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9 10:43:27
导语: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新疆乌准铁路生态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Q1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项目建设背景
乌准铁路五彩湾至准东段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和奇台县境内,该地区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地区,吸引范围内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储量大,尤其是位于昌吉州的准东煤田煤炭储量居新疆首位。由于当地交通基础设施较落后,资源开发受到限制,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严重制约了当地国民经济和各种社会进步事业的发展。因此乌准铁路的修建不仅可以改变当地交通设施落后的局面,同时还将完善该地区路网布局,增强铁路的覆盖面及机动灵活性。
2 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
铁路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暂,春季干旱少雨,秋季温凉。铁路经过准噶尔盆地平原区、卡拉麦里剥蚀平原区,地形相对平坦开阔,土壤以棕钙土和灰漠土为主。这里生存的建群植物是由超旱生、旱生的半生乔木、灌木、小半灌木以及旱生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中年生的短命植物组成。该区域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不良地质现象为风沙。
3 项目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
3.1 公益林区
铁路穿越吉木萨尔县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公益林区主要树种为梭梭、柽柳两种,林间下层有沙茅、三芒原、蒿类碱蓬等草本植物。该公益林主要分布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区、天上东部北坡生态极端脆弱的前山带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区。吉木萨尔县重点公益林分布在县境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区,林地面积236218.33hm2,其中公益林218262.33 hm2,占林地面积92.4%;商品林17956 hm2,占林地面积7.60%。重点公益林48000 hm2,全部为防风固沙林。吉木萨尔县绿洲外缘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相邻,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长在沙漠中的梭梭灌木林是抵御沙漠扩张、减少恶劣天气侵袭、保护吉木萨尔县绿洲农业的天然屏障,保护着吉木萨尔县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3.2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铁路经过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边缘,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保护单位,其范围北起乌伦古湖、南至卡拉麦里南缘,西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缘,东至二台-奇台-木垒公路以西,地跨奇台、吉木萨尔、阜康、青河、富蕴、福海六县,自然保护区范围:E88°30′-90°03′,N44°36′-46°00′,面积1423558hm2。现已得知的野生动物共有58科288种,绝大部分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蹄类动物的主要种群为野驴、盘羊、黄羊等,猞猁、兔狲、赤狐以及金雕、玉带海雕、猎隼、波斑鸨等稀有珍贵物种也有分布。
蒙新野驴,也称蒙古野驴或准噶尔野驴。野驴体形高大类似于马,尾巴则象驴,耳短、蹄大,野性十足,喜集群生存、活动,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60公里以上。
准噶尔鹅喉羚,又称长尾黄羊。它体长100厘米左右,身高60-70厘米,重约25-35公斤,体毛呈沙黄色,胸腹及四肢内侧近白色,尾部黑褐色。鹅喉羚喜集群,特别到秋季,往往聚集数十、数百只活动或迁徙。
4 项目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1 工程实施对公益林的影响分析
铁路CK96+000-CK114+000段经过吉木萨尔县国家重点公益林,根据地区林业主管部门的调查表明,铁路用地范围内没有发现国家级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主要植被类型为梭梭群系、梭梭-琵琶柴群系、蒿属-短期草群系,而未存有公益林重点保护的:假木贼群系、柽柳群系和白梭梭群系等,且规划占地呈带状分布或点状分布,占用面积小,生物量损失有限,不会引起植物群落及其分布格局的变化,通过植被恢复及异地补偿措施,可以将铁路对公益林区植被及动物的影响降到最低。
4.2工程对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
铁路的廊道与分割效应使沿线荒漠生态系统产生分割,对地面动物形成屏障,起着分离与阻隔作用,其结果是将自然生境切割成孤立的块状,使生活在其中的野生动物变得脆弱,不宜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铁路施工期施工人员的活动及施工作业,如施工器械产生的噪声、废气,夜间作业的灯光,人员的随意走动等,对野生动物的生活造成干扰,使其受到惊吓甚至伤害;在运营期铁路分割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使其活动范围缩小。
根据卡山保护区科考报告,铁路经过区域不是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也未分布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和保护区管理站的投食点和饮水区,不会对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人工食源和水源产生影响。
铁路沿线栖息着数量较多的齿类动物和爬行动物,工程可能会破坏栖息环境和巢穴,并影响其个体。铁路建设会对其种流产生阻隔作用,因小型动物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对其种流的促进作用则相对微弱。
5 乌准铁路生态保护措施
5.1公益林区
铁路经过的公益林段,由于政府的禁牧禁伐、补种梭梭、红柳等耐旱防沙植物措施,当地的微气候也发生了改变,降水量增加,沙漠区内植被恢复较快,梭梭、红柳及杂草生长茂密,覆盖率大于50%,且地表已结皮形成一层保护层。铁路经过该段以路基形式通过,遵循保护原有地表植被和结皮,放缓路基边坡利于植物生长,做好路基本体防护的原则来进行设计。
5.1.1路基本体防护
路基本体防护的范围为路肩、坡面、积沙平台及路堤坡脚或堑顶外2m。
(1)采用粉细砂填筑的路基,当路堤边坡高度小于6m时,路肩平铺预制混凝土块板,路堤边坡坡面采用预制混凝土六棱空心砖或者方格骨架护坡进行防护;
(2)采用粉细砂填筑的路基,当路堤边坡高度大于6m时路肩及肩下1.0m范围内边坡采用预制混凝土块板包坡,其下部再采用预制混凝土六棱空心砖护坡或方格骨架进行防护。
(3)粉细砂路堑侧沟平台平铺0.3m厚的卵砾石,路堑边坡坡面采用预制混凝土六棱空心砖或者方格骨架护坡进行防护。
(4)空心砖或者方格骨架护坡内种植低矮的灌木。
5.1.2风沙流路基两侧平面防护
风沙流路基工程:路基迎风侧坡脚外100m、背风侧坡脚外50m处各设置一道高立式阻沙沙障,高度1.2m。
5.2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5.2.1设置野生动物保护通道及标志牌
按照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提出的环境保护要求,野生动物在项目区域活动相对频繁,动物通道的留设参照卡山保护站的意见设置。
野生动物通道一览表
施工结束后,桥涵下方应及时清理恢复,彻底做到工完料清,以利动物通过。在距离动物通道500米处的铁路路基上增设动物通道标志牌5处,禁止机车随意鸣笛。
5.2.2野生动物分布区设置野生动物饮水点
按照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提出的建议在保护站两个调度站附近各设置一处广口井(面积不小于10*10米深1.5-2.0米底边防渗透),在各处施工取土坑边缘修为30°缓坡,采取防沙措施,便于积存降雨利于野生动物饮水。
6 结论
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路基、站场工程占地、土石方开挖,采取植物和工程措施防护后,可缓解其影响,在相同客货运量和运距的前提下,同沿线地区发展其它运输方式相比,铁路运输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野生动物;法治体系;保护理论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28
近年来,对外贸易逐渐频繁,野生动物偷猎、野生动物制品走私现象也愈加严重。我国虽然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构建了相应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制体系。然而野生动物保护理论仍不健全,实际野生动物保护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问题,因此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必要性。
1 野生动物概述
所谓野生动物,一般指的是野外生存的、珍贵的且濒临灭绝的陆生与水生动物,说是具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外生存动物。野生动物的范畴中不应当包括人工驯养繁殖后出生的野生动物,但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却没有对野生动物的准确范畴进行界定,这就导致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执法过程中面临困境,难以有效地区分人工饲养的濒危动物与野外生存的濒危动物,导致人工饲养并放生的野生动物遭到大肆偷猎。对野生动物概念的不清晰也导致了对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不明确,难以对野生动物偷猎现象进行有效监管[1]。
2 野生动物保护理论
2.1 栖息地保护理论
我国政府明确了保护及改善野生动物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珍贵动物植物的原则,同时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规定。然而在自然保护区实际法律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法律法规协调性差的问题,栖息地保护法律法规间存在着执法冲突以及执法疏漏现象,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理论层级较低,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着手对野生动物物种栖息地建立统一的监测、管理系统,尽可能根据随季节迁徙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构建相应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网络,从而合理地规划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整体布局。在野生动物栖息地法律法规设置过程中,应当从整体看待野生动物的保护问题,将我国野生动物当做可持续发展资源看待,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交流,从而保证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的统一性。在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应当尽可能地区分人为活动。
2.2 致害补偿理论
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不仅仅应当深入分析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存在,对人地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在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应当保证人类活动尽可能不干扰野生动物的正常生存,通过限制社区居民的主体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但是在居民日常生活动,有关单位与个人仍是不可避免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应当制定相应的防范以及处罚措施。并且当居民因为保护野生动物遭受损失时,可以向相关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补偿要求[2]。为了实现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合理性,应当明确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具体补偿范围,将补偿范围缩小至国家与地方规定的的保护名录在册的重点野生动物,对保护了野生动物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补偿,保证其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还应当明确补偿损失的范围,应当根据单位或个人的具体损失情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补偿,在补偿费用上可以通过商业保险机制筹措资金,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资金。
2.3 物种保护理论
在保护野生动物的过程中,受到不恰当人类活动的影响,会破坏野生动物物种的多样性,从而破坏野生动物生态保护区的稳定性,进而损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野生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有效地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可以满足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需求,还可以有效的推进我国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人们不恰当生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减损的危害一般指向未来,会影响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野生动物资源的枯竭,因此我国政府亟需着手加强对野生动物物种的保护,这就需要加强对偷猎问题的监管与惩罚。我国现阶段出台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捕猎与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濒危野生动物[3]。为了实现野生动物资源的持续性开发,应当对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保护,通过制定相应的物种保护法律法规,对可持续捕获水平进行准确估计,对濒危野生动物进行集中保护,保证野生动物种群保持在可持续产出的水平之上。国家应该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和财政投入,让老百姓了解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对于爱好野生动物保护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让一些物种能够在适当的环境中予以生存和得到保护。让全社会能够关心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3 结 论
现阶段野生动物保护理论之所以在实践领域引发争议,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未能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伦理关系达成共识。我国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着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以及野生动物物种的保护,明确有效的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理论,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刘欣.基于亚洲象保护的我国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关键词: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发展策略;野生资源保护
塞罕坝机械林场发展至今天,机械林场造林一百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5.2%,在改善当地环境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京津阻沙源、保水源工作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塞罕坝已经发展成为河的源头、花的世界、林的故乡以及珍禽异兽的天堂,这完全得益于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及高效的环保措施。下面本文就进一步分析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发展的策略以及野生资源的保护措施。
1 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发展的策略
首先,大力调整森林资源结构,优化林业发展格局。在林场进行皆伐作业的过程中,还需要大力的营造针阔混交林,并通过引针入阔和印阔入针的方式有效的改善当前机械林内树种单一、抗逆性较弱的现状,调整当前林业发展的格局。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机械林中幼林的抚育力度,加速林场后备资源的生长,更好的促进机械林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幼林抚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税费管理,做好幼林的补植和保护工作。
其次,合理确定林场内林木的密度,提升林地的生产效率。在林场发展过程中,政策放宽了林木采伐的强度限制,生长伐和疏伐的强度最大可以达到40%和45%,在这种条件下,林场的经营规划需要进行调整,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经营发展规划,设计人员既需要考虑大强度的抚育模式能够降低生产的成本,又需要考虑大强度抚育林木所带来的风险和消极影响,要综合利弊,并根据作业地块的坡度、坡位以及坡向合理的确定采伐强度,防止出现风倒木以及风折木的现象。
再次,实现林场产品的多元化经营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森林以及功能价值的认识也在逐步的深化,森林经营的产品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在这种大趋势下,机械林场的发展也应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进行,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逐步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为集约型的经营模式,调整林业产品的结构,并大力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并具有长远的眼光,紧跟市场的动态发展树种,但是一定要注意,需要和塞罕坝地区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不能够出现“南橘北枳”的情况,得不偿失。
最后,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使得机械林场林业的发展更具科技实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说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自身的发展。大搞科研,并坚持科研成果和实践相连的要求,既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又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生产想脱离的现象。例如当前塞罕坝林场进行的樟子松嫁接红松的实验,就是依靠技术的力量完成的,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机械林场内林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和发展效率。
2 塞罕坝机械林场野生资源保护措施
塞罕坝林场中具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对这些资源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能够进一步的优化林场内的生态环境,促进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对野生资源的保护措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塞罕坝机械林场内,植物资源丰富,目前有藤本植物9种,草本植物507种,木本植物102种,种类繁多,且很多都为珍惜物种,因此需要重点保护。一是要和当地的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塞罕坝的优越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环境建立起新奇特植物的繁育基地,为野生植物资源的永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加强林区内防虫防火体系的建设,加强林被病虫害的监测,建立预报预警机制,并且将生物措施放在防止森林病害的首要位置,减少因病虫害而造成的物种灭绝情况。同时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防火体系,避免森林火灾而影响到野生物种的生长,增加林区内流动岗以对林火进行适时的动态监测。
其次需要不断强化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也是塞罕坝机械林区内的珍惜资源,要合理保护野生动物,必须要先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用法律手段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确保物种的延续。同时,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措施,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使得野生动物资源能够在林区内健康成长,增强林区内的生物多样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建立起自然保护区管理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为野生动物资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最后,野生资源的保护工作需要和林区的发展相协调,不能够片面的追去林区的经济发展而忽视野生资源的保护工作,也不能够因为单纯的保护野生资源而限制林区的发展,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 结束语
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经营发展需要紧跟时代变化,并以自身特色为中心达到核心竞争品牌,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保护野生资源。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经验,对其发展的策略和野生资源保护的措施进行简单分析,有不足之处望大家指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现状;对策;江西星子
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是当前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1,2]。星子县地处江西庐山和鄱阳湖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会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现就星子县野生动物资源与保护现状以及相应的保护对策探讨如下。
1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星子县总面积894km2,其中森林灌丛林地21 333hm2,湿地28 666hm2。星子县森林覆盖率达38.5%,森林覆盖率的上升,有力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条件,造就了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该县南部为鄱阳湖湿地滩涂,中部为农田丘陵岗地,北面为庐山崇山峻岭。区域内天然林、人工林生长茂盛,沼泽湿地成片,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境。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野生动物除野猪、麻雀、夜鹭、华南兔等少数种类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外,总体上呈现种类减少、种群数量降低的趋势。在全县境内,曾经生存过的老虎、狗熊、狼、鹿等动物现已不见踪迹。
据调查统计,星子县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区系组成,包括历史记载和近年调查,共有390余种和亚种(375种,15亚种),约占江西省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总种数的45.9%,分别隶属于兽纲、鸟纲、两栖纲和爬行纲等4纲29目89科235属。星子县共有两栖动物17种(包括亚种,以下同),隶属2目7科10属;爬行动物有33种,隶属3目9科31属;鸟类300种,隶属17目56科;兽类40种,隶属18目17科。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8种,省级保护动物160余种。被列入有关国际公约或协定而受到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有:白鹤、白头鹤、白枕鹤、黑颈鹤、白鹳、黑鹳、白琵鹭、小杓鹬、小青脚鹬、江豚、水獭、豹、云豹、豺、鬣羚、穿山甲、眼镜蛇、 眼镜王蛇、虎蚊蛙等。
2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据史料记载分析,历史上星子县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远远高于目前的资源水平,但实际上除少数物种外,星子县的野生动物资源已十分稀少,有些已成为濒危品种,星子县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机构不够健全,专项资金不足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涉及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部门主要有农业、林业、渔业、工商、公安、环保、水利、旅游、交通等,在这些部门中,野生动物保护都不是主要职能,加上多部门交叉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又是一项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人员和资金,执法水平低下,以罚代法、有法难依、执法不严或放弃法定职责现象时有发生,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不到位普遍存在。由于资金不足,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宣传、培训、执法以及资源调查等工作难以展开。特别是星子冬涸裸露洲地近6 500hm2,全县12个乡镇场,有10个靠近沿湖,沿湖线路长,群众居住稠密,经济欠发达,候鸟保护任务相当繁重,急需建立的乡村护鸟联保网络组织体系由于没有专项经费难以落实,而直接影响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
2.2经济利益驱动,资源消耗过量
近年来,市场上对野生动物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沿海大城市经营野生动物已具普遍性。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导致非法猎捕、经营鸟、蛇、蛙等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凭借现有的执法管理力量,难以达到有效管理,大量消耗了有限的野生动物资源。
2.3生态环境恶化,湿地面积减少
由于人口的剧增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条件、地质地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野生动物最适宜的栖息地梅溪湖、寺下湖、沙湖山等湖泊周围的芦苇湿地面积逐步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也随之减少,成为野生动物种类减少、种群数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水生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一方面农药、化肥、除草剂、畜牧业动物粪便排入水中;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洗衣粉、塑料袋等生活垃圾使水域受到污染。湿地的减少,水质的下降,导致鱼类、两栖爬行类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繁殖场所,以捕食鱼类、蛙类为生的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数量大量减少,因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数量减少成为必然。
2.4野生动物保护与维护群众利益的矛盾
保护野生动物,必须兼顾群众利益。近年来,因保护野生动物,经常造成林农湖农的庄稼受到不成程度的损毁,国家至今没有明确规定补偿标准和具体实施补偿方案,致使群众保护野生动物逆反心理加剧,对野生动物保护十分不利。
3保护对策
保护野生动物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野生动物保护已不再是被动消极的保护,而是挽救与持续利用相结合,挽救与恢复重建相结合的积极行动。小则涉及一个地区持续发展,大则关系到全球生态系统维持,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3]。
3.1建立协调机构,严格规范管理
保护野生动物是一项社会工程,涉及面广,牵涉到数个行政主管部门,各个部门有各自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协调机构或专业管理机构,配足专业技术人员,来实施严格规范的管理。
3.2建设生态环境,优化栖息生境
一是结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加快巩固梅溪湖、寺下湖、沙湖山等地公益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严禁围堰、堵河、乱采沙、乱排污,保护鱼类、两栖爬行类动物。二是沿山沿湖逐步减少生产性开发建设,禁止开山采石,长期实行封山育林,为兽类、鸟类提供良好的繁殖、生息场所。三是加快园林绿化、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增加成片林面积,形成贯穿全县的绿色生态走廊,为野生动物迁移、栖息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
3.3建立补偿制度,完善补偿机制
野生动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既对立又统一,对因保护野生动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家应给予补偿。因此,国家必须制订相应的补偿标准,使补偿机制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从而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4]。
3.4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普及野生动物知识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野生动物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行动,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重点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二是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利用野生动物图片、标本、活体动物展览进行宣传。三是开展小学野生动物课堂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营造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氛围,增强全体人民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3.5加强管理,严厉打击犯罪行为
积极开展林区、湖区专项治理,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野生动物经营证件发放,冻死狩猎证,逐步提高广大群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自觉性。
4小结
野生动物既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开展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责任主要由政府来承担,政府应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职能部门配备专业干部,负责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只有政府及各部门形成合力,把保护野生动物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
5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中国自然保护区名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2] 江西省林业厅,江西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江西省野生动物保护手册[m].江西:江西科技出版社,1987.
一、设计思路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依据《英语课程标准》,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读”的四级要求指出:学生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获取大意。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运用skimming(略读)、scanning(找读)、reading for detail(细读)等阅读策略的能力,布置不同形式的阅读任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练习运用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材分析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8A的第四单元围绕“Wild animals”(野生动物)这一主题材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Reading部分,主要围绕一个大熊猫的成长过程展开话题。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大熊猫的成长过程,并由此引发对野生动物可能出现的生存危机的认识,了解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最后讨论提出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为后面单元“Natural disaster”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已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但有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非常吃力,尤其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设计多样的阅读任务,渗透阅读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听、读、说、演,过渡到写作,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设计
(一)语言知识目标
1.理解并运用本课时的四会单词。
2.理解并掌握描述大熊猫外貌特征、它们所面临的危险,以及采取保护措施的词组和句型。
(二)语言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技能,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情景中的一些类似问题,并能结合所给任务,综合运用新旧知识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尝试,体现课堂教学“主体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各环节,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拯救大熊猫,保护野生动物。因为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五、主要教学过程
(一)Leading-in
Ⅰ.利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让学生观看歌手程琳演唱的歌曲《熊猫》的视频。
Ⅱ.Playing a guess game.Such as:
S1:We are beautiful black and white animals.We live only in China.Our favourate food is bamboo shoots and leaves.Our greatest hope is to take a colour photo.Who are we?
用类似的方法引出大象、长颈鹿、海豚、老虎、袋鼠和斑马。
(二)Pre-reading
Ⅰ.Teaching new words.
Giant,panda,fur,bamboo,shoot,leaves,forest,reserve,survive,hunter,kill,farmer,nowhere,protect等。
T: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
S:...
T:I like giant pandas best.Giant pandas have black eyes.Giant pandas have black and white fur. they like to eat bamboo shoots and leaves.Where do the giant pandas live in?They live in the forest and reserve.But it is difficult for giant pandas to survive in the wild.Why?Because hunters kill them.Farmers cut down trees and forests,they have nowhere to live in.We should protect giant pandas.Boys and girls,please look at the Bb. They are new words.Please read after me.
[关键词]湿地 生态旅游 生物多样性 保护
[中图分类号] X17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34-2
1湿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保护对策研究
1.1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1.1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污水随意排入河流。使得我国各类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水是我们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命脉,但是大多的河流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沿河的工厂所排出的工业废水大多都没有达到国家废水处理要求便直接排入大小河流,尤为严重的是许多河水已经成为了黑水臭水。湖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河水内的鱼虾水产业大量死亡,以前的大规模渔业生产纷纷停产。
1.1.2盲目开发利用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随着农业后备资源的不断开发,围湖造田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原有的植被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也让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破坏。以汾河上游的宁武县华北屯段为例,20世纪80年代沙棘丛生,草丰水清,各种野生鸟类成群出没,是林中各种野生动物生活的优良场所。但是在90年代末我们看到的却是水体污染,林木砍伐严重,周围都是新开垦的农田,很难再看到动物出没。农田的开垦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大大加大了汾河水库的淤泥囤积量。
1.1.3过度猎取导致资源难以恢复
我国的湿地拥有着大量的水生动物,而且也是候鸟栖息过冬的重要歇脚场所,因此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过度的猎取以及非法捕杀,导致许多野生动物遭到了毁灭性的的破坏,目前渔民捕鱼的工具无奇不有,没有节制的捕捉水生动物使得湿地水生动物种量骤减,使得来此过冬的鸟类食物匮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不法商贩每年冬季在候鸟迁徙的时候大量的捕捉来此过冬的鸟类,捡拾鸟蛋,让许多的候鸟选择更改迁徙路线,这一资源很难得到恢复。
1.2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1.2.1合理开发湿地资源
人们盲目开发湿地资源是造成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开发湿地资源是我们今后在开发利用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员额。首先,对河滩、湖泊、沼泽的发展,要在保持原有属性的基础下,因地制宜,根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的原则!尽可能避免单一模式的开发。同时要考虑到以湿地为生存环境的动植物的生活和生长习性,给这些野生动植物留一片生存的空间。对于一些稀有野生动物栖息的湿地,应该禁止一切开发和破坏的行动。
其次,在城市化发展与工农业生产进步中也应该合理用地,比如:可以通过改变湿地开发的方式来补偿用地面积减少的局面,尤其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更是要严禁开发工作,从而确保湿地动物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1.2.2大力开展湿地生态环境建设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有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认知,在湿地面积不多,而且分布较散,十分脆弱的情况下认识到一旦湿地遭到破坏,将很难得到恢复,只有有了这样的觉悟才会有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其次,根据一些重要湿地的分布,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分配专职人员进行定点定时的监测。检测内容包括:湿地自然环境改变的原因、湿地生物的多样性的动态、以及周边经济发展的情况等。通过这些检测情况,制定合理有针对的保护措施。再者,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对原本属于湿地的范围应该开展退耕还湿工程,尤其在一些尚还保留部分芦苇沼泽、香蒲沼泽的地方,应该优先实施退耕还湿工程,使原有的湿地得以尽早的恢复。另外,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应切实贯彻《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对非法开采湿地资源、猎取倒卖野生动物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尤其是某些部门和个人的非法收购现象,切实落实好防止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问题。
1.2.3加大资金投入,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
对湿地保护和监测会产生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应,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所以和大程度的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应该尽快将湿地保护的话费纳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每年应该拨部分专款用于开展对湿地的监测和保护管理,使现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尽快运转,并快速的建立起一批新的重要湿地保护区。鉴于湿地生物资源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起一恶搞湿地生物多样性系统,并通过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保护、评价等方面获取详细的数据资料,走出一条“保护开发利用”的新路子。
2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
2.1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2.1.1承载力控制原则
在旅游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生态规律,维护大自然原有的生物链,具体体现在遵循生态承载力这一基本规律上。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对其开发和利用都有它一定的承载范围,一旦超出了这一范围,旅游区的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应该严格控制旅游活动的强度和游客进入的数量,使其不会超过当地资源环境的“生态承载力”的范围。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防护措施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从本质上来讲,环境问题实质上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要增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在道路桥粱工程施工中注意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兼顾环境问 题的同时,促进经济进步,增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产生的问题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世界发展中国家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所以,更应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1.大气污染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会对沙石、石灰、水泥等建筑材料进行大量的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沙土飞扬,就不免对环境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夏天干燥的季节里,石灰、水泥因干燥产生扬尘,沙尘覆盖在周围的绿色植物上,导致绿色植物对空气的净化能力下降。因此,大气环境的污染随之造成。
2.水资源污染
有些道路桥梁工程的选址在河流沿岸或附近,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器材的清洗中就会使遗留的建筑材料流进河流,对河流的水质造成污染。其次,工人在工地附近驻地长期生活的生活排污用水和生活垃圾也会对水资源造成严重影响。而且,燃料、施工油料等有害物质使用不当,流入水中,会对河流下游的居民生活健康问题产生威胁,给他们带来困扰。
3.土壤污染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的路线规划中,考虑到工程造价、居民点、和地质状况,有些路线规划必须横穿田地或绿色植被,因此,对绿色植被的破坏是无法避免的。在施工过程中,开挖植被表面,造成土石,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的话,甚至直接导致地质灾害。
4.噪声污染
道路桥梁工程为了促进经济效益,大部分选址在居民区附近。虽然道路桥梁工程完工之后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了交通生活便利,但是在施工期间对附近居民生活的干扰也是巨大的。压路机、挖土机、切割机等建筑机械运作时,产生的机械声成为干扰居民生活的噪声,使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的困扰。
5.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土地荒漠化现象更应该引起广泛重视。因为一旦产生土地荒漠坏,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将会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和牧场面积缩减。水土流失、土地贫瘠沙漠化一系列问题也将层出不穷,而且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牧业和人民生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所以,在出现土地荒漠化的地区进行道路桥梁工程规划时,必须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6.生物物种的减少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对生物的影响也是不可轻视的。道路桥梁施工会直接占用到野生动物的活动环境;施工期间形成道路屏障,阻碍物种交流和种群迁徙,导致野生动物生境片断;而且还可能在施工时压死或者撞死野生动物;并且施工时产生的化学污染和道路修筑也会改变地下水和地表水分布,对动物的正常作息产生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施工中的防护措施
1.减轻水土流失的防护措施
土壤和水分是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防止水土流失却成为了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水土流失的根源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类不合理的建设性活动属于人为原因。在道路桥梁工程的规划中,不免存在不合理的建设性活动。如占用农田、破坏植被,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水土流失。而青藏铁路的建设却成功地避免了这一类问题。面对“生态脆弱、高寒缺氧、多年冻土”这三大挑战,铁路建设指挥部秉承了“能绕避就绕避”的原则进行规划。便道、施工场地、砂石料场都经过反复踏勘;在植被难以生长的地段,施工时采用逐段移植的措施;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段,则进行人工培植草皮,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对植被的破坏。
2.避免水资源污染的措施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产生的泥沼、废弃原料等不要直接排放到水流中,而是采取一系列防治水污染措施,经过处理再进行排放;指定固定的垃圾堆放处,禁止施工工人在日常生活中把生活垃圾直接丢弃河里;并且临时设置排污口,减少生活污水和机械用水的直接排放。
3.减轻噪音污染的措施
噪音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干扰是巨大的,因为无规律的施工时间,导致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可能造成困扰,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作息,而且造成了人们身心健康的负担。所以,减轻噪音污染有很大的必要性。工作人员应对一些老化建筑机械进行维修,或是在机械运作过程中使用消音器,减弱噪音;施工期间,可在居民区与施工区域设绿色隔离带,不仅避免了沙尘对居民区的空气污染,还减轻了噪音干扰。
4.避免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措施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区域附近会有野生动物集聚区,难免会影响到它们的生活。我们应采取恰当的做法对动物进行保护。如青藏铁路在建设时,考虑到野生动物起居习惯,为确保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生境不受影响,首开动物通道先河,全线设置了33个野生动物通道。避免了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建设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政府在考虑选址和造价的同时,重视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剑强.公路交通与环境保护[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一年来,为进步广大干部群众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意识,增强遵法的自觉性,我们组织专门职员,采取以会代训、送法上街、送法上门等多种形式进行普法宣传,张贴和散发宣传资料,夸大私捞滥捕,电鱼、炸鱼、毒鱼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性,以及禁渔区、禁渔期禁渔的重要性,使广大群众更多的熟悉和了解《渔业法》,进步全民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保护渔业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开展执法行动
一年来,随着我市渔业工作的深进开展,全市的渔业资源日渐丰富。为有效的保护好我市的渔业资源,维护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近一年来,我市渔政执法职员不畏困难、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作风,共查处炸鱼起、毒鱼起、电力捕鱼起,没收非法渔具件。打击了违法捕鱼的气势,维护了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同时积极贯彻实施渔业捕捞许可制度,依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治理等工作。
三、抓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
一年来,我站十分重视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按照省、市渔业生产安全会议的精神,以对我市渔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周密部署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切实进步养殖户的安全生产意识。并积极分解责任,落实到人。保持了渔业零事故的工作目标。
(一)原生的环境问题,即由于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譬如一场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和海啸的出现,会直接改变一个区域的自然面貌,造型地貌和摩崖石刻的崩塌,河水浑浊,湖泊淤塞,草木枯萎,动物迁移和灭绝等,如果人们不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都会加剧这种变化。
(二)不注意保护文化遗产,造成对景物的破坏旅游区中的人文景物,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些单位只从局部利益出发,并未意识到景物的文化价值和旅游活动的意义,破坏景点,霸占景点现象屡见不鲜。
(三)“三无”,“三乱”的建设,破坏了景物的整体美感所谓“三无”是指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是指乱分地,乱选址,乱建造。“三无”和“三乱”由于本身的无秩序性,使得景观原有的整体美感遭到了严重破坏。有的单位在旅游区内或者景区附近,无视规划要求,乱建高楼,降低山水和景物的高度,使得景观失去了它原有的和谐美。
(四)人们的旅游活动,如果一疏忽,本身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有
1.绿化植被被破坏。很多的旅游建筑,没有规划的大肆建筑,侵占了大片绿地,破坏了自然的景观。
2.水污染。据调查,国外游客对环境的污染比城市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多6.8倍,废气排放多8倍,生活垃圾多9.8倍;国内游客比城市居民排放生活污水多2倍,废气排放多2倍,生活垃圾多2.5倍,燥声和振动也成等比级数而增加,若不采取有效的排污手段,都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3.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大量的游客的到来,使得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变得嘈杂混乱,破坏了它们的饲养草和哺育环境,同时个别人为了追求个人的短期利益,乱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也使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了毁坏。
二、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针对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在开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1.对风景名胜区实行ABC重点管理法。把风景区的核心部分划分成A区,在这类地方,不建大型生活建筑,只建少量观赏型建筑,尽量保持本景区原有的自然特色,突出它的自然美。在A区的地带划分为B区,在这一地带,除了建一些观赏性建筑外,还可以建小型的服务设施,以备旅游者所需,本区的建筑应采用园林建筑中的传统造园手法,如借景,对比,对景等,将B区建筑和A区景物和谐地融合到一起,而不是显得格格不入,很突兀和生硬。在B区地带,也是风景区的界线划分成C区,在这可以搞一些生活建筑,但是要保护好视野空间环境,确保景观的完整性。
2.建立风景防护地带。就是在风景区建立防护地带。在防护地带内,进行大面积绿化,不准兴办能造成污染的工厂和其他设施,控制农药的使用,居民点的建设也要规划好,以维护风景区内的生态平衡,保护景观原有的特色。譬如,武夷山风景区,就将精华的九曲溪景区上游地段划为保护地段,加以保护九曲溪。
3.在开发风景名胜区之前,作好全面规划,提出各种开发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克服“三无”,“三乱”建设。在风景区的建筑要少而精,既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同时又能和周围的景物协调的配合,甚至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更好了。
4.加强对游人的教育和管理。在游人进入景区之前,应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育。
5.对景区的垃圾和粪便要严格的管理。游客在景区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一些垃圾和粪便,对于此,景区一定要有足够的垃圾桶和厕所,同时要配备足够的清洁人员,以保护景区的环境。
6.要加强对水体旅游资源的保护。
7.要加强对地貌旅游资源的保护。
8.要加强对生物旅游资源的保护。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把一切有保存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尽可能的就地保护起来。
(二)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
1.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原貌的完整性。a.对于文物古迹的修缮,即使它已经班驳陆离,也要“修旧如故”,而不能“整旧如新”.b.对于古建筑,要保护它的视廓,控制现代建筑的高度,以突出古建筑。如果古建筑需要搬迁,要原样搬迁。c.仿古重修。历史上有一些著名建筑,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消失了,但是后人们从古书或民间流传知道了它们的存在,为了满足人民文化生活和发展旅游事业的需要,人们重建它们,这就要求一定要在不违备历史的前提下重建,“重现”古建筑物的风貌。
2.保护人文资源的环境和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存在的环境和生态对于它的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