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

时间:2023-11-07 11:28:54

导语:在农村产业发展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青海湟源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 柯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90.

第2篇

[关键词] 农产品 产业链 问题 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36-01

1 引言

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过渡阶段。所谓过渡阶段,是指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主要为市场提供初级的农业产品。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仍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产业链非常简单,且发展布局非常不平衡,不具备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农业产业链条是毕竟之路,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能够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地区的风气改善。本文建议,应该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产业链的现展,打破传统农业只能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尴尬局面,实现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

2 当前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紧密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依然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业,很少有农村地区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群。种植和养殖是农业生产的的中心环节,但却长期被孤立的留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农产品的加工、存储、运输和销售等后续工作却集中在城镇地区。生产环节与后续环节的分离,造成了两方面的提出问题。一是广大农村地区仅仅占有农产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利润十分有限;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次性买断初级农产品,给农民收入的增加造成了阻碍。二是农产品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连接不紧密,不利于农业产品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的推广,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2.2 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除了各个产业环节联系不够紧密外,还存在着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产业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发展表现为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农业发展较为迅速,现代化水平较高;而西北地区农业发展较为封闭,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阶段。初次之外,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具体的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受到市场形式和产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平衡的格局。以华北地区为例,此地区棉花种植十分广泛,崛起的产业链带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具体表现为棉花加工企业数量过多;而在养殖业发展却长期滞后,很难形成规模,防疫工作跟不上,很多农户很难独自承担市场形势变化和动物疫病的双重风险。

3 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的改进路径

3.1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本文提出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是指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迂回程度,具体表现为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从延伸方向来看,可以分为农产品产业链的向前延伸、向后延伸以及增加中间环节等方法。目前而言,农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多以向后延伸为主,即增加产业链的后续环节,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产业链在向后延伸的过程中,通常会追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通过加工来获取更高农产品附加值。

3.2 重视科技投入

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加强农科联合,根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产品的具体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共享了,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在产业链条的延伸过程中,应该重视市场开拓的重要作用,开拓本地市场、国内市场甚至是国外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重点生产和加工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产品。使得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紧密相连,不至于出现农产品的滞销现象。

3.3 提升农产品产业链

农产品产业链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知识、资本等因素的投入。这是产业链优化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十分重要。从根本上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就是提高各个环节知识含量、技术含量、附加值水平。在提升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各个环节在技术层面存在的差距,需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全面提升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

3.4 整合农产品产业链

应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源的变化情况,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各个产业链时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也应该整合物流、信息、价值等产业链形态要素整合经营主体。本文建议,应该充分重视产业链中各因素之间的合作机制,加强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合作与衔接,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而提高实际效率。

参考文献

[1]谢静,党华美,何腾兵.集成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J].生态经济评论,2014,00:159-174.

第3篇

关键词:产业化;区域;农业;发展

一、甘肃省农业区域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继之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又一创举。近年来,甘肃省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

甘肃省坚持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发展农业科技的关键措施来抓,围绕“草畜、瓜菜、粮食”三大主导产业,全力抓好农牧业新技术推广,重点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牛羊品种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畜牧标准化养殖、秸秆青贮氨化、保护性耕作、循环农业生产、设施蔬菜生产、麦后复种移栽十大新技术,各项技术都要确定推广面积,制订实施方案和示范点,采取部门抓点示范、乡镇全力推广,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在此同时,集中全力抓好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

二、现阶段甘肃省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甘肃农产品市场仍以初级集贸市场为主,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市场机制的整体功能发挥较差。一是农产品产业批发市场发展较慢,必要的期货市场尚未形成,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大批量、远距离交易。二是农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很多是马路市场,交易场所的信息网络、通讯手段、中介服务、运输仓储等服务,即简陋又不配套,影响着市场交易活动的进行,对区域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2.经营主体分散化与经营规模的细小化

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甘肃农村区域专业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的农户经营分散化、细小化的格局未变,从而使农户经营规模和生产集中度都很低,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和统一作业,更不利于综合性强、系列配套、须连片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和引用。此外,由于劳动力就业不充分而实行的小规模经营,造成农业收入的低水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农户趋向于较小风险和较稳定收入,专业化经营本身意味着风险损失与风险期望之间的货币权衡,那么,兼业经营就成为农户的一种合理的选择,这必然与区域产业化的商品生产构成矛盾,在兼业经营条件下,相对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也必然是零散的。

3.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甘肃省小麦、洋芋、布尔山羊等初步实现了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区域化布局,但产品系列化加工还未提到议事日程,或者还未延伸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缺乏科学而竞争性的中长期区域产业化发展规划。农产品种植、销售、加工、科研等环节联系松散,农户与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的协作关系发育不成熟,既没有事前的契约收购关系,更没有形成与合作社,种植大户或各类中介组织紧密联接的组织形式,农产品收购多少、价格高低只有靠当时的市场行情的“事后决定”无形中增加了生产的盲目性,影响了农村区域产业化的发展。

三、完善甘肃省农业区域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1.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户规模经营

没有规模化就没有区域产业化,走区域规模化道路,有两条路径,一是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二是通过向农民有偿转包土地使用权,搞集中开发、走规模化的路子。首先,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建立社区性的合作服务组织,对小规模农户实行统一耕作、统一栽培、统一病虫害防治,连片种植,逐渐形成区域化经营或基地化生产的格局。在非农产业发达的城郊,县城周围农村,鼓励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鼓励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转出土地,鼓励种田能手多承包土地,改变小农分散的传统作业方式,促进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其次,大力培育农工商经济联合体,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行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具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自愿把土地使用权折股,加入和组成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统一综合经营,直接形成新的生产规模、有条件的地方可向农业园区、大农场过渡,提高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达到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准。

2.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强化社会化服务

农村分工产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农村产业化商品发展,必然要求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服务体系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发展农村服务体系的重点应强化县和乡镇级经济技术部门,开展综合服务;鼓励支持产业服务大户、专业技术协会开展的产业服务;引导和扶持农民之间的联合,开展自我服务,创建农村产业全过程的服务网络。应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基本形成手段先进、制度规范、队伍健全,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于一体,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立健全区域性的农产品供求、价格、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和农业适用技术等信息采集和信息系统,力争使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相对滞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积极引导、扶持和发展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逐步建立以农民及其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区域专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过程,实际就是农业分工不断细化、结构不断优化、由兼业向专业化、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化和区域专业化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且前者是后者的有效组织载体和重要带动力量,从实践看,农业产业化搞得好的地方,区域专业化水平也较高。因此,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区域产业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生长区为基础,选择开发潜力大、后续产业链长的产品为重点,确立主导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兼业经营向专业经营过渡。二是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在新品种选用、订单种植、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三是以乡镇区域为单元,实现农村区域产业化,在农村区域专业化推进过程中,一个村不足以形成产业规模,而在县域经济范围内选择主导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又规模过大,会掩盖县域资源多样化的特点,也会因过度专业化而增加自然和市场风险。因此,应以乡镇为农村区域专业化单元,以乡镇企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实现一乡一业专业化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管理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切实贯彻有效的发展方法,保证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罗婧.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第5篇

从它们的探索中可以看出,抓产业,关键要啃下四块“硬骨头”:

第一,要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规划问题。规划是实施的先导,没有好的规划,农村的发展就如“盲人骑瞎马”,必然迷失方向。这种规划不仅仅要落实到区县、乡镇、村组,还要落实到户。万元增收工程,目标是使“两翼”地区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户户增收万元,而不是平摊下来户均增收万元,所以规划时应突出“户户”这一概念,做到方案到户、项目到户。同时,由于各地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不一样,规划时还应因地制宜,凸显特色,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产业。比如,武隆提出的“一棵菜、一头猪、一匹烟、一味药、一根笋”的“五个一”产业化项目,巫山提出的“林畜、林禽、林菜、林果、林药”的“五林”模式,不失为个性化的创造。

第二,要解决好产业发展中钱的问题。农林产业虽然是弱质产业,但只要方向认准了,规模上去了,仍然会有可观的效益。因此要舍得投入,形成规模。操作中,可以首先根据“户户”增收一万元测算出本地区的产出增加总额,然后根据投入产出比推算未来所需资金投入总量,再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整合方方面面的资金,进行集中投入使用。比如石柱在初步测算的基础上,已经落实了3000万元的配套资金,忠县也给28个乡镇预拨了1400万元配套经费。同时,也要发挥财政杠杆的撬动作用,鼓励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增收工程。

第三,要解决好产业发展所需的人的问题。发展林下经济,比种地更专业、更复杂、更需要技术和市场头脑。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在家务农的多为“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依靠这个群体来推进增收工程实在困难。应搞好宣传动员,想法留住一些精壮劳动力,加强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推动增收工程的主力军。同时,还可以借脑借智,从林农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进行技术指导。必要时,可以组建一批企业,通过企业化的用工破解人才、人力短缺问题。

第6篇

>> 农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山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将带动百万贫困人口脱贫 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山西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研究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问题研究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 鲁山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政策性金融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应用研究 陕西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人才是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浅谈发展淳安特色农业产业的建议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征探析 云龙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考 成都特色农业产业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7-21.

[6] 崔克勇,王闰平.山西农业的发展方向――区域特色农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

[7] 任素萍,刘洪英.对我省农业土特名优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0(4)

[8] 张继德,景伟,阎海旺.特色农业――山西农业结构调整的切人点[J].山西农经,2012(1)

[9] 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0] 王闰平,崔克勇.入世后山西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N].生产力研究,2004(9)

[11] 黄斯克.加快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J].企业家天地,2014

[12] 李锦华.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活动创佳绩[N].农村工作通讯,2014

[13] 段利亚.建设适应山西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N].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

[14] 喻茜.山西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15] 孟丽芳.晋中市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16] 吴志宏.山西省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17] 田占金.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

[18] 刘志民,刘华周,汤国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

第7篇

文化产业在农村的发展需要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撑。虽然近年来,我市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如高校设立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幵设社会培训机构等培养农村文化产业需要的专门人才。但是,不可否认,当前产业人才匮乏、文化人才队伍发展落伍已成为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瓶颈之一。

二、加快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在依靠政府、民间组织和市场三方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具体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还需要从农村文化产业的产业基础、文化品味、投融资体系、人才建设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1.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提高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是为发展生产、保证生活供应和保护生态环境而创造共同条件、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的总称。从行业划分来看,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设施、邮电通信设施、能源供给设施、水利设施、生态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等。因此,它既是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经济和社会运行和发展最基本的保障。比如,企业生产需要能源和水作为必需的投入品,也离不开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设施提供的服务。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农村公路、通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从而为文化产业走进农村、驻扎农村、建设农村做好基本的保障工作和准备措施。

2.加大科学技术投入,提升文化产品总体品味加大科技投入,首先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通过发展信息科技,提高农村通讯设备、供水、供电等基础建设,为文化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提高文化产品的总体品位与科技含量。“就我国文化产品而言,内容的民族化和国际化是双向互动的,只有保持二者的张力,用现代意识来处理传统文化资源,才能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农村文化产品要既能够彰显自身民族文化内涵,又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的水平,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农村许多尚未开发、以原生态形式存在的文化资源,要使它们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就必须要依靠高科技。

3.构建金融支撑体系,保证农村文化产业资金投资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又一大障碍就是资金的匮乏。因此,必须积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主体,拓宽投资渠道,集聚各方力量,多管齐下,使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同时,鼓励金融介入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着手从金融支撑结构、担保体系、评价体系、保险机制等方面构建完备的金融支撑体系。

第8篇

【关键词】咖啡产业 金融支持 政策 研究

咖啡是保山市热带地区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和重要的创汇农产品,其咖啡主产区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坝具有适宜小粒咖啡种植的优越自然条件,出产的小粒咖啡品质优异,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从咖啡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看,保山市咖啡产业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存在着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市场培育不足、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和保障作用,充分利用保山市现有的咖啡种植资源优势主区位优势、瞄准国内外咖啡消费群体快速增长的广阔市场前景,改变以低附加值原料出口为主的产业现状,做大、做强、做精咖啡产业,提升保山市咖啡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保山市咖啡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保山市不断加快咖啡产业发展步伐。特别是《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出台后,保山市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大对咖啡产业的培育力度,积极推进咖啡产业化发展进程,切实规范咖啡产业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保山市咖啡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基本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咖啡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咖啡已成为保山市名副其实的农民增收致富,企业创收创汇,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保山市咖啡种植面积达到了23万亩,占云南省咖啡种植总面积的比重为17.69%。

(一)咖啡产业发展历史悠久

咖啡原产于非洲北部和中部热带地区,20世纪初开始在保山零星种植。从咖啡种植的历史情况看,保山市种植咖啡已有40多年历史。早在1960年,保山市咖啡主产区潞江坝即产咖啡豆21万公斤,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1980年,全国咖啡工作会议在保山召开后,保山咖啡产业得到了初步发展。1995年,自云南省委、省政府启动生物创新工程以来,保山市咖啡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咖啡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3万多亩扩展到了2000年的8.41万亩。商品咖啡豆除供国内上海、广东等省市消费外,大部分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德国和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到了2009年,保山小粒咖啡的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新增面积约2万多亩,咖啡豆产量约1.5万吨,税收贡献380万元,产量超过3亿元,所产的咖啡除流向日本、欧盟、中东国家外,大量被雀巢公司及国内的公司收购,仅有极少量的咖啡在当地深加工出售。

(二)咖啡种植的自然环境优势明显

目前,保山咖啡种植主要集中在怒江峡谷两岸,属东经98度44分至99度05分,北纬24度46分至25度33分区域,怒江峡谷流域地处干热河谷,海拔640~3510米,两岸地形以山地、坡地为主,且起伏较大,土壤肥沃,耕作层多为沙质壤土和腐殖土;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334.5小时;雨量适中,年降雨量721.5~1100毫米;昼夜温差大,年均温度21C,活动积温7800C。怒江峡谷,高海拔,干热河谷,高温差,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完全能够满足小粒咖啡对种植环境的要求,是小粒咖啡种植最适宜的生态区。所产潞江小粒咖啡被众多中外专家公认为“品质优良,香味醇和,味道很好,可与世界优良品种媲美”的优势产品。

(三)咖啡种植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作为小粒咖啡主产地保山潞江坝的咖啡高产栽培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曾创造过亩产800.61公斤的惊人纪录。特别是随着咖啡无荫蔽密植栽培技术的大力推广,咖啡种植呈现出咖啡定植第二年投产,第三年就可获得高产,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以上的种植优势,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先进的咖啡种植技术体系。

(四)咖啡生产加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保山市已培育出了一批咖啡生产加工企业,其咖啡生产加工能力不断得到增强。截止2011年末,保山市咖啡生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了30余家。其中:有代表性的深加工企业为保山云潞咖啡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该厂以高科技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形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市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有代表性的初加工企业为保山云大咖啡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通过四年的努力,已建成了集生产、加工、示范、科研和农业生态为一体,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3000亩有机咖啡示范基地和易地扶贫开发示范基地,同时,该公司全方位实施科技示范和科技兴农战略,基本形成了一个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成为带动全省咖啡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对全市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保山市金融支持咖啡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保山市根据中央关于加快“三农”经济发展和农业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关精神,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适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金融支持。在此背景下,咖啡产业发展也得到了银行信贷资金、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在内的金融支持,这为推进全市咖啡产业化进程,加快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涉农贷款稳定快速增长,有力支持了咖啡种植业发展

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积极拓展涉农业务领域,根据全省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不断加强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信贷支持。各金融机构通过结合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效增加信贷投入,为咖啡的种植和收购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资金保障。据统计:2012年末,保山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了184.29亿元,同比增加33.03亿元,增长22%。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为40.31亿元,同比增加1.55亿元,增长4%;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余额为8.71亿元,同比增加3.39亿元,增长64%;同时,各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对农户种植咖啡的信贷支持。据统计:2012年末,保山市农户贷款余额为73.83亿元,同比增加10.37亿元,增长16%。

(二)涉农企业贷款规模稳步扩大,有力支持了咖啡生产加工企业发展

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加强涉农企业金融服务和融资环境的改善,不断加大对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缓解了咖啡生产加工企业的融资困难。据统计:2012年末,保山市涉农企业贷款余额为103.94亿元,同比增加20.9亿元,增长25%。其中:农产品加工贷款余额为11.58亿元,同比增加4.31亿元,增长59%。同时,各金融机构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重点加强了对咖啡生产加工优势企业的信贷支持。据对保山市有代表性的深加工企业保山云潞咖啡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融资的调查情况看,截止2012年末,保山市云潞咖啡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贷款累计达到4280万元。

(三)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为咖啡的收购和流通创造出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近几年来,保山市以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支付服务环境为目标,以惠农支付业务为突破口,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不断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支付服务布局,推动了辖区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为农村地区咖啡的收购和流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金融服务平台。一是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自2011年以来,保山市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步伐,使农村金融服务实现了乡镇全覆盖。金融网点的恢复和建设,有效降低了当地群众办理金融业务的成本费用,为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目前,保山市全市72个乡镇都有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二是惠农支付业务快速增长,惠农强农作用显著。近几年来,保山辖区内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自身业务优势,将惠农支付业务作为支持“三农”、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新举措。通过开办“惠农一卡通”业务,积极推动银行卡跨行转账业务,破解了农村金融服务缺位的难题,为农村地区咖啡的收购和流通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支持作用。截止2012年,保山市共建立了551个惠农支付服务点,累计发生业务24.78万笔,金额7,913.26万元。

三、保山市金融支持咖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保山市咖啡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初步显示出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咖啡产业有望成为保山市的一个优势支柱产业。但从发展的趋势和潜力上看,保山市咖啡产业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咖啡种植基础设施较差,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

从保山咖啡种植分布的情况看,目前,保山咖啡种植主要分布在干热河谷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山高坡陡,交通条件差,生产物资运输能力极弱,一些必要的生产物资运输极为困难。同时,部分地区森林覆盖少,水土保持能力弱,水利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缺少基本的灌溉条件,遇天气干旱时无法保证咖啡的正常生长。

(二)咖啡产业缺乏精深加工企业,产业链较短

目前,保山市现有的咖啡生产加工企业,除少数企业具备较为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外,绝大多数企业基本上仍以收购原料为主。即使进行初加工,其生产技术也较为落后,生产设备较简陋,且没有统一的生产质量标准,普遍存在初加工落后,深加工困难的生产格局,从而造成咖啡生产加工企业“散、小、乱”等现象,导致咖啡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受到了极大制约。

(三)咖啡生产加工企业融资渠道较窄,融资成本较高

一是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间接融资比重过高。从保山的实际情况看,咖啡生产加工企业的融资渠道仍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要的融资渠道。从融资结构看,银行信贷资金所占比例较大,直接融资比重偏小。咖啡产业资本市场发展明显滞后,尚未有咖啡生产加工企业上市融资,也无使用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二是部分咖啡生产加工企业融资成本较高。随着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部分咖啡生产加工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加大,企业盈利受到影响,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但由于绝大多数咖啡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等问题,使咖啡生产加工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融资成本较高,容易使其陷入生产停滞或破产状态。

(四)咖啡市场不稳定因素较多,产业投资风险较大

目前,保山市出产的小粒咖啡已经享誉全球,在世界咖啡市场上占有重要位置。但由于咖啡市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影响,市场不稳定因素较多,产品价格起伏较大,咖啡产业投资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就近十多年的情况来看,1996~1997年咖啡干豆在国际上的销售价每吨达到了4万元;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销售价每吨跌至6000~7000元;之后逐步恢复,至2007年每吨售价达2.5万元左右。随后,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又降至1.6万元每吨。而2012年,某国际咖啡巨头公布咖啡收购报价仅为17.9元/公斤,这个价格创下了近5年来云南咖啡豆收购的新低。同时,随着物价的上涨,农民种植咖啡的成本也在逐年攀升。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使咖啡产业面临着较大的投资风险。

四、保山市金融支持咖啡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咖啡种植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咖啡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加快水利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咖啡的水利灌溉水平是实现咖啡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咖啡种植地区,要把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快“五小水利”工程等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切实提高咖啡种植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大力推广优质高效丰产栽培技术。按照因地制宜、科学种植的原则,不断加大咖啡新品种选育力度和优良种苗繁育速度,实现优良品种本地化,满足咖啡种植对优良种苗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大力推广咖啡高产创建、间套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提质增效、减灾增效技术、增强咖啡种植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二)强化对咖啡重点企业的培育和支持,积极推进咖啡产业化进程

一是按照“做大、做强、做精”的原则,对列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的重点咖啡精深加工企业要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优先给予建设项目和咖啡豆收购财政贴息支持。二是积极推进咖啡产业化进程。对现有企业鼓励采取兼并、收购、重组、联合、控股等多种形式,推动企业实现跨区域资源配置,并通过优化组合、集约经营,实现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努力打造咖啡企业群体和产业集群。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具有先进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战略合作企业,培育扶持1~2户规模大、起点高、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带动和引领咖啡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群化的跨越式发展。

(三)加快构建多样化的融资体系,拓宽咖啡产业融资渠道

一是切实加大有效信贷的投入力度。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咖啡产业发展的需要,创新信贷品种,改进金融服务,积极拓宽咖啡产业贷款担保、贷款抵押的有效途径,鼓励担保机构开展咖啡产业贷款担保业务,努力满足咖啡生产加工企业的信贷需求。同时,各涉农金融机构要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支持咖啡种植业发展。二是积极构建直接融资体系。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咖啡龙头企业上市的培育力度,鼓励、支持和培育符合条件的咖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股权、债券等方式,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四)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发挥保险在咖啡产业发展的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

一是加快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各保险公司要积极探索适合咖啡产业发展的保险产品,将咖啡种植、咖啡生产、咖啡产业投资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鼓励发展以产品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等保险品种。二是鼓励发展咖啡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股份制、订单生产等方式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有效降低咖啡产业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维锐,周仕峥.我国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热带农业科学,2011.10.

[2]周艳飞,陈治华.运转产业链 加快云南咖啡产业发展,中国热带农业,2010.5.

[3]李莘.云南咖啡产业发展可持续性研究,思想战线,2010.2.

第9篇

7月7日至8日在成都举行的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要求,紧紧盯住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点问题特别是最突出的民生难题。

吹响全力精准扶贫的冲锋号,四川省锁定10个方面重点工作。

【载体】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开展农村危房改造信贷贴息试点,提高困难群众危房改造补助标准

加大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推进力度

新村建设是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具有全局性、牵引性作用。“我省新村建设抓得早,加速了扶贫攻坚进程。”省委农工委副主任杨秀彬介绍,一个多月前,四川省专门召开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工作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按到2020年全省80%以上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目标,倒排工期,分解任务,今年确定建成5000个幸福美丽新村。”

会议提出,要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地域、文化、乡村特色,注重扩建、改造和保护相结合,加大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推进力度。

凉山州州长罗凉清提出,争取“十三五”期间彝家新寨建设可以解决全州80%的贫困人口居住问题。“在交通十分不便、自然条件差的地方,我们将结合建筑产业工业化,新寨可能是工厂化建好的房子,拿到现场组装。”

会议要求突出特困群体,重点支持贫困户危房改造,开展农村危房改造信贷贴息试点,提高困难群众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对建不起、改不起房的特困户,要提供农村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

对凉山州宁南县俱乐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罗传宝来说,这可谓是一颗“定心丸”。在他看来,特困户的居住问题不解决,就没办法安心生活,更没有基础谈产业发展。

【根基】发展产业实现就业

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宜工则工,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设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根本要靠发展产业、实现就业。“发展产业必须因地制宜”“不要强制性推进工业”“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分组讨论中,不少与会者都提出产业选择要适宜。会议提出,贫困地区或多或少都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关键要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宜工则工,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以“飞地园区”推进产业扶贫是与会者关注的一个话题。阿坝州政协主席吴泽刚带来了成阿工业园的消息,“园区利用民族地区的政策、资源优势,以及成都的区位优势,快速发展。这几年,园区封闭式运行,已经是满载状态。”

会议提出,要支持贫困地区发挥资源、政策等优势,与发达地区共建产业园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新有介绍,四川省将加大力度指导飞地园区加快发展,利用好资源,壮大产业,助力全省扶贫攻坚。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提出,四川省将进一步建立健全跨区域财政利益分享机制,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便利。

“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得依靠科技。”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宋全安以特色农牧业发展为例进一步说明,贫困地区要依靠科技支撑,走特色、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个地方产业发展起来了,不等于群众富起来了。会议强调,要设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政策上鼓励企业更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支持以土地、资源等人股参与产业发展,把产业发展红利装进群众腰包。

【硬件】改善生活生产条件

大力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重点解决贫困村供电设施落后、供电能力不足等问题

到2020年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所有建制村和新村聚居点通硬化路

硬件就是突出基础先行。“扶贫开发攻坚大会战,交通要当好先行官,下好先手棋。”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彭琳认为,会议明确提出基础先行,抓到了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未来五年,交通部门将对88个贫困县实施精准扶贫的交通攻坚方案。对外继续完善贫困地区路网骨架,打通“最后一公里”,搭上国省干线“主动脉”;对内构建形成交通网络,畅通“毛细血管”,到2020年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所有建制村和新村聚居点通硬化路。今年将基本完成“溜索改桥”工程。

饮水安全备受关注。“老百姓吃上放心水也可降低因病致贫的概率。”省水利厅厅长冷刚认为,完成“十二五”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和新增藏区规划外任务,这是硬指标。省水利厅将进一步加大对四大片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力度,尽早实现自来水全域覆盖,提高农村自来水覆盖率,及早构建水厂、水质监测中心和卫生部门共同参与的三级水质监测体系等。

6月,四川全面完成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基本消灭无电村,但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依然感觉担子沉甸甸的。“‘硬骨头’一个接着一个。”王抒祥说,消灭无电村之后,还有农网升级改造、低电压治理、为漏统的无电户供电。为此,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国网将投资80亿元,力争在2017年实现电网全覆盖,解决低电压问题,让四大片区不再因电致贫。

信息网络覆盖方面,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继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农村网络建设,尤其是抓住“互联网+”的战略契机,继续整合020农村/社区电商平台,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软件】扶贫扶智治穷治愚

逐步把“9+3”免费教育扩展到全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牢固树立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理念

软件就是抓住“人”这个关键。会议提出,要支持民族自治州、县稳步推进15年免费教育;逐步把“9+3”免费教育扩展到全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等。在德阳市代市长赵辉看来,“扶贫攻坚,治标更要治本。通过教育让贫困家庭孩子走出来,有可能从根本上阻隔贫困的代际传播。”他提出,德阳将进一步把职业教育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强化就业岗位培训等,提高贫困户子女的就业成功率。

会议提出,要认真实施“乡村教师专项支持计划”和“藏区千人支教十年计划”,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素质。52岁的泸州市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富民村小学教师杨启芬高兴地说:“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的关心和帮助,能让老师安心留在贫困地区任教。”

基本医疗服务方面,会议提出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立与新农合制度有效衔接的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大病救助机制、加大地方病防治工作力度等,提升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会议提出,要牢固树立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理念。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探索有利于贫困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与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