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0 11:08:23
导语:在水利概论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工程规划设计中,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多以长系列法进行兴利调节计算,但有时或因工作周期短,或因进行多方案比较,中小设计流域可能还受资料条件的限制等,典型年法还是有其独到的作用。在供水水库的兴利调节计算和水电站的水能计算中,由于供水过程是较为均匀的,典型年法和长系列法的成果较为接近,而对灌溉水库来说,由于其需水过程是不均匀的,有其相对的需水高峰,因此,选择不同的典型年份求得的灌溉库容与长系列成果可能差异较大。本文以贵州省遵义县水泊渡水库为例,说明典型年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
2工程概况
遵义县水泊渡水库地处贵州省的北部,位于乌江的二级支流上,工程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41km2。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040mm,多年平均径流量1.13亿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供水的中型水库,总库容6550万m3,设计灌溉面积11646.5hm2,城镇日供水4万t。灌区位于遵义县南部,是贵州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作物组成以水稻为主,兼有小麦、油菜、玉米、茶园等粮食和经济作物,复种指数1.8~2.0,灌区多年平均干旱指数0.75,为一般干旱区,以夏旱为主,特别是伏旱影响最大。变化规律为三年一小旱,五年一中旱,十年一大旱。
流域属无资料地区,其径流计算以邻近的湘江站为参证站,采用水文比拟法结合降水修正来推求,用水过程则根据历年各种作物的设计节水灌溉定额推求。在所选用的1971~1996年资料系列中,丰平枯年份分别占9年、8年、9年,且包含了1975、1986、1993年等中等干旱年及1972、1981、1990年等大旱年,以及1977、1991年等丰水年,因此,其来、用水过程代表性较好,这为以下的分析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水库P=75%设计年来水量8840万m3,P=85%设计年来水量7800万m3。
3典型年比较
根据规范要求,该灌区位于南方多雨区,作物以水稻为主,其设计保证率的范围为75%~95%,本文主要针对P=75%和P=85%进行分析;调节性能的研究范围为不完全年调节至完全多年调节。灌区作物以种植中稻为主,并且以中稻的需水量为最大,其灌溉期为5~8月。根据湘江水文站水文年及(5~8)月平均流量系列,/%P=75%典型年选择1975、1979、1980、1993年进行比较,P=85%典型年选择1972、1981、1986、1990年进行比较,各典型年的年及(5~8)月平均流量和经验频率见表1、表2。
表1P=75%典型年比较表
ComparisonoftherunofffortypicalyearswithP=75%
--------------------------------------------------------------------------------
年径流
(5~8月)径流
年份
--------------------------------------------------------------------------------
Q(m3/s)
P(%)
Q(m3/s)
P(%)
--------------------------------------------------------------------------------
1975
7.41
74.07
12.4
62.96
1979
6.68
85.19
11.1
70.37
1980
7.65
66.67
10.4
77.78
1993
7.13
77.78
11.6
66.67
设计值
6.87
75.00
10.9
75.00
--------------------------------------------------------------------------------
表2P=85%典型年比较表
ComparisonoftherunofffortypicalyearswithP=85%
--------------------------------------------------------------------------------
年径流
(5~8月)径流
年份
--------------------------------------------------------------------------------
Q(m3/s)
P(%)
Q(m3/s)
P(%)
--------------------------------------------------------------------------------
1972
6.98
81.48
8.38
88.89
1981
5.17
92.59
8.13
92.59
1986
5.50
88.89
10.4
81.48
1990
4.03
96.30
5.83
96.30
设计值
6.09
85.00
9.14
85.00
--------------------------------------------------------------------------------
由表可见,对P=75%来说,1979年全年及(5~8)月实测流量与设计值最为接近,其它年份来水均比设计值丰沛;而对P=85%来说,1981、1990年的经验频率均高于设计频率,实测流量均小于设计值,1972、1986年的经验频率和实测流量与设计值相近,另外,1990年干旱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其重现期为50年一遇,1972年干旱排第二位。单从年和(5~8)月平均流量来说,P=75%典型年份选择1979年较好,P=85%典型年份选择1972年较好。
典型年年内径流分配过程以湘江水文站实测径流过程进行同频率修正,用水典型按长系列用水量进行选定,灌区P=75%年用水量6060万m3,P=85%年用水量6540万m3。为进行不同调节性能的比较,假定不同的年用水量放大系数(即表3、表4中的K),求得各个用水量相应的用水过程,进行长系列和典型年法兴利调节计算,长系列法求得的库容作为设计库容,成果见表3、表4。从表中可见:
(1)在P=75%的4个典型年中,以1975年为典型求得的库容与设计值最为接近,而以最理想的1979年为典型求得的库容为最小。各典型年年库容与设计库容的比值,最大为1.42倍,最婿为0.36倍。
(2)在P=85%的4个典型年中,以干旱最严重的1990年为典型求得的库容与设计值最为接近,而以比较干旱的1972年为典型求得的库容为最大,其它年份的库容均小于设计值,特别是年及(5~8)月平均流量的经验频率均达92.6%的1981年为典型求得的库容远小于设计值。各典型年年库容与设计库容的比值,最大为1.41倍,最婿为0.13倍。
表3P=75%不同典型年的年库容比较及年内亏水折算系数成果表
Comparisonofyearlystoragecapacityofeverytypicalyearand
conversioncoefficientofyearlydeficientwaterwithP=75%
--------------------------------------------------------------------------------
项目
K=0.54
K=1.00
K=1.08
K=1.28
K=1.46
K=1.58
K=1.67
K=1.76
--------------------------------------------------------------------------------
1975年
652
1599
1813
2376
2973
3452
3835
4176
1979年
240
821
936
1544
2320
2859
3293
3679
V年(万m3)
1980年
186
868
1029
1663
2439
2979
3413
3798
1993年
616
2037
2277
2915
3456
3832
4135
4403
--------------------------------------------------------------------------------
长系列V兴(万m3)
520
1435
1733
2434
3137
3788
4244
4635
--------------------------------------------------------------------------------
年内
亏水量
313
1107
1730
2288
亏水
库容折算系数
0.524
0.304
0.237
0.201
--------------------------------------------------------------------------------
调节性能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完全
年调节
年调节
年调节
年调节
多年调节
多年调节
多年调节
多年调节
--------------------------------------------------------------------------------
那么为什么不同的典型年求得的库容差异如此之大,而且与典型年选择的结论完全相悖呢?可以从历年的径流过程及灌区干旱特性来分析原因。虽然各个典型年的全年和(5~8)月的平均流量和经验频率与设计值较为接近,但其分配过程各异,因此,求得的库容千差万别。各典型年5~8月逐旬平均流量过程线见图1。图中可见:
表4P=85%不同典型年的年库容比较及年内亏水折算系数成果表
Comparisonofyearlystoragecapacityofeverytypicalyearandconversion
coefficientofyearlydeficientwaterwithP=85%
--------------------------------------------------------------------------------
项目
K=0.50
K=1.00
K=1.19
K=1.35
K=1.46
K=1.55
K=1.63
--------------------------------------------------------------------------------
V年(万m3)
1972年
877
2771
3498
4114
4542
4905
5231
1981年
86.6
1029
1993
2783
3332
3797
4214
1986年
443
954
1924
2714
3263
3728
4145
1990年
737
2040
2538
2959
3454
3919
4336
--------------------------------------------------------------------------------
长系列V兴(万m3)
646
1967
2731
3573
4336
5346
6473
--------------------------------------------------------------------------------
年内
亏水量
271
1389
2180
2877
3508
亏水
库容折算系数
0.714
0.443
0.404
0.496
0.609
--------------------------------------------------------------------------------
调节性能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完全
年调节
年调节
多年调节
多年调节
多年调节
多年调节
多年调节
--------------------------------------------------------------------------------
(1)P=75%:1975年属中等干旱年,6~8月较干旱;而1979年用水关键时期7~8月来水均匀;1980年干旱月份较少,6、7月份来水较丰沛;1993年径流分配过程较恶劣,5~7月来水较枯,其年库容为最大。因此,P=75%典型年选择1975年为宜。
(2)P=85%:1990年伏旱自7月份持续到8月底;而1972年的径流分配过程相当恶劣,5月下旬的径流量占(5~8)月径流总量的40%以上;1981年的来水丰枯交替出现,径流分配过程则较为均匀;1986年虽5月和8月来水较少,但5月份的用水也少。因此,P=85%典型年选择1990年为宜。
图1各典型年5~8月逐旬平均流量及均值过程线
Thetendaymeanflowdischargeanditsaveragevalueintheperiod
fromMaytoAugustineverytypicalyear
总之,由于典型年法要进行同频率修正,移用的是其径流分配率,因此,在选择典型年时,除了注意年、灌溉期实测流量和经验频率与设计值相近外,还应注意径流过程的代表性及灌区的干旱特性,可选择多个典型年分析、比较,以期选择最合适的典型年份,既经济又合理地确定水库规模。
4典型年法年内亏水的处理方法
当水库调节性能高于完全年调节时,当年来水不能满足需求,需进行多年调节。一般认为,水库的兴利库容由年库容和多年库容所组成。年库容由所选典型年推求;多年库容拦蓄丰水年的多余水量以补充枯水年的年水量的不足,多年库容一般用线解图法推求,这里提出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就是将年内亏水按系数折算到兴利库容中。对于供水水库,年内亏水可全部作为兴利库容;对灌溉水库而言,因其用水过程不均匀,有相对集中的灌溉季节,水库可进行多回运用,因此不可能将年内亏水100%地计入库容,根据分析,从表3、表4可以看出,设计保证率愈高,年内亏水折算系数愈大,P=75%为0.20~0.50,P=85%为0.40~0.60;对于同一保证率来讲,以刚刚跨入多年调节时为最大。在省内其它地区,当流域的径流特性和灌区的作物组成、灌溉制度、复种指数等差别不大时,也可能存在着上述的变化规律。
另外,在现场踏勘或成果框算时,如果已知每亩田所需的灌溉库容,就能较快知道设计灌面所需的灌溉库容,从而确定水库的大致规模。对本灌区而言,P=75%时,完全年调节到完全多年调节每亩田所需的灌溉库容为190~240m3;P=85%时,则为210~360m3。当灌区的干旱特性及流域径流特性基本一致时,每亩田所需的灌溉库容相差不大。如:黔东灌区的道塘水库,P=85%每亩田所需的灌溉库容为220m3;独山南部灌区的谭尧水库,P=75%每亩田所需的灌溉库容为183m3(两库均属完全年调节性能)。
5几点结论
1.在灌溉水库的径流典型年选择中除了要求年、灌溉期径流实测值及经验频率与设计值相近外,同时径流的分配过程也要与设计保证率相匹配,可结合灌区的干旱特性选择多个典型年份进行分析、比较,以合理、准确地确定工程规模。
一、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陕西省水资源状况
陕西省地处内陆腹地,除陕南比较湿润外,关中、陕北均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基本上是“年年有小旱,三年一中旱,十年一大旱”。由于,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决定了水资源紧缺的省情。全省水资源总量为442亿m3,人均及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分别为1340m3和772m3,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4%和42%。另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社会经济要求不协调,而且水利工程调蓄性能差,水资源利用不充分,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在地区分布上,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省的35%,而水资源量占全省的71%;以北的黄河流域,土地面积占全省的6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9%。集中了全省人口59.7%,工农业总产值72.7%,耕地51.8%,灌溉面积86.6%的关中地区,水资源总量为78亿m3,仅占全省的17.65%。在时间分布上,年际变化很大,最大年份水资源量可达到847亿m3,最小年份仅280亿m3,相差三倍,年内分配不均,汛期四个月径流量占全年的50%~70%,冬季河流时常出现断流现象。如横贯关中的渭河,降雨多集中在7~9月,这三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45%左右,冬春少雨干旱,12~2月份径流量仅占全年径流量的9.4%。
同时,有限且紧缺的水资源还日益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化肥、农药等的污染,目前我省主要的河流水质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统计,全省每年排入江、河、湖、库、渠道的污水多达6.98亿t。其中渭河每年接纳污水3.5亿t,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在干旱情况下,河水大都是污水、废水,基本丧失了利用价值,被污染的地表水又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入潜水和承压水,使得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加之,我省河流上游多发源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高。现有蓄水工程调蓄性能差,淤积严重,引水工程年久失修,渗漏损坏严重,设施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据统计,全省现有41座病险库急待除险加固处理,有42.7%的灌区渠道尚需衬砌,有22.7%的设施灌溉面积未得到灌溉。
在世纪之交,中央为缩小东西部差距,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在这一大好形势下,陕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发展“增长极”,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不断扩大,农村乡镇城市化的时间缩短,将会使工业用水急剧增加,工农业争水矛盾日趋突出。
从以上分析说明我省不论在资源上、工程上还是发展形势上都面临着缺水的危机。
2、解决缺水的有效途径
由于缺水,导致农业受灾面积扩大,作物减产;由于缺水,导致过量引用地表水和超量开采地下水,致使旱季常发生河流干枯断流,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地面下沉、裂缝等现象;由于缺水,导致我省许多地方人蓄饮水困难;由于缺水,导致我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同时,我省又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的农业大省。21世纪我省农业的发展不仅要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农产品保障,而且要为西北地区的区域粮食平衡做出贡献,所以农业的发展制约着我省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而土地的荒漠化及为防止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部分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上建设用地,耕地面积又在逐渐减少。因此,我省增加农作物产品的重心必须转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而灌溉则是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但灌溉面临着缺水的危机。
解决灌溉缺水危机的有效途径为开源和节流,若采取开源方式解决缺水,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注意到,随着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我们为获取水资源而付出的代价也愈来愈大。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水资源供给,如果仅仅依靠开源增加供水来解决,不仅受到水资源条件的限制,而且受到国家和地方财力的限制。因此,采取节流方式解决陕西的缺水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工作和在十五大讲话中要求:“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各级领导同志都要有一种强烈意识,就是十分注意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这两样事涉及农业的根本,人类生存的根本,在我国尤其意义重大,一定要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待”,中央和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也反复强调了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省实行的是大水漫灌的粗放性农业灌溉,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据统计,至1997年底,陕西省七百公顷以上灌区共159处,灌区内耕地面积44.71万hm2,有效灌溉面积38.26万hm2,实灌面积22.74万hm2;灌区内有大、中型水库59座,小型水库205座,总库容38.33亿m3,有效库容22.72亿m3,多年平均出库水量26.59亿m3,灌溉用水量为12.89亿m3,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为1.26亿m3,则每年有12.44亿m3水,相当于几个大型水库的蓄水量在输送过程中被白白渗漏浪费掉。我省农业总用水量为60.48亿m3,全省干、支、斗渠总长30101.4km,渠道衬砌率达57.3%,若提高到65%,则全省平均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55提高到0.80,农业灌溉约可节约水量15.12亿m3。我省耕地面积332.50万hm2,喷滴灌面积为6.91khm2,仅占总耕地面积的2.1‰。
实行节水灌溉可缓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增加农业产量,发展农村经济;可缓解工农业用水矛盾,减少农业用水,增加工业用水,促进工业发展,从而提高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可促进农业灌溉从粗放到集约,从外延为主到内涵为主的转变;可提高灌水利用系数;可防止地面下沉,河流下游断流,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可缓解水资源的开发压力。实行节水灌溉也是陕西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至关重要的一步,对陕西乃至中西部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上述分析可知,我省农业节水潜力相当大,实行节水灌溉,发展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二、节水灌溉的措施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实行节水灌溉,必须要抓好以下工作:
1、发展节水灌溉必须要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普及,实现干部群众观念上的变革。由单纯的浇地向浇作物、科学节水转变,用科学技术手段武装农业。同时作好节水灌溉的科技交流,让群众认识到农业节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用先进的取水、输水设施,先进的微灌、喷灌机械,先进的滴灌、渗灌、微灌方法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2、发展节水灌溉必须走区域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地选择节水灌溉类型,不宜强求一律,盲目实行。如关中地区实行节水灌溉主要要走对现有灌区进行更新改造,推广综合的节水高产高效灌溉技术体系之路。主要包括大型灌区渠首加坝加闸、渠道衬砌;推行“大改小、长改短、宽改窄”的标准畦田建设;推广田间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节水灌溉制度,节水型耕作栽培技术和蓄水保墒技术;井灌区大力推广低压管道灌溉。在关中平原南部,秦岭北麓,应优先考虑利用自然落差发展自压喷微灌技术。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地区应大力发展低压管道灌溉和滴灌等节水技术,加强中小型蓄水工程的除险加固。陕北、渭北沿河提水灌区应实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和喷灌,渠道衬砌配套和标准化方田建设的节水技术。陕北、渭北丘陵沟壑区,由于比较干旱,应推广微灌、地下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陕南山丘盆地区应充分利用地下水,推广浅、湿、晒三结合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陕南秦巴山区应推广经济作物发展自压式微喷和滴灌节水技术。特别缺水的大中城市郊区或地区的反季节大棚菜、花卉应实行滴灌、微喷、渗灌等节水技术。
3、发展节水灌溉必须要做到统一规划,分年实施,适度规模,集中连片。如我省在“九五”末,要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使灌溉水的有效系数由现在的0.56提高到0.8以上,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由0.3提高到0.5以上,实现年节水5亿m3,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的社会。“十五”期间,计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使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00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6亿m3。
4、发展节水灌溉必须建立稳定的投入渠道,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投入的主要渠道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兴办节水灌溉工程。目前我省对节水型工程无论规模多大,都未能作为基建项目立项,往往有许多灌区配套工程、连片喷灌工程等因未列入水利年度基建计划而被搁浅,从经济上看,灌区配套、渠道防渗建设,每立方米水的投资远远低于该水源枢纽工程建设水的投资,且效果显著,所以要发展节水灌溉,必须改进目前这种投资体制,实行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引进外资、实行股份制、建立水利专项基金、发行债券等多种经济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
5、发展节水灌溉必须建立水的有偿使用机制。水利作为一种产业,要实现良性循环,用水必须按成本收费。目前由于我省农业水费较低,收取率也低,以致造成水管单位经济困难,一些设施小修亦无法拿出资金,造成水大量浪费,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因此,水费改革要深入进行,农业用水要实行计划内平价,超计划用加价的方法,将收入的水费逐步投入到设施改造和提高水的利用率上来。
6、发展节水灌溉必须搞好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清淤扩容,增加农业用水的储备。
7、发展节水灌溉必须加强渠道防渗措施,提高输水有效利用系数。
8、发展节水灌溉必须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高质量、高水平的节水灌溉工程,坚持试验和推广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吴季松《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论文摘要】分析了峰头水库当前存在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提出必须着重做好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及体制改革和扩大再生产,提高水库水利用率两项工作,才能摆脱困境,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峰头水库位于云霄县北部马铺乡境内,是漳江灌区的骨干工程,工程于l974年开始投建,1987年建成投入运行。水库集雨面积为333km,总库容1.77亿。,有效库容为1.5亿。,多年平均来水量为3.5亿。,峰头水库承担28万亩的灌溉面积,其范围北起峰头水库,南至东山县全境,东至漳浦县的杜浔镇,西到诏安县的盐仑西张一带,共包括四个县的20个乡镇,其中云霄10.9万亩,东山14.4万亩,诏安0.7万亩,漳浦2.0万亩。峰头水库自1987年投产至2004年18年间,年平均从向东渠供水850万,电站尾水供水727万,两者合计1577万m。,仅占峰头水库多年平均来水量的4.1左右。峰头水库水量较为充沛,从建库以后历年径流量与实际承担灌溉的用水量比较,该水库的利用率较低,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峰头水库已于1993年、1994年相继建成左岸和右岸电站,装机9000kW,年平均发电量为2250万度,每度电电价为0.27元,年收入在600万元左右,以充分发挥水库的效益。峰头水库于1987年成立漳州市峰头水库管理局,隶属于漳州市水利局,为副处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干部、职工125人,其中干部30人、职工70人、临时工25人。平均每年发电收入600多万元,职工工资200多万元,借贷利息支出近200万元,其它支出100多万元。目前单位只能保证基本工资,贷款无法偿还,处境较艰难。
一、当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1.1借贷多。单位不堪重负
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单位借贷建电站,1994年左右岸两电站相继建成投产,共向银行贷款1500万元,1997年根据漳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峰头水库向东渠道扩建改造工程正式动工承建,水库管理局担负渠道段7.1kni,和车头岭输水隧道的施工队任务,总投资1286万元。为了完成工程建设,单位又向银行借贷800万元。2002~2004年又连续碰到P一97枯水年份,电站因发电量少,收入有限,为了支付职工工资和正常费用,单位又向电力公司借款500万元,以上三项共计借款2800万元,每年需支付利息近200万元。
1.2水库的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
峰头水库原设计灌溉面积近期为23万亩,远期28万亩,随着时间推移20多年,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根据最新调查核实,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①原设计灌溉面积包括四个县,云霄、东山、漳浦及诏安,现已明确只有云霄、东山两个县需要峰头水库供水,其他两个县不需要;②原设计规划有东山湾围垦,诏安湾围垦,现已明确该项目上级不批准实施;③现有灌区面积经调查为8.69万亩,灌区内还有杜塘水库、碗窑水库、车圩水尾支流供水,每年平均供水量只占库多年平均来水的4.1左右,以上三点原因造成水库的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
1.3水价不到位,农业水费征收困难
在峰头水库和向东渠建设过程中,云霄人民作出很大贡献,在大集体时期群众都是“三自带”参加建设。工程建成投产后,群众用水要收费,一时群众难于接受,造成水费征收困难。1987~2000年,单位没有收到一分钱水费,2000年8月云霄政府召开了峰头水库管理局、县水利局、向东渠道管理处等单位的协调会。订出农业用水、水库放水一星期收费300元,居民用水放水按实际量向自来水公司收费,峰头水库和向东管理处四六分成,峰头四成,向东管理处六成。自2000年以来每年收水费6~7万元左右。峰头管理局是自收自支单位,水价不到位水费征收困难。
1.4人员多。负担重
原设想是将向东管理处和峰头管理局合并,编制为140人。然而,工程建成以后没合并,人员又按原编制140人招收。所以每年支付给职工工资要200多万元。以上4点是峰头水库管理局目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二、解决经济困难的对策建议
2.1抓住机遇。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1)明确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福建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闽政办[2004]84号)和福建省水利厅转发水利部、财政部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的通知,(闽水[2004]水管51号)的方件精神,结合峰头水库管理局实际,制定水库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报漳州市政府批准实施。峰头水库是大型水利工程,形成比较完善的,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存在的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明、维修养护经费不足、水价形成和计收机制不合理、经营性资产管理运行也不完善等。这些问题是导致水库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效益差的主要原因,而且给水库的安全运行也带来了隐患,如不从根本上解决,势必带来了老化失修,积病成溢。因此,改革势在必行。(2)改革的主要内容:①首先要明确权责,规范管理。峰头水库管理局负责水库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保证工程安全和发挥效益,漳州水利局负有行业管理责任,负责监督水库工程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负有监督资金使用和资产管理责任,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转变职能改善管理方式。漳州市人民政府是水库工程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加强水库工程管理,落实运行维修经费,组织抢险加固等。在完善安全责任制度方面,峰头水库工程应由市水利局、峰头水库管理局和漳州市人民政府负安全责任;②要划分类别、确定性质。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福建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有关条文规定:峰头水库即承担农业灌溉、防洪等公益性任务;又兼有供水、发电等经营,由于单位存在着亏损情况,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故定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③是内部机构设置。事业管理机构人员,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规定:大型水库管理人员定编为54人;生产性项目方面,左右岸两座电站人员为40人,总计为94人;这些编制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事业管理机构人员54人工资、福利应由市财政支付,水库维修费也由政府支付,两项约200万左右。
此外还要规范财务制度,严格资金管理。要确定财政支付的范围和方式,积极筹集水库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严格控制资金管理。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提高养护水平。精简管理机构,降低运行成本。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严格区分事企,规范经营活动。水库管理局要对内部承担防洪、灌溉等公益性职能和供水、发电等经营性职能进行严格划分,做到事企分开,财务预算独立核算。
(3)体制改革的措施。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分类推进机构、人事、劳动、分配等相关制度改革。第一,要按精简、高效的原则,撤并不合理的科室;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全面实行竞争上岗,建立健全国标责任制度;第二,对科室负责人通过竞争方式选任,定期考评,实行优胜劣汰;第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制度,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把职工收入与工作职责和绩效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要认真学好文件,理解文件精神实质,抓住机遇,深化体制改革,只有依靠改革,才能走出困境。
2.2利用古雷港口的供水契机扩大再生产
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位于福建省南端的东山湾东侧,漳浦县境内。是漳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加快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重点区域。规划总面积278kmz,其中陆域面积130kmz,海域面积148kmz(浅海滩涂面积55kmz)。区内深水岸线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土地平坦、水电供应有保障。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兼备了建设临时海工业基地所必需而十分难得的各项有利条件,十分适宜布局钢铁、石化、能源、造船等大型临海工业项目。淡水是开发区不可缺少的资源,根据规划,近期日供水量为30万吨,远期日供水量为60万吨。
峰头水库多年平均流量为11.69m。/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亿m。,而古雷港口开发区近期日供水量为30吨,考虑到5的管网和未可预见损失,原水取水3.65m3/s,年引水总量为1.15亿m3。在97设计枯水年份,水库年均水量为2.44亿m。,扣除供给古雷开发区需水量30万吨,即年均水量为1.15亿m。,尚有余水1.29亿m。,可供给其他用户,故近期由峰头水库向古雷开发区日供水30万吨有保证。按每吨水0.15元计算,水库向开发区年供水1.15亿m。,年收入为1725万元。扣除水资源费每吨2分,成本3分,年纯收入为1150万元,可以大大提高水库经济效益。
关键字: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思考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正在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在深入到国民经济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传统水利正在变革为现代水利。因此,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问题
建国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按照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规范。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强化水资源调度,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配置是有效的,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后,历时十年,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合理配置资源、优胜劣汰、价值规律、市场竞争机制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水利系统中,特别是处于基层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却在很大程度上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习惯于商品生产和工程建设严重依赖上级的行政命令,沿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单位职工吃“大锅饭”、喝“大锅水”、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职工收入差、水土资源的综合经济收益率非常低、注重社会效益的发挥而忽视了自身经济效益的壮大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国家水利产业政策滞后,没有在政策上即时调整、引导水利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对水利工程管理如何进入市场研究不深、不透。
(2)、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无偿用水观念根深蒂固。全社会无偿用水或低价用水观念的转变速度缓慢。
(3)、国家重视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稳定,在商品水的价格上严加限制,将农业产业的商品水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转嫁给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承担。
(4)、将应由地方政府负担的防洪、排涝等公益性支出转嫁给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负担。
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水利系统职工的思想观念陈旧,缺乏适应形势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作风,缺乏发展水利工程的新的管理模式。
2.管理体制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形成了四十七万多户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并拥有数千亿元的固定资产。初步形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养殖、种植、旅游等功能要素的,蓄引提结合、大中小并举、地域分布广泛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
在水利工程的这些不同的功能要素中,从总体上划分为社会公益型和生产经营型两大类。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中又分为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即按行政管理区域划分又按流域(或灌区)划分。地方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权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业务管理权属地方灌区管理部门或跨行政区域的共同的上一级灌区管理部门。
由于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的分离,形成了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政事交叉、各自为阵、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经常出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水政渔政的执法权和管理权、防洪安全的执法权和管理权等工作的错位或缺位,以及在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和编制、灌区输供水时空分布、灌区水价核定、水费计收体制、水利工程管理或养护、供水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诸多矛盾。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造成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之间的责权利不清,出现有利益时大家争着管,有问题时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管的局面。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体顺不顺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危害也是致命的,而理顺管理体制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3.运行管理机制的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具有多种功能要素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运行管理中的各种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
(1)、水价的运行机制。按照国务院《水利产业政策》的要求,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均按照政策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水价成本测算。实施六年来,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不能按照测算审批的成本水价计收水费,普遍的实收水价只占成本价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虽然水管单位所供的水是商品,其中凝结着商品生产者巨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但却不能从低廉的收费价格中获得合理的补偿,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必然导致水管单位职工的生活贫困和职工队伍的不稳定。水价的审批是由国家各级价格管理部门严格控制的,既不能按照商品的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定价,又不能得到政府的价格补贴,这实际是政府转嫁了水商品成本支出的负担。因此,目前全国水管单位的巨大亏损,其主要原因均是政策性亏损。
(2)、水费的计收机制。多年来,水费的征收都是由地方各级政府以“实物计量、货币结算”的方式实施的,在九十年代后期改为“按亩计量、货币征收”的方式。这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行政手段征收水费是可行的,但在市场经济时期就出现了许多矛盾。第一是征收主体的错位:由于水具有商品的属性,就不能回避市场经济规律,回避买卖双方直接见面的供需服务关系。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普遍出现入不敷出、财政严重赤字的状况,必然将广大农户所解交的水费用于发放工资、奖金、建办公楼、修学校及地方社会公益设施等支出。因此,普遍出现了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挤占、挪用、截留水费等违纪违规的现象,导致一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欠收水费高达几千万元的严重后果。第二是计量标准的失衡:在计量收费的方式上,长期沿用按设计灌面或八十年代初定的灌面,将田土面积折合为标准亩计收水费。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城市化的建设,使田土的比例和各类经济作物的用水量与原有核定的标准严重背离。所以,传统的水费计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3)、水利资产收益划分的机制。在水利工程的单项或单位工程资产中,同一类固定资产往往同时发挥出两种不同的功能效益,如水库工程中的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放空设施等项目,既为防洪保安发挥作用,又为蓄水、养殖、发电、旅游等发挥作用。因此,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各自所发挥的效益就很难用准确的数据进行价值定量,区分其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
(4)、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机制。我国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或灌区大多数都是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建成的,主要是通过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加之受当时技术、资金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设计要求低、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不高、渠道防渗不配套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造成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跨塌水毁严重、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损失浪费惊人,并且存在重大的水利工程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国大江大河的堤坝和各类水库的防洪抢险任务十分艰巨,水库跨坝、渠道跨塌等事故时有发生。这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机制不顺所造成的后果。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中的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多、情况复杂,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4.运行管理经费的问题。
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管理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支出的补偿主要来自于水费收入。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受到“以粮为纲”,“无粮不稳”和“水是天上掉的,无价无偿的”观念的影响,加之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政策保护,所以,水商品的价格一直不到位,而国家对公益性支出不予补偿,导致水管单位的运行管理经费十分短缺。另外,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每年的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又形成水管单位人员增多、机构臃肿、素质低下,根本无法实行水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由于没有经费,长期以来,没有加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等社会保障体系,大量职工退休、下岗、待岗后,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非常严重,特别是在我国的西部落后地区和基层水管单位犹为突出。
5.水管单位性质问题。
水管单位的性质经历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生产型事业单位”的过程,长期实行“自收自支”、“以收抵支”的预算管理形式,没有得到科学、客观、合理的准确定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国家经济不发达所致。水利工程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的基础。因此,理应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和财力的支撑。由于水管单位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因此,结合实际界定单位性质就非常必要。光靠水管单位的经营性收入来补偿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支出是不合理的,也是补偿不了的。就全国水管单位一九九五年新财会制度改革后每年出现的巨大亏损来看,再过一段时期,很可能出现“所有者权益”的全面赤字,多年积累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将被巨大的“未分配利润”赤字所冲抵贻尽。这都是由于水管单位的性质错位和补偿缺位所造成的结果。
二.实施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1.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适应形势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是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陈腐观念,将原有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的完全依赖计划,依赖行政命令的思维方式转变过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的要素贯穿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特别是在水管单位内部的供水生产、水产养殖、水利发电、库区旅游、水土资源等生产经营实践中,严格按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要求,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强化成本核算,合理确定价格,严把产品质量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在重视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生活水平。一定要深刻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内涵,要明白“市场经济没有眼泪”的道理。
通过改革的手段,彻底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制定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形势,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揽我们的工作,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水土资源、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摆脱水管单位举步维艰的困境,才能在本世纪的前二十年实现水利人的小康目标。但是,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转变观念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念、循序渐进,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跟上时展的步伐。
2.认真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关系。
⑴、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
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释放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改革的具体工作,以稳定、求实、创新、发展的态度来面对改革,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⑵、行政管理和水管单位的关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
水管单位应按照各自的职能,划分灌区内的水政执法、渔政执法、水库防洪、灌区排涝、江河提防、灌区管理工作的责权利。水行政主管单位只能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而不能对水管单位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的过多、过死、过细。而水管单位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土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开展水商品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对公益性资产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和完整;做好防洪、排涝、减灾、水土保持等工作,确保公益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真正作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新型关系。
⑶、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关系。绝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均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综合,其综合效益必然具有公益性效益和经营性效益,在公益性效益中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在经营性效益中表现出水管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处理好这个关系对社会、对水管单位都非常重要。界定清楚两者的资产量、价值量是这次体制改革的焦点。从公平、合理、科学而言,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划分时,可按水库库容的各自占比,或防洪、排涝、减灾、环境效益占灌区范围内平均年度GDP贡献率,或水管单位年度总支出中扣除经营收入弥补支出的占比等方法,客观综合确定公益性资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量。同时结合水管单位现状、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速度调整确定公益性耗费的补偿额度,不搞一刀切。
要分别对每个水管单位进行划分和确定,明确各级财政部门应承担的补助份额。同时,重新核定水管单位的供水成本价格,分别对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灌溉、城市环境等不同用水类别确定不同的水价成本和价格。并对其中的农业水价的成本价和当年执行的收费价格进行比较,按照实际供水量和收费总额核定差额,将这一部份不应由水管单位承担的差额,由受益的地方财政负担。但是,由于存在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国家应从全局出发,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大体平衡各省市区的负担份额。
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中央关注的重点,也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家应将不断加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和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配套改造防渗力度,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水管单位一定要抓住这一发展自己、状大实力、提高社会地位的机遇,迎接挑战;在加强自身综合经营管理的同时,争取上级各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改革投资体制,将产权、经营权、管理权适度分离,以股份合作、租赁承包、出售拍卖、联营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为今后的综合经营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借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水管单位财务状况的良性循环。
(5)、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理顺水管单位管理体制,主要在于外部管理体制的理顺和水管单位内部管理体制理顺两个方面。外部管理体制涉及到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级水行行政主管部门、流域机构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上下领导关系,条块业务关系通过本次改革是必须理顺的。而内部管理体制则主要涉及到流域内部、灌区内部、水管单位内部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内部关系的理顺,必须在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理顺,为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理顺创造条件,做到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增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6)、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的关系。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水管单位在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清理撤消在计划经济时期兴办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下属企业时,必然会出现人员过多而无法安置的现象,而大量的下岗、失业又必然导致水管单位内部和社会的不稳定。同时,水利事业的发展又将出现急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因此,
一方面要坚决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采取提前离岗休息、鼓励辞职、自谋职业、鼓励脱产学习,轮岗待岗等多种办法,精减人员队伍,配套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使这批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另一方面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到适当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知识才干。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同时实施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精简机构,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处理好这一关系,将十分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轻装上阵,提高职工素质和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准确确定水管单位性质,建立符合实际的补偿机制。
理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的重点在于对水管单位的准确定性,必须按照政策,结合实际,做到准确定性。在公益型、经营型和准公益型三类不同性质界定清楚后,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于准公益型水管单位,而情况最为复杂的也是这一类。由于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发电等经营。因此,要以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经过科学的划分后,明确各级财政补贴的份额和自收自支的范围、用途、人员、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水管单位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使职工的生产岗位进的来、走的出,退休有所养、下岗有去处。
4.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符合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通过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适应形势、符合要求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其主要的机制是:
第一,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按照统一政策,重新核定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分类成本水价,调整实际执行水价,对农业灌溉用水的水价实行“小步快跑”的办法,加快水价调整进程。使水价的形成机制、调价机制和管理机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反映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第二,在水费的征管机制上,按照“先服务、后收费”的政策,不再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减少征管环节,明确征收主体;做到供需直接见面,实行合同制供水,收费到基层。同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的建立乡镇或村社用水户协会或支渠管理委员会,由乡镇或灌区的水利管理站牵头,负责供水、管水、收费,解决供用水的纠纷,形成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到服好务,收好费。
第三,在农业用水机制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定要加快计量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建设,在干渠的直灌斗渠和支渠及重要的分水节制闸安装计量用水设施,改革长期以来实施的按亩收费方式,实行按方计量收费,用基本水量收基本水费、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促进节约用水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由支渠管理委员会负责某一条支渠的输水、管水、灌溉和维修等工作,配合用水户协会做好水费的征管工作。
1.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机理和组成
1.1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机理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就是利用地形的自然高差形成的压力水头,通过管道输水到田间的节水灌溉系统。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压差,形成压力管道系统,不需要消耗电能就可配套低压管道灌溉、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
1.2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组成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包括:水源、首部枢纽(拦污栅、闸门、量水设备、输水渠或管、沉沙池和压力池)、输水管网系统、田间灌溉系统。
首部枢纽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有足够的水量供应,同时,保证水质清洁,避免管网堵塞。
2.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2.1需要收集的基本资料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规划设计之前,必须收集以下基本资料,作为设计的依据。
1地形地貌;地理位置
灌区内地理位置基本地形和地貌要在局部地形图上标出,并绘出管网的走向及有关设施的位置。
2气象
灌区内的多年降水量、蒸发量、主风向及风速,最高、最低、平均气温,无霜期的长短,日照小时数。
3土壤特性
土壤质地,耕层厚度,养分状况。
4灌区内主要作物分布
灌区总面积,农作物种类,种植比例,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
5经济情况
规划区内人口,劳动力,耕地面积,产量,人均收入,交通状况。
6管道材料
管道材料性能,生产厂家,管材类型。
2.2系统设计内容
自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管道长度及走向,并绘制管道纵断面图。
2灌溉制度的制定。计算灌水定额,灌水周期。
3水量平衡分析。根据灌溉面积确定供需水量。
4管道布局。确定管网的走向、管道各段的长度。
5确定灌溉方式、灌溉工作制度。
6管道水力计算。确定管网入口的工作压力、管道水头损失、管径的大小;管道内流速校核。
7工程概算。
8经济效益分析。
2.3系统管网布置及灌溉制度的确定
1管网布置
管网布置的合理与否,对工程投资、运行状况和管理维护有很大影响。一般管道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Ⅰ、充分利用压力水头。
Ⅱ、力求管道总长度短、管线平直,减少折点和起伏。
Ⅲ、灌区内田间固定管道的长度宜为6-10米/亩。
Ⅳ、支管道走向宜平行于作物种植方向。支管间距单向控制时不应大于75米,双向控制时不应大于150米。
2灌溉制度的确定
灌溉制度是根据作物生育期内一定的气候、土壤和耕作技术条件为获得高产稳产进行适时适量灌水的一种制度。其内容包括灌水定额、灌溉定额、灌水时间及次数。
Ⅰ、灌水定额的确定
在管网设计中,采用作物生育期内各次灌水量中最大的一次作为设计灌水定额。对于种植不同作物的灌区,通常采用设计时段内主要作物的最大灌水定额作为设计灌水定额。
一般灌水上限按田间持水量的85~95%计算,下限按田间持水量的55~65%计算。
灌水定额按式2—3—1计算。
2—3—1
式中:—设计灌水定额,mm、m3/亩;
—计划湿润层深度,cm;
—田间持水率;
1、2—土壤适宜含水量上、下限;
土、水—计划湿润层土壤干容重、水容重,t/m3。
Ⅱ、灌水周期的确定
根据灌水临界期作物最大日需水量值,按式2—3—2计算理论灌水周期。因为,实际灌水中可能会出现停水、配水设备故障等原因,故设计灌水周期应小于理论灌溉周期。
T理=m/Ea>T设2—3—2
式中:T理—理论灌水周期,d(天);
Ea—控制区内作物最大日需水量,mm/d;
T设—设计灌水周期,d(天);
m—同前。
控制区内种植不同作物时,按式2—3—3求权法计算理论灌水周期。
2—3—3
式中:T理、m—同前;
A—系统设计灌溉总面积,亩;
Eai、Ai—设计时段内不同作物最大日需水量、作物种植面积,mm/d、亩。
Ⅲ、灌水设计流量的确定
根据灌水定额、灌溉面积、灌水周期、每天工作的时间和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灌溉设计流量。用式2—3—4计算。
2—3—4
式中设—灌溉设计流量,m3/h;
m、A、T—同前;
—灌溉水利用系数,一般取0.80-0.90;
t—每天工作的时间,h,一般取15-20h
Ⅳ、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水量供需平衡按式2—3—5计算。
Q供>Q需2—3—5
式中:Q供—水源供给水量,m3;
Q需—灌溉需水量,m3。
为了达到规划区内节水增产的目的,应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水定额。当出现供水量小于需水量时,应开辟新的水源。无新水源时应重新调整作物结构布局或减少灌溉面积。
3灌溉工作制度
传统灌溉方式是续灌和轮灌相结合的方法,即:支管之间采用轮灌,支管内采用续灌。
Ⅰ、系统轮灌组数目的确定,用式2—3—6计算
N=int(nq/Q设)2—3—6
式中:N—系统轮灌组数;
n—系统出水口总数;
q—出水口的出水量,m3/h;
int—取整符号;
Q设—同前。
Ⅱ、出水口实际出水量计算,按式2—3—7计算
q=NQ设/n2—3—7
式中:所有符号同前。
Ⅲ、同时工作出水口数目的确定,按式2—3—8计算
X=int(n/N)2—3—8
式中:X—同时工作的出水口数
其它符号同前。
Ⅳ、每个轮灌组工作时间,按式2—3—9计算
tN=T/N2—3—9
式中:tN—每个轮灌组工作时间,h;
T、N—同前。
2.4水力计算
1管网各级管道的流量计算
在管网管道流量计算时,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推求各管段的流量。
Ⅰ、支管流量的确定
根据轮灌组及出水口的水量,同时工作的出水口数,计算支管道的流量。
2—4—1
式中:支—支管进口流量,m3/h;
—支管控制的出水口数;
—同前。
Ⅱ、干管流量的确定
干管内的水量是同时工作支管水量的总和。即:
2—4—2
式中:干—干管进口流量,m3/h;
干—干管控制支管数;
支—同前。
2管网水力计算
Ⅰ、给水栓工作水头
在采用移动软管灌溉系统中,一般软管直径为φ50~φ100,长度不超过100米。此时给水栓工作水头用式3—4—3计算。
Hg=hyf+Hgy+(0.2~0.3)2—4—3
式中:Hg—给水栓工作水头,m;
hyf—移动软管沿程水头损失,m;
Hgy—移动软管出口与给水栓出口高差,m。
当给水栓直接配水入渠道时:Hg=0.2~0.3,m。
Ⅱ、管网各管段管径的确定
自压管网水力计算是根据:设计水量、管网入口压力确定管网中各级管径,各节点压力。最后选用与计算出的管径接近的商用管径。管径选定后要进行不淤流速(一般取0.5m/s)和最大允许流速(通常限制在2.5~3.0m/s)校核。
为了充分利用自然水头,其管径用式2—4—4计算。
2—4—4
式中:—管道内径,mm(m);
—沿程水头损失摩阻系数;
—管道内设计流量,m3/h(m3/s);
—流量系数;
—管径系数。
—平均水力坡度。为管段上游节点与下游节点水头差除以管段长度。
经济流速的确定原则:
通过流量大时,应选择较小值;反之,应选择较大值。干管选择较小值,支管选择较大值。
Ⅲ、管网水头损失计算
沿程水头损失计算:
根据选定的管材、管径、设计流量、管道长度,按式2—4—5计算其沿程水头损失。
2—4—5
式中:—管道沿程水头损失,m;
—管道长度,m;
—管道内设计流量,m3/h(m3/s);
—管道内径,mm(m);
—沿程水头损失摩阻系数;
—流量系数;
—管径系数。
地面软管沿程水头损失通常采用塑料硬管计算公式计算,然后,乘以一个系数1.1~1.5。
局部水头损失一般以流速水头乘以局部水头损失系数来表示。
2—4—6
式中:—管道局部水头损失,m;
—管道局部水头损失系数;
—断面平均流速,m/s;
—重力加速度,m/s2。
一般为简化计算,按沿程水头损失的10%~15%计算。
3输水管道性能的选择
Ⅰ、输水管道设计要求的工作压力确定。管材允许工作压力应为管道最大正常工作压力的1.4倍。当管道可能产生较大水击压力时,管材的允许工作压力应不小于水击时的最大压力。
Ⅱ、管壁要均匀一致。
Ⅲ、管材内壁要光滑。
Ⅳ、管与管、管与管件连接要方便。
2.5水击压力计算与保护装置
1水击压力计算
Ⅰ、水击波传播速度
=2—5—1
式中:—水击波传播速度(e/d<1/20=,m/s;
—。K:水的体积弹性模量,KN/m2;E:管材纵向弹性模量,Km/m2;
—管径,m;
—管壁厚度,m。
Ⅱ、水击类型判别
水击相时按式3—4—8计算。当阀门关闭历时不大于一个水击相时,此时所产生的水击为直接水击。反之,则为间接水击。
2—5—2
式中:—水击相时,s;
—计算管段长度,m;
—同前。
Ⅲ、水击水头的确定
直接水击水头:2—5—3
间接水击水头:2—5—4
式中:—直接水击水头,m;
—间接水击水头,m。关阀门为正,开闸门为负;
—闸门前水的速度,m/s;
—关闭阀门的时间,s;
、、、—同前。
2防止水击压力的措施
Ⅰ、操作运行中应缓慢启闭阀门,以延长阀门启闭时间,从而避免产生直接水击,并可降低间接水击压力。
Ⅱ、由于水击压力与管内流速成正比,因此,在设计中应控制管内流速不超过最大流速限制范围。
Ⅲ、由于水击压力与管道长度成正比,因此,在设计中可隔一定距离设置具有自由水面的调压井或安装安全阀和进排气阀,以缩短管道长度,削减水击压力。
3安全保护装置
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安全保护装置主要有进(排)气阀、安全阀、调压装置、逆止阀等。
Ⅰ、进排气阀的选择
进排气阀按式2—5—6选择。一般在顺坡布置安装在管道系统首部,逆坡布置时在管道系统尾端,安装在管道系统的凸起处,管道朝水流方向下折及超过10度的变坡处。
2—5—6
式中:—进排气阀通气孔直径,mm;
—被保护管道内径,mm;
—被保护管道内水流速度,m/s。
Ⅱ、安全阀
安全阀是一中压力释放装置,安装在管路较低处,起超压保护作用。
3.自压式管道输水灌溉管理及技术要求
自压管道灌溉工程同其它水利工程一样,必须正确处理好建、管、用三者关系。建是基础,管是关键,用好增产是目的。在保证管道系统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只有管好用好才能充分发挥效益。
3.1管理制度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也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一套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措施,也是不能正常运行的。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管理组织;
2依法管水;
3实行管理责任制;
4建立管理考核标准
3.2自压管道灌溉系统运行技术要求
1灌溉前必须首先打开应浇地块的给水栓,每条主管道打开的给水栓数不少于3个。
2打开给水栓后,再开进水闸,闸门开启度应根据渠道水位,满足管道用水量,待压力池水位和堰顶一平,稳定为好。
3灌溉结束后,先关闭进水闸,然后再关闭给水栓。
4冬灌结束后,必须将管道内的水排掉,防止冻坏管道。
5用前必须做好管道的检修工作。
4.自压管道灌溉系统效果分析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与明渠灌溉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节水、节能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输水损失小,渠系水利用率达95%以上,比土渠提高30%,比防渗渠道提高5%,综合节水达40%左右。
由于用管道输水,减少了渗漏和蒸发损失,综合节能在20%~30%。
2省地、省工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中管道埋入地下,比明渠灌溉减少占用耕地2%,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管道灌溉不仅能减少大量的田间建筑物,而且还可以实现规范化、系统化;输水时间短,缩短了轮灌期,节省了工日。
3适应性强、管理方便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是有压供水,可适用于各种地形,如:越沟,跨路,拐弯和爬坡等。
管道灌溉设备比较简单,技术容易掌握,管理方便,用水量便于控制和计量,并为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使用寿命长
管道埋入地下,塑料管不易老化、不宜腐蚀、不宜破坏,一般使用寿命在50年左右。
5.典型工程效益分析
香营乡3000亩蔬菜基地自压管道节水灌溉工程,以白河堡水库北干渠为水源地,设首部沉淀过滤池和调节池各一座,配套φ315管2410米,φ200管4000米,φ160管650米,φ110管35700米,出水口640套。自压管道节水灌溉系统完成后,项目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灌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有了显著变化,在全县的节水灌溉建设和管理上起到了真正的示范样板作用,对延庆县农业产业机制改革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具有深远意义。
5.1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名、特、优、新品种的发展,必将会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1增产效益
农田实行节水灌溉后,由于减少了渠道和田埂占地,可增加作物有效种植面积,并能适时灌水,提高灌水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每亩按2000K量,单价按1.2元/Kg计,每亩年增加收入1250元,每年可增加收入375万元。
2节水效益
与土渠灌溉相比,自压管道灌溉每亩每年可节水100m3;项目区年节水总量为30万m3。每方水按0.12元计,可节约水费开支3.6万元。节水转移效益按每方水0.08元计,每年可增加效益2.4万元。
3省工效益
管灌每亩每年可节省人工3工日,项目区每年节省人工9000工日,节省人工支出18万元。
4节地效益
据测算,管灌可增加有效种植面积5%左右,项目区可增加有效种植面积150亩。
实践证明,自压管道灌溉系统节水效果明显,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缓解了当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了当地的灌溉水平和农业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制度改革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运用自压管道灌溉系统后,每年节约用水30万m3,节约的水为社会经济的其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项目区内外部环境和整体面貌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还绿化美化了环境,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意识。使农民认识到节水改造的好处,深深体会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只有水利设施的发展,才能改变农业的面貌,才能富裕农民。
5.2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项目区应用自压管道灌溉系统以后,使得当地种植结构得到了调整,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地成方连片,粮果丰收,绿树成行,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缓解,环境优美。同时,水土资源的利用更趋于合理,并可以把当地的种植、养殖、加工和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开发促旅游,旅游促发展的生态农业雏形基本形成,项目示范区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面貌焕然一新。采用节水措施,减少农业用水量,相应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对涵养补充地下水起到一定作用,节约的地表水,可增加对官厅水库的补水,对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功能有着重大意义。
6.结束语
1、加大田间工程建设的力度。
2、采用先进的灌水方法与技术,建立我国喷微灌设备的产业。
3、进行以渠系防渗为中心的灌区工程改造与建设,以提高输水效率。
4、加强田间灌溉用水管理,建立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以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
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工程措施
在北方地区,实行井灌、渠灌结合,以地下含水层为调蓄水库,对降水和灌溉入渗水进行调蓄,在用水淡季利用渠系引水,在用水高峰期以地下水作为补充水源,不仅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调节水资源,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程度,满足作物适时灌溉要求;同时也可通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目的。实行井渠结合,还可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并使降水更有效地转化为土壤水。
三、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管理措施
1、做到适时、适量灌溉
根据当地的天气条件、田间水分状况、作物长势及需水规律,水源供水能力及灌溉工程状况等动态信息为依据,制定动态的灌溉用水计划。同时,执行“先急需、后缓用,先灌高、后灌低,先灌远、后灌近,先集中、后分散”的动态配水原则,并通过实时调整渠道流量和轮灌组合,避免渠道流量过大或过小,减少输水损失。
2、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按节水的标准对田间灌溉用水定额进行考核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费计收使用管理办法,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积极示范和大力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旱作物非充分灌溉等节水灌溉制度。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多渠道筹集资金,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节水的积极性,明晰工程设施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逐步形成良性的农业节水发展机制。
四、动员社会力量推行相应的配套政策
1、实行水资源转移使用补偿,如因城市发展,挤用农业用水,应给予合理补偿,将其用于农业节水灌溉的基本建设。
中小企业的税务管理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等基本法律。中央立法的法规多为国务院制定的暂行条例,或是部门制定的单个税种的法规条例。各地区和部门在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时,需要根据综合情况及发展环境,制定相应的衔接制度。关于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主要涉及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及其他相关税收。例如以从事劳动力提供为主的中小企业,其营业税的税率为3%~5%;中小企业所得税税率一般为20%。总体来看,中小企业需要承担较高的税收成本。
二、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税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纳税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本身规模有限,受经营理念、知识水平、专业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企业领导往往缺乏主动纳税的意识,不能正视企业应承担的纳税义务,甚至想办法逃税。领导进行决策时更多地考虑成本因素,而不是将税收作为考虑的重点。由于财务人员负责日常的税务管理工作,企业领导常认为税收是财务人员的职责,其经营目标集中在业务的发展,因而忽视经营过程中投资、融资、生产、销售、分配方面与税收之间的关联。
(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一般是个人投资或多人合伙投资成立,投资人在所处行业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经验以及销售渠道,其经营目标是赚取利润,财务管理工作则容易被忽视。有的中小企业会计账簿设立不全,涉及资金收支的会计原始凭证、成本资料等不够齐全,记账不规范。有的企业虽然设立账簿,但未能及时对发生的资金往来活动进行记录。由于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企业无法依据原始信息开展税务管理工作。
(三)企业内部控制不严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税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很多中小企业并未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的虽然具有内控制度,但没有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中小企业为节省人力成本,会计和出纳常为一人兼任,无法实现相互制约和监督。所以企业虚列成本和费用,刻意少报利润,都会给国家的税收收入带来影响,同时也会加剧企业的税务管理风险。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小企业所处的税务环境本身就比较复杂,尽管我国已经具备企业税务管理的基本法律,但各地区和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导致条例和法规的衔接不一致。有的地区为招商引资,将税收优惠政策向大中型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则未能享受优惠政策。而且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将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高层管理者是所有者的亲属,有的管理者缺乏学历背景和管理经验,对税务政策和法律不了解,只是一味地想要降低税务成本。加之财务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税法知识薄弱,责任心不强,缺乏与领导的沟通,从而使税务管理工作出现问题。
三、中小企业税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税务部门在营造纳税环境的同时,应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帮助。作为中小企业,也应积极树立纳税意识,改革内部管理,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一)税务部门为推进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改进,税务部门首先应积极营造纳税环境,依据纳税基本法律,完善条例和法规建设,促进其与基本法的衔接,扫除税收管理的盲区。特别是地方税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避免税收优惠单纯倾向大型企业。例如,税务部门可以通过杠杆调节的方式,鼓励中小企业向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方向进军。其次,税务部门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税务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注册成立时,税务部门应集中对企业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依法纳税的重要性。而且税务部门要注意开辟税企沟通的平台,如通过电话专线、短信平台、网络平台等方式,主动为中小企业解答税务问题,定期对中小企业实施税务培训,举办税企座谈会等,引导中小企业转变观念,重视税务管理工作。
(二)中小企业
郭家滩水电站改建工程位于江西省修水县,是修河干流上一座以发电为主的电站。水库正常蓄水位107.5m,设计洪水位(p=2%)110.28m,校核洪水位(p=0.2%)113.0m,总库容2.62x108m3,电站装机容量10MW;根据本工程下游河床宽度、河床允许抗冲能力、闸墩应力条件和泄洪能力要求,确定工程泄洪建筑物型式为三孔泄水闸和橡胶坝联合泄洪的型式,其中三孔泄水闸每孔净宽11.0m,堰顶高程98.50m,为驼峰堰,设平面闸门挡水,采用底流消能方式消能;橡胶坝堰顶高程104.0m,采用WES实用堰,曲线方程为Y=0.08538X1.85,总宽度85.0m,每17m设一伸缩缝,采用橡胶坝挡水,其正常蓄水位107.5m以下挡水高度3.5m,超高0.2m,采用面流消能方式消能。
本工程在洪水过程中,运行调度原则是先启用三孔闸,后启用橡胶坝泄洪,即当三孔泄水闸全开后,水库水位还可能超过正常蓄水位107.5m情况下,才启用橡胶坝泄洪;采用这种方式运行,一方面减少橡胶坝运行次数,另一方面为启用橡胶坝泄洪时下游形成面流消能创造条件,并且采用面流消能相对橡胶坝采用底流消能方案可节省较多投资。
2.橡胶坝泄流进行面流消能计算
2.1计算条件及原则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拟采用高坎面流消能,挑角θ=00,根据三孔闸与橡胶坝联合运行工况,采用上游水位107.5m,109.0m,110.5m,111.5m,113.0m,114.0m六个流量进行计算,水位~流量关系见表1,下游护坦顶面高程为95.0m。
表1水位~流量关系表
组号
流量Q(m3/s)
上游水位(m)
上游水位(m)
1
884
107.50
104.39
2
1507
109.00
105.75
3
2231
110.50
107.26
4
2760
111.50
108.28
5
3604
113.00
109.80
6
4160
114.00
110.80
2.2计算过程
(一)按坎高a=0判别下游水深是否可能产生面流衔接
计算按坎高a=0时的底流衔接跃后水深hc’’,并列出相应下游水深ht,其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级流量下的ht均大于hc’’,说明有可能获得面流流态衔接。
表2跃后水深hc’’计算成果表
组号
1
2
3
4
5
6
流量Q(m3/s)
884
1507
2231
2760
3604
4160
单宽流量q(m3/s)
10.4
17.73
26.25
32.47
42.40
48.94
下游水深ht(m)
9.39
10.75
12.26
13.28
14.80
15.80
跃后水深hc’’(m)
4.65
6.07
7.39
8.24
9.44
10.18
临界水深hk(m)
2.26
3.23
4.19
4.83
5.78
6.35
(二)坎高a的选择
(1)计算各级流量Q及对应下游水深ht产生自由面流消能的界限坎高a1(坎处无闸墩),由下式计算:
a1=hokp—2h1—ht—2(ht2—A)1/2…………………(1)
式中:a1—形成自由面流的界限坝高;
hokp={1+(6Fr12+1)1/2}h1/3
h1—坎上水深,可由坎上总水头S与临界水深hk的比值查《水力学计算手册》图4-2-3中得出h1/hk,可得出h1,其中流速系数φ=0.80。
A—2Fr12h13(α1/h1—αt/t2)
其中:Fr12=(hk/h1)3
α1、αt为动能修正系数,一般取值为1.0。
t2=α1+h1
计算步骤:假定一个a1值,通过试算,得出按式(1)计算的a1值,两个a1值相近即为计算结果a1值,各级流量的a1值计算结果见表3。
表3各级流量的a1值计算成果表
组号
流量q
(m3/s.m)
h1
(m)
Fr12
hokp
(m)
A
(m2)
ht
(m)
a1
(m)
1
10.40
1.65
2.57
2.78
11.50
9.39
7.60
2
17.73
2.63
1.85
3.93
18.94
10.75
7.57
3
26.25
3.65
1.52
5.08
27.39
12.26
7.70
4
32.47
4.45
1.28
5.86
32.05
13.28
7.71
5
42.40
5.72
1.03
7.07
38.45
14.80
7.66
6
48.94
6.35
1.00
7.72
44.63
15.80
7.85
(2)计算各级流量q及对应下游水深ht产生淹没面流的界限界限坎高a4,由下式计算:
a4=—hokp+[(hokp—h1)hokp+ht2—A]1/2………(2)
计算步骤同a1,计算A值时,t2=a4+hokp:各级流量的a4值计算结果见表4。
表4各级流量的a4值计算成果表
组号
流量q
(m3/s.m)
h1
(m)
Fr12
hokp
(m)
A
(m2)
ht
(m)
a1
(m)
1
10.40
1.31
5.13
2.90
15.02
9.39
5.92
2
17.73
2.10
3.64
4.04
25.32
10.75
5.86
3
26.25
2.98
2.79
5.18
36.30
12.26
6.02
4
32.47
3.58
2.47
5.93
44.38
13.28
6.14
5
42.40
4.74
1.81
7.02
52.75
14.80
6.48
6
48.94
5.34
1.69
7.71
60.42
15.80
6.69
(3)计算计算各级流量下要求的最小坎高amin。
由挑角θ=00,可由《水力学计算手册》图4-4-2查得。
以第一组为例:首先计算得E0/hk=12.5/2.26=5.52(E0—堰上总水头=上游水位—95.0),查图4-4-2得出当流速系数φ=0.80时,amin/hk=0.7,amin=0.7x2.26=1.58m,同理,可得出其它流量的amin值,计算结果见表5。
表5各级流量的amin值计算成果表
组号
hk
(m)
E0
(m)
E0/hk
amin/hk
amin
(m)
1
2.26
12.5
5.52
0.70
1.59
2
3.23
14.00
4.34
0.40
1.29
3
4.19
15.50
3.70
4
4.83
16.50
3.41
5
5.28
18.00
3.12
6
6.35
19.00
3.00
(4)选择坎高
根据计算得出的a1、a4值判定,a1值较大,不符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因此,本工程设计按淹没面流区间设计,即a值按a≤0.95a4,a≥amin范围选择。其中:a4值取各级流量计算值的大值,从表4中得出a4=6.69m;amin值取取各级流量计算值的大值,从表5中得出amin=1.59m;因此,a值选择范围为1.59<a<0.95x6.69即1.59<a<6.63m,本工程选择a=3.0m。
(5)按上述取得a=3.0m进行流态复核:
当a=3.0m时,按公式(3)、(4)列表计算界限水深ht4、ht5”。
ht4=[a2+2(a+h1/2)hokp+A]1/2………………………….(3)
ht4—第四临界流态(产生淹没面流)时界限水深值
ht5”=a+ht4………………………………….…………………………………..(4)
ht4—第五临界流态(产生回复底流)时界限水深值
按淹没面流区间设计时,各级流量对应的下游水深ht
应满足1.05ht4≤ht≤ht5”。ht4、ht5”计算结果见表6。
表5各级流量的ht4、ht5”值计算成果表
组号
流量q
(m3/s.m)
a
(m)
S
(m)
h1
(m)
Fr12
hokp
(m)
Ht
(m)
A
(m2)
1.54ht4
(m)
ht5”
(m)
1
10.40
3
9.5
1.03
10.62
3.10
9.39
18.71
7.39
10.0
2
17.73
3
11
1.68
7.11
4.26
10.8
30.8
8.94
11.5
3
26.25
3
12.5
2.38
5.49
5.41
12.3
44.5
10.4
12.9
4
32.47
3
13.5
2.88
4.75
6.16
13.3
53.9
11.4
13.9
5
42.4
3
15
3.75
3.64
7.23
14.8
65.0
12.6
15.0
6
48.94
3
16
4.13
3.64
7.96
15.8
77.4
13.6
15.9
由表6中可知,各级流量下的下游水深ht均满足1.05ht4≤ht≤ht5”的条件。
2.3计算结论:
由上述计算可知,在坎高a=3.0m时,挑角θ=00时,能满足面流消能的条件,面流消能设计区间为淹没面流区间。
3.结语
上述面流消能计算是基于水流为平面问题的假定,设计时还应注意闸门运用方面对水流流态的改变,由于面流流态变化复杂且不稳定,所以本工程还应通过模型试验给予验证。
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的主要措施
(1)渠道防渗
渠道防渗是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最有效、应用最普遍的工程技术措施之一。渠道防渗主要有浆砌块石衬砌、混凝土衬砌和塑料薄膜等方式,较土渠分别减少渗漏损失水量50%~60%、60%~70%和70%~80%。大型灌区的渠道防渗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0.2~0.4,减少渠道渗漏损失50%~90%。到2009年年底,全国防渗渠道控制面积为1116.6万hm2,占全国工程节水灌溉面积的43.4%,支渠以下的渠道大部分仍是土质渠道,渠道水利用系数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渠道防渗有效地减少了渗漏损失水量,在一定范围内,渠系水利用系数随着渠系防渗率的增加而增加。
(2)低压管道代替明渠输水
用低压管道代替明渠输水,既可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渠道渗漏和水面蒸发损失,又可严格控制灌溉用水,渠系水利用系数高达0.95~0.97,与土渠灌溉相比可节约水量25.5%~40%。渠道防渗和低压管道输水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数,但减少了渠系和田间渗漏损失水量对地下水的补给,对地下水水位产生一定影响,可能导致生物栖息地破坏、自然植被衰竭、湖泊湿地萎缩、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3)加强渠系输配水管理
渠系水的不合理配置,也是造成灌溉水浪费的重要因素。国内开发了渠系配水软件、决策支持系统,并增加各种渠系配套建筑物,发展各种配水、量水技术,加强对渠系水的优化配置;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大量采用计算机技术调控渠系输配水,把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应用于用水管理,运用智能化的灌溉预报与节水灌溉决策支持系统,实现集信息采集—处理—决策—信息反馈—监控为一体的调度系统。其中,美国垦务局将自动控制技术用于灌区配水调度,配水效率从过去的80%增加到96%。加强渠系输配水管理,减少渠系的泄水、弃水和退水等水量损失,实现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灌溉水的合理调度,从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2.减少田间无效耗水,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
田间渗漏、径流、地表蒸发和植株蒸腾等水量损失大大降低了田间水利用系数,为此,推广先进的灌水技术、高效用水调控技术以及农艺措施,以减少田间无效耗水,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
(1)先进的灌水技术
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大面积采用水平畦灌、波涌灌等精细地面灌溉方法,激光控制平地技术使农田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20%~30%。喷灌、微喷灌、滴灌和覆膜灌等先进的灌水技术逐步推广,减少了田间灌溉水渗漏、径流、地表蒸发以及棵间蒸发损失水量,田间水利用率显著提高。其中,喷灌可使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比地面灌溉减少水量损失30%~40%;滴灌进一步减少了蒸发和渗漏的损失,比喷灌减少水量损失30%,比地面灌溉减少水量损失70%~80%;膜下滴灌比常规沟灌减少水量损失50%左右;涌流畦灌可减少水量损失10%~40%。美国在平移式喷灌机上对喷头装置和喷洒方式进行了改造,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可提高到0.9以上;以色列采用渠道输水、喷灌、滴灌和自动控制技术,使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达到0.9。大力开发与推广各种先进灌水技术,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2)高效用水调控技术
灌溉水的最终目标不是灌入田间,而是被作物吸收利用。进入田间的灌溉水很大部分以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的形式而散失。如果充分利用作物自身根系吸水和叶片气孔调节作用,可以减少这部分水量损失。近年特别注重作物高效用水生理学基础,通过对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机理与植物适度缺水的补偿效应等问题的研究,国内外相继开展了作物调亏灌溉、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水稻控制灌溉和精准灌溉等作物高效用水调控技术,掌握田间土壤水分状况和植物生理生态过程及其耗水规律,建立具有监测、传输、诊断、决策等功能的作物精量控制灌溉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因此,利用作物自身调控功能,开展作物高效用水调控技术,减少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等水量损失,降低作物需水量要求,也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的重要途径。
(3)农艺措施
对土壤进行深耕中耕,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涵蓄水能力,增强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在秸秆覆盖、砂土、薄膜和人工保水剂等方面也进行了许多研究,可以提高耕层土壤贮水量;调整和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合理分配灌溉水,提高农田整体水分利用效率。采取各种农艺措施,减少了灌溉水在土壤中的渗漏与表土蒸发等水量损失,从而增加耕作层土壤的保水能力,提高了田间水利用系数。
3.加强回归水的重复利用,减少渠首灌溉引水量
众多研究表明,灌溉水利用系数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而降低,存在一定的尺度效应。回归水及其重复利用是导致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产生尺度效应的主要原因。通过加强灌溉管理和增设重复利用灌溉水设施,提高回归水的重复利用率,实现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目标。
随着空间尺度的加大,回归水量也增多。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回归水的重复利用率,比如采取按田分水、提高水价等措施,促进不同尺度下回归水的重复利用;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采取先远后近、先高后低的轮灌制度,充分利用渗漏水。湖北漳河灌区依靠提高回归水重复利用率,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均得以显著提高。从水资源平衡的角度分析,径流和渗漏损失的水量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水,通过引、蓄、提相结合的工程,部分可以重复利用。
在北方灌区,多通过井渠结合的方式,联合调配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利用渠系和田间的渗漏水;在南方丘陵地区,采用长藤结瓜灌溉系统,利用灌区内的塘堰及中小型水库拦截部分灌溉水径流损失的水量。增设水重复利用设施,力争水资源在灌区内部重复利用,可以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分析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尺度效应,并加强回归水的重复利用,有助于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但以往对灌溉水利用系数尺度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下垫面均一的情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1.跟踪灌溉水利用系数动态变化
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指标体系,并健全灌溉水利用系数全国测算分析网络,因地制宜地选择测算方式,动态分析全国及各地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及其变化情况,有助于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的地区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整体灌溉水利用系数。
2.确定不同类型地区适宜的渠
道衬砌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阈值考虑不同类型地区灌区适宜的渠道衬砌率和地下水水位等问题,对水资源利用率进行综合评价,探讨维持人水和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多目标的渠道衬砌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阈值,确保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3.制定多水源联合调配与优化调度方案
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监测系统,掌握渠系和田间水分运行状况,进行动态计划用水管理,实施多水源联合调配,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干支流及地下水等水资源,在井渠结合灌区,研究不同防渗率与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关系,构建最佳井渠比调控模式,联合调配地表水与地下水,提高灌区内部灌溉水的重复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4.研究下垫面非均一条件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尺度效应
以区域尺度水转化与水平衡动力学为理论基础,探明下垫面非均一条件下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尺度效应,充分挖掘每一个可能的节水环节,解决不同类型灌区、不同种类作物和不同种植面积而导致的作物需水量时空尺度和用水结构问题。