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礼仪的多样性

时间:2023-11-08 10:16:32

导语:在礼仪的多样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礼仪的多样性

第1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单一性;多样性

在我国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系统里,声乐教学是一项较为独特而又复杂的课程。它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老师对学生声音方面的调整是基于抽象思维意识下进行的,它的整个调整过程看不见、摸不着,是通过对学生最终所发出声音的好坏作为其唯一的评判标准。基于此,在声乐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不确定因素就很复杂了,比如:教师对学生声音的评判;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教师对学生产生发声问题其原因的把控;学生对教师引导性语言的理解能力;学生个体的嗓音先天条件的差异;学生个体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等等。面对声乐专业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特定问题,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就必须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出来。在摸索的过程中,慢慢出现了两种论调:“以不变应万变”(单一性)和“随机应变”(多样性)。

一对声乐教学手段单一性的分析

“以不变应万变”其实主张的就是声乐教学手段不应该过于繁琐和多样化,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以往教学成功的经验或者自身的专业学习经验确定一个教学方法或手段来从事教学工作。确定一个标准,明确一个训练目标,不论后续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个原先确定的标准和目标是不变的;除此之外,教师还会事先确立一套训练模式和训练内容,无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适合这套体系就不在教师的考虑范围了,只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行调整和适应。这便是声乐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如果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声乐教学,那么教学效果的主导权实际上并不在教师手中,而是在学生身上。因为,当教师所运用的声乐训练手段和方式方法都固定之后,也就意味着是用一种教学思路去套学生,如果某些学生适应这个教学套路或训练手段,那么就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好;但是如果遇到不适应这个教学手段的学生,那么就会一筹莫展。因为,这套由教师制定好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是教师根据自身学习经历和先前教学经验中得到的,并不具有普遍性;它适应的是以教师自己为代表的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嗓音条件、理解力以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都相接近,因此受益,而不属于这一类的其他人呢?那就未必能从中受益了。比如:某位声乐教师,他自己在声乐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闭口音好唱,练起来很顺利,进步很快,因此就留下了一个“闭口音利于发声”的印象;于是在后来的声乐教学中大量运用闭口音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嗓子打开的比较好的学生而言,闭口音正好可以使声音的音色中和,从而能从中受益;但是对于那些嗓子本身就比较窄、比较挤的学生,如果还练习闭口音的话,那么嗓子就会更加挤,声音就会走形,声乐学习就会陷入困境。尽管如此,但是声乐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在处理以下几类声乐教学具体问题时,是需要单一性特点的。(一)声乐机能训练声乐机能训练在声乐专业教学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它是一切声乐发声技术的基础。在声乐机能训练领域里,哼鸣训练是使用最广泛,收效最显著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对改善歌唱音色以及扩宽歌唱音域都有直接效果。这个训练的要求比如:舌头放松、舌尖抵住下齿、下巴放松、鼻腔先带出一点气息然后顺势哼鸣、面带微笑等等,它们都是单一性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嗓音条件或是遇到什么样的练习困难,比如学生在练习哼鸣的过程中感觉到哼不高、哼不响、没音色等问题,都必须坚持练习。总之,只要是练习哼鸣那就要遵循以上几点要求。(二)男声高音区训练在声乐教学领域中男高音的训练,特别是其高声区的训练,从来都是一个公认的“老大难”问题。男性特有的生理结构导致上高音有一定困难,因为男性的真声和假声很难混合在一起,而高声区的演唱必需要求声音混合起来才上的去。物理学发现,声带只有在变短变薄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变成混合声,才能演唱高音区,而这个使声带变短变薄的技术就是声乐界耳熟能详的“关闭唱法”。训练“关闭唱法”需要呼吸、发声、咬字等一系列动作的有效协调,这个协调过程是美声唱法几百年来总结出的经验,是没有捷径或其他方式方法的,是不能改动的。(三)歌唱中吐字咬字训练这个吐字咬字的训练,实际上就是语言的训练,语言训练的核心就是吐字清晰,发音标准。而每个字怎么咬和怎么发其实也是固定的,在教学手段方面来说也是单一性的。

二对声乐教学手段多样性的分析

声乐教学手段多样性的具体表现为“随机应变”。既根据不同嗓音条件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计划,并采取不同的声乐教学手段。再具体一点的话就是根据不同的嗓音发声问题顺时调整教学思路、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虽然教学手段增多了,但是教学目标和训练标准却没有增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根据学生遇到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新的教学手段,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因材施教”。教学手段的灵活应对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已故的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授沈湘老师就曾经指出:“按不同的问题,灵活而又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按不同的嗓音条件,挖掘每一个学生自己独特的音色;按不同的演唱程度,选用不同的教材;按不同的内容,启发学生不同的感情”[1]这就是声乐教学的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其实是非常符合声乐专业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因为,高师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多变的,嗓音条件、模仿力、领悟力以及学习刻苦程度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学习的进度,而如果教师根据不同学生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问题,灵活地选择教学手段进行应对,那么课堂教学的质量就会大大提高。比如:一个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开口音明显找不到感觉,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一个一个母音进行轮换着练习,直到最终找到这个同学练习效果最好的母音出来,然后有针对性的练习这个最好的母音,这样学习过程就会顺利,学习进度也能得到保证。如果面对这种情景,这位教师如果以前自己练习开口音练的比较顺利,而此时一味的根据自己原来的演唱经验或个别学生的成功经验来强行要求这位不适合练习开口音的同学去练习开口音,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声乐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是不是就没有弊端了呢?那也不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简单来讲:如果声乐教师的耳朵是优秀的,那么教学手段多样性就会大大帮助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如果声乐教师的耳朵不够敏感,那么他的教学手段越多就越坏事。因为,声乐教学中其核心就是声乐教师对学生声音的调整和修正,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通过教师的耳朵对学生演唱的声音来进行辨别,第二步是心理判断,判断出有什么问题?什么原因造成的?第三步才是选择某个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提示,帮助他修正发声。如果第一步没做好,那后面的两步就不可能对,所以沈湘教授就曾经指出:“好的声乐老师有好的耳朵,也有丰富的教学手段;中等水平的老师有好的耳朵,但教学手段可能少些;最不称职的老师是耳朵的辨别能力很差,但教学手段又太多。”[2]

高师声乐专业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它是由许多小的系统环环相扣综合组成的。而教学手段这一环是其中诸多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的优劣。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声乐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和多样性相比较,还是教学手段多样化更利于我们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符合我们声乐专业教学的内在规律。但是也要辩证的看待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是手段越多越好,更关键的环节在于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和专研精神,只有声乐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提升了,再结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就能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唐芳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李晋玮.李晋媛.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3]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第2篇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 抗性鉴定 遗传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89-01

田间水稻纹枯病的泛滥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的总体产量,在其发展的多年时间里,有很多科研人员研究其发病机理,随着人们对于纹枯病菌重视程度的提高,我们已了解其适宜的生长环境与病害发生程度的相关因素。但是,纹枯病菌的适应能力超强,容易大量繁殖,我国在水稻纹枯病抗性遗传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本研究将从纹枯病菌入手,同时阐述病菌致病型的鉴定技术,希望能够为我国水稻种植提供帮助。

1、 水稻纹枯病菌的相关探究

要想确立并完善田间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体系,应该首先了解纹枯病菌的生长形态与致病机理。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其有性态为瓜王革菌,初生菌丝无色,分枝与主枝近于直角,分枝基部明显缢缩,距分枝不远处具分隔。通过相关的实验测定认为,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细胞为多核,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开始的时候为乳白色,之后逐渐变黑,成熟之后具有粗糙的表面与坚固的保护层,可以让纹枯病菌抵抗严寒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纹枯病菌的多样性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运用菌丝融合作为立枯丝核菌的种内分类与鉴定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各种融合群的遗传本质体现出来,有利于接下来的融合菌群与遗传菌群的关系研究,立枯丝核菌不同菌系间的菌丝生长速度、菌核形成所需时间、菌核多少等性状存在明显的差异,笔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并观察菌群在培养皿中的分布情况认为,纹枯病菌的培养性状可以分为中央分布、边缘分布于随机分布三种。

2、 田间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体系的建立

2.1 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型鉴定

分析植物致病的原因以及病菌的类型与分化方式能够有助于植物物种的抗性鉴定与品种杂交。尤其是对水稻种植而言,应该广泛地采取多种鉴定体系实现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型的鉴定,其中成株接种测定的方法最为常见,其优点是能够客观的分析出致病菌株的程度与扩展进度之间的关系,从而便于合理的分配水稻的种植空间。实验结果证实了纹枯病菌致病的多样性,表现为水稻不同面积的患病。事实上,致病菌株的数量呈现连续的分布界限,这也体现为致病能力的不同。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稻杆离体接种法,就是将水稻置于实验室的特殊环境下。当然,这也要模拟水稻实际的生长环境,通过将患有纹枯病的稻杆与正常的水稻接种,组成新的稻杆后培养观察,从而探究纹枯病菌的致病类型。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但对于实验设备与技术要求较高,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不能够实现全面推广。所以,目前我国对于田间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类型还没有全面的研究,建立完善的纹枯病抗性鉴定体系迫在眉睫。

2.2 菌株与纹枯病抗性鉴定

由于田间水稻纹枯病的生长速度较其他的菌株生长迟缓,因此在选择致病菌株做实验的时候要收集不同的水稻做实验数据,为了建立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体系,最好选择生长三个月的水稻幼苗,水稻幼苗的抗性与致病性能够有统一的表现型。与此同时,完善的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系统需要相应的评价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纹枯病害的防治,还有利于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工作的展开,相关的科研人员需要认真的工作态度与理想的鉴定方法。幸运的是,水稻纹枯病的抗性性状比较典型,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已感染病害的水稻来研制抗性更高的品种。可见,科学高效的资源评价机制至关重要,需要大量的实际经验与专业知识做基础,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体系。菌株与纹枯病抗性鉴定实验首先应该将菌株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当新的接种菌株培养完成后,再加入一定浓度的四环素,要保证避光的培养条件,温度不要超过三十摄氏度,最后,把新培养出的菌种放在另一种碱性培养基中使其继续繁殖一个星期,即得到我们要研究的菌丝团。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模拟的是正常的田间环境,取样时选择被实验水稻的实际生长土壤,在其中注入消毒液,使得土壤底部有一定的预留空间,植株对纹枯病菌抗感表现的表型数据是将病斑生长高度除以幼苗底部到第一个叶领的高度的比率。实验证实,纹枯病菌不容易产生芽孢,因此很难确定致病菌株的数量与分布,以往的接种方法不能够有效的防止周边菌株被传染。而且目前我国发现的水稻高抗品种价格昂贵,不能够大规模使用,还需要一套鉴别寄主之间细微差别的抗性鉴定技术。

3、 对水稻纹枯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水稻纹枯病菌的分子遗传

研究田间水稻纹枯病的遗传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菌群的遗传结构可以反映出遗传的变异类型及空间分布方式,其中包括菌株之间与菌株内部的研究、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影响以及选择作用对于遗传变异的影响等,选择不同的病害防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致病菌的遗传性状。同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也决定着变异的速度与程度。另一方面,对纹枯病菌进行遗传标记能够更方便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要随机扩增基因片段的多态性,引入目的基因进行核算复制,再通过扩增反应将纹枯病菌引物与核算模板配对,从而实现致病菌的人工繁殖,需要注意扩增的特异性以及退火温度的控制。水稻纹枯病菌的分子遗传是建立抗性鉴定系统的基础,应用核糖体限制菌核的融合,再分析同一融合群内的特征谱带数目。尽管纹枯病菌的分子遗传方法众多,但是各有利弊,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最大限度的避免实验偏差,提高菌株遗传准确性。

3.2 菌株生物学指标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纹枯病菌的致病能力与菌株的生长速度存在正相关,通过计算线性回归方程能够发现纹枯病菌的毒性与生殖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还不能够非常准确的确定纹枯病菌的生物学指标。但是,从中可以得出水稻纹枯病菌的生长速率以及致病力与 ISSR 遗传聚类组群的相关性不明显。我国种植水稻的地域极为广阔,不同地区由于环境因素与种植方法的不同,使得水稻纹枯病的遗传基因出现多样性。例如,福建地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就较为迅速,且波及范围大,而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虽然面积较南方小,但是纹枯病的遗传性状较为稳定,不容易出现发范围的爆发。那么,如何鉴定纹枯病菌的致病力,采用谷物接菌法接菌鉴定不同地理来源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以及同一地理来源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差异明显。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如何建立与完善田间水稻纹枯病抗性的鉴定系统进行了阐述,强调了研究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水稻等寄主的协同进化研究成为分析区域分化群体特征的依据。尽管目前许多学者对纹枯病菌展开研究,但尚未确定统一的实验鉴定体系。如何采用正确的实验方法获取尽可能可靠的实验数据是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今后值得重视的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水稻纹枯病菌遗传结果的变化,能够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郑君海,邹吉承,张燕之等.水稻纹枯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2006(2):69-70.

第3篇

论文摘要:啦啦操作为一项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在学校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然而教学手段的单一及教师的示范能力不足大大的影响了学生对于这项运动美的感受,难以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力。源于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啦啦操对于展示直观美的要求很高,因此更好的领悟项目特征,陶冶情操最终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重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作为啦啦操教学中提高学生表现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1 概念的厘清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所谓本质属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性。概念明确,是人们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只有概念明确,才能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啦啦操运动员的表现力是指“运动员的身体美和运动美的综合体现,既丰富而富有弹性的肌肉肤色和半的紧身健美服饰,从点到线,纵横交错的队形变化,到线面结合的艺术造型,淋漓尽致地显示出运动员的健康美、力量美、形体美、姿态美、服饰美,加上男子动作的阳刚之美和女子动作的刚柔之美,给人以奋进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鼓舞和美的陶冶。”这种仅仅通过运动员的外部表征来表达对表现力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表浅的,它没有反映出表现力的真正内涵。笔者认为,啦啦操运动员的表现力是指运动员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认知力、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自信心,借助于面部表情、身体表情、身体姿态、技术动作等外部形态和动作的总体风格把动作和音乐的内涵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情感,并把与形象相符合的感情及其思想持续的表达出来,用以吸引观众和感染观众的一种能力。它是运动员内在的精神和外在的动作表现的完美统一,也是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关键。然而表现力的培养有多方面的途径,作为教学手段来说运用多媒体教学无疑是提高学生直观感受的最好方法,也是最简单有效提高表现力的方法,本文对此展开的讨论,

2影响表现力的因素

表现力是啦啦操项目运动员迈向成功之门的钥匙,也是该项目成套动作的色彩与灵魂,更是运动员自信心、自我陶醉、超越观众、感染观众的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对表现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1文化背景

以崇尚文化艺术体育氛围很浓的欧洲为例,由于长期受历史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影响,美国的啦啦操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在创编、训练和表演艺术中处于领先地位。教练员除了具备啦啦操知识外大多熟悉音乐和爱好艺术等其他学科,而这些国家的运动员从小就受到艺术和大自然的熏陶,去艺术馆、博物馆、剧院和野外郊游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所以他们的选手特别善于理解音乐并使自己的成套动作成了再创造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利用身体动作来表达音乐,这一点正是我国运动员普遍缺乏的。

2. 2专项素质和动作规格

专项素质和动作规格是影响运动员技术水平发挥的最重要因素。通过专项素质对运动员表演水平及其各因素影响程度的调查发现,专项素质对运动员表演水平产生较大影响体现在运动员的自信心及动作到位程度、感染力、协调性、节奏和可赋予动作内涵等四个方面,通过对动作规格影响运动员水平产生较大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运动员做动作时的自信心、动作到位程度、动作感染力、动作协调性、动作节奏、可赋予动作内涵等几个方面。由此可见,专项素质对动作规格有较大影响,而且专项素质的好坏深深地影响着动作规格的高低,动作规格的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的表演水平,而这些都与运动员表现力水平的发挥紧密相关。

此外还包括心理素质和比赛经验等方面的影响

3多媒体在啦啦操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3.1学生认识心理的必需。

人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一生中获知的信息有94%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其中88%通过视觉,12%通过听觉。可见,视觉器官是人类最重要的获知器官。1990年,耶鲁大学教授EDWARD TUFTE在解释为什么最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是可视图像而不单单靠听觉时指出:“信息图像化本身就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其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各自不同的进度来对图像化的信息进行个别化与理性化的筛选和理解。图像化的信息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同步进行的可控宽频带通道,而单纯口授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可见,在啦啦操教学环境中广泛使用使学生视听并用的教学媒体,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育效果。

3.2多媒体啦啦操教学的先天优势

啦啦操和其他项目比较,无论是教材的设置、课堂教学以及课余的活动等都是动态型的。而且作为影响啦啦操运动员表现力的若干因素来看文化素养与专项素质和动作规格无疑占据了重要的部分。那么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开阔了运动员的视野,从多方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相信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另外,啦啦操项目优美的身体动作、动听的音乐旋律,是要通过表现力的发挥才能融合一体,给人以美感,从而达到较高的境界。 转贴于

3.2.1形象教学,提高质量。多媒体英语教学能以文字、符号、图形、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效的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2.2自主学习,发展个性

传统教材都是以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而多媒体健美操教学可像学生提供分解规范示范、竞赛表演内容、各赛事竞赛规则、直观表现的技巧等,使学生感到新鲜,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

4结语

根据运动项目特点,探索多元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是当代教学理念的重要转变。如何更有利于学生对于一个项目的了解,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能够做到在学习中体会创造的快乐,在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来满足自己对啦啦操学习的要求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以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为辅助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以此提高对于整个项目的了解和热爱,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1] 宋冬梅. 浅谈健身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持续性发展[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3,(03)

[2] 张少芸. 谈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J]. 引进与咨询 , 2000,(04)

[3] 魏晓. 建筑材料的艺术表现[J]. 室内设计 , 2006,(03)

[4] 陈永昌, 卢驰. 中国传统民居装饰的艺术表现力[J]. 室内设计 , 2005,(04)

[5] 樊振和. 结构在建筑中的艺术表现力[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2001,(01)

[6] 白佐民. 谈谈公共建筑的门廊设计[J]. 建筑学报 , 1963,(04)

[7] 郝嘉乐. 浅谈多媒体课件的设计[J]. 煤炭高等教育 , 2004,(02)

[8] 李颖. 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几点思考[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02)

第4篇

世界礼仪服饰文化节的另一重要项目——历时近一年的首届世界首届世界礼仪服饰设计大赛也在Vegier(唯伽)盛典当晚揭晓评选结果,为礼仪服饰的设计注入新鲜血液。盛典之夜还特别呈现了以关爱女性心脏健康为主题的爱心红礼服秀,借助时尚影响力带动公益慈善事业传播。

本届Vegier(唯伽)盛典得到战略合作伙伴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中华老字号恒源祥一直致力于对能代表国家形象的礼仪服饰进行探索,此前已三度牵手中国奥委会,现在,恒源祥又签约了2016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礼仪装备供应合约。负责服装具体制作的恒源祥服饰有限公司倾尽全力,集中最优势力量,利用专业化团队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以及北京奥组委官员、裁判员设计、制作礼仪装备,并开发出具有恒源祥特色的艺术化的“羊”礼服。Vegier(唯伽)盛典与恒源祥携手,通过首届世界礼仪服饰设计大赛和著名设计师秀等一系列活动,提升礼仪服饰在人们心目中的认知程度,形成以礼为核心的生活方式。

恒源祥集团总经理伟表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礼仪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修身明礼兴邦的重任,这一精神在今天的设计师身上得以延续,并在Vegier颁奖盛典得到完美演绎。

被誉为“中国高级时装定制第一人”的郭培以“中国嫁衣”系列拉开盛典序幕。历时三年筹备完成的“中国嫁衣”高级定制礼服系列,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创造性地重塑了中国嫁衣文化。通过嫁衣的形式,将传统刺绣艺术、民族纹样、饰品工艺及仪式的习俗与典故相融合,在未来的中国婚礼中找到生存的意义和延续的途径。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旅游专业;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礼仪课是高校旅游类专业重要基础课,也是提升旅游专业毕业生赢得自尊、自信,学会宽容、懂得协作的基本素质。在旅游礼仪课程教学中,由于实践性较强,缺乏将礼仪知识与旅游服务实践的有效关联和融合,使得课程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礼仪知识与礼仪行为的养成,需要从知识体验中来内化,深化旅游礼仪课程改革,突出实践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1 从课程的合理定位中来开发知识体系

旅游礼仪与旅游业息息相关,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增强学生的礼仪职业素养和习惯。旅游礼仪知识面广,既包括礼仪理论知识,还包括礼仪行为实践,特别是在旅游类专业,所涵盖的范围更多。如人际沟通技巧与方法,酒店礼仪知识及服务能力,旅行社服务礼仪等等。由于旅游礼仪在不同岗位具有不同的礼仪规范,学生在掌握礼仪知识与行为规范时,就需要从具体的岗位职业出发,来增强对礼仪素养的领会和应用。为此,在明确旅游礼仪培养目标之后,要结合不同旅游岗位和工作任务,来优化相应的礼仪课程知识,开发不同的礼仪学习情境和教学单元。如针对旅游业岗位礼仪岗位要求,需要从深入分析旅游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等知识,从相关岗位来归纳具体的礼仪规范,并根据能力要求,对礼仪规范进行分解,引导学生从渐进学习中不断增强职业礼仪意识,将礼仪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习惯。

2 旅游礼仪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组织

旅游礼仪涉及旅游业的各个方面,在明确旅游礼仪教学内容上,需要深入到旅行社、酒店、旅游景点等企业及单位内部,从不同工作岗位及礼仪要求上来重构礼仪教学知识,突出旅游礼仪的职业性特征。在旅游礼仪实践教学中,确立4个教学情境,再细化为24个学习子情境,涵盖旅游服务与管理岗位的所有相关基本礼仪知识,以及胜任相关职业素能的礼仪技巧和方法。比如情境1为个人礼仪,从仪容、仪表、仪态、语言礼仪等方面进行规范;情境2为社交礼仪,主要从接待、会面、联通、舞会、交通礼仪等方面进行规范;情境3为岗位礼仪,包括导游接待、带团、送团、酒店预定、餐饮接待、客房接待、康乐接待、商场购物及展览服务礼仪等内容;情境4为拓展礼仪,包括客源国礼仪、涉外礼仪、少数民族礼仪等内容。针对这些礼仪知识,在情境教学组织上,遵循学生自身能力与知识层面两条主线,分别从24个子情境营造上,推进各教学单元的有序实施。如每个教学单元都从资讯搜集、教学计划、决策导向、实施检查与评价等方面,体现“教与学”的统一。如先从个人礼仪学习上,提升个人形象,再延伸至社交礼仪,突出人际交往,再拓宽到岗位礼仪,增强岗位职业素养,最后拓展到更高层次的礼仪教学。细化来讲,初学时以个人基本礼仪习惯、素质为主要内容;渐进渗透人际沟通、交往习惯、合作等礼仪知识;进而强调对岗位礼仪素养的培养,突出礼仪习惯;最后拓宽礼仪综合素能,实现礼仪知识向行为的内化。

3 变革教学方法

礼仪课程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而不同方法的应用,要突出因材施教特征。如对于案例教学,结合旅游业典型的岗位礼仪案例,从案例讲解中来分析知识点与行为习惯的关系。比如在对客接待时导入“接待规格令合作泡汤”案例,从中来强化学生对接待中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课堂讨论法强调教学中的“分辩”意识,特别是从礼仪知识与行为转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观察中来分辨行为是否妥帖。如在会面礼仪中,对于握手动作、点头动作、鞠躬动作、搂抱、亲吻等动作的学习,要从不同国家、不同礼仪习惯的差异性上来探讨,增强学生的礼仪意识。课堂问答法鼓励学生从思考中学习,特别是教师通过问题导向来驱动学生参与到礼仪知识的思考,从中来激发学习积极性。如在“馈赠”礼仪教学中,对于送什么样的礼物,如何去送等问题,让学生从思考分析中来体验馈赠礼仪的要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便于学生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来体验不同的心理状态,来更好的掌握沟通与礼仪技巧。如在“导游讲解服务礼仪”中,让学生从导游、游客不同身份的体验中,来观摩和借鉴不同的导游讲解方式,来直观、形象、真实的体验导游礼仪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可以从多媒体引入中,通过直观的动画、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从真实的动态情境中来学习礼仪知识,来规范自身礼仪行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也便于学生从中感受和理解。借助于仿真教学情境,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来模拟旅游服务现场。如虚拟3D实训教室,旅行社实训室、餐厅实训室、酒吧实训室等。这些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职业礼仪技能的养成。当然,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资源,通过微课、在线课堂等方式,对旅游礼仪知识与行为规范制作成课件,便于学生及时检索和学习。

4 强调教学评价改革

旅游礼仪教学评价的实施是推进教学实效的基本要求,当前的礼仪课程考核方法相对单一,以理论考试为主,忽视了学科实践性、应用性特点,也不利于对学生礼仪行为及职业礼仪素养的全面考查。因此,改革u价方式,首先要引入多样化考核。如理论与实践考核的分离,对理论考核以课堂提问、书面测试为主,倾向于知识的考核;实践考核要注重过程评价,特别是在实训练习、教学情境学习、工作任务驱动等方面,结合学生的表现来进行考核。再者注重考核过程与结果的融合,过程考核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课堂学习、课下练习、平时作业表现及情境实训等环节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表现成绩进行认定;结果考核以期末考核为主,以教师、校企合作专家团队进行,从面试提问、笔试测试及综合实践表现等方面来完成。另外,创新评价主体,突出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的综合。在自评方面,学生对自我态度、学习进度、掌握能力等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评价主要从基本知识的掌握、礼仪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进行观察、记录其表现,并对学生的个人素养、人际沟通及礼仪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企业评价主要从深化校企合作,引入旅游企业专业人才来对学生的礼仪意识、能力进行考核,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正视礼仪教学,提升岗位礼仪素养。

参考文献

第6篇

汉语“和谐”一词,意指通过合作(协调)而形成的和睦(有序)状态。其中,显明的道理在于,和谐必然以多样性或多元性为背景,以不同利益的协调、不同力量的合作为前提。一个腔调,构不成和声。离开多样性背景,就不存在合作(协调)前提,更不可能形成和睦(有序)的局面。而礼仪即秩序,全民普礼意味着社会成员在需求分途、动机分歧、利益分殊的多样性复杂背景下能遵循礼仪规范实现道德自律,从而推进和谐社会有序化进程、进而达到和谐社会的人本化目标,为和谐社会提供充足的人和条件。

1.全民普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和条件。我们跨进新世纪,正在融入世界文明。身为中华儿女,理当以礼仪道德规范作为立身行事的标准,并把它提高到事关人格、国格的高度来加深认识,注重礼仪道德修养,提高礼仪道德素质。城市,是市民生活的大家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这个大家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现代化大都市每一位公民的自律目标。素质接轨,每个市民要从我做起。如:杜绝诸如随地吐痰、加塞儿、不按规矩横穿马路、不文明口头语等 “小毛病”等。精神文明是迎接奥运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全体市民的公共礼仪道德水平,塑造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当然,与国际接轨,需要一个过程,也许这个过程中会伴有痛苦,甚至会有眼泪,但最后收获的必定是喜悦。

2.全民普礼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自律,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修养对一个人的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礼仪修养与道德修养是密不可分的。礼仪作为人生道德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形式,体现着时代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一个人礼仪修养水平的高低,是受其道德修养水平制约的。优良的道德品质本身就是一种魅力。有德才会有礼,无德必定无礼,修礼必先修德。大力加强道德修养对于提高礼仪修养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历来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各朝各代的教育政策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道德教育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套“以德治国”的理论体系。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确立了“德治”高于“法治”,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把道德教育放在治国安邦、学校教育的首位。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把这一道德教育传统传承下去。在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世界出现多极化的时代,更需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道德教育就是教人做人的教育,做什么样的人,则取决于我们施以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所以,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位置不能变。

3.全民普礼有利于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民普礼正是实施这一理念的最佳方案。

二、全民普礼已呈燃眉之势、迫在眉睫

1.全民普礼是2008北京奥运的必然选择。奥运在即,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奥运梦想终于要成为现实!但是,正当全国人民阔步向前发展奥运经济之时,有谁会想到许许多多不和谐的音符正在神州大地各个角落奏鸣着,践踏着中国人的自尊,国家形象正在承担着前所未有的风险:

镜头一:公交车上,老弱病残孕座上的年轻人闭目养神(装睡),而站在一旁的老人家却在颤颤巍巍。

镜头二:上车抢座,食堂抢饭,商场抢购,行车抢道……哪管“秩序”为何物。

镜头三:整洁漂亮的花园内,为方便市民饮水,刚刚修造的饮水机旁竟发现“高贵”的市民在洗脚丫……

镜头四:大街上,人们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随口说脏话……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一桩桩,一件件让人太熟悉又太汗颜的小事,有谁能保证将来不会损害国家形象,将中国人的脸丢尽,使国格蒙羞呢?!

古语说“仓禀实而知礼仪”、“人而无礼,禽兽不如”,当人们沉浸在“礼仪之邦”的光环下时,试问有几许人真正懂得礼仪的涵义,又有几许人认识到全社会普及礼仪教育已到迫在眉睫。

2.全民普礼是创建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是竞争,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城市经济的竞争,而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品位的提升是息息相关的。如何提升城市品位,挑战国际竞争,是我国加入WTO亟待应对的战略新课题。在哈佛作报告时说,当今世界的潮流是要和平,要发展,中国的发展正面临非常难得的机遇期,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2001年7月13日,北京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权。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其中,奥运会文化主题是“和谐、交流和发展”,即以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奥林匹克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最为广泛的普及。奥运帆船比赛在青岛市举行,青岛可谓天时地利占尽。

想要将此届奥运会办成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奥运会,最重要的是,从现在起必须逐步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青岛要想在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下凸显国际化大都市风采,实现把青岛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除了红瓦绿树蓝天白云等硬环境外,致力于经济秩序整合、东西方文化交融等软环境接轨应是重中之重。“礼之用,和为贵”,重视普及礼仪教育、崇尚和谐思维已是社会发展之必然。用礼仪提升市民素养,用和谐成就伟大事业已成定局。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提升城市国际形象。

3.全民普礼是增强公民意识的必然要求。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增强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一个国家公民的公民意识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公民意识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现代文明人所具有的行为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理念、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所具有的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制社会下形成的大众意识。具体体现为视他人和自己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同时,这种意识还包括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即公民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体。然而由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失,很多人不懂得什么是政党制度,不懂得什么是权力制约,不懂得什么是法治国家、不懂得什么是市场经济,不懂得以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等。

全民普礼正是素质接轨的长效措施,能有效弥补家庭与社会教育的缺失,完善人格养成,进而增强公民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健康发展。

总之,全民普礼已呈势如破竹之势,如何全面推行普礼教育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全民普礼是和谐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必将成为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大用。

参考文献:

[1]公方彬:《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支撑中华民族崛起的核心价值观》,《政工学刊》,2006.10。

第7篇

[关键词]酒店;酒店礼仪;礼仪文化;文化体系

1 酒店礼仪意识

(1)提高酒店管理者对礼仪文化理念的认识程度。要想将礼仪文化渗透到酒店日常的管理和经营工作中,充分发挥出礼仪理念对酒店各项活动的指导作用,那么作为酒店的管理者,自己首先必须充分理解并接受礼仪文化,也只有当酒店管理者牢固树立礼仪文化管理理念以后,他们才具备向其他酒店员工传播礼仪文化和礼仪精神的资格。酒店管理者对礼仪文化理念的认识程度越高,礼仪意识、礼仪修养越强,越能够对酒店礼仪文化的形成、传播、贯彻和落实起到推动作用。所以,在酒店的日常工作当中,酒店管理者要注重自身管理理念的更新,树立起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竞争意识。另外,在酒店管理者的选拔和任用上,还要注意考察审核对象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以及对酒店未来管理的设想和方案等。只有提高酒店管理者对礼仪文化理念的认识程度,确保酒店管理者具备先进的礼仪文化管理理念,才能够为构建酒店礼仪文化体系提供可靠的保障。

(2)强化酒店员工的礼仪意识。酒店员工是酒店工作的主体,酒店员工的礼仪观念、礼仪意识能够促使其更为深刻地理解礼仪文化,促进礼仪文化在酒店实际工作中的传播与贯彻,对酒店礼仪文化体系的构建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在有关酒店礼仪文化构建的走访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要强化酒店员工的礼仪意识和礼仪修养,必须要着重强化员工的尊重意识、合作意识和守则意识,它们直接关系到顾客的体验、酒店的团队精神以及酒店各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那么,要强化员工的礼仪意识,必须注意坚持三个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原则。意识的形成是符合心理学发展规律的,礼仪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在酒店工作中,员工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或是问题,这就需要适时的引导和解决,帮助员工保持良好的礼仪意识,坚定礼仪服务的信念。第二,坚持针对性原则。强化员工的礼仪意识要有重点,有针对性,特别是对那些缺乏礼仪素养的年轻人以及守则意识相对较弱的员工一定要加强教育,以求整体上提升酒店员工的礼仪意识。第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酒店员工礼仪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有效借助酒店内部刊物、网站宣传等形式,让员工在礼仪文化氛围浓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下,得到学习和熏陶,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达到强化礼仪意识的目的。

2 酒店礼仪制度文化建设

第一,酒店要设置专门的礼仪组织机构,安排个人或团队专门负责酒店礼仪文化的传播与建设工作。以当前酒店的发展现状来看,酒店人力资源部中的培训部门可以专门负责执行酒店礼仪制度,由专业礼仪培训师负责具体的礼仪制度实施工作,将礼仪规范传授给每一名酒店员工;酒店质检部则可以专门负责酒店礼仪制度的监督工作,以确保礼仪制度落到实处;另外,酒店的高层领导要承担起最高管理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对酒店礼仪制度的总执行和总监督的作用,处理好酒店礼仪制度文化建设中产生的相关问题。只有建立起这样一个有序的礼仪组织机构,酒店礼仪制度文化建设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第二,酒店要积极健全礼仪文化的各项规章制度。酒店的各项规章制度可以说是酒店礼仪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虽说酒店行业的规章制度在原则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具体到每一家酒店来说,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每一家酒店都应当在吸收和借鉴其他酒店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自身特色和发展的规章制度,以确保酒店员工在礼仪服务中能够“有法可依”,促进酒店员工在礼仪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中,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第三,酒店要注意把握礼仪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有关调查已经表明,酒店礼仪培训的师资力量以及培训的过程是酒店礼仪制度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培训的师资力量与酒店员工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较为系统科学的培训过程则对顾客的礼仪服务体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当前,大部分酒店采用礼仪制度与相关的服务性规范相互混合的制定模式,这种模式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礼仪与服务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也存在着弊端,很容易混淆对礼仪制度概念的认识,甚至有可能忽略礼仪制度的存在,阻碍礼仪制度的发展。因此,酒店礼仪制度文化建设要尽可能做到细化,把握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以促进酒店礼仪文化体系的构建。

3 酒店礼仪行为文化

3.1 酒店员工的个人礼仪行为要更加的用心和细致

酒店员工的礼仪行为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虽然在整体上,酒店员工的个人礼仪行为能够达到礼仪规范所要求的程度,并且能够为顾客提供一定的标准化服务,但是距优质服务的目标还远远不足。还有,顾客所需要的服务是由内而外、热情体贴的服务,这就要求酒店员工必须要做到用心。另外,酒店员工提供礼仪服务时不注意细节,这也是引起顾客不满和投诉的主要原因。酒店员工的个人礼仪行为代表的不仅是员工的个人素养,也能够体现出这所酒店的文化内涵。所以,酒店必须从大局着眼,不断改善酒店员工的学习工作态度,提高其职业素养,从而提高酒店员工的个人礼仪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依靠酒店员工将礼仪文化转化成具体的礼仪服务行为,实现酒店礼仪文化的长久发展。

3.2 酒店的各项礼仪活动要酌情举办

酒店具有多样性的社会功能,常常会举办一些礼仪仪式、宣传活动抑或是联谊活动,如开业、剪彩、店庆、会、答谢会、相亲会、文体活动等。这些仪式活动不仅可以给酒店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助于酒店在社会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所有仪式活动都能为酒店带来有利的影响。酒店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举办仪式活动。要本着酒店工作能够正常运转原则,减少不必要的内部仪式活动,在举办各种对外仪式活动的同时,还要注意分寸,做到资源分配合理,不影响酒店其他部门的工作以及顾客的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洪玲,贾芸.酒店企业管理中礼仪文化的构想[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4(5).

[2]熊锦.酒店管理中的礼仪文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3).

第8篇

[关键词]礼仪课 设计思想 设计要点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思想

1.传递从他律到自律的理念。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使学生认识到礼仪在生活中的作用,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不可能靠一门课有质的飞跃,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这来自于个人的经历(曾经接受的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所以,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除了教授具体的礼仪规范外,还要向学生传递礼仪在生活中的意义,学习礼仪能帮助学生收获什么,会对学生的未来有怎样的帮助。促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积累经验、注意的自己的言行,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学习。

2.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礼仪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人们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的意识的支配下,在人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礼貌与礼节,是基于对他人和社会礼仪需要的自觉认识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以各种形式与他人和社会发生种种交往联系。礼仪课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表象的行为规范、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礼仪的更深刻的内涵是发自内心且表现在外的待人处事方式,讲授的是一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3.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情商教育往往是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但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辨别是非、行为优劣的判断能力,只是存在学生是否想去做的问题。“一个人情商的高低对人生有重大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实施教育的载体,这种教育思想再好必将是空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致力于建立这样一个培养学生情商的“载体”,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例如,通过讲授与示范、互动与案例培养学生行为举止自信大方、品格正直、胸怀宽广、较好的沟通理解能力、如何面对挫折、怎样尊重与爱别人。

4.注重课堂文化的建设。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礼仪之美。学生会对对美的东西给予积极的关注,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挖掘和展示礼仪内容体系的美。教师可以通过案例、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体味到礼仪对自身巨大的应用价值,从而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吸引他们自觉学习礼仪知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交际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分组与彼此介绍训练,加深彼此间的交流,通过课堂讨论、情境模拟训练等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给予鼓励与认可。最后,要有意识地将礼仪教育与道德情操结合起来。礼仪实训中对技能的掌握只是表象的内容,要使行动贯彻到日常行为中,并使之持之以恒,需要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遵守礼仪规范为荣。

二、课程设计要点

1.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礼仪实训内容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对内容的科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对内容合理的设计可以向学生传递一种思想,突出诚实守信教育、自律敬人教育,将礼仪文化渊源与内涵、个人礼仪素养的提高、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个人形象的塑造、自我推销技巧、求职面试礼仪、基本交际规范等作为教学重点。

具体的技能训练在讲授的过程中进行,如站姿、坐姿、握手、接递名片、领带、丝巾的打法训练等,与理论讲授互为支持,互相补充,统一于教学需要。在具体训练中有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不但使学生掌握礼仪知识的基本要点,而且又通过现场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

2.考核方式创新。礼仪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本门课考核环节主要分为礼仪的基本技能考核与礼仪情景剧考核,在基本技能考核中把讲座中涉及的重点问题让学生重新回顾,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其中也包括实际示范,如站姿、坐姿、握手、接递名片、领带、丝巾的打法等的考核;礼仪情景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礼仪常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情景剧的形式串联起来,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此外,课程结束后,为了全面地考察学生对社交礼仪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效果,还要考查学生平时在礼貌礼仪方面的表现,包括平时的表现是否合乎礼仪要求、上课出勤率、课堂纪律、书面作业、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检测成绩等。

3.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讲授法,在讲座的过程中主要以讲授的形式进行。如社交礼仪的概述、个人形象礼仪、常用公务礼仪、休闲活动礼仪、校园礼仪、应聘礼仪要点等。

示范法,在礼仪讲座的过程中,除理论知识外,还有一些互动环节,如站姿、坐姿、微笑训练,领带、丝巾打法培训,介绍、握手、打电话、接递名片实际操作等环节,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操作。

案例分析法,在案例分析部分,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从案例中得出结论,结合自身实际写出感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多媒体教学,现代交际礼仪课程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氛围。在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与实训内容相关的VCD,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礼仪在生活中的意义;在面试礼仪讲授的时候,可让学生观看面试Flash,把严肃的面试氛围,通过夸张的情景表现出来,使学生印象深刻。

情境模拟教学,即在礼仪考核环境中,为学生设定一定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要把所学应用于情景之中。如接打电话的礼仪运用、销售物品时的表情礼仪等。

三、小结

社交课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课后为学生安排一系列活动是十分必要的。鼓励学生立足于校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社会延伸,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如指导学生举办了公关礼仪大赛、个人形象设计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使学生礼仪技能大幅度提高,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各种场合能应对自如,表现出良好的礼仪修养。

参考文献:

[1]蒋萍.高等院校开设礼仪课的设想[J].中国高教研究.

第9篇

2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3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3.1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

3.2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学生学习了Familytree以后。了解中英称谓礼仪的差异并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不能对父母辈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而西方人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极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称谓温暖,亲切,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汉语中,出于礼貌,常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这种称谓能使被称呼者觉得受到尊敬。而在西方礼仪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着“old,useless”,“年龄大,体衰,失去活力”等,如果直呼其名他们会感到亲切,自然,若被称为“oldgrandrn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恼火。他们不崇尚老,而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利和能力。可见,一种文化礼仪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适用。

在学习Foodanddrink话题中,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d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英国人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国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中国人用筷子吃,而英国人用刀叉就餐,而且西餐规定不许将胳膊肘放上餐桌,这样是不礼貌的。同时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在家里要请长辈先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是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坐在指定座位,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等。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leave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picktheflowers(不要摘花),Don'tthrowthingsat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