地图编制理论由教师在课堂上交代清楚,其余问题全部由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根据作图的需要收集资料(数据)、设计内容和图面、确定表示方法、编写设计书、熟悉软件操作等,最后完成自己的创作。可以说一张图包含了地图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一种内容的地图有多种表示方法,每个人采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他们思考、动手、表达和创新的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相关课程的联合。有些课程的内容联系比较密切,它们的实验项目个别的甚至完全一样,这样的实验课程在安排实验项目时,可以统筹考虑,相同的项目只做一次。例如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这两门课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起源于地图,经过制作地图、赋予地图上各地理要素属性、空间分析处理,最后仍然以图、表的形式输出结果。这两门课程都有地图编绘实验项目,可以只在地图学实验中安排此项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兼顾两门课,学生所完成的电子地图可以直接用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属性赋值、空间分析等实验内容。由此一来,避免了实验项目的重复,节约了实验学时,更为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空间。
4.6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教育的主旨,培养创新能力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除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教师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适当给出一些较难的具有创新性的项目,感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开放在课余时间做。院系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学生的研究课题,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奥秘。通过实验培养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创新的能力,也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实验教学是地理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做好地理实验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地理教学效果。高师地理本科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学地理教师,同时也为更高一级学校输送研究人才,有了好的教学质量,才能使本科毕业就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教育家;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能很快适应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因此,注重地理实验教学,是目前高师地理专业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19-32.
作为一名刚毕业且走入教师岗位的新教师,需要做好角色的转变工作。这种转变包括多方面,如思维、想法、言行等,而这一切需要有一个标准,我利用培训期间的自学时间阅读«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及«地理课程标准»,收获颇多。
有这样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们师范专业毕业生应明白的,具体内容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教师掌握这些的水平如何取决于其是否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是否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是爱岗敬业的前提,教育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让学生能做更好的自己;教育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教育史人类薪火相传的过程,使人类文明生生不息。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教育工作的原动力。要从一名初职教师逐渐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和持久的教育动机,积极深沉的工作热情。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教育工作不仅是为学生和社会做奉献,其实也是赋予自己生命以意义,我们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成就我们自己。
当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时,我们就会努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而这专业知识不仅指学科知识,还包括教育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对该项内容有详细的基本要求,其中教育知识包括: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学科知识包括: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及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联系,学科教学知识包括: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识特点,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通识性知识包括: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放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地理学科,该如何丰富专业知识呢?首先要明确地理学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地理学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而高中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中国目前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地理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地理的价值也相应得到了拓展。地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有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和区域发展规划等领域向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的应用研究,地理学所做出巨大成绩,正是地理学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其次要明确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培养现代公民的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并重的结合。
当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时,才能在教学工作上创造成绩。如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是其专业能力的彰显。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其中教学设计包括: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教学实施包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注重节和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德育活动,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住址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指导学生理想、心里、学业等多方面的发展,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妥善应对突发事件。教育教学评价包括: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沟通与合作包括:了解学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协助学校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反思与发展包括: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现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在地理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教学不再适合社会的需要,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二者同样重要,教师不应该认为自己是领导者而高高在上,而是应该与学生平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才会为学生学习地理培养兴趣创造条件。而调动学习兴趣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应用挂图、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地理事物。其实作为地理教师还应该具备地理专业技能,在教学中的板画也同样可以调动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法中,无论是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还是归纳法等,具体采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而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由于遗传物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社会经历的的不同,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方面各有侧重、各不相同。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是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2006年10月28日至29日,由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承办的“全国重点骨干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暨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工作扩大会议”在福州最佳西方财富酒店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成员及来自全国25个省市及自治区的80多所重点骨干旅游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和相关出版社的代表100余人。
在中国“十一五”计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和中国旅游教育的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配合国家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安排,配合国家旅游局 “十一五”旅游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服务全国旅游院校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需要,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特组织了本次研讨会,以促进中国旅游教育和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讲话的精神;通报了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调查分析情况;总结“十五”期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会代表就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全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和评估、核心课程设置与关联延伸专业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硕士点建设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就旅游专业建设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并达成共识。本次会议是一次新时期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和指导专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会议。
二、主题报告内容
会上有4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4个报告全面客观、系统分析了中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考究了中国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走向,勾勒了中国旅游教育未来的发展宏图。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组长马勇教授的主题报告是《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马勇教授通报了新一届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后对“十一五”期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意见。马勇指出: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要认识到充分利用教育口各级别各种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如重点学科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建设、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等等;同时专业建设要与旅游行业有效接轨,充分接受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指导;积极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的研讨;设立《旅游高等教育通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信息交流。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田里教授主题报告为《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面分析研究了新世纪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系统剖析了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别从战略与战术层次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阐述,提出对策。结合评估具体的指标体系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旅游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必须按照大学的标准化培养目标与模式,不能一味屈就于企业的标准,必须保持知识的独立价值,高校旅游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培养制度。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高峻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的主题报告。报告依据历年统计资料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等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人才规划的的重点、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面向21世纪的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名俭副教授作了题为《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探讨》的主题报告。报告全面调研与分析了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介绍了目前唯一一项国家级旅游本科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成功创建经验,并为全国旅游院校建设精品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及实施工程计划。
三、会议主要成效
参会代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专业评估、专业拓展、精品课程建设、博士硕士点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探讨,基本达成以下共识:
1.重新定位旅游学科发展方向
会议认为,目前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有393所,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猛,在中国学科体系中已独树一帜,应该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规模不断扩展、旅游学术积累不断丰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和学科行为,使之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逐步成熟化。会议提出把全国旅游院校本科旅游教育分为应用型(技术)和科研型(理论)的两种类型,教指委制定相应的分类指导方法,把本科旅游教育与高职旅游教育在学科发展上加以区分。
2.制定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
会上讨论了由田里教授负责起草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评估方案初稿。会议认为,专业评估很有必要,既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水平的一次检阅行动,也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一次提升过程。专业评估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发挥其规范管理、提升整体实力的重要作用。专业评估标准要进一步作调整,兼顾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性。
3.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质量
会议代表希望,在教指委的指导下,提升教学、科研、师资、人才培养等专业建设质量。一是积极争取教育部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支持,努力申报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类专业发展资源,如国家(省)级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重点学科、品牌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名师、重点试验中心、文(理)科试点班等等。二是加强旅游科研,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各省市各类旅游科学研究项目,并积极参加科研成果的评奖工作,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整体实力。
4.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外合作
一是加强国内旅游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合作。二是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联合办学,创造旅游学校师生到境外培训、实习的机会。目前有很多旅游院校开展了非常有效的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港、澳地区的院校也有意与大陆院校进行广泛合作。三是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尤其要更注重与管理学科横向的合作,与历史、地理、经济等传统学科的合作,教指委将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推动二级学科领域的合作。
5.调控旅游院校的总体办学层次
一是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从战略上严格控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规模,保证毕业生高就业率和良好的专业形象。二是大力推进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院校积极申报硕士点,提升旅游管理学科形象。三是适度发展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科积淀和学术积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
6.建立高等旅游院校的交流平台
一是形成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中心的“旅游教育会议”制度,每年举办专业建设和发展研讨会,及时通报信息、交流经验、研讨对策。二是出版《旅游高等教育通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刊印;《旅游科学》等专杂志设专栏刊登国内外旅游教育和旅游学术会议的重要信息,加强信息交流。三是教指委旅游专业组建设“中国旅游教育”网络平台,展示成就,通报毕业生供需情况、国内外访问学者、博士后流动站等各种信息,整合资源,全国共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承担网站制作维护工作。
7.拓展旅游学科的专业延伸领域
目前学科目录“旅游管理”只有一个专业方向,从某种程度限制了旅游管理学科发展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在专业设置问题上,许多旅游院校做了不少探索,积极向休闲、会展、娱乐等领域拓展,实行校内的优势资源整合,突出院校和地域特色,创立特色品牌专业,如华侨大学整合体育系设立“运动休闲娱乐”方向,中山大学设“休闲与俱乐部管理”等专业。
8.建设旅游专业核心精品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的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和规范,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旅游类精品课程。会议提出规划,争取用3-5年内,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00门,校级精品课程500门。旅游涉外性强,专业标准应与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形成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核心精品课程体系;积极倡导开展双语教学,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接轨。
9.筹备旅游硕士研究生培养会议
目前全国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点有100多所院校。为规范和促进全国旅游管理硕士点的建设发展,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教指委将筹备成立“全国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会议”,组织全国旅游院校探讨和研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并拟成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小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分为普通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力量争取有关部门设置“旅游专业硕士”。会议提出,要加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材的建设,组织高水平旅游专家、教授编写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教材分社愿意大力支持在教指委组织下出版高等级的研究生教材。
关键词:新高考方案;教学策略;浙江省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特制定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简称“新方案”),并于2014年9月9日正式,新方案一,便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一、新方案新特点
1.七科选三且不分文理科
新方案中“选考、不分文理科”成最大亮点。高考科目分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语、数、外3门是必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考生从中选择三科作为选考科目。作为高中学考科目考生只需考必考题,必考题考试内容为该科目必修内容。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该科目考生除需考必修内容还需考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既包括必修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
七科选三,对考生而言,选自己想学且认为学得好又感兴趣科目进行考试,“选自己所长”、“选自己所好”,不仅可增加考生自主选择机会,同时也可减轻考试心理负担。七科选三,对中学而言,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对高校而言,可以选拔合适人才。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减少过度偏科、过度应试的现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2.弱化“一考定终身”
新方案确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方向,对考试的类别、内容、评价、招录等方面进行系统革新,学生拥有更多更大的选择考试、选择教育、选择大学的权利。
不同发展取向的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参加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或三位一体招生;参加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除语数外3门必考科目外,其余3门选考科目可自行确定,选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高考录取成绩选取其中较高的一次成绩。2015年10月进行首次考试,每年4月开考除外语以外的科目,10月开考全部科目。给予学生两次考试机会,可有效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与心理负担。
3.“专业+学校”新录取方式
新方案提出考生报考志愿将由“专业+学校”组成,考生可自主选报专业,录取也不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考生报考“专业(类)”志愿时,拥有了更多选择权,既可报考同一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报考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报考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以往批次录取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数,先选择学校再选择专业,如果分数不能满足第一志愿的专业,就不得不被调剂到其它专业。但取消批次后,将形成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双向选择。
“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将以专业为导向,学生先选定自己的专业,再根据专业选择高校,解决了因批次录取将学校放在首位,考生被迫选择自己不太感兴趣专业的困境。同时,以专业为导向的录取方式将倒逼高校的专业建设,但也会导致学生蜂拥选择热门专业,而使得其它专业受到冷落。
二、新方案对高中教学的主要影响
1.学(选)考时间改变对教学的影响
浙江省原来的学业水平考试(即会考)和高考都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但新方案把学(选)考时间安排在每年4月和10月,接近每学期期中。考试时间改变对教学会产生哪些影响?首先,学(选)考时间改变,教师的排课将受到不容小视的影响。按照新方案,学生的第一次学考一般会选择在高二第一学期的10月进行,相应任教学考班级的教师势必要在9、10两个月为学生进行必要的复习备考,但是学考结束后,学校一般不会再对相应学考科目组织开课,教师的任课势必要重新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排课。其次,学(选)考时间改变还会影响学生的复习备考。原来学考安排在学期末,基本在新课结束后,大概有两个月复习备考时间,虽然时间不多,但复习备考是在学生新课授完后立即进行,复习效率显而易见。现在学生的复习备考基本要在两个月的暑假后进行,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难免存在部分遗忘或生疏,复习备考效率将受到一定影响毋容置疑。另外,学(选)考时间改变还会对原来的课程设置产生一定影响,以往如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在高一期末就结束学考,到高二文理分班后有的课程就不用开设。现在考试时间变化后,课程重新设置、学生选科、部分教师阅卷等都需要时间,这将对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学生选课对教学的影响
新方案给予考生“7选3”的选考自,也就是“自主选择”成为学生基本的发展。对每一个考生而言,无论是选考科目还是普通学考科目,均有两次自主确定考试时间的机会。由于选考与普通学考的考试要求有所不同,这意味着每一位学生对这7门学科,都有一定的学习选择权。这一制度安排将学生选课自从原来非高考性质的校本课程向高考性质的必修课程做了切实延伸,可大大拓展学生的选课自主性,无疑会打破中学课程原有的组织模式和流程,迫使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模式向必修课延伸。但在学生未确定选考科目之前,如何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难度?这都是新方案实施之后,高中教学需要面对的问题。例如,高中地理学科指导意见规定参加学考学生只需掌握必修模块“基本要求”,而参加选考学生除要掌握必修模块“基本要求”外,还需掌握必修模块的“发展要求”和两本选修模块相关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很难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而且有些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人为割裂开来,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度较大,也是“发展要求”内容,基于以上原因,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选择在高二选考复习时为学生授课该部分内容。但是学生没有这部分学科专业知识,又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后面章节相关内容,如何处理“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也是地理教师需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3.专业导向对教学的影响
“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要求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导向,并据此确定选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用高考指挥棒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关注社会,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业旨向。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缺乏兴趣爱好、对社会了解不够,中学又形成路径依赖,一心想提高学生总分,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势必会造成学生盲目报考专业、随意选科、不考虑自身实际,最终导致个人发展受阻。高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尽快了解相关学科特色、学科价值与其兴趣特长、职业理想的关系以及对今后专业发展的意义,并快速让学生能在众多科目中选定适合自己的优势学科,则是必为和难为的事情。
三、新教学策略的探索
1.探索依据“兴趣+实力+专业”选考科目
首先须注重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学生选科首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信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一定是其优势学科或未来会成为优势学科。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专业上下功夫,真正让学生学到感兴趣和希望学到的内容,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专业素养,为将来进一步研修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浓厚的专业志趣。其次须把握实力。高中生的自身实力是确定自己3门选考科目的重要依据。湖州二中根据学校在全省近年来的高考状况和新高考方案划分等第的比例,将高一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别进行了等第划分,学生依据自己的等第排名了解自己最有实力的学科,从而进行科学地选科,避免盲目选科。另外,在自己实力相当的学科中,学生还应考虑自己所在学校教学实力强的学科作为自己的选考科目。最后须考虑专业导向影响。新方案确定的“专业+学校”的新录取方式,在高考改革试点区上海、浙江公布的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中发现,如果选考物理,满足高校专业选科要求的覆盖率最高,分别为97.63%和91%,所以物理成为专业不受限制最高的科目(见图1、图2)。因此,在高中生各门科目实力相当和兴趣爱好不变的情况下,可按照图1或图2的顺序选择自己的选考科目。
2.探索新的高中放假时间
如何解决学(选)考时间改变对教学的影响,探索新的高中放假时间至关重要。浙江省有的地市对高中学期假期安排进行了如下探索。
从2015学年开始,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实行一学年二学期四学段的教学计划安排,普通高中学校在原有寒假、暑假基础上,增加秋假和春假,同时相应增减暑假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学年开始时间:从9月1日调整到8月16日;第一学期第一学段:8月16日至10月底11月初学考选考结束;秋假:10月底11月初学考选考结束至11月10日左右,时间为一周;第一学期第二学段:11月10日左右至次年1月下旬2月上旬寒假开始;寒假:1月下旬2月上旬至2月中下旬,寒假时间约三周;第二学期第一学段:2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学考选考结束;春假:4月下旬选考结束至5月初,春假时间约一周;第二学期第二学段:5月初至7月4日暑假开始;暑假:7月5日至8月15日,暑假时间六周。调整涉及新高一高二学生,新高三学生暂不实施。
浙江省其它地区目前也在积极探讨高中段调整放假时间的安排,省教育厅出台了指导意见。相信合理调整高中段放假时间是适应新学(选)考时间改变的必然。
3.探索分层分类走班教学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1979年为适应当时旅游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开端。此后的几年里,国家旅游行政部门先后投资,和大连外国语学院、杭州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长春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后来转为国家旅游局直属院校)等8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办了旅游系和旅游专业,逐渐形成了涵盖大专(高职)、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三个培养层次的较为完善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受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的影响,许多地方高校和部委院校也相继在原有相关学科基础上,组建或新建了旅游系和旅游专业,旅游高等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体系也更趋完整(黄松山,2001)。30多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跳跃式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8年的探索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以国家旅游教育机构先后与8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办旅游系或旅游专业为代表,为适应我国旅游业由外事接待型向经济效益型的转变作了大量人才培养的开拓性工作。还和各地方联合开办了培训在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中心,主要以南京金陵旅馆干部培训中心和天津旅馆干部培训中心为代表。这些高等院校和成人培训中心“为适应我国旅游业由外事接待型向经济效益型的转变做了大量人才培养的开拓性工作”(赵杰,2006),“20世纪80年代中期恰好是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重组的浪潮期,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关注,旅游专业教育开始纳入到高等院校'试办'的议事日程,标志着旅游高等教育进入了探索性发展时期”(田里等,2007)。第二阶段。1989-1996年的规模化发展时期。这个阶段,旅游产业化的进步引起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注意和兴趣,纷纷涉足旅游教育,高等旅游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天女散花式”地开办起来,实现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办学数量的规模化扩张。这个时期,以南开大学、杭州大学等高校旅游系为代表,加快了我国高等旅游教材的编著和对国外旅游理论著作的译介工作,形成了指导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理论轮廓。以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大学等为代表,把地理学、区域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触须延伸到旅游教育,开始了旅游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把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第三阶段。1996年以来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增大,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界范围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旅游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质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旅游高等院校开始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当然,这一时期旅游高等院校的数量仍然在继续增加,所不同的是,旅游高等教育界在量的发展基础上开始注重质的发展。二是旅游专业的学科地位得到确立。1996年12月,教育部在全国工商管理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增设了“旅游组”,表明旅游高等教育开始纳入教育部的管理范围,旅游高等教育正式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三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了云南大学和陕西师大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申请,中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建立起了从专科一直到博士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至此,旅游高等教育完全进入到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时期(严俊俊,2010)。
二、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已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初具规模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旅游业开始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开始起步,虽然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亦是比较迅速的。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已经初具规模(见表1)。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拥有了自己的旅游高等教育。2010年全国旅游院校在校生首次突破100万人,达到108.6万人,比上年增加13.4万人,增幅为14.06%。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为59.6万人,比上年增加9.8万人,增幅为19.6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为49万人,比上年增加3.6万人,增幅为7.97%。
(二)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格局已经形成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由最初的北京旅游学院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两家发展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格局。办学渠道有国家投资、企业办学、中外合资、民间办学等多种形式,办学方式有旅游院校、大学办系、企业设校、自学高考、民校办班和委托培养等多种多样(蔡万昆,1997)。而在教育层次上已经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教育体系。2010年全国高等旅游院校在校生按学历来看,研究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0.88%,该学历中旅游管理专业占64.37%,旅游外语专业占14.98%,其他专业占20.65%;本科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38.14%,该学历中旅游管理专业占48.93%,旅游外语专业占8.91%,其他专业占42.16%;大专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60.97%,该学历中旅游管理专业占47.68%,旅游外语专业占12.33%,其他专业占39.99%。
(三)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渐成体系
在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各旅游院校为培养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都认真地研究了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学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编写教材、教学大纲和教案。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旅游外语、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旅游财会、旅游经济、旅游规划、物业管理等多种专业相结合的学科体系。教材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各旅游院校正式出版的各种专业教材近百种,初步适应了旅游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教师队伍逐步壮大
教师,特别是各专业课教师是旅游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的推动下,各旅游院校纷纷采取多种措施,培养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如最初的北京旅游学院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其专业课教师只有10多人,杭州大学旅游系则只有3-4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各旅游院校的师资队伍大多已经建立,初步形成了多专业、多学科、多层次的师资结构。2010年,全国旅游院校专职教师总数为4.4万人,比上年增长3.49%,其中高等院校专职教师数为2.4万人,校均24人;中等职业学校专职教师数为2万人,校均20人。
(五)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旅游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简单的旅游培训已经难以满足旅游业对于人才无论是在量上还是质上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旅游高等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旅游高级人才的主要供给渠道,这些人才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旅游行业一股重要的力量。由此可见,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高层次旅游人才的主要供给渠道。除此之外,旅游高等教育系统也成为了我国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我国的旅游业得以如此快速、持续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旅游高等教育系统对旅游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旅游理论的深入研究,其中旅游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体系尚未独立,专业设置缺乏规范
旅游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环境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同背景的学者纷纷从其各自的学科领域对旅游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往往只能揭示其某个侧面和部分特点,难以形成系统化的体系。而且,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学者们从事旅游研究更多重视应用方面,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涉足。因此,长期以来,旅游学都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没有形成共识,因而未能有效的建立旅游分支学科,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学科体系的建立。1998年以前,我国旅游专业学科目录中,没有“旅游学”这个学科名称,只有“旅游经济”这个二级学科。在1998年后,旅游经济作为专业在国家教委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被勉强保留但改为“旅游管理”,隶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下面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谢彦君,2004)。这一调整使得旅游专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另外,一些高校由于社会对传统学科,如历史、中文、地理等人才需求量的下降而向外扩展进行自救,在这些学科下开设旅游专业,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由于课程设置、师资的依赖性、附属性,从而使其不具有独立的专业性。目前,有关旅游的二级学科(专业)往往依附于其他一级学科,如“旅游经济学”依附于“经济学”,“旅游地理学”依附于“地理学”下的“人文地理学”或“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下,作为专业方向而存在。在我国研究生招生目录上,一些二级学科竟然涵盖了根本包涵不了的专业方向。如将“旅游环境保护”放在“自然地理学”下,给人以不和谐的感觉,因为“旅游环境保护”涉及的学科众多,不是一个“自然地理学”就能涵盖得了的。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旅游专业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所以只能“寄人篱下”。我国高等院校采用在各学系中设置确定的专业,是基本沿袭前苏联实行的专识教育体制。而实行通识教育体制的美、英和西欧等国高等院校,一般都不强调设置确定的专业。所以,仅就专业设置而言,本身就包含着一个教育体制与现代化建设及市场经济发展间相适应的因素。由于专业设置需经受一定时间的实践检验,现有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科的覆盖面存在着一定的盲区,专业建设尚无一个适合我国的科学性划分规范(王红主,1994)。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其活动领域、经营范围不断扩展,并逐渐走向多元化,因此对各级各类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尤其是新兴的会展类、规划类、旅游地管理类等人才。一些院校和旅游专业也试图通过扩大其专业的内涵,或改用较为概括的专业设置形式来寻求解决。但因现有专业的转化较慢,以及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招生预测与毕业需求间存在差距等客观因素,旅游新领域、新项目急需的人才仍然显得缺位,而传统性人才已经趋于饱和。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个如何尽量避免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而遵循客观实际开展“学以致用、学用一致”的专业设置问题(赵杰,2006)。
(二)教育规模效益差,培养目标不明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高等教育走的是“外延扩张型”的发展道路,其特点是在原有院校相关系科的基础上新建或者组建旅游专业,多少带有求生、转行、从众的心理,从表2的数字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0年,旅游高等院校增长了近4倍,但平均规模却少有变化。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因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系科刚刚经过“蜕变”后的稚嫩性,整个旅游高等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大多数旅游高校远远不能达到办学的规模效益,有限的教育投入在不经济的规模下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教育投资的效率很低,同时也使得旅游专业在综合性院校中的地位得不到提高,在旅游专业建设方面难以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面上培养相同类型的人才,不论是高职、大专还是本科的培养模式,几乎都是技能型的服务人才,只不过本科生多了一些囫囵吞枣的理论和管理知识,但这些知识又缺乏实践锻炼,因此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只能是从基层干起,这就导致了旅游院校大专生、本科生频繁跳槽,甚至脱离旅游行业,造成旅游教育资源的浪费。大批旅游企业缺乏中、高级管理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过剩,而旅游高等院校的学生又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这种现状就是由于旅游教育层次定位模糊,没有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没有找准自己办学的市场定位引起的。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整体优化水平不高
首先,课程设置混乱,内容重复。由于我国旅游教育发展较晚,绝大多数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是由其他专业、学科转向而来,如地理、历史、中文等,因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带有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课程设置混乱,无统一规范,缺乏地位突出的主体课程和明确的学位课程。如外语专业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地理专业倾向于景区地质地貌,虽各有特点,却忽略了旅游专业自身的规律。大量课程的重复性内容多,知识混乱,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其次,课程体系呈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凡是与旅游有关的课程都尽量涵盖,但由于缺乏内涵,许多课程看似华丽,实则空虚,给人以皮毛之感,学生对此感受往往是“什么都学了一点,什么都学不透,不知道该学些什么好”难怪有人曾这样比喻旅游课程:“旅游好比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再次,课程设置的滞后性。多数旅游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未能跟上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未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相应调整所设课程,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这也是造成旅游人才供需矛盾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旅游教材内容滞后,层次比例不协调
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以教材质量为基础,而教材的内容应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吸收、融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技能和新方法。但由于经费不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以及教材建设组织不力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许多旅游高校仍在使用陈旧、过时的教材,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版的大多数旅游教材都是从其他学科照搬过来的,只不过是在其前面加上“旅游”二字,没有形成旅游学的学科体系,而且教材内容逻辑递进关系不清,相互重复。因而,旅游学界至今也没有一本公认的旅游学教材。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旅游教材很大一部分(近一半)是面向高职、中专教育的,此类教材占到了教材总数的48%,这类教材主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知识;居于第二位的是面向本科和专科教育教材,这类教材较多涉及理论性知识的传授,此类教材占教材总数的39%;排在第三位的是自考和成人教育类旅游教材,所占比例为8%,这类教材与面向本科、专科的教材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数量最少的是面向研究生教育的旅游教材,这类教材仅占教材总数的5%。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旅游教材的供应基本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层次结构,即面向高校本科和专科、普通职业技术学校这两大教育体系的教材供应量很大,共占所有类型教材的83%。面向研究生教育和面向自考及成人教育的教材相对较少(杨培玉、李险峰,2006)。
(五)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师资是旅游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旅游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产业,需要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虽然,近些年我国出现了一批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但是与旅游高等教育规模化的发展需要以及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对旅游高等教育师资的要求,差距很大,而且也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缺乏。由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晚,各校的旅游专业多由外语、地理、历史等专业转轨而来,因此大多数专业师资都是“半路出家”,由这些学科转行过来教旅游。尽管很多学者,教师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积累了较丰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旅游行业必要的实践经验,因而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而新近毕业于旅游院校的年青教师既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功底也不够。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也造成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一些与旅游业发展联系紧密的课程要么开不出来,要么开出来却因为教师专业水平不够讲不出实质内容,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未来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其次,教师科研薄弱,方法落后。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任务,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旅游科研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旅游高校的科研风气不浓,许多年轻教师不愿从事科研工作,尤其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而从事科研的教师,研究工作仅仅局限于图书、期刊等二手资料,很少走出校门去研究旅游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科研成果很少能转化为生产力,最终走入科研与旅游业发展不协调的怪圈。再次,师资评估体系的滞后。目前,我国师资评估体系主要是参照两方指标,一方面是学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是师资学历标准。另一方面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是师资评估的绩效标准。绩效标准又以论文与研究课题构成主要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师资队伍组成唯一途径是高学历,目前高等院校中几乎非博士不能进入。晋级的途径是研究成果,主要以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这样的评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旅游高等教育是以应用型与技能教育为主,因而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教师,要胜任应用型和技能型教育为主的旅游高等教育教学,存在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缺陷。这种缺陷又直接导致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与旅游产业发展严重脱节(彭青、程露悬,2004)。
(六)教学模式落后,缺乏现代化意识
我国部分旅游高等院校仍在沿用“以课堂讲解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学校缺少实践场所、专业教学设备和条件。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在课堂上接受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所学内容与实际差距较大。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依附于教师,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对实践环节的教学重视不够,行业性不明显,缺乏多样化和针对性。如“导游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等课程仍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没有真正旅游体验、训练和实践机会。面对旅游业这样一个现代性的开放产业,旅游高等教育如果不注重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实验手段,不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就不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理论及能力的教学目的。
(七)实训基地建设落后,校企间沟通少
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它的行业特殊性要求旅游高等院校必须摒弃“闭关自守”的发展方式,要“对外开放”、走出校门、联系企业。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致命弱点就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十分薄弱,具体表现在:一个是校企合作十分少,另一个是实训基地建设比较落后。在国外,这两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如希尔顿饭店集团和休斯敦大学之间合作所成立的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学院为集团提供理论支持,集团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和实践机会,两者相得益彰。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瑞士的“店校合一”尤为突出,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就相当于一座酒店,大堂、前台、餐厅、会议室等一应俱全。我国很少有院校和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都是“关门唱戏”,和外界行业的交流与沟通少之又少,一些学校最多只是偶尔聘请行业专家作些形式性的讲座,讲座的过程中双向交流比较少,因此老师和学生对行业的最新动态也还是了解得很少。在实习基地建设上,学校安排学生实习随意性比较大,没有长久固定的实习点,往往把今年的学生安排在这个点,明年的学生又安排到另外一个点。这对于学校自身来说很难发现和改进自身的教学缺陷,长远来说对学生也是不利的。建立一些长期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可以增进旅游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在双方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旅游企业对实习生也会比较关心,发现问题也能及时进行指导并且纠正。而那些变动性比较大的实习点往往出于营利的心态,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唤,只关心工作数量而不会在乎学生的工作质量,这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关键词】新疆 少数名族 景观生态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383)、新疆紧缺专业建设项目及新疆土壤学重点学科资助。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69-02
1.前言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来源于地理学中的景观学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的交叉,它把地理学对地理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尽管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但目前它已广泛应用于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建筑等许多领域,并在生态建设规划、区域生态环境预警、土地生态评价与规划、森林规划与保护区设计、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等方面,并对上述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尤其是通过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等工作,对森林资源管理、土地利用、保护及开发利用等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等47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13个。由于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大,新疆中小学校使用7种语言文字授课,高校使用4种语言文字授课。无论从多民族角度来讲,还是从教育对象和教学语言来讲,新疆的教育都主要以民族教育为显著特点[1]。
当前新疆全面推行双语教育,高等学校老师必须用汉语授课。在这一大背景下,面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差,以及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如何使少数民族班级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并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新疆高校景观生态学教学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迎合专业设置
随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环境教育启蒙和环保社会风气的形成,申请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也开始大幅度增加。当前专业课程设置应当以地理学和生物学为基础,围绕景观生态这个概念可提供许多不同的教学课目和方向:如景观发育,景观规划,环境规划,地理生态以及景观管理等[2]。建议将景观生态的教学附属在地理学或生物学主专业之下,并常常体现在相关的辅助专业教学内容中,避免将景观生态设立为独立主专业。同时根据不同大学对景观生态的研究重点不同,对这一专业的理解也存在着许多歧义,景观生态也可有不同叫法:如地理生态,景观规划等。
3.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新疆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和教育质量低下影响了少数民族的认知发展,造成少数民族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同时基础差和学习中的语言障碍客观上阻碍了少数民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3]。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现状,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专业汉语学习
由于景观生态学这门学科本身的跨学科性和复杂性特点,它的研究和教学主要是结合地理学或生物学的各要素课程,突出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方向,如农业景观生态,森林景观生态,热带景观生态等。由于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预科期间主要加强学习的是一些中国传统文学的作品,并且汉语水平考试(HSK)内容针对景观生态以及相关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涉及的也较少,因此,在学习景观生态学课程前期应当加强专业汉语的学习,从而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景观生态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4]。
3.2突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大学教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新疆少数民族在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应当紧抓这一点,不求多,不求难,根据学生特点结合专业采取合理的方式讲授课程。
根据景观生态的教学目的首先让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和地理科学的基础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和科研的能力。理解在全球化,区域化和地方化影响之下的普通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知识,理解生态因素影响下的空间规划和信息。其次,还要让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方法和技术,如数据的收集,计算机辅助操作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等,特别是针对未来从事职业培养学生对景观生态问题的方法性认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5]。
3.3讲授和野外实习相结合
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多人格特质上表现出典型特征:一方面具有乐观外向、开朗热情、坦白直率、与世无争、不计小节、自律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存在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顺从保守、畏怯退缩、缺乏自信、不容易信任别人等特征。根据民族学生人格特质在教学的过程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实习、练习,对学生实施分组辅导,同时穿行讲授。实习分为野外实习,研讨,课题作业和社会实习的形式。讲授应当以讲师以上职称讲授为主,主要讲授景观生态学基础知识,介绍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常常与短期的野外实习相结合[6]。
练习与分组辅导课由助教及高年级成绩优秀的汉族学生协助辅导,除了帮助学生答疑解难外,同时协助老师训练少数民族学生的制图和数据分析技能,在教师介绍操作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每组配备一个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
研讨课应当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形式,在上课的第一周进行分组,由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总体表现为城镇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因此分组时应充分考虑汉语水平问题。各个学生从代课教师处获得一个研讨题目,然后自己阅读文献资料(高级研讨班还要求学生有野外实地调查),撰写论文,每次上课先由学生用汉语宣讲并演示半小时(不用脱稿进行),然后在主持人(一般由汉语水平较高者担任)组织下,集体围绕该题目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教师对该题目作评论和总结。
每一门研讨课都应对相关专业知识学习进行一次全面考核,特别是考核运用地理和生态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野外实习和实验操作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和动手能力,比如GIS方法和地理遥感的判读能力。大型的野外实习分校园周边短途实习和疆内长途实习,短途实习主要围绕一些生态专题(或辅修专业)进行,为期三天左右,而疆内长途实习主要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利用假期进行(一般在暑假),大约三周,这也是对整个学习课程的综合检阅。由于专业基础以及汉语水平的差异,野外实习和实验操作可与汉族班学生结对子,促进民族班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技能[7]。
3.4 强调课题作业重要性
课题作业往往是全面考察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及相关辅修专业知识程度的重要环节,在课题作业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三至四人一个小组,由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的差异性,因此在分组时根据汉语水平搭配分组。从收集资料,野外调查,加工分析(一般运用地理信息和遥感地图等方法)花费一到两个学期(业余时间进行)的时间最终形成报告。课题作业内容一般以大学实验基地具体的生态规划实例为主,分析评估实验基地的生境系统,绿地、森林,土壤等要素的动态变化和影响以及城市及郊区休憩公园的景观生态演变过程等。通过课题作业培养少数民族独立研究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分析和表达并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题作业争取与实际相关部门合作,为合作单位和部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锻炼了汉语,也培养了少数民族同学与校外单位的沟通能力,优秀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发表或作为毕业论文的基础。社会实习是主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少数民族学生在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如政府部门,自然保护区,研究所,规划局,公司等),至少持续两个月[8]。
3.5注重前期的基础课程设置
无论是汉族班级的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民族班级专业课程设置,在开设景观生态学前期必须有相关基础要素课程学习支持,根据少数民族特点,新疆区域特点,大学培养的重点方向,院系应当设置不同的基础要素课程。一是设置普通与应用景观生态学,如景观生态的规划方法,景观生态的空间规划;二是设置地理科学基础要素课程,如地质地貌、经济地理、生物、气候、土壤、水文、历史、文化等;三是专业方法,技术以及基础理论课,如制图、遥感、计量地理、计算机以及GIS等;四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如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9-10]。
4.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就业
4.1教学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
由于新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大尺度大区域的景观研究的开展,新疆高校景观生态的教学应紧抓教学与科研都紧密联系,根据当地各个单位都有少数民族工作人员的特点,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优势,与实践单位相配合,共同研究和解决新疆辽阔区域的实际生态问题。比如对农业生态的教学研究,对沼泽地和湖泊生态的教学研究,对森林生态以及生态建模的教学研究等。在充分考虑学生安全、家庭收入、民族信仰等情况,采取学生自筹学校补助的形式,根据景观生态学教学重点进行短期疆外地区景观生态的教学实习。
在景观教学中,室内作业与野外作业实际相结合,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民族学生和汉族结对子,促进专业知识交流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学生演示自己的作业时,争取邀请实际规划单位参加并对全校公开,促使学生早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4.2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协作的教学形式,分组原则紧抓“民汉结合”、“双语学生和非双语学生结合”和“城市民族学生和农村民族学生结合”的原则。组织小组野外实践、文献查阅、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与个人作业交替进行。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同时又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另一方面,分组协作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完成作业的责任心,这无疑为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创作了良好条件[11]。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促进了民族学生对景观生态学专业知识在汉语水平层次上的理解。
4.3引导学生就业
在国家对少民族地区教育优先扶持的大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成绩优秀,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计划报考研究生,向有关老师申请攻读硕士的资格。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很少,大多数毕业生都将面临就业的选择。在当前大学生扩招的前提下,面对逆境,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在新疆本地就业,同时拓宽就业思路,在人与环境关系日益得到注重的今天,认识到具有景观生态学背景的毕业生择业面非常广泛。少数民族毕业生可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景观规划师、景观保护问题专家、企业环境评估专家、生态环境咨询专家、教师(须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记者、乡村、城市和区域规划、政府工作人员等工作[12]。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生由于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又很强,同时由于新疆的少数民族特色,必将受到新疆各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买合甫来提・坎吉,木合塔尔・甫拉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14-615.
[2]陈芳,冯革群.德国大学的景观生态教育[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3:103-108.
[3]闫丽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双语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4]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楚光明,宋于洋,李明艳,李园园.林学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5):221-222.
[6]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2008,3:52-54.
[7]黄义雄.地理理科基地班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工作的探讨[J].福建地理,2002,17(2):25-26.
[8]陶波兰,郁书君,齐家祥,等.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探讨[J].教书育人,2010,10(6):86-87.
[9]吴兆录.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短期户外观摩――云南大学的实践[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1):1-4.
[10]张明如,温国胜,侯平,等.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5:60-63.
[11]楚光明,宋于洋,李明艳,等.林学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8):221-222.
[12]杨矫,赵炜.在高校双语教学中探索针对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景观生态学双语课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97-298.
[13]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2008,3:52-54.
作者简介:
【关键词】GIS;教学;实验课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社会对土地规划、资源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掌握GIS技能已经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GIS技能也已经成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做好理论教学工作,还要关注实践领域,提高学生的GIS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这门现代化技术,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土地资源管理业务中。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引入GIS课程的必要性
1.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综合性特点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众多学科的集成体,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要想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掌握测量、制图等专业技能。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该专业也呈现出“信息化”的特点,在土地资源规划和建设方面,越来越重视GIS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说GIS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基于信息大环境的影响,教学育人工作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时代要求,适应时代的变迁,重视GIS课程的引进和发展。
1.2GIS课程的应用性特点
GIS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也是技术性课程,它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除此之外,GIS还应用于其他行业领域,可见GIS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现代化技术。总之,人类社会上一切与处理、分析空间数据相关的学科,都在试图找到一种能够收集、加工、整理、存储、检索和显示输出多种多样数据的工具,这些数据都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而这种工具的归结点就是GIS。尽管GIS应用前景较好,但是当前我国的人才输送还满足不了GIS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GIS技能,不仅可以促进该专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满足GIS对社会人才的需求。
1.3GIS实验教材的不适用性
当前GIS实验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都是针对GIS专业的,对于其它专业则没有通用的教材。专门的GIS实验教材无论在教材内容还是实验设计,都无法较好地适应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因此采用当前的GIS教材会有一些弊端,也会影响到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为了增强GIS实验教材与所用专业的契合度,我们要从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专业内容编写实验项目,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完善教材的设计体系,从而使GIS实验教材更好地满足专业的发展要求,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进展。
2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具体应用
2.1GIS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土地调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进行管理的首要工作,通过土地调查我们可以得到相关土地资源信息,从而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所需的资料。这项工作是离不开GIS的,需要GIS技术的极大支撑,主要表现在:GIS可以采集和输入相关数据,建立地籍库,并且还可以对数据及时进行更新。但是在地籍库的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例如:如何使地籍库的录取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等。我们应当对其加强管理,以便给后续的管理工作提供相关资料。
2.2GIS技术在调查土地利用情况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实时性工作,为了明确土地利用情况,我们需要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情况、应用情况及其变化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此阶段,GIS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GIS来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并对数据进行转换,测定田坎系数,调绘成果转绘以及绘制相关图表,最后对图表信息和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输出关键情报,从而了解目前的土地利用现状,实现调查的目的,为土地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出可靠地决策。
2.3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规划工作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要想做好规划工作,达到规划后的利用目的,必须对土地的所有情况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了解土地管理的所有信息,只有做到全面详细,才有可能不出任何规划错误。除此之外,还应结合土地管理的客观规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科学地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GIS在土地资源规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利用GIS综合分析土地情况后,进一步对土地资源制定大体的规划方案,并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估研究,建立空间预测模型,从而满足规划管理工作的需求,提供规划方案所需要的数据,保证数据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来输入和分析数据,对规划对象进行GIS专题图叠加分析,进而提供多种规划方案,以便做出科学的规划决策。
2.4GIS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GIS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GIS来构建土地整理专门使用的电子图件,明确并建立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以便对这些空间数据进行更科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GIS来对原始数据单元进行分析统计,进而绘制相关图表和地图,例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图、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图以及利用潜力分析图等,以便精确地了解土地整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定义地图关键要素,顺利进行图形变换。
2.5GIS技术在土地地价评估中的应用
空间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工作是土地地价评估中一项重要的任务,而要做好此项工作,离不开GIS技术的辅助和支撑。LPS系统是地价评估中的应用系统,GIS能够把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空间数据叠加分析,再加上评估模型作用的发挥,最终使得土地地价评估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如何把LPS系统和GIS技术较好地结合起来关系着地价评估工作的成败,是土地地价评估工作的关键要素。通过两者的结合,不仅可以对土地地价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而且还能够大大节省用户的评估时间,加快其工作效率。
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GIS技能培养的措施
3.1加大设备投入,满足教学要求
GIS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实验教学,当前有些院校为了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已经购置了相关设备,并建立了实验室,以供科学研究。但是仍有部分院校仪器缺乏,实验条件不达标,影响了GIS的实验教学,而教学工作直接与学生的GIS技能培养相联系,因此GIS实验教学不到位,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也自然达不到要求。为此,各院校应当加大对GIS软件相关设备的投入,使用科研经费购入实验设备器材,如扫描仪、正版的GIS软件、中地公司国土系列软件等。以前的学生可能只在教室里通过PPT来认识相关的GIS实验设备,从来没有亲自利用仪器进行实验,对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的标识也没有切身体会过,通过增置实验设备,建立实验室,学生能够很好地认识各种GIS设备标识,掌握设备标准参数,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GIS技能,对知识有更好地运用能力。
3.2完善GIS教学体系,使其系统化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GIS技能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教学任务和重点教学工作;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掌握GIS技能是学生就业的重大优势,是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而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做好教学工作能够为培养学生的GIS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强调教学工作,不断完善GIS教学体系,实现GIS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和专业化,为此,我们需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角度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一方面,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并设置合理的理论课时数,夯实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注重基础,例如开设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VisualC++程序设计课程、CAD软件课程、制图课程等。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也不容忽视,通常来说,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各为24小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后外加一周的实习课程,尽可能早地联系相关企业和机构,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方位地掌握GIS基础知识和技能。
3.3合理设计实验项目,优化其内容
设计合理的实验项目关系着GIS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结合本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科学设计实验项目,不断调整实验内容,使其符合当前实际领域的要求,避免教学工作与实际现状相脱节的情况发生,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保证。首先,明确GIS实验课程内容。在内容构建时,要着重突出数据收集、整理、加工、图形变换、输出等项目的设计,培养学生这些基础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例如影像地图制作能力等,熟练掌握GIS的各个操作环节。其次,构建以GIS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实践内容。土地资源管理教学一般使用土地利用数据库,为了培养学生的GIS技能,我们应当结合课程大纲,找到与GIS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尽可能地以GIS技术的运用为核心来设计实验项目,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和GIS技术课程的无缝结合,在项目中充分运用GIS软件和GIS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4提高教师GIS技能,增强师资力量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工作,注重产学研一体化,这就要求无论是在理论教学领域还是在实践教学领域,教师们都要重视对学生GIS知识的巩固和GIS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GIS应用的各个操作环节。对于没有GIS专业背景的教师而言,学校应当鼓励教师进修,不断学习,增强自身GIS专业知识与技能。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大技术培训投入,定期举办讲座,或者借助网上资源平台,使教师可以自主进行学习,并对自己的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因此,教师也应当拥有一定的GIS技能,确保自身就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应用GIS技术。
4结语
为了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GIS技能,我们要首先要认识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GIS技术的必要性,同时还要明确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最后还要加大设备投入,不断完善GIS教学体系,合理设计实验项目,调整优化实验内容,注重教师GIS技能的提高,增强师资力量,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GIS技术解决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GIS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承武,马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5:66~69.
[2]鲍文东.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2007.
[3]王淑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5,03:99~101.
Abstract: The Urban Planning of Architecture School 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s a famous brand special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its consistent focus on the pragmatic ideas, 50 years of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the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Lingnan region, the Urban Planning has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a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system of subtropical region. Through further developing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n bilingual and English-teaching education, the Urban Planning will probably get to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关键词: 城市规划;特色专业;教学改革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characteristic specialty;educ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31-03
0引言
长期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自由开放、中西兼容、求实致用、开拓创新的精神,立足岭南,注重亚热带地域特色,创造了岭南城市、建筑和园林的特色风格,创作理念则强调务实。
这一传统也在城市规划专业其得到不断发展、丰富和传递。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本着强调务实的创作理念,除了讲授常规教材内容外,还将加强亚热带和岭南特色专题内容,使本专业成为地域性专业知识的研究、及传播中心。
1建设目标
本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是继承五十多年的办学经验,立足岭南地域文化和环境特点,建立和完善具有亚热带地区特色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体系,逐步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城市规划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的设计能力、扎实的规划理论基础、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现代城市规划专业人才。
1.1 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工程能力和研究能力并重的创新型城市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需求,适应发展变化形势的本科人才,是目前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改革值得探讨的课题。在本专业近年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未来几年内,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精品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室、教材建设、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习基地、国际合作、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将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专业。在“加厚”传统工科院校城市规划设计基础教育的同时,实现更全面工程能力的培养,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专题指导。同时,加强人文地理类课程和城市规划技术体系的建设,强化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将来继续深造从事城市规划学科前沿研究的人才,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理论扎实的教授作专题指导,并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城市规划社会调查。
1.2 依托学院下属的设计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建设力度,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本科大学生的培养普遍存在偏于理论教学、疏于实践实战的弊端和实际困难,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够紧密。目前建筑学院拥有乙级城市规划和甲级建筑设计资质的建筑设计院,以及国内本学科唯一的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在生产和科研方面强有力地支持和反哺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得到极好的承载。今后本专业建设的重点是确保高年级专业课面向实际基地和现实要求,毕业设计则在真实课题环境的支持下开展,使学生有机会在项目现场开展全面的调研、了解一线的各种问题,以对待“真题”的态度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且鼓励开展不局限于现实约束、有深度的专题研究和对策思考。
1.3 依托国内外的共建单位,进一步开拓国际化教学交流,强化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的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现代城市规划专业人才。
中国的城市化受到了世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国外理论对中国问题的解释既有一定的建设性,也有很明显的不适用性,因此,如何保证国际化交流的有效性是值得重视的。一方面,加强双语课程和全英语教学的建设,重点结合引入国际城市规划理论的教学内容开展,另一方面,有选择性地开展国际联合教学,重点结合国内外可比较议题和中国热点问题开展,学生有机会参加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外籍教师授课等环节,部分学生有机会参加国际合作本科生双学位培养计划,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总体来说,合理的培养体系,创新务实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与国际接轨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是我们今后具体的建设目标。本专业将以悠久的学科历史、优良的师资队伍,和不断发展的高水平教育模式,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在省级名牌专业的基础上,努力成为国家名牌专业。
2建设方案
2.1 发扬传统优势和亚热带地域特色长期以来,本专业以自由开放、中西兼容、求实致用、开拓创新的精神,立足岭南,注重亚热带地域特色,创造了岭南城市、建筑和园林的特色风格,创作理念则强调务实。这一传统得到不断发展、丰富和传递,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专业显著的传统优势。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城市规划专业的各课程本着强调务实的创作理念,除了讲授常规教材内容外,还将加强亚热带和岭南特色专题内容,使本专业成为地域性专业知识的研究、设计及传播中心。
依托学院设有目前国内建筑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的总目标是研究亚热带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包括三个研究方向:亚热带空间环境与建筑设计、亚热带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节能和亚热带建筑结构与防灾减灾。其下辖建筑设计科学实验中心,该中心下设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子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子实验室,GIS技术子实验室,将围绕资源紧缺条件下城镇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核心,研究亚热带地区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它们对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全面的平台支持。
2.2 创新办学机制,构建“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平台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实践性特点与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优势,将国家级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机地整合起来,建设实体型、一体化的产、学、研教学平台,保证学术思想和办学资源持续不断地向教学输送,保证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直接转化为相关教学内容,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方面,本专业与校外多个规模较大的设计院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同时每年为参加五年级上学期21周业务实习的学生提供50多个设计院供自由选择。近10多年来,本专业五年级下学期的毕业设计还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部分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设计师参与全程指导。
另一方面,本专业教师都有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部分教师还承担了高水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设计课教学中,老师们将具体的设计实践经验融化在本科教学,设计课程题目的选择在不同时段均考虑实际工程中的新技术与新问题,不断调整充实教学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水平。高年级学生还有机会参与到教师工作室的实际工程设计研究中。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不同专业的高资历研究人员结合课程需要也会参与到设计系列课程的讲授、讨论和评图等日常教学环节。
2.3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体系采取基础和精专两段式的“3+2”复合型结构,即1-3年级的建筑学一级学科同步基础教学和4-5年级的城市规划精专拓展模式,以保证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知识面与多元化、专业化和研究创新等发展能力并重培养的要求。
2008年,担任本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高校建筑类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基础段教学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精专阶段的教学改革措施是突出规划设计主干课的主线和重点课程建设的整合作用,协调相关课程,保障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规划设计能力。目前精专阶段已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城市规划设计”和校级精品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将进一步强化三年级下学期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四年级的《城市规划设计》教学到五年级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衔接,提高理论讲授与实题设计的互动效果。
教学模式创新方面,根据城市规划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巩固传统工科院校对形态规划设计能力培养的同时,延伸人文地理学科的教学,加强学生对城市规划新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等)的掌握和运用。在教学计划中,适应向研究型大学转向的特点,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通过增强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报告的教学力度,整合“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等人文地理类理论课。同时组织主讲教师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教材;理论与实践融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相一致,使教材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典型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可读性。
2.4 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优化的目标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保证全国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核心课程的前提下,依托“产学研”优势,加强建筑技术和岭南地域性方面的教学,突出本专业的特色。
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多开“创新实践课程”,以专题、参与竞赛、联合设计、自主选题等形式开设各类实践课程,一方面通过规划设计主干课的综合教学改革推行,一方面结合国际交流和大学生专业竞赛,真正为学生建立丰富的创新实践环境。
另外一个重要措施是结合“兴华人才工程”团队建设,按“工程型”、“研究型”和“国际化”三个目标培养学生。具体思路如下:
工程型:加强工程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有较强城市规划设计能力的人才,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专题指导,“亚热带地区城镇规划与设计”团队将负责这个方向的工作。
研究型:加强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训练,旨在培养将来继续深造并具有从事城市规划学科前沿研究能力的人才,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理论扎实的教授作专题指导,配备“城市发展理论与方法”、“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等团队将负责这个方向的工作。
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规划学科专门人才,加强全英语教学和双语课程的建设,培养对象将有机会优先参加与美国、意大利等国名校的国际交流项目、优先参加国际合作本科生双学位培养计划,“岭南城市,景观环境与建筑文化”、“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等团队负责这个方向的工作。
2.5 强调学科交叉,充实师资队伍建筑学院拥有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及景观建筑学专业均设有硕士点。华南理工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兼有工、理、经、管、文等学科的综合交叉优势,使本科生课程的开设将得到相关学科的支持,促进知识结构的学科交叉。体现在教学计划中,部分涉及城市规划作为公共行政内容的课程与本校管理学院的课程形成互补,部分涉及城市交通内容的课程与本校土木与交通学院的课程形成互补。
目前城市规划系在编教师共有33名(含景观),其中约50%来源于本校毕业生,其余来源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其它国内院校,教师来源广泛。年龄结构方面,约60%的教师为40岁以下。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9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师资力量需要进一步充实,通过专门引进和深化培训,继续完善学缘学历结构,未来几年的重点是引进拥有国外名校学历的新教师,以进一步开展专业提升和国际化水平,同时适当考虑国内优秀城市规划院校的毕业生,以保证规划设计课程良好的师生比,逐步形成整体更加优化的良好局面。
2.6 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化教育为适应全球化发展大势,城市规划专业自上世纪90年代始,不断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多方面、多渠道拓展与国际接轨的机会和领域。
一方面,建筑学院接受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评估制度,用国际认可、通用的专业评估制度来评价衡量本科专业办学水平,使本科办学体系走向国际化、现代化。其中城市规划专业将继续引进相关的师资力量(包括外教和国外著名大学的学者),完善全英教学和双语教学体系;将继续拓展与国外知名大学共建教师培养基地(已与意大利费拉拉大学、ILAUD国际实验室建立常规性合作)和进行本科生双学位培养(已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签订合同)。
另一方面,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还将继续加强与国际本专业领域间的友好往来与经验交流、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包括经常邀请外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给学生开讲座;与国际院校之间的友好互访;与国外院校共同开设《联合设计》课程,带领学生前往美国、法国、意大利、挪威等国家,与各国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一起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研讨课题,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其将国际不同文化背景的最新信息融会贯通,发展创新思维,将学生培养成为更出色和全面的人才。
2.7 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技术手段针对国内目前设计教学内容方面存在案例分析不足的现状,在教学中强调案例教学方法,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社会调研、城市调研、及个体案例调研。实践方法和技能培养贯穿课程教学始终。保证教学活动中合理师生比、实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帮带辅导,增加了案例的剖析,从实践操作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分析视角,提升学生对专业设计的认识,并启发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一库二系统”的建设,搭建数字化教育平台,有力地支撑了案例式、开放式设计教学模式的实施,并为校内外提供了广泛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了整体教育水平。“一库二系统”指设计教学资源库、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和课件摄录系统。设计教学资源库主要收录了有关设计课程教学的几乎全部资源,包括课程相关教学文件、课程辅教学文件,资源覆盖了文字、图片、多媒体、网络等方面,资源量大,覆盖面广,共包括图片资源94500张、模型动画及教学过程录像29部、43门课的教学课件,曾获广东省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专业资源库建设优秀项目二等奖。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可将本专业所有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保存在服务器中,师生可通过网络,查询、下载、观看设计课作业电子图档,给师生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易用的学习途径。未来三年建设期间会结合使用情况对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设计教学资源库和摄录系统进行完善,使其更好地协助教学。
2.8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有效的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城市规划专业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如设计课成绩评定管理办法,学生作业档案保存管理办法,教学文件归档、学籍管理、教学文件、文献资料管理等,保证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青年教师培养管理方面,本专业实行新教师、新课试讲制度,由学术委员会把关。建立老中青传帮带的教学梯队,按“大师+设计课主持+青年教师”的模式进行教学强化训练,除了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还需提高他们的实践科研能力,鼓励青年教师每年申报教学和科研课题,并将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设计作业图纸归档方面,所有学生正图作业进行电子文件归档,较好作业原图存档,图文资料有系资料室负责归档保存,电子文档归入资源库保存。本专业专门建立了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和设计教学资源库管理。
课程管理方面,要求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课计划必须经学院和系负责人讨论审核。局部需要调整时,需经学院讨论,报学校教务部门批准并备案。必须按照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等编写教学日历、制作课件;必须提交完整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日历、试题、试卷分析、成绩、设计说明书等。每学期需要调课、停课、代课的教师必须履行手续,严格控制教师因出差次数多而影响教学工作。
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对各主要教学环节制定质量评审标准,并通过教学质量学生评教、专业领导听课、毕业生质量反馈、全国专业教学评估和教学督导员检查制度等,多渠道监督,确保专业教学质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在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城市规划人才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专业特色鲜明,学生培养质量高。是广东省名牌专业、也是华南地区第一个通过全国优秀级评估的城市规划专业。在实践环节、精品课程建设、双语课程和地方特色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通过未来几年的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将不断提高学科水平和研究创新能力。成为培养符合国家和地域城市建设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文件[Z].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