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教学的核心

时间:2023-11-09 16:34:12

导语:在语文教学的核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教学的核心

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大学语文 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在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从国家战略层面描L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呼吁职业教育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培养出有原创精神和精湛技艺的大国工匠之基石。在这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学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群体。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利者,他们对高职培养目标及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有的缺少远大目标的激励,思想趋于实际、实用和实惠;有的渴望成才,却缺乏坚定的拼搏精神,缺少深入实际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信奉的是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价值观的缺失容易造成精神世界的空虚,一些学生成为精神世界的流浪儿,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来打发时间。除此之外,中国当下也有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存在一定的缺失,特别是一些理工类院校“重技能,轻人文”,仅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就交给政治老师,学生对这样的课程提不起兴趣,得到的效果可想而知。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掌握了一些专业操作技能,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小,最后只能沦为操作机器的机器,未来也无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提倡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鲜明肯定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涵正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概括。价值观的构建,是以人文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利用大学语文学习平台,加强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构建高职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将他们培养成为“不器”的君子,使之正确领悟为学、为人之道,无疑比传统的说教要好得多。本课题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而提出。

二、两者融合的可行性

(一)基于“君子不器”理念,两者的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

《论语・为政》曰:“子曰:‘君子不器’。” 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虽然最初是说明“为政”这一方面的道理,讲一个为政的人,就要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此话虽然言简意赅,但意义却广泛深远,尤其适用于高职学生。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将此句释为:“孔子说:君子不是器具。”并写到:“这句话今天可以读作人非robot(机器人),即人不要被异化,不要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人‘活’着不是作为任何机器或机器(科技的、社会的、政治的)部件,不是作为某种自己创造出来而又压迫、占领、控制自己的‘异己的’力量(从科技成果到权力意志到消费广告)的奴隶。”我们把它假借过来,发现也同样能适用于我们的高职学生教育上――不管你是从事哪种职业,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性,而不是沦为操作机器的机器。人应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的行为是受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的,因此,作为主要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学院,不能仅仅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更要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党的十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应使其“文道统一”,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统一、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我们可以从“君子不器”的理念出发,研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有生命律动的“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将两者融合是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他们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软技能,在教学中设计学习活动,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独立和积极主动性、操作能力等软技能融入教学中。

新加坡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包容等理念相结合,既以东方价值观为本,注重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又崇尚西方先进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即“亚洲价值观”,就是强调公平、正义、有序、伦理。他们不仅将道德作为必修课,还设定了“重要阶段教育目标”。

国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经验总结,如陈力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国外学术维度》,强调国家对公民的教育责任、强调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学校教育的路径和方法研究,如侯捷的《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的对策思考》,李长水的《试论高校和谐文化建设》,指出当今教育过分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过于重视现代文化的培养而轻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人为本理念、和谐发展理念落实不足,对精神文化的长期培育和深度挖掘不够,和谐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不强,等等。许多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这些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学理支撑和现实参考。

三、两者相融合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利用大学语文这一平台,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和语文实践活动去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养成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教育传播学理论:在教学中可以把教师作为信息源,学生是信息宿。人文教师在高职教育的地位同样重要,大学语文教育影响着学生走向社会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语文教师的责任。

四、结语

将“君子不器”的儒家思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借助大学语文平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促使高职生自觉践行。而针对高生群体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具体对策,讨寻融入路径和策略,是非常有意义的。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思政“两课”的任务,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做一个品质健全、人格丰满的人,“君子不器”,干一行成一行,能更好地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反过来,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大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体现了课程文本的传承、借鉴与创新。这种跨学科性的融入,反映了学科课程发展过程的自洽,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相信可以迎来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发展的春天。

(基金项目:“‘君子不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和策略研究”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XJK016CZY02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4-2.

[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4-2-12.

[3]李孔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语文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4,(12).

[4]杨正先.大学语文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4,(2).

[5]孙伟平.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途径[N].光明日报,2013-8-17.

第2篇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教育界一个十分热门的词,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每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言语技能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课堂中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积累和运用。语文阅读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重任,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规律、语言典范的积累。重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 积累语言,读是根本

朗读,是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丰富积累。如《秋天的雨》这种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生动地描写秋天的美好。并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秋雨人格化,将其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反复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有的学生喜欢颜料,学会了“五彩缤纷”一词;有的学生喜欢,掌握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描写颜色的词;还有的学生能够品鉴“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等美句。这就是一个积累语言的过程。

2. 背诵内化,积淀语感

背诵是学生语言内化、强化的重要过程,通过熟读背诵,可以积淀语感,全方位积累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背诵160篇(段)。另外,在每一册教材中还要求背诵的一些文章或段落。由此可见背诵的重要性。然而,如何才能有效地落实背诵,达到积累量?自然是要在每一节课中落实,特别是阅读教学。让背诵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背诵中丰富语言,积淀语感。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运用比喻和巧妙的想象,将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程度,积累语言。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在作者眼里,春风是一把剪刀,剪出了细细的柳叶。那么,在你眼里,春风又是什么呢?”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有人说:“二月春风像画家,她把绿色给了小草和树木,将更多的颜色都给了花朵,红的、黄的、紫的……”这位同学的话刚停,立刻有学生补充说:“就像学过的《秋天的雨》一文似的,春风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正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精妙语言,且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等在头脑中联系起来,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做到运用得心应手。由此可见,背诵内化的确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当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二、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要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能力,除了生活中的体验,更多的提高来源于阅读,因为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有用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还能汲取精神养料,提高其整体素质。那么,如何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呢?

1. 激发兴趣,爱上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如教学《花的勇气》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花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此娇美的花儿,有何勇气呢?从而跟随作家的脚步,去文中探寻。在理解文本时,抓住作者心情变化这条线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感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并可进行拓展:“你还从哪些事物中感悟到勇气?”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主题的课外阅读。教学之初,让学生质疑,带着好奇心进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主动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2. 点亮思维,丰富理解

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点亮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通过品读课文,来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从而明白文中的爱有两种表现形式。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围绕“你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的?”展开辩论。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自由表达心中所想。此时的他们,融入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有情有理地表达,个性飞扬的同时,更体验到表达的快乐和学习的愉悦。此时,再拓展至?W生的生活实际,是否有类似的感受,交流后再写下来。“读、思、悟、说、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打开思维的广度,提升阅读能力。

3. 独特体验,升华情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对文本多元化解读,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教学《桂花雨》时,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将文章高度概括。随后,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抓关键词,细细揣摩,记录下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再与同学、老师交流。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阅读和思考方式,并且阅读兴趣及经验有差异,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既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还要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在自由的氛围中,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文中的人文思想,不需要教师刻意地渗透,而是学生自己从字里行间“读”出来,并将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灵。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阅读,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而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第3篇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具有情景性、交互性以及开放性的动态学习环境,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情景模拟、教学互动、图文声像展示以及信息网络平台等功能,同时还在某种意义上把涉及到语文教学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又是一种促进自主学习的学习工具,一种情感激励方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老师为教学中心,主要通过教学技巧、教学练习以及作业讲评的方式实现语文教学,这种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不同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导致语文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具有情景性、交互性以及开放性的动态学习环境,在语文教学的教和学两方面发挥了很大优势,所以现代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模式进行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要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近年已有人提出‘信息化语文教学’的概念,意思就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具体是指把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开放性地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过程。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不单单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情景模拟、教学互动、图文声像展示以及信息网络平台等功能,同时还在某种意义上把涉及到语文教学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

和教学有关的信息技术有很多,如教学工具、教学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等等,各个技术包括的内容不同,涉及到的主要有机器教学、在线教学、搜索引擎、电子辞书、语料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以及文字处理软件等等内容。学术界按照不同的方式对教学工具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狭义教学工具和广义教学工具;第二种是通用教学软件(包括引擎搜索、电子辞书、文字处理软件以及相关硬件等等)和专门教学软件;第三是教学工具(包括教学前使用的工具和教学后使用的工具)和核心教学工具(包括术语管理系统、教学记忆系统以及对齐工具等等)。

最早出现的教学工具是机器教学,也可以称为电子教学或者计算机教学,主要就是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教学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实现教学过程的软件叫做机器教学系统,发展至今,器教学系统已经有近六十年的历史。另外一个重要的教学技术就是教学记忆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以教学记忆为核心技术的,也可以称为电脑辅助教学,例如国产的教学记忆软件雅信CAT应用相对广泛。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过于依赖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就可能造成不好的教学习惯,不利于学生对教学技巧的学习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教学记忆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还要一些较常见的教学工具,例如在线教学、电子辞书、搜索引擎以及文字处理等等。其中电子辞书应该是学生最经常用到的教学工具,但电子辞书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使用时间还是需要进行教学指导的。其他的教学工具例如语料库、对齐工具、术语管理系统、本地化工具以及语料库检索工具等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性的了解和深入学习。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应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应用就是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方式、手段或者媒体形式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也可以是一种学生方式,主要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课堂教学效率,整体上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对教师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对于常见的教学网站、搜索引擎以及教学软件等等教学工具教师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熟练的运用,通过探索和分析有效解决教学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添加一些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掌握;而且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学习资源,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层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进行深层融合,渗透入语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当中,进而改变以老师为教学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一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又能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层融合不是把信息技术当成单纯的教学辅助手段,也不是把信息技术当成学习对象,注重的是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促进自主学习的学习工具,一种情感激励方式,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创建出一个新型的教学环境。这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支持自主探究学习、互助协作、资源共享,同时也可以实现情景创建、启发思考、信息获取等等学习方式或教学活动。此时信息技术化为一种隐形推动力,成为课程内容的有机部分,培养学生收集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知识加工能力、知识利用能力、互助协作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以及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学与网络资源的有效结合,而且语文信息资源库驱动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首先,有业内人指出,可以通过网络辅助手段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进一步促进‘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最终实现。信息网络交流平台的建立,教师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建立免费的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申请成为该交流平台的成员,各个兴趣小组利用电子邮件进行资源分享和学习交流。

总之,语文教学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各种教学要素相互之间的和谐共享,实现语文教学的动态化教学。信息技术与在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在教学模式上发挥了极大的优势,整体上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海梅,朱立芳.语文教育个性化探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3(01)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整合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促进语文教学过程的变革,使得语文学习能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上进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口语交际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口语交际教学的整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网络来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说话情境。

教学中,我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图、文、声、情并茂的语文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在教学“表达、交流的综合实践”《心灵的欢歌》的时,我利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我从网络上搜索到的黄河、长江等“一图多看”的有关图画,一幅幅奇妙的、可从多个角度来看的画,为这堂课营造民主宽松的良好氛围,为学生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参与交流,张扬他们的个性与创造力,达到“读、写、说互动”的目的,为训练奠定了基础。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多场景的教学软件,使学生的说话场景生动化、多样化、即以动画或真实影像向学生提供说话、写话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鼻等多种感官,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话和写话。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我通过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入各大著名景点的网址里,欣赏各地的风景,了解有关的知识;然后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最后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景点,并把对这一处景物、景点的印象讲给大家听,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说得得心应手,讲起来津津有味。或让学生借助名山、大河,写写家乡的河、家乡的山。

二、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图、文、声、像、情并茂的语文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学《长江》一课时,利用形、声、色具备的多媒体课件,能立即抓住学生的视听,给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一个最佳的情绪背景。为了创设情境,感悟长江的文化内涵,我播放一曲《长江之歌》。并解说:“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那惊涛的波浪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古往今来,人们赋予长江各种各样的情感,有数不清的关于长江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绘画。下面,就让我们在《长江之歌》这首名曲中,把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关于赞美长江的名句写在黑板上。”在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这样,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一种再现课文情景的氛围。学生观看着活动的画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到了长江的惊涛海浪之中,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三、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农村学生,知识面和生活阅历远不及城市学生,因此,每逢写作指导课,老师虽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学生仍然是我行我素,或照抄范文,或三言两语。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写作教学,明显提高了写作教学的质量。

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活动的情景,生活中的画面,为学生创设冲动视听和感染心灵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冲动。在指导学生写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时,我想以“非典”“汶川地震”为切入点,可这些事件毕竟已经过去几年了,学生当时年龄较小,对“非典”“汶川地震”的情景较为陌生。为此,我把从网上下载的当时的图片、电视新闻制作成课件呈现给学生,形象的图片增强了学生对“非典”“汶川地震”的直观认识,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师生互赢

现代信息技术与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主流教学形式。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

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实现恬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品尝到“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如情景作文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提供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进而当场进行文字录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写作的欢愉,这乐趣既在写中,又在评改中。通过当场有代表性的习作,让学生分享他人佳作的乐趣,这乐趣体现在比较、欣赏中。此外,计算机辅助作文,使例文评析,互改互评让学生需要体验“丰收”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对教师的语文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老师们树立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也逐步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第5篇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语言和思维训练 面上开花训练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是打开中国古典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教学历来也是高中语文的重点。但是,在当今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的生僻难懂为学生们深恶痛绝。学生们对学习文言文怨声载道,教师们也面临着上一堂文言文课,学生们几乎沉默整堂课的尴尬局面。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不顾学生的需要和已有的基础,只是一味讲授,不注重思维训练和培养,使学生思维缺乏应有的锻炼,难以系统化,难以形成清晰、有效的认知结构也就难以避免了。这样的文言知识,只是被固化进学生的头脑中而已,只是一些零散的死记硬背的商品,它们很快就会被遗留在记忆的货架上,然后错过保质期,被当做记忆垃圾遗忘。这样的文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容易被提取,也就难以作为新知识的建构基础,对于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提高内驱力都会造成影响。同时,语文学科因为大量隐性知识的存在 ,要突破“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于漪非常注重语言和思维训练,她认为语言和思维是一个密切相关的统一体,语言学习是语文学习的载体,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那就必然要伴随着思维的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时发生。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世界,是一个信息海洋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性人才的时代。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担负着同样的时代性使命。不可以仅仅局限于对于文言字词的疏通和记诵,而是要通过对文言的学习和赏析,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我们要创造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进入他们头脑的知识真正活起来、用起来。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结合于漪老师的理论,有如下实践方法:

(1)面上开花训练法:这是强调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快节奏的思维训练方法。在讲授《劝学》这一课的课文中,提前给学生们勾画好重点字词,尤其是课文中多处“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他们用心掌握。然后在课堂上以先老师点拨精析,然后当堂随机“开火车”轮流进行回答。这种思维训练的方法,第一是紧张,因为提前告知要进行讲解之后的提问,学生在学习时,思维会不自觉地紧张,集中注意力。这样原本很枯燥的字词,就在这样紧张的氛围中掌握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文言字词的积极性。第二是参与度广,因为是随机开火车的形式提问,人人都有被提问到的可能。对于班上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更可以起到强制参与的作用,让他们在参与中逐渐找到学习文言文的自信。

(2)纵深发展训练法:这一方法强调的是思维的深度和难度,突出一个“深”字。于漪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过程。在学习《师说》一文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一句,“之”和“徒”的解释,学生大都将“之”理解为“助词,的”,将“徒”,理解为“徒弟”。而教师并没有指出他们的错误,而是接着往下疏通。等这一段讲完后,问他们徒弟到哪里去了?接着,点明“之”应该做“代词,这”来讲,“徒”应该做“同一类的人”来讲。并且问“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当中的“徒”怎么解释呢?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不光融入了文言文课堂,更是在掌握字词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纵深训练。

(3)鼓励求异训练法: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对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独立人格的形成,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晏子治东阿》这一课中,学习完课文,问大家晏子这样的劝谏方法是否高明。刚开始同学们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高明,但后来逐渐有不同的声音。到最后,干脆组织学生们围绕是否高明展开了一场辩论,大家的参与度很高。在此过程中,老师也会时不时地引导大家回到原文当中去推敲,寻找相关的暗示和证据。这样一堂课下来,想必同学们的收获不仅仅限于枯燥文言字词的掌握。

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果只是一味的平淡讲授字词,然后疏通文意,同学们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想必会大打折扣。借鉴于漪老师的语言和思维训练核心说,让文言文课堂也像现代文那样正常起来,生动起来。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自己。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结合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2-02

21世纪,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它的核心就是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这就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它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探索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从教学的呈现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进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教育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结合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指的是,将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多的把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发挥出来,把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发生变革,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会真正的培养起来。

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需要在有效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利用信息技术带动学生自主学习,丰富课堂环境,将信息技术更多地运用到教学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效应,改变传统的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措施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授课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可能。因此,教学人员必须学会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加工,制定出更加适合课堂的课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例如,信息存储量大、传输方便等,利用网络我们可以搜集到更多有效信息,开阔视野。这些优势,能够帮助学生扩展阅读量。

2.信息技术拓展阅读渠道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师生间的交流方式,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转变,交流方式更加便捷。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互补和信息共享,可以帮助达到多维度、多资源的交流。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通过网络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网络的形式下,可以更好的合作或者探讨,与教师的互动机会也更多。利用网络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更好地、更恰当的和社会交流,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和阅读相结合,教师由原来的传统权威者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这一转变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能力。

3.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使得课程学习的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容易接受,便于理解学习内容,图文并现的形式把抽象和具体结合起来,多渠道地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实现课堂内外的沟通,也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试听体验,学生在学习是时会产生相关知识的联想,这样的方式很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知识,增强课堂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4.创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场景来进行教学,为学生在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中,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使得声像、图文等在课堂上的呈现成为可能,启发、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只有学生自己更积极,学习才会成为一个有趣的事情。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多方面的增强学生和教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是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不能否认,这也会成为以后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思维。但是我们要看到,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是一个新兴的教学模式,目前还有很多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

积极探索和倡导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现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环境的大转变,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郑玉静.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J].考试周刊.2009.

第7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整合

那么,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呢?下面,笔者将从以下两方面对此问题进行阐述。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和资源存储功能,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它自行对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和探索,然后在课堂上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交流探讨,这样,便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输入型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比如,在学习《埃及金字塔》这一课时,课前,我就要求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索埃及金字塔的相关信息,如,它的历史、建筑物、建造之谜等等,课堂上,一起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和探讨,这样,我就做到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让学生对埃及金字塔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直观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文内容以声音、图像、动画、视频、文字等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创设一种真实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比如,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时,我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了多种威尼斯独特美丽景色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去了解和感知这座世界上著名的水上城市,感受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样,我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一种直观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都被眼前威尼斯优美的景色吸引了,以直观的形式感受了威尼斯的风光美和小艇的形态美,在具体讲解文本内容时,学生也就能入情入境,进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要找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契合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教学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以快乐愉悦的心态学习语文。

第8篇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文章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中生的重要意义,从教师的行为

>>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着力点 论社会主义核心文价值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黄梅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研究 儒商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契合内容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语文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诗经》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中体育教学的融合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语文学科中的引领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障碍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伦理互通与哲学契合 宽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论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墨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05-24.

[2]范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中国化研究,2013.

[3]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2):14-15.

[4]郑凤.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8(4):2-5.

第9篇

1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 比如在执教《青海湖啊,梦幻般的青海湖》这篇阅读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青海湖的美,我事先设计了精美的网站,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供学生查阅。在辽阔高远的画面上,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青海湖那一抹抹深深浅浅的蓝是那么吸引人,感受到青海湖的草滩是那么碧绿,是那么生机勃勃,感受到青海湖里那色彩斑斓的鸟儿的美丽。在画面的感染下,在音乐的渲染中,学生在读到课文中如诗如画的美景时,竟是对文字着了魔似的喜欢,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仿佛自己就置身在美丽的青海湖边,为她质朴的美、自然的美、粗犷的美而陶醉,而感动。你能说,在这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学生心里升腾起的不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不是对造物主的敬畏?不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崇敬?

2 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学生能自觉地,有效地使用各种基本的信息工具,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处理,并能使用这些工具去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3 运用信息技术解疑化难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4 运用信息技术批改、评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