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9 16:34:03
导语:在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金融;信贷;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014-02
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
1.1农村与农业的先天不足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深化
我国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执行严格的城乡分割制度,奉行“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的发展思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形成了农村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目前,许多地区农业生产仍停留在传统小农经济状态,市场化程度低,无法形成规模化优势。而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不是孤立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使农村经济落后于城镇,资金实力有限;由于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农村与农业的先天不足制约了农村金融的深化,而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又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1.2 农业保险缺位,农业生产易受灾害影响
农业是一个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高风险性基础产业,农业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威胁着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必须通过设置风险分散机制来降低农业风险,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仍然非常滞后,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农业保险,遭受灾害的损失得不到保险赔偿,灾后复产非常困难。
目前我国农业仍然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即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由于承保面小、保障程度低,赔付条件苛刻,使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农村和广大农民为应付自然灾害对保险的需求,农业保险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很不平衡。
1.3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
现行的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在执行中没有真正符合合作制的精神要义。按照农村信用社章程,一是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这个合作制最基本的原则,变成了存款自愿、取款自由。效益好的信用社,不愿增加股金,担心既得利益受到影响;而那些亏损的信用社入股却得不到分红,也就难以吸纳新股。二是社员是信用社产权的主要所有者,但实际上,有些社员的入股并非自愿,只是为了取得贷款权,而不是为了得到股东的权益。
1.4民间金融有待规范
非正规民间金融组织是指在央行或银监会监管之外从事金融交易、贷款和存款行为的农村金融机构,即民间金融,目前在我国各地活跃的民间金融活动主要有地下钱庄、亲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高利贷、各种合会等。农民来自非正规市场的借款往往比来自正规信贷机构的数额更多,利率一般也比官方利率更高。根据国务院1998年7月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除部分小额信贷、不计息的亲友借款之外,其他非正规民间金融组织或活动均属于非法。
这种不被法律认可的非正规民间金融形式在我国农村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它们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的地区民间金融所占的市场份额甚至远远地大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对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趋利性,其资金流向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相符。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难以落实,而且缺乏法律约束很难对其进行金融监管,潜在的金融风险较大。
1.5 农民、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困难
贷款困难在农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农村金融市场高度垄断,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设置呈收缩的态势,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而农户、农业企业以及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对贷款的需求却非常旺盛,因此贷款困难。二是农村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和信用担保体制尚未建立,金融机构支农缺乏利益驱动,银行在办理涉农贷款时要承担较大的信用风险,因此缺乏支农贷款的积极性。
2 金融支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充分发挥各类银行机构的支农作用
(1)深化合作金融改革,发挥合作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资本充足、治理完善,内控严密、财务良好、服务高效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首先,要进一步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处理好省级联社与基层信用社的关系,尊重企业法人的自。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体制,按照尊重和充分发挥基层法人社的经营管理自的原则,加快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第二,加快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在原有股权范围的基础上,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广泛吸引自然人、企业法人和经济组织入股农村信用社,建立有效内部制约机制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第三,切实转换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机制,以打造现代金融企业为目标,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为中心,以产品为导向转向以客户为导向,确立人本观念,效益观念,引入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效能。第四,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对农村信用社股金管理的有关要求,清理不合规股金,规范股金转让,做到科学、规范管理股金。
(2)增强商业银行服务和支持“三农”的积极性。
各商业银行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加快创新,改善服务,在商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增强服务和支持“三农”的积极性。应逐步恢复和增加在县域的金融服务网点,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农户”的金融创新方式,利用龙头企业掌握农户信息、控制农户资金流的优势,由龙头企业成立专业担保公司,为其关系密切的农户向银行提供担保,解决农业企业和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通过加大对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城市企业和工商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他们发展壮大,间接带动农业和农村民营企业、乡镇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应在农村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产品,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新金融产品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改进信贷管理机制,加大对县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2.2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1)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农业保险模式。
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部
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有的地区甚至还处在贫困状态。因此,在现阶段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对象以及抗风险能力的不同,采取政策和市场两种手段开展农业保险,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政策性和市场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在东部发达地区应以商业性保险为主,在中西部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应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对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实力较强的农村经济组织应以商业性保险为主,对普通农户应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对贫困地区的农户应完全实行政策性保险。
(z)对重要涉农领域实行财政统保。
对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具有基础性或根本性的重要领域,比如粮食种植、生猪生产等,应实行统保,保费由省市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全额支付。关于保费的分担比例,各地可以有所不同。东部发达地区的财政实力较强,可以由县、市级财政适当多分担;而对于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则可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适当分担更多比例。
(3)建立完备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西方国家农业保险的共同特征是利用行政手段建立多层次的再保险体系,而这正是制约我国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国应探索利用再保险体系支持农业保险发展,以财政补贴支持农业保险部分费用和经营亏损。农业再保险体系的建立,对农业保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支持推动作用。在现阶段,农业再保险可以由中国再保险公司兼营、鼓励外资再保险公司经营,也可待条件成熟时在各省市推行组建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公司专门经营,政府根据农业再保险公司的类型和业务规模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2.3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困难的重要原因是缺少可供抵押的资产,或者找不到合适的信用担保者。因此,要解决支农信贷困难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金融机构支农放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具有先天的弱质性等原因,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无法依靠市场力量完成,也不能通过农民自发地组织而实现,必须由政府主导。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地领导、监督、管理和协调工作,积极为兴办农村和农业担保机构创造条件。第一,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应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基础,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第二,规范政府行为,防止行政干预,为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扶持环境。按照《担保法》、《公司法》,规范政府作为出资人(股东)的行为,确保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开展担保业务。
2.4 正确对待民间金融组织
这次全县金融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市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安排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推动全县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刚才,学行长、占书长、万刚行长和俊来董事长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借鉴学习,切实抓好落实。
去年以来,全县金融系统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金融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年,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8.26亿元,比年初增加6.59亿元,增长12.75%;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6.64亿元,比年初增加11.74亿元,增长26.15%,特别是以承兑汇票、保函、跟单信用证、承诺等为主体的表外业务取得了新突破,全县银行表外业务达到27亿元,同比增长14.6%。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县共有保险公司12家,完成保费收入2.43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中财险保费收入0.56亿元,同比增长36%,寿险保费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32.6%。企业上市步伐加快,凤凰制药、三阳纺织、华津植物蛋白三家公司进入上市资源后备库,凤凰制药公司被推荐为省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期货市场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棉花为主的农产品和以石油为主的化工原料期货投资,为期货投资企业带来了效益。二是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显著。小额贷款公司建设进展顺利,金坤小额贷款公司和恒信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办理各种贷款业务1599笔,发放贷款6.98亿元。融资性担保公司建设不断加强,我县共有融资性担保公司4家,共计注册资本2.1亿元,累计担保贷款10.1亿元。政府融资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与天津渤海融资租赁公司洽谈融资租赁事宜进展顺利;采用BT模式,与天津海富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陈北水库和荣乌高速与国道220连接线工程,有效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单靠财政投入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县政府融资平台达到8家,累计融资5.28亿元。三是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政银企合作效果突出,组织召开了全县政银企洽谈会,签约金额53.9亿元,资金到位率74.8%。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12.99亿元,比年初增加2.13亿元,增长19.61%;不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三农”、中小企业等,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险业务全面推进,围绕全县经济发展、企业改革和居民需求,优化险种结构、拓宽保险服务领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金融环境进一步改善。各级对金融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地方金融工作体系逐步完善。县金融办成立后,在加强组织协调、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和构建金融体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大力整顿金融秩序,集中检查了8家公司和互助会,取缔从事营利活动互助协会5家,勒令相关企业进行停业整顿。县人行、银监办、保险协会认真履行职责,在加强监管、当好参谋、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巨大的发展压力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全县金融系统的同志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对金融工作,县委、县政府是满意的。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金融系统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当前,全县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加快追赶,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这也为各金融部门发挥优势,更好的参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各金融部门牢固树立大局观念,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千方百计服务地方发展,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双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分析形势,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承担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要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破解资金难题,就必须把金融工作抓紧抓好。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握形势,抢抓机遇,有效应对,加快发展。当前,我县金融工作主要面临两大挑战和两大机遇。
两大挑战:
一是在政策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今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提出要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今年以来,国家已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突破了十几年来的最高值,达到了20%,冻结了大量现金。1—2月份,全国人民币贷款新增1.58万亿元,同比少增4827亿元。年初央行预期今年广义货币增长量为16%,低于年17%的目标,这就意味着今年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预计今年全国信贷规模为7.5万亿元,少于去年7.95万亿元的信贷总量。因此,与前两年相比,贷款规模会适度缩小,增速将有所回落。加之国家相继出台的清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缩“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实行差异化房贷、表外业务转入表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预示信贷投放将逐步向常态回归,信贷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必将给我县争取更多的信贷投放形成较大压力。
二是在金融业自身发展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我县银行机构较少、总体实力不强、规模较小、体系不够完善、融资渠道较少、人才短缺、银行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保险业总体规模还不够大,覆盖范围还不够广。受产业政策等因素影响,部分“两高一剩”行业、房地产行业、出口行业和高负债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资金链断裂风险有所凸显,民间高息借贷和非法集资行为仍部分存在,金融安全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两大机遇:
一是面临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建设的重大机遇。当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相继成为国家战略,东营成为全省唯一全部纳入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全市实施黄蓝两大战略暨对外开放动员大会上,张书记、姜市长深入分析了实施黄蓝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对做好下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为我们抢抓机遇、用好机遇指明了方向。县作为黄蓝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市在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和海域利用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今年省财政将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蓝色经济区内7个市共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总共2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加快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省长助理、省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主任陈光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时明确表示,省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将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我县倾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对我县发展寄予厚望,将“突破县”战略列入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给我县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我县金融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面临县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今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把握一个基调,瞄准一个目标,突出两大重点,实现六个突破”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大干苦干‘十二五’,各项指标翻一番,再造一个新县;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在黄河三角洲19个县(市、区)中争名次、往前赶”的目标任务,绘就了加快发展的宏伟蓝图。3月23日,我县举行了春季重点项目(工程)集中开工仪式,对荣乌高速与国道220连接线、陈北水库、无内胎钢制车轮、六和祖代种鸭繁育基地及产业项目等总投资61.5亿元的21个项目进行了集中开工,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随着黄大铁路、德大铁路、东济高速、环渤海高等级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宫家干渠闸前泵站和县水厂的投入使用,利华益集团丁辛醇、诚航新能源车辆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符合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开工建设或投产运营,使我县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重大项目的开工,其优惠的扶持政策和可靠的经济效益,都极大地吸引了各银行机构的目光,使县成为了银行投资的重要地区。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96.4亿元,今年的目标是增长30%,达到125.3亿元,对资金需求的进一步加大也为全县金融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纵观今年的经济金融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全县金融系统要切实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机遇,优化服务,乘势而上,推动全县金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巩固发展金融与地方经济互动融合、互促双赢的良好局面。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努力开创全县金融工作新局面
今年全县金融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实施“一二五六”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县委“把握一个基调、瞄准一个目标、突出两大重点、实现六个突破”的工作思路,以76项重点工程、民生实事和重点项目为总抓手,以搭建现代金融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为目标,着力推进金融产业化,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改善金融发展环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扩大信贷投放规模,确保信贷总量稳步增长。扩大投资,是加快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我县而言,经济总量小、经济实力弱的基本县情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各方面加快发展的需求和愿望非常迫切。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要扩大信贷投放总量。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投入主渠道作用,科学把握国家货币政策,紧密结合我县实际,深入搞好调查研究,了解资金需求状况,指导帮助贷款单位完善相关手续,积极跑上去争取信贷规模,千方百计增加信贷投放。两家小额贷款公司要发挥好“信贷补充器”的作用,各担保公司也要不断扩大担保能力,共同推动信贷总量的增长。二要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供给。今年,县委、县政府谋划了76项重点工程、民生实事和重点项目,并筛选出了十大工程、十件实事、十大项目重点调度,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交通、城建、民生等各个领域,是今年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各金融机构要在信贷投放上予以优先考虑、重点扶持,保证重点项目信贷需求。三要加强政银企对接。年初,我们先后组织市建行与陈庄镇企业、市中行与开发区企业举办了政银企座谈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市建行计划在1—2年内,重点扶持陈庄镇企业,投放资金达10亿元以上;市中行承诺在去年支持县企业总体授信金额21.88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我县企业的信贷支持。3月21日,我们又成功举办年全县政银企洽谈会,签约项目89个,签约金额62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难题,促进了企业发展。近期,县里将组织农村信用社与盐窝镇畜牧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举办一次座谈会,研究具体措施办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后,县里将继续加大政银企合作力度,根据产业、区域布局,以各种形式组织政银企座谈会,加强银企双方的业务对接。四要抓好中小微企业融资平台建设。中小微企业融资平台建设已被列入我县76项重点工程、民生实事和重点项目。今年的重点就是抓好与东营市民生银行搭建小微企业“政银通”信贷业务融资平台、与东营市建设银行搭建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融资平台工作,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二)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积极完善金融体系。一要加快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县金融办和银监办要继续推进各类性质的银行引进工作,主动做好相关服务。要有针对性地引进证券、期货、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鼓励引导证券期货类机构和保险公司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二要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建设。鼓励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领域,丰富担保品种,重点扶持津源担保公司做大做强,积极争取汇美、普惠、融金3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尽快获得省金融办批准确认,做好鑫昊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申报组建工作,争取今年新增融资性担保公司1—2家。三要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向省、市银监局沟通汇报,争取将我县纳入今年村镇银行设立规划;加大与县外商业银行联系力度,积极与成都农商行、广州商行和安徽马鞍山农商行进行接触洽谈,争取其中一家发起行入股村镇银行,力争村镇银行建设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要支持各银行机构结合自身实力和专业特色,合理设置农村网点,逐步扩大“三农”客户的服务覆盖面。四要加强地方性金融协会建设。县金融办要切实负起责任,组织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投资公司成立地方性金融协会,加强经验交流和行业管理。同时,县金融办要对全县金融机构和将来可能入驻我县的金融机构进行调查摸底和估算,为建设县金融服务中心做好准备。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着力破解融资难题。发展资本市场、推动直接融资,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效途径。要加快推进企业上市。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少,也是显示一个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县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县金融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与省证监局接触,推进凤凰制药公司、三阳纺织公司、华津植物蛋白公司等企业的上市工作,争取凤凰制药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加快上市步伐。积极探索研究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搞好调查研究,在论证可行的基础上探索采取BT、BOT等融资模式和利用海域使用权、林权抵押贷款、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等政策,进一步争取更多的资金。加强与外地融资租赁公司合作,利用政府财政信誉,加快推进,争取实现政府融资新突破。
(四)规范保险市场,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各保险企业要按照“转变方式、防范风险、调整结构、提升服务、依法合规、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做好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保险工作。一要充分发挥保险业风险补偿功能。要积极推动扩大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企财险、货运险等险种,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以及“一区三园”建设提供保险保障。二要抓好重点领域的保险工作。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区域和试点品种,积极开展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试点和治安保险试点工作,大力推动健康养老保险发展。三要积极提升业务质量。要深入开展棉花、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鼓励保险公司开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干部养老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等业务,配合人保局等部门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推广工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五)努力优化金融环境,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金融安全,人心才能安定,经济才能稳定。当前,我县的金融环境总的很好,但也要清醒的看到各种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从1月17日开始,由县金融办牵头,用一周的时间完成了全市河南未来农业非法集资案清偿兑付工作,共计兑付集资人员323人次,清偿兑付金额909万元,案件虽已告破,但群众损失无法挽回。不难看出,目前我县群众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还比较淡薄。各级各部门、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警惕,高度重视新形势下金融风险的特点,密切关注企业资金链风险、金融机构内控风险,以及非法集资、非法证券等金融犯罪活动,努力把金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县金融办、公安局、工商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大金融秩序整顿力度,进一步巩固去年金融秩序整顿的成果,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情况通报、监管协调和工作联动机制。要严格把关互助会和投资公司的设立,加强对已成立互助会和投资公司的管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年检,甚至依法取缔。
三、加强领导,注重宣传,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今年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金融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要高度重视金融工作。金融事业涉及各行各业,事关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在一定意义上,金融决定经济,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县来讲,做好金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各部门、单位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金融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维护金融部门的合法权益,千方百计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经常到金融机构调研,主动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金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整合扶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完善对金融业发展的考核体系,发挥好政策的激励效应。
(二)要积极配合做好金融工作。县金融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职能作用,领导协调好全县金融工作,为做好金融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更加关心和支持金融工作,主动为金融部门排忧解难。县金融办、人行、银监办、保险协会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指导、监督、协调、服务职能,认真学习研究国家金融货币政策,做好政策解读和形势分析,为县委、县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为各金融机构搞好指导服务。各金融机构要把提高自身效益与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不断开拓发展空间。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凝聚强大工作合力。
所谓“一县一色”战略,是指各县市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谋求县域经济的绝对竞争优势,实现县城经济突破,而实施的围绕一种特色产品从原料到加工、深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建立的特色产业群体发展思路。它是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从构筑大营销体系入手,通过大营销形成大市场,以大市场带动特色产品加工业发展,进而带动特色产业生产体系发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群体,实现县域经济突破和腾飞。
一、“一县一色”战略的基本特点
竞争战略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企业,一个地方经济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必须谋求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持久竞争优势,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经济效益。为此,必须采取适宜的竞争战略,通常竞争战略有三种,即别具一格、集中一点和成本领先。“一县一色”正是谋求地方经济持久竞争优势的战略思想,它具有别具一格、集中一点、成本领先及循序渐进的基本特点。
1.别具一格的特点。“一县一色”战略,首先突出一个“色”字,即县域经济发展突破要有特色产业,即要选择能提供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及产品系列,形成在全省或全国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如: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特殊原料、传统秘方、历史文化、自然特点、经销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别具一格的特点的实现,有利于形成客户对特色产品的忠诚,从而赢得较持久的竞争优势,因而能够成为赢得超常收益的可行战略。
2.集中一点的特点。“一县一色”战略,还突出“一色”二字,即县域经济发展突破要从一种特色产业入手,即围绕特色产业,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其快速发展。从国内外成功和企业地区经济的实践看,其共同特点就是不寻求面面俱到,而是将战略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个核心,才能把企业和产业做大,才能成为市场上竞争的领先者。
3.成本领先的特点。“一县一色”战略的结果,有利于在特色产业领域处于低成本地位,赢得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获得持续发展。由于一县一色集中于某一特色产业发展,不仅能获得规模优势,还可以在研究、服务、营销、广告等多方面节约成本,使这一产业在激烈竞争中受到保护,因为它的低成本意味着当别的竞争对手已失去利润时,仍然可以获取利润,从而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
4、循序渐进的特点。“一县一色”战略体现了经济发展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一个落后国家或地区不可能一下子发展成为一个发达国家或地区,总是从一个方面入手,逐步发展,逐步扩张,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一县一色并不排斥一县二色、一县三色、一县四色的发展思路,而是强调了落后地区应从一个特色产业开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逐步发展的基本思路,一县一色发展到一定程度,各方面已积累了广泛的资源要素、知识要素、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营销能力之后,就可以迈开步伐,向一县多色方向发展。
二、“一县一色”战略的基本思路
实施“一县一色”战略的具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基础,以为龙头,以制度为保证,以科技为动力。
1.品牌创新
实施“一县一色”战略,首先是通过品牌创新树立特色产业的品牌。目前,一些农产品存在滞销、价格低,不同程度出现增量不增效,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宏观经济影响外,关键是农产品品种老化、品质不佳,品位低、质量不高、加工程度不深、缺乏品牌意识。大量事实表明,市场竞争是产品竞争,产品竞争是质量竞争,而质量竞争往往是通过品牌竞争来实现的,品牌是竞争能力的综合表现,市场的占领和争夺必然集中到品牌竞争。品牌产品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品牌战略是企业发展乃至一个地方经济腾飞的的必由之路。特色品牌创新应当抓住以下环节:
①地方特色的挖掘。一是从环境优势中寻找特色;二是从资源优势中培植特色;三是从传统优势中筛选特色;四是从品牌优势中挑选特色;五是从历史、古迹中挖掘特色;六是从现代科技中创造特色。
②特色品牌的选择。可以根据以下因素进行选择:首先要有特殊性。一是特殊的资源原料供应,如婺源的大鄣山茶都在海拨1300米高山上,万年的贡米与其特殊土质有关;二是特殊的技术或秘方、诀窍,如万年的珍珠;三是特殊历史文化前景,如婺源的荷色红鲤鱼,万年的水稻发源地;四是特殊的使用价值,如余干乌骨鸡、玉山的黑猪;五是特殊的设计、品质、口味等。其次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再次要有可观的经济利益。最后具有可观的降低成本潜力,能够抗御竞争对手的进攻。
③特色品牌的取名。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有备胎,即万一有危机出现可随时递补;二是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很好念,很好记,如“娃哈哈”;三是提升形象;四是标准字便于设计;五是不能暧昧;六是避免误想或误办,如梦丽莎被说成“蒙你傻”;七是要设法提高品牌的文化含量,通过品牌取名表达能为消费大众欣然接受的某种传统、某种信仰、某种价值观。
④特色品牌的质量。品牌从来都是以优质为后盾,质量是创品牌的根本,是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和重复购买力的最直接因素,是品牌大厦不可动摇的根基。一是要有过硬的质量标准,要努力贯彻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二是要掌握科技手段,以技术为中心,不断推动品牌产品质量上水平、上档次。
⑤特色品牌的宣传。一个产品要成为品牌就必须有知名度,提高知名度就必须要有持续的广告宣传及投入,将品牌的典型特征通过广告宣传使之深入人心,形成消费者知品牌买品牌的趋势。品牌要有自己的营销网络,网络建设本身就包含了品牌的广告宣传功能。
2.营销创新
要跳出传统孤立营销的做法,把营销与特色产品生产、品质改进、深化及产业扩张结合起来,要有大营大市场观念,把生产与销售有机结合起来。
①广告宣传创新。要改变过去就产品论产品的广告宣传模式,创造全新的广告宣传模式。一是要树立特色产品系列具有独特性的某种理念,通过各种广告宣传,使这种理念深入人心。市场营销不是产品之争,而是观念之争,只有使特色产品的某种理念在大众心目中扎根,才能持久地稳定市场和争取消费者。二是要树立特色产品系列在某些方面“第一”理念。“第一”胜过“更好”,在任何领域,第一是最容易被人们记住和想起的,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瞄准“第一”。因此,广告宣传要突出特色产品系列的“第一”的理念。如历史悠久第一,该产品开发第一,世界(全国全省、全区、全县)第一,深入人心第一,市场细分品种第一。总之,要通过广告宣传“第一”使之深入人心,为消费者所记住和购买。三是要树立特色产品生产企业的企业形象,形象反应了一个企业的实力、理念、价值观,好的形象能够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因此,要通过广告、公益活动、公关活动等一系列行为使企业形象深入人心。
②营销网络创新。要改变过去营销组织与生产企业脱离孤立的状态,以资本为纽带,将营销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一是要以特色产品龙头生产加工企业为核心,组建由其独资控股的营销企业集团,由营销公司或龙头流通企业通过在外地收购、兼并、控股、参股、投资、合同、合资其他商业企业、商品市场、商业网点,建立巨大的营销网络。二是要跳出本地办市场,由县市主管部门组织龙头企业在外地重要市场租赁或买断一批摊点,专司经营特色产业系列产品,既扩大知名度又扩大销量。三是要广泛推行特色产业产品制,鼓励吸引有实力的销售企业经销特色产业产品。四是要积极参与全国各种类型的商品交易会、展销会,推动特色产业产品的销售。五是实力强大的特色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可以采用连锁销售方式,建立连锁营销网络。六是发挥驻外办事机构的作用,使其成为宣传特色产品、销售特色产品的重要窗口。七是建立特色产品专业市场、厂家直销中心、展销中心。
③营销方式创新。除通常的优待券促销、免费样品促销、有奖促销、包装促销等营销方式外,应广泛采用多种灵活促销方式。一是感性营销。就是根据不同顾客的不同心理,情感需求把感情策略融入到产品设计、商标设计、包装设计、广告宣传、价格定位等生产营销活动中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感情需要。二是关系营销。就是营销活动的核心是建立和发展同顾客及公众的一种兼顾利益和良好的、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取得人和,从而保持老的顾客群,发展新的顾客群。具体形式有组织顾客俱乐部,实行会员制等等。三是品牌忠诚营销。就是通过营销运动培育一大批忠于特色品牌的消费者群体。因为某个品牌吸引一个新消费者所花费用是保持一个已有的消费者的6倍,品牌商品相当大一部分销售量是来自一小部分高度忠诚该品牌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提高一点,会导致该品牌销售和利润大幅增长。特色产业品牌要想持续大规模占领市场,就必须重视品牌忠诚营销。为此,要重在强化消费者的行为,找出品牌忠诚者群体,避免惩罚忠诚者而奖赏不忠诚者。
3.制度创新
随着特色产业规模扩张,总产量扩大和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将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组织运作成本却呈上升趋势。这两种趋势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则特色产业红火一阵后必然会走向衰退。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降低组织运作成本,激发产业组织活力,推动特色产业持久发展。
①发挥个体私营组织优势,壮大经济规模。特色产业基础产品的生产流通特殊性,决定了必须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从农户、个体、私营抓起,从激活经济细胞入手,最后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调动千家万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每个经济细胞搞活,才能实现经济总量扩张。为此,要鼓励农民从事特色产品生产和贩运。
②发挥政府谋划协调优势,引导特色产业体系发展。政府要审时夺势,对于确立了的特色产业要成立专门组织规划协调机构,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落实特色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组织特色产业产品流通、科技推广,开展特色产业整体形象宣传,进行特色产业产供销信息搜集和,组织特色产业产品向外地区拓展市场领地,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协调特色产业各环节利益关系,等等。
③推进特色产业工商一体化发展。一是鼓励特色产业加工龙头企业与专业市场结合,由特色产业加工龙头企业兴办特色产品专业市场,或建立特色产品厂家直销中心批发市场,由特色产业加工企业直接进入市场经营。二是鼓励特色产业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投资、合资、收购、兼并等形式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三是鼓励特色产业加工、流通龙头企业跳出本地建市场,参与外地市场建设或租赁购买外地著名市场经营柜台,经营特色产品。四是鼓励特色产业流通企业参股、控股、投资、合资、收购、兼并本地特色产业加工企业。
④推进特色产业加工流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结合。一是市场结合,即龙头企业与农户完全由市场联接,双方不签合同,自由买卖,价格随行就市。二是保护结合,即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保护价购销合同,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由龙头企业按保护价收购。三是服务结合。即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签订合同,确定农户提品的数量、质量、价格及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服务的项目,一般是提供种苗、防疫、储芷、运输、供料等服务项目。四是返利结合,即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确定农户提供农产品数量、质量、价格和龙头企业返利标准。年终结算时,龙头企业按合同返还一定利润或反哺农业,用于产品基地建设。五是股份结合。即实行股份合作制,农民以资金、土地、设备、技术等要素入股,年终时参与龙头企业利润分配。
⑤大力推广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需要资本不断聚集,需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企业,以保证产品成本降低。还要防止加工企业盲目发展带来的恶性竞争、质量低劣、成本升高等致命因素。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大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通过吸收农民、居民闲散资金、吸收小企业资产等入股,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灵活、管理科学的大型股份制特色产业龙头企业。
4.科技创新
“一县一色”战略能否取得持久成功,关键取决于科技创新程度。因为随着特色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将发生作用,商品价格会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时,科技的作用就会表现出来,谁的产品科技含量高、质量好、成本低,谁就能赢得市场,领先市场,获得持续发展。因此,重视科技创新不仅可使特色产业有丰厚的回报,更是特色产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重视特色产业加工产品开发创新。主要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适应消费者需求三方面进行加工产品开发创新。一是政府要建立特色产业加工产品开发研究中心;二是要鼓励龙头加工企业建立加工产品开发研究中心;三是引进外地外国先进食品加工企业并与之合资;四是建立特色产业科技进步特殊奖励政策。建立奖励基金,科技项目引者有奖,科技人才来者有利,科技成果转者有效,大规模引进技术和专家技术人员。五是注重先进设备、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使特色产业加工产品更富地方特色、更具现代品位。六是引进利用国外的科研力量、资金、包装和配料,先打进国外市场,然后再占领国内市场。②重视特色产业基础产品创新。一是政府建立特色产业基础产品研究推广中心。二是建立特色产业基础产品种子繁育创新研究体系。三是建立健全特色产业基础产品县乡村三级科普网络,让新的优良品种得到迅速推广普及。四是培育可供鲜食和更适合加工的特色品种,要建立科研基地,投入足够资金、人才、科研手段、联合攻关,确保特色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和市场的久盛不衰。
三、“一县一色”战略的重要作用
1.“一县一色”战略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一县一色”战略能够在许多方面获得规模优势。一是有利于特色产业生产加工等科学技术的推广、传播和共享;二是有利于特色产业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传播与共享;三是有利于特色产业产品形成专业化的市场体系,实现规模销售,降低销售成本;四是有利于特色产业产品形成地方品牌效应,扩大地方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总之,“一县一色”战略,能够带来巨大的规模效益,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2.“一县一色”战略有利于实现农民致富。“一县一色”战略以特色农产品作为产业起点,其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它可以把千家万户农民调动起来,共同发展市场经济,共同走向富裕“一县一色”战略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强大的市场营销网络,坚强的科技队伍及龙头企业支撑,农民无论资金多少,有无技术,素质高低,各个层次的劳动力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用武之地。经济实力强的农民可以发展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特色产业生产加工项目,也可以参股龙头企业分享企业利润;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户可以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特色产业生产加工项目,也可以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由龙头企业提前产中产后服务,获得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随着广大农户的资本积累增加,可以进一步投资办厂或参股龙头企业,分享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更大利润。
3.“一县一色”战略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一县一色”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富民,而且可以强县,加快改变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状况。首先“一县一色”使特色农产品生产得到有效发展,壮大了农业经济规模,能够直接间接给各乡镇财政增加可观的收入来源。其次“一县一色”以特色农产品加工、深加工为主体,可以实现产品的多次转化增值,增大县域经济规模,壮大财政收入来源。再次“一县一色”广泛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为财政增收创造了条件。“一县一色”可以收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财政增税的“三增效果”。
4.“一县一色”战略有利于推进城镇发展。随着“一县一色”战略实施和经济规模扩张,一方面,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料、资金、市场和食物,而且游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特色产业加工体系的发展,引起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相对集中,产业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再一方面,特色产业加工体系发展,还具有其他外部聚集效应,需要能源、交通、通讯、金融、供水、供电、仓储、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系统的支持,要求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还有一方面,特色产业加工体系发展,还会引发第三产业、相关产业发展及科技文化教育等其他因素发展,进而推动城镇发展。
四、“一县一色”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1.“一县一色”战略要防止特色产业加工的盲目发展
加工是特色产业兴衰的关键,“成也加工,败也加工”,必须把加工纳入保证特色加工产品品质不断提高,品种日益增多,价格不断下降,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有序发展轨道。为此,要建立大规模实力强大充满活力的龙头加工企业,防止小型加工企业的盲目发展,因为加工企业盲目发展会导致灾难性后果。①会使特色产业基础产品价格背离价值规律直线上升,产生两种不良效益,一是加大加工环节成本,增加加工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效益,甚至导致亏损停产。二是误导群众盲目发展,导致基础产品过剩。②促使一部分企业急功近利,不顾客观条件具备与否,争时间、抢速度、突击上、凑合干,引起特色产业加工产品质量下降、声誉下降、消费者不满,其后果是灾难性。③“一窝峰”式的大干快上,很快会使特色加工产品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出现加工行业内无序竞争、自相残杀,在特色产业基础产品价格一升再升情况下,产成品价格反而一降再降,最终使特色产业加工体系萎缩萧条。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2.“一县一色”战略要建立保证各环节成本持续下降的制度体系
特色产业体系生存发展除了质量品种不断提升外,还必须要有成本持续下降,这是赢得市场持续扩张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为此,①要用优惠政策支持特色产业基础产品科技投入与开发,以降低基础产品成本。②要用优惠政策鼓励特色产业加工工艺科技投入与开发研制,以降低加工制造成本。③政府要支持特色产业加工产品市场开拓,以降低流通环节成本。凡是以销售特色产业产品的商业企业、流通企业、专业市场经营者、营销公司销售特色产品部分给予地方税费减免或地方退税。④政府要努力降低特色产业的社会成本。包括要优先保障特色产业体系不受不法分子、“三乱”和腐败侵害,要优先保证特色产业体系依法纳税和地方税费优惠,杜绝对特色产业体系的败政竭泽而渔行为。
3.“一县一色”战略要协调好特色产业体系各方面、各环节的利益关系
一个产业体系持久发展必须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首要的是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除了品质保证外,特色产品的消费者价格必须进行控制,要防止短缺时盲目涨价,维护消费者利益,随着供给增大和市场逐渐饱和,要逐步地降低价格,吸引更多消费者。其次要保障经销流通企业的利益。无论市场情况如何变化,都要保证经销流通企业的利润。如经销企业存货过期损失要有相应补偿机制,以刺激经销企业积极推销特色产品。第三是要让基础产品生产者与特色产业加工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制度体系。即市场价格下降和销售萎缩了,由双方共同承担损失,既要降低基础产品价格又要降低加工企业利润水平。市场价格上升和销售扩大、利润增加了,既要增加基础产品价格,又要增加加工企业利润水平。当然,由基础产品生产者与加工投资者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加工龙头企业是最好的利益风险共担制度。第四是政府要建立特色产业体系风险保障制度体系。既可以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也可以由政府出面建立特色产业体系风险保障基金,基金由政府财政、基础产品生产者、特色产业加工企业、经销流通企业共同出资形成,主要用于特色产业体系因自然、市场、社会等各种因素而造成损失的生产经营者的补偿,以保障特色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4.“一县一色”战略要注意特色产业发展极限和新特色产业转换
任何产业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都是有一定市场极限的,且超出极限发展就会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引致企业亏损和产业萎缩。因此,当“一县一色”战略发展到接近市场极限时,一方面政府要注意保持其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引导资金向新的特色产业转换,逐步向“一县二色”“一县三色”的格局发展。自然科学证明,"3"是最稳定的结构,如三角形,因此,“一县一色”战略后期,政府还应扶持另外两种产业发展,使县域经济呈现“一县三色”的三足鼎立局面。
以关于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重要指示为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七届八次、九次全会部署,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引领,深入开展农业土壤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绿色生产体系、防控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农药化肥无残留、无超标,着力打造农业土壤无污染生态高地,走出一条绿色、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为全市最终建设成为中国绿色有机谷•长森林食药城提供力量。
二、主要目标
突出绿色高质量发展,坚持减量与增效并重、坚持生产与生态统筹、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开展“三提升一示范”,即:土壤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农业服务质量提升三项攻坚行动,培育百村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到2023年,配合全市建设成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我县创建成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农业土壤质量目标:到2023年,全市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52.1g/kg,达到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一2016第一级标准。全县规模化种植基地土壤质量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13)以上标准;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到65%,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到2023年,全县共建设成高标准农田14万亩。
农产品质量目标:到2023年,全县以人参、中药材、食用菌、蓝莓、山野菜为主导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品种全部建立地方标准,粮经菜比例稳定在5:4:1,全县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100%;标准化种植基地内生产的农特产品基本达到绿色食品以上标准,全部推行食用农产品电子合格证制度,全县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
农业社会化服务目标:到2023年,以乡镇为单位的农业绿色有机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和水平达到乡镇辖区内绿色有机产业发展需要。形成集有机肥、生物菌肥、生物农药、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农业托管服务、农机推广、土地流转、农业土壤质量监测和主要农产品产地质量监测为一体的农业绿色有机产业服务中心。服务于绿色有机产业发展的市场预测、金融保险、物流运输等服务体系基本完备。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开展农业土壤质量提升三年行动。
1.建立农业土壤质量监测体系。按照市里统一部署,结合省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要求,建立省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组织开展县农业土壤质量监测工作,根据监测指标和点位设定,具体负责组织县农业土壤质量监测工作,指导镇、村具体工作任务的落实。2021年底前,全县建设8个耕地质量监测点,每个监测点经费2万元,所需资金16万元由县财政列支。形成全县农业土壤质量监测数据第一期数据,每年10月底前完成年度监测任务,对耕地质量变化做出评价总结,形成全县农业土壤质量监测报告,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档案,数据汇总并上报。(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首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技术的入户、到田率,保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实施效果;其次结合本县实际,拓展技术服务领域。在巩固和深化大田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探索蓝莓、人参、平贝母、五味子等特色经济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肥料效应试验数据及采样测试结果,科学设定测土配方监测点,建立测土配方数据库。制定推广“有机肥+生物菌肥+农家肥”配方技术,通过试验对比和投入产出成本核算,每亩补贴50元,引导农民转型施肥模式。(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推广有机肥、生物菌肥应用。长期单纯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退化,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因地制宜引进一批有机肥、生物菌肥和叶面肥料,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形式大力推广有机肥、生物菌肥和叶面肥应用。增施达到国家行业标准有机肥(国家农业部NY525-2012)、生物菌肥(NY/T798-2015)的,使用1吨以上(含1吨)的生产者享受300元/吨的补贴。同时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制定的配方肥配合使用,可以改善作物营养,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施肥成效,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环境污染。配方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叶面肥配合使用,每年推广面积10万亩,三年推广30万亩。(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4.推广生物农药、生物防控等新型技术应用。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方针,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控技术。结合我县产业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生物农药、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化学除草剂、化学除虫剂使用操作规范,监督指导农民科学用药,严禁使用违禁、高毒农药,严管过量用药。鼓励生产者使用喷雾器更换高精量喷头,提高农药利用率。每个喷头补贴15元。推广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和大豆食心虫,每亩补贴分别为6元和15元。推广使用玉米2:2空休闲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每亩补贴150元。鼓励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每亩补贴100元,所需资金由县财政资金列支。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绿色防控的长效机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促进我县农业绿色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5.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要求,大力开展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协调推进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农田林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设施建设。统筹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同步采取农艺和工程技术措施。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标准。遵循“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明确农田建设区域布局,优先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把“两区”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2021建设高标准农田2.7万亩,所需资金约3500万元,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列支。到2023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14万亩以上,达到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标准要求。(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6.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专项整治。全县各行政村原则上选配1名农用物资安全员,报县政府备案。主粮作物按照40g/亩的农药废弃物标准收集,特色经济作物按照4g/亩的农药废弃物标准收集,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级要严格把关各村作物种植面积,并要求各村生产者根据农药使用具体情况收集农药包装废弃物,农用物资安全员负责本行政村区域内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保管和登记并建立台账,回收时应对照各生产者种植面积回收相应数量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按照每村耕地种植品种测算出基本回收标准数量,农用物资安全员全年补贴1000至2500元,各乡镇党委政府按工作量确定补贴额度,在各行政村转移支付资金中列支。农用物资安全员由乡镇政府负责考核,不胜任工作的予以调换,不发补贴。各村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统一归集,明确回收范围,科学设置回收点,各乡镇政府负责将本辖区内各村收集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在规定时间内统一运到指定地点(地点选择地远离住户,远离河道区域),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将库存的农药包装废弃物送到有处理资质的单位。参照危险废弃物处置的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无害化集中处置,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每年所需资金23万元由县级财政资金列支。到2023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全部回收。(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7.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农作物秸秆禁烧、限烧有关规定,深入推进秸秆五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100%、90%以上。重点推广无抗畜禽养殖技术应用,通过研发推广应用中药制剂替代抗生素,实现源头无抗、过程无抗、结果无抗。同时为发展绿色有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原材料。(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兽医总站、县生态环境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开展农产品质量三年提升行动。
8、建立特色经济作物标准化种植体系。重点围绕人参、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浆果坚果、山野菜等优势品种,制定地方和团体生产标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差异化发展,加快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特色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展品种优化、纯化、扩繁和示范推广,加快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培育推广一批具有特色、绿色有机品牌效应的优良种苗,提升种植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每年需要资金10万元,由省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9、合理优化种植业结构。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稳定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补贴力度,合理实施轮作、防止土壤退化。大力推广玉米2:2空、玉米留茬少免耕、玉米秸杆还田等技术,扩大经济作物灰苏子、红小豆的栽培面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进蓝莓、五味子、平贝母、蒲公英、农田改造栽参等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加工业、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达到耕地用养结合的目的。全县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经菜种植比例稳定在5:4:1。(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0. 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全面落实“四个最严”,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执法和信用体系,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按照《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办法》(靖政办函发[2020]13号)相关规定,严格落实《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实施方案》(靖政办发[2020]9号)。到2023年,进一步提升县农产品检测机构工作能力,达到能够为全县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每年所需经费30万元;每个乡镇建设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工作。每个站建设费用10万元,每年工作经费3万元。以上所需资金134万元由县财政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畜牧管理总站、各乡镇人民政府政府)
11.鼓励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加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定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的奖补政策,鼓励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认证工作,全县每年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到2023年,全市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25个。每年开展认证工作费用5万元,所需要资金由县财政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2.建设一批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基地。重点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蜂、渔九大特色板块,在“50个百亩绿色基地”的基础上,沿袭“一谷一城”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做法,打造一批农业绿色有机试验示范推广基地,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周边种植户发展绿色有机产业。2021年全县建设1个100亩以上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到2023年,全县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面积达到300亩。每年所需经费50万元,由县级财政资金解决。(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开展农业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
13.强化完善服务要素体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社建设大型保鲜加工和冷链仓储设施项目情况。一是政策依据。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农村工作会明确,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依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本项目采用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形成“大主体”带动多个“小主体”发展产业、“小主体”带动农户增收的发展局面,不仅可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同时有效衔接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二是建设主体。由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裕泰特产开发有限公司牵头,前期联合21户农民合作示范社、15户家庭示范农场,同时吸纳100户农民合作社组成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社。三是投资方式。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其中:裕泰特产投资1.1亿元,农民合作示范社、家庭示范农场、农民合作社融资0.5亿元,银行贷款2.2亿元。项目建成后,裕泰特产负责运营并偿还银行贷款和农户融资的0.5亿元本金。同时,联合体争取到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冷链设施建设固投总额30%的1.14亿元项目补贴,作为农户的股份按比例分红,设置保底红利。四是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地点在国道504和国道222交汇处,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拟建设仓储库库容31万立方米,其中:贮藏窖9万立方米,通风库16万立方米,节能型机械冷库6万立方米,具备加工、储存、冷冻、冷藏、检测、包装、打包、集包农特产品和物流快递配送上下行物品等功能,打造集加工保鲜、配送服务、冷链仓储运输等为一体的长物农特产品公共服务中心。五是运营思路。本项目采用以冷链仓储物流为主体功能的运营模式,逐渐向绿色有机订单农业、农特产品保鲜、加工、检测、销售等多元化融合发展,附带粮仓功能,打造“绿色冷链、数字冷链、智能冷链”的物流体系,逐步建立长地区最大的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仓储物流集散配送联合体,带动农户分红、就业,辐射周边县区,做到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订单农业带动农户种植绿色有机农特产品,探索智能生产、平台经济和资源共享等新模式,检测中心认证农户生产的绿色有机农特产品后,通过冷链物流配送至东北、华北等地区,解决农特产品滞销问题。二是通过保鲜延长农特产品生命周期,错峰出售将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可以集中批量仓储粮食、蔬菜,缓解“米袋子”和“菜篮子”压力,稳定市场物价。四是整合县内物流快递资源,彻底消除在城区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发挥仓储、加工、配送等一体化的资源优势,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五是农用物资等消费品集中采购配送到村,保证品质,降低农户生产、生活成本。
为引导推动金融资本投入绿色有机农业,解决绿色有机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县将组建绿色有机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根据吉政办发[2019]8号和吉金局文[2020]208号文件和公司法要求,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不低于1亿元,县政府出资不低于34%、3400万元,否则无一票否决权,注册资本金今年年底缴齐,分两次出资,年初县政府出资200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入股3000万元,年末县政府出资140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入股3600万元,通过发挥财政担保和金融服务优势,创新银行贷款模式,重点解决企业融资、科研支持、农民贷款等方面的融资短板。搭建托管服务平台,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从土地托管和农业规模化服务入手,探索“村委会+土地股份合作社+公司+农户”以及“垫资托管+信用保障+收入保底+约定分成经营管理”分配模式,建立一条连接农民、新型经营主体、金融企业的纽带。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针对作物品种与保险公司制定个性化保险担保政策,凡是做绿色基地和有机认证的地块,其上种植的任何作物全部纳入保险品种,政府给予保费补贴。在做好成本保险的基础上,探索推进收益保险的开展。(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4.强化技术服务。坚持绿色生产理念,大力推广质量控制技术,积极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制定和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适应配套的地方主要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入户率达到100%。鼓励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支持发展产业联合体等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5.强化科技支撑。通过“市绿色有机产业研究院”的建立,依托“政、院、企”合作服务平台,引进一批有机肥、生物菌肥、生物防控等领域的专家团队,根据市研发提供符合我市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有机肥、生物菌肥、生物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推进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结合职业农民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和创新创业培训等,科学制订农业绿色有机产业培训计划。重点抓好农村安全员、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培训工作,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绿色产业创业致富带头人,实现引领农业绿色有机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新局面。(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各乡镇政府)
16.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建立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加强生产、经营管理。落实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诚信档案及购销台账制度,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全面推进放心农资连锁经营和配送,畅通经营主渠道。建设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县域内农业投入品100%纳入平台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制度,定期对镇域内主要生产基地、交易市场的投入品开展监督抽查。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有关规定。严厉打击农业投入品生产环节非法添加行为,取缔无证无照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政府)
(四)开展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创建行动。
17.完善示范村标准体系。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打造一批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建立健全政策引导、科技推广、技术服务、保险兜底、加工销售等一整套落实保障机制,从2021年-2023年,每年按照20%、40%、40%的比例,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发展示范村,到2023年全县所有行政村基本达到绿色有机示范村标准,绿色有机示范村内全部实现农药化肥使用无超标、无残留,土壤无污染。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4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8.创新示范村发展模式。围绕“绿色产业、绿色生活、绿色村庄”的绿色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五个一”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即:一村一社、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网。一村一社:依托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打造一个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合作社,合作社要具备与本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能力,具备初加工能力,形成良好的产加销融合体系;一村一业:依托中药材、食用菌、果蔬和鲜食玉米等特色品种,发展订单农业,确定优势品种形成规模,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绿色有机示范基地,每个示范村集中连片发展绿色有机种植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示范村内耕地达到无残留、无超标和无污染;一村一品:积极借鉴大北山“老农夫”品牌经营模式,通过村村联合、村企合作等方式,每个绿色有机示范村要至少培育一个优势产品品牌,示范村整体达到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标准;一村一景:绿色有机示范村全部达到宜居示范村标准。基本实现道路硬化、边沟院墙整齐化、村屯主要区域亮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村屯环境洁净化、农户庭院整洁化;柴草垛定点堆放,畜禽圈养,有景观点和休闲广场,具备一定的乡土风情特色。按照串珠成链,串线成面的发展思路,实施休闲农业星级村百村创建行动,联动推进生态宜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培育打造一批休闲旅游农业示范村,实现村美宜居、村游富民,遍地开花的新局面。一村一网:依托互联网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发展网红经济。通过发挥市绿色有机产业联合会、市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协会等电商服务平台优势,采取一对一帮扶合作、第一书记代言、网红主播代言等形式,形成网上销售体系。(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县融媒体中心、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补贴程序
(一)申报
1.生产者使用新型肥料生产者向耕地所在地村委会申报数量并提供购买新型肥料登记证、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等,据实申报施用地块。
2.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享受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的“以奖代补”“因户施策”补贴政策,也可以享受本方案的补贴政策,但不能重复享受。
(二)确认
村委会、包村干部、包村领导负责对生产者使用新型肥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确认。
(三)公示
村委会、包村干部负责逐户、逐地块登记,要对进行使用新型肥料分类统计。在本村公示无异议后由生产者和村委会、包村干部、包村领导共同签字盖章报乡镇政府审核验收。
(四)审核验收
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委会负责对生产者申报使用新型肥料进行认真核实,要做到真实可靠,经得起检验。要组织乡村干部细化验收程序,严把审核验收关,确保申报数据真实,无虚报冒领。
(五)资金发放
县财政局及时将补贴资金拨付到各乡镇政府,由各乡镇政府组织力量迅速将资金发放到生产者手中。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在全县“一谷一城”建设组织领导框架下,成立县农业土壤质量提升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县政府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强力推动,要按照县级领导机制,成立本级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二)强化政策保障。按照《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制定保障性补贴政策。重点针对有机肥推广应用,生物农药推广、种植业结构调整,整村绿色有机试点建设,制定奖补政策,引导种植户发展绿色有机产业,确保在降低农药、化肥使用的同时,达到农作物产品绿色有机标准,实现增产增效。
(三)强化技术指导。成立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指导服务专家组,全程为辖区内发展绿色有机产业进行指导服务。每个绿色有机示范村,要配备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指导、监督绿色有机示范村建设。建立数字化信息档案,客观真实反映出绿色有机示范村建设进程,为下一步整县推进绿色有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