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和措施

时间:2023-11-08 10:16:32

导语:在人口老龄化的建议和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和措施

第1篇

“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9.7亿,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人口的总和”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研究报告《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指出,随着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到2015年中国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5%,2030年这一比例升至24%,到2050年,将近1亿的中国人超过80岁而同时期的劳动力人口比例会下降约18%至35%。

就如同前文所说,35年后的人口比例是一个成年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需要赡养2个老年人,如果还包括未成年人的抚养在内,下一代中国人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将可想而知。好消息是:这么重的担子不用我们来挑,坏消息是35年之后压在年轻人身上的重担很可能就是你我。中国传统文化中依靠子女来赡养晚年的局面恐怕不得不打破――不是因为孩子们不尽孝、也不是因为他们太忙,而是独生子女政策很可能让他们今后面对“4-2-1”问题,一个成年劳动力注定无法同时赡养父母加四个祖父母。出于需要,政府或许愿意替他们抚养子女,像日本现在的政策那样,鼓励多生育以增加未来的劳动人口供给。

除了注定无法改变的人口大面积老龄化之外,给当前中年人走向“幸福晚年”填堵的,还有来自社会和家庭甚至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汹涌而来的老龄化浪潮

老龄化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快。尽管这样说像是种威胁,但事实是,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大批人口在迅速投到生产建设的第一线、人口红利发生效果的那一天起,就预示着有一天成为需要赡养的老人的数量会大幅增加。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7%。按照现代人口学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就可以称作人口老龄化。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因此中国从2005年开始就可以算作是走进人口老龄化阶段。

“中国正处在加速老龄化的前夕”人民大学教授杜鹏提醒道,“我国在50和60年代分别有两次人口,受其影响,中国将在未来进入集中老龄化阶段,2010年到2012年期间是第一个老龄化高峰,第二次高峰将在2023年左右开始。”

第一个老龄化高峰的人口对象,正是目前领取社保养老金或是准备领取的一代,也就是说,在未来两到四年间,社保养老金还会面临第一波集中的领取高峰。

此外,杜鹏还介绍,我国现在的抚养率在43%~44%左右,小于50%,正处于劳动力负担较轻的阶段。在60、70年代时,抚养率约为70%~80% ,进入90年代降到50%以下;而到了2030年左右,抚养率又将超过50%。劳动力的抚养负担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而迅速加大。

与抚养重担相对的是劳动人口的减少,UBS报告《Asian Structural Themes》指出:从 2015 年起中国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因此面临劳动力短缺。而中国的消费者日趋接近中年(中值约为 34)。同时,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和政府财政政策的负面影响在未来十年将趋于明显。

通常,人口结构变化至少将通过三个渠道影响政府的财政状况:政府税收、退休金支出及医疗保健支出。劳动力增长且抚养率下降的情况下,下一代人纳税来满足上一代人的退休金需求的机制运作良好,但如果劳动力增长显着放缓或是下降且抚养率上升,情况就不同了。

一环接一环的“为前人付帐”

日本曾经有以年轻人为主,不加入保险、不缴纳保险的情况急剧增多。除职员外,2004年日本其他人员的养老金未缴纳率达36.4%,这主要是此前日本采用征缴方式进行养老金运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政府计划快速提高保险费率,削减支付金额。这样一来,将造成不同代人之间的不公平待遇,因此出现了年轻人不愿“为前人付账”的局面。

来自东京学艺大学的铃木亘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验可以为同样以征缴方式为主的中国提供借鉴,如果用现有缴费去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使个人养老金变成“虚拟帐户”,逃避交纳养老金的现象就会存在。《银发中国》的作者也警告说,“现收现付制依靠现有劳动力为社会退休人员提供养老金,如果银发中国还不是非常富裕,那么届时中国工人的微薄工资将难以支撑一个老龄社会的养老负担。”

资产管理公司美国普信集团的副总裁林弈介绍说,同很多国家一样,我国的养老金帐户也没有查询功能,企业和个人缴纳的费用虽然都在个人名下,但无法像银行帐户一样随时查询或进行支配,因此个人会对这个“帐户”缺乏信任,加上恨过国家的经验证明,“这不一是个最好的制度,在一些西方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已经产生了问题并且在进行改革,这些国家人均富裕度更高但仍不能满足养老的需要。”

我国现行的养老政策中有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也就是所谓的“三大支柱”中,只有基本养老保险是在国家法律强制下执行,杜鹏指出,现行养老机制仍旧存在很多漏洞:

1、 国家现行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仍不高,在老龄人口和城市几乎持平的农村尚未建立有效的养老机制。

2、 现行的养老金并不能完全保证人们在退休后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平。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

3、 针对慢性病的医疗保险出现了空缺。有限的养老金,在不保证原有生活水平的前提下,还要负担慢性疾病的长期支出风险。

模糊的养老金帐户资产、可能被透支用于赡养上一代人、有限的养老金水平,这就是摆在你面前的事实。

资产“缩水”危机+投资机会减少

《Asian Structural Themes》报告指出,老龄化带来的相关支出激增将给个人储蓄和财政赤字带来较大压力;劳动力和熟练工紧缺会导致收入分配从利润流向薪资,恐将带来通胀压力。在即将到来的连续两次老龄化中,储蓄式养老方法已经将这些“养老金”推向了缩水的边缘。

目前看来,全球性的通胀如果持续,养老金的购买能力将降至更低水平,而数据表明,亚洲的年金及退休金渗透率低于全球。

造成这样差距的主要原因如下:

经济欠发达,可支配收入较低,导致年金和退休金市场落后。

许多亚洲人不在企业结构中工作,退休年龄对其而言没有意义。

即使对于那些在企业结构中工作的亚洲人来说,以前亚洲的人均寿命较短,很多人在没有达到退休年龄时就已然去世,因此能够在退休后享受很多年退休生活的人更寥寥无几。

家庭规模一般较大,由家庭承担养老责任。

亚洲的政府老年社保网络覆盖范围较小。目前,只有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有政府出资统筹安排的退休金计划。

养老的问题只能依靠政府+个人的力量来共同解决,除寄希望于政策的改变外,最重要就是个人如何使养老资产增值的问题。如今,见过了股票牛市的投资者可能认为很简单――只要再有两个大牛市到来,就可以实现足够收益率的梦想了吧?

事实不然,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仰仗于此前半个世纪全球性的劳动人口增加和抚养率低的事实,在西方主要发达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全世界的经济增长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金砖四国”乃至“金砖十一国”之所以受到全球投资者的极大追捧,就是全球的投资需求仍然旺盛但有投资价值的经济体却越来越少的原因,或者说,能保持一定增长或一定投资收益的经济体已经越来来越少。当亚洲进入全面老龄化之后,全球性的投资机会将会更少,保持稳定的投资收益将会更难。20年后,在全球的版图上,还能划出几个经济增长超过10%的国家和地区?

你还没开始准备?

如果你将个人养老完全寄希望于国家政策或是企业行为,恐怕是过于天真的做法。研究数据表明,包括当事人在内的社会并对未老龄化的威胁做出足够的应对措施

瑞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尽管认识到了老龄化的重要性,但在决策者对老龄化趋势的重视与其所在企业的实际行动之间还存在差距(见下方调查表)。2007 年3 月,麦肯锡访问了全球3693 名公司决策者(其中37%为首席执行官,其余为C 级决策者或董事),结果表明,虽然受访者中有71%认为发达国家老龄化在未来几年将对全球商业产生非常重要或重要影响,有54%认为老龄化将对其公司盈利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但只有30%的受访者采取积极行动应对。

有人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既然养老金是社会性的问题,就应该交由社会来解决,个人无需为此过分操心。刚刚遭遇的全球次贷危机似乎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全世界的金融机构似乎都受到了影响,但最惨不过贝尔斯登,百年老牌毁于一旦,那些在去年此时还在媒体上夸夸其谈的分析师、投资银行家们,今天即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尽管行业协会在敦促华尔街接收这些员工,但大环境注定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很难再就业。即使这是小概率事件,但你愿意成为其中的牺牲者么?

现在又回到了我们开篇时的那个问题:20年之后,你将如何度过自己的退休生活?

第2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Leslie模型;基金缺口;可持续性

基金项目:[F]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保障事责划分与财力匹配研究”(1YJA840015);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京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优化研究”(1Z03)

作者简介:[F]王增文,男,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10046)

中图分类号:F3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013)030105收稿日期:[F]0130305

一、引言

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决定从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009年试点覆盖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0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收益率财政负担能力等是可行性及可持续性的保证,有必要深入探讨,但相关研究并不多。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缺口方面,刘万运用精算平衡原理,对不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下的个人缴费水平进行测算,认为按现收现付制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小[1],但该研究未对基金缺口加以估算。周慧文认为地方农村养老保险方案研究,要立足于定量分析研究所奠定的精算数据基础,编制农村分性别国民生命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精算模型,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但该研究缺乏实践操作。傅新平和SPeng建立了养老保险基金模型,分析了利率、退保率和工资增长率问题,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情况进行预测[3],但该研究未对供给规模进行预测,不能够准确了解实际资金缺口。

基于以上分析,更可行的研究方案是,通过人口预测模型结合农村分年龄妇女生育率测算出农村居民未来0年的人口数目[4],结合现收现付制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精算模型,测算未来0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负担缺口,并根据缺口的动态变化提出应对建议和措施。

二、两个测算模型

(一)人口预测模型

研究相关假设条件:

1不存在某抽样年龄段出现死亡概率为零的状况;

人口增长是平稳的,不存在大型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导致的人口大规模缩减;

3境内外迁移率对未来人口影响可以忽略;

4所有影响农村人口变化的因素都是在整个农村人口平均的意义下确定的,如死亡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出生人口性别比等;

5将整个农村中现存的人口按年龄的分布称为农村社会人口状态,将婴儿的出生与人口的死亡等指标看成是决定农村人口状态变化的内生因素,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农村社会人口状态的影响,在预测期内中国农村人口政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4]。

各变量用以下符号来表示:

三、经验测算分析

本文采用中国农村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表,结合Leslie矩阵,分年龄预测了010—030年中国农村分年龄人口数,再利用“新农保”资金缺口模型预测010—030年“新农保”资金收支规模及缺口变化趋势。相关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计年鉴》、《005年全国1%人口样调查资料》。

1995年到01年农村总人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一是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早婚早育、超生多生逐步过渡为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观念;二是由于1995年以来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镇的速度加快,导致农村年轻劳动力逐步流向城镇,部分农村居民工留在了城镇,从而使得农村人口在减少。而65岁以上农村比例人口却在迅速上升,由1995年的640%迅速上升到01年887%,说明农村的老龄化在加速。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农村“人口红利”有向“人口负债”转变的趋势,势必影响“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因此本文将“新农保”个体缴费设定为4个费率档次:5%、10%、15%和0%[ZW(1][BF]参照目前已经实施“新农保”制度的省份来确定的,这个比例一般在5%到30%之间。[BFQ][ZW)]。从缴费额度来看,按5%的缴费比例,010年农村居民的缴费额为每月939元,011年缴费额为每月1189元;如果缴费比例为0%,则010年的农村居民月人均缴费额为3755元,011年缴费额为每月为4756元。所以农村月缴费额在50元以下是在农民可承受范围内的。

依此计算从01到030年缴费率与替代率不同比率下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状况(如表1所示),按照0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年

1 500元的水平,01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 940元,替代率依次为30%、40%、50%、60%,则居民“新农保”收益额依次为88元、1 176元、1 470元、1 494元。由于“新农保”制度遵循 “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初始制度保障标准的设置不宜过高,从《意见》来看,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相当于每年660元),不包括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标准的部分。但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刚刚起步,对于已经超过65岁的老人来说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低于目前的农村低保标准,更低于农村五保标准。从长远来看,这个标准会随着缴费率和政府与集体补助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从替代率来看,目前定在30%,也就是农村居民个人年均88元的标准,是比较合适的。这个替代率在缴费率为5%的水平下,从010年到030年不会出现赤字。但是从生活保障水平的视角来看,这个替代率是偏低的,不能够满足其基本生活的需要。同样在5%的水平下,如果替代率达到50%,则在07年将会出现基金缺口,这个缺口将会从07年的170个亿迅速扩大到030年的90个亿(非累计)(如图1所示)。如果替代率为60%,缺口将会更早的出现,在05年将会出现100个亿的基金缺口,需要各级财政来填补,而且030年这个缺口将会达到660个亿。但是农村居民个人缴费率如果提高到10%,而替代率最高为60%,则从010年到030年均不会出现资金缺口(如图所示)。

从队列平衡来看(如表所示),新农保缴费比例为5%,替代率在60%以内,010年到030年期间均不会产生较大的“新农保”资金缺口。如果把010年到030年期间作为“新农保”资金的一个平衡周期,制度不会存在较大的财政压力与资金缺口。但是,据美国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中国养老制度改革的》[ZW(][BF]参见闫晓虹:《05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达438亿》,中国新闻网,009年04月3日。[BFQ][ZW)],到030年时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要远高于美国,仅老龄化规模就构成严峻的挑战。到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和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这将是中国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时期。所以,按照缴费比例为5%、替代率在60%的水平制定“新农保”制度的缴费和受益标准显然是不妥的,应逐步提高缴费标准(最高不能超过30%),适当降低替代率标准。

四、政策含义与结论

010年以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重心在城镇,但是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已经快于城镇。从养老保障的视角来看,农村居民家庭中,仅有少数东部省市的富裕农村居民为其老年积蓄了足够的物质和金融资产,大部分的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模式仍然是“养儿防老”传统方式。随着经济和社会化程度的加深,城乡劳动力流动在加速,农村家庭规模在逐步缩小,农村家庭中也逐渐出现了“4--1”甚至“8-4--1”家庭。所以农村的非正规养老保障模式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挑战。所以,010年以来,政府养老保障建设的重心开始往农村转移,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本文通过对农村人口结构进行预测,结合缴费率、经济增长率等指标建立了人口预测模型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测算模型。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农村地区在未来0年间,“新农保”资金支出不会加大政府的财政负担。

从长期趋势来看,人口老龄化及人口迁移正在改变着城乡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势必会影响到“新农保”制度模式及制度的可持续性。从人口预测模型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分布数据来看,中国农村“人口红利”正在逐步转变成“人口负债”,这种转变将在15年左右产生较大财政压力,即从05年以后,“新农保”资金支出的压力非常突出。因此,在建立和完善新型“新农保”制度时,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制度的潜力,多渠道筹资,扩大和充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最终建立稳定可靠的“新农保”筹资机制。

要建立合理、覆盖整个农村地区、可持续和可衔接的基本养老制度的目标,应一方面扩大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在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参保率的同时,应尽快将县市级统筹层次逐步过渡和提高到省一级统筹层次,并最终过渡到全国统筹。把提高统筹层次与调整财政体制结合起来,使各级财政之间利益均衡。在统筹层次尚难提高的地区,可考虑先建立调剂基金,缓解结构性的缺口压力。另一方面,应逐步把目前的二元甚至多元的基本养老制度逐步转变成一个全国性统筹的制度,通过政府监管、私营机构运营的方式对个人账户进行投资,同时扩大农村补充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参考文献:

[1] 刘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可行性研究[J]当代财经,007,(1)

[2]周慧文基于精算模型的农村养老保险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005,(6)

第3篇

欧洲:没有单一的模式

DAF/FIN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显示,在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简称OECD)国家内,企业年金管理结构有不同的模式,并且因年金计划和基金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比如说,英国和美国建立了信托为主的企业年金管理结构,而奥地利和德国则采取了公司制。尽管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年金治理结构,但很多OECD成员国还是对信托型的管理模式比较青睐的。

信托制的年金治理模式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被广泛采用。对于企业年金来说,受托人拥有年金的法律或名义所有权,而雇员拥有受益权。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财产权分离,使得年金资产能够免于受托人其他债务的索赔,而只对受益人负责。另外,根据信托法,受托人有信义义务来管理企业年金,任何把个人利益置于信义义务之上的行为是禁止和不允许的。

上述组织的研究还显示,英国的内部受托模式,也就是中国所常说的企业年金理事会,其优点是能对养老金受益提供最高程度的保护。这是因为受托人董事会(企业年金理事会)通常由雇主、雇员,包括工会的代表组成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有能力真实代表养老金受益人的最佳利益。而且,大多数受托人是不收取费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他们作决定的独立性。但是,受托人在该模式中的核心地位,也使之存在诸多缺陷。比如,受托人自我决定空间过大;其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年金效益等等。

澳大利亚的外部受托模式,则是任命一位独立的、外部金融机构的人员作为养老金的受托人,管理该计划或资金,对养老金受益人利益负责。职业受托人的专业性提高了年金管理效益,节约了企业成本。

比如,在澳大利亚拥有50或50人以上员工的雇主们通常要签约一个行业或雇主信任集体计划,从而以“批发价格”获得养老金产品,避免了销售和营销成本。该模式在更让受益人放心的同时,也存在着外部受托人的商业利益与受益人利益冲突的缺陷。

法国金融专家米莎拉・莫库森认为,欧洲养老金模式是多样化的,每一种模式都是各国在特定历史社会经济背景下选择的结果。

但是,这些模式目前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难题。欧洲各国的管理机构已经采取的改革措施包括:提高退休年龄、降低退休待遇或提高缴费;采取更严格的会计和积累准则来降低待遇确定型计划积累不足的问题。

中国:从国情出发

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提出,加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要坚持从国情出发,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城乡统筹,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符合农村经济和社会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DAF/FIN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养老金管理采用的是信托制模式,有内部受托(企业年金理事会)和外部受托(通常由商业机构提供)两种模式。目前为止,政府并未倾向于哪一种受托模式,对两种受托模式的发展都给予鼓励,任何模式运作都受到严格监控,必要时可采取行动。

该组织认为,克服养老金管理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两级”管理机构。对于内部受托人,应要求将受托理事会融入到具有最终责任的检查委员会中,专家委员会为检查委员会提供投入,建议和配备专业服务,使其能够成功履行信托职责。具体包括,要求所有受托人接受资格培训;建立一个专业、具备资格、给予酬劳的受托人资源库;确保受托人理事会中代表的平衡性;促使独立受托人成为或掌管养老金管理主体等等。

第4篇

为了进一步做好军队离休老干部在“两高”期的医疗保健工作,准确把握老干部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不断提高离休人员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我们对 “两高”期老干部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采取座谈会、家庭走访、电话了解等方式,与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离休人员进行了系统探讨。通过调研,基本明确了“两高”期老干部健康状况的基本特点,摸清了在医疗保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大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的力度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1 伴随着“两高”期到来,离休老干部的身体状况有以下特点

1.1衰老加快、行动不便、带病生存

高龄是老年人功能衰退的第一位影响因素。离休老干部随年龄增加,机体各器官功能日趋衰退,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骨质疏松、骨关节病、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开始频频“光顾”。他们感觉、知觉衰退,智力下降,性格脆弱,行动不便,带病生存。

1.2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随年龄增加,老年性基础疾病与年龄成正比例发展,但在保健知识宣教、控制饮食、增强锻炼等人为措施的干预下,部分疾病如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已趋于平稳甚至下降。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虽然居高不下,但是知晓率与患病率相当,发病人群已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冠心病和糖尿病仍呈上升趋势,癌症作为死亡率最高,对病患心理影响最大的疾病,其发病率也在日趋增高。

1.3各类疾病并发症增多出现高致残率

随发病时间的推移,各类疾病并发症日渐增多,出现高致残率。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其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脑中风、视网膜病变、冠心病、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周围神经病变等,成为引起机体失能、残障的主要原因。其次老年人脏器功能储备能力差,适应能力弱,机体稳定性差。再次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很容易发生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各类疾病并发症的高发生率直接导致高致残率,严重影响了老年生活质量。

1.4各类心脑血管突发事件增多出现高死亡率

伴随着心脑血管事件的直接诱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日渐增多,各类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老年人的各种器官功能减退,机体适应能力低下,因此一旦发病,病情常迅速恶化,出现高死亡率。比如老年心梗发病时不一定出现典型的胸痛,可能仅仅感到疲倦、无力、出汗、胸闷,但很快就出现心力衰竭、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2 离休老干部两高”期在医疗保健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随着“两高”期的到来,老干部对保健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

在召开的各类座谈会上,许多老干部认为我所这几年狠抓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符合广大老干部的愿望,但是现在更热切希望多宣传家庭急救常识,内容要含盖各类疾病发病先兆、常

2.2高并发症带来治疗的用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及各种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矛盾与难度加大

老年人患病常是多系统疾病同时存在,加上老年人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抵抗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反应性减弱,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长期患病的老年人对所患疾病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和适应能力,老年人的感知退化,自觉症状轻,症状多样化,并发症较多,衰老、多种疾病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加大了及时准确判断和救治的难度以及用药的矛盾。

2.3由于疾病突发性强,要求抢救及时准确

由于许多老干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基础病的控制欠佳,直接导致脑中风、心肌梗死的发病。疾病的特点决定了抢救时间的紧迫性和急救措施正确性的重要性。患者如果在发病后的最佳治疗时间内没有接受到及时的诊断、正确的救治,将会影响治疗效果,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后续生活质量,甚至无法挽救患者生命。这就要求患者及其家属要具备一定的保健急救常识,在无医务人员在场的情况下第一时间能进行正确的简单处置,为后续的医院治疗打好基础。同时也要求我们医务人员要具备精湛的技术,及时给予正确的诊治。

2.4空巢老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空巢老人特别是丧偶独居的空巢老人增长较快,他们是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也是生存风险最大的一个群体。特别是鳏寡孤独老人,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生活无助。他们衣食住行、看病住院全靠自己打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担心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有病无人照料。二是情感空洞。我国历史上历来以子孙满堂的大家庭为荣,而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也是通过大家庭的居住方式来体现的。如今,子女离开家庭,空巢老人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使他们缺少了精神慰籍,产生孤独感。有些丧偶的空巢老人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这种老年性抑郁,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对前景黯然、消极。三是生活在空巢家庭中有病的老人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如何为空巢老人的人生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是老龄化社会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3 进一步做好“两高”期医疗保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1进一步加大保健知识宣传力度

每半年召开一次常见病座谈会,由老干部交流防病治病心得,由医务人员答疑解惑。加大营养膳食方面的宣教力度,注重饮食控制。加强对离休老干部和家庭成员的保健宣传工作,内容包括常见病、突发急症的临床表现、先兆及相关处置措施;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范围及引起异常的可能原因;介绍常用药的作用和副作用,以及合理用药的常识。以增强老干部的自救能力和自我保健水平。

3.2做好突发病的抢救工作

我所医务人员本着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的思想,结合老干部“两高”期的生理及疾病特点,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医疗救治水平。以高度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次出诊抢救,做到人员、急救设备、常用药品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我所安装的急救呼叫系统,引导老干部正确使用急救呼叫系统,有突发病情及时报警,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根据老干部的不同病情,教育、指导他们备好急救药品自救。

3.3重视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离休老干部由于年龄的不断递增使他们生理、心理上发生许多变化,还有部分老干部产生抑郁等心理疾患,严重影响了老年生活质量。我们要重视老年心理健康,认真分析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多种渠道向老同志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整,保持健康心理状态。

3.4重视空巢老人问题,确保空巢老人安享晚年

第5篇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防控措施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稳定器”和“安全网”的作用。从全国看,目前许多城市养老基金收不抵支现象日益突出,基金面临不同程度的支付风险。鉴于养老保险在社会发展及稳定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为保证养老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养老基金的支付风险及防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运行现状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6》指出,全国31个省(区、市)基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均超过60%,超4/5的省份基金支出占基金收入的比重在80%以上。报告认为,未来基金缺口增大,基金支付存在或有风险。人社部部长尹蔚民2017年3月1日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会上表示,随着养老基金“入不敷出”地区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确实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持续走低,20多年前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时候,当时人口抚养比是5:1,现在已经持续下降到2.8:1,并有进一步下降趋势,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日益显现。

本人从事社保基金财务及管理工作多年,在工作中能充分感受到养老基金收支、赡养率和人口抚养比等相关数据的变化。我所在县1996年“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刚刚建立的时候,养老保险赡养率为22.7%,人口抚养比约为4:1;到2006年年底,养老保险赡养率已上升到80%,抚养比则下降到1.2:1。

二、社保养老基金支付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统筹基金+个人账户”的“统账结合”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它是我国养老保险由“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根本转变,制度的根本转变,不可避免带来相应的转制成本,此转制成本将由养老保险基金长期承担。

1. 改革前已退休职工的转制成本

我国在1996年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引入个人账户机制,采取“老人老办法,中人过渡,新人新办法”的逐步过渡政策。在此之前已退休的企业职工,即所谓“老人”,他们在原现收现付的养老制度下并未缴纳任何养老保险费用,但改革后却自然获得了继续领取养老待遇的权利,新制度下已退休职工的自然进入形成现行基金支付的转制成本。

2. 改革后新参保职工的转制成本

从1996年元月起,新参保职工开始缴费参保,形成个人的“实际缴费年限”,他们在1996年前未缴费的连续工龄,作为“视同缴费年限”在计发养老待遇时予以承认,对“视同缴费年限”的承认,同样形成制度改革的转制成本。

3. 政府应承担转制成本的法定义务未落实

制度改革形成的转制成本,法理上应有各级政府承担,《社会保险法》也规定了对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转制成本由政府承担的义务,但现实中这部分政府责任都是由基金在完全“垫支”。

(二)制度原因

1.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基金积累“寅吃卯粮”

新型的“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后,对改革前已退休“老人”的养老待遇,只能由养老基金在财务上采取向“中人”和“新人”个人账户借钱的办法来“垫支”,造成“中人”和“新人”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绝不能仅仅看成是“个人账户”面临的风险,它极有可能会成为我国目前及以后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的最大风险。据易读财经查阅数据显示,2007年年末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突破万亿规模,达到1.1万亿元,此后空账规模以年均18.55%的速度增长,到2016年年末已达3.6万亿元规模。这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基金要继续承担“老人”养老,“中人”也正在逐步退休领取待遇;另一方面,按我国平均退休年龄53岁计算,1996年新制度建立时进入的“新人”,在2030年左右也将陆续到龄退休,而个人账户的长期“空账”,将使基金背负的隐形债杖绻鲅┣虬阍焦鲈酱螅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基金支付风险将无法避免。

2. 退休年龄尤其是女性退休年龄偏低,养老待遇提前支付

我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是,工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特殊行业的男女还可提前5年。我国平均退休年龄53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男性低0.5岁,女性低8.6岁,男女退休年龄差距(十岁)更是世界之最。

3. 退休待遇的刚性调整

基本养老保险是养老责任的代际转移,养老待遇的不断调整,就是为了让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一样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分享发展成果。《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从规定可以看出,养老待遇调整只考虑两个因素,即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情况,并不考虑基金承受能力。从《社会保险法》出台的过程,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出这一立法意向,社保法草案中,原规定待遇调整需考虑的因素有三个,即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和基金承受能力,但经征求社会意见,最终删除了“基金承受能力”这一因素。这是从法律层面上规定了养老待遇的调整刚性――无论基金承受能力与否,只要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都要适时提高养老待遇水平。

4. 现行待遇计发及调整模式的不合理

现行的养老待遇计发模式是,基本养老金=社会统筹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社会统筹养老金=(退休上年度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上年度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此计发模式带来的影响,除了各年度公布的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上涨幅度的忽高忽低,导致不同年度退休计发的待遇忽高忽低外;最大的影响,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在基本养老金结构中权重过小,“个人账户”收益率偏低,个人缴费机会成本大。特别是没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个体参保人员,其个人缴费积累对待遇影响非常有限,导致个体参保人员一是不愿“多缴”,即不愿选择高缴费基数缴费;二是不愿“长缴”,即在达到退休所规定的最低缴费年限后(现行为15年)选择中断缴费。现行养老待遇调整模式由基础定额、缴费年限挂钩和年龄倾斜三部分组成,而基础定额部分所占比重大,缴费年限挂钩部分所占比重小,此调整模式也影响保费“长缴”极积性。受待遇计发和调整模式的双重影响,退休后因待遇调整养老金的增长率大于因缴费年限延长养老金的增长率。以2016年为例,相同条件下,多缴费一年可提高养老金约70元,而早退休一年因待遇调整可提高养老金约150元,此调整模式不但未缴发“多缴”、“长缴”,反而变相鼓励了提前退休和“少缴”、“短缴”。

5. 统筹层次不高

我省名为省级统筹,但统筹层次还是省级调剂金模式,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省统收统支,抗风险能力低。此模式下,省对市、市对县层层下达目标考核任务,并由此确定基金缺口分担,而因受统计数据不实等影响,目标考核任务的下达又不尽合理,导致各地承担苦乐不均。

6. 基金来源渠道单一

《社会保险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但实际上受各种因素制约以及政府的短期行为和对未来风险预防的不情愿,政府对基金的补贴并不到位。

(三)社会原因

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退休人数呈逐年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总数超过2.2亿人,未来还将以每年1000万的人数增加。第二,企业及其职工参保意识不强,未真正实行“应保尽保”。第三,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执法环境等绪多因素制约,扩面征缴依然困难,基金欠费严重。第四,各种原因导致的养老待遇虚报冒领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基金无谓流失。

三、养老基金支付风险防范的建议和对策

(一)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做实“个人账户”,就是实现基金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转化,简单地说,就是个人账户的资金要实实在在的积累起来,而不仅仅是挂在账面上的一个数字。我国2001年在辽宁省进行了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受经济、政治因素等影响,试点并没得到很好推广。做实个人账户,除了考虑基金征缴,还要考虑财政补贴以及基金的投资增值,使基金来源渠道多元化,逐步积累做实个人账户的资金。

(二)尽快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和弹性退休政策

我国的退休年龄政策还是在50年代建国初确定的,当时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只有49岁,而现行的镇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大大延长,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和弹性退休政策已成必然。

(三)完善待遇计发及调整办法

现行养老待遇计算和调整模式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养老待遇结构的不合理上面,要加大个人账户在养老保险中的权重,充分发挥“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缴费激励效应。

(四)切实提高统筹层次

先实行真正意义的省缴统筹,再向全国统筹过渡,充分利用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提高抗风险能力。

(五)坚持不懈扩面征缴

扩面征缴是基金储备的主要来源,也是养老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征缴中应切实执行“双基数”征缴,即用人单位缴费基数通过财务上的“应付工资”科目汇总计缴,而不是职工个人缴费基数的简单加总。如能真正实行“双基数”征缴,将使得用人单位逃避参保变得没有意义,因为无论用人单位职工是否全部参保,单位的缴费基数都是以本单位全部工资总额计缴;而F行参保单位的缴费基数仅仅是已参保职工缴费基数的简单加总,未参保职工个人不缴,单位也不缴,使得用人单位逃避了应按本单位全部工资总额缴纳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的法定义务。

(六)建立财政定期补贴和风险预警报告制度

政府每年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补贴,形成养老抗风险专项基金;还要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报告机制,防范于未然。《社会保险法》虽规定了政府对基金支付风险的兜底责任,但不能等到风险完全显现时才来应对,要未雨绸缪、提前防控。

(七)依法打击养老待遇虚报冒领行为

应对目前人口流动大,管理分散的特点,利用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府大数据优势,形成人社、公安、民政和社区等多部门联动,强化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打击虚报冒领等欺诈行为,防止基金无谓流失。

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风险,有历史原因,也有制度原因和社会原因,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我国“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已走过整整二十年的时间,二十年来,养老保险制度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自身的一些矛盾如收支缺口、支付风险等问题也日益显现,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提前应对,让养老保险这一社会“稳定器”在新形势下运行得更顺畅、更安全。

参考文献:

[1]张锐.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支付可分散风险探析[J].财会通讯,2014(07).

[2]李松.养老金支付风险预测及延迟退休作用评估[J].财政研究,2016(07).

第6篇

一、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后,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为依托,通过专业化服务实体,为居住在家的退休老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它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文秘站:)主体看,不再是企业的退管机构,而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强调了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简而言之,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二、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意义

1、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今后企业工作人员到达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后,都将与企业分离,纳入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社区就是企业退休人员的聚居地、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退休老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企业退休人员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是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举措。

2、实行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弥补和更新。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一方面,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给退休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一双儿女要赡养四位老人,日常照料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他们很难继续提供这种照顾。而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熟悉的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和服务形式,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快乐生活。

3、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照顾需求,其养老规模和能力又显得严重不足。目前,我区现有各类老年公寓16个,床位1024张。相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每百人只有2张床位。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同时,机构照顾比较高的费用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望而却步;即使有条件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不愿去机构养老;对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专家指出,容易造成社会疏离、习惯性无助等问题。因此,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4、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提高退休人员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让退休老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新时期对养老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完善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情感慰藉、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娱乐和健身活动,在尽量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的同时,也尽可能地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使退休人员既能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克服脱离企业的孤独感和不适应,又能在宁静、舒适的环境下安度晚年。

三、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

截止20__年底,我区户籍人口25万,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4.7万,占总人口的19.8%。多年来,我区一直高度重视老年工作,目前,全区五个街道都成立了老龄委,47个社区均有老年协会组织。其中,32个社区已经建立了社区托老站。从20__ 年开始,民办公助的康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全区近百名70周岁以上特困独居老人提供政府买单的送时服务,为全区420名独居老人安装了“安康通”,为生活不便的老人安装求助门铃等。在民政部门的牵头下,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街道安排社区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护理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随着大批企业退休人员与原企业逐步分离,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目前,我区在领养老金的企业退休人员中70周岁以上的有1.06万人,占退休人员总数的21.4%,有服务需求的达34%。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探索一条既坚持居家养老又保证退休老人生活质量的服务机制已刻不容缓。但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主要有:

1、经费投入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但由于财力和机制等问题,方方面面资金投入有限,与老人们的实际需要相比明显不足,尚未形成多元化投资的格局。

2、活动和服务场所匮乏。不少社区都有开办诸如托老所、老年食堂、老年课堂等固定式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意向,但苦于缺乏必要的场地,特别是一些建设年代较早的老社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如早期规划不到位),社区办公用房本来就十分紧张,根本无力挤出足够大的空间拓展定点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3、从事为老服务的人员素质不高。现在从事居家养

老服务的专职人员大多是大龄下岗失业人员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其业务技能往往只能应付一些较简单的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务,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4、专门为老服务的实体较少,服务平台形同虚设。目前我区可以为广大退休老人介绍、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影响力的居家养老服务实体只有3、4家,居家老人了解和获取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渠道十分有限,难以通过服务平台从市场中寻找中意的服务提供者。

5、人们养老的思想观念正在逐步转变,但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尚未形成共识。一方面退休老人“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习惯没有普遍形成,依赖企业、向政府“等靠要”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退休老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受传统世俗观念作祟,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服侍老人又脏又累,低人一等,不大愿意从事为老服务业。

四、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和对策

在企业退休人员中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在新形势下的新探索,是社会化管理服务领域的新拓展。推进此项服务工作,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针对我区实际,现阶段宜实行“政府扶持,统一管理;平台运作,资源共享;社会参与,实体服务”的运行机制。

(一)政府扶持,统一管理。

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带有公益性的活动,政府自然应该作为主导,否则好多事情将难以进行。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循序渐进。因为,在企业退休人员中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在面上推广。二是要充分考虑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而社会福利明显超前或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但是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在现阶段政府应以扶持为主,主要做好统一协调、舆论宣传、整合资源、完善政策等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构建统一协调的服务体系。企业退休人员是社会老年人的一部分,将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纳入到全社会的为老服务工作当中去,统一规划,统盘考虑,既能有效地整合利用资源,又便于退休人员尽快地融入社区,愉快地安度晚年。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区老龄委的统一协调下,主动商请民政部门联手街道一起组建统一的为老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以社区为基本范围,设置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其次,要充分发挥社区老年人协会、为老服务志愿者等人力资源的作用,做好向退休老人的宣传教育,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极的消费理念,乐于接受服务,推动工作的展开。

3、制定扶持政策,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保障。⑴要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公建配套建设项目。对新建小区或有条件的老居住区,按照规划要求,新建为老服务设施;对老的居住区,将原有部分利用效率较低的公建设施,通过资源优化和置换,改造成为老服务设施;同时,整合原大中型企业用于本企业退休人员活动和服务的场地,面向社区所有老人提供服务。⑵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会服务机构出台优惠政策。如适当减免有关税费、水电煤气优惠、贷款优待等,使社会服务机构在为老服务中,有一定的经济回报,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⑶将居家养老服务列入社会公益性岗位。对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费用由政府承担,限于政府财力,现阶段可考虑每个社区设一至二个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

4、加大资金投入,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经费保证。一是对社区建立带有托老所功能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设施,建议市、区和街道三级财政按人头、按比例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其中,市、区财政应拿大头,其余所需资金由街道和社区负责筹集和募集。二是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工作经费。工作经费可按社区规模或社区老人人数按一定比例确定,参照目前社区中社会保障和救助站经费拨付方式,每年包干,一次性拨给社区居委会支配使用。三是对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实行补贴。政府根据财力许可,按困难程度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数额的居家养老补贴。服务方式和补贴发放形式既可以按照现行的做法,实行送时上门服务,补贴费由政府直接发放给提供服务的人员;也可以实行发放服务券形式,包月不定时,服务人员通过上门服务换取服务券再到政府部门兑现。

5、规范服务制度,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准则。政府应对服务标准、服务守则、服务流程和服务人员的道德规范、职责、使用办法以及服务对象的确定和义务等等,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完善,使居家养老服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运作。同时,抓好服务制度的贯彻落实,配以必要的奖惩措施,使之切实发挥作用。

6、建立培训机制,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专业人员保证。能否培训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热情为老人服务的专业服务队伍,是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成败的关键。培训中应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培训课目应包括老年生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保健、老年病急救和护理、老年家政服务、老年沟通技巧等,并颁发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专职服务人员一律须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实施服务。培训工作可以由劳动部门负责,培训经费政府应给予支持,并将其纳入优先考虑的非正规就业岗位培训课目范畴。

(二)平台运作,资源共享。

这里的服务平台是指在街道和社区设置的民政和劳动保障所、站,其职责是为居家养老服务供求双方搭建服务平台,发挥中介作用。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摸清社区所有老人的需求。对企业退休人员可通过“纳入基本情况数据库”了解其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居住状况、经济状况和需求状况,对于其他老人可采取逐个上门了解的办法,了解基本情况和需要信息,并建立详尽档案,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打下基础。

2、建立健全服务队伍。包括义工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社会服务机构队伍。

3、组织实施,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搭建一个信息沟通渠道并促使供求实现。

4、对服务质量开展评估和考核。建立相应的服务追踪和反馈机制。如向服务人员发放服务手册、建立服务台帐、设立服务监督员、定期走访服务对象等。建立服务质量评估和考核

第7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产业结构;生产力;人口素质

引言:

南阳是河南省主要农业产区之一,盛产小麦、棉花、烟叶、油料、豆类等农作物,山区林果、药材和土特产品达500多种。当前,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农业产业结构有了很大调整,农业商品基地不断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达到130多个,已初步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商品粮、棉、果、畜、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必然要求农业进一步向多熟、高产、优质、集约化方向发展,而南阳市农村农业还面临着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劳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环境与人口矛盾突出等瓶颈问题制约着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为此,着眼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对于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10年来,在南阳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南阳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多次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82.7亿元增至2011年的415.9亿元,年增长约5.9%,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南阳逐渐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1)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连年增加。随着南阳市粮食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2011年全年实现了粮食总产量118.7亿元;油料总产量连年增产,2011年全年实现总产量114.7万吨;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蔬菜总产量972.4万吨,单位亩产2583.9公斤。

(2)以龙头项目为依托,现代化进程加快。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优质粮食、棉花和油料等十大农产品和121个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升级项目。2011年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3.5亿元。

(3)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一产经济总量稳步增长。10年以来,南阳农业、林业、渔业都呈现增长趋势,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稳居河南省第一位,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182.7亿元增至2011年的415.9亿元,其中农业以年均5.4%的速度增长。

(4)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小康建设步伐持续加快。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飞跃式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2011年南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776元,较2002年(2020元)增长近3.4倍;与此同时,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整体生活消费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

二、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南阳市农业经济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但仍面临着一些严重问题影响其持续发展,除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外,农业机构单一,乡镇企业落后,农业投入能力低,农业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人才匮乏等均不同程度的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且具有传统产业结构惯性思维,使得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占据比例较小,而第一产业又以农业种植为主,其他产业涉及较小,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远大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这种农村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受劳动者自身素质、山区地形、科技投入等多方面影响,南阳市一些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对较为落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低,农业机械、水利灌溉普及程度低,山区农村耕种还依靠着人畜耕作。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当地多为分散式小农耕种方式,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推广困难,农业经济效益低。

3.农村劳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一方面,“打工族”的迅猛发展造成具有初、高中文化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出现劳动力“空心化”局面,留守的老人、妇女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科学文化知识欠缺,劳动技能低下,很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机械化普及率低,懂技术及管理的现代农民人数偏少,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面临劳动力结构短缺困境,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应用。

4.环境与人口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影响,南阳市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干旱、洪涝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等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农村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传宗接代观念深重,还有不少农民为生育男孩不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加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老年抚养比抬高,抚养能力下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首先要搞好农村基础教育,以改善办学教学条件、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为前提,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其次加强农村劳力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还要加强农民民主法制和计划生育教育,定期对农民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争取培养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有文化、有思想、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三产业,使第二、三产业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全市农、林、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由以往发展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主,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同时还可突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化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高低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一是要大力推广先进、成熟、实用的农业技术,采用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方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或示范户等,推广先进科技到农村;二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劳作,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和劳作时间,提高农业生产率,形成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可发展第二、三产业。

4.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认真控制人口增长,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采取有效生态保护措施,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实施天然林及植被保护工程,缓解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保护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

参考文献:

[1]张立.南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

[2]张鸿韬.浅析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对农村人口素质的要求[J].中国经贸导刊,2010(11).

第8篇

摘要:目的:在老年护理专业本科教育中,对老年护理实训课程的设置进行探索性实践。方法: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训课程的内容、结构、课程标准等,并以校企双方作为共同师资,在具备一定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对老年护理实训课程进行实施。结果:在前期准备工作较为充分的前提下,老年护理实训课程得以成功运行。结论:老年护理实训课程能够使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尊老爱老的人文修养得以提升,是老年护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亦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之处。

关键词 :校企共建;老年护理;实训课程;老龄化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71

Study on the undergraduate practical course of elderly care under the model of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HU Yan,WANG Yan

(Nursing college of Tianj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Tianjin300193)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course of elderly nursing in the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direction.Methods:Measure Under the model of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both sides worked out the content,structure,and curriculum standard together.As common teachers,both sides carried out the practical course under given conditions.Results:Outcome The practical course of elderly nursing had been implemented successfully based on the good preparations.

Conclusion:From the practical course,the practical abilities of nursing students were exercised,and their humanistic aptitude on respecting and loving the old could be improved.So the practical course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curriculum system.However,it also exists some improvements.

Key wordsCooperation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Elderly nursing;Practical course;Aging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目前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我国于1999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其进程不断加快,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迅速增加。此背景之下,我校护理学院经过周密筹备,于2010年正式开设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采取“校企共建”的模式培养老年护理方向本科生,学制四年。三年来,对专业建设的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关系着教学的活动方向和学生的培养质量。而老年护理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护理操作技能,还需要学习与老年护理相关的操作技能。因此,设计并实施老年护理实训课程既是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建设的创新之处,亦是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一大特色。在本专业方向的《社区及老年护理学》课程中,结合理论知识,与校外养老机构共同设计开发了以老年护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实训课程,旨在使学生不仅学习掌握一定的老年护理技能,而且能在对老年人护理的过程中培养尊老、爱老、敬老的职业美德,增强社会责任感,感悟传统的中华孝道文化并将之发扬传承。

1老年护理实训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置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教学正是按照课程所提出的计划而展开的各种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课程所规定的的各项教学目标[1]。老年护理实训课程的设计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1.1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老年护理实训课程是《社区及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实践部分,是与其理论内容相互呼应的,因此实训内容应按照理论知识的讲授内容来选择。在理论部分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用药护理、常见症状护理、意外伤害处理等。这些均为对社区居家老人及住院老人最常实施的护理项目。因此,在实训课的内容设置上,设计了“老年人清洁卫生护理”“老年人基础护理”“与疾病相关的护理”3个版块的内容。其中“老年人清洁卫生”版块包括了洗脸、梳头、剪指甲、洗脚,假牙护理、穿脱衣裤(更换纸尿裤)、床上擦浴、尿壶和便器的使用(男、女),大便失禁、便秘的处理等,注重生活护理的内容;在“老年人基础护理”版块,设计了喂食、翻身、叩背、压疮的评估与护理、辅助器具的使用、老年人移位等内容,与《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相关操作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更加体现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在老年人群中应用的特点;在“与疾病相关的护理”版块,主要教授针对坠床、跌倒、误吸等老年人常见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以及鼻、眼、耳滴药操作,骨折护理,偏瘫体验,尸体料理等,这部分主要侧重于老年人罹患疾病时的常见护理操作内容,特别是对突发意外事故的急救处理措施,无论在居家老年人还是在养老机构中,都是养老护理工作者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1.2实训课程的结构课程结构指的是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等。针对老年护理实训课程而言,其结构为3个版块各自的比重、之间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3者的授课顺序等方面。

《社区及老年护理学》是我校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特色之一,它不是将以往的“社区护理学”与“老年护理学”简单叠加,而是立足于我国养老事业的现实国情与政策,将居家养老、社区为老服务的特色凸显出来,以老年人群为重点研究对象,将老年护理学融合到社区护理的知识体系中。因此比之以往的《社区护理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合社会发展。本门课学时总数为81,其中理论讲授为60学时,实践部分为21学时。实践部分又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两部分,其中校内实训为9学时,校外见习占12学时。本文探讨的即是校内9学时的实训部分。

将3个版块的授课内容安排到9学时中,平均每个版块为3学时。授课时间与理论课相关内容的讲授基本同步,以保证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时效性。3个部分的授课顺序为“老年人清洁卫生护理”“老年人基础护理”“与疾病相关的护理”。先从最基本的生活护理开始,在学习为老人梳头、洗脸洗脚、床上擦浴、大小便护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老人沟通、取得老人的信任,如何对老人的整体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对老年群体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进而再学习基础的老年护理操作,如喂食、压疮评估护理、扶抱搬移、辅助器具使用等,掌握带有一定技术性的技能操作;最后学习与老年常见疾病和意外伤害有关的护理措施,如药物使用、跌倒与噎食的预防、偏瘫病人的体验及尸体的护理等,这一部分技术性进一步增强,培养学生独立护理老人及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对逝去老人尸体的护理中对学生进行尊重逝者、关爱生命的生死观教育。3个版块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理论与实操结合,技能与情感并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2老年护理实训课程的前期准备

2.1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我校在创办“老年护理专业方向”之初就采用“校企共建”的模式,即护理学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办学。由于本专业方向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国内鲜有可借鉴的经验,因此在起步阶段需要相关行业的指导与帮助,同时行业的介入能够提供时效性信息,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与市场动态,为专业发展引领方向,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2]。基于此,在整体师资建设上吸纳了养老服务领域的行业专家与学校专职教师共同组建老年护理师资队伍,其中3位来自养老机构护理管理岗位的护理专家作为老年护理实训课程的合作师资与我校专职教师共同开发设计实训课程,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及实训课程的教授等工作。

2.2制定老年护理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即以往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这个术语是从前苏联教育中引进的,实际上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教学大纲”往往跟教师讲课的提纲相混淆,因此,现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主张用“学科课程标准”这个名称来代替“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本学科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教学目的和任务、内容范围、编排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时数、作业和测验、考试等,提出运用教学方法、教学参考书和指导等。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

针对老年护理实训课程而言,课程标准除了要包括以上各方面外,在制定课程标准之前还需要考虑到:国内外(主要是国内)老年护理的水平,包括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需要吸收借鉴哪些新知识、新技能;社会对老年护理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态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心理特点,找寻本课程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研究实训课与理论课之间的关系和最佳的结合方式;研究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基本途径;根据《社区及老年护理学》的总课程标准,分析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是否与总标准相符;最后要对各版块的教学活动作出统筹安排。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了“老年护理实训课程标准”。在总的说明部分中阐述了该课程的名称、学时总数、各版块名称及其学时安排等内容;在文本部分将3个实训版块逐一介绍,分别说明了每个版块的名称、目的与要求、实训内容、教学方法、实训用物及注意要点等内容;在课程标准最后罗列出了教学参考书目。

教学方法有播放视频资料、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等。实训用物包括毛巾、梳子、剪指甲刀、假牙、床刷、纸尿裤、脸盆、尿壶、便器、治疗车等。在课程中要注意要点态度认真,动作轻柔简捷,姿势正确、节力,保证老人安全、舒适。

2.3实训室硬件建设我校自2010年正式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硬件建设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斥巨资先后购置了数批技术先进、质量完备的老年实训器具,涉及生活护理、运动康复等方面,建立起了一个高水平的老年护理实训室,为实训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成熟的硬件条件。老年护理实训教学建设发展的规划是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国家级老年护理实训示范中心,成为全国甚至海内外地区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中心与人才培养基地。

3老年护理实训课程的组织实施

3.1备课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相应的版块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对涉及的相关概念、知识理论、工作原理和技能操作训练,校企双方师资共同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整理,这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的精心设计与安排[3]。备课时授课的前提,特别是针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双方教师必须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做好充分沟通与准备,在授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

3.2讲授理论与示范操作实训课程虽然以操作技能的学习为主要内容,但在实操的背后是正确、科学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与验证,因此,实训课程的开展实际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体化的过程。

在教授护理操作技能以前,教师先将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进行宏观介绍,而后再对将要进行讲授的第一项技能进行理论讲解,详细阐述相关概念、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常见错误等,理论联系真实案例,语言注意生动活泼,逻辑清楚,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连接[4]。在学生对该项技能有了整体认识后,教师(或另一名示范教师)开始向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操作,边示范边讲解操作要领;对于复杂的护理操作技能,教师应先整体示范一遍,再将动作分解,逐一向同学展示,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则应多重复几遍,让学生加深记忆,最后再完整地重复操作一遍。整个流程要讲、做一致,规范、有条理,省时节力。

另外,在示范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出在操作程序和方法上经常出现的问题和不规范动作来让学生质疑,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对操作程序提出不同的改进方法,这样能达到很快掌握动作要领的目的。

3.3技能形成根据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的规律,技能的形成是从掌握局部动作到达到协调、熟练的过程,是心理上从陌生到熟悉,从局部注意到整体掌控的过程[5]。这个过程需要在学生在聆听完理论讲解和观看完操作演示后及时进行,以免遗忘;而且还要在动作规范、方法科学、程序合理的前提下反复练习。在指导学生分解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逐项检查纠正,待基本正确后,让学生自己将整套操作动作完整地串联起来。教师及时巡回指导并做记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总之,“理论讲解-动作示范-技能形成”是学习和掌握一项操作技能的基本步骤,待一项技能完成以上步骤后,教师再进行下一项操作技能的教授,同时还要结合授课时间和学习重点来统筹安排。

3.4点评点评是实训课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教学劳动成果的评判,也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其主要任务是检查本次课教学目标落实的情况,分析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次实训课结束后,由教师根据巡回指导时所做的记录和实际观察中掌握的学生的操作情况,总结学生在哪些方面达到了既定要求,哪些方面还存在差距,点评和建议要中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鞭策为辅,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个人价值。

除了教师方面的点评外,计划在下一轮实训课上将加入学生的点评环节。即在操作练习完成之后,随机让一组同学演示本次课所讲授的操作技能,让其他同学给予点评;或者将学生练习时的情景录制成视频资料,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让全体同学一起参与到点评的环节。最后再由教师统一整理和点评。此种点评形式经协和医学院护理系实践证明,对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加深印象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值得借鉴。

4老年护理实训课程设计的不足

老年护理实训课程目前只开展了一轮,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之处。如课程的考核评价办法亟待建立,还未有相应的实训教材。只有建立健全评价方式,制定出具体的考核办法,并且有配套的实训教材,课程的建设才算完整。目前实训教材正在编写之中,考核评价办法亦在建设之中。此外,课程选择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增加更多种类的老年护理内容,贴近社会需要。如对失能失智老人的智力体能康复锻炼、心理干预等;将国外的先进护理技术加以引入和介绍,开阔学生视野等等。这些工作均需要校企双方继续合作,共同完成。

总之,对老年护理实训课程的建设乃至整个老年护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研究还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香娟,武跃明.护理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J].重庆医学,2012,41(34):3673-3674.

[2]蔡小红.基于工作任务的成人护理实训课程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30):146-147.

[3]郭红霞,陈红.仿真模拟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9B):2939-2941.

[4]陈照坤,戚林,陈清波,等.程序教学法在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5C):1428-1429.

[5]朱修文,王薇.护理实训教学改革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2132-2134.

第9篇

【关键词】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

How to improve effective teaching junior high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sson

Guo Xiu-ping

【Abstract】Teachers to change the mode of teaching to guide students' inquiry learning; teachers should be good for students to create a relaxed learning environment; teachers want to know how to discover and use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Key words】Improve;Junior high;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sson; Effective teaching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新课程与有效教学成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重要课题。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

有效教学需要树立以下理念:有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有效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更多地要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些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实施有效教学的学习过程;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策略和选择。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形成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达到有效教学。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做法。

1. 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冷落和贬低发展、探究,自我封闭,不与其他学科相融,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极端处理,死记硬背。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新课程标准》要求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注重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广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本课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如时政热点、名人轶事等),把思想品德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例如,在学习活动课《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时,我有意识结合国家现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本课内容进行扩展,改为“关注西部的发展”,在课前我先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自学课本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学心得,然后推选代表在课堂发言,从而引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就把这两大战略联系起来,既达到学习本课的目的,又把握了时政热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更好地去体验社会现实。

2.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以学习者的知识的主动积极发展为目标的课堂里,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让每一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主动的发挥,让每个学习者都能从自身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在40分钟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益处,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是否感到安全,能否与教师、同学和谐相处,认真讨论,能否没有顾虑或顾虑较少地处由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真正打开思想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实现认识或情感演算的碰撞与融合,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教师而言,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的方向。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的平等,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对学生进行积极性的评价与鼓励,激励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种教学氛围。有教学的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一致、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支持学生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学会与老师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求知识,良好态度的养成离不开激励孕育的沃土。

有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恰当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民主平等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这一问题的时候,我把一言堂改成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几十年,老年人将占人口的1/4以上,其成因就在于现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几十年后将占绝大多数,每个人几乎要赡养四个老人,社会和家庭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在小组中畅所欲言他们的解决方案,讨论其可行性和存在的弊端以及补救的措施。全班交流时,学生在自我否定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还发现了许多新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讨论中既端正了自己的认识,又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教学。

3.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