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工业化研究

时间:2023-11-09 16:34:02

导语:在建筑工业化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工业化研究

第1篇

>> 建筑工业化设计的研究 对建筑工业化的研究 浅谈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的新发展 建筑工业化的实践与忧思 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劳务企业影响研究 建筑工业化住宅部分的技术研究 江苏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障碍与路径问题研究 探讨绿色施工在建筑工业化的应用研究分析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化建筑的关系 建筑工业化之我见 建筑工业化和节能低碳 建筑工业化管理与实践 BIM助力建筑工业化发展 制约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 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主体的协同机制研究 建筑工业化设计要点研究和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3]修龙等.建筑产业现代化之思与行[J].建筑结构.2014.07.

[4]纪颖波.新型建筑工业化前路漫漫[J].施工企业管理,2012,(6):34-36.

[5]杨嗣信.关于建筑工业化问题的探讨[J].施工技术,2011,40,(347):1-3.

[6]曹成嘉.国内外建筑工业化发展概况[J].铁道标准设计,1979,(2):11.

第2篇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施工人员

建筑业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我国,建筑业对经济的高度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建筑业也是一个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的行业,尤其是在建筑施工领域。施工人员高处坠落、触电、机械伤害以及坍塌事故频发,建筑施工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要解决这一问题,减少事故发生就必须要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一 、安全文化的内容

对于建筑施工期企业来讲,安全文化是指建筑施工领域的工作人员在其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为保障自身身心安全及生命安全并能高效、安全地从事生产活动;预防避免意外事故和控制消除自然灾害;为建立起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可靠协调的安全体系;为高水准完成工作、推动企业发展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简单来讲,安全文化就是一种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工作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1)安全物质文化,指工作人员在生产活动中使用的为保护自身安全与健康的安全工具以及创造的安全环境等;(2)安全管理文化,指施工企业在为了建筑施工的安全进行而制定并执行的各种安全操作规程、事故预防措施、安全培训制度等;(3)安全观念文化,指在施工人员的意识观念中蕴藏着的有益于安全生产活动的思想、认识等,这种思想意识会潜在影响人的行为,保证安全施工。安全文化建设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人的认识和执行,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把重点放在工作人员的观念教育上。

二 、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针对安全文化的主要内容,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从施工现场环境和施工使用工具、安全管理体制、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提高这三个方面来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具体措施有:

(一)营造施工现场的安全文化氛围,使用达到安全标准的施工工具。施工现场作为施工人员的主要工作地点,而且也是事故频发的重灾区,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对于传统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法,如张贴安全生产标语、制作安全宣传墙报、标注危险、警报提示等,我们要去粗取精,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像安全施工标语,完全可以鼓励施工人员自己创作,而且来自于他们的标语肯定会更贴切更深入人心;安全宣传墙报则可以按施工人员分小组分配,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聪明才智、围绕主题自行创作;而危险、警报提示最好是采用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设计,放置位置要醒目。

现代安全文化建设则会采取更为科学的方法对施工现场环境进行改造,运用科学标准选择安全地施工工具。具体表现为:对安全标语、安全宣传墙报、警示标牌的空间安排科学合理,避免施工人员产生视觉疲劳,进而产生厌烦心理;对事故多发点、危险点、危害点进行科学防范控制,制定应急预案,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对建筑施工装置的排放和设计安全合理,以防出现误操作或施工故障等突况,设备仍然能够保持安全状态;建立全面监控体系,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指挥等等。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施工工具对于施工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得力助手,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重视施工人员所使用工具的安全性。一方面采购质量达标设计科学的工具,另一方面为施工人员讲解工具的安全使用方法。

(二)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体制。虽然安全文化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但是其在建设过程中也离不开管理制度等的硬性保障,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体制对于安全文化建设十分必要,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将安全管理作为施工人员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义务。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成立一个安全管理的部门,指定主要负责人,加强对企业安全工作的领导,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完善安全规章制度,组织施工人员定期学习,对于违反者一定要严惩不贷,让大家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由于施工人员可能大部分是农民工,所以规章制度一定要简洁明了、易于理解,而且切实可行。再次,制定科学规范的安全操作流程。要想把安全文化建设推进到施工一线,就要根据一线员工的工作特点制定合理规范的安全操作流程,在制定过程中要积极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切忌纸上谈兵。最后企业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设备的安全水平,加大在安全方面的投入,从而建立起为广大员工共同接受且认同的安全管理体制。

(三)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知识的培训和安全意识的提升。安全技能的培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同时也要有全局整体观念,对于基本的安全知识要全面普及,培训要专业严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引进高素质人才或者将员工送出去参观学习,加强与其他施工单位的交流合作。3、开展安全生产的经验交流会,鼓励员工将自己的安全生产经验跟大家分享,对于对大家有帮助或能够提高企业生产安全的经验总结者进行适当的鼓励,一此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要定期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培训内容也要紧跟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潮流,不断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使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言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是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参与到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中,而且,企业要重视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企业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加强安全文化宣传。例如安全施工知识竞赛、以施工安全为主题的文艺晚会等,活动的结果不必太在意,关键是员工参与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将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个人的思想。企业还可以制定轮值安全监督员制度,使每个员工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安全意识。还可以进行“安全施工评选”活动,对于表现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奖励等。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这种意识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地进行熏陶渗透,时时关注员工动态,坚持不懈地进行安全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光.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思考[J].山西建筑,2008(34).

[2] 丁维法,赵世崇.全面提高安全文化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J].建筑安全,2009(2).

[3] 王锋,党玉静,庞德江.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与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3).

第3篇

关键词:建筑改造;生态;工业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industry economy, a large number of raw is used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the industrial building is fac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en given new functions, playing a new role in city life. In large volume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some special historical, social,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value of the building known as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buildings", transformation of them then we need careful treat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case at home of many, many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 the artist clusters are born in the original factory, warehouse, but mostly ignore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performance" upgrade.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obviously very necessary reflections on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is will not only save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in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目前工业遗产建筑改造设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工业遗产建筑改造的探索和研究已经有一定得积累,但是我国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目前基本上还是大多从艺术角度、文化角度、功能角度等一个或几个方面出发,缺乏从整体环境和绿色生态角度的综合研究与实践,存在着建筑细部粗糙、能耗较大、污染环境等问题。

1.1 缺乏对环境、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部分开发商进行改造往往看重的是工业遗产建筑的经济价值,对其历史价值缺乏深刻认识,致使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没有得到保护,缺乏对历史文脉、人文因素的尊重和传承,对建筑内外环境改造不足,改造本身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破环生态环境等。

1.2 改造后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差,缺乏对节能改造的考虑。

工业遗产建筑的沧桑感是很多设计师想保留的特色,而保留这种沧桑感又与改善旧建筑的维护结构相矛盾,因为这些看起来苍老的立面的热工性能很差,如果改造时不注重节能改造,改造后这些问题这不仅影响建筑的使用,而且带来巨大的能源浪费。

1.3 缺乏对废材、旧设备的资源化利用

建筑改造不注意施工环节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在拆除阶段没有合理规划拆卸、更换下来的建材、设备的走向,不注意实现资源化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对施工现场环境的污染。不规范的管理也会造成施工现场的混乱,这些都对建筑改造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影响。

2. 工业遗产建筑的生态改造原则

基于工业遗产建筑传统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寻求一种生态再利用的道路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工业遗产建筑生态改造应结合自身特点,从建筑改造的各个环节进行生态思考和设计,从而得出一套适合于我国工业遗产建筑的生态改造策略

2.1 工业遗产建筑生态改造的原则

与其他类型的旧建筑相比,工业遗产建筑改造再利用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工业遗产建筑具有特色造型、改造的方向多样、建筑室内外环境质量难以控制等方面。由于工业遗产建筑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改造和再利用的形式千差万别,必须建立相应的改造原则,把其纳入理性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改变以往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1.1 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改造原则

能被称为“工业遗产”的建筑,要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要么有着精美的物质形态。因此在改造时应忠实于旧建筑的组织结构,不对旧建筑进行随意或过分的拆改和装饰。

2.1.2 可持续发展的改造原则

经过生态改造的工业建筑,目的是为了追求可持续发展,实现这种可能的前提之一就是建筑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功能需要。由于工业遗产建筑自身空间的特点,其改造灵活多样,为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其改造的次数尽可能达到最大值,因此每次生态改造设计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3. 工业遗产建筑生态改造技术

在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过程中,生态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应针对建筑生态性能的提升,另一方面还应着眼于对自然环境的适当修复,完善建筑与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延续工业遗产建筑的可持续利用。

3.1 材料再利用

在工业遗产建筑改造中,最合理的节材手段就是充分地利用原有材料,发挥其再利用的潜力。工业遗产建筑体量庞大,且建筑寿命相对较长,所以在满足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结构、空间格局,这样既做到了最大可能的物尽其用,又有利于保持工业遗产的原真性。

3.2 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利用

在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对污染源及污物的处理。应采取慎重措施 封闭或掩埋、转移污染源,并采用净化涂层或乙烯材料密封含有甲醛的材料,用生物杀灭剂 或密封材料来处理霉变,用密封剂来阻止石棉纤维的挥发量。对于没有污染威胁的废弃物, 我们应对其分类处理,提取其中的有效部分加以循环利用。

4、工业遗产建筑生态改造案例――苏州星海街9号生态办公楼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星海街9号原为法资企业美西航空机械设备厂区,在工业园区首期开发的南部工业区,占地约2hm2。改造后的星海街9号作为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生态办公楼及创意产业基地,成为绿色创作理念与生态技术集成的展示平台,也是企业设计文化的标志与象征。

4.1 创造自然空间

(1)内庭――在原建筑中心区域开挖了两个“Z”形的开放式庭院,内植绿树,并设有小品与水池,保证内部每处空间的采光与通风,使原本闭塞的厂房拥有了流畅的空气通道,形成第1重自然空间。

(2)建筑的生态外廊――在原结构基础上增加宽度为2.4m 的半室外空间,在2层形成了环形通廊,既可作为疏散通道,又是休憩与交流的场所,同时还形成建筑生态的综合遮阳系统。紫藤等爬藤植物悬于外廊的水平格栅上,形成覆盖型生态遮阳,护栏采用种植木桶,种植月季等观赏植物。

4.2 护结构的更新和生态遮阳系统

原建筑通风采光性能较差,保温性能也不能满足现有需求。更新设计采用了自保温墙体材料,建筑外立面设置大面积可开启落地玻璃窗以改善建筑的自然通风条件。设置了可开启电动天窗,改善建筑内部的空气流通,同时保证设计空间的照明需要。在建筑外廊上部增设通透的铝合金遮阳格栅作为水平遮阳,东西立面增加了竖向木饰遮阳板。种植的凌霄、紫藤等攀缘植物可以通过柱子和竖向遮阳,攀爬至顶部的水平金属格栅上,形成覆盖型生态遮阳。

4.3 外部空间环境的整治与共生

在改造设计中,建筑用地区域内绿地面积达到 4300m2,水体面积为112m2。厂区东侧沿主干道,以园林绿化的方式布局,选择易于成活和管理的本地树种,进行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在场地西北侧利用下沉篮球场地的土方平衡,堆坡种植大型常绿植物,遮挡冬季的西北风;沿建筑西侧种植高大落叶乔木。

4.4 节能技术的运用

(1)雨水回用系统:在环境设计中考虑了雨水的污染控制、渗透、滞留和净化回用,设置雨水回用系统,利用从建筑屋顶收集的雨水进行景观灌溉绿化和洗车。

(2)日光照明系统:采集室外自然光线并导入系统内重新分配,再经过特殊制作的光导管传输和强化后由系统底部的漫射装置把自然光均匀、高效地照射到室内空间。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招投标规范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bidding system as a standard construction market competition of an effective means, in our country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However, in China's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s not sound factors, the bidding market still remain in the nonstandard practice, serious impact on the bidding func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bidding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has a pivotal rol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bidding for some beneficial discussion.

Keywords: building project bidding standardized

中图分类号:TU7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建筑施工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

1.1业主方面的问题

部分招标人规避招标或暗箱操作,把工程通过被“保护”单位转给了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行贿人等。

1.2承包商的问题

(1)承包商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

有的承包商为获取工程的承包权,不去调查了解业主。许多业主仗着手中的权势,蛮不讲理,长期拖欠工程款,以至承包商不仅不能获利,而且连成本可能无法收回。

(2)挂靠围标现象严重

联络同行“友情”陪标,有些投标人联络同行陪标,抬高报价,中标后,给陪标单位一定的好处费,多面挂靠,全面围标。围标基本上都是采取多头挂靠的方式实现的,一般是投标单位尚无资质或资质等级较低,得到某个招标消息后,同时挂靠到几个公司,以几家公司的名义同时投标,不管那家公司中标,最终的投标单位都是一样的。

1.3招投标机构的问题

招标机构在实际运行当中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各招标机构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不等,知识结构不合理。

(2) 一些招标机构,内部管理混乱,缺乏规范观念,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甚至个别招标机构与投标人串通一气,扮演“双重”角色,暗箱操作,与投标人合作,牟取不当利益,不能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影响了招标的信誉,败坏了招标的形象。

1.4其他方面的问题

(1)社会监督管理体制的缺陷

当前招投标活动,省、市、县的项目,按行政隶属分别由各省、市、县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管理、监督,这就形成了条块分割、多头监管的局面,体制上就带来了混乱。各地、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彼此没有联系,各行其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有权威的、强有力的、比较“超脱”的管理监督机构,对各类招投标活动(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招投标、药品采购招投标、国有资产处置招投标等),难以做到有效监督管理。从而形成了体制混乱,多头管理的体制。

(2)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一些地区或部门为了保护本地区、本系统的建筑施工企业中标,采取种种措施来对外限制其他企业的投标。例如,某省对外省投标企业收取的管理费是本地企业的16倍,同时还规定只有省内企业满足不了招标要求时,才允许省外企业参加投标。

二、建筑工程招投标规范化的改进措施

2.1 成熟的市场主体

建筑市场是由政府、业主、承包商和招标机构组成的。招标投标工作是以这几方面为主相互配合共同进行的,所以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是搞好招标投标的首要条件。

(1)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首先做到政企分开,把所有施工企业都放到平等的位置上。例如,将招标投标管理机构(政府)和有形建筑市场招标投标应分开,政府应用法律手段调控招标投标活动,政府各级干部不能随意干涉招标投标工作。

(2)对业主资格的审查应尽快做出有量化指标的详细规定。要授权招标投标管理机构,要严格审查业主资格。凡不具备发包工程资格的一律要求由政府批准的招标机构招标。

(3)要加强承包商管理,严格承包商的资质审查,把没有资质、挂靠和素质差的承包商清理出建筑市场。对工程项目层层转手倒包的现象,政府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4)发展招标机构是培育建筑市场的需要。通过建立招标机构信用档案,强化招标机构信用意识,强化信用管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和促进企业守信经营,优化建筑市场环境;通过招标机构资格复审,加强对招标机构的市场行为监督,对不符合资质条件的招标机构或在招标过程中弄虚作假,接受投标单位委托招标业务,串通投标等严重违法违规的招标机构,坚决清理出去;加强对招标从业人员的业务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招标机构的工作水平,建立和完善招标行业的自律机制,由招投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和行为规则。通过行业自律,维护招标活动的秩序。

2.2加快法制、监督机制的建设

2.2.1严格控制地方保护主义

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不仅直接影响着建筑市场秩序的规范,而且也影响到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应站在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证重大建设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高度,充分认识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积极主动地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

2.2.2全面加强执法监察的力度

招标的结果如何,直接关系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况且又是资金投放密集区。因此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纪检、监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投标的运作机制,尽可能地减少招投标工作中的漏洞,不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决不姑息迁就,对犯罪分子真正起到“震慑”作用,让“禁令”这条高压线,时时有电,常常有电。市场呼唤“阳光工程”,人们呼唤“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市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有义务,有责任,有能力建立健全这种人们渴望的市场。

第5篇

Key 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ERP information syste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51-02

0 引言

当前,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都存在财务管理不力、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网络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使得管理流程进一步简化,实现了对财会业务的集中管控。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如何向信息化管理模式转换,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为了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转换,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及时更新理念,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技术。应该重视企业业务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整合,而不是单纯的用计算机硬件存取财务数据。ERP信息化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部署ERP系统后,管理者就可以及时了解到企业的运营状况,所有报表和数据都是即时共享。从而加快了企业产品交期,提高了客户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1 建筑施工企业传统财务管理方式的缺陷

①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财务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不高。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步完善,企业之间的市场争夺愈演愈烈,这样的财务管理就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②资金控制不力。现阶段,集团公司的资金分配模式是“集团总部各子公司各项目”。由于资金运作存在诸多中间环节,集团总部无法直接了解资金链终端的资金运作情况,对资金的管理与决策没有终端数据作依据,这不利于资金安全、稳定地运作。

③会计电算化难以适应环境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技术逐渐在财务核算领域普及开来,计算机为财务工作者分担了一大部分工作量,使得人从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得以解脱。但是会计电算化仅仅是运用计算机硬件完成传统会计流程,而不是对流程的创新再造,所以说除了硬件的改变,会计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④存在信息孤岛,集团控制力差。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财务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不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这样的财务管理就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建筑集团,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集团总部很难实时掌控子公司的业务,久而久之,总部会逐渐失去对子公司的控制能力。

⑤信息处理实效差。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在信息的处理上比较缓慢,信息的质量不高,实效性较差,不能及时地反映信息变化。

⑥信息真实性不佳。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真实性是财务信息的根本,是企业决策的依据,如果出现不真实的信息,就会影响企业决策,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2 建筑施工企业实施ERP 管理的技术优势

①能准确地把握市场变化。先进的 ERP 是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经营和销售,可提供丰富的企业产品数据,从而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及时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

②具有提供重构方案的能力。设计ERP系统时,设计者就兼顾了企业内部的业务需要,基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应用需求,对企业内部资源以最佳的组合方案自动进行分配,为企业重构创造条件。

③能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结构。ERP管理系统囊括了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在人员、资金、信息资源管理中融入了先进的价值管理理念,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功能,并且整个管理模式更加灵活。另外,该系统能与多种管理模式(如JIT、MRP)兼容,在管理功能的拓展方面具有一些优势。

④ERP 具有最新的计算机技术。ERP系统本就是IT行业衍生出的一种信息管理系统,因此该系统也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IT技术。

⑤精细化管理模式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透明度。数据共享是ERP系统的基本功能。通过数据共享功能,从同一地方录入的财务数据能够在多个地方检索和使用,有效地规避信息孤岛现象,在不超出员工权限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共享。登录ERP系统后,与ISO9000一样,对每一个数据的变更,就必须要以全局的观点去考虑问题,数据的透明化,杜绝黑箱操作中的种种弊病,为公司提供精细化的管理,提高企业的透明度。

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ERP系统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计划层及员工提供计划运作手段的管理平台。该系统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和管理思想于一身,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满足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另外,ERP系统也可以从企业经营角度和各个职能部门透析其功效,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和多部门的在线沟通协作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实施ERP系统流程

本文结合福建建工公司对财务管理实行ERP信息化系统改造进行分析研究。

3.1 系统流程设计 建筑施工企业基于ERP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起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系统数据库,用以完成各种报表的输出。系统的数据流图如图1。

3.2 系统功能设计 本文主要研究了建筑企业如何实施基于ERP信息化管理的问题,考虑到建筑施工工程地点分散的特性,提出利用不同的网络结构、应用整合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系统对各个项目进行管理,达到信息及时共享、物资设备及时综合利用,提高的项目的管理、控制水平。本文更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项目情况,实践并证实建筑公司实现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该课题的实践性与可行性。本项目是按照用户需求与建筑行业的正常管理模式相结合,会用崭新的模型计量技术进行计算工程量,并对工程量进行估算、对项目和分包项目进行行招投标、合同期协商、工程进度控制、对成本进行预算、分析和控制,而且通过与ERP系统的结合,使整个公司的运作都可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管理,达到较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前期的用户需求分析和调研,通过对项目施工全过程中成本管理的研究,把本系统分为用户登录子系统、工程管理子系统、分项工程子系统、日常业务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信息统计子系统、报表打印子系统、系统设置子系统和帮助子系统九个模块。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2。

3.3 实施 ERP 系统后的效益分析 企业成功实施 ERP 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带来经济效益。

①企业活动的模拟与预测性。根据制造原理可以推算出将各时区的物料需求和能力需求;根据成本核算方法不仅可以推算出相应物料的成本,还可以推算出不同时区的资金需求。因此,通过ERP系统的制造原理与成本核算方法不仅能有效地预测将来企业的活动,而且还可以在ERP系统的帮助下快速、自动地模拟各种因素对企业运行影响的结果,从中选取最佳方案。

②企业运作的透明与可控性。运用ERP系统的企业,组织、活动、记录、考评、计量、行动等都将在ERP系统的指导、控制下运行。企业所有部门、职员可以通过ERP系统随时了解到受权信息,也可以及时将各部门活动结果输入ERP系统。企业的运作既是透明的,也是可控的。

③实施 ERP 系统能够减少人的工作量,使人真正从繁重的数据处理任务中得以解脱,有更多时间加强业务学习或者做其它更有意义的工作。总的来讲,ERP系统能为企业带来以下经济效益:1)库存减少30%~50%,库存周转率提高50%。2)延期交货减少80%,企业准时交货率。平均提高50%,误期率平均降低35%。3)采购提前期缩短 50%,缩短了采购时间和节省采购费用由原来的平均10天降低为平均5天。4)停工待料减少60%。5)制造成本减少12%。在不降低管理水平的前提下管理人员精简10%,生产能力提高10%~15%。实施ERP后企业年绩效比重增长迅速如图2所示。

ERP应用已经获得了国际性企业的认可,近年来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已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发展潜能。建筑企业 ERP系统实施后,从经济效益看,该系统的成功投运,有助于提高年销售合同兑现率、加速了资金周转。提高作业率、降低消耗、提高了效率、规范管理、优化生产过程,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看,实现了建筑企业整体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提高了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第6篇

据2015年《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民用建筑综合面积为545亿平方米,其中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我国目前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仍高达16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以如此建设速度,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如果再不注重建筑节能设计,改变建造方式,加强“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的使用,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

我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也明确指出:“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换性。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

因此,下一步建筑业的重点任务就是“推动建筑工业化”。建筑门窗幕墙行业作为建筑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建筑门窗幕墙工业化的步伐,实现建筑门窗幕墙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社会意义。

一、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

建筑能耗如此之大,高能耗建筑如此之多,建筑工业化就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筑工业化就是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应用”的方式,改变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

首先,与发达国家的现状进行对比: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在70%以上,我国的比例尚不足7%,可见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市场规模还是非常可观的。

其次,我国人口红利已不在,以密集劳动力为主要作业工人的建筑模式已很难持续,新型的建造方式既是时展的召唤也是发展的必然。

再次,传统的建筑施工方式的高污染、高耗能已不满足我国对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要求。国家在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方面也给出了明确的指标,总理2016政府年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

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优势

从政策上讲:根据《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5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装配式建筑专门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开始加入到装配式建筑的建设大军中。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前,钢铁工业的发展水平滞后,产量有限,钢结构的应用受到限制,致使钢结构及其知识的普及远远不如钢混结构,以致我国已成为世界钢产量第一时,一讲装配化就是钢混结构,忘掉了与生俱来就是装配式建筑的钢结构。这一点应该引起建筑业界的高度关注。

从社会环境讲: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带来城镇快速发展,意味着大量的建筑需求将持续,而建筑工业化契合了节能减排的需求,传统的高能耗建筑方式必须改变。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越来越严重的建筑人工紧缺和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带来建筑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需求的提升,从而使过去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建造成本高的制约逐渐消失。

从节能优势上讲: 据统计采用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的一次节能就能带来可观的效益:即无须搭设脚手架,不用传统木模板、木方,节约木材90%;节约用水65%左右;节约钢材5%-8%;节约混凝土10%左右;减少现场施工垃圾90%;施工阶段,现场基本无粉尘污染;减少现场施工场地50%左右;减少现场作业人员50%以上;减少现场生活垃圾50%以上。

三、未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点

1.注重系统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

创新是生命,人才是关键。未来科技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型建筑工业化研究机构,主动和高等院校、设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专门的工业化技术研究,建立“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机制。财政科技经费也要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科研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等工作。同时要高度关注人才的培养,我们既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也要培养管理经营人才,同时不能忽视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

2.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同时调和标准化与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我国目前建筑行业标准的监管存在缺失,制定的标准体系尚未出台行业强制性准则,产业链中很多环节并未实际按照标准执行。而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建筑产品的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也是大幅降低工业化成本的必要条件。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讲,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能够极大地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在未来制订工业化建筑全过程、主要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尤为重要;而建筑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技术体系与通用化接口技术研发也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要需求。

另一方面,目前标准化体系设计方面还处于设计定型、构件统一、规格少且强调标准化与通用化阶段,而现在消费者需求的是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在今后标准的设定中应更多的注重灵活性以及解决标准领域的制约瓶颈问题,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3.注意结构体系的完备性

目前,社会上普遍缺少对结构体系的认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人们对钢混结构了解较多,对钢结构知之甚少。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钢结构、组合结构,使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的“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落到实处。

4.注重工业化发展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依赖于研究、施工、设计、生产、监督、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共同进步,如传统的建筑业中“建筑设计”属于独立的行业,因此设计时无需考虑施工的工艺流程,施工对设计阶段的影响也有限。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是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协同设计、施工、部品建造与装饰装修紧密的结合。从部品生产角度,很多部件需要附加在构件上,需要大量产业链环节之间接口集成的问题,这不是一家企业的事情,需要标准化设计企业、部品生产企业、建材企业、安装施工企业等一起配合完成。因此建筑工业化必须是全产业链的工业化,建筑从设计出图、生产制造、运输配送、施工安装、到验收运营的全过程都要实现工业化。

四、建筑门窗幕墙的工业化

在建筑领域,我国门窗每年有五亿平方米的产量,它的产值超过了两千亿元人民币;幕墙每年有八千到九千万平方米的产量,产值超过一千亿元。就产业化程度而言,幕墙相对比较高,大型建筑和公共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单元式幕墙使用率80%,一般幕墙安装方式无法实现。而门窗作为一种工业化产品,工业化的生产、加工、安装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建筑门窗幕墙工业化的定义就是采用现代工业的生产和管理手段替代传统的、分散式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目的。其特征在于以门窗幕墙系统的设计标准化为前提、工厂生产集约化为手段、现场施工装配化与标准化为核心、组织管理科学化为保证。在建筑门窗幕墙系统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建筑门窗幕墙的工业化,进而达到产品化的目标,是建筑门窗幕墙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门窗企业的工业化发展

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大环境下,门窗需要设计系统化、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工艺化;施工机械化、装配化,这样的发展模式对于门窗企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门窗企业要注意工艺标准化、设备标准化使产品性能更加稳定并且得到提高。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标准规格的门窗产品整樘出厂。对于建筑标准规格外的门窗采用标准附框或专用附框进行安装。附框内口的宽、高构造尺寸应与门窗洞口标志尺寸一致,在洞口装修阶段或装修完成后采用标准的方法进行整体安装,从而最大程度的解决标准化与多元化之间的矛盾,使门窗产品更适合于建筑工业化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建立智能化工厂。将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生产与柔性定制化生产相结合。满足后工业化时代不同层次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2.幕墙企业的工业化发展

应对建筑工业化,幕墙企业要从设计、生产、施工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寻求发展与突破。从设计开始,BIM作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贯穿于幕墙工程始终,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设计与产品生产中注重研发,推广单元式幕墙的应用,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使部件、附件的通用性和可置换性得以提高。同时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注重预制建筑节点的延性和防水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施工管理的水平。从而达到各环节整体发展,提升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进行的速度。

总之,人类社会发展要走可持续之路,建筑业发展要走绿色化之路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和必然选择。新型建筑工业化就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首选之路,她为门窗幕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产品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绿色的需求等等,只有抓住机遇、走在前列的企业才能成为舞台的主角。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 发展趋势 措施

一、建筑工业化的根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即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经验应用于建筑业,象生产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其基本特征为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其根本内容是:采用适用、先进的装备、工艺以及技术,合理科学地进行施工组织,发展提高施工专业化与机械化水平,减少复杂、繁重的湿作业与手工劳动;制定重要的基础标准(公差与配合、连接、合理建筑参数、模数协调等)与统一的建筑模数,将多样化与标准化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解决,建立和完善工法、企业管理标准、工艺标准、产品标准等,不断将设计标准化水平提高;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采用现代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的进行组织与管理,培养并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市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范畴

建筑工业化通过对现代的制造、安装、运输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而来取代传统建筑业中水平低下的、效率不高的、分散的手工业等方式。是建筑业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具体范畴如下:

第一,建筑工业化是手工业趋于现代化的一个生产方式的过渡,是对传统建筑业中以手工为主的生产方式的一个替代表现,也是建筑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工业化以先进的设备、高科技以及技术为其先驱,同时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向外拓展到制品、设备以及配件的生产与运用,使得建筑业无论在生产方面还是在经营方面都逐渐趋于社会化、科学化、专业化。

第二,相对于传统的建筑业,其机械化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减少了其步骤的繁琐以及重复,摒弃了传统手工业程序的复杂;此外,建筑工业化还扩展其建筑的应用范畴,逐渐构建成为一种以配件、设备等生产运用的市场经营模式,从而使得系列化的建筑市场成规模的设立起来,并且对其建筑设备做出相对准确的描述,凸显出建筑工业化的多样化,标准化,科学化等方面的特点,遵循企业管理制度,工商相关制度,提高并且完善建筑产品的标准,其管理模式采取现代管理手段以及方法,确保其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科学的管理,进而培养和发展建筑市场,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社会的迅猛发展,决定了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多年来,在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下,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表现为显著增强,建筑业发展比较快,但是从整体角度看,质量问题还很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也不大,整体的技术进步表现为缓慢。为保证各类建筑其最终产品尤其是住宅建筑的功能与质量,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建设速度,优化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高质量高效益的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所以,要综合考虑我国建筑业地区间的差距、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尽快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和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汲取我国几十年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重点针对房屋建筑,特别是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实施建筑工业化。

四、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第一步从结构设计入手,构建建筑新型结构规模体系,改变传统的砖混结构模式,取而代之实施预制框架模式,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要让多数建筑构件包括半成品、成品实行工厂化,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并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高层、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第二方面是要加强用新技术施工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支撑、模板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在悬挑脚手架、新型模板支撑与清水混凝土施工方面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方面,大力应用并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其次,新型结构体系方面,对钢结构体系也因更尽快加大推广的步伐,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现如今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相对已经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在世界钢产量上荣获第一,相应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设计标准已出台,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与此同时,钢结构以其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在建筑业中应用的优势与日俱增;钢结构工期大大缩短,其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

再次,应积极提倡预制装配式结构。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制造噪声、造成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工程质量很难保证。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筑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接成为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轻结构自重、减少构件截面、施工速度快、便于工厂化作业等优点,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

结语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建筑方法和新型材料将应用到建筑施工中,而我国建筑的工业化也将得到极大的发展,越来越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建荣,翁季.建筑构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袁中金,王勇.小城镇发展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

引言

建筑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涉及各行各业的发展。对建筑行业实行“营改增”改革,不仅使企业的税种发生变化,而且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值得注意的是,此项税制改革有助于解决对建筑企业进行重复征税的问题,而且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税负。同时,也带了相应的风险和挑战,比如,加大了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的难度。因此,必须通过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降低风险。

一、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税务筹划

1.销项

也就是应税收入。按照规定,其计税基础包括建筑企业向其业主收取的全部款项。

2.进项

也就是成本费用。建筑行业实行税制改革后,建筑行业在缴纳增值税方面,不仅将实现层层抵扣,环环抵扣,而且将实现各个内容的价税分离。为了避免企业重复交税现象的出现,必须取得增值税发票。

机械使用费。施工企业需要购置大量的器械,对设备进行更新,对技术进行提升。在执行“营改增”税制后,导致了成本的增加。因此,要求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来解决这一问题。

项目措施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置办办公用品、提供宿舍等,这些就是必须付出的成本费用。这些费用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因此,必须采取恰当的方法并且加强管理,才能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3.与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单位合作

如果不能建立所需材料的子公司,在选择合作单位时,可以选择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单位。通过这种方式,在进行分工或者分包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达到降低税款的目的。

4.签订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

签订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就意味着在提供建筑材料时,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以此来降低成本。因此,签订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可以减轻企业税赋,合理筹划纳税。

二、面临的风险

1.增加企业的税负

在实行“营改增”税制改革后,并不会完全减轻企业的税负压力。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个方面是进项税额的税负水平,另一个方面是销项税额的转移能力。首先,对企业进项税额的税负水平进行分析。在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包括了机械费等各种各样的费用。但是,这些费用很难取得相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无法对这些费用进行抵扣,增加了企业的税负。其次,对企业的销项税额的转移能力进行分析。对建筑行业而言,不仅在施工技术上无差异,而且面对着众多的竞争者,由此造成建筑企业有很大的竞争压力。处在强势地位的建筑业主无法向上转移税负压力。所以,加大了销项税额的转移难度。

2.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根据建筑行业的现状,建筑企业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所以,多数企业只能获取正常的利润或者说较低的盈利水平。但是,增加企业的税负会造成企业利润和收入的下降,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无法将税负压力进行转移,只能依据要求,申报企业增值税。建筑企业在初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但是对企业增值税进行申报,这就意味着延长了资金回收周期、降低了资金回笼效率,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由此,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压力,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三、应对风险的相应措施

建筑企业在新的税制下,必须采取应变措施,抓住发展机遇,规避困难。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1.企业人员要做好准备

企业人员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新的税制,要对改革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此外,企业人员要相互学习,相互配合,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降低企业涉税风险。更要加强管理,比如严格审核增值税发票等,避免发票乱开、漏发等情况的发生,依次来保障企业利益。

2.优化自身经营管理

随着“营改增”税制的实行,征税对象和比率都发生了变化,由此必须改善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改变企业的业务模式。

一是谨慎选择申报方式。不同的申报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成本,因此,要汇总由不同申报方式得出的成本,选择成本低的申报方式。这样,便可以实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目的。

二是谨慎选择业务来往对象。尽可能与那些能够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企业合作,尽可能减少与小规模纳税人之间的业务往来,以此来减少漏开发票的情况。通过增加进项税额、抵扣销项税额来减少纳税额度,为企业留存更多的收益。

三是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集中管理。提高重视程度,对进项税务发票进行及时的整理,对销项税务进行及时的抵扣。强化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应对“营改增”带来的风险。

3.切实利用税惠政策

积极了解具体的税惠政策,根据企业切身的发展和需求,充分利用税惠政策来减少企业风险,增加企业利润。

4.提升项目管理能力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不规范的现象。要想提升项目能力,必须规范企业项目管理,比如选择规范的上游企业进行合作。此外,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对项目税务实行同一筹划。注重管理工作,实现项目达到最优发展。

5.调整产业结构

基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工程存在的拖欠款项、尾款回收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给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企业要想减少“营改增”税制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新的税收政策下取得发展和进步,就必须对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将以往的粗放产业通过结构调整发展为技术性产业,依靠技术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减少支出增加收入,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将以往的粗放产业通过结构调整发展为设计型企业,依靠独特的设计,满足消费者需求,在竞争中形成自己的优势。还可以将低附加值产业通过结构调整转变为高附加值产业等。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形成自身竞争优?荩?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降低税制改革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企业长足发展。

第9篇

随着时代的革新,科学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的运用和从业者素质的提高必将带来一场由技术引发管理革命。房地产建设势必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工业化、模块化的流水线工厂式生产即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以后的住宅是在工厂里就以经根据设计把相应的模块加工完成,等运送到场地后根据场地条件将其组装。

早在1910年,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就提出了标准化住宅预制和装配的设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钢材为主的工厂化住宅在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得到迅速发展。今天,发达国家房地产行业工厂化程度平均超过50%,日本高达70%以上,而中国住宅的工厂化程度只有7%。日本的丰田住宅生产的钢结构独栋住宅,安装起来只需要一天时间。这种装配速度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完全不能想象的。工厂化生产带来的规模化效应提高了施工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不仅如此还可以使住宅施工现场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更可回收建筑材料66%,建筑节能50%以上。不仅如此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的预制装配建筑,比传统的现浇建筑的品质要高出很多。建造过程大部分时间是在工厂采用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由技术工人操作完成的建筑,与传统的现场混凝土浇筑,劳务工人的手工操作相比。建设工程品质将得到巨大的提升。我们的建筑也能拥有更好的抗震性能,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的居住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今天的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高速增长的需求压力,目前我国的住宅开发量位居全世界首位。据预测,未来几十年内,中国城市化水平每年将提高一个百分点。高速的城市化,必将释放出城市住宅的巨大需求,为满足这一需求,产品供应必须实现几何型增长。与此同时环保与节能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在未来环保的压力必将使得消耗大量能源的传统建筑方式寸步难行,发展工厂化住宅符合环境竞争的生产运作管理。

2 建筑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在早些年国内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就已经提出了“像造汽车一样的造房子”,可以说这些企业在建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但时至今日这些企业的工厂化程度也仅有15%,主要集中在建筑结构体系、围护体系、设备体系和内装中。即便是国内工业化生产率最高的项目也只是局部采用现场组装的方式,离发达国家工业化水平还有很长的距离。

现在大家说到工厂化,都承认这必将是未来建筑行业的趋势和出路。但我们也必须清晰的看到,目前现阶段工厂化生产的高成本、高技术要求。加之我国原有的建筑教育体系,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缺乏适应社会变化和市场需求的灵活机制与整体目标。自从1980年以来,虽历经多次改革,但重技能、轻研究、以类型为主的封闭培养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专业人才缺乏、全行业对建筑工业化趋势的嗤之以鼻,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除了行业本身的原因,还有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也对建筑工业化产生极大的影响。正是因为工厂化生产方式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我国的建筑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享受着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实惠,还能带来巨大的就业。因此推动建筑工业化动力不强。

3 如何推动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生产是一场彻底革命,对传统的建筑生产流程几乎完全颠覆。由于建筑工业化是对生产方式的再组织,不但涉及到施工更涉及到设计。所以第一步就是必须满足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设计,建筑设计师们必须掌握工业设计相关知识,做到设计施工一体化。设计这一环节也不仅仅是方案到施工蓝图的过程,更应该是构件生产的标准及施工装配的指导性文件。

这就对相关的技术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正是由于国内技术标准的缺失,严重的制约了技术的发展。设计、构配件、施工装配的审批与验收无标准可循。尝试发展工业化建筑的企业已经尝到了成长之痛。要实现建筑的规模化生产,就必须实现建筑部品的通用化生产,所有的建筑部品亦应该用标准规范来衡量。无技术标准的建筑工业化只能是行业发展过程的另一乱象。这也可以从源头上对建筑质量进行管控,为实现行业全面的标准质量管理提供条件,建筑也可以融入产品质量体系中了。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应出台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这其中包括:(1)加大产品科研投入,解决工业化前期投入大的问题;(2)实施产业标准体系联盟,发展相关上下游产业形成规模效应;(3)实行产业优惠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审批制度政策、规划政策等),鼓励企业发展工业化建筑。(4)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提高建筑规范要求,规范建筑企业工业化标准。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对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积极性,一定程度的缓解因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成本增加。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必将逐步的形成产业良性循环机制。最实现到国家、企业、生产者、消费者共赢的产业升级。

4 把握趋势的转变为行业树立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