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8 10:16:32
导语: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危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死亡率;死亡原因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62-02
为了解居民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情况,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变化与主要疾病发生的关系,给政府和相关部门制订疾病预防控制政策提供依据,因此对庄河市2010年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庄河市2010年居民死亡资料来源于庄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居民死亡监测统计,人口资料来源于庄河市公安局。
1.2 方法 疾病死亡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分类编码[1],利用国家卫生部统一使用的居民死亡监测管理系统软件,计算各种死因的粗死亡率和标化率。
2 结果
2.1 居民死亡情况 庄河市2010年平均人口数为907893人,出生率6.20‰,死亡率6.48‰,标化率3.41‰,自然增长率 -0.28‰,婴儿死亡率3.90‰,新生儿死亡率2.70‰。性别死亡率中,男性是7.24‰,标化率4.02‰,女性是5.71‰,标化率2.80‰。
2.2 居民前十位死因
前十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及代谢、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其他疾病、传染病,分别占总死因的46.29%、26.53%、9.12%、8.15%、2.67%、2.38%、1.19%、1.14%、1.02%、0.51%。以上前三位死因占死亡总数的81.94%,前五位死因占死亡总数的92.76%。男性前五位死因是循环系统、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女性前五位死因是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及营养代谢。
从表2可以明显看出,肿瘤和损伤中毒对男性的威胁远远大于女性,男性的死亡率分别是女性的1.65倍和3.39倍,应引起全社会的警惕。
2.3 主要死因分析
2.3.1 循环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是我市居民死亡的第一位死因,2010年死亡率是299.82 /10万,标化率是135.09 /10万,占总死亡的46.29%,男性死亡率是309.71 /10万,标化率是147.03 /10万,女性死亡率是289.77/10万,标化率是123.45/10万。循环系统疾病的死因主要是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死亡率是134.60/10万,标化率是60.04/10万,男性心脏病死亡率是138.23/10万,标化率是65.55/10万,女性心脏病死亡率是130.91/10万,标化率是54.62/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是162.68/10万,标化率是73.83/10万,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是168.20/10万,标化率是79.87/10万,女性脑血管病死亡率是157.09/10万,标化率是67.99/10万。
2.3.2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总死亡率是171.83/10万,标化率是94.90/10万,占总死亡的26.53%,其中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是213.69/10万,标化率是119.34/10万,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是129.36/10万,标化率是69.87/10万,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1.65倍。恶性肿瘤死亡前五位是肺癌、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其中前三位占总死亡的66.28%。
从表3可以明显看出,肝癌和食管癌癌症对男性威胁远远大于女性,应引起社会的警惕。
2.3.3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总死亡率是59.04/10万,标化率是24.24/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是53.81/10万,标化率是21.86/10万,女性死亡率是64.35/10万,标化率是26.84/10万,女性死亡率是男性的1.20倍,可见呼吸系统疾病对女性的危害大于男性。
2.3.4 损伤和中毒
损伤和中毒总死亡率是52.76/10万,标化率是42.42/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是81.15/10万,标化率是64.97/10万,女性死亡率是23.96/10万,标化率是19.41/10万,男女死亡率比为3.39 :1,可见损伤和中毒对男性的危害较大,其中交通及运输事故和自杀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2.3.5 内分泌及代谢
内分泌疾病总死亡率是17.29/10万,标化率是9.05/10万,男性死亡率是12.96/10万,标化率是6.58/10万,女性死亡率是21.97/10万,标化率是11.64/10万,女性死亡率是男性的1.70倍,可见内分泌疾病对女性的危害大于男性。
3 讨论
2010年庄河市居民死亡率为6.48‰,男性死亡率是7.24‰,标化率4.02‰,女性是5.71‰,标化率2.80‰,性别死亡率比1.27:1;主要死亡原因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及代谢;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死亡率男性远大于女性,而在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疾病死亡率中女性远大于男性。
参考文献
[1]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中国肿瘤死亡登记工作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48-50.
[关键词] 鸡呼吸系统综合症 病因 防治
所谓呼吸道综合症是由鸡支原体、大肠杆菌、鸡新城疫病毒、冠状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和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中两种或多种混合感染引起鸡呼吸道疾病的总称。该类疾病对养鸡业危害最大,造成的损失最严重,近几年来发病越来越严重,治疗难度和治疗费用越来越大,下面就发病原因、病变及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一、病因分析
1.新城疫基础免疫没有做好,后期的免疫即使做得再好也不易产生坚强的抗体。新城疫的免疫抗体产生的水平一般建立在首次免疫的基础上,所以首次免疫接种很重要。
2.肉用鸡后期生长快,需氧量大,呼出的有害气体多,鸡舍又过于密闭,舍内的氨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超标严重,刺激呼吸道产生病变。
3.冷空气刺激呼吸道造成气管发炎,致使气管内有粘液和痰分泌,同时鸡无吞咽和呕吐动作,这种情况会造成鸡明显的呼噜或咳嗽。
4.喉气管炎、慢性流感和新城疫等较严重的病毒性疫病造成鸡的喉头与气管严重肿胀、出血,进而造成鸡群比较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一般药物往往难以治愈。
二、临床症状
呼吸道内的这些疾病的共同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咳嗽、气管出现锣音,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消瘦,严重影响雏鸡、肉仔鸡的生长发育和成年蛋鸡的产蛋。病理剖检喉气管有粘液,喉头有出血点,气管环状出血,鼻腔和气管有黄色干酪样物,气管还会出现假膜或血痰,肺水肿并有积液,胰脏出血,十二指肠溃疡,直肠有弥漫性或条纹状出血,卵巢变性或卵泡坏死,输卵管有炎症、萎缩,子宫有水肿并有异物。
三、鸡群呼吸道综合症的成因
1.鸡只呼吸系统结构的特殊性
鸡只所特有的气囊结构,使鸡的呼吸系统可以说是从鼻到肺、至腹腔脏器、至骨骼及相关组织的“开放”系统。这意味着鸡只呼吸系统的感染很容易扩散至鸡腹腔脏器甚至全身,一旦气管、支气管的黏液纤毛系统、肺泡的巨噬细胞吞噬系统受到损害,鸡只呼吸系统疾病便会发生。
2.管理因素
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VA、VC等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日粮中蛋白与能量的比例失衡,霉菌毒素的污染,均会损伤上呼吸道系统结构的完整性,进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3.疾病因素
引起鸡呼吸系统综合症的常见疫病有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霉形体感染等,而其中霉形体感染是引起禽呼吸系统综合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4.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白血病、网状内皮系统组织增生症、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贫血、呼肠孤病毒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破坏了鸡只的免疫系统,使鸡只产生了免疫抑制,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强,使得新城疫、传支、大肠杆菌病、支原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以上影响鸡呼吸系统综合症发生的各种因素常常具有相互作用。如管理因素、营养因素的相互作用会使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常可以继发一些条件性呼吸道疾病如大肠杆菌病、霉形体感染等。有时在实际中也可见到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的混合发生,如新城疫+大肠杆菌病、新城疫+支原体感染、新城疫+传支、传鼻+支原体感染等,加重了疾病的发病程度,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四、鸡呼吸系统综合症的防治
了解导致鸡群呼吸系统综合症的发病原因是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前提。通过现场观察并评估可能影响呼吸系统综合症的管理因素,对可疑饲料进行营养分析和霉菌素毒素的检测,以及怀疑是病毒、细菌、霉形体感染时可进行必要的血清学监测或进一步采取各种实验室手段以确认病因或病原,来做好对鸡呼吸系统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工作。
1.预防措施
1.1综合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给鸡群供给足够的营养物质,做好日常的消毒卫生工作,保持鸡场、鸡舍、运动场所的环境卫生,饲养密度要合理,通风良好,对于病死鸡只要深埋或彻底销毁,杜绝传染源,给予鸡群良好的生存环境。鸡场应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和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
1.2预防接种
呼吸系统综合症是一种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环境应激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呼吸道综合性疾病。因此,在做好饲养管理及营养方面的预防工作外,还要做好如新城疫、传支、传喉、霉形体、传鼻等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2.治疗措施
2.1管理、营养方面
加强饲养管理,给鸡群以足够的营养物质,做好日常的卫生消毒工作,保持鸡场、鸡舍、运动场所的环境卫生,饲养密度要合理,通风良好,对于病死鸡只要深埋或彻底销毁,杜绝传染源,给予鸡群良好的生存环境。鸡场应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和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
2.2检测病原
通过现场观察并评估可能影响呼吸系统综合征的管理因素,对可疑饲料进行营养分析和霉菌毒素的检测,以及怀疑是病毒、细菌、霉形体感染时可进行必要的血清学监测或进一步采取各种实验室手段以确认病因或病原,做好对鸡呼吸系统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工作。(1)病毒性疾病方面。可选用抗病毒中西药进行联合治疗,必要时可先进行疫苗紧急接种,再进行相关的治疗。(2)细菌疾病等方面。可选用抗生素、化学合成抗菌药进行治疗,如头孢类药物、强力霉素、阿米卡星、氟苯尼考、新霉素等。(3)支原体感染方面。可选用阿奇霉素、罗红霉素、替米考星等进行治疗。(4)混合型感染方面。可将上述的药物联合应用,同时多使用一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以促进机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舒永方,曹步玲. 鸡常见几种呼吸系统疾病鉴别诊断技术[J]. 山东畜牧兽医. 2011(02) .
【关键词】呼吸系统;护理;医患和谐
呼吸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胃肠疾病。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除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外,与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也有关,因为它们会降低人的免疫力,从而增加了肺气肿等肺部疾病的产生。与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有,肺炎、咳嗽、咳痰、气喘等慢性病,这些呼吸疾病不易根除、易反复发作。笔者是在呼吸内科长期工作的一名护理人员,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介绍一下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要点。
1 呼吸疾病患者表现特点
任何疾病发生的因素都是多方面的,呼吸疾病也不理外,它的发病原因与患者的生理因素、年龄情况、心理情绪等有关,这些致病因素往往相互影响。
1.1 心理问题
呼吸疾病患者因系统免疫力低下,这些人群对环境比较敏感,易感程度强,受温度、气候变化影响大,病情易反复发作。它们的工作、生活等常会被疾病困扰,长期会造成病人抑郁、焦虑等,不好的情绪又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进而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患者呼吸疾病严重时,如呼吸衰竭,辅助呼吸的人工呼吸机常会受到患者的排斥,一是其作为机器易给人冷冰冰的感觉,除了给患者不适外,长期使用还会使患者产生情绪低落、内心焦虑、抑郁、恐惧、怀疑等不良心理。
1.2 生理问题
呼吸内科患者有呼吸不畅、呼吸道有异物,胸闷、气喘等问题,他们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节奏、脉搏、血压、痰量等指标会有异常。它们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呼吸疾病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精神高度紧张,进而影响患者整体的健康情况。
1.3 人群组成特点
据调查,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多数是中老年群体,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机能如,呼吸系统、心机等功能变弱,排泄机能也变弱,加之长期粉尘,烟雾等有毒物在体内的积累,一旦有发病的诱导因素,呼吸疾病的症状便显现出来;也有一些因长期工作在粉尘环境的年轻人,如煤矿工人,他们短时间内接触含粉尘颗粒的频率十分大,即使身体健康,但有害物质已经远远超出身体的负荷,超出正常的自身净化能力,不能及时排除,最终导致严重的呼吸疾病。也有部分孩子因体质较弱而患者呼吸系统疾病,而有的人是先天性呼吸疾病。
2 护理工作应注意问题
患者接受住院治疗是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护士作为医师治疗后,病人重要的关照人,与患者身体的恢复有密切关系,在对呼吸病患者护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2.1 及时护理
护士工作繁忙、需要护理的病人很多,每天的工作量也很大,但我们要遵循选一行,爱一行的原则。不怕苦、不嫌累。把一些需要重要护理的患者分类,及时给他们必要的护理和照料。对其他患者也要给予及时医疗,关注其病情发展情况,并及时向主治医师反应,以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治愈呼吸系统疾病。
2.2 工作态度和蔼
为人民服务是光荣的,真心实意为民众办事、解决他们在就医中遇到的困难,不仅是护士应尽的责任,而且有助于民众对医院产生感激心理,解决当今社会对医院只顾赚钱的质疑,提升医院、人民天使的形象。呼吸疾病易通过空气传染,清洁的住院环境对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很重要。
3 护理方法要点
3.1 健康教育宣传
对患者来说,有健康意识很重要,这样他们就能学会保护自己。对呼吸系统患有疾病的人来说,有了健康意识,就会注意自己的饮食(少吃辛辣、咸、生冷等刺激性太强的食物)、注意天气变化给他们呼吸系统带来的影响,及时增减衣物、了解自己病情的发展,及时用药或就医、了解整体患者的心理情况,学会找家人或朋友及时疏导。
健康知识的宣传需要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时及时给与患者和家属,医院呼吸系统门诊可以有自己的健康宣传资料,及时发给患者。此外,医院也可以定期举行有关知识的教育讲座,让民众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3.2 医患沟通和谐
每天查房时与病人聊天,测量体温、肺部情况,痰量等情况,询问患者一天的身体情况,用药情况及对药物疗效的感应,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给需要的病人及家属沟通,告诉他们患者病情,并结合身体动作、去和患者进行情感交流。给听话孩子以赞许和鼓励、给老人以希望,给中年人以叮嘱。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和真情,而不仅仅是医院里冰冷的机器、刺鼻的空气苦涩的药片。医患及时、有效的沟通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护士可以在这以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3.3 药物、饮食、睡眠调理
药物治疗是对患者疾病初期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及时给药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缓解患者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患者心理安慰。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过敏反应等症状、病情康复情况等多方因素,适当调整药物和药物剂量,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要掌握药物的药性及不良反应的表现症状,进行药物注射时,全面了解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注射易过敏的药物后要注意药物疗效、病人对药物的反应、药物副作用,掌握及时的抢救方法,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准确性、疗效性。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多食用高蛋白食品、适量食用水果、不挑食,不偏食,适当进粗纤维 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等,对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作用。
4 结语
呼吸系统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对环境比较敏感,易感程度强,受环境改变,心理情绪影响较大,因此,它们的工作、生活等常会被疾病困扰,长期会造成病人抑郁、焦虑等,不好的情绪又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进而造成恶性循环。护士对呼吸内科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要全面、客观分析问题,掌握病人病情动态,药物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在掌握呼吸系统的常规护理方法时,应注意与患者交流沟通,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既有利于医患工作的展开,又有利于病人身体的康复。结合患者自身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做到治病先治心,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确保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全星.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水平分析[J].医学产业资讯,2007,4(34):37- 38.
[关键词] 死亡病例统计分析; 住院死亡病例; 门诊及院外死亡病例; 疾病顺位; 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 R339.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64-01
搜集我院2007-2011年127例住院及门诊死亡病案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死因顺位、年龄构成,性别等病死率情况,以提高人们防病治病的意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搜集了我院自2007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死亡病例登记、统计报表及死亡患者的病例127例。
1.2 方法 死亡患者的疾病种类按照ICD-10国际疾病分类法归类统计。如诊断中有多种疾病,按国际疾病分类死亡编码规则确定死因[1]。以第一诊断来确定死亡原因。
2 结果
2.1 死亡人数、病死率及性别 在这5年中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例40189例,经治疗抢救无效死亡及来我院时已死亡病例共127例,病死率为0.32%,其中男性死亡87例,死亡率0.22,女性死亡40例,死亡率0.1,各年度病死率情况见表1。
表1 各年度病死率情况
2.2 年龄结构 死亡患者中年龄最大为91岁,最小仅为11岁,各年龄段死亡人数及年龄构成情况见表2。
表2 死亡病例年龄结构
2.3 死因顺位 在127例死亡患者中,循环系统疾和恶性肿瘤病构成了死亡患者的主要致死疾病,分别占第一和第二位。疾病种类及疾病顺位见表3。
表3 疾病种类及疾病顺位
3 讨论 2007-2011年中,我院患者病死率呈下降总趋势,提示我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从各年龄段死亡人数及构成情况看,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人数104人,占81.88%,是主要年龄构成。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群的4.2倍[2-3]。因此积极开展老年人的卫生保健,加强老年疾病的防治和动态研究,是医疗卫生工作今后的工作任务。
死因顺位显示在全部死亡疾病中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前三位,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构成的44.09%,为死因顺位的第一位。提示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10月份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2],因此应做好老年人在秋冬季节转换时的的自我保健,加强宣传和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占全部死因构成的34.65%,与文献报道相当。恶性肿瘤成为威胁人类的又一大杀手,人类经常暴露于环境污染、滥用化学药品、夫妻关系紧张、缺乏体育锻炼等危险因素中,若长期影响身心健康就易发病。专家指出:癌症本身并不会传染,但诱发癌症的某些因素却有明显的传播特征[4]。呼吸系统疾病呈上升趋势,这提示我们的有关管理部门在发展生产、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整治并防止大气污染和恶化,同时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培养市民的良好卫生和生活习惯,抑制呼吸系统疾病的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编译.ICD-10[S].第二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23.
[2] 李菲洪,陈明凤.4601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住院病案分析[J].中国病案,2005,6(7):41-42.
【关键词】居民 死因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59-01
【目的】了解宝应县居民病伤死因情况,分析居民的主要死因构成及重要疾病的死亡率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本县2008-2010年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于各医疗机构死因监测点,通过《死亡报告卡》数据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之死因信息登记报告系统,所有上报资料经调查核实。人口资料由县统计局提供。
1.2 方法死因分类采用国际疾病统计分类标准(ICD-10),按国家卫统表统计归类对上报的死亡病例进行编码、分类审核,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死亡情况 宝应县2008-2010年报告死亡病例15502人,3年死亡率分别为5.42‰、5.86‰、5.58‰,年平均死亡率为5. 62‰,标准化死亡率为8.48‰,其中男性标准化死亡率4.92‰,女性标准化死亡率3.56‰。
2.2 死因分类按照国家卫统表统计归类法,将导致死亡的20类疾病进行分类,排列前五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2008-2010年报告死亡个案中,循环系统疾病7005例,肿瘤5778例,疾病和死亡的外因1053例,呼吸系统疾病625例,消化系统疾病261例。死亡率分别为2.54‰、2.09‰、0.38‰、0.23‰,0.09‰,分别占全死因的45.19%、37.276%、6.79%、4.03%、1.68%(见表1)。
2.3 死因顺位2008-2010年居民死因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事故(意外伤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在全死因中所占比例依次为37.15%、23.11%、20.92%、4.80%、3.67%,合计占全死因的52.50%(见表2)。
表2 宝应县2008-2010年居民死因顺位统计表
2.4 主要死因
2.4.1 恶性肿瘤已构成该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2.09‰,居全死因首位,随年龄增加而明显上升,死亡集中在60岁以上年龄组,胃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等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占80.38%(见表3)。
表3 宝应县2008-2010年居民恶性肿瘤死因顺位统计表
2.4.2 心脏病居全死因第二位,死亡率为1.30‰。死亡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心脏病死亡以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为主,占心脏病死亡的73.38%,死亡率分别为0.51‰、0.32‰、0.12‰。
2.4.3 脑血管疾病居全死因第三位,死亡率为1.17‰,脑血管疾病死亡主要以脑出血、脑梗死和高血压脑病为主,分别占脑血管疾病的51.37%、28.45%和11.38%。
2.4.4 事故(意外伤害)居全死因第四位,死亡率为0.27‰,事故(意外伤害)死亡主要以交通事故、意外淹溺和沉没和跌倒为主,分别占事故(意外伤害)的46.77%、19.89%和5.79%。
2.4.5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居全死因的第五位,死亡率为0.21‰。
3 讨论与分析
3.1 2008-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表明,引起宝应县居民死亡原因构成比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事故(意外伤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而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前五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依次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我县虽属农村地区,但随着社会和经济同步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基本与全国居民一致,与全国居民死亡原因基本相似。
3.2 我县居民死亡的疾病以恶性肿瘤占死因的首位,其中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占80.38%点,排列前二位的是胃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这可能我县属里下河江苏浅洼平原区,居民受生活方式、长期食用大量农药喷洒的大米及淹制品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
3.3 事故(意外伤害)占居民总死亡的4.80%,是造成居民“早死”的主要死因之一,直接影响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值。在事故(意外伤害),男性死亡479例,女性死亡265例,男女之比为1.81:1,男性死亡明显高于女性,死亡集中在青壮年,这与青壮年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充当的主要角色密切相关,由于社会活动频繁,遭遇意外的可能性较大。事故(意外伤害)是一种非疾病性的社会问题,以危害健康人群为主,且突发性较强,死亡率较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应做好占死亡顺位1、2位的交通事故和意外溺水的干预工作。
3.4 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宝应县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加强和重视这些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对提高该县居民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今后要结合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积极推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和方案,广泛开展以健康促进为主的综合防治工作,落实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监测和报告[2],排找重点人群,筛查高危对象,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胥建军.邱 民.孙晓凯.2009年盐都区居民主要死因及其减寿情况分析,中国健康月刊,2010,7:248-249.
[2] 杨功焕,黄琼,陈爱平.中国人群的意外伤害水平和变化趋势,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3):142-145.
在常吸烟者中, 有1/4以上的人会发生早死。目前,全世界每隔10秒钟就有一人因接触烟草而患病死亡,每天有13 000多人死于烟草。按照该速度计算,到2030年,每年死于烟草的人数将上升到1 000万。这个数字高于其他任何原因造成的死亡,也高于同一年中死于肺炎、腹泻、结核和分娩综合征的人数总和。不仅如此,接触二手烟(指因接触一位每周吸烟超过1天,每天吸烟超过15分钟的人,而被动吸入的烟草烟气者)对健康的危害也非常严重。
美国卫生总署署长2006年的报告明确指出,接触二手烟是造成非吸烟者肺癌、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的重要原因。吸烟者的配偶因吸入二手烟而患肺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出2~3倍,二成儿童患癌症的原因与父亲吸烟有关。在婴儿期和儿童期暴露于烟草烟雾环境对呼吸系统的损害尤其不利,会增加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慢性呼吸道疾患、哮喘的危险性,降低儿童肺功能的生长发育速度。
吸烟危害呼吸系统
在烟草烟雾的长期刺激和毒害下,可使呼吸道黏膜细胞发生炎症改变及吞噬能力下降,纤毛运动减弱,免疫力下降,为病原体的侵入和炎症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弥漫性炎症的反复发生,引起肺泡组织纤维化,弹性减小,最后引起肺气肿。这些阻塞性肺疾患又使小气道阻力增加,肺泡缺氧而引起微血管收缩反应,形成肺动脉高压,加重心脏负担,导致肺心病的发生。
同时,吸烟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每支烟中约含20~40毫克苯并芘,这是一种极强的致癌原和致突变原。苯并芘经代谢激活后具有致突变作用,成为致癌物,引起人体肺组织癌细胞的发展和转移。
一项全球吸烟归因死亡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全球吸烟归因死亡数484万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高达97万,吸烟导致全球肺癌死亡数达85万。肺癌是吸烟归因死亡比例最高的疾病,约71%的肺癌死亡是由于吸烟导致的。日本有学者在一项有关已婚妇女的研究表明:丈夫不吸烟,妻子也不吸烟,妻子的肺癌标化死亡率约为8.7/10万;丈夫每日吸烟1~19支,妻子不吸烟,妻子的肺癌标化死亡率为14/10万;丈夫每日吸烟20支及以上,妻子不吸烟,妻子的肺癌标化死亡率为18/10万;而吸烟女性的肺癌标化死亡率约为31/10万。由此可见,主被动吸烟均大大增加了患肺癌死亡的危险性,且被动吸烟量与肺癌死亡率具有正相关关系。
吸烟危害心脑血管系统
烟草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和尼古丁是香烟导致心脏病的两大罪魁祸首。一氧化碳使进入心肌的氧含量减少,而吸入的尼古丁又增加心脏做功,使心脏耗氧量增大,从而导致心肌缺氧,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变窄)和血栓的形成,从而导致慢性动脉损害和心肌梗死。同时,吸烟还能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
烟草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虽然吸烟者和非吸烟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度低于患肺癌的相对危险度,但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群基数很大,烟草使用导致超额死亡的绝对数是相当大的,大于烟草导致肺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总数。在由吸烟导致的主要疾病死因中,心脑血管疾病是吸烟归因死亡数最多的疾病,2000年由吸烟导致全球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约为169万,占全部心脑血管疾病死亡11%。研究结果证明,在50岁以前,吸烟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5~6倍。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吸烟不仅是其中的一个危险因素,还能增强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胆固醇和高血压的作用。研究证明,吸烟和高胆固醇以及高血压联合作用比各危险因素单独作用的风险更大。
近年来,肺癌、脑卒中、冠心病等与烟草相关疾病的死亡率快速上升。根据卫生部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仅肺癌的死亡率近三十年就上升了465%。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据估计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约占全球吸烟者的1/3。 再者,我国接触二手烟的情况也非常严重。我国目前被动吸烟者约有5.4亿,其中15岁以下的儿童1.8亿。我国非烟民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为53%,在住房内接触二手烟为82%,在公共场所占67%,工作地点占35%。因此,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烟草将给我国带来多么沉重的负担和损失。
(辽宁省阜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阜新123000)
[摘要]目的了解阜新市城区居民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特点及威胁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阜新市2000年全死因登记报告资料和公安部门提供的人口数据,对阜新市城区居民死因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阜新市城区居民总死亡率为668.98/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前五位死因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的减寿年数为8792.50人年,减寿率为14.95‰,在全死因减寿顺位中居第一位。结论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疾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死亡率减寿率死因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know the level and distribution of injury deaths among urban residents of Fuxin City in 2010. Methods Date was derived from the Fuxin city death surveillance database in 2000 and population date was from public security. All data was been analysed. Results The death rate of Fuxin residents in 2010 was 668.98/100000. Male’s death rate was higher than females. Top 5 of death were circulatory systemdisease , tumor disease, respiratory disease, endocrine system,, injury and poisoning. The year of life lost of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 were 8792.50 person o year, the PYLL rate was 14.92‰. Conclusion The chronic non-contagion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death to residents of the Fuxin city. It’s the point of work for prevents and cure disease on a period of time.
Key words:Mortality ratePYLLAnalysis of death cause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069-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重要的死因【1】。为掌握阜新市城区居民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特点及威胁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2010年阜新市城区居民死因状况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源于2010年阜新市疾病监测系统城区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告,死因分类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人口资料由市公安局提供;以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作为基准对死亡率进行标化【2】。
1.2方法
资料统计分析采用DeathReg2005死亡医学登记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SPSS12.0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 总死亡情况
2010年阜新市城区总死亡人数3935人,总死亡率为668.98/10万,标化死亡率为768.86/10万;其中男性死亡2331人,死亡率为811.28/10万,标化死亡率为850.60/10万;女性死亡1604人,死亡率为533.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693.01/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比值为1.45:1。
2.2 死因构成及死亡率
2010年阜新市前5位死因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损伤与中毒,前5位死因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91.65%。在各主要死因死亡率的性别分布中,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的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阜新市城区居民前五位死因死亡率、构成比、标化死亡率
死因 男性 女性 合计
死亡率
(1/10万) 构成比
(%) 死亡率
(1/10万) 构成比
(%) 死亡率
(1/10万) 构成比
(%)
循环系统疾病
肿瘤
呼吸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损伤和中毒 415.56
216.48
40.02
29.58
40.02 51.22
26.68
4.93
3.65
4.93 282.82
124.63
36.56
33.57
12.63 53.05
23.38
6.86
6.30
2.37 347.66
169.50
38.25
44.19
26.01 51.97
25.34
5.72
4.73
3.89
2.3 年龄别死亡水平及主要死因
死亡人数年龄构成以老年人(60岁以上)所占比例最高占死亡总数的74%,死亡率为3810.77/10万;儿童组(5~14岁)最低占死亡总数的0.13%,死亡率为6.86/10万。0~14岁年龄段,第一位死因是围生期疾病,其次是先天畸形;15~39岁年龄段第一位死因是损伤与中毒,其中以交通事故致死为多,第二位是恶性肿瘤;40~59岁年龄段第一位死因为循环系统,其次是恶性肿瘤死亡,其中以肺癌最多;60岁级以上年龄组的按系统分:第一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第二位为恶性肿瘤,第三位是呼吸系统疾病,第四位是内分泌系统疾病;按疾病分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心梗、肺癌、冠心病和糖尿病。
2.4 主要死因的减寿年及顺位
减寿率的顺位以循环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其次是肿瘤,损伤与中毒居第三位。见表2。
表2阜新市城区居民主要死因的减寿年及顺位
死因 减寿年数
(人年) 减寿率(‰) 减寿顺位
循环系统疾病
肿瘤
损伤与中毒
消化系统疾病
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病
围生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先天畸形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8792.50
7021.50
3257.50
1517.50
917.50
625.50
521.50
447.00
316.00
262.50 14.95
11.94
5.54
2.58
1.56
1.06
0.89
0.76
0.54
0.45 1
2
3
4
5
6
7
8
9
10
2.5 主要疾病的死因分析
2.5.1脑血管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死亡1064人,占死亡总数的27.04%,死亡率为180.89/10万;心脏病死亡968人,占死亡总数的24.60%,死亡率为164.57/10万。
2.5.2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死亡992人,占死亡总数的25.21%,死亡率为168.65/10万。癌谱前5位依次是: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分别为53.72/10万、18.02/10万、17.00/10万、14.11/10万和10.54/10万,其中男性癌谱前5位是: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女性癌谱前5位是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和结直肠癌。除乳腺癌和宫颈癌外,男性其他恶性肿瘤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分布上,5岁以下主要因白血病死亡;10~39岁组恶性肿瘤死亡以肺癌和肝癌为主,分别占该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的21.74%和17.39%;从40岁开始,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快速上升,尤其是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的死亡率上升尤其明显,分别死亡312人、102人、100人、81人。
2.5.3 损伤与中毒。损伤与中毒死亡率是26.01/10万,其中以交通事故死亡最多,占损伤与中毒死亡总数的42.48%,其次为意外跌落致死和自杀致死。
3讨论
分析结果表明,与死亡率死因顺位相比,损伤和中毒的减寿顺位提前了2个位次,表明意外伤害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日益突出,由于其致死的多为25~45岁的青壮年,造成的寿命损失年数相对较多,其减寿率也较高,占总减寿年构成比的9.63%,远高于其死亡率构成的3.89%。以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居民的主要死因,占到居民死因构成的89.63%,提示当前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慢性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通过长期、广泛、持久的健康宣传和健康教育来达到改变和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目的;还可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慢病规范管理工作来达到对高危人群干预、对患病人群治疗随访的目的,在医生的积极、有效的治疗外,取得病人的积极参与及自我保健能力的提高,来达到减少和控制慢性病发病、死亡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急诊;危重症;抢救;流行病学;排列顺位;弹性排班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67-03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社会不断进步,大工业、大流通的社会模式日益形成,各类创伤发生率越来越高。创伤在急诊危重症抢救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综合最近几年的医学相关报道,在我国的 “死因顺位”中,创伤位序不断提前,现在创伤已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尤其是多发性创伤,已成为急诊医学研究的一个迫切课题[1]。在院前急救病例统计中,外伤在急救疾病谱中排第一位[2-3],已经成为要求严重重视的医学和社会问题。为研究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就诊规律,了解本院急诊抢救室病谱的构成梯次及特点,以适应新形势下急诊抢救工作的需要,并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笔者对本院急诊抢救室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登记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自本院急诊抢救室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登记记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本院急诊科抢救室救治的15岁以上(含15岁)的所有病例。
1.2 研究方法
对登记病例按救治月份、所患疾病类别、以及不同疾病类别的救治时间峰值进行系统统计分析。利用微软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分析。将分析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绘图表显示,使危重症病例救治月份峰值等趋势一目了然。按不同年龄组、不同就诊时间及分布情况、不同类别疾病的就诊高峰情况进行系统的统计,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分析后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列图表,摸索急危患者的构成梯次及病谱变化。
本院急诊科目前设有急诊抢救室、 急诊内科、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急诊外科。所有危重症患者均在急诊抢救室由值班护士分诊、登记,由相关科室医师进行救治。本研究根据本院目前急诊分诊的特点,对急诊危重症病例统计分类采取内科(包括神经内科)、外科的分类体系(本院妇科和五官科急诊设在病房)。
2 结果
2.1 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量各年度统计比较
在本院7年的急诊危重症病例登记中,共有急诊危重症患者29 716例被纳入统计范围。急诊危重症患者数逐年增加的趋势明显,且急诊危重症病种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外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分别占急诊危重症患者总数的26.0%、20.8%、11.2%、9.8%、7.8%和6.6%,见表1。
2.2 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量各月统计比较
调查显示,本院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数量在8、9、11、12月份最多。其中,12月份出现最高峰,抢救危重症患者达3 262例;以5月份患者最少,为2 225例,见表2。
2.3 各月危重病种变化趋势比较
通过统计得知:(1)外伤患者就诊数从6月开始上升,到12月最多,形成外伤就诊高峰,最高就诊人数为594例。然后开始减少,1月外伤患者数最少。(2)下半年呼吸系统急诊危重症患者较上半年明显多,也以12月为高峰,达317例。6、7、8月最少,6月份仅有149例,也充分说明呼吸系统急诊危重症发生呈季节性。(3)消化系统急诊危重症患者全年分布较平均,但同样以12月出现最高峰, 达299例; 以6月最少, 为159例。(4)神经系统急诊危重症患者以1、2、3、12 月最多,3月出现最高峰,达519例。一定程度上受本地气候条件影响,即在本地区气温最低的季节里神经系统急诊危重症发病率高。(5)循环系统急诊危重症患者以 8、9、12月最多,9月出现最高峰,1月最少。综合考虑,心脑类疾病,即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急诊危重症疾病的发生与季节的更替有一定的关联,见图1。
3 讨论
本研究收集统计了本院2004~2010年7年间急诊抢救室全部危重症患者的就诊情况,总结出本院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就诊人数前6位,依次为:外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而前6位危重症疾病占全部急诊抢救的85.1%。这样,研究急诊抢救室危重症疾病患者就诊情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 根据本统计研究结果,外伤危重症患者占本院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的26.0%,居本院急诊抢救室就治人数之首。既然在急诊危重症抢救中创伤占的比例最大,危重症患者最多,死亡率最高,则要求在急诊科建设上首先考虑医生配置。我国以往的急诊人员构成大多以轮转医生为主,年资不高且内科医生占多数。当前的形式则要求医院除了要固定一定数量的急诊医生,按照急救医学的要求培养,并积极培训使其能够不断提高应对创伤的综合抢救治疗能力,最大限度地救治患者外,同时,急诊必须配置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急诊手术室(trauma room),以应对大量、复杂的创伤患者。使在“创伤救治黄金时刻”最大限度地救治患者[4]。其次,本统计发现在急诊危病谱中,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合占全部急诊的56.2%。针对这样急诊医疗需求,对于急诊科配备的定科医师、布局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根据实际不断改进、力争完善。急诊的布局上要求不但要有一个相应规模的创伤治疗室(急诊手术室),还要配置一个较大规模的急诊危重症治疗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当然,急诊医师的培养方向除了要求人人都是全科医师,还要参考急诊危重症疾病构成梯次,确定每个医师的次专业方向,希望最终成为一专全能、具有高度应急、急救能力的急救医师。
根据急诊危重症患者研究情况,也要求急救专业的医师要对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救加强研究。与心脏科、神经科(内、外)、呼吸科等住院科室进行深度合作,建立脑卒中单元、急诊快速PTCA介入绿色通道、急诊复苏室等,并将其作为急诊科学科建设的重点。建立与这类疾病相对应的临床诊治流程,通过长期的临床摸索总结,争取在这类疾病的急诊快速诊断和准确救治上有所进展,力争取得长足进步。
根据本研究结果分析发现,急诊危重症病种在时间分布上有一定规律性,如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在3、12月最多,消化系统疾病在9月最多,外伤危重症就诊最多在12月,与其他相关文献报道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尽相同[5-6]。分析其原因,应该与文献报道所在地地域文化差异、生活习惯、气候特点等因素有关,待全国各地相关文献报道全面后,可做归纳、综合研究。急诊危重症疾病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为医院开展急诊工作提供依据,如根据季节性规律进行弹性排班[7],在疾病高峰到来前安排好足够的医务人员,而低谷期可以安排部分医务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同时,根据季节性规律配备相应的医疗耗材,做到有备无患,使急诊急救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
作为急救医务人员,除了做好本职的急诊与急救工作外,还要通过报纸、电视媒体等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医学知识,如提倡戒烟限酒,合理健康膳食,限制盐和脂肪摄入量等,并建议加强户外运动,预防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的指导。配合相关部门进行酒后驾驶危害性宣传,减少交通意外的发生率,增强民众减少意外伤害的意识。当然,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向社会普及急救技能,尤其是心肺脑复苏术。提高民众对心脏猝死、意外伤害的自救、救助技能,从而减少急诊危重症患者数量,提高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8]。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 面向未来,迎接挑战,促进我国急诊医学全面发展[M]. 中国急救医学,2000,20(11):629-670.
[2] 卢加发,杨顺露. 上海市嘉定地区3130例院前急救病例疾病谱及梯度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2),1136-1138.
[3] 郭兴,杨金兰,卫常安,等. 2000-2010年保定市120院前急救疾病谱变化规律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0):198-199.
[4] 王一镗. 急诊医学[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430.
[5] 沈国光. 华山医院急诊病例动态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1993,13(6):51-54.
[6] 陈永惠,李文,谢菁,等. 28826例急诊病谱的分析[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8,33(2):152-153.
[7] 程伟,尹春安. 实施门诊护理人员弹性、动态排班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1):85-86.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郊外游玩,汽车刚开出市区,我从车窗望出去,看见了我们久违的蓝天、白云和碧水,我赶忙打开车窗,一阵清爽的微风迎面扑来,空气中还夹杂着一股花草的清香味。在一阵阵的微风中,我想起了去年我们一家人随旅行团出国旅游,尽管我们走了很多地方,但是我的白鞋子仍然是那么光洁白亮,可是在我们这,不但“白鞋”会变成“灰鞋”,而且连衣服表层都会有一层污垢,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大家不难想象吧!这是空气受到污染导致的,而且“罪魁祸首之一”的则是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据有关资料显示,石家庄污染程度居然是位居前列的。我们的天空不再是蓝色的了,白云的踪迹也少了,绿树的叶子更是蒙上了一层灰土,显得不再是那么鲜亮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被严重的破坏了。曾经的蓝天变得那么奢侈。
汽车排出尾气对我们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危害,我经常听到当医生的姑姑说:“唉!现在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是越来越多了。”的确,有了汽车我们方便了很多,但是因为有了汽车,我们的环境也糟糕了许多。实想一下,我们天天呼吸这样有污染的空气,我们的肺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真不知道我们以后得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将会增加到什么程度。
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的环境,市政府已经关注到汽车尾气的问题了,并且实施了限号出行,也希望我们能自觉主动一些,尽量能不开车就别开车,偶尔走走路,对人体健康也是有益的。
我盼望着我们生活的城市能再现蔚蓝的天空,遐想一下吧!那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小鸟在蓝天快乐的遨游,我们打开窗子就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心情将是多么舒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